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市场竞争策略

国际市场竞争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际市场竞争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际市场竞争策略

篇1

【关键词】

中国;再保险;竞争态势;发展策略

再保险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市场容量及结构、市场监管等方面均有了巨大的改善。随着世界经济交往的不断加快,外资再保险的公司及组织纷纷涌入,其市场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整体来看,我国再保险市场同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其发展的现状,以此我基础,探讨其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1 中国再保险市场竞争的态势

第一,市场竞争的主体逐年增加。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当前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已基本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股份公司以及外资公司等各种形式、专业及兼业经营并存、多元化的发展和公平竞争的格局。在保险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再保险国际主体的进入已成为趋势。第二,国际再保险企业跑马圈地。在竞争主体连年增加的态势下,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合作与竞争将日益加剧,同时国内的保险市场将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近年来,中国再保险主体的国内市场份额仍保持的主导地位,然而在国内强制分保的政策全部取消以来,我国的在保险业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加大。法国再、瑞士再等多国的国际再保险企业通过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拓,已通过本土化、技术、价格和产品开发等手段稳定并巩固了国内的再保险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国际再保险企业已进入中国再保险的主导者地位,再保险市场上,中再的独占优势已经丧失。第三,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客户资源集中度仍然很高。截至目前,人保股份、平安产险以及太平洋产险仍是国内财险市场的最具影响和市场地位的公司,其保费收入占全部原保险市场的比例达到近70%,同时它们也是国内再保险市场的最主要客户。国寿股份、平安寿险以及太平洋寿险三家企业占中资保险的原保费收入的60%左右。随着不少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再保险的需求多元化,客户资源的集中程度降低。第四,价格竞争为市场竞争的手段。由于我国再保险的起步阶段的特征,其竞争的水平较低,主要竞争手段依然在围绕着价格展开。当然在市场不断完善和成熟,非价格的竞争手段如再保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第五,我国再保险的主体数量增多及其多元化的背景下,其市场敬称的手段和策略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首先,以瑞士再等为代表的国际保险业领导者,借助于先进成熟的模式,不断实施本地化战略,已成为我国再保险业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次,以法国再为代表的在中国注册的公司。再次,大量离岸的境外再保险公司,其不仅倾注于中国市场并具有明显的投资色彩。随着经营策略的多元化,单一的价格竞争逐渐向管理、服务和技术等方面的总和竞争。

2 正确客观的对待激烈的竞争环境

面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对其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我国的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着有利因素。其主要表现为:直接保险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险监管逐步得到完善;经纪人的作用在再保险的作用日益显著;中再集团一区的A.M.Best的“A”评级。其次,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也具备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民族的再保险企业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监管方面的法制有待完善,技术服务水平落后,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及其国际化程度较低。再次,我国的再保险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机遇和挑战。①我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以及保险业的平稳快速发展,体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②同时其偿付能力的约束机制也逐步强化;③此外,保险资金的使用渠道进一步拓宽;④由于我国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以及再保险业对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依存,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我国再保险的影响加大,其保险资产的管理难度增加;⑤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和意外收频发,对再保险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⑥分保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3 发展中国再保险业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监管

首先,进一步完善我国再保险业务的准入和监管,同时加强境外再保险企业的间接监管。与国际上相比,我国对境外再保险公司的监管比较宽泛,境外的再保险企业在我国设立的机构多为分公司,更甚者不设立机构。所以,境外机构的监管基本是真空状态,对其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经营范围、市场行为等方面约束欠缺。因此,要鼓励境外的再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或设立子公司,并且为中国业务的再保险责任提供担保。其次,完善《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及其细则。再次,提高对再保险公司的立法层次,尽快出台《再保险公司监管条例》。最后,加快建设再保险信息化平台。

3.2 强化再保险市场主体的建设

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主体逐年增加,就要加快其市场主体建设,提高我国再保险企业的有效供给以及避免竞争。完善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结构与主体数量,建立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

3.3 加快我国再保险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国际再保险企业已造成对中国再保险市场的重大冲击,市场的竞争程度不断假设。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世界范围的灾难频发,我国的再保险企业由此造成的资产管理和偿付能力都受到了重要挑战。所以,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再保险企业的国际化。可以依据国际先进的再保险公司的经验和参照国际惯例,在企业自身的条件下,科学设计国际化的风险保障计划,寻求合适、健康的国外再保险市场,并寻机通过并购、直接投资等方式设立机构,逐步渗透向国际市场。

