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业板新股交易规则

创业板新股交易规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创业板新股交易规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创业板新股交易规则

篇1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修改,这是由于创业板公司业绩波动大的现象较为常见的缘故。作出这番修改后,保荐人与保荐机构可以不用为创业板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变脸”负责了,但投资者却必须面对这种业绩“变脸”的风险。更加重要的是,在保荐机构与保荐人无须对发行人上市当年业绩大幅“变脸”负责的情况下,不排除保荐人有意保荐那些业绩本来就不佳的公司上市,这样将进一步加大创业板公司的投资风险。

当然,创业板的风险不仅仅局限于创业板公司经营上的风险。实际上由于创业板公司具有流通盘小,股价易受市场操纵的原因,这就使得市场对创业板公司股价的过度炒作,将会进一步放大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如果说创业板公司的经营风险是股市所无法控制的话,那么,创业板公司的市场炒作风险却是股市所能够控制,而且是必须予以控制的。

如何防范创业板市场的炒作风险?从管理层有关人士的表态来看,管理层明显把重点放在了“防范上市首日爆炒”上面。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创业板IPO管理办法出台后,明确表示:要严防创业板市场过度炒作。―是要加强监察,交易所有一整套关于监控市场买卖行为的一套制度,并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这些工作;在交易规则里面,要对上市首日的涨幅、上市首日当中出现一定特殊情况的一些特殊处理做出一些具体的安排。随后,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欧阳泽华也表示,通过创业板相关制度安排防范上市首日爆炒,同时通过证券监管队伍加强对市场违规的稽查和查处。

新股上市首目的爆炒确实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这一点已经在主板市场得到充分汪实。如中石油上市首日的爆炒,套牢了所有在上市首日买进该股票的投资者,性质十分恶劣。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是珍袖型的股本,股票更容易受到爆炒。所以,在严防创业板市场过度炒作方面,防范上市首日的爆炒是非常必要的。

篇2

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在申购中,平均摊薄市盈率55.7倍,其中。最高的是鼎汉技术,发行市盈率82.22倍,最低的是上海佳豪,发行市盈率40.12倍。高市盈率、高发行价成为创业板一级市场发行中的特点。

一级市场就被炒高,即使香港创业板的二级市场也难以望其项背,2004年至2008年,香港创业板的市盈率分别只有28.65、22.94、21.86、44.91、8.01倍。

估值高企,全线超募。28家公司计划募资73.9亿元,实际募资152.78亿元,超募1.19倍。资深金融工作者余丰慧先生认为,新股申购价格过高是承销商之间恶性炒作竞争的结果,这不能不令人担心创业板会成为一个圈钱的场所。但知名经济学家金岩石表示,创业板还会重复“新股翻番”的开盘纪录,有望达到110-120倍的开盘市盈率,将是是激情燃烧的市场。

假如真是如此,对于资本市场中一向处于劣势的散户投资者。参与申购,开盘即抛,看来是个套利的好主意。

盘点创业板申购,券商、社保、基金都表现积极。例如,网宿科技申购中,29家证券公司的自营账户参与其中,同时还有13家社保基金也申购了网宿科技。

基金对创业板的参与也由观望逐步转,热,不仅参与的基金数量越来越多,询价时报价也越来越高,以期获得配售资格。华谊兄弟申购时,基金公司的最高叫价达到41元,对应的静态市盈率高达百倍,最终有190只基金获得配售资格。据报道,参与爱尔眼科配售的基金177只,参与机器人配售的基金95只,参与红日药业配售的基金67只,参与吉峰农机配售的基金66只。

参与机构的热情,不断提高的报价,哄抬着发行价。

但是,从冻结资金和中签率情况看,却没有这么乐观。数据显示,28家公司合计冻结的资金总额仅为1.87万亿,远远低于市场的预期。与此同时,平均中签率高达0.8%,是今年IPO重启以来中小板首发新股平均中签率的近3.5倍。

事实上,从网下认购情况看,散户的积极性在降低。第一批网上申购中签率为0.78%,第二批为0.92%,第三批由于有华谊兄弟、机器人等被市场推崇的公司,这一指标值较低,为0.71%。然而,这与今年6月以来中小板新股发行0.23%的平均中签率相比,已经高出很多了。业内人士分析说,这说明主要是机构在唱戏,一旦创业板开市,谁会买单将有待观察。

二级市场风险大

与热情高涨的机构相比,冷观者也不少。

有一部分基金对创业板持谨慎态度,保守参与或静观其变。在28家创业板公司的询价公告中,也很少能看到保险公司的身影。这群往昔的“打新大户”不仅参与报价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报的价格也“保守”。

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对创业板有两个基本判断:一,中国推出的这个创业板,并非传统意义上欧美式的创业板,与目前的中小板区别不大。二,创业板推出之日就是谢幕之时,创业板必定高开低走。他指出,超高的市盈率只对大股东、战略投资者和保荐中介有利,对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只有风险没有收益。

余丰慧先生也表示,IPO阶段价格过高,已经压缩了二级市场的投资空间。而在炒作难易程度上,由于公司流通股本少,相对容易纵。在这种博弈中,资金实力和操作技巧逊色的中小投资者往往会成为最后的接棒人。

回顾5年前中小板上市时的情景,也许会让参与创业板的散户投资者脑门冒汗。当初“新八股”在上市日出现集体飙升的壮观景象,盘中大族激光最高涨幅达到380%,德豪润达、华兰生物的最高涨幅分别为63.32%和93.65%,其他5家公司超过100%,8家公司的换手率也均在60-80%区间。次日这“新八股”则一度齐刷刷的潜水到了跌停板,并且接下来呈摧枯拉朽之势连续下跌,一直到上轮牛市中才翻身。从复权后的股价看,只要持有的时间够长,盈利是必然的,但对一贯缺乏耐心的散户,似乎难享其成。

中小板的历史,对打算参与创业板二级市场博弈的投资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后市仍然高看一眼

在创业板交易制度上,监管层却是只管“结婚”,而对“婚后生活”则走一步瞧一步。

根据深交所公告,创业板新增±80%临时停牌阈值,且直接停牌至下午收盘前的14:57。首日交易的控制和收盘价,是后市交易的起跑线。这一新停牌指标规定,旨在控制创业板上市公司登陆首日的交易风险。深交所的答复是适用现有《交易规则》,创业板交易制度与主板保持一致。

监管层延续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老策略。业内人士表示,没有过多的新规,并不意味着将来管理层不会根据后市发展来重塑市场规范。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阵痛也许会不断发生,首日限制之后,炒作的形式可能是用时间换空间,有机会也有风险。

但是,作为一项重大的金融制度安排,创业板当然不可能是昙花一现。当前,中国经济处在复苏的通道中,进一步的增长需要降低过多的政府投资,启动民间资本,激活创新企业的活力。而经济危机使得解决就业问题更为重要,中小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创业板不仅为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通道,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事实上,证监会的相关人员也多次指出,创业板是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对优化资源配置和为经济长期增长提供金融支持意义重大。

经济高成长的地区,往往是资本的乐土。创业板同样也是众多PE风投资金退出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吸引更多的风投资金,才有可能锻造更多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篇3

与这些年风头正劲的投资于艺术品市场的信托、基金和理财产品相比,天津文交所此次开设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无疑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有专业投资团队以艺术品为投资标的进行投资,而后者则是将某一件具体的艺术品分割为若干个类似于股票的份额,并将之上市供普通投资者申购和公开交易。从文交所公布的相关上市和交易规则看,也和股票交易几乎一般无二,只是每日15%的涨跌幅限制和T+0的交易模式比国内股票市场更加激进。

按文交所自己的说法:“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了文化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为促进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共同发展,以投资带动文化,使更广泛的人群关注文化、参与文化,为开辟文化艺术发展新途径做出了有益尝试。”

无量涨停连续上演

然而这件听起来很不错的金融创新之举,在开创伊始就出了状况。从今年1月26日首批两件艺术品――天津山水画画家白庚延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啸万里触龙门》(简称《黄河咆哮》,上市总价600万元,份额代码20001)与《燕塞秋》(上市总价500万元,份额代码20002)上市以来,天天都死死封在15%的涨停板上,直到3月16日被停牌前,两只“新股”的市价已分别达每份17.16元和每份17.07元,涨幅均超过1700%!以600万的份额计算,《黄河咆哮》市值高达1.0296亿元。

如此恐怖的连续涨停,使得文交所被外界戏称为“涨停所”,而两幅作品的市值更是让投资者和业内专家齐叫“看不懂”。从艺术价值的基本面来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两个艺术品“股票”的估值已夸张得极其离谱。因为在去年嘉德秋拍上,在众多收藏大腕的资金追捧下,张大千的作品《太乙观泉图》以4032万元成交,而齐白石的作品《花果四条屏》以4760万元成交,当时这在收藏界已是“天价”。但名不见经传的白庚延的画作市值却远超张大千、齐白石,泡沫之大可见一斑。

