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

篇1

1.1盈利能力不容乐观,经营压力逐年增大

首先,实体经济特别是实体企业经营困难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规模和盈利情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小银行在逆周期的背景下,盈利能力随着国有大行的下沉而下降。特殊时期下,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银行业为了助力实体经济,给中小微企业让利减费,此举措大大降低了银行业整体的利润水平,尤其是以利息差盈利为主要结构的中小银行,经营压力大大增加,生存能力不容乐观。在统计期内来看,中小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近五年都是下降趋势,城商行资产利润率从2017年第四季度的0.83%,下降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0.56%,下降率为32.5%;农商行资产负债率从2017年第四季度的0.90%,下降到了2021年第四季度的0.60%,下降率为33.3%。城商行和农商行在2021年共实现净利润约12507亿元,同比增长5.96%,明显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11.92%。不同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21年资产利润率开始有回升的趋势,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经营压力逐年增大。

1.2资产质量呈恶化趋势,风险隐患增加

随着城商行异地新建分支行被监管机构叫停,中小银行的经营范围受区域限制,服务范围局限于当地,存贷业务易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小银行信用风险下沉市场加剧,本身信用风险防控压力显著高于大行。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面临信用风险隐患增加的问题,但由于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吸收损失能力不同,信用风险的走势也不同。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较好,2017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3%和1.71%,逐步下降到2021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7%和1.37%,而城商行呈现爆发式增长到回落的趋势,从2019年第三季度2.48%的高点,回落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1.90%,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高位状态,中小银行不良压力持续加大。

1.3资本补充渠道受限制,资本补充仍困难

近年来,虽然我国监管部门先后推出了多种类型资本补充工具,但是受资本工具的适用范围、审核批准、中小银行自身经营实力及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小银行在运用资本补充工具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困难,而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银行的经营发展和风险防范来说至关重要。在资本充足率方面,近几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基础都在逐步巩固,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出现了下降的情况。2021年第四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是17.29%和13.82%,分别比2017年同期增长18.02%和6.01%,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2021年第四季度分别是13.08%和12.56%,分别比2017年同期增长2.59%和5.89%。

2新形势下中小银行发展的新挑战

2.1互联网金融深入中小微客户,分流中小银行的经营业务

融科技企业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逐步渗透进中小银行的中小微客户群,主要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对中小银行传统核心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冲击。其一,互联网金融使得中小银行的存款业务被大量分流。在活期存款方面,互联网理财拥有流动性较强、方便、利息更高等特点,余额宝、零钱通等产品受到大量民众的欢迎,民众更加倾向于互联网金融的投资平台,大部分资金从银行的负债账户流走;另一方面,由于各大银行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民众更愿意把钱存入利润率高的大型银行,从而使中小银行利润水平进一步下滑。其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贷款经营形成的利差是中小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互联网金融凭借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有效地解决借贷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信息流通更加对称,且其贷款门槛低于大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所以互联网金融迅速占领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转移直接冲击了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银行。其三,移动支付及互联网支付的产生,传统银行的中间业务面临巨大挑战。商业银行推出的传统支付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而以微信和支付宝为典型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因其便捷、高效、手续费低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改变了民众的支付方式,却也很大程度减少了中小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2]。

2.2大型银行不断下沉,挤压中小银行生存空间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看不见的竞争对手,那么大型银行逐步下沉和中小银行就是面对面的较量。在当下的发展阶段,许多中小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大行逐步深入中小银行传统经营的小微客户领域,开始抢占中小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一方面,在特殊时期,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实体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面临破产风险。对于银行业来说,实体企业的经营困难会导致银行的各项业务规模缩水,盈利水平降低;另一方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务院针对五大行提出的“扶持小微,下沉服务”的硬要求,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可谓是“身上的重石头又多了一块”。中小银行基本都属于区域性金融机构,一般集中在部分省会城市或二、三线城市,虽然立足于地方,熟悉当地,但是大型商业银行凭借资金实力、精英人才、规模效应、网点优势及股东背景等优势,能迅速在当地站稳脚跟,其在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中小银行当地特色经营理念不足,缺乏差异化的转型战略,不仅业务同质化严重,内部管理机制也较为落后,使得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缺少精细化设计,导致地方优势没有发挥到最大,竞争力不足。大行凭借自身优势容易把原来中小银行较为优质的客户吸引过去,中小银行的存、贷款规模以及优质客户本就有限,再受到大型商业银行“抢占”,中小银行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2.3中小银行风险问题突出,负面消息影响中小银行整体声誉

首先,相对于其他银行机构,我国中小银行的内部控制基础总体来说是较为薄弱的。从近年银行业的重大风险事件来看,事件主要集中于中小银行,例如包商银行事件、云南省联社腐败案等,导致这些风险案例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内部控制混乱。小银行机构内源性问题突出,即内控问题和道德风险。银行管理层的违规成本过低,一些风险较大的短期盈利激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监管。除此之外,受经营地域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银行前期盲目“垒大户”,造成大量大额风险资产。和农商行不同,由于城商行的资产规模较大,经营范围较广,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密切相关,其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外溢性,一旦出现“爆雷”,很容易引发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其次,中小银行是金融风险混乱、腐败频发的主要场所,易对其他中小银行的信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2019年包商银行被接管后,市场对中小银行的负面消息更加关注,个别中小银行甚至出现集中取款事件,中小银行整体信誉和品牌形象受到损害,市场竞争能力下降,甚至影响了其资本补充。市场对中小银行的信心一旦受到损害,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重新树立起来,这对信用状况不佳的中小银行来说更加棘手[3]。

2.4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起点慢,发展也缓慢

数字化时代,传统银行的技术构架、组织构架、风险构架、业务模式、产品设计、生态体系等方面都需要转型变革,只有跟上数字化时代潮流,加快转型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科技作为支撑“上层建筑”的地基,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不同于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动辄百亿的投资和数以万计的数字团队为核心整合产品、渠道、后台资源形成一个闭环的金融生态体系,可以将数字投资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及人才等资源匮乏,金融科技技术较为薄弱。不同的中小银行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和应用也不同,导致不同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大相径庭,成效参差不齐。除此之外,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银行所采用的资源投入模式也相对保守,资源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其转型进程较慢。中小银行专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地理位置,发展空间有限等多种原因,中小银行对精英人才吸引力不足,不利于中小银行进一步的发展[4]。

