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篇1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08-01

今年以来,如东县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农业现代化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领先”的总体部署,以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以“五个一批”(编制一批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建一批千亩高效设施种养园区,新建一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种养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示范村,引进一批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或流通、休闲项目)农渔业项目建设为抓手,高点定位,创新举措,倾力打造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外向化现代农业,项目农业呈现集成、集约、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推动如东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深远的作用。

一、产业规划引领求突破

如东县15个镇(区)均结合区域优势产业、资源禀赋和自身项目农业发展现状,从“完善空间布局规划、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优化农渔业资源配置”三个方面着手,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考虑在建项目、新建项目、拟建项目,完善修订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等。目前,如东县已经形成以“三带(沿新334、新225、临海高等级公路现代农业示范带)、四园(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如泰现代农业产业园、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万亩海参示范园区)、四区(以岔河地区为中心的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区、以掘港地区为中心的高效设施农业种植区、以丰利地区为中心的生态畜禽养殖区、以沿海各镇区为主体的高效优质水产品养殖区)”为骨架的,有竞争优势、有鲜明特色、有明显效益的项目农业产业布局。

二、特色园区集聚求突破

如东县按照“县有万亩园区、镇区有千亩园区、村有特品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和扶持项目的导向作用和撬动效应,资源向园区整合,资金向园区倾斜,优势向园区叠加,扶优扶强、做特做亮一批特色农渔业园区。截止目前,如东县新增土地流转3.3万亩,已建成千亩设施水产养殖园区5个,大豫渔业综合科技园区、海畅现代渔业园区、丰利环渔五千亩渔业示范园区、苴镇河丫五千亩渔业示范园区已经初具规模,海水养殖面积达64.5万亩,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近8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1.4万亩,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11.07亿元,万亩海参示范园区年底力争实现产值2亿元;预计年内可建成千亩设施种植园区11个,如东出口蔬菜产业园区、富硒食品产业园区、马塘优质水稻产业园区、大豫洋三元商品肉猪产业园区等4个园区已申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洋口双墩双千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如泰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三、示范基地配套求突破

如东县按照“依托资源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要求,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特色品种、规模高效、生态安全上做足文章。依托辉禾食品,建成冻干蔬菜加工产业基地;依托东海冷冻、银树食品,建成速冻蔬菜加工产业基地;依托菜丰堂,建成盐渍蔬菜加工产业基地;以南美白对虾为养殖品种,建成高效设施渔业产业基地;以金太阳为龙头,建成无公害绿色稻米产业基地;以科达万头猪场、米力生物科技为示范,建成生态养殖产业基地。截止目前,如东县新增高效农田12.67万亩,其中新增设施面积2.68万亩;建成各类示范基地28个,其中获省认定的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5家,其中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4家、出口农产品示范区1家,列南通市首位;马塘精丰商品肉猪生产基地、大豫九龙村水产养殖基地、河口现代蚕桑生产示范基地、掘港白羽肉鸡养殖基地等4个基地已申报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如东出口蔬菜产业基地已申报省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南通华伟、南通富波、南通名濠、万亩海参园等工厂化育苗基地基本建成。

四、龙头企业带动求突破

今年以来,如东县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在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基地配套上给予支持、科技创新上给予激励,致力做大做强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点农渔业龙头企业。今年,如东县有4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共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江苏银树食品有限公司已基本建成投产,年收购蔬菜5万吨,建立基地5万亩,带动1万余户农户从事蔬菜生产;总投资1.48亿元的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江苏杉汇肉制品有限公司完成投资6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屠宰能力将超100万头;总投资1.5亿元的江苏鸿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完成投资7500万元,已部分投产,蛋鸡饲养规模超100万羽;投资超30亿元的南通正大5000万羽肉鸡饲养屠宰加工一条龙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同时,重点以海达水产、北渔仁和、东海冷冻等龙头企业为平台,做长做亮海水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以巴大饲料、海大饲料为平台,做大做优产学研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五、项目招引支撑求突破

农渔业招商引资是实施项目建设,加大农渔业投入的源头。今年,如东县以抓工业的思维、思路抓农业,以农渔业招商引资为龙头,全面细致筛选了一批符合我县实际、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看好、具有行业特色的外向型农渔业项目,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园区载体等优势,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基地,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延伸拓展现有产业推进一批辐射型项目,突出抓好一批投入超1000万美元或5000万元的重特大项目的引进,着力培育加工型、龙头型、带动型农渔业项目。截止目前,我县组织参与各级各类农渔业招商引资推介会6次,新引进千万元以上加工、流通、休闲观光项目24个,其中已建成15个,“三资”投入农业超28亿元。新(扩)建休闲观光农业项目8个,累计投资3.9亿元;新建农产品专业市场2个,总投资1.75亿元。

如东县项目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照如东县确定的“力争2016年、确保2017年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总体目标,在21项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中有部分指标差距较大;现代农业发展不够快,部分农业项目规模不够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拉动能力不够强,主要农产品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建设水平不够高,等等。当前,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项目农业建设的黄金期,2013年,如东县将以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全力推进“五个一批”农渔业项目建设全县要建成2000亩园区16个,当年新增千亩种养示范园区20个;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规模养殖项目12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或流通、休闲项目16个;新增规模化种养示范基地32个;新培育复合型现代农业示范村28个以上;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其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

1.加大项目招引力度

全年组织招商活动不少于4次,围绕如东县南美白对虾、果蔬、海产品、优质稻米等农渔业产业优势,通过银树食品、东海冷冻、南通宝华、博诚生物等企业以商引商,招引一批海产品养殖、深加工、果蔬深加工、速冻蔬菜、农产品综合物流等龙头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提高农渔业产品附加值。每个镇(区)至少要招引1个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或流通、休闲项目。