然而疯狂并不仅限于这两幅“开所之作”。3月11日第二批8个品种(7幅画、一枚钻石)一经上市,饥渴难遏的投资者再次将之死死封在涨停板上。除了因为“异常波动”而被临时停牌的几天外,截至记者发稿前的3月29日,这8个品种每个交易日都全部无量涨停。尽管文交所已将日涨跌幅下调到1%,但到3月29日,这8个品种的价格都钉死在5.02元,与1元的每股发行价相比,半个月内涨幅高达5倍。同样泡沫惊人、以首次出现的“天然粉钻”(份额代码41001)为例,29日市值已达1.2亿元。但根据文交所网站的介绍,这颗重4.34克拉粉钻的市价应该只有6000余万元。

交易规则随意修改

除了天天无量涨停让投资者因为无法买入而懊恼不已外,投资者更气愤的是文交所的交易规则随意改变。

据了解,按照最初的《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份额交易暂行规则》,艺术品股票的日价格涨跌幅为15%,月涨幅比例为100%,年涨幅比例为900%。但“妖股”涨势惊人,文交所意识到风险后,3月7日发表公告称计划将艺术品股票日涨跌幅由15%下调为10%。但这对市场毫无影响,3月10日,文交所又将投资者开户条件门槛从5万元猛然上调为50万元,依然难遏市场做多动能。于是3月17日文交所不得不对《黄河咆啸》和《燕塞秋》进行无限期停牌,然而当天第二批上市的8只新股继续涨停。第二天文交所又突然公告,将日价格涨幅从15%降到10%,月价格涨跌幅限制为20%,同时临时增加艺术品特殊处理规定,本月连续累计3个交易日达到日价格涨跌幅限制的艺术品将被实施特殊处理(日涨跌幅比例调整为1%且停牌一天)。但新规定出台后,8只新股仍一路狂飙,3月21日,文交所发疯似地连发20个公告,将8只新股特别处理,日价格涨幅陡降为1%。这依然效果甚微。最出乎投资者意料的是,3月28日起,文交所宣布无限期推迟开户业务。

投资者利益如何保证

尽管文交所紧急修改“游戏规则”是为了遏制艺术品炒作,但规则修改频率之高、速度之快让不少投资者觉得有些哭笑不得。有投资者揶揄说,现在每天起床后最重要的事是看文交所官网有没有出新公告。

还有的投资者对文交所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表示质疑:“本来艺术品交易的盘子就小,首次上市居然只有两个艺术品,奇货可居,这不是明摆着要遭到市场爆炒的吗?文交所为什么不多准备一段时间,把几十个品种一起上市从而尽可能防止爆炒呢?”据了解,2009年创业板创立之时,证监会为了防止新股首日遭爆炒,特地采取“分日申购,同日上市”的上市策略,在10月30日当天将之前分批申购的28只创业板新股集中上市。

更多的投资者认为文交所规则变得太快太容易,让投资者很没有安全感。“难道就没有监管部门审核吗?难道就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约束吗?你今天可以限制投资者开户,明天也可以限制投资者卖出,后天你要是突然说不玩了也不是没可能的,那投资者的利益又如何保证呢”?

篇4

三板秀魅力

符合新三板挂牌条件的企业,大多具有规模小、业绩连续性差且处于高成长期等特征,急需大量资本投入,但其直接到主板融资又几无可能。因此,作为正在完善中的融资交易平台,新三板市场较低的门槛、一定的融资能力,对处于成长期的高新企业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首先,新三板为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作为场外交易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挂牌公司不仅可以在新三板平台上转让股份,还可以直接融资。截至2008年底,有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完成或启动了股份定向增发,共发行1.16亿股,融资4.3亿元,平均市盈率16.4倍。定向增发对象涉及机构投资者23家,其中创业投资公司15家。

其次,有助于高科技企业熟悉资本市场,规范企业运作,完善法人治理。新三板的挂牌交易条件和信息披露机制,对挂牌公司加强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有监督促进作用。目前,在新三板挂牌的55家公司中,有13家公司引入了独立董事,4家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3家报价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每一次年报披露的财务报告也都要经过审计。

再次,具有广告效应。高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本身便具有品牌广告效应,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吸引风投资金。规范的企业运作、完善的法人治理、优异的财务报告,都会亮相于公众面前,逐渐为投资者所熟悉、认同。尤其是在新三板、深市账户合并后,该效应将更加明显。

第四,有利于吸收风险投资并为其提供退出渠道。风险投资将创业资本、高科技成果和人力资本有机结合起来,对高新企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既为新风投提供了认识、熟悉企业的途径,也为原有风投资金提供了退出渠道。

新三板之困

自2006年初世纪瑞尔和中科软挂牌新三板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已初具规模,从2006年末的10家增加到2009年5月初的55家。但与深市中小板市场的273家上市公司相比,发展明显滞后。概括而言,制约新三板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覆盖区域有待扩容;二是流动性不足;三是转板机制缺失。

试点范围狭窄,是新三板的先天不足。目前全国有54家高新技术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则是新三板市场的惟一试点。逐步把其他高新园区纳入新三板“选秀”范围,从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此挂牌,是新三板扩容的第一步。目前,从各个渠道得到的信息看,这一步的实现已为时不远。

流动性一直是困扰新三板发展的难题。根据2009年4月份的统计,5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共发生交易52笔,成交金额3515万元,其中有过半公司未发生任何交易。流动性不足会导致股份折价交易,影响新三板市场价值评估、价值发现功能的发挥。究其原因,进入门槛与交易机制都是影响因素。根据新三板市场交易规则,每笔交易委托数量不低于3万股,这对中小投资者的进入有一定制约作用。另外,集合竞价交易模式以及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不担保资金交收、双方自负交收风险的交易方式,都使很多投资者对新三板交易望而却步。新三板股份转让和主板市场分别开户,报价转让交易模式较为繁复不便,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但流动性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新三板的转板机制缺陷。毋庸讳言,转到流动性更强的主板或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和交易,无论对挂牌公司还是投资者,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于代办转让系统内的挂牌公司而言,上市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IPO发新股。比如已获证监会批准的粤传媒(400003)和久其软件(430007);二是直接转主板。目前,只有第一种方式有成功先例,第二种方式尚缺乏配套法规。问题是,第一种方式与一般公司上市无异,则新三板挂牌毫无意义。

三板新希望

“入市”公司选择目标的重合性,致使新三板成为创业板的天然“后备军”。转到创业板或主板上市,会给新三板挂牌公司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业板推出之前,中小板是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惟一出路。但作为主板市场一部分,中小板上市要求更高,仅有极少数企业能够达到(见表1)。创业板推出后,在政策定位上,作为创业板的孵化器,更多优质新三板企业有望实现转板。显然,创业板的推出为新三板企业的转板提供了新的选择。

与中小板、创业板相比,新三板门槛低很多,在审批上也更为宽松。对不满足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条件的高新企业而言,新三板是个不错选择。到新三板挂牌,有利于企业规范运作、完善法人治理、提高企业知名度,这对于企业的成长以及到创业板、主板上市都是很必要的。

篇5

6月底,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曾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国际板还涉及到一些重大法律问题需要解决;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也表示,当时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着手为国际板推出调整相关规则。

正是在这段时间,“包括证监会、商务部及外管局在内的多个相关部委就国际板推出的法律问题达成了共识。”上交所研究中心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记者查阅的相关信息显示,虽然国际板目前仍是“只闻楼梯响”,但已经有中移动、中海油、中国电信以及汇丰集团、渣打银行、路透社、纳斯达克、纽交所、英国保诚等众多海内外知名企业,明确表达了要登陆国际板的意向。

海外企业登陆上海国际板发行证券并上市交易,要受到有关法律的特殊规制。同时,国际板的推出涉及金融、税收和外汇等多方面的法律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关于国际板推出的法律问题,一度引发包括证监会、商务部及外管局在内的多个部委的“激烈”讨论;经过多次论证之后,多个部委已经在法律问题上达成共识。

法律障碍一除,随之而来的是规则设计和制度建设。

对于国际板的规则设计,市场人士猜测最多也最为关心的,是发行方式和上市规则。对此,上述参与国际板规则设计的专家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境外企业登陆国际板将采用直接IPO方式,时机成熟时会使用CDR(存托凭证)方式。”

他表示,境外注册的上市公司主体直接到国际板发行股票,不能是壳公司,不需新设境内法人主体,也不能只挂牌交易买卖老股,必须发行新股,这点与A股基本交易规则颇为相似。

他还透露,发行制度设计方面,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允许有特殊要求的境外企业使用CDR的方式登陆国际板,这是发行方式的一种完善与补充,也能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减小新股上市后的波动,维护国际板股价的稳定。

某国际投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对此表示,“中国境内要形成全球资产定价中心,掌握定价权,要依赖一个成功的国际板。”

“我们有领先的经济,但没有领先的资本市场,而且人民币没有足够的世界影响力,这些很不合逻辑。”上交所国际发展部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

据统计,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51家会员交易所中,70%以上都已经建立规模大小各异的国际股票市场,其中国外上市公司数量占的比重超过10%的有16家。其中纽交所上市的国外企业超过200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外企业超过250家,香港交易所上市的非香港本地企业超过300家。

