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污染相关知识

环境污染相关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污染相关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环境污染相关知识

篇1

引言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本身是一项旨在削减废水中COD和NH3-N排放总量的环保工程,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恶臭气体、噪声和固体废物等二次污染问题,在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环评的过程中,必须高度的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二次污染物问题,并提出切买可行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一、恶臭气体防治措施分析

1、恶臭气体主要来源及成份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气体主要来源于污水和污泥处理单元,恶臭的化合物种类较多,相关研完和监测表明:城镇污水厂臭气中含有的污染物中以H2S、NH3最为常见。硫化氢主要来源于硫酸盐的转化和舍硫有机物的脱硫,氨气则是由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物经过厌氧硝化和好氧硝化产生的。

2、主要治理措施

多年来,我国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大多靠设置防护距离来解决臭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已不能单纯靠设

置防护距离来解决污水处理厂的臭气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来消除其污染影响。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工程除臭方法包括:

(l)水清洗和化学药剂清洗除臭法

水清洗是利用臭气中某些物质能溶于水的特性,使臭气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与水接触、溶解。药剂清洗法即添加化学药剂与臭味物质反应,如采用石灰、苛性钠等去除臭气中的硫化氢等酸性。采用这些处理方法由于大多数物质不能与药剂反应处理效率较低。

(2)活胜炭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是利用活性炭吸附臭气中的舍臭物质,使臭气与活性炭充分接触后排出吸附塔,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但活性炭使用有一定的容量,一旦饱和必须更换,更换后的废活性炭属于危险废物,处置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该处理方法运行费用高,一般只用于低浓度臭气的处理和脱臭后的深度处理。

(3)土壤处理法

土壤处理法是利用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臭气中的化学成份,达到脱臭的目的。气体由风机进入,经过一定级配的布气系统再通过扩散层均匀分布,扩散层上部由砂混合物组成,下部由粗、细石子组成,气体由扩散层进入土壤层.土壤生物处理去优点是设备简单,投资、运转费用低,维护管理方便,但该工艺需宽阔的场地。

(4)氧化法

目前使用的氧化法主要是低温等离子氧化法等,该方法是利用高压静电的特殊脉冲放电方式,形成非平衡态的低温等离子体――高能活性氧,其迅速与有机分子碰撞,发生氧化反应,将其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法主要适用于处理气量规模较小高浓度的情况,比如污泥处理区臭气的单独处理。

(5) 生物除臭法

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除臭,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将具有臭味的物质加以转化,气体流经生物活性滤料,滤料上的微生物就会分解致臭物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该处理方法在由于处理效果较好,运行费用低,在国内也得到了规模化应用。

将处理构筑物加盖,布设风管,设离心风机将各构筑物内保持负压状态,风管集中收集的废气先经过预处理去除颗粒物并调温调湿,经气体分布器进入生物废气滤池内。当废气通过2-3m厚的滤床时,介质中的微生物将其吸附、吸收、降解,微生物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并形成一定厚度的生物膜把污染物质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最终将污染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二、设备噪声防治措施分析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噪声源为生化处理所需的鼓风机产生的噪声,风机一般安装在专用的机房内。风机噪声的防治首先要从源头控制,选择低噪声的风机,目前较为先进的鼓风

机为气悬浮鼓风机,其源强一般在80dB (A)以下。在机房噪声治理方面厘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1)在设备按装时进行基础减振:

(2)应对风机进气口、出气口安装的消声器,并对管道采取软连接和减振措施:

(3)对风机房动力设备阀的墙体及门窗进行隔声处理,机房排风口设置消声器:

(4)在管道设计时尽量减少管道截面变化降低由此引起的涡流噪声,管道安装时在管道与钢箍间垫橡胶条或其它柔性材料包扎进行阻尼减振膈声处理.

经采取针对性的降噪措施后,一般厂界'噪声均可这标。

三、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分析

1、固废组成及特点

污水处理厂工程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格栅拦截渣、沉砂池沉砂和和生化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格栅渣成分主要为玻璃、塑料等垃圾,沉砂池沉砂主要以无机物固体颗粒物为主,生化处理系统剩余污泥主要成分为有机物。

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污(废)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危险特性鉴别有关意见的函》(环函【2010】129号):单纯用于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公共污水处理厂,其产生的污泥通常情况下不具有危险特性,可作为一般固体废物管理。因此一般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均可认定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2、主要的处置方法

为了控制水污染和实现污水资源化,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污泥处理与处置的方法很多,一般可采用“浓缩一离心脱水一好氧干化脱水”预处理,可将含水率将至50%以下,脱水干化后的污泥,有填埋、农用、焚烧、综合利用制建成产品等最终处置方法.