2.加大集聚发展力度

通过统筹资源、叠加项目、重点扶持等手段,重点打造以南通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如泰农业园区、万亩海参园区、天星村、卫海村、双墩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农渔业示范园区和示范村,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农渔业项目的承载能力。每个镇(区)至少建成1个200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村。

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篇2

编辑提示:当前,各地紧紧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确处理新时期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订了符合当地城乡发展战略的计划。近日,笔者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成效比较明显的山东省##市进行了调研,其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山东省##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高产、高效、创汇农业,积极实施农业“三化(即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产业化发展道路

1、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布局。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本着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的原则,先后四次大规模调整作物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市培植了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

2、探索集约经营,发展农业园区。近年来,##市大胆创新机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一是依托企业建园区。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二是依托农户办园区。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承租土地,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实物、技术等合股联办园区,大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海淡水养殖等家庭农业园区。三是依托特色办园区。把全市农业作为一个生态园区,对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种养、贸工、科研开发、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集约经营,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逐渐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增长点。

3、依托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一是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引进。组建3处科技开发中心、5处科研所,先后研制开发农业新技术60多项;与全国27所大学、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0多项。二是建立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国蔬菜网、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和传递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供求及价格走向等信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以市农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

4、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细加工。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等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领域,重点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培植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加工增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

(二)适应市场需求,推进标准化生产

1、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5个国家级农业放心菜生产基地、10个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和500多个农业示范园区。对生产基地全部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统一销售标识”管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一票否决制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了生产档案和警示牌,实现了蔬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2、严格质量检测。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订了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0多万元在15个种菜乡镇配置了速测室和农产品安全流动检测车,负责全市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程质量检测,蔬菜品质显著提高。

3、抓好源头控制。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专门的农资市场,将全市农药、化肥和种子经营户集中到市场内统一管理,较好地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流入市场。下大力气搞好产地环境治理,对污染重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使工业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并投资57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密封改造,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积极开拓市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

1、积极构筑国内外市场相融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近年来,##市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配套建设了“十大蔬菜专业市场”、“十大农资超市”,带动了蔬菜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积极推广新型销售方式,与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开展了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同时,主动走出国门,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市场、公司的合资合作,建立国外销售基地,开通面向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海上“蓝色通道”、“空中走廊”、网上通道等,并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设立“专营店”,产品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巧借外力促发展。一是抓 好新品种引进,使农产品结构与国际市场需求接轨。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科技园区以及农产品博览会等招商载体的作用,使之成为全市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开展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依靠外商的资金、技术、信息和销售渠道拓展国外市场。

##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发展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圈子,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量克服小生产的缺陷,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导作用,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化技术对接,与大生产对接,与市场流通对接,将农户组织起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和大流通。

(二)发展农业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用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保证农产品质量。消费者热衷于绿色环保优质产品的消费倾向和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决定了实行标准化生产、解决安全卫生问题成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并严格执行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是在市场竞争中求胜的必经之路。

(三)发展农业必须树立市场意识,以建市场、抓流通来推动农业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加强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流通企业,开拓流通领域,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推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机制,建立起以专业化、规模化大生产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大市场,以大市场、大流通进一步推动大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生产和组织流通水平不断升级。

对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在农业经营方面,遇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问题,亟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市立足本地优势,对农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加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合同、订单形式把农民同龙头企业、基地、协会连成一体,使广大农民手持订单开展生产。

篇3

农业产业化是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困难加大,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迫切需要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效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市场约束、质量瓶颈、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

一、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表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推进城镇化,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这些都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有根本性的战略转变,发展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这一战略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WTO农业协议规则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增加,必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能力。产业化按照产品的生产、销售形成了新的分工和协调,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体现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产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加快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了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加快了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性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要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产业化发展了,就可以带动农村道路通讯、仓储流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经济中心,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我们一定要加深对产业化经营的认识,把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发展产业化经营需要政策的扶持

一要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用产业化推动高效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增加农业效益。二要向龙头企业倾斜,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农户,拉动发展。三要加强配套体系建设,特别要促进市场开发,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为产业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四要鼓励有关部门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民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门路。五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尤其是农村道路、电网、通讯、水利建设,要加强统一规划,提高投资效益。

2.抓好“龙头”建设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是提高农副产品效益,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的关键。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起一种或几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带动一方农民致富。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特别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那些机制好、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尽快成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把发展龙头企业的重点放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培植基地、开拓市场、发展中介组织、推广科技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农业经济。

3.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产业化经营,需要科技进步作支撑,要把发展产业化同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一要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以产业化经营组织、商品基地为重点,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开发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等科技兴农工程。通过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使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进入千家万户,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要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创造条件,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村科技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沿,使龙头企业成为吸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好地带动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三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建立灵活高效实用的培训体系,巩固完善三级培训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四要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为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特别是供求、价格、库存、进出口等信息,指导企业和农民及时高速生产,增加收益。

4.解决体制问题

旧的农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产业化经营,迫切需要建立和形成新的管理体制。要不断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理顺体制,为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好的体制环境。要建立起完善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户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指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属于合同契约关系的,要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要加快培育发展中介组织,积极推动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生力量。

三、改进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

1.解放思想,树立新的观念

篇4

一是标准制(修)定数量不断增加 “十五”以来,全省每年制定、修订和采用国际、国外先进农业标准都在100项以上,截止2012年底,共累计组织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2237项。在保证农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突出了标准内容、结构和水平的创新。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节水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系列标准;为适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满足名牌农产品战略实施需要,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工艺流程、检验方法和管理标准的研制;以人参振兴计划和百万亩棚膜经济为切入点,开展了蔬菜、水果、食用菌优质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设施生产等一系列技术规程的制定;以出口创汇型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在农产品加工、玉米淀粉、杂粮杂豆生产,人参、鹿茸等特产品生产加工方面,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50余项。目前,我省主要生产领域的农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本协调配套,构建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