而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尚无境外注册地企业上市。记者从上述上交所国际发展部人士处得知,为了给国际板市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交所已同国外35个交易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并成为世界交易所联合会董事会成员单位。

上述参与研究设计国际板配套规则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威廉姆斯、布林格、墨菲等一些国际级的大师,已经是我们的特约研究员。”

他指出,威廉姆斯、布林格、墨菲等大师对国际板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文化、环境及国际化市场的效率、法制化的软环境等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记者从上述相关人士处获悉,对于国际板企业资源的选择,包括红筹股、香港本地蓝筹企业或者大型跨国公司,经过中国外汇管理局审核合格,均可以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

篇6

创业板市场又称第二板市场,是金融市场中新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是在服务对象、上市标准、交易制度等方面不同于主板市场的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主要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服务对象,同时也具有资本市场的一般功能,能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也能改善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还可以发挥优胜劣汰的优化功能,将不具备发展前景的企业淘汰出局。

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性方面。创业板市场是高风险市场。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板推出的基本上是已经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走向成熟的企业。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相比,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属于初创时期,规模小、业务少,企业业务多属于新兴行业,没有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那样的盈利业绩,面临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都很大,破产倒闭的概率比中小企业板要高。

2.前瞻性方面。创业板市场对公司业绩要求不严,过去的表现不是融资的决定性因素,关键是公司是否有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是否有较好的战略计划与明确的主题概念,而中小企业板关注的是企业前期良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主业是否突出、是否盈利、是否具有成长性和高科技含量。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30日共有256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其中200多家公司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IPO融资约61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融资3.24亿元人民币,总发行规模为67.3亿股,平均每家发行新股数量达3580万股。中小企业板已反映出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参股企业占有较大比重的特征。说明中小企业板块起到了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现在中小企业板公司多数属于医药、纺织、机械等轩工或者消费类行业。随着中小企业不断到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会尽可能扩大行业覆盖面,增强上市公司结构的互补性。

3.上市标准方面。因为创业板市场是前瞻性市场,因此其上市的规模与盈利条件都比较低,大多对盈利不作要求。如美国NASDAQ小盘股市场仅需要10万股,香港创业板也仅要求公众持股的最低量为3000万港元,并且均不要求盈利记录。中小企业板的上市标准要比创业板证券上市标准高许多。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标准、与主板相同,目前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除了盘子较小外,其他标准与主板完全没有区别。也就是说,持续三年盈利等条件同样适用于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股票。中小企业板不是创业板,推出创业板,需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板。

二、我国建立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

1.建立创业板市场,是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现实需要

中小企业板作为分步实施创业板的第一步,而创业板的提出则更早在1998年12月,当时的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尽早设立创业板块股票市场问题”,国务院要求中国证监会提出研究意见。2007年新年伊始,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消息为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壮大增添新的契机。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国务院《若干意见》从七个方面提出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具体措施包括在证券市场发行、上市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板,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对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按主板和中小企业板的上市条件发行股票,这样的要求就像一道高高的门槛,无法逾越。而创业板证券市场作为针对相对规模较小、风险相对较大的企业所设立的特殊融资场所,有条件为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本支持,使得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能享受到证券市场带来的融资、风险分担、扩大知名度以及规范企业运作等益处。

2.建立创业板证券市场,是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要

首先,从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看:一国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该具备各种不同功能的适应各种投资者不同需要的多层次的市场。它应该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证券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这种完备的市场体系其中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企业的上市和退市都无法按照经济准则运行。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证券市场体系过于单一,创业板证券市场的建立,将有利于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

其次,创业板证券市场的设立,通过引入这种竞争压力,可促进主板市场优化自身服务,注重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加对其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自身运行效率。

再次创业板证券市场的设立,将大大丰富投资银行、证券经纪、法律、会计、风险评级、投资咨询、投资风险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后,建立创业板证券市场,可以扩大市场容量,减少主板市场受到外来冲击风险,将有利于我国主板市场未来的开放,有利于我国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流与接轨。

3.建立创业板证券市场,有助于发展中国股市的产业基础

建立创业板证券市场,可以避免优秀企业纷纷企业境外上市,导致中国股市的产业基础和价值土壤面临水土流失的境地。中小企业板块的推出应当是2004年国内资本市场的最大转折。但因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等诸多相对太严格的限制,国内企业的境内上市“通道”还是太过狭窄。据媒体报道,截至2008年6月30日深交所中小企业中符合发行条件且通过发行审核的企业已经多达256家家,后备企业更是多达1000多家。由于中小企业板曾一度停发新股,这种遥遥无期的等待,对等着资金急用的企业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一方面,中国企业被迫赴海外上市寻求高成本的资金,带着中国经济增长的美好前景去为海外资本市场的繁荣作贡献,另一方面是资金成本很低的本土过剩资本找不到投资出路。现在香港、新加坡、美国都来抢中国的上市资源,我们不往前走就等于把优质的上市资源推出去了。

三、我国建立创业板证券市场的可行性

我国中小企业板的开设为最终推出创业板积累了些经验,我国在中小企业板发展的基础上,推出创业板证券市场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可行性。

1.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创造了一个持续20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1979年~2003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9.4%。2003年虽受到“非典”的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率仍上升到9.1%。国内外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经济危机和美国IT泡沫引发经济周期性的负面影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明确地以新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调控中国经济。对此,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我们抱有极大的信心。

2.充足的上市资源

从上市资源来看,截止到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多万户,从投资人数来看,据统计,2006年12月新增开户数接近60万,截至2007年1月22日,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股票及基金开户总数已经突破8000万。这意味着,每100个中国人里,就有5.9个是股民或基民,现在还呈较快的增长趋势。

3.丰富的储蓄资源是创业板证券市场的资金来源

随着1992―2007年证券市场的规模的迅速发展壮大,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也在迅速增长。1996年以来,在银行存款利率连续8次下调(其中1年期储蓄存款从10.98%调至2.25%)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储蓄仍以每年几千亿元的规模增长。到2008年4月底,居民储蓄存款已达20万亿元。这既表明了城乡居民有着巨额的投资能力和潜力,也反映了目前的金融渠道和金融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要。同时,20万亿的居民储蓄足够支撑优质企业的直接融资,我们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4.逐步成熟的中小企业板为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深圳推出的中小企业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进展。中小企业板在监管上采用了国外创业板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加了监管内容、加强了监管力度,在制度创新上引领新潮流。随着《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改,为我国证券市场向法制化、市场化管理方向转变奠定了基础。

5.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正在不断加强

篇7

根据以往的主板市场开设十多年的经验和对我国民间资本强烈的投资冲动欲的认识,如果创业板确能开设,则不难预料,这将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已具一定规模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大批科技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通过上市,获得发展壮大所需要的资金,将进一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并促进其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和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创业革命,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成长、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无比强大的推动力。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传统精神的12亿中国人民,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一旦彻底摆脱传统投融资体制的束缚,其创业的热情、智慧、聪明和才能,必将如同火山的溶浆从地心中迸发出来,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二是大量的民间资本将会从地底下涌流出来,以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投资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项目和其他民营企业,不仅加速银行储蓄转化为投资,分散银行的金融风险,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发民间投资的热潮,加快建设以民间资本为投融资主体的新型资本市场体系。这是我国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之会极大地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加速企业产权证券化的步伐,因而也将引发一场金融领域的深刻革命。用美国著名创业管理学家杰费里·蒂蒙斯先生的话来说:“我们正处于美国及世界股权创造新时代的黎明时期”。这一个新时代的特征是“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创业革命整体的一部分,创业者创造价值并通过所有权创造资产来实现价值。”

三是为促进新兴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为鼓励和规范民间资本的投资行为,国家相关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也将加速制定和配套实施,现有过时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也将予以修改,一场围绕新兴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革命浪潮将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各种制度创新、投融资工具创新、企业微观机制创新、宏观监管方式创新等等也将大量涌现。

四是大量的境外投资者,包括产业型的战略投资者和财务型的策略投资者,也将为追求新兴资本带来的无限商机而进入我国,包括全球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高科技的输入、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及随之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等等。他们将采取参股投资、BOT、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在不断壮大的民营经济与其既联合又竞争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为世人所注目的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将在中国大地纵深展开。

五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有目的地大量引进外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并购活动将大规模持续展开。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面流通已势在必行。本人一直坚持认为,在主板市场上,上市公司总股份额中竟然有60%多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这显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反映,我国股市的最大风险概源于此。我国的股市要发达,要成熟,必须尽快消融这一座“冰山”。但是,又不能用行政手段简单地抛向市场,以牺牲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让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因承受庞大扩容的压力而垮掉,而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进行并购,重点引导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进行并购,对被并购的上市公司进行有机地整合,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而战略投资者出于产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必将以所收购的股权作为控制权的依据,在相当一段时期不会轻易转出去。即使转让,根据全球发生的购并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收购行为都属于并购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的善意交易,即协议并购。尽管这是一个比较漫长而阵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终究将引发一场我国资本市场结构性制度创新的深刻变革。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近期还是长远,对创投业无疑是大的利好消息。尽管因新兴资本市场暂时还不允许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而使创业投资在短期内通过IP退出和获得高额资本增值收益还不十分有利,但总比没有新兴资本市场要好得多。一旦创业投资机构所投企业上市,其投资的价值便有了市场参数,就是协议转让,尤其是转让给追求控制权的战略投资者,其退出收益也将因上市公司净值增大和无形资产价值而比较可观。关键在于所投资企业能否在创业板上市,能否持续高成长,能否与战略投资者在产业上有紧密的关联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兴资本市场的开设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创业投资提供了新的商机,同时也是对创业投资的一场大洗礼。在面对这场大洗礼到来之际,创业投资者应当充分认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况,并适时调整投资经营理念和策略,不能仅仅充当这场创业革命浪潮的弄潮儿,而且要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者。

