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

篇1

目前企业信息化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工业工程的支撑:(1)业务信息化自身涉及到的作业流程化及其流程的优化;(2)实施信息化所依赖的基础数据的准备,如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等;(3)信息化管理的其他环境,如生产的均衡性、设备的可靠性等。

一、工业工程与业务流程再造

1.业务流程再造概述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产生的,其基本内涵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为出发点,以价值增值流程的再设计为中心,强调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界限,提倡组织改进、员工授权、顾客导向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以达到企业动态适应竞争加剧和环境变化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2.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程序

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精髓,可以将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结构设想成一种多层次的立体形式,其实施体系由观念重建、流程重建和组织重建三个层次构成,多数业务流程再造方法可由以下七个阶段的工作来概括。

(1)远景设计。企业高层主管应当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2)项目启动。在此阶段企业高层主管要确定哪些流程需要再造,设定清晰的流程再造目标,成立业务流程再造项目领导小组并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

(3)流程诊断。对现有流程和子流程进行建模和分析,诊断现有流程,发现流程中的瓶颈,为业务流程再造定义基准。

(4)新流程设计。在分析原有流程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流程原型并且设计支持新流程的IT框架。

(5)新流程实施。新的流程是否可靠、方便、完善,还有待于这一阶段的检验。

(6)流程评估。业务流程再造结束后,要根据项目开始时设定的目标对当前流程进行评估,看新的流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7)持续改进。一次业务流程再造项目的实施并不代表公司改革的任务完成,整个企业的绩效需要持续改善才能实现。

3.工业工程的分析与评价技术在企业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经典工业工程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针对生产过程的研究,它的主要技术之一就是工作研究。应用于业务流程再造的工作研究技术包括:

(1)程序分析技术。对整个生产过程或一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

(2)作业分析技术。对同一工作地上的工作进行分析。

(3)各种图表。用于记录某项业务或管理流程的现状。

(4)“5W1H”提问技术。用于发现流程中的问题。

(5)“ECRS”四大原则。用于改进流程的现行方法。

对业务流程的分析是由粗到细、由总体到局部的过程。先进行程序分析,将多余的、重复的工序或流程取消或合并,使整个业务过程合理化;然后再进行作业分析,使工作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环境建设

1.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环境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业务流程再造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基础数据环境建设。把反映企业人、财、物及其相互联系的各种数据统一起来,称之为基础数据环境。为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1)数据的规范化。必须有统一的标准编制数据。

(2)数据的准确性。输入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要准确。

(3)数据的完整性。软件系统输入的数据应满足系统运行所要求的各项参数。

(4)数据的及时性。应及时输入反映当前状态的各项数据。

(5)数据的一致性。

2.工业工程在基础数据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是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就进入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步的信息化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营造上述基础数据环境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

首先,从广义上讲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合理性的含义。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的ERP,其基础数据环境主要包括物料与产品信息、能力信息、库存信息、财务信息、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具体有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作中心、提前期、工艺路线、库存设置、供应商与客户信息等。在录入这些数据之前,应先运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如工作研究、物流与设施布置、激励原则对输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其次,在数据的准确性上,如标准工时这种数据,主要利用工作研究中的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帮助企业挖掘内部潜力,消除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面的浪费,合理安排作业,制定出各项工作的标准时间,如没有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则很难保证准确性。

参考文献

篇2

0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水平。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效能。本文主要是围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为突破口,分析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效能提高的影响,最后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之所以建设企业信息化主要就是为了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效能,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也开始走向世界,而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国外看,美国70%以上的企业都实现了通过互联网进行业务宣传和销售,而我国70%的企业才处于摸索与学习阶段。从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看,我国企业管理方式良莠不齐。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常常会导致企业的重复建设或者企业生产过剩、库存积压过多、经营数据掌握不及时等现象的出现,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而企业信息化就是完善企业管理方式的良好途径。

1.2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企业实现信息化

竞争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特点,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竞争,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比的就是谁能够将信息资源更好、更快地进行应用以及创新能力。因此企业的信息化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企业竞争力的优势是信息资源的优势,因此企业要不断的保持信息资源的优势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3 企业管理者决策科学性需要企业实现信息化

企业的决策需要以企业的各类信息为基础,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候,需要对企业的全部信息进行深入的掌握与分析,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可能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实现企业信息化后,通过“云平台”将各种信息汇集到一个平台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方便查阅企业的信息,并且信息的分类也比较清晰,便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往年的信息分析其决策的科学性。

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 企业信息化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益

企业的信息化能够实现企业管理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企业在现有的资源内实现整合,通过优化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等实现对企业管理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外界的了解情况,进而及时根据外界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决策的科学性。在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前,也就是说企业的产业结构常常是以高消耗、低收益为主的;而企业实现信息化后,企业的决策方式有了很大的科学性、企业根据信息资源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向高效率、高增长、高效益的产业发展。同时,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解放大量的人力资源;企业信息化可以简化企业管理中间环节,降低因为中间环节的繁琐造成的信息资源的浪费与各种商机的延误。

2.2 企业信息化降低了企业成本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环节中的人力资源的支出,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运转率,因此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借助高科技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与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其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工作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科学性;最后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为企业的产品营销环节节省了大量的费用。

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支撑及建设内容

3.1 信息化建设的平台

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构建企业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都是依托企业大数据库建设或者云平台的构建为形式,云平台是帮助企业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云平台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孤立弊端,企业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源的享用,同时企业通过此平台将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储存,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因为如果企业单独发展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借助云平台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回报率。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设内容

办公自动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当前4G或3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人员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办公自动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员工登入、修改密码、个人办公以及管理等功能。日常办公:就是企业的员工以及管理者通过自动办公系统进行相应的企业管理,比如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的查阅、工作事宜的审批与分析等;企业管理:对不同的管理人层授予不同的管理权限,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动化办公系统给付的权限执行其权利,比如利用计算机系统优化人员配置等。

3.3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就是企业管理者可以进行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分析、掌握产品的销售以及库存情况、产品生产管理、企业投资的规划,也可以及时查看产品的生产情况、企业中的各种资源的消耗情况;各部门通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很简单实现其职能,如仓库管理员可以记录出入库零件、产品的情况作为以后查询浏览、统计、盘库的基础信息,帮助企业人员分析出企业管理或运营的薄弱环节等等。

3.4 外勤工作人员管理

企业的日常销售以及对企业分支的管理都需要外勤人员的管理,因此对外勤人员的管理是提高企业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措施。外勤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位置管理、考勤管理以及报表管理。通过信息化可以随时了解外勤或分支机构工作人员的位置(状态),以及通过信息化对外勤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考核,避免外勤人员不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外勤人员工作的时候其在面对一些复杂事情时要做出快速反应,而一些决策可能会超出外勤人员的权限,这时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及时调取需要的数据,让企业的管理者根据外勤人员的报表等做出科学的决策。

3.5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一方面要求“以客户为中心”追求信息共享,完善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优化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流程,构建新型管理系统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另一方面,CRM实施于企业与客户相关的业务领域,使企业与客户保持一种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建立客户驱动的产品、服务设计和向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优质服务,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销售。

4 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效能提高的措施探索

4.1 加快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企业制度的保障,因此需要加快企业现代制度的改革步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首先,企业要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因为信息化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受到企业管理制度的限制,因此要转变企业的管理制度;其次要鼓励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通过上市操作规范企业的经营模式,推进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2 构建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模型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对企业的技术进行现代化处理,而是要从整体上实现企业信息化改革,因此企业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进行科学设计,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具体就是企业的业务流程要以实现其信息化为目的,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特点而变化,惬意的组织结构也要逐步向扁平化结构发展。

4.3 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应用的技能培训

企业信息化实施需要企业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企业要提高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让他们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增强对使用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技能;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培训,让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形成浓厚的氛围;最后要积极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资金支持增强信息化建设的软件、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

4.4 提高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2013年方圆集团荣获“2013工程机械信息化应用优秀企业金奖”荣誉,其获得此项荣誉是因为其在管理中应用云平台进行企业管理,云平台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方圆集团云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平台和一种模式,即“应用平台”、“支撑平台”和“商业服务模式”。

4.4.1 “应用平台”包括计算、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应用平台的工作重点是对CAX/PDM/CAPP/ERP增加功能和系统优化,建立统一的应用共享平台,建立集团管理驾驶舱,建立决策反馈系统;改进和扩大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规模。

4.4.2 “支撑平台”建设是在企业中心机房、网络、服务器等基础上,利用虚拟技术建立符合“云”应用要求的资源优化共享的硬件平台。在支撑平台上,进行网络改造升级,加强硬件建设,对服务器、工作站等硬件设备进行采购,建立虚拟服务器,建设集团数据中心,建立大型存储及异地备份系统。

4.4.3 “商业服务模式”是根据集团云应用方式的转变,建立方圆信息化应用新的商业模式,其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在线租用服务和运维及托管服务。

5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能,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其信息化建设系统,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东杰.浅谈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0(7).

[2]何祖联,董艳.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优化研究[J].时代金融, 2014(3).

篇3

一、前言

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变革。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加强企业运作控制,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苏州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苏州市中小企业局、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立课题组,联合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航天自动化有限公司,组织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调查活动,采用发放问卷、在线调查、走访客户、电话询问、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82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196份。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揭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以推动企业以信息化为武器,塑造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此次调查,帮助IT企业深入了解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未来的投入方向,开发出相适应的产品。

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认为,提高效率和强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资金不足,成功的关键是企业领导重视并参与。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接入Internet,主要作用是为了获取信息,但不注重企业网站和企业邮件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企业越来越重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并认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企业对生产、财务、销售的信息化。

该项调查吸引了大批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的参加,根据受访者填写的个人身份,在样本中,企业总经理、CEO约占16%,CIO或其他IT相关人员占34%,CFO及其他财务人员占15%,营销及销售人员(Market/Sales)占21%,业务人员占14%。从样本的这一构成情况来看,该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人员的综合意见。

在受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中,办公自动化是最直接也最广泛的方向,有68%的受访者表示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在办公自动化之中。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依次是:财务管理(56%)、业务管理(55%)、宣传(42%)、库存管理(42%)、客户关系管理(40%)、经营决策(30%)和供应链管理(25%)。从这一顺序来看,恰好是越高端以及越前沿的应用,普及的程度越低。企业往往是从低端和直接的应用开始,逐渐认识和接受信息化,然后再一步步地深入。

二、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⒈苏州市中小企业人员规模分布

在企业规模上的选择上,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分布最多的是100-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59.6%。其次是大于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27.7%,企业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比例为12.8%。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迫切性和企业的规模相关性比较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需求就越迫切。从该调查样本所选择企业规模的数据分布上可以看到,它们正代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应用和主流需求。

⒉苏州市中小企业计算机与管理软件的普及情况

调查显示,苏州的中小企业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已经非常普及。占74.4%的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在没有使用的企业中也有7.7%的企业准备购买相关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只有17.9%的没有应用信息产品的中小企业用户,不打算使用或购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产品。45%的受访者选择了量身定做,这一比例反映出,企业目前所接触到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22%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服务商在对通用方案进行客户化个性改进之后提供给自己,这说明许多方案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如果客户化个性改进的成本过高,企业也是无法承受的。

⒊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状况

调查显示,在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中,使用最多的软件是财务软件,其比例占50.5%。经过20多年对财务软件的推广,财务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应用中。此外,进销存软件的使用比例也达到了27%,进销存应用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它能够充分解决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如:能够自动实现打印送货单据;企业家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经营状况;它使企业员工在一种规范的软件环境中作业,让中小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在流程化、制度化方面得到固化,使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办公软件的使用,占到21.2%,从中可以看到无纸化办公在苏州市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企业在使用生产制造软件的比例比较少,只占9.5%。生产制造软件能够帮助制造型企业在灵活地按单生产中获得最大的效率。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苏州市的制造型企业对这种软件的应用并不是很普及,这表面上看是企业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但实际反映的问题是市场上没有简单易用的软件提供,而且大部分生产制造软件的通用性差并且价格昂贵。最后,还有22.5%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管理软件,这也表现出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困境:一是对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认知不足,二是现有的管理软件复杂度和学习成本都比较高,三是价格便宜的软件比较少。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跨入管理信息化门槛的主要障碍。

⒋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状况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需求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正从一种被动、朦胧的状态进入自发、积极理性的状态;调查还表明,目前存在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

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使用管理软件最想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集中在库存、销售和财务管理方面。其中,需要减少各库之间调货麻烦的占67.1%;随时掌握商品库存情况的占52.3%;掌握每个客户的销售收入的占51.8%;降低财务和供货商对账的占50.5%;降低财务和业务对账工作量的占45%;精确核准原材料和成本的占20.3%。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主要是对企业运营流程中的物和财的管理,其典型表现为:对内集中在库存和财务对账管理,对外是销售客户和与供应商的财务管理。

⒌苏州市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状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门槛的下降,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显示,在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中,有29.7%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有70.3%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企业上网的目的和如何利用网站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推广,仍然是大家还比较困惑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到,促进企业建立网站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是企业建立网站的成本还比较高,维护和更新是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在网络的宣传和推广上获得的效益不是很大。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建立并利用好网站的重要原因。

