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政治哲学含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常表现出盆腔疼痛症状,严重者甚至诱发不孕,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本文选择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同期选择3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通过分析血清与腹腔积液中MMP-9含量,比较研究MMP-9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发展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患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均符合美国生殖协会分期标准(RAFS)[2]:其中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5.12±4.04)岁;疾病分期:Ⅰ期、Ⅱ期18例,Ⅲ期、Ⅳ期14例。同期选择经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确诊为非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患者为对照组,均没有发生炎症反应及其他盆腔改变,年龄23~46岁,平均(32.32±3.25)岁。两组对象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特征(P>0.05)。
1.2方法
1.2.1血清及盆腹腔积液收集 两组均于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直视下,用10ml注射器在手术操作开始抽取子宫直肠陷凹、子宫膀胱陷凹腹腔积液各5ml,静置干燥清洁试管内,2h后3500r/min离心10min后收集上清,分2~7管置-20℃冷藏待测;同时,术日取空腹静脉血5mL同样静置,离心后取上清液,储存方法同上。
1.2.2检测方法 MMP-9标本含量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由本院检验科完成。以上检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保证在试剂有效期内使用。
1.3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P
2 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组血清MMP-9含量、盆腹腔积液MMP-9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血清中含量、腹腔积液中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teinases 9)为一种广泛分布于肌体各组织器官的蛋白水解酶,主要功能为降解细胞外基质,能够有效调节正常月经周期或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发生情况[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以有效促进人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与发育,形成新生血管,而且还能够与整合素一起相互活化,增强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黏附作用[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的MMP-9水平升高,这与汤冠莉[5]的研究结果相符,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参与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膜细胞种植、黏附、以及生长发育的过程。
综上所述,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均升高,因此,患者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变化密不可分,临床应根据这一特点对子宫内膜病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疾病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Weber GF. The metastasis gene osteopontin:a candidate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y[J].Biochim Biophys Acta,2011,1552(7):61-85.
[2]Dunselman GA, Hendrix MG, Bouckaert PX, et al. Functional aspects of pe ritoneal macrophage s in endometriosis of women[J]. J Reprod Fer til ,1998,82(8):707.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6-0101-05
在当代欧美自由主义思想史中,以赛亚•伯林是个引导性的人物,他与哈耶克、波普并称为战后自由主义的三大旗手,并促成了自由主义在战后的复兴。
伯林对西方政治哲学的贡献之一在于他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自由,作为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为人们孜孜以求。美国人帕克里特•亨利的话道出了每个热爱自由的人的心声:“不自由,毋宁死”。然而,与许多古老而重要的概念一样,对“自由”的理解众说纷纭,按照伯林的说法,历史上关于自由的定义不下两百种,而其中最核心的含义不外乎两种:“免于……的”消极自由和“去做……的”积极自由。
一、消极自由
消极自由要回答的问题是:“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1]189伯林认为消极自由是人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它的核心含义是外在干涉与强制的不存在。“就没有人或人的群体干涉我的活动而言,我是自由的……政治自由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地行动的领域。如果别人阻止我做我本来能够做的事,那么我就是不自由的;如果我的不涉地行动的领域被别人挤压至某种最小的程度,我便可以说是被强制的,或者说,是处于奴役状态的”。[1]189当然,强制并不包含所有的“不能”,伯林指的强制是一般意义上的或政治意义上的强制,即来自外界的干涉,而既不是自身能力的不足,也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理论。就此而言,自由意味着不涉,不受干涉的领域越大,自由的范围越大。