如果新兴资本市场开设在即,这场大洗礼将突出表现以下方面。

篇8

事实上,即使此时没有指数熔断机制,市场下跌调整也会发生。影响市场走势的利空因素包括:2019年12月份PMI低于预期;1月4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早盘一度直线贬值至6.6080,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大;新一轮新股发行即将启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进入倒计时;媒体传去年实施的维稳措施将退出,其中一项为 2019年7月8日证监会有关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6个月内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失效。

不过,笔者认为,这些原因并不足以导致大盘出现如此剧烈调整。无论新股发行问题,注册制改革问题,还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其实预期是相对平稳的。

而1月8 日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6个月内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失效的说法,并未得到证实;并且即使解禁,也不意味着这些持有者就要立即抛售股票。

大盘如此暴跌,是对所谓利空因素的过度反应。最核心的原因是市场没有价值中枢,主流机构一致执行技术性止损操作,中小投资者跟随;所谓的利空因素只是佐料。

按照正常逻辑,中大市值的成长蓝筹股和权重蓝筹股是价值中枢的担当者,是市场的主心骨但它们却往往在异常调整时顺势下跌,估值再低也没有接盘。蓝筹股甚至成了恐慌中枢的制造者,帮助市场演化为纯粹的趋势交易。

有人认为,15分钟冷静期太短,当一些理性的投资者买入后,又很快被抛盘砸下去。更有人认为,熔断机制会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抽走流动性,加剧市场动荡。

对此,笔者不予认同,熔断机制固然停止了市场交易,但其本质是引导市场参与者冷静、及时了解消化市场信息,非但不是阻断流动性,而且是引导流动性理性流动。熔断机制是需要的,方向也是正确的。

如果查看有什么不足的话,笔者认为,在熔断冷静期内,由政府部门或者交易所、行业自律机构就投资者关心的问题给予说明,是很必要的。昨天的熔断并未消除投资者的一些疑虑,而是促成了投资者的一致行动。

篇9

我国建设国际板的设想,最早于2007年4月就公之于众。上海证券交易所创新试验室 《市场质量报告》,建议 “在境内交易所开设国际板。”2007 年 5 月,证监会向部分券商下发 《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办法 (草案),为红筹公司回归A股确定了初步门槛和规范。

我国政府希望把上海建成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就是交易市场全面开放,因此在沪市开设 “国际板”是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步。至于它是不是叫 “国际板”并不重要,是单独一个“国际板”还是直接上市也只是个形式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引入国际跨国公司到 A 股市场来上市。另一方面,国际跨国公司希望我国证券市场上市的意愿很强烈。联合利华早在 2003 年就公开表示想要在A股上市,陆续还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表示过这个意愿[2]。

开设国际板的意义

对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意义。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股票市场国际化对于其证券交易所乃至正在建设中的上海金融中心至关重要。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证券交易所中,只有上海与孟买证券交易所没有境外上市公司。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滞后于实体经济,国际板的设立有助于我国及全球资本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同时,国际板的建立将吸引海外优秀企业来华上市,有利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打造蓝筹股市场,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扩大规模,加速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是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战略的需要[3]。

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影响。国际板的建设相当于在国内建立一个平台让人民币资本进行海外投资,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是境外公司和企业,这样就实现人民币不出境的海外投资目的,减少以人民币对价的资产在海外投资遭遇的风险和损失 (例如平安保险投资于富通银行而遭受巨额损失),这样对于人民币货币体系也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其效果如同建立了一个境内的资本海外投资区。国际板的建设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外汇使用效率,有效改变我国贸易顺差在境内、利润在境外的模式。这样一来,当境外的机构或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达到相当规模的时候,就要求人民币具有长期储备价值,且有相应的成熟投资环境使其保值增值。这就需要一个包括 A 股市场在内的庞大的人民币金融市场来满易需求。这就要求中国加快建设上海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先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进而发展成为以人民币为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4]。

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意义。国际板的开设对于我国证券公司而言是个重大利好消息。截至 2010 年 6 月,我国境内合法注册的证券公司共有106家,总资产达1.8万亿元。目前,我国券商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企业和本国国民。券商的商业服务范围主要在国内证券交易所,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以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QD-II所占市场份额极少。国际板的开设,将为国内券商开拓新的业务及为海外企业在国内上市提供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等国际经纪业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券商的整体盈利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能促使证券相关行业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竞争力。

国际板的开设,当前我国国内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将受到重大影响。上市公司过高的市盈率将会因国际板的推出而降低,逐步降低到合理范围。因为在国际板上市的外资企业基本都是国际跨国公司,一般在其他海外市场也有上市,一般来说,海外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低于国内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境内上市的外资企业的市盈率会参照海外市场上市的市盈率,而境内同行业的内资上市公司的整体平均市盈率也会比照国际板相应公司的市盈率,这样国内证券市场现行的估值水平将会明显降低。

开设国际板需要注意和有待完善的问题

国际板的开设是否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板的开设,是变相的资本管制放松。当前人民币仍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的运作仍在国内相关部门的严格管制的条件下。这种跨越和进步,对当前的金融体系、金融监管等一系列相关体制是一种改革、一种试验。国际板的开设必将实行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交易规则,这是人民币朝向自由流通迈出的关键一步。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交易规则,使得在国际板上市的境外公司将获得人民币融资,同时所有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包括外资机构,也必须使用人民币进行清算。这无疑加速推动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全球流动货币的进程。在人民币没有 (部分)取代美元成为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情况下,国际板的交易实则就是一场以我国实体资源,借助人民币和美元为媒介,来换取外资公司股票这一虚拟票证的交易。未来只有当人民币实现充当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才能真正意义上以人民币来换取外资国企业股权。例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开设国际板以吸引了127家外资公司前去上市,随后引发东京证券一路走低,最终外资企业逐步退市,到2003年日本的国际板便消失了。

目前开设国际板与之相关配套的机制是否健全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现有的制度性缺陷还未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现行的新股发行体制是 IPO 询价制+网上定价方式。新股发行制度受政府过多干预,上市资格已经变成一种资源,这类现象如果不改变,将会在国际板上市初期引发矛盾。表面上是市场化运作,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出现真空,例如在创业板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三高超募、业绩变脸、50 倍以上过高市盈率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种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使得我国金融资本市场本身的科学性和稳固性受到挑战,出现暴涨暴跌的行情。另一方面,凸显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各种制度衔接不到位,跨部门协作监管的力度不够。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将难以承载国际板之重。

另外,国际板的推出,需要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配套机制来保驾护航。为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单独制定一套相应的法律规范,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更多的应从有利于我国金融资本市场长久健康的发展方面考虑:一方面,要开通国际板,必须要解决人民币还没能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的问题,我国的现行货币政策就必须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尚需提高。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体制依然没有完全理顺,此时开设国际板,需要国内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通力合作。

在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方面,存在我国国情需要与国际接轨的问题。首先要求申请国际板上市的境外企业参照执行国内会计准则及财务报告是不现实。如果完全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上市条例,最终结果很可能没有一家公司来上市。因为一个国际跨国公司在很多国家都有不同的资产,如果都用我国的会计准则重新审计,同样的数据不同的方式做两次,成本太高。从国际会计准则转成我国会计准则,成本少则五六百万美元,多则上千万美元,而且不是一次性的。目前业内普遍猜测可接受的规则是,允许境外公司采用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一旦与我国内财会制度有出入之处,需单独做出相应的解释。

目前开设国际版不利于金融资本市场的稳定

2011年的全国证券期货会议曾把 “推出国际板”列为 2011 年的重要任务,证监会和上海市政府也曾 5次发出 “国际板即将推出”的信息,结果是引起了市场 5 次暴跌,累积跌幅 11.4% 。是否推出国际板并不代表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就应该像香港一样,股票市盈率要跟国际接轨,整个制度要跟国际接轨。

篇10

11月24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201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上海论坛”上表示,目前各方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板的准备工作,将在适当的时候推出。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在同一论坛上称,“国际板有利于A股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投资人的发展,是我们研究国际板的最基本前提。”

每一次国际板推出的言论一出,股市基本以下跌“回报”,尤其是11月30日的暴跌,亦是受到国际板传言的影响(见附文《国际板相关报道与市场走势对比》)。

我们注意到,近期关于国际板的表态多为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领导。更高层面的领导并未就国际板有任何新的表态。且从各方意见反馈来看,无论是专家学者、市场人士还是财经媒体,多以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为主。对此,上海市政府和上交所仍然继续高调坚称国际板“随时可以推出”。

我们不禁要问:国际板的条件真的成熟了吗?国际板的准备真的充分了吗?国际板的时机真的到来了吗?上海市政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欲强推国际板。难道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之上吗?