3.4 提升再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根本所在。首先,要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核算制度。其次,在增加另类投资时与海外投资的比率时,注重投资风险的防范。再次,学习国外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技术,通过多种政策激励完善我国再保险企业的创新,提升服务,充分利用本地化优势,巩固市场地位。

篇2

中图分类号: F83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5-031-06

引言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衍生品市场作为全球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危机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危机洗礼之后,全球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竞争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呈现新的趋势,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衍生品市场竞争所采取的对策,对中国如何积极稳妥应对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发展衍生品市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后危机时代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与竞争呈现新趋势

受危机影响,全球衍生品市场多年来保持较快发展的态势发生了变化。数据显示,经历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全球衍生品市场在2009年的增速趋于停顿,期货交易量同比下降1.67%,期权交易量同比上升1.71%,总成交量为177亿手,与2008年基本持平,微升0.12%。2008年受雷曼兄弟破产影响,当年部分全球主要衍生品合约成交急剧恶化,但全年依然保持了13.86%的增长率;然而2009年市场跌宕起伏,金融危机逐步冲击各主要衍生品市场,市场发展速度受到明显制约。全球衍生品交易所2007年―2009年的成交情况如表1所示。

考察近年全球衍生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各市场之间的竞争出现了新的趋势。

(一)不同种类衍生品分化明显,商品类衍生品比重逐年上升

从交易种类来看,不同种类的衍生品分化显著,2009年利率类衍生品交易量大幅下滑,跌幅达23.00%;外汇类衍生品异军突起,同比大涨64.77%;普通金属类衍生品交易量更以同比猛增132.76%的幅度成为全年最大的亮点。股指类和单个股票类衍生品交易总量近120亿手,基本与上年持平,依然保持全球衍生品市场的领先地位,占总成交量的67.43%。经比较,包括股票、股指、外汇、利率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占交易总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92.01%下降至2009年的86.94%,而包括能源、金属、农产品和其他商品在内的商品类衍生品交易量占交易总量的比重则由2007年的7.99%增长至2009年的13.06%,各品种2007年―2009年的成交情况如表2所示。

(二)发达国家衍生品市场份额下降,市场流动性受损

自2004年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全球衍生品市场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然而随着2008年美国政府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转为银行控股公司,金融危机的蔓延对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造成了严重损害。尽管近年来各大衍生品交易所的总成交量仍在上升,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的年增长率已呈现急剧下降的态势,并持续到2009年末。

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的交易额主要由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Euronext)所贡献。在2008年,欧洲的衍生品交易所交易额同比上升10%,达867万亿美元,同期北美的衍生品交易所交易额同比下降9%为1174万亿美元,这使得北美衍生品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额的比重从2007年的56%降至2008年的53%,而欧洲衍生品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额的比重则从同期的35%升至39%[2],如图1所示。

而数据同样表明,欧美地区衍生品交易量占全球衍生品交易总量的比重已由2008年的63.14%下降至2009年的57.38%,跌幅超过9%,其中在全球交易量居于前十位的欧洲期货交易所同比下跌16.56%,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同比下跌达20.99%,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同比下跌4.91%,仅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和纳斯达克-OMX集团(Nasdaq- OMX Group)保持了正增长[3]。欧洲及北美地区衍生品交易所2007年―2009年的交易情况见表3。

(三)新兴市场国家衍生品交易崛起,中国增长势头强劲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衍生品交易相对回落比较,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2009年发展迅猛,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衍生品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交易量居前十位的交易所中,圣保罗期货及有价证券交易所(BM&FBovespa)、印度国民证券交易所(NSE)、俄罗斯证券交易所(RTS)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分列第六、七、九、十位,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量同比上涨210.03%,增速居全球之首[3]。整体看,2009年全球仅亚太和拉丁美洲两个地区实现了正增长,二者交易量合计占全球衍生品交易总量的比重已由2008年的33.12%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40.82%,涨幅超过23%。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35%[3],连续超越欧洲市场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衍生品交易市场,并缩小了与北美市场的差距。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其商品市场对全球商品价格的引导力也逐步增强。考查商品市场,2009年全球商品期货与期权总成交量为23.12亿手,中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为10.79亿手[3],占全球商品期货与期权总量的46%以上,成交总额突破65.26万亿元[4],连续第二年超过国内GDP总额。

