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97

一、模块及《英语》模块主题简述

模块一词广泛运用于技术领域,其基本内涵为“隶属于一个事物的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程晓堂(2005)教授认为,所谓模块实际上就是一个单位的课程内容,模块化的课程也可以称为小型化课程。牛津初中英语是《英语课程标准(2011)》(下称《新课标》)背景下出现的按模块话题编写的教材,它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小型化的模块课程。《英语》共6册,每册2个模块,每个模块4个单元(其中9下为每个模块2个单元),每个单元1个话题,共12个模块,44个话题单元,它们都包含在《新课标》的24个话题项目之中。

二、英语单元整体备课的定义及内涵

单元整体教学是建立在“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心理学基础为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理论中的“整体观念”。格式塔心理学者认为:学习的基础是知觉。当我们在关注一个某体时,作为知觉者的任务就是将感知到的成分进行组合并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英语》都以单元形式出现,每单元以一个话题为核心,单元里的几个课型都围绕其展开,因而学生在学习完整个单元后就能对此话题形成鲜明而完整的印象。

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单元整体教学强调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的联系,它很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促进新知识和既有知识间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指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贯穿每单元各个课型及其他相关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各课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要点在于:1. 每课时均与单元主题相关联;2. 四项基本技能训练并重;3. 以整体输出为最终目的。

三、“模式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实例分析

本文以译林出版社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Colors的教学为例,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颜色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归属的模块主题为“与人相处(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涉及到的话题项目为“个人情况(Personal background)”和“情感和情绪(Feelings and moods)”。

根据模块主题及话题的梳理,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如下表格:

即通过“颜色”这一话题,根据六个课时板块的内容提取出“了解颜色”和“使用颜色”两条线索,对应“与人相处”的模块主题,旨在说明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颜色的功能和个人对颜色的喜好、选择与使用,突出个性、营造环境,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以下为具体的实施步骤:

1. 立足主题,整体感知

整体教学对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备课时,教师要将一个单元六个课时(板块)放在一起来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达成预见和作业布置等。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英语》教材板块对于输入和输出一致性的要求,教学设计要能突显出各课时(板块)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与纵深,能较好地反映整体教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是师生的共同任务,教师还需要根据单元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并把学习任务细化为预学和自学任务分配到学生手边。笔者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需要设计了以下的预习任务(answering the questions):1. How many colors have you learnt/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y? 2. Which one is your favorite? Why? 3.Which is your father’s/mother’s/brother’s/sister’s/friend’s favorite color? 4. What color is your bedroom/bike...? Are you happy with it? 5. What color do you often wear? Why bought them for you? Do you like them? 6. Are you happy with your school uniform? Why or why not?其中,问题1、2、3帮助学生“了解颜色”,包括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对身边人的了解;问题4、5、6则需要学生对颜色的选用作出判断,从而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并初步了解颜色的功,为“使用颜色”做好铺垫。

2. 注重关联,分步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的架构基础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线索,它是模块主题及单元话题的“主枝干”,因此围绕结线索进行分步教学设计是实现整体教学的必要途径。

笔者利用已经明确的线索“Know colors(了解颜色)”和“Use colors(使用颜色)”进行了分板块教学设计。下面以相关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即如何实现各要求之间的关联性。

(1)活动设计与线索需相互吻合

线索既是设计的脉络,也是设计的标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时刻考虑到是否符合线索呈现的需要。在设计Reading I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总结活动(PPT截图):

通过梳理课本内容得出关于颜色的三个主题,即种类(kinds)、名称(names)和代表(representations),通过对各自的功能(function)解读,推导出各种颜色适用的人群(characters),从而实现“Colors(颜色)”和“Uses(使用)”的对照,回应“Use colors(使用颜色)”的线索。

(2)各板块目标需保持一致并呈现递进

单元整体教学的完整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递进度上。目标的一致性是指在设定各个课时(板块)教学目标时,要以线索为“经度”,以技能训练为“纬度”,保证“全方位”的目标。目标的递进度是指在关注课型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到各课时(板块)目标之间的承接与互动。

(3)整体输出和阶段性输出需互相依存

单元整体教学以整体输出为目的。这一要求是由教材的编制所决定的,也是单元各课时(板块)内在逻辑关系必然要求,即在单元教学中,教者需要通过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及Integrated skills部分进行“听和读”的输入,还要通过Speak up和Task部分进行“说与写”的输出。这样以整个单元作为教学单位的输出就是单元整体输出。

