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暴力的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109-02
当前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地理信息要想发展,必须依靠数字化生产的地理信息数据的支撑。数字化生产是一个较为繁琐的工序,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描绘和编辑以及前期的外业调绘等。但是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数据产生,工序的衔接对整个数据流都有关系,因此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而且这些数据作为国家的保密数据,做好数据的保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做好数据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1 数据管理现状以及管理经验
当前,比较大的数字化生产单位,主要是依靠人工的方法进行空间数据的管理。原始的数据都是先经过在数据管理部门进行备案,然后才会发放到各个生产科室进行相应的操作,最后相关科室要向管理部门提交得出的成果数据。
1.1 相关的设备以及设施要符合有关的保密规定
测绘得出的成果数据,其存放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保密规定。在数据管理中心,要做到仅仅在内部局域网的连通外,与外部网络的绝对的物理隔离,对设备USB端口数据的进出做好备案以及审核工作,不可将私人的存储设备带入,并且将所有设备统一标识,若出现设备损坏情况,及时做好严格格式化工作后,销毁。维修设备不得私自带出管理中心,并在有关人员监督下进行维修,总之,要制定好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
1.2 保管数据的有关人员要符合规定
所有相关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保密资格审查,制订数据管理的规章制度,经常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这些人员高度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否则有好的存储设备以及健全的制度,也很难保证这些管理人员不会出现违反尝试性错误。只有这样做了,才能避免管理人员不会在不知情以及无知的情况下犯错误,尽可能减少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要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对人员在数据管理过程中,有任何的偏差或违反行为,便于及时纠正和查处,挽回损失。
1.3 健全保密组织机构,同时明确相关保密管理责任
为了确保数据保密工作的完成,应该成立数据安全小组,并制定严格的组织纪律,选出小组组长,且要有详细的分工,将工作细分到个人,且定期召开数据保密会议,严密部署相关工作,落实责任制。我国航测遥感院多年来从未出过差错,主要就是制度完善,责任明确。
2 当前的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般在较小的数字化生产单位,较适用人工管理,相关的数据管理、备份以及数据的访问权限等要求并不是很严格。但是规模较大的单位总是会面对比较多的访问用户,必须要有严格的访问机制、完善的数据备份策略以及先进的网络管理方案,只有这样才会防患于未然,才不会出现重大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
2.1 并发访问容易发生网络瘫痪
对于大规模的数字化生产,所包含的数据量是很大的,往往一批数据就有几个TB大小,同时网络的访问量也较大,但是网络的带宽是有限的,所以当并发访问量较大,且每个用户所访问的数据量也较大时,就易造成网络的瘫痪或计算机的死机。这种情况很常见,有时用户需要在网络上拷贝一张图片,一张图片数据就有1 G大,这时就会出现上述情况。
2.2 设备容易出现物理损坏
数据一般会存在一块块的硬盘上,其中可能是一个测区或者是一个项目,同时会出现多次拔插接线的情况,但是硬盘不是热拔插性设备,如果相关人员不够专业,则容易造成硬盘损坏。一般当系统瘫痪时,重启或维修需要时间较长,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无法恢复的数据丢失以及设备损坏。
2.3 管理对人工的依赖性很强
对于数据的管理工作,人工的工作量很大,比较依赖人工,但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效率也不高,且易出现错误,尤其是在数据汇总时,如果出现新旧数据的覆盖,就会出现将历史数据传送给顾客的情况。
3 测绘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保护
数据作为数字化生产中的重要资源,数据备份不仅仅是简单的拷贝,也不是永久归档。备份主要是为了降低丢失数据带来的损失,因此,备份工作是生产环节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系统化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在系统出现问题时尽快恢复,也只有这样才会使网络运行更加流畅,数据成果也会更加可靠、安全。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以及软件,提高数据管理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数据安全系数以及自动化程度,减少数据与人的接触,维修人员要登记后,在相关人员监督下进入管理中心机房。
4 网络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当前网络化存储管理设备已非常先进,计算机处理能力飞速提高,硬件价格的降低,对于一个大单位来说,建立高效的网络化管理已成为可能,同时可以购买对应的软件,根据需求开发管理平台,已有成功案例,对企业管理来讲也有深远意义。
5 结束语
手工管理作为原始的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通过现代化设备以及手段,进行管理势在必行。尤其对于一个大单位来讲,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可避免失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作为测绘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对其测绘数据信息的保护和安全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培.测绘科技档案发展战略的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
[2]余旭,邓跃进,邵全琴.测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J].测绘技术装备,2005. (编辑:王平)
The Exploration of Internetization and Protection for Mapping File Management
按照文件要求,市委网信办对照工作职责,认真排查梳理了我市网络安全风险点,逐项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现汇报如下:
1.网络安全风险研判工作:制定了《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由于人为原因、软硬件缺陷或故障、自然灾害等对网络和信息系统或其数据造成危害引发负面影响的事件的分析和处理。
2.网络安全风险决策评估机制: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全市网络安全工作统筹指挥。制定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网络安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
3.网络安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组建了网络安全专家小组,努力应对新形势下网络安全错综复杂的局面,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实施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联席会制度,对全市网络安全事件的进行预防和应急处理。
4. 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下发了《贯彻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责任分工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提高网络风险防范防控意识和能力。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力企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电力操作的相关系统先后建立,电力系统所传输敏感数据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相当重要。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须有强有力的安全措施,才能保障信息网络安全。但电力局域网和广域网都存在诸多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因此,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完整和可用。
一、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通常都受三类脆弱性危害:行为管理、网络配置和技术脆弱性。计算机网络威胁一是来源于网络信息;二是来自于网络设备。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因素可归纳为三点:
(一)人为无恶意失误
不当的安全配置导致的系统安全漏洞、用户薄弱的安全意识、用户不慎选择口令、用户转借或共享帐号常在企业计算机网络使用初期多发。随着网络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操作人员的培训,人为无恶心失误已不是主要的网络安全威胁。
