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57: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

篇1

在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依然存在着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1.对课外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到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农村学生不但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反而由于语文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成绩阶段性差距拉开不太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念头。在高考各科中,语文科成为学生时间投入最少的科目,更遑论什么课外阅读了。

2.文化氛围与阅读风气不足

相对而言,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落后,一些地方地处偏远,较为闭塞,社会、学生家长整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社会经济大潮冲击之下,人们更为注重劳动与生计。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势必难以形成积极浓厚的阅读风气。

3.课业负担偏重,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受应试教育功利性影响,在繁重的高考压力下,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课业负担更重。为了提高分数,他们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课内知识,提升分数,考上好大学,走出闭塞、落后的乡村,就能实现人生理想。而对于课外阅读,他们则认为于提高高考分数而言没有太大意义,可以暂时搁置一边。

4.课外阅读缺乏保障性条件

第一,文化设施相对薄弱。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资源保障,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长期以来教育投入偏少,农村高中图书馆存书量少,如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书书目存量明显不足。

第二,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而在农村地区,由于高考压力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各科功课被安排得满满的,加上频繁的各种考试,就连周末也全被安排来补课,学生几乎没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外阅读。

第三,个别学科教师缺乏全局意识,一些自然科学学科教师不怎么支持学生课外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5.缺少有效指导,课外阅读放任自由,效率不高

农村高中个别语文教师本身都没有研读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也无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或开展与语文课外阅读有关的各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放任自由状态。

二、农村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突破策略

农村地区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我们加以改进。为了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我们应该探索出一些突破的策略。

1.转变课外阅读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实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明确课外阅读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2.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保障

农村高中学校应积极增加资金投入,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添置图书,尤其是重点增加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的库存量;设立班级图书柜,鼓励学生踊跃捐献,相互借阅,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图书,变孤立隔绝为协同联通,解决学生无书可读的问题。

3.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进行有效指导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众多语文教师推崇的教学成功经验之一。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着眼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方法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推荐阅读书目,介绍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札记、写阅读心得。

4.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与课外阅读氛围薄弱,是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片“书香校园”的氛围,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大力宣传读书的意义,介绍读书的方法、推荐阅读的书目、推介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经验等,创设优美的校园阅读环境。

篇2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因此,课外阅读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新课改着重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教学的引导,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入教学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进而希望对其他教师有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途径应该分为以下几步。

一、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力的强弱,要想使其更具有有效性,应该更多地从提高自身能力入手,首先第一步应该针对课外阅读所划定的范围与主旨进行一定理解与归纳,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这样就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书目,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领会到课外阅读的目的,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阅读课的有效性降低。因此,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应该更多地努力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课外阅读效果。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笔者在给学生选择书目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分享所读到的感兴趣的、有意思的文章,这样就与学生处于平等分享知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

新课改对于学习主体进行了很明确的说明,即阅读与学习的主体就是学生。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必须将学生作为授课的主体,在阅读教材的选取上必须选取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化作品。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想办法在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办法,首先在阅读教材的选取上必须选取贴近学生的作品;其次,针对小学生要将多种阅读方式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激发兴趣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笔者每周都会选择一名学生,让他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然后对他进行一定的表彰,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阅读中得到认可,热爱阅读。在实际的课堂授课过程中,笔者就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对于阅读书目的选择让他们以投票的形式决定,让他们主动推荐选择书目,在阅读过程中多让学生发表意见,而不是单纯由老师布置任务。

三、采取多种方法,发挥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有一定帮助。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最多的教学方法是合作学习法。这一教学方法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是非常适用的。我将我班学生分为若干课外阅读的小组,教学时,每一个小组分配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小组的任务完成阅读,学生阅读时积极性更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组的成员都互相配合,最后把阅读成果在班级上展示,这样就能使学生互相激励着完成课外阅读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举办多种活动,使课外阅读更有趣

阅读是一项有意思的活动,我们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为此,在基本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以后,要举行一定的活动,展示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成果。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举办了以下活动。

1.举行读书会、故事会等。让学生将自己一定阶段所读到的故事在好友之间分享,达到交流读书感悟与经验的效果。

篇3

课内阅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课外阅读有时成了锦上添花的应景之物。身为任重道远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语文教育本质的视角去反思“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不,课外阅读绝不“课外”。

(1)“阅读”从来就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而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和根本目的。简单点来说就是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只管好“课内阅读”就行,课外阅读提一提就算了。这恰恰本末倒置了,我们更应该让我们的“课内”为“课外”服务,课内教会读书的方法,启迪读书的热情,是为了课外放手让学生热爱读书。