但在各课时(板块)教学时,仍需要根据线索及主题要求实现阶段性的输出,阶段性输出是整体输出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组成。以本单元Grammar板块教学为例:

本单元的语法教学内容为用that和if或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教材中“Talking about room colors”和“Problems about shopping”这两项任务用来帮助学生了解两种宾语从句的表达,学生通过提问和表述的方式直接参与“颜色话题”的讨论和交流,既很好地完成了语法内容“输入”,也完整地进行了话题“输出”。这一板块的输出是“阶段性输出”。

但是这一“阶段性输出”又成为了下面一系列板块教学的输入。比如Speak up部分,教材要求“Talk about your preferences”,即学会表达自己对颜色的偏好,涉及到观点的表达话题,学生在表达时可以使用I think that...或I don’t think that...以及I wonder if/whether...等句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或对别人建议的判断。此时语法的输出很好地成为了Speak up对话的语言支撑。

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材;主题构架

历史教材反映了历史知识,呈现了历史内容,满足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需求。纵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材,其编写思路均是按照主题构架式进行,这似乎已经成为初中各版本历史教材的编写共识。

一、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构架的含义

主题构架反映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是指单元编排历史和社会某一阶段发展特征的过程。历史教材编排主题构架的大致流程是:首先,划分总体框架,明确学科体系,将中外历史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整本教材之中。其次,详细划分,突出不同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重点。再次,把单元形式作为主要呈现形式,以时间顺序为基准,结构性地呈现符合初中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最后,从不同角度出发,在每个单元构架单元主题。比如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学习中,教材内容便依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法,把我国和世界的历史知识分割成不同的单元和版块。由此可见,我国的现行历史教材偏向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阶段化,能让学生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学习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教学的措施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具体学习教材内容前,教师向学生整体导读主题单元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初中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时,教书可以先让学生浏览教材的目录和导语,以此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然后,从导语部分出发,以多媒体教学、人工讲解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线索,形成知识逻辑链条,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开始新单元的学习时,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回顾上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并科学合理地提出课外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拟订主题性的学习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基础。

(二)分步学习

分布学习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在实施分布学习措施时,一方面,教师可以严格按照课时顺序对学生进行具体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情况下,重组教材内容,打乱课时顺序,再结合贴合教材的课外学习资料,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突出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在备课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单元主题,这样才能向学生反映出每个单元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单元的核心观点才能一目了然。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民族汇聚”为例,“民族汇聚”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个版块,该版块涉及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即“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和便于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二,民族融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什么意义。第三,对民族融合加入自己的思考。通过以上问题可以发现,前两个问题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部分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把自身理解与教材知识有机融合,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民族汇聚”对魏晋南北朝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总体感悟

分步学习后,教师可以开始进入总体感悟教学阶段。总体感悟教学的核心是复习,其教学内容是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与回顾。因此,在结束主题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比如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有哪些,历史线索的具体分布是怎样的,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安排学生制订单元学习计划,并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之间互查计划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查漏补缺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总体感悟不要只面向课堂内的知识,还要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多面性和趣味性。

(四)综合运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因此,完成以上三个教学步骤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以此让学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历史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历史知识的记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联系和比较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主题活动版块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比如在初中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或辞海等工具书,寻找该单元中出现的成语,并再深度挖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实质上是从成语角度出发学习教材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

三、结语

主题构架式的历史教材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历史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加深对教材主题构架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作者:林云英 单位:莆田南门学校

篇3

历史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是学生正式接触和学习历史知识的阶段,对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吸取并借鉴历史的教训和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创新模式是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改善,将枯燥的历史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加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改变了先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初中历史涵盖了整个人类发展史,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模式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历史的经验,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二、关注教材目录和导入部分的教学

目录是历史教材内容的主脉,是历史教育学的基本线索。充分利用目录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提纲挈领,具备基本的历史阶段的驾驭能力。如,必修2的目录,第一、三、四、五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第二、六、七、八单元介绍的是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内容。教师对目录的简介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教材知识体系的能力,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为以后归纳阶段特征奠定基础。历史学习必修依据一定的线索,才能寻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果学生把握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与规律,那么他们对历史学习也就具备了一定的驾驭能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材的导入分为单元导入和课导入。单元导入简介本单元内容;课导入主要包括导入语。导入部分基本上要求学生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每单元的主题,明确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重点所在。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导入部分的教学的话,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具备一定的驾驭能力,明晰学习的思路,增强教学效果。如,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面对这样一个专题,学生怎样才能驾驭它呢?分析导入部分尤为重要。通过阅读单元导入,使学生明确学习思路:

1.中国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原因)

2.中国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

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如何?(影响)

4.根据本课所学,你有何启示?(启示)

三、活跃课堂气氛极为重要

活跃课堂气氛,就得有教师自己的个性和教学风格。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对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影响很大。因此,性情达观开朗,易于相处的教师必然能够贴近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相反,课堂上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教师相对较难调动学生情绪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可以营造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教师良好的教态应有以下特征:自信、自控、灵活应变,有目标、有计划、信守诺言、有学术见解,能与人交流、自尊、自爱,不轻易失去勇气。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当代中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具有多渠道性和多元化等特点,所以,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定位,充当学生的朋友与向导,将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活跃,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1)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2)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以此为载体实现。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格与人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为促进学生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他们自我完整、自我成长的发展历程。

五、体验性学习实施中的问题和反思

1.体验性学习需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机制

对学校而言,我认为只要教师的教学策略不违背思想性、科学性的轨道,要尽量给予支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更要宽容,要树立“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的观念,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勇于实践,不断体验,敢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验性学习在设计历史情境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设计情境应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解决,学生才会有兴趣去研究这些问题。(2)设计情境应有适当的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更具有挑战性,才能促使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和能力,综合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3)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现实性,注意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3.体验性教学在编写小短剧时要重视选材

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内容都适合用小短剧表演。只有故事性、情节性的内容才适合表演。还有小短剧的表演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所以,小短剧的表演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所以,小短剧的运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反思。

4.体验性教学在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问题

篇4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国的历史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不充分。史料作为历史学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资源。把史料分析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史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意义重大。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运用现状

鉴于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史料分析。但是,就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对史料分析的运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史料分析不够重视。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提出,但是,目前我国依旧是以中考、高考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以取得高分为主要目的,对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分析不够重视。第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不利于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讲解历史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对于一些史料的分析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讲解,不能使课内的历史知识和课外的史料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发挥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二、史料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史料分析的作用。

为了发挥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对史料分析的运用,从而在历史教学活动中选取一些史料进行分析,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时候,面对错综复杂、枯燥乏味的历史事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时,教师可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孔子、墨子、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的史料故事进行分析介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历史知识。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史料分析的运用。

教学模式落后也是影响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史料分析的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比如,在学习《人们生活方式变化》(人教版历史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组讨论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之后再进入历史讲解,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视频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效率高。比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师讲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增加这幅画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感应,认识到这幅画的重要价值。

3.遵循两个原则,实现主体知识和课外史料分析的衔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目标,教师运用史料分析的时候需要遵循史料的真实准确性原则和数量适度性原则,从而做好课内主要历史知识和课外史料分析的有效衔接,发挥史料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讲解《美国的诞生》(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对美国的了解,有些历史事件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就可以对文中提到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独立宣言》、林肯等内容进行扩展,达到课内主要历史知识与课外史料分析的统一,以便于加深学生对这些陌生事物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把史料分析适时合理地运用到历史教学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意识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条件。一堂课上最主要的就是气氛,假设气氛好,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提高,热情度就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一整堂课的质量。反之,如果一堂课的氛围是严肃的,面无表情的,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这一堂课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程上,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思路,多提出有效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多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对待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认真面对,从而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第一个条件。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多媒体是现在老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多媒体了传统的手写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教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创新。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的课题上,这个课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进行,上课的进度就会很慢,可能商的灭亡老师的板书还没写完,整节课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而这个“夏、商、西周的灭亡”课题如果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进行的话,老师只需要动动手里的红外线笔,整个板书或者是关于“夏、商、西周的灭亡”的有关视频就呈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通过对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的运用,可以让同学感受到创新意识从而有效的去提高它,也能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初中历史的氛围,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时下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历史课,一味地去讲解书上的理论知识总是枯燥无味的。一节课下来,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还会使一堂课的质量降低。所以,老师想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不但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还要在讲课时与时下热点相结合,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肯定吸引不了学生,要是能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就会使一堂课妙趣横生,从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上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教师可播放有关于“”的时下报道给学生看,将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进一步增强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

