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篇1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从地理实验中还可以获得地理知识,学会地理思维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地理实验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其不容忽视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2.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多年来,由于中学地理学习远离实验,地理教学难以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的局面。为了改变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开展地理观察、野外实习、地理制作和地理调查等地理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地理实验教学因其实践性、探究性强,必将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开设地理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推动地理实验教学理论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实施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评价。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地理实验学习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学生在地理实验课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地理实验教学的关注对象。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既能优化地理学习环境,也能为正确评价地理学习过程与效果提供条件。

4.有助于实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地理实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环境、资源和生态方面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地理实验,使学生了解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发展意识。因此,以地理实验等实践方式进行环境和发展教育是一种重要途径。

总之,我们要树立实验教学的理念,要认识到地理实验不仅是实现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地理实验的思想、方法、内容等也是重要的地理学习对象与内容。

二、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实验教学

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实验教学,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步骤、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的学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理观察法。地理观察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指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以获得地理感性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能力的一种方法。运用地理观察法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课堂观察主要有对地图的观察、地理标本的观察、地理模型的观察、地理图表的观察等。

2.地理观测法。地理观测法是教师根据地理教学目的,组织、指导学生利用一些仪器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测,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获得地理感性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地理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一种方法。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一般需要通过自然现象的数量、方向、状态等的量度才能加以揭示。如没有逐日的气象观测,就很难了解一个地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没有经常的环境监测,也无法知道一个地方环境的变化趋势。因此,地理观测法是地理实验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方法。地理教学中可供进行地理观测的内容很多,如天文、气象、水文观测、地形、交通,车流量观测等。

3.绘制地图法。“文图结合”是地理教学的规律。因此对于绘图、制图技能的掌握是中学地理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绘制地图可以分为手工绘制地图与计算机制图两种。

中学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地图可以绘制,比如,绘制简单的校园平面图,各种地理专题地图,如中国省级政区图等。

4.制作地理模型法。中学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制作地理模型技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合作意识和正确的审美意识。地理模型不受地理对象大小的限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任意放大或缩小,携带和使用方便,可以弥补地图、画片等立体感不强的缺欠。它不仅具有外观上的立体感,而且还能显示出地理对象的内部构造,可以对原来的地理对象加以简化,突出其特点,塑造成简明、清晰、醒目的形象,更富于表现性和启发性。因此制作地理模型是中学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制作地球模型、等高线模型、地形模型等地理模型。

5.地理演示法。地理演示法是教师把各种实物、地理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地理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地理感性认识,以加深理解、印证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能力的方法。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很多存在或发生于较远、甚至遥远的地方,对学生来说大都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例如,对于遥远的南极大陆、高寒的珠穆朗玛峰、炎热干燥的撒哈拉大沙漠等,一般人都不可能亲临观察,所以获得这些地理事物的表象,进而掌握和理解有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还须依赖地理演示法等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地理演示法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便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建立在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篇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重视地理实践教学,强调“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在课程内容的活动建议中提出许多初中地理实验的教学和内容建议。初中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一条高效途径,也是地理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和提供感性认识的重要方法。笔者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困难,急需解决。

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近期对初中地理教师实验教学的调查发现,58.25%地理教师“只讲述实验”而“不做演示实验”;21.20%地理教师只是简单地播放实验录像、动画等;13.40%地理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验能力,在地理课堂上演示过一些简单的地理实验;7.15%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地理小实验。

初中地理开展实验教学的困难有:初中学校几乎没有地理实验室,实验器材短缺,学校现有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实验教学要求且使用率极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时间不足,7、8年级共安排140学时,可以安排实验教学的学时很少;初中地理实验没有一个独立的教材体系,实验内容不成系列地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的活动中;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短缺,地理实验的教学课件偏少,模拟动画较少,动手操作过程的视频更少,导致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二次开发难度加大;初中地理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不强,个别学校由非地理专业教师兼任,没有经过实验教学专门培训;为了考试,地理教师简述实验,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的过程,实验教学过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学生对初中地理实验内容不熟悉,只能面对教材和教师枯燥的讲解,凭空想象着地理实验过程的各种实验画面,很多学生失去了地理实验的兴趣。当前,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等的不足,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从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看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地理是纯粹的社会科学,既然不是自然科学就不需要地理实验的教学过程,这种认识非常不利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地理是一门自然和社会综合的学科,自然地理内容抽象且时空跨度大,初中学生难以感性认识;人文地理内容重于体验、分析和感悟,人地关系又是地理学科研究重点,基于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坚持开展初中地理实验的教学。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大尺度的空间上分布和在漫长跨度的时间上演变,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把学生认为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演变过程深刻、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从初中学生地理思维特点看

初中地理实验以模拟实验为主,全部用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替代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没有经历自主真实实验环节的学习,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对实验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认为做实验与不做实验结果都一样,学生对地理科学探究的兴趣就逐渐弱化了。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间接来自好奇,这是难以持久的。初中地理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面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主的过渡阶段,需要借助地理实验来化解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难点,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满足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需求。