⒍苏州市中小企业影响管理软件应用的决策者分布

在企业管理软件的决策上,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企业主说了算。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选择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主要的决策者是老板(企业主),其比例占78.1%;其次是财务的负责人,占20.2%;业务负责人和上级单位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下,企业主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收益。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企业主规范管理流程和提高管理效率。如果管理软件不符合这两个需求,主管部门也很难推进管理软件的普及和应用。

⒎苏州市中小企业了解管理软件的渠道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购买,中小企业还是比较信任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购买管理软件时,了解和购买的方式一般选择通过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占69.5%。由于管理软件的复杂性要比通用性软件要高,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对软件的安装、应用和维修服务都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软件的应用能够在中小企业中顺利实施。此外,朋友推介的占15.3%,通过网络的占14.4%,通过电脑商城的占9.5%,通过其他方式的占10.8%。

⒏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升级的需求分布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要求一般都比较低,只要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即可,对软件的升级周期的要求不是很高。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对软件升级的需求不是很高,占65.7%的中小企业选择1年后才升级;有16.0%的是半年才打算升级;有13.2%的是1个月升级;有5.1%的是3个月升级。

⒐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主要方式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销售,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现场销售。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在有购买管理软件意向时,有42.3%的企业需要软件公司或软件销售公司派业务人员来访,进一步说明软件的应用效果;有28.8%的用户需要眼见为实,需要安排现场操作示范说明;有21.2%的中小企业希望参加软件公司组织的免费培训。只有7.7%的只需要电话联系。

⒑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状况

电子商务的产生,让中小企业用户更加便利地接触客户和供应商。调查显示,有21.3%的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过电子商务活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78.7%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参与过电子商务的活动。这表明,电子商务从认知到普及应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⒒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意向分布

部分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购买处于观望状态中。调查显示,有74.2%的苏州市中小企业打算在1年以后购买管理软件,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都处于观望状态中;有14.3%的中小企业有意在半年内购买;有5.5%的企业计划在3个月左右购买;只有6%的中小企业欲在1个月左右行动。

⒓苏州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的兴趣分布

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调查显示,苏州市的中小企业用户对于政府或者软件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和免费的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有70.2%的中小企业表示,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并希望能够提前通知他们。只有29.8%的中小企业对这种活动的兴趣不是很大,他们都表示无法参加这种交流和培训活动。

⒔信息化与工作模式的碰撞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必然遇到原有工作模式与信息化要求之间的冲突,对此,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可以接受工作模式的调整。其中,4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接受,28%的受访者表示工作模式可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表示不能接受工作模式调整的,仅占受访者的4%。这一结果反映出企业对于信息化服务的极大配合。

⒕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咨询费用的承受能力

对于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受访者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IT咨询服务商提供的咨询服务确实能够增加企业的收益,那么他们完全能够接受在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55%的受访者回答较为谨慎,他们认为如果收费不高,那么他们将可以接受。

⒖未来三年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分析

2007年,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将出现突破性进展。调查显示,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企业计划系统、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近半数的大型企业将进入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阶段,由于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必须建立在统一的业务平台和统一的数据管理基础上,所以这标志着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将在以信息化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⒈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作为信息化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

⒉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上存在很多偏见和误区,缺乏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认为不搞信息化企业照样能发展,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在当前对许多人来说没有网络就无法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少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还不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上网的中小企业较少,即使在已上网的中小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信息化=软件化”,把企业信息化看作是计算机人员的事,认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其实,企业信息化不仅是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等,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配合信息化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等。

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中小企业盲目追求上档次,搞豪华版;有些觉得应该先实施再付钱;有些盲目想少花钱,多办事;有些甚至主张完全立足自主开发。这些错误的思想,最终所导致的最大受害者,还是企业自己,不得不接受投资的浪费和项目失败的无情现实。

⒊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中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销售市场含有过多的不确定因素;二是IT软硬件设备消费成本仍然较高。这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一方面是指IT设备更新频率快,另一方面是指中小企业自行组织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投入很大,开发周期很长,却收效甚微,这些庞大的IT系统支出与投入就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调查显示,目前苏州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中小企业这个比例通常在2%~3%之间。

⒋专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

调查中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6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障碍。尽管近年来我国在IT人才的培养方面进展很大,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企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具有相当经验的IT人才还十分欠缺。

技术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阻力。中小企业由于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难以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网络管理工作,除了一些企业进行各自培训外,大部分都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更严峻的是,由于中小企业薪酬较低、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以及就业观念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状况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⒌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大都比较落后,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这些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重组等,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企业都以为:只要建立了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实现企业信息化了,这种认识显然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组织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表现得最为充分。因此,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方案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较为突出。原因之一是,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提供给企业从售前的咨询到方案的实施,直至售后的运营维护、系统化设计、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原因之二是,软件开发、服务上的问题也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基于微软系统之上开发产品,其开发的产品要随着微软产品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软件企业本身不很规范,由于其软件设计人员的流失而造成无法完成用户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迫使这些企业重新更换系统;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实施完成之后,要随着市场变化等原因对系统进行调整,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相当数量的维护、更新等费用。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成本,使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驻足不前。

四、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目前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⒈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⒉中小企业信息化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长期而艰巨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从最急需的应用抓起,循序渐进。

通过制定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梳理相关业务流程,描绘信息化的蓝图,减少信息化的盲目性,提高信息化投入产出比。基于企业信息化规划,在有限的条件下,从重点应用、急需应用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渐进,丰富和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⒊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中小企业信息化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通过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⒋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在自身不具备相关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借助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系数;通过IT外包(是指企业将IT部门的运作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服务,降低技术门槛,提高运作效率。但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要注意相关风险。特别是目前市场上产品和方案大多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较为匮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又非常昂贵的产品。

⒌要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

目前各地逐渐建立起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这些机构相继推出了一批典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总结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在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服务,例如向中小企业推荐优秀软件及其提供商,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供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并提供有关配套服务等。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虽然政府不可越俎代庖,但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利用这些政府资源,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捷径之一。

五、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⒈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界线,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联动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辅导;对于从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信息机构,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建立服务质量测评标准,建立服务监督回馈制度等。如此靠制度规范市场运作,靠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政策扶持要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各类服务机构要依法竞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⒉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

中小企业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大多仍处于创业阶段。从IT投入的用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据IDC预测,中国中小企业IT应用服务的前景非常广阔,完善的电子商务方案必将成为中国企业网络的全球商机。但真正推广中小企业运营水平还需要时机,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企业实际问题有些力不从心,也与政府职能相背离。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沟通平台,吸收优质管理软件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⒊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反映出,管理软件的发展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推动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当今时代中小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已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了市场为中心,从区域化走向了全球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已从单个的企业竞争变成了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经营已从人、财、物为主要对象走向信息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活动模式;中小企业的商务已从传统的方式走向了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管理已从以产品为中心逐步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生产管理的重心已被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重心所取代;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从离散走向了集约,传统的管理将被信息化的管理所替代。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促成管理软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将企业管理、管理软件的思想有机结合,开展概念培训与应用培训,全方位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知识力度,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⒋总结和推广先进案例和经验

通过调查研究,筛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积极开展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通过收集、遴选一批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案例,为广大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标杆”,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创新发展同步推进;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多种机制,加强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发挥好典型示范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偏差,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成本。通过举办信息会、展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供应商和中小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展示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加快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⒌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积极推动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对所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归口管理,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切实保证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完善信息化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在项目投融资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有效之路,从政策到资金等多方位给予有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信息化带动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提高苏州市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作者简介:

徐华东,苏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政务研究和领导工作。

徐伟康,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师,长期从事中小企业领导和研究工作。

杜文忠,高级工程师,国家信息化大奖获得者,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负责人,长期从事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计量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56篇。

杨学义,苏州航天自动化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

孙国平,用友软件股份公司副总裁,长期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工作;

计颖,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篇4

关键词: 信息监理;信息化建设;中大型企业

Key words: information supervision;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medium and large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74-02

0 引言

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的特点,科技含量高,所涉及的领域广;而且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很多业主单位,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不多,缺乏自身对信息系统工程控制能力,这就使得业主方和承建方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很难确保信息工程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许多业主单位对由专员的第三方监理单位对信息系统工程进行监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1,2,3]。

1 政策法规的倾向

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风险较大,建设市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为了减少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风险,规范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市场,保证业主和承建单位双方利益,对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进行有组织、规范化的监理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国家重点的信息系统工程尤其是重点的电子政务工程更是需要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实施监理,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系统工程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且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扶持政策和管理规范,使得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部信[2002]570号文)”,第八条规定,下列信息系统工程应当实施监理:①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的信息系统工程;②使用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定需要实施监理的信息系统工程;③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的信息系统工程;④涉及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的信息系统工程;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实施监理的其他信息系统工程。由此可见,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监理的引入并没有强制性法规要求,但是从国家及地方政策上来说,为提高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率、工程质量、技术性能等,是倾向于信息化监理的引入的。而且现在很多中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已引入监理。

2 信息化监理的服务内容

信部信[2002]570号文,第九条规定:监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监督,对项目合同和文档资料进行管理,协调有关单位间的工作关系。

监理单位依靠自身的技能和经验,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依据项目建设合同和用户需求,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适合信息系统工程特点的项目管理办法和手段,对项目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和协调。其主要服务内容是围绕重点、难点,从质量、进度、投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变更、合同、文档管理、组织协调角度,通过制定出有针对性或特殊性监理措施,降低、缓解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风险,并将其转化和分解为通过监理公司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建立的监理流程和管理方法(控制、管理、协调内容)可以控制的工作和任务,而对未转化的风险和建设过程中新出现的潜在风险,监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就是实时跟踪和识别这些风险点,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3 中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监理的作用及价值

监理的作用及价值如下:①协调和保障业主单位及承建单位进行良好的合作。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角度不同,难免会存在着许多争议或冲突,这是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对此第三方监理单位将以公正、公平和独立的立场,通过充分地发挥协调作用,来保障这些争议和冲突的解决,促进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的良好合作,把项目的建设导向成功。②确保对项目工程质量、进度和费用的有效的控制。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进程中,对工程质量、进度、费用的控制是业主单位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均希望既能确保工程质量,又有一个合理的工程进度安排,还能很好地控制建设费用。此时,第三方监理单位的作用实际上是对承建单位项目经理的项目管理职能的再控制,通过规范和约束承建单位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对项目工程质量、进度和费用的有效控制。③有效地进行合同管理和项目文档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第三方监理单位根据合同明确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保证合同执行的公正性;还须及时向业主单位通报合同变更的情况,协助保持合同、协议及其附件内容的有效性、一致性;监督合同执行情况,定期向业主单位、承建单位通报合同执行情况。第三方监理会妥善管理整个项目过程中所产生的监理文档资料,也应监督承建单位按照既定的要求编制相应的工程文档。④保障项目管理规范、合理。首先要求承建方要有合理、科学的项目管理,基于项目管理计划,监理方在建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质量计划、风险管理计划、沟通计划、进度控制计划,所有这些计划手段是对承建方的项目管理进行的监督、理顺,并规范项目管理中不规范的行为。在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点是进行技术、质量、进度的把关。以保证项目建设更加规范、科学,达到全过程控制。

4 信息化监理中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按照国家政策、技术标准、合同规定和业主单位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协调理顺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对项目实行高效的管理。帮助我院掌握工程进度,按期分阶段对工程验收,保证工程按期、高质量完成。意义如下:①协助理顺内部关系。②规避信息不对称。避免业主单位相关部门由于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短缺,缺乏自身对项目的控制能力;避免承建单位利用技术上的优势,提出不合理变更,产生项目超出投资预算、开发周期延长等风险,甚至导致双方出现信任危机,造成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风险。③科学公正控制变更。需求不明确是造成信息化建设耗费人力、物力的关键,监理单位协助业主单位对项目的需求确认及变更控制,在系统化建设过程中,减少反复修改需求而增加的工作量,控制项目的工期和投资。④规范管理团队。提高业主单位对信息系统建设的管理水平,减少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本职工作效率。监理单位提供的详实资料,有助于我院对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代表我院加强对承建单位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团队管理,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规范实施人员的行为,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管理成本,使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实现规范化、文档化。⑤为业主单位信息化建设节约项目资金。引入监理可以有效控制项目进度、减少业主单位信息化建设人员投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项目实施及维护费用,可以规避承建单位利用各种理由增加投资,为我院信息化建设节省项目资金。⑥协助推动项目验收。监理单位协助业主单位制定验收程序和标准,审查验收方案;并协助进行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和验收。⑦规避项目风险。通过“三控、两管、一协调”的科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设计、招投标、实施、验收阶段中的方案优选、承建单位优选、组织管理、纠纷调解、项目质量、工期、投资、变更等问题,避免出现质量问题、项目超期、成本增加的项目建设风险。

5 结论

随着中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其信息系统规模、涉及面和资金的不断注入,企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信息化监理及制度也越来越重要;同时,这也是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率、工程质量、技术性能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篇5

一、旅游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便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

旅游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政务三项。旅游企业信息化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调整和重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必然性

(一)环境的必然性

着手中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使中国在21世纪前叶成为世界首位旅游大国,是中国旅游的机遇和挑战。

(二)政策的必然性

各省均出台了旅行社星级评定标准,以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完善旅行社内部管理。其中旅行社的信息化管理将成为旅行社星级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市场的必然性

