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客家文化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分布广泛,影响深远。江西赣州作为“客家摇篮”,拥有丰富且独特的客家文化。赣州博物馆拥有大量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对于赣州客家文化介绍非常详细,本文从翻译技巧角度研究博物馆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客家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
二、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技巧。从语言层面来说,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在翻译客家文化外宣材料时,应了解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这样才能最好地实现翻译内容的忠实与标准。
三、客家文化赣南地区外宣材料英译
赣州博物馆拥有大量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对于赣州客家文化介绍非常详细,本文从翻译技巧角度研究博物馆客家文化外宣材料。文本翻译起着传播客家文化的作用,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能让译文语言的读者理解客家文化并感受其独特魅力。在客家文化外宣材料的翻译实践中,可以采用直译法、意译法或者直译加注法。
1.直译法
例一:三月清明,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野艾具有清凉滋补的功效。
译文:The wild mugwort is comparatively fresh and tend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omb-sweeping Day in March, and the Kakkasge gather this wild mugwort to make rice paste. The wild mugwort has effect of refreshing and nourishing.
2.意译法
例二:汤显祖第二次到大余时,适逢水涸,滞留月余,其间,他游览了南安府署牡丹亭,搜集了许多民间传说,之后便以南安府署内牡丹亭中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创作出传名作《牡丹亭》
译文:There was a drought on Tang Xianzu’s second visit to Dayu,which detained him for more than a month. During this period,he visited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Nan’an Prefecture offices and collected many folktales. Based on the love story of Liu Mengmei and Du Liliang at the Peony Pavilion,he wrote The Peony Pavilion,a masterpiece for the ages.
3.直译加注法
例三:分布在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土楼是客家人的民居,每一个土楼都是一个封闭的社区。客家人的祖先原是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他们在1900多年前陆续迁移到南方。为了防御匪盗和野兽,他们修建了形同堡垒的土楼用于居住。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可能高达十几米。一个土楼住的下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译文:Tulou or Earthern Towers,which can found in Jiangxi,Fujian and Guangdong,are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Kejia Chinese and each of them is an enclosed community. The ancestors of these people were Han People living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They started to migrate to the south over 1900 years ago. They built fortress-like earthen towers so as to(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families from bandits or beasts. The towers are round or square in shape,measuring over a dozen of meters high. One such tower is able to hold dozens of families with a total of several hundred people.
四、结语
本文从翻译技巧直译和意译角度研究博物馆客家文化外宣材料,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客家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于赣州客家文化的了解,加强传播。
参考文献:
[1]肖群.从翻译目的论看红色旅游景介的英译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5):149-150.
[2]王瑞辑.浅议中国红色旅游景点的英文翻译目的与改善――以井冈山老区为例[J].海外英语,2010,(1):96-98.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客家武术是客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连城拳”作为一种形成于民间的拳种,不论其成长过程还是表现形式都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及文化价值。本文以“连城拳”为研究对象,对“连城拳”的起源、“连城拳”的文化特性以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促进连城武术文化的弘扬,丰富连城人民的文化生活,乃至促进客家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客家武术文化的影响力。
一、连城拳的起源
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历尽千难万险,在自觉保存中原母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各迁徙地的优秀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连城武术就是其中之一。宋端拱二年,少林武术开始传入连城。从此,习武之风逐渐遍及全县,连城历代由武艺进取功名者数量可观。据县志记载,仅明、清两代考取武举人的有114人,考取武进士的有8人,可见习武风气的影响之深。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之中,连城武术博采众长,吸取了中华武术许多流派特色,独创了“连城拳”。“连城拳”属于防御型拳种,套路较为简单,容易学习,习练者有口耳相传的口诀,依口诀加上动作指导,再勤加练习就能基本掌握要领。
二、“连城拳”的文化特性
客家人一千多年的迁徙过程是一部血泪史,客家先民为了求生存、觅良居付出了极大地代价,即使最终辗转到了闽粤赣地区,也面临着种种死亡的威胁。连城县隶属闽西地区,这一带山高林密,路窄隘险,水急滩多,人烟稀少,瘴气严重,而且野兽时常出没,尤其是虎患极为严重,《连城县志》就曾多次记载连城有虎患伤人,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连城一首著名的《迁徙歌》中说到:“一千人马,出琅琊山。天目嶙峋,雁荡隘险。无天无日,米粮炊断。山水突至,泥流盘盘。五百壮丁,十之去三。盗匪悍恶,强索路钱。无钱以奉,女代车钿。蛇哥断路,身系两山,稚子,绑缚至前。子哀呼地,子爷号天。”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苦难,迁徙到南方一带的历史,诗中所描述的生存环境之恶劣,让人胆战心惊。在漂无定居的岁月里,为了活命和生存就不得不与定居的人斗争、与猛兽斗争、与土匪恶霸斗争,危机一旦来了,就要迅速作好防御准备,所以“连城拳”的表演中,用到的武器,往往是随手就能拿到的东西,如木匠的铁齿,农夫的耙钉,甚至吃饭的用具板凳、桌子都能成为武器。“连城拳”不但与连城地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连城人还把“连城拳”用于连城民俗文化活动中,以“连城拳”的动作内容和动作形式为基础的连城龙狮队是“连城拳”的精华部分,在节庆日,连城龙狮队是最受欢迎的一项民俗活动,龙狮表演后的武术表演,更是精彩纷呈,为人们所称颂。
三、连城拳的当代价值
(一)“连城拳”的武德教育,能保持连城人的优良传统,维护地方的稳定。
“连城拳”的习练者,不仅要刻苦练习拳法的套路、招式,还必须接受武德教育,而这些武德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连城人大都聚族而居,有共同的宗室祠堂,祠堂不仅是连城人祭奠祖先的地方,也是武术教学、练习的场地。祠堂的墙壁上一般都挂有很多激励人的标语和先祖家训。如连城隔田村的祠堂,上厅正中央有祖先灵位、遗像和先祖家训的牌匾,先祖家训之中写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礼仪廉耻乃人宝珍;夫和妇顺姑媳和睦,朱子家训是座右铭;尊师信友守分安贫,遵守法律共享升平;文队会友武队健身”等等。这些都是老祖先从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中得出来的,把它们记载在祠堂,代代相传,让习武者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做人的道理。
“连城拳”的武德教育还体现在不论是练习和表演过程中,都有特定的礼仪,如在传授过程中有严格的拜师礼节,在表演开始和结束时都有“请拳”的行礼方式,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连城拳”的武德教育所体现的尊师重教、讲守礼仪,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优良传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更起到主心骨的作用,能帮助连城人确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促进连城的和谐稳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连城拳”的运动练习,能强健连城人的身体素质。
强身健体、娱乐观赏是“连城拳”的主要特征,也是“连城拳”的基本功能。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强烈冲击客家武术文化,“连城拳”所追求的实用和娱乐,仍然可以被人们用以提高身体素质、丰富客家文化生活。从“连城拳”的形成环境背景和以防御为主的拳法套路可以知道,“连城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目的和功用就是为了强健连城人的身体素质。“连城拳”在习练中讲究步法的稳固及脚步变换的灵活,对习练者的灵巧、耐力、力量等素质要求较高。以“连城拳”为基础的连城舞龙舞狮,其表演者大都精通“连城拳”的套路,因而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连城拳”的独特魅力,习练者通过“连城拳”及舞师的习练不仅能强健筋骨,还能活络经脉,从整体上改善习练者的精神面貌。
(三)“连城拳”是透视客家传统文化魅力的一个窗口。
连城县是一个纯客家县,因此连城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连城拳”作为连城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融进连城子孙的血脉里,与连城人的生活方式、宗教活动、民俗活动有着水融的关系。习武之风传入连城后,许多乡镇、村庄、各姓氏渐渐有家族的舞龙、舞狮武术队。结束了流浪迁徙最终安定下来的连城人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舞龙、舞狮的表演能为大家驱赶邪魔歪气,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年春节前后舞龙、舞狮武术队便走家串户进行表演。每逢春节、元宵节,城乡各地都有狮班、龙班四处表演。连城的民俗文化离不开连城武术的润色,连城武术与连城民俗活动共同演绎出详实、生动的风格独特的客家传统文化。
早在几十年前,“连城拳”的拳师们就摒弃了“连城拳”“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也常常到清流等附近的县城教授拳法,不再把“连城拳”的教习资格局限于连城人,“连城拳”的习练者也经常参加各种武术比赛,扩大了“连城拳”的影响。一方面“连城拳”的习练能够提高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并在精神上丰富连城人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连城拳”的传承也能促进客家武术的弘扬,为客家武术各种拳法技艺的留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弘扬“连城拳”的文化价值,发扬客家武术文化对加强客家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闽西客家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军,张赐东.客家武术“连城拳”的发展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
