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icu护理措施

icu护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icu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icu护理措施

篇1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94-02

1 研究对象

2007年5月~2009年5月脑外科icu患者146例,男86例,女60例;年龄4~78岁,年龄≥60岁为66例。住院天数1~76d,ICU天数2~11d。昏迷者56例,气管插管46例,气管切开43例,机械通气20例。有吸烟史66例,有鼻饲营养71例。为解决呼吸道清理无效护理诊断,每日行雾化吸入、及时吸痰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 结果

146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76例,占52%,其中昏迷患者占35.2%,且与昏迷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者呈负相关现象。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年龄≥60岁、营养状态(鼻饲营养、未鼻饲营养)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和频繁吸痰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床空间面积不足造成交叉感染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3 护理体会

3.1 正确执行医嘱:保证护理记录质量护士在执行医嘱时经2人复核,对有疑问的医嘱要询问医生确认无误后才执行,认真做好三查七对,每一次治疗都要经2人查对,在抢救患者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次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要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非抢救时不能执行口头医嘱。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客观资料作为法律性文件,为护患双方提供了法律保护及举证依据。我们要求护士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记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确保护理资料的真实、客观、准确、完整。[1]

3.2 减少和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对于神志清醒合作的患者应耐心讲解人工气道的正常不适反应、气道处理及机械通气的必要性,对于烦躁、不合作、意识恍惚的患者进行适当约束,防止患者乱抓乱拔,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在为患者治疗、护理及翻身时,防止管道滑脱,操作完毕均要检查各导管是否固定在位。

3.3 疼痛护理:全麻苏醒后随着镇痛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激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这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报告医师应用镇痛药或者进行镇痛泵处理。食管癌术后患者切口疼痛常表现为腹部和背部不适,多数患者感觉背部有“异物”,不停要求变换卧位。开胸术后患者由于咳嗽和呼吸等因素,可影响镇痛效果。有研究报道,应用小剂量氯安安酮联用芬太尼PCIA镇痛效果安全并且高效。[2]

3.4 心理护理:ICU患者由于病情复杂且重,其心理方面有许多特殊的反应:清醒患者易产生孤独、恐惧、寂寞感、绝望和极度痛苦;昏迷、麻醉觉醒后的患者时常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知障碍,有些还会伴有幼稚化行为、主观感觉异常、猜疑、孤独和失助等。他们在病痛中挣扎时是最需要关怀和帮助,对他们的帮助除了医疗技术外,精神及心理的治疗关怀是非常重要的。护士应重视信息沟通的双向性,本着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原则,注意自己说话的语调、表情、态度,使患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人性化的服务。对患者难以用交流及一般医疗行为解除的心理障碍,应使用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尽量不要束缚患者四肢,如病情需要对患者进行制动时应用专业束带,以避免对患者产生医源性损伤,并对患者家属耐心解释和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医护进出病房步伐要轻,说话声音要小,并注意尽力减轻医疗仪器发出的音响,以利于患者的休息和充足睡眠。[3]

篇2

1.1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加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由于护士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控制院内感染意识;通过培训和学习,从思想上使护士充分认识到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认识到院内感染与己有关,真正明确自己在院内感染中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履行护理行为[2]。

1.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重症监护室无家属陪护,多数病人意识不清,护理工作大多一人完成,那就更要求护士加强责任心,有人无人在一个样;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1.3建立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做好监控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入ICU应更换隔离衣、更换鞋,戴口罩和帽子。医院院内感染科,护理部不定期对科室进行督查指导,规范护理措施;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科内成立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护理质量;正确指导护士各种消毒液的配制,按时监测消毒液的浓度,定期分析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是防止院内感染的根本保证,也是防止微生物传播疾病最有效措施[3]。

1.4预防手的交叉感染,严把洗手关

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因此规范洗手切断感染的传播途径,是防止院内感染既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措施。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以及做任何护理操作前后,都应认真做好六步洗手法。当护士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时,在戴手套前及脱手套后,都应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洗手液洗手。不要因为戴了手套而忽略了洗手。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检查。洗手不仅对病人负责,也是对护士自身的保护。加强护士自身防护知识教育,健全自我防护的各项措施的落实也至关重要。

1.5加强进修人员、护生、护工的管理

做好进修人员,护生院内感染培训和带教工作;指导和检查护工工作,检查洗手情况。

2控制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2.1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