(四)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差距不断加大

目前拉丁美洲衍生品市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仅次于北美、亚太和欧洲市场,巴西的圣保罗期货及有价证券交易所已跃升为全球第六大衍生品交易所,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非洲衍生品市场成长速度不凡,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JSE)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高速增长,一度位列全球第九大衍生品交易所。一方面,亚非拉地区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上长期由欧美占据全球衍生品市场垄断地位的局面,使全球衍生品竞争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市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韩国交易所(KRX)凭借Kospi200股指期权超过29亿张的交易量拔得2009年全球衍生品市场交易量头筹,这一交易量甚至超过了全球排名第四位和第五位的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全部产品的交易量之和,韩国衍生品市场也成为近年来全球最活跃的衍生品市场之一;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衍生品市场在经历2008年的较快增长后,2009年均为小幅负增长;而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2009年成交量大幅下滑,跌幅高达67.6%,全球排名下滑至第十五位。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地区差距有扩大迹象。

二、各国衍生品市场竞争对策分析

为抢占竞争优势,各国政府和各大衍生品交易所采取多种对策,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一)深度调整监管政策

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众多缺陷,如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创新产品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国际金融监管方面缺乏协调沟通,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等等。当前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均着手调整监管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如欧盟委员会考虑彻底禁止投机性衍生品交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报告提示要防范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过程中引发的金融危险并加强监管等等。

美国目前正着手完善金融监管措施,一方面计划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机制,如扩展金融监管范围,注重机构间的相互联系和系统性风险,弱化顺周期问题,增强风险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等;另一方面准备重塑其金融监管体系,如减少监管重叠,合并商品期货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资本市场实行统一监管,实行“基于目标“的监管模式等。此外,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首次被纳入监管体系,措施规定部分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须经清算机构及交易机构或类似机构审查、未集中清算的信用违约掉期必须向交易所或监管者报告、监管者可对信用违约掉期交易以及基于证券和商品交易的衍生品设定头寸限制、金融企业在处理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票据交换所持股不得超过20%等。2009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被视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自上世纪 30年代大萧条以来改革幅度最大、最彻底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二)大力发展期货投资基金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注重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经过多年发展,全球期货投资基金已极具规模,它不仅是个人投资者重要的投资工具,也是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期货投资基金管理项下的资产规模曾出现减少的势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投资基金因其在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继续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资产规模再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巴克莱集团统计,全球期货投资基金管理项下的资产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5.6倍。

雷晓冰(2010)认为,期货投资基金获得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系列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宏观经济持续增长、期货市场迅猛发展、投资主体日益丰富、交易技术不断提高等原因外,期货投资基金与传统资产的相关性低,市场监管更严格以及收益更稳定也是重要的因素[5]。

(三)交易所加强并购与整合

建立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掌握全球金融资源的支配权,已关系到一国的国际分工角色、综合竞争力和国家安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通过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不遗余力加强并购与整合,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影响力,全面争夺金融资源,构造全球易市场。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曾是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2006年6月,纽约证券交易所击败德国交易所,正式宣布与泛欧证券交易所合并组成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并于2007年4月作为第一家真正全球性的证券交易集团在巴黎和纽约挂牌上市,两家交易所的合并催生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流动性的证券交易集团,在公司上市、现金股票、金融期权与期货、债券、金融衍生品和市场数据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8年8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完成了对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收购,这是继2006年10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耗资80亿美元收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之后再次采取的一项旨在扩大其竞争优势的举措。收购行为使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在美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8%以上,进一步强化了其世界顶级交易所的地位,并为将芝加哥建设为与纽约、伦敦齐名的全球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交易所的并购与整合打破了交易所竞争的地域限制,使竞争在全球范围展开,交易所集团往往将机构设置进行全球化布局,把全球看作一个单一市场,按时区要求设置业务机构,为投资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球化服务。全球衍生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几大交易所之间,实力强劲的交易所在竞争中将愈发强大,并可能主导全球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方向。

