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

篇1

0 引言

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审美习惯。四平剪纸作为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心灵手巧的四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四平对外宣传的一张鲜活名片。四平独特的剪纸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也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1 四平剪纸特点形成的环境因素分析

1.1 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平市位于我国东北部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的中心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这也使得四平人民普遍性格开朗,豪放热情。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四平剪纸风格也独树一帜,以其灵活的剪纸手法和粗犷的剪纸风格而闻名。同时,松辽平原发达的农耕文明也为四平人民剪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全新的思路。在四平剪纸上,我们总会看到有关农耕内容的图案,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四平人民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各地的剪纸在风格上大有不同。但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人们最早开始剪纸就是在与自然进行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产生敬畏与感悟,他们用剪纸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平特殊的地域环境养育了勤劳的四平人民,最终也产生了四平独特的剪纸文化。

1.2 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特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浇灌,它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平地处我国东北部,满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曾入主中原统一全国,所以四平地区受满族文化的影响颇深。满族人所信仰的萨满文化对四平人们的影响尤其大。因此,在进行剪纸艺术创作时,四平人们也充分把萨满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运用到剪纸中去,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依赖和崇拜。四平剪纸的产生和应用与满族的生活习俗和萨满教的信仰紧密相关,题材的选取和表达的内容凝结着四平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特殊的,在萨满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四平民间剪纸艺术。[1]

2 四平剪纸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平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表达四平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由于创作时受环境影响,四平剪纸主要表达两方面内容:一是表达;二是当地的民俗文化。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文化内涵进行阐述:

2.1 四平剪纸的宗教文化内涵

我国东北部作为满族聚集的地区,深受萨满文化的影响。萨满教信奉原始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他们更多关注原始神灵和所处的自然。剪纸作为其的一个表达工具,首先,表现为对图腾的崇拜。萨满教崇拜有生命的动物和无生命的植物。因此,在四平剪纸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很多树木和花草,类似梅、兰、竹、菊等剪纸图案都表达了萨满文化的植物崇拜。同时,动物也是四平剪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形象之一,其中,又以龙的出现频率最高。龙作为我国形象的代表一直被认为是家族兴旺、事业兴顺的标志,所以四平剪纸中各种龙的形象也就应运而生。其次,受宗教因素影响,四平剪纸还同时兼具祭祀、占卜等功能。萨满教诞生久远,在那个时代,医药都不发达,一切他们认为神秘的事物,通常用神灵来解释。因此,他们信赖祭祀、占卜,剪纸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作为一个传递信仰、祭神驱邪的工具,经常出现在一些祭祀仪式上,同时也用作治病求医。过去医疗水平低,再加上自身身体素质差,很多人生病后只能寄托巫术,希望得到神灵救治,同时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最后,是对人体生理器官的崇拜。萨满教对于生命传递、人类繁衍很崇拜,这样的观念同样体现在四平剪纸中。因此,在剪纸中通常可以看到对人体生殖器官的表达,这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2.2 四平剪纸的民俗文化内涵

四平剪纸源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所表达的也是日常生活的内容,一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能成为剪纸题材。四平剪纸的民俗文化主要来源于红白喜事以及节日剪纸。在四平婚庆时,会请一些民间艺人用红纸剪“帧弊忠约耙恍┙鹜玉女的形象,祝愿新人百年好合,也是祝愿新人美好生活的开始。同时,四平民间也十分重视殡葬仪式,一般应用最广的是“招魂幅”,代表逝者驾鹤西去。同时,还会用纸扎一些逝者的生活用具,最后焚烧给亡者在阴间使用,表达对逝者的不舍。四平剪纸在每个相对应的节日表达内容都不同,如春节主要是祈求平安和来年幸福,端午则是驱邪消暑。[2]

