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污染的成因

环境污染的成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环境污染的成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㈡水质污染畜禽养殖场排除的粪尿和污水长期渗入地下或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质恶化,对周边和河流下游的人畜用水构成严重威胁。

    ㈢大气污染畜禽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同时堆积在外界环境中的畜禽粪便在高温下很容易发酵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中主要成分有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由于养殖场大都建在居民区或者公路沿线,从养殖场长期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居民苦不堪言,路人怨声载道,养殖户一方面要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还要受到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纠纷困扰。

    ㈣污染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高浓度畜禽养殖废水排入农田后,可使土壤因营养过剩而使植物生长旺盛发生倒伏;使土壤中氧供应不足而抑制生物活动。此外,长期大量使用养殖污水灌溉农田可堵塞土壤毛细管而使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易造成土壤理化性状恶化。㈤传播病菌患病或隐性带病的畜禽会排出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据化验分析,畜禽场排放的每毫升污水中含有33万个大肠杆菌和66万个肠球菌,每升污水中蛔虫卵和毛线虫卵分别高达200个和100个。沉淀池每升污水中蛔虫卵和毛首线虫分别高达199.3个和106个,如不进行有效处理会造成大量蚊蝇孳生,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据统计,畜禽因环境卫生恶劣引起的畜禽疫病致死率占总死亡率的50%以上。

    二、造成养殖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㈠养殖场布局不合理农户为了节约畜禽圈舍建设成本,方便饲养管理或由于养殖建设用地难以落实等诸多因素,养殖场大多建在自家庭院、公路旁或河流沿岸,而且成县的规模养殖户大都集中在城郊和人口较集中的村社,因而造成规模养殖场过于集中,人畜混居,在疫病的防控方面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㈡对养殖业环境污染的认识不足,责任不清各级领导干部对环境治理认识不足,认为环境治理是养殖场的职责,环境治理计划的制订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淡薄,养殖、轻环保,缺乏必要的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畜禽粪便长期随意堆放在圈舍周围,污水随意流淌,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全县123户规模养殖场,只有5个配套了沼气池,而且都是在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下才建设的,还有96%的规模养殖场没有配套沼气池。

    ㈢人均耕地面积少,对畜禽粪便的消化能力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均占有耕地逐年减少,尤其是部分耕地用于建畜禽圈舍以后,几乎没有多少耕地可用于消化利用畜禽粪便,只能堆积在圈舍周围或道路旁边。㈣环境污染监管力度不够多年来,由于成县是一个铅锌矿产区,各级政府把环境污染的监管重点放在了各大铅锌矿生产区和尾矿坝的治理方面,畜禽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没有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三、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㈠制订计划,明确责任县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共同商讨制订切实可行的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和计划,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督促检查,将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列入养殖场项目建设立项审批的必要条件,使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㈡养殖场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畜牧部门要和当地土管部门一起共同协商,为规模养殖场解决养殖用地,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居住情况,对养殖场建设合理布局。养殖场应建在距离主要公路、居民区、农家乐、旅游景点等处1公里以外,应距畜禽牧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农药厂、化肥厂、污水处理厂2公里以外,并且养殖场要处在这些污染源的上游。养殖场周围要有足够的农田、鱼塘、果园以及蘑菇种植园,以便实行种养结合,有效利用畜禽粪便。

篇2

1.1 直接原因

农业方面内部污染逐步扩大。以农户为单元的养殖越来越少,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下,集约化畜禽养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规模化养殖污染也越来越重,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剧农业环境污染,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土壤板结和盐渍化现象严重,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自然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的污染。加之泸西县目前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超过发达国家设置上限,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影响土壤自净能力,此外,泸西县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且大部分地膜残留于土壤中,极大影响了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功能,粮食减产、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1.2 环境原因

在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治污设施运行成本高的现实压力下,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势,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治污设施不配套,运行难以正常,难以稳定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有增无减,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越来越多,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极度膨胀,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水,未作任何处理直接倾倒的垃圾对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建城、铁路公路高速、机场水库等各类工程建设行为加剧农业污染。工程建设中,土地占用面积不断加大,河道过度采掘沙石,挖掘山体、凿山打洞、侵占河道、乱挖乱采等破坏现象严重,流自净能力下降,破坏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为完全改善。