(四)积极推行集中清算

判断一个金融市场能否正常运作,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措施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条件是交易完成之后是否能够对其进行及时清算。场外衍生品市场由于采用双边清算方式,信息不透明,交易双方需自行承担清算风险,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揭示了场外衍生品市场过度发展与监管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场内市场,尤其是以期货交易为主的场内衍生品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具备监管有效、信息透明、披露完全、风控完备的特点,不但可以有效管理金融市场风险,而且在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健康、安全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融危机为成立一个统一的清算机构或由交易所进行集中清算提供了难得的机遇[6],拥有世界最大期货清算所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正积极与对冲基金Citadel投资集团合作,推出提供场外衍生品清算服务的平台,同时积极游说政府以获得支持;洲际交易所(ICE)则支持共同成立新的清算公司,为以双边形式进行交易的场外市场提供清算;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衍生品部门Liffe已计划将欧洲信用违约互换产品转移到Bclear这一清算平台上,将伦敦清算所(LCH.Clearnet)作为所有交易的中央对手方;欧洲期货交易所也已将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纳入到期清算业务之中。

(五)致力市场稳健发展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法律政策,规范市场投资环境,平稳、有序推出交易品种、大力进行投资者教育等多种举措,推动了本国衍生品市场的稳步增长。如中国继2008年推出黄金期货品种,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75.52%之后,2009年又推出了螺纹钢、线材、早灿稻和聚氯乙烯等期货品种,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81.48%[4]。其中螺纹钢期货合约2009年3月27日正式上市交易,全年三个季度的成交量高达约1.62 亿手,在全球衍生品合约成交量中排在第十一位,在全球商品期货与期权合约成交量中排名第一。而2010年4月16日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CFFEX)上市的股指期货,更是引起了全球瞩目,经统计,上市当月十一个交易日内,股指期货日均成交13万手,日均成交额1248.20亿元2,开局良好。

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期货合约接连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治理整顿和培育、发展,市场运行日益规范和高效,中国的各级监管机构始终强调期货市场应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根据本国自身的特色稳步推动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危机深化了中国相关企业、监管机构和决策层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理解,还原和提升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本质;另一方面,期货合约很好发挥了期货市场固有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契合了中国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实行的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各种基础项目的建设和提升内需的举措使中国企业需要消耗大量原材料,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和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受到广泛重视,客观上推动了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提升中国衍生品市场竞争策略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不但从资本短缺大国成为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还从对外债务大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对外债权国。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衍生品市场持续较快发展,市场功能逐步强化,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同时还应看到,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一个金融大国,但还不是金融强国,中国的金融发展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表现在金融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仍然比较脆弱,宏观调控体系、监管体系、多层次市场体系等均有待完善和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全球影响力还有待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才刚刚起步,还需继续发挥商品期货市场的优势,市场还未对外开放,同时还需协调好市场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并通过创新不断增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

中国的衍生品市场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功能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丰富。同时应看到,仍有很多行业无法有效利用衍生品市场对冲风险,导致在危机中遭受了重大损失,而且由于目前中国衍生品市场是区域性市场,其国际影响力与其全球排名还很不相称。

建议首先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衍生品市场,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一个健全的、可化解经济运行中系统性风险的衍生品市场在加快实现中国由金融大国向开放型金融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中国参与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环节。

其次要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股指期货上市为契机,密切观察,不断总结,确保股指期货稳健运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股指期货等场内衍生品市场因为运行规范、价格透明、流动性高、集中清算、监管严格,保持了平稳运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上市股指期货之后,还应逐步推出其他指数期货和期权产品,以及国债、利率、外汇的期货及期权产品,形成丰富多彩、较为完备的基础产品体系,进一步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广度,逐步使中国的衍生品市场达到发达国家的规模。

再次要继续发掘商品期货市场的竞争优势。为适应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需要,继续做精做深现有商品期货产品,使期货市场的运行充分反映现货市场的状况及套期保值需求;继续健全商品期货市场的品种体系,积极开发原油、白银、煤炭、电力、铅等大宗产品,研究碳、气候等品种,逐步开发和完善中国商品指数期货和期权品种体系,不断发掘中国商品期货的竞争优势。

(二)积极促进衍生品和相关市场的对外开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电子交易系统使得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参与全球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设想成为现实。应坚持全球市场战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全球性竞争。