(二)人为的恶意攻击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人为的恶意攻击,这类攻击包括对手的攻击及计算机犯罪。恶意攻击一是以各种方式选择性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的主动攻击;一是在网络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为获取重要机密信息截获、窃取、破译的被动攻击。计算机网络由于他们的攻击会带来很大危害,并泄漏机密数据。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黑客及计算机病毒严重威胁了网络安全,因此,电力企业网络安全工作的重点是防范人为恶意攻击。
(三)网络软件漏洞
黑客攻击网络的首选目标是网络软件漏洞和缺陷,黑客攻入内网大多是因安全措施不完善和编程设计人员为方便而设置的软件“后门”被洞开。获取软件补丁程序不及时,漏洞和“后门”未被堵死,易招致黑客攻击,同时使用盗版软件,网络系统在环境不干净,也容易出现问题,一旦发生问题,损失会是惨重的。
二、解决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的若干措施
计算机网络信息保密一是要依靠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二是需要依靠严格的内部管理及员工的自主保密意识来加强和完善,通过事实内部具体管理措施以达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的目的。
(一)保密意识的加强
部分单位和用户在认识和理解涉密计算机保密问题上仍存在不小的误区,因此常常保密意识薄弱,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麻痹意识、畏难情绪无处不在。部分单位虽有涉密系统,但单位级别低,涉密层级不高,非重点单位,信息系统无所谓保密;有的认为本单位的涉密信息在局域网中传输,浏览对象属于内部人员,无密可保;还有的认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脑黑客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有密难保等。这些错误认识也是导致当前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漏洞和泄密隐患的一个主观因素。
(二)提高员工计算机应用水平
计算机网络相对而言技术含量高,不掌握相关科学技术,则难以抵御网络的技术破坏和技术泄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智力支撑,没有一批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人才、应用软件的研制开发人才、终端用户的操作使用人才、硬件设备的维修保养人才、系统性能的监测评估人才,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就无从谈起。因此,保密工作应把人才问题摆在安全保密建设的战略位置,普及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知识,提高大家安全保密意识,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精深、善于管理的高素质信息安全保密人才队伍。
(三)建立网络终端入网审批制度
控制上网范围,尤其是涉密系统在投入运行之前要有保密的主管部门审核。保密工作部门经过初审、现场测试、性能评估,确认符合安全保密要求后,方能批准同意接入网络,投入使用。只有满足开放利用条件且不涉及重要机密的用户才能成为考虑对象,真正做到从根本上杜绝泄密。在技术方面可以采用准入+终端管理的组合方式进行严格的限制。
(四)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密检查制度
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起严格的安全保密检查制度,依靠安全技术定期与不定期地分析和维护网络系统的安全保密性,避免其技术漏洞和泄密隐患,有效促进和规范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在技术方面可以采用封堵USB接口+防数据丢失+数据加密的组合方式,不允许终端用户将数据拷出本机,或者即使非法拷贝走了文件,也会因为是加密文件而无法打开。
三、结束语
电力系统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作为高科技、高效率和高水平的标志使用工具,已渗透到电力系统日常工作,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电力市场的建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密问题越发严重,电力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结合各种措施,发挥网络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汪胜利.魏敬宏.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探析[J].电力信息化.2006.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与网络安全问题相关,如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被截取、篡改等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进一步推广构成巨大威胁,Kerberos和公钥加密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提供运用于安全网络传输的用户认证系统,在八九十年代推出了基于可信赖第三方的用户认证系统Kerberos。公钥加密安全系统具有易于管理,不需要过多依赖一个可信的第三方因而更安全的特点。非对称密钥管理无法由计算机全部自动地完成,一些安全细节如Root-key的有效性检查、通行字(Passphrase)的选择及用户端的物理安全性等都需要用户的介入。即使系统可以自动完成证书作废表(Certificate Rovacation List)的查询,如果用户或开发商跳过了这些步骤,系统无法检测出这些疏忽也不可能审计其后果。
一、Kerberos的基本原理
Kerberos是采用可信赖第三方服务器进行密钥分发和身份确认,包括对用户的认证和对应用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认证。还可根据用户要求提供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加密与完整。Kerberos提供了在开放型网络中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法,认证实体可以是用户或用户服务。这种认证不依赖宿主机的操作系统或主机的IP地址,不需要保证网络上所有主机的物理安全性,并且假定数据包在传输中可被随机窃取篡改。
二、在用户的公钥证书有效生命期内,需要密钥管理的时刻
第一是创建密钥对的时刻。包括用户创建了新的密钥对、用户通过非电子手段向CA证明身份、CA签发证书,命名该用户为新公钥的拥有者、用户收到了Root CA的公钥的时刻和用户选择秘密的通行字(Passphrase),用来加密私有密钥。第二是登录(Single-sign-on)的时刻。包括登录时,用户敲入通行字,以便解开私有密钥和用户凭他的私有密钥加入公钥协议。第三是认证他人的时刻。包括为了安全地与其他用户和服务商通信,用户查阅对方的公钥证书、用户要么直接与其他用户交换证书,要么从目录服务中得到证书、在使用一个证书前,用户必须查阅CRL表,确保该证书尚未作废、检查CA签名的有效性和改变密钥的时刻,用户应定期改变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的通行字。第四是宣布密钥作废的时刻。证书都有一个有效时间,经过一定时期后作废,如果用户的通行字或私有密钥泄露,他必须通知CRL管理员,后者将立即公布消息声明相关的公钥证书无效。用户在每次使用一个证书前都必须核对CRL表,CRL表可能会随时更新。从以上可以看出,一个公钥系统用户必须频繁地检查对称或非对称密钥的有效性。而公钥系统无法提供这方面的帮助,也不能强制用户履行他的责任。
三、密钥对生命周期中的五个重要时刻依次暴露的公钥系统缺陷
(1)认证用户。在最初的证书时,CA如何认证一个相距遥远的用户?分发或有效性检查符合安全性标准;(2)证书作废表。定期宣布证书作废带来性能和伸缩性(Scalability)方面的问题,其结果是只有舍弃证书作废表的核对工作;(3)私有密钥的管理。用户必须将私有密钥牢牢地存放在计算机中。(4)通行字的选取质量。通行字的选取完全由用户决定,且不受系统的制约,通行字的质量难以保证,其中与证书创建及作废有关的缺陷,原则上可用增加集中式设施来补救。另外三个缺陷要有用户的合作才能解决。增加额外的设施将使系统伸缩性变得困难,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系统原有的性能,只能以降低安全性为代价。由于用户每月或每年才拿到一次证书,用户访问CA的频率只是访问KDC(KeDistributeCenter)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即使考虑到CA需要更大的加解密开销,理论上CA也能服务上百万甚至更多的用户。问题在于CA不仅仅是计算一个数字签名,还要去证书,公钥证书是关于拥有私有密钥的用户身份的保证。正如用户不能依赖于以电子手段传送Roog-key,CA也不能依赖于电子手段来传送用户身份。
这两种情况都要求非电子手段的通络。理想情况下,CA系统管理员应约见新用户并当面验证他的身份材料如身份证,驾照,护照,确认无误后再授权该用户拥有一对公开、私有密钥。面对面的确认会大大增加证书的成本,吓跑大量潜在用户。如果允许用户通过电子手段提供身份信息,则公钥系统的安全度将大为降低。当用户没能使他的私有密钥处于安全状态时或没有尽心检验通话对方的公钥的有效性时,系统的认证作用就会大为削弱,并且与该用户有关的每个人的安全度也会降低。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
SMs Network Security Building Analysis in Level Protection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Xu Aihua,Lv Yun
(Nan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Nanjing 210018)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management approach"i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network security solutions.