3.从初中学生地理学业水平看

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下,地理思维处于低级水平,实验基础技能薄弱,实验动手能力差,怕出错就不敢放手操作,不能主动、大胆地进行自主实验。为此,必须加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地理实验教学功能,为学生在地理实验实践中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地理实验演示中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在地理实验操作中感知地理知识和获得鲜明的知觉形象;在地理实验参与中高效地解决学习重点难点;在地理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良好实验探究习惯。

4.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资源需求看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不重视校内外地理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需求。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能为地理教师提供多样的实验教学素材和丰富的实验教学案例,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实验素材资源和课外地理实验课程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地理实验的兴趣。这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

5.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效果看

目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侧重于教师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替代学生自主动手实验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观察的距离较远,无法看清楚实验全过程,重复观看演示实验没有条件,自己动手实验操作却没有时间和教师具体指导。即使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往往被教师设计成验证性的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学生被动地完成整个实验,缺乏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初中地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快乐地学习地理的平台,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地理实验的技能,锻炼了创新精神。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1.教师示范演示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

教师通过课堂实验示范演示、现场指导学生代表动手演示、播放实验的微课视频这三种方式,要求学生能模仿并按照实验规范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全过程,适时启发学生发现演示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把这作为最好的实验教学资源。教师示范演示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注重实验操作的过程评价,以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实验探究习惯。例如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因素实验总共有四组对照小实验,教师预先制作实验的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选择其中一组拍摄自己演示实验过程视频,在初中地理实验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验参考。学生(小组)设计自主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自主实验,绘制实验过程示意图并进行课堂展示。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小组)做四组对照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制作成学生自主实验视频(见图一),作为实验学习素材和学习成果进行在线展示,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进行实验评测。

2.动画模拟演示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越来越普及,尤其是针对一些空间尺度大和时间演变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则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直观的动画模拟演示,期望辅助学生感知、理解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但是,仅仅用纯粹的虚拟动画进行实验会让学生产生怀疑,因此动画模拟演示要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例如海陆的变迁需要模拟板块运动,首先利用动画模拟2亿年来世界海陆的地质演变过程,解决了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空间分布上的宏观性和时间演变上的漫长性的困难。然后进行板块运动,学生自主演示实验(见图二),是学生(小组)设计自主实验方案,动手模拟演示实验。实验过程准备脸盆、水、吸管、泡沫板,用泡沫板制作联合古大陆的各板块,拼接后放在装有大半脸盆水的水面上,吸管一端插入古大陆水下,嘴对吸管另一端吹气,观察并描述联合古大陆分离开来的过程,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动画模拟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创新 思维。

篇3

一、找准教学难点,寻找设计平台

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找准难点,把难点讲透,对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而寻找合适的教学平台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对教学难点问题进行全面解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讲解地球经纬线分布及特征的教学过程中,设计演示地球经纬线分布及特征,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这个实验环节,只有在师生之间找到良好的互动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地球仪给学生演示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形状、特点、方向等,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了经纬线,并且一目了然明确了经纬线的作用,难点的疑云被打开。对于这样一个知识点,需要找到难点的突破口就是辅助教学工具,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问题讲明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例如初中的学生对于一年四季很熟悉,但对于地球旋转的原理、四季形成的原因等不容易理解,同样的旋转为什么会产生季节的变化?这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上,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的优势,把地球自转与公转问题联系起来,用图片给学生展示出春夏秋冬的美,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激活学生思路,规划设计实验

“教会学生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初中地理的实验教学要有具体的实验设计规划,而实验设计规划的出发点就是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激活学生的思路,教会学生学习,以求获得最大的实验效果。

例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七大洲地图的地理实验。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用剪刀剪出七大洲的轮廓,贴到吹起来的气球上,写好各洲名称。当设计制作完成后,引导启发学生组与组之间互相展示、评比,指出对方的优点在哪,有哪些缺点,等等,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全过程进行点评。在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激活学生的思路,用生动的语言把七大洲描绘得形象一些,利用学生对地图的感官认识,吸引学生动手、动脑。这种地理实验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设计来进一步加深对七大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学习过程中没有想到的问题,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识别能力、空间能力,等等。

三、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验新意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创新地理实验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就近有效的开展,并赋予实验新意,必须让学生深入到实践中,才能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例如,设计到室外进行地理方向辨别的实验,这是一种观察类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太阳照射的情况来辨别时间、方位;或者在晚课时,组织学生到室外通过观看北极星等星宿来辨别地理方位;还可以借助指南针来确定所处场所的方位,等等。根据这些室外的地理实验教学,学生提出质疑、分析判断,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获得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把一些常规的教学经验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来,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去大胆创新。其实,室外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本身就属于一种创新的行为和设想,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想办法、想方案,看谁的方法更科学、更有效,教师再作具体的点评,这样实验教学的创新效果就得以体现。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44-01