3中小银行实现稳健经营解决措施

3.1科学定位、始终朝向正确的服务目标

一是服务战略。近年来,中小银行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其发展受限。因此,中小银行要科学定位,始终朝向正确的战略目标。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角色,中小银行应当坚守自身使命,充分满足地方发展战略的金融需求。除了密切关注当地发展战略和方向,了解当地重点项目和工程,还要创新提出适应当地发展方向的产品和业务。二是服务实体。首先,要明确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因此中小银行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的空转。一方面,在国家“房住不炒”的号召下,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就是服务企业。中小银行受限于监管政策和自身资金实力,服务对象大多为中小微企业。因此,中小银行应该聚焦主业,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密切关注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痛点,重视小微企业的资金诉求。三是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小银行作为区域银行,应以满足当地民众金融活动为出发点,关注当地民众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结合当地情况推出差异化金融服务,满足人民高质量金融需求[5]。

3.2深耕本土,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多极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是如此。消费者偏好的存在就意味着中小银行在大行的下沉挤压竞争中,仍然会有生存空间。因此,中小银行应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径。首先,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思索强化地缘优势的新方式,利用自己的经验优势和对客户情况的熟悉了解,走进和聚焦优质客户的内心需求,留住优质“老客户”。其次,总结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律,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利用数据建模深化分析当地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偏好趋势,利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前瞻性的金融产品,率先抢占市场。除了推出本地特色化创新产品,对于旧产品的迭代或者淘汰也要持续跟进,对于热度不及预期的产品要反思和总结原因,以便对旧产品优化和升级。要以提升客户体验为产品和服务设计的前提,重视与客户的双向沟通和打磨,营造银行积极、专业的经营氛围,赢得客户信赖。

3.3严控风险,加快数字化转型

中小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和消化能力基础较弱,再加上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大型商业银行下沉,中小银行只能继续下沉,导致获客成本更高,风险更大。表现为中小银行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中小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重心不断上升。因此,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首先要坚持以风险防范为前提,其次要提升中小银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而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隔离都需要应用数字化的科学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所以加速我国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刻不容缓。银行可以通过借助第三方机构来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培养和提升数据建模和分析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各个业务部门,加强数字化风控机制,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对于不良资产的后续处置可以选择折价转让、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快处置速度,与此同时,中小商业银行要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防新的不良贷款“冒出”。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强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风险频繁发生,中小银行必须加大风险预警和风险防控,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准确识别潜在风险,保障银行业的稳健运营。

3.4把握内控,树立风清气正行业文化

深化中小银行内控治理改革的核心是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问题,有效的治理是中小银行稳健经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小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改进和优化公司内部治理问题,积极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股权和治理结构。一是进一步加强股权管理,对于股权更改、合并重组等重大事项要规范审查,要确保内外部监管到位,对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穿透管理。二是要全面加强“三会一层”建设,积极整改现有建设存在的不足,督促公司治理的各方人员认真尽责,发挥股东大会的监督作用,确保独立董事及其专业委员会的独立性,还要选好各层级的“领头羊”,引领公司正确的战略方向,提升应对不确定性市场的应变能力,让公司的决策行为始终被最科学的管理团队牢牢掌握。三是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近年来中小银行高管人员违规的案件时有发生,这给中小银行的社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同时也动摇了市场对中小银行的信心,为此银行管理层应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守法意识,树立风清气正的行业文化。

篇2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部分就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进行梳理。有部分国外研究从银行规模阐述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的优势,认为中小银行拥有的中小企业结算账户不多,集中度很高,可以获取详细的中小企业信息,具有信息优势(Nakamura,1993);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长久且专一,这种独占的关系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Ber-ger,2002;Goldberg,1999);中小银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获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软信息,在发放关系型贷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Udell,Miller,2005);小银行与中小企业里任职人员接触的比较多,这种关系是大银行所不具备的,这种接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状态和相关数据获得具有优先优势(Rajian,1998;Degryse,2000);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获取中小企业财务数据需要各种途径和关系来进行发放贷款的决策(Cole,1999);有学者对欧洲地区银行进行研究,得出银行业竞争越大,银行规模越小,越能够与中小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Simon,2005)。对于国内的研究,部分认为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不高,信息公开性差,大银行具有信息获得和传递成本,小银行在信息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12),也有研究得出,中小银行服务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汪正宏、梅春,2009);部分用理论建模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发现中小银行的信息优势、数量等与中小企业融资总额成正相关,在建模衡量信息成本和成本上,中小银行具有优势(李志赟,张捷,2002);在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作用研究中,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促进作用(程惠霞,2004);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中小银行倾向向小企业发放贷款(秦捷,钟田丽,2011);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贡献性及必要性,从短期来说能够得到一定的体现(杨帆,2010);另外还有研究得出,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渗透面上更深入(赵光君,2002);中小银行市场占有上升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生成(雷震等,2010)。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从银行规模、小银行优势、成本优势等方面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多方面说明中小银行发展可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但是我国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应用,中小银行依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小企业也面临新的融资问题,因此需要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本部分分别对中小银行发展现状和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一)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对中小银行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固定概念,如美国,按照资产的多少和员工的数量进行划分,将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员工数量在200以下的银行称为中小银行;日韩要求银行工作人员300人以下;德国则要求500人以下。我国对银行规模的认定从资产总额考虑,大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小银行包括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农村信用社等比大银行规模资金都小的银行;中型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13家股份制银行。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银监会和个协会调控监管、5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有13家、212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有144家以及其他3424家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互补的金融体系。2015年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1181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9920亿元;截止到2015年3月,中资中小型人民币信贷收支达到662347.81亿元。中国银监会2015年一季度统计结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同比增加12.07%。其中,中小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104.6万亿元,占比58.5%。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在持续的上升,资产比重也在上涨,利润占银行业总利润比重显著提高,维持了很好的利润间和资产扩张之间的平衡;中小银行的法人机构增速在快速提升,中小银行治理进入了转型期,制度的建立,环境的改善等都有利于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风险把控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显著增强。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根据《中国制造2025》显示,在所有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99.7%,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从税收方面看,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从就业方面看,80%以上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量农民工就业或再就业于中小企业;另外,创新研发方面,中小企业完成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权集中、组织形式简单,生产多样化、环境对其影响力大,生命周期较短、应变能力强的经特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额度小、期限短,需求紧迫、频率高的资金需求特点。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优势不明。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融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自身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几个方面。从中小企业主要外源性融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服务的流程还是不够完善;在对创新适应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和工具方面,商业银行在现有条件下可提供的业务种类有限。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规模小、风险抵御力小、持续经营获利能力弱;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正规,信息不够透明;可用抵押物少且缺少相应有用的担保条件;在没有健全信用监管体系下,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较低。从社会经济环境来说,国家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不健全,担保机制上没能突破现有的局限性,信用体系仍然很欠缺,需要政府、银行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四、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优劣势分析

