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

篇1

0 引言

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审美习惯。四平剪纸作为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心灵手巧的四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四平对外宣传的一张鲜活名片。四平独特的剪纸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也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1 四平剪纸特点形成的环境因素分析

1.1 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平市位于我国东北部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的中心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这也使得四平人民普遍性格开朗,豪放热情。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四平剪纸风格也独树一帜,以其灵活的剪纸手法和粗犷的剪纸风格而闻名。同时,松辽平原发达的农耕文明也为四平人民剪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全新的思路。在四平剪纸上,我们总会看到有关农耕内容的图案,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四平人民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各地的剪纸在风格上大有不同。但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人们最早开始剪纸就是在与自然进行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产生敬畏与感悟,他们用剪纸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平特殊的地域环境养育了勤劳的四平人民,最终也产生了四平独特的剪纸文化。

1.2 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特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浇灌,它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平地处我国东北部,满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曾入主中原统一全国,所以四平地区受满族文化的影响颇深。满族人所信仰的萨满文化对四平人们的影响尤其大。因此,在进行剪纸艺术创作时,四平人们也充分把萨满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运用到剪纸中去,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依赖和崇拜。四平剪纸的产生和应用与满族的生活习俗和萨满教的信仰紧密相关,题材的选取和表达的内容凝结着四平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特殊的,在萨满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四平民间剪纸艺术。[1]

2 四平剪纸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平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表达四平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由于创作时受环境影响,四平剪纸主要表达两方面内容:一是表达;二是当地的民俗文化。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文化内涵进行阐述:

2.1 四平剪纸的宗教文化内涵

我国东北部作为满族聚集的地区,深受萨满文化的影响。萨满教信奉原始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他们更多关注原始神灵和所处的自然。剪纸作为其的一个表达工具,首先,表现为对图腾的崇拜。萨满教崇拜有生命的动物和无生命的植物。因此,在四平剪纸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很多树木和花草,类似梅、兰、竹、菊等剪纸图案都表达了萨满文化的植物崇拜。同时,动物也是四平剪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形象之一,其中,又以龙的出现频率最高。龙作为我国形象的代表一直被认为是家族兴旺、事业兴顺的标志,所以四平剪纸中各种龙的形象也就应运而生。其次,受宗教因素影响,四平剪纸还同时兼具祭祀、占卜等功能。萨满教诞生久远,在那个时代,医药都不发达,一切他们认为神秘的事物,通常用神灵来解释。因此,他们信赖祭祀、占卜,剪纸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作为一个传递信仰、祭神驱邪的工具,经常出现在一些祭祀仪式上,同时也用作治病求医。过去医疗水平低,再加上自身身体素质差,很多人生病后只能寄托巫术,希望得到神灵救治,同时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最后,是对人体生理器官的崇拜。萨满教对于生命传递、人类繁衍很崇拜,这样的观念同样体现在四平剪纸中。因此,在剪纸中通常可以看到对人体生殖器官的表达,这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2.2 四平剪纸的民俗文化内涵

四平剪纸源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所表达的也是日常生活的内容,一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能成为剪纸题材。四平剪纸的民俗文化主要来源于红白喜事以及节日剪纸。在四平婚庆时,会请一些民间艺人用红纸剪“帧弊忠约耙恍┙鹜玉女的形象,祝愿新人百年好合,也是祝愿新人美好生活的开始。同时,四平民间也十分重视殡葬仪式,一般应用最广的是“招魂幅”,代表逝者驾鹤西去。同时,还会用纸扎一些逝者的生活用具,最后焚烧给亡者在阴间使用,表达对逝者的不舍。四平剪纸在每个相对应的节日表达内容都不同,如春节主要是祈求平安和来年幸福,端午则是驱邪消暑。[2]

3 四平剪纸作品的审美特征分析

四平剪纸是一种对生活内容的简化处理,在给人们传递视觉内容时并不是完全将其精确描绘出来,往往是将一些生活片段具体形象化后,通过简单的线条和标志代表某个场景进行。无论是在表达宗教仪式或是节日庆祝时都是将其精神内涵形象化描绘出来,虽然外在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但其内涵深蕴,形象也往往都生动灵活。四平剪纸一是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表现对美的追求。在剪纸内容方面往往是趋吉避凶,期待美好生活,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同时,四平剪纸对一些神话故事的描绘又表达了四平人民的人生追求,不乏对爱情的向往、对强权制度的不满等内涵深刻的作品,都是在四平这篇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下的产物。[3]

4 结语

四平民间剪纸在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上都充分体现了四平地区的风土人情,对四平地区的历史文化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承的作用。它体现了四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四平人民对生命的歌颂,对信念的追求,对我国当今一些艺术作品创作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应该更好地进行研究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刘艾莹.满族民间剪纸装饰纹样造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民间文化 动漫 原创 

动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之时起就参与和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制约。在文化大系统中的民间文化,是立足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的文化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民众之中并身为民众一员的作家、动漫家、读者、观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动漫创作与动漫欣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动漫的显著特征是创意性,而文化积淀是创意的源泉。动漫创作必须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改造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走产业化道路同人文坚守之间的相融相生,并在动漫形象的塑造、动漫产品的研发、动漫品牌的树立、动漫企业的崛起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文化传统决定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 

 

首先,从美学角度来看,民间传统文化涵养了原创动漫的美学品质:在审美风格上,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在审美价值上,是寓教于乐、注重写意、质朴阳刚、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在艺术思维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和谐统一;在塑造形象上,崇尚“神似”、“神韵”和“会意性”。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原创动漫的基本美学气质,《大闹天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物造型风格以古雅和神奇致胜,追求的是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的奇幻风格,引入了脸谱艺术、民间彩塑、戏曲表演、壁画年画等设计元素和色彩配比,并从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在场景设计上借鉴了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发挥想象创造力,虚实结合,简练而变化有致,鲜明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艺术风貌凸现出民间艺术极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这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并将人民性和民间性表现得浪漫而神奇,民间文化与动漫形式自然交融,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其次,民间艺术凸现出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中国人观念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动漫创作应从中国人爱国爱民的民本精神,自强自立的开拓精神,惩恶扬善、反抗、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善良质朴、勤劳智慧、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中,集英纳萃、提炼浓缩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地展现民众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采取主动的姿态吸收传统文化并与世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形成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追求。如《葫芦兄弟》讲述七只神奇的葫芦,七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同法力无边的妖精进行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较量,宣扬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其中老翁与穿山甲代表了正义与奉献;绿色的仙草代表了生命和希望;蛇精和蝎子精象征“邪恶的智慧”和“阴毒的力量”;葫芦种子则是上天为了克制恶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人类的七种品性:勇敢无畏、温柔宽容、刚强坚毅、平和慈善、嫉恶如仇、活泼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个生动的寓言寓示受众: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长处有可能转化成为短处;放纵单方面特定的优势或夸大个体的力量,势必会导致整体的失衡与失败;唯有“七子连心”的融合、凝聚与团结,才能最终战胜阴险、黑暗、诱惑和背叛。而结尾那充满生机的美丽的七色峰,象征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人文追求。《葫芦兄弟》成功地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动漫审美特征、民间意象与现代内蕴、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国内原创动漫中的经典。 

 

篇3

全书仅江苏徐州卷、铜山卷、睢宁卷、丰县卷、新沂卷、沛县卷、邳州卷、徐州市卷等,每卷就有三四十万字之多,加在一起就有二三百万字上下。这只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想想看,全国有多少地方,会产生多少民间故事,会有多少民间文化工作者在那里呕心沥血,甚至要耗费一辈子的精力。想到这些,真的要对奋斗在第一线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凝聚起来的。