新课改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理实验,并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应该属于广义的地理实验,包括室外实验和室内实验,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或教师独自进行,通过地理观察、观测、演示、绘制地图、参观、调查、记录等一系列的室外和室内实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际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1992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难题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分析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主要为地理观测、地理观察、绘制地图、实地调查,以演示、参观、记录等形式开展。

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能使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测量,如:直接观测和记录天气或者画出一张有注记的地图并说明地形。而美国在1994 年实施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 1994》就已经提出“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课程目标。美国不仅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实验的要求,还以不同的载体来呈现地理实验,通过教材、期刊、丛书对地理实验活动做出了充分地表达,使教师可以灵活选用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除此之外,美国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学实验手册》,如加州地球科学教材配套编写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由此可见,国外对地理实验的重视以及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规范。笔者认为,在规范我国的初学地理实验教学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天气与气候》这一章的实验教学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借鉴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让学生自己使用仪器去观测一天的气温、地温、降雨量,然后在计算机上制作出一天24小时部分时段气温、地温、降雨量变化情况表,并在全班做一场交流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对数据记录、处理的能力,从而在与全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提高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国内研究进展。早在1956年,国家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地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3年,“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实验”的要求被明确写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才使得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还没有从行动上给予地理实验教学以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显得更为困难。

根据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笔者在中国知网里以“地理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关于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有165条记录,关于高中地理实验的论文有100多条(不完全统计),但是写初中地理实验的论文不到15篇,写“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不到20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论文偏少,研究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就更少了,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地理实验对教学开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没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是从 2005 年开始出现的,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徐宝芳教授、张卫青教授撰写了有关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学地理实验的内容设计研究》、《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等,并成立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及建设研究”两个课题;2005 年之后,论文中渐渐出现了来自教学一线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地理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大量的地理实验教学实录及分析。近几年,不难看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涉及甚少,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丞待解决。对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以提高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这有待于部分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以弥补理论部分的不足;同时,广大一线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改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对《天气与气候》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有待改善,使其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很好地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模式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分数的提高层面,更重要的是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很少有实验是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没有具体、细化的地理实验操作步骤,使得地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同时,学生参与地理实验也是宏观的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时也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对此,要进一步细化、改善《天气与气候》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当然,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还得进一步深入,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发挥理论知识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相结合,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进一步探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②再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给出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时的建议及学生在参与地理实验时的建议。③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还需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更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实验来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地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会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才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教师在实施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好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信息技术”内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16-18.

篇5

关键词 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38-02

当前,很多地理教师都在研究地理教学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上都较为稳定,属于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情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完善地理教学策略。

一、中学地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不断地发展,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地理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理实验是实现地理科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实验给地理科学的研究会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就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直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从地理实验中抽象出本质的地理规律。地理实验的发展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新一代教学模式发展的结果。

2.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做主导,对课本进行机械地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学地理实验中去,并熟悉和了解实验中所能运用到的一切工具、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结构分析。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开始的。首先,教师要设计实验的类型、材料和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教师在制作流程方面没有足够的设计,忽视了环节的转换,往往会出现此项实验活动过后不知道下一项活动是什么的情况。在准备上要对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进行充分准备,来引导、演示、模拟验证、集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所实验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地理实验的四个部分表现为学生要设计实验类型、材料和流程,准备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和学习工具。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观察、制作模拟、演示观测和调查考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可以使用分小组的探讨模式,然后完成对此次实验的报告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中的任务分配,这些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概括。

2.演示类教学模式。中学的地理实验教学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它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两大种。演示类教学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教师和学生;四个步骤: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演示展现和总结评价。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设计实验工具和实验流程,并准备实验的工具、仪器,等等。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先演示,准备实验资料并发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所用到的工具和仪器的名称、实验的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对实验的步骤、难点和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还要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实验。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要参与到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当中,以了解实验。对实验所能够使用到的方法,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点、内容和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在实验的演示、展现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并且要做详细的记录,去学习和理解实验的原理,把实验的内容和地理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应分析。在实验的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

中学地理实验的必做项目有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演示地球的公转;暖锋和冷锋的天气;大气层的循环运动;褶皱的演示;断层和演示的类别演示;气旋的产生;反气旋的运动;流水的侵蚀作用,等等。对于人文地理,学生也同样要加以重视,例如,家乡的水文情况;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地理环境的关系和气象灾害的产生和预防,等等。如图1是中学地理中初中地理部分的比例分析图,图2是高中部分的比例分析图。

从上图能够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知识重点分布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有侧重点地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实验,并教授学生知识。

三、中学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1.气旋的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实验的设计阶段。

实验项目名称:气旋演示实验。

实验类型:师生共同实验。

实验目的:①对气旋中心和气旋的周围高低气压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②对气旋中气压梯度力的指向进行分析;③对气旋中气流的运动状况进行分析;④对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解。

第二步:实验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气旋演示仪,对气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充分备课。

学生:对气旋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对此次实验的目的和气旋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

第三步:演示展现阶段。

教师:对气旋仪的使用和作用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气旋仪指示灯的作用来讲解气旋的运动规律和气旋在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知识观察气旋仪。