截至2005年底统计,全国有国际旅行社1590家,国内旅行社15256家,总计16846家。新增加1507家,同比增长9.82%。其中,国际社增加118家,同比增长8.02%;国内社增加1389家,同比增长10.02%。

如此庞大的旅游市场,如果没有形成信息化管理,将必然阻碍旅游业的发展,故旅游业管理的信息化成其必然。

(四)竞争的必然性

旅行社企业要走做强做大的发展之路,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选择信息化发展战略就是明智的决策。

(1)旅行社企业要扩大网络化营销,提高市场份额,就必须选择信息化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

(2)旅行社企业要实现管理经营模式一体化,就必须选择计算机技术规范业务流程;

(3)旅行社企业要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集中采购,统一支付,团队实时动态监控,就必须选择信息化的中央数据库和INTERNET网络技术达到在线运行和信息资源共享;

(4)旅行社企业要克服地域分散、传统行政管理手段落后,经济核算不一致等问题,实现财务统一、形象统一、产品统一、服务质量统一、人员业务素质统一,就必须选择信息化网络为跨地区经营的统一平台。

三、旅游企业推行信息化对发展大有好处

对传统旅游行业来说,客户、供应商等信息都掌握在业务人员手中。内部信息传递不对称、不通畅、不及时,甚至是人为设置障碍,使得包机、景区、酒店谈判等重大决策容易失误,相关营销政策也难以落实。特别是业务员离职后,客户也随之流失,其经手的应收款项也因缺乏相关的证据而无法收回。而信息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旅行社的经营形式,提升旅游企业内控水平。

(一)旅行社盈利点沿着旅游线路延伸

也就是说组团旅行社不是收取了游客的组团费就结束,而是以沿着游客的旅游线路所提供的多方面的消费服务得到了延伸,游客在风景地得到的所有消费服务都与这个旅行社有关系,他们结成了一个网络旅游的协作、合作和支持模式。

(二)盈利点随着线路回归

通过自身组团而形成的游客在体验了这种网络消费形式以后,对会员制的网络消费方法和利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到居住地以后提高了在网络系统约商户消费的几率,这样就使得旅行社很窄的经营点与游客在当地的日常生活消费发生了关联。这种利益的回报也促使了网络经济建设的合作者和旅行社广泛地对网络消费环境的维护,不断改善与客户的服务关系。

(三)有效地开展本地旅游的收益

各地的旅行社很难挣到本地居住的游客重复性的在本地旅游休闲场所消费的利益。其实这一部分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游客在外地的旅游消费的能力。

信息化削弱了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对信息的垄断和操控,财务等行政部门才能真正介入团队的运作,做到团前审批,团中跟踪监督,团后结算评价。所有数据的透明化使内控上最头疼的两个问题收与支都有迹可循:规范的流程使合同、发票、报账与收款在金额上达到统一;返佣的审批领取都有章可循;严格按照信用审批程序付款。杜绝了业务跑团和阴阳账的情况,地接、景区的返点也沉淀在公司,杜绝利润外流。

四、如何有效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

旅游行业推动信息化必然触及到“公司政治”,而这正是信息化推行中最大的难题和风险。

“公司政治”就是企业内部现有的利益格局和关系网络。这种权力和关系网络是与对信息的控制权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化的实施将会改变这种权力关系。例如,旅行社启用管理信息系统,将财务账目、采购和销售等各项活动及时数据化、透明化,将大大减少这些环节上的“暗箱操作”,避免了旅行社被计调和票务操纵的局面。这些既得利益者的抵触,将对旅行社信息化制造人为障碍。而旅行社实际操作复杂灵活,IT部门很难触动业务部门。事实上,统一安排和部署信息化,从公司整体上强制推行,可能会遭遇很大的风险,引发“人才地震”。人才流失对旅行社最大的威胁,在于业务伴随人才流失。

如何推行旅行社信息化?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业务部门真正的需求。例如,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处理大量游客报名、采购等一系列手工操作显得越来越繁琐,就产生了信息化的需求。特别是当旅行社发展连锁门市时,就更加需要数据统一,信息及时准确。结合这些契机推行信息化,让业务部门人员觉得确实益大于损,信息化的推动过程就能更平稳和顺畅。

以宝中为例,所有的供应商都可以登陆其信息平台录入自己的产品,宝中的业务员根据客户需求在其中选择适合的产品进行推介。就像个超级大卖场,产品极其丰富,总有一样是你满意的,同时也省去自行开发线路的费用。这就吸引了大批有人脉想从事旅游行业又没有经验的人员加盟。统一的产品,统一的服务,统一的供应商,资金能最大程度的沉淀在公司。但宝中模式的不足在于,如果所有的旅行社都采用这种模式,产品同质,缺乏竞争力,迟早陷入低价或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鉴于“宝中模式”的优缺点,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推进信息化,进而加强财务监控,提高企业竞争力。首先,流程再造。成立一个包含财务人员在内的业务保障部门来应对导服、安全、集采上的问题。把前后台相对分离,除了部分长期合作的大单位、竞标项目以外,后台不负责对外销售。后台人员在业务保障部门提供的优质车队、酒店、地接社、导游、低价机票中进行挑选,设计出质优价廉、独一无二的产品。这样前台销售人员既占领了市场,又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业务保障部解决了业务员订房订车、派团、团中跟踪监督,团后质量抽查等繁琐的工作,使业务人员专心致力于销售和设计产品。同时,信息平台统计各条线路的人数,每家酒店入住率,各个景区接待量,为业务保障部门与景区、酒店、地接社谈判乃至包机等重大营销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其次,信息化完善产品利润评估。财务部门事前就可以介入整个团队的运作。一个产品设计出来,财务部门先审核大约的毛利,毛利率是否达到省内行业的平均水平(独家专线更是高于平均水平),达到标准该产品才能上线销售。前后台销售利润七三开,前台以销售定绩效,后台以产品创新来考评,最大程度的保障业务员的利益。绩效考核更加合理。第三、实现团队实时监控,财务能够实时查询并确认各条线路的收客情况,是否交款并开具发票。付款时可以了解到整个团队的走向,是先预付订金还是团后结算;团队质量是否有问题,是否需要截留质量保证金;付给供应商的款项与事前审核的金额是否相同,不符的原因(加餐、单房差等),有无带团导游的确认;是否与合同上规定的结算时间相符等,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系统上一一反映出来,真正实现实时监控,实时结算。企业内控在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呈现。

由于旅游企业客观极差的存在,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结合企业自身要求的实际,从信息技术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角度考虑,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具体企业具体分析、具体规划、具体实施、具体过程中具体增减、具体调整,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匹配。例如民航、国旅、中青旅、春秋等旅游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与经济竞争力发展上均取得显著效果。地处旅游资源丰富省份的旅行社更要借鉴以上发展较好企业的经验,建立方便监督管理与业务操作的预订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管理系统,积极引进人才,在如何推进信息化进程上下功夫,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篇6

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企业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和发扬创新精神,在考察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提出工作对策。

江浙及附近地区等地的发展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既与当地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他们在工作中善于创新,较好地解决了认识、资金、人才三大制约因素有关。这次考察学习主要走访了江、浙、沪多家企业公司,通过学习,颇受启发。现将此行考察报告如下:

一、几家主要企业概况

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烟草总公司与美国塞拉尼斯公司合资兴建,是集化工、轻纺、热电为一体的大型工业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9.2公顷,投资总额2.3155亿美元,丝束年生产能力达到3.2万吨,二醋片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填补了中国烟草行业烟用醋纤丝束及其原料二醋片生产的两项空白,结束了我国烟用醋纤丝束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目前,总投资21.5843亿元人民币的四期工程建设己经启动,计划于2007年竣工。届时,丝束生产能力将翻一番达到6.4万吨/年,醋片生产能力将达到12万吨/年,企业生产能力将位居世界前列。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曾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工业行业排头企业,被国家经贸部核准为先进技术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外商投资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江苏智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烟草机械,集科研、设计、制造于一体的股份制公司。凭借着自身雄厚的技术实力,严格的品质控制,完善快捷的服务体系,智思产品已经行销全国几十家烟草生产厂家。把握世界技术进步的脉搏,实实在在地为中国烟草生产厂家服务是一贯的经营作风。独立开发的国家专利产品吸引了全国同行业的高度重视,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赞许。公司尊重知识、广集人才,公司高级管理层和技术骨干队伍由极具经验、较高学历、年富力强的中青知识分子组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组成了机械、电气、自控等专业。优秀的人才,高品味的眼光,强大的技术组织和开发能力,以及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为形成智思公司独特的技术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各烟草生产厂家的设备改造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于1994年1月,同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大陆IT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华东电脑以中国着名的计算机研究和开发机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雄厚的科技实力为依托,围绕建立比较完善的运作模式,具有竞争力的技术队伍,覆盖全国的市场拓展能力,广泛便利的融资渠道,吸引和稳定一流专业人员的人才高地,追求诚信、专业、创新、成效的企业文化等6个方面开展工作,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是以信息系统、弱电工程、电子工程和软件工程开发为主,定位于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的供应商,大力发展以系统集成和网络集成为特色的优势业务,开发出基于其上的更加专业的服务内容,大力开发有特色和特定行业背景的用户群,选择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集成度较高的IT业相关的服务项目为公司的核心产品。公司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软件企业”、 “信息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上海市用户满意服务单位”和“技术最强系统集成企业”。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开通24小时免费服务电话:8008206012。规范的管理、全面的服务,可以有效地保证公司客户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以上几家企业的特色

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主要给我们详细展示并介绍了自身的发展历程,企业的过程质量和贯标管理,以及除封箱工序外的全自动程序网络管理和企业ERP实施过程。南纤公司原有的业务系统基本上采用手工管理,只有部分部门采用了微机管理业务,但也都没有联网,因此许多业务数据不能共享。各部门间的信息基本上是采用报表形式传递,信息传递不顺畅、不及时。由于许多信息不能直接来自生产的部门,而是需要人为的加工和传递,所以这种做法一方面容易造成混乱,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企业人员的工作量,造成了分工的混乱和重复劳动。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大,各种业务信息统计和分析工作日益繁重,各类统计数据难以及时上报,这使得高层管理人员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因而也就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此情况下,南纤公司希望依靠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当然,南纤公司成立初期曾选用美国SSA公司的BPCS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部分模块,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产品功能适应性、实施支持和应用推广的问题,终告失败而停止。在总结了以往积累的经验后,自1995年始,南纤公司对市场上的国内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调查和评估。经过软件供应商面对面的竟标和公开化的评比,最终,南纤公司于1996年4月选择了开思软件公司,并签定了合同。根据双方签定的合同,在南纤公司实施的《开思/ERP》系统主要包括:系统控制、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总帐管理、财务报表、应收帐管理、应付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质量管理这十一个子系统。实施分系统培训、系统调研、客户化实现、系统实施等几个阶段。应用系统中服务器平台定位于IBM的AS/400小型机系统,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中的PC机,构建了整个运行环境。从1996年5月开始,经过分步实施和中途适当调整,至1997年12月进入基本运作。实施产生的效果宏观上而言,南纤公司实施《开思/ERP》后,将企业管理中一些不规范、不标准的做法,进行了统一的管理,以计算机的操作处理替代手工的管理,不但及时的处理了业务,同时还实现了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供其它业务环节取用,减少了重复录入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细节上,通过实施《开思/ERP》,南纤公司对仓库中近二万多种物品进行了清理,避免了物品存放的混乱,通过最高库存量和安全库存量的定义和运用,降低了南纤公司仓库中物品的总量,减少了库存积压的金额,提高了企业的利润;通过实施,南纤公司调整了一些管理职能的变动,对一些需要统一处理的工作进行了限定,例如物品代码信息的定义,由各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具体负责人员采集各环节提供的信息,通过协调后,进行处理,避免了各业务环节各自为阵,信息存在冲突的情况;通过物品领料操作的运用,实现财务费用各业务环节分摊考核的功能,从而减少了企业中不必要的浪费,控制了费用的发生;销售、采购和应收、应付的连接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供应商的应付款生成、客户的应收款生成提供了获取的渠道,不但准确、及时、工作量小,而且来源明细,分析管理细化具体化;应收、应付和帐务的连接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应收、应付款,有效地计划和控制资金的使用,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随着企业对《开思/ERP》运用的深入,南纤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实施《开思/ERP》后,南纤公司认为,这不仅仅是企业脱离手工管理的一种变迁,更重要的是给企业带来了一种管理思想,是一种管理的变革。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烟草总局组织的验收。下一阶段,南纤公司准备进一步采用《开思/ERP》的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和运输管理等子系统,并采用开思软件公司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开思/OA》,通过《开思/OA》与《开思/ERP》的结合,实现企业的业务管理和工作流管理。