篇4

一、湘瓷创作及创新对推动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湖南陶瓷行业,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在中国陶瓷行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湘瓷的主要品种有醴陵釉下五彩、长沙铜官窑等。近年来,湖南陶瓷生产及销量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不管是艺术陶瓷还是日用陶瓷,整个陶瓷产业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与市场对接不够紧密,陶瓷产品缺乏创新活力,急需陶瓷设计的创新、品牌效应的塑造推广。湘瓷产品缺乏系列化整体设计也是目前额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规定系列化的定义为“将同一品种或同一型式产品的规格,按最佳数列科学排列,以最少的品种满足最广泛的需求”。从发展的角度上看,湘瓷产品系列化的创新形式有利于产品的重组和有延续性的主题表现,能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从多元化审美的视阈下,重新审视湘瓷产品在造型和装饰上的创新设计,以系列化为切入点,运用现代、时尚、简约地表现手法,融合湖湘特色文化底蕴,型塑出“湖湘风格”融合审美意境与现代生活方式双重审美情趣下的系列化陶瓷产品设计,一方面可以为湘瓷产品带来新的生命力,适应不同消费群的审美标准,符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推动陶瓷行业的发展。湘瓷产品系列化整体设计,对于“湘瓷”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湘瓷”的品牌形象,建立湘瓷的产品特色,拓宽“湘瓷”消费市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另一方面,系列化整体设计对提升“湘瓷”艺术品位,适应多元化的审美,同时以湘瓷为载体,用现代的、时尚的手法和形式发掘与传承湖湘文化中的精华,传播湖湘文化具有推动作用。此外,多元化审美视阈下的系列化湘瓷产品设计,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尝试各种新工艺、新形式,通过一站式服务,系列化的设计对节能降耗,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二、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内容

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实践目标主要有:将当代多元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形式融入湘瓷产品创新设计中,加深湘瓷的艺术内涵,提升湘瓷的艺术品位,实现湘瓷艺术与多元化审美的有机融合;使湘瓷产品的创新设计更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湘瓷的品牌价值;将具有代表性湖湘文化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艺术理念以系列化的形式在湘瓷中进行表现,在提升湘瓷艺术品味,实现多样化的同时,传播和弘扬湖湘文化;通过系列化陶瓷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实现一站式服务,探索出提升生产效率,节能降耗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内容包含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研究湘瓷造型与装饰的艺术特色。湘瓷作为湖南本土陶瓷,在器型和装饰上都带有浓郁的湖湘文化韵味,比如铜官窑的陶艺器型拙朴,醴陵釉下五彩装饰手法自成体系。其次,当代多元化审美的主流特征研究。要进行湘瓷产品的创新,就必须对当今多元化的审美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找出规律,为进行湘瓷创新提供参考。再次,研究创新系列化湘瓷产品的特征、优势与市场需求情况。从市场入手,以多元化的审美为切入点,对系列化湘瓷产品的开发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为创作、实践提供借鉴。在实践研究方面,首先对接市场需求,对湘瓷产品进行再设计,凸显特色。湘瓷的市场需求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现代市场对湘瓷有更典型的作为“商品”的要求,这对湘瓷的工艺、规模、销售渠道、市场营销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湘瓷不能再囿于传统的生产、设计和营销模式;另一方面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使消费者对湘瓷的消费审美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消费群对湘瓷的认知和评价各有不同。因此,只有将当代艺术形式、艺术理念与湘瓷、造型装饰有机融合,将各类艺术形式与艺术理念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湖湘文化形式融入湘瓷,才能形成创新系列化产品,凸显湘瓷独有特色。其次,将本土文化的特色融入湘瓷产品设计之中。湖湘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历史悠久,独具一格的民间风俗和民间艺术形式,例如石雕、湘绣、花鼓戏、蜡染、扎染等。对这些本土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融合到湘瓷产品设计中。再次,在实践中重视审美角度,在湘瓷的造型及装饰方面进行创新。从造型角度来谈,设计需要宽泛和多元。结合现代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及视觉体验,向艺术性、表现性、观念性乃至实验性方向发展,把人与外界的关系,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给现代陶瓷造型设计注入开放的观念和新能量,使湘瓷造型设计充满时代感。在延续和优化传统陶瓷图案的基础上,将现代的艺术形式融入湘瓷装饰,拓展釉下彩瓷的装饰艺术表现形式,发掘湖湘文化精华,将湖南的民俗、民间艺术等融入到湘瓷设计中,推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系列产品。

三、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

在“多元化”的当代审美视阈下,只有将湘瓷产品设计与市场对接,开发系列湘瓷日用品、旅游产品才能将当代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理念有机融入到“湘瓷”这一传统工艺中,提升湘瓷的艺术品位,让湘瓷产品焕发活力。湘瓷应以多元化的审美为背景,采用现代的、时尚的手法,结合高科技手段,表现湖湘文化、湖南民俗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主动适应当代消费者多元化的审美习惯,提升湘瓷的品牌价值和品味,适应现代陶瓷市场需求。以系列化的形式,将具有代表性的湖湘文化内容融入到湘瓷造型与装饰中,不仅凸显了湘瓷的特色,更有助于发掘和传播湖湘文化,扩大湖湘文化的影响力。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湖湘文化特色鲜明,仅就民间艺术而言,湖南就有石雕、湘绣、花鼓戏、蜡染、扎染等众多种类。这些种类的艺术形式共同组成了湖南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韵味。除此之外,湖南的民俗也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民俗风情都可以以系列化的艺术形式,结合现代艺术理念在湘瓷创作中进行表现。如采用系列插画、系列版画等表现形式。这样不仅为湘瓷的创作提供更多创作素材,积累更深厚文化底蕴,同时还可以提升湘瓷的品味,在弘扬湖湘文化的同时,使湘瓷与现代审美理念有机融合。湖南陶瓷行业与景德镇陶瓷行业相比较而言,成本高是湖南陶瓷行业的弊端,以系列化设计为切入点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系列化的形式提高湘瓷生产效率,一步到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湘瓷设计与民俗文化相关课程也是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高职艺术教育注重更好的将教学和行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将市场具有发展前景和良好效益的产业引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民俗文化艺术产业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当代社会,湘瓷艺术不仅能够展示地域特色、开拓民俗市场,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相关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以湘瓷艺术、民俗文化艺术为元素和主题传播不仅有利于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也正好契合产业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需要的人才。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承载着湖湘人民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是一代代湖湘儿女们智慧的结晶。湘瓷作为一种有着浓厚湖湘历史文化底蕴的手工技艺,在其发展与兴盛的漫长历史时期内,我们可看到当时湖湘地域内文化艺术及人民生活的发展状况。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既是对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激发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活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顾燕.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运用——高职院校视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教学设计和运用[J].轻工科技,2012.10.