对自由的这种消极含义的理解也正是英国古典政治哲学家们所持有的。霍布斯认为,自由就是“不受阻碍地做他想做的事情”。但是对于人们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或在多大的范围内享有这种权利,思想家们争论不休。按照洛克、密尔与贡斯当、托克维尔的理解,应该存在着一个最低限度、圣神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的领域,否则人的自然能力、人赖以追求善良、正确和神圣的目的之自然能力将被限制在过分狭小的空间中而不得发挥。但是,如果这个的领域的范围太大又难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干涉、相互侵犯,毕竟“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对一些人而言自由的实现意味着另一些人必须放弃一些自由。在这个意义上,自由需要一定的限度。伯林认为,古典政治哲学家的想法是真实又重要的,但是未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这种将自由理解为“不受阻碍地做他想做的事情”的权利或者挫折之不存在的看法将导致以下几点错误:首先,将自由与实现自由的能力或条件相混淆。当人们悲悯穷人对衣物或医疗的需要超过对个人自由的需要时,伯林指出:“他今天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自由,以及他明天有可能需要的更大程度的自由,并不是某种特别属于他的自由,而是与教授、艺术家和百万富翁相同的那种自由”。[1]192这就意味着伯林所说的这种自由是具有普遍性的,不论身份地位如何,是为所有人同样享有的。其次,将自由与平等、公平、正义以及人的幸福、良心的安稳等相混淆。伯林指出,自由就是自由,不是其他的什么。当人们认为可以以自由换取其他价值或是以其他价值补偿自由的丧失时,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自由的绝对丧失。最后,在古典政治哲学家如密尔那里,自由是作为一种工具性的价值而存在的。在古典的自由主义者看来,除非维持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才不会“贬抑或否定我们的本性”,而密尔更是认为除非个体被允许过他愿意的生活,……否则文明就不会进步。[1]195伯林认为,当密尔使用自由这个词的时候,他的出发点是把消极自由作为追求的目的,而落脚点却将其视为手段,这是一种倒退。自由本身就是目的,就具有终极价值,如果将自由视为手段、工具,无疑会贬抑自由的价值,成为专制统治的口实。密尔所理解的自由与专制并非不相融合,这种自由关心的是“控制的领域”而非自由的“根源”,这就意味着自由与民主、自治并非先天关联,而与专制倒有可能相容,这和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大相径庭。虽然这些古典自由主义者们所持有的是一种“消极自由”的立场,但是他们与伯林所持有的“消极自由”观并不相融,甚至还存在着冲突。究其原因,是伯林与古典自由主义者为个人自由寻求的论证基础并不相同。一方面,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密尔、托克维尔,当他们论证个人自由时,当他们试图为自由划定一个最低限度的领域时,他们想到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一个人不经殊死搏斗便不能放弃的,是他的人的本质”。[1]194虽然对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存在争议,但是在古典政治哲学家那里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认为人存在着共同的且固定不变的本质。另一方面,当古典政治哲学家谈到自由时,当他们试图导出自由的概念时,他们依赖的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计较。比如在密尔那里,自由成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成为实现社会发展、真理发现的工具。这不仅降低了自由的地位也混淆了自由的价值。
在和伊朗人贾汉贝格鲁的谈话中,伯林对消极自由做出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他说,消极自由意味着有“多少个门向我敞开”[2]。伯林说,“当我们谈论某个人或某个社会所享受的自由的程度时,在我看来,我们指的是:他面前的道路的宽度和广度,有多少扇门敞开着,或者,它们敞开到什么程度……有些门会打开别的门,有些门则会关闭别的门;存在着实际上的自由,也存在着潜在的自由――取决于在现存或潜在的物质或心灵资源既定的情况下打开那些被关闭的门的难易程度”。[1]308-309伯林认为,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挫折的不存在,而且包括可能的选择与活动的阻碍的不存在,即通向人们自己决定遵循的道路的阻碍的不存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这种生活、这些道路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当人们可以不受社会或政治的阻碍而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行动方式时,人们可以说是自由的。而反之,如果摆在人们面前的可选道路被人为的故意关闭时,人们可以说是受到了压制。
关键词:政治哲学;社会;个人
?职称网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
一、 政治哲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实事求是的说政治哲学在今天也尚未成为一个让大家普遍接受的学科名称,德国哲学家们依然还愿意按照其学术传统使用“法和国家的哲学伦理学”或者“法和国家哲学”的名称。也有许多人认为政治哲学属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抑或是社会哲学。这些繁杂的现象让我们对政治哲学进行界定产生了较大的困难。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一直秉承欧洲理性主义传统,他曾在其代表作《什么是政治哲学》中指出“政治哲学就是要试图真正了解政治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韦伯在其《学术与政治》一书中直接从国家的角度着手分析政治,认为政治的核心体现为权力的分配问题,但是权力却是有其独特指向的。政治先于国家,而且政治的功能要远远比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更为广泛、全面和深入。
?从本质上来说政治乃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团体内部为了分配社会利益而产生的各种行为与制度,这些社会团体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具有一个最高的权力机构、统一的规章制度、一定范围的领土。由此可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便是人类政治的最为典型的表现。国家范围内政府、政党、社会团体或者公民个人的政治行为及其相应的原则与制度需要一定的观念作指导,这些观念可以有各种来源。于是,政治哲学研究上述政治行为所遵循和遵守的原则和制度,这些原则和制度所从出的规范和价值的观念,这些观念的基础,以及由这些原则和制度构成的基本结构;研究各种不同的政治哲学学派就此提出的各种判断和观点;政治哲学同时还研究有关上述问题的方法论。在这里,人们还就什么是社会、个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发生争论,这些争论不仅涉及事实,而且也涉及人们为自己的理解所建立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就属于规范问题,因而也在政治哲学的视野之下。
?
二、 政治哲学中的社会与个人的界定及其特征