Keywords:Level protection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Small network;
Security building
一、工信部关于等级保护分级管理的要求
如何利用等级保护中分级管理制度,确定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安全策略,消除内部网向公网传送的信息可能被他人窃听或篡改等等安全隐患,对中小网络而言至关重要。为此,自2010年3月1日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了《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施行。《办法》要求通信网络运行单位应按照各通信网络单元遭到破坏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本单位已正式投入运行的通信网络单元由低到高分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办法》要求,通信网络运行单位应当在通信网络定级评审通过后三十日内,将通信网络单元的划分和定级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向电信管理机构备案。电信管理机构对通信网络运行单位开展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
二、中小型网络基本情况与应用特点
中小型计算机网络主要应用于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查询系统、邮件服务、财务、人事、计划系统等实际工作和WWW应用中。根据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点,需要保证网络中的数据具有可用性、可靠性、保密性、完整性、安全性等。又由于计算机网络跨越公共网络及与Internet网互联,这就给计算机网络带来严峻的安全问题,如敏感信息的泄露、黑客的侵扰、网络资源的非法使用以及计算机病毒等。这些安全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那将会给计算机网络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所谓可用性是指网络信息可被授权用户访问的特性,即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时,能够保证授权用户使用。可靠性是指网络系统硬件和软件无故障运行的性能,是网络系统安全最基本的要求;保密性是指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的特性,保密性是保证信息即使泄露,非授权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也不能识别真正的信息内容;完整性即网络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被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和插入等操作,是指网络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也称作不可否认性。从技术角度看,网络安全的内容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即:网络实体安全、软件安全网络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管理。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安全不仅要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还要保护数据安全。因此实施网络安全保护方案,目的是以保证算机网络自身的安全。
三、中小型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随着网络威胁越来越普遍、破坏性越来越严重,网络入侵者攻击来源广泛,形式多样。通常采用信息收集、探测分析系统的安全弱点和实施攻击有步骤地进行入侵。如在目标系统安装木马程序用来窥探目标,网络所熟悉的病毒,如红色代码、冲击波,口令蠕虫等对网络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按照安全风险、需求分析结果、安全目标及安全设计原则,为中小型计算机网络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力求构建一个适合于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体系。
(一)外网安全设计
1.防火墙系统:采用防火墙系统实现对内部网和广域网进行隔离保护。对内部网络中服务器子网通过单独的防火墙设备进行保护。
2.入侵检测系统:采用入侵检测设备,作为防火墙的功能互补,提供对监控网段的攻击的实时报警和积极响应。
3.病毒防护系统:强化病毒防护系统的应用策略和管理策略,增强病毒防护有效性。
4.垃圾邮件过滤系统:过滤邮件,阻止垃圾邮件及病毒邮件的入侵。
(二)内网安全设计
采用访问控制策略,通过密码、口令(不定期修改、定期保存密码与口令)等禁止非授权用户对服务器的访问,以及对办公自动化平台、的访问和管理、用户身份真实性的验证、内部用户访问权限设置、ARP病毒的防御、数据完整、审计记录、防病毒入侵。对内部采用:网络管理软件系统:使网管人员对网络中的实时数据流量情况能够清晰了解。掌握整个网络使用流量的平均标准,定位网络流量的基线,及时发现网络是否出现异常流量并控制带宽。
具体可采用Juniper的整合式安全设备+三层交换机的配置方案。Juniper的整合式安全设备专为互联网网络安全而设,将硬件状态防火墙、虚拟专用网(IP sec VPN)、入侵防护(IPS)和流量管理等多种安全功能集于一体,可以通过内置的Web UI、命令行界面或中央管理方案进行统一管理。
三层交换机具用于日志审计及监控。根据不同用户安全级别或者根据不同部门的安全访问需求,网络利用三层交换机来划分虚拟子网(VLAN)。因为三层交换机具有路由功能,在没有配置路由的情况下,不同虚拟子网间是不能够互相访问,同时通过在不同VLAN间做限制来实现不同资源的访问控制。通过虚拟子网的划分,既方便局域网络的互联,又能够实现访问控制。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强化信息安全观念,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充分利用《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关于安全等级划分的要求制定具体的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全面落实各项制度、预案,加强技术积累,定期进行网络漏洞扫描等安全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确保中小型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因为有自己学生的参与,这样的伤害让他痛彻肺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网络的心灵戕害。
其实,类似的网络暴力由来已久。2009年8月27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批评了一款名为“摩尔庄园”的网络游戏,引发一场儿童网络暴力事件,小玩家们在“朝闻天下”贴吧里群起而攻之,很多声讨用语粗鄙,言辞肮脏,向成人世界发起没有底线的反击和抗争。这一次,“他们表现得不像天使”,引起了社会对网络暴力的关注。
与现实生活中类似,在网络上也难免会有人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当这种行为具有针对性时,便有了“暴力”的特征。因为网络匿名的特点,无需担心自身形象和承担后果,没有追究和惩罚,网络暴力常常会被轻易地激起,并很容易打破道德底线,常常还伴随着名誉侵权行为。受到侵害的个体也只能同样还以网络暴力,互相诋毁和谩骂,形成恶性循环。2011年的美国电影《网络欺凌(CyberBully)》中,女学生Taylor就是典型的网络暴力受害者,同时她也在网上对别人使用过侮辱性言辞。影片中的Taylor,所受伤害之深,承受压力之大,几乎要用结束生命的方式以求解脱,残酷而无奈。
从施受双方的特点来看,网络暴力仍然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当双方一明一暗时,注定便是一强一弱的不均衡的对抗。因此,真实和私密信息的泄漏,便可能成为受害的根源,而网民的低素质则是网暴的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39-01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具。互联网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又带来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引发了人们的大量关注和思考。