篇5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58-01

一、中国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特征

(一)中国朝鲜族民间舞的种类

在中国境内流传的朝鲜族舞蹈有40多种,人们熟知的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剑舞、假面舞、拍打舞、刀舞等。朝鲜族舞蹈的上肢动作比下肢动作丰富、舞蹈者在舞蹈的时候体现一种曲线美,整个舞蹈看上去即柔和又刚硬,呈现出一种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特点。呼吸也是朝鲜族舞蹈的一个重要环节,舞蹈者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也是掌握节奏的重要手段,在舞蹈的时候十分注重节奏间的平缓过渡和前后动作的互粘性。

(二)中国朝鲜族民间舞的特征

朝鲜族舞蹈的特色,从形态上可以归结为“斜点脚尖”“挺胸仰身”“用弓身和直身动作造型”“笔立脚尖”“蹄脚尖碎步行”等动作。舞蹈结合了终章型舞姿和解开型舞姿,启动比较快,出现骤然停顿,借助形态的力度来变化动作。其中,分腿跳跃、翘脚尖旋转、并腿体现了较高的艺术素养。

二、中国朝鲜族文化对其舞蹈形态的影响

朝鲜族文化包含很多方面,从广义上讲舞蹈也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这里所说的朝鲜族文化是不包括舞蹈在内的所有民俗生活的内容。

(一)生活习惯和民族性格对其舞蹈形态的影响

中国朝鲜族的民间舞蹈融合了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吸收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内蕴形成了今天的舞蹈风韵。研究朝鲜族舞蹈需要了解朝鲜族的经济生活、民族心理和先民的历史。无论是活动在中国东北的古代朝鲜族还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都喜爱并擅长歌舞。史料有载,古代朝鲜“有婉转悦耳的音乐、歌谣,有轻快多姿的舞蹈”。高丽有“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的习俗。唐宋以后,文化的不断融合,朝鲜舞蹈广泛吸收外来的乐舞形式,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有新鲜元素的注入。

朝鲜族是一个勤奋团结,勇于抗暴的民族。历史上的朝鲜多次遭受外来侵略,斗争不断。在朝鲜族舞蹈中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舞蹈的力度中融入的韧性。女性的舞蹈更以柔美见长,在柔美中又夹杂着刚性的力量。这是因为朝鲜族的妇女需要和男子一样参加繁重的劳动,又要与男子一样参加斗争。

(二)自然环境和文化心理对舞蹈内容的影响

1.农耕文化对舞蹈的影响。朝鲜族舞蹈的动作安详、和谐,舞蹈姿态丰富、优美、形式多样,特别注重队伍和场面的变化。这一特征和农耕文化的生活相仿。朝鲜族的“象帽舞”最具有农耕文化的特色。舞者头戴特指的头盔,上面缀有可以旋转的长缨。舞者在舞动的时候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和身旁旋转。同时,手持击打小鼓,跳跃前进。这个舞蹈充分表达出朝鲜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还有朝鲜舞蹈中的“舞童舞”由大人和儿童配合完成,也是头戴象帽让飘带在空中回旋飞舞。在中国辽宁本溪朝鲜族的农乐舞被称之为“乞粒舞”,具有丰富的农村生活气息。这些舞蹈都是农耕文化在舞蹈中的遗留。农耕文化不仅仅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贴近生活的内容,也为舞蹈者提供了舞蹈的场所和时间。

2.民族信仰对舞蹈形态的影响。朝鲜民族原始部落的信仰中有熊、虎、鸟等图腾。鹤崇拜在朝鲜族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所以在不管在何种形式的舞蹈中这种艺术形象就会被自然地流露出来。虽然,舞蹈不会被命名为鹤舞,但是一般人看来这就是一种鹤的形态。所以在学习朝鲜族舞蹈的时候,往往用“朝鲜舞基本上是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的方式来启发学员。

由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朝鲜族的多神崇拜意识。在朝鲜族的观念中,天、人、道合一,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原初哲学思想力求舍“小我”成就“大我”。体现在舞蹈中就是和谐、张弛、谦让、含蓄的审美特征。朝鲜民族舞蹈的形体美表现在上体和手臂的舞姿上,尤其是在转身,弧弯臂等舞蹈动作将舞蹈呈现出一种含而不露的姿态,动作温柔、细腻、典雅、缓慢、稳重,表象出一种谦和忍让的审美特色。

3.风土地理对朝鲜族舞蹈的影响。由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人民大多数生活在偏僻,地势较高的地带,朝鲜族人民性格坚韧,情感粗犷。所以在舞蹈中追求一种快速、敏捷、勇猛的风格。像延边地区的农乐队在表演时就很本真的表现了朝鲜族的原生态心理,表达了朝鲜民族淳朴的性格美和行为美。在“僧舞洲太平舞”“闲良舞”等朝鲜古典舞蹈表达除了民族舞蹈独特的味道与意趣。朝鲜族进入了社会主义后,朝鲜族人民创作了一系列赞美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调的舞蹈作品。

文化来源于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出与之相符的舞蹈艺术,舞蹈艺术又对民众的身心产生较大的影响。朝鲜族的民间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通过舞蹈形态深入到人民中间,影响到民众的生活,架起一道生活与舞蹈之间的坚实桥梁,文化影响舞蹈形态,舞蹈促进文化的繁荣。

篇6

二、幼儿园层面

由表及里,提高幼儿教师的南通音乐文化修养。教师是幼儿园民间音乐的具体实施者,提升幼儿教师的南通音乐文化修养至关重要。首先,激发幼儿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只有自己喜爱民间音乐,才能把这种情感延续到儿童身上。其次,通过集体培训、小组传授、个别指导、组织观摩、民间采风等多种形式,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教师对民间音乐的歌唱、表演是最基本的传递方式。再次,引导幼儿教师阅读文献,仔细体味南通民间音乐的内涵文化。比如,教唱如皋民歌《担旦号子》“你不来呀让我来呀,姜太公独坐钓鱼台啊”,教师如果只是设计哼唱旋律,模仿律动,让孩子体验挑担,了解挑担的步态和身法,未免肤浅,应进一步引导幼儿看到如皋人彬彬有礼和敢于争先的风气。创新教法,打造多通道的“生态”集体活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是实施南通民间音乐的主要途径,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对于民间音乐的教学采用多通道教学法最为适合。从幼儿的心理审美特点上看,“学前儿童的审美知觉表现出多通道性,这种多通道性来源于幼儿的通感,表现为语言与非语言的动作、表情等身体活动的结合,以及不同感觉之间的联觉。”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其有限,需要用动作、表情、图画等予以辅助。由此,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通过视、唱、赏、动、画、演、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其语言、动作、想象、情感等多通道参与,投入审美体验、情感表达。例如,对于海安花鼓可以通过“赏-敲-创-演”的模式进行学习。先通过多媒体欣赏海安花鼓队在天安门前的表演视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演员们是如何敲鼓的;然后出示道具,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敲”花鼓,探索花鼓的敲法,感受花鼓的音色;接着,与幼儿一起创编最基本的花鼓敲击姿势与节奏;最后,创设情境,把教室想象成天安门的广场,列队表演,模拟演出。这样,幼儿对民间音乐的感知更深刻,表达也更丰富。本土化环境布置,将民间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园环境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处可见的本土文化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探究欲望,所以应从多角度、多方位传递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幼儿园本土环境的创设首先包含空间环境的创设。如在主题墙上陈列民间建筑、田野生活、民俗演出等图片,通过折、剪、画、粘等展示南通音乐文化。区域里可以摆放南通的民间工艺、民间乐器、民俗道具等,引导儿童操作体验。

篇7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化民族认同感,《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理应在高校课堂给当代大学生以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文艺在世界交流互动中有“趋同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只有各民族保持文艺传统的特色,才能丰富人类文化的样态。

首先,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民间文艺作品数量繁多,样式众多,它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民族的精神,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史。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歌谣、民歌,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愿景和中华民族精神,保留着形成民族品性的文化原生态。我国的民间文艺是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生态环境下的精神产物,集中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协和万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审美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依存的前提,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脐带。

民间文艺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宝库中最主要的宝藏。民间文艺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代代流传、不断创新的杰作,成为数千年来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塑造民族精神和审美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现代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民间文艺生存空间的挤压。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下,生存竞争加剧,急功近利的物质化功利化明显,都市文化的消费时尚和视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电视、电影、网游等)不断地挤压精神空间,导致精神家园不断地萎缩。民间文艺的生存和发展就日益维艰。“根据联合国文件的规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对象主要指濒危的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是民间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为此,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基于民间文艺所包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和现代生存困境的分析,高校的《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应秉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来传承民间文艺的流脉,使其得以香火传承。因此,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继、民族精神家园守护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高校传承的路径

如今的文艺作品都是大量复制和快速传播的,该如何承传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文艺?地方高校如何利用《民族音乐》《民间文学》等课程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呢?