[2]黄玮瑛.客家武术的文化价值研究―以闽西地区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79-01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经过几次历史大迁徙后,主要集中居住在赣江流域相对稳定下来所创造的具有传承性的文统。客家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客家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客家文统的一支江西客家文化史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我赣江流域的赣州。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有着丰富而绚丽的客家文化。然而,由于历史久远,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洗礼,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急需以数字化方式进行保护。
一、数字博物馆较之于传统博物馆的优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成为解决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的一个新方法,特别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的提出,掀起了一场文物博物馆界的信息化新革命。建立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尤其注意的是作为抽象的文化形式存在的客家民俗和客家歌曲。由于这些抽象的文化形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及陈列馆所能形象陈列或详尽说明的。这便是数字博物馆之于其它陈列形式之首要优越性。江西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日趋不完整性以及其抽象载体的陈列不可行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将其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护。
数字博物馆较之于传统博物馆,有以下几点优势。表现在时空方面,不受时间、地点、展品条件、展览场地的制约;表现在技术上,具有数字化的多媒体呈现以及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并能有序组织和自动化管理;与此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传输能力,适应海量信息的要求;对于使用者来说,能提供方便直观的浏览和咨询服务。数字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主题与功能设计顺应江西客家文化可持续发展需求
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江西客家文化形成了独特而丰实的文化体系。广博而丰富的江西客家文化涉及面极广,不可枚举。建筑方面,龙南关西围、燕翼围、安远东生围等;还有特色景点、民风民俗、特产、客家歌曲等。可持续发展江西客家文化的关键不是停留在简单方式上的保护,而是要做到世代相传,传承和传播使其人闻皆知。
江西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的主题是展示江西客家文化,联系国内其它的客家文化资源。主要功能是视觉引导、资源管理、资源实现、资源检索、信息交互。关于主题与功能的设计,正是顺应了客家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需求,是实现江西客家文化信息的交流与资源的获得的有效途径。
(二)内容资源有据可循
在建立江西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的过程中,内容资源是很重要的环节,在此,把它划分为文档、图片、音像、虚拟展示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文档方面,资源主要来源于图书以及网络资源中关于客家文化的信息。图片主要源自于亲临采集以及网络图片,包括活动、人文、故事、风景等。音像方面,可以收纳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音乐以及描述江西客家文化的纪实录像等。其中最有特色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方面,便是虚拟展示。其实现是通过制作一个虚拟展厅,用来展览江西客家文化的资料。
二、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无可厚非要研究这个民系的个性,不但要把握这个民系的特色,而且还需要通过研究来发扬这个民系的优秀文化。从翻阅过去的期刊文章来看,在众多的研究课题当中,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方向都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旅游、教育、民居土楼、围屋、山歌等,一直都是学者热衷于探讨的课题。
刘劲峰先生则认为“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等。(1)
一、研究课题概述
客家文化的特性,在上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就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客家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特性的重要性,也让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趋之若鹜。(2)
然而,客家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反映客家人生活实践的文化。从物质文化方面,本人认为它包括饮食、服饰、建筑、经济来源等。从精神层面来看,它包括语言、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
在研究旅游文化的课题当中,各地客家资源和地方文献,如龙岩、东山、惠州、梅州等,占了重要的地位,涉及研究范围有各种特色旅游、生态或传统农业等,再配合目前最热门的课题;西部发展和生态保护,可说是与世界接轨,进一步实践与复兴客家文化。
接着就是有关土楼、围龙屋等这一类古民居的建筑探讨研究,涉及的地方有永定县、福建等这一带的古民居,其演变与发展一直都是学术界考察研究的方向。其他类似的课题还论及客家的聚落、社区传统建筑、闽粤赣三角地典型民居等。
有些学者更是针对性研究这些民居的建筑特色、演变与发展、古镇的遗产保护等,这类探讨客家族群独特的传统文化课题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值得去推动和推广。
二、民间信仰和山歌及史料文献课题探讨
明清以后,尤其是近代开始,客家中的许多人被迫向海外谋生,迫使这些客家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学习新知,改造自己,逐渐养成了不少新的品性。在研究客家民俗之中,对生活于老基地中的客家和海外客家人的差异,有必要认真地去区别与对待,这样才有利于全面认识客家历史,正确规划客家社会的未来。(3)
有关民俗文化的研究课题种类繁多,计有客家礼俗、风水、城庙会、龙舟庙会、妈祖、酬神、人日节、酒文化、传统服饰、传统体育文化等。在某些客家地区,老百姓除了信仰祖先崇拜外,佛教和基督教也逐渐成为主导地位,这使到信仰课题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
客家山歌,上承中原文化传统,下贴人民生活,是中原民间歌曲的延伸和发展。(4)翻阅期刊时不难发现有关山歌的文章,内容论及民歌、童谣、歌谣等的传承,创作与发展,其中还谈到人文源由、文化价值、艺术特点的分析,近年来更是有与交响乐的合唱的文章探讨。
在客家民间文学方面,各类的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诗、散文、个人著作、歌仔册等,真实和具体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演化过程,这些课题都在主导着弘扬客家文化和审视客家文学的地位。
本人还发觉最近这几年,族群认同,海外华人的“寻根热”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这表明了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客家民性-当代文化产业经济研究
国外学者爱得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和《客家历史纲要》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妇女在社群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塑造成节约、刻苦耐劳的形象,或有“娶妻当娶客家女”的俗谚。(5)
因此,有关研究客家妇女的课题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其次就是人文性格的研究,针对客家人的品德、廉洁清正人格塑造,草根本色对某个人物来进行分析,进一步让其他族群更能了解这个民系的特性。
近这几年有学者也跟随着大时代的洪流,在客家文化产业研究方面提出品牌的重要性,特别是品牌经营方式、创业、赣州的营销策略等。无可厚非,在未来发展中,政府和民间都意识到了文化产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结语
整体来说,尽管客家文化的研究的视角,百变不离其中,从探索客家的起源、文化,到考察他们的习俗系谱,本人认为研究课题不止是限于此,而更是要探寻各个地方的客家风俗,考察客家社会的多样性和其背后的“小故事”。
客家在四处“蛮夷”的环境下,他们以中原文明之士自居,固守古老而优秀的汉族传统,同时为了与当地人相处融洽,他们又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总得来说,学术界公认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并非族群概念。客家文化的研究能否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百花齐放,或是更能深化研究,这与其重视的程度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安国楼、刘劲峰、刘晓春:《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第56-70页。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第298-306页。
[3]冯秀珍:《温革的教育理念对当今高等人文教育的启迪》,《客家研究文集》,台海出版社,2009年。
[4]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客家文化特色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注释:
(1)刘劲峰等:《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2003年,第298-306页。
(3)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72-03
引言
西安大唐芙蓉园位于大雁塔之侧,是中国第一个全方面展示大唐风貌的文化主题公园。根据《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排行榜2011》数据显示,西安大唐芙蓉园名列第九十五位,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133万人次,文章试图在现有游客体验质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游客对大唐芙蓉园体验质量评价。
一、理论背景
伴随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旅游需求日益成熟,大部分的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注重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体验的参与性和独特性,强调对旅游景区文化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旅游景区发展仅靠资源优势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hp Pinei Ⅱ)与詹姆斯·吉尔默(JamesH.Gilmore)在《体验经济》中提出,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用以激活消费者内心心理空间的积极主动性,引起胸臆间的热烈反响,创造出让消费者难以忘怀经历的活动。对于旅游者,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或经历。因此,体验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1]。
目前,众多国内学者对旅游体验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谢彦君认为,旅游体验就是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果的过程[2]。邹统钎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3]。陈水源指出,游憩体验是指游憩者在其周围环境中,借由选择而参与比较喜好的游憩活动,以获得生理、心理的体验[4]。
结合文化主题公园实际,本文认为,旅游体验是指游客以追求精神愉悦为目的,对旅游景区事物或活动的观赏或参与后形成的感受。本文的研究内容,在实证研究的基础,提出如何让景区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实证研究
1.游客调查样本分析。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游客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游客的性别、年龄、居住地、教育程度、职业及月收入。第二部分为游客旅游动机调查,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为观光游览动机、身体健康动机、交际动机、文化动机和满足好奇心动机五类;第三部分是游客体验要素评价调查,包括大唐芙蓉园内的环境要素、管理要素和产品体验要素三个方面,共涉及12个问题。本次调查问卷以客观问题为主,采用李克特量表对相应指标进行测量。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91%。