一、网络暴力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暴力现象开始肆虐网络,而且网络社会中所特有的暴力现象也逐渐出现。近年来,网络追杀、网络通缉、人肉搜索等暴力词汇充斥着网络世界。纵观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从“虐猫女”“铜须门”,到“最毒后妈”、“很黄很暴力”,再到堪称“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王菲事件”,直至“微博直播自杀”,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其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影响自然也远远超出了网络的范畴,甚至影响到现实社会生活。因网络舆论暴力而引起的网络侵权案件也越来越多。人们在感受网络舆论监督强大力量的同时,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也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网络舆论也从原先的正义声讨转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有关专家己尖锐指出:网络暴力已经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亟待用法律、文化和道德手段给予制裁。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以及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为或言论侵扰,致使其权利受损的行为。通过对网络暴力案例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暴力的几个重要特征:第一,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网民以情绪化的心态,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在道德的名义下不顾一切讨伐一些在他们看来不道德的行为。第二,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实施暴力。第三,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三、大学生涉入网络暴力事件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在博客、论坛、社交平台等网络社区上的极度活跃,决定了他们在网络暴力参与者当中也可能占有较高的比例。调查表明,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热衷于参与网络暴力活动,甚至明知网络暴力的某些行为触犯法律,依然乐此不疲。他们这一行动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心理因素。一是逆反性格,部分青年只看到社会问题的消极面,对社会前景感到悲观,从而产生强烈的剥夺感和逆反情绪。二是释压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匿名的网络不仅是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合理渠道,也是一个风险趋近于零的放纵之地。三是狂欢欲望,部分大学生在学校主流文化处于被边缘化或被压制的状态时,就会产生在网络虚拟世界发泄不满、逃避现实、追求娱乐放松的心理诉求。四是从众心理,参与者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人云亦云,跟风追击。五是理性缺失,青年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很容易情绪化和极端化,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主动或被动的跟风追击,代之以无意识、非理性的语言暴力。六是成就动机,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学校主流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便或多或少的产生存标新立异的心理,便寄希望于虚拟世界,希望在网络空间甚至现实世界得到重视。
四、大学生涉入网络暴力的规避措施
如果是本来就是被搜索人(标准称呼应该是“当事人”)公布在网上的信息,被搜集汇总另行公告,应不算在侵犯他人隐私的行列;但涉及到当事人未主动公布的,网友通过各方渠道扒来的,就此公布,肯定就是侵权了——无论这当事人是否是罪大恶极的杀人犯还是行为卑劣的闹事者,这样的公布都难逃侵权一责。而隐私被公布的后果,少不了各种人身攻击、骚扰、甚至威胁、恐吓;虽然被搜索的人往往都是做了些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事才被人肉,但就如人家杀了人,自己不能以杀人方式来还手一样(除非在防卫状态——只是还有防卫过当的判断)。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55-02
【作者简介】居艳,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05)副校长,高级教师。
校园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社会,类比网络暴力,校园网络暴力可以定义为校园中发生的网络暴力现象。与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相比有其共性,如网民的匿名性,网络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等,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性格气质的差异,往往性格冲动、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出现网络暴力,同时由于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如何诚信使用网络方面存在缺失,也是导致校园网络暴力产生的客观原因。根据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的心理分析,可以将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分为以下三类:
一、玩笑过度型
亲人、朋友、同学之间开玩笑是难免的事,和性格开朗、大度的人开玩笑可能会调节气氛、增进友谊,还可以使开玩笑者具有幽默感。但凡事都要有个“度”,当超过这个“度”时,可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这里举一个我遇到的例子,学校里有一个女生平时大大咧咧,各方面也很优秀,人缘极好。有一天,她得知班上一位女生可能暗恋一位男生时,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希望他们能够真心走到一起,于是将这个男生和这个女生的照片拼到了一起,在照片上加了一句“我们结婚吧”,并将拼接后的照片发到了班级QQ群里。本是一个玩笑,但是照片中的女生性格十分内向,当她看到了这个照片后,连续几天彻夜难眠,成绩一落千丈。女孩的妈妈知道此事后,十分恼火,来到学校希望学校严肃处理此事,并要求实施网络暴力的女生当面道歉。
当受害女生的母亲找到我时,我感到左右为难。一方面我十分同情孩子的母亲,作为母亲,看到自己性格内向的青春期的女儿受到别人的网络欺凌日渐消瘦,心里一定非常难过;同时我也同情那个拼接照片的女孩,也许她无心伤害这个女生,只是出于好奇,和她开了个“过度”的玩笑。于是,我和这个女孩的母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性格气质的分析,让她了解两个女孩处事方式的差异,并能够理解和宽容对方;同时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我有责任和拼接照片的女生进行交流,让其删除照片,了解玩笑该如何开,并要求她真心诚意地向受害女生道歉。
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之间开玩笑有几点应注意:
开玩笑要看对象。由于人的性格、秉性各不相同,因而各人的承受力也不尽相同。有人豁达开朗、有人谨小慎微。所以尽量不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同学开玩笑。同时,有些玩笑对男生可以开,对女生则不能开。
开玩笑要看时空。当一个人处于情绪低落期或特别专注期时,也许不经意的一个玩笑就会引起其负面情绪的爆发。如当一个人正在安静学习时,你的玩笑可能影响他正常思考,因而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极度不满。
开玩笑要看内容。开玩笑也要讲究健康高雅,富有幽默感。低级庸俗、揭人伤疤的玩笑往往会引起对方的极度厌恶。
二、冲动报复型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冲动报复型的校园网络暴力事件是校园网络暴力最常见的类型,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个人冲动报复型。
由于有些人气质属于胆汁质型,遇事特别容易冲动,往往不计后果只顾一时之快。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学校有个男同学平时活泼好动,特别喜爱踢足球,有一次班会课,他偷偷溜到操场去踢球了,当班主任知道此事后立刻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这个男生在班主任教育时就流露出不满情绪,回家之后立即注册了一个QQ账号,用此账号登录后侮辱谩骂班主任。这种校园网络暴力属于典型的个人冲动报复型。如何杜绝或有效处理此类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主要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1)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平时应该多关注身边人的性格特征,虽然俗语“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贬义的意思,但是有时候为了缓和矛盾,或者说是选择更加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同样的事情的确需要和不同性格的人说不同的话。
(2)当此类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后,不能直接交锋。因为这不是针尖对麦芒,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两败俱伤的事,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冷处理。当网络施暴者冷静思考后,发现自己的言行的确不当,会主动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以得到对方的谅解。
2.群体冲动报复型。
在学校,常常由于两个同学在网络上观点不同发生争执,从而引起众人“围观”,打起网络口水战;或是因为疑似某项评比结果不公而引起多位同学向活动主办方发起网络质疑、造谣甚至谩骂。这些都属于群体冲动报复型的校园网络暴力。过去同学们的争吵和质疑常通过口述或者学生代表向校方提出质疑并进行谈判,而现今由于网络的介入,很多水军加入口水战,使得原本很容易辨别真伪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置活动主办方或者学校于道德的风口浪尖。青年学生富有激情与朝气,也特别容易冲动与受人蛊惑,富有质疑精神,但往往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面对群体冲动报复型的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学校应如何应对?