二是标准实施载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在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的支持下,重点改造和完善了现有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止2012年底,国家已投资建设1个省级中心、3个市级中心、41个县级质检站。目前,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其中有编委批复文件的部、省、市、县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0个,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具有承担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功能,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环境评价、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监测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产品的质量检验监测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成为标准实施的最重要领域。

三是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梯次推进,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过程。在起步阶段,从研究品种标准入手,由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逐步向种子、种苗质量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发展;在深化阶段,产业应用领域由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追求目标由以注重产量扩张为主向注重提高内在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并重转变;在提高阶段,标准内容不断创新发展,由以品种标准、技术规程为主向环境评价、检验检测方法和管理标准等领域拓宽推广范围,由分散的点式发展向规模化的龙头企业、示范区、生产基地深入。围绕强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配套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先后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203个,示范基地196个,面积达到3133.3千公顷。所有县(市)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了标准化。各类标准化示范县(区)的创建以及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菜(果)园和“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农业标准化实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标准化工作机构实现突破 按照省标准委的要求, 2012年,我委组织开展了省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按照农业生产需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我们筹建了玉米、水稻、大豆、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蚕业、人参11个专业化技术委员会。经省质监局批准,目前成立了包括粮食、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内的7个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实现了我省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工作机构“零的突破”,为我省在各个产业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专业技术委员会自组建以来,在各自领域开展了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定、地方标准项目申报前的初审、标准的实施与推广和标准研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是实际带动成效不断显现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推动了“三品一标”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内在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截止目前,我省共开发建设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3个,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108个,其中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49个,有机食品335个,无公害农产品2812个,12种农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农产品生产、标识认证、规格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以标准化为引领,取得了实质性地改进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全省已培育开发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吉林名牌”农产品880个。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战略的实施,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不断增强。近几年吉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的稳步扩大,是农业标准化实施带来的最显著成效。2012年,有3项农业标准获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其中吉粳88水稻和地理标志吉林长白山人参获一等奖,蓝莓栽培技术规程获二等奖。

六是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实施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年~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二、主要做法

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我们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一是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项目区都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供销联社、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衽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

三是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首先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再次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

四是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三、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看,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新时期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吉林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思想氛围不适应 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管理者,包括企业、农民两大市场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意识淡薄、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强,“重制定轻实施,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科技工作者也没有像科研项目一样重视标准。

二是标准的总体水平不适应 重视标准制定,忽略标准制定前的技术研究;现有标准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规程方面的多,质量品质、安全卫生和加工储运方面的少;农产品产中标准多,产前和产后辅助标准少;产品标准水平适应一般化需求的多,与国际接轨的少;标准制定项目多,修订少,修订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单个行业标准多,交叉比较少;同类标准中,相同参数不一致,协调性有待改进;两头需要强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应加强制定力度。

三是标准的推广手段不适应 主要是缺少组织机构和设施手段的支撑。相应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研究机构和专业队伍尚未全面建立起来,人才匮乏;标准研究工作滞后,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专业技术与标准化要求衔接不到位,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人员不了解专业技术。

四是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适应 表现在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生产者难以索取到标准文本;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不够,农民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利用标准手段培育名牌、支柱产业、地域品牌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

五是农村生产经营规模与标准化推广不适应 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既使农民接受了标准化技术培训,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也很难做到持续,这是制约农业标准化工作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四、今后全面推进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围绕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各产业的标准制定进度,加大标准清理力度,争取以人参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要根据《吉林省标准化战略纲要 (2010~2015年)》要求,努力使农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类产品都有标准可依,力争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统一权威的、协调完整的农业标准体系。要重视和加强标准体系的研究,针对产业标准化的薄弱环节,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好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具体的指导各产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和标准化实施工作。要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工作,重点是建立食用菌标准体系,完善蔬菜、水果和人参标准体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前的调研工作。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是围绕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 要结合农业产业的实际,加强标准示范推广,以县为单位,整建制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广相应的标准化技术,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要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主力军作用,在各产业的标准化示范工作中,引导和充分发挥各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及生产大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示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篇5

加强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逐渐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内容有着必要的了解,正确地看待其对农村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寻找出合理的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相关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扩大农业产业化影响范围,也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更多要求。

一、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对各地区农村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及发展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当前我国对农业产业化予以了更多的重视,主要在于:(1)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优化各种农业资源配置;(2)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占有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促使其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各种发展要求;(3)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保持现代农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水平,为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说明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同时,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资源整合效果,保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良好性。

二、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将会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保持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加快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表现在:(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三农”问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是国家战略部署的工作重点,而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将会拓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思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优化既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强化其创新意识,为现代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达到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2)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农业经济将会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提高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效率的同时增强产品质量可靠性,促使农村经济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传统农业产业格局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主动参加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3)在农业产业化影响下,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的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生产风险,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安全稳定性2.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各种专业性指导,使其生产计划实施更有针对性,逐渐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将会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可靠的保障。具体表现在:(1)在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下,将会使农业与其它产业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地结合,让更多的专业性强、竞争水平良好的企业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以产业链的形式带领农民参加各种生产活动,间接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农村生产效率将会逐渐提高,以股份制合作制的方式指导农业开展生产活动,逐渐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3)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各种农业自然灾害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降低了农业生产各种风险的发生率,为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有利于提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实现农村经济与市场体制的相互融合,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性,间接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形成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将会与工商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间接地促进我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各种途径

1.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拥有专业的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化生产,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充分地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概况,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良好性。同时,需要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当地特色的各种农产品,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结合相关农业资源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2.提高创新生产技术利用效率,保证农业生产的良好性。作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逐渐地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农业产业化。因此,需要注重创新生产计划的合理使用,像精加工技术、降低能耗技术等,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保持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性,促使各种创新生产技术能够达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保持农业生产的良好性。同时,需要指导农民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份额。3.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现代农业进程,需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实际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性指导,加快传统生产理念的转变,实现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构建,逐渐增加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地考虑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加大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确保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逐渐实现农业产业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渐形成农业产业化,有利于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确保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性的同时满足农民的各种农业生产需求,增强和谐社会的发展稳定性。因此,未来农业发展中应重视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影响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促使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同时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06).