调查数据显示,在性别结构上,男性旅游者103人,占56.6%,女性旅游者占43.4%,可见男性游客比例高于女性游客。在年龄结构上以18~25岁和26~45岁为主,分别占到32.4%和34.1%,由此可见,景区吸引中青年旅游者较多,中青年游客的旅游精力比较旺盛,喜欢出行,而且这部分游客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也比较高,适合外出旅游。在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及本科所占的比例最大,高达68.7%。在职业构成方面,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公司职员所占得比例比较大,分别为30.8%和39.6%。在月收入方面,以中等收入为主,在1 500元~3 000元比例所占的人数最多,占到47.3%。
2.旅游动机调查。在大唐芙蓉园的旅游动机调查中,发现观光游览和身体健康动机动机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9.1%和37.9%,由此可见,大部分游客被大唐芙蓉园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不仅可以观光游览美景,同时起到休息放松、锻炼身体的目的。交际动机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1%。在所有的游客中,文化动机的占17%,所占比例居于第三位。慕名而来满足好奇心的占4.9%,由此可见,大唐芙蓉园虽然定位于展示盛唐唐风貌的文化主题公园,但与周边的大雁塔相比,其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景区体验要素评价。本研究将对大唐芙蓉园各个要素的体验评价设定了三个方面的评价,即环境要素、管理要素和产品体验要素,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大唐芙蓉园三个方面的评价中,游客对大唐芙蓉园各方面基本满意,但各大要素评价并不一致。评价中最高的是环境要素,为3.94,评价最低的是产品体验要素,仅为3.40。由此可见,游客对景区的环境要素是最为满意的,尤其是景区的自然环境,高达4.2,大唐芙蓉园作为中国北方著名的仿唐皇家园林,在自然环境方面吸引着众多的本省游客,然而在景区五个环境要素因子中,文化氛围浓厚仅为3.9,低于均值3.94,表明在景区文化氛围营造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便和景区定位能够更加切合。
关于三大要素评价中,产品体验评价分值最低,为3.40,关于景区纪念品方面分值最低,仅为3.1,也是十二个评价项目中分值最低的,由此可见,景区在游客体验项目方面需要改善,关于景区纪念品的设计和销售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管理要素的三个评价项目中,价格因子的分值比较低,结合访谈得知大部分游客感觉大唐芙蓉园的价格偏高,在游客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过大。
在12个具体评价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自然环境,高达4.2,可见大部分游客对大唐芙蓉园的自然环境比较满意,评价最低的是景区纪念品(3.1),次之的是景区价格(3.2)和景区民俗活动吸引力(3.3)。
一、顾客价值优势理论
顾客价值优势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采取顾客价值领先策略所获取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的关键优势。构建并保持顾客价值优势,必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不断追求动态优化的过程。企业的一切优势均可以转化为顾客价值优势,顾客价值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高层级。
二、顾客价值优化与提供体系
在这一部分的分析中,笔者借鉴李扣庆在《顾客价值优势论》中提出的顾客价值缺口模型,以顾客价值优化缺口为线索,建立网络对顾客价值优化体系。
(一)网络对顾客诉求感知缺口的优化
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始于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也就是对顾客期望的分析。了解顾客的利益要求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企业对顾客利益要求的知觉是错误的缺口。互联网在获取顾客个性化需求信息方面的作为具有多层面、多层次的特点。既有大型数据库支持的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对不同价值顾客的精细化管理;又有电子邮件、BBS、留言版、虚拟社区之类的大众化工具,及时有效的获取顾客需求信息,使得企业有机会更有针对性的满足顾客的具体要求。
(二)网络对顾客价值设计与诉求间差距缺口的优化
企业在根据自身对顾客需求的理解,在进行顾客价值设计时,可能出现第二个缺口,即顾客价值设计与顾客价值诉求之间的不一致。此类缺口在网络环境中也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电子商务环境,增强了顾客的主动性。顾客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向企业提出要求,这样使企业识别每一位客户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同时,网络环境中经常使用的CRM系统,其决策功能中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可将客户资料系统地储存与管理,不仅方便CRM营运功能的执行与运用。也可通过资料分析工具,如在线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等进行客户、交易与产品等相关资料分析,从而了解客户对企业的贡献度、客户的喜好与需求,甚至预测客户未来的消费行为模式与商品结构等,并将结果作为营销策略的决策依据。
(三)网络对顾客价值设计与提供间差距缺口的优化
该缺口存在于顾客价值设计和顾客价值创造的提供之间。企业对顾客期望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企业实际创造和提供的顾客价值却可能达不到设计的要求。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流程的自动化管理,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网络对顾客价值设计与提供间的差距。
(四)网络对顾客价值提供与传播间差距缺口的优化
该缺口存在于顾客价值创造、提供与顾客价值传播之间。这种缺口主要表现为企业向顾客宣布的价值超过其实际能够提供的价值。产生此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内部各部门问工作不够透明,资料共享性较差。在解决此类缺口问题时,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得工作流程合理化,透明化,资料、资源能够迅速共享,真正做到企业内部知识与资源共享的境界。
(五)网络对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期望间差异缺口的优化
企业经营中最后可能出现的缺口是顾客实际获得的利益与其消费前的期望之间的差异。顾客期望与实际感受的顾客价值之间的缺口是一次经营循环的结果,这种结果构成顾客的经验,直接影响到下一次循环开始时顾客对企业所提供价值的期盼,关系到其再次购买决策。对这一缺口的优化实质上就是在对顾客价值创造的五个缺口优化。下文中,我们将对企业如何提高顾客感知价值,从而实现顾客价值优化进行深入分析。
三、基于感知要素的顾客价值认知差异实证研究
(一)研究模型设计及假设提出
本研究引用Zeithmal 1998提出的顾客感知价值模型和前人对顾客价值研究的成果,建立顾客价值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分析顾客价值内部、外部、抽象和货币属性。
在此研究模型基础上,针对顾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假设:
HI:顾客对顾客价值感知与企业人员对顾客价值认知存在显著件差别。
结合顾客价值的9个构成价值要素,上述假设可分成9个子假设:
H1a:顾客对“体验(F1)”的感知与企业人员对“体验(F1)”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别;
H1b:顾客对“服务(F2)”的感知与企业人员对“服务(F2)”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别;
H1c:顾客对“信息(F3)”的感知与企业人员对“信息(F3)”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别;
H1d:顾客对“品牌(F4)”的感知与企业人员对“品牌(F4)”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别;
H1e:顾客对“时尚(F5)”的感知与企业人员对“时尚(F5)”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别;
H1f:顾客对“绿色(F6)”的感知与企业人员对“绿色(F6)”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别;
H1g:顾客对“品质(F7)”的感知与企业人员对“品质(F7)”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别;
H1h:顾客对“归属(F8)”的感知与企业人员对“归属(F8)”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别;
H1i:顾客对“价格(F9)”的感知与企业人员对“价格(F9)”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别。
本文主要是为了检验“H1”及其9个子假设是否成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检验顾客与企业对顾客价值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别,存在怎样的差别,从而针对各个差距进行优化策略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数据采集
本研究问卷采用7级列举比量表测量。用测试问卷预调查了30个消费者,对30个变量分别计算其均值、方差,进行频次统计,将那些期望程度较低、方差很小、数据集中的表述删除,又根据被调查者的意见,调整和增加其中一些变量,得到一个有45个变量的问卷。正式的问卷调查仍采用7级列举评比量表形式,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通过街头拦访、网上调查等形式共回收了210份顾客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0份。仍采用如前所述对顾客调查的45个变量,设计成对企业员工的调查问卷。通过向中百、武商量贩等企业不同岗位员工及武汉地区一些商业店发放近100份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共得到65份有效问卷。
(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1 利用因子分析得出顾客价值影响因素
对样本进行分析得出:KMO值为0.727>0.7,相伴概率是0.003<0.01,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的。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45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并进行正交旋转,得到11
个解释因子,该11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的91.453%。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结果显示,其中有38个变量在前面9个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负载,而最后两个因子解释变量负载都较小,将其删除。9个因子,即“体验”“服务”“信息”“品牌”“时尚”“绿色”“品质”“归属”“价格”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的84.192%,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2 顾客与企业对顾客价值认知的数据分析
以下为顾客和企业员工对9个顾客价值要素的方差分析结果:体验方差分析的F统计量为12.712,其显著性概率P=0.004<0.05,说明顾客与企业员工对于体验认识的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假设1.1成立。同理:顾客与企业员工对于服务、绿色、品质的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体验、信息、品牌、时尚、归属、价格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顾客对于“体验”重要性认知的样本均值为5.15,并以95%的置信度保证其总体均值位于区间(4.6062,5.6936);而企业对于“体验”重要性认知的样本均值为4.4414,95%的置信度保证其总体均值位于区间(4.0197,4.8633)。因此企业对于“体验”重要性的认知小于顾客,即顾客比企业认为“体验”对于顾客价值更重要。同理:相对于顾客而言,企业对“信息”、“品牌”、“时尚”、“归属”、“价格”重要性的认知更大。
(四)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处理和分析得知,对假设1的实证检验结果为:
H1a、H1c、H1d、M1e、H1h、H1i成立,H1b、H1f、H1g不成立。
四、基于感知要素的顾客价值优化策略
(一)核心要素层顾客价值优化策略分析
核心要素层,是绝大多数顾客都认为是重要的顾客价值要素,包括服务、品质。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和顾客对服务和品质的重要性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企业应注重互联网络潜能的开发来实现顾客价值优化。
(二)竞争要素层顾客价值优化策略分析
