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作用思考
(一)发挥农村资金流转的核心作用
因农村商业银行仍以服务三农为综旨,其网点主要布置在乡镇。较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全面,占主导地位。目前在重庆农村的乡镇,不管是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还是农户储蓄存款,主要还是在农村商业银行办理业务,其资金主要通过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流转。
(二)继续发挥支农的主力军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因农村商业银行是广大农户资金短缺融资最直接的正规合法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以最大的零售银行市定位,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确立农村商业银行将发挥城乡筹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三)继续发挥联系三农的金融纽带作用,成为政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传输带
城乡统筹发展,政府引导和注资是关键。但政府的注资要通过农村商业银行汇兑结算渠道进行传送和监控。“三农”资金短缺又主要靠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还要继续发挥联系“三农”的金融纽带作用。
(四)成为城乡统筹发展改革成败的“反光镜”
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快慢和资金增长速度及资金需求状况,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地经济活跃程度,通过农村商业银行的系列数据可反映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效果。具体表现在:1.资金流转速度的快慢反映农村资金的活跃程度。2.资金需求量的大小即贷款的多少和用途,反映是否提高了农民参与创收的积极性。3.沉淀资金的多少,反映农村改革效益,农民实际收益的多少和是否得到了实惠。
二、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在改革初期,在市场定位确立的基础上,应处理好传承、摒弃和创新三者的关系。因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在继承农村信用社业务、机构和人员的基础上更名而来,农村信用社更名为商业银行后,其市场定位仍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做最大的零售银行。这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传承、摒弃和创新三者的关系。“传承”就是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将原信用社的品牌业务加以继承,也可叫“老字号”业务,如存款,三农贷款等。这是信用社在农村中几十年来形成的,不能放弃,这是立行之本。摒弃就是农村信用社改成商业银行后,部分业务要按商业银行的要求,体现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对一些成本高,效益差、风险大的业务品种和经营模式进行整合和放弃,如对网点的布局上应考虑效益性等。“创新”就是要对农村信用社低效益业务和模式整合后,应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特点创新业务品种,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形象,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发挥农村商业银行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可借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之机,做好传承、摒弃和创新的改革,就发展好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具本建议如下:
(一)合理设置网点,提高经营效益
农村商业银行网点的设置,既要符合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又要考虑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即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来确定网点的设置。县城以建精品网点为主,乡镇以每个行政镇(乡)设立一个网点,均实行综合柜员制办公,撤消非政府所在地的机构网点,基本做到一个乡政一个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改变以原集镇设网点的模式。这样设立机构,既能保持每个政府所在地有金融机构,又便于农村商业银行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保持政府相关资金划转、结算,确保县级支行与县级财政的资金往来,求得各级政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支持。撤消非政府所在地的机构网点,能减少经营成本,又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效益性。
(二)人员择优上岗,提高服务质量
现代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农村商业银行的前生农村信用社职工队伍,因历史的原因,其职工整体素质不高,一些员工身体素质不好,文化程度低,特别是思想观念陈旧,无紧迫感,不思进取,只等混到退休。这些员工已严重阻碍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改革成农村商业银行后,员工素质更是不适应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的要求。即使加大培训力度,也是成本高,收效低。建议在收宿网点的基础上,以此为契机进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然后再面向社会招收一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然后进行规范化商业银行管理,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整体形象。否则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将是一句空话,哪就是农村信用社“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是换名不换实际服务质量的改革。
(三)做好传统品牌业务,创新业务品种,增强服功能
新生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传统品牌业务和创新业务产品的关系。原信用社的传统业务主要是存款,贷款,汇兑结算。所谓传统品牌业务主要是指信用社不管怎样改革,其传统业务中必须坚持,不能放弃的经营理念、业务品种,服务对象等。具体存款上坚持存款立社思想、坚持多组织低成本资金;贷款上坚持做零售银行,贷款用途对农户建房,学费,治病、种植、养殖业等贷款。服务“三农”的宗旨不能变。创新业务品种或启动商业银行可经营的业务品种。如偿试自营保险业,办理外汇业务,开办保管箱业务,办理贷记卡业务等中间业务、在乡镇设立ATM机,跨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加快与其他省市的柜面通联网速度。
(四)转变贷款对象和贷款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
贷款对象向自然人个体工商户、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农村产业大户转变,向市场发展前景好,风险可控的企业和新型农业转变。贷款方式除抵押担保外,多发放保证担保、最高额循环抵押担保贷款。改变个体工商户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年一评级的办法,进行一年一审,减少每次评级的繁琐程序。
1、审计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增值型内部审计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审计理念。它要促使和帮助解决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而传统的内部审计一直以来的仅仅是发现问题部门。
2、强调了价值增值观念。过去传统的审计不注重为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价值。它开展的活动对农村商业银行相对来讲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而增值性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关注焦点就是通过识别、防范、降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并提供评价、鉴证等服务增加农村商业银行价值,为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价值也就成为内部审计自身存在价值。
3、将传统的内部审计目标“帮助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改变为“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目标”。这里表明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总体服务范围包括整个农村商业银行,涉及所有人员、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从表面看这里变化是微妙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审计所关注的焦点从微观(农村商业银行个体成员)转向宏观层次(帮助整个农村商业银行)。这就是说,我们不仅看日常具体的经营细节,而且关注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方向,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出战略建议,同时规划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业务、协助支行、部门和总行达到他们期望的目标而不仅仅是评估已发生的业务。
4、审计业务范围扩大。增值型审计在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基础上,将其业务扩展到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等领域,其中风险管理是指农商行总行实施组织实施的风险管理、增加目标的可行,总之,凡是能为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价值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都积极开展。
5、审计服务对象扩大。传统的内部审计被认为是“管理者的耳目”。这是因为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需要,来审查农商行各支行和总行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并就有关情况向管理者提出建议。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农村商行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利益相关主体,其中的重要服务对象包括支行高级管理人员、总行经营管理人员、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
构建增值型审计目标体系
1、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促进业务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经济结构由生产性向消费性转变已显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较大。内部审计工作要定位于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抓住发展机遇,有利于指导农村商业银行加速将地方资源、信息转化为金融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速度;实现增长方式由传统要素增长驱动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变。
2、以推动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资产业务是支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物质依托,是加速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运营载体。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始终抓住资产增量增效、保值、增值这个核心,不仅要评价基层支行信贷资产结构、效益情况,更要加大对整个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结构和资产负债比例的优化情况的监督评价,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在做大、做优、做强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上下功夫。
3、以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为目标。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结果的优劣。要对各项业务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实用性及执行制度的效率成本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在防化风险的基础上,向决策层提出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环节,紧密部门协作提高各项业务经营效率的建议。
4、以促进防化风险水平提高为目标。根据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要求,内审部门要切实开展好多层次、多方式的审计工作,审计内容效覆盖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对违规操作形成“威慑”作用。同时要通过审计加大对防范风险的新管理理念、应用程序、应用知识的检查、辅导、评价力度,使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适应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需要。