首先,学校组织活动应事先经过周密的筹划,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其次,当发生群体与校方对立时,学校可以主动邀请学生代表和学校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果学校的出发点都是从学生角度考虑的,相信学生一定能够理解。
最后,利用平时的集体晨会等集会时间,加强民主、自由、公正、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三、心理失衡型
这种类型的校园网络暴力往往产生的危害性更大。因为施暴者长期处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积蓄了很多负能量,通过蓄谋已久的构思,对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实施校园网络暴力,甚至由最初的校园网络暴力迁移到现实暴力中来。
曾经遇到过一起类似的案例。一位沉默寡言的男同学暗恋班级一位女同学,通过写情书的方式向对方表达爱意,遭到了对方的婉言拒绝。但是心理失衡的他从此对这个女孩怀恨在心,当他看到她和其他男生讲话时就特别恼火,于是编造了各种谣言通过网络匿名的形式对这个女孩的名誉进行诋毁。事发后,班主任了解到这位男同学曾看过心理医生,鉴定为有抑郁症倾向。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在了解到该男生的情况后,对其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心理医生也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这种类型的校园网络暴力虽然不多见,但是危害性很大,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引导,可能会演化为校园暴力事件,危害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防范此类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要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低头看手机,抬头看电脑,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互通互联的网络世界。有了网络,就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众多网民;有了网络,更出现了特色各异的观影模式,网络新时代的到来为我们观影甚至发表影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一些网民通过网络传声筒自由地对影片进行发声,由于网络虚拟世界具有匿名性和交互性,鱼龙混杂的受众在网络世界“高谈阔论”,甚至漫无边际,网民戾气也在网络影评中展露无遗。
网络影评的出现是一个不可倾覆的大趋势,主要体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言说评述,主要体现在主流论坛的影视板块或者是专门的影视网站,这种平台上的网络影评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媒体性,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对影片进行评论;另一种是评分方式,主要体现在豆瓣网的评分机制上,在电影还未上映前就已经通过点映或者前期的舆论宣传使受众了解电影,对其进行评分,这样的评分对电影上线之后的影院受众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和观影建议。
无论是言说影评模式,还是评分影评模式,这些网络影评都是对影片的态度表达。现在网络影评开始出现话语暴力,即“狂欢式话语”,“俄罗斯学者巴赫金将狂欢节式语言特点概括为三点:首先,它是大众的语言,是通俗的语言;其次,充满了至俗、卑贱和亲昵;最后,狂欢节的语言赞美与咒骂并举,呈现为驳杂多元的复调形式。”①用巴赫金对狂欢式话语的概括来描述影评中出现的话语暴力相当贴切。
一、网络影评中网民戾气评析
网络影评中话语暴力的出现是网民戾气的一个重要体现,这种网民戾气的出现是现实社会戾气与网络虚拟非理性情绪表达相结合的产物。
网络虚拟社会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话语暴力,常见于一些突发性社会事件发生后出现的不正常社会心态:仇富仇官、愤世嫉俗、冲动暴力、社会正义等。在网络影评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种话语暴力。网络影评中的网络戾气指某一部影片上映,随后爆发出的一种激进、负面的言语评论浪潮。网络戾气不一定是对影片的负面评论,主要包括3种类型:第一种是对影片内容的评论,指由于影片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而爆发出的对社会不满的情绪言语;第二种是对影片表现形式的评论,与影片真正表达的主题内容无关,而是对影片过度商业化或者政治化的一种对抗式言语冲击;第三种是对专业的拍摄技巧的评论,这一点是从影片专业角度进行评析,对影片剪辑和拍摄技巧进行评说。
第一种是对影片内容评论中产生的戾气。网络中所展示出来的戾气并非都是虚拟的情绪表达,这也是一种社会戾气在虚拟空间中的爆发体现。例如2014年上映的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社会正义力量的推动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前,看到微博或是朋友圈寻找孩子的信息,我不会转。之前,看到地铁街角乞讨的孩子,我不会施舍,不会问询,不会拍照,不会上网。仿佛距离很遥远。但是,以后我会,因为也许这条信息对于背后的痛彻心扉焦急万分的父母是种希望。”这是百度影评中对《亲爱的》的评论,这样的评论正是社会中问题的折射和引申。刘德华主演的《父亲》、张译主演的《山河故人》,这些电影都是抓住了社会的痛点,同类型电影的出品使更多网民对拐卖孩子的行为嗤之以鼻。
第二种是对影片表现形式评论中产生的戾气。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折射出商业文化,电影中的植入广告、网络宣传和前期影评比比皆是,最为典型的网络营销电影案例就是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其网络营销的关键就是由郭敬明和《小时代》带来的“全民争吵”,郭敬明从炙手可热的作家向导演D型,拍摄《小时代》,其在网络时代电影营销方面展现了其独有的商业奇才。在微博上,其尽可能多地对电影片段进行合理释放,到演员阵容的高度配合,再到紧锣密鼓的话题炒作,每个细节都兼顾到,同时也遭到了各行各业的质疑甚至言语攻击,用郭敬明本人的话说就是“你既然在宣传期惹我,我就借一下你的力”。另外的《致青春》《泰濉返群诼淼缬暗某鍪溃都和前期的网络营销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前期的大肆好评宣传与后期的网民话语暴力形成了对比,但至少为票房的提高铺就了道路。
第三种是对专业的拍摄技巧评论中产生的戾气。主要体现在一些专业论坛或者媒体网站中专业影评人的评析,另外也包括一些对知名导演评头论足的话语暴力。现在的影评人中有一种“自傲”的情绪存在,谁都不认同谁,对其他电影习惯于评头论足。“精致的外形与粗糙的刻画是一部电影最为可悲的地方,而电影《小时代》正好是个典范。郭敬明最大的失误在于,在一部电影太过追求吸金和表现更多东西,这种贪心导致镜头切换过快,忽略观众情绪过渡的时差,使得电影看完后感觉平平,毫无质感。”“电影情节错位不顺。”这些都是从较为专业的角度对《小时代》进行的评价。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世界中的话语暴力此起彼伏,但网民戾气终究是社会戾气和人的戾气的投射。
(一)社会戾气在网络中的重生
在网络语境中,观影环境发生改变,个性化是鲜明特点,网民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观看自己喜欢的影片,并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网络影评,也可以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后续评价,甚至可以聚合相似趣味的人在同一空间。网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网络,形成虚拟集群,集群环境下更多的负面语言就可能发酵、扩展开来。