(1)卫生填埋

污泥填埋是现今使用最多的处置方法。一般是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与生活垃圾一并填埋处置。但由于污泥含水率较高,不易碾压填埋,因含有大量的水分成为渗滤液使配套的废水处理装置规模加大,引起填埋场运行费用过高,一些地方已逐步限制污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

(2)制复合肥农用

一些污水厂将污泥适当浓缩、脱水后,直接运出作为农肥,但由于城市污水处理污泥成分极为复杂,为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国家规定衣用的污泥必须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要求,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因此污泥农用的处理方法因存在二旋污染隐患一直以来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3) 焚烧处置

经脱水干化预处理的污泥进行焚烧是污泥减量化最彻底的处理方法,可使污泥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高温下杀灭病毒、细菌,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可以得到利用,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飞灰等二次污染控制方面运行费用高,使其在工程应用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结语

篇2

为此,对各分公司提以下几点要求:

一、做好对项目环境污染风险防控管理的检查

1. 分公司对项目环境污染风险防控管理的检查频次不低于每季度1次,在施项目100%覆盖;

2. 参考附件1检查表,结合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具体要求,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检查表。检查内容必须覆盖附件1所列内容。

二、加强网络舆情及违法失信记录巡查

(一)环保处罚

1.凡被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环保部门等在信用中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其他信用平台公示的,影响到企业信用的环保处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央及各省市环保督查、人大执法检查等通报的环保问题;被主流媒体曝光的环保违法违规事件及影响较大的舆论事件;均须列入环保处罚台账(附件2),每季度末25号前向公司反馈。

2.分公司需积极监督、协助项目办理整改销项的相关事宜,及时修复企业信用。需公司协助办理的,及时向公司报告。

(二)环保奖励/表彰

凡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环保部门等给予的奖励/表彰,均须列入环保奖励/表彰台账(附件3),每季度末25号前向公司反馈。

如对上述要求有疑问,请联系公司项目管理部。

联系人:XXX

联系方式:186XXXXXXXX

附件1:项目环境污染风险防控检查表(2018)

附件2:20XX年X季度环保处罚台账

篇3

初中化学是任何一名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知识教育的自然学科。在中学化学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例如,化学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和动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的农药和化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药物等等。当然,化学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例如:近代出现的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光化学烟雾等等,这些全球性的污染问题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侵害。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概念的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是利用化学的技术与方法来降低或消除化学产品设计、制造与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与产生,使所设计的化学产品或过程更加环境友好,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如何在初中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自然和谐、生动地讲述“绿色化学”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接受绿色化学理念,增强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是我们当代初中化学教师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施的教育学生有关绿色化学概念的过程。

1.通过化学教材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在遵循《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沪教版化学教材以学习相关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为重点,适当向外延伸,向学生简单介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自己所处的处境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例如在学习《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时,加入了“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知道我国目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何进行防治等。再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加入了“水体污染”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赤潮”和“水华”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方法等,并教会学生净水的方法。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课堂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立志为改造环境而刻苦学习化学知识。

2.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实验操作,尽可能减小污染。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创新改进实验,减少环境污染。在分组实验教学中,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指导,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施:(1)发展微型实验;(2)改进实验及仪器装置;(3)正确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

2.1设计微型实验,使药品剂量最小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源

微型实验是指用微小量的化学试剂在微型化学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主要特点有:实验仪器小、操作简便、安全系数高、所需时间短、携带方便、现象明显、反应容易发生、药品用量小,实验成本低等。目前的初中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微型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工具。因此,用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对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发展微型化学实验,利用微型仪器、尽可能少的试剂进行实验,能减少中间生成物的转移过程和试剂在器皿中的附着量,从而减少实验中的“三废”,真正做到“零排放”。

2.2改进实验及仪器装置

在化学实验时,总伴随着一些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而这些产物中有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程序,从而尽量减少化学试剂和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在现行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指明了药品浓度,有些实验没有指明药品浓度,对许多涉及药品浓度的实验探索和改进,既节约了药品保证实验效果,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2.3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不随意丢弃实验残留物,不随意排放实验尾气,不随意倾倒实验废液。正确处理实验“三废”,避免将学校实验室变成污染源,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燃烧红磷的实验时,由于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可以在密闭的装置中进行或在通风橱中进行,避免对人体的伤害。

在分组化学实验时,对于用剩的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对于实验时产生的尾气、液体或固体物质,也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不要随意丢弃。有毒的尾气或造成大气污染的尾气,可以用气囊收集起来备用或用能与之反应的溶液将其吸收,以防止污染空气;固体或液体物质都应回收处理,不能直接倒入垃圾筐或倒入下水道。否则,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污染环境及地下水。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联系实际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形式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习化学知识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有以下3种方式。