实施增值型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1、通过内审的鉴证和咨询服务,为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和改善管理提供增值服务。一是根据经济发展转型时期金融竞争特点是,把握先机,对传统业务、拟发展的增值业务开展调查评估,本着充分开发地方金融资源的目标,贴近客户的服务需求,围绕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设计、新业务品种研发推广、各业务品种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等方面提出辅助战略规划。二是对新产品的应用、先进风险分析工具及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推广进行辅导培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形成。如自助银行、网上银行、贷款风险分类、贷款新规的贯彻落实情况等。三是参与风险管理,不仅要对各项业务操作中风险易性环节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揭示,并向总行管理层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建议,有效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而且要对各项资产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增收节支,防止资源不充分利用产生资源闲置浪费风险。四是围绕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开展调查,对各项业务的审批授权进行分析评价,本着高效快捷、职责明晰,切实体现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灵活的基础上,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经营流程改善的措施建议。
为此建议:
一是财政性存款应向农商银行倾斜。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县地方性商业银行,2011年纳税总额3800万元,2012年纳税3640万元,在全县金融机构中,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最大。加之,该行21.3亿元的贷款总额,极大地支持了我县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名符其实的金融主力军。为此,建议县政府按各金融机构纳税和对县域经济信贷投放的占比,分解存放地方财政性存款,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壮大自身实力,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问题。在煤炭资源整合大背景下,结合我县林业资源大县的实际,我行针对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户发展林业经济的实际,针对性地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项目。但目前工作中,我县的林权证发放、资产评估工作,仍未完全落实,行业组织对林权贷款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从而导致该项贷款业务发展缓慢。为此,建议由县人行、银监、财政局会同林业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出台操作办法,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及资产评估工作,以满足广大林农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针对个人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建议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房产证发放。特别是针对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高,办理贷款缺少有效抵押物的现状,由人行、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当地乡村,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机制,充分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激活,破解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瓶颈难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23-02
引言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
一、农村信用社目前现状
(一)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风险
当前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机构体制和防范风险机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比较突出。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最广泛、最突出的问题,是效益风险、财产风险、支付风险等其他经营风险的源头,目前不少信用社由于大量不良贷款无从消化,只能维持现状,即保支付、保结算、清呆滞,个别信用社的支付已成难题,谋求发展当然更无从谈起。
农村信用社队伍的整体素质低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农业银行脱钩前,农村信用社的职工大部分是农行子女顶替和照顾各种关系调入的,国家分配和招考的比例很少。虽然近几年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学习,职工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属于正规院校毕业的人员比例明显偏低。
(二)农村信用社的比较优势
农村信用社无论其人员素质、业务结构、资金实力、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结算方式等都与国有商业银行有相当差距。在城市里,农村信用社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但在乡镇农村,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却无法取代农村信用社的地位。
首先,政策性银行虽然也是为支持农村经济平衡发展而运作,但主要着眼于宏观方面,扶持的是全行业或全地区的事业,不能像农村信用社那样具体到单个的经济弱者。在具体操作中,政策性银行网点少,覆盖范围窄,不能解决现实中大量的、零星的、分散的农户或团体的不同资金需求,而为零星的、分散的农户服务正是农村信用社的优势。
其次,商业银行从市场原则出发,要求借款人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不是低层次经济单元所能达到的。
再次,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最大化,其机构网点的设置,服务范围的确定都要从成本核算出发,广大农村分散地区得不到商业银行的服务,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在广大农村。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现状,有些是属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针对目前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尽快实现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体制的转换
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选择转为农村商业银行,而不要再选择农村合作银行,实现一步到位的改革。对于存在严重资产状况的农村信用社,应采取“招、拍、挂”的形式并结合镇村银行的发展给予处理。
(二)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尽快理顺省级联社的体制
省级联社目前所处的尴尬地位,完全是当初选择改革模式决定的结果。省级联社既非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也非经济实体的体制,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无疑会给农村金融的运行和发展带来阻碍。
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已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信用合作社已经演变为商业性的合作银行体系。从信用社到商业性金融组织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不但依赖于自身实力的强大,而且与其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在中国,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随着其自身经济地位的改变,他们所要求的金融服务层次也会相应地改变。农村信用社应在坚持以合作制为基础,以为社员服务为主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市场要求和服务对象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
21世纪发展的趋势是:为社员服务为主、兼顾盈利性的信用合作组织以盈利性为主、兼顾为社员服务的组织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并不违背合作金融的原则,与以前名为合作实为股份制的城市合作银行不同。
另外,从信用社的发展来看,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是从小规模金融向大规模金融发展的自然取向,体现了经济发达地区合作金融发展的更高层次,要避免组建合作银行后的过度商业倾向,防止其蜕化为另一种商业银行。
(三)用市场化思路解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
用划分经营地域和服务对象的办法来解决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的问题,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为此,必须改变目前划分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服务三农的计划经济办法,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调动所有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发展。例如,利用税收政策和各种贴息政策,引导和调动国有商业银行从事针对三农的金融活动,以缓解和最终解决“三农 ”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1)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准入的领域,增加业务收入。要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或者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在开放金融领域和金融产品上,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享受到的政策待遇是不平等的。在中间业务逐渐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盈利来源的今天,对农村信用社进入中间业务或者从事中间产品服务进行限制,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也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利。(2)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跨地区设置金融网点或成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突破省级行政区划,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跨地区经营,是农村合作银行摆脱县域金融市场狭小的瓶颈制约,支撑其不断发展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从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和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的角度出发,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以使这种跨地域经营能够顺利进行。(3)鼓励农村信用社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进行联营、股份制经营。允许国有商业股份制银行、甚至境外独资和合资银行参与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以让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开拓、金融结算、产品开发上,实现借船出海和提升竞争力。
(五)抓紧改革人事制度
没有人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面对目前农村信用社人才素质较低的现状,必须深入改革信用社人事制度,建立一种开放式、可流动的用人制度。所谓开放式就是选人的领域要宽,不拘一格;可流动是指信用社和人才之间可双向选择,能进能出。这样既可以通过考试、招聘等方式把一些素质较高、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经营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农村信用社各个领导岗位中去。同时,把不适应信用社工作的干部、职工调离出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制度。
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风险意识、“民办意识”,提高经营水平。
(六)剥离不良资产,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
对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凡不属于自身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应当在摸清家底后,逐步逐项的剥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商解决,必要的话需要政府注资、需要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就像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所作的那样,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使之能够轻装上阵,顺利发展。
(七)运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规范破产行为
目前确有一小部分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率极高,经济效益极差,连年亏损,且数额越来越大,致使所有者权益出现了很大的负数,无论经营者的工作水平和当前的环境都没有扭亏为盈的希望,已经达到积重难返的境地。中国商业银行法已经颁布,金融机构破产在中国也已经有先例,按照法律规定,应该对经营效益极差的农村信用社实施破产,并处理负有重要责任的负责人,不准其易地为官,只有敢于破产一部分,才能使目前经营较为正常者产生后顾之忧,有压力感并力图将压力变动力,起到破一儆百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小芽.农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2] 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
[3] 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 孙建平.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9).
