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1

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而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只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关键词】

语文 思想教育 审美 人格养成

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教育、语言文明教育、公德教育,以及一般的规范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在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代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他们的人格如何,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人格是由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品质构成的人的个性。中学时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学校不仅对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而且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培养学生拥有健康人格,使有人格缺陷的同学逐步向健康型转化,使变异性人格向正常人格靠拢,从而使学生素质得到完善和优化。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虚荣狂妄。久而久之,他们身上出现了一些人格失落现象。有的学生自私自利;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有的学生懒惰成性,一切都由父母代劳;有的学生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漠,嫉妒心强,缺少为他人服务、助人为乐的热情。事实告诉我们,加强对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而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只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一、落实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教育性,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性教育同步进行。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他们今后的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通过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词时就应将学习重点放在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上,通过理解意象体会作者的激昂慷慨又苍凉悲愤的感情,学习作者对于国家的赤诚之爱。学习杜甫的诗除了把握其诗歌主旨和写作技巧外,更要能领会其诗中圣人的博怀。在对先哲的优秀之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二、充分发掘语文课文的审美教育功能

《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如的《谈骨气》一文中引用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远大抱负的体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他人格光辉的闪光点……这些传统名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再如革命前辈的诗篇,更是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对真理的渴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些诗词能直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也是我们在分析课文时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经典材料。

要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篇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思想品德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自我积累。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2.自我倾吐。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3.自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4.自我实践。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四、语文课堂渗透思想品德的方法。

1.背景渗透。通过对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或反映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题目渗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知识,同样也是思想品德渗透的突破手段。

3.文眼渗透。应该说,好的诗文最能提神的文字一般只有那么几句甚或一句,而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人们所誉之文眼(诗眼)。

4.人物渗透。这里的人物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本人,二是文中人物。通过简介作者进行渗透。

5.事件渗透。事实胜于雄辩。利用课文记叙的事件,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6.意境渗透。诗词创作讲究意境。学习诗词,进行思想品德渗透,便可在意境上大作文章。

7.析理渗透。即在分析道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

8.设身处地的渗透。让学生进入角色,设其身处其地,进行心理体验,利于思想教育。

篇3

儒学主张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注重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概括起来就是“仁”,是多种美德的总称。所以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和发掘,去继承和发扬。莘莘学子,性格各异,所以必须结合儒家德育的同时考虑当下的因素,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渠道,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教育渗透儒家文化的意义

1.学习儒家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孔子在很早就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他还提出学生“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古人虽说孩子的天性是六分生成,四分养成,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再加上儒家经典的熏陶,也会使孩子潜移默化,使他们趋于完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感悟儒家文化,易于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至关重要。要养成这种感情,必须从小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人做起,让孩子先做一个“仁义”的人,所谓“仁者”,亲亲也,也就是爱他的亲人,“义者”,敬长也,尊敬他的长辈。相反,那些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去爱别人、爱人民、爱祖国呢?

3.儒家文化的精辟论述,亦是我们今天的行动指南

孔子两千多年前在《论语》里提出的教育理念到今天也鞭辟入理,让人赞叹。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等。

二、儒家思想的内涵

1.敬养父母。如果依照儒家孝道去做,不仅可改变人的种种坏作风,提高人的道德自觉,而且可改善社会风气,人人知道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就不会做出不孝的行为或犯罪的活动来危害社会、家庭和父母。人是社会网络上的一个因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并把这种孝悌的风气带到政治上,就是参政了,这便是从家庭道德的孝道而推及国家政治的政道。

2.义利和合。儒教所说的义利是指道义与功利,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道德价值与物欲价值等的意思,这两方面看是二分对立,亦可和合,相辅相生,启示现代人不要见利忘义,,图财害命。这时的“义”就是道德良心,而以私利损公利者,各类害人者(如贩,投毒药)等,都是丧失天理良心者。义利和合,义利兼顾,既知其分,又知其合,互相协调、制约,并使两者有一定张力,使人谋利时不忘义,以义制约、指导谋利,讲义时兼顾利,使其有谋利的积极性,并由谋私利而推及公利,这是人生应走之路。