最后,针对目前我厂嘴棒生产所存在的吸咀、硬度、油渍、焦孔等问题进行了技术交流。

江苏智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要展示介绍了SH9系列叶丝在线高速膨胀干燥系统、全配方风力送丝机、淹没式洗润梗机等设备。SH9系列叶丝在线高速膨胀干燥系统对切丝后的叶丝利用过热蒸汽在线快速膨化和干燥,叶丝获得良好的膨化效果和卷曲度,其填充值比传统烘丝机提高(8~12)%,膨胀率超过20%, 烟丝杂气降低、烟气柔和、吸味纯正、焦油含量降低。该系统是其自主研发并具有多项技术专利的产品,1999年7月开始研制,2000年11月在合肥卷烟厂制丝线使用,2002年11月在合肥卷烟厂通过国家局鉴定,2003年获国家烟草局科技进步奖。几年来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大力采用新技术,现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产品。全配方风力送丝机工作原理是储柜的烟丝通过辅联设备送到旋转分料机储存,当吸管上方的限量管发出要料信号时,分料机根据排队程序将烟丝分配到各吸管上方的限量管里暂存。当卷烟机发出要料信号时,限量管下方的拨料辊开始起动,定量向吸管里喂丝。用很低的风速就可将烟丝送到卷烟机的储丝仓,综合考虑了小车送丝和风力送丝的优缺点,如果将小车送丝的优点熔合到风力送丝系统来研制一种新型的风力送丝机,将为卷烟企业稳定卷烟质量,降低原料消耗带来可观效益。

洗梗机水洗前部增设转子洗梗效果较佳。

公司目前生产以微波松散烟包系统、叶丝在线高速膨胀干燥系统、闪蒸式梗丝膨化干燥系统等为主,除切丝机以外梗、叶全套制丝设备。其中:微波松散烟包系统、叶丝在线高速膨胀干燥系统已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教司列为重点科技项目,叶丝在线高速膨胀干燥系统在2003年荣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学进步奖,闪蒸式梗丝膨化干燥系统在99年度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奖、2000年度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给我们演示了在我厂考察并对部分科室车间作过初步需求分析调查后对烟草企业内部如何开展信息化和管理过程。谈到了烟草行业信息化现状,烟草行业已建成的信息系统: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及进销存管理系统等方面,除财务软件整个行业得到普及外,其他两系统应用比例已超过了70%。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及电子商务系统已进入高速发展期,预计3年内将得到普及。烟草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烟草行业是半计划半市场的行业,信息化主要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局要求,而非企业自身需求,应用与高水平的建设不相协调。重复建设现象也比较严重,当前烟草行业集中和统一在所难免,但实施和执行中,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保证信息系统有效,仍是关键问题。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第一期:基础硬件平台系统建设——已经完成建设。第二期:软件平台系统、应用软件系统、用户接入系统初步建设——协同商务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第三期:软件平台系统、应用软件系统、用户接入系统深化建设——规划未来建设和软件平台系统建设-常用工具。用户接入系统方面—建设外部网站系统、呼叫中心系统和外部短信系统,并与原有接入系统有机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接入方式。软件平台系统方面—建设数据仓库系统,并与原有软件平台系统有机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应用软件系统方面—结合数据仓库系统建设,构建强大的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决策支持功能。硬件平台系统方面—升级服务器系统、网络系统、通讯系统和外部设备,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主要考察体会和建议

走进三家公司,给我们的印象是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形象,干事精干,作风踏实,注重实际,管理规范,突出效益。三家公司都很注重创新,注重过程质量管理,注重ISO9000管理和企业信息化管理。在每家公司会议室或接待室,对方都是以企业信息化手段给我们展示企业形象和产品,展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其中对于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推进和实施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做法、江苏智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针对烟草制丝工艺设备薄弱环节开展创新攻关作风、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调查务实的服务做法很值得我们厂工艺测试改正和信息化工作方面借鉴。下面仅从推进信息化工作角度谈几点体会:

1、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利用

信息有三个基本要素:发起者、传输、接受者。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何从上述三个要素来衡量信息化对企业的信息资源的激活程度,找到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发挥空间。

比如在国内的企业大多已经进行了信息化建设框架规划,确定了自身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将预期目标的IT系统进行了分块命名,提出了各块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框架规划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但远不能代替信息资源规划。有时候企业会在框架的基础上制定一些模块的技术规范文档来指导建设,这向前走了一步,但缺乏具体、科学的信息资源规划作为基础,偏重于文字堆积的文档里面隐含了很高的浪费和风险,具体效果优劣也是看得见的。国内运营商中常出现了系统滥建乱建、有建无用、层出不穷的新的信息孤岛、有需求无信息等种种问题,这是一个症结。

2、如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管理

如前所述,信息资源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在国内企业以往的信息化工作中却多被忽略。在执行层面如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

在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如何把握不同信息类别的特点,对于一个企业的三个关键要素,对于人员来说,具备很大弹性是显着特点,对战略来讲,存在的意义在于被执行,运营当中效率和成本是关注的关键。

流程的识别和优化是信息规划的重要工作,企业的运营模式如何转向以IT系统为核心精细化运营。企业最该关心的是流程,有产品流程、业务流程,这几个流程的流畅性可能是保证业务能够实现的条件。

3、如何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路线图

这个问题是要考虑在有一个较好的信息资源规划管理的基础上,如何实现IT目标系统。

信息资源规划管理能够提供真正的需求,也是评价信息化系统支撑能力的标准。信息化建设如何考虑用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较好的满足信息资源规划提出的信息化需求。

信息化建设要把握自身的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要打破信息壁垒,用条块分割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会制造天然的壁垒,信息化建设转换为开放的思维;另一个特点是信息化建设有阶段性,但是是一个永远进行的过程。信息化的建设不能是领导驱动,不能是项目驱动,只能是需求驱动,需求应来自业务部门,并纳入信息资源规划管理体制提炼而得到。

4、如何把握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条件

通过信息化建设来保障企业的战略实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目前最有效的也是必需的途径。信息化建设又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比如国内实施ERP失败率超过9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信息化程度不高、技术落后”,“系统分散建设,管理独立”,“管理流程没有优化”,“重建设,轻管理”等诸多原因。

上面这些原因都是一些具体的表现,根本原因都是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是需要成功的条件的。科学的做法是什么?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为此,需要考察企业信息化体系的构成,企业信息化运行方式,企业内不同层次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设置、工作职能和特点。

5、门户网站建设

江浙的门户网站建设是当地信息化工作的亮点,也代表了目前国内门户网站的最高水平。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行事方式,是企业精神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之道、企业风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和信息化好比一个人精神与脉络,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不难理解,先进的企业文化很容易催生先进的信息化,先进的信息化也能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反之,落后的企业文化对信息化会有阻力或者扭曲作用,落后的信息化不能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受企业自身影响,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变革通常是缓慢而艰难的;信息化是打破落后的企业文化的有力工具,其具备的信息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以及将企业行为透明化的能力,为企业建立新的体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所以,当前在一些企业文化落后的企业中处理信息化问题时,应当紧紧握住信息化这个更灵活、更可控的因素,发挥它的巨大潜力。

我们也是抱着边工作、边学习的想法,对企业门户的建设作了一定思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何对企业门户定位?如何构建简便、统一的信息与审核机制?如何处理公务特色与个性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考虑信息的内在组织与信息的外在呈现?网上互动如何更好地实现?如何处理子站与总站的关系?网站的功能(搜索、邮件等)。

网站是企业对外宣传、服务百姓和企业的桥梁,以简明、实用、以人为本为原则,向公众展示了企事业特色,访问者如何便捷地查阅有关企业新闻、办事、咨询、资料、服务等几类信息。同时,网站还要推出一系列互动栏目和服务项目。这些都是要考察的内容。

企业网站的建设,决不是一建了之!目前许多企业,网站建设好了,但网站维护工作则很不到位,或根本就没什么维护,只把它作为企业的一个花架子而已。

企业网站的灵魂在于它所提供的信息,而所提供的信息能否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则在于网站的管理维护工作是否到位。否则,企业就算花了大钱建立了一个十分吸引人的网站,如不对它进行及时更新等维护工作,其网站也就名存实亡,成为一个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的网站。网站维护工作是个持续的过程,为了给网站提供新鲜的内容、还有重组并更新原有的网页以及避免链接的不灵活等,一年中还必须不断地对整个网站进行额外的维护。

要做好网站的管理维护工作,首先在主观上既不要期望它很快为企业带来效益,也不要低估它的战略影响。必须明白企业上网的作用是什么?企业上网的作用,略而言之有五:其一,树立企业形象,跟上时代潮流;其二,建立新型的商务管理模式,引领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其三,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联系;其四,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其五,改善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其次,必须明确企业建立网站所应达到的目标,为此,应努力根据目标去挖掘那些可以通过网站为客户带来真实价值的途径,而且要使客户在你的网站上花费时间时,确实能够得到所需的收益,并且可以通过网站与企业进行业务往来或交流,从而真实的体现出网站的价值。总之,个性特色至始至终是企业建立网站的中心。

6、对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建议和打算

随着烟草行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打造“数字企业”,用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是必然要求。目前我厂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网络构建和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建成了覆盖全厂的以千兆网为骨干、百兆网为桌面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并且通过一些软件、硬件的初步应用及培训,全厂干部、职工信息化对信息化和认识和应用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软件应用是关键,有了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上软件,为了知已知彼,力求软件开发应用应体现一种文化思想、管理思想以及国情、厂情,并遵循我国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财务制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逐步采用ERP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流程进行整合,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同时坚持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并进,以更高的质量标准、更强的竞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

按照厂部推进信息化企业工作思路和目标:在ERP管理思想指导下,提高和完善现有的网络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加大网络通信能力,提高网络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升管理水平。实施应用集成系统,建立数据仓库和决策系统,使各分散的数据进行有机的集成,提高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数据使用率,使得决策能够更快、更正确地进行;建立物流财务一体化系统,提高资金预算水平和资金使用率,使成本核算更为正确公平,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形成溯源通道。最终实现功能强大、信息共享、性能优良、效益显着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篇7

信息化与旅游信息化概述

(一)信息化的含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界定了信息化的内涵,指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从而准确地表述了应用、资源、网络、产业、人才、法规政策标准在信息化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应用是信息化的主导和目的,其它的工作围绕应用的主导方向展开,与需求紧密结合。

(二)旅游信息化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便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

旅游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政务三项。旅游企业信息化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调整和重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旅游电子商务是指旅游企业对外部的电子商务活动,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宣传促销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高旅游市场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旅游电子政务指各级旅游管理机关,通过构建旅游管理网络和业务数据库,建立一个旅游系统内部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公共信息的平台,实现各项旅游管理业务处理和公共信息服务。

(三)我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从“十五”规划开始,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正式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中央提出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截止到2006年12月,中国的网民总数为13700万人,与2005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总数一年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220倍。可以看出我国的网民总数呈良好发展趋势。

旅游业重视且依赖于广告宣传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旅游部门和企业对互联网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金旅工程”建设,由此把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了一条快车道。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优化旅游行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密集型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和不可存储性,使得信息化对旅游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国家旅游局的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旅游业7686亿元的总营业额中,在线旅游营业额在70亿元左右,所占比例不足1%。据Iresearch的预测分析,2010年营业额将达到10%的份额,我国信息化旅游服务市场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旅游信息化的研究意义

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性行业,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信息是其得以生存和运转的根本基础。信息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和不可储存性等特点,旅游业的生产和消费特点决定了旅游业能够体现电子信息网络的优越性,是最适合开展电子商务的产业之一。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从旅游活动的方式看,“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而是有关旅游商品的信息传递引起的旅游者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核心是信息,因此,对旅游企业来讲,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是重中之重,这是旅游商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和非贮藏性所决定的。无形的旅游产品在销售时是无法展示的,而且通常是远离消费地点被预先销售,因此,信息传播对旅游业而言至关重要。信息是旅游行业内部各个环节联系的纽带,不管是对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企业,或是对旅游者而言,有效的获取旅游信息,以辅助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都显得特别重要。信息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旅游信息化成为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加强旅游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旅游信息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引用,国内外的研究者首先提到的就是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展。因此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业成为了主要关注对象。旅行社业被认为是受信息技术冲击较大的行业。杜江、戴斌在论及技术环境变化对旅行社业发展的影响时谈到:“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旅行社经营的技术条件,还将扩大到旅行社与旅游者的交易方式,旅行社与供应商的交易方式、旅行社的业务范围、旅行社的经营战略、旅行社的经营观念,甚至旅行社的存在方式”。但旅行社究竟会如何变化和发展,涉及到具体问题却没有提到。姚延波、左坚谈到了信息技术在旅行社企业中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辅助组团、接团和导游服务业务的数据处理,用于处理各类客户信息的维护,饭店和旅游汽车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业信息的记录和维护,财务结算数据的记录和维护,票务服务业务的信息联络等”。他们也谈及了与旅行社经营密切相关的一般性信息技术,如计算机预订系统(CRS)、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开帐与结算计划、旅游网络等。饭店业研究者看到了信息技术开发的管理系统给饭店业管理带来的变化,有中央预订系统(CRS)、饭店内部的数据系统、电子门锁系统等。邹统钎在《饭店战略管理—管理前沿与中国的实践》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比较详实的阐述。

也有另外一些研究者从其他方面来看待信息技术给旅游带来的变化。Mcgrath认为由于GDS(全球分销系统)与Internet的技术融合还未完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Internet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产业的信息销售渠道。BarryDiller以百老汇将剧院票作为度假包价产品的一部分为例,谈及旅游的虚拟交易所引起的横向规模经济,它能形成一种顾客纽带,从而持续地增加创造的杠杆利润。ErinAnderson提出在Internet的冲击下,旅游企业应该更偏好在个人渠道功能水平上决定渠道策略,而不是在渠道组织层面决定渠道策略,也即是顾客导向。更进一步,也可以由顾客来定价。让网站“给出能接受的价格,对供应商选择有完全的判断力。购买以及给予特殊产品、供应商记录以标题称号”。这样由顾客给出意愿价格,可以让顾客省钱。不过旅游产品生产商对纵向价格控制权将失去。