[2]霍焰.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3,(03).

[3]薛永刚.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10).

篇6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农业产业化 制约因素 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以及对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发展与中东部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的落后已经成为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商品率低。大部分地区以单一产业为主,多种经营不发达,由于科技落后,生产资金缺乏,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农民的科学素质低下。农业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员短缺已成为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使得农民不愿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在思想观念上得不到彻底转变的农民就不可能对农业产业化有较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促进农业的产业化。

投资环境差。自然环境不理想、西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交通设施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同时,西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也不发达。这给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带来了巨大危害。缺乏有效的产业化资金投入。国家财政金融对西部农业的投入,以及对地方相关涉农政府部门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民间资本流向西部农村也不多。西部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供给也不到位,农业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和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是分不开的,但农村金融供给却存在严重的缺位。

政府政策错位。我国农业产业化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需求诱制性制度变迁,而地方政府的工作很多情况下是带有强制性地方干预,并且农村基层干部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家长制”工作方式,把市场同样看成政府控制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有悖于农业产业化这种诱制性制度变迁所遵循的规律,结果就陷入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由于我国西部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政府政策急功近利的倾向越发严重,因此这种政府政策错位的情况表现也更为突出,从而成为发展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巨大障碍。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虽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还是具有可能性的。

首先,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开发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潜力。由于其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进行农产品加工的机会成本比东部地区低。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产业较强的追赶效应,即相对少量的资本和技术等的投入就可以带来相对大的效益。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其次,当前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伴随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居民食品消费将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多样、方便和安全转化,对食品加工制品的需求会呈现加速度上升趋势,农产品加工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因此,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再次,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业产业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有利于把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采取措施

转变西部农民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特别是加大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比重,破除小富即安的旧观念。同时,西部各级政府还要切实组织回乡务工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中东部地区学到的先进产业化经营经验,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支持发展产业化经营,为西部农村的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改善西部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国家对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和通讯设施的投资力度,从而改变过去西部农产品流通不畅,水旱从天和因资讯不发达无法有效地组织生产和销售的被动局面。加大国家财政金融对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资力度。在财政税收政策上,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和支持农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去。

加快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开发乡镇企业的能力,避免政府越位和缺位情况出现。保证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保证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在既规范又宽松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开发农业的关键,农业产业化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又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要发挥支持、引导、协调的职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强化领导,搞好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大力促进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喜、靳明、李云雁:“我国农业产业化制度变迁方式与产业化政策研究”,《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3期。

篇7

一、农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信息产业部2001年6月14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产业厅(局)、通信管理局、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下达了“关于印发《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通知”。该文件使得我国关于信息化水平的测评有了统一的标准,具体的指标由20个指标构成,分别为: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微波占有信道数、卫星站点数、人均电话通话次数、人均带宽拥有量、长途光缆长度、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每千人有线电视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电子商务交易额、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信息指数。《中国信息年鉴》中各个省信息化发展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计算机与网络、广播电视、科研与人才信息化人才要素的指标、信息化外部环境要素的指标。

国内学者在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的情况下,根据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统计体系的现状,同时结合考虑到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一套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各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4个1级指标,18个2级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应用现状及生产消费。我国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农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完全统一的标准,本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和参考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采用了五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建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学者们在研究农业产业化时一般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包括的一级指标为效益指标、规模指标和基础指标。二级指标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乡镇企业平均产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乡镇企业数、每公顷耕地农用机械数、每公顷耕地农用柴油吨数、每千公顷耕地农药使用吨数及农村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来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越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农业产业化越发达,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就越高,农业总产值越高,通常用农业总产值来代替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同时农村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值越高,说明农业规模越大,农产品生产量大势必带来农产品销量也大,作为农业产业化中产业化主体的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效益越高,产值越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手段的发展上的,越发达的农业产业化,其机械化程度越高。所以农药使用量同时也代表了化肥等的使用量。由于各个地方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等具体情况不一样,因此所有指标均为均值来表示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本文结合学者的研究将产业化指标体系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

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许多相关的数据尚未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如果按照信息化测试的一般手段或国家规定的信息化测评体系,以及产业化评测体系来研究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数据的获取也相当困难。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采用一些变量来代替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和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然后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三、相关实证分析

(一)基本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一起提出来的,它的形式简单,但在经济理论分析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这个函数来探讨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发展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AL?鄣Kβ(0

其中,Q表示产量,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存量。A一般代表技术进步,α、β分别代表劳动产出比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a+β>l表示规模报酬递增;a+β=1表示规模报酬不变;a+β

Y=AKβ1Lβ2Geβ3Feβ4Inβ5②

其中,Y表示农业生产总值,本文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来表示;K表示农业投资,本文用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来表示;L表示农业劳动力,本文用农林牧渔业就业劳动力数来表示;Ge表示耕地面积,本文用有效灌溉面积单位来表示;Fe表示化肥施用量,本文用农用化肥施用量来表示。本文采用对数模型,对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来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LnY=LnA+β1LnK+β2LnL+β3LnGe+β4LnFe+β5LnIn③

篇8

前言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在生态农业规模细小化、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农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过分依赖传统技术、规模狭小和封闭经营等弊病,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特征。鉴于此,西部生态农业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转型期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经营优势、风险共担优势和教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使西部农业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发挥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适应和科技驱动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条件是有喜有忧。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一)为发展特优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西部地区土地广阔,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未利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6.7%,可利用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有较大比重,草场的载畜量也较低。可见,西部地区仍有提高生产能力的潜力。西北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严重紧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推广应用一些常规的节水技术,改变大水灌溉的粗放用水方式,必将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生产潜力。