3.1转题讲座。对教材中讲的少而对环保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针对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举办〈〈家庭生活与环保污染〉〉讲座,实际研究表明:家庭污染占百分之五九。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造0.9kg垃圾,5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发、洗澡、洗衣服等等一天平均制造200升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可见环境保护不止是国家、环保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从家庭污染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使学生感到自身在制造污染破坏环境,都多么可怕又多么可悲,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个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作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中学地理教学应该担负起环境教育的职责。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材的实际情况,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一、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社会发展中,水资源日渐枯竭、耕地面积逐渐的减少、森林较少、全球变暖、酸雨问题都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不足,因此,在生活中必须学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考虑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到实处,中学生还处于成型时期,社会经验比较少,增强学生的互环保意识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水土流失原因》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在多媒体课件上为学生展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农耕去、干湿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各个地区的降水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得出了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生态破坏、人口激增、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制备破坏等原因,在结合学生身边乱砍乱伐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这节内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环境日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连接地球环境的豪华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相关的,让学生知道需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保护环境,培养学生承担环境意识的责任感。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场景,然后对比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日益减少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接下来笔者以问题为导入,让学生探讨环境是什么,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你又要做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将环境保护日的基本知识、由来、意义传授给学生,展示环境污染为人类社会带来的不便,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不好的后果等等,珍惜动物的灭绝,生态环境的失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许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想象,达不到形象的、直观地教学效果,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度。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在教学中适时的使用多媒体,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的相关知识,学生看到自然灾害的时候深刻的体会到环境破坏的后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明白人类不适当的行为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非常的惨痛的。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呼吁大家从生活实际与身边的小事出发,例如倡导学生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倡导节约用纸,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的相关知识的时候,要为学生播放一些画面:高大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工厂随意的排放污水,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光污染、噪声污染等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从课堂内部带到课堂意外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的触目惊心,让学生长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欲望,逐步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

三、总结相关的地理数据

在地里教学中,应该结合相关的地理问题,绘制图表、总结数据,采取相关措施与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突出问题,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环境问题。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相关知识的时候,地球上的水面积、储量非常大,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将水资源利用各种水体制作成图表之后,就可以发现淡水资源少之又少,人类有肆意的浪费水、污染水,水资源的利用出现危机。从各地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国家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比较少,特别是缺水地区,人均一杯水都没有,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水资源的问题,讨论缺水的原因,探讨解决的办法,引导下学生学会节约用水,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学习自然灾害的时候,教师可以从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灾害说起,教师用课件动画展示洪水的三个主要的来源,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已经汉江之流,猛降暴雨,另外还有植被破坏,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等原因,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理论数据形象化图片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汶川大地震、泥石流、日本地震导致的核泄露等状况,逐渐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示相关的地理数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逐步改善环境状态,提升地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橄子年.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J].考试,2009(9):106—108.

[2]李成英.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渗径透和方法[J].甘肃教育,2008(2):48—51.

篇5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可归纳为:水多、水少和水脏。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的水资源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我国水资源存在年内分配不均的问题,即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的特点,大部分地区70%~80%的降雨集在3~4个月内,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时间上分配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和水污染的形势,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加强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加强哪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由于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不同,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目前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甚至部分学校还存在根据师资条件设置课程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讨并逐步明确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增加哪方面的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备的环境科学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知识。

    (一)水质监测分析方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凸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质分析、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每项水质指标的意义及其分析原理方法。水质指标大体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对于每一类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分析方法应有所了解,熟悉我国对水环境的分类和不同类型水体的适用范围。

    (二)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知识

    水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生态系统有其基本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无机物质和能量。在水生态系统内生产者主要是水中的植物、浮游的藻类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为各种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分解者为各种细菌等微生物;无机物质则包括氮、磷、硫、碳、氢和氧等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水是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物质,它是生物所需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水资源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认识,将水资源的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相结合起来。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其相应的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如在水体中随着各种植物的增加,水体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中动物、微生物的变化;由于人类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还会造成城市河段水体的水质恶化等。

    (三)水质模型方面的知识

    水质模型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水质模型是研究水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型模拟水质变化过程可以进一步认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演变规律。水质模型可以为分:零维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根据不同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模型进行模拟,一维和二维模型在实际中采用得比较多。随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具有分布式特征的水质模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水质模型的建立可分为:模型概化、模型性质研究、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验证和模型应用等步骤。水质模型的计算通常需要求解高阶的动力方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在学习水力学、数值法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课程。

    (四)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越来越突出,流域内水资源争端也更加激烈。如何平衡好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益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位于一条流域的下游地区。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发展。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资源而不能大力发展污染比较大的工业,这样便造成了流域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补偿上游地区为保护水资源而作出的牺牲,需要运用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因此,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环境经济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处理水争端时,能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

    三、加强实践,提高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

    针对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环境科学知识实践内容较少的现实,有必要在课程设计上增加相关内容,同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对环境科学知识的运用。

    (一)适当开设水环境监测实验内容

    根据水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在水环境化学课程或水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水质分析中的常规指标的分析,如水中溶解氧(DO)、pH、COD、氮、磷、叶绿素等指标的分析。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在生产实习中增加水生态调查内容

    生产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实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达到基本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为了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运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生产实习环节增加水生态调查方面的内容。如调查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的变化,调查不同污染河段中浮游动、植物的变化,水体中叶绿素的变化等,进而认识水环境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提高学生运用水质模型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的模拟由零维和一维逐步发展到二维、三维;模型参数也由最初的DO、BOD参数发展到更多参数,如N、P、叶绿素等参数;模拟的对象由以前单纯模拟水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发展到大气—水体、水体—沉积物等介质中污染物的交换、扩散等过程。随着水质模型维数、参数的增加和界面过程的加入,水环境模型的计算量也成倍地增加。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来求解水质模型是大势所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水质模型的建立、求解的相关内容。如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并求解较简单的零维水箱模型或一维BOD-DO模型,然后再逐步引入其他参数。水环境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还可以融合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使模拟结果可视化。通过建立和求解水环境模型,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四)小流域调查时增加水污染调查内容,培养学生全流域管理理念