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整齐。如有污渍及时更换。使用气垫床,病情许可下,每1~2小时翻身一次,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防止压疮发生。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每日进行温水檫身二次。保持保留导尿管通畅及会的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液清洁尿道口二次。对于大便失禁患者,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观察臀部和肛周皮肤情况,如有皮肤发红可涂氧化锌油。给不同患者操作时,洗手或戴手套。测好血压后可以将袖带放松,需要量时再绑上。

2.2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因患者多为昏迷,长期禁食,吞咽困难不能进食而需要鼻饲流质的病人易发生口腔感染。故需每日用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二次,口臭明显病人选用3%过氧化氢溶液口腔护理,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需有二人操作,先检查气囊充盈,一人拿注射器把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冲洗,一人及时吸引,反复操作。

2.3加强呼吸道护理

呼吸系统是院内感染最常见并发症部位,积极促进患者排痰。未使用呼吸机患者,鼓励患者翻身,叩背,使痰液及时充分排出。每日更换氧气湿化瓶,并进行严格消毒,干燥保存。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使用一次性雾化吸入器,一人一用。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先吸气道内,再吸口鼻腔,吸痰管分开使用。现临床应用的一次性密闭式吸痰管,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效果满意;在不脱机的情况下吸痰,既防止患者缺氧,又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湿化罐内加入无菌蒸馏水,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常规护理。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洗手。

2.4加强病室的消毒管理

保持病室清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每次20~30分钟。保持适宜温湿度,温度18~22度,湿度60~70%。三氧消毒机空气消毒每日三次,每次2小时;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三次;含氯消毒液檫试病人床,床旁桌等物品表面,使用中的各种仪器表面,病历车、治疗车、基础护理车、医护办公桌、门把手、病历夹、电脑鼠标和键盘,电话机表面物品等每日一次。拖把实行严格分区使用,用后分开消毒,清洗,悬挂,晾干;使用一次性抹布,做到一桌一布,用后放在感染物品垃圾袋中集中处理。必要时每季度病房彻底清扫及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并做好登记。所有含氯消毒液每天更换1次,准确配制消毒液浓度,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每月定期对无菌物品及消毒液进行采样监测。

3小结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我院ICU通过狠抓控制院内感染护理管理力度,落实护理措施,在控制院内感染方面收到满意效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死,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护理质量的标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时刻绷紧控制院内感染这根弦,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护理措施,加强监测力度,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抗感染意识,来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苏燕、杨爱珍、杨爱玲.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包头医学,2005:29,(4).

[2]赖玉香.临床护理潜在的院内感染问题探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5):459~460.

篇3

医院感染是ICU患者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患者死亡的严重因素,也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他是指住院病人在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中发生的感染和住院时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住院前以开始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ICU病房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部分的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影响医院的声誉,还给病人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现从护理角度对ICU病房医院感染因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1 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一位,ICU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常见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病人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有报道称,神经外科病区75例气切术后病人均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占同期病区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总数的68.18% , 致病菌以格兰式阳性菌为。另外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术前由于原发病的影响,机体情况差,加之手术打击,术后禁食使机体过分消耗增加了感染机会同时呼吸治疗器械污染,以及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胃肠道感染 正常胃液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防止胃内细菌过度繁殖.在医院感染中消化道感染主要在儿科病房,血液肿瘤病房,老年病房,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通过胃管逆行引起感染.

1.3 泌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是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正常人的尿道平时处于关闭状态,膀胱内的尿液不能返流,形成一个防御屏障.而80%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外科患者因疾病和手术后尿潴留或过多残余尿也易诱发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总医院统计留置导尿管三天以上的病人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5天以上有74%发生,长期留置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另外,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于膀胱。

1.4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人员不熟练,无菌技术不严,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1.5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科历来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2 护理措施

2.1 病房空气环境的处理 在空气微生物含量高峰时段尽量减少护理操作。定时开窗通风,各种必须的操作要轻稳。病房湿式清扫,减少不必要的备皮,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操作后实施有效的手的清洁消毒。

2.2 预防肺部感染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入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床头抬高30-45°,因为仰卧位增加了患者细菌吸入及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瓶,防止逆流置湿化器和患者气道内.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 特别是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症,要选择粗细适中的导尿管,以硅胶尿管为佳,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尿道口的消毒,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厘米,保持引流通畅,定时要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鼓励病人多饮水,从而起到机械性冲洗作用,会阴冲洗2次/d,禁止膀胱冲洗,以免尿液逆流和增加导尿管口连接处污染的机会。