1.3 客观原因

区域内河流保护软弱乏力,水中含有粪大肠菌群、氨氮和高锰酸盐,生活废水排量多,废水处理站少,集镇河流水环境安全严重受制。历史上长期大面积过度砍伐和现阶段保护不力造成的森林植被保护力下降,地表水分蒸发流失快,林木偷采现象严重,林木结构不优,致使森林结构单一,蓄养水源能力差。河流流量不断减少,水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现象严重。区域性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影响环境现象频发,治理成本高,难度大,水利、公共设施、农作物及人民财产等灾害性直接经济损失较重。

2 泸西县农业环境污染对策

2.1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泸西县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要立足于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拉长产业链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优质农作物的产业化,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保障农产品安全,施肥用药讲环保,种养走向标准化,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工业化造就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农药、农膜的使用,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农民的环保教育和无公害生产培训,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制度,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在土地承载能力范围内还田,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落实在粪污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施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的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要防止土壤污染。

2.2 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积极宣传农业环境安全知识,明确环保就是保自己,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标语、宣传车等加强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建成长期、持续、普及的宣传活动,深入田间地头、百姓人家。建立健全长效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落实环保责任,整合监督资源,建立权责明确的目标考核和协调,着力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把环境看作是价值的中心,避免某些领导牺牲其他地区的环境谋求本地区的利益,肆意排放污水,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需要领导责任的落实,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责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为充分发挥江苏的教育、科技、人才、交通、工业、开放等资源优势,江苏根据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果断实施“两个率先”、沿江发展、创新推动等战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

截至2013年末,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1.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3646.0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29094.0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6421.65亿元。人均GDP达到74607元(折合12047美元),高于全国3269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6373.32亿元,财政收入实现6568.46亿元,人均实现消费26622.7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32.59亿元,进出口总额5508.44亿美元(其中出口3288.5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9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42602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土地面积占比为48.7%,人口占比为50.1%,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为50.0%,其中:第一产业占比65.6%,第二产业占比为52.4%,第三产业占比46.2%。

江苏经济在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环境污染面日益扩散,环境质量恶化日趋加剧。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十大水污染事件中,就有2件发生在江苏境内。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经济转型发展、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二、文献回顾

对环境与经济增长较早的理论研究,始于D’Arge(1971),他在Harrod模型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Forster(1972)则较早地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考虑了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将存量污染视作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并假设污染的产生是由于资本的使用而导致的。在这一分析框架下,Forster(1973)进一步分析了环境污染治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其效用函数中同时包含了消费与污染,并且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占用资本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源,因此在最终的均衡点上,消费水平和资本水平均比新古典模型Stokey(1998)在其AK模型中,假设低收入水平时使用污染最严重的生产技术,这可以理解为消费的边际效用要大于污染所带来的负面效用。这时,经济增长伴随着环境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由于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而污染的边际效用却在增加,最终使得更加清洁的生产技术获得在经济发展中使用。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开始是环境污染不断增加,后来由于清洁技术的大量运用使得污染逐渐减少。

孙刚(2004)在Stokey(1998)、Aghior和Howitt(1998)的分析框架下,进一步分析了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影响。他通过模型分析认为,环境污染治理存在一个门槛效应,只有环境污染治理的边际贡献率足够大,在能够维持可持续发展。Andreoni和levinson(2001)则构建了一个更为简单的微观模型,发现不同特点(规模报酬)的环境污染处理技术,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关系。

崔宁宁等学者(2005)分析了江苏省历年来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特征的关系,认为其符合EKC(环境库茨涅曲线)理论,并且这一曲线尚未达到转折点。吴玉萍(2002)、刘耀彬(2003)、杨凯(2003)、王宜虎(2006)等人的研究,则分别证实了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EKC的存在及其特征。刘应希(2005)根据广州市18年来S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发现广州的SO2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存在”M”型关系,它是2个单列的“倒U型”曲线。