?任何政治行为都发生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任何利益分配都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基本前提的。所以理清政治哲学中社会与人的基本概念问题是我们其余的讨论能够深入进行下去的先行条件。
?在政治哲学之中,社会一词具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人类群体性的存在,各种语言、制度、观念、习俗、结构和历史等等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类群体性存在。二是指与国家相对而言的人类有组织的群体,也就是除了国家行为、原则和制度以下,其他的都是社会的领域。事实上,国家行为在终极层面上都是强制的,这也是韦伯等学者们所强调的国家以暴力垄断为其根本特征的原因所在。那么,任何相对于国家行为而言没有终极强制性的行为都被称为社会的行为。举例而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国家制度,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行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必须要国家通过行使其税收职能来具体实行的,众所周知,税收具有固定性、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慈善事业,其资金与物资都来源于人们自愿馈赠的捐款和赞助,并且慈善事业的获益者也是由慈善团体根据其自己的信念与章程来指定的。
?在政治哲学之中,怎么去理解个人直接关涉到一系列基本的原则与制度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问题。关键之关键就在于个人是否是构成社会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政治性的团体中间,单个的个人是否是最为基本的权利义务的主体?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一个人出生在农民家庭,便就当然地只有农民户口,却不能选择居民户口。在欧洲亦然,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家庭,贵族和农奴的身份都是世袭罔替的。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个人取代家庭成为组成社会的最为基本的单位,权利义务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分配的而是以个人为单位分配的,也就是说个人成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拥有了政治权利。职能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公民社会里,法律规定的成年的个人应当是享有与所有其他人平等的政治权利的。由此观之,政治哲学中所谓个人便是政治性团体里独立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
三、政治哲学中的社会与个人关系
?在政治哲学中,如何理解认识并进而规定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着诸多分歧与争议的问题。关于社会与个人问题争议的主要的区别主要就在于,人们在确立社会基本原则与相关制度时,究竟是以社会还是个人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的问题。因此,社会常常又被理解为国家或者其他诸如民族、宗教等某一特定的团体。一种观点认为,个人应该而且必须是社会基本原则与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良好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与规范必须是建立在确保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与自由之基础上,这些权利与自由拥有最优先被考虑的属性,坚决不能以国家的或其他社会性团体的名义来侵犯和践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这种类似于自由主义的观点今天渐趋流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旦脱离了社会,个人便是一个没有办法规定的抽象的存在物。诸如国家等政治性的团体,其首要的目标就是要保证这个团体里所有成员的安全、权利和福利。从这个角度出发,所以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必然高于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现代社会的很多情况下,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通常都是通过社会来实现的。除此此外,每一个社会性团体都拥有其共同的价值观与文化,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与文化相对于其成员而言就就具有天然的优先性。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以及现代的社群主义都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观点并不是要否认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只是认为这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始终是有限制的。
?前文所论述的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除了涉及到态度与立场之外,还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因为关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观点主要不是用来解释现实,而通常是用来设想或规划某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究竟是以社会为基本出发点还是以个人为基本出发点的选择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比如,通过为每个人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并且充分地维护这些权利,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是否就因此而能够建立起来?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举美国这样的以自由主义为主要观念的国家为例,基本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得到优先的维护和保障的,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美国是否就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其次,如果它存在着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进一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利就可以解决?第三,在遭遇外部的危险时,美国的个人权利的保障还能维持不变吗?
