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客家文化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分布广泛,影响深远。江西赣州作为“客家摇篮”,拥有丰富且独特的客家文化。赣州博物馆拥有大量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对于赣州客家文化介绍非常详细,本文从翻译技巧角度研究博物馆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客家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
二、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技巧。从语言层面来说,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在翻译客家文化外宣材料时,应了解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这样才能最好地实现翻译内容的忠实与标准。
三、客家文化赣南地区外宣材料英译
赣州博物馆拥有大量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对于赣州客家文化介绍非常详细,本文从翻译技巧角度研究博物馆客家文化外宣材料。文本翻译起着传播客家文化的作用,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能让译文语言的读者理解客家文化并感受其独特魅力。在客家文化外宣材料的翻译实践中,可以采用直译法、意译法或者直译加注法。
1.直译法
例一:三月清明,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野艾具有清凉滋补的功效。
译文:The wild mugwort is comparatively fresh and tend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omb-sweeping Day in March, and the Kakkasge gather this wild mugwort to make rice paste. The wild mugwort has effect of refreshing and nourishing.
2.意译法
例二:汤显祖第二次到大余时,适逢水涸,滞留月余,其间,他游览了南安府署牡丹亭,搜集了许多民间传说,之后便以南安府署内牡丹亭中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创作出传名作《牡丹亭》
译文:There was a drought on Tang Xianzu’s second visit to Dayu,which detained him for more than a month. During this period,he visited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Nan’an Prefecture offices and collected many folktales. Based on the love story of Liu Mengmei and Du Liliang at the Peony Pavilion,he wrote The Peony Pavilion,a masterpiece for the ages.
3.直译加注法
例三:分布在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土楼是客家人的民居,每一个土楼都是一个封闭的社区。客家人的祖先原是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他们在1900多年前陆续迁移到南方。为了防御匪盗和野兽,他们修建了形同堡垒的土楼用于居住。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可能高达十几米。一个土楼住的下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译文:Tulou or Earthern Towers,which can found in Jiangxi,Fujian and Guangdong,are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Kejia Chinese and each of them is an enclosed community. The ancestors of these people were Han People living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They started to migrate to the south over 1900 years ago. They built fortress-like earthen towers so as to(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families from bandits or beasts. The towers are round or square in shape,measuring over a dozen of meters high. One such tower is able to hold dozens of families with a total of several hundred people.
四、结语
本文从翻译技巧直译和意译角度研究博物馆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客家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于赣州客家文化的了解,加强传播。
参考文献:
[1]肖群.从翻译目的论看红色旅游景介的英译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5):149-150.
[2]王瑞辑.浅议中国红色旅游景点的英文翻译目的与改善――以井冈山老区为例[J].海外英语,2010,(1):96-98.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客家武术是客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连城拳”作为一种形成于民间的拳种,不论其成长过程还是表现形式都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及文化价值。本文以“连城拳”为研究对象,对“连城拳”的起源、“连城拳”的文化特性以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促进连城武术文化的弘扬,丰富连城人民的文化生活,乃至促进客家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客家武术文化的影响力。