学生:通过观察融合自己的预习知识,理解课本的知识点。

第四步:总结阶段。

教师:教师要对此次实验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和成功的地方,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对此次实验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可以分小组进行,最后各抒己见,总结小组发言,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2.气旋实验演示的成果。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了气旋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此次气旋实验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优势,这充分表明了实验教学是新教学模式的使用和创新。

四、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地理性。地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地理教学效果,把教学的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都运用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地理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地理实验集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角的教学现象。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直接经验,从地理实验的设计到地理实验的结果展示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多样性。地理教学实验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参与方式也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模式,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互相开放,每一种实验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流模式。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师教学手段的升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本的预习、复习中都能通过实验来掌握,对于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在实验中展现出来。中学地理实验体现了中学地理教学的有序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被多个省市的学校所运用,是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使教学和学习能够相互促进、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黑板+粉笔+一张嘴+简单的电教手段。作为学生凭借一本笔记本紧跟教师的节奏不停的写记,在写记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只能靠头脑的想象来完成,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疲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感觉课堂枯燥无味,兴趣也就无从谈起。

基于此,我校领导早在几年前就为我们每间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化实验室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下面我就近几年如何选择性地利用这些先进的多媒体设施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进行简单的概括。

一、课前运用多媒体备课,搜集有关资料,精选习题,实现精讲精练和同科教师间的资源共享

课前我们备课组的人按照分工将与这节课有关的教案、学案、习题等存入我们的微机,充分利用网上教研平台进行交流讨论,随时评论,随时修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当然要备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要输入文字、搜集大量的与这节课相关的资料,制作动画等则需花二、三天才能备好一节课。为了缩短时间,我们备课组的教师在平时就注重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不会制作动画到网上找,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修改,变成自己的课件。然后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课堂,提高课前研究的质量。这样虽然开始时繁琐麻烦,但从长远来看教师写好一次电子教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不必每年都重抄重写,只需在前一次教案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适当修改、添加、重新编辑和复制即可。

二、借助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高效地掌握有关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

化学实验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技巧性,因此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非常重要。如我在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新授课时,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走上讲台利用教室中的电子白板中的资源,选择“仪器”组装自己想用的一套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边组装边讲解制取步骤和注意问题。其他同学对所选“仪器”和所组“装置”及注意问题及时作出评价并吸取教训和借鉴经验。一些错误的操作和做法都通过白板演示基本解决后,再动手亲自实验。

这样不但减少了药品的浪费,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而且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强化了实验技能。

三、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实验现象”,掌握不同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是得到实验结论的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讲怎样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时观察那些方面,不好把握。例如,我们在讲蜡烛燃烧这个探究实验时,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熄灭过程中的现象时,很多学生只是看到了蜡烛燃烧,很难在做完实验后将现象全面地描述出来。很大的原因在于实验在短暂时间内完成且学生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在吸取了这次教训后,接下来的氧气的性质实验中,我改变了做法。先用事先制作的flsh动画演示硫粉、铁丝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然烧情况,让学生观察,明确了观察的重点后,再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实验现象短暂,学生没有抓住观察重点来不及观察的缺点,而且加深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印象,基本上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当然学生已经学会观察后,我们就不必再使用多媒体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了。

四、借助多媒体模拟微观世界、危险性较大、对环境污染较严重、实验现象不明显等可操作性差的实验,增加直观性,突破重难点

例如初中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微粒观建立的过程中,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分子的性质等这些内容是为了给学生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就书上内容、图示、讲解,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分子、原子概念确实很困难,把这些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较好地理解了分子、原子概念,使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18-01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是人们根据具体的生活经验总结整理的规律和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物理,对物理难免存在一些障碍,很多概念和物理现象都很陌生。这就需要物理教师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直观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具体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有助于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所以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物理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很多物理学科中的概念和专业知识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即使能够读懂概念,未必能正确理解其本身的意思,导致很多学生对物理教材中的概念产生错误理解。还有很多物理现象需要学生用生活实践去解释,但是学生对一写物理知识只是片面的静态的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插图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才能够解释某些现象。因此只有掌握物理课程的特点,从物理实验出发,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让物理情景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体验式物理教学才能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所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二、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1.物理实验科学有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和理论知识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的,通过生活实践和自然规律归纳总结的定论。而物理实验对建立物理基础概念框架和理解物理专业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抽象思维的思考还有所欠缺,还没有形成对物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框架,所以让学生从物理实验开始,加强学生抽象思维意识的形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优化,物理教师应该通过物理实验,不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的物理教学过程也能有效的展开,让学生了解某一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在物理实验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加深某一物理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物理学习的目标。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础。