(一)“非遗”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

《民族音乐》《民间文学》不仅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也作为高校的人文通识课程,不能死守教材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更主要的是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更新。

如前所述,民间文艺全面地反映了民族发展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所以,在做好课程理论储备的前提下,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非遗”相关课程资源,一是要广泛涉猎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大问题的民间文艺,比如,华夏民族的龙图腾的传说,“年”的故事等,“它们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所有子民彼此认同的标志”,这种包含情感内涵的文化不是消费文化能比拟的。并对反映同一话题的各种民间文艺样式进行选择和组合,以便课堂上给予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传统文化侵染。

二是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因为民间文艺的地域性特点,所以,任课教师对地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传统。我们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地处重庆市合川区,可以利用地缘之便,对重庆的各种民间文艺进行搜集,尤其是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艺,例如,川江号子、巴南区的木洞山歌、巴南区和万盛区的吹打、秀山民歌、酉阳民歌、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民间故事”、南岸区的“广阳镇民间故事”、巫溪的“炎帝神农传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古歌”等等。

三是要不断创新和拓宽“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目前,我们将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采用了课堂“曲艺传唱”、“山歌、民歌大比拼”、“故事擂台上”、“传说人人说”等形式;在田野搜集与学习后举行“民族音乐”系列展示活动,如“吹打”专场音乐会;“非遗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这不仅传承了民间文艺,丰富了课程资源、活跃了课堂,开辟了第二课堂。此外,我们还以课题申报的方式,加强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经济和时间投入。

(二)创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首先,营造民主、轻松愉快的传承“非遗”的课堂。民间文艺具有活态流传性,如果不流传,它就会丧失生命活力。所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和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带着各自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民歌“开口说”“开口唱”,形成中华民族的“民间文艺”交汇的活态课堂。

民间文艺的传播方式是“现场”传播,课堂上就让学生通过“说”“唱”“演”,现场流传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用进行说唱展演,同时以课程加分或课程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对其他学生说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复述”,对民歌、山歌、民间曲艺进行“翻唱”,然后叫“原版”学生进行评价。这个过程,虽然不能诞生“非遗”传承者,毕竟“诞生于农耕文化语境中的民间故事在其特定的场域里发挥着原生态服务民众的功能, 有听众市场的讲述情境造就了故事家的诞生。”但是,我们发现,教育主体积极参与“说唱”“展演”,激发了其学习民间文艺的兴趣和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而且促使了其对各种“非遗”(民间文艺)样式进行自觉的横向传承。

其次,邀请重庆“非遗”传承人来高校进行展演传唱,进行“现场传承”。民间文艺的“传承应该还是人和文化展演空间的传承。”我们认为,只要高校教育持续创造民间文艺传承的人文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设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空间,营造互动交流的故事讲述情境和唱演的氛围,“非遗”的保护、发展就会以活态流传的方式持续下去。

(三)加强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

地方高校利用科学研究的优势,加强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研究。一是因为田野调查方便,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二是有利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以使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繁荣地域经济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对地方民间文艺的研究,首先要从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变迁和演化过程进行纵向研究,以对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其次,从民间文艺的文学本体进行研究,如审美特征、类型归属等层面入手进行研究。再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研究民间文艺,这样就可以关注与民间文艺密切相关的当地社会生活、文化生态的研究,以解释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民俗现象、文化现象的异同。

当前比较重要的是对保护、传承民间文艺的策略进行研究。由于孕育民间文艺的文化语境已经和正在被现代化“风蚀”,民间文艺不能仅仅停留于“留声”的保护性策略,而要采取活态的“传声”策略和路径。可以将“非遗”与重庆富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建构文化旅游景观。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秀山民歌就是一大亮点。再如,重庆三峡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区,这里“流传着有许多民间故事,几乎每一个景观都有神话传说,这些民间故事和景观传说,超越时空界线在历代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经久不衰……丰富和深化了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构成了三峡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开发“非遗”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而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

三、“非遗”高校传承的重要性

民间文艺(“非遗”)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精神的源泉。当代大学生将是实现伟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的“非遗”传承可以利用民间文艺对其进行民俗风情和历史教育,也可以对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团结、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发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

民间文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态,影响和烛照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民间文艺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宣传鼓动作用、组织协调作用的文化生态一去不复还。在现代化的当下,民间文艺属于“草根文化”,具有平民化特点,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生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因此,高校“非遗”的流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对民间文艺的学习和传承,让大学生感受民间文艺学特有的审美习惯、审美特征和审美风采,不断提升其民间文艺的审美鉴赏能力。

篇8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

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

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二、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

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

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在源远流长的齐鲁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显示出博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齐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民间文化,烟台剪纸便是这个民间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胶东民间乡土味道,带着朴实、真挚、积极向上的感彩,直接反映出胶东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最真实、最质朴的艺术语言和思想。

在古往今来世代相传中烟台剪纸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吸收和发展,留下一代一代的时代烙印。传承的历史、延续的民间文化,体现了胶东民族浓缩的本性,包含了胶东半岛发展的灵魂。烟台剪纸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沿袭,而是以生活为纽带,以习惯为程式,在自由自在的思考中发展。

一、烟台剪纸艺术文化的传统传承

1.烟台剪纸艺术的文化传承

烟台剪纸发展的时间特征是文化的传承。烟台剪纸的传承性是胶东民间美术的延续性,是胶东民间文化发展的时间特征传承。它借助胶东民族大众不断结合自身生存实用和精神需要进行创造和积累,将胶东民族本原文化与胶东民族群体精神加以继承和延续。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宗教血缘网络中,烟台剪的传承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通过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中,通过“口诀”、“秘方”来传递的技术性手艺,是父子、师徒、母女关系的直接传播方式。技巧是靠“祖传”获得,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胶东民族初期文化的审美特点。传统的烟台剪纸艺术在审美价值上对胶东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继承,成为后人艺术创造中富有生机的精神参照。

2.烟台剪纸艺术的符号传承

恩斯特?卡希尔说“符号是人与文化相联结的中介,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有相应的‘符号形式’,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等都是符号世界的一部分。”胶东民间美术的文化审美意识与胶东民间社会的背景、观念等是浑然一体、交融渗透一起的关系。烟台剪纸作为胶东民间文化的符号,反映了胶东人民的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其精神特征强烈地呈现出齐鲁文化信息、哲学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特征。并具有传递、记录、保存胶东民间文化的媒介和载体作用,所以剪纸的符号在历代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并在固定的程式的符号图形下用借喻、双关、比喻、谐音、暗示等方法,在“符号的程式”下含蓄传达出美好祝愿并传承下来。