3.诚信守正。儒教强调在各项职业活动中,要以诚信为第一生命。各诚信主体如国家、政府、团体、个人都要信守诚信,不骗自己的良心,不骗国家,不骗他人;人与国家、政府、他人都互相尊重,真诚相待,而不是互相欺骗、互相计算。这样国家才能取信于世,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团体才能取信于群众,个人才能取信于他人。

三、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

1.精心选择国学读本

《论语》《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它是研究孔孟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对于中学生来说,于丹《论语》心得是很好的读本。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2.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循序渐进

儒学文化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多年,其积极意义非同寻常,不少大儒对儒家思想不断补充加以完善,不要期望孩子能在短时间背诵且加以领会并约束自己的言行,应该给孩子以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儒家文化渗透在孩子的思想中,不能在短时间内不见其明显效果而操之过急。

篇4

在新阶段、新的教育形式下,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们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想象可以涵盖世界上的一切,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想象可以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人类也正是有了想象,才能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才能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才可以用大胆的、奇异的、独特的方式对世界产生幻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努力培养高中生的想象力,促进想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认为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创设课堂创新氛围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这个主体的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不只是,也不应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多通道的、多向的师生之间的指导交流、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的多向模式。在这种多向的模式中,师生通过相互交流、探讨、思考、碰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如,在教授《药》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目的,设计一些讨论题:(1)这篇小说的题目为什么要用“药”?(2)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设计了明暗双线结构,为什么?其目的是使悲剧更具有双重性吗?(3)夏瑜最后是为革命牺牲了,群众对他的态度应该是爱、是赞美、是歌颂,但为什么却恨他、骂他?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引导他们去展开分析、去讨论交流,可以让各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言,最后一起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这样的师生互动,互相交流信息的氛围,才更能促使学生学习,学生才能受到启发,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每一个人都有进行创造的可能性,每一天都是创造的好时候,每一个地方都是创造的广场。只要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压抑学生的创造念头,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给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自由交谈和表达自己见解与想法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灵感和奇特想法,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才不会泯灭他们的创新火花。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文章。例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发问:“自己最喜欢文中的哪些人物?请给出三条理由。”这时学生会思考、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各自都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可能会有深有浅。不管他们的理由是否充分,至少学生们去思考了,去展示自己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这样我们的教学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充分利用名人名言

一些名人名言,哲理性很强,很能够引人深思,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会出现个别的观念、观点不合时宜。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今天的时代高度来理解,作新的诠释,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很快就能被撞击出来,很多有创意的新见解被展示出来,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看法。

三、在作文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时代,写作训练的形式很多,教师要鼓励、支持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包括:常规的写作练习像平时的作文练习、日记等形式,也有新型的写作训练像日志、博文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写作蹊径,写出那些构思巧妙的、立意新颖的、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在面对学生的成果时,面对学生谈及在习作过程中的感触、想法时,一定要辩证地看问题,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积极鼓励。只有教师这样做,学生才能、才敢冲破固有思路的框架,才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勇于把自己标新立异的想法表达出来,才能写出富有创新精神、有独到见解的好文章。根据我的经验,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或创造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人们的发散思维。根据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研究,发散思维的特点主要包括:独特性、新颖性、流畅性。不管是测量发散思维还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都需要教师从这三个角度去考虑。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要注意学生提出的观点问题是否独特、是否新颖、在短时间内提出的这些观点是否足够多,是否从不同的方向、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是不是想得到更多的设想、观点或答案。根据这种理论,高中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练习时,可以采取一些“一题多做”“一题多文”的多角度思维训练。

