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重点汇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 得阅读者得天下”,可见,阅读对英语学习多么重要。我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多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了解。结合每单元的主题阅读,我精心布置学生收集多种形式阅读材料,然后在教室的英语角进行展览。学生通过互相学习,英语阅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英语阅读活动交流读书心得,采取的主要形式主要有:阅读故事会、三分钟阅读演讲会、阅读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在各种英语阅读活动中,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把学生分成读书小组,有计划让学读看一些双语刊物,如《书虫》系列读物等,通过看《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等名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在阅读欣赏中,扩大了词汇量 ,提高了英语的阅读能力。总之,通过阅读,学生的听、说、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通过教学改革,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淡无奇、没有变化的教学方法,会压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相反,愉悦的课堂氛围,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促进学生去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相互补充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学生成长、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最佳语言学习环境,比如,我按照教学计划,定期给学生看一些英文影片,如《泰坦尼克号》、《简爱》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学生最喜欢的电影中最喜欢的片段的对白表演,这样,使学生通过看、听、说,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对语言的真正学习和掌握。另外,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要给以肯定和鼓励,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认为自己行,能学好英语,进而保持对英语持之以恒的兴趣。对于学生的作业,我都根据学生的基础,分层次进行布置作业,对完成作业的每一位同学都给以不同的评语,并且在班级定期展示每位受表扬同学的作业。总之,通过鼓励、表扬,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不断成功中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总之,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学习方式,达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的有机结合。
三、分层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素质教育的历史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单靠教师“讲课”是不行的,还要通过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来实现。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围绕讨论题,在一种良好平等的气氛中直接、自由地进行探索、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的一种学习形式。如何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何谓高中历史中讨论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深人。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有效补充。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和应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在尝试运用讨论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贯彻课改精神,本人尝试将讨论式教学引人高中历史课堂,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何谓讨论式教学?本人认为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
二、高中历史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
采用讨论式教学,就是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使其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应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的提出问题、互相交流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也并非不关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地位,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做到有目的、有序的掌握讨论活动的局面,并引导和激发学生去积极的主动并带有创造性的进行讨论。
2.全体性原则
课堂的讨论活动,需要全部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使每一个成员,包括老师在内,都要在讨论中得到收获,那就要求历史老师要精心的挑选课前预习方向和讨论题目。首先,讨论的方向和内容要跟课程安排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其次讨论的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思维灵感;再次就是讨论的题目要有坡度,因为目前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其接受能力也都存在差异,所以在选择话题上要做到既突出“点”,又要照顾到整个“面”,做点难易适度点面结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讨论中有收获,使得课程讨论成为真正的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环节。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讨论形式
1. 相互协商法
讨论时,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中,我先提出了问题:请从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习俗风尚、交通工具、通信手段、传播媒介等方面考虑,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有了怎样的变迁?以及造成这些变迁的原因是什么?而后各小组成员自己思考、协商,汇总形成小组观点,再拿出来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全体达成共识。这样的过程,既发挥了每一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又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智慧,起到了提升对祖国悠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热爱之情。
2.相互补充法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参照,发表见解,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相互提问法
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学生之间可点名提问,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这样的方法增强了趣味性,如加人一些竞争机制,则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三、高中历史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实施
1.设置疑问
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给学生设置疑问,所以教师就要深人的研究历史课本的结构和知识点的分布,然后根据课程安排一步一步的逐渐提高难度的设置问题,学生在课前的准备问题过程中,就已经熟悉课本知识,在课上才能更为主动的参与讨论。高中历史教育,要结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学、地理、政治等方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解决疑问
在学生充分进行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疑问。尽可能的让学生发言,互相交流看法,然后自己去解决疑问并提出新的问题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引领学生前往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不是传输者,不要过多的发言,而是以提问题为主,让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3.总结疑问
作为老师要善始善终,要依据课堂的讨论情况来及时的做出总结,然后根据总结去指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教学进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发挥出最佳效果。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采用有效的课堂讨论式教学,体现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也能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会芳.高中历史常用课堂导人技巧例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72-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此要求既能构筑高效课堂,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及个性化的发展。目前教育改革的特点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的重视,主张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觉得在中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采用问题设置,以问导学,在此基础上的课堂将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那么,如何进行问题设置,以问导学呢?我认为重在教学
设计,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教学活动:新课导入――课标展示,设计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
题――合作探究、方法点拨――知识迁移、巩固应用――学习反思。
新课导入,通过课前检测检查学生已学内容,了解学情,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高新课教学的针对性。