[5]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 以农村信用社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
[6] 林华.外资银行 圈地 中国农村[N].中国商报,2007-08-28.
[7] 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7-11-13.
[8] 王文莉.农村信用社现行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06,(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05.
以信用社和合作银行为主体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服务“三农”的主力军,2003年,国务院正式试点改革新型城乡金融系统,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公司化运营以及股份制改造是改革的重点,如今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轨迹都进入良性循环。2012年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超过2000家,其中农村信用社数量份额超过80%,相比2003年,信用社资产、负债和存款规模均超越之前6倍水平,主要风险指标持续向好,各项贷款余额中的涉农比例常年维持在60%以上。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机制束缚和不匹配的管理制度建设矛盾也日益突出,基于股份制形式的农村商业银行则成为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向前的改革方向。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显性发展趋势
(一)法人机构和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2003年,国务院为调整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发展格局而适时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十五”期间以“明确产权、优化服务、国家扶持、地方负责”为基调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路线,将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到法人单位,以股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原则来对部分试点地区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一大两小”的农村金融发展格局,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组织主体架构,信用社形式金融机构占据较大权重,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占据权重较小。
如表1所示,从金融法人机构数量的分类变动情况来看,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数量逐年增加,5年间增长接近13倍,而农村合作银行(B)和农村信用社数量(C)则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2012年各自法人机构数量分别为152家和1838家;从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分类变动情况来看,近5年来农村商业银行(A)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达到64.89%,农村合作银行(B)从业人员数量呈现出总体平稳的发展趋势,信用社(C)从业人员数量则出现大幅下降,农村金融资源由合作银行和信用社向商业银行组织形式的变动过渡趋势十分明显。
(二)金融机构的财务指标结构变动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A)近5年以来的资产比例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发展态势,资产份额由2008年时的13%跃升为2012年时的39.2%;农村合作银行(B)资产比例呈现出总体稳定、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2012年资产比例为10.2%;农村信用社(C)资产比例大幅下滑,统计期间内下跌幅度达到21.5%。从负债角度看,近5年农村商业银行(A)负债比例增幅达到199%,而与之对应的农村合作银行(B)和农村信用社(C)负债比例在相同统计期间内分别下跌31.16%和29.20%。由于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分别代表资金实力和吸储能力,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一升两降”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其改制的方向。
从所有者权益比例变动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A)占据比例由15.7%大幅提升到48.9%,农村合作银行(B)比例同期下降8.7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C)同期下降24.6个百分点。从农村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比例变动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A)5年间年均利润增长率为27.46%,而农村合作银行(B)与信用社(C)的年均利润增长率则分别为-13.13%和-3.0%。所有者权益和税后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和对净资产处置能力的体现,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两项财务指标中依然显示出了商业银行优于信用社与合作银行的特征,后两者近年来的利润留存水平始终保持负增长。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内在合理性
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和财务指标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显示出较强分化发展趋势的同时,金融机构的改制也必须遵从市场力量,农村金融机构的改制方向具有内在合理性,具体来说:
(一)农村信用联合社发展缺陷
农村信用社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历史因素使其产权性质存在异议,法人结构和股权结构之间的匹配性较差。以信用社县联社为例,作为省联社股东,县联社应有权利通过股东大会和理事会来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选举,然而现实是目前县联社高管均由省联社直接任命,其股东权利被剥夺,徒有虚名的社员大会使得股东不具备实质风险承担能力;从省联社角度看,政企不分的模糊定位使其既具有行政管理色彩,同时又兼具企业法人角色,多种身份并存,在目前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色彩早已淡去,甚至合作制原则也被抛弃。
(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缺陷
农村合作银行的利益主体包括辖区内农民、工商户、企业法人以及其它经济组织,以股份合作制为建立基础,是具有社区性质的金融机构。合作银行的股份合作制初衷是结合股份制与合作制的双重优势,同时规避各自的短处,然而在农村合作银行的实践中这两种机制很难有机结合,股份制讲求资本回报率和按出资份额划分股东权利,而合作制以成员平等、民主和互利为发展原则,因此二者对于利益分配与成员关系处理之间存在协调矛盾,合作银行内部之间的合作制偏向力量与股份制偏向力量处于非均衡状态,管理人员很难兼顾股东回报和社员福利的双重任务。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优势
与合作银行类似,农村商业银行利益主体同样包括农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一方面,商业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属清晰,以全部法人资产承担民事责任并享有民事权利,农村商业银行的入股者以所持股份享有资产收益权利,可以参与银行重大决策和选举管理人员,对于债务的追责仅限于所持股份,股东自由度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以效益、安全和流动性为建立和发展原则,风险自担,自负盈亏,经营的自主性较强,外部约束力量造成的发展束缚性较低,而且以饱经历史和市场检验的股权和治理结构进行运作,经济效率较高。
(四)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优势
从农村商业银行绩效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权益报酬率增加了4.12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合作银行(B)与信用社(C)权益报酬率分别下降6.28个百分点和增加0.33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的权益报酬水平优势显著;考察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率情况,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资产收益增幅达到61%,同期农村合作社资产收益增幅为-1.54%,农村信用社资产收益增幅12%,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能力再次显示出相对于其它两种机构组织形式的发展优势,其在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收益率方面的高速增长形成了改制的“内吸效应”。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基于改制方向、创新组织形式、政策扶持以及金融监管在内的四方面建议,具体如下:
(一)改制方向标定农村商业银行
经过对比农村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的相对优势,我国应鼓励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展转移,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有步骤的消除资格股制度,不再成立新的合作社银行和信用社金融机构,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股东大会实际作用,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互相制衡机制,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其它金融机构人员依附,以现代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和企业管理经营标准运作农村金融业务,使得其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股东回报率、社会贡献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吸引其它金融机构进行并购或转型。
(二)创新发展农业互助金融组织
在众多的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方向建设靠拢后,正规的农业金融合作组织将趋于消失,但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不会消亡,农村依然有合作金融的内在需求,因此,创新农业合作金融要求在农村商业银行以外,从充分适应农业金融小、散的发展特点出发,必须进行多样化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探索,其中基于农民互助的资金合作小组将成为未来进行试点推广的重要农业金融创新项目,民间金融渠道也将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以此来修补农户融资需求和有限农业信贷之间的差距,以市场力量调节农业资金供求,互信资金小组和民间金融具有广泛的农业创新前景。
(三)提升多种形式金融监管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不良贷款率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资产质量较好,资金风险得到很好控制,这体现了良好的金融监管水平和商业银行自身的优秀风控效果,因此,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改制的过程中,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也要从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机制出发,充分评估农村金融风险,一方面通过放宽市场进入条件来建立金融竞争制度,由市场实行优胜劣汰,加深农村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建立进程;另一方面也要以利率市场化为调节工具,有步骤的为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施压,实行风险覆盖式的资金拨备水平监管,减少行政化的低效率监管工作力度。
(四)政策扶植瞄准财政立法工具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三农”经济是我国长久以来的既定国策,而农业金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血液提供者,我国要在传统农业财政贴息、支农贷款以及农业税收优惠等措施之外,加强对于涉农贷款比例较高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专项惠农补助计划,制定农业投资法案,减少农业发展资金流向其它高风险、高利率行业,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社区再投资方案》规定金融机构吸取的本地存款要不低于固定比例而对本地进行投放,这样就限制了资金大量外流而偏离金融惠及本地的初衷,我国农村金融改制立法同样可以参考类似法案条款。