3.烟台剪纸艺术的心理传承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烟台剪纸是胶东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创造物,从思想上反映了胶东人民的审美心理和情感需求。早期受到孔孟儒家礼教、礼节思想的影响,在题材与内容方面,注重其提出的“知足常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重视家族延续的思想,因此在剪纸作品中表现子孙满堂、人丁兴旺题材内容的剪纸是最为丰富的。例如金玉满堂、麒麟送子等。同时在信奉儒道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所有事物圆满、和谐的精神状态,以及在塑造时讲究精细华丽的表现手法。后来受佛教和道教中的信仰,人民群众信奉天命,祈求长寿、富贵、安康、好德、善终为表现主题。胶东半岛为道教文化产生的源头,因此这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民间剪纸的影响是最强烈的。道教追求的福禄、喜庆、多子、长寿、吉祥如意的思想普遍成为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观念。

烟台剪纸经历了长期历史变化,使得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心理倾向并传承延续至今,体现了文化观念的延续和反思。烟台剪纸包含了浓郁的胶东乡土气息,在沿袭远古艺术同时又渗透时代的特色,或粗犷豪放,或细腻精巧。

二、烟台剪纸艺术的现代传承性思考

伴随社会的发展民间美术传统的继承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必须立足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现代文化传播途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烟台剪纸继承新思路。

1.非遗保护传承“活态”艺术

烟台剪纸成功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说明烟台剪纸传统文化价值和未来发展意义,“保护”不是“封存”,而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剪纸作品是有形的,但剪纸的技法和作品的寓意、剪纸艺术的美感是无形的,借助有形的剪纸作品来表达无形的剪纸艺术,这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烟台剪纸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是生命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烟台剪纸传承和发展需要人的参与,由于人的思维、审美水平的差异,同一个题材的作品,由不同的人来创作,其表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我们在传承剪纸技术和艺术文化的同时,就需要不断发展创新,创新是对烟台剪纸的现代性继承。

2.系列活动推动人文传承

利用节假日举办各种形式的剪纸艺术节或文化活动,聚集各地剪纸老艺人进行现场表演和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并走进烟台剪纸。定期举办各类烟台剪纸艺术比赛活动,挖掘创新人才,激发创作热情,开拓创作领域,承认艺术地位等。从而推动烟台剪纸的人文精神,打造烟台剪纸人文传承的习俗,传承烟台剪纸精神文化。

3.产业链建设推动市场传承

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化是烟台剪纸继承与发展的成功道路。在加大烟台剪纸宣传力度同时利用交通、环境等有利资源进行招商引资,成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化剪纸公司,打造烟台剪纸品牌。把剪纸嫁接烟台苹果、烟台旅游、烟台制造等优势品牌,开发嫁接产业和边缘产业。成立高素质的专业剪纸研发团队对烟台剪纸进行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创新性的剪纸衍生品,如烟台剪纸与旅游结合生产各类旅游工艺品;烟台剪纸与民间文化结合创作不同的居家装饰品、收藏品、纪念品等;烟台剪纸与烟台农产品相结合,生产各类饮食、娱乐文化用品等。

4.科技推动技术传承与创新

剪纸是一种艺术品,也是一种商品,烟台剪纸的市场是发展的必然和社会需求,当然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决定了烟台剪纸的生命力,但科技进步有助于市场的形成。在当代,随着计算机、印刷机、雕刻机等高科技产品和工具的大规模出现,传统手工制作剪纸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传统的剪纸艺术加工技术需要进入“机器时代”,达到精品手工制作和机器批量相结合。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烟台剪纸的科技革命,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快科技工具创新,迎合市场需求,打造烟台剪纸品牌,发展高科技烟台剪纸艺术产业化。

5.现代教育推动人才传承

剪纸作为传统民间美术的一个形式,将其纳入幼儿园、小学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中学课堂中融入剪纸艺术历史发展、民族文化方面理论知识,并开设手工制作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为烟台剪纸的未来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把烟台剪纸融入地域高校术专业课程,开设独立剪纸专业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研究剪纸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并在嫁接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剪纸进行创业。对烟台剪纸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烟台剪纸未来发展趋势。在社会上,各地成立剪纸艺术协会,开设剪纸艺术培训学校,吸引社会剪纸爱好者交流学习和创新。通过多种现代教育手段培育更多的烟台剪纸优秀人才,在继承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烟台剪纸艺术的传承不是个人行为,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继承中创新才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雯雯.试论烟台民间剪纸艺术及其传承、保护与发展

[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刘志刚.天下一绝―烟台剪纸[J].走向世界,2014.

[3]王越.烟台福山剪纸调查与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2015。

[4]王鹏飞.烟台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策略

[D].烟台:鲁东大学,2012

篇10

文化素养对于一位编导来讲既是知识的积累,又是不可抗拒的重要责任,特别体现在民间舞的编创上。民间舞的编导更是需要一份民间文化的依托,来支撑自己的编创。没有如此的修养,就不必勉为其难地去编创民间舞。本文通过对民间舞创作现状的思考,与民间舞编创中需重视的文化性,谈一谈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创作的重要作用,以此促进民间舞蹈编创事业的发展。

一、民间舞编创现状

(一)从目前某些民间舞语汇风格来看,编导多采用元素混搭进行创新

编导采用元素混搭进行创新较为常见,如藏族舞穿上芭蕾的足尖鞋、傣族舞掺杂肚皮舞的元素等。对于这种现状的行为价值判断,笔者认为若编创者稍加对已提炼的民间舞蹈元素的原生形态之生成条件――民间信仰与地域文化进行学习与研究的话,就会明白这样的创作是否是有价值的创新。以傣族为例,在地理环境上“傣族人民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喜欢树荫和水边,喜欢明月和繁星,连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在水文化的积淀下,傣族人民就将“水的清纯和水波轻柔的流淌,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率”[1];最重要的是傣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崇拜“唯我独善”的精神,从而形成了和平、善良的性格。而肚皮舞则源于中东地区,最早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用来祈求大自然和人类繁衍的循环不息,庆祝妇女多产颂扬生命的舞蹈。19世纪末,欧美人发现了这个以腹部、胯部、腰部抖动为主的舞蹈,很有性感的色彩,于是肚皮舞开始风靡全球,成为了一种娱乐舞蹈,变为更加华丽、性感、妖娆的风格舞蹈。一种是“内省”性格的舞蹈,一种是“外放”性格的舞蹈,拼凑在一起能否和谐?若是说这就是“舞蹈艺术”,那么编导们则需要先弄明白族群文化的形成再来定夺语汇的搭配。

(二)从题材表达来看,创作的观念比较模式化

一提及维族舞蹈,就会立刻使观众想到热情、洒脱的维族姑娘小伙的形象,近期一批维族舞蹈作品如《一朵可爱的玫瑰花》独舞版与群舞版、《掀起你的盖头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一系列表达爱情主题的维族舞蹈剧目,作为编创者,是否思考过维族舞蹈还可以用哪些题材来表现?同样是在新疆地区,其先后有: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女性比较含蓄、内敛,也受炎热的生活地域影响,她们除了脸部外露,其他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被包裹着,只能回到家中给自己的丈夫看,而表现她们端庄、安详、沉稳性格的维族舞蹈少之又少。再看“刀郎舞”,其实了解维族的历史我们便得知,很久以前,刀郎人居住在人迹罕至,到处是杂草滩,红柳丛生的地区,“刀郎”是麦盖提的古地名,它的意思是成堆成群。自古以来,勇敢骠悍、勤劳朴实的刀郎部落就在这里生息。这里森林茂盛,野兽出没,刀郎人经常狩猎,所以刀郎舞的最初是表现出狩猎的紧张和战斗气氛的舞蹈。而现在舞台上的“刀郎舞”多为兴高采烈的为男女互送秋波而服务,很少有表达维族人民原始生存状态的舞蹈作品。