网络暴力的出现一种是用户的对抗式话语,就是对电影内容、形式、宣传营销的一种对抗式话语表达;一种是电影商业文化的话语收买,为了达到影片的商业利益,收买一些网络,对影片进行评论,吸引关注度。这样的网络影评不单单是对影片的正面评价,更多的是对影片的抨击和批评,因为越是极端越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当代网络影评最让人担忧的不是暴力话语问题,而是‘话语是否独立、是否出自内心、是否控或是盲从,或许更值得警惕的是媒介资本的话语收买’。”②这样的话语收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出现于电影上映前、中、后。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社会压力,现实中,受到道德、法律、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和规范不好发泄出来,而在网络社会,匿名的环境下与法不责众的心态造就了“非理性的狂欢者”。
电影是一种来自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艺术展示形式,或讽刺黑暗,或幻想未来,都是社会真实的一种体现;而真正的对影视作品的评价主要展示为一种形式的美与内涵的真的融合体现,如果我们单纯地追求对现实生活负面的一种真的情绪表达,而选择放弃美的表达形式,就可能出现太多的话语暴力,从而造成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戾气之风。
(二)人的戾气在网络中的放大
人的戾气指的是一些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属性导致出现的社会不良之气,这样的心理原因有如下几个:
1.审丑时代
社会的流行风尚在不断改变,各路网红为争夺受众,各行其法,当审美无法获得关注,就开始选择“审丑表现”。审丑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模式,越是与主流背道而驰,越是极端的言语或者行为越能够引起关注,从而突显出自己的存在价值,无论这种存在价值是金钱利益价值,还是社会关注价值。在网络影评中,极端的、粗俗的、别具一格的甚至抨击性的言语最容易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话语收买
“话语收买”是现在网络营销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影片宣传阶段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和途径。这个心理诉求很简单,就是众多网络用户为了获得一点经济效益而成为网络,越容易引起重视的话语经济效益越高,越是极端的话语越能受到众人的关注。
3.自炫心理
自炫心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自我炫耀、自以为是的心态在作祟,一般这样的心态出现在专业的影视人或者影评人中。万事万物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瑕疵会被所谓的“专业人士”诟病,或者是由于想法、观点存在差异,也可能导致出现负面的评价,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性,总是建立在对别人的批评上。
4.从众心理
观影的网民一般都是社的普通民众,没有较为专业的影视制作技巧和评价能力,但是却具有一定的草根意识和公民意识,处于社会群体中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影响,一旦出现激烈的批评甚至批判的言语时,处于从众的心态,这些人可能会分门别派地开始进行“口水战”,不同“派别”之间的口水战只会使得网络中“烟雾弥漫”。
二、寻找与新时代契合的网络影评新途径
网络影评中的负面评论是现实压力的排气阀和影视进步的推进器,网络社会“人人都是影评人”的现状也导致了专业影评人的消失,所以对于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我们应该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方式,“呼唤真正影评人的出现”,让其服务社会和大众。
(一)影片内容的提升
呼唤影评人前提必须是好影片的存在,现在的商业社会下,电影作品内容趋同,专业性弱化,商业化倾向明显,若想出现专业理性的影评,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影片内容。“事实上,今天中国电影业的辉煌,并非昔日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电影的逻辑延伸,而基本上是在一次彻底的断裂之后,在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产生的、巨无霸式的电影产业。”③影片的创作必须考虑到全球化的市场发展规律,了解世界电影市场,寻找到更好的主题和绝佳的表现形式,从内容、形式、经济效益三方面宏观把控,才能创作出好电影,有了真正的好电影,影视界才可能成就真正的影评人。
(二)影评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今天电影市场重要的问题,不仅是资本的绝对、近乎唯一的引领角色,而且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甚至试图僭越电影这一特殊商品的特质与电影市场的规律。”④在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出现了特殊的商业电影,在对其进行影评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商业经济可能对专业或者非专业影评人的影响作用,以防止影评人对用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影评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舆论引导的作用,一旦受到利益驱使、导向发生偏差,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网民群体在进行网络评论时,更需要坚持自我,表情达意,切忌受到蝇头小利的诱惑而出现导向偏差。
(三)专业影评的出现和引领
影评的出现最初都是以专业性为前提的,包括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的专业影评,都具有其自身的影评理论性和专业性,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成为了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时代,“网络影评因其门槛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突出的市民性,又因网民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导致影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的情况时有出现。”而且影评质量的好坏也对影片的最终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影评我们必须坚持朝着语言亲民化、内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粗制滥造影片情况时有出现,但是却反映了大众的批评意见。”网络影评也是一种传播方式,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反过来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认为传播并不是一个从传播者到受众的直线行为,受众在吸纳作品意义的同时也贡献着多样化的自我解读,使得深层次的作品意义得以最终生成与流通。”⑤如果网络影评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的表达,这样通过网络社会可以了解到网民对现实的不满或者意见,但一旦被别有用心的商业电影所利用,这样的网络戾气对我们的现实社会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杜庆春认为网络影评‘话语暴力是对公共事件的对抗’,‘是对权威文化的对抗’,这种定位是看得很准的。这是一种‘对抗性表演’。”⑥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社会中的话语暴力是不可规避的,在任何空间存在的话语暴力实质上就是一种对抗性表演。现在的商业电影的网络影评的出现更是当今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文化体现方式,需要我们提高警惕,更好地利用,使之成为影片质量提升的催化剂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注释:
①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②⑤魏天娇、董思文.豆瓣网最受欢迎网络影评类型及特征研究[J].新锐视点,2014(11):22.