四、探索课外学习活动,提升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45分钟的学习往往是不够的,学生们不仅要吸取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的学习也要有效地加强。发展课外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同样也很重要。有关课外学习的活动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二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班上举行“听老说”的班会,对“秦王扫六合”进行热烈的讨论,由此展开一场辩论赛或者让学生们关注节庆日等特别日子,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调查等的形式去了解这些特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整个起因和意义,然后再让他们利用通过这些渠道得来的资料以小作文或者是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老师再开展“创意演讲大赛”“学生们互相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以达到相互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目的,时间一长,学生们就养成了主动去记录的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还让他们增长了初中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创新是一切的源泉,没有了创新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历史知识要通过创新意识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所以,在大力培养学生各项发展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应提高。

作者:徐影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十中学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课标意识;培养方案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课标意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的现状

1.应试压力大,一味追求高分

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甚至是历史教师本身,主流观点都认为历史这一学科是副科,语、数、英才是主科,大家都不够重视历史教学。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历史课堂更是变得可有可无。但在新课改的目标中,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主流,只有经济水平和人文精神都得到l展,一个国家才是真正的进步。

2.对课程的规划不合理

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学科的课时与其他学科是一样的,但在各学校的实际教学安排中,经常出现其他学科侵占历史学科课时的情况。学校这种不合理的学科规划是培养教师“课标意识”的一大障碍。

3.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准不统一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好奇心强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如果历史教师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那教学效果肯定会不错。但也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他们也没有针对新知识接受全面的持续学习,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

三、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课标意识”的策略

1.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历史课堂的“课标意识”,教师必须把课程要求作为教学依据,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就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查找资料,包括这场运动的时间和发生的背景、有哪些地方代表和中央代表、这场运动的目标和实际结果以及它的指导思想等等,并进行归纳整理。上课时,教师只需要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并进行总结即可,这种方式效率高且效果好。

2.培养学生整体历史观意识

历史是由各方各面以及多个层次形成的一个整体。想要让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历史观意识,让他们全面地认识历史。例如笔者在讲解日本飞速发展这一课题时,分为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阶段。通过日本二战前进行对外扩张和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崛起,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历史是彼此联系的整体。

3.理解课标,注重知识重难点

知道课标并不代表理解课标,为了切实做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教师就要将课标的要求烂熟于心,当历史教师自身具备这一意识,就可以通过历史课堂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具有该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针对某一单元的要求进行理解,这对于学生在复习阶段提高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本的第四单元中,如果学生能理解课标要求,那就会很容易抓住本单元重点,包括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以及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4.实例分析

为验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是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笔者就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二单元12课《美国的诞生》按照课标要求进行讲解。

在课标中,这一课的要求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概况,分析这场战争取胜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独立战争对于美国的意义及这场战争的定性。(2)过程与方法:笔者将课堂的45分钟划分为5个环节,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只进行精讲,剩下的时间笔者分为自学检测、合作解疑、激励引导、总结检测。(3)教学重点:对于这一课,笔者认为教学的重难点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1787年宪法。基于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整个美国历史来说,将重点放在上述两方面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当仔细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想要切实体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历史教师自身就应当具备这一意识,然后再通过历史课堂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也具有该意识,推动新课改的继续深化。

篇7

历史知识中包含了众多的事件、人物、文化等内容,是人类发展进程及智慧成果的缩影。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认为历史知识理论性较强,且与当前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尤其是古代史,理解较为困难,因而对历史学习并不感兴趣。对此,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以教学导入激发初始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初始兴趣尤为重要,就如同第一印象一样。教师必须在学生接触历史课程内容的最初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激发,使其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良好印象”,并主动接触、学习,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程导入是学生每堂历史课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教师还应对每堂课的导入部分进行精心设置,结合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生虽然接触过西方文化,但是对西方历史了解较少,再加上人往往对熟悉的文化更能够产生亲近感,因而在西方历史的学习中存在一些困难,学习兴趣不够。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对故事十分感兴趣的特点,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教学的课程导入中,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物故事或是神话故事,吸引学生兴趣。如,苏格拉底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有了一定浅显的了解,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的初始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激发,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欲望,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