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具有特定地域优势,中小银行对自己的客户资信和经营情况及特点较了解,能提供针对中小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中小银行子在获得中小企业信息上具有优势,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小银行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在政府担保下,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贷款规模,更小的贷款利率和更宽松的贷款条件。另外,中小银行经营决策下率高,具有信息获取和监督的成本优势,集中经营及经营灵活等优势。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上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市场定位上,中小银行的发展部分已经将重心转移到大企业、大项目上,这是被银行追求盈利所驱使的;这一定位转变使得中小企业在向中小银行融资时得到何绍甚至得不到贷款。中小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及存款额,利率的变动及盈利能力的变动影响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中小银行在提供服务产品、服务手段、服务配套设施等都需要改进。另外中小银行员工素质整体来说需要更多更高能力的从业人员,部分中小银行在风险意识上还需要加强,在风险把控每个环节都需要加强。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94-02

中小银行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不仅有利于优化金融结构,降低金融业系统风险,更有利于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中小银行经营的核心是价值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在非常有限的金融资源下寻求银行与顾客、银行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特殊的角色和意义都决定了中小银行必须迫切进行经营机制转化,对顾客价值实施深入管理。营销大师科特勒曾指出,顾客能够判断哪些供应品将提供最高价值。在一定的搜寻成本和有限的知识、灵活性及收入等因素的限定下,顾客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顾客价值是最适应中小银行的理论指导。很多银行都已经引入顾客价值的观念,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基于实地的调研和分析,对顾客价值在中小银行的实践予以剖析。

一、中小银行推行顾客价值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早就提出,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即创造顾客价值,满足顾客需求,顾客将从他们认为提供最高顾客价值的公司购买商品。顾客在购买某一特定的商品时,也许并没有实现顾客价值最大的愿望,使争取得到最大顾客价值的过程成为一个“试错”的过程,而这正是顾客价值管理的研究重点。大部分的中小银行都没有在服务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进而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

从对中小银行长期的调研看,影响顾客价值的直接因素依次是:办理业务的准确性、员工的服务态度、网点的营业环境、开办的业务品种、办理业务的速度。银行业务的实践表明,加强服务态度和办理业务的准确性是提高顾客价值的当务之急。很多顾客反映对银行开办的业务并不熟悉,特别是部分新业务和特色业务。这说明中小银行都很注意特色经营,但宣传的有效性又普遍不够,在价值传递环节没有做好顾客价值管理,对服务传递和宣传效果的事后评估存在疏漏,还没能形成银行和顾客的信息互动。在企业顾客的调查中,顾客对中小银行的服务方案普遍感到太过单一,严重复制和雷同,很难全面满足顾客的金融需要。这是中小银行研发环节短板的直接体现,也是顾客价值缺乏竞争优势的原因。

笔者认为,随着银行业进入大发展的时代,顾客争夺更趋激烈,中小银行自由发展的空间可能会更加缩小,必须深入防范新的威胁。这些威胁包括:一是优质顾客的流失。随着金融服务机构的增多,优质顾客对银行的服务依赖度将会下降,他们会有更多的选择。二是服务方式的演变。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扩张,银行传统的利差收入势必缩减,银行必须以新的方式创造自身利润,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三是竞争的边缘化。由于银行一直以来的同质化竞争,产品区分度低,银行规模始终是最具竞争力的因素,中小银行可能会日趋边缘化。要处理这些威胁必须寻求新的顾客价值,实现更好的顾客导向型服务。

二、顾客价值管理的基本要求、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顾客价值理论的长期实践表明,顾客价值至少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完善才能带来顾客满意。第一要持续改进服务和创新。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不是一成不变的,顾客满意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通过顾客满意度研究,可以及时了解顾客满意与否;可以分析,预测顾客隐含的、潜在的需求。以此为基础,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提高服务水平,使企业进入良性发展循环。第二要不断增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争夺顾客。满意的、忠诚的顾客是企业无形的财产,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通过顾客满意度研究,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才能把握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第三要开拓市场。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可以使企业挖掘顾客心之所想,意之所在,价值之所向,精确地找到顾客潜在的、期望的需求,然后根据自身的产品,服务质量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最有效的途径满足和超越顾客期望,获得市场发展的机会。第四要加强科学管理。及时、准确、可靠地了解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了解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顾客的需求以及产品或服务的不足之处,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定量信息,引导企业更好的面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管理。第五要建立有效的工具。判断分析当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顾客的抱怨降至最低,并让顾客有良好的条件与渠道提出真实意见,以使银行知道在哪些方面急需采取行动,最终使失望的顾客获得满意。

结合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中小银行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是:一是忽略了对不同行业、不同顾客价值贡献度的分析,导致银行提供服务的成本、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由于受经营局限和利率管制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向顾客提供的基本是一系列自我意识极强的服务及产品,而没有考察服务或产品本身蕴涵的经济成本、风险成本及相应的价值回报。由于缺乏合适的价值管理工具,银行只能根据顾客资金沉淀量、资信程度、交易频率等因素判断顾客优劣,顾客对银行的价值贡献度则不得而知,也使银行疏于对市场细分。同时由于银行绝大部分利润来源于数量少的高端顾客,与广大的中低端顾客比较,银行提供的服务在风险(或成本)收益上极不对称。二是经营过程中没有真正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产品为中心,片面追求业绩指标完成的经营行为,仍比较常见。在没有深入分析国家政策、经济周期、顾客经营状况等情况下,从完成自身经营任务的角度出发推销金融产品,轻顾客营销、重产品推销;轻顾客资源开发、重市场竞争的经营行为,既难以满足顾客的金融需求,也不利于银行培育顾客资源和改进产品设计。三是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业务流程繁杂。传统银行业务流程的设计是以控制内部风险为出发点,而不是为顾客提供最方便的服务。因此顾客进到银行办理业务,需要经过多道手续才能完成一项业务,由此造成顾客在银行排队及各种不便。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从顾客提出申请到用款需要经历大小近20个环节,有的信贷业务平均的处理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根本无法形成中小银行的灵活优势。四是产品创新开发机制不健全。银行间同质性产品多,独创品牌少,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顾客消费习惯有脱钩现象,这是现在银行需要努力改变的一个弊端。中小银行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产品创新的开发机制不足,信息更新不够迅速、重复劳动、产品研发水平不高等问题。五是缺乏统一规范的顾客信息资料,不利于顾客价值的分析筛选。银行业集中了大量的顾客数据信息,但由于业务经营上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顾客信息不完整,缺乏统一和规范,不同部门之间无法共享顾客信息,影响了对数据资源的分析利用。