对外开放一方面要“走出去”,在完善相关制度与规则的前提下,探索离岸交易和保税交割模式,扶持国内期货公司继续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创造条件使其逐步达到国际市场的运作标准,推动其开展境外期货经纪业务,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广大现货企业走出去提供配套的专业化中介服务,同时加快相关品种覆盖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如黄金行业应逐步取消黄金进出口限制,允许商业银行自由进出口黄金等,另一方面还要“引进来”,在批准外资继续参股国内期货公司的同时,分阶段允许境外合格投资者进入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积极发展外资企业或金融机构成为国内交易所会员,适时放开境外一般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交易,构建一个稳定、有竞争力的衍生品市场。

(三)协调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增强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协调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关键是协调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协调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要坚持创新的步伐与风险控制的水平相匹配,发展的速度与监管的能力相适应。杨迈军指出(2009),创新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永恒主题,制度创新和品种创新是期货市场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7]。创新需要与中国市场经济“新兴加转轨”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根据中国自身特色施行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的创新;创新还要与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充分发挥创新过程中的后发优势;同时创新要有前瞻性,使其始终在风险可控的层面内进行,并避免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要坚持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避免因监管过度而成为市场发展的桎梏;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整合能力,使市场结构、市场经营模式和监管制度相互匹配,提高监管的效能和效率,如建立国务院层面的跨部门金融市场监管协调机制,从整体上协调和把握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问题;还要积极参与跨国、跨地区的金融监管合作,加强对整体性、全局性风险事件的判断与处理。

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很好地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然而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并非万能,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时,政府应果断予以干预,干预的根本目的不是再走计划经济,而是帮助经济回归良性发展的轨道,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为政府的退出创造前提条件。对于中国而言,政府同时担负着市场监管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责任,必然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引导和支持,必要时进行干预。

(四)进一步提升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中国交易所现有企业文化与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在后危机时代,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表明,寡头竞争市场结构是一种在现代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又具有较高效率的市场结构形式。国外交易所的并购和整合浪潮给我们以启示,为应对全球交易所集中化的竞争与挑战,可以鼓励目前国内会员制的交易所改制为股份制,以市场化的手段推动交易所的上市或并购,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交易所集团。

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期货公司分类监管制度,政策上强化引导,加大“扶优限劣”的政策力度,对法人治理结构欠缺、合规经营水平低、资产负债和风险偏高、低手续费恶性竞争的公司严格进行限制,使其逐步退出市场,对运作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或上市快速提升市场地位,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并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期货公司。期货公司还要尽快改变同质化经营模式,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应结合自身实力和发展目标,选择定位于综合类大型公司、专业类公司、外盘类公司或咨询服务类公司等方向,在各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竞争,并形成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

注:

1.表1数据涵盖全球69家主要衍生品交易所上市的期货、期货期权、证券期权合约,以及在交易所进行清算的OTC产品,交易量均按单边统计。本文数据均按单边统计。

2.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省略。

参考文献:

1.Galen Burghardt,Will Acworth. 2008 A Wild Ride[R]. Futures Industry,2008 (3).

2.Duncan McKenzie. Financial Market Trends: Europe VS. US 2009 [EB]. 省略.uk,2009-10-19.

3. Galen Burghardt,Will Acworth. Volume Trends: Decline in the West, Surge in the East[R]. Futures Industry,2009 (3).

4.中国期货业协会. 全国期货交易历年月度状况统计表[EB].省略.

5. 雷晓冰.飞速发展的全球期货投资基金[R]. 上海期货交易所,2010.

6.金融危机改变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竞争格局[R]. 期货业,2009.