上海市政府与上交所缘何急推国际板

我们认为,上海市政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之所以急于推动国际板,明显是受到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驱动。

从上海市的地方利益来看,强推国际板彰显出上海市政府急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意愿。上海希望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就是交易市场向国际开放,所以在上海市政府看来,在上海开设“国际板”是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步。因此,上海市政府急于推动国际板,也就不难理解了。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著名金融证券专家谢百三指出,“国际板的推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的观点,是削足适履,拔苗助长,为了搞国际金融中心,开个国际板、圈走几百几千亿,得不偿失”。人民币在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以前,上海难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从上交所的部门利益来看,强推国际板彰显出上交所急于扩大规模、抢占话语权的意愿。近些年,伴随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推出,深交所在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方面,远远超过上交所。尽管上交所新上市公司多为大型蓝筹公司,单家公司市值远超深交所,但上交所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希望通过推出国际板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占据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

此外,之所以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近期频频表态称国际板条件成熟,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有分析人士称,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担心新主席的上任会带来变数,因此近期频频表态试图制造国际板已经“箭在弦上”的舆论氛围。可惜的是,市场各方对此并不买账,反对与批评的声音占据了主流。

我们也要承认,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虽然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出发急于推出国际板,从长期来看,国际板的推出也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板面临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风险更难预期。如果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仓促行事,不仅会对中国股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将会对中国经济与金融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冲击。

国际板的条件并不成熟

我们认为,当前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并不成熟。

首先,从内部条件来看,不具备推出国际板的条件。经过21年的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第二大的证券市场。可以说,用21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道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只重规模、不重效率、只重融资、不重回报”的理念贯穿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中。这导致了中国股市呈现于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背离的局面。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步伐来看,连续推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后,市场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与监管,着力解决,如果此时贸然推出国际板会进一步积累问题和矛盾,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

其次,国际板推出要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体部署协调一致。监管层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国际板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当中形成良好的互动作用。只有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加强,那个时候再考虑推出国际板才是比较合理的。从短期来看,是不太适宜的。强行推出,容易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天相投顾则认为,国际板推出对宏观经济层面的冲击不可忽视。在资本项目还不能自由兑换情况下开设国际板存在很大的风险;企图以国际板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做法完全属于本末倒置、因果错位;期望国际板起到缓解外汇储备压力作用并不现实;国际板可能会加剧跨境资本的流入。

第三,从外部因素来看,本土金融资本上不具备和外资投行为代表的海外资本大鳄“正面交战”的能力。面对国际资本大鳄的虎视眈眈,国际板容易沦为外资操控市场的工具。事实上近期海外投行的代言人已经频频表达出对国际板的渴望。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11月26日在一次论坛中表示,无须担忧国际板会冲击A股流动性,对国际板推出的担心是莫名其妙的。饥渴之态溢于言表。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从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中经常出现海外投行利用其言论影响A股市场走势,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现象。例如,今年以来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海外机构都曾利用其言论影响市场。此外,从瑞银、高盛等国际投行包装上市公司IPO可以看出(中国石油、海普瑞等),其“忽悠”能力之强。一旦国际板推出,极有可能成为海外资本的“盛筵”,最终买单的却是中国投资者。

国际板的准备不够充分

除了推出国际板的条件不够成熟之外,我们认为,国际板的准备工作也不够充分。

首先,对于B股市场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思路不够完善,缺少B股市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国际板之前,应先解决B股问题。现中国股市A、B股种分置,但是发展至今不仅没按预定轨道进行,而且出现了B股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融资功能等很多问题。始于1992年的B股,自2001年开始允许境内投资者参与,现在已经由外资主导变为内资主导。由此,现A、B股同时存在内资和外资,区别不大,业内认为应给予合并,但此问题并没解决。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表示,现在解决B股市场这个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国际板。

其次,国际板的制度与监管准备不够充分。例如新股发行制度就有待完善。当前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是有目共睹的,如不对其进行彻底改革,那么国际板的推出又将给中国股市带来巨量的“洋大非”、“洋小非”。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表示,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中国的股市审批和监管权高度集中在证监会,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但如果国际上的公司来中国上市,发行审批问题就必须面对。如果按照国际规范,就要把这个审批核准权限放在交易所进行,但在中国能不能行得通,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同时,对国际板的上市公司的监管也是一大难题。如果在国际板上市的外国公司出现有损投资人利益的问题,处理的时候依据中国法律还是美国法律?这些重要、敏感的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此外,公司法、会计法、公司治理、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等方面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

第三,从国际板的参与主体来看,显然条件也不够充分。从投行业务来看,国内有能力从事国际板业务的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凤毛麟角;从经纪业务来看,国内券商尚没有充足的人才和经验开展经纪业务服务,同时缺少足够的客户资源。此外,能够参与国际板投资的机构投资者队伍狭小,难以承接国际板推出后的融资需求。

国际板的时机尚未到来

即便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认为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已经具备、国际板的准备已经充分,从时间点来看,国际板推出的时机也没有到来。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风波未平。欧债危机短期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美国债务危机也是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的企业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如若让他们到国际板来上市,很可能将欧美债务危机的“大火”引向中国。2008年金融海啸阴影犹在,当时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投资海外的国内企业损失惨重。眼下如此动荡的国际资本窗口不利于国际板推出。如果此时推出国际板,无异于引火上身。

其次,国内宏观经济处于增长减速、通胀仍偏高、资金面紧张的局面。美国经济疲软,欧洲经济衰退,欧债危机仍将发酵,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很大,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经营困难。在此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果此时推出国际板,势必会是已经十分紧张的资金面趋向枯竭,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其给跨国公司锦上添花,不如给中小企业雪中送炭。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前A股市场走势低迷。近两年A股市场融资规模均是世界第一,过度的IPO已经让市场不堪重负。在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国内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IPO都已经让投资者不堪承受,岂有能力再让国际板来中国股市“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百三形容说,“如果近期推出国际板将是中国股市的一场灾难,对国家利益带来重大的伤害,对中国人民是极其不负责的;造成的损失不是几十亿,而是几百亿、几千亿之巨,它的损失完全不亚于南海几个油田被菲律宾等国强行掠夺。”

国际板开不开 尝试股民听证会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国际板的条件并不成熟,国际板的准备不够充分,国际板的时机没有到来。因此,对国际板的匆忙推出应当说“NO”!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百三认为,国际板的推出要有几个前提:一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以完全自由兑换;二是股权分置改革完全完成,国家股法人股完全流通;三是国内外大部分股价、市盈率接近,才可以推出。谢百三教授认为,现在地方政府和铁道部门对于公共车票、火车、动车票涨价这样的小事都要召开有老百姓参加的听证会,上交所也应该就此召开听证会。

对于国际板,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国际板应当缓行,让市场修养生息。股市需要时间和空间修养生息,消化吸收快速扩容发展带来的问题。国际板推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做一系列全方位的整体考虑,应当听取多方意见、反复权衡。国际板推出前需要完善股市基本功能,完善市场制度。要加强研究和宣传,做足功课,才能缓解广大投资者对国际板的疑虑和担忧,毕竟没有投资者积极参与就不会有股市的繁荣发展。

第二,当前首要任务是重点解决好创业板问题,做好创业板、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现在管理层从创业板着手完善退市制度,有利于通过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上市资源向真正的优质上市公司配置,从而推动市场更加高效、透明和公平。在创业板制度完善之前,不宜推出国际板。

第三,从国际板推出时机来看,应当静待欧美金融危机明朗。随着近期多个欧洲国家评级遭降级、国债收益率飙升甚至超过警戒线,欧债危机并未像市场期望的有所好转。这一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必将带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段时期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到2013-2015年,危机逐步消退,形势逐渐明朗的时候,国际板的问题才适宜放到议事日程中,逐步考虑推出。

总之,国际板的推出不能只是为了上交所与上海市政府的利益,更要考虑到全中国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应当高于上交所部门利益及上海市的地方利益。

众说纷纭国际板

“准备好了”这话宣布过十遍、八遍了吧,有一些人天天讲“时刻准备好了”。我说我也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随时当领导,但没人来叫我当啊。这等于没说嘛!

――经济学家、北京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

如果近期推出将对中国股市是一场灾难,对国家利益带来重大的伤害,对中国人民是极其不负责的。造成的损失不是几十亿,而是几百亿、几千亿之巨,它的损失完全不亚于南海几个油田被菲律宾等国强行掠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百三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低落,而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闹得人心惶惶,国际资本市场环境险象环生,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贸然推出国际板不合时宜,时机也不具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

既然上交所认为推出国际板有利于投资人,那么上交所就不妨给投资者一个承诺,保证投资者投资国际板整体上不会出现投资亏损,投资者投资国际板的损失由上交所来兜底。总不能说是让投资人亏损了是有利于投资人吧。

――独立财经撰稿人皮海洲

在2400点上下推出国际板,公募基金要清盘一大半,阳光私募要一个接一个见不到阳光,券商要提前关门打烊,险资要遭遇大面积退保,社保的养命钱也要大幅度缩水!5000点以下推出国际板,国际板就成了国内板的棺材板!要想推出国际板,必须首先将股市推向5000点!