篇6

目前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化工产业和化学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与之伴随的却是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且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该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主要的社会公共问题,并且关注和关心环境问题的民众也越来越多,这样就使得人们对化学工业这个仅次于核工业的污染源产生了质疑和怀疑,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化学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理念,并且向绿色环保过渡,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一、将绿色环保融入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安全是保证人类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尤其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而言,承载的责任就是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但是由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上,因此,要想以化工产业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将安全和绿色环保理念渗透其中,这样就能够确保企业拥有的人才具备安全责任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进而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回收污染物和节能,保证生产安全,在间接行为的作用下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效益,而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将绿色环保理念和安全理念推广,使学生形成安全、绿色环保理念和技术转化意识,并在校园内或者是毕业后将该理念向越来越多的人辐射,使更多的人置身于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中,同时提升社会对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的重视度,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存和共生。

二、将绿色环保融入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可行性

将安全、绿色环保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化学教学具有可行性目前已经得到证实,这主要是因为将安全和绿色环保知识逐步融入日常化学教学之后,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知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就会不断提升,甚至积极的置身于环境保护者的队列,并积极解决相关环境问题;同时也能使学生关心和重视安全、环境问题,并将提升防止环境危机和环境问题发生的实践能力、意识、态度、技能和知识,使国民的综合素质整体提升,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高职化学教学中针对环境和安全教育实施针对性教学。

三、绿色环保融入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现状

当下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内容上依旧未发生变革,依旧是沿袭传统内容,这样就使得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少之又少,并且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并未明确安全、绿色环保理念融入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部分教师在安全、绿色环保理念和相关知识上也不具备,这样就使得在教学内容乃至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很难体现出安全和绿色环保理念,但是就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而言,迈向安全和绿色化学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因此,化学界必然面临一次巨大变革,而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只有将安全、绿色环保理念内容和知识掌握,并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工作中,才能够促进化学沿着绿色方向发展。

四、将绿色环保融入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策略

(一)将绿色环保体现于化学教学中

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只有将可持续发展观树立,才能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绿色环保理念,并让学生了解化学教学的变革,即传统化学过渡到绿色化学,进而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将安全、绿色环保理念不断渗透。例如在向学生进行空气污染等相关情况介绍的时候,可以告知学生一氧化硫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都是污染指数极高的气体,并将以上气体产生的来源和相关控制手段向学生告知,又如在讲解温室效应问题的湿化,可告知学生一氧化碳是主要的诱因,并且温室效应对于人类的危害极大,目前该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和努力改变的问题。例如在讲臭氧的时候,可将南京臭氧层空洞引入,并列举对生物和人类造成的相关影响,在讲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硫的时候可将目前关注度极高的大气污染问题和酸雨问题引入,加深学生的认知和了解,并将相关生活实例向学生一一列举,让学生进行相关照片和影像的观看,并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树立安全、绿色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同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要想将以上教学目标实现,传统的化学是不可能的,必须将绿色环保融入其中。

(二)将绿色环保体现于实践教学中

1.保证实验的微量化,有效达到节省资源。目前由于资源浪费度较大,因此提出了微型实验,也就是以最少的试剂来将实验操作完成,并将相关结果和结论获取,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中间生成物的转移,并且还具有携带方便、安全、实验效果好、污染小、节省实验时间和材料、实验现象明显等优势。因此,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将微量化实验引进,并将试剂量及其浓度降到最低,以此来将污染降到最低。而在进行氢气和氯气反应实验的时候,也要避免因光照发生爆炸反应,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2.重视三废的处理,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从污染源头阻止和控制是安全、绿色环保理念的宗旨,因此在进行三废处理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的选用化学方法,并且加强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同时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前,老师就要告知学生废物直接排放的危害性,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本能意识,将绿色环保理念树立的同时,也將良好的实验习惯养成。还有就是将废弃物的处理和无害物的处理在实验教学中贯穿,使学生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并且做到自觉回收和再利用,以此来有效控制污染。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废弃物回收实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的同时,也将安全、绿色环保意识不断加强。

3.联系所有相关知识,如节约能源、预防污染等,并在实验和理论等各个环节系统渗透安全、绿色环保理念。如将食品污染、环境污染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事例渗透于高职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对污染危害性有一个切身感受,进而使学生从自我做起不断培养自身的安全、绿色环保理念。

4.改革实验方式,删改实验内容,基于当下的高职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想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就必须进行针对性删减,如硝基苯及苯均属于有毒物质,因此在进行实验制备的时候可以将硝基苯、溴苯删去;又如NO、N02、S02也有毒性,因此在制备NO与N02与浓硫酸和浓硝酸反应、cu与浓硫酸反应等实验的时候,可将尾气装置连接,并且将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尽可能的减少,对于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定性实验可以借助点滴板实施,如Fe的显色实验、指示剂与碱或酸的作用实验等,同时还可以以滤纸来完成相关定性实验,如检验醛基存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等,以此来达到降低污染,体现安全、绿色环保的目的。