课标展示,分解课标,布置任务。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课本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快速全面阅读课本,整体感知教材知识;其次,有侧重点的阅读,学生发现问题,小组汇总。教师分类列出问题,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分解目标自学,自学后存在疑问的内容进行汇总,如属于简单知识点方面问题的老师可以现时解决,而涉及到教学重难点问题进行呈现。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时,明确各组学生任务,问题要细化,精准。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也可进行全班集体讨论。此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升华阶段,学生讨论时可以生生互动,也可以师生互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方法点拨,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知识迁移,巩固应用,高一阶段可选择历年学业水平测试的选择题,检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知识运用的能力,重点是阅读材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题目的选择要精巧,采取多样化的做题方法,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此同时,教师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细节,适时有效的调控课堂的节奏。
设置问题的流程安排关乎到整个课堂的节奏,而问题设置的类型关系到课堂的效率,它是整个课堂的命脉。问题设置的种类分为哪些呢?首先是判断型;这种问题是对教材内容、新知识概念等作出判断或其它问题,问题设问有“对不对”、“是不
是”等问法。述理型:这种问题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原因、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通常设问“为什么”。叙述型:设置这种问题是指对历史知识事实、结论或者是对历史事件基本线索及过程等进行叙述,通常设问是“是什么”、“怎么样”等。运用型:此种问题是对设定的情景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设计问题有“当你……你该怎么办”。评价型:这种问题主要针对历史人物及现象进行评价。通常可以设计成“对……你有怎样的认识”。
以问导学,建立高效课堂是教者一直探索努力的目标,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并不是设置问题种类、数量越多越好,质量才是最重要的。结合实际,我觉得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未来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能具有开放性。明确的说就是指在课堂问题设置上,不要求答案整齐划一。注意两个方面:首先,结论多样化,言之有理即可;其次,问题设置注重思维的扩散。高中学生的思维抽象概括性、理性思维已经具有,对史料分析和理解能举一反三,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结论,而不再像以前盲从教师的归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问题设置时,要进行组织教学,侧重引导、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比如 “自1982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下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体的形势下,它是否还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呢?”开放性的设问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也激发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国热情及社会责任感。
二、设置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水平
历史课作为知识十分丰富的课程,其在高中文科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师而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一直都是十分困难的问题。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归纳教学方法逐渐被高中历史教师所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归纳教学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归纳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主动性
归纳教学策略作为一种十分科学的教学方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将驳杂无比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将不重要的知识剔除,这样十分有助于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以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近代史部分为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本屈辱史,从1940年的开始,中国陆续经历了第二次、中日、、日本几次战争。这几次战争分别对中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陆续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对这几场战争发生的背景,时间,所签订的跳跃内容,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此,教师所教学的侧重点十分重要,教师通过将中国近生的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汇总,便于同学们掌握和记忆。
2、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历史知识十分复杂繁多,在面对如此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时,同学和老师往往都十分头疼。然而,通过归纳总结法,就将历史知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归结在了一起,给同学们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框架自行拓展知识,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堂所培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归纳总结能力。所谓高中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就是能够清楚的将一段文字总结为一个句子。甚至能够将一本历史教材归纳为短短几句话,这样能够使大脑中存在一个基础框架,就好像人体具备了基本的骨骼,学生可以在以后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丰富血肉。
二、几点建议
1、多媒体教学与归纳总结教学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各样课堂之中。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所教的内容更加形象的向同学们展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语言讲授。之后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赤壁之战的视频。在讲课时,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放映,这样能够使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场面的宏大,刀光剑影的壮烈场面。多媒体教学和归纳总结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同学们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了解,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来主导课堂学习。
2、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往历史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拿着课本照本宣科,甚至在很多历史课堂中出现教师照读课本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历史课堂的效率极其低下。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有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甚至教师可以将一些历史事件作为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辩论。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前人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话题进行拓展,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学习的热情。在辩论会中,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思维逻辑,语言组织能力。历史课程作为文化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将历史知识与时事政治结合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
唐太宗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展望未来。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应该将目前的一些事实要闻和同学们分享。培养同学们将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事政治共同思考的能力。历史朝代的兴旺衰退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更加有助于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4、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教学相长,作为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工作,应该不断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工作。目前很多教师眼光十分局限,在日常工作中忽略知识的学习,导致自身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甚至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多年不换。其知识的陈旧以及教学方法呆板,都严重的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历史文化名著,例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中国古典著名史书,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
结束语