(二)积极鼓励创新作文形式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不拘一格地考虑问题。布置写作文时,形式要多样,应鼓励学生进行进随想随写、散文写作,应不拘形式,不拘体裁,让学生写出自己真正的“随笔”。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这样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写科幻小说的,也有写“长篇小说连载”的。作文形式的多样与内容的多样,大大提高了高中生写作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阶段,只有充分地、适时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的氛围,学生的各种美妙的、奇特的想法才能像涌泉一样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方法也不止这些,相信只要教师们有心、用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武升主编,《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董国华、傅鸣主编,《创新学习实践与探索》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61―0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生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使我们深受其害。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为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四个模块中的体现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与生活》四个模块,在教学活动中都能体现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模K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挖掘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当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引导学生对学校部分同学有违环保理念的消费行为进行点评,促使学生自觉反思自身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当讲到“全面发展我国经济”时,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等观点。当讲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应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政治生活》模块教学中,当讲到“政府职能”这一内容时,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政府的社会建设职能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50-01

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都起着奠基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思想。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使学生能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变"尊师爱生"为"互尊互爱",学生的人格、个性才能得到尊重,教与学才会有更多的平等对话和互相沟通,教师在起好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变知识、能力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的培养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达到体验和内化教育。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用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2.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学生的情绪往往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每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伟大的,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学生一听,议论纷纷,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通过外貌、有的说通过事件、有的说通过语言、有的说通过行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抓住人物的正面特征来写,从而表现人物性格,但是今天的这篇文章,作者却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背影,来写父亲,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去感受父亲背影里的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最后,我自然地引出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怎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学生都积极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几个学生还检讨了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礼貌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我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和思索了"爱"的伟大和永恒。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小弗郎士,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深切体会故土沦陷、亲人离别的悲痛。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在诗词讲解中渗透人生哲理

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升华。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能激发人的斗志,震撼人的心灵。特别是哲理诗,还闪烁着真理之光,给人以睿智、启迪和教益。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含有哲理的诗词很多,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这些诗句或明快爽朗,令人耳目一新,或深婉含蓄,奏出弦外之音。其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真理的启示,被历代人们当作名句格言广为流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意的同时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如在教学的《卜算子咏梅》时,词中的梅花虽处在冰冻百丈的悬崖之上,环境恶劣,但她却迎寒盛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里不仅含有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也蕴含了在逆境中奋起抗争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这里梅花不与群花争春,只想把春天即将到了的喜讯报告人间,待到山花遍地盛开,她却隐在花丛中和百花一起欢笑,共享春光。这里的梅花显得俊逸、机智,风霜奈何不得,严寒使她备加精神。在这首词中,就蕴含了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不可战胜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和坚贞不屈、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5.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景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如在教学《白兔与月亮》这则寓言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白兔得到月亮后为什么反而勾起得失之患?白兔最后放弃月亮的行为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通过交流、分析、比较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

6.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等特点,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往往不自觉地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模式在自己的身上再现出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除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外,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小说、影视、人物传记里的典型人物作范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评价、欣赏,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尚追求,如迷恋网络、对影视歌球星的崇拜、求酷心理等,教师要能运用理性思维,挖掘时尚对学生性格塑造的有利之处,使学生在时尚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在网络问题上,引导学生接触他们感兴趣并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在追星、求酷的问题上,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中外名人,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去追求真正的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篇7

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制观念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中学生立身处世、成长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下的中学政治课堂中,部分政治教师由于对人性认识的不足,侧重于文化教育功能,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堂的政治教育功能和人格教育功能,依然单纯地从升学考试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讲授,却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需要,忽略了源自学生心底对人文关怀的渴求。生硬的说理、灌输式的教育、对学生精神需求及人格的漠视都是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起来的表现。人文关怀缺失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陷入困境,必将沦为升学考试的工具,必将使其初衷受到曲解。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若培养的学生已沦为考试的机器,而丧失最基本的人性与恻隐之心,这又何尝不是教育的悲哀?因此,当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正强烈呼唤“人文关怀”,这既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一、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从中学生的身心特征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一方面,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都开始增强。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心智又尚未健全,心理较为脆弱,部分中学生存在思想道德修养有待提高、情绪易偏激、易受外界诱惑、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目标模糊、意志薄弱等问题,需要外界的正确引导,需要爱护与保护。因此,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需正视学生对情感的渴求,以平等的视角敞开心扉,将人文关怀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中。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激发学生向善的本质,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更全面地开启中学生的成长之路。