马梅认为,我国旅游企业在看待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时,“其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些企业认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营销手段,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增加了一个在线的小册子,其作用是企业可替换的沟通和广告媒介。实际上,我国的旅游消费者对E时代价值链重构的需求已经超前于旅游企业所能提供的价值链服务”。因此马梅从旅游实体企业、航空公司、饭店集团、旅游中介等几个方面来重新设计产业链,力图构建一个符合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活动模式。DimitriosBuhalis在《Etourism》一书中对旅游的运营管理和分销、航空公司、饭店、旅行社、旅游商、目的地管理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技术性转变。全书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新型旅游模式给予了一个新的概念—电子旅游。“电子旅游概念包括所有企业功能(电子商务和电子市场营销、电子理财和电子财务、电子人力资源管理、电子采购、电子研发和电子生产)和电子战略、电子规划,以及对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包括旅游、旅行、交通、休闲、饭店、主体供应商、中介和公共部门)的电子管理”。目前出现的一些非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其实正反映了马梅所提到的“旅游消费者对E时代价值链重构的需求己经超前于旅游企业所能提供的价值链服务”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1.DimitriosBuhali.Etouris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杜江,戴斌.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姚延波,左坚.旅行社经营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篇8

中图分类号: TG333 文献标识码: A

调查的范围包括65家钢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的重点钢铁企业,这些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水平基本上能够代表全国钢铁行业的自动化的现状。最后,分别对65家重点钢铁企业和其中宝钢、鞍钢、首钢、武钢、马钢、攀钢、本钢、唐钢、包钢、太钢、邯钢和济钢12大钢自动化现状进行了汇总对比,分析了烧结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烧结机的台车面积占所有企业台车面积总和的比重;炼铁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高炉容量分别占所有企业高炉总容量的比重;炼钢、连铸、轧钢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装备或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分别占所有企业生产能力总和的比重。

1、采用的方法

只要配置了一台自动化控制装置或控制系统,就认可该装备或系统初步具备了自动化的生产能力,对其自动化所应用的具体功能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未做进一步调查。通过这样初步的统计,计算出各主要生产装备或工序采用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比重,从而分析得出自动化的程度。

2、调查结果

2.1轧钢厂轧钢自动化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看,钢铁行业自动化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的已经领先国内,有的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有的已经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产品在行业内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的大奖。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企业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采用新技术搞自动化,就难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难于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企业看到了自动化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三是企业在基建和技改项目上重视上自动化项目,肯于投资。

2.2发展历程及产品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钢铁工业向高精度、连续化、自动化、高效化快速发展,使钢铁生产工艺、产品和技术装备呈现出如下特点:1.流程短、投资少、能耗低、效益高、适应性强和环境污染少的新技术、新工艺被不断应用;2.提高产品的外形尺寸精度、改进表面形貌和改善内部质量的技术受到重视;3.生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现代化、连续化迈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使检测和执行设备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工艺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仪表得到了高速发展;在现代钢铁生产过程控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传统的计电仪功能划分不再明显;仿真技术在钢铁工业中日益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控制系统的培训和新工艺、新控制方法的研究,而且易于模拟生产设备调试,指导生产和参与生产;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在各个工序的应用已取得可喜成果和经济效益;可视化技术和监控系统为无人化工厂提供了条件:从现场总线到车间网、工厂网、企业网的综合网络系统构成了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

2.3自动化类型及所占比重

根据有关资料,“七五”末,大中型设备实现自动化的比重约为总生产能力的30%,其中过程自动化为13.3%,基础自动化为16.7%。按炼铁、炼钢和轧钢三项主要工艺设备统计,装备了基础自动化设备和其他自动化检测装置的大中型高炉,占炼铁总能力的41%。配备了过程计算机的大型转炉占炼钢总能力的16.3%,而实现基础自动化的大中型转炉占炼钢总能力的7.9%,大型主力轧机实现了过程自动化的占全国成品材轧制能力的17%。上述配备了过程计算机生产设备是技术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初的水平。“八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的冶金大型工艺设备都已程度不同的装备了过程计算机系统,各主要工序普遍提高了自动化的水平。如:炼铁工序中,装备了过程计算机的大型高炉生产能力占炼铁总能力的比重达到19%;炼钢工序中,实现了过程自动化的炼钢能力占总能力的比重达到37%;连铸自动化的比重也有了显著提高;全国成品材轧制能力中过程自动化的比重达到20%。

3、钢铁企业自动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分析和对比

3.1基础自动化已经普及在钢铁企业的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生产工序和流程中基本上普及了基础自动化。基础自动化(一般称为设备控制级)是生产过程自动化中最底层、最基础的部分,由各种电子、液压、气动控制装置组成,承担各种生产工艺参数的计量检测和设备控制。基础自动化级普遍采用各种可编程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DCS)和成套工业控制机。它们对设备级的控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应用基本上可以达到94%以上。生产工艺控制愈复杂,基础自动化的程度就愈高,高炉系统甚至接近100%,连铸、轧钢达到99%。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共应用PLC约7226台套,DCS约1280台套,工业控制机约4791台套。3.2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有了提高过程计算控制系统即生产过程自动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的重要的环节,—般由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完成,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工艺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大量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如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等在这一级广泛应用。高炉炉况预报模型、软熔带推断模型、炉料下降仿真模型、冷轧设定模型等等,还有高炉冶炼专家系统、基于模糊控制的电弧炉电极提升系统、采用神经元网络的连铸漏钢预报系统、均热炉模糊控制系统、钢板冷却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在各个工序的应用,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和经济效益,目前正在向多种技术的混合系统发展。

3.3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受到关注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UES)近年来得到钢铁企业的普遍关注,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新建或改造生产线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这些系统在一两年内将陆续投入运行。

4、主要生产工序自动化现状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各图表显示每个生产工序中各级自动化的现状以及对比状况。4.1烧结系统自动化烧结系统自动化包括对烧结的原料储存、配料,混合烧结和冷却等几个部分的计量检测、自动控制和管理。

炼铁系统自动化炼铁系统自动化是指在高炉本体、热风炉等主要工艺部位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炼铁系统自动化主要是改善操作、稳定炉况、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氏能耗、延长炉体寿命。

4.2炼钢系统自动化炼钢系统的自动化可以改善操作、延长炉龄,是提高钢产量、保证钢水质量、缩短冶炼时间、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一次拉碳命中率的重要手段。炼钢自动化包括转炉自动化和电炉自动化。

5、钢铁企业自动化的专业职能管理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要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加快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冶金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今后若干年里,随着企业的工艺流程控制、装备的不断更新改造,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精细管理的需要,钢铁企业必将投入建设更多的信息化、自动化应用项目。在信息化的大潮中,广大自动化专业职能管理部门和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艰苦努力、坚持技术不断创新,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6、结语

篇9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普遍的影响,有人将这一历史进程比喻为发生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其后果是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所谓的“信息经济”时代或“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应用在不同层次上促使原有的运作机制发生了改变,其最终结果是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普遍性的特点,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避免参与到这一“革命”性的进程中来,旅游业也不例外。“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Sheldon1997)[i],旅游业适合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对旅游业的结构产生影响,一些新的部门将产生,而一些原有的部门要进行相应变化(DimitriosBuhalisetal1997),因而有必要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进行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论题的产生源于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旅游业面对技术升级的问题;第二,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旅游业的普遍重视;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对旅游业的现有格局产生影响,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引起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这三个前提条件在旅游业的实践中表现为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中纷纷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人们在讨论以信息中介身份出现的旅行社何去何从。可以看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起源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归结为技术应用对旅游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影响,在运作层面上表现为企业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运作方式、新管理工具和新营销工具,在管理层面上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过程的变化和经营理念的变化,在战略层面上表现为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手段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来看,最先引进信息技术的是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技术升级产生了新的管理问题,要求管理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管理层面调整到适合新技术的应用时,企业具备了制定新战略的基础。反过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不可能忽略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为了保证技术的应用顺利实现,要相应地对组织结构等管理层面的问题进行调整。

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表现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网络化关系的加强,并有可能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而旅游业有其特殊之处。“旅游是混合型产业(hybridindustry),包含多种服务”(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旅游业并不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的集合,而是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产品供应商所在部门的集合,因而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还包括旅游业各部门间的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再造。

二、研究现状评价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欧洲,以计算机键盘上的回车键ENTER命名的“旅游领域信息与通讯国际会议”于1994年首次召开,至1999年已举办了六次年会(受资料限制,2000年至今状况不详),年会的参加者主要包括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内容集中于讨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会议召开,例如1995年由当时的美国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赞助举办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世界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旅游业在应用新技术时将产生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该怎样迎合旅游业的需要等。另外,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等组织也主办过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从具体的内容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议题包括旅游业重组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等,尤其针对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状况,有人专门对中小旅游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进行了研究(D.Buhalis1994)。另外,以航空公司为中心、由多个部门广泛参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受到了互联网和3w的冲击,旅游业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该怎样面对新的形式也是主要的议题之一。

在我国,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限制,旅游业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更多地来自于国家提出的“信息化”目标和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压力,而“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谢晓霞2002),因此我国学者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基本概念的不明确。

第一,信息化概念不明确。信息化是我国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大多数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罗高飞(1998)在文章中引入了信息化的定义,但是并没有明确旅游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郑向敏(2002)给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旅游企业经济增长”。而这一定义并非针对企业给出,更像是“旅游业信息化”的定义,存在着对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误解。刘晓虹、陈耀(2002)在明确了“信息”与“旅游业”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旅游信息”的定义,继而提出“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强调“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作用。”但是,其“旅游信息”定义的给出是对“信息”与“旅游业”两个定义的字面综合,对于信息化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中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均不明确。

第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站建设的混淆。这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将旅游电子商务混同于旅游网站的建设(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王欣2000,等),缩小了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内涵,将传统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问题排斥在外。

第三,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络、旅游网络化经营相混淆。在一些研究成果中,谈到旅游电子商务时,自然地将旅游网站与旅游网络等同起来,同时将旅游网络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相联系(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等)。何谓旅游网络?这是个值得商榷的

问题。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一部分研究人员混淆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网络化布局的概念,将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混同于计算机虚拟的网络,其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误解所引起的概念混淆。可以认为并不存在所谓“旅游网络”的概念,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也并非有相同内涵的概念。

另外,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同的误区。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互联网,而且我国研究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又与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相混淆。

总的来看,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表面现象,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的预测多出于主观臆断,而缺少理论依据或经验证明。

三、研究范围的确定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业,可以将旅游业看作由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部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行业或产业,将这些部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向旅游者提品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多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使旅游业在旅游者眼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构成旅游业即旅游价值系统的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将这个复杂的价值系统分解为若干小系统,即可以将各个部门分别看作独立的系统进行讨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可以在几个系统层面上展开,限于篇幅,这里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整体的旅游价值系统,而暂时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当然,以旅游业整体作为研究的平台并不排斥讨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企业的影响。毕竟旅游业由若干企业组成,要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与产生的影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探讨,只是这里的探讨是一般意义上,没有与饭店、旅行社等具体部门的特点相结合,而是为进一步的讨论形成概念框架。

四、构建研究框架

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产生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具有一般的意义,可以参考其他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对行业的影响则涉及到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必要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展开重点讨论。而对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和电子商务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明确是展开讨论的必要前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工具

“信息技术,就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三者的综合体为核心的技术群体。从更广义的角度说,信息技术是一类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的总称,它包括了各种用于创建、存储、交换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他们的综合技术。”[ii]

“信息技术(IT)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与方法,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IS)”。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IT/IS主要有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应用于某一职能领域及一般事务管理的IT/IS,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TPS(事务处理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中TPS是组织的基础信息系统,向MIS、DSS、ES提供组织的基本数据。

第二类为适用于企业内部综合性经营业务管理及高层决策的IT/IS,包括DW(数据仓库)、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其中DW把分布在企业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旨在通过通畅、合理、全面的信息管理达到有效的决策支持;狭义的MIS指管理报告系统,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功能,是服务于企业或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CIMS高度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CAD/CAM/CAPP)、管理(MIS/DW)与决策(DSS/ES)。

第三类为适用于企业内外部开放性综合经营业务管理的IT/IS,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Intranet(企业内联网)和Extranet(企业外联网)等。[iii]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了著名“信息技术六阶段成长过程模型”的诺兰将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据处理(DP)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主要在组织的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起作用,主要功能是使一些专门的工作自动化。例如,TPS支持各种指令处理,MIS提供资源配置和控制信息等。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技术(IT)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进入“战略管理层面”,强调知识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如财务分析员、证券经纪人和生产规划者等。

第三个阶段是网络(Network)阶段,这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iv]

虽然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它们在当代于不同的层次共同发挥着作用。

2、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所谓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得以普遍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占主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v]这个定义给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而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vi]这个定义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给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在讨论信息化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的着眼点经常集中到电子商务的概念上来。“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vii]。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为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viii]这是广义电子商务(E-business)的概念,范围突破了“电子交易(E-commerce)”的局限,而扩大到企业内外部管理与营销各方面的商务活动。