历史知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的内容。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为之努力。归纳总结法作为一种十分科学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广泛的应用与历史课堂,更应该被广泛的传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100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的核心理念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用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学会和他人合作解决历史学习问题。
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学生无法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这显然不符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理念。基于这几年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确立了历史课堂的五步教学法,即:学(激趣导入,定标自学)――论(组内讨论,合作释疑)――展(展示交流,共同提升)――评(精讲明评,点拨拓展)――练(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一、激趣导入,定标自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找寻出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尽可能运用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新奇和神往,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历史导学案分五大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归纳、拓展延伸和基础达标训练。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的归纳填写,并对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消化、提升。
“思维从疑问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求在阅读教材学习内容时,要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同时也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疑问和看法,这样才能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的,也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发充分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要开发和发展。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及时并适度的进行点拨。此环节的关键是:
1. 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避免繁琐冗长;2. 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3. 这部分提倡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合作不能代替独立思考;4. 学案要让学生清晰的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应该学到什么程度?5.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
二、组内讨论,合作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面上来。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至6人足矣,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方式。小组内先进行找错纠错活动,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完善问题答案的合理表述。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参与其中,以了解讨论效率,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记录员作详细记录。关键是要做到:
1. 遵循“1、2、4、8――N”交流原则;2. 要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3. 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加强小组长培训,确保组内交流有序高效;4. 讨论完成后,由组长举手,便于掌握讨论进度;5. 每个环节结束后,都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
三、展示交流,共同提升
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相同序号的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
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想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增光添彩。如在“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中,有的小组提出了“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各种思想相互交汇,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最后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七点:一是日本没有经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根基不牢固;二是倒幕派演变为维新派,并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他们支持的天皇也并非封建制度的代表;三是在工业、农业、军事、政治和文化上,都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得力措施;四是当时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五是日本主动实行了改革开放,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六是日本的岛国危机意识,和从大化改新就体现出的向先进文明学习的民族传统;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拥护。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就是集体的智慧。在这里,课堂真正成为了真正的学堂,问题也在交流中变成不是问题的“问题”。
面对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感悟自得的过程。当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其他途径去解决,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与事件知情者联系等。另外,教师要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进行适时调控,避免出现泡沫现象。此处要做到:
1. 精选汇报内容。一组汇报,他人补充,控制汇报时间;2. 对汇报的问题要挖掘透彻,深入分析,举一反三,掌握重点、突破难点;3.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新生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引题;4. 不重复汇报内容;5. 限制强势学生的过多发言。
四、精讲明评,点拨拓展
这一环节,基本上和上面的环节是相互融合的,时间、空间上具有交错性。教师应该随时随地、反复灵活地依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四会”和“五能”指导,即会组织、会倾听、会质疑、会分享,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表达运用能力、情感能力等。
第一,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非重点部分,尽量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习的专题。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清历史线索,从每一个知识点,到每一课题,再到每个单元都要形成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笔记中记下并掌握好。
第四,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如:1. 顺口溜:《》的内容概括为设工厂、赔两亿、割三岛、开四口;2. 谐音法:《》的四处通商口岸可以用“杀出苏杭”来记;3. 数字法:1689年《权利法案》+100=1789年《人权宣言》,你说巧合吧;还有如点面交叉、纵横联系、归类求异、对比记忆、绘制图表、空间记忆、关键词记忆、衍射记忆等等。
第五,教师的精讲要多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立体教学手段,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还要运用一定的小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六,教师的精讲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综合、分解、总结等。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五、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本课所学重点内容要当堂掌握,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节节清。教师在训练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宜,要有梯度,保证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拔高,理解能力较差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随堂达标训练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师批阅,对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评析和整合;算出小组平均分,排出各组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束语
总之,实施这一教学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生进行灵活调整。在时间分配上,根据所学内容灵活安排,每一步用时多少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可。实践证明,五步合作学习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学生变得会学习和爱学习,历史课也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信息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优秀表现。教育领域也是很早引入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推广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城镇中小学中,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哪些便捷呢?