篇3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74 -03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开始“触电”互联网,“互联网+”无疑成为水果生鲜行业发展与创新的必然。那么,如何从市场供求、竞争情况以及消费者特征入手,分析与把握我国“互联网+水果生鲜”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水果生鲜电商市场竞争分析

(一)水果生鲜电商市场的总体竞争势态

目前,各类水果生鲜电商以不同形态蜂拥而入。2010年前后,“本来生活”“沱沱工社”“天天果园”等水果生鲜电商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水果生鲜电商的销售量和销售额迅猛增长,如“不到一年时间‘一米鲜’日销量突破300吨”“2014年‘天天果园’销售额破5亿元,年增幅达150%”。各大电商巨头、VC投资积极布局和投资网络生鲜业务,也充分表明了资本市场对水果生鲜电商发展前景看好。在“全民创业”的大背景下,许多直营农户、水果批发市场摊商通过网络销售产品,以小型水果生鲜电商公司或工作室创业则更多。因此,我国水果生鲜电商市场目前处于初级竞争阶段,市场机遇和空间较多。但一项研究发现多数水果生鲜电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销售净利润率不足10%。亏损的原因主要来自仓储冷链、物流、价格波动、产品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因此,目前并未形成某种可供学习借鉴的水果生鲜电商商业模式。

(二)竞争者细分

按照企业运营模式不同,可将水果生鲜电商行业的主体分为五大类:综合平台型水果生鲜电商、垂直销售型水果生鲜电商、物流主导型水果生鲜电商、产地直销型水果生鲜电商、鲜切型水果生鲜电商。五类电商的具体运营模式和竞争优势具有差异。

综合平台型水果生鲜电商,主要是以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为主,商家入住佣金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另外也自采直营水果生鲜,如天猫、京东、一号店等。垂直销售型水果生鲜电商主要是靠整合零散的水果资源,赚取进销差价。具体来说又可以细分为两类垂直销售型水果生鲜电商,一种业务环节主要是“采购―销售”,不负责物流配送;另一种的业务范围则涵盖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采购到销售再到物流配送。物流主导型水果生鲜电商是依托于已建立起的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链,自采自销;盈利优势主要在低价、高效的配送服务上。产地直销型水果生鲜电商直接立足于水果生鲜产地,更具品控和成本上的优势。鲜切型水果生鲜电商则主要瞄准都市白领、商务人士等消费人群,提品附加值较高的水果鲜切服务。五种类型的水果生鲜电商模式对比如下表1所示:

二、水果生鲜电商市场消费者分析

(一)调研概述

本次调研拟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89份,问卷有效率为97.25%。其中,性别构成:男性138人(35.48%),女性251人(64.52%)。年龄构成:“60后”(10人,2.57%)、“70后”(24人,6.17%)、“80后”(116,29.82%)、“90后”(239,61.44%)。地域分布:来自广西地区的被调研者有189人,占总人数的48.84%;其他地区被调查者200人,占总人数的51.16%,包括广东、北京、河南、浙江、重庆、四川、上海、湖南等地。职业结构:被调研者主要分为“工作人群”(259人,66.58%)和“学生群体”(130人,33.42%)两类。收入结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有139人(35.73%),2000元~3000元有85人(21.58%),3000元~4000元有66人(16.97%),4000元~5000元有40人(10.28%),5000元~6000元有22人(5.66%),6000元~7000元有7人(1.8%),7000元以上有30人(7.7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消费者的水果消费状况与购买行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水果的购买频率选择“偶尔一次”的所占比例为20.82%,其余的均分布在“1~2天一次”和“一周1~2次”。因此可以认为消费者对水果的消费需求比较稳定。但水果生鲜被认为是粘性高、重复购买率高的品类,但目前已形成网络高频购买习惯的用户并不多,“偶尔购买”的用户占大多数(65.8%)。因此,实际上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水果生鲜的习惯尚未充分建立,水果电商市场仍处于培育消费者阶段。

篇4

一、国内企业调整国际竞争策略的重要性

自从中国加入 WTO,各大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纷纷涌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作为国内各类企业,必将面临这种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以及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绿色消费运动等世界性的问题,而且与国外企业的贸易往来也更加密切,其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就是一种必然趋势,必将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中国企业要想将产品和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在这个国际化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就必须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的环境特点和竞争规则,制定和选择正确的国际市场开发及国际市场竞争策略。国际市场竞争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与国内市场竞争有很大的差异。

(1)产品寿命周期呈缩短的趋势。科技的发展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产品的寿命周期趋短,造成产品研究开发投资的收回和预期利益的实现更加困难。如何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呢?我们知道,同一产品的寿命周期因区域市场不同而相异,即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已进入消亡期的产品,在另一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可能处于成熟期,而在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则可能处在导入期。因此,营销国际化是保持并增加企业利润的必要手段。