三、江苏环境污染现状

“九五”以来的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江苏经济在以两位数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的增长速度也在加快,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整个“十五”期间以及“十一五”中期之前,江苏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速度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十五”期间环境污染增长速度最快。进入“十二五”以来(2011―2013),随着全省各地对环境污染治理强度的逐步加大,工业“三废”排放量有所减少,但是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则出现时多时少的波动现象。

1、工业废水排放现状

“九五”期间,江苏工业废水排放量没有逐年增长,反而呈现逐年减少的特征。2000年比199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1.83亿吨,年均减少0.366亿吨,年均削减1.6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急剧增加,由2000年的20.19亿吨猛增到2005年的29.63亿吨,五年增幅为46.76%,年均增长9.35%。“十一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减少,由2005年末的29.63亿吨减少到2010年末的26.38亿吨,排放总量减少3.25亿吨,排放量年均减少0.65亿吨。进入“十二五”以来(2011―2013),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减少,由2010年末的26.38亿吨减少到2013年末的22.06亿吨,排放总量减少4.32亿吨,排放量年均减少1.44亿吨,年均排放削减率为5.8个百分点。

全省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大部分来自于苏南地区,这是由于苏南工业较为发达,并且其发展速度快、资源能源消耗多。以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2.06亿吨,苏南五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下同)排放量合计达到13.7亿吨,在全省的排放量占比为62.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多的是苏州市,最少的是镇江市。

(1)化学需氧量排放及比较。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江苏在对污染物排放的调查统计中,未将化学需氧量列入统计范围,更未将其列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十一五”中期以来,江苏正式将化学需氧量列入调查统计并向社会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末至“十二五”期初,该项指标增长幅度较大,2011年比2010年排放量猛增45.82万吨,增幅达到58.15%。随后,这项指标呈现逐年微小减少态势。在苏南地区,该项指标值约占全省的1/4强,其中:排放量从高到低的城市依次分别为南京市(203040t)、苏州市(85941t)、镇江市(41890t)、无锡市(39072t)、常州市(37871t)。

(2)氨氮排放及比较。“十一五”期末,江苏氨氮排放量为6.3万吨。进入“十二五”以来,该项指标有所升高,尤其是从2011年明显开始攀升,2011年排放量比2010年增长幅度为149.52%。2012年比2011年排放削减0.41万吨,排放量削减2.61个百分点。2013年比2012年排放减少0.57万吨,排放削减3.72个百分点。就苏南地区而言,该项目排污指标占全省的31.58%,而苏南的5个城市中南京和苏州排放量最大。

2、工业废气排放现状

“九五”期间,江苏工业废气排放量五年间递增15.33%,年均递增3.06%,排放量增长较缓。“十五”期间,江苏工业废气排放量剧增,五年间净增加量达到11118.38亿标立米,五年增速达到122.47%,年均增速为24.49%,是近二十年来工业废气排放最多的五年,其增速远超过江苏这一期间的GDP增速。“十一五”期间,江苏工业废气排放量净增11016.35亿标立米,五年间排放递增54.55%,年均增速10.91%,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回落13.58个百分点。这说明,江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较上一个五年而言有所减少,但仍以年均10.91%的速度递增。如图1所示。

(1)二氧化硫排放及比较。“十五”以来,江苏二氧化硫排放呈现期初较少、中期大幅度增加、期末微量减少的变动趋势。其中,“十五”期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出现剧增现象,2005年较2000年排放量净增53.01万吨,年均增加排放10.6万吨,年均增速12.57%。“十一五”期间,这一指标值减少32.29万吨,年均减少6.46万吨,年均削减率为4.7%。“十二五”的前三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十一五”期末值相比,排放减少11.21万吨,年均减少排放3.74万吨,年均削减3.54%。江苏排放的二氧化硫,有近一半来自苏南地区。在苏南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硫,有60%来自于南京市和苏州市,40%的来自于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其中常州市的排放量最低。

(2)氮氧化物排放及比较。“十二五”以来,江苏氮氧化物排放量呈现逐年减少态势,截至2013年末,3年内减排氮氧化物19.77万吨,年均减排6.59万吨。2011―2013年间,年均排放削减4.29个百分点。在江苏排放的氮氧化物中,有53.63%来源于苏南地区。苏南五市排放量由高到低的城市依次分别是:苏州市(249636t)、无锡市(148750t)、南京市(143701t)、常州市(13502t)、镇江市(82025t)。