(2)我们应该致力于建构以读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打破我们通常所认定的课内、课外的壁垒,让课内对课外开放,让课内与课外融通。要始终坚信读书是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方法。我们识字、写字、学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进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对“课外阅读”的本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形成了这样的“重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从根本上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问方法——课外阅读应“课外”

有了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一些“浓墨重彩”的课外阅读课就应运而生。有的教师从内容到方法,从人物到主题,一番分析、几次辅导,好像不讲透就是不负责任,好像太简单就是水平太低;又或者教师以阅读专家的身份自居,总是让学生完成一整套的规定动作,比如摘抄、写读后感等;又或者课外阅读课设计精致得成了表演;又或者课外阅读的书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埋头做课外阅读题……如此种种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承受了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沦为了一种应试的工具,一种所谓素质教育宣传的工具。试想,学生提到课外阅读就带着一种恐惧和厌恶,又怎么能让学生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呢?因此,在认清课外阅读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反思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的过程应该“课外一些”。

1.“净”显单纯——让阅读无功利

“净”指的是净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课外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考试,为了作文,为了老师检查,也不应是昨天读的书今天就一定要有效果……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熏陶,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单纯的身心愉悦之旅。而课外阅读课应该是一扇窗子,一扇通向某部作品、某位作家、某个世界的窗子;应该是一个起点,一个有可能启程去阅读文字、与灵魂对话的起点;是一个约会,一个“老师在书中等你”“成长在书中等你”的约会。如果一节课外阅读课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那它就是成功的。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澄澈的阅读,一种纯粹的阅读,尤其是在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要为儿童展开一个无功利的阅读世界,鼓励他们为乐趣而阅读,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无功利目标的情况下自然、原始地阅读,体验文字本身的乐趣和阅读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感知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和引发想象的乐趣,享受自得其乐解说作品个中奥秘的乐趣和与他人分享的乐趣(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而这种种乐趣必将吸引着孩子迈上自觉阅读之路。

2.“读”养情性——让阅读轻负担

现今课外阅读中流行着种种“规定动作”——摘抄好词好句,重点段落批注,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等。怎样才能够卸除加载在课外阅读上的沉重负担呢?采用一些非指导性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一个值得一提的非指导性策略是朗读。研究一下我们成人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们常常读到动情之处想要读出声音,读到精彩之处希望读给他人听……这就是阅读的一种真实状态。因此我们也要认同儿童阅读中最简单的策略有时就是最好的,越是轻松的阅读对儿童来说越有效果。而朗读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也是学生习得、老师教学的有效方式。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一种习惯,孩子们就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涵养性情,在朗读中思考、感悟、表达、分享……由此可见,朗读不失为学生轻松阅读、可持续阅读、终身阅读的一剂良方。

篇4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殊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便会在闭塞中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学习的兴趣。

在某种意义上,课外阅读比课堂讲座更重要。我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这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条件,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超越学生群体。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外阅读,以及阅读理念的更新,坚持课外阅读。事实上,中国学生有自己的课外书,渴望老师介绍的书,也喜欢探讨本文的主题,并与同学阅读,重视阅读技能的发展,讨论,分享阅读的快乐。因此,我个人认为:课内阅读的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不应该被忽视。

二、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

兴趣是最直接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只要品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总是意气风发,主动阅读。当然,有兴趣的学生在阅读水平之间也有显著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材料的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有针对性地根据其总的趋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周计划,每天坚持阅读和记录自己的阅读经验,质量没有具体规定,只要能读与记。

三、引导学生学会课外阅读

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们要培养学生爱读课外书,还要教会他们选择阅读课外书,掌握阅读的方法,懂得品赏作品。目前的文化市场混乱无章,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同样,书犹药也,误读可致愚,如果我们不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会常读坏书,语文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阅读有质量的课外书。

篇5

课外阅读应有所依据,关于阅读资源的难度与广度的选择,应当切合初中生的语文基础,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教师不妨联系教材,以课内阅读为支点而进行阅读辐射,从而形成专题引领。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可以根据专题目标及教师的书目推荐,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主搜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资料,形成一系列的阅读素材。

以苏教版7年级下册的“莲”的专题为例,其目标是搜集有关“莲”的诗文,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通过“赏莲――咏莲――读莲――议莲――写莲”,能够对“莲”的形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解读。在“莲”的专题目标的引领下, 学生搜集了王昌龄的《采莲曲》、郑谷《莲叶》、李商隐的《赠荷花》、欧阳修《采桑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诗文,构成了丰富的阅读素材。当然,学生的资料搜集多是庞杂而无条理性,教师应当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目标预设、训练条件及学生基础等,合理筛选并适当补充,以确保阅读素材的优质与适量。