2.4 加强静脉穿刺 静脉留置针及血管内导管的护理。严防原发性血液感染,除保持导管连接紧密不可脱落外,还需注意插管外口保持无菌。局部消毒,用湿的无菌棉拭子擦接头可以有效地去除大部分病原体。用酒精擦可增加其效果,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后1周内每日行痰、尿,便培养,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源和部位,及时处理。

2.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促使二重感染的发生,临床上由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需要48-72h,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极易导致多重细菌感染,临床治疗效果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不宜置于同一种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互相作用,可出现药理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生或降低抗菌作用。

2.6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综上所述,ICU的特殊环境,护理人员肩负着防御医院感染的重大使命,如何进一步加强ICU病房管理,做好清洁、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各科危重病人的护理,对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唯利等.尿路细菌感染与留置导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

[2]姜启用,王氓,余月英.气管切开术后的医院下呼吸道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6-27.

篇4

ICU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医疗护理组织形式,其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单位,其作用不容忽视。护士是ICU抢救仪器的使用者,也是抢救患者的骨干,在抢救过程中,不仅要求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还要求能够准确做出处理,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其工作性质必然使ICU护士承担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本组通过对ICU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应对措施,旨在为缓解护士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4例ICU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全部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27.4±4.9)岁;本组护士中专学历3例,大专15例,本科6例。

1.2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及文献查阅的形式,对ICU护士心理压力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压力产生原因分析

1.2.1.1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由于ICU患者多为病情危、急、重型,其病种多、病情复杂、变化快、各种管道管理复杂,无患者家属配合,这对护士的体力及技术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常性的心理高度紧张及身体疲惫易引起护士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

1.2.1.2工作性质因素 由于ICU护士多为经过严格挑选,在选拨过程中,要求护士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敏捷的反应及责任心,且要求比其他科室护士更能吃苦、有耐心,并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而ICU工作本身具有节奏快,夜班轮班快等特点。这些一方面造成选拨的护士数量少,另一方面,部分护士不愿意调入ICU工作,使ICU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易对身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ICU护士工作范畴狭窄,但所处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医生、患者、其他同事等均可能对护士造成影响,如与医生沟通不及时,或护理不到位,易受到医生及护士长的批评,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除此之外,患者家属的质疑等也会对护士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长期倒班工作,使护士不暇顾及家庭,也会引起家庭矛盾的发生[1]。

1.2.1.3职业损伤严重 ICU护士在抢救患者时必须争分压秒,使有些防护措施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易受到感染。

1.2.1.4护理文书繁重 ICU的护理工作争分夺秒,护士必须认真记录抢救细节,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但由于时间紧张,人手不足等因素,易造成护理文书书写不及时。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必须要求有完备的护理文书,这也为护士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1.2.1.5知识提升的压力 由于医院先进仪器与设备不断更新,ICU护士必须及时扩充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理论技能及专业素养,以适应本职工作需求,而繁重的工作造成护士无力、无心学习,可外出学习、研修的机会较少,也会引起ICU护士较大的心理压力。

1.2.2心理压力应对措施分析

1.2.2.1加强调节与自我调节能力 设立ICU护士咨询室,设立专门的咨询专家,压力感较大的护士可在此进行咨询,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医院内设立休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适当放松心情;指导护士学会自我调节压力,通过参加喜好的活动、娱乐等形式,进行有效的压力宣泄。树立护士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神圣性,并指导护士学会自我调节的技巧,减少压力因素造成的干扰。

1.2.2.2定期举办培训活动及外出研修学习,定期举办业务技能培训及仪器操作学习,支持并鼓励ICU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等活动,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应急能力及专业自信心。对新毕业或新调入的护士应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抢救技术及各种危重患者抢救流程 的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新入职人员必须通过岗前培训,执证上岗,以保证护理的有效性。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2]。

1.2.2.3加强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患者入院后即建立电子档案,并采用电子录入的形式,做到电子信息化管理,减少护士文本书写的压力,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将更多时间还给患者。