(三)以多媒体辅助高职化学教学

在化学实验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实验环境污染,同时保护自然资源。这主要是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操作条件苛刻、反应速度慢、设备发杂等无法正常开展的常规实验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提升,并且寓教于乐,并且对于一些环境污染严重、操作不易控制、易燃易爆或者说资源消耗量大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实验模拟,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可以将卤代烃和芳烃性质的实验借助计算机进行操作演示,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还能避免污染和安全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达到满意的教学成效,同时还能充分体现安全、绿色环保理念。

(四)将绿色环保渗透于化学理论教学中

化学教学主要包括了实验和理论两个部分,因此以高职化学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安全、绿色环保理念,除了从实验方面着手之外,还要从理论方面着手,这样就要求高职化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安全和绿色环保意识。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安全、绿色环保知识,并将安全、绿色环保意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接纳和理解安全、绿色环保理念。

(五)培养高职化学教学老师的绿色环保理念

在高职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学生安全、绿色环保理念的培养与老师具有密切相关性,也只有在老师了解和理解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才能将该理念向化学教学渗透。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必须定期组织化学教师学习安全和绿色环保知识,将教师的安全环保意识提高,并潜移默化融入化学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用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加强学生的引导,才能促进学生安全和绿色环保理念的增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将一些具体的案例列举,如化工厂气体泄漏发生的爆炸事件等,让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相关原因的查找,并从自身做起,以此来将化学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低,并形成终身安全和绿色环保意识。

篇7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新技术应用到社会工业特别是化工行业之中,引发了越来越的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定了多项方针政策旨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化学是引起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就必须在化学教育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教育。因此如何在学校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的第一步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适当的加入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目前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和环境保护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臭氧的性质时,就要利用好它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介绍它的产生和消耗条件原理、以及在阻隔紫外线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臭氧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后教师再讲解目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臭氧破坏的基本原理、防护手段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形成与日常生活形成联系,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学习醛类物质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资料,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醛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的让学生了解醛类物质污染环境的对人体的严重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2.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挖掘环境保护知识,自动的学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若干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调查学校附近河水、海水或者自来水的水质情况,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相关质量参数;然后再引导学生查阅图书或者网络资料,学会分析水质情况,评价当地水质受污染状况;最后让学生上交总结报告。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大量环境保护信息,对环境污染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学习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爱护资源。

3.利用化学习题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习题中加入环保知识是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一个十分有效地方法。学生每天都要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化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化学习题时应该注意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知识习题的练习,而这些习题中通常有大量环保相关介绍知识,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对环境污染方面的认识,学会大量保护环境的手段和措施。例如计算含烃类物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的习题,可以介绍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引发的全球温度上升情况,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如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节约化学药品,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需要用到各种化学试剂药品,其中有不少药品含有毒性或者价格昂贵,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节约使用化学药品,尽量使用最少的试剂药品做出最佳的实验效果,防止浪费化学药品资源、减少产生的废弃物,将污染环境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避免有毒药品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例如在钠在水中反应的实验中,由于钠是比较贵的金属,而且如果取量过多还容易剧烈反应而烫伤人,因此必须较少用量。再如浓硝酸、浓盐酸等经常在实验中用到的试剂,极易挥发污染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节约化学药品的意识。

2.引导废品回收处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能力

化学工业中废气、废液、有毒化学品等的排放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未经处理的化学品能够污染水源、土壤、大气等等,极有可能伤害人体、引发各种疾病,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都因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废弃物处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防止污染破坏环境。例如在实验室设置废液回收罐,收集废弃试剂集中处理;有毒化学品不能随意排放,必须要回收处理。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保护环境。

三、总结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发展进步。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营造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 严转芳.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探索.内江科技,2009(09)

[2] 陈卫国.化学教学应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08)

[3] 王敏.初中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4] 汪从清.化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5)

[5] 尼玛次仁.加强环境化学教育的几点认识.科技,2007(04)

[6] 蒋春霞.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广西轻工业,2009(02)

篇8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认为结合时应做到适时、适度地进行。首先,适时是指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相关知识(如氯气、二氧化硫、硫酸的工业制备、氮气及其他化合物、电镀、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其次,适度是指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时,不宜也不要占时太多,长则几句,少则一句,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当讲到石油的裂化产物――汽油时,可指出汽油的燃烧产物即汽车尾气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城市的首要污染物;讲到二氧化碳时,可介绍有关“温度效应”的知识;讲到化肥和合成洗涤剂时,可指出滥用化肥和洗涤剂会造成湖水、河水的富营养化作用;讲到氟时,可以告诉学生,如果长期饮用含氟过高的水会造成牙齿、骨骼中毒;讲到二氧化硫时,可说明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主要的物质,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至于酸雨的形成过程,对水体、土壤、文物、人体有何危害,又是如何危害等内容很多,应适可而止,不宜详细介绍,或采用课外讲座形式进行。这样不至于偏离教材和大纲的要求。总之,结合教材的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不是牵强附会而是自然的渗透进行,非但不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增强化学课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意在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以促使学生知识、情感、意识,统一协调发展。比如,师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应不断改进化学实验以减少造成的污染。向学生介绍中学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的性质、储存和使用知识;教育学生实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违规操作;有害物质不能随意排放应尽可能回收处理,禁止乱泼乱倒的现象。如果实验过程中有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现象,势必导致学生“学离用,意离行”的不良影响。