二、精心设计,注重方法点拨

初中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教师引领与自主阅读,初中生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验加深,从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形成了审美思维的建构。针对阅读素材,教师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修辞等角度加以引导,使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感慨,从“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中感悟出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

学生从《爱莲说》中感悟到:周敦颐以荷花喻君子美德,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来赞美高洁脱俗而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比较《爱莲说》与王昌龄的《采莲曲》,从中把握两者所托之物“莲”相同而所言之“志”却不同:王昌龄以荷叶的“任天真”是品质,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同样与《爱莲说》类似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白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陆龟蒙诗咏白莲,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却没有黏滞于色彩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花之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以虚笔写神,花之精神若隐若现,栩栩如生。借吟咏白莲的精神之淡雅高洁,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隐居中孤高寂寞而自伤迟暮的情怀。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的方法点拨,有助于学生从文章义理角度对阅读素材进行理性的鉴赏、品评、思考,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

三、激发兴趣,强化阅读互动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大量的阅读能够培养学生思维,促进青少年的心灵成长。然而,课业负担的加重,往往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被挤占,不少学生更乐于通过手机等途径,进行浅层次的信息浏览或碎片化阅读,而不愿意思考探究,进行有意义的深度阅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在课外阅读教学中,丰富阅读形式,以竞赛、故事、辩论、板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互动,进而将阅读成果展示出来,有的展示“古文人眼中的莲”,有的探讨“莲与佛教的关系”,有的分享爱情诗中的“莲”与“怜”。

在“莲”的专题阅读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班级内部或小组之间,进行诗文有奖竞赛,比比看谁搜集并背诵的关于“莲”的诗词多,谁掌握的关于“莲”的知识多,谁能以声传情将诗文中的关于“莲”的情感读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少学生纷纷加入到主动阅读的行列中,自主搜集关于“莲”的诗文,对其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在小组内部交流与分享,甚至有的学生能够别出心裁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其素材加以整合,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形成图文并茂的“莲”文化阅读专题。

四、注重反思,推动阅读拓展

篇6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所以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应尽可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特别是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看云识天气》一文涉及的是地理知识;《石灰吟》赞美人的精神也涉及到石灰的物理、化学反应。因此教师阅读的“博”不仅要体现在阅读数量上,也应体现在阅读范围、种类上(即要注重阅读物体裁和内容的丰富性),体裁上应有游记、童话、传记、传说、日记、故事等等,内容也应涉及文学、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各个领域。长期大量的阅读不仅扩大了阅读视野和阅读量,也更新和丰富了人文知识。教师只有先“弱水三千”,在课外阅读上才能自如地取一瓢给学生,真正有效地知道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

二、学以致用,以自身独特魅力感染学生

大量阅读书籍还不够,教师应当在阅读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学以致用,把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联系实际,能就一主题进行适时的发散、扩展。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主要在课堂产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假如一个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他上课时必能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如数家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哪怕连书都没有翻开,但是一切却了然于胸,毫厘不爽。长期大量的阅读,已经使其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对一些课文中传统的观念也形成了自己的视角和看法。这便如一颗根叶相连的大树,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课堂上又如何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应变能力,这样的教师既可以立于课堂,又可以跳出课本讲知识,如何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魅力,进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状况?这便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三、转变思想观念,找准定位

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人生阅历方面都在学生之上,因此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把自己研究文本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发现与学生对话分享;要打动人心,让学生兴趣盎然、大开眼界、由衷佩服;要“授之以渔”,教给他们规律,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如何运用;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传授有主题性、有逻辑性的知识,启发学生孤立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

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的信息并不逊于教师,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知识层面及生活经验也会让他们产生独特的见解,有时这些见解甚至会超越教师,比教师更具有真理性,这对同样有着求知欲和精神需要而言教师无疑是一种知识与精神财富。因此,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与学生分享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见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其他学习活动中,善于倾听、吸收他人有用的意见,以宽容的心态去沟通合作,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们分享,真正做到互利共赢。

四、明确阅读的主体,做好推荐指导工作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十分重要,这样就会让他们读有所得。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籍时,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能读什么?想读什么?爱读什么?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应当考虑并弄清楚,而不是单纯地考虑读物的文学价值,或者以自己的观点爱好作为出发点,一味将自己的喜好、阅读经验强加在学生身上。只有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才能做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类高质量的与学生阅读背景相适应的课外书,而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可能有效。这是基础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篇7

经典书籍如同一座知识宝库,里面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受用一生的东西。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积累,迁移运用呢?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不如聚焦重点,仔细赏析,从中品其味、悟其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美文之时,可引领学生及时把文中的精彩片段、精美语句和精妙的描写方法记录下来,鼓励他们多品读,多积累,多模仿,多运用。