2.物理实验从抽象到具体,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物理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加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真正目的。在物理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具体的实验分析,把抽象的物理问题简单化,同时也让学生直观清楚的看到了物理实验结果,增加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让物理教学过程不再那么枯燥变得具有趣味性。比如说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电路图和滑轮等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画电路图和滑轮轨迹,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学习物理知识,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步骤操作,得到实验结果,把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还有一些具体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都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物理实验,比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电阻等,教师在讲明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测量电流电压和读表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加深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通过识图读表和模型观察等实验方式,帮助学生直接感知物理器材,具体的模型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物理实验从静态到动态,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是一个微观抽象的世界,物理告诉我们自然万物的生存规律和自然现象,物理教材是静态的,把物理概念和专业知识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对于初中生而言很多概念都是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的通过各种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概念,同时对于物理中的很多公式,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来的,就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毫无灵活性可言,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物理学科作为一种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它的任何一个概念和一个公式都是有据可依的。有的是对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解答,比如摩擦力、光反射和浮力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生活中的现象给学生进行解释,尽可能的先从分析现象开始,再过渡到具体的物理概念,可以通过具体实验让学生理解。还有一些实验,比如说。比如说关于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操作,进行分析,不仅要看到实验结果还要分析出实验的原理和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所以对物理实验进行操作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结语

物理实验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产生的物理现象,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通过操作实践展示出来。对学生来说,物理实验不仅提升了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得到了实验结果,也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对教师来说,物理实验是一种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物理教学也不会在沉浸在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中,极具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物理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路凤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04).

篇8

一、尝试“探究式”学习和“非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科学探究是学生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熟悉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究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一节时,我提出: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后,即可组织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要害,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些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而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会有好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的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引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把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爱好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我还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青岛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小麦、玉米、果园等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青岛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分析四个因素对这里的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欧洲西部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尝试设计探究题目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学条件各不相同,同是农村中学,其硬件设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针对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数学校的基本状况设计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所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条件达不到就不要牵强附会,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我安排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明白了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而且理解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抽象知识,实现了本节的学习目的。而对于课本上的一些疑难问题,我会根据课本需要和学校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例如:学习“世界人口问题”一节时,我制作了关于人口过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观看拥堵的马路、鸽楼似的住房、苦难的母亲和饥饿的非洲儿童的动感画面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人口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五、尝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篇9

一、前言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工作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体验式教学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创设适当的情景或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获得知识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体验式教学实施的方法是多种多样,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体验教学的优势,提高地理教学教学效率。

1.合作探究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将教材中具有探究意义的知识教给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材料,从繁杂的材料中选取有用的信息为讨论提供有力的依据,用科学的原理分析事物、发现规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与分析世界平均气温图与降水图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得出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意识、逻辑思维能力,讨论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情境体验法

世界是广阔的也是多样的,因此地理知识的区域性也极为显著,因而各个地区之间人文地貌与文化有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教学中采用情景体验法,则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使这种感受深深的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法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的局限,由过去的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转变为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为地理教学添加了新鲜的活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的设计,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在掌握地图三要素方向、图例、比例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绘制校园平面图,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应用,将校园内的建筑、体育设施、道路等反映在图纸上,在绘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校园内的各种景物进行取舍,而且还要考虑,怎样将选取的景物正确的反映在地图上的问题。地图绘制完成后将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展示,让学生对地图进行客观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正确处理问题,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技巧得到培养与提高。除此以外在学习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考察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情况、植被分布状况等任务,使学生通过考察真切的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现状,引导学生对自己亲自了解到的状况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保护自然环境、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美好情感。

实践体验法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学生根据调查的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发放,然后将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比单一的讲授更有说服力。

4.角色扮演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角色包扮演法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新知,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表演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同时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如明确学生的分工,将搜集资料、角色扮演等责任落实到个人等。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因此可供表演的文艺形式也非常丰富。初中地理教学中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名字的识记非常枯燥,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缺乏兴趣,但是如果将角色扮演法引入到教学中,就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们采用相声的艺术表演形式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串联到其中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将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

三、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地理教学方法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时间体验、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 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篇10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激发其求知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资源短缺、设备陈旧等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教学实施得并不是很好,低成本物理实验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低成本物理实验也是国际物理教育界所倡导的一种物理教学行为,一方面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廉价材料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可以解决或缓解实验器材短缺问题,满足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利用生活材料、物品或器具做物理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低成本物理实验的优势

1.成本低廉

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器材是由教师和学生搜集身边的物品亲手制作的,这些物品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易拉罐、保鲜袋、塑料瓶等废弃物品,或者学生常用的铅笔、橡皮、钢尺等物品,甚至我们平时的玩具,如橡皮泥、乒乓球等这些价格低廉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进行物理实验。实验器材成本低廉不仅不会额外增加经济负担,还增强了其课堂实验的可能性。

2.亲切感强

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器材取自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并且制作又比较简单,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亲切感。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强、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能满足学生亲自操作的欲望,又能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全体学生都有亲身的体验,能让其得到成功的满足,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创新意识

低成本物理实验中的器材大多从瓶瓶罐罐中挑选,从构思、取材或制作结构方面都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学生根据需要以及已有知识对物品进行改进,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需要自己解决或查阅资料,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从创造过程中体验科学家的艰难历程,培养对科学家的崇敬感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另外,低成本实验材料很多时候是由废品制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观念,符合当今社会的“低碳”生活。