2.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快餐文化的渗透、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在扩大人们视野的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内心的平静。形形的社会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善思、敏感的中学生造成了深刻影响,导致他们的理想信念,甚至价值观、人生观都开始摇摆不定。而中学生对情感的渴求又极为强烈,这就使部分中学生将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忽视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致使情感陷入冷漠境地。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呼唤人文关怀,亟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中学生关注个人的处境,关注家庭的境遇,关注国事国情,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髓,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社会良好文明风尚的体现。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得以展现和提升。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人文关怀无疑会与校园文化之间相互渗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对于学生中的不同声音,部分教师依然简单地一概将其视为不和谐的音符加以打压。为此,需要改变过去灌输式、说理式的教育方法,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通过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理念,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和谐校园应运而生。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在于人文关怀。当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人文关怀的漠视。人文关怀缺失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种僵硬、呆板、抹杀个性、漠视人性、否定人的价值的扭曲的教育,终究难以激发学生隐藏的巨大潜力,难以唤醒学生潜藏于生命之中的超越自我的意识与自我创造力。因此,亟须将人文关怀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个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帮助学生重建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多义.基于人文精神的构建谈中学思想品德教学[J].德育天地,2012.

篇8

引言: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了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人文教育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就中学生而言,语文的学习是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担,还要努力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体现了人文教育,而且毫无疑问,在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首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教育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后,儒家思想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学习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对语文的学习,语文的教学,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深远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文化集大成者,它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成就,而且在政治、文化、军事中都影响了一代代的人民。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思想内涵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等。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始祖,也是我们国家私学教育的开创者。他的教育是以仁爱为主,提出在教育中要重视六艺,并且开创了一些列的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乃至现在,还深受教育家、语文老师等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而孟子和荀子则在孔子关于德礼思想方面做了拓展延伸,孟子注重对士的培养,提出要把道德思想和意志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系统化方法。荀子则提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稳而和,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当今的教育中。

(二)中学语文教学: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随诊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逐渐的有所改变,开始慢慢注意起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也不再简单的对学生只是传授知识,减少了枯燥的文字的学习方式。而且新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语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道德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能体会到教材中的人文道德情怀。

(三)儒家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儒家德礼思想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源远流长,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仍然体现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提倡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养成,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培养。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提出了除了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儒家的教育方法在现在的语文教育中也是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后,不仅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学生都能得到共同的进步,教学也就更加有意义。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扬儒家德礼思想

(一)依附课本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相关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是进行儒家德礼思想熏陶的不可或缺的好的作品。当教师在进行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要体现道德培养的目标。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儒家德礼思想,去引导学生去思考,提升其感情的升华高度,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合理安排和有意识的深入德礼思想,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多层次的人文道德关怀,不仅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道德情操,学会如何做事做人。

(二)学生动手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学以致用,就是学习到的知识要学会去合理的使用,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们在课本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培养了思想道德,就要有一个方式让其得到展现。因此,作文课的设置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因为通过学生自己的比写出了东西才是真正经过他自己学习收获的东西,是学生对不同事物态度的真实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能看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所以,在作文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融入德礼思想的内涵,才能不断修正学生的态度和观念。通过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爱,得到文章情感的升华,这样不仅写出了好的作文,还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对其思想道德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又把儒家的德礼思想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渗透。

(三)拓展活动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沿,因此,除了重视课堂的教学内容外,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人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和人文道德的重要性。儒家中的礼讲的是要使人们明白和周围的人事物的关系,在与人的相处中要谦虚,互相尊重,能正确真诚的和人打交道。只有通过课外的活动,比如做些义工工作,和同学共同参加一些比赛等等,这样,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怎样与人打交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还能无形中学习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这都是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儒家的德礼思想得到更好的发挥。