1.2.2.4规范流程,加强人性化管理 规范ICU科室管理流程,做到职责分明,提高工作效率;实行人性化工作管理,做好合理排班,适当给予人力资源倾斜,增加ICU护士编制,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尽量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遇到特殊情况,护士可自行调班,做好人性化管理工作。积极促进良好的人际环境,ICU监护病房可使用隔音材料,配合双层窗帘,仪器的报警声音以护士能够察觉,并不影响他人为宜,减少护理工作中的噪音;与同事、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多与医生进行沟通,有事多请教,正确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多做换位思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3]。

1.2.2.5激励制度 运用激励机制,善于发现护士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及鼓励,对工作突出,成绩优异的护士,应给予及时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改善护士福利待遇,对ICU护士进行适当的政策性倾斜,提高工作积极性。

2讨论

ICU工作的特点及性质决定了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业务素养,承受着来自患者、医院内部、自身要求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使得ICU护士成为医院工作压力最高的科室之一。ICU护士应学会调节与自我调节,同时医院应提高对ICU护士的重视程度,采用人性化管理等方面,稳定护士队伍,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亚杰,房民.ICU护士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19):72-73.

[2]于晶.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及调适[J].中国社区医师.2012,6(14):367.

篇5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ICU收治患者中发生高血糖症186例,发生率为15.05%。其中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62例(33.33%)。其中男94例,女92例;年龄12~70岁,其中60岁以上82例(44.10% )。

2 原因结果分析

2.1 原因结果详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血糖的发生率在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年龄有关,年龄高于60岁的发生率较高。与肠道外静脉营养具有相关性。而且与是否发生器官衰竭相关,合并器官衰竭的发生率高。合并感染的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非感染者。

2.2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护理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空腹血糖浓度范围定为 6. 1~7. 0mmol/L 和餐后为8. 1~11. 0mmol/L ,高于此上限者为糖尿病性高血糖。无糖尿病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高血糖 ,被称为应激性高血糖( stress hyper2 glycemia) 。应激性高血糖的经典定义为血糖 ≥ 11. 1 mmol/L。事实上 ,对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仍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其非常严格的定义为:入院后随机测定 2 次以上其空腹血糖 ≥6. 9 mmol/L ,或随机血糖≥ 11. 1 mmol/L者,即可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1]。

3.1 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危重症患者在遭受感染、创伤或存在严重的呼吸、心、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糖代谢改变,糖的生成率超过糖的消除率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不明原因的高血糖是感染或炎症反应的信号。微生物在高糖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其易感性增加。从统计结果中发现合并感染者中高血糖的发生率高,年龄与高血糖发生率相关,结果发现在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更易出现高血糖。同时危重患者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预后有很高的相关性。笔者也发现合并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发生率高。还有肠道外营养和肠内糖的摄入过多可引起高血糖,有研究显示葡萄糖输注速率超过4 mg/(kg•min)的患者有50%可能发生高血糖,因此对于高龄、危重症、合并多脏器衰竭者、肠道外营养的患者检测血糖显得尤为重要。

3.2 做好血糖的控制 首先严格检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目前末梢血糖是临床上快速、首选的方法。由于对患儿损伤小,而且快,大约从操作到结束1 min内可以完成。毕惠敏[2]研究显示,不同的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异,采血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为最佳。进针2~3 mm,自然流出血为佳,防止血糖有较大的偏差。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糖值过高时测定是不可靠的。正确使用血糖仪为严格控制血糖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合理应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在改善预后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Van den Berghe等[3]发现胰岛素强化组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特别是住ICU时间超过5 d及合并严重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死下降更为显著。胰岛素可以皮下和静脉注射,维持血糖在7.0~11.5 mmo l/L,每小时测1次血糖,直到稳定,减少到每2小时测1次,如果血糖在理想范围4 h后改为每4 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输注速度改变,则要重新改为每小时测1次血糖。如果血糖变化迅速或在严重范围,如20 mmol/L,则需要30 min测1次。但关于血糖控制范围有很多争议,蒋惠芳等[4]研究发现,无论患者有无糖尿病史,都应加强胰岛素治疗,将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4.4~6.1 mmol/L。但持续静脉给予胰岛素,不可避免的会提高低血糖的发生率。有学者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低血糖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应用胰岛素的同时,应注意血糖的检测,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4 小结

ICU患者即使无糖尿病病史,在应激状态下常伴有高血糖,高血糖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影响其预后。故应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血糖控制,并对其进行正确监测,合理使用胰岛素治疗,防治低血糖等并发症,对高血糖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Or ford NR.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Crit Car eResusc,2006,8 :2302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