竞争要素层,是指顾客认为比较重要的要素,但顾客态度又比较分散而明确,主要包括体验、品牌、时尚、绿色四个要素。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顾客对体验的重要性认知高于企业,对品牌和时尚的重要性认知低于企业,而在绿色这一要素上,二者对其重要性认知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为此,企业应着重从体验要素人手提高竞争力。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体验作为实现顾客感知价值的一种创新,正在电子商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部分公司通过提供顾客“选择菜单”产品的属性选择,让顾客获得自己需求的产品属性或产品特点从来增进自己的价值,实现自身参与价值的创造。
(三)期望要素层顾客价值优化策略分析
1.引言
新时期世界文化繁荣昌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带来全球文化和科技竞争新格局,许多国家政府都在谋求借助高新技术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1]。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不仅成为创造高端价值的新源泉,还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那么究竟文化科技融合的状态、能力和水平如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怎么评价?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量化评价标准来予以衡量。本文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地评价文化和科技融合状态、能力和水平提供方法手段,希望对政府、产业、示范基地及企业认识文化科技融合现状、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
2.1能力成熟度模型简介
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提出的,旨在提升软件企业发展水平的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全称是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简称CMM[2]。由于成熟度模型侧重于过程管理及状态、能力的提高与评估,且方法技术相对成熟,被广泛地应用到项目管理、信息质量管理、知识管理等其它诸多领域。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逐步演变的过程,将成熟度模型引入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利用“持续改进”的思想对其加以引导、控制和管理,不断提升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2.2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是指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能力,它反映了文化科技融合相对于预期目标的满足程度,也反映了文化科技融合过程行为可以被定义、预测、控制并得到持续提高的程度,是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能力级别的综合评价。
文化科技融合成熟度综合评价是一个“全过程”、“多领域”、“多层级”的复杂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和科技有机结合、互动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特点从三个维度和五个梯级演进过程来建立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3]。
三个维度包括:融合基础、融合范围和融合效益。其中融合基础维度是衡量文化科技融合具备的基础条件和支撑环境,是文化科技融合走向成熟的前提;融合范围维度反映文化科技有机融合的规模范围,可以通过融合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来反映其范围大小;融合效益维度反映文化科技融合的结果和综合产出,可以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主要方面予以体现。
五个梯级演进过程从下至上依次是:萌芽期、扩散期、协同期、成熟期、创新期,每一级别都具有不同的能力状态特征和水平差异。
3.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
3.1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首先需要选择和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综合考虑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软评价与硬评价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从融合基础、融合范围、融合效益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融合基础的约束因子包括组织保障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资金投入、人才建设、产业基础;融合范围的约束因子包括融合广度和融合深度;融合效益的约束因子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约束因子又由其相应的具体评价指标予以反映。
3.2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实现
(1)权重的确定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需要赋予各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我们应用AHP法和专家评判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其步骤如下:
①成立专家组
专家组成员为对文化科技比较了解和熟悉的专家和咨询专家,一般人数至少超过三人。
②建立各层级判断矩阵
按系统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评价指标构成一个层次结构,请专家针对同层指标建立判断矩阵B。为了便于专家的评判,采用九级比例标度(见表1)。
③计算专家给出的各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程度
权重计算公式: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将特征向量W归一化得到此判断矩阵各因素的权重ω。
一致性检验公式:
其中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n为判断矩阵B的维数,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值,其大小与n有关。当n=1,2时,RI=0,CR=0;当n=3时RI=0.58;当n=4时,RI=0.90;n=5时,RI=1.12(本指标体系最高维度为5)。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 B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应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然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直到通过检验为止。
(2)指标能力测评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因此我们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能力进行测评。测评步骤如下:
①设计评价标准,构造评语集。设V为评语集,, 设置评价集由低到高排序为差、中、好、良、优,评语集数值化结果为= {20,40,60,80,100}。
②确定隶属度关系。该指标体系中包含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针对不同类型指标采取不同方式处理方式。
针对定性指标,可采用专家评价法确定隶属度,设共有m个专家,对某项定性指标i的评价结果为差、中、好、良、优的人数分别为m1,m2,m3,m4,m5,其中m=m1+m2+m3+m4+m5,定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为 。
针对定量指标,因为指标都是正向的,即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发展越好,因此选用极差正规化法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指标处理单位中有n个单位x1,x2 …xn,n个单位中最大值是xmax,最小值是xmin,yi为无量纲化的计算结果,公式为:。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结果为x=yi*100。结合前面评语集的数值化结果E,求出x对评语集的隶属度,其中j=1,2,3,4,5;分别求出其对应的5个评语量化值的隶属度再进行归一化处理
则定量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为。
③评价结果计算。设指标的权重为ω,隶属度矩阵为R(同一约束因子下指标构成其隶属度矩阵),评语集的数值化结果为E,则模糊评价结果为A=ω。R,再经过计算得出该指标的成熟度Q=A*ET。依据E的值和上述的评分标准易知成熟度Q在0到100之间,即。
(3)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级别判断
为了确定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能力级别,还需要建立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等级模型各阶段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五个梯级演进模型,将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分别对应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五个阶段;级别的划分原则采取平均值法,由于指标的量化打分采用百分制,因此评价结果的范围为,其中Q的值越小其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级别越低,即其所处的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阶段越低,反之,越高。这样就建立了评价结果与成熟度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3)。
4.实证研究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安市肩负着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历史重任。我们选取西安市作为评价对象,通过调研获取16个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城市数据资料,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测算2012年西安市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水平。
指标权重的确定成立了16人专家小组,通过专家评判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定性指标16位专家的评价结果见表4,对定量指标中获取的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最终求出所有指标层的隶属度见表5。
根据公式A=ω。R,计算出指标层的上一层级约束因子在评价集上的隶属度和成熟度,计算结果见表6,同样的计算方法得到约束层的隶属度和成熟度,计算结果见表7,最终计算出西安市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Q=59.904,由此可以得出西安市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处在协同期。
近年来,西安市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和科技资源优势,努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通过不断创新文化和科技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加速文化科技资源向产业发展渗透;在传统文化领域焕发青春魅力的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关联性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兴文化业态的形成;拉动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塑造科技创新精神,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推进西安创新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取得了明显绩效,2012年西安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已由26.4%提高到35.1%,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15.7%,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协调发展趋势已经形成,但是现代文化科技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融合基础、范围和效益均有待提高。这与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中协同期特征比较相符。
参考文献
[1]何慧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3(5):87-89.