(三)从民间舞蹈的服装来看,编创者的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高”是永无止境么?笔者认为在民族文化中一定是有限度的。如今看一看舞蹈赛事中民间舞作品的舞蹈服饰,便可知一二。如上文中提到的伊斯兰教的妇女们无论跳什么舞蹈,永远都是长衫、长裤,用纱巾裹住头发,这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而眼下维族舞蹈,几乎一律坦胸,文胸式的上衣,毫无遮挡的肚脐,下配几乎透明纱质的低腰裤。“服饰是舞蹈的重要伴同物,也是作用于舞蹈的‘生态项’之一。它的质地、样式、色泽都直接影响着舞蹈的审美效应,传统的民族服饰,甚至对于舞蹈的原初功能有印征与解释作用。舞蹈对于形体美的展示,不一定都要通过强化度来实现,它应服从于不同舞种的审美特质”[2]。对民族与地域文化有了解的编导,就会杜绝此类舞蹈服饰在舞台上的运用,特别是在面向普通大众时,这样的东西只会使受众的审美趣味下降,是对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摧毁。

上述在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编导缺少对民间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没有注重和意识到自己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只是一味按照个人的喜恶和迎合某一部分人的需求而创作的快餐作品。所以,重视民间舞蹈文化的积累对于编导的创作而言非常重要。

二、文化在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及思考

(一)民间舞蹈文化是民间舞蹈创作的根基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它们各自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都有显而易见的部分和难于发现的深层文化因素。”[3]

“显而易见的部分”在民间舞蹈文化中称为“表层结构”。是指民间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符号象征物。“物质性”和“动态性”通常就是我们所说以身体为媒介,身体语言的展示,通过服装、道具、饰物等等“符号象征物”的表达,属于民间舞蹈表达的一切形式。

“深层文化因素”在民间舞蹈文化中称之为“深层结构”。是指民间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上述的“显而易见的部分”背后深藏着的文化要素。这就是我们主要谈论的部分,也是编导所需深入学习与研究的部分。

作为民间舞蹈编导虽然不可能像舞蹈理论家那样掌握非常全面的知识,来对民间文化进行研究。但是在这里所提出“特定民族群体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民间文化是创作与创新的依据与根基。编导们在创作的同时要介入对他们的了解以及深入地学习。

使民间文化成为民间舞蹈创作的根基,“也可以理解为是尊重民间舞蹈的文化品格……我们在对民间艺术进行创造的时候,需要特别尊重它们的信仰习俗,从信仰与审美的两端认真寻求民间宗教与民间艺术的文化通融,使剧场民间艺术中的信仰意识、宗教心理与理想追求更为具体地得到文化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多重证明。”[4]

著名民间舞蹈文化学者罗雄岩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民间舞蹈是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并流传至今的舞蹈形式,它鲜明地表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表现出了一定时期的文化特征。在编导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性是民间舞蹈的个性所在,是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也是民间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最主要特征。所以,民间舞蹈编导在编创一个作品时除了要运用编创技法对其艺术化的处理之外,首先要以民族信仰与地域文化为根基,得到族群的认同为基础。然后再延伸到对舞蹈思维的构想包括作品主题、编创动机、整体精神内涵等进行考虑。如胶州秧歌作品《扇妞》,在吸收了民间表演中“扇女”和“小”的舞蹈语汇基础上,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蹈动态,刻画了一个小巧玲珑、淘气可爱,富有山东女孩俏皮活泼的性格特点。

对于民间舞蹈舞台再造的时候,如果丢弃了民间舞蹈文化,就等于丢弃了创作的精神核心。那么,长此以往“民间舞”的民间性便会在舞台上销声匿迹,民间文化的传播途径也只能由其他艺术门类承担,舞蹈在中国的“艺术之母”地位,我们就不知从何谈起了。

(二)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编导对素材创作的准确把握

同样是以“孔雀”手型为象征性符号而创作的傣族舞蹈作品,空间位置处理得不同,获得的反响也不同。用“孔雀”手型表现两只小孔雀在嬉戏的《孔雀飞来》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奖项,却在傣族当地的舞蹈比赛中,得不到认可。因为傣族人民不能接受“孔雀”手型放置在胯部与臀部部位的表演,认为是对神灵(孔雀手型表示神灵)的不敬。而作为20世纪经典之作的《雀之灵》,编导杨丽萍将其孔雀手型放在头顶与心间,就有了“人神合舞”的高度境界。其实,从表现的体态和动律特征来看,前者“三道弯”更加突出,更加像傣族舞蹈;而后者弱化了傣族舞蹈的痕迹更强调对“神灵”形象塑造与强化。在这里,民间素材也只是作为一个表现的工具,关键是看编导对素材创作时的观念体现。而观念的表达,是在出动作之前,创作思想的整理,这就需要编导对民间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有准确的表达,或者再艺术化的创造。杨丽萍作为白族的舞蹈家,从小对傣家文化耳濡目染,在族群文化的影响下,对其艺术的加工与提炼,才创造出永恒的“孔雀”形象。

(三)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编导对民间舞蹈情感内涵的开发

我国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由于其自娱性、群众性、广场性的特点,它所抒发和表达的也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情感,其内容也与民俗活动紧密相关。而作为表演形态的民间舞也需要表达一种集体的共识,才能打动观众的情感。这种共识一定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情感上可以有喜有悲,在情节上可以家长里短等等。总之,笔者认为当今的民间舞编导更应该把创作视角转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寻求个性的情感抒发。当然,对生活情感表达的依据通过对民间文化的采集而得来的不是凭空的想象与创造。如:舞蹈《猎鬣趔》,将少数民族人民在原始生活中狩猎的过程表现出来,短短的4分钟舞蹈,没有任何民间舞蹈程式的羁绊,没有任何民族的标识框定,有的只是原始风情舞蹈的自由、奔放、雄健、质朴与艺术幻象的创造。用舞姿动律渗透出对生命的赞扬;藏族舞蹈《牛背摇篮》,从低重心的藏族舞蹈语汇创作出发,将藏族人民雄健粗犷的民族气质和牦牛的坚韧沉稳的动态融合在一起,运用拟人手法,将牦牛的动作人性化,并设计了一系列情景动作:小姑娘的在牛背上的远眺、戏耍、牦牛似大哥哥一样照顾呵护小妹妹……作品用生动凝练的语汇表达出藏区民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依存关系。这些反应的是在民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却是永恒旋律的个性表达。

(四)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编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非主流文化的民间舞蹈正是因其文化内涵的包容性才能长存于历史的流变中。对于民间舞蹈作品的编创而言,除了让表演者来展示舞蹈动态形象、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负载着传统文化地本质。在舞台上的民间舞,虽然表演者不再是民间的艺人,跳的样式不再是老百姓在生活中粗粝的动作形态。然而在中国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编创者始终是要以中国文化精神与各民族审美心理为依托编创,从而开拓当代青年编导们在民间舞蹈文化方面精神的督导。

由此可见,民间舞蹈的素材、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方面,迫切的需要编导们广采博收民间文化。关于民间舞的编创存在稳定和变异两种方向是必然的,是在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创作要有理可依,有一定的积淀再进行创作。