譬如指导学生阅读《绿野仙踪》,广州市永曜北小学董小移老师便采用了“聚焦片段,赏析激趣”的方法。《绿野仙踪》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写的一部充满奇异色彩的童话作品,书中的一句话――我的书是为那些心灵永远年轻的人写的,无论他们年纪有多大――深深地触动了董小移老师,使她想起孩童时的记忆与梦想、童稚与天真。她相信孩子们也会喜欢这本书,可是怎样指导阅读才更有效呢?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董老师首先出示书中的一段文字,并简述道:“老师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一段话:‘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多萝茜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她是个孤儿,现在和她的亨利叔叔、艾姆婶婶住在一起。’你们猜猜,她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待学生说完原因后顺势追问:“她为什么不快乐呢?”在学生迷惘的眼神中,董老师请大家打开书,重点聚焦描写多萝茜外貌的两个片断,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让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接着让学生谈谈“享利叔叔和艾姆婶婶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呢?”。最后让学生把思考的内容整理后写在作业本上,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如此,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整个阅读指导过程虽平实但有序、有效,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带来的无限乐趣,加深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念,为“会读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方法渗透,学思同构

仅凭兴趣很难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有效阅读之门,教师还应本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教会学生各种阅读的技巧,帮助他们在“我要读”的基础上实现“我会读”。读书之道,因人而异。就小学生而言,在课内外阅读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速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课外书时,先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方法阅读,学会关注“前言”和“目录”。因为前言囊括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则提挈了各章节的中心概念;读过前言和目录,学生就能迅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整本书的内容梗概,为进一步阅读全文、综述大意打好基础。需要说明的是,速读不是马马虎虎地读,而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快速读书、高效读书。

(二)精读。对文章重点词句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甚至反复阅读、品味玩赏,同时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可在文章中感受最深处圈画勾点重点词句,批注阅读心得,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段话、几段话。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立足全篇,从表达形式、表达效果等角度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三)摘记。把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记在专门设置的课外阅读记录本上,浓缩精华,熟读成诵。

综上所述,当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想从中获得什么,接着快速浏览目录,获取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想要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自得,在有疑问之处标上记号;待阅读完全书后再理清条理,聚焦和探究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学习写法。老师在给学生介绍这些阅读方法的时候,尽量少一点“方法教条牵引”,多一点“实例渗透指导”;至于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习惯或喜好灵活选用。

三、善于动笔,读思共进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过:“读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常常读出自我。”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研读、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惑,使他们形成多阅读、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划横线或波浪线,标出着重号(“”或“”),打上问号,注写眉批;又可以边读边思考,在专门设置的课外读书笔记本上写读后感,及时对文章的内容或写作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圈、点、勾、画、批,并交流批注的内容,可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以下教学方法可供参考:(一)引导学生设置摘抄本,专门摘抄课内或课外的好词佳句。让学生自行创意,给摘抄本命名;学生的想象可谓丰富奇特,如《朝花夕拾》《书海宝珠》《笔下生花》《我和美文有个约会》《与好书共舞》《“笔”写人生》等,可见孩子们思维的广度不可估量。(二)鼓励学生为摘抄的内容配上图画,涂上鲜艳美丽的色彩;当学生做完摘抄本,老师将及时进行小结,表扬优秀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复印后张贴展示,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定期展示阅读成果并进行交流分享,定期评出优秀作品和优秀读者,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性。(四)每逢课外阅读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编抄报;每次开展读书展示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各自写下的读后感,分享共同编写的课外阅读小报。通过这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读书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爱上课外阅读,学会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从“有趣”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

篇8

经历过初中的人们都知道,写作文是一件头疼的事,尤其是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面对考题,不注重平时的积累,此时很容易脑子里一片空白,很可能把自己急哭了。其实,作文也很容易写,我们平时说的汉语,而且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但是要想用流畅、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平时学习中,学生跟随老师的步伐,学习那仅有的几篇文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会有所帮助,但是成效不明显,要想熟练驾驭语言,需要在阅读上下工夫,这就要求增加课外阅读量。

一、阅读在教学中的情况

初中语文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课本上的知识,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增强课外阅读是课下的事,毕竟教学时间有限,假如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完成教学任务会变得很困难。并且初中阶段的考试内容很大部分锁定在课本中,对于课外知识的涉猎只能靠学生个人的选择了。对于学生而言,每天承受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即使有大量的课余时间,也会把时间花在做数学练习题上。我认为,随着国家教育方向的改革,我们更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很好的写作功底,在当今人才济济的社会也会是一种就业优势。

