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97
一、模块及《英语》模块主题简述
模块一词广泛运用于技术领域,其基本内涵为“隶属于一个事物的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程晓堂(2005)教授认为,所谓模块实际上就是一个单位的课程内容,模块化的课程也可以称为小型化课程。牛津初中英语是《英语课程标准(2011)》(下称《新课标》)背景下出现的按模块话题编写的教材,它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小型化的模块课程。《英语》共6册,每册2个模块,每个模块4个单元(其中9下为每个模块2个单元),每个单元1个话题,共12个模块,44个话题单元,它们都包含在《新课标》的24个话题项目之中。
二、英语单元整体备课的定义及内涵
单元整体教学是建立在“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心理学基础为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理论中的“整体观念”。格式塔心理学者认为:学习的基础是知觉。当我们在关注一个某体时,作为知觉者的任务就是将感知到的成分进行组合并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英语》都以单元形式出现,每单元以一个话题为核心,单元里的几个课型都围绕其展开,因而学生在学习完整个单元后就能对此话题形成鲜明而完整的印象。
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单元整体教学强调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的联系,它很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促进新知识和既有知识间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指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贯穿每单元各个课型及其他相关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各课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要点在于:1. 每课时均与单元主题相关联;2. 四项基本技能训练并重;3. 以整体输出为最终目的。
三、“模式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实例分析
本文以译林出版社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Colors的教学为例,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颜色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归属的模块主题为“与人相处(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涉及到的话题项目为“个人情况(Personal background)”和“情感和情绪(Feelings and moods)”。
根据模块主题及话题的梳理,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如下表格:
即通过“颜色”这一话题,根据六个课时板块的内容提取出“了解颜色”和“使用颜色”两条线索,对应“与人相处”的模块主题,旨在说明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颜色的功能和个人对颜色的喜好、选择与使用,突出个性、营造环境,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以下为具体的实施步骤:
1. 立足主题,整体感知
整体教学对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备课时,教师要将一个单元六个课时(板块)放在一起来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达成预见和作业布置等。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英语》教材板块对于输入和输出一致性的要求,教学设计要能突显出各课时(板块)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与纵深,能较好地反映整体教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是师生的共同任务,教师还需要根据单元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并把学习任务细化为预学和自学任务分配到学生手边。笔者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需要设计了以下的预习任务(answering the questions):1. How many colors have you learnt/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y? 2. Which one is your favorite? Why? 3.Which is your father’s/mother’s/brother’s/sister’s/friend’s favorite color? 4. What color is your bedroom/bike...? Are you happy with it? 5. What color do you often wear? Why bought them for you? Do you like them? 6. Are you happy with your school uniform? Why or why not?其中,问题1、2、3帮助学生“了解颜色”,包括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对身边人的了解;问题4、5、6则需要学生对颜色的选用作出判断,从而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并初步了解颜色的功,为“使用颜色”做好铺垫。
2. 注重关联,分步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的架构基础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线索,它是模块主题及单元话题的“主枝干”,因此围绕结线索进行分步教学设计是实现整体教学的必要途径。
笔者利用已经明确的线索“Know colors(了解颜色)”和“Use colors(使用颜色)”进行了分板块教学设计。下面以相关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即如何实现各要求之间的关联性。
(1)活动设计与线索需相互吻合
线索既是设计的脉络,也是设计的标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时刻考虑到是否符合线索呈现的需要。在设计Reading I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总结活动(PPT截图):
通过梳理课本内容得出关于颜色的三个主题,即种类(kinds)、名称(names)和代表(representations),通过对各自的功能(function)解读,推导出各种颜色适用的人群(characters),从而实现“Colors(颜色)”和“Uses(使用)”的对照,回应“Use colors(使用颜色)”的线索。
(2)各板块目标需保持一致并呈现递进
单元整体教学的完整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递进度上。目标的一致性是指在设定各个课时(板块)教学目标时,要以线索为“经度”,以技能训练为“纬度”,保证“全方位”的目标。目标的递进度是指在关注课型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到各课时(板块)目标之间的承接与互动。
(3)整体输出和阶段性输出需互相依存
单元整体教学以整体输出为目的。这一要求是由教材的编制所决定的,也是单元各课时(板块)内在逻辑关系必然要求,即在单元教学中,教者需要通过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及Integrated skills部分进行“听和读”的输入,还要通过Speak up和Task部分进行“说与写”的输出。这样以整个单元作为教学单位的输出就是单元整体输出。
但在各课时(板块)教学时,仍需要根据线索及主题要求实现阶段性的输出,阶段性输出是整体输出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组成。以本单元Grammar板块教学为例:
本单元的语法教学内容为用that和if或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教材中“Talking about room colors”和“Problems about shopping”这两项任务用来帮助学生了解两种宾语从句的表达,学生通过提问和表述的方式直接参与“颜色话题”的讨论和交流,既很好地完成了语法内容“输入”,也完整地进行了话题“输出”。这一板块的输出是“阶段性输出”。
但是这一“阶段性输出”又成为了下面一系列板块教学的输入。比如Speak up部分,教材要求“Talk about your preferences”,即学会表达自己对颜色的偏好,涉及到观点的表达话题,学生在表达时可以使用I think that...或I don’t think that...以及I wonder if/whether...等句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或对别人建议的判断。此时语法的输出很好地成为了Speak up对话的语言支撑。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材;主题构架
历史教材反映了历史知识,呈现了历史内容,满足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需求。纵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材,其编写思路均是按照主题构架式进行,这似乎已经成为初中各版本历史教材的编写共识。
一、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构架的含义
主题构架反映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是指单元编排历史和社会某一阶段发展特征的过程。历史教材编排主题构架的大致流程是:首先,划分总体框架,明确学科体系,将中外历史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整本教材之中。其次,详细划分,突出不同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重点。再次,把单元形式作为主要呈现形式,以时间顺序为基准,结构性地呈现符合初中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最后,从不同角度出发,在每个单元构架单元主题。比如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学习中,教材内容便依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法,把我国和世界的历史知识分割成不同的单元和版块。由此可见,我国的现行历史教材偏向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阶段化,能让学生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学习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教学的措施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具体学习教材内容前,教师向学生整体导读主题单元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初中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时,教书可以先让学生浏览教材的目录和导语,以此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然后,从导语部分出发,以多媒体教学、人工讲解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线索,形成知识逻辑链条,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开始新单元的学习时,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回顾上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并科学合理地提出课外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拟订主题性的学习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基础。