1.放大了课本内容。
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看自己的课本,开小差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学生的关注点也容易因为短暂的走思而与老师产生偏差。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课本内容放大到屏幕上,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2.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设备除了可以将已有的教学内容放大到课堂中来以外,还可以应用互联网搜索到许多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尤其是一些音频或者影像资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3.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有些教学内容较为复杂,但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减少了老师讲解的时间,能够进行更多的教学内容。
4.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备课过程中多了更多学生可以参与的环节。备课不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工作,可以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充分运用任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把课堂主导的地位还给学生。
二、信息化在课堂中的应用范例与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和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信息化因为其在教学当中的优势,被更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
1.将课本内容和习题内容集中放大展示到了屏幕中。
这样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要考查的重点,对课本内容进行增减,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2.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扩充课本内容。
利用互联网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内容,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课本内容。
3.变平面为立体,降低知识网络构建难度。
学生接触到的都是课本平面知识,如果形成知识网络是比较难得的一个过程。利用幻灯片,可以根据授课重点,为学生直观清晰地展示知识网络结构,方便学生模仿学习。
4.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备课环节中,可以将幻灯片制作、视频准备等步骤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准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找自己想了解的背景资料。在上课时,由学生中推举出一名主讲人,来为学生讲解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最后由老师对没准备到的重点内容进行补充或者对大家的成果进行讲评。这样能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关注度大幅度得到提升,也让课堂变得高效。那么,具体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信息化的优势来开展教学活动呢?
1.利用互联网搜集展示专题图片,营造历史环境氛围。
高中的历史课本中,讲述历史事件和事件意义的课文内容很多,图片内容所占比重较少。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互联网多搜集一些图片,可以更丰富立体地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历史事件,从而对所学内容也印象深刻。
2.利用幻灯片形式展示时间轴。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历史课程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可以建立起一条时间轴,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老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板书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不够全面直观。如果利用多媒体设备,搭配上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总结,不仅能涵盖更多内容,还能更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史和世界史时间轴的重叠。这种做法能有效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保持思路条理清晰,复习时更有效率。
3.分配备课任务组织学生自己讲课。
因为学生越来越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可以将备课人物合理分配,将历史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来主导。最后老师对重点、考点进行点拨。这样学习能抓住学生兴趣,通过自己的准备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4.将模拟练习题放大到幻灯片里。
高中阶段,虽然有很多考试,但是也意味着没有很多的时间,同时给全班学生做统一的测验。历史知识点比较细碎,需要及时检验学生的记忆和应用情况。这种方法能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碎小时间,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当堂反馈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是否达到了老师的预期设计。
三、信息化在历史复习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课堂教学中有一类特殊的课程在整个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历史复习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复习课几乎占据了总教学课时中将近二分之一的时间。主要原因是由于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初中阶段内容重叠交叉,在讲授新的历史知识时,其实就是在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另外,作为高考文科考查的科目之一,历史学科由于内容多、时间线索纷繁复杂,给复习课带来的任务量一直很大。较为传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划分专题复习。
这种复习方式主要根据时代背景或者主要历史时间进行专题划分,然后细化专题知识点内容,带领学生梳理复习。优点是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而来,复习与检测都较有针对性。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教学大纲中会有一些重叠划分内容,复习时没有连贯性或将两部分重叠内容进行对比时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轴关系会给学生自己复习留下难题。
2.依据时间轴复习。
这种复习方式应该是最科学的方式之一,不仅在复习时有线索可依,还可以建立清晰的时间网,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是这种复习方法工作量大,全部靠老师一个人来整理,达不到让学生梳理复习的目的。相较传统复习方法,信息化历史复习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是却大大降低了我们复习课备课的任务量。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直观放大地将专题表格展示给学生。重叠内容也可以归纳在表格中利用数据图片进行充分对比展示。其次,数据检索排列功能的充分应用可以轻松地帮助我们梳理出不同的历史事件时间轴,并且能够随意拆分重组。这些内容还可以布置成为小组作业,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课中,改变复习课“一言堂”的现象。信息化在新课教授、复习课的整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信息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更广泛地推广和开发。
作者:吴希 单位:福建省连江县黄如论中学
参考文献:
历史研究本身有几千年历史了,其中重要的东西,一是史料,二是史观。综观最近几年江苏及全国高考的试卷命题趋向,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史料阅读和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新的史料体现新的史观。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性题目,都大量引用历史原始资料出题,从多角度切入历史知识。所以,机械背书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考命题趋势的这一显著变化,必然引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考和新转向,如何在高中教学中重视、强化并有效进行史料教学研究,已然成为大家探索的教改新焦点。
一、加强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世界历史教学发展的总趋势。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两种形式的教育目标,即历史思考(Historical Thinking)与历史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关注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学生必须发展五项有关历史思考的能力,即年代学的思考、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与解释、历史的研究、历史问题的分析与决策。[1]
在英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历史教学的新改革,举措之一就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英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五项能力:编年式理解,关于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变化的知识与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和交流。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史料的作用,尤其“历史探究”和“组织和交流”两项更是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英国,史料的运用已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