(2)由于劳动力,原材料等因素在国际市场间存在巨大价差的事实,也促使企业把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规划生产经营销售的最佳位置,及最佳的资源配置,以保证企业的最佳整体效益。

(3)企业活动国际化,乃是当今世界经济,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也只有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企业利润;才能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才能保持并扩大企业的市场,企业也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国际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1)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国际产品标准化是指在世界各国市场上,都提供同一种产品;差异化则是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根据其需求差异,而提供经过改制的、略有不同的产品。

国际产品标准化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节省研究开发费用,和其他技术投入,也可以节省营销费用,它可使消费者在全世界各地都能享受到同样的产品,有助于树立企业及其母国的国际形象。然而面对有差异的市场,国际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增加销量,可能不得不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当然由此必须承担额外的成本与费用。

影响产品标准化或差异化的因素很多,要作出一项正确的决策,至少必须考虑这样一些方面:成本与利润的比较,产品的性质、市场需求特点、东道国的强制因素等。

(2)品牌选择。就品牌而言,大多数国际企业当然喜欢采用统一的国际牌号,因为一个国际名牌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本身就是一笔无形财富,而重新树立一个品牌却绝非易事,然而如果由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如在伊斯兰教地区,不能用猪、熊猫等图案作为商标内容,这样就需更改品牌名称。国内企业仅靠低价竞争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灵活善变的温州民营企业借梯上楼,提升自己的策略很有借鉴。

(二)价格竞争策略

国际企业对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应保持其统一价格,还是针对不同国家市场制定差别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统一价格显然有助于国际企业及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建立统一形象,便于企业总部控制企业全球的营销活动;然而各国的制造成本、竞争价格、税率都不尽相同,消费水平更有差异,要在环境差别明显的各国市场的统一价格销售产品常常是不切实际的。国际企业为了使其整个企业集团利润最大化,还经常采用转移价格策略,这是一种在母公司与各国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转移产品和劳务时所采用的价格,定价的出发点是为了避税、避免资金在高通胀率、严外汇管制国家滞留。当然有些国家政府针对国际企业的这一策略,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要求国际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能遵守公平交易的原则,挽回或保护其正当的国家利益。

(三)人才竞争策略

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使得国外很多人才正面临发展的困境。实际上这是吸引、引进国外人才的好时机。才可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另外,企业最缺少的是能够掌握技术并有创新能力的人,企业就应针对单个企业的情况,就应当从本身的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出发,分析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聘定适合本身发展的人才,这样有了目标和标准当在这方面加以重视,加大投入,为企业解决难题,不管是从教育入手还是从外聘着眼,最终能够让企业长期健康地运营下去。而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才是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企业要确立以下的人才观:

一方面,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

篇5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8-02

中小企业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不能与大型企业分庭抗衡。因此,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营销环境,采取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渠道策略

1.1分销渠道策略

目前有不少中小企业采用间接分销的渠道,即通过国内外中间商出口。这种分销渠道可以借助于第二方的资源迅速打开目标市场,它在产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营业费用较低;销售网络建设投入较小;有利于公司迅速打开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这种营销渠道,将一部分国际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风险转嫁给中间商。

1.2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网络营销也称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营销模式,相对传统的营销模式,它突破了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了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况且,它的营运成本是相当低廉的,但是可以获得高额回报,这非常适合中小出口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进行电子商务是比较经济和较有效的方法。企业可以在著名的国际网站上建立自己公司的网页,并在诸如雅虎、Google等搜索引擎上注册,自己的公司和产品信息,这会让海外的客商有机会找到你的企业和产品;此外,还可通过网络渠道主动出击,广泛搜索目标客户,向其推销产品,挖掘潜在市场。

1.3直销渠道策略

直销渠道策略是指企业将产品直接销售给终端买家的一种销售渠道策略,直销渠道策略有几种:一是企业可以在各国商会、协会及商业网站上去寻找终端客户,或是利用国内、国外的一些国际性展会平台,结识国际客户,通过面对面的接洽,获得订单,并与之建立持久、友好的关系。二是可以在一些BtoC的网站上将产品信息挂上去,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三是可以在国外建立销售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与国外的采购商接触、商谈,争取获得订单。