二、以多样化资源增强学生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各类教学资源价值,利用多样化的资源,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各种实物图片、历史漫画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字一边观察图片,利用文字解读图片,运用图片理解文字内涵,从而避免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教材内容讲授上产生的枯燥感,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其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除了书本上的内容外,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开国大典》电影,并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片段,对学生听觉和视觉予以刺激,使其身临其境,感受到宣布“”那一刻人民的激动之情,以直观方式获取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从而进一步增强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主动学习并记忆。

三、以趣味任务延续学生兴趣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初始兴趣、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兴趣,更是要求教师能够延续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后甚至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能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保持更大的热情。

对此,教师还应为学生设置各类趣味性任务,实现其学习兴趣的长效化。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其中时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口号、歌谣等。如“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这些口号,并将一些感到十分有趣的口号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讲解这一口号所描述的实际内容和体现出的历史内涵。学生对这一任务十分感兴趣,能够自觉在课后予以完成,实现自主学习,并由此感受到历史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探究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达到延续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为学生安排历史剧编写任务、角色扮演编排任务、历史相关影视作品观赏任务等,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针对当前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兴趣欠缺的情况,教师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对学生兴趣予以培养。通过在课程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初始兴趣、利用多样化资源对学生兴趣予以强化、安排趣味任务使学生兴趣得以延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获得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真正达到历史知识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新课改进展的日渐深入,初中历史教材的框架体系、内容、教学理念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教材由原来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转变成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这意味着教材不再是不可动摇的“圣经”,而是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和需求进行必要的取舍和重新编排体系。由于除了历史课程标准外,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狭义教材观意义上的教材整合,即历史教师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原则。建构主义是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来源之一,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传递,而是通过建构,即为了使学习者得到正确的体验和解释,学习者必须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创造”,或新知识必须与学习者自身已有认知基础(包括价值观、经验、信念等)相结合。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方法的训练,要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是因材施教的实践要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和专业素养来对教材的“再开发”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教历史而非教教材,因此,结合学情的教材整合是落实“生本”课堂的重要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主要包括课内整合、单元内整合、单元间整合和学科间整合等类型。历史教师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如何让教材整合服务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成就历史课堂的魅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整合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

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依据,也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对历史教学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标内容以平实叙述为主,不做性质上的划分和归类,这为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前首先要研读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其次,历史教材整合也不能漫无边际,教师需要从历史观和文明观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迁移和必要的取舍。

2.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整合要结合学情和教师自身特点

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材整合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时必须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要结合具体学情和自身特点和优势。

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水平和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并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估,以生成一份结合学情特点的有实效的教学设计,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单项到综合、由理解到应用等方式。必要时,调整子目顺序,形成子目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课,形成知识体系;又或是整合子目内容,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比较、概括的能力;还可以人物、事件等为线索整合全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历史课堂有了主线和灵魂。

另外,教材整合除了结合学情还要结合历史教师自身的特点。完美的教学设计只是历史课堂成功的一半,真正的魅力课堂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时还应考虑自身的性格特点、语言习惯、知识结构组成等,切莫东施效颦。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享受的殿堂。

3.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需要历史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勇于反思和创新的勇气

“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

(1)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要具备一定的学科渗透能力,这样才能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综合性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并对教材的取舍和增删有一个较合理的判断。(2)教师自身应具备科学的历史观,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历史辩证唯物观对历史事件和趋势作一宏观体系的分析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章节关系加以合理的把握与处理,并对纵向与横向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与比较,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此外,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反思。教学中,反思使教学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更趋理论化。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在反思中不断创新实践,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

篇9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如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促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自觉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没有良好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目标,课堂氛围过于沉闷,教学活动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导致教学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一、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采取趣味化教学的必要性

1.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纵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以“粉笔+黑板”为代表的落后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导致课程教改之路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在讲解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都采取单纯的理论灌输教学,学生每节课都要接收大量信息,脑子里早已是一团乱麻。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文科知识不值得下工夫学习,只需要课后多背诵即可,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如何提升?