三、顾客价值战略的实施举措

1.引入顾客终生价值观念,建立顾客贡献度评价体系。“顾客终生价值”是指每个购买者在生命周期内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总和,评估顾客价值不仅要分析顾客当前的价值贡献,而且要分析顾客未来对银行的潜在价值,达到科学评估的目的。中小银行可以根据销售和服务费用等数据建立统一的顾客贡献度评价系统,统一测算银行在某一顾客或顾客群的收入及支出,并利用统计模型计算顾客风险的可能性,把顾客价值评价因素综合起来,建立营销决策的科学数据支持。这项工作不仅会提供顾客价值研究的长期数据支持,更会为战略决策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是价值战略实施的执行力基础。

2.实施名牌顾客战略,向重要顾客提供增值服务。名牌顾客战略是指从满足重要顾客的需求出发,银行通过向其提供多元化专业水准的服务,使顾客资产价值增加、风险降低、营运效率提高。笔者认为随着银行业务品种不断创新,普通顾客很难清楚地了解各种业务规则和业务内容,顾客往往不愿意冒险尝试不熟悉的产品。在调查中发现,顾客对银行特色业务的熟悉程度其实很低,作为特色业务,本应该是银行实现顾客价值创造的有力武器,实际最后却成了冷门。中小银行在特色产品开发上更是比较薄弱,增值服务不多,这对中小银行发展业务极为不利。这要求中小银行以后不仅要积极开发特色业务,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特色业务宣传和服务流程设计,突出自身的品牌建设,以形成产品和顾客的配对,利用名牌顾客战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具体讲,中小银行应提供的增值服务,一是要高度重视重要顾客,为其配备高等级和高专业水准的顾客经理,有针对性地提供顾问式专业服务;二是根据顾客需求进行特别定制服务,针对顾客的具体情况,在银行的金融产品和各种可以借助的外部资源中进行组合设计;三是针对重点顾客的需求,设计新的核心产品,提供重点顾客和核心产品的组合方案,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四是向顾客提供高附加值产品作为经营反馈,使顾客在合作过程中,制度化而非人为因素地得到价格上的优惠和使用上的便利。通过以上三项增值服务,全面推动中小银行的品牌建设,以品牌带动顾客价值的创造能力。

3.以顾客满意度为核心,以流程再造强化流程的有效性。提升中小银行顾客价值创造的能力,满意度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必须充分考虑流程对提升价值和满意度的贡献,去除冗余流程。顾客价值理论认为,对于增加顾客成本而对顾客价值没有丝毫贡献的流程是无效流程,不仅不能向顾客提供服务上的便利,反而增加了顾客的成本。因此银行必须考察流程间的逻辑关系,简化或者外包服务流程,把银行各类业务品种进行流程再造和优化设计,降低诸如重复营销的费用,简化冗长的低风险业务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审查环节,接受合理的业务风险并优化风险控制手段。力求实现中小银行高端顾客满意度的流程设计,中端顾客以标准化处理, 低端顾客以低成本处理或引导其自助服务,强调价值评估为基础的差别化服务,使银行成本向高端顾客方向流动,实现良性的资源配比。

4.加强培训力度,以优势的人力资本支持价值创造。影响顾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办理业务的准确性、办理业务的速度、员工服务态度,而这几项的改善与否与培训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办理业务的准确性,加快办理业务的速度。精良的业务水平是员工为顾客解决问题、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大培训力度可以获取一举多得的效应,是强化人力资本,提升顾客价值创造的必要环节。特别是在利用新产品、新业务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员工的培训程度直接影响顾客的心理满意程度。从而影响到顾客的价值增值能否实现。如理财金融服务就是一项投入少,但前景广阔的新业务,其核心是智力服务,人员素质是决定业务成败的关键。长期以来,中小银行正是受培训实力不足和专业人才不足的因素始终无法在该领域有所突破。为此,中小银行尤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把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管理位置。

市场在变,竞争在变,顾客价值的发掘整合也必将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姿态。在同质化的竞争中,银行业将更加意识到顾客价值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产品设计、顾客分析、市场营销形成的新银行经营模式将逐步兴起,顾客也将获得更大程度的满意。笔者相信只要中小银行能以顾客价值为导向,保持已有地位,稳住现有顾客,在发展上逐步引入顾客终生价值观念,建立顾客贡献度评价体系。实施名牌顾客战略,以流程再造强化流程的有效性,加强培训,获取人力资源优势,中小银行势必迎来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04)

2.邹瀛.顾客导向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核心,金融与经济,2007(02)

3.邓瓣梅,沈蕾.金融服务营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2003(09)

4.迈克尔.D.约翰逊,安德斯.古斯塔夫森.忠诚效应――如何建立顾客综合衡量与管理体系,上海交大出版社,2008(05)

篇4

诊脉中小银行

总体来看,当前中小银行更换核心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对业务、战略发展支持不足。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小银行正积极发展零售业务,“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通过核心等IT系统贯穿于业务发展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跨区域发展,则对银行自身服务、产品的快速创新与推出以及核心系统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中小银行谋划上市,就必须全面达到监管标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但原有的核心系统却可能因为设计、架构等问题无法提供相关支持。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核心系统作为IT系统的心脏,不仅要充分满足当前业务的需要,更要对未来3~5年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支撑。然而,目前很多中小银行使用的核心系统可能是十年前或十几年前建设的系统,补丁打过一轮又一轮,新增一个服务或产品动辄就是几个月甚至是更长的开发时间,也因此,核心系统成为制约不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核心系统不能很好地支持业务、战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支持能力已近枯竭。中小银行在IT理念、部署等环节相对弱势,其核心业务系统可能原本在技术理念与发展方向上就缺乏先进性和灵活性,或者从今天的技术发展来看,它们已与当前的技术理念形成过大的差别,因此不能满足银行实现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的重要目标。今天,SOA架构已成为IT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SOA架构、支持条线化的系统能很好地支撑银行的业务战略转型,这一点已在国内外很多银行身上获得验证。也因此,越来越多中小银行认同采用SOA架构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并勇于付诸实践,掀起了一场“换心”热潮。