(3)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及比较。“十五”以来,江苏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其间:“十五”期间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急剧增加,其增长速度年均达到21.68%,远远超过江苏GDP的增长速度;经过“十一五”期间的连续治理,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呈现逐年减少态势,五年累计减排33.07万吨,年均削减率为8.47个百分点;在“十二五”的前三年,这一排放量先后出现“增加减少“、”增加减少”两次波动现象,即:2011年比2010年增加排放量3.62万吨、递增8.04个百分点,2012年比2011年减少排放9.04万吨、削减18.59个百分点,2013年比2012年增加5.96万吨、递增15.05个百分点。这说明,江苏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在多年间基本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虽有减排,但是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江苏排放的工业烟尘粉尘总量中,有50.76%来自苏南地区。表1反映了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的排放数量及其在苏南地区乃至全省的占比。其中:排放量和排放增速从高到低的城市依次为: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

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现状

“九五”以来,江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体呈递增趋势,并且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九五”期间,工业固体废产生量年均递增3.06%,进入低速增长期;“十五”期间,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均递增17.9%,进入高速增长期;“十一五”期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均递增11.49%,虽然较“十五”期间增速放缓,但仍属于快速增长期;“十二五”的前三年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均递增6.59%,进入中速增长期。

江苏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有60%多来源于苏南地区。2013年,苏南五个城市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中,有37.52%来源于苏州市,有25.61%来源于南京市,有15.88%来源于无锡市,有21%分别来源于常州市和镇江市。换言之,苏州市和南京市是苏南地区产生工业固体废物最多的城市,而常州市和镇江市则是产生工业固体废物较少的城市。

四、江苏环境污染的成因

其一,部分重点行业及以及少数支柱产业成为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地,其运行惯性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举步维艰。

2012―2013年间,江苏省调查总队曾经对江苏20个重点行业的部分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笔者根据这次调查统计资料,运用指数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将调查数据重新进行计算和整理,得出一套新数据。通过这些新数据,可以分类分析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指数,及其对环境质量的损害影响程度。

重点行业排放工业废水比较。该项行业排放指数显示:农副产品加工业(0.0322)、酒和饮料与茶叶制造业(0.0491)、纺织业(0.2750)、造纸和纸制品业(0.0724)、石油加工与燃料加工业(0.0347)、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0.2045)、金属制品业(0.0302)、医药制造业(0.0265)、化学纤维制造业(0.036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0499)、金属制品业(0.03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712)、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业(0.0187),都是排放工业废水的行业,其中:纺织业(53040.03万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9439.38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642.45万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739.49)等行业,都是排放工业废水的大户。

重点行业排放化学需氧量比较。该项行业排放指数显示:农副产品加工业(0.0729)、酒与饮料和茶叶制造业(0.0752)、纺织业(0.2219)、造纸和纸制品业(0.092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2253)、化学纤维制造业(0.035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0388)、医药制造业(0.0351)、石油加工和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0.0317)都是排放化学需氧量较多的行业,其中纺织业(40695t)、农副产品加工业(13385t)、酒与饮料和茶叶制造业(13784t)、造纸和纸制品业(16890t)、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1305t)、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107t)、计算机与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8298t),都是工业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大户。

重点行业排放氮氧化物比较。该项行业排放指数显示:纺织业(0.218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2812)、农副产品加工业(0.0652)、酒与饮料和茶叶制造业(0.0778)、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0.0662)、石油加工和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0.0576)、化学纤维制造业(0.031)、金属制品业(0.0242)、计算机与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491)等行业,均为排放氨氮化物较多的行业。

重点行业排放工业废气比较。该项行业排放指数显示:石油加工与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0.022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0521)、化学纤维制造业(0.010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093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3658)、电力和热力生产及其供应业(0.3311)、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0.0152)等行业,都是与工业废气排放直接联系紧密的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7778.53亿立米)、电力和热力及其供应业(16092.01亿立米)、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539.36亿立米)、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531.13亿立米)和金属制品业(1736.36亿立米),废水排放量位居20个被调查行业的前五位。