3、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及电子商务的关系

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而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信息技术工具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商务概念产生的初始条件,而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产出为无形服务。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信息技术工具,但是制造业中经过

多年磨合已经发展成熟的工具并不适合旅游企业使用,例如在生产操作方面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等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工具等。然而,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开发思想值得借鉴,即旅游企业可以从内部运作管理、各职能部门操作和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并针对新技术工具的使用配套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并最终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的来看,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好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已经从生产导向和产品导向转变到了需求导向和顾客导向。在服务业中的管理与营销过程中尤其重视顾客价值的创造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是服务业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而客户关系管理的开展要借助于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顾客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建设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所在。

(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1、信息与旅游业的关系

所谓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范畴,旅游产品具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性,如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旅游产品为“信心产品”,认为旅游者在接受服务之前不可能感知到旅游产品的具体性质和质量水平,产品能否成功销售完全取决于相关信息在制定购买决策的旅游者心中建立起的信心。

旅游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的特性,如旅游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服务种类上存在着数量上的差距。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根据旅游活动的定义,旅游者要到与长住地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这样在传统的旅游购买决策制定过程中要依赖于中间商获得有关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信息。同时,旅游产品是一项混合产品,旅游者的一次旅行过程涉及到多种服务的购买,各类型的供应商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提供的服务特性各异,庞大的信息搜寻成本迫使旅游者利用中间商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交易费用。

可以认为,信息在旅游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信息的这种作用与旅游市场供求在空间上与种类上的差距共同决定了旅游中间商的存在。

2、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业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有些沟通是经常性地、结构化地进行的,如旅游服务供应商和中间商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长久关系的建立导致了沟通机制的自动化。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信息沟通的自动化表现为CRS和GDS的建立。

CRS(computerreservationsystem,计算机预订系统)最早是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由各大航空公司独自开发,后来考虑到旅行商的应用成本和航空公司自身的维护费用,各个航空公司的CRS开始合并,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益于民用航空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连锁饭店产品和旅行社产品的内容。CRS创建了一个新的旅游营销与分销系统,被誉为旅游业电子时代的始创者。

GDS(globaldistributionsystem)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与其他航空公司)和纵向一体化(与供应商)的结果。为了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航空公司、饭店等旅游供应商通过开发界面将其CRS接入了GDS。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GDS之间继续进行一体化,导致了几家独立的GDS企业的出现。此时,GDS的性质已经从工具转变成了经济实体,以电子旅游超市或其法人团体的战略业务单元的面目出现。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新部门的产生,促使旅游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GDS作为中介组织在旅游市场上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但是,信息技术在创造新部门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部门产生了威胁。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旅游中介组织来说威胁与机会并存。

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旅游市场上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大量地抵达消费者处,并能够使消费者方便地与企业进行互动。旅游中间商的存在受到了威胁,CRS和GDS等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途面临着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取消现有旅游中介组织提供了可能性,旅游中间商等中介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业务流程中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对现有中介组织的威胁并不意味着旅游市场上不需要中介组织。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市场上信息的数量与复杂性。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人人有权发言,人人都淹没到信息的海洋中,对于消费者来讲,面对的产品信息更加庞杂混乱,常常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旅游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模型初具,主要包括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供应商自行开展“网上营销”和中介组织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等方面。其中旅游网站的出现即是增加了旅游业中介组织的成员。

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

旅游业可以被理解为旅游市场上供给方的集合,既包括旅游服务供应商,也包括旅游中间商和其他中介组织。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产品的销售,而销售的效果取决于营销系统的效率。由于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空间距离,而各个旅游供应商的产品要经过与其他部门产品的组合才能出售,因此以旅游目的地为基础的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增加了营销系统成员的同时,也为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上所述,CRS和GDS都是旅游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旅游产品的分销。互联网的出现为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功能更加强大的工具,使旅游信息可以直达消费者处。旅游中介机构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外联网得以实现。另外,互联网的效率使旅游企业开展个性化的营销和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

五、结论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于企业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终表现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而电子商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对于行业来讲,旅游业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和供需类别差异导致信息沟通在旅游业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对旅游业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使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行业的运作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建设旅游营销系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并未展开,但将作为继续研究的题目另文论述。[i]转引自DimitriosBuhalis,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TourismManagement,Vol.19,No.5,1998

[ii]引自张亚明:“信息技术与战略关系的演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10期

[iii]参见倪义芳、何鸿生、吴晓波:“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4期

[iv]出处同2

[v]转引自:罗高飞,“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vi]引自郑怀丽:“谈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第9期

[vii]引自谢晓霞:“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的途径”,《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

[viii]出处同3

参考文献:

1.郑彬、付媛:“企业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变革”,《经济管理》,2002年第15期

2.董荣凤:“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因特网、内特网、外特网”,《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1期

3.黄苹:“信息技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调研》,1998年第5期

4.钱益春:“信息化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11期

6.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7.彭滋霖、曹军辉:“信息革命与旅游业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8.雷卫中:“互联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科学》,1998年第3期

9.冯颖如:“浅议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0.杨丽:“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1年第6期

11.赵黎明、王刚、王迈:“电子商务下的我国旅游市场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2.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3.张俊霞:“建设高效优质网站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9期

14.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3期

15.D.Buhalis,Informationandtele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asastrategictoolforsmallandmediumtourismenterprisesinthecontemporarybusinessenvironment,Tourism:theStateoftheArt,editedbyA.V.Seaton,JohnWiley&SonsLtd,1994

16.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achallengingrelationship,SpringerWienNewYork,1999

17.PaulineJ.Sheldon,TourismInformationTechnology,CABInternational,1997

篇10

最后,分别对65家重点钢铁企业和其中宝钢、鞍钢、首钢、武钢、马钢、攀钢、本钢、唐钢、包钢、太钢、邯钢和济钢12大钢自动化现状进行了汇总对比,分析了烧结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烧结机的台车面积占所有企业台车面积总和的比重;炼铁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高炉容量分别占所有企业高炉总容量的比重;炼钢、连铸、轧钢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装备或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分别占所有企业生产能力总和的比重。

在分析过程中,采用的是最简单的认可方法,即只要配置了一台自动化控制装置或控制系统,就认可该装备或系统初步具备了自动化的生产能力,对其自动化所应用的具体功能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未做进一步调查。通过这样初步的统计,计算出各主要生产装备或工序采用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比重,从而分析得出自动化的程度。

从调查结果看,钢铁行业自动化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的已经领先国内,有的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有的已经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产品在行业内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的大奖。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企业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采用新技术搞自动化,就难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难于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企业看到了自动化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三是企业在基建和技改项目上重视上自动化项目,肯于投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钢铁工业向高精度、连续化、自动化、高效化快速发展,使钢铁生产工艺、产品和技术装备呈现出如下特点:1.流程短、投资少、能耗低、效益高、适应性强和环境污染少的新技术、新工艺被不断应用;2.提高产品的外形尺寸精度、改进表面形貌和改善内部质量的技术受到重视;3.生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现代化、连续化迈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使检测和执行设备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工艺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仪表得到了高速发展;在现代钢铁生产过程控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传统的计电仪功能划分不再明显;仿真技术在钢铁工业中日益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控制系统的培训和新工艺、新控制方法的研究,而且易于模拟生产设备调试,指导生产和参与生产;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在各个工序的应用已取得可喜成果和经济效益;可视化技术和监控系统为无人化工厂提供了条件:从现场总线到车间网、工厂网、企业网的综合网络系统构成了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

根据有关资料,“七五”末,大中型设备实现自动化的比重约为总生产能力的30%,其中过程自动化为13.3%,基础自动化为16.7%。按炼铁、炼钢和轧钢三项主要工艺设备统计,装备了基础自动化设备和其他自动化检测装置的大中型高炉,占炼铁总能力的41%。配备了过程计算机的大型转炉占炼钢总能力的16.3%,而实现基础自动化的大中型转炉占炼钢总能力的7.9%,大型主力轧机实现了过程自动化的占全国成品材轧制能力的17%。上述配备了过程计算机生产设备是技术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初的水平。“八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的冶金大型工艺设备都已程度不同的装备了过程计算机系统,各主要工序普遍提高了自动化的水平。如:炼铁工序中,装备了过程计算机的大型高炉生产能力占炼铁总能力的比重达到19%;炼钢工序中,实现了过程自动化的炼钢能力占总能力的比重达到37%;连铸自动化的比重也有了显著提高;全国成品材轧制能力中过程自动化的比重达到20%。通过2003年的调查了解到,钢铁企业在“十五”期间内新上或改造的自动化工程中,基础自动化级已经普及。在重要的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自动化系统得到了企业领导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在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采用配套引进国外技术和装备或选择与国内科研部门联合技术攻关相结合的道路,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提高了过程控制自动化的水平。第三级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作为近年国内外重要的生产管理控制技术以其所产生的关键作用,已经被许多企业所接受。在一些新建的生产流程线上,积极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或购买软件平台,加速建设。这一级系统的陆续投产运行,将会对钢铁企业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信息畅通的信息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建设的自动化系统,瞄准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下面,我们对截止到2003年6月,钢铁企业在主要生产工序中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应用现状、钢铁企业自动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分别予以分析和对比。

1.基础自动化已经普及

在钢铁企业的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生产工序和流程中基本上普及了基础自动化。

基础自动化(一般称为设备控制级)是生产过程自动化中最底层、最基础的部分,由各种电子、液压、气动控制装置组成,承担各种生产工艺参数的计量检测和设备控制。基础自动化级普遍采用各种可编程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DCS)和成套工业控制机。它们对设备级的控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应用基本上可以达到94%以上。生产工艺控制愈复杂,基础自动化的程度就愈高,高炉系统甚至接近100%,连铸、轧钢达到99%。

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共应用PLC约7226台套,DCS约1280台套,工业控制机约4791台套。见图1。

2.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有了提高

过程计算控制系统即生产过程自动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的重要的环节,—般由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完成,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工艺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有了一定的发展,较“七五”、“八五”期间有很大增加,见图2。

大量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如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等在这一级广泛应用。高炉炉况预报模型、软熔带推断模型、炉料下降仿真模型、冷轧设定模型等等,还有高炉冶炼专家系统、基于模糊控制的电弧炉电极提升系统、采用神经元网络的连铸漏钢预报系统、均热炉模糊控制系统、钢板冷却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在各个工序的应用,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和经济效益,目前正在向多种技术的混合系统发展。

由于引进或改造了一批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冷热轧系统及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得轧钢系统的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提高幅度最大。见图3。

在生产控制自动化级中,配置的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小型机为主,共2108台套,应用的控制优化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共1066个。

由于受优化数学模型的开发及引进的模型的消化吸收滞后的制约,生产过程自动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些年里,在新建和改造的大中型设备上应配置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

3.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受到关注

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UES)近年来得到钢铁企业的普遍关注,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新建或改造生产线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这些系统在一两年内将陆续投入运行。

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主要由区域管理计算机系统完成在线作业计划和生产调度管理、质量跟踪控制等许多功能。这一级系统在企业信息化架构中的位置和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实现它们,才能使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和系统集成,生产实际数据和生产指令才能顺畅的上传和下达,实现信息不落地传输。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今后应进一步认识它的重要性并努力发展之。根据图4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级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应用的水平还较低,许多地方仅仅是在车间或厂内建设了计算机局域网络和少量的生产报表处理,大量的生产实际数据通过人工输入。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应用的计算机共1502台套。

4.主要生产工序自动化现状

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各图表显示每个生产工序中各级自动化的现状以及对比状况。

(1)烧结系统自动化

烧结系统自动化包括对烧结的原料储存、配料,混合烧结和冷却等几个部分的计量检测、自动控制和管理。

从图表中看出,在重点钢铁企业烧结系统中,20M2以上的烧结机的台车总面积总计约15637平方米,已经配置有基础自动化系统的台车面积达到94%以上,过程控制自动化居中,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非常低。

表1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烧结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总台车面积

基础自动化级(L1)

过程自动化级(L2)

车间管理级或制造执行系统(L3)

(M2)

台车面积

比重

台车

面积

比重

台车面积

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

15637

14768

94.44%

6933

44.33%

299

1.91%

其中12大钢

9410

8765

93.15%

4472

47.52%

(2)炼铁系统自动化

炼铁系统自动化是指在高炉本体、热风炉等主要工艺部位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炼铁系统自动化主要是改善操作、稳定炉况、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氏能耗、延长炉体寿命。

在高炉炼铁系统中,重点钢铁企业300m3以上的高炉总容积为159228立方米,并且全部配置了基础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的比重达到100%。过程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比重已经超过50%以上,部分高炉上配置了国内外先进的高炉冶炼专家系统等。

表2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炼铁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总容积(M3)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容积比重容积比重容积比重

重点钢

铁企业159228159228100.00%8541353.64%50003.14%

其中12

大钢8896088960100.00%5478761.59%41004.16%

(3)炼钢系统自动化

炼钢系统的自动化可以改善操作、延长炉龄,是提高钢产量、保证钢水质量、缩短冶炼时间、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一次拉碳命中率的重要手段。炼钢自动化包括转炉自动化和电炉自动化。

表3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炼钢系统转炉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转炉总生产能力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级或生产

制造执行系统(L3)