明确定位

银行核心系统建设虽然持续了几十年,但业界对核心系统的认识却并不一致,甚至在很多项目的实施中,核心业务系统应该如何定位、涵盖哪些业务和功能,还需要反复论证。核心系统从原来的“大而全”,用一个系统解决所有IT问题,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基础、以数字化经营为目标,其建设思路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由此形成了核心系统在银行整个IT架构中的不同定位。而只有正确定位核心系统,才能真正理解核心系统对中小银行整个IT架构的决定性影响。

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究竟该如何定位?通常,新一代核心系统会具有以下四点特性:其一,要具备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新一代核心系统要真正成为面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交易处理系统,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产品创新、整合服务渠道、关注风险管理与控制,并适应“流程银行”的变革。其二,要具有清晰的业务模块。核心系统包括客户信息、存款、贷款、支付等基本业务模块,既可基于银行的业务条线进行部署与扩展,又可实现模块之间的灵活组合,以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三,要具有灵活的整体架构。核心系统应以银行整体应用为目标,通过松耦合、分层次的规划,形成基于SOA架构之上的核心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其四,要具有标准化的业务服务定义和统一的信息模型,这样银行可减少对具体应用产品的关注,而重点规划业务服务建设,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们认为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首先应该是一个以处理银行最基本、最核心业务(如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等)为主的、面向客户和对外服务的IT系统。其次,会计核算是核心系统的主要功能,银行凡是涉及到会计核算的业务,原则上都应该纳入其中。在银行整体IT架构中,核心系统定位于实时的、基于交易的IT系统,应该是一个稳定、被动的服务提供者,只对外提供交易处理功能。需要强调的是,银行核心系统不宜实现变化大、周期短或功能相对独立的业务功能,也不宜过多地进行流程控制和数据分析。这样定位的原因在于,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易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与高效。参考国外银行的系统建设经验,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核心系统相对很“稳定”,甚至可以做到几十年不换,而我国的很多银行,核心系统更换的频度往往是5~8年一次。

目标设定

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易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与高效,中小银行在对核心系统进行选型和论证时可以充分考虑如下六个目标,即客户、产品、流程、风险、监管和绩效,要切实关注目标的实现情况。

1.客户服务。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必须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虽然这个理念在业内已经说了很多年,但迄今为止真正在核心系统中做到的银行和厂商并不多。新一代核心系统不仅应支持客户信息有效共享,还应建立全行统一的客户识别机制和客户忠诚度管理机制,使银行无论产品、服务还是核算体系,都做到紧密围绕客户来进行,让新一代核心系统真正成为银行面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交易处理系统。

2.产品创新。新一代核心系统要能通过参数化配置,支持银行产品的快速创新,并能对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和差异化定价,能将产品及其创新及时共享给所有的银行服务渠道,从而推进产品的交叉销售和收益提升。参数化是绝对的亮点,长期以来国外银行为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行业务的处理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智慧结晶就是参数。但是参数在被国内银行使用时不能硬性照搬,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参数的具体含义、产生的环境、能解决什么问题、体现的是什么理念,做到最合适地使用这些参数,不排除要改造这些参数。所以正确使用和合理改良这个度在项目中是最难把控的。

3.流程优化。核心系统作为重要的交易系统,对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提升负有重要责任。新一代核心系统要帮助银行实现作业集中处理和流程化,建立标准的业务处理流程,支持差异化的业务操作处理,形成银行前后台合理的作业流程和处理模式。

4.风险控制。新一代核心系统要对银行的操作风险、客户风险、交易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支持银行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能够进行风险的统一识别。

5.满足监管。核心系统作为重要的业务数据源,要为银行的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建立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同时也要能满足不同分支行的数据手工填报需求,确保向监管机构上报的各类数据准确、完整、及时。

篇5

一、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实有企业1000多万户,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出口形势恶化,我国中小企业受到了重创,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增幅大幅回落,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陷入了两头挤压的困境。

二、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银行信贷体制的制约;

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银行信贷的不恰当收缩和不到位服务加剧了矛盾;

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

缺乏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应有的政策扶持。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直接融资规模小;

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三、“信贷工厂”模式概述

(一)信贷工厂的定义

在上述背景下一种服务中小企业的新型贷款模式,即“信贷工厂”诞生了。所谓“信贷工厂”,就是把信贷的产生看作是一个产品的生产,信贷的发放作为一个流水线进行生产。具体来说是指银行进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管理时,设计标准化产品,对不同产品的信贷作业过程就好像工厂的“流水线”,从前期接触客户开始,到授信的调查、审查、审批,贷款的发放,贷后维护、管理以及贷款的回收等工作,均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管理。

(二)信贷工厂的特点

信贷工厂具有“六化”特点: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风险分散化。由此做到在既定的风险容忍水平内,提高效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既满足了小企业客户信贷融资的短、频、急需求,又能使银行实现小企业业务的战略发展目标。

信贷工厂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收益覆盖风险加成本和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的理念,涉及业务流程、组织架构、风险管理、产品组合定价机制、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创新,是一个完整的业务体系。

本质上来说,信贷工厂模式就是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共性与个性进行结合的一种批量处理、流程化处理模式。”

四、银行规模对“信贷工厂“效用的影响

目前各大银行均在争相做大小贷市场,建立“信贷工厂”。但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无论在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国外中小银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原因在于中小型等区域银行生产软信息的能力更强。因此,在中国发展“信贷工厂”,我们就必须分析不同规模的银行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现象,也即由何种类型银行主导的“信贷工厂”更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对此我认为,信贷工厂可以采取以区域银行为主导的未来发展模式。

(一)大银行采取信贷工厂模式的劣势

相比“信贷工厂“模式下软信息的重要性而言而言,硬信息的重要性显然更低。然而,对大银行来说,硬信息来源于报表,简单而方便,是大银行的成本优势。在该模式下,大银行的该优势将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从组织结构看,大银行科层结构复杂,决策权要实行多层次委托,信息需要逐传递。在信息传递的过程的信息的流失将明显多于区域性地方银行。