1.前言
大型的体育运动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盛会,它的举行凝聚着组织者、科研人员、教练员的汗水,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它是众多人智慧的结晶,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一场大型运动会在运动员带来一些骄人的成绩之外,又会创造哪些价值?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大型运动会的价值;实现大型运动会价值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最优化,达到由点及面,由暂时到永恒的发展。
2.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内涵
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化的外延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映在大型体育赛事运动方面,从而形成了大型体育赛事文化[1]。
3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价值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文化是有人们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文化是人的专属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于什么是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价值可以这样理解 ,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价值是指对人们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对文化的产生、传承、传播以及社会进步的作用与价值。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价值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产生文化方面,包括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科学技术价值;(2) 传播文化方面包括教育价值; (3)传承文化方面,传承价值。
审美价值。体育世界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大型体育赛事为体育健儿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运动员在行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竞相争美,美的事物层出不穷,美的现象也是千变万化。所有这些都是运动员通过运动形象来表现出,这些表现使人们领略到体育美的奥妙,感悟到体育美的真谛。运动员在比赛中向观众展示了强壮的体魄、优美的姿态、精美的动作,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的愉悦,而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喜怒哀乐能让每一位观众品味到体育比赛的所带来的精神振奋、激动人心、扣人心悬的心理情境,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2]。
教育价值。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激励运动员不断进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段超越自我。这对于激发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培养人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古代,人们一直都崇拜英雄、崇尚英雄,也希望自己是个英雄人物;而在现代人们崇拜明星,追崇偶像,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崇偶像的舞台,人们不仅学习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而且更会学习运动员的体育精神,抒发人类向往英雄、崇拜明星的心理情结。通过运动员的明星效应达到教育目的,这是体育赛事的另一种价值所在[3]。
科学技术价值。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各方面。材料科学提供的各种新型材料被运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体育装备、器材、服装等器物层次上;各种交通、通讯工具、网络技术等应用于赛事组织管理,管理学所产生的一些新的概念和科学认识方法使得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更加科学合理[4]。
传承文化价值。文化传承是指将前人所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等,有计划的传递给下一代人。正是由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存在,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得体育文化一代又一代地承接下去而不致中断。大型体育赛事的举行为体育运动大型体育赛事中每一项纪录的创造以及每一项记录的背后的感人的故事都会在体育的发展史上留下一个足迹,一个个脚印、一串串故事共同构成了体育的发展史。
4. 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的价值可持续化取向
4.1大型体育赛事文化因素影响范围广
大型体育赛事文化因素影响范围广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观众数量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相辅相成的,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开展得好,竞技体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竞技体育是群众体育的精英化结果。只有竞技体育搞好了才能提高群众体育的信心与热情,作为竞技体育的最高承载体――大型体育赛事担负着发展竞技体育,培养群众体育的任务。因此在举行大型体育赛事时应该增加其文化氛围,宣扬竞技体育精神,提高竞技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观众数量,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二、开发大型体育赛事的潜在文化因素。大型体育赛事不仅仅是为观众展现运动员的技艺与成绩,更重要的是全面发挥大型体育赛事文化作用,提高文化影响。在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应该大力宣传运动员的奋力拼搏、不折不挠的体育精神。
4.2大型运动会的文化影响持续时间长
一场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大量管理人员进行长期的组织工作,是运动员、教练员长期训练结果的凝结,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大型体育赛事的举行时间较短,在给观众奉献短暂的视觉盛宴之后,留给人们的仅仅是一些孤零零的体育场馆、设施。因此欲延长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时间,必须赋予体育赛事文化内涵,增加其文化氛围,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体育文化。
4.3大型体育赛事功能多元化
大型体育赛事具有经济价值功能、政治价值功能。大型体育赛事的举行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加快了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运动机械、健身服装等,大型体育赛事的纪念币、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等可以创造大量的经济价值,扩大社会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大型体育赛事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治利益上。竞技体育活动可以展示国家或社会的综合实力,体现民族精神,每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球人民的盛会,通过比赛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体育赛事,为各国、城市、团体的交流,世界的和平,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5]。但我们在组织大型体育赛事过程中往往忽视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功能。每次大型体育赛事的举行会创造出丰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财富。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度特色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根据奥运会的经验,体育场馆设施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见证了每一项体育赛事的冠军产生,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对于体育旅游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以及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拼搏过程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具有珍贵的文化珍藏价值,赛事组织者在举行大型体育赛事过程中应将这种文化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实现大型体育赛事的功能多元化。
5.大型体育赛事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开发途径
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价值可持续开发途径主要从大型体育赛事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教育价值、传承价值进行可持续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5.1吸收容纳其他文化形式,丰富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审美与科学技术价值。
在举办大型体育竞赛时,要加强与其它文化形式的结合,如开幕式、闭幕式与音乐、戏曲、舞蹈、武术等我国传统文化结合,提升体育赛事的文化内涵,弘扬体育人文精神,让观众通过观赏体育赛事体会到体育的真、善、美,领悟到体育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同时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体育比赛中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发挥报纸、录像、光盘等科学储存工具的文化记载作用,收藏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体育赛事的精彩瞬间,将瞬间变为永恒,实现可持续化利用。
5 .2利用大型体育竞赛,弘扬体育精神文化,掀起全民健身热浪。
大型体育赛事为运动员搭建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运动员在体育赛事中以精湛的技术、优美的姿态、过人的智慧为观众展现体育的魅力,为观众提供了一份精美的视觉盛宴;比赛中运动员那种更高、更快、更强以及不屈不挠、奋力拼搏的体育精神,成为观众生活中的楷模,丰富了观众的精神生活。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及体育健儿奋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对于大众具有一种感染力,能够吸引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提高群民健身的兴趣,从而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
5.3 加大与媒体的合作范围,提高体育观众的数量,增大教育面。
现代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技术支持。参与比赛项目,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尽力培养各种运动项目的潜在观众,给更多的人造成感官效应,达到增加观众的目的。新闻宣传及广告运作,不能纯粹依靠传统媒体,充分开拓新的舆论宣传形式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因特网上进行大型体育赛事歌曲、张贴画的征集、吉祥物的征集等等,进行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媒体宣传, 尽可能把赛事的形象品牌做大做好。
5.4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价值多元化
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使用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体育场馆作为比赛用地,它见证了每一块奖牌、每一项记录的产生,将会与记录一起载入史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的关注与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场馆的旅游需求越来越高涨,为实现体育场馆体育价值的多元化,提高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的商业化,在发挥体育场馆使用价值的同时要开发体育场馆的旅游价值,争取体育场馆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5.5增加大型体育赛事吉祥物、口号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打造城市名片。
文化是具有群体性特征,它是经过历代人的努力创造而积攒下来的,是历史的积淀。同时文化具有认同性,文化的传承是在被人类所认同,被社会群体所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模式,它是个体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存在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对个体存在制约作用。大型体育赛事文化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存在与文化中,每一次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都会渗透着该国或者城市的传统文化,因此大型体育赛事的一些重要特征要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及文化影响下的民风一脉相承。吉祥物、口号作为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化精髓要与举办国家或城市的地域文化相一致,具有地域性,选区具有代表国家或城市形象的标志物作为吉祥物,对宣传国家或城市形象,传承与传播国家或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1.
[2]赵景卓. 体育观赛礼仪[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2-4.