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应当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立足于维护股东的权益,农村商业银行在经历改制后,股权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需要内部审计来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第二,本着农村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内部审计应当注重对经济效益的审计。第三,坚持风险管理的原则,通过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的流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新的经营领域等进行内部审计。第四,由于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企业,其与我国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密切联系,因此需要对管理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比如在领导调离岗位或岗位变动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内部审计。最后,内部审计应当包括业务流程方面的薄弱环节、漏洞或缺项等出现的问题进行审计。
1.2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内部审计的方法也需要进行革新。首先是建设内部审计的信息体系,通过信息体系收集银行内部的所有财务数据,审计人员通过数据终端实现无纸化操作和审计,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次是内部审计的信息网络化应用,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相关软件的归纳分析对相关财务问题进行审计,从而简化内部审计的工作。
1.3审计战略的发展趋势
在以往内部审计的定位中,内部审计主要是体现监督和控制的职责,而随着审计的的推广和发展,内部审计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监督,现已体现出审计咨询的发展趋势。在对经营活动进行内部审计时会发现很对问题,而审计机构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特别是在现在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内部审计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总结先进的经验从而提出有效的建议对策,从而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起到不只是监督,还有辅助和导向的作用。
2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2.1.1内部审计制度的现状。银监会在200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在文件中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责和职权的相关问题。2013年又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规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这些制度的和实施有效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操作流程和方式,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方向。2.1.2内部审计实施的现状。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体系系统。从内部审计的审计机构来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已成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的建设情况中,审计部门一般设立在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在行政职能上对银行行长负责,在各分行下设分管的审计部门。在审计内容上,内部审计相比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来说,更注重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在审计手段和方式上,内部审计已逐步开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无纸化审计操作。
2.2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2.1审计部门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审计职能与业务职能的分工不明确,导致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审计项目的独立性得不到充分保障,从而不能保证审计意见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得不到发挥。2.2.2内部审计计算机系统缺乏完善。随着商业银行和审计体制的改革,审计机构的地位得到公司章程的认可,并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确保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了审计职能的顺利履行。目前,在进行内部审计计算机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实现过程未能预留审计接口,无法完成易用性优化,导致审计关联复杂,数据分散,结构不清晰,成为阻碍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主要因素。在计算机系统开发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审计监督体制,从而导致审计的部分环节出现差错,影响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根据目前发展形式来看,审计系统还一直在沿用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未能根据时展来优化信息化平台,从而无法应付未来内部审计工作,影响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发展。2.3.3审计部门的职能分工不合理。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设立审计部门起,审计、稽核和监督三项工作就存在于商业银行之中,但三项工作都分别进行,缺少必要的联系和沟通,资源共享能力差。由于三项工作都是对商业银行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和控制,因此现有的分工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尚待解决。2.3.4审计部门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知识面相对较广,要求熟悉财务的流程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然后结合熟练的审计知识,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审计方法、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以及财务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应当具备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表达。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部分工作人员业务知识不够精通等现象,不能满足当前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
3改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3.1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
在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我国现已基本建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规范制度,提高商业银行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的效率。另外,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层应当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规范进行适应性调整,做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效率性。
3.2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意识
内部审计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农村商业银行应当根基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并结合我国相关政策的和实施对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进行调整,从而加强对风险项目的控制。其次,要重视对员工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在引进新型项目和业务或者面临新的市场环境时,应当对内部审计员工作及时的、对应的培训和训练,提高风险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对风险的控制力。
3.3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首先,电子支付就是客户与银行之间通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根据支付渠道不同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展电子支付业务,能够大幅降低商业银行人力、营销以及网点建设等成本,能够有效稳定客户群、提升储户价值、增强银行竞争力。
其次,完善的信息通信网络为电子支付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信部的《2012年全国通信业运行状况统计分析》显示,2012年,电信业大力推进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进程,持续深入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宽带方面,全年新增通宽带行政村1.9万个,行政村通宽带比例从年初的84%提高到87.9%。自然村通电话方面,全年新增1.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全国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从年初的94.7%提高到95.2%。移动电话方面,2012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1215.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6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9.0部/百人。2012年,全国网民数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农村网民数净增0.2亿人,达到1.5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7%。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比上年末提高3.8个百分点。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有效途径。经过商业银行近些年的努力,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不能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服务仍然不足,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仍存在许多现实性困难,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服务设施少。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相对分散、支付业务少,商业银行物理网点严重不足,ATM、POS机等受理终端少,乡镇以下还存在很多金融服务盲区。由于布放ATM、POS等机具特别是新增营业网点的投入成本较高,而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需求量及农民承受价格能力低,导致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机构支付服务产出相对较低。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使得商业银行机构增加农村县域尤其是乡镇的支付服务基础设施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实际,各商业银行纷纷大力推进电子支付渠道建设,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电话银行等电子支付业务。电子支付业务的推广,改变了客户与银行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打破了地域、时间对业务拓展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填补了村镇农民的金融需求缺口。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1年,中国网上银行的整体交易规模达到70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9%,其中企业网银交易规模为563万亿元,占比约80.3%,同比增长34%;个人网银交易规模为138.1万亿元,占比约19.7%,同比增长45%。此外, 2011年电子银行替代率达到66.9%,即电子渠道交易笔数总量是柜面交易笔数的两倍。
二、加快电子支付渠道建设的几点建议
首先,大力发展银行卡,扩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覆盖面。目前,农村地区的银行卡渗透率不足10%,与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银行卡市场,扩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覆盖面。一是要简化银行卡申领流程、方便客户办理。例如建设银行借助网点预审批系统为客户办卡,客户可足不出户,在建行门户网站轻松实现信用卡网上申请。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财政、社保等部门的合作,积极拓展基于银行卡业务的新农保、新农合、粮食直补等项目,扩大银行卡客户群体和特色服务业务的覆盖面。三是要制定灵活的发卡优惠政策,发卡时要考虑到农村客户对费用的承受力和敏感度,在银行卡工本费和使用年费上给予减免优惠。