重点行业排放二氧化硫比较。该项行业排放指数显示:电力和热力生产及其供应业(0.463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145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1026)、造纸和纸制品业(0.0442)、纺织业(0.05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0649)、石油加工与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0.0565)等7个行业,位居被调查的20个行业之首,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前五位的行业从高到低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8847t)、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83665t)、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3004t)、石油加工和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46061t)、纺织业(42079t)。

重点行业排放工业烟(粉)尘比较。该项行业排放指数显示:电力与热力生产及其供应业(0321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228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184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0822)、纺织业(0.0414)、石油加工与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00.0362),位居被调查的20个行业前六位,其烟尘粉尘排放量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124048吨、88220吨、71412吨、31758吨、15990吨、13920吨。

重点行业产生工业固体废物比较。该项行业产生指数显示:电力与热力生产及其供应业(0.401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374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057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0326)、煤炭开采与洗选业(0.0324),位居被调查的20个行业的前五位,它们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从多到少依次分别为:4128.21万吨、3846.04万吨、595.33万吨、334.77万吨、333.48万吨。

其二,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消费在增加能耗的同时也增加了污染物排放数量。

(1)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生活能耗显著增多。1978年末,江苏人口总量为5834.32万人。截至2013年末,江苏人口总量增加到7939.49万人,35年间人口数量净增2105.17万人,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日益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除衣食住行消费之外,人们对能源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因此,在人均GDP不断提升的同时,人均能耗也同步增长。“十五”期间,江苏生活消费的能源总量从688.91上升为1098.27万吨标准煤,净增409.3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11.88%。“十一五”期间,江苏生活消费的能源总量从1098.27上升为1882.82万吨标准煤,五年间净增耗能784.55万吨标准煤,年均耗能增速14.29%。“十二五”的前三年,江苏生活消费的能源总量净增652.5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量217.53万吨标准煤,年均能耗增速11.55%。

(2)城镇生活排放多种污染物,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表2分类反映了苏南地区生活污染物排放程度。从该表可以看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南京第一、无锡第二、苏州第三;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南京第一、镇江第二、无锡第三;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南京第一、苏州第二、常州第三;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镇江第一、南京第二、苏州第三;城镇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常州第一、镇江第二、苏州第三;城镇生活烟尘粉尘排放量镇江第一、南京第二、无锡第三。

(3)民用车辆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排放尾气加剧了大气污染。截至2013年末,江苏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6492846辆(个人拥有率为89.41%),其中:载客汽车8405278辆,载货汽车967900辆,其它汽车170643辆,摩托车6853757辆,挂车95235辆,拖拉机760582辆。就机动车而言,全省拥有1722万辆,一个地级市最多拥有264万辆(苏州)、最少也拥有79.2万辆(连云港)。这些机动车在消费汽油的同时也排放大量的尾气,已经成为城镇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这是因为:机动车行驶需要燃烧燃料,其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不但污染城市空气,还危害人体健康,损害资源、庄稼与植物,还会导致农业遭受污染,使生态失去平衡。

其三,环境污染压力不断增强,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世界银行研究显示,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2%至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 “十一五”期间,江苏用于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的资金投入呈现逐年减少现象,2010年度投入的治理资金仅是2005年的47.75%,环境污染面在扩大、污染程度在逐年加深,而用于治理污染的资金投入却逐年减少。“十二五”的第一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资金是2010年的2.3倍,此后,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其中:2012年比2011年净增13.9亿元,递增30.59%;2013年比2012年净增18.61亿元,递增33.31%。尽管如此,这对于治理三十年来不断积累并逐年加重的面广量大的环境污染,在短时期内只能局部见效,尚不足以大幅度改善被污染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

五、结论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江苏经济连续多年高速运行,积累了丰硕的经济成果,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各省前列,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同时,江苏的环境污染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经济发展呈现两位数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在呈现两位数增长,并且污染面在不断扩大、污染程度在不断加深。