[3]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 27(6)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91-04
电子档案袋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以“评价促发展”作为评价的基本理论。传统的评价只注重教学成果和学生获得的成就,采取考试为最终结果的考核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无法适用于当代课程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只是关注结果还应强调过程。本研究采用CiteSpaceIII对国内期刊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电子档案十余年主要研究的领域、热点及其发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工具采用的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CiteSpaceIII。该软件按照一定运算程式生成若干信息可视化网络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直观表现出所要研究的内容,给出分析结果,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通过该软件直观呈现分析内容[1]。
2.样本数据
本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用检索词为“电子档案袋、电子学档、e-portfolio、eportfolio”进行关键词检索,学科领域选择社会科学Ⅱ辑,截止到2016年4月1日,共检索到167篇期刊论文,包括158个来源单位。223位作者。2001-2016年电子档案评价相关内容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001-2010年,研究期刊文献数量明显增多,呈阶梯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峰值。2010-2015年略有下降,并在2015恢复最高水平,由于2016年截止到4月1日只有2篇,所以不作为趋势影响因素。但整体还是呈逐步上升趋势,证明国内学者对电子档案有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共被引图谱与主要文献和关键词分析
1.参数设置和图谱获取
运用软件设置阙值为1年,共15个时间分区。节点选择为关键词,通过Label clusters with indexing terms和LLR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如图2的聚类图谱。通过“Clusters”下面的“Summary of Clusters”和“Export” 下面的“Network summary table”,每一个节点为一个关键词,共259个关键词,585个节点,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使用次数大小有关。
2.关键词被引和凸显度分析
通过软件中Export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导出关键词的表格,包括被引频次、凸显度等,总结得出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电子档案袋”、“电子学档” 、“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自主学习”和“过程性评价”为最显著的节点,被引频次前八位。从凸显度来看,“发展性评价”、“学习契约”、“电子学档”、“数字化校园”、“终身学习”、“远程教育”、“量规”和“自主学习”这些关键词位列凸显度前八位,反映出电子档案袋主要在应用评价、应用效果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网络学习等方面较多一些。应用评价研究包括“学习评价”、“教学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应用评价作为重点,同时应用的效果也是大家最关注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工具,以学习者的发展成长为宗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作为直接目的,而不再是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2]。
3.文献共被引频次分析
对想要研究的领域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可以找到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本文以参考文献 Cited reference 为节点,通过设置阈值大小,分析整理得出表2。
从表2可知,在被引频次文献中,王佑镁在2002年发表的《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排在首位,被引频次高达129次,通过电子学档国内外研究,探索电子档案袋的概念、特征和功效,并扩展了电子学档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新模式构建。[3]位居第二位的是庄秀丽在2005年发表的《电子档案袋评价与网络互联学习》,其主要对国外有关电子学档的功能与概念和国内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子档案袋和社会化学习进行整合提出建议。[4]第三位是王佑镁的《基于ePortfolio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王佑镁再一次的出现体现了他在电子档案袋方面的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该文主要介绍了电子档案袋信息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的思路、模型,还包括质性与量性的评估。[5] 第四位是王玉琴和王咸伟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研究》,该文探讨了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方式并提出了电子学档应用中注意的问题。[6] 最后两篇为赵蔚与姜强的《电子学档:一种适合网络学习评价的有力工具》和王佑镁的《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前者在电子学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设计思想并提供了开发案例,[7] 后者从利用电子学档进行学习的角度,进一步分析电子学档学习的特征、策略和评价。[8]以上六篇代表了我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方向。
三、主要聚类分析
经过研究发现,“网络教研”、“师范生”、“信息化教学”为最显著的三大聚类,三大聚类呈递进关系,构成了电子档案袋文献研究的逻辑思路。
1.师范生聚类分析
这是图谱中最大的聚类,以“师范生”为核心,该聚类具有51个共词,主要包括 “高校教师”、“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习评价”、“信息化教学评价”、“自主学习”等,同时还包括“网络课程”、“社会学习软件”等当下热点的关键词。
经过聚类分析发现,“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等教学评价为电子档案热点内容。根据上述热点内容总结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电子学档的一般认识:首先是一个过程或学习档案,重点是学习过程。这是学生的重点,包括学生反映,让他们的同学与老师给予评估并接受反馈。另一种目的是展示能力和成就。这里的重点在于展示,而不是评估,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而不是过程学习。第三种是准备一些不同形式的评估,其中的重点是外部评价或判断[9]。
通过观察聚类,得出以下观点,电子档案评价注重真实记录,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体现自己的成长历程,其次注重课程管理,在实验教学时通过网络监督实现课程的最大效益化。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从结果出发却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多元化评价既可以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也可以让教师通过档案袋中的资料了解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真实的学生水平。因为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电子档案袋,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及时进行反馈,在自我评价和参考别人的评价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达到“自省”的效果。电子档案中拥有大量学生的详细材料,为教师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范例,方便教师进行研究[10]。
2.信息化教学评价聚类
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中心点,该聚类主要关键词有“信息化学习”、“网络环境”、“档案袋”、“教育技术能力”、“学习管理”、“信息化教学”、“电子试卷”、“评价量规”、“评价工具”等。
在进行实践课程时,电子档案袋能够明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越是全面的电子档案袋,越能更真实全面的把学生情况表现出来,得到深入的反馈信息。电子档案袋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自主学习,通过自我反馈,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完成工作和运用。这一方面体现了电子档案袋促进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动机,采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电子档案袋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加入图像、声音动画等,方便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多元化认知能力。通过实时记录,可以巩固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记录,又可以培养学习者多项能力。在过程中恰当予以指导,锻炼学习者自主探究的能力[11]。
在高校,电子档案袋可以作为个人成长记录的评价工具,帮助学生在日后的求职道路上展示自己,让企业了解认识自己,同时方便自己定位,提供更适合的职位机会。电子档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载,经过反思可以刺激学生的客观评价、自我反思能力,合理的发挥其功效,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之间,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符合教育信息化规划要求[12]。
3.网络教研聚类
以“网络教研”为中心,共词和关键词主要有“网络学习”、“信息技术课”、“高校教师”、“教育评价”、“档案袋”、“评价平台”、“专业发展”、“多媒体”、“在线评价”、“评价单”等。
将电子档案袋应用于网络教学平台,通过上传和分享教学资源,方便教师进行学习和使用。教师在对自己平时教学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反思和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为需要这些资源的教师提供了分享和互动的平台空间。把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呈现给需要的教师和学生,加速了知识共享,进一步缩小了不同水平的教师的差距,也提高了电子档案袋的质量。[13]结合高校教学的特点,例如通过网络教学教研平台对教师进行电子档案设计,不仅是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和进行终身学习的有效工具。
电子档案袋强调的是过程评价、真实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电子档案袋的多元化评价可以让每个学习者获得学习动机,达到进一步努力的效果。学习者本身应该对每个学习任务有责任感,对获得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驱动,而是让自身成为评价者。通过网络互联学习,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共享。电子档案袋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同时了解学习的进展情况,教师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学习者再根据教师的评价内容进行自我反馈,精益求精[14]。
四、结束语
通过CiteSpaceIII软件的文献关键词分析得知,电子档案袋的研究热点包括“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评价”、“网络教研”等为核心主旨,利用“档案袋”、“档案系统”进行“电子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学习评价”、“表现性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在线评价”、“电子评价”、“形成性评价”,“自主学习”、“教师培训”和“网络学习”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根据当前教育和就业形势对“高校教师”、“师范生”等提出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把握住了当前的教师发展和学生就业趋势。又包括“远程教育”、“网络化电子档案袋”、“体验式外语教学”等热点话题,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还涉及到了像“创新社区”、“信息共享空间”、“教学服务模式”等研究前沿领域。
笔者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电子档案袋的以下三种认识:首先,电子档案袋是一种可储存的视觉和听觉数字内容的容器,其内容、设计等支持多种教学过程和评价目的。学生在一个知识技能丰富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化的电子档案符合高校教学的当前趋势。其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电子档案这个概念可以扩展,因为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支持学习变成一种更加个性化的、与以往不同的方法。最后,电子档案紧密连接对工作场所的学习,并且提供真实的评估和个人水平的发展规划。智能化的电子档案袋评价系统可以减轻教师的评价负担,提高教师评价效率。
毋庸置疑,我国对于电子档案袋的研究略有不足,从2001年到2016年4月总计167篇文章,出现了文献数量不多、研究范围较大等问题,主要涉及层面在理论和设计开发方向较多。我们很多研究还是主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和知识,主要停留在电子档案袋的框架建构和开发的方法与策略方面,以及在网络教育方面居多,我国对于电子档案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我们在进行电子档案袋研究时,要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对电子档案袋评价及其评价系统的反馈,切实符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 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刘洋,兰聪花,马炅.电子档案袋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2):75-107.