此外,西部地区复杂的生态环境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有6个在西部,2个在中、西部接壤处。这无疑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后备资源,从而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不仅自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通过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可以实现其他农业开发的潜力。

(二)为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采用工厂化生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造成不同程度的农业污染。耕作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的低水平循环,限制了许多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这虽然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却在某种程度上为西部地区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创造了条件。此外,对西部地区而言,发展传统农业产品如粮食等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只有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农民才有出路,农业才能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西部地区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

(三)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在覆盖范围上已由点向面的方向转变,在单元规模上由以户、村、乡为单位向着区域发展方向转变,在思想认识上开始实现由科研示范向着企业化发展转变。所以说,西部地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而且还具备了许多开发绿色农产品及高科技生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特色农业产业展露优势

一直以来,特色农业都是西部农业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依据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资源,遵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则,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了诸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布局。例如,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新疆的番茄加工等。目前,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在区域内起着“龙头”作用。例如,陕西省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就为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经营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西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不仅体现在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据农业部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9.4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分布差距逐步缩小。东部地区4.3万个,占41.6%,中部地区2.9万个,占45.2%,西部地区2.2万个,占23.6%,与2000年相比,中西部比重增加了3个百分点。

(六)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更多的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大宗农产品的数量保障转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开始摆脱粮食长期短缺的压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进一步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朝着生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西部地区应不断拓展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一)生态环境脆弱且趋于恶化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化、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从西北地区来看,降水少,蒸发大,高原戈壁的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本身就很脆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加之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差异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稳定就会强烈地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绿洲农业作为西北农业的主要特色,在新疆的吐哈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等地区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上述地区在西北不但所占面积比重太小,而且受沙漠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从总体上来看,西北地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缺水性的弱质农业,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且组织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不稳定、生态脆弱、社会历史的承袭性、人口素质低下以及深居内陆的封闭区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国家优惠政策的不到位,致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9450.9亿元,西部为8123.37亿元,仅占20.59%。东部约为西部的2倍多。同时,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组织发育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先天条件不足。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思想意识落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内比例失调,区域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

农业人口总量下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是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艰难度将会倍增。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障碍重重,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了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措施的适用度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转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农村科技资源十分稀缺,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也不健全,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五)市场机制不完善且开放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业新产品的动力,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由于西部地区有着较为浓重的公有制偏好,因此,广大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传统经济体制与农业小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排斥市场化因素的强大力量。这样一来,便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所依存的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其作用空间狭小,作用力薄弱。

(六)资金投入不足且资本吸引力匮乏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益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封闭的经济区位,致使外部投资环境较差,农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匮乏。目前,西部农业投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困难,个人拥有的资金也十分缺乏,农业信贷资金所占比重较小。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那么,资金供给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因此,要保证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包括财政、金融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叔文.西北地区荒漠化环境演变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篇9

前言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在生态农业规模细小化、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农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过分依赖传统技术、规模狭小和封闭经营等弊病,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特征。鉴于此,西部生态农业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转型期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经营优势、风险共担优势和教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使西部农业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发挥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适应和科技驱动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条件是有喜有忧。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一)为发展特优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西部地区土地广阔,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未利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6.7%,可利用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有较大比重,草场的载畜量也较低。可见,西部地区仍有提高生产能力的潜力。西北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严重紧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推广应用一些常规的节水技术,改变大水灌溉的粗放用水方式,必将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生产潜力。

此外,西部地区复杂的生态环境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有6个在西部,2个在中、西部接壤处。这无疑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后备资源,从而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不仅自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通过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可以实现其他农业开发的潜力。

(二)为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采用工厂化生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造成不同程度的农业污染。耕作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的低水平循环,限制了许多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这虽然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却在某种程度上为西部地区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创造了条件。此外,对西部地区而言,发展传统农业产品如粮食等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只有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农民才有出路,农业才能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西部地区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

(三)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在覆盖范围上已由点向面的方向转变,在单元规模上由以户、村、乡为单位向着区域发展方向转变,在思想认识上开始实现由科研示范向着企业化发展转变。所以说,西部地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而且还具备了许多开发绿色农产品及高科技生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特色农业产业展露优势

一直以来,特色农业都是西部农业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依据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资源,遵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则,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了诸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布局。例如,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新疆的番茄加工等。目前,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在区域内起着“龙头”作用。例如,陕西省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就为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经营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西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不仅体现在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据农业部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9.4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分布差距逐步缩小。东部地区4.3万个,占41.6%,中部地区2.9万个,占45.2%,西部地区2.2万个,占23.6%,与2000年相比,中西部比重增加了3个百分点。

(六)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更多的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大宗农产品的数量保障转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开始摆脱粮食长期短缺的压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进一步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朝着生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西部地区应不断拓展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一)生态环境脆弱且趋于恶化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化、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从西北地区来看,降水少,蒸发大,高原戈壁的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本身就很脆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加之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差异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稳定就会强烈地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绿洲农业作为西北农业的主要特色,在新疆的吐哈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等地区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上述地区在西北不但所占面积比重太小,而且受沙漠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从总体上来看,西北地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缺水性的弱质农业,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且组织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不稳定、生态脆弱、社会历史的承袭性、人口素质低下以及深居内陆的封闭区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国家优惠政策的不到位,致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9450.9亿元,西部为8123.37亿元,仅占20.59%。东部约为西部的2倍多。同时,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组织发育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先天条件不足。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思想意识落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内比例失调,区域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