二、以阅读教学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1.语言的积累

课本中的内容是学校选出来的经典,既然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必然有它的价值,所以应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课外阅读。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上有很大的盲区,语文教师毕竟从教多年,在阅读上有很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资料。比如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对已经阅读过的书谈谈自己的感受。再者,安排学生摘抄优美的句子或词语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进行小测验,比如专项训练写作,这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而根据测验结果调整教学方法。

2.重视精读经典

学生除了为中考做准备,剩下的休闲时间很少,所以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广泛阅读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精读经典。经典中的语言是经过反复琢磨、思考的结果,所以其中的语言值得我们去仔细推敲。再者,在语文写作中,很多学生为了凑字数,语句累赘,这会影响写作质量。依据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精读散文是很好的选择,比如篇幅短、线索明显、接近学生写作的文体。

3.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词语与文采

这是组织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章的基础,其中的修辞手法是对这篇文章的装饰,不仅要有漂亮的外衣,还要有充实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字词的推敲,注重字词的积累,带领他们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的学习领悟能力。

4.在写作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路

比如在行走之前要确定自己去哪儿,怎么去那儿,怎样才是最短的距离。写作也如此,万事开头难,一个精美的开头会深深吸引读者,阅卷老师也会给一个很好的印象分,再者文章的内容要有层次,脉络清晰可见,给读者提供很大的便利,在生活中,我们见过有部分学生的文章杂乱无章,一部分老师根本没有看完,就草草评分,结尾也不容忽视,正所谓“龙头、凤尾、猪肚”,三者缺一不可。

初步涉入写作中,可以从模仿范起,当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可以放手去写。写完之后要找老师去点评,不能因为怕出错,就放弃进步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错误,在共同批评中取得进步。

篇9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学生还是老师要确立一种欣赏的态度,愉悦的进行课堂阅读,把学习教材的过程当做一种快乐分享的过程,这样才可以和作者有着跨越历史时空的精神交流,做到心中有书。在轻松的心境之中学习阅读,学生会很容易走进教材,走进作者,进而准确的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紧抓重点词语、句子或者语段,深入钻研文本,品味作者的情感,与其产生心灵共鸣,达到对文本深层解读的目标。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做好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其已有的阅读经验,使语文课堂流动起来。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选出重点语段进行锤炼,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做好课外拓展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靠基本语文教材的研读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广泛地阅读活动,扩大阅读范围,既走进课堂,又能走出教材,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养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上好阅读课。要以课外阅读读物为载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每次都有具体的要求:边读边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般为抒情、议论、总结或者评述性的语句);边读边划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或者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文中标注出你的感触心得等。这样的阅读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及写作倾向性,又能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激发他继续认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长时间的课外阅读好习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再次,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中积累语言,体会读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上好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制定长期的课外阅读的计划,指导学生有效有序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在班内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汇报读书心得。此外,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还可以在班内引导学生搜集课外资料,延伸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每次阅读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后要求学生写出感受和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课后,开展一个“我与父母换角色”活动,让学生给爸爸妈妈主动沟通交流情感,尝试着做平时爸爸妈妈为自己做的事,进而深切感受父母的艰辛,这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篇10

日前,我校高一学生吉利收到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寄来的获奖证书。她的作品《有关的闲言碎语》获高中组网络人气奖。吉利同学08年底参加了由该中心发起并组织的江苏省第一届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单凭课本,是无法达成学习语文的目标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的主要途径,而阅读流行又是学生的阅读最爱。建湖高中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奋点,借机强化阅读宣传,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延展学生的阅读层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一、结合大纲,宣传阅读

书籍是社会进步的基石,阅读是获得知识的手段。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能够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建湖高中有意识地利用课堂、广播、活动小组以及《建湖高中报》介绍一些流行作品,特别是对时下影响较大的一些与中学生生活较为接近的作品的介绍,更能够把学生的阅读视点吸引到流行阅读上来。

二、广泛讨论,统一认识

对流行阅读社会上微词颇多,不少人认为,在电子时代,流行阅读是一场“瘟疫”。这种阅读大多只能获得形式上的学习、感官上的愉悦,而不能真正渗入思想,沉淀于心。真正的阅读,是阅读经典,阅读古藉。对目前沸沸扬扬的网络“文学”,大多数人更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同流行、时尚相关的阅读都与精神、思想无关,与学生的学业更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还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耽误学生的前程。针对这种观点,建湖高中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流行是经典的前身,没有流行也就无所谓经典,况且阅读流行与阅读经典两者之间不是水火不容。借助于阅读流行,同样能够培养阅读的习惯。有时,可以把阅读流行当成是阅读经典的一把钥匙,甚至有些同学还认为,阅读流行能与时代更融洽,与社会更接近,更能够增长知识,扩展阅历。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见,学校结合人文教学的特点,在教师中也广泛征求意见。不少教师认为:当今时代,青少年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特别是80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他们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尽管各种各样的高度现代化的口号仍然在他们的耳边萦绕,但个人对所谓自由生活的追求,逐渐取代了思想上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根据社会的形势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及阅读的要求,大家一致认识到,流行阅读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他们在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流行阅读同样能够增加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较大的益处。