一、引言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蔓延开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遭到了极大程度的下降,是二战后对实体经济最为沉重的打击。尤其自2009年的下半年以来,对于我国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逐渐恢复了平稳的状态,全球经济也顺利摆脱了金融危机而逐步走进了“后危机时代”。从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鉴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关于资产证券化经营的业务仍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受到这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以及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所带来的波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问题,为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仍然是一项重点课题,农业商业银行也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二、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新的信贷风险因素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冲击的问题,我国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分别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采取了实际性的措施,以求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而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农村商业银行承受起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相关的政策批准中小企业能过通过专有知识技术、商标使用权、许可专利和版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但是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像处理有形资产那样,能够通过拍卖、租赁和转让等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及时的回收,同时,还存在贷款抵押形同虚设的隐患。
(二)信贷风险加大
我国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采取了适当的货币宽松政策,尽管在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增长,但是对于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信贷业务方面的风险比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一直都是以间接融资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在其经营过程中会承担起更多的信贷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水生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供应行业等五大行业中,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中承接较大的信用风险。鉴于篇幅有限,本文简述房地产业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也就是说其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房地产行业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鉴于对房地产行业给予过度的金融支持会容易引起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尤其对于长期宽松的信贷政策而言,实行较低的利率政策会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带来不断的刺激,从而增加了房地产的消费性需求,也伴随着投机行为频繁发生,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一方面给房地产行业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此,基于我国在住房抵押货款还没有实现证券化,所以不良贷款的风险就由农村商业银行来承担,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转移及相关方面的工作承受了较大的阻碍。
三、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从外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上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通过采用条块互相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对于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存在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层次之外,对于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纵向管理上存在着链条过长、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尚未明确确立等问题。同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专门的信贷决策机构,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近些年来关于其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信贷管理组织机构在结构上仍谈是不够合理,同时也引起了管理方面工作的新问题。
(二)信贷文化建设未能适应
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信贷文化是基于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信贷工作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近几年,信贷文化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了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贷文化才能对信贷风险予以有效的防范和保障。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在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都存在过分重视罚款而轻视管理、重视对外放宽而放松收款的力度、重视存款而忽视贷款等弊端。当然,这些粗放性经营行为的存在,与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偏低,所以才导致了违规贷款和人情贷款问题的普遍存在,并进一步演变成不良贷款。
(三)农村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专业型人才
由于信贷风险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较高、技能要求强,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就需要银行内部配备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风险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不但对信贷风险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有将信贷风险防范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运用。但是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人才还是相当缺乏,而金融科学家或者金融工程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内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水平、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能力等方面上远远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方面上的种种需求。
(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量化水平偏低
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中所带去的风险度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具体的方法,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为主,常见的典型方法就有5C要素分析法,但是该方法在信贷风险衡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准确性和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也受到极大的争议。从定量的方法来考察,农村商业银行通常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比例分析法等静态分析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信贷风险量化测量工具的使用,缺乏一套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现代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对整个贷款进程实行动态监控,也就意味着无法时刻注意到信贷风险的动态变化。
四、强化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信贷组织机构的建设
笔者建议,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来对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负责并管理,其中涉及资产分析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信贷政策制定的部门和风险审查部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部门之间不应该相互孤立,而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做好本分工作,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业务上的交流和协作,从根本上转变旧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部所存在的“一统”信贷部业务的形势。同时,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审贷分离制度的实行,将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还有贷款后检查等三项工作彼此分离开来,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独立的人员承担起相应的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信贷氛围
基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笔者提出建议应当加强银行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围绕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和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与此同时,要时刻跟进贷款后的管理工作,把握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实时对信贷风险进行了解和控制。
(三)打造一支信贷风险管理的专业型队伍
鉴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于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一个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当综合具备财务、计算机、金融和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当注意做好防止人员流失的工作,将其进行分散化,应对部分人才流失对于整个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所产生的冲击。
(四)改进当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尽管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较传统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社会上的大型银行逐渐关注定量分析的运用。但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难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通过采用国际模型的分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因此,需要对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做出调整,努力争取控制风险的主动权。
五、结论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在其融入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和课题。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健全内部引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当前市场信息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霆.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7).