2.高考改革趋势下中国历史教学的必然转型。
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到了史料运用的重要性。例如,初中明确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来学习历史;高中阶段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必须具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2]
所以,重视和推行史料教学的本质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是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探索性学习”转折的桥梁,它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记忆和背诵现成历史知识为主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搜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自己对历史的独立判断。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
1.以史料带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的展开。
(1)以史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高中历史的教学,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如果教师能选择新颖别致的史料切入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远胜于按部就班的照本宣读。例如讲述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可以先呈现一系列的中国瓷器、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辨别,然后看一些关于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上的旧中国的手工展品和西方工业品的陈列,让学生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自主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中西方在近展的差异性原因。
(2)以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形成多角度的思考。
讲述全球化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现新航路开辟、三次工业革命和世贸组织建立等相关史料,再组合成系列提问,如:全球化形成的过程、推动力、主要途径,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思考,等等。关于全球化专题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关于世贸组织的资料、区域集团化的资料、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资料、当今世界赞成和反对全球化的不同资料和报道等,然后形成系列性问题思考: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是什么关系?你怎么认识和评价全球化问题?丰富的史料可以养成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历史的能力。
(3)以新角度史料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反思历史的批判精神。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史学家柯林伍德也认为研究历史不应该追随权威,而要用自己的方式,直接从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出思想。[3]书本教材上的历史知识是单薄有限的,而历史本身浩瀚无边,史料的合理补充是必要的教学拓展,也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平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的自主能力,论从史出。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教授就提出了:“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而且不允许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4]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近期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新的史料,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把握历史,感知历史,改变原有的简单化的概念,突破书本有限资料形成的局限性思维,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正如作家吴稼祥所说:“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的历史是不可靠的。多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历史就多一分真实。”
2.课堂内外史料训练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史料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绩,是一个内外结合的长期训练过程,绝对不可能只是讲讲解题技巧就有成果的,也不是在课堂上看几段史料这么简单。所谓课堂内外训练有机结合,指的是学生课前搜集史料和课堂运用史料相结合,课堂基础训练与课后提高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主搜集史料,产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的探究兴趣,然后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汇总、分组讨论或者师生相互质疑讨论等方法进一步做好史料的整合分析工作。
3.文史结合训练,将历史与校园连接,与时代连接,与现实连接。
历史史料是陈旧的史实,与我们的现实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古代的文字史料,学生常会感觉理解困难。因此,在平时的史料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接触古文字史料来加强解题训练,同时,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把历史史料反映的现象与今天的现实思考相连接,使它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性。如呈现工业革命影响的史料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在大家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问题等;在展现近代社会风俗的史料时,我们运用了我校前身振华女中的校史资料,学生很有兴趣,也增强了现实使命感。
4.将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紧密结合,注意新史观和新成就的引入。
在高中史料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和批判性能力是首要任务,而高中生毕竟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尚未成熟,认知上有局限,所以,在探究史料的过程中肯定需要教师站在更高角度去宏观指导,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另外,现在学术界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也要及时引入中学历史课堂,这样教学才有创新和灵性。
5.合理运用书本史料。
课本中有很多重要的史料,如插图、歌谣、表格、历史资料回放、材料解读、课后史料问题等,都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把课本当成最基础的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这些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中学历史史料教学还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史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二是注意史料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三是运用史料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
综合上述,史料教学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的世界性趋势,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本质体现,它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历史教育的研究重点。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长处,加强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 for History.Basic Edition.Los Angeles:1996;本处的撰写,参阅、引用了台湾地区教育研究委员会翻译的美国1996年的版本。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中学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几年时间了,从最初的惶恐、无奈到渐渐的适应,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以下要谈的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的几点感悟: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发展性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师的工作,就是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我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这种认识和结论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见解,不见得就符合历史课本或传统的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的准确性,更不是对历史教科书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看法的认证,它是多样性的和开放性的,以及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思维训练而逐步形成起来的。