三、推介书目,正确引导

流行阅读的面太广,书目众多,流派纷纭。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阅读趋向,不能较好地推介一些书目,那么,阅读的效果会适得其反,与原本的期望也就大相径庭。文科老师在收集学生阅读意见的基础上,对学生本身自荐的书目进行了阅读和分析,重点推荐了一些作品。既注重文学的,如《麦加菲读本》《捣蛋鬼日记》《荆棘鸟》《穿边的小豆豆》《苏菲的世界》《哈利•波特系列》等。也注意一些科学的。如《裸猿》《时间简史》等。同时更是对一些励志作品进行阅读宣传。如《致加西亚的信》《人性的弱点》《生命的重建》《盔甲骑士》《别为小事抓狂》《谁动了我的奶酷?》《邮差弗雷德》等。也适当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在中学生中人气较旺的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对学生的阅读视点充分关注,积极引导。把握他们在流行阅读上的基本趋向。并适时注意纠正阅读的大方向。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40-02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事实上,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资源极为有限,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普遍不高。那么,如何来激发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一、丰富阅读资源,让学生有书可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阅读,必须要有阅读材料,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要有阅读素材。不断开发阅读素材,让学生有书可读。从调查看,农村学生阅读的书本材料极少,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书本材料仅仅是《学语文》、《同步作文》等,一两本课外书籍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若渴的求知欲,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匮乏的原因可见一斑。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让学生“有书可读”:

一方面,学校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建立图书室,不断添置书籍。学校抽出专用经费,添置图书,为图书室充实内容,努力为孩子创造出阅读条件。另一方面,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自愿捐书,假如每个学生能捐1本书,那么40人的班级就有40本书供全班同学共享。第三,利用优势资源,开发阅读素材。尽管我们没有整齐的街道,辉煌的灯火,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但良好的阅读素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青山绿水,荷色田园,这些洗尽铅华的资源无不成为城市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阅读素材。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能发现这些优势材料,并能阅读它。如春天来了,让孩子们到大自然这本无字书中去阅读,去体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去感受春光无限,去发现美,他们一定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以活动为载体,促成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一)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生年龄小,表现欲、好胜心强,组织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既能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每周的“课外阅读之星”、每月的“课外阅读小能手”、每期的“课外阅读最佳个人”、“故事大王”等评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办手抄报,展示课外阅读成果。阅读最重要的是感受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手抄报等活动将这种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行交流,从中获取快乐,从而对课外阅读产生乐趣。

(三)开展“四会”,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风气。所谓“四会”,即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好书推荐会。由于学生最爱听故事、讲故事,也最爱读故事书,所以我都要利用作文课、早读课或晨会、周会,举行一两次故事会。往往一经发动,学生纷纷报名参加。大家都争先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学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有时他们还会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一般采取音像结合的办法进行佳作欣赏,即一面欣赏佳作的朗读录音,一面看展现作品情景的有关图片或投影,让大家从佳作欣赏中获得教益。让学生做好阅读成长笔记,记录自己课外阅读的书名,阅读篇目,写出内容梗概,摘抄好词佳句,写出阅读心得等,每周定期在全班内交流读书心得。定期举行好书推荐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由教师或学生相互之间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当前阅读的书籍,并要说出包括好书的内容、背景、作者等相关的推荐原因,然后确定推荐指数,学生根据推荐原因、推荐指数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

(四)学校还可创办儿童文学社。发展优秀课外阅读分子入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积极办好社刊。通过社刊指点读书方法,推荐最新书目发表学生优秀习作作,交流阅读感想,展示阅读成果。在校内黑板报、宣传橱窗中开辟读书知识专栏,教室内布置名人读书名言,为学生营造理想的人文化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在这浓烈的读书气氛中耳濡目染,深得其益。

三、建立激趣评价机制,使学生对课外阅读形成志趣

评价是在特定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属性所做的价值判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一)采取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参与评定过程,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小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为了防止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茫然感,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作评价。教育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期望会贯穿于言行之中,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课外阅读的信心。

(三)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一定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08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直以来我们都借这句名言强调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读书多了自然就能入木三分地理解、信手拈来地创作。那儿童的数学学习也需要课外阅读吗?如果答案肯定,那数学阅读的教育价值又在哪里?该选择什么样的阅读书目?怎样才能让儿童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儿童数学阅读的思考和实践。