[2]王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3]尹丽艳.后金融危机时代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项大工程,无论是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还是热带高效农业,或是大量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改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无疑对海南地方金融实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省办经济特区20余年,海南金融业发展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经历过低谷。加快构建海南地方金融体系,将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形成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要深入分析海南地方金融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地方商业银行缺失,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不足
从现实情况看,海南地方银行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商业银行严重缺失。1995年,海南省成立的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在经营不到3年时间就因支付危机而关闭。至今,海南成为全国除之外唯一没有城市商业银行的省份。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分布不均。从全岛资源分布看,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集中分布在海口、三亚等城市。2009年,海口、三亚两市存贷款余额占全省存贷款比重的70.2%和87.8%;而其它市县存贷款余额占全省存贷款比重的29.8%和12.2%。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大量外流。国有商业银行海南分行业务规模受其总行限制,将所垄断的部分金融资源向发达地区转移,造成海南本地资金大量外流。2008年,通过银行体系净流出资金累计达212.9亿元,占当年新增存款的44.6%1。
2.中小企业融资难,信用担保体系发育迟缓
近年来,海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加速。然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在现有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调查显示,自有资金是中小企业原始资金的主要来源,在被调查200家企业中,63%的企业目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86.5%的企业的创业资金和固定资产是通过自有资金建立起来,靠金融融资的企业仅5%2。
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在于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海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数量较少。截至2010年6月底,海南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业务的担保机构仅有28家,远低于广东(780家)、浙江(378家)、山东(459家)等沿海省份,也低于云南(144家)、贵州(301家)等西部省份。另一方面,与其它省份相比,海南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金额偏少。有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海南省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总额达到9.11亿元,同比增长了79.9%,创历史最好水平。但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总量仍然偏少。2009年,浙江省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总额170.56亿元,同处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也为全省2053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近50亿元。
3.农民融资困难,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据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调查显示,海南农民融资渠道主要还是靠自我积累(57.14%),其次考虑银行或信用社(32.14%),最后才考虑向亲朋好友借钱(10.48%)3,不难看出,农民除自有资金外,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和信用社。而现实的情况是:第一,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及其战略定位向大城市、大企业、优势行业转移,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锐减。2007年,全省县域银行机构737个,比2004年减少126个。其中,农业银行县域机构网点118个,比2004年减少32个。第二,农信社作为农民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作用也在减弱。目前,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数233个,比2004年减少81个4。从全国的情况看,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存款本身偏少,这些资金本应留在农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在海南,农村的存款并没有留在原本就紧缺资金的农村地区,相当部分的存款通过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农信社三个渠道流出岛外。据统计,农信社流出资金达42亿元,占其全年存款总量的33%5。
4.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差,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海南资本市场发育仍不完善,企业融资能力较差。一是证券类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上个世纪90年代,海南曾有信托投资公司类金融机构达20家。2010年,海南仅有2家本地的证券公司和4家本地的期货公司,至今无1家总部在本地的基金公司,与广东、上海、江浙等东部沿海省市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较差。从股票市场看,2010年,海南省非金融机构从A股市场直接融资达13亿元,远低于广东、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也低于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从债券市场看,2010年,海南从国内债券市场筹资23亿元,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
保险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险机构分布较少。2010年,海南无1家总部在本地保险公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二是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2010年,海南省保费收入达到48亿元,占全国保费收入总规模的0.3%,保险业整体规模较小。海南保险深度和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不仅低于沿海省市,也低于部分中西部省份。三是农业保险供求矛盾突出。海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占GDP比重达到30%,由于是热带海南性气候,农业受台风影响较大。2007年之前,海南农村保险主要由人保海南分公司独家经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7年,海南开始开展农业保险试点,近年来参保面不断扩大,但农民压力很大。比如,一株香蕉1.6元的保费,个人要掏80%,财政仅掏20%6。
5.外资金融机构缺乏,金融开放程度不高
上个世纪90年代,海南曾拥有外资金融机构3家和1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自从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萎缩,业务量大幅减少。而目前驻琼外资金融机构只剩下南洋商业银行1家。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量不断减少。到2009年末,海南省外资银行贷款余额为4.2亿元,仅占全省贷款总额的0.2%。与此同时,发达地区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量持续增加。2009年,上海和广东外资银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597.52亿元和5617.16亿元,占本地区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12.1%和12.6%,远高于海南的水平。
构建海南地方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给金融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针对海南地方金融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海南地方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以国际化为目标,尽快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
尽快发起成立城市商业银行。考虑到过去海南发展银行的历史包袱较重,建议直接发起设立城市商业银行,可以由省内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公开募股,发起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为此,要向国家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一是争取国家给予海南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累计资金支持不低于10亿元。二是争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人民银行给予再贷款资金支持。三是聘请资质较高的财务公司作为顾问,制定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方案。
城市商业银行要以国际化为目标。城市商业银行要以国际化为目标。第一步,城市商业银行以海口、三亚和琼海为中心,并逐步向各市县延伸,形成立体式发展格局。第二步,通过3-5年的快速发展,争取到国内主板上市融资,扩大其资本规模,并逐步在国内各省建立营业网点。第三步,经过5-10年的发展,争取在H股或国外资本市场上市,争取成为东南亚区域性银行。
2.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不断壮大政府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政府信用担保机构为支柱产业提供信用担保,省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一是不断壮大政策性担保机构。在现有政府信用担保机构的基础上,加快管理与改革,不断提升省级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支持的作用。省级政府要根据岛内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优先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的标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加快发展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政府通过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商业性信用担保公司。争取到2020年,资产过亿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达到20家,初步建立起海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此,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管。三是逐步建立起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
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把强化国有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作为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是规范农业银行的支农行为。农业银行要立足支持县域经济中高层次的金融需求,重点支持热带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二是增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支持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国家开发银行重点支持大型农业项目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三是强化农信社的支农功能,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
加快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一是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以农信社为主体,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二是鼓励发展村镇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在各市县设立村镇银行,争取到“十二五”末,各市县均有1家村镇银行。三是鼓励农民建立互助合作社。在几个村或乡的范围内,允许本地富裕村民组建信用合作社,只为当地村民提供信贷服务。
逐步完善对农村金融的支农政策。一是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将已有一定规模、机构建立比较完善、运营和管理比较规范、愿意接受国家金融监管的民间金融合法化。在鼓励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完善财税、货币、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注重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全面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二是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尽可能减少农村资金的外流。完善和规范省内各大商业银行(包括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设在农村的经营网点的服务功能,规定这些网点必须将在当地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贷给当地农民。
4.建立多层次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
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一是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省级政府要加快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如针对海南农业发展薄弱的特点,打造全省热带高效农业投融资平台;针对海南房地产加快发展的特点,打造全省房地产投融资平台等等。二是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撬动民间资本的作用。以国企改革为突破口,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三是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避免出现债务危机。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一是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上市,对省内发展潜力巨大和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政府鼓励其到创业版上市融资。二是对省内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政府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鼓励其到主板市场或欧美市场上市融资。三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鼓励海南企业广开渠道、积极探索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融资方式,加快发展,如发行债券、创设基金等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