(二)分步学习
分布学习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在实施分布学习措施时,一方面,教师可以严格按照课时顺序对学生进行具体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情况下,重组教材内容,打乱课时顺序,再结合贴合教材的课外学习资料,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突出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在备课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单元主题,这样才能向学生反映出每个单元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单元的核心观点才能一目了然。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民族汇聚”为例,“民族汇聚”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个版块,该版块涉及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即“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和便于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二,民族融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什么意义。第三,对民族融合加入自己的思考。通过以上问题可以发现,前两个问题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部分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把自身理解与教材知识有机融合,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民族汇聚”对魏晋南北朝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总体感悟
分步学习后,教师可以开始进入总体感悟教学阶段。总体感悟教学的核心是复习,其教学内容是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与回顾。因此,在结束主题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比如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有哪些,历史线索的具体分布是怎样的,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安排学生制订单元学习计划,并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之间互查计划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查漏补缺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总体感悟不要只面向课堂内的知识,还要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多面性和趣味性。
(四)综合运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因此,完成以上三个教学步骤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以此让学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历史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历史知识的记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联系和比较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主题活动版块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比如在初中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或辞海等工具书,寻找该单元中出现的成语,并再深度挖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实质上是从成语角度出发学习教材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
三、结语
主题构架式的历史教材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历史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加深对教材主题构架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作者:林云英 单位:莆田南门学校
历史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是学生正式接触和学习历史知识的阶段,对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吸取并借鉴历史的教训和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创新模式是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改善,将枯燥的历史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加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改变了先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初中历史涵盖了整个人类发展史,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模式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历史的经验,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二、关注教材目录和导入部分的教学
目录是历史教材内容的主脉,是历史教育学的基本线索。充分利用目录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提纲挈领,具备基本的历史阶段的驾驭能力。如,必修2的目录,第一、三、四、五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第二、六、七、八单元介绍的是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内容。教师对目录的简介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教材知识体系的能力,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为以后归纳阶段特征奠定基础。历史学习必修依据一定的线索,才能寻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果学生把握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与规律,那么他们对历史学习也就具备了一定的驾驭能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材的导入分为单元导入和课导入。单元导入简介本单元内容;课导入主要包括导入语。导入部分基本上要求学生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每单元的主题,明确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重点所在。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导入部分的教学的话,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具备一定的驾驭能力,明晰学习的思路,增强教学效果。如,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面对这样一个专题,学生怎样才能驾驭它呢?分析导入部分尤为重要。通过阅读单元导入,使学生明确学习思路:
1.中国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原因)
2.中国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
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如何?(影响)
4.根据本课所学,你有何启示?(启示)
三、活跃课堂气氛极为重要
活跃课堂气氛,就得有教师自己的个性和教学风格。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对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影响很大。因此,性情达观开朗,易于相处的教师必然能够贴近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相反,课堂上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教师相对较难调动学生情绪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可以营造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教师良好的教态应有以下特征:自信、自控、灵活应变,有目标、有计划、信守诺言、有学术见解,能与人交流、自尊、自爱,不轻易失去勇气。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当代中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具有多渠道性和多元化等特点,所以,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定位,充当学生的朋友与向导,将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活跃,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1)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2)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以此为载体实现。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格与人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为促进学生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他们自我完整、自我成长的发展历程。
五、体验性学习实施中的问题和反思
1.体验性学习需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机制
对学校而言,我认为只要教师的教学策略不违背思想性、科学性的轨道,要尽量给予支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更要宽容,要树立“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的观念,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勇于实践,不断体验,敢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验性学习在设计历史情境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设计情境应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解决,学生才会有兴趣去研究这些问题。(2)设计情境应有适当的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更具有挑战性,才能促使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和能力,综合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3)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现实性,注意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3.体验性教学在编写小短剧时要重视选材