③④戴锦华.呼唤影评人[J].热点评论,2016(1):18.
⑥唐宏峰.网络时代的影评:话语暴力、独立精神与公共空间[J].当代电影,2011(2):18.
参考文献:
[1]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36.
[2]【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135.
[3]曾莹、杨向荣.受众心理影响下的网络影评及其反思[J].求索,2016(6):162.
[4]宰飞.网骂岂能当作生活“必需品”[J].青年记者,2015(19).
[5]张亚璇.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和当代独立电影制作――克里斯朵夫・泰尔西特访谈录[J].艺术评论,2010( 4):36-37 .
[6]【美】扎克・坎布尔等.互联网时代的影评:专题论丛.吉晓倩译.世界电影,2009(4):29.
这些为暴力寻找正当性的阐释实在让人莫名惊诧,甚至于愤怒。且不说“反抗学术霸权”只是一种舆论臆想,即使真的是对阎的观点表达不满,暴力也该首先被谴责和声讨。可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大庭广众下莫名其妙地挨了一个小伙子的巴掌,就这样在诸如 “文化批评”、“反抗霸权”、“学术分歧”等宏大阐释中被消解了;一场暴力袭人的治安事件,就这样被评论家们阐释成了一场小人物反抗大权威霸权的“革命”事件。很少有人站在法律、道德和良俗的角度来严厉批评这种肢体暴力,去抨击打人者的不道德和粗暴,而是充斥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式的诡辩,把反思的责任推给了挨打者(阎崇年要反思为什么会挨打),把打人者树立成了一个话语权被压迫的弱者,一个敢于站出来挑战权威的叛逆英雄。
美化暴力,赞美对抗,把侵犯者打扮成某种受害者和反抗者,无原则地为暴力行为寻找正当性,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维。这种思维隐含的民粹暴力,正是孕育许多社会暴力和加剧许多社会冲突的源头。
不妨换个场景,如果是一个文化娱乐明星,在签名售书时因为观点不同打了哪个名不见经传的老人,舆论如何反应?无疑立刻会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声讨,立刻会被愤怒的公众解读为一场“无良明星仗势欺人”、“有钱人仗着几个臭钱欺负穷人”、“强者欺压弱者”的阶级斗争剧,打人者立即会被舆论群情激愤、苦大仇深的唾沫星子淹死。人肉搜索、网络追杀、网络通缉之类的网络武器肯定会迅速派上用场,打人者的祖宗八代、家庭住址、银行存款之类的个人信息会被迅速翻出来示众,并可能由网络暴力转化为声讨打人者的现实暴力。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案例了,从李亚鹏的打人,到冯小刚的打人,再到大郅的打人,舆论气势汹汹地批判明星的素质,甚至发展成为一场针对某个强势群体的道德声讨。
可因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打了一个大红大紫的文化明星的耳光,虽然这个明星也是一个老人―― 但因为两者身份的不同,许多评论者的评价标准立即发生了变化,小人物的打人行为立即获得了某种道义合法性,打人便带有了“挑战权威”、“反抗霸权”、“无奈表达”的道德色彩,人们会本能地站到小人物一方为其辩护,尽可能地去同情和美化打人者的暴力行为,尽可能地为其暴力寻找种种合理性和正当性,以把打人者装扮成某个制度性的受害者或某种压力的反抗者,来弱化其暴力行为的非正义性。
这是一种极端病态的思维,是滋长许多暴力的思想源头。我想重复那段经典名言:反抗不等于正确,苦难不等于正义,弱者不等于道德优势,受害不等于无错―― 何况这起事件中所谓的“弱者”、“受害”、“反抗”,纯粹是某些评论家臆想出来的。论证暴力正当性的人,这样的暴力也许有一天会落到你自己的身上。
广州视窗继在10月推出大型“情系粉红丝带,活出女人精彩”策划活动后,延续关爱女性的主题,于日前隆重呈献11月25日国际
>> 对暴力说no 广州视窗再推关爱女性专题 向对女性的暴力大声说不! 对医院暴力说不! 对网络暴力说不 学会自保,对暴力说“不” 家庭暴力对女性暴力型犯罪的影响 关爱女性 呵护新生 关爱女性 品味生活 关爱女孩,重视女性 关注女性 关爱女孩 关爱女性的“特区” 关爱女性 关注健康 关爱女性 关注健康 关爱女性 关注健康 “____,我想对你说”专题演练 西盟县总工会:举办“关爱女性健康”专题知识讲座活动 英国再对欧元说“不” 歇会儿再对神甫说愿意 关爱女性,关注女性心脏健康 对儿童暴力说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一生中遭受过暴力、待和虐待,而大多数施暴者是她们的家庭成员,同时,冷暴力这一概念也逐渐凸现在当今社会的妇女问题当中,丈夫对妻子采取的不理睬、不说话等态度,有时比遭受身体上的伤害更为严重,这一现象在一些高知家庭中尤为严重,有些女性朋友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只能独自忍受,不敢或者不懂得寻求社会和法律的帮助,基于关爱女性身体和心理健康为出发点,广州视窗推出了这一“让我们对暴力说不”的公益专题。
在“让我们对暴力说不”的专题里,广州视窗以个案作为贯穿始终的重点,从暴力伤害、冷暴力、幸福等三个方面向网友介绍了共达20多个典型案例,然后寻求从社会得到帮助,包括心理调整、专家点评以及心理测试等渠道,给予现在仍然深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女性朋友一定的帮助。专题在11月20日上线后,深受网友的好评,他们纷纷表示,网络作为一个广泛宣传的平台,日后应该更多地制作一些这样有意义的专题,给社会大众带来正面有益的信息和帮助。
(陈苑蕖 中国网友报)
一、“人肉搜索”概述
“人肉搜索”是“猫扑(mop)”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它是一种以提问回答方式搜集相关信息的网站。这一点和百度、谷歌等单纯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搜索信息的模式存在本质区别。“人肉搜索”其实就是有人发帖提问,并用“猫扑”网上的虚拟货币(MP,“猫皮”)来奖励提供信息者的信息搜索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在一个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每个遇到困难的人提出问题,而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线索的人就对其解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问答式搜索,是信息时代的“网络人民战争”。
“人肉搜索”属于多个主体实施的复合行为。一般情况下,“人肉搜索”的参与者包括搜索引擎提供者、跟帖者以及信息数据处理者。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各个主体都实施了独立行为。首先,发起人通过提问启动“人肉搜索”,把被搜索对象的某些线索公布于网络上并发动广大网民进行搜索以及提供相关线索;其次,广大网民参与搜索以及提供线索、分析整理相关线索,确定被搜索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以及相关信息;再次,网民把搜索结果公布于网络;最后,广大的网民对被搜索对象在网络上进行评论、谴责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骚扰、谩骂、恐吓以及人身攻击。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或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主动整理、收集、“人肉搜索”相关信息,对“人肉搜索”行为大开方便之门;或是怠于履行自身的信息监督、过滤义务,致使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在网络上被肆意公开和传播。
二、“人肉搜索”折射出的法律问题