完善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保险市场。“十二五”期间,海南必须在旅游保险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建立海南旅游保险制度。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则需要完善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作为后盾,加快建立海南旅游保险制度,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保障。二是把建立健全海南农业保险体系作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海南农业经营风险大的特点,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增加农保险种的有效供给。如建立巨灾补偿基金,构建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适时组建海南省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等。
5.加快金融转型,加大金融开放力度
二、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新的信贷风险因素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冲击的问题,我国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分别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采取了实际性的措施,以求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而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农村商业银行承受起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相关的政策批准中小企业能过通过专有知识技术、商标使用权、许可专利和版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但是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像处理有形资产那样,能够通过拍卖、租赁和转让等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及时的回收,同时,还存在贷款抵押形同虚设的隐患。
(二)信贷风险加大
我国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采取了适当的货币宽松政策,尽管在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增长,但是对于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信贷业务方面的风险比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一直都是以间接融资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在其经营过程中会承担起更多的信贷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水生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供应行业等五大行业中,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中承接较大的信用风险。鉴于篇幅有限,本文简述房地产业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也就是说其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房地产行业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鉴于对房地产行业给予过度的金融支持会容易引起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尤其对于长期宽松的信贷政策而言,实行较低的利率政策会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带来不断的刺激,从而增加了房地产的消费性需求,也伴随着投机行为频繁发生,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一方面给房地产行业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此,基于我国在住房抵押货款还没有实现证券化,所以不良贷款的风险就由农村商业银行来承担,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转移及相关方面的工作承受了较大的阻碍。
三、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从外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上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通过采用条块互相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对于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存在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层次之外,对于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纵向管理上存在着链条过长、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尚未明确确立等问题。同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专门的信贷决策机构,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近些年来关于其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信贷管理组织机构在结构上仍谈是不够合理,同时也引起了管理方面工作的新问题。
(二)信贷文化建设未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
由于信贷文化是基于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信贷工作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近几年,信贷文化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了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贷文化才能对信贷风险予以有效的防范和保障。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在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都存在过分重视罚款而轻视管理、重视对外放宽而放松收款的力度、重视存款而忽视贷款等弊端。当然,这些粗放性经营行为的存在,与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偏低,所以才导致了违规贷款和人情贷款问题的普遍存在,并进一步演变成不良贷款。
(三)农村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专业型人才
由于信贷风险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较高、技能要求强,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就需要银行内部配备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风险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不但对信贷风险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有将信贷风险防范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运用。但是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人才还是相当缺乏,而金融科学家或者金融工程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内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水平、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能力等方面上远远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方面上的种种需求。
(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量化水平偏低
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中所带去的风险度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具体的方法,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为主,常见的典型方法就有5C要素分析法,但是该方法在信贷风险衡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准确性和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也受到极大的争议。从定量的方法来考察,农村商业银行通常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比例分析法等静态分析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信贷风险量化测量工具的使用,缺乏一套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现代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对整个贷款进程实行动态监控,也就意味着无法时刻注意到信贷风险的动态变化。
四、强化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信贷组织机构的建设
笔者建议,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来对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负责并管理,其中涉及资产分析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信贷政策制定的部门和风险审查部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部门之间不应该相互孤立,而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做好本分工作,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业务上的交流和协作,从根本上转变旧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部所存在的“一统”信贷部业务的形势。同时,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审贷分离制度的实行,将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还有贷款后检查等三项工作彼此分离开来,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独立的人员承担起相应的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信贷氛围
基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笔者提出建议应当加强银行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围绕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和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与此同时,要时刻跟进贷款后的管理工作,把握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实时对信贷风险进行了解和控制。
(三)打造一支信贷风险管理的专业型队伍
鉴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于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一个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当综合具备财务、计算机、金融和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当注意做好防止人员流失的工作,将其进行分散化,应对部分人才流失对于整个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所产生的冲击。
(四)改进当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尽管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较传统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社会上的大型银行逐渐关注定量分析的运用。但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难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通过采用国际模型的分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因此,需要对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做出调整,努力争取控制风险的主动权。
五、结论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在其融入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和课题。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健全内部引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当前市场信息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罗芳 李政 单位:1.江西服装学院 2.江西省芦溪县政府
参考文献:
[1]王霆.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7).
[2]王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一、小额信贷的起源与概念
(一)小额信贷的起源及特点
小额信贷起源于上个世纪的孟加拉国,其发起人为・尤努斯(Muhallunad Yunus),1977年10月,尤努斯创办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试验分行,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1979年6月,在孟加拉中央银行的指导下,每一家国有银行都应提供三家分行启动格莱珉银行项目。1983年.孟加拉国议会通过了《1983年特别格莱珉银行法令》,正式成立了格莱珉银行。2006年10月。尤努斯因其成功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小额信贷是专门为中等及以下收入群体设计的金融工具,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金融工具以及的明显特征,而和传统的扶贫政策不同,它融合了商业化的运作特征,吸引了商业银行机构的注意,使得它可以持续的运行。小额信贷在孟加拉的成功刺激了各国的争相效仿,小额信贷模式开始在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欠发达的地区流行。
(二)小额信贷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1.小额信贷是消除贫困,达到和谐社会要求的有效途径
贫困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向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的扶贫政策也由先前的单纯的经济上的补助向提高受困群体的生存能力转变,以帮助受困群众培养和形成个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上。
联合国大会在1997年12月18日通过的第52/194号决议中指出“小额信贷项目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它不仅能够使人民摆脱贫困,而且能够提高人民参与社会政治经济进程的积极性。”大会还呼吁联合国的有关组织、机关和机构,尤其是基金组织和项目组织以及各区域委员会、致力于消除贫困的有关的国际和区域金融机构及捐助机构,将小额信贷这一有效的工具纳入到它们的行动方案中去消除贫困。