一、连城拳的起源
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历尽千难万险,在自觉保存中原母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各迁徙地的优秀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连城武术就是其中之一。宋端拱二年,少林武术开始传入连城。从此,习武之风逐渐遍及全县,连城历代由武艺进取功名者数量可观。据县志记载,仅明、清两代考取武举人的有114人,考取武进士的有8人,可见习武风气的影响之深。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之中,连城武术博采众长,吸取了中华武术许多流派特色,独创了“连城拳”。“连城拳”属于防御型拳种,套路较为简单,容易学习,习练者有口耳相传的口诀,依口诀加上动作指导,再勤加练习就能基本掌握要领。
二、“连城拳”的文化特性
客家人一千多年的迁徙过程是一部血泪史,客家先民为了求生存、觅良居付出了极大地代价,即使最终辗转到了闽粤赣地区,也面临着种种死亡的威胁。连城县隶属闽西地区,这一带山高林密,路窄隘险,水急滩多,人烟稀少,瘴气严重,而且野兽时常出没,尤其是虎患极为严重,《连城县志》就曾多次记载连城有虎患伤人,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连城一首著名的《迁徙歌》中说到:“一千人马,出琅琊山。天目嶙峋,雁荡隘险。无天无日,米粮炊断。山水突至,泥流盘盘。五百壮丁,十之去三。盗匪悍恶,强索路钱。无钱以奉,女代车钿。蛇哥断路,身系两山,稚子,绑缚至前。子哀呼地,子爷号天。”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苦难,迁徙到南方一带的历史,诗中所描述的生存环境之恶劣,让人胆战心惊。在漂无定居的岁月里,为了活命和生存就不得不与定居的人斗争、与猛兽斗争、与土匪恶霸斗争,危机一旦来了,就要迅速作好防御准备,所以“连城拳”的表演中,用到的武器,往往是随手就能拿到的东西,如木匠的铁齿,农夫的耙钉,甚至吃饭的用具板凳、桌子都能成为武器。“连城拳”不但与连城地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连城人还把“连城拳”用于连城民俗文化活动中,以“连城拳”的动作内容和动作形式为基础的连城龙狮队是“连城拳”的精华部分,在节庆日,连城龙狮队是最受欢迎的一项民俗活动,龙狮表演后的武术表演,更是精彩纷呈,为人们所称颂。
三、连城拳的当代价值
(一)“连城拳”的武德教育,能保持连城人的优良传统,维护地方的稳定。
“连城拳”的习练者,不仅要刻苦练习拳法的套路、招式,还必须接受武德教育,而这些武德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连城人大都聚族而居,有共同的宗室祠堂,祠堂不仅是连城人祭奠祖先的地方,也是武术教学、练习的场地。祠堂的墙壁上一般都挂有很多激励人的标语和先祖家训。如连城隔田村的祠堂,上厅正中央有祖先灵位、遗像和先祖家训的牌匾,先祖家训之中写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礼仪廉耻乃人宝珍;夫和妇顺姑媳和睦,朱子家训是座右铭;尊师信友守分安贫,遵守法律共享升平;文队会友武队健身”等等。这些都是老祖先从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中得出来的,把它们记载在祠堂,代代相传,让习武者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做人的道理。
“连城拳”的武德教育还体现在不论是练习和表演过程中,都有特定的礼仪,如在传授过程中有严格的拜师礼节,在表演开始和结束时都有“请拳”的行礼方式,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连城拳”的武德教育所体现的尊师重教、讲守礼仪,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优良传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更起到主心骨的作用,能帮助连城人确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促进连城的和谐稳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连城拳”的运动练习,能强健连城人的身体素质。
强身健体、娱乐观赏是“连城拳”的主要特征,也是“连城拳”的基本功能。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强烈冲击客家武术文化,“连城拳”所追求的实用和娱乐,仍然可以被人们用以提高身体素质、丰富客家文化生活。从“连城拳”的形成环境背景和以防御为主的拳法套路可以知道,“连城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目的和功用就是为了强健连城人的身体素质。“连城拳”在习练中讲究步法的稳固及脚步变换的灵活,对习练者的灵巧、耐力、力量等素质要求较高。以“连城拳”为基础的连城舞龙舞狮,其表演者大都精通“连城拳”的套路,因而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连城拳”的独特魅力,习练者通过“连城拳”及舞师的习练不仅能强健筋骨,还能活络经脉,从整体上改善习练者的精神面貌。
(三)“连城拳”是透视客家传统文化魅力的一个窗口。
连城县是一个纯客家县,因此连城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连城拳”作为连城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融进连城子孙的血脉里,与连城人的生活方式、宗教活动、民俗活动有着水融的关系。习武之风传入连城后,许多乡镇、村庄、各姓氏渐渐有家族的舞龙、舞狮武术队。结束了流浪迁徙最终安定下来的连城人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舞龙、舞狮的表演能为大家驱赶邪魔歪气,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年春节前后舞龙、舞狮武术队便走家串户进行表演。每逢春节、元宵节,城乡各地都有狮班、龙班四处表演。连城的民俗文化离不开连城武术的润色,连城武术与连城民俗活动共同演绎出详实、生动的风格独特的客家传统文化。