农业人口总量下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是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艰难度将会倍增。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障碍重重,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了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措施的适用度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转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农村科技资源十分稀缺,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也不健全,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五)市场机制不完善且开放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业新产品的动力,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由于西部地区有着较为浓重的公有制偏好,因此,广大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传统经济体制与农业小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排斥市场化因素的强大力量。这样一来,便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所依存的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其作用空间狭小,作用力薄弱。

(六)资金投入不足且资本吸引力匮乏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益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封闭的经济区位,致使外部投资环境较差,农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匮乏。目前,西部农业投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困难,个人拥有的资金也十分缺乏,农业信贷资金所占比重较小。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那么,资金供给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因此,要保证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包括财政、金融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叔文.西北地区荒漠化环境演变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篇10

内容摘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文章指出我国当前应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形成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同时,必须注重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思维来指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 互动机制

自2002年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以来,各地都在不断进行新型工业化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农业产业化无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了农业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远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的标准和要求。鉴于此,本文在探究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关概念阐释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先行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以及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意”主要体现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其发展水平的度量应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综合权衡:工业化进程、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社会协调发展等。工业化进程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经济效益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科技创新反映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水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协调发展反映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和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可见,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反映一国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系列指标的集合体。因此,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力,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会影响其发展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具体说来,就是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对农业及其产前、产后相关产业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互惠互利原则进行适当组合、改造、拓展,形成集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杨文钰,2005)。农业产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农工贸相互割裂的生产经营模式而言的。在一个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之下,一般应具备五大要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有机组合,同时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链接之下,各参与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机理

(一)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农业产业化可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社会协调发展状况。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只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有效改善传统农业格局下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状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虽然产业化的具体组织模式多样,如“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让农民的收入增长有了更好的保障和更多的来源。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例,首先由于龙头企业的管理能力较强,通过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及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拓展市场空间,让与之有契约关系农户的农产品销路有了更好的保障;其次“保护价格”制度还可以避免因为市场行情低迷而使农民收入受损的情况出现,从而降低市场风险;此外,龙头企业往往会以优惠价格为农民提供种苗、生产资料以及免费的技术指导,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还会将加工环节的部分利润反馈给农户。

2.农业产业化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可形成新型工业化的直接动力。发展工业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来看,产业化组织不满足于仅从农产品的直接生产中获取利益,而会追逐更高的利润和附加值,将传统农业向下游拓展,即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可以说一直是 “朝阳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为3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90%-95%,可见我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在农业产业化的思维之下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增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能力,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和实力水平。因此,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一体化对接,将农业延伸至工业领域,可直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3.农业产业化可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如前所述,“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农业产业化在这方面正好大有可为。农业产业化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于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农业产业化通过引入合理的组织机制、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可有效打通并激活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高一体化组织的经济效益,从而刺激就业的增长。尤其是通过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将原来单纯的农产品生产拓展至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可直接创造出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可成为吸纳就业的一个间接渠道。作为第三产业的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产前服务(如提供生产资料、工具和设备等)、产中服务(如提供技术方案、机械作业服务、排灌服务等)和产后服务(如提供包装、储存、运输以及销售服务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日益减少,人们将更多专门从事社会化服务。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社会化服务将成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助力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二)新型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1.新型工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学而明确的目标导向。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该战略导向充分说明了新型工业化道路显著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粗放型增长路径,其不仅关注经济的外延式扩张,更注重经济的内涵式增长。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各行各业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走“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新路子。这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同时,也只有积极贯彻执行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才能够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为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作出更大的贡献。

2.新型工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发展支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工商资本向农业和农村的反哺和渗透。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和协调,社会的物质财富出现极大增长,这为社会资本尤其是工商资本向农业产业化链条各环节进行“输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新型工业化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内容,它的成功推进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更为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大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便于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人文环境和创新文化等(李阳等,2007),从而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人才保障和发展空间。

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联动发展的对策

(一)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格局,推动规模经营

是否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是判断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加大规划引导力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走“一乡(镇)一品”甚至“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从我国实践来看,有两种模式对推动规模经营较为有效,一是由政府牵线和提供担保,将分散农户的田地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向龙头企业集中,企业优先雇用供地农民就地参与劳作,农民可兼收地租(分红)和劳动报酬,而企业则可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实施标准化生产;二是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集合资金,采用统一的技术和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以合作社的名义申请、注册统一的品牌和商标,统一管理和销售,利用规模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议价权,保障农户的利益。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

近年我国频频出现农产品滞销事件,除了与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及物流、信息不畅等因素有关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农产品加工率低和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农产品尤其是土特产品经过深加工,特色的使用价值显现出来,可以实现数倍于原始农产品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孙元敏等,2001)。目前,我国每1元初级农产品加工后的增值仅为0.38元,而美国是3.72元。因此,我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必须努力延长产业链,在下游创造效益,以此提升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价值,增加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农民收入。

(三)加强技术研发,走“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严重不足,农产品生产主要追求的是增加产量,而如何严格地根据技术规程来组织生产,并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则一直被忽视,因而有关的技术研究与储备、标准化管理显得较为薄弱(杨文钰,200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注重食品安全以及营养健康,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迎合这一趋势,对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这需要相关企业和部门积极开展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实验,如病害防治、品种改良、种养和加工技术等,并加强农民培训,将技术运用于产业化各个环节和领域,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农业产业化提出的内在要求,而且循环经济理念对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已无力承受传统粗放增长对其所施加的压力,以循环经济思维来引导产业化经营可从根本上化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同时取得农村经济的增长;其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展循环经济可有效降低材耗能耗,并通过搭建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和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效益及农民的获益程度。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力求在各种产业化经营中构建出贯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等诸环节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低消耗、低污染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11