三、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1. 专题讲座教育。举办讲座可以是老师自己编写校本课程自己演讲或请环保部门有关技术人员来校作环保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第一、能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到一些环保知识,扩展了知识视野;并能使必修课中所学的有关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得以延伸和拓宽。第二、能增强效果,讲座内容有更强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当地环境污染实际情况,列举的实例有远有近,范围有大有小,特别是本地、本乡、甚至本校的环境情况,这样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了解能具体生动,感受亲切,印象至深。

2. 研究性学习与调查实践。利用寒假暑假等节假日,作为研究性课题布置学生对本乡镇的环境污染状况作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质量较好的还可在全校展出,表扬鼓励。其内容可以是对整个乡镇普查性的,如就本乡污染的调查研究;或是专题性的,如某乡镇企业的污染及其防治等内容。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可了解本地环境的状况和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增强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也可利用适当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本地的某些企业,如离学校较近的水泥厂、纸箱厂、养殖厂及校办厂等。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考察企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通过参观考察,也可以师生一道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其中污染防治措施提出更多有效的改进方案以供企业参考采用。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深刻感觉到化学等学科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墙报宣传教育。组织团委会和学生会在学校及班级的墙报上,开辟一块“环保知识”专栏,在教师指导下,登出一些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方针政策和环境生态知识等有关环保信息。这样能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重视环保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对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和自身卫生习惯的认识,转而能积极主动参与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通过必修课教学、化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等形式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促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实施,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也是把我国建设成蓝天、青山、绿水环境良好型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44-02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生存环境问题被社会各界广为关注。作为环境问题的施动者与受动者,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执行力还需大幅度提高。为了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环保,我们对公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并诚恳地提出建议。

1 调查方案设计

(1)调研目的。该调研通过了解不同年龄段主体对于环境问题的态度、认知以及其生活实践中的具体环境行为,评估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所处的水平并分析其原因。最终为提高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并使其能够真正做到节能减排、保护水资源、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减少农业领域化学药品的使用建言献策。

(2)调研对象及方法。该调研采取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共回收网络调查问卷88份,纸质调查问卷133份,有效问卷共219份。实地走访了北京市海清小学、北京市丽康老人福利院、北京市昌平区龙腾苑五区以及辽宁省某华化工厂。

(3)调查内容。该调查问卷由14个客观题和一个主观题构成。客观题均由填写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情况、环境污染对身体健康危害的了解情况、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使用情况、环境知识受教育情况以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原因与解决对策的看法以及参与相关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意愿等问题。

在实地走访中,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青年的受教育情况,中、老年人的环保意识强弱以及企业是否能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进行了调查。

2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公民普遍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有些许了解,但并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网络调研结果显示,将近97%的人知道环境污染会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并有超过90%的人愿意去了解环保知识并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只有3.1%的人表示不会使用一次性餐具,2.27%的人表示总是会重复利用生活用水,15.91%会严格按照分类处理生活垃圾。这组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虽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却缺乏科学环保的执行力,急需普遍进行绿色环保意识的知识普及与在生活中如何进行环保的科学指导。

通过图1,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城市居民分类处理垃圾的情况。总体上,一线大城市好于二三线中等城市,二三线中等城市优于普通地级市。从而得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人们的环保实践的结论。另外,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曾经清澈的河流现在满是污水,曾经苍翠的大山现在被黄土所覆盖。更可怕的是,人们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例如,丽康老人福利院周边噪声污染严重,但他们并不知道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对企业进行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其缺乏控制污染源的资金和技术,而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执法部门有监管不到位情况。

因此,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环保意识习惯、政府部门的集体缺位导致了我国公民环保意识的落后。

3 启示与建议

近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卓有成效。如退耕还林,确实让许多地方重归绿色,限塑令也确实有效遏制了塑料袋的使用。特别是在1989年12月26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列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各界都应该投身环境保护战,为绿色生活尽一份义务。

(1)青年人。青年人是社会组成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10年内社会发展的主心骨,所以青年群体对环境的态度就是未来社会对环境的态度,我们也应当在环境保护中发挥自己应尽的职责。在了解了有关知识后我们就要将这些知识践行到实际行动当中,作为青年人,首先我们要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平时就要注重节约用水用电,能不用塑料袋时尽量不用塑料袋,选择一种较为低碳的生活方式。之后要利用我们年轻环保事业有干劲的优势,积极地投身到环保事业当中。比如,参加环保宣讲会、社区的环保劳动、植树造林等活动。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了解有关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尽可能地传播出去,特别是传播给少年儿童,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

(2)中年人。中年群体作为现在社会中的中流砥柱,他们在环保事业中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到中年,大都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拥有自己的汽车,希望在不是必要时,尽量选择一种低碳的出行方式:能步行时尽量徒步,再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车出行。在平时要多关注与环保相关的消息,并且将自己多余的资金能投入到环保事业当中。如,投入资金支持青年人植树造林,或者投入资金到水污染的治理等等。在平时有时间时,也可以参加环保活动当中,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等。

(3)老年人。老年人虽然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应当为环保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是要了解环保相关的知识,如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正确使用塑料制品等等,然后将这些环保的相关知识带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为绿色生活尽一份力。