直销策略有利于获得最终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扩大利润空间。

2产品策略

2.1产品组合策略

产品组合策略是指企业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国际目标市场的需求、自身的资源、技术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产品的经营范围及产品的结构。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波动情况,适时扩大产品组合,既在原产品组合中注入新的产品,扩大经营范围;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缩减产品组合。

2.2产品延伸策略

产品延伸策略是指企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能力的变化,将产品作向上、向下,或双向延伸。向下延伸就是当市场不景气,或区域经济状况不乐观的时候,企业可以把原来定位高端市场的产品向下延伸,增加低端产品项目。向上延伸则是把定位低端市场的产品向上延伸,增加高端产品项目。双向延伸就是在掌握市场优势后,将产品向高低端两个方向市场延伸。

2.3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策略则是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根据需求的不同,提供经过改制的、有所差别的产品。例如在同一国家或区域的市场中有多个客户采购同一款产品,企业可以为不同客户提供在外形上略作改动,或在视觉上略有差异的产品,而产品本身的功能可以保持不变。也可以保持产品的外形不变,根据不同客户的爱好,对产品的功能稍作改动。这样,既能避免同一市场中客户间的不良竞争,又能赢得相应的市场份额。

3价格策略

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决策和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它是国际市场营销的一个决定因素。因此,企业在确定价格时应充分考虑到成本因素、国际市场汇率的波动因素,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给产品价格带来的影响。

低价策略并不可取。采取低价策略,即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的价格定得较低,这固然会有利于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产品销量。但是,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不小。因为,在当今国际金融形势变幻莫测,大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会给产品的材料成本带来不确定因素;另外,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有可能使得结算时得到的价格比原来预期的成交价格要低得多。例如,企业原来设置的产品利润为3%,产品价格也按此原则确定了下来。但是,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人民币的升值等,3%的利润空间很快就会被抹去,就像前一阵,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了连续14个涨停板,短短几个月的升幅就超过了3%,这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的。这个时候如果企业想调高销售价格的话,客户不一定会接受。客户不接受的话,自然也就会失去订单,从而失去市场。那么,如果不调高价格的话,企业将会在亏损的边缘苦苦挣扎。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的国际营销中屡见不鲜。

高价策略对中小企业来讲同样是不可取的。高价格往往跟品牌的享誉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LV的包为什么成本只有几百元,可它的销售价格可以超过万元?就是因为它是名牌,它的品牌早已深深地印在消费者的记忆中。而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优势明显不能与大企业抗衡,除非你设计出了富有特别新意的产品,且产品的市场投入又比大企业大大领先。否则,高价策略是不能维持多久的。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家小企业,在1999年的时候,根据一个美国客户的设想,设计出了超声波测距仪,当时,企业将销售价格定得比较高。因为,这种产品在当时市场上还没有露面过,产品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性,价格也没有可比性,企业最初确实也从中得到了较高的利润。这种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了较多国外工具类的采购商。当有一个欧洲采购巨头提出要订10万台时,要求企业将价格下降20%,可是企业的决策者怎么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价格要求,经过多次谈判,最终这笔生意落空。更让这家企业意想不到的是,过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同样的产品功能,同样的款式出现在了与之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在这次事件中,这家企业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订单,它失去了继续扩大市场的极佳机会,也使自己的产品陷入了被动的竞争中。

因此,中小企业在确定价格时应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市场的竞争情况出发,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确定一个合理的、富有弹性的价格。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营销中进退自如,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命周期更长。

4服务策略

在当今以买方市场为主的国际市场中,顾客对服务品质检核的行为越来越明确,中小企业需要正视顾客的力量,识别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权利关系的改变,把以顾客为导向当做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重视顾客价值的实现,而服务策略则是顾客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

4.1优质服务策略

实现优质服务策略是每个企业都一直希望达到的目标,也是满足社会和顾客需求的重要策略。

优质服务策略是指在营销过程中,以顾客为出发点,尽最大努力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享受个性化的、契约化的良好服务,以此增强企业的信誉度,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消费者。

实现优质服务,一是要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培训力度,增强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二是要建立和健全服务监督机制,及时反映顾客的意见和建议,改善服务方案,提升服务质量。定期与顾客进行沟通,了解顾客的需求,根据顾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服务方式,提供优质服务。

4.2个性化服务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