――股市名博沙黾农

资料:国际板相关报道与市场走势对比

2011年11月24日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表示,目前各方面正加快国际板的准备工作进程,将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在同一场合再度强调了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市场表现:沪深两市连续阴跌。

2011年11月16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1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A股国际板目前已经基本准备就绪,推出国际板目前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上和政策上的问题,只要管理层批准随时可以推出。

市场表现:16日当天沪综指重挫2.48%,此后连续下跌。

2011年7月20日

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国际板正在准备、研究、论证过程中,相关细节以最后正式对外的为准。

市场表现:沪综指在后续四个交易日内挫逾百点。

2011年6月9日

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从证监会的安排来看,国际板推出工作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会考虑在上交所择机推出。

市场表现:沪综指当天重挫1.71%,深成指下跌2.11%。

2011年6月

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市场表现:此后的一个月,股市连续下跌。

2011年5月17日

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表示,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快要成熟了,目前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国际板将以人民币计价。

市场表现:此后一周内沪综指下跌超过100点。

2011年5月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表示,中国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金融建设要抓紧场外市场建设,推动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场外交易市场。

市场表现:沪深两市5月份几乎没有上涨,沪综指下挫达5.77%。

2011年3月9日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表示,国际板发行办法、交易规则、上市规则和结算规则等四大法规目前已有初稿,但何时推出没有时间表,也没有第一批上市公司名单。

市场表现:沪综指次日即下跌1.50%,此后连续调整达两周之久。

2011年1月

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成立推进建设国际板领导小组,改工作小组的组长由该部主任童道驰担任,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等人出任副组长。

市场表现:当月市场以阴跌为主。

2010年12月8日

上交所理事长耿亮表示,上交所积极研究和推动国际板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有关国际板上市、交易等业务规则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

市场表现:沪综指当天下跌0.95%,次日下跌1.32%。

2010年6月22日

在市政府新闻会上,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回应媒体对国际板筹备情况的提问时称,推进情况“非常不错”。

市场表现:此后两周,沪综指跌幅超过7%。

2010年5月

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表示,目前中国证监会正在抓紧研究推出国际板,股市短期波动会影响国际板推出时机,但不会影响推出国际板的决心。

市场表现:当月沪综指跌幅高达9.70%。

篇11

所谓“打新”就是用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如果中签的话就买到了即将上市的股票,根据以往经验,几乎每一次IPO重新开闸都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今年重启IPO,1月份已经发行了45个新股,且这些新股大部分已经上市,从上市情况来看,中签的新股盈利丰厚,开盘首日撞击上涨的停板似乎已经成了“规定动作”。

截至1月28日,共有36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据统计,在已经上市的36只新股中,首日平均涨幅为42.73%,接近交易规则的上限,仅有炬华科技、应流股份、陕西煤业3只新股首日涨幅未超过40%。

深市上市的股票最少涨了45%,个别股票差不多比发行价涨了1倍多。以1月27日上市的鼎捷软件为例,该股网上中签率为2.59%,按概率计算,如果申购量达到19500股,则必中500股,鼎捷软件发行价为20.77元,申购日共需要动用资金40.5万元。以上市第一天收盘价29.91元卖出,可获得收益4570元,不计算税费的情况下,打新资金获得1.13%的收益率,而打新资金仅仅占用3天,年化收益率达到惊人的135.4%。可见打新赚钱效应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今年新股发行数量较大,且9成在深圳市场,1月份仅仅是一个开端,具有投石问路的性质,但从1月份新股的基调中可以看出,今年积极参与新股申购会有比较可观的收益。

不少机构认为,马年比较确定的投资机会就是在一级市场上打新,特别是环保、制药、通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新股值得密切关注。对于一些质地良好,在估值上与目前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对比之后具有明显低估的品种,可积极参与打新,等其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以后逢高抛售,锁定盈利。

中金公司研报称,对于已持有市值并同时参与新股的网上投资者来说,由于没有交易成本损失的顾虑,估算年化打新收益率或在8%-20%左右,已经高于一般的理财产品,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按市值申购 空仓无缘打新

新股发行重启后,打新规则也有了较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按市值申购。也就是说,投资者账户上要先有股票,再有资金,才能申购新股,空仓者将不能参与打新。

根据新的打新规则,深交所网上按“市值申购”的实施办法是,投资者可申购额度根据其在网上申购日(T日)的前两个交易日(T-2日)日终的持股市值来确定,持股市值1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才能参与申购,每5000元市值配给一个申购单位,不足5000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每一申购单位为500股,申购数量应当为500股或其整数倍,但最高不得超过申购上限。

上证所公布的市值申购实施办法略有不同,每1万元沪市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不足1万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每一个申购单位为1000股,申购数量应当为1000股或其整数倍。

需要注意的是,深沪两市的持股市值是分市场进行的,即深市市值只能申购深市新股,沪市市值只能申购沪市新股。另外,持有的股票市值可重复使用,即参与同日多只新股申购。

按规定,持有市值是指非限售A股股份市值以及融资融券客户信用证券账户的市值和证券公司转融通担保证券明细账户的市值,不含ETF、封闭式基金、B股股份、债券以及优先股的市值。

如果说上一轮IPO,投资者打新股拼的是谁的资金多、谁的账户多,那么本轮新规之后,需要考虑的是谁的股票多,外加谁的资金多,打新不再是“丝”的游戏。

打新流程 4天变6天

对于初次“打新”的投资者来说,还需了解申购的一般流程。此次新股发行重启后,打新流程也有新的变化,一个完整的打新流程,由原来的4天变为6天。

T-2日:持有任一股票或买入股票。只能是非限售股的股票(债券、基金、限售股不行);融资融券、转融通市值可以计算到有效市值。

T-1日:可作任何正常买卖操作。市值是按T-2日来计算的,市值计算的时间是一个时点,不是区间,如果在T-1日卖出股份,不影响其在T-2日的市值,可以参与T日的新股申购。

T日:T日为新股申购日。准备好所需资金,交易时间申购。申购时,当天有多只新股发行的,投资者可以用已确定的市值重复参与多只新股的申购。申购委托一经申报,不得撤单。

T+1日:中签率、配号。

T+2日:摇号。T+2日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由主承销商主持抽签,确认中签结果,并于收市后中签数据。若中签,则对应资金将继续锁定并转化为新股等待上市。

T+3日:未中签资金全部解冻。

流程中需重点关注“资金冻结期”。根据新股发行流程,投资者在申购日当天进行申购后,用于打新的资金就进入冻结期,直到第三个交易日公布网上申购中签结果后才进行解冻和多余款项退还。

如果资金不足,投资者则可采取“T-1日”或“T日”卖市值买新股的策略盘活打新资金,按照沪深交易所的规定,投资者最迟可以在“T日”当天卖出市值再来参与申购。

为打新买股 要仔细盘算

此次打新新规要求股民须持有一定的市值才能申购新股,此举增加了打新的难度。许多空仓的股民如要打新,不得不买入股票。但买什么,买多少,怎样买,却大有学问。

按照市值配售办法,投资者或许会重新考虑建仓或加仓。在这种背景下,专家建议,为了回避市场风险,最好布局3-5个行业,投资者可重点配置医药、环保、农业、消费、公用事业等,尤其建议关注上述行业中业绩稳健、市场占有率大的龙头个股。此外,买一些低估值的股票进行中长线的投资,还能辅以一部分新股申购的利润,这可能比较适合普通投资者。

从新股申购角度而言,深市的股票市值性价比超过上海市值。按深市的规则,市值可以重复使用,深市申购每个资金账户上有较少股票市值就可以一个个申购下去,而沪市发行的是大盘股,申购需要大量市值。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市值申购与发行价无关,申购小盘股高价发行的很多,如50元的发行价,申购市值还是5000元申购500股,而沪市却是低价发行,如5元发行价,申购1000股资金只需要5000元,股票市值却需要10000元。深市是以小博大,而沪市是以大博小,所以,从市值申购角度而言,深市的股票市值性价比更好。

受制于新股申购需要先持有股票的规定,打新股民担心买入股票后价格下跌从而吞噬打新收益。对此专家表示,考虑到二级股票价格波动的风险、资金使用效率和打新频率,客户打新资金可以采取1:10的比例配置股票和现金。如客户有50万元的打新资金,可以买入5万元的股票,股票可优先选择低市盈率、低风险以及波动小的品种,剩余45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打新。这样即使持有的5万元股票价格出现下跌,风险也可以通过45万元的打新收益化解。

重点出击 增加中签机会

很多投资者打新股很盲目,打新完全当做买彩票,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资者合理利用手头资金,提高自己的中签机会也是有讲究的。

中签率就好比是彩票的中奖率一样,由于申购新股的人和钱比较多,但是发行的额度有限,又不可能做到人手一股,所以才进行摇号。其过程是按照:沪市规定申购单位为1000股,每一账户申购数量不少于1000股,超过1000股的必须是1000股的整数倍;深市规定申购单位为500股,每一账户申购数量不少于500股,超过500股的必须是500股的整数倍。每一个有效申购单位对应一个配号,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决定中签的配号(即申购成功的申购单位)。中签的申购单位与参与申购的有效申购单位总额的比率就是申购的中签率。中签率越低,申购新股人中签的可能性就越小。

投资者如何合理利用手头资金,提高自己的中签机会?