一、不容乐观的数学阅读现状

“你这学期每天都看数学课外书吗?”曾有人用这个问题去随机调查过300名小学生。结果是64.3%的小学生几乎没有读过,有31.7%的小学生每天看20分钟左右,只有约4%的小学生每天看20分钟以上。将调查的小学生按学段分类,低年级学生养成每天看数学课外书习惯的更是凤毛麟角了。追问那些看书的学生,“你都看过哪些数学课外书呢?”居于前列的是《数学课课通》、《实验班题库》、《小学生数学报》和《小学生学习报》,不难看出教辅类占了先机,后两者还得归功于学校组织的报刊征订。

随机调查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不过,走进各大书店去搜寻数学课外书籍,你会发现除了教辅之外所剩无几。一方面书店出于教辅利润的考虑,另一方面市场销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书店卖得少自然是因为买的人不多,买得少自然不会形成书店的热卖,“买”与“卖”相互钳制就形成了数学课外书籍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书店如此,图书馆、班级书架何尝不是一样呢?没有了环境氛围的熏陶和浸染,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去进行数学阅读,去享受数学阅读的精彩呢?

二、数学阅读的价值回归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信息海量的空间,要掌握信息认识世界势必离不开阅读。“数学是宇宙的语言”,语言的学习当然也需要阅读的支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累学生的阅读经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因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数学教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都是面向儿童终身成长的,要让数学阅读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养料和恒久动力,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数学阅读经验的累积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的是,在经验累积和习惯培养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然而,这样的事情并不会轻易发生,因为,每个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都是唯一的且相同的学习材料――数学课本。而数学课本只是承载数学知识的一叶小舟,出于篇幅和时空的限制,它不可能浓墨重彩地介绍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也不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有趣好玩的数学故事。教育专家刘晓东说:“儿童的文化是诗意、梦想和好奇的。”儿童视域下的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也应该是自由烂漫、好玩有趣的。只有打开数学阅读的视窗,才能丰富学生观察世界的方式,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进而帮助他们进行理性的逻辑思维,快乐自由地探究世界的奥秘。一句话,数学阅读要走向数学“悦”读,它才会真正地获得“生命”。

三、数学“悦”读的基础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从数学阅读走向数学“悦”读,首先要让学生有书可读。书店、阅览室、班级书架上数学读物的极度匮乏,并不表示儿童数学阅读的天地是“不毛之地”。只要用心去寻找,完全可以营造出“山花烂漫”的阅读世界。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图画、听故事,他们对形象生动的读物兴趣盎然。数学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化的呈现”,恰好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栩栩如生的故事画面讲述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笔者曾给学生推荐了一套长春出版社出版的韩国数学绘本,全套36册。《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奶奶的红裙子》、《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点和线相遇》能让学生在忽而湿漉漉忽而暖洋洋的故事画面中认识几何图形的不同构成。《阿锤和阿蛋愉快的一天》、《时间的故事》、《我的一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页面翻转中认识从指尖穿过的时间。看绘本,听故事,学数学,一个都不耽误,学并痛快着!

除了绘本,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读物,《马小跳玩数学》、《妙趣横生的数学智慧屋》、《好玩的数学博客》、《数学西游记》、《数学小眼镜》等,不被熟知多是因为它们被分散在书店的不同旮旯。这些数学读物虽没有绘本那样吸引眼球的画面,但故事性很强,好玩还有趣,能让学生在快乐的亲子阅读和师生共读过程中认识数学、运用数学,这是教科书所不能媲美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还有一种非常新潮的“立体图书”(如下图),每一页打开,都可以跳出立体的画面,这些立体的画面或是对文本的写实,或是对故事的说明,或是精美的装饰,或是留给小读者自由创作的空间,新颖富有创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随着年级的升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看《有趣的数学历史》、《数学家的故事》,浏览《爱克斯探长》,翻翻《哥德巴赫猜想》,由数学读物的喜爱衍生出对自然科普书籍的钟爱。陈省身教授说过“数学好玩”,摒弃功利性学习的色彩,带着闲心多结交这些数学课外书籍,儿童的数学阅读怎么会不好玩呢?