3 四平剪纸作品的审美特征分析

四平剪纸是一种对生活内容的简化处理,在给人们传递视觉内容时并不是完全将其精确描绘出来,往往是将一些生活片段具体形象化后,通过简单的线条和标志代表某个场景进行。无论是在表达宗教仪式或是节日庆祝时都是将其精神内涵形象化描绘出来,虽然外在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但其内涵深蕴,形象也往往都生动灵活。四平剪纸一是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表现对美的追求。在剪纸内容方面往往是趋吉避凶,期待美好生活,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同时,四平剪纸对一些神话故事的描绘又表达了四平人民的人生追求,不乏对爱情的向往、对强权制度的不满等内涵深刻的作品,都是在四平这篇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下的产物。[3]

4 结语

四平民间剪纸在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上都充分体现了四平地区的风土人情,对四平地区的历史文化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承的作用。它体现了四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四平人民对生命的歌颂,对信念的追求,对我国当今一些艺术作品创作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应该更好地进行研究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刘艾莹.满族民间剪纸装饰纹样造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民间文化 动漫 原创 

动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之时起就参与和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制约。在文化大系统中的民间文化,是立足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的文化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民众之中并身为民众一员的作家、动漫家、读者、观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动漫创作与动漫欣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动漫的显著特征是创意性,而文化积淀是创意的源泉。动漫创作必须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改造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走产业化道路同人文坚守之间的相融相生,并在动漫形象的塑造、动漫产品的研发、动漫品牌的树立、动漫企业的崛起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文化传统决定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 

 

首先,从美学角度来看,民间传统文化涵养了原创动漫的美学品质:在审美风格上,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在审美价值上,是寓教于乐、注重写意、质朴阳刚、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在艺术思维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和谐统一;在塑造形象上,崇尚“神似”、“神韵”和“会意性”。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原创动漫的基本美学气质,《大闹天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物造型风格以古雅和神奇致胜,追求的是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的奇幻风格,引入了脸谱艺术、民间彩塑、戏曲表演、壁画年画等设计元素和色彩配比,并从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在场景设计上借鉴了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发挥想象创造力,虚实结合,简练而变化有致,鲜明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艺术风貌凸现出民间艺术极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这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并将人民性和民间性表现得浪漫而神奇,民间文化与动漫形式自然交融,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其次,民间艺术凸现出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中国人观念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动漫创作应从中国人爱国爱民的民本精神,自强自立的开拓精神,惩恶扬善、反抗、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善良质朴、勤劳智慧、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中,集英纳萃、提炼浓缩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地展现民众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采取主动的姿态吸收传统文化并与世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形成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追求。如《葫芦兄弟》讲述七只神奇的葫芦,七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同法力无边的妖精进行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较量,宣扬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其中老翁与穿山甲代表了正义与奉献;绿色的仙草代表了生命和希望;蛇精和蝎子精象征“邪恶的智慧”和“阴毒的力量”;葫芦种子则是上天为了克制恶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人类的七种品性:勇敢无畏、温柔宽容、刚强坚毅、平和慈善、嫉恶如仇、活泼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个生动的寓言寓示受众: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长处有可能转化成为短处;放纵单方面特定的优势或夸大个体的力量,势必会导致整体的失衡与失败;唯有“七子连心”的融合、凝聚与团结,才能最终战胜阴险、黑暗、诱惑和背叛。而结尾那充满生机的美丽的七色峰,象征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人文追求。《葫芦兄弟》成功地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动漫审美特征、民间意象与现代内蕴、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国内原创动漫中的经典。 

 

篇3

全书仅江苏徐州卷、铜山卷、睢宁卷、丰县卷、新沂卷、沛县卷、邳州卷、徐州市卷等,每卷就有三四十万字之多,加在一起就有二三百万字上下。这只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想想看,全国有多少地方,会产生多少民间故事,会有多少民间文化工作者在那里呕心沥血,甚至要耗费一辈子的精力。想到这些,真的要对奋斗在第一线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凝聚起来的。