首先,申购盘子大的。优先申购流通市值最大的一只个股,中签的可能将更大。

其次,出现两只以上新股同时上网发行时,应优先考虑冷门股,人少的地方中签的机会可能更高些。

第三,将资金集中起来申购某一只新股。有些投资者准备将手中的资金分散去申购多只新股,认为能提高中签率。专家则建议投资者,将资金集中起来申购某一只新股,以获取更多配号提高中签率。

第四,选择申购时间相对较晚的品种。比如今天、明天、后天各有一只新股发行,此时,则应该申购最后一只新股,因为大家一般都会把钱用在申购第一和第二天的新股,而第三天时,很多资金已经用完,此时申购第三天的新股,中签率更高。

第五,选择合理下单时间。选择下单时间很重要,根据历史经验,刚开盘或收盘时下单申购中签的概率小,最好选择中间时间段申购,如选择上午10∶00-11∶00和下午1∶30-2∶30之间的时间段下单。

借道融资融券 增加市值和资金

本次新股申购把融资融券的市值都计算在内,投资者融资买入股票后,增加其A股市值,这样就相应加大了市值申购的杠杆。

方法一,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新股申购需要市值配售,本来手中资金不多,还要保证市值额度,实在是难上加难。这时候可以借道融资融券,将普通账户市值划入融资融券的信用账户做担保物;通过信用账户同时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标的证券,而融资买入的市值和你本来持有的市值合并计算,就可以提高申购额度。

方法二,若你账户里只有深市市值或沪市市值,而你又想申购沪市新股或深市新股,可以借道融资融券,将普通账户市值划入融资融券的信用账户做担保物,通过信用账户同时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标的证券(该证券为你希望申购的该交易所上市证券),来获取你所需要的市值配售额度。

篇12

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外在环境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以下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B股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9年6月3日,为了稳定市场信心,中国证监会发出了《关于企业发行B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发行B股企业的所有制限制和预选制;2001年2月19日宣布B股市场将向境内居民开放。这两项措施无疑给沉寂的B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取消发行B股上市公司的所有制限制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将有助于改善B股市场的基本面。而B股市场将向境内居民开放,无疑大大增加了B股市场的资金供给。

2006年,A股市场的持续上涨带动了B股市场行情,B股交易开始活跃,成交金额和成交量迅速增加。2007年5月,上证B股指数和深证B股指数出现历史新高,分别达到381.30点和803.61点。遗憾的是,在此期间B股市场没有新股上市。B股市场建立之初有其必然性,但目前市场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A股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解决历史遗留的B股问题,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二、我国B股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B股市场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包括:

1.资金筹集功能丧失。B股市场设立的初衷是为国内企业筹集外汇资金,但随着外汇资金逐渐充裕、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增加,B股筹资功能逐渐丧失,2001年、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B股市场筹资额都为0。

与H股市场筹资情况对比来看,随着H股市场引入红筹股,国内推行QFII,我国对外权益性资金筹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单纯从筹资功能角度来看,B股市场已无存在必要。

2.资源配置功能丧失。资源配置是证券市场另一个最基本的功能。B股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绝大部分都是传统行业,属于高技术产业的公司很少。与此同时,B股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投资者主要为境内外个人,其中境内个人投资者占80%以上,面未减持外资法人股数量非常少,B股市场难以通过股权转让进行并购重组。

3.投资价值衰减。B股市场设立以来,没有与A股市场同步发展,而是逐渐边缘化,总市值没有稳定持续增长,与上市股票数量不成正比。到2008年末,因汇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18%。因此,分别以美元和港元计价的上证B股和深证B股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B股投资价值受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较大。

4.市场结构特殊。B股最初仅允许境外投资者以美元或港元投资,2001年政策变化后,境内个人逐渐成为投资主体。目前的投资者有境内外个人和境内外机构,其中以境内个人投资者为主体,境外个人占一部分,而机构投资者占比例极小。考虑到投资者结构,B股改革要保障境内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同时顾及境外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实际上,B股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以境内个人与海外华人投资者为主,在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预计下,制约了B股市场新增投资者,如果原来的个人投资者把手中的美元资产逐步转换成人民币资产,无形之中就造成原有投资者队伍不断减少。

5.B股市场缺乏明确的政策定位与战略发展目标。从国内开设B股市场以来,B股市场的主导政策出发点基本是围绕探索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方式吸引境外资金投资,以及发展我国境内外资证券市场的一块实验田。迄今,B股市场的主要政策目标定位没有发生改变。

此外,在交易规则上,B股市场与A股市场有诸多不同。B股市场与A股市场上的公司适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从而导致盈利水平等财务数据不一致,投资者难以获得一致公允的价值判断依据。因此,B股市场改革需要解决投资者结构、交易规则、市场管理等与国内资本市场统一的问题。

三、我国B股市场今后发展问题探讨

当前关于B股市场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关闭B股市场和继续大力发展B股市场。B股市场作为历史产物,已经完成其使命,与其久拖不决,不如快刀斩乱麻。本文就我国B股市场发展的前景提出以下思路。

(一)A、B股合并或改造B股市场。长期以来,A、B股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同股不同价成为市场的一种常态。合并A股、B股,是各界呼声最高的改革措施,具体做法包括:

1.直接合并A、B股。B股与A股的合并还存在障碍,首先是我国资本项目还不能自由兑换。B股投资者仍然有一部分是境外居民和机构。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这些投资者不可能接受转换币种的做法。假设境外投资者愿意将美元或港币换成人民币,那么,在B股和A股合并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境外投资者成为我国A股投资者,这有悖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式开放战略。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的时候,境外热钱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热情较高,该操作过程会引起较大的市场冲击,不仅会导致B股市场大涨,还会给A股市场推波助澜。其次,A、B股流通价格存在差异,将B股与A股合并,侵犯了A股投资者的利益。因为同一家公司的B股价此A股价低很多,二者合并,会使含有B股公司的A股价格下跌。在110家B股公司中,同时发行A股的有80多家。而且。将B股转换成A股,将直接扩大A股流通盘,影响A股的市场价格,造成A股股东的权益损失。

A、B股市场如何实现合并,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的重大问题。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合并都不能损害投资者利益,这是所有措施的前提。如果未来A、B股合并真的提上议事日程了,可以充分参考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取的经验,确保市场实现公平、健康、平稳的过渡。具体的操作思路可以是:B股公司数量很少(共110家,其中86家A+B公司,24家纯B股公司),市值不大。所以,B股市场向包括银行、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年金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境内机构开放,并建议从现金流好、间接融资能力强、股价被低估的纯B股公司开始进行股改,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核心是通过社会公募或配售而增发募集资金解决问题,对境内投资者可通过托管系统直接出售并设立外汇特别账户。其后,再进行合并A、B股市场。

2.回购B股并缩股。回购B股并缩股,也是一种可选择的途径,关键是回购价格和上市公司的支付能力。B股的发行价格总体比较低。如果以较高价格回购会损害公司其他股东利益。对于纯B股公司来说,回购会影响其上市地位,失去未来再融资的机会。另一个问题是,回购会减少公司宝贵的现金资源或者提高公司负债率。丽珠集团于2008年6月20日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回购公司部分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股份的议案》,公司在回购资金总额不超过1.6亿港元及回购股份价格不超过16.00港元/股的条件下,预计回购部分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股份约为1000万股,并且,该回购股份将依法予以注销。这可能为我国B股市场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的方向。

从当前情况分析,回购部分价格被低估的B股股份,不仅有利于活跃B股市场交易,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而且能使A/B股公司股票价值回归至真实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允许B股股份回购体现了监管部门改革创新、探索并支持促进B股市场变革的积极态度。B股股份回购将为B股市场制度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有利于恢复B股市场的生机与活力,形成A、B股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3.将B股改造成国际板。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根据2008年6月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结果,我国将按相关审慎监管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的形式在中国的交易所上市。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都有开设国际板的构想。境外公司在内地上市,可以考虑将B股市场改造成国际板,正好利用一些外企试图来我国上市的机会,引导这些外资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国际板上市。这样两大交易所的国际板没有必要重复建设。

众所周知,A股市场上的新股发行都得到了较高的溢价,选择在中国交易所发股上市,可以达到最大化圈钱的目的。由于B股市场股票价格定位相对合理,如果我们能将外企上市安排在B股市场,这样也可以减少外企A股发行的圈钱嫌疑,对于保护国内投资者的利益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为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迎接境外公司的发行上市,将B股市场改造成国际板还是应该考虑的。