2.课堂乏味枯燥,学生不愿配合教学

初中生身上背负着沉重的中考压力,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将历史与社会设置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因此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是非常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下面很多学生悄悄拿出理科作业,忙得不亦乐乎。就你是否喜欢上历史与社会课程这一问题展开调研,很多学生表示:老师的课一点意思都没有,考试之前看看书就可以了,学习起来没意思。

针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不配合教学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实施趣味化教学势在必行。

二、如何开展初中历史与社会趣味化教学

1.借助信息技术,使课堂焕发新活力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在组织历史与社会趣味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音频,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焕发新活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多媒w课件上为学生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根据图片描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情况,想一想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有没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图片,很快能就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用手在幻灯片上指一指七大洲的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正确识别地理位置。学生还可以根据图片,自己把七个大洲按照面积大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现在的初中生成长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传统“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潮流、适应教学环境的发展趋势了。现在每所学校几乎都配备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师要更新教学手段,将复杂繁琐的文字信息以图片、视频和音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本次课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相比于复杂冗长的文字信息,人们的大脑更容易对图片信息进行解码。在组织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呈现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2.综合探究活动,解放学生手脚大脑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信息量大、文字内容较多的人文学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采取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期盼将大量需要记忆的信息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育无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被搞得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作为一门知识容量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与社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科人文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究活动,将学生从课本中、桌椅上解放出来,使他们的手脚、大脑动起来。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每单元都设有综合探究活动教学内容,例如,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在地球仪上看世界、如何认识区域、如何认识城市、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多样性、探寻丝绸之路、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等。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这些综合探究活动对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积极按照课程的教学要求,组织学生针对教材上的综合探究内容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综合探究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得关于地理环境、国家分布、陆地海洋等知识的信息,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一幅中国地图,加深学生对于地图的认识。

历史与社会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他们每天需要记忆背诵大量的文字知识。教师长期将学生束缚在座位上、桎梏于书本里,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还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沉闷的书本学习注入新鲜血液。趣味化教学旨在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喜欢上《历史与社会》、愿意上《历史与社会》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理论知识讲解之余,适当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引入故事元素,喜闻乐见方式教学

学生或许对书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到厌烦乏味,但没有学生会拒绝精彩有趣的故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促使他们将注意力转向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与秦始皇、汉高祖有关的历史故事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兴趣。在“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的教学活动组织当中,教师可以《孔虚经商记》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齐国富家子弟孔虚想经商致富,于是便贩运盐和丝绸前往魏国大梁销售。孔虚到了大梁之后,得知这里每斗盐、每丈丝绸,都比齐国贵得多。孔虚心里很高兴,心想这回发达了。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魏国的尺和斗都比齐国大得多,孔虚一不小心亏了本。他卖掉货物,得到不多的布币,又发现这些钱在齐国不能用。孔虚只好决定用这些布币再搏一次,他把货物运往赵国,到了赵国,他发现赵国的斗比魏国小得多,而两国货物的价格差不多,大有赚头,孔虚趁机赚了一笔。商场得意,孔虚日渐出名,一位赵国商人向他告贷,并立字为据,但孔虚不认识赵国的文字,认为赵国商人有意欺骗他……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完这个故事,可以发现战国后期存在哪些问题,(答案为货币不统一、文字不统一、度量衡不统一,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学生对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重要意义的认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不仅涵盖了人文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同时融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具有相当强的综合性与社会性,这其中无处不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巧妙地借助本学科蕴含的丰富的故事教学资源,将历史与社会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相结合,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追求趣味化教学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相互配合,在教师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学生还需要配合教师的管理,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家长应当鼓励和支持孩子认真Υ本门课程的学习,配合教师,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上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型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历史教学中,还应挖掘学生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材,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十分重要。下文就是针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展开讨论。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涵义

所谓活动课,指的就是主要以课程为支撑,以活动为媒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探究为基本特征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形式。初中历史活动课就是“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指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开放性以及自主性的学生主体的有关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根本之所在。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剖析

1.善用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新教科书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通过具体的史实、浅显的史料、真实的图片、丰富的图画、活泼的插问及课后活动与探究等内容.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形象性、生动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的探究与活动及每一单元的活动课设计,为历史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历史新课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教材在介绍了“淝水之战”后,设计了一个活动与探究题,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及其对现代战争的借鉴意义。这一教材内容的延伸,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加深认识。又如讲述了“活字印刷术”以后,笔者让学生用橡皮泥等材料仿做活字,使学生从中体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这些活动,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用教材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2.确定好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