??
参考文献:
?[1]马德普:政治生活中的应然逻辑——政治哲学的立论基础与方法论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王南湜、王新生: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哲学答题注意事项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哲学的答题技巧总结明晰设问,不仅有利于考生明确试题立意与正确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题。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识”“定题型”“定材料”来研读设问,把握设问主旨,清晰试题“用什么材料来考”“考什么知识”“出什么题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学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是对来自生活的时鲜素材的凝练,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通常用叙事方式进行描述。考生可通过“句读+分层+关键词”研读材料的句读,把握材料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明确“用什么(哪些)材料来考”,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阅读能力。
知识犹如粮食需要颗粒归仓、仓储到位,不能散乱一地、混杂一堆。考生可从宏观上照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的“目录体系法”进行纲举目张式的知识建模,明确知识条目所在的目录层级,把握内在关联,准确定位知识,灵活调取知识。从微观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W追问法”精读框(目)题及相应考点,精细仓储知识,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学的原理。
虽然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设问方式多样,总体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常见题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观题的“有理有据、理据对应、分点作答”答题普适套路的同时,还要注重图表题、措施类、关系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题型的一般思路的归纳与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的答题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抓住这几点,高中政治轻松学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第一单元作为整本教材的“导言”部分,是帮助学生解决“哲学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的哲学”问题的。其中第一、二课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哲学是什么”。而第三课的内容编排则值得商榷:首先是第一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相关表述过于“专业化”且论证也不够严谨,而这部分内容其实在第一课第一框“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中都有涉及且点到为止,表述更“生活化”,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其次是第二框第三目“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把“”与“哲学”简单等同起来应该说是不严谨的,而且这部分内容也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教材的相关内容大篇幅重复。对此,笔者认为,可以把第三课删掉,其中“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部分可压缩,保留基本观点整合到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基本形态”第三个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文后面以“专家点评”的方式呈现。
二、“原理”要删繁就简、贴近生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其中哲学原理及基本观点则是哲学的精华。那么,作为入门型、常识型教材的中学哲学教材应该以什么标准选取原理呢?笔者觉得应该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标准。然而,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在哲学原理的取舍上不仅没有突出其“生活化”的理念,反而是倒退了。这尤其体现在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上,具体体现在新教材删掉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当密切的原理:系统优化、辩证否定、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社会作用等。
对此,笔者认为,本着删繁就简、贴近生活的要求,可对这部分内容作如下处理:(1)压缩“系统优化”部分,作为“专家点评”附于“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之后;(2)联系观中的“因果联系”、发展观中的“内外因”重新“回归”,按新课程理念重新编写;(3)单元综合探究只保留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观点的内容,作为“专家点评”附于第九课最后。单元综合探究整体替换为重新编写的“创新意识”部分,这样更加突出“创新意识”,并体现其综合性、探究性。
三、“编写”要尊重体系、便于教学
新教材的编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是新《哲学》教材部分内容的编写却背离了这一要求,不仅学生看不懂,就连我们教师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尤其体现在第九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中。其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该原理应为矛盾观的总原理,理应突出,但教材对于其方法论仅突出了“要承认矛盾,不能掩盖矛盾”,而淡化了在生活实际中以及答题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其二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原理的世界观部分紧跟在“矛盾的普遍性”后面,但方法论部分却被生生分开放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后面。其三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