“公民人格权”主要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其法律人格而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其独立人格所必需的权利。此处,因“人肉搜索”侵犯的公民人格权主要包括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如果“人肉搜索”的对象锁定为某一道德谴责事件的主角,那么网友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这一事件的主角了如指掌,其姓名、照片、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甚至配偶或父母的电话或工作单位无一例外地被公布于众,其信息的详细程度往往令人诧异。传统意义上的名誉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被大众赋予的一种社会评价。而公众在评价他人之前会事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被评价对象,通过掌握大量详实的信息后给予相关客观的评价。然而,“人肉搜索”情境下公众对某个人的认知往往是来自单一的网络媒体,其信息来源的单一性,评价群体的局限性,认知过程的盲目性等因素都会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这样的公众评价往往是不客观,不公正,不理智的,这实质上是对公民人格权的网络施暴和践踏。一些极端事件中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网络通缉令”,已经失去理智的网民们对当事人进行网上声讨和追捕,甚至脱离网络虚拟世界波及到现实世界之中。以至于当事人慑于强大的心理压力与社会压力,给当事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带去破坏性的影响。这些被人肉搜索的主角,他们在原先的正常生活处于平静的状态,就是因为其某一行为使得自身在网络上成为名誉受“侵害”的对象。针对“网络通缉令”首先我们就会质疑起合法性。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见的司法通缉令都是公安机关通过必要的司法程序实施的,其手段的合法性是不容质疑的。相形之下,“网络通缉令”则十分禁不住推敲。由于它是由网民发起的,其合法性并没有相关的制度和程序予以保证。无论恶意或者过失的“人肉搜索”行为都可能因网络道德审判造成相对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因此“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经常会不可避免的侵害公民的名誉权。
事实上,在“人肉搜索”最终演变为网络暴力以后,公民人格权与公众知情权以及言论自由权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法律权利的边界是他人的自由。当公众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冲破了法律所容忍的界限,二者必然会引发对他人人格权,更确切地说是对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当人们徜徉于网络世界时,其言论自由权和知悉真情权往往是缺少自控和他控的。正是由于网络提供给人们这样一个极度自由的虚拟空间,使人们可以获得在现实世界无法得到的“随心所欲”和“畅所欲言”,以至于公众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被人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滥用,最终突破了法律的底线,侵害了其他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所以,在当下依靠法律的相关规定来合理地限制公众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我国现有法律对公民人格权的立法保护是事与愿违的,这集中体现在我国法律在保护的公民人格权方面缺少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缺少高位阶的法律依据,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规则。
三、“人肉搜索”的法律救赎
(一)完善《侵权责任法》条款,制定和颁布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
我国现行法律并无明确规定隐私权的典型条款。尽管《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及《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均有所涉及,但条文仅就公布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虽然这些规定使隐私权初见于成文法律,但距离公众预期的隐私权保护还有相当之遥。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对隐私权的保护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保护方式,即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直接认定为侵害隐私权的侵权行为,责令侵权行为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二是间接保护方式,即对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不是直接定为侵害隐私权的侵权行为,而是认定为其他类似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对名誉权做了扩张解释,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保护范畴。因而,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属于间接保护。本人认为,对“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应采取直接保护模式,即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进行明确的保护。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然而,《侵权责任法》是否能在现实网络社会起到公众预期的作用,有待商榷。本人认为,我国应单独制定一系列规范网络行为,防止网络暴力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侵权责任法》等单行法。
(二)对“人肉搜索”侵权主体的责任认定
进行“人肉搜索”的网民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主动的侵犯他人隐私权,侵害他人的私人信息、人格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在“人肉搜索的”案例中,这种人往往充当组织者身份,教唆或者挑起他人加入侵害他人人格权。因此在法院审判时,此类网民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当一起案件由于参与的网民数量庞大、无法全部查明时,只要能够找到这类网民的发起者,责令其承担全部的侵权责任,对受害人的保护就能起到实质作用。第二类是被害人熟悉的人或者生活在被害人周围的人。他们掌握着被害人的个人信息或者其他隐私。这些人未经被害人的同意和许可,把被害人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上。法律应当责令此类网民承担与其行为过错相适应的侵权责任。第三类是行为人在网络上看到了已经分散被公布的信息,他们从事整理工作。他们去各大网站,将点滴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删选,从而将得到的受害人个人信息和隐私等内容集中在“人肉搜索”网页。虽然这类网民只是利用了网络上已经公开的信息,但由于其行为具有侵害他人个人信息、隐私等人格权性质,同样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我们不可以一刀切的否定“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定所有“人肉搜索”参与者。法律最终要约束甚至是制裁的只能是那些非理性的参与者。正是这些人将“人肉搜索”演变为网络暴力,通过网络的巨大作用恣意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最终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造成网络暴力之殇。
(三)实行网络实名制
在人肉搜索当中,当个人的隐私信息被人在网上披露后会出现很多跟帖的人,这里包括提供被搜索真实信息的人,提供虚假信息的人以及纯粹跟帖看热闹发表自己意见的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交叉存在,如何去管理规范发帖者变成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虽然当今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但是,要适当限制公民在网络社会的言论自由,不能发表一些毫无理论和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或言论。每个人都享有言论自由,但自由是相对的,言论自由的边界是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样,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底线就是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