1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1.1霍家店村畜牧业概况

霍家店村地处吉林省梨树县镇郊,现有10个自然屯、耕地面积762hm2[1],从1997年开始走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道路。该村先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布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而后形成了生猪生产基地、蛋鸡生产基地。该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同时霍家店村还建成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培养了数名经纪人,为基地农户联系市场,保证销路。目前,该村重点发展的项目有养猪、养牛、养禽、交通运输等,推动肉食屠宰加工、皮毛加工等专业化经营形式。现在全村已有畜牧业专业养殖屯8个,其中养鸡专业屯3个、养猪专业屯4个,呈现出“一屯一品、一屯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1-2]。

1.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的主要方式

1.2.1大型企业带动

大型农牧企业具有拓展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具有较强的牵动力,既能把握好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生产规模,又能开拓产品的市场销路。霍家店村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带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当时四平市最大的饲料公司———吉林省正邦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之后吉林达鑫禽业有限公司、吉林省兴旺集团、绿野仓储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成入驻,极大地带动了相关畜牧产业的迅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速。

1.2.2专业基地带动

围绕畜牧业基础和大型企业建设,通过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形成专业性畜牧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霍家店村依托粮食基地和大型企业这两大优势资源,发展畜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养猪、养牛、养鸡等一系列产业在内的大型养殖基地,包括众多养猪大户、养牛大户、肉蛋鸡专业户,相关产业远销全国各地,商品化率高达90%以上。专业基地发展促进了畜牧产品的商品化,还实现了农民增收增富。

1.2.3市场带动

市场带动是依托畜牧产品专业市场,带动畜牧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畜牧产品专业市场与广大农户直接连接,同时使专业市场与相关的加工企业或营销公司紧密挂钩,进而带动整个畜牧业专业化生产。霍家店村专业的农贸市场主要贸易商品是牛,年交易1万余头,实现交易额上亿元,为本村创造了极大的利税收入,进一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分析评价

2.1分析方法说明

就当前可检索的文献看,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还很少,但有很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研究,其中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体系实际操作性较强,能够对所研究的经济实体作出具体评价。邸文祥等以县域范围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研究对象,评价体系包括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情况、龙头企业情况、生产基地农户情况、合同与合作制关系、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7大项目的多个指标。然后根据这些评价项目的数值将我国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笔者拟通过借鉴和部分改变邸文祥等农业产业化的评价方法,对霍家店村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尝试性分析评价,对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提升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对当地畜牧业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所帮助。

2.2分析评价过程

2.2.1指标选择

借鉴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择10个指标进行分析,分别是畜牧产品生产总值(万元)、畜牧产品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值)、龙头企业收购畜牧产品总值(万元)、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龙头企业经营水平)、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畜牧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合作经营水平)、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社会化服务水平)、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其中畜牧产业化经营水映该产业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采用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三者的平均值;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是反映产业化经营的数量型指标,用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和畜牧农户占全村农户的比例的平均值来表示。根据综合分析,将畜牧业产业化分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完善阶段。

2.2.2指标评价

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笔者是以村域规模为调查范围,规模性指标数值应因地域规模大小不同而有不同评价。笔者首先对霍家店村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并与村民、村委会干部开展了座谈,获得了大量资料,后来又通过电话就相关资料进行了核实和反馈。依据计算方法得出了霍家店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指标:畜牧产品生产总值10480万元,畜牧产品人均产值2.6万元,龙头企业收购畜牧产品总值7395万元,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畜牧业总产值的比例为70.56%,参与畜牧生产农户比例为60.34%,畜牧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为9.15%,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为7.05%,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为1.22%,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为9.25%,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为85.45%。

2.2.3评价标准

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参照标准是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他同时也指出农村产业化数据会因我国各地县域规模大小不同而不同,在使用评价指标数值时应注意灵活运用。笔者研究对象为村域范围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只可以借鉴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部分均值指标和比例性指标。基于此,提出农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参照标准来评价霍家店村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为后续进行农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探讨提供参考。

2.3分析评价结果

2.3.1各项指标发展水平落差较大

从结果看出,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指标极不平衡,有的发展过快,有的发展过慢,没能形成很好的配套发展,出现了短板。各项指标分散在畜牧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完善阶段等不同阶段,形成了一定的阶梯。其中,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合作制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这些指标构成第一阶梯;劳动生产率、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等是第二阶梯的指标;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方面发展水平高,构成第三阶梯。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短板指标对整体发展能力、竞争能力产生了削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村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进程。

2.3.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处于成长阶段

通过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与梨树县各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在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所占比例、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方面非常突出,符合成长阶段的要求,某些指标达到了完善阶段的要求;在畜牧产品人均产值、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几个方面比较突出,明显超出了初级阶段的要求,正在达到成长阶段;合作制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等方面达到了初级阶段的要求;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低于初级阶段的要求。综合以上各项,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发展较好的指标将会对其他指标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牵引产业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3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3.1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各个部分的平衡发展

霍家店村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分发展水平悬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质量。要制订清晰明确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积极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各个部分的协调发展,即产品生产基地、基地农户、合作制关系、社会化服务、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部分。对整体规划内的各个部分进行“SW”(强弱势)分析,清楚认识整体规划内哪些部分是强势部分,哪些部分是弱势部分,再根据不同的发展需要确定资源使用的重点。

3.2坚持走畜牧业产业化特色

道路霍家店村的畜牧业产业化呈现出企业带动、专业基地带动、市场带动等三种类型,但每种类型的发展都没有达到十分充分的程度。同时,该村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化覆盖面比较窄,不利于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明确自身的强势资源,然后再根据资源的特点选择发展类型。该村的农业资源强势是粮食作物和禽、畜,包括玉米、肉蛋鸡、生猪等,这些都可作为加工业的下游产业,该村可以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市场+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4]。

3.3提高畜牧业专业化经营水平

霍家店村大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制经营不够多,企业对基地农户的服务水平不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关系。畜牧产品专业基地要有专业的组织来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等工作,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基地。这种组织可以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协会或中介组织,也可以是政府或村委会组织的相关机构或部门,使畜牧产品基地形成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龙头企业要不断推进畜牧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还要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同制与合作制经营项目的比例,从而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3.4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进一步健全畜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资金、技术支持,包括良种、技术培训等服务,确保畜牧产品基地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畜牧业产业化链条更加完善,畜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为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夯实基础。引入中介组织,对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管,这种中介组织由农户组成,可以有效地协调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可以形成适度规模的经济实体,防范和抵御风险,促进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维利,张妍.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魅力霍家店[N/OL].吉林日报,2012-02-01(12)[2016-06-03].