(五)积极开拓民间舞蹈文化积累的途径

1.实地采风:寻找原生形态的舞蹈原貌

实地采风,是直接从民间舞蹈文化养分提取艺术元素的基本途径。民间舞编导应该经常进行民间的实地采风,到原生形态的舞蹈中去寻找在课堂中没有的舞蹈动作、舞蹈样式,参与民间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活动体会当地的人情风貌,核实自己创作的动机是否能与民间文化达成共识。这样一来为创作建立了第一手资料库,也夯实自己的民间舞蹈文化基础,为编创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提炼了大量民间舞蹈文化素材。

2.经典研究:在舞台艺术中寻找民间再现

所谓经典研究,就是指对民间艺术走进剧场以来的经典剧目进行学习与分析。揣摩经典剧目的是如何将民族、地域文化底蕴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其作品的文化品格是否反映准确,也可通过与民俗学家们的探讨与交流获得一些准确的信息。经典剧目是对民间舞蹈风格把握较为准确的实例,正如上述分析的那些作品一样,都有值得借鉴与采纳的编创方法。

3.理论学习:把知识的积淀作为创作的动力之一

理论学习一是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专门论著的学习与研究,另外是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如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对于民间舞编导来说若深入对民族信仰与地域文化的学习,将会打开对民间舞蹈编创的新认识,把知识的积淀作为创作的动力之一,就会使民间舞的编创在探索中不断地前进。

三、结语

当中国舞蹈努力寻找自己的语言方式的时候,当中国舞蹈面临与世界接轨的艺术对话的时候,民间舞蹈文化的积累将给创作者拓展出一条更加宽阔的道路。所以,珍贵的民间舞蹈文化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文化瑰宝,民间舞蹈编导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和珍视这份瑰宝与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文化基因,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并以此来尽快突破编创上的困境。只有这样,才会使中国民间舞的创作事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64.

篇11

服饰是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载体。下面将从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审美教育价值与经济发展价值谈谈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价值。

1.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发展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羌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经历的岁月的考验,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我国许多民间的文学作品都与羌族古代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从陕南羌族服饰上的许多图案的来源都与羌族的发展历程民族信仰有着联系,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羌族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同时服饰也反映了羌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等等。羌族服饰艺术传承着历史时代的精粹,体现出了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踪迹,展现了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承载着过去,更孕育着未来。

2.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是不同时期羌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在展现羌人生活风貌的同时,也突显了羌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羌族服饰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由于古代羌人生活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又迁徙到高山险峻江河急流的西北地区,这样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他们博大而壮丽,朴实而强烈的审美特征。羌族传统服饰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得到了族人们的喜爱与认可,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同时,羌族服饰中的许多纹样图案与款式设计都能被现代艺术设计大量的借鉴与沿用。在羌族服饰的许多图案中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知识,其服饰制作中常用的羌绣这一刺绣手法更可以作为学生课堂上陕南民间美术教育的素材。学生通过对羌族服饰艺术的学习和了解,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增加民族自豪感。在艺术类,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量的羌族服饰素材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再设计。使其能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生根开花。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走向国际舞台做出一定的贡献。

3.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经济发展价值

羌族服饰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又有着独树一帜的特征。羌族服饰艺术是美术、音乐、电影、旅游、设计等产业发展可以取之不尽的借鉴资源。对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具有历史及美学价值的羌族民间艺术已经形成其独立的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交叉和关联性的旅游业是最合适的突破口。以羌族艺术为基本点,充分开发尚未发展的空间。例如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可开发设计具有羌族艺术形态的现代生活用品,同时通过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设计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审美诉求又能弘扬民族文化的设计产品来。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也为文化旅游创造一份宽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感受。现今,陕南地区以羌族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项目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众所周知文化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艺术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文价值与商业经济价值。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发扬策略

1.政府与学校在羌族服饰艺术及羌族文化的发扬担当着重要角色:孩子是每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民族的未来掌握在人民手中,我们有56个民族,可想而知每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当然应该由各个民族的后代来承担,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羌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把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力度,同时也起到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们应积极建立起民族民间文化生存、传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民族民间文化知识进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坚持双语教学,把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在民族节日上政府及相关部分应支持并组织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以此来展示各民族的歌舞、服饰、风俗、建筑等有民族特征的代表事物,从而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保护自然生态村落及科学发展旅游业:村落是人类群体生活、居住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区域单位。村落这个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集团化,同时也推动了文明的互动。羌族人们居住村落的保护即是对羌族文化生长地的保护。作为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村落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在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注意原始村落的保护,同时不应因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民族村落,应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现今,羌族地区的旅游业得以发展,给当地的羌族人民带来的不少经济收益,这同时也对羌族文化艺术的发扬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时刻要谨记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是科学适度的,经济合理的。

篇12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93-02

古老传统的民间美术历经千年,已见势微之态。有人将它比作陈年老酒,岁月愈久,愈发醇香;也有人将它比作山野的小花,开得烂漫,却备受打击;更有人将它比作夕阳下的风景,虽然晚霞绚丽,却已近黄昏……

在历史步伐迈向网络信息的今天,社会发生着根本的变革,传统的民间美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还能不能存在下去?曾经伴随着劳动大众生存与生活的乡土艺术如今究竟该怎么发展?作为培养国家人才、传承民族文化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显然责无旁贷。事实证明,在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是形势所趋,也是历史必然。

一、民间美术的现状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了适应并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付诸生产的一种造型艺术,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美术伴随着民俗活动发展而来,因而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民俗情感,如:渴望幸福、寄寓吉祥、敬畏生命、期盼生存。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们的民间美术犹如在一场狂风暴雨中分崩离析。由于不同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纷至沓来,原本依靠口传心授进行传承的民间美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古老的民间技艺正随着那些民间老艺人的老去而逐渐消亡,古老的民间艺术由于缺乏传承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着,直至濒临灭绝。

鉴于民间艺术面临的严峻形势,保护并传承民间文化刻不容缓,作为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继承传统、创造文明圣殿的高等学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摇篮,是各种文化的集中积淀。在高等学校课堂中开设民间美术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历史的使命。

二、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为了保证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各国各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及传统。可是令我们心痛的是,面对那些正逐渐消失的民族文化,我们看到的却是大学校园里青年学子们对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何等的热衷,而对我们国家的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却一无所知。对好莱坞的大片何等的期待,而对我们民族民间的皮影表演、社火表演却是了解甚少。对数码电子电玩类的游戏是何等乐此不疲,而对于民间的剪纸、年画、布玩具却嗤之以鼻。这样对传统的无知,必然导致他们对于传统的忘却,从而出现文化传承上的断层。所以在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育非常必要。

1.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艺术

民间美术诞生于原始社会,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暮晨昏的大自然中体悟斗转星移,历经风雨沉积,又经过数千年口传心授,传承下来最终形成的中华民族最初的艺术样式。这种原生态的艺术是中华先民们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集中体现,一旦断根断源势必会造成美术教育创作血脉和营养的缺失,缺少了它等于失去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缺少了它我国的美术教育就不完整。因此,将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的美术教育是十分正确,也是十分必要的。

2.在高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培养青年学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多体现在文化的民族性上。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现象。民间美术是不同地域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朴素的手工艺术形式,是劳动者心灵的表情、情感的释放、是物我交融的体现,它凝聚着民间艺术家源自生活最真实的思想,反映了人民群众最朴实的人生观。民间美术正是由于它特有的民族性、地域性,使其艺术特征与其他国家的艺术相区别,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独特深邃的研究价值。高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不是为了培养民间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把生活中最美好和最富真情实感的艺术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和学习民间艺术的同时深刻体悟和理解源自生活的审美体现。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培养大学生敏锐观察力、丰富想象力、旺盛创造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3.民间美术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创作源泉