篇4

一、湘瓷创作及创新对推动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湖南陶瓷行业,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在中国陶瓷行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湘瓷的主要品种有醴陵釉下五彩、长沙铜官窑等。近年来,湖南陶瓷生产及销量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不管是艺术陶瓷还是日用陶瓷,整个陶瓷产业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与市场对接不够紧密,陶瓷产品缺乏创新活力,急需陶瓷设计的创新、品牌效应的塑造推广。湘瓷产品缺乏系列化整体设计也是目前额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规定系列化的定义为“将同一品种或同一型式产品的规格,按最佳数列科学排列,以最少的品种满足最广泛的需求”。从发展的角度上看,湘瓷产品系列化的创新形式有利于产品的重组和有延续性的主题表现,能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从多元化审美的视阈下,重新审视湘瓷产品在造型和装饰上的创新设计,以系列化为切入点,运用现代、时尚、简约地表现手法,融合湖湘特色文化底蕴,型塑出“湖湘风格”融合审美意境与现代生活方式双重审美情趣下的系列化陶瓷产品设计,一方面可以为湘瓷产品带来新的生命力,适应不同消费群的审美标准,符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推动陶瓷行业的发展。湘瓷产品系列化整体设计,对于“湘瓷”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湘瓷”的品牌形象,建立湘瓷的产品特色,拓宽“湘瓷”消费市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另一方面,系列化整体设计对提升“湘瓷”艺术品位,适应多元化的审美,同时以湘瓷为载体,用现代的、时尚的手法和形式发掘与传承湖湘文化中的精华,传播湖湘文化具有推动作用。此外,多元化审美视阈下的系列化湘瓷产品设计,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尝试各种新工艺、新形式,通过一站式服务,系列化的设计对节能降耗,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二、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内容

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实践目标主要有:将当代多元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形式融入湘瓷产品创新设计中,加深湘瓷的艺术内涵,提升湘瓷的艺术品位,实现湘瓷艺术与多元化审美的有机融合;使湘瓷产品的创新设计更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湘瓷的品牌价值;将具有代表性湖湘文化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艺术理念以系列化的形式在湘瓷中进行表现,在提升湘瓷艺术品味,实现多样化的同时,传播和弘扬湖湘文化;通过系列化陶瓷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实现一站式服务,探索出提升生产效率,节能降耗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内容包含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研究湘瓷造型与装饰的艺术特色。湘瓷作为湖南本土陶瓷,在器型和装饰上都带有浓郁的湖湘文化韵味,比如铜官窑的陶艺器型拙朴,醴陵釉下五彩装饰手法自成体系。其次,当代多元化审美的主流特征研究。要进行湘瓷产品的创新,就必须对当今多元化的审美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找出规律,为进行湘瓷创新提供参考。再次,研究创新系列化湘瓷产品的特征、优势与市场需求情况。从市场入手,以多元化的审美为切入点,对系列化湘瓷产品的开发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为创作、实践提供借鉴。在实践研究方面,首先对接市场需求,对湘瓷产品进行再设计,凸显特色。湘瓷的市场需求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现代市场对湘瓷有更典型的作为“商品”的要求,这对湘瓷的工艺、规模、销售渠道、市场营销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湘瓷不能再囿于传统的生产、设计和营销模式;另一方面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使消费者对湘瓷的消费审美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消费群对湘瓷的认知和评价各有不同。因此,只有将当代艺术形式、艺术理念与湘瓷、造型装饰有机融合,将各类艺术形式与艺术理念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湖湘文化形式融入湘瓷,才能形成创新系列化产品,凸显湘瓷独有特色。其次,将本土文化的特色融入湘瓷产品设计之中。湖湘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历史悠久,独具一格的民间风俗和民间艺术形式,例如石雕、湘绣、花鼓戏、蜡染、扎染等。对这些本土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融合到湘瓷产品设计中。再次,在实践中重视审美角度,在湘瓷的造型及装饰方面进行创新。从造型角度来谈,设计需要宽泛和多元。结合现代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及视觉体验,向艺术性、表现性、观念性乃至实验性方向发展,把人与外界的关系,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给现代陶瓷造型设计注入开放的观念和新能量,使湘瓷造型设计充满时代感。在延续和优化传统陶瓷图案的基础上,将现代的艺术形式融入湘瓷装饰,拓展釉下彩瓷的装饰艺术表现形式,发掘湖湘文化精华,将湖南的民俗、民间艺术等融入到湘瓷设计中,推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系列产品。