(二)B股市场功能的重新定位。B股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创新,可以说是世界证券市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市场。从B股历史市场功能上看,管理层对B股市场的定位是“开辟引进外资的渠道”,其出发点是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吸引境外资金的特定市场安排,这种市场定位带有浓厚的过渡性色彩,而且越来越强烈地受到海外上市融资方式的冲击。

海外上市融资渠道现主要有红筹股、H股、N股、S股、香港创业板,这些新的融资渠道挤占了B股市场的生存空间,使B股市场的筹资功能下降。红筹股公司大都是各地政府或部委在香港的“窗口”公司,雄厚的政府背景及不断的资金输入赋予其很大的想象空间。H股公司是以国企为主体,由于国企的主力地位以及政策方面的扶持,H股市场成为国企筹集外资的主要场所,受到市场关注。香港创业板市场定位于高新技术企业。而B股市场没有一个明确的优势,上市主体的多元化使得B股市场无法形成一定的市场概念,从而影响了市场筹资功能的正常发挥。重新进行B股市场的功能定位,是B股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提出B股市场重新定位的背景是,我国外汇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出现了不断升值的压力。我们可以将B股市场重新定位为:给境内的外汇资金创造投资渠道,为境内公司提供外汇资本。重新恢复B股市场融资功能,扩大企业从B股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近年来,众多企业纷纷登陆A股市场,加上原有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实施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国家股配售试点等,搞得红红火火,确实为企业改革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可相比之下,B股市场显得十分冷清。

篇13

有关国际板的讨论始于九十年代末,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的大涨大跌、大进大出造成的乱象可用“无常”二字概括。因此,在此背景下,谈论国际板只是词汇上的扫盲。

从提及国际板到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又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市场朝着进一步成熟的方向迈进。中国证监会有关国际板的准备也在推进之中,有关报告在不同时期接连推出。

2007年5月,上交所《2007年市场质量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大型企业境内上市的步伐,在条件成熟时允许外国公司在内地上市,在境内开设国际板,以提高股市的流动性和效率。同年12月,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公开表示,将鼓励H股公司和境外公司自主选择到A股市场发行上市。这份报告被业界人士解读为国际板概念的正式亮相。

时隔两年,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报告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同年4月,国务院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文件,提出在2020年,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份报告被市场解读为“国际板走出概念的路径”。

如果说以上两份报告,仍在务虚层面,接下来的报告渐进务实阶段。

2010年4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公开发行股票。同年12月,上交所正式《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规划(2011~2020年)》,推进国际板市场建设被列为上交所近期战略目标(2011~2013年),上交所表示将积极研究和推动国际板建设,并已初步完成了有关国际板上市、交易等业务规则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这份意见表明,关于国际板的技术制度准备已基本到位,推出时间表进入倒计时。

三份宏观政策文件为国际板的推出基本定调:国际板不能等,势在必行。然而,现实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政策不同步。

B股的归属

提到国际板就绕不过去B股。B股自推出之时,由于附加多种限制,沿袭形成既不是国际投资的场所,也不是国内投资的市场,被边缘化的境地使之成为“鸡肋”。

B股是1992年开设,当时对于B股是这样界定: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外资股。B股公司的注册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内(深、沪证券交易所),只不过投资者在境外或在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2001年我国开放境内个人居民可以投资B股。

B股在这样的特殊限定下运行了14年。这期间,股指最高达到241.61点。在闻风国际板即将推出后,大幅下跌,目前徘徊在100点左右,从点位上看,14年来B股基本处于“零发展”,吸引企业融资的市场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B股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先天不良的属性。B股可以说是一个独立于A股而且相对封闭的中国资本市场,这种封闭性是由政策导致的结果。有两点规定困住了B股的发展:一是,B股对境外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完全开放,但允许不境内机构参投资,这个规定割裂了自由资本的流动和竞争,从而决定B股不是真正的国际板;二是,B股发行的节奏太慢。截止目前。B股已十年没有发行股票,这样做切断了供需关系,规模的超小无法吸引资金的进入,市场如同死水一潭。”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孟勤国分析道。

实际上,B股的“四不像”已极大地阻碍了作为资本市场对海外资本资源重新配置的功能,更多的产生是与H股的比价效应,形成H股与A股的互相牵制,对整个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起到外部的干扰作用。

基于以上弊端,如果推出国际板,B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是退出还是并入国际板或A股?“B股不应独立存在,应该并入国际板。实际上,B股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期产物,在双轨制运行下,B股的处境越显尴尬,它既不是在国内的本土市场,上市公司又不代表国际化,无法利用资本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完成对国际企业的定价。在此情况下,这个市场无法壮大,目前看没有存在的必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

14年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建立初期,在当时外汇紧张的情况下,开设B股是国情的需要;如今,14年过去了,中国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这种制度设计已被发展所超越,而且B股的市场功能逐步被H股取代,市场交易量的大幅萎缩已真实地佐证了这一切变化和必然。

“目前,把B股改造成国际板只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撤掉对境内机构投资者的限制,使之成为对境内外投资者完全开放的市场;二是允许B股系统内按照国家外汇局当日牌价自由兑换货币,确保境外投资者投资的自由进出;三是改为人民币计价,免去境内投资者兑换货币之累和防止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货币兑换;四是现有的B股公司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美元或港币折成人民币计价,或者卖出B股时兑换和提取外币。”孟勤国具有针对性地指出。

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

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20年,可以说,国际板不推出,中国资本市场就不能称其为是一个完整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国际板虽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版块,但它的推出是在挑战中国作为金融大国如何向金融强国跨越的驾驭力。

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它是指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作为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的等价物。要实现这一点,人民币应该成为各国储备货币中的一部分。

怎样才能实现人民币成为各国储蓄呢?“一国货币的输出主要是通过贸易逆差和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贸易逆差是对外输出本币的主要途径,而这依赖于强大的内部需求。日本过去30多年一直持续进行的日元国际化之所以成效不显著,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是贸易顺差国,无法通过贸易赤字的形式对外输出货币,而只能通过金融资本渠道进行货币输出。而美元之所以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是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张茉楠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很显然,就目前而言,长期依靠制造业出口追求贸易顺差创造外汇的增长模式已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这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人民币通过贸易逆差支付方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储备货币,基本不具可行性,而国际板的推出,可有效促使发达国家作为贸易逆差持有人民币储备。

“国际板人民币交易规则意味着所有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包括外资机构,必须以人民币交易并清算、结算。这与QFII眼下在主板的交易根本不同,QFII是用美元换成人民币交易,再换成美元汇出。国际板的交易规则是直接以人民币交易,这就意味着所有希望参与国际板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都必须持有人民币。”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指出。

从目前的经济实力来看,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跨越了外汇短缺时期,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资本输出国,目前中国已拥有3.2万亿的外汇储备,从2008年到2010年中国已连续三年向海外输出资本。“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具备很强的实力,但这一切,不能说明中国是金融强国,也只是金融大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实施的大国崛起战略,是赶超战略,留下增长,流出财富。中国没有给财富在国内有可循环财富创造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要做大资金池,并形成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一方面,要人民币‘走出去’服务贸易和投资,需要解决境外人民币资金来源和使用的问题,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保值、使用渠道,建立人民币资金跨境循环路径。另一方面,要以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依托,尽快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建设规模,进一步丰富本币境外投资、融资、储备各项职能,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满足境外机构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形成境内外人民币良性循环机制,这才是金融强国崛起的路径。”张茉楠指出。

“大而不强”凸显金融短板,而人民币国际化是作为金融强国的标志。但不充分考虑现实强推国际板,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左小蕾认为,把脱离实体经济或者衍生的虚拟“产品”变成“投资品”来虚拟超发货币的购买力,意味着人民币一旦脱离了进出口贸易支付的供求约束,演变成纯粹的外汇交易货币,货币支付功能就会弱化,投机功能就会膨胀。由此将带来巨大的交易规模和货币汇率大起大落的风险,甚至会让中国失去货币政策的自。

再改革的突破口

不能把国际板简单的看成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国际板推出就代表国际化,“目前推出国际板时机不成熟,3到5年推出比较符合中国再改革的节奏,3到5年的时间节点将与中国的‘十二五’计划战略转型同步。国际板需在中国的国企改革、外币储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改革等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基础之上推出,那时推出的不仅是国际板,打开的更是中国的自信。”张茉楠在接受采访时讲到。

可以这样讲,国际板的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在全面体制健全的最后一步。目前,资本市场无论从法制层面还是操作层面的机制建设还存有很多缺陷,现行的很多制度机制与将来国际板上市的的跨国公司无法对接,最主要的不同,一是,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实行的是审批制,而美国实行的是注册制;二是,中国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没有实行永久性退市,只上不退不符合优胜劣汰法则;三是,现行的《证券法》和《公司法》等法律不适用国际板。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第二届北京律师论坛上说,证监会正研究推动国际板建设,首先要解决重大法律问题。《公司法》、《证券法》在2006年修法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境外的公司到境内上市这种情况。如何去规范这类公司,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针对这项新业务的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