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内容都适合用小短剧表演。只有故事性、情节性的内容才适合表演。还有小短剧的表演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所以,小短剧的表演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所以,小短剧的运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反思。
4.体验性教学在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问题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国的历史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不充分。史料作为历史学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资源。把史料分析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史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意义重大。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运用现状
鉴于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史料分析。但是,就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对史料分析的运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史料分析不够重视。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提出,但是,目前我国依旧是以中考、高考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以取得高分为主要目的,对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分析不够重视。第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不利于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讲解历史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对于一些史料的分析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讲解,不能使课内的历史知识和课外的史料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发挥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二、史料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史料分析的作用。
为了发挥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对史料分析的运用,从而在历史教学活动中选取一些史料进行分析,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时候,面对错综复杂、枯燥乏味的历史事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时,教师可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孔子、墨子、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的史料故事进行分析介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历史知识。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史料分析的运用。
教学模式落后也是影响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史料分析的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比如,在学习《人们生活方式变化》(人教版历史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组讨论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之后再进入历史讲解,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视频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效率高。比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师讲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增加这幅画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感应,认识到这幅画的重要价值。
3.遵循两个原则,实现主体知识和课外史料分析的衔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目标,教师运用史料分析的时候需要遵循史料的真实准确性原则和数量适度性原则,从而做好课内主要历史知识和课外史料分析的有效衔接,发挥史料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讲解《美国的诞生》(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对美国的了解,有些历史事件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就可以对文中提到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独立宣言》、林肯等内容进行扩展,达到课内主要历史知识与课外史料分析的统一,以便于加深学生对这些陌生事物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把史料分析适时合理地运用到历史教学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意识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条件。一堂课上最主要的就是气氛,假设气氛好,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提高,热情度就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一整堂课的质量。反之,如果一堂课的氛围是严肃的,面无表情的,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这一堂课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程上,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思路,多提出有效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多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对待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认真面对,从而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第一个条件。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多媒体是现在老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多媒体了传统的手写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教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创新。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的课题上,这个课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进行,上课的进度就会很慢,可能商的灭亡老师的板书还没写完,整节课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而这个“夏、商、西周的灭亡”课题如果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进行的话,老师只需要动动手里的红外线笔,整个板书或者是关于“夏、商、西周的灭亡”的有关视频就呈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通过对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的运用,可以让同学感受到创新意识从而有效的去提高它,也能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初中历史的氛围,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时下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历史课,一味地去讲解书上的理论知识总是枯燥无味的。一节课下来,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还会使一堂课的质量降低。所以,老师想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不但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还要在讲课时与时下热点相结合,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肯定吸引不了学生,要是能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就会使一堂课妙趣横生,从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上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教师可播放有关于“”的时下报道给学生看,将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进一步增强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
四、探索课外学习活动,提升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45分钟的学习往往是不够的,学生们不仅要吸取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的学习也要有效地加强。发展课外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同样也很重要。有关课外学习的活动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二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班上举行“听老说”的班会,对“秦王扫六合”进行热烈的讨论,由此展开一场辩论赛或者让学生们关注节庆日等特别日子,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调查等的形式去了解这些特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整个起因和意义,然后再让他们利用通过这些渠道得来的资料以小作文或者是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老师再开展“创意演讲大赛”“学生们互相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以达到相互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目的,时间一长,学生们就养成了主动去记录的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还让他们增长了初中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创新是一切的源泉,没有了创新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历史知识要通过创新意识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所以,在大力培养学生各项发展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应提高。
作者:徐影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