再有,从贷款规模来看,大银行的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对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就算引入“信贷工厂”,小贷还是难逃相对的规模不经济。

(二)区域性银行采取信贷工厂模式的优势

区域性地方银行极强的地域性使它有条件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中小企业并进行长期合作,容易产生并获取高质量的软信息。

区域银行具有组织扁平化的特点,贷款决策效率高,且区域银行因为规模相对较小,反而更容易获得更多自。

区域银行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不足以为大型企业服务,使它有充足的动力为中小企业服务。

在关系型信贷中,中小企业软信息商业性生产的主体是中小银行,这些银行从激励机制方面来看能容易催生高质量的软信息,因此在关系型借贷上拥有优势。

五、结论及启示

作为一种舶来品,“信贷工厂”为解决困扰我国已久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然而,如何能够真正的将其“移植”成功,而不仅仅沦为金融机构吸引眼球的口号,其规模的选择尤为重要。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正确的规模前提下“,信贷工厂”的优势才能淋漓展现,从而真正对我国金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活水”。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93-05

一、社区银行的经营优势

社区银行虽不及大银行资金雄厚,但社区银行有其存在的依据。Berger、Udell和Levonian、Soller(1995)通过考察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和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认为小银行在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优势,比大银行更擅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提出了“小银行优势论”(Small Bank Advantage)。

(一)中小企业适合关系型贷款技术

西方实证研究发现,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是影响企业信贷的重要因素。银行与企业保持密切关系使银行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能够增加企业的信贷可得性(Petersen和Rajah,1994),企业也能够以较低的商业信用依赖(Petersen & Rajan,1994)、较少的担保品要求(Berger和Udell,1995)、较低的贷款利率(Harhoff和Korting,1998)获得银行贷款。Berger和Udell(1995)认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主要基于信息敏感和关系驱动(Relationship-driven),而对大企业贷款则主要基于交易驱动(Transaction-driven)。Berlin和Mester(1998)把银行信贷概括为一次易的市场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al Lending)和表现为额度贷款或承诺贷款的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两种类型。Berger和Udell(2002)把贷款技术与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式联系起来,认为不同的信贷技术所依据的信息获取或处理方式不同,交易型贷款包括财务报表型贷款(Finaneial Statements Lending)、资产保证型贷款(Asset-based Lending)、信用评分技术(Credit Scoring),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易得到、可量化的“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基础上的,需要的技术较为复杂;而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是建立在难量化、难传递的“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基础上的。

一般来讲,大企业的财务状况透明,有可抵押的财产,有较清晰的信用记录,能生产大量的硬信息,适合交易型贷款。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完善,缺乏抵押品,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硬信息,除提供少量数据报表外,更多的是生产大量的具有私有性、不易被量化和传递的意会信息,适合关系型贷款。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频率高、额度小,提供的信息不透明,银行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与大企业相比要花费更多的人力与物力。银行通过与中小企业长期密切接触、与借款企业所在社区的相关主体进行交往等方式获取有关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软信息,运用关系型贷款技术能有效地处理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问题(Berger和Udell,2000)。

(二)社区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上的优势

社区银行的小规模适合对中小企业贷款。Nakamura(1993)认为,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结算账户具有优势。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的客户数量少,有利于中小银行对客户的结算账户信息进行充分识别。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一般集中在一家银行开户,有利于中小银行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综合把握,这就形成了中小银行的信息优势。Berger和Udell(1995)运用层级控制理论从企业的信贷特征及管理的规模、范围不经济的分析中得出了大银行减少对中小企业贷款以服务于大企业的结论。Berger、Demsem和Strahan(1999)论述了银行组织规模的增大导致层级间的控制损失问题,认为同一家银行同时提供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服务将导致银行放贷成本增加和经营范围不经济(Scope Inefficient),大银行为发放交易型贷款而减少或拒绝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Stein(2000)提出了GHM理论(即控制权的安排影响激励),认为大银行组织结构和层次复杂,具有传递“硬”信息的优势,但对于软信息的传递,则存在“组织规模不经济”(Organizational Diseconomies)问题。中小银行因其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适合处理“软”信息,在收集和传递“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DeYong Hunter和Udell(2004)论述了银行规模、信息类型、产品标准化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小银行适合运用软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大银行适合运用硬信息提供标准化产品并收到规模效益。

社区银行的组织结构具有处理软信息的能力。小银行的组织结构适宜生产软信息和发放关系型信贷,大银行的组织结构适宜生产硬信息和发放市场交易型信贷。Berger和 Udell(2002)认为,软信息具有模糊性和人格化特征,难以通过复杂的组织系统传递,必须依赖基层经理收集和处理软信息并进行信贷决策。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因管理层次少而使委托链条缩短,具有关系型贷款优势。Hauswald和Marquez(2002)认为,银企间的物理距离对信息传递具有影响,信息距离(Informational Distance)的增加或借款人特定信息的生产成本提高,导致了关系型贷款的缩减。一般来说,小银行更为靠近潜在客户,具有实行关系型贷款的优势。J.Stein(2002)认为,大型银行科层结构复杂,信息生产与资金配置权分离,一线信贷经理难以清楚地向上级管理层表述和证明软信息,不利于激励软信息的生产,但对硬信息的生产具有激励作用。小型独立型银行的管理层次较少,信息生产与资金配置权基本上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励一线经理进行软信息的生产。Brickey、Linck和Smith(2003)论述了所有权激励效应,认为中小银行为了使基层信贷经理有效收集和处理软信息,在授予其较大决策权的同时给予较多的所有权份额,以使基层经理的行为符合股东的目标利益。J.C.Stein认为,扁平的、小型的金融机构具有传递和转换“软信息”的优势。由于农村金融量小分散、种类繁多,农村金融供求具有明显的“软”特征,适合由决策快、审批环节短的小型金融机构提供贷款。