(万吨/年)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

重点钢铁

企业125761201195.51%696455.37%320025.45%

其中12大

钢63006300100.00%442570.24%273043.33%

表4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炼钢系统电炉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电炉总生产能力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万吨/年)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2586250696.91%125748.61%51019.72%

其中12大钢82178195.13.%24629.96%10012.18%

(4)连铸系统自动化

连铸自动化系统能够改善铸坯质量、提高产量、增加金属收得率和提高连铸比,应用人工智能控制的方法,加强对连铸质量的预报和控制。

在连铸系统中,重点钢铁企业的连铸机总的年生产能力为13195万吨,而已经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能力达13117万吨,所占的比重是99.41%。以此类推,过程控制自动化是54.31%,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为15.37%。

表5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连铸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总生产能力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连铸(万吨/年)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131951311799.41%716654.31%202815.37%

其中12大钢56935693100.00%305053.57%115320.25%

(5)轧钢系统自动化

随着轧钢生产向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连续化方向发展,轧钢生产对自动化装备的要求比其他生产工序高,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装备的水平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也最大。因此,轧钢系统中采用的自动化设备和系统比较多,各级自动化控制程度也比较高,是现代钢铁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最集中的地方。其中12家大型钢铁企业更加重视轧钢生产工序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相关数据普遍高于重点企业的平均数。

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薄板坯连铸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扩大,产品厚度越来越薄,对板形控制、自由轧制以及层流冷却等特殊要求,加强第三级生产控制级以协调炼钢、连铸和热轧的生产,保证100%的板坯热装热送。提高了产品的外形尺寸精度和改进表面形貌,以及改善了板带内部质量。在热冷轧宽带钢的轧制工艺、轧机形式和控制技术等方面也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生产率大大提高。

表6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轧钢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管、线、带总生产能力(万吨/年)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自动化级(L2)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年生产能力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163891633699.67%1127368.76%573134.97%

其中12大钢89188918100.00%683276.61%462251.83%

基于钢铁工业自动化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各级系统的指令或数据能够顺畅地传递,达到各级系统的无缝对接,形成一个整体,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因此,在各级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上下级系统的信息传递接口。例如在本级系统的建设中,尽可能收集并保存将来上级系统所需要的各种现场生产过程信息,待条件成熟建设上级系统时,就可以顺利地将这些信息传递上去。

钢铁企业自动化的专业职能管理

通过调查,在各重点钢铁企业内都设有自动化专业技术管理部门和实施队伍。尽管每个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同,有的在自动化部(所)、有的在计控部、技术中心,还有的在设备部门,但它们对自动化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在钢铁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既懂自动化技术、又懂管理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进入企业的决策层。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要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加快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冶金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今后若干年里,随着企业的工艺流程控制、装备的不断更新改造,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精细管理的需要,钢铁企业必将投入建设更多的信息化、自动化应用项目。在信息化的大潮中,广大自动化专业职能管理部门和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艰苦努力、坚持技术不断创新,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普及基础自动化,大力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重视生产控制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我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管控一体化的目标仍是“十五”期间乃至以后若干年内的重要目标和艰巨任务。

篇11

最后,分别对65家重点钢铁企业和其中宝钢、鞍钢、首钢、武钢、马钢、攀钢、本钢、唐钢、包钢、太钢、邯钢和济钢12大钢自动化现状进行了汇总对比,分析了烧结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烧结机的台车面积占所有企业台车面积总和的比重;炼铁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高炉容量分别占所有企业高炉总容量的比重;炼钢、连铸、轧钢系统已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装备或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分别占所有企业生产能力总和的比重。

在分析过程中,采用的是最简单的认可方法,即只要配置了一台自动化控制装置或控制系统,就认可该装备或系统初步具备了自动化的生产能力,对其自动化所应用的具体功能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未做进一步调查。通过这样初步的统计,计算出各主要生产装备或工序采用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比重,从而分析得出自动化的程度。

从调查结果看,钢铁行业自动化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的已经领先国内,有的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有的已经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产品在行业内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的大奖。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企业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采用新技术搞自动化,就难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难于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企业看到了自动化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三是企业在基建和技改项目上重视上自动化项目,肯于投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钢铁工业向高精度、连续化、自动化、高效化快速发展,使钢铁生产工艺、产品和技术装备呈现出如下特点:1.流程短、投资少、能耗低、效益高、适应性强和环境污染少的新技术、新工艺被不断应用;2.提高产品的外形尺寸精度、改进表面形貌和改善内部质量的技术受到重视;3.生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现代化、连续化迈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使检测和执行设备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工艺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仪表得到了高速发展;在现代钢铁生产过程控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传统的计电仪功能划分不再明显;仿真技术在钢铁工业中日益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控制系统的培训和新工艺、新控制方法的研究,而且易于模拟生产设备调试,指导生产和参与生产;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包括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在各个工序的应用已取得可喜成果和经济效益;可视化技术和监控系统为无人化工厂提供了条件:从现场总线到车间网、工厂网、企业网的综合网络系统构成了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

根据有关资料,“七五”末,大中型设备实现自动化的比重约为总生产能力的30%,其中过程自动化为13.3%,基础自动化为16.7%。按炼铁、炼钢和轧钢三项主要工艺设备统计,装备了基础自动化设备和其他自动化检测装置的大中型高炉,占炼铁总能力的41%。配备了过程计算机的大型转炉占炼钢总能力的16.3%,而实现基础自动化的大中型转炉占炼钢总能力的7.9%,大型主力轧机实现了过程自动化的占全国成品材轧制能力的17%。上述配备了过程计算机生产设备是技术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初的水平。“八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的冶金大型工艺设备都已程度不同的装备了过程计算机系统,各主要工序普遍提高了自动化的水平。如:炼铁工序中,装备了过程计算机的大型高炉生产能力占炼铁总能力的比重达到19%;炼钢工序中,实现了过程自动化的炼钢能力占总能力的比重达到37%;连铸自动化的比重也有了显著提高;全国成品材轧制能力中过程自动化的比重达到20%。

通过2003年的调查了解到,钢铁企业在“十五”期间内新上或改造的自动化工程中,基础自动化级已经普及。在重要的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自动化系统得到了企业领导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在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采用配套引进国外技术和装备或选择与国内科研部门联合技术攻关相结合的道路,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提高了过程控制自动化的水平。第三级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作为近年国内外重要的生产管理控制技术以其所产生的关键作用,已经被许多企业所接受。在一些新建的生产流程线上,积极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或购买软件平台,加速建设。这一级系统的陆续投产运行,将会对钢铁企业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信息畅通的信息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建设的自动化系统,瞄准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下面,我们对截止到2003年6月,钢铁企业在主要生产工序中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应用现状、钢铁企业自动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分别予以分析和对比。

1.基础自动化已经普及

在钢铁企业的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生产工序和流程中基本上普及了基础自动化。

基础自动化(一般称为设备控制级)是生产过程自动化中最底层、最基础的部分,由各种电子、液压、气动控制装置组成,承担各种生产工艺参数的计量检测和设备控制。基础自动化级普遍采用各种可编程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DCS)和成套工业控制机。它们对设备级的控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应用基本上可以达到94%以上。生产工艺控制愈复杂,基础自动化的程度就愈高,高炉系统甚至接近100%,连铸、轧钢达到99%。

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共应用PLC约7226台套,DCS约1280台套,工业控制机约4791台套。见图1。

2.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有了提高

过程计算控制系统即生产过程自动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的重要的环节,—般由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完成,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工艺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有了一定的发展,较“七五”、“八五”期间有很大增加,见图2。

大量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如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等在这一级广泛应用。高炉炉况预报模型、软熔带推断模型、炉料下降仿真模型、冷轧设定模型等等,还有高炉冶炼专家系统、基于模糊控制的电弧炉电极提升系统、采用神经元网络的连铸漏钢预报系统、均热炉模糊控制系统、钢板冷却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在各个工序的应用,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和经济效益,目前正在向多种技术的混合系统发展。

由于引进或改造了一批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冷热轧系统及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得轧钢系统的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提高幅度最大。见图3。

在生产控制自动化级中,配置的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小型机为主,共2108台套,应用的控制优化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共1066个。

由于受优化数学模型的开发及引进的模型的消化吸收滞后的制约,生产过程自动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些年里,在新建和改造的大中型设备上应配置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

3.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受到关注

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UES)近年来得到钢铁企业的普遍关注,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新建或改造生产线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这些系统在一两年内将陆续投入运行。

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主要由区域管理计算机系统完成在线作业计划和生产调度管理、质量跟踪控制等许多功能。这一级系统在企业信息化架构中的位置和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实现它们,才能使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和系统集成,生产实际数据和生产指令才能顺畅的上传和下达,实现信息不落地传输。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今后应进一步认识它的重要性并努力发展之。根据图4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级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应用的水平还较低,许多地方仅仅是在车间或厂内建设了计算机局域网络和少量的生产报表处理,大量的生产实际数据通过人工输入。

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应用的计算机共1502台套。

4.主要生产工序自动化现状

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各图表显示每个生产工序中各级自动化的现状以及对比状况。

(1)烧结系统自动化

烧结系统自动化包括对烧结的原料储存、配料,混合烧结和冷却等几个部分的计量检测、自动控制和管理。

从图表中看出,在重点钢铁企业烧结系统中,20M2以上的烧结机的台车总面积总计约15637平方米,已经配置有基础自动化系统的台车面积达到94%以上,过程控制自动化居中,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非常低。

表1 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烧结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总台车面积

基础自动化级(L1)

过程自动化级(L2)

车间管理级或制造执行系统(L3)

(M2)

台车面积

比重

台车

面积

比重

台车面积

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

15637

14768

94.44%

6933

44.33%

299

1.91%

其中12大钢

9410

8765

93.15%

4472

47.52%

(2)炼铁系统自动化

炼铁系统自动化是指在高炉本体、热风炉等主要工艺部位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炼铁系统自动化主要是改善操作、稳定炉况、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氏能耗、延长炉体寿命。

在高炉炼铁系统中,重点钢铁企业300m3以上的高炉总容积为159228立方米,并且全部配置了基础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的比重达到100%。过程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比重已经超过50%以上,部分高炉上配置了国内外先进的高炉冶炼专家系统等。

表2 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炼铁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总容积(M3) 基础自动化级)(L1) 过程自动化级(L2) 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容积 比重 容积 比重 容积 比重

重点钢

铁企业 159228 159228 100.00% 85413 53.64% 5000 3.14%

其中12

大钢 88960 88960 100.00% 54787 61.59% 4100 4.16%

(3)炼钢系统自动化

炼钢系统的自动化可以改善操作、延长炉龄,是提高钢产量、保证钢水质量、缩短冶炼时间、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一次拉碳命中率的重要手段。炼钢自动化包括转炉自动化和电炉自动化。

表3 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炼钢系统转炉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转炉 总生产能力 基础自动化级(L1) 过程自动化级(L2) 车间管理级或生产

制造执行系统(L3)

(万吨/年) 年生产能力 比重 年生产能力 比重 年生产能力 比重

重点钢铁

企业 12576 12011 95.51% 6964 55.37% 3200 25.45%

其中12大

钢 6300 6300 100.00% 4425 70.24% 2730 43.33%

表4 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炼钢系统电炉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电炉 总生产能力 基础自动化级(L1) 过程自动化级(L2) 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万吨/年) 年生产能力 比重 年生产能力 比重 年生产能力 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 2586 2506 96.91% 1257 48.61% 510 19.72%

其中12大钢 821 781 95.13.% 246 29.96% 100 12.18%

(4)连铸系统自动化

连铸自动化系统能够改善铸坯质量、提高产量、增加金属收得率和提高连铸比,应用人工智能控制的方法,加强对连铸质量的预报和控制。

在连铸系统中,重点钢铁企业的连铸机总的年生产能力为13195万吨,而已经配置有基础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能力达13117万吨,所占的比重是99.41%。以此类推,过程控制自动化是54.31%,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为15.37%。

表5 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连铸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总生产能力 基础自动化级(L1) 过程自动化级(L2) 车间管理级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连铸 (万吨/年) 年生产能力 比重 年生产能力 比重 年生产能力 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 13195 13117 99.41% 7166 54.31% 2028 15.37%

其中12大钢 5693 5693 100.00% 3050 53.57% 1153 20.25%

(5)轧钢系统自动化

随着轧钢生产向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连续化方向发展,轧钢生产对自动化装备的要求比其他生产工序高,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装备的水平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也最大。因此,轧钢系统中采用的自动化设备和系统比较多,各级自动化控制程度也比较高,是现代钢铁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最集中的地方。其中12家大型钢铁企业更加重视轧钢生产工序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相关数据普遍高于重点企业的平均数。转贴于

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薄板坯连铸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扩大,产品厚度越来越薄,对板形控制、自由轧制以及层流冷却等特殊要求,加强第三级生产控制级以协调炼钢、连铸和热轧的生产,保证100%的板坯热装热送。提高了产品的外形尺寸精度和改进表面形貌,以及改善了板带内部质量。在热冷轧宽带钢的轧制工艺、轧机形式和控制技术等方面也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生产率大大提高。

表6 重点企业与12大钢在轧钢系统中各级自动化所占的比重

管、线、带 总生产能力(万吨/年) 基础自动化级(L1) 过程自动化级(L2) 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L3)