早在几十年前,“连城拳”的拳师们就摒弃了“连城拳”“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也常常到清流等附近的县城教授拳法,不再把“连城拳”的教习资格局限于连城人,“连城拳”的习练者也经常参加各种武术比赛,扩大了“连城拳”的影响。一方面“连城拳”的习练能够提高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并在精神上丰富连城人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连城拳”的传承也能促进客家武术的弘扬,为客家武术各种拳法技艺的留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弘扬“连城拳”的文化价值,发扬客家武术文化对加强客家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闽西客家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军,张赐东.客家武术“连城拳”的发展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
[2]黄玮瑛.客家武术的文化价值研究―以闽西地区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79-01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经过几次历史大迁徙后,主要集中居住在赣江流域相对稳定下来所创造的具有传承性的文统。客家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客家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客家文统的一支江西客家文化史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我赣江流域的赣州。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有着丰富而绚丽的客家文化。然而,由于历史久远,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洗礼,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急需以数字化方式进行保护。
一、数字博物馆较之于传统博物馆的优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成为解决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的一个新方法,特别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的提出,掀起了一场文物博物馆界的信息化新革命。建立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尤其注意的是作为抽象的文化形式存在的客家民俗和客家歌曲。由于这些抽象的文化形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及陈列馆所能形象陈列或详尽说明的。这便是数字博物馆之于其它陈列形式之首要优越性。江西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日趋不完整性以及其抽象载体的陈列不可行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将其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护。
数字博物馆较之于传统博物馆,有以下几点优势。表现在时空方面,不受时间、地点、展品条件、展览场地的制约;表现在技术上,具有数字化的多媒体呈现以及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并能有序组织和自动化管理;与此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传输能力,适应海量信息的要求;对于使用者来说,能提供方便直观的浏览和咨询服务。数字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主题与功能设计顺应江西客家文化可持续发展需求
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江西客家文化形成了独特而丰实的文化体系。广博而丰富的江西客家文化涉及面极广,不可枚举。建筑方面,龙南关西围、燕翼围、安远东生围等;还有特色景点、民风民俗、特产、客家歌曲等。可持续发展江西客家文化的关键不是停留在简单方式上的保护,而是要做到世代相传,传承和传播使其人闻皆知。
江西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的主题是展示江西客家文化,联系国内其它的客家文化资源。主要功能是视觉引导、资源管理、资源实现、资源检索、信息交互。关于主题与功能的设计,正是顺应了客家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需求,是实现江西客家文化信息的交流与资源的获得的有效途径。
(二)内容资源有据可循
在建立江西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的过程中,内容资源是很重要的环节,在此,把它划分为文档、图片、音像、虚拟展示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文档方面,资源主要来源于图书以及网络资源中关于客家文化的信息。图片主要源自于亲临采集以及网络图片,包括活动、人文、故事、风景等。音像方面,可以收纳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音乐以及描述江西客家文化的纪实录像等。其中最有特色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方面,便是虚拟展示。其实现是通过制作一个虚拟展厅,用来展览江西客家文化的资料。
二、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无可厚非要研究这个民系的个性,不但要把握这个民系的特色,而且还需要通过研究来发扬这个民系的优秀文化。从翻阅过去的期刊文章来看,在众多的研究课题当中,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方向都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旅游、教育、民居土楼、围屋、山歌等,一直都是学者热衷于探讨的课题。