(4)企业。企业无疑是环保当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企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想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企业举足轻重。首先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我国推出的环境保护法,在新环境保护法推出后,加大了对企业的监管与规范,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逃脱环境监管重则可以实施行政拘留。所以于利于理来说,也应当减少环境污染。企业在做到减少环境污染时,也要做到排污治污,自己排出的污水等污染物应当自己将其处理干净,而不是仅仅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将其排入到江河之中。之后就是环境保护了,企业因为有资金技术等先天优势,所以在环境保护时能做到的事情远比个人多得多,企业应当利用技术优势,研究治理自己污染的科技,并且投入到相应的使用中,这将是对环境的最大保护。

参考文献:

[1] 杨静.浅谈中国水污染[J].中国科技投资,2013(A29):338.

篇10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关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概念。地理课程的内容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电影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工作经验,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整合进行议论。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新引入的概念,因此大多数教育者对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了解。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有的学者对于环境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做了相关报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①对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类型,提出珍贵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②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③对环境的监管与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介绍环境质量的检测方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的技巧

1.将环境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由于地理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为理论教学,因此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到地形地貌的问题时,教师可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后果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措施等进行介绍,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同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植树活动中,降低我国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对于地形地貌的成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随着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多媒体被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为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环境问题,教师通过语言很难将其形象生动表达,但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沙尘暴、雾霾和白色污染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会达到更加触目惊心的效果。教师可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深思。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便可将相关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探讨环境问题与相关地理知识的联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环境教育小组讨论是现代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教师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应为学生确定讨论话题,主导课堂的有序进行,保证课堂的有效讨论。例如,在讲到酸雨的成因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等,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树立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理论认识,让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有所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环保措施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并从自己做起。最后,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经过相关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会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环境被破坏和被污染之后,人类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加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更高。2.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将环境问题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将环境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听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消除纯理论课堂给学生带来的烦躁心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该种方式能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具有持久性。3.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有效迁移环境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在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性较小,很难吸引学生。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环境问题与地理课程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原有的对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强化地理课程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总之,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严重,环境教育得到更大的重视,广大地理教师应对环境教育相关知识进行钻研,了解其与地理课程的相关性,并积极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对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组成[J].地理教育,2002(03).

篇11

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前,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化学与我们周围世界的密切关系,化学发展的后果以及与环境变化污染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了解各种化学污染的机理和危害以及解决措施,了解基本环保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渗透如何防止化学污染和保护环境,以便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可以有目的地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渗透,使学生从自我做起,自发地去保护周围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2.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化学实验主要内容

在准备好化学实验后,让学生提前收集本次化学实验可能涉及到的环境污染资料,探讨各种化学污染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化学实验主要内容, 对将要进行的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并写出化学实验预习报告。然后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防止手忙脚乱造成化学实验事故,让学生亲自验证并掌握预防和处理化学污染的办法。在进行有毒化学物质的实验时,着重向学生讲述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质、保存办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防止化学实验事故的发生。

比如浓硫酸H2SO4具有腐蚀性,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不能用手直接碰触浓硫酸,若不慎弄上浓硫酸,不得先用水洗,而是迅速用布擦去浓硫酸液体,再用大量水冲洗,若比较严重可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强碱液不慎沾到皮肤上,可先用水冲洗再涂硼酸溶液;在有气体产生的实验中,比如进行硫燃烧实验时,产生二氧化硫气体,让学生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3. 要求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化

化学实验本身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要求化学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化,可以减少化学实验本身带来的环境污染。当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时,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老师做好操作示范,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化操作,坚决制止各种不规范操作,避免由于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因操作不当而有毒气体逸出等各种化学事故,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例如,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要遵循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要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 重视化学实验废弃物的处理

由于初中化学实验使用到的化学试剂种类比较繁多,而且每次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有的化学实验废弃物毒性比较大,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污染作用,因此,实验后的化学废弃物一定要根据其性质专门处理才能排放。若对这类化学实验废弃物没有进行专门处理就直接随意排放,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要重视化学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一定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对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和废气、废液、废渣的回收利用和处理。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体会,使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特别注意对废酸、废碱、具有氧化性的化学废弃物、有毒有害的酚类、苯胺类化合物物质等的正确处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比如,进行硫燃烧实验时,为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除硫的取用量要少外,可以增加一个吸收二氧化硫的装置,一般采用碱水吸收,中和pH值在中性时,才倒掉。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既要生动形象,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多举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篇12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45-01

陆续发生的松花江污染、北江镉污染、云南曲靖铬渣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不同程度地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民身体健康,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同时对如何正确、及时、有效处置环境污染突发事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环境污染事件的特点及危害

环境污染事件根据事故发生原因、污染物主要性质,有多种表现形式,由于其具有突法性,在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产生方式、污染物排放方式及途径、排放种类、数量、浓度等均难以预料的,所以具有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危害的严重性、处理处置和恢复的艰巨性。瞬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引发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可能对对环境局部造成污染破坏,事故发生区域环境内的空气质量、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给人群的身体、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2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在环境污染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是环境管理部门掌握环境污染种类、污染物浓度、范围、极其动态发展趋势的技术支撑和主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初步掌握污染物类别