2.小额信贷是在新经济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由于农村人口金融意识淡薄,在农村主要的借贷手段仍然是民问借贷,据有关测算,农户借款额中民问借款所占比例高达70%,估计有50%~65%的农户不同程度通过非正常金融渠道借款。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对民问融资的调查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
这些贷款违约风险高,由违约易造成家庭纠纷,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在新经济形势下,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的经济动荡以来,民间借贷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农户因为发放没有法律保障的贷款而受到资金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小额信贷是服务农村,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工具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基数众多,农村人口占比近70%,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一直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加之近几年我国农村现有正规金融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正逐渐减弱。近年来,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渐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日渐萎缩。目前正承担着主要的农村金融支持功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已经渐渐形成了远离农村的格局,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很大的可能重走国有商业银行的脱离农村的道路,因此急需寻找一种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村的金融工具,小额信贷的独特的设计模式使它成为各种扶贫贷款中最为灵活的一种,尤其适合我国的国情。
二、小额信贷的模式选择
中国目前的小额信贷模式主要有非政府模式和政府模式两种,其中非政府模式又分为大型商业银行模式和小额贷款公司模式。因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各异,因此,在选择小额信贷模式的时候,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应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我国贫困人口占比仍比较重,贫困水平比较严重,因此在小额信贷初始阶段,应采取政府扶持为主,商业银行运作为辅的模式,在小额信贷模式在各个地区发展日趋成熟之后,可以转为商业运作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模式。
(一)对政策扶持性小额信贷的建议
1.资金来源: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拨款建立,后期主要吸引民间的捐赠形成资金来源;
2.政策扶持性小额信贷的发放对象:低保户和极其贫困的农户,发放时应该注意对受信人资格的审查;
3.发放机构:由政府授权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
(二)对商业运作式小额信贷的建议
1.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和利润等,建立起小额信贷的基金库,由后期的贷款利息补充,逐步壮大;
2.商业运作式小额贷款的发放对象:贷款人有比较充足的还款保证,或者能够提供担保的人群;
3.发放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下各家商业银行分批次的进行小额贷款业务。
三、外来工商户的信贷特点
通过民间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可以总结出外来工商户的信贷特点:
1.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保守,防范风险的能力弱。外来工商户一般是小规模经营,以自己的存款作为初始资金投入,一般以经营餐饮业和汽车修理业为生,收入来源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承受能力弱。
2.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一定的社群,借贷一般在这种社群中发生。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建立了自己的“老乡会”等小规模社群,借贷一般在这种社群中产生。
3.借贷大多无利息、无抵押、无担保,数额小(几千到几万不等),借贷频率比较高,借款时间不稳定。一般通过熟人借贷,利率小甚至没有,违约风险大,一旦借款人违约,授信人将承受损失。
四、外来工商户中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1.有一定数量的外来工商户具有贷款需求,且基本上是向亲友及同乡借贷,对向银行以及其他贷款机构借贷的流程及相关信息不了解,且对向银行及其他贷款机构借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2.外来务工群体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心态比较保守,缺乏合适的投资创业项目和融资渠道,对社会经济状况的变迁和金融体制的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
3.“三无”(无利息、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不利于个人信贷理念的形成和小额贷款的发展。
在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大商业银行逐步形成了以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的竞争,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根据其目标使得成本核算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当今时代,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尽最大力度降低成本,提高经营利润,增强在银行之间的竞争力。所以,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的核算,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利润的目标,是促进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前进的有效途径。
一、成本核算概述
(一)成本核算管理的目的
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真实反映并且控制各种耗费、及时反馈成本信息是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对于成本控制、成本计划实施及实现盈利目标来说,成本核算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成本核算的要求
成本核算有三方面的内容:能够全面完整地对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核算与归集,能够准确计算出在本期成本中应计入的费用,能够科学性地选择与确定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应严格执行以下几项要求: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按照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三)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银行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顺利开展基本控制工作。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对于控制银行的成本水平、实现银行的目标成本和实施银行成本计划来说,它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成本核算对银行成本计划和成本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还可以检查银行成本控制绩效,有效地评价银行成本的管理体系。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各个环节中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所消耗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农村商业银行成本。在满足客户服务的同时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就是对银行的消耗进行合理的分析,尽力以最小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中国金融机构队伍的日益壮大而不断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与其他大型先进的商业银行比较,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理念和控制方式仍有其不足之处,这些不足的方面阻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制约着农村商业银行能否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这些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一)成本核算观念陈旧
农村商业银行在社会变革中由原来传统的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这种提高和飞跃同时也要求银行本身的成本管理的提高。然而就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落后的管理理念阻碍着成本管理的控制手段。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银行员工都精通企业的财务核算,银行的成本核算都交给财务人员全权负责。“成本核算是财务的事,跟别的部门没关系。”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员工及管理层都普遍存在这种错误的成本核算的思想。员工及管理层的成本责任意识薄弱,且未形成完整的人人是成本核算主人翁的意识,仅仅只有财务部门人员拥有成本核算职责的思维观念。农村商业银行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因素,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即使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仍然有不足的方面:没能够及时有效地更新成本核算方法、缺乏积极主动学习更新会计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精神和动力。关于加强银行成本核算及健康发展,鲜有财务会计人员主动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
(二)成本管理核算方式落后
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能否给银行带有效益,核算方式是关键。核算方式即核算工具或核算方法。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核算方式主要采用“成本费用项目预算定额管理制”、“成本费用比率管理制”、“成本费用报账制等管理制度”。农村商业银行目前采用的成本管理核算方式大多挂钩于行政管理,没法最大限度发挥最佳作用,主要通过银行上级层层下达指标到下级,忽略了考核和监督,事后再重视,缺乏现代先进的管理分析方法,致使员工在额定范围内用尽费用,不考虑收益率,从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遇到瓶颈。
(三)成本核算监督体系不健全
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成本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阻碍了成本核算的顺利开展,目前成本控制和激励考核机制不健全严重地存在于农村商业银行,部门、员工的考核并没与成本高低挂钩,员工竞争意识不明显,明显存在着吃“大锅饭”的情况。这对银行的成本控制,获利能力来说显得十分困难。农村商业银行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成本,成本核算监督体系不健全。
三、全面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的对策
银行经营的最大目标是获利,而成本的竞争成为银行间获利能力的核心竞争。因此,根据以上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的若干措施和建议,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应对竞争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的成本管理能力,建立高效益、低成本的经营模式,为农村商业银行获得最大利益。全面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的对策如下:
(一)强化成本核算意识
行动靠思想,在农村商业银行加强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银行应重视员工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对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的下降、完善成本核算的实践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树立全员统一的成本管理核算理念使员工意识到成本核算不单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工作,也是与每个员工利益相关的事。通过成本责任体制的落实,确保每个员工对自己花钱负责,形成全行核算总账、部门和网点核算分细账、职工核算小账的机制。下达指标到每位员工手上,保证下达的指标落实到位。结合“请进来”和“走出来”的方式,展开业务培训指导、专家讲坛、学术交流会、出外学习进修、吸收高层次人才等策略。建造一支“精业务、懂经营、善管理”的精英队伍,设置成本核算与个人及部门利益相挂钩的激励奖惩机制,奖惩分明,激励员工强化成本核算意识。
(二)设置投入产出制度,增强成本核算管理
建立全面成本管理核算方式,实施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由传统静态控制模式向动态控制模式转变,把成本管理从事后核算提前到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农村商业银行设置成本投入产出分析制度,实现科学化投入、最大化产出,即以最少的资金达到事情的目标。成本投入产出分析制度具体做法是,一方面首要考虑成本控制环节,另一方面重视产出最大化。该制度的设立可以指导银行内部成本开支决策。
(三)健全成本核算监督体系
建立和完善责任成本体制是预防成本核算混乱现象最有效的方法。首先,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遵循银行相关的会计制度与准则的要求,认真完成好成本核算工作。责任成本制度作为银行内部经营过程中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其目标是在各组织和各部门中准确落实经济责任。具体要求农村商业银行从职能部门的角度出发,建立各级责任中心,通过责任中心将全部成本逐级分配到各个部门及每一个员工手上,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更有效地监督各个环节的成本管理控制。严格执行责任成本制度,落实好事前分解指标、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从而健全和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监督体系,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前进步伐迈大。
四、结论
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激烈争夺一席之地,农村商业银行要生存,就必须重视成本核算的加强,总体来说,加强成本核算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本核算系统性很强,要求各部门应齐心协力、互助配合、团结合作,才能确保银行成本核算发挥最佳作用。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必须要掌握关于成本核算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追求创新与突破,以让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樊宏社,王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1,(1):82-86.
[2]孔丽,李鑫,赵进.我国商业银行分行层面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应用性研究[J].企业研究,2010,(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