[3]王佑镁.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18-22.
[4]庄秀丽.电子档案袋评价与网络互联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5(7):56-58.
[5]王佑镁.基于ePortfolio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61-66.
[6]王玉琴,王咸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研究[J].现代远距离研究,2005(2):26-28.
[7]赵蔚,姜强.电子学档:一种适合网络学习评价的有力工具[J].现代远距离研究,2005(12):46-49.
[8]王佑镁.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2(6):37-40.
[9] Marguerite Maher,E-portfolios as a Pedagogical Device in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The AUT University Experience [J].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9,34(5):43-53.
[10]李园.构建师范生专业技能成长电子档案袋[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9-102.
[11]王丽霞.电子档案袋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兰台世界, 2013(7):8-9.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2-0035-07
20世纪80年代西方营销学者首次提出顾客价值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顾客价值成为目前营销学科的一个热点话题。由于决定顾客价值的最终标准应是对顾客特定需求满足的切合程度,因此,在消费者行为研究视角中,顾客价值常被理解为顾客感知价值的同义词。对于文化遗产旅游这一文化动态体验行为来说,顾客价值是游客在旅游前后对文化遗产多维价值的综合认知。本文深入剖析文化遗产旅游者顾客价值的内在维度,构造测度量表,对比分析中西方游客在游览前后的顾客价值差异,以期为文化遗产旅游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 文献述评
1.1 顾客价值的构成维度
早期许多学者认为,顾客价值是由代表利得的质量和代表利失的价格构成,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开始丰富其内容,认为质量既可以是有形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是无形服务的质量,而价格既包括货币成本也包括非货币成本,并认同它还应具有高层抽象因素,如情感价值、经验价值等。霍尔布鲁克(Holbrook)认为顾客价值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相对偏好的体验”,将其总结为4种类型: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享乐价值、利他价值。其研究之所以能成为消费体验的开山之作,在于对功能型消费与体验型消费进行了详细的区分。随后,许多研究者在顾客价值测量中以此体验价值分类为研究基础,深入探测其内部结构与整体顾客价值之间的关系。
1.2 顾客价值的测量
研究表明,顾客价值在不同的价值观念、需求动机、个人偏好下是不同的,它还受到社会、文化、人口统计、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一顾客在不同时间顾客价值也不一样。顾客价值可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进行测量。定性研究主要用于探查驱动要素并确立维度,它由3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层级(属性层一结果层一目的层)构成,可用“阶梯法”和“全程法”逐级挖掘顾客价值,这两种方法已成为优秀的识别顾客价值的定性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是对识别出的构成维度进行测量,从早期质量/价格二维价值图到三维价值图(质量、价格、利益和牺牲),再到多维顾客价值测量,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实证结果表明,多维价值结构体系更能有效地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马斯维克(Mathwiek)构建了EVS量表(Experiential Value Scale,经验价值量表),认为体验价值含4个维度,分别是投资回报、服务优异、享乐、审美吸引,EVS量表体现了顾客价值的效用和享乐两个方面,但未能将社会价值纳入测量体系之中。佩特里克(Pet,rick)构建了SERV-PERVAL量表(Perceived Value of Services,服务感知价值量表),将休闲和旅游服务的顾客价值分成5个维度:质量、情感、货币价格、行为价格、声誉,为体验类产品顾客价值探讨提供了重要启示。桑切斯(sancheg)用GLOVAL量表(GLObal purchase perceived VALue,整体感知价值量表)对西班牙旅游者的包价旅游体验价值进行研究,得到6个维度:旅行社自身的功能价值、旅行社服务人员的功能价值、包价旅游功能价值(质量)、功能价值(价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他们考察了游客购买旅游产品前、中、后整个阶段,但其研究仅限旅行社产品,且样本选取上未考虑文化差异等影响因素。卡亚尔萨(Gallarza)以大学生游客为调查对象,将霍尔布鲁克提出的经济价值、享乐价值、社会价值作为利得维度,并补充了货币价值和非货币价值利失维度,该量表弥补了EVS量表没有考虑社会价值维度的缺憾。
顾客价值测量总结见表1。尽管目前专门针对文化遗产旅游者的顾客价值研究仍未有所开展,但从上述文献综述中不难发现:动态的顾客价值研究愈发受到重视,以霍尔布鲁克的体验价值分类为维度测度主轴获得了体验类产品研究者的广泛认可,除经济价值外对享乐价值和社会价值愈发关注,技术手段上多借助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 model,线性结构关系模型)等SEM(stm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结构方程建模)工具,采用科学而严谨的多维价值测量过程求证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如下:(1)通过“阶梯法”和“全程法”访谈,探索并补充价值维度及指标内容;(2)参考前人研究,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初测量表,提出研究假设;(3)小样本测试并修正量表;(4)形成正式问卷并开展大规模的调查,进行SEM建模。
2.1 访谈
“阶梯法”是依据诱导式方式,找出属性、结果与价值观范围内的关键知觉因素之间的联系,它可以有效地建立属性-结果-目的链。阶梯包含了3个层次:①搜集属性;②诱导受访者对这些属性进行描述和区分;③联系属性、结果和目的。访谈中主要询问以下问题:①去文化遗产类景区旅游时都会考虑哪些因素?②为什么会考虑这些因素?这些因素会带给你什么?③哪些因素对你来说更重要?为什么更重要?④去过哪些遗产地?为什么去这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给你带来了什么?笔者先后对20位文化遗产旅游者进行面对面访谈(男女各半),年龄21~47岁。
在对每个被试者进一步询问属性指标时,采用开放式的“全程法”进行访谈,让游客讲述旅游购买过程的连续细节,找出顾客价值的构成维度指标。笔者将关键词进行归纳,纳入量表构建中。
2.2 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霍尔布鲁克体验价值四分法,并进一步将经济价值分为服务价值、质量价值、效率价值和成本价值,同时补充感知利失。成本价值表征利失,而其他5个维度表征游客获得的各种利得。结合文献综述得知,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在不同消费阶段下的中西方游客的顾客价值可能存在差异。由此,可提出如下假设:
H1:文化遗产旅游者的顾客价值由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构成;
H2: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旅游前在顾客价值上存在显着差异;
H3: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旅游后在顾客价值上存在显着差异。
2.3 量表构建、初测与修正
本研究通过访谈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尽可能 产地门票、往返时间等更为在意;游览后,西方游客在吃住花费、商业秩序、旅游商品价格上的评价要低于国内游客。价格和时间这两点是所有远程旅游目的地无法克服的问题,这也是二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落地消费过程中,西方游客尽管有较高的经济水平和较强的支付能力,但他们往往将自身所处的相对完善有序的商业秩序与旅游中相对高价低质的市场秩序进行比对,由此产生“物非所值”的落差。
⑤社会价值。二者游览前存在显著差异,而游览后认知差异不显著。相较于西方游客,中方游客在旅行前对从旅游过程中获得的社会交往和团队归属感给予了更高的期望。相对于西方哲学中体现的群体中的个性,中国人更加重视旅游中的情感交流和增进友谊,关注个体在群体中得到的认同。
⑥享乐价值。二者游览前后存在显著差异。游览前,西方游客对建筑、园林、景观小品的期望要高于国内游客;游览后,西方游客对各项指标的评价均高于国内游客。主体印象的形成导致了西方人在认识中国文化主要象征符号的文化遗产时,对中国文化的大体把握基本准确,但对表象文化下蕴涵的深层次涵义却知之甚少。因此,西方游客第一次到中国来旅游,具有神秘异域色彩的中国文化遗产旅游是“新、奇、特”的事物,绝大多数会有超乎想象的感受。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文化是人类传播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 南开大学的顾沛教授认为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内涵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内涵是指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及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和文化的关系.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有着自己丰厚的文化渊源. 然而多少年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总是与符号、定理、法则、运算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 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是强化知识,过分注重知识的传递、数学技巧的训练,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而漠视数学本身所蕴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很少将其教学内容当作一种文化来对待.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借助苏科版数学教材的教学,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
以数学史料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其知识本身,还存在于它的历史之中. 苏科版教材中的数学史料较为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家的生平及成就、数学事件和成果、重要数学方法的起源、经典的历史名题、数学家的轶闻趣事等,力求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过程.