对于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而言,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确定好历史活动课的主题,这也是上好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先决条件。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如下措施:(1)在上历史活动课之前,需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应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以及如何开展该活动。注意在确定这个活动的主题之前,应该要使得活动的主题对学生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就是说能够提起学生对该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充满期待,同时也能为上好历史活动课有一个较为充分地准备;(2)历史活动课的主题还应与历史课的教材相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历史活动课之中。例如在“热爱祖国”的历史活动课时,要将台湾、和新疆等地是祖国领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活动的主题,最好依托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画面生动地为学生展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要积极抓住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初中历史必然具有历史性特征,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都是与历史有关,因此,初中历史活动课必然具有历史性特征。初中历史主要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在历史课本上,我们也能看出初中历史是一门多元化、综合性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内容包括:既涉及到天文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地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哲学、文化以及科技,甚至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极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而言,亦是如此。可以说,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上有极大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说,初中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教学目标不放松。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初中历史活动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开展一次历史活动课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反思,历史活动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良好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变角色――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活动课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过程。学生也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活动课对于自身的影响等。只有这样,历史活动课开展的才会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之彤.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和评价[J].教育导刊.2007,(06).

篇11

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上好一节历史课,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怎样做,才能既活跃了我们的历史课堂,又不至于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过于自由散漫毫无章法呢?这是我们上好一节初中历史课必须要思索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应该把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依然要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良性互动。

一、备好学生和班级

我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中很多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相对于其他班级的学生也要差一些,所以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今年,我担任了两个班级的历史课程,班级中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学校。在其他班级上课时,我觉得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掌握起来都很得心应手,我可以很容易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我带着同样的教学准备给农村班级学生上课时,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而且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也不尽如人意,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开展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在备课时,我就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农村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并尽力设计一些和农村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针对农村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等情况,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还有,我针对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常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热情地、夸张地加以表扬,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的成绩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竟和其他班级的学生的成绩相差无几。这充分证明了,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备好课标

每个学期开始之前,我都会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中的每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力图把握住历史课程的理念、性质和本学期、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这样我在备课时,就可以在思想上紧紧围绕住教学目标这一主线,把握每一历史时期的主脉络,在了解了教学课标的导向功能后,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寻找影响时展的历史人物,并从他们身上总结出可贵的精神品质,以此来激励学生向时代楷模、英雄人物学习。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所要依据的准则,只有把握了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我们的教学才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备好教材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书籍、杂志、文学作品传记,同时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科技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尤其是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而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科书,恰当运用教科书中的图表、史料等资源,挖掘教材中的隐性问题,并重视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课堂上的问题设置,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同时又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四、备好课堂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课本教材中列举的材料,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如论从史出,左图右史,学以致用等。例如,八年级上册第15课的主题是血染卢沟桥,课文中间有一段材料的内容是第二十九军司令部的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一起朗读这一段材料,学生读得很有精神、很有气势,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从这则材料中了解到当时驻守卢沟桥的一千四百名将士几乎全部战死在桥头,将士血染卢沟桥,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的的序幕的结论。学生经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加深了对这段惨烈的历史情境的记忆,也加深了对这些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将士们的敬仰和热爱之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多种历史学习的方法。

五、备好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尤其是与语文、政治等学科的联系尤为密切。所以,我在备课时时常融入一些焦点访谈的人物、艺术人生的人物、时事要闻的事件等,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例如,这一学期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即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时,恰好新闻节目《面对面》栏目正在探究中日之间的问题,我适时组织学生观看了这一新闻节目,并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谈论,最后结合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国家一定要强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领土不被侵犯。

以上就是我对上好一节初中历史课的几点感受,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斧正,以让我们相互共勉。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70-01

由于初中历史属于升入高中考试中必考的科目,同时它承载着我国的智慧与文化,这也是升学考试必考这门课程的原因。但是由于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知识缺少浓厚的兴趣,并且由于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等诸多原因导致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极低。因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教师看来,历史这门课程属于中考的必考科目,并且具有繁多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堂上将知识大量的灌输的给学生,因为只有掌握的知识越多才才可以取得更高的分数。但是在学生看来虽然老师是为了自己取得高分,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感觉老师在强迫自己学习。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下降。通过分析学生的看法可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必须树立将学生作为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在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并主动的去学习历史的知识,并且逐渐提升自身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程时,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分析出现三国鼎立的原因,猜想最后谁进行了统一,以及能够将其统一的原因所在,这样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能够将其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其主观的能动性,提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整理归纳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从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更加有助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智慧的结晶。