二、低成本物理实验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麦克斯韦说:“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能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开发低成本物理实验,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如,学生的文具盒中通常有铅笔、圆珠笔、橡皮、刻度尺、三角板、圆规、胶带等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就可以完成很多物理小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另外,还可以开展物理课外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找身边的材料动手做一做,感受物理知识的精妙,提高学习的兴趣。下面就列举常用器材在物理实验中的一些应用。

1.利用铅笔常做的物理实验

(1)将铅笔一端用牙齿咬住,用手指轻敲铅笔另一端发声,体验一下与牙齿张开铅笔位置不变、手指敲击力度不变时耳朵听到声音的区别,可知固体(笔杆)可以传声,且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2)用两手食指同时挤压一端削好的铅笔两端,通过两手指的感觉不同,指腹的凹陷程度不同,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3)用白纸剪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铅笔上逐圈向上缠绕,就成了螺旋,可以模拟盘山公路。

(4)将铅笔斜插入水中,发现水中部分向上弯折,说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

(5)将铅笔的木材劈开抽出铅笔芯,将铅笔芯的两端分别连入电路,这时灯泡发光,调节其中一端线头在铅笔芯上的位置,即改变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可以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有关,这也正是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用塑料瓶可以完成的实验

(1)在塑料瓶中放一些小纸屑,敲击塑料瓶,可观察到小纸屑的跳动,而不敲击时小纸屑不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透过盛水塑料瓶,看书本上的字,会看到字变大了,制成简易的放大镜。

(3)在塑料瓶的侧壁上的不同高度钻几个小孔,再往瓶内倒水,比较水从孔中喷出的远近,可以得出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4)塑料瓶中盛大半瓶水,加少许红墨水,用瓶盖盖紧,瓶盖中间插入一塑料管,再向瓶中吹气,使水沿塑料管上升到瓶口以上,在不同高度可以观察到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情景。

(5)用手紧握竖直的瓶子而不掉来研究静摩擦力,将塑料瓶横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匀速拖动和滚动时拉力不同说明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区别。

3.巧用乒乓球做物理实验

(1)音叉发声的时候,振动微小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用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同时还可以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通过乒乓球弹开的程度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若下表面无液体就不会产生浮力,用较大的可乐饮料瓶剪掉底部,留下上半部倒置,将乒乓球压在瓶颈处并注水,乒乓球不会浮起来,然后用手或瓶盖将瓶口封住,由于球和瓶之间渗水,当球下部集满水后,乒乓球会很快上浮。

(3)找一个瓶口比乒乓球略小的饮料瓶,装满水之后,用乒乓球堵住瓶口将其倒置,结果看到乒乓球不仅不会掉下来,还托住了一整瓶的水,可以演示大气压强,因为乒乓球不怕水浸,所以比用纸片有优越性。

(4)玻璃漏斗口朝下,将乒乓球置于漏斗颈处释放,球会掉下;若从上端吹气,则球会贴在颈处不会掉下。可以很好地解释流体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篇11

一、初中地理教学师生互相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

打破传统的教学价值观的束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互动的有效性。性格外向,热情大方,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更容易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碰撞出火花;相反,性格内向古板的教师与学生会产生隔阂,难以与学生开展合作对话。教学方法独特,风趣幽默,形式灵活多变,使学生耳目一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1]

2.学生因素

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互动交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会主动与老师交流,解疑答惑。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发现不了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要与老师交流的要求。当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时,他们就会自觉主动的获取这方面的知识,自觉研究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地理问题。产生与同学,与老师交流看法的需要,就会自觉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互动。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受多个方面影响,有班级内的人际关系,课堂内外的氛围,另外,学校评价制度,学校管理模式等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影响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效果。

二、提高地理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1.优化课堂互动环境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从环境入手,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 有利于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提高班级竞争力和培养学生协作和创新精神。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教室的布局和装扮。和谐、尊重是塑造文化氛围之本。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教师更多的扮演帮助的角色,要多多激发学生自主能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塑造同情失败,鼓励创新,倡导合作的学习文化氛围,使合作交流成为班级的时尚要素。[2]

2.优化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师生是平等的,不存在阶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理解和尊重,给予对方发言的权力,平等对待。例如,当学生犯了错误,不可以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着众位老师的面大声训斥,有过激的伤害语言,也不能在班级同着全体学生批评某位同学。传统的找家长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刚不能当着家长的面对学生进行各种批评,说的学生身无长处。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动之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教,也可以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来启发诱导让他能够自己反省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改之。

关心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充分的关怀,当学生因为考试不理想而变得情绪低落,沮丧时,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树立昂扬的斗志,走出失败的阴影,要让学正确看待考试成绩,需要刻意在意的是在试卷中显现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数仅仅是一种有待成长的参考。当学生身体和心理出现问题时教师要主动帮助他克服困难,疏导心理问题,对学生的不幸要给与同情与照顾。当老师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全身心的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可以建立和确定。