篇9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诚信为本》时,用简笔画画出“小木偶奇遇记”里的比洛丘,先问学生认不认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提问他的鼻子为什么会越来越长,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再顺势诱导学生联系教材,谈谈为什么要讲诚信及如何做个诚信的人。又如在学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内容时,可以如此设问:这句话是否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存在?并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回答的内容将是十分丰富的,这样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富起来》时,由“春天的故事”引入改革开放话题后,可提问学生:改革“改”的是什么?是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学生经过充分讨论,联系教材得出结论后,教师再用“足履关系”作比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来,“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这个疑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勿以恶小而为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抓住“危险的诱惑”这一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诱惑?它们有什么危害?为什么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诱惑?青少年应该怎样抵制不良诱惑?以网络为例,说说你怎样避免网络的不良诱惑。这样提问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身边的各种“诱惑”,初步具备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明辨是非,自觉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矛盾之处,也就是认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有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有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中突等。在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学“平等待人”这一内容,讲完“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我们要平等待人”后,可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一个老人上了公共汽车,没有人让座。售票员请一个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年轻人无动于衷。站在一旁的王丽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吗?”年轻人反问道:“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凭什么要我给他让座呢?”请你帮王丽讲出反驳那个年轻人的道理。

五、要抓住聚合点来提问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课文的基本观点或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时,首先就热点设问:“你了解‘同票同权’吗?它有哪些规定7为什么要出台这些规定?”这种结合热门话题提问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并掌握知识。

篇10

一、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注重对人的教育,以思想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大学生在现代经济文明的冲击下,仍旧能够保持纯洁的本心,并接受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理念,树立社会主义特色的精神文明价值观,继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相比,人文关怀理念重视心理辅导工作,从尊重大学生人身性格特点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同时,充分显示了思想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人文活动理念的实质意义,具有极强的实践发展价值[1]。

二、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人文关怀理念应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再加上相关学者的有力论证,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看,思想教育活动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人文关怀理念应用缺失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消除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的不利因素,在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时,要将人文关怀理念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质内涵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对人文关怀的理论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人文关怀的理论思想具象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实现人文关怀理念在思想教育活动中的全面落实[2]。

(二)重视大学生精神需求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注重对大学生心理情绪的疏导,所以在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时,要改变思想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理念的特点,摆脱思想教育冷知识的束缚,走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成长过程的困难,防止学生困惑积郁时间过长形成心理障碍,避免学生情绪化走极端现象的发生[3]。

(三)保持人文关怀的全面性

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面性,应该重新定位人文关怀的概念,改变短期的思想教育活动模式,了解学生各个时期的情感需求和变化,掌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无限的关怀,构建更有价值的思想世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人文关怀理念应用的全面性。

(四)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者的个人素质

篇11

中学校园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多彩,复杂而多元。东方:的。西方的,古老的,现代的,杂糅交错。校园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校:园文化的嬗变而发展。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如今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也才能因势利导,扶正祛邪,把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利用起:来,才能使学校有积极的学习氛围,也才能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现实的校园文化不是平面的、封闭的,而是立体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

1.校园文化的质态构成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①学校环境文化;:②设施文化。

(2)校园观念文化也可称为校园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核心。有的学者把校园精神文化分解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3)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制度体系为依托,反映学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校园人的追求理念等深层内容的文化。它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4)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晟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学术性、娱乐性活动。

2.从校园文化的静态构成

从静态这一角度看,其构成有:校名、校标、校旗、校歌、校风和校训、校服、建筑、道路、雕塑、报栏、展厅、景点等。其中,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二、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健康人格的构筑、政治的进步、思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无积极的意义。具体地说:

1.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校园文化反映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因此,必然产生一种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能够把全体师生、教职员工引导到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上来,引导师生共同为之努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的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乏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对抗性。比如,校园举办的歌咏比赛、书画作品赛、知识、技能大赛、校园运动会、重大节日征文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子们的精神生活,也不同程度地训练和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心理、抗挫折心理,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校园文化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在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牛津、剑桥的学生讲,他们在学校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被“熏陶”出来的。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和提高。