环境污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增长、工业生产、煤炭消费、石油消费、电力消费对环境污染都有一定的影响。笔者根据江苏数据、运用回归方程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城镇生活、工业生产与电力需求,都会产生和排放废水,其对废水排放总量的总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7136、0.7822和0.6837。工业生产、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和电力消费都会产生和排放废气,其中对废气排放直接影响力最大的是煤炭消费,其次是石油消费。电力消费和工业生产直接产生的影响较小,他们主要是通过对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而间接产生的。随着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以及1700多万辆城镇机动车对汽油、柴油消费量的大量增加,废气产生与排放量也不断增加。江苏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些成效是局部性的,并不是全局性的。显然,“十三五”期间江苏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江苏各地只有彻底放弃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转型,有效遏制环境恶化,促进生态环境平衡。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下方面。

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政府应出台促进环境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治理市场化的专项政策,这些政策应当涵盖工业污染治理市场化的定义、范围、原则、手段、模式、奖惩等方面的内容。对于重点污染行业(区域),可采取集中式治理模式,也可委托第三方环保公司有偿治理。

促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加快环境保护关键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与自行研发。加大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力度,促进环保产业链上的各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在工业领域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应用推广机制,在工业生产的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应借鉴日本经验,及时启动应急机制,采取救助、赔偿和环境修复等有效措施。必要时,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相关企业实行高额罚款、关停并转、司法处理等强制性措施。建立多方参与的环境信息公开和监督体系,探索形成江苏特色的环境治理联动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源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就业税收贡献大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适当提高轻工业比重、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尤其是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行业发展,控制其产量,强制其削减污染物排放量,通过整合资源逐步减少乃至淘汰高污染行业。加快运用环保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和改造江苏传统产业(包括一些支柱行业),例如电力、纺织、化工、造纸、金属冶炼等行业,使它们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建议采取立法(如地方环境污染治理条例)形式,明确规定各级财政用于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量占本地区GDP的比重,设立该项资金专户,确保足额投放,及时向社会公布资金开支与审计信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促使各类企业提供足够的治理资金用于本企业的节能减排。逐年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环保产业,完善环保优先的信贷体系,开辟更多的环保产业融资渠道。

(基金课题:本文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十二五”重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L-14001;项目负责人:戴子刚)。)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统计局:2010―2014江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 镇江市史志办:2005―2014镇江年鉴[M].方志出版社,2014.

[3] 崔铁宁:由北京雾霾印发的环境保护建议[J].团结,2013(12).

[4] 李永荣、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7).

[5] 苏明、刘军民、张洁,促进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研究[J].财政研究,2008(7).

[6] 张艳丽:城市水污染的治理对策及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9).

篇4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56-1

该系统实现可大致分为界面设计、数据库编程开发、网络通信编程开发等三个主要部分。其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界面设计在风格上保持了一致性,均采用了VS2005的标准控件,主菜单根据数据查询、参数设置、显示方式等功能实现划分。客户端程序将串口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在存储到本地数据库的同时使用TCP/IP协议向服务器端实时地传输数据,服务器端接收到数据后存入其数据库,两端均能执行数据查询操作。

通过本信息系统实现了环境污染物的远程监测和管理,为检测部门的监控和产品厂商的产品维护提供了便利。

一、综述

为了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不仅需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加以治理,同时还需要对这些参数进行连续在线测量。实际上,监测设备数量众多,配置分散,宜采用多个直接数字控制并通过通信控制器进行互联组成多域网。这样既满足了监测部门的远程监控,也便于生产厂家的远程维护。经过研究发现,采用互联网是目前比较方便并且经济的解决方案。

本系统运行于WinXP环境,采用Visual 2005平台,选择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使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实现了以下三个模块的程序:1.远程通讯类的编写。它必须允许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访问使用,以实现基于Internet的数据传送和信息共享。2.客户端程序。用于接收服务器端报送的数据报文并将数据存入网络数据库,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各种统计和查询,并对服务器端进行参数设置。3.服务器端程序。用于对现场端的监测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存储,并将其报送至服务器端,以及接收用户端的控制信息并做出相应动作和反应。