帮助学生。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难等会困扰学生的成长。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的帮助他,让他看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爱,让学生知道教师是他们的真心朋友,坚强后盾,这样学生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3]

3.优化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幽默、诙谐的漫画,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漫画来导入新课妙趣横生,生动活波,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去了解,也能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想象能力,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有大幅度提高。例如,在地理知识环境保护的一栏中,教师首先出示“钓鱼者的困惑”漫画,其大意是:在一条被工厂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小河边,一位钓鱼者钓到的不是一条大鱼,而是一条没有肉的鱼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启迪学生思考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从而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也要抓住环境保护的环节。[4]

古诗词中关于环境的描写很多,或明快,或忧伤,环境的描写是与当时作者的人生得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凌暖经常触及作者笔端。

例如在引入唐朝杜牧的诗《清明》。

设置问题:1.请问清明节是什么时候?(4月4日或5日左右)2.4、5月份我国雨带停留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形成的?(4、5份雨带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冷暖气流在华南相遇形成锋面雨)。

4.建立3WI思维线索构建知识系统

对地理知识系统的构建,通常是建立思维线索,运用联系的观点对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全面深入分析, 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他们内部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牢固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一般要建立3WI思维线索,形成知识系统。所谓3WI思维线索就是对某一区域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分析时,思考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他是怎样形成的?(why?),有哪些影响(influence)。例如:请你运用以上方法分析“我国西北荒漠化”。建立3WI思维线索。1、什么是荒漠化?2、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3、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4、荒漠化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用联系的理论来分析问题,要结合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存在,注重联系的重要性,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细节

结语

提高地理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要用理论唤醒人,打破僵化,突破创新。教师在理论上有认识,心理上有准备,形式上有创新,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特色的有效的师生互动之路。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唯有踏实认真,不蛮干,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去干事。要摆脱空想,遐想。要冷静分析问题,学会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工作细致,务实敬业,循序渐进,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5]

参考文献

[1] 崔立武.如何让试卷评讲课更有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3(13)

[2] 李笑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技巧[J].考试周刊,2012(15)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102-01

近几年,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努力实践和不断借鉴,使低成本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低成本实验可以不断改进学生实验,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关注实验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应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做简易的随堂实验,可拓展实验空间,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经历,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温度和温标”的教学中,原来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只是拿些温度计让学生观察、使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在对温度计的作用、结构和原理等浅层次的识记阶段,自主探究能力不能得到培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准备一个平底烧瓶、一根细长玻璃管、一些染成红色的水和刻度尺等这些常用的实验器材。通过老师的渐进性提问“如何用平底烧瓶和其他器材来比较两个烧杯中水的温度”“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细管中的液柱为什么会先上升再下降或先下降再上升”“你能较准确地说出这两杯水的温度吗?你认为还需要什么器材”“你们手上的装置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在结构上有什么类似”“你能将这个装置改进成一个简易温度计吗”。学生在将瓶中装满水,插入细管盖紧制成一个温度计的模型的实验过程中,不仅很容易理解有关温度、温标的概念,并且通过将模型改进成实用的简易温度计,经历了与往常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小小的一个平底烧瓶贯穿了整个教学内容,这样的低成本实验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又非常明显。

二、恰当的利用低成本实验器材,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要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要求教师组织合理、有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准备很多实验器材,但几乎每样器材只用一次就放置一边了,整节课忙得不亦乐乎。老师费时费力,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经常被分散到老师取放实验器材的动作上去了。合理应用低成本实验,课堂教学即时效果会更好。

如“大气压强”教学中,我准备了一个拔火罐。可用它吸住并提起一块玻璃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玻璃所受的重力和拔火罐的吸附面积大致估算大气压强的大小来说明“大气压强很大”;在分析“大气压强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拔火罐上的“小孔”并解释为什么这么设计。这样一个拔火罐贯穿大气压强的现象、大小和应用这条主线,教学节奏紧凑,课堂教学即时效果明显。

再如前面提到的平底烧瓶在“温度和温标”中的应用设计等等,都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应用低成本实验创造性地设计小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课本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但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课本所呈现的内容,而应在理解课本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低成本实验无疑是极好的一种手段。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光学中的重点知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和归纳实验结论。通常作为物体的都是蜡烛,实验中烛焰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等现象很直观,但一般情况下学生几乎很难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左右互置”这一特点。改用两节干电池和若干发光二极管做成一个可控发光的“上”字代替烛焰,则“物像左右互置”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基本上都能自主发现,归纳出成像规律更快捷、更完整。而且,这样既可以重复实验、节约资源,减轻实验老师因蜡烛燃烧的损耗需不断更换的工作量,还可以避免因大量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可以更好地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

四、反思

通过实践和借鉴,我对低成本实验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1、低成本实验教具虽然成本低,但智慧不低、价值不低。利用和制作低成本实验,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自己要动手参与设计和制作,还需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加强自身的知识更新和专业素质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2、低成本实验设计中更值得欣赏和提倡的不是实验器材的简单替代,而是实验装置的简化,特别是对一个原本已不太复杂的实验装置做进一步的简化,使实验现象更明了。