应急监测人员通过对事故现场勘察,确定事故范围,采用先进的现场仪器可初步定性污染物种类,半定量确定污染物浓度,能迅速形成突发环境事件的初步分析结果。为现场应急指挥争取时间,掌握污染物性质,控制污染发展趋势提供了技术支持。

2.2 及时掌握现场状况

应急监测通过以污染事故发生地及其附近为主,注重对人群和敏感区的影响,考虑对地表水径流、地下水、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合理布设参照点、监控点,采集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以了解污染发生地环境状况、污染程度和范围。为现场应急指挥掌握现场污染物状况,采取必要得当的措施提供了数据保障。

2.3 配合现场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配合环境监察对事故地进行现场取证、取样,为环境管理后期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提供依据。

2.4 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应急监测对污染物进行事故中、事故后跟踪分析,并根据事故发展状况应急监测快报,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应急的指挥中心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反应提供信息保障。

3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

3.1 缺乏足够的重视

基层环境监测人员少、工作多、任务重,开展必须的监测领域工作就显的力不从心,环境应急监测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3.2 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

近年来,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能力的建设上逐渐加大了力度,但是在应急监测方面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因而缺乏现场必须的应急仪器、设备等硬件保障措施,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3.3 缺乏完善的应急监测体系

基层应急监测工作没有具体详细的监测体系机制做指导,万一出现了应急事故,大多数凭经验、凭判断开展现场监测工作,可能会出现应急处置不及时、信息反馈不及时、后勤保障未跟上等环节纰漏。

3.4 缺乏必要的环境风险识别

由于对本区域内存在的或外来的环境风险因素不了解,出现突发事件会显得非常被动,情况复杂时更难以识别。

4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建立

4.1 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

基层环境监测站要充分认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职责,开展环境应急监测规范文件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目的、要求、原则、实施方案、设备操作等内容的深入学习,增强监测人员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紧迫性的认识。

4.2 加大应急能力建设力度

争取多方面资金投入,采购必备应急监测现场仪器设备,开展应急监测人员技术培训,使每位队员熟练掌握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做到训练有素,有备无患,切实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

4.3 建立完善的基层环境应急体系

(1)制定本地应急监测工作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监测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分工和职责,形成合力,运行有效的应急监测程序。

(2)参照环境监测相关技术规范和国家应急监测相关规程,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应急监测技术规范,重点加强现场快速分析手段及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完善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

(3)编制环境应急监测计划。针对区域内存在环境风险因子,并根据事故现场可能出现的特定污染因子,编制完善地监测计划,包括从接受应急任务开始、准备工作、现场监测布点、采集样品、实验室分析及内部质量控制、报告编制与提交、应急程序终止等具体可行的实施步骤。

(4)充分运用现代通讯保障手段,及时、准确、快速传输应急数据信息。

(5)通过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落实组织、人员、设备、资金、技术、后勤等项具体措施,建设反应迅速、高效的应急监测队伍,确保发生污染事故时有兵可用、有兵能用。

4.4 建立区域环境风险识别体系

基层环境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区域内存在的具有潜在环境风险特征的行业的定期排查,重要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的定期调查,并建立具体的防范措施、制定相关的应急监测预案,相关信息档案,以准确预警、安全防范环境风险。

综上所述,基层环境监测站要以加大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为抓手,加强人员培训,逐步建立确实可行的应急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反应能力,不断为环境管理处置应急污染事故提供及时、可靠、科学的依据。

篇13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突出社会问题,作为与环境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中学化学,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之职责。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环保意识的内涵

环保意识不同于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环境所形成的零散朴素的认识,而是一种在对生态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全新的现代意识。一方面,它试图使学生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是一种被动的依赖,而是一种的,动态的依赖,人不仅要维护生存环境,也要在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主动地建设自己的地球家园;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人类行为的多种生态后果,认识到人类一些出于改善自然的良好愿望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如埃及在尼罗河上建造阿斯旺大坝,以防止洪水泛滥,便于农业灌溉,结果却使土地盐渍化程度加重。此外,环境教育还要使学生整体认识和把握人类所应当承担的对环境的责任,这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意识到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源于人类的行为,同时也只有人类自己才能够拯救自我和地球。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1、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空气污染,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磷肥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推进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往往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参与和生成。而这些物质当中有一部分是有毒或有害,他们散发到空气中,流到水里或被随意扔到某个地方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有的虽然本身无毒害,但是如果随意排放丢弃,对环境仍然有潜在的危害),所以化学实验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化学教师就有责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小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化学实验自然会涉及到有毒、有害物质,实验所用的试剂越多,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就越大。很多化学实验用很少的;有些实验,试剂用多了反而试剂就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会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在保证实验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少使用试剂,养成节约药品的良好习惯。

3、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近年来,环境保护试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都有出现。这些题有的落点仍在化学的基础知识上,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我觉得,中考中环保试题应向着综合型发展,难度有所提高,范围更加广泛,促进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多了解环保常识,多把书本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我们化学教师要在平时就注重把身边实际与知识相结合,在日常考试练习中给学生营造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外部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