二、功能分析

(一)服务器端功能分析

服务器端需要对烟尘参数进行数据检测、处理和存储,把处理后的监测结果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通信协议发送给客户端,并能够实时地响应客户端发出的指令。要完成该功能并能实现传输的安全可靠性,首先要考虑网络通讯方式的选择,如TCP和UDP、C/S和B/S的选择,在比较后,本系统选择了TCP/IP协议和C/S架构;其次要有自己的通讯协议,方便双方安全通讯和数据的正确;最后,在客户端发出指令(包括监测指令和其他指令),服务器端要实时无条件地响应客户端的指令,快速地将数据传输到客户端,并准确地完成客户端发出的指令。

接收客户端的控制信息并做出相应动作和反应。这个功能的实现,也是基于远程控制技术,相当于服务器端的后台程序,后台中有客户端发送的指令具体实现方法和程序,这些程序在服务器端应用一个类,很好地封装起来。需要完成的动作和反应,主要包括客户端对检测仪器的选择、参数设置以及光路控制等。

(二)客户端功能分析

客户端需要接收服务器端报送的数据报文并将数据存入数据库,并能对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对于数据的存储、查询和显示方式,类似于客户端一样,需要借用数据库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

不同的部分在于远程控制模块,它主要是包含了客户端内所有能实现的控制功能,通过发送指令,来让服务器端执行相应指令的程序来完成参数设置和检测仪器的选择等功能。实现方法是在客户端的一个类中将包含服务器端所有能执行的指令,然后经过控件的操作,通过远程通信将控制指令传输给服务器端,来执行命令,从而实现远程控制功能。

三、设计开发

(一)界面设计

主界面设计采用父窗体方式,使用MenuStrip 控件来做菜单栏,按照文件、用户信息、实时监控、历史数据、污染物校正参数、系统参数等主题进行分组,将功能公开给用户。

文件的下拉菜单中包含了数据删除、数据备份、数据恢复以及退出;用户信息下拉菜单中包含了对用户信息的设置;实时监控的下拉菜单中包含了选择监测点(该项中包括全部、01、02、03、04几个选项)、选择多个监测点、多图形查看以及监测方式(该项主要包括采样间隔、数据、曲线和堆积图);历史数据的下拉菜单中主要包括按时间查询、显示、关闭显示、按窗口全部打开、历史数据导出;污染物校正参数的下拉菜单包含了设置;在系统参数的下拉菜单中包括参数设置、光路控制、基本参数设置、串口参数设置、选项、历史记录导出、口令无效。

(二)服务器端设计

在收到监测仪器的数据后,调用数据处理模块转化成直观的数值形式,通过TCP/IP通讯协议将数据发送给服务器端,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中,首先要创建套接字Socket,所创建的套接字与本地的IPEndPoint绑定,设置套接字的模式为侦听模式,在套接字上接受接入的连接并在套接字上接受介入连接。

客户端程序除了远程通信模块外,软件定义了其他相关模块类和对象,主要有:Communication类,负责与单片机的数据通讯;Viewexport类,负责图形曲线和图表的显示及图表的Excel方式导出;Alarm类,负责报警功能;DataProcess类,负责数据的处理;TableLog类,负责日志记录及数据库操作。

程序采用事件驱动工作方式,各功能模块互相协作,自动触发相应的消息事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Alarm类和TableLog类与后台数据库MS SQL Server2005使用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和复杂的查询任务。

(三)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登陆并选择好服务器IP地址后,服务器实时将处理好的数据传给客户端。一般情况下发送过来的数据是字节形式的,通过和客户端相同的字节转化,将数据转换并存入本地数据库,同时将数据显示在监视界面中DataGridView控件中的表格中。在以后需要访问的时候直接查询本地数据库。此时的访问主要通过DataRead方法从数据库中读出。

由于客户端不需要进行数据的处理,只是显示监测仪器传送的数据并存储到数据库,所以相对来说数据量会比服务器端缩减很多,处理速度也会增加,能够满足多个服务器同时监测的条件。

四、总结

借助于环境污染物因子远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工厂监测部门的监控和政府监督部门的管理有效连接起来,方便了远程监测和产品厂商的产品维护,实现对环境污染物因子排放情况的随时掌握,实现现场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快速集中,获得现场监控数据,为远程监测故障诊断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成波,陶红艳,万文略.设备远程监控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8).

[2]王刚.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0).