四、数学“悦”读的实施策略

虽然儿童数学阅读多在闲暇时间进行,但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穿插阅读的欣赏和分享,适当给予科学的阅读指导,把阅读看作一项数学学习上不可或缺的课程后,儿童数学阅读之路将会走得更远,也将会登上更高的台阶。下面联系绘本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择取文本,在发现中丰富视野

以数学主题知识为线索,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阅读故事。实际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绘本让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从而拓宽学习的视野。

如教学了10以内的减法后,我和学生共读绘本《有想除掉的东西》,跟随着小男孩穿过胡同、经过围墙、走过街道,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可以去掉,联系刚刚学过的减法,发现去掉后的生活变得多么的美好。再如借《爸爸,我要月亮》来学习比一比,从《都到我这里来》中学习6~10的加减法,用《100只饥饿的蚂蚁》的绘本认识“100以内的数”,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一起阅读《汪汪的生日派对》。将绘本和教学链接起来后,教学就变得更有生机了,儿童的眼中也增添了欢喜的光芒。

2.阅读分享,在体验中建构认知

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回到学生,依靠学生”,提倡讲台前教师多“让”、学生多“进”。因为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环境、不同的阅读经历、不同的阅读偏好,也就有着不同的阅读经验,当我们邀请他们走上讲台进行阅读分享时,他们本身也就成了新的生成性学习资源。

如前段时间我要介绍一段数学的发展史,得知班上一个学生看了绘本《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后,我就邀请他来当小老师。这个学生一边讲述绘本内容,一边引导同伴先猜一猜“古人是怎么数数的?”从最初的五官开始,到手脚都用上,并让大家思考“手脚全用上最多能数到几呢?”“你们也能像原始人那样把全身都用上,看看最多能数到几吗?”小老师不紧不慢地发问,学生热情高涨地回答,同桌之间还有了讨论和比划,课堂立刻就变得鲜活起来。原以为数学发展史的面孔是严肃的,但经过小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后,历史也就变得好玩而又有趣了。“五官――全身――物品――绘画――数字”的数学发展脉络竟是那样的清楚明白,浅显易懂。

3.回顾梗概,在创编中内化理解

篇13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开卷有益”,读书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效的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精彩他们的人生。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我觉得应该使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精心选择书籍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作为老师和家长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现阶段,社会出书热,鱼目混杂,家长和老师应该把好选书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去选一本好书。

1.遵循学生的自然天性和心理特征选择书籍

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书籍也有很大差异。以我多年的经验,小学低年级喜欢幻想类故事书。即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等,此类书籍往往崇尚善良真诚,符合小学生向善本性。

2.遵循人文、科学、趣味相结合选择书籍

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神秘奥秘,人类的起源由来,高山上的珍奇异兽,海底世界的奇幻之旅,历史典故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这些都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孩子在快乐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又得到科学启蒙。

3.遵循广度选择书籍

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量、词汇量和人生感悟。

4.遵循经典选择书籍

钱理群说:“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阅读经典毋庸置疑。

结合以上几点选书原则,笔者针对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的学生年龄特点,精心选择了书籍。

二、耐心引导阅读

教师只有进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引导,才能使孩子主动拿起书来看,进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幸福感。

还可以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

如,三年级下册时孩子们是这样推荐书的,现摘录几段:

王韦佳推荐《洋葱头历险记》是这样说的:这本书里面的人物有很多呢!比如,勇敢的洋葱头、聪明的小草莓、土豆小妞、小菜豆……多的都数不清了呢!里边的孩子们,尤其是洋葱头,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凭着自己踏实的努力,终于,可以和他的爸爸老洋葱团聚了。柠檬王国也终于成了儿童之家了,我可真高兴呀!瘸腿蜘蛛是一个好信使,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终于让一个叫“七条半”的蜘蛛帮忙把信给送到了。

听着同伴们的推荐,孩子们都认真地把书目记录下来,嚷嚷着趁双休日去书店购买,小组内还商量好每人买的要不一样,可以相互借阅。

三、尽心开展阅读

1.拟定班级学期阅读计划

每个学期初都要尽快拟定班级学期阅读计划,并向家长说明,不仅要寻求家长对孩子阅读的支持,同时还要努力通过班级读书会带动亲子阅读。在班级阅读课和早读课上安排好这学期要大声读给孩子听的内容。

2.成立班级图书流动角

我所任教的班级图书流动角上的书都是孩子们家里带过来一起分享的,规定每人至少一本。半个学期差不多孩子们可以看好这些书了,所以到期中的时候,让孩子们把期初带的书拿回家,再重新选一本好书带到学校图书流动角与人分享,期末再发还给各人。这样循环反复,班级图书流动角的书永远都有新鲜的血液。

3.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展评活动

小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很想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这是儿童的一种心理特点。所以在阅读后我试着安排了读后叙述、开展辩论、交流评论、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读后交流工作。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次,孩子们的阅读成果及时展评,让他们充分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而且,竞赛、展评和表演不仅是阅读的延续,也是激起学生再阅读的浪花。

总之,只有让更多的孩子热爱阅读,让更多的孩子亲近经典,走向优秀,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该做的事。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他们高效的阅读习惯,就能成就他们的精彩人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