案例1?摇 在八年级(上)第三章第1节“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后的阅读材料《外星人的语言》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以阅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产生“探索勾股定理”的欲望,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课堂氛围充满生机活力.
当我引导学生阅读“勾股定理”后,学生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历史.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了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对三千多年前数学家商高掌握勾股定理的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让学生了解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勾股定理方面作出的辉煌成就,同时感受到了来自古巴比伦最古老的勾股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一种正视历史、客观全面对待历史的唯物主义历史精神.
以数学应用为触角,渗透数学文化
初中生的活动空间比第一、二学段有较大的扩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展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这就要求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
案例2?摇 教学“反比例函数”后,我说:同学们,我的家在农村,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叔叔们在比较湿、烂的稻田里挑担时先要铺一块木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为了减小压强. ”早有学生在下面嘀咕着. “能不能说具体点?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老师,我们在科学里学过. 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能和科学联系起来,真不错!假如现在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为600 N,随着木板面积S(m 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
(1)你能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当S越来越大时,P怎样变化?当S越来越小呢?
(3)变量P是S的函数吗?为什么?
从上面的实际例子中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及时巩固反比例函数. 我又问:“谁能再举出一些反比例函数的实际例子?”于是学生举出了许多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实际例子:当路程一定时,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例;当电压U一定时,电流I与电阻R成反比例等. 我趁机再问:“电阻R会随电流I的增大而减小吗?”对此,有些学生说“会”,也有学生说“不会”,感觉非常模糊. 于是我又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学生听后豁然开朗,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以数学游戏为形式,渗透数学文化
强调主体参与是“情知性”教学的基本目标,让学生参与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宗旨是要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探究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为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也会考虑到不同层面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条件,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得人人参与,组组得分.
案例3?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片断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以第五组第三个同学为原点,他所在的行为横轴,列为纵轴,向右、向前为正方向, 规定前后左右相邻同学间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原点同学戴红色帽子,其余横轴和纵轴上的同学分别戴蓝帽子和黄帽子. 报坐标时,请坐在该位置的同学迅速起立.
每个同学花半分钟时间思考后写下自己的坐标和所在的象限.
(游戏1开始)请第一象限的学生起立,位置在x轴上的学生起立,横坐标是3的学生起立……请坐标是(2,4)的同学起立.(此时没有人起立,原来班级人数有限,这个点上无人坐)
多次的思维碰撞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坐标平面内的点与坐标一一对应.
(游戏2开始)变换坐标系,横轴向后平移一排,纵轴向右平移一列,请同学交换帽子.
蓝帽子和黄帽子很快被移交出去,可原来戴红帽子的同学不知道该将帽子交给谁,犹豫较长时间后才找到新原点的同学(蓝、黄帽子队伍的交叉点).
老师让同学们写下自己的新坐标,半分钟后,游戏继续进行. 一位同学报坐标,相关同学起立,后一位同学接着报坐标,有人起立……一个个接龙下去.
在游戏中,有的学生该站起来时没有站起来,不该站起来时却站了起来,都会马上被发现,老师和同学就会热情地帮他纠错,让他找出自己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因为每位学生都随时可能被点到,所以大家都很专心、很投入,没有人开小差. 特别是原来对如何确定点的坐标不太清楚的同学,在前面几位同学出错后大家的帮助纠错中,慢慢地弄懂了方法,他把自己原来写错的坐标悄悄地改了过来.
把教室里的学生和座位利用起来作为教学资源,成本低,效果好. 安排人人参与的活动,特别是全班同学先动手写坐标这一环节,参与率达到100%,提高了每一位学生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渗透数学文化
计算机不仅改变了数学领域中什么是重要的,而且也改变了数学应当如何教. 它们把困难变成容易,把不可行变为可行.《课标》指出:“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手段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形、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强化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改革语文教学,积淀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能真正帮助我们的孩子“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因此,我校开展了《加强小班化课外阅读指导,开辟语文大课堂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以小班化语文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面,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班化课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让孩子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大舞台,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1 探索独特新颖的小班阅读方法
小班化阅读的指导,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小班优势,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我们的老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1 校内指导
我们成立了阅读指导公关小组,针对小班化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做了尝试和研究。我们把其分为以下几类:读书方法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
1.2 分层阅读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精心筹划并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阅读推广的深度、广度、渠道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引领学生的有效阅读,促进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成长。
(1)书目推荐有层次。分层推荐,依据低中高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推荐不同类型的读物,比如低年级以童话为主,中年级以优秀校园读物为主,高年级以经典名著和人物传记为主。版本可以为注音版、少儿版、青少版、原著。同时,考虑到读物的可读性。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基础作了纵向分层,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即把学生必读书目作为核心层读物,推荐读、拓展读的书目作为紧密层读物,旨在培养兴趣、鼓励冒尖,以趣味与个性阅读为主的作为松散层读物。(2)读书过程有层次。读书的对象和书目不同,我们把阅读的过程分为几个层次:浏览—通读—精读—研读—疑读—展读。(3)读书反馈有层次。学生读书反馈有很多种,我们也经过了分层,比如年级和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反馈时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诵读、背诵、表演、写读书心得、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今天的展示活动,每个年级段的效果反馈的方式也是根据这个层次进行逐层推进的。
1.3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研究式阅读,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即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或参与下,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论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研讨,发现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小组讨论,是促进中高年级学生形成研究式阅读的好方法。下面就以五年级阅读课外《三国演义》为例,谈一谈小组合作阅读的实施。
(1)小组讨论打开多项信息交流渠道。在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我们给学生一个月的自主阅读时间,给了学生四个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个议题,利用一周的时间从书本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学生可以制作成PPT,可以讲故事,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课堂反馈。
(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讨论离不开语言,参与讨论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要透彻理解对方语言的意思,又要及时组织自己的言辞,务求清晰而富有说服力。比如有小组同学针对刘备这个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同学认为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例举其三顾茅庐时,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先后三次亲自前往隆重,他的诚心待人,持之以恒打动了诸葛亮;但是也有同学却说刘备虚情假意,论武艺不比关羽张飞,论谋略更不如诸葛亮,为了网罗人才辅佐自己当皇帝,大打亲情牌、眼泪牌,并例举出赵云救阿斗,刘备摔阿斗是假仁慈,不是堂堂男子汉所为。学生在小组中不仅能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且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具有现场交际特征的语言运用,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语言训练。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班课外阅读教学中更能体现小组讨论的优势。从学生角度看,每个小组的成员比较适中,不但有利于听取他人意见、向他人学习,更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读《三国演义》,有些小组为了充分地较为全面地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还自发地阅读了《品三国》和《曹操》等书籍,在小组讨论时,他们的观点新颖独到,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妙语连珠,他们的创造性诠释让听课教师也叹为观止。从教师角度看,班级中的组数减少,使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不仅使学生个体得到语文素养的训练,而且有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所以小组阅读的方式为学生形成研究式阅读起了“催化”的作用。
2 维护个性张扬的小班阅读效能
2.1 尊重个性差异
人的先天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做到“因材阅读”。比如,我们在五(3)班做过一次调查,以读《水浒传》为例,阅读调查涉及到 “喜欢读哪个版本(少儿版、青少版、原版)的《水浒传》”“阅读时是否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否能大胆地质疑”“能否对人物形象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和感受”“是否经常和同学进行有意义的争辩”“喜欢哪一种阅读检查方式(朗诵、写读后感、表演课本剧等)”等发现这个班级共有32人,其中3人阅读能力突出(可以阅读原版,有自己独到的观点),14人阅读能力强,13人阅读能力较强,而有2人阅读能力较差(只能阅读少儿版的读物,阅读反馈只选择朗诵片段)。以上的调查给了我们启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阅读,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需求来自己决定阅读书目的版本、感悟和反馈方式。
2.2 倡导个性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的程度(即阅读的深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就大。课外阅读如果不加以反思,阅读无非只是一种经历,永远不成为经验,这就是我们平时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高语文水平却不高的原因。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小班阅读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