三、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

在“多元化”的当代审美视阈下,只有将湘瓷产品设计与市场对接,开发系列湘瓷日用品、旅游产品才能将当代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理念有机融入到“湘瓷”这一传统工艺中,提升湘瓷的艺术品位,让湘瓷产品焕发活力。湘瓷应以多元化的审美为背景,采用现代的、时尚的手法,结合高科技手段,表现湖湘文化、湖南民俗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主动适应当代消费者多元化的审美习惯,提升湘瓷的品牌价值和品味,适应现代陶瓷市场需求。以系列化的形式,将具有代表性的湖湘文化内容融入到湘瓷造型与装饰中,不仅凸显了湘瓷的特色,更有助于发掘和传播湖湘文化,扩大湖湘文化的影响力。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湖湘文化特色鲜明,仅就民间艺术而言,湖南就有石雕、湘绣、花鼓戏、蜡染、扎染等众多种类。这些种类的艺术形式共同组成了湖南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韵味。除此之外,湖南的民俗也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民俗风情都可以以系列化的艺术形式,结合现代艺术理念在湘瓷创作中进行表现。如采用系列插画、系列版画等表现形式。这样不仅为湘瓷的创作提供更多创作素材,积累更深厚文化底蕴,同时还可以提升湘瓷的品味,在弘扬湖湘文化的同时,使湘瓷与现代审美理念有机融合。湖南陶瓷行业与景德镇陶瓷行业相比较而言,成本高是湖南陶瓷行业的弊端,以系列化设计为切入点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系列化的形式提高湘瓷生产效率,一步到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湘瓷设计与民俗文化相关课程也是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高职艺术教育注重更好的将教学和行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将市场具有发展前景和良好效益的产业引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民俗文化艺术产业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当代社会,湘瓷艺术不仅能够展示地域特色、开拓民俗市场,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相关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以湘瓷艺术、民俗文化艺术为元素和主题传播不仅有利于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也正好契合产业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需要的人才。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承载着湖湘人民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是一代代湖湘儿女们智慧的结晶。湘瓷作为一种有着浓厚湖湘历史文化底蕴的手工技艺,在其发展与兴盛的漫长历史时期内,我们可看到当时湖湘地域内文化艺术及人民生活的发展状况。以湘瓷创作为载体传播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既是对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激发湖湘民俗与民间文化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活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顾燕.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运用——高职院校视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教学设计和运用[J].轻工科技,2012.10.

篇5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58-01

一、中国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特征

(一)中国朝鲜族民间舞的种类

在中国境内流传的朝鲜族舞蹈有40多种,人们熟知的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剑舞、假面舞、拍打舞、刀舞等。朝鲜族舞蹈的上肢动作比下肢动作丰富、舞蹈者在舞蹈的时候体现一种曲线美,整个舞蹈看上去即柔和又刚硬,呈现出一种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特点。呼吸也是朝鲜族舞蹈的一个重要环节,舞蹈者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也是掌握节奏的重要手段,在舞蹈的时候十分注重节奏间的平缓过渡和前后动作的互粘性。

(二)中国朝鲜族民间舞的特征

朝鲜族舞蹈的特色,从形态上可以归结为“斜点脚尖”“挺胸仰身”“用弓身和直身动作造型”“笔立脚尖”“蹄脚尖碎步行”等动作。舞蹈结合了终章型舞姿和解开型舞姿,启动比较快,出现骤然停顿,借助形态的力度来变化动作。其中,分腿跳跃、翘脚尖旋转、并腿体现了较高的艺术素养。

二、中国朝鲜族文化对其舞蹈形态的影响

朝鲜族文化包含很多方面,从广义上讲舞蹈也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这里所说的朝鲜族文化是不包括舞蹈在内的所有民俗生活的内容。