刘劲峰先生则认为“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等。(1)
一、研究课题概述
客家文化的特性,在上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就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客家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特性的重要性,也让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趋之若鹜。(2)
然而,客家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反映客家人生活实践的文化。从物质文化方面,本人认为它包括饮食、服饰、建筑、经济来源等。从精神层面来看,它包括语言、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
在研究旅游文化的课题当中,各地客家资源和地方文献,如龙岩、东山、惠州、梅州等,占了重要的地位,涉及研究范围有各种特色旅游、生态或传统农业等,再配合目前最热门的课题;西部发展和生态保护,可说是与世界接轨,进一步实践与复兴客家文化。
接着就是有关土楼、围龙屋等这一类古民居的建筑探讨研究,涉及的地方有永定县、福建等这一带的古民居,其演变与发展一直都是学术界考察研究的方向。其他类似的课题还论及客家的聚落、社区传统建筑、闽粤赣三角地典型民居等。
有些学者更是针对性研究这些民居的建筑特色、演变与发展、古镇的遗产保护等,这类探讨客家族群独特的传统文化课题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值得去推动和推广。
二、民间信仰和山歌及史料文献课题探讨
明清以后,尤其是近代开始,客家中的许多人被迫向海外谋生,迫使这些客家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学习新知,改造自己,逐渐养成了不少新的品性。在研究客家民俗之中,对生活于老基地中的客家和海外客家人的差异,有必要认真地去区别与对待,这样才有利于全面认识客家历史,正确规划客家社会的未来。(3)
有关民俗文化的研究课题种类繁多,计有客家礼俗、风水、城庙会、龙舟庙会、妈祖、酬神、人日节、酒文化、传统服饰、传统体育文化等。在某些客家地区,老百姓除了信仰祖先崇拜外,佛教和基督教也逐渐成为主导地位,这使到信仰课题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
客家山歌,上承中原文化传统,下贴人民生活,是中原民间歌曲的延伸和发展。(4)翻阅期刊时不难发现有关山歌的文章,内容论及民歌、童谣、歌谣等的传承,创作与发展,其中还谈到人文源由、文化价值、艺术特点的分析,近年来更是有与交响乐的合唱的文章探讨。
在客家民间文学方面,各类的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诗、散文、个人著作、歌仔册等,真实和具体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演化过程,这些课题都在主导着弘扬客家文化和审视客家文学的地位。
本人还发觉最近这几年,族群认同,海外华人的“寻根热”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这表明了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客家民性-当代文化产业经济研究
国外学者爱得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和《客家历史纲要》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妇女在社群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塑造成节约、刻苦耐劳的形象,或有“娶妻当娶客家女”的俗谚。(5)
因此,有关研究客家妇女的课题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其次就是人文性格的研究,针对客家人的品德、廉洁清正人格塑造,草根本色对某个人物来进行分析,进一步让其他族群更能了解这个民系的特性。
近这几年有学者也跟随着大时代的洪流,在客家文化产业研究方面提出品牌的重要性,特别是品牌经营方式、创业、赣州的营销策略等。无可厚非,在未来发展中,政府和民间都意识到了文化产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结语
整体来说,尽管客家文化的研究的视角,百变不离其中,从探索客家的起源、文化,到考察他们的习俗系谱,本人认为研究课题不止是限于此,而更是要探寻各个地方的客家风俗,考察客家社会的多样性和其背后的“小故事”。
客家在四处“蛮夷”的环境下,他们以中原文明之士自居,固守古老而优秀的汉族传统,同时为了与当地人相处融洽,他们又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总得来说,学术界公认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并非族群概念。客家文化的研究能否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百花齐放,或是更能深化研究,这与其重视的程度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安国楼、刘劲峰、刘晓春:《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第56-70页。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第298-306页。
[3]冯秀珍:《温革的教育理念对当今高等人文教育的启迪》,《客家研究文集》,台海出版社,2009年。
[4]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客家文化特色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注释:
(1)刘劲峰等:《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2003年,第298-306页。
(3)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