民间美术作品体现着形式美的规律,造型上完整随意,色彩上鲜艳明快,线条上简练粗犷,并在视觉上追求与色彩的完美搭配,体现了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民间美术造型中求大、求全、求活、求美的思维方式以及实用性、象征性、完美性、概括性、抽象性、程式化的造型手段,对于现代艺术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中国银行的图案标志,以中字和古钱的图形相互结合而构成。“中”字代表中国资本联营,古钱则象征银行特有的服务类别,圆角方孔是代表现代化电脑的联想,上下连串的直线则是象征联营服务的内涵。整个图案给人感觉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中国联通公司的图案标志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八宝”中的“盘长”纹样演变而来。回环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一方面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竟然有序而又迅达通畅,一方面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

凤凰卫视的台标也是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成功结合的典型的代表,它是借用中国民间传统彩陶上的神鸟凤形的图案,以中国民间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只神鸟两两相对旋转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台标运用华夏文明最推崇的黄色,符合该台为全球华人服务的定位,凤凰独特的台标给每一位见过它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获得了共同的形象感召。这些设计都因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民间纹样和现代审美观成功地表达了企业的战略思想,既传达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融合后的审美效应,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民间美术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实施

随着国家逐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高校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何种方式开展?各地高校应结合地域特点充分利用并掌握当地特有资源,以多种教学形式来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1.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成立民间美术研究所,使其成为学校从事民间美术研究或教学,以及对外交流的一个常态化基地。这是加强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这种研究所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如河南大学设立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郑州师范学院设立的中原文化研究所等。事实证明,民间美术研究所的设立不失为一条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好路子。

2.开展民间美术课堂教学

可以在学校教学中增设民间美术欣赏课的公共选修,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课堂教学可以参考以下步骤:一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民间美术作品。讲授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审美特征、象征寓意等。二是提供民间美术实物原件如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剪纸等,讲解制作过程、民俗心理,让学生直观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三是适时播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或戏曲,如陕北民歌《兰花花》、湘西民歌《辣妹子》、河南豫剧《花木兰》、安徽黄梅戏《天仙配》等等,升华学生的民间美术感受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情趣。四是开展民间美术实践练习。主要是图案临摹,如剪纸、脸谱、印染等,以实际动手操作来激发他们对民间美术的热情。

3.在学生中组织民间美术社团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把那些对民间美术感兴趣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成立专门的兴趣社团,定期开展相关的探讨活动,这将是民间美术传承的最好途径。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工艺大师或民间艺人来到社团进行现场的表演或讲座,让人们一直认为是“下里巴人”的民间高手登上大雅之堂。民间美术社团定期在学校开展相关的展示活动。他们的热情会感染整个学校的民间美术氛围,活跃整个学术气氛,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来认识淳朴的民间美术。

4.民间采风田野考察

民间采风是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们只有下到田间地头与艺人直接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对民间美术有更深刻的认识。民间美术的田野调查可以为我们提供最为直接的原生态生活,从而了解艺人的想法,了解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民间美术最真实的生存状态。田野考察的作用还在于感受民间美术所承载的民俗活动,体验并记录农耕文化的生活状态,搜集并保留更多的资料以传后世。

民间美术是承载民族文化与民间民俗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心理特质和美学理想的艺术之源。作为优秀民族文化殿堂的高等院校,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保留民间美术的火种。相信民间美术这枝艺苑之花,在高等院校这块沃土上定能绽放得更加绚丽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智伟,余明.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美术界,2004,(6).

[2]吴晓凌.论民间美术课程的现代美术教育使命[J].昌吉学院学报,2007,(2).

[3]彭迪.以民俗建设保护民族民间文化[J].美术观察.2004,(3).

[4]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美术研究,2003,(3).

篇13

中国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发展,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的一支。民间剪纸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民俗活动为民间剪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舞台。由于封建经济基础未变,民间文化观念没变,民俗节日仍然存在,虽千百次的改朝换代,民间剪纸仍在传承中获得发展。民间剪纸以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造型单纯、简练、富有装饰性,形式自然、淳朴、夸张具有东方民族的品格。它别于高雅淡素的中国文人美术,也不同于严谨造型和斑斓色彩的西洋美术。它是按照民间自身特有的观察方法,思维模式以意象的自我理解的美的观念来造型,表达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心理愿望。

剪纸“美化生活,娱乐身心,启迪智慧,激发创造”,颇有益处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例如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都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我国民间也经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见右图)、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的剪纸。

二、对中国剪纸艺术认识和应用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拟人物像和人像,与逝去的人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这一习俗现在在农村的葬礼上还比较普遍。

现在,剪纸大多是应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人们最常见的是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叫做窗花。人们逢年过节在窗户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在结婚等喜庆的日子,人们也会贴上祝福的窗花,以示吉祥、幸福。窗花的形式很多,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剪纸艺术造型简洁概括,通过平面简单的图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之处并不是无生命的自然形态的装饰变形,而是有生命的观念的装饰变形。剪纸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渗透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纤巧成天的意趣,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如今,剪纸艺术早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艺术的广阔天地,如包装设计、邮票设计、影视等个方面都有民间剪纸的身影,透出独特的清新淳朴的气息。民间剪纸的造型蕴含着东方基本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意蕴,可以使现代动画艺术设计的内涵得以升华。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剪纸作为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寓意性成了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剪纸最先普及在民间,当时人们为了驱邪、祁福,多把剪纸作为寄托。在色彩上,剪纸要求明快鲜艳,对比强烈。依据年节的要求,单色剪纸则是夸张的红色和绿色(见右图),如需组合则按趋吉避凶的观念采用五行生五色的方法,遇到丧白事则多用素色,如白、蓝、银、紫等。

中国的剪纸艺术名扬海外,很多作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咸阳市一位剪纸艺术家巧妙地把剪纸艺术与奥运会运动项目结合起来,精心创作出《纸上奥运》系列作品,还被确定为奥运会指定礼品。

三、剪纸艺术的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中国民间剪纸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形态、形式及内容的变化,但其根本的艺术思维的特征却是相对稳定并伴随时展而传承的,其内在规律是可以把握确证的。

(一)以意象和自我理解的美来造型:艺术起源于社会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艺术最初是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劳动之中萌发的。民间剪纸是广大人民的艺术,它是土生土长在民间的,汲取民间文化精髓,传播民间文化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和“类比推衍”是中国老百姓观察、比附,寓物表意常用的思维方式。

(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在人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美育中,在一定时期生活方式和文化结构中形成、发展起来,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人对事物美的认识,选择和评价。既受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对象审美特性的制约,又受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艺术素养以及社会习俗、时代风尚乃至个人气质、性格、特定情绪的制约。中国民间剪纸的广泛流传有赖于它民众基础,剪纸作品能唤起人们的乡情乡思和民族情感,劳动民众普遍接受。

如今的剪纸品种繁多,制作方式各异,但最为原生态的剪纸方式还是一把剪刀,一张纸,不用画稿的“随心剪”。这种剪纸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方法,不论有没有美术基础,会不会画稿,只要能拿剪刀,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能发挥各自的艺术潜能剪出心中美丽的图画,这种剪纸叫“脱稿剪纸”(见上图)。剪纸艺术家郭秀丽多年潜心钻研“脱稿剪纸”,总结和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就,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和发展了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剪纸回归。

四、民间剪纸艺术的本体的形式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