4.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遵纪守法观念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听法律讲座、参加法制报告、参观少管所及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5.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2

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以项目为导向,通过承担和完成一些具体的项目来培养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是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一致的,有利于职校毕业生顺利对接职场岗位需求。在我校的文秘班,我用八个课时尝试了以“招聘会”为内容依托的项目教学活动。

一、实施背景

1.“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职校的文秘英语教学中尝试项目教学法,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缺陷。

2.根据《项目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吴必尊,2007)的介绍,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是构建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并把项目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3.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和企业对21世纪新型涉外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扎实英文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才备受欢迎。

二、实施项目教学的程序

第一步: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容

在中职英语项目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应明确教学目标,即在项目准备、实施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下面我以在我校文秘班上“招聘会”为例,设计教学项目目标和相应的项目内容。

1.知识目标 ①收集资料的能力:a.收集职业名称。b.收集英文招聘广告资讯。②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难度适中的与招聘有关的对话。③口语表达能力:a.熟练进行对话。b.准备一个2分钟左右的演讲:“How to stand out in a job interview”。c.设计各岗位面试问题,参加模拟招聘会,获取一份job offer。④写作能力:a.制作英文招聘广告。b.填写一个求职申请表。c.写一封求职信。d.写一个求职小故事。

2.能力目标 ①语言应用能力:a.在招聘会上,看懂招聘广告b.进入角色后,熟练运用所学对话。②组织能力:以小组的形式,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③培养沟通、分工协作能力:在组织招聘会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分工协作。④项目总结能力:a.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自评,互评。⑤总结活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第二步:确定项目方案的主题

a.每个小组收集一些文秘专业从事的岗位名称,讨论岗位需求,根据自身能力,清晰定位自己的未来文秘岗位方向。b.每组自己设计,策划一个面试场景,安排一部分人准备求职信,进行job hunting和一部分人准备招聘广告,面试问题,模拟job interview。

第三步:为制定项目书,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等渠道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积极储备语言和专业知识。

第四步:制定并实施项目方案设计书。

Task I Collecting some information

a.子任务一:小组活动,收集一些文秘专业名称表达、求职、个性和才能方面的词汇。b.子任务二:上网查看一些job interview视频,讨论从事文秘专业的岗位,如:董事(经理)秘书、行政经理、商务行政助理、办公室文员、人力资源助理、外联秘书、前台、客户服务员等等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基础+专业)。c.子任务三:根据不同岗位,设计一些面试问题。

Task II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子任务一:每组准备一个讨论,主题是“how to stand out in a job interview”。做好应聘前的准备工作。

b.子任务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几段招聘会对话给学生看,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话的含义,演练对话。

C.子任务三:利用提示的key words,复述对话。

d.子任务四:以组为单位,组织策划短剧:一次模拟招聘(某公司招聘现场:分角色表演主考官与求职/应聘者),并以小组为单位演练。

Task III Designing and writing

a.子任务一:合作制作英文招聘广告,用PPT展示

b.子任务二:设计并填写一个求职申请表。

c.子任务三:写一封求职信。

d.子任务四:以自己的模拟求职经历,写一个求职小故事,用PPT展示。

三、检查、协调和控制整个实施过程

1.学生在完成各个项目学习环节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收集招聘资讯上的各种岗位的英文表述时,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这些表述的含义,鼓励学生查阅网上词典并形成一种习惯。2.分组讨论“how to stand out in a job interview”后,每组派代表上台陈述,教师要审阅他们的稿件,协助学生修改语法错误。上台陈述过程中,每组学生派一至两名代表组成评委,对这个项目进行打分。3.对学生设计的招聘广告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做成PPT。4.学生在设计面试问题时,需注意学生常见语法错误如:Could you tell m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our company?(去掉do)在回答面试问题时,常会出错误,如:I have visited your website and get some informations.(get改为got,informations改为information)