(一)生活习惯和民族性格对其舞蹈形态的影响

中国朝鲜族的民间舞蹈融合了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吸收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内蕴形成了今天的舞蹈风韵。研究朝鲜族舞蹈需要了解朝鲜族的经济生活、民族心理和先民的历史。无论是活动在中国东北的古代朝鲜族还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都喜爱并擅长歌舞。史料有载,古代朝鲜“有婉转悦耳的音乐、歌谣,有轻快多姿的舞蹈”。高丽有“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的习俗。唐宋以后,文化的不断融合,朝鲜舞蹈广泛吸收外来的乐舞形式,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有新鲜元素的注入。

朝鲜族是一个勤奋团结,勇于抗暴的民族。历史上的朝鲜多次遭受外来侵略,斗争不断。在朝鲜族舞蹈中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舞蹈的力度中融入的韧性。女性的舞蹈更以柔美见长,在柔美中又夹杂着刚性的力量。这是因为朝鲜族的妇女需要和男子一样参加繁重的劳动,又要与男子一样参加斗争。

(二)自然环境和文化心理对舞蹈内容的影响

1.农耕文化对舞蹈的影响。朝鲜族舞蹈的动作安详、和谐,舞蹈姿态丰富、优美、形式多样,特别注重队伍和场面的变化。这一特征和农耕文化的生活相仿。朝鲜族的“象帽舞”最具有农耕文化的特色。舞者头戴特指的头盔,上面缀有可以旋转的长缨。舞者在舞动的时候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和身旁旋转。同时,手持击打小鼓,跳跃前进。这个舞蹈充分表达出朝鲜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还有朝鲜舞蹈中的“舞童舞”由大人和儿童配合完成,也是头戴象帽让飘带在空中回旋飞舞。在中国辽宁本溪朝鲜族的农乐舞被称之为“乞粒舞”,具有丰富的农村生活气息。这些舞蹈都是农耕文化在舞蹈中的遗留。农耕文化不仅仅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贴近生活的内容,也为舞蹈者提供了舞蹈的场所和时间。

2.民族信仰对舞蹈形态的影响。朝鲜民族原始部落的信仰中有熊、虎、鸟等图腾。鹤崇拜在朝鲜族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所以在不管在何种形式的舞蹈中这种艺术形象就会被自然地流露出来。虽然,舞蹈不会被命名为鹤舞,但是一般人看来这就是一种鹤的形态。所以在学习朝鲜族舞蹈的时候,往往用“朝鲜舞基本上是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的方式来启发学员。

由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朝鲜族的多神崇拜意识。在朝鲜族的观念中,天、人、道合一,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原初哲学思想力求舍“小我”成就“大我”。体现在舞蹈中就是和谐、张弛、谦让、含蓄的审美特征。朝鲜民族舞蹈的形体美表现在上体和手臂的舞姿上,尤其是在转身,弧弯臂等舞蹈动作将舞蹈呈现出一种含而不露的姿态,动作温柔、细腻、典雅、缓慢、稳重,表象出一种谦和忍让的审美特色。

3.风土地理对朝鲜族舞蹈的影响。由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人民大多数生活在偏僻,地势较高的地带,朝鲜族人民性格坚韧,情感粗犷。所以在舞蹈中追求一种快速、敏捷、勇猛的风格。像延边地区的农乐队在表演时就很本真的表现了朝鲜族的原生态心理,表达了朝鲜民族淳朴的性格美和行为美。在“僧舞洲太平舞”“闲良舞”等朝鲜古典舞蹈表达除了民族舞蹈独特的味道与意趣。朝鲜族进入了社会主义后,朝鲜族人民创作了一系列赞美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调的舞蹈作品。

文化来源于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出与之相符的舞蹈艺术,舞蹈艺术又对民众的身心产生较大的影响。朝鲜族的民间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通过舞蹈形态深入到人民中间,影响到民众的生活,架起一道生活与舞蹈之间的坚实桥梁,文化影响舞蹈形态,舞蹈促进文化的繁荣。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