二、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研究发现,兴趣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学习兴趣对于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表明对于历史的学习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历史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脱节,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较小,并且历史教材缺少生动以及趣味性,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进而导致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样的状态也没办法保证学习效果的良好,因此,广大教师需要通过多个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结合故事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将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着重突出,并且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向学生阐述,这样有利于学生感知与理解历史,更能促进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根据教学的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样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首先可以和学生阐述李世民所发动的玄武门这一历史记在,使学生们能够了解李世民作为统治者拥有的雄心和谋略,还可以和学生讲解其在为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的兴趣十分有利,并且还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与方位对李世民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历史功绩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于把握本课时的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

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传射历史教学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十分快速,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到历史教学的领域中,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将文字与声音以及视频集于一体,将教学的内容真实生动的展现到学生的面前,从而为初中历史的教学开辟一个崭新的教学天地。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并有效的开展历史教学的相关活动。多媒体可以将革命精神以及其革命烈士的爱国之心全部生动且形象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使学生们能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当中,这样可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的思维,并且对于以后历史课程的讲解的专注也十分有利。

历史可以将现实社会充分的反映出来,并且承担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智慧这一重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该将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还有优秀教学方法能够真正灵活的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搭建良好学习的平台,还可以促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内学习并体验和成长。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初中历史属于升入高中考试中必考的科目,同时它承载着我国的智慧与文化,而大部分的教师仍然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些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们实际需求,以及历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采取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灵活的运用其教学的方法,并使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历史中的文化以及智慧,使其学习好历史的同时,爱国情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65-02

在新课程实施中,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已经成为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网络收集史料、查阅教学资源,对于优化历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建立历史教学资源库,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网络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历史学习,为历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一、利用网络建立历史教学资源平台

新课程历史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利用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是开放性教学的重要特征。历史课程是基于生活、基于史料,具有开放性的必修学科。历史教学必须不断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运用真实、可靠的史料。而这些资料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并不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收集,可通过网络去查找。把优质教学资源和真实、可靠的史料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可为教学和备课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例如,教学案例、备课计划、课堂练习等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教师把收集到的教学资料,经过整理归类,就可以成为历史教学的资料库。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和丰富性等特点,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网络提供的名师讲台、历史资料等极为丰富,所以,连偏远的农村中学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历史教学资源库,从而为历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条件。

网络的开放性把学生、老师和学校连成为一个教学整体,把分散的学校连成了一个相互交流和互动的学习平台,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网平台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历史,老师都可以针对一个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平台上,学校是平等的,老师是平等,老师和学生在互动中也是平等的,可以相互交流教学资源、教学的意解、学习经验、心得。老师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史料发到网络平台上共享,也可以自由的选用这些史料。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老师都可以利用网络便利条件去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二、利用历史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但受资料条件和个人能力的制约,以往任何一个老师都不可能只靠自己的力量找到教学需要的史料等全部教学资源。如今,电脑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从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收集、筛选教学所需的史料等资源,建立历史教学资源库。

例如,在初中历史每一个单元教学中,都可利用网络收集史料,再根据各个专题内容建立学习资源库。如在七年级第一单元《中华文化的起源》学习中,可以发动学生从网上收集中华历史文化的相关资料,按照:古人类;氏族部落;文明的出现;陶瓷文化……组织成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史料学习库。每次使用时再不断的补充和整理。在七年级《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单元教学中,老师可从网上下载我国辽、西夏、宋、金等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民族交融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繁荣大家庭的认识。

历史教学资源库,从形式上可以按课节,也可以按单元建立。课节资源库是按该节教学内容及要求设立的资源库。单元资源库则是按教学单元设立的资源库。从资源形态上,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实物,甚至是影像资料等。这些资料都可利用网络去收集和下载。并通过归纳、整理,加上适当文字注释,就可以收入历史教学资源库。

历史教学资源库,既供老师教学参考、利用,又可通过网络到学校和班级网页,提供学生阅览和学习参考。为了保证史料的详实和全面,老师要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为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服务。老师还可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上传到资源库的网页中,提供给其他老师和学生选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可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让学生上网搜集相关知识,做成PPT向同学展示。这既整合了课程资源,又学到了知识,既激发了兴趣,又锻炼了实践能力,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