四、展示成果,评价总结

1.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后,进行交流讨论、展示优秀作品及成果。展示的作品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选出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展示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

2.对项目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做出反馈和评价。展示评价包括:a.自评、互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并推荐优秀作品。b.教师总结:教师在点评中需总结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反思项目教学实施效果

1.在Task III Designing and writing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一定操作难度,可考虑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子任务一,子任务二定为学生必做题;可以把子任务三和四定为选做题。完成前两项,达到项目教学要求,完成后两项,适当加分。

2.纵观学生完成各项目任务的过程及对完成效果的综合评价,项目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语言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龚洪浪.职业院校项目教学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7(14).

[2]孙朝辉.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03).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6)

篇13

“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以"人"为中心、为“本位”的“文化”。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西方最早的“人文”是指人性、教养。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素质淡化的主要表现

人文教育是全面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教育已进入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新时期。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功底,而且要有较高的素质。素质通俗地讲就是做人。由于西方一些负面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大学生人文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下列表现:

(一)部分大学生无理想、无责任,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大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8-24岁之间,他们的社会阅历浅,思想过于单纯,认识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外界环境影响,理想信念淡漠,导致精神空虚,对现实社会失去信心,没有社会责任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不能自拔。

(二)部分学生无正义、无道德,享乐当时、游戏人生的消极的生活态度,自私自利的极端的个人主义,社会道德底线下滑。具体表现为:一是恋爱色彩浓厚,恋爱成功率不高。二是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

(三)部分学生社会人际交往“世俗化”、“商品化”、“金钱化”,人情淡薄人际关系疏远。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满脑子的赚钱欲,热衷于兼职活动,把金钱的价值看得尤其重。目前从事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中一部分出于家境困难,通过兼职来维持个人生活费,但还有很大一部份学生却是出于想赚钱的目的而参加兼职,后一类的学生把赚到的钱都是用在个人娱乐消费上,生活费还是依靠家庭。

(四)诚信度大大下降,引发教育领域的诚信危机迫在眉睫。现代大学生诚信度却存在了一些问题,如:考场上的作弊现象严重存在,个别申请了国家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后蓄意逃避还款等。这些问题不但与我们国家一直提倡的文明守信原则是相违背的,还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这无疑是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重专业技能教育而轻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大学生普遍人文素养偏低,人文品质弱化。不少大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知识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高尚情操品格的熏陶。“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只追求个人名利,却很少审视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人文类课程成了应试教育重压下的"调节剂",学生的人文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强化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将人文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断强化。一是广义的将人文社科文化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受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压缩甚至取消人文社科课程,造成很多大学生除专业技术课程外对社会人文知识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二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充分尊重人性,加强人文关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正确的想法及合理需求,因人而教,正确引导,循序渐进,互动相教,多一些人文关怀和身体力行的感化,切忌粗暴的干涉或强制纠正式教育。

(二)加强德育和民族文化及民族性教育。受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有腐朽落后的东西,但我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有更多的有益于当代及今后社会发展的民族文化精华。针对当代部分大学生反传统,对传统文化的"过正"的"矫枉",以及恋爱观、道德观、金钱观、诚信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和民族文化及民族性教育,帮助树立高尚的道德观,正确引导对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态度,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三)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施教与受教模式。传统的主动施教与被动受教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划分为对立的二者,使得受教育者容易产生抗拒、逆反等心理,甚至造成表面遵从的乖孩子、好学生,背后却极为叛逆的"双面"现象或心理阴影等。通过各级学生会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结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变为面对面的、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互动的、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从而消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教育者的逆反、抗拒心理,变消极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的相互影响教育。

(四)正确引导,合理疏导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诸如贫富差距增大、个别官员腐败等社会不公问题,由于信息传播的高度发达,有些社会问题很容易被放大,当代大学生又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对学校、对社会具有很强的批判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早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合理疏导,从小事情抓起,本着学生事情无小事的工作作风,尽早化解、消除隐患。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地把握科学的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重视专业技术而忽视思想,作为学校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