[2]佚名.霍家店村[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12:40-55.

篇12

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英国的产业革命使机器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而诞生了近代工业后才出现的一个名词。

首先,工业化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理解。

对工业化一词最为流行的解释是将工业化描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是着眼于工业发展角度给定的定义,强调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发展。有的学者将工业化定义为: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过程。显然,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给定的定义,强调的是通过发展工业,使一国的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有的学者认为: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通过自身的变革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都得到改造的过程。这一定义着眼于对工业化内容的全面把握,强调工业化概念的综合性。东方学术界往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工业化的内涵,或者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或者认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此外,有的学者强调生产的物质结构变化,着眼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与产业关系的变化来定义工业化。由此可见工业化内涵的丰富性。笔者认为,工业化是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运用新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门类齐全、结构和分布合理的工业体系;二是工业地位上升,超过农业;三是在经济发展中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科技装备。

其次,工业化是个综合概念,有着特定的层次性规范。工业化是个有着复杂而深刻内涵的综合性概念。例如狭义的工业化概念解释为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概念则是指工业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过程,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和导致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变化。

如果从广义角度理解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的基本涵义由浅入深可呈现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工业本身的发展;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社会经济突出的变革;四是文化层次上的变革。

再次,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必须在过程中理解。尽管上述诸表述的着眼点不同,但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一致性,这就是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工业化是个过程。发展经济学家钱纳

里就将工业化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并给定相应的检验指标。

从城市化的水平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为初期阶段,30%为中期阶段,70%为后期阶段。认为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或地区,工业化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就是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标准主要界定为人均GDP3000

美元,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至30%。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其中“新型工业化”就是着眼于时代特征,以可持续增长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标准的工业化。

最后,工业化是个实践性概念,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艰辛才能实现的。

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近代工业化发生于产业革命过程中,英国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历时近一个世纪;近代工业化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很大,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近代工业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国民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至于现代化工业,只是极少数发达国家才得以实现。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工业产业,但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看:机械化、半机械化劳作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几千年一贯制的手工劳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或根本性转变。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商品经济尚欠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农业产业化是改革以来农村出现的新生事物。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理论界同样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我国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虽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颇有争议,但基本上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经济;二是要按产业系列发展农村经济;三是要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四是要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实现由落后的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的转变。据此可将农业产业化表述为:在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的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种养加、农工商、销一体化经营,达到产业区域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真正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这是一个描述性概念。

将工业化内涵的一般表述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一般描述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化的内涵中,更多地是强调“转变”与“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中,则更多地强调运作的条件和组织形式。据此,与工业化概念相比较,农业产业化概念是个相对“微观”的并且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性概念。

从联系角度看:在英文中“工业化”与“产业化”是不加区分的,统称为Tndacbrialization。在中文的译文中,也将Tndacbrialization通译为“工业化”或“产业化”。也就是说,作为动态名词,工业化与产业化之间的区分不具有国际性,是中国人在改革过程中赋予二者以不同的内涵。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国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如果仅从产业化讲,一国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工业产业化,二是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一国的工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只着眼于工业产业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完整的。从我国的实践看,工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无论从产品的销,还是从企业组织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程度,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说我们已经实现工业化,甚至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目的的自给自足性、生产组织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手工劳作性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还更多地保留着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特征,作为工业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产业化,还制约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检验一国工业化实现程度的客观标准。虽然对一国工业化实现程度的检验标准是综合的,但对于一个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程度无疑是客观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业化要求一国的农业产业也要向工业产业那样实现市场化、社会化、系列化,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诸方面与工业的产业化程度相适应,以实现工农业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国工业化的进展程度,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现代化”水平,集中地体现一国工业化的水平。

再次,只有形成农业产业化才能最终实现一国的工业化。工业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进程。一方面,一国工业化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农业产业化的最后完成,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一国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对一国工业化的实现具有加速作用的同时,它自身作为结果,也将最终完成于一国工业化的进程之中。

篇13

面对新形势,对照省和安庆市的目标要求,全市农业产业化在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等五个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讲,全市龙头企业中,除少数几个规模较大外,大多数是规模一般,实力一般,产业和产品科技水平不高,仅仅是一般化的养殖或种植,简单化的加工和制造,没有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空间不大。全市农业产业化关联度较低,在带动本地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

新的形势下,全市农业产业化要面对更高的目标要求,实现新的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对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特别是1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要运用政策扶持、协调服务等手段,帮助其通过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等方式,尽快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市内其它行业的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创办龙头企业;结合本地初级农产品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创办龙头企业。引导扶持种、养大户和其他各类农村能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学的分工和协作,形成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上中下游配套成链的龙头企业集群。到2012年,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两至三家销售收入过10亿的龙头企业。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对目前全市已经初步形成的粮油、畜牧和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茶叶、棉茧、园林等三大特色产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在标准化生产基地、良种良法、加工技术和装备等关键环节,狠抓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像鸿润的串串绒,霞珍的生态羽绒,友源的茶饼干,乐健的超高麦芽糖,双龙(丝绸)的“桑、蚕、丝”一体化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应支持这些产业或产品做大做强。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由一次加工向多次加工发展,开发高端产品,形成高附加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