农村社区银行同样具有关系贷款的优势。Banerjee用“长期互动”假说和“共同监督”假说对农村社区银行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银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和共生关系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困境和逆向选择问题,业务圈子内部的各个金融需求者之间的相互监督是基于农村传统和特点的全方位的动态监督,能够确保资金运作目的的实现。W.Keeton运用“关系型金融服务”和“信息型金融服务”两个概念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优势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通过获取其客户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和经营状况等个性化信息提供服务,并在长期的信用合作中与客户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关系型信贷网络。DeYoung和Hunte认为,小银行或者农村社区银行具有技术后发优势。在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小型金融机构能够作为“免费搭车者”不支付“试错成本”和金融产品设计成本;在信息共享方面,小银行能够以获取公共知识的形式,低成本地使用大银行的“硬信息”并与自己掌握的“软信息”相融合;在声誉方面,农村社区银行、当地企业和农户在长期共生关系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客户不必担心隐私外泄和金融诈骗等。Daupla认为,后发优势使新生的社区金融机构在存款增长、贷款增长、存贷比率、流动性和资产组合等方面实现了良好的发展绩效。

二、社区银行面临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和市场份额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社区银行的下降,已有的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

(一)技术进步

Ongerna和Smith(2000)认为,当下的金融交易大多是通过自动化的、匿名的市场方式进行,几乎不需要银企关系的创建,因而对银企关系的价值表示怀疑。Petersen和Rajah(2002)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美国银行实施小企业贷款的影响,认为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物理距离之所以有了显著改善,主要在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专业化的信息中介(infomediaries)能够大量地采集、存储和加工企业的众多信息,并迅速、及时、高效地进行传递,使银行拥有更多的关于小企业的硬信息,有利于为远距离的小企业提供贷款。Deyoung、Hunter和Udell(2002)、Kallberg和Udell(2003)认为,信用评分模型和在线贷款申请方便外地银行搜集小企业信息,并通过企业贷款证券化的方式提高小企业贷款的商品化程度,有利于发挥大型银行规模经济特性和成本优势。

一些学者用信息鸿沟概念分析了信息化和网络银行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小型金融机构因业务相对封闭,具有较好的资金保全和资本安全性。也有的学者认为,扁平结构的网络平台,大部分软件信息可通过图片、录像、电子监控等方法“标准化”,使社会评估和信用管理部门能够对无信用、无抵押品的项目进行迅速评估,能够使人们进行直接的网络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大银行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小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鸿沟可使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挥后发优势: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作为跟随者可以把更多的业务“搬”到网上,“复制”大银行的制度和工具,投资少、见效快;网络银行突破了资产规模、机构网点的限制,为小金融提供了相同的竞争平台。

DeYoung、Hunter和Udell(2002,2004)(DHU)认为,放松金融管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改变全球化的大银行与地方性的小银行共存的现实。他们以银行规模、单位成本及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三个变量为基础构建了策略图(strategic maps)理论,认为管制的放松和新金融技术的出现使大银行改变零售业务的策略,提供大量的、低成本的和非个性化的金融商品。Carter、McNulty和Verbrugge(2005)(CMV)提出了与DHU的“二元分叉式发展”命题相一致的结论,认为管制的放松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贷款市场的利率下降,提高了大银行在小企业贷款上的绩效,扩大了大银行的市场份额。

(二)市场竞争

Jayaratne和Wolken(1999)根据1993年美国小企业贷款数据对“小银行优势论”提出了异议,认为某一地区小银行的数量与该地区小企业贷款约束状况在短期内有某种联系,但在长时期内并没有相关性。Evanoff和Ors(2001)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放松了金融行业的地理管制,打破了社区银行在地方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使社区银行不得不与外地市场的银行进行高度的竞争。DeYoung和Duffy(2002)认为,美国放松了金融行业的业务管制,使以利息为主要收入的社区银行面临像“金融超市”一样的大银行竞争,能否继续盈利成为决定社区银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社区银行数量的减少,一些人认为是社区银行业务模式正在失去自生能力(Viability),更多的人认为是金融管制放松把那些低效率的和管理不善的社区银行剔除的结果,最终高效运行的社区银行将获得兴盛。M.Olson(2003)认为,应该把新设资本的流入量而不是银行数量的变化作为反映社区银行生存价值的衡量指标,因为设立社区银行的关键条件是要具备吸收稳定存款与识别有利贷款机会的能力。T.Hoenig(2003)认为,因为社会上经常出现具有价值的投资项目,这必然使毫无信用记录的新生小企业不断出现,社区银行即便在信息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也能提供对这类企业的关系型信贷服务。

Rebecca S. Demsetz和Strahan(1997)认为,合并后的银行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和资产多样化,降低该银行的风险水平,提升盈利水平。通过拓展银行的业务地理区域,使银行资产向少数大银行集中。Basset和Brady(2001)认为,来自于“并行的银行体系”(a parallel banking system)的竞争削弱了社区银行的竞争地位。DeYoung、Hunter和Udell(2002)认为,共同基金、在线经纪账户等新型的储蓄与投资工具增加了核心存款(core deposits)的稀缺性。Berger、Bonime、Goldberg和White(2004)认为银行并购与新设银行具有内在联系,小企业难以适应并购后的大银行的信贷程序,存在建立新银行的需求和机会。

在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与环境因素、集团资源能力存量的关系上,Holland和Westwood(2001)提出了“银行规模与经营战略之关系”的理论模式,概括了银行业变化的动力源与变化方向之间的联系。总资产额在400亿美元之内的“专注型”(Focus)银行以专业化和精品化为主要特色,以高度专注于特定的市场为经营战略。总资产额在3 500亿美元之上的“大型”(Juggernaut)银行,以交叉销售为经营战略,够资格的银行随着竞争加剧将减少。总资产额介于400亿美元与3 500亿美元之间的“死亡之谷”(Death Valley)银行要么走向大型银行之路,要么继续走向更加精专银行的方向。图1中横轴A表示银行的资产规模,纵轴B表示银行的数目。

(三)社区银行自身因素

Collender认为,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和季节性使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业务结构相对单一、业务拓展困难、资金组合质量不高,也使农村小型金融不得不留出更高的储备金,影响了其盈利能力。D.Fetting分析了1970年以来美国大平原地区农村人口绝对数量下降和法人数目减少的情况,认为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金融需求越来越单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量和业务手段也受到限制,被迫关停,中小企业也随之迁出农村。R.Collender认为,外部资金流入农村,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小型金融的业务能力,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改善存贷款结构,弥补农村金融的季节性限制,更新业务知识;另一方面会带来大规模的银行并购,埋下资不抵债的隐患,或引起组织治理和科层结构的增加,疏远与农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另外,由于农村本来的市场容量有限,外来资金只能有限地提高农村的资金利用率。