在历史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再比如,在评价曹操时,有的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他是个奸臣、枭雄;有的学生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认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二、 综合处理高中学生自身历史知识欠缺问题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以截取《百年中国》有关片段,学生非常爱看,加深印象。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如果让我来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话,让学生自己绘制表格整理课本提到的每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适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比如将必修3《诗言志、歌咏言》这一课,我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来讲解,学生非常踊跃。
(3)教学中应该指定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
三、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我们应该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因有满堂灌之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受到一些质疑,但它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第六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就比较适合用讲授法,而且讲授法在每节课均可和其他方法交叉使用。
(2)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等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法。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如分组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3)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辩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和大组辩论的方式进行。如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东欧剧变是坏事还是好事?该不该抵制日货?等等。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辩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一、历史教学要达到一定广度
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历史特征和规律的阐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说清楚,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现象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讲“”时,先向学生回忆这个时期的经济史“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文化史的“启蒙运动”,政治史的“”,这就能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的历史概念。第三,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如:对“二战”影响的讲解,要注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思想的深入人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第四,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掌握历史的前后联系,使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或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找出并划上内容的重点句、词。如讲“二战”的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第五,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名胜,并能够阐述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保持对知识的一定深度。总结不出来难的问题时,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如:现在的农村生产是不是小农经济?为什么?小农经济该具备哪些特征等,不断的设疑,不断的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历史教学要达到一定热度
要想使历史教学让学生产生兴趣,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时可以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这样做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直观形象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使教学效果更佳。第二,运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教学时,教师运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使学生很受感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材料会丰富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第三,讨论是交流的最好形式。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时,教师出示问题“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有学生认为逃跑也是一种战术,是一种策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加上教师点拨,使他们对此战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次战役,对于双方来说各有胜负,但这次战役的最大作用是使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两国通过此次战役,保存了实力,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基础。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历史教学要重视深度
历史教育的实用性、社会性都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时,要使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第一,历史是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汇总。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也是历史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可能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样就会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第二,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第二步,要联想教材中的内容;第三步,要弄清问题是什么。通过对材料题的分析和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阵地,是历史教学中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浅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用好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
二、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3.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应试,而应该充分发挥历史课之人格教育主渠道作用,尤其是通过乡土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进入世纪之交,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启和深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日益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1]新颁《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部分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凸显出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的新特点:一是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对于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意义重大。