年生产能力 比重 年生产能力 比重 年生产能力 比重

重点钢铁企业 16389 16336 99.67% 11273 68.76% 5731 34.97%

其中12大钢 8918 8918 100.00% 6832 76.61% 4622 51.83%

基于钢铁工业自动化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各级系统的指令或数据能够顺畅地传递,达到各级系统的无缝对接,形成一个整体,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因此,在各级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上下级系统的信息传递接口。例如在本级系统的建设中,尽可能收集并保存将来上级系统所需要的各种现场生产过程信息,待条件成熟建设上级系统时,就可以顺利地将这些信息传递上去。

钢铁企业自动化的专业职能管理

通过调查,在各重点钢铁企业内都设有自动化专业技术管理部门和实施队伍。尽管每个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同,有的在自动化部(所)、有的在计控部、技术中心,还有的在设备部门,但它们对自动化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在钢铁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既懂自动化技术、又懂管理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进入企业的决策层。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要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加快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冶金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今后若干年里,随着企业的工艺流程控制、装备的不断更新改造,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精细管理的需要,钢铁企业必将投入建设更多的信息化、自动化应用项目。在信息化的大潮中,广大自动化专业职能管理部门和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艰苦努力、坚持技术不断创新,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普及基础自动化,大力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重视生产控制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我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管控一体化的目标仍是“十五”期间乃至以后若干年内的重要目标和艰巨任务。

篇12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帐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帐、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帐、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2.理论落后于技术

    由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术,造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很多企业是满怀期望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后却失望地收场。有一些是取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没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会计电算化后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败,整个系统全部放弃,仍然采用手工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理论的缺乏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电算化人员不少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许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做了系统的培训,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依然很慢,而且在上机时一旦出现错误操作,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出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之。

    4.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二、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完善会计软件的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操作简便的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2.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自身不无关系。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计算机改变处理的手段。所以对技术的需求必然大于对管理的要求,而理论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会计理论的发展。而财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更注重技术、信息、管理的结合,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加快,为财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是未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人才的培养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首先应抓好基层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单位要分期分批地使会计人员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培训,逐步使多数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运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部分会计人员还要掌握软件的日常维护和二次开发的技能;使数据共享,数据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反馈及时、通畅、正确,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各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才能蓬勃发展起来。

    4.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例如,对未经许可接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有关数据文件的行为,在许多国家法律上不认为是偷窃行为i因此就无法对拷贝重要机密数据的行为治罪,我们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

篇13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普遍的影响,有人将这一历史进程比喻为发生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其后果是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所谓的“信息经济”时代或“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应用在不同层次上促使原有的运作机制发生了改变,其最终结果是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普遍性的特征,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避免参和到这一“革命”性的进程中来,旅游业也不例外。“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Sheldon1997)[i,旅游业适合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值得注重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对旅游业的结构产生影响,一些新的部门将产生,而一些原有的部门要进行相应变化(DimitriosBuhalisetal1997),因而有必要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新问题的提出

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进行的探究属于“应用性探究”范畴。论题的产生源于三个前提条件摘要:第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旅游业面对技术升级的新问题;第二,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旅游业的普遍重视;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对旅游业的现有格局产生影响,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引起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重。这三个前提条件在旅游业的实践中表现为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中纷纷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人们在讨论以信息中介身份出现的旅行社何去何从。可以看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探究,起源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归结为技术应用对旅游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影响,在运作层面上表现为企业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运作方式、新管理工具和新营销工具,在管理层面上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过程的变化和经营理念的变化,在战略层面上表现为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手段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来看,最先引进信息技术的是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技术升级产生了新的管理新问题,要求管理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管理层面调整到适合新技术的应用时,企业具备了制定新战略的基础。反过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不可能忽略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为了保证技术的应用顺利实现,要相应地对组织结构等管理层面的新问题进行调整。

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表现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网络化关系的加强,并有可能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而旅游业有其非凡之处。“旅游是混合型产业(hybridindustry),包含多种服务”(HannesWerthner%26amp;StefanKlein1999),旅游业并不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的集合,而是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产品供给商所在部门的集合,因而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还包括旅游业各部门间的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再造。

二、探究目前状况评价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给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和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探究人员的重视。

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探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欧洲,以计算机键盘上的回车键ENTER命名的“旅游领域信息和通讯国际会议”于1994年首次召开,至1999年已举办了六次年会(受资料限制,2000年至今状况不详),年会的参加者主要包括旅游探究人员、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内容集中于讨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会议召开,例如1995年由当时的美国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赞助举办了“信息技术和旅游业世界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旅游业在应用新技术时将产生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该怎样迎合旅游业的需要等。另外,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等组织也主办过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从具体的内容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探究议题包括旅游业重组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等,尤其针对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状况,有人专门对中小旅游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进行了探究(D.Buhalis1994)。另外,以航空公司为中心、由多个部门广泛参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受到了互联网和3w的冲击,旅游业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该怎样面对新的形式也是主要的议题之一。

在我国,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限制,旅游业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更多地来自于国家提出的“信息化”目标和和国外同行竞争的压力,而“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谢晓霞2002),因此我国学者对于这一主题的探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学者的探究中存在着一些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新问题在于基本概念的不明确。

第一,信息化概念不明确。信息化是我国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新问题,大多数探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罗高飞(1998)在文章中引入了信息化的定义,但是并没有明确旅游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郑向敏(2002)给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摘要:“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旅游企业经济增长”。而这一定义并非针对企业给出,更像是“旅游业信息化”的定义,存在着对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误解。刘晓虹、陈耀(2002)在明确了“信息”和“旅游业”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旅游信息”的定义,继而提出“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强调“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功能。”但是,其“旅游信息”定义的给出是对“信息”和“旅游业”两个定义的字面综合,对于信息化探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中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均不明确。

第二,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网站建设的混淆。这是探究中普遍存在的新问题。在我国目前有关旅游电子商务的探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将旅游电子商务混同于旅游网站的建设(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王欣2000,等),缩小了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内涵,将传统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新问题排斥在外。

第三,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网络、旅游网络化经营相混淆。在一些探究成果中,谈到旅游电子商务时,自然地将旅游网站和旅游网络等同起来,同时将旅游网络和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相联系(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等)。何谓旅游网络?这是个值得商榷的新问题。从上述探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一部分探究人员混淆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网络化布局的概念,将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混同于计算机虚拟的网络,其错误熟悉的根源在于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误解所引起的概念混淆。可以认为并不存在所谓“旅游网络”的概念,而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也并非有相同内涵的概念。

另外,在探究中还存在着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同的误区。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互联网,而且我国探究人员对互联网的熟悉又和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相混淆。

总的来看,我国有关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探究更多关注的是表面现象,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的猜测多出于主观臆断,而缺少理论依据或经验证实。

三、探究范围的确定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业,可以将旅游业看作由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部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行业或产业,将这些部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向旅游者提品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多个部门的协同功能使旅游业在旅游者眼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构成旅游业即旅游价值系统的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特征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将这个复杂的价值系统分解为若干小系统,即可以将各个部门分别看作独立的系统进行讨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的探究可以在几个系统层面上展开,限于篇幅,这里将探究的范围确定为整体的旅游价值系统,而暂时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当然,以旅游业整体作为探究的平台并不排斥讨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企业的影响。究竟旅游业由若干企业组成,要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和产生的影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探索,只是这里的探索是一般意义上,没有和饭店、旅行社等具体部门的特征相结合,而是为进一步的讨论形成概念框架。

四、构建探究框架

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产生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征,具有一般的意义,可以参考其他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对行业的影响则涉及到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必要从旅游产品的特征出发展开重点讨论。而对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和电子商务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明确是展开讨论的必要前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工具

“信息技术,就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三者的综合体为核心的技术群体。从更广义的角度说,信息技术是一类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的总称,它包括了各种用于创建、存储、交换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他们的综合技术。”[ii

“信息技术(IT)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和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工具和方法,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IS)”。和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IT/IS主要有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应用于某一职能领域及一般事务管理的IT/IS,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TPS(事务处理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中TPS是组织的基础信息系统,向MIS、DSS、ES提供组织的基本数据。

第二类为适用于企业内部综合性经营业务管理及高层决策的IT/IS,包括DW(数据仓库)、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其中DW把分布在企业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旨在通过通畅、合理、全面的信息管理达到有效的决策支持;狭义的MIS指管理报告系统,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功能,是服务于企业或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CIMS高度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CAD/CAM/CAPP)、管理(MIS/DW)和决策(DSS/ES)。

第三类为适用于企业内外部开放性综合经营业务管理的IT/IS,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Intranet(企业内联网)和Extranet(企业外联网)等。[iii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了闻名“信息技术六阶段成长过程模型”的诺兰将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据处理(DP)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主要在组织的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起功能,主要功能是使一些专门的工作自动化。例如,TPS支持各种指令处理,MIS提供资源配置和控制信息等。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技术(IT)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进入“战略管理层面”,强调知识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如财务分析员、证券经纪人和生产规划者等。

第三个阶段是网络(Network)阶段,这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征表现为信息技术和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iv

虽然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它们在当代于不同的层次共同发挥着功能。

2、信息化和电子商务

所谓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得以普遍应用并发挥积极功能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占主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v这个定义给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而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vi这个定义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给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在讨论信息化新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的着眼点经常集中到电子商务的概念上来。“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vii。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为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为摘要:“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包括在供给商、客户、政府及其参和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viii这是广义电子商务(E-business)的概念,范围突破了“电子交易(E-commerce)”的局限,而扩大到企业内外部管理和营销各方面的商务活动。

3、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及电子商务的关系

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而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信息技术工具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商务概念产生的初始条件,而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和制造业企业相比较,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产出为无形服务。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状况来看,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信息技术工具,但是制造业中经过多年磨合已经发展成熟的工具并不适合旅游企业使用,例如在生产操作方面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等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工具等。然而,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开发思想值得借鉴,即旅游企业可以从内部运作管理、各职能部门操作和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并针对新技术工具的使用配套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并最终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的来看,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好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已经从生产导向和产品导向转变到了需求导向和顾客导向。在服务业中的管理和营销过程中尤其重视顾客价值的创造和顾客满足度的提高。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是服务业参和竞争的有效手段,而客户关系管理的开展要借助于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顾客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建设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所在。

(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1、信息和旅游业的关系

所谓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范畴,旅游产品具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性,如无形性、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等特征。这些特征使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有人称旅游产品为“信心产品”,认为旅游者在接受服务之前不可能感知到旅游产品的具体性质和质量水平,产品能否成功销售完全取决于相关信息在制定购买决策的旅游者心中建立起的信心。

旅游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的特性,如旅游服务供给商和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服务种类上存在着数量上的差距。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根据旅游活动的定义,旅游者要到和长住地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这样在传统的旅游购买决策制定过程中要依靠于中间商获得有关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信息。同时,旅游产品是一项混合产品,旅游者的一次旅行过程涉及到多种服务的购买,各类型的供给商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提供的服务特性各异,庞大的信息搜寻成本迫使旅游者利用中间商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交易费用。

可以认为,信息在旅游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功能,而信息的这种功能和旅游市场供求在空间上和种类上的差距共同决定了旅游中间商的存在。

2、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业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有些沟通是经常性地、结构化地进行的,如旅游服务供给商和中间商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长久关系的建立导致了沟通机制的自动化。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信息沟通的自动化表现为CRS和GDS的建立。

CRS(computerreservationsystem,计算机预订系统)最早是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由各大航空公司独自开发,后来考虑到旅行商的应用成本和航空公司自身的维护费用,各个航空公司的CRS开始合并,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益于民用航空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连锁饭店产品和旅行社产品的内容。CRS创建了一个新的旅游营销和分销系统,被誉为旅游业电子时代的始创者。

GDS(globaldistributionsystem)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和其他航空公司)和纵向一体化(和供给商)的结果。为了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航空公司、饭店等旅游供给商通过开发界面将其CRS接入了GDS。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GDS之间继续进行一体化,导致了几家独立的GDS企业的出现。此时,GDS的性质已经从工具转变成了经济实体,以电子旅游超市或其法人团体的战略业务单元的面目出现。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新部门的产生,促使旅游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GDS作为中介组织在旅游市场上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但是,信息技术在创造新部门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部门产生了威胁。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对旅游中介组织来说威胁和机会并存。

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旅游市场上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大量地抵达消费者处,并能够使消费者方便地和企业进行互动。旅游中间商的存在受到了威胁,CRS和GDS等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途面临着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取消现有旅游中介组织提供了可能性,旅游中间商等中介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业务流程中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对现有中介组织的威胁并不意味着旅游市场上不需要中介组织。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市场上信息的数量和复杂性。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人人有权发言,人人都沉没到信息的海洋中,对于消费者来讲,面对的产品信息更加庞杂混乱,经常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旅游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模型初具,主要包括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供给商自行开展“网上营销”和中介组织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等方面。其中旅游网站的出现即是增加了旅游业中介组织的成员。

3、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

旅游业可以被理解为旅游市场上供给方的集合,既包括旅游服务供给商,也包括旅游中间商和其他中介组织。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依靠于产品的销售,而销售的效果取决于营销系统的效率。由于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空间距离,而各个旅游供给商的产品要经过和其他部门产品的组合才能出售,因此以旅游目的地为基础的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