篇5

在世界范围内,英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并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这一解决问题之模式的典型代表,且这一模式恰与我国相类似。笔者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英国的环境污染与治理,并对比我国的环境治理现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治理我国环境的模式,以此成为我国法律视角之下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汤药”。

一、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根源

所谓环境污染是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碍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概括而言,环境污染的成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客观成因:(1)污染形成的必然性。由于人们对于物质资源利用效率的永恒局限性,所以物质资源无法实现 100%转化为所需产品,无法实现100%循环使用。(2)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由于生物对环境质量依赖的客观性与局限性,生物无法脱离所处空间环境的限制。(3)是绝对客观成因以及人为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相对客观成因),其中后者以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局限性为基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局限性正逐渐被打破。

主观成因:(1)以获取净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这也是绝对的主观成因,它是基于人们的本性产生的。(2)污染释放的成本低于污染防治成本,这是相对主观成因,它是通过设计优良的制度来尽量减少这种不经济性对于环境污染所起的助力。

二、英国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一场毒雾夺走了超过1.2万人的生命,还有更多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乃至癌症,这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给了沉浸于工业奇迹的英国人当头一棒。在付出血的惨痛教训后,英国走上了法律治理大气污染的救赎之路。经过近60年不间断的治理,2012伦敦奥运时,伦敦终于告别“黄色雾都”。污染治理和环境破坏一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全面治理。

(一)英国环境治理体制。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通过立法成立环境署,形成专门统一治理环境管理机构,它在环境保护与管理方面适用了综合的管理方式,并将土地、空气和水资源的管制纳入统一的治理轨道。这个时期,环境执法部门主要靠污染控制收费来平衡预算,只有少数人仍享受政府补贴,并且政府对该机构的补贴也在逐年减少。

(二)英国环境污染政策、法律治理。英国在1994年在全球第一个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在1990年实行了“绿化政府”行动,同时实现中央政府各部门间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英国具有较长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历史,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SEA指令》导则的国家。

英国环境保护法规由法律和相关规定和执行规范所构成,环境保护法规内容非常丰富,自19世纪后期相继颁布了《有毒废物处置法》、《水资源法案》、《自来水工业法案》、《清洁大气法案》、《污染预防法》,以及河流法、废弃物管理法等。英国的环境保护法的体系则由这些法案构成。

在财税政策方面,英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采用收取环境管理费、征收废物倾倒场许可证和废物排放费、超标准排污处以高额罚款或判刑、建立损失补偿制度、对一些产品征收环保研究费等各种财税措施来达到防治污染的目的。在环保补贴方面,到2006年,英国土地的77%在农村,大大超过欧洲的平均数40%。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英国从2005年4月开始,对农民保护环境性经营给予补贴。在环保产业方面,其政策发展趋向表现为:加速环保产业技术改造,减少特别优惠支持和增加对技术含量高的环保措施的支持;鼓励清洁生产、清洁产品发展和废品回收利用;实施环保优惠政策与积极创新环保技术相结合,走环保技术与服务国际化。

三、英国环境治理对我国环境治理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不断突出,治理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毋庸置疑,如果环境问题我们治理不好,不仅会对我们当代人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而且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有必要总结教训,从英国的环境治理中借鉴经验。

(一)综合立法与专门立法相结合。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环境物质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因此,对于环境治理的立法,只有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治理,才可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一是确立《环境保护法》作为综合法和基本法的地位。二是在基本法的前提下修改相关单行法律。三是制定因应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专门法律。四是加强环境与能源和经济等相协调的立法。

(二)政策与法律协调使用。在环境治理上,政策与法律作为两种不同的工具,各有所长:政策具有灵活性,其导向性作用更为明显;而法律则更为确定化、具体化,其约束力更强。借鉴英国处理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关系的经验,可以将这两种手段交互使用,发挥二者在环境治理上的作用。

(三)注重环境治理的实际效果。我国现在环境法制中最突出的问题,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如何使制度得到实施。可以借鉴英国的“环境教育”和“垃圾倾倒收费制度”,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观念。

英国经过环境污染的痛定思痛,通过上百年努力,较好解决了环境问题。其环境治理体制、环境污染政策治理、法律治理和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行动治理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