一、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地方都已将博物馆、历史遗迹、历史音像资料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作为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在历史教学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云南,目前历史教学中基本以教材作为全部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滞后。一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二是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局限于课堂;三是从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看,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导致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并且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造成乡土历史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四是从课程资源内容看,统编教材资源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教材结构单一,相应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课程资源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意义
(一)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新课程《纲要》中指出:历史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那么何谓乡土史?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乡土”是指县(含市、区)一级的行政范围。乡土史也就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本乡本土的历史。2001年,教育部公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使每一级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成为各级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正式颁布。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个省(区)最早一批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2009年秋季起,按照教育部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计划,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成为推进我省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要素。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因地制宜,有计划,并且主动地进行适度的课程开发,既满足了广大师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又融入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而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同时,通过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学生成为学业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力不足的状况;培养学生自主交流、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
(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长期以来,中学课程资源的选用实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课程,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充满多样性和差异性。在这样一个充满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环境里,不同地域的学校、不同学生和教师,无论是在生存背景、个体需求、先天素质、后天努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广泛的差异,国家课程资源“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共同性与统一性”,往往形成课程设置与具体学校的“课程需求和条件之间发生严重错位”。多方因素影响下,造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乡土史知识匮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的局面。
2009年,我所在的学校昆明市官渡区一中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由关上搬迁至官渡古镇对面的云秀书院。面对古镇,一方面,搬迁至此的广大师生们对古镇的历史和现状知之甚少;另一方面,近年来官渡古镇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对古镇的开发和建设,从金刚塔的“整体顶升”到一批古建筑的修复,从古镇的整体规划到宝象河的治理再到一系列湿地公园的兴建,从服饰、小吃到民风民俗,乡土史资源十分丰富……于是我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官渡古镇周边学校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尚未有一所学校系统地在进行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形成文字结论。我所在的官渡区一中身处古镇腹地,古镇乡土资源的利用也仅仅在高中一、二年级作为选修课每周开设一次,力度和效度远远不够。并且我在古镇乡土史资源资料的收集中,发现就连古镇政府也未能有一个具体的职能部门对相关乡土资源进行汇总、整理……于是现行课程资源造成地方教育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家乡未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学生成年后大都对自己的家乡不认同,不愿扎根家乡,亦很难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由此可见,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更符合地域性、彰显地方特色、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还可以让学生在关注主流文化的同时关注生养自己的一方水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民族和国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客观需要
大家知道,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改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这说明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念,更是广大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它使得教师由国家课程资源开发下的课程计划的被动贯彻执行者到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实践主体,它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潜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需要,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广阔前景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既能拓展历史课程资源,又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讲解一些乡土历史,往往能克服统编教材自身的不足,能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程固有的各种功能。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一是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学生的时间、空间距离都比较大,加之现行的评价、考试制度,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通过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二是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普遍了解得不多、不准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甚至有很多错误的认识,有必要对学生补上这一课,使学生能对家乡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科学的了解,通过对家乡有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发挥历史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功能。三是对比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人文主义精神,发挥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应有的功能。
为保证开发与应用顺利进行,必须落实历史资源开发与应用中的人力支撑及制度保障。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应组织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年富力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事业心强,专业知识丰富,人员组成合理的团队承担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任务。其次,要加强教育指导督导工作,健全长效机制,从政策、机制、经费等方面保证团队成员的相对稳定,要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研究水平。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矫正、调控研究过程。加强研究实施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分析并能及时反馈到研究过程中去。研究实施过程中,要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实验氛围,以确保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42-01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阵地,是历史教学中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浅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用好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将会是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