篇13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之为地理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与地理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新课标地理课程教学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外,更加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有认识到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科学、巧妙地运用地图教学,才能使学生既学习了地理知识又发展了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一、巧妙地利用图片、地图模型、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在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然而,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就面对诸如经纬网、地球的运动、板块学说等以前从未接触的知识,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大受影响。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诸多困惑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人们去探索。”“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么,该如何巧妙利用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首先,要上好第一节地理课。第一节地理课重点不在于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教师可制作一些幻灯片,富含我国的名山、大江大河、旅游胜地……学生通过简短的视觉刺激可形成对地理学科的较高兴趣,也能够简单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

其次,将教材上的插图和漫画辅助于地理教学。插图和漫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艺术性、吸引性,学生在翻看地理课本时易受各种插图的吸引,教师要瞅准时机,巧妙利用插图。比如,在讲授我国的水资源时,关于水污染的原因,教材上呈现了《就地取“材”》这幅漫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漫画便了解了水资源短缺及被污染的严重状况,并了解了水污染的原因,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已自然而然地体会其中的内容。再比如,在讲授我国的土地资源时,教材活动题呈现了《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和《飞来的山峰》,通过形象的漫画即可呈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如果再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小鸟、小草),则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使得学生接受了人地协调观的洗礼,真正的接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习了对学生本人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初步具备了地理的思维。

第三,将立体地图引入课堂。立体地图具有直观性、逼真性、可触摸性的优点。通过立体地图模具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领会;在学习等值线这一难点问题时,通过学生观察地形图模具上展现的不同的地形部位与等值线的变化特点,并让学生临摹等值线变化可将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形象化。除此之外,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辅助教学。这个软件展现的地图具有立体化、形象化的优点,可在学习《地球》《陆地和海洋》《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章节使用,由于使用方便,立体形象直观,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地将板图板画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板图板画是以黑板为地理图像信息的载体,具有使用频率高,容量大,连续性强,适应广,简洁易读和远视效果好等优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上边讲边绘,讲绘结合,既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补充地图册、挂图、课本插图等的不足,对充分利用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理清教材知识体系,建立空间概念,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充当着骨架的作用。地理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时刻应用地图教学,然而由于教材上呈现的地图拥有过多的繁杂知识点,学生在读图时往往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直接应用教材上的地图教学显得比较困难,而且学生很难掌握,这时就需要发挥地理教师的板图板画技能。板图板画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借记忆以简练的笔画、最少的线条直观地反映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及其规律,呈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使学生获得具体的地理观念,形成明确的地理概念,解决课堂中的教学重点、难点。例如,学习中国的地形,在讲述山脉、各种地形区的分布时,教师通过简练的笔画、线条即可将各条山脉、各大地形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呈现出来。通过简单的板图呈现即可使学生一目了然。

2. 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文字的载体,图文并用的记忆与理解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地理。离开了地图而单纯地记忆文字会使地理课丧失了特色而变得枯燥无味,也容易使学生对地理课产生厌倦。学生即使把文字知识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却不懂得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中去,从而使得刚记下的知识容易遗忘,还使得学生的读图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从而偏离了新课标中关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

3. 教师板图板画能够培养学生的绘图意识和绘图能力。教师在板演时,很容易使学生凝聚精神,并且因教师的板图板画技能产生对教师敬畏之意,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模仿着绘图。而学生的绘图这一基本行为正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新课改所要求的“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教师的板图教学和学生的绘图这一互动使得地图教学的功效得到最佳呈现,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巧妙地将乡土地理地图引入地理课堂

乡土地理是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由于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编写针对全国各地学生,再加上各种情况的限制,所涉及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客观化、大众化、普通化。这种编写特点就给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还是将学生感兴趣的乡土地理引入课堂?答案显然是后者。适当地将乡土地理引入课堂教学显得尤为必要,而在教学的同时必然离不开乡土地理地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图》这一章节时,需要理解本节的重难点,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即让学生掌握读图、析图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习到对个人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很明显,本节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会读图、用图。那么如何让学生领会并掌握这一基本技能呢?那就是巧妙地将乡土地理地图引入课堂。我们都知道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图例、比例尺;单纯的解释这几个术语学生很难领会。于是,我把学校所在乡镇的乡土地图引入课堂。通过学生找自己的村子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离学校有多远、骑自行车先走什么方向再走什么方向、家乡的河流是什么流向、不同的地图计算比例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交给学生探讨,学生参与很积极,而且自然而然中就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达到了“真会”;这样的一节课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再比如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将乡土地图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关系探讨如何为本村、镇发展经济出谋划策;教师只需简单地引导便可将知识连同能力传授给学生,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总的来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地图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读图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只有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地图教学才能使我们敢于承担并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并让学生具备地理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田秀.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8(9):7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