C.L.Colvin认为,大量农村金融机构倒闭的原因在于高层管理的非竞争性。在管理层缺乏足够的增效动力和外部监管缺位或者失位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者不能有效地应对外界刺激。W.Keeton的“关系型金融服务”和Banerjee的“共同监督”机制都表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在使用个性化“软信息”和进行内部治理方面,都不像大商业银行那样信息透明和非人格化处理,外部资本不能低成本取得其“人情”背后的数据,也无法通过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对其制约,易产生缺位和失位现象。Banerjee运用“长期互动”和“共同监督”的假设分析了农村信用合作社,认为信用合作社是有效解决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问题的有效形式,合作社根据“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原则,使内部成员在长期互动中重复博弈、相互监督,降低了信贷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政策建议

上述文献分析表明,社区银行与大银行具有不同的功能,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社区银行的核心功能主要是关系型贷款技术,这种技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以软信息的生产和运用为内容,以组织结构简单和亲近社区为基础。虽然一些西方学者依据信息技术进步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社区银行的功能和存在提出了疑虑,但只要软信息还没有被完全硬化,社区银行的关系信贷技术就具有发挥作用的条件。上述研究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力发展社区银行

我国是农业大国,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无论是从信息技术层面上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看,小银行具有优势的命题在我国现阶段都能成立。在我国当下的银行体系中,还十分缺乏有活力的小银行,甚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国有银行的战略收缩导致了农村金融供给遭遇极大的困难乃至空白。因此,打破国有大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大规模地发展社区银行,应该成为完善我国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思路。

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主要是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一般来说,存量改革不需要支付规则制定成本,能够有效优化不良资产,国家倾向于支持存量改革;增量改革能够避免对原有的路径依赖,不用支付处理历史包袱的成本,但需要支付大量的制度创设成本,民间资本倾向于支持增量改革。现在,我国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虽然不是大银行,但也不是与社区共同发展的社区银行,只要国家对中小银行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就可以将其转变为社区银行。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的困境持续不能得到根本解决,这至少表明我们对农村信用社的存量改革还没有收到满意的效果。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开始了增量改革的新探索,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新型金融。实践表明,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对于根本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国家金融体系、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社区银行进行准确定位

大银行拥有交易型贷款技术,具有服务大企业的优势;中小银行擅长关系型贷款技术,具有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客户的优势,两者存在业务互补关系。如果两者开展同质竞争,大银行在服务大企业的同时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将会使交易成本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实行地域多元化战略和盲目扩大规模,既不利于满足社区金融需求,也不符合银行组织结构优化原理,将会导致经营风险扩大。相反,如果中小银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地区,也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

社区银行应坚持求异型战略。一是社区银行要立足社区,以本地中小企业和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社区银行不应盲目求大,正像舒马赫(1973)所说的那样,小才是好,小才是美,小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二是社区银行要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业务上,以关系型信贷为基础开展“个人对个人”服务,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发展以个人客户为主的零售业务;在服务渠道上,把有形网点服务渠道与虚拟化的服务渠道结合起来提供社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上,充分利用网上银行业务技术开展个性化服务,把技术创新与传统产品结合起来。

(三)优化社区银行的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社区银行相关立法。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农村新型金融等金融机构都适用银监会规章,没有权威性的法律规定,更没有专门的社区银行法,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社区银行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信息披露、退出机制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是社区银行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二是加强社区银行的监管体系建设。对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监管是保障社区银行健康发展的前提,要加强银行内部治理结构、行业自律、市场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的建设。社区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具备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应该把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审查社区银行准入的重要标准。对于社区银行,既要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又要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实施动态的、实时的、持续的、全过程的监管。

参考文献:

[1]Keeton,W illiam,James Harvey,and Paul Willis. The Role of Community Banks in the U.S. Economy[EB/OL].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view, kc. frb. org,2003-07-06.

[2]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M]. The Dryden Press,1990.

[3]Petersen,M. A.,and Rajan,R. G. 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business data[J]. Journal of Finance,1994,(49).

[4]Whalen,Gary. The Impact of the Growth ofLarge,Multistate Banking Organizations on Community Bank Profitability[R]. Economic and Policy Analysis Working Paper,2001-5.

[5]Finance,Insurance,and Real Estate.“Encyclopedia of Global Industries”,2003.

[6]Kaparakis,E. I.,S. M. Miller,and A. G. Noulas. Short-Run Cost In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 A Flexible Frontier Approach[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4,(4).

[7]程惠霞.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0]叶旺春.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1]谭诺.新世纪中小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2]丁志杰.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金融论坛,2002,(4).

[13]黄隽.对美国商业银行规模的反思[J].经济纵横,2010,(4).

[14]姜瑶英.美国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差别化竞争战略[J].城市金融论坛,2000,(7).

[15]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6,(1).

[16]【美】曼塞・G・布莱克福德.美国小企业成长与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Theories Summarization of Banks' Business Advantage Theory in Western Community

Wei Xianfa1,2

(1.Party School of Hebe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P.C.,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篇7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1-002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1.04

区域内商业银行①发展的协调性,是指某一经济区内的大型银行和一定数量的中小银行绝大多数具备稳定的偿付和盈利能力,相互之间交流机制畅通,持续稳定协作,市场竞争趋于理性[1]。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吸引了众多外地城市商业银行入驻。截至2010年,已有各类银行省级分行30多家,金融总量和规模列浙江省首位。目前,在杭州市开设分支机构的各类银行与当地大小银行同台竞争,发展良好,但受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竞争实力、政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不协调现象也时有出现,如竞争行为片面化、短期化,联合意识薄弱,合作关系不稳定等。本文从杭州市范围内的商业银行不协调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并对构建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机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一、区域内商业银行非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竞争方面

1.非正常揽储。近年来,区域内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虽不断上升,但实质上是彼此争夺有限客户存款的结果。上级机构通过下任务、定指标的方式要求下级分支机构员工揽取存款,而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或者变相提高利率,甚至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导致经营成本和实际利率增加,既减少了银行的利润,也给银行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2.贷款过度集中。在信贷市场上,随着银行数量增加、竞争程度增强,在申请贷款的人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银行获得高质量贷款项目的机会必然下降,而商业银行显然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其在同一区域内纷纷倾向同一行业(如房地产)、相同项目(如个人消费)发放贷款,为了争取客户,个别银行甚至不惜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省略审批环节,不但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还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3.银行卡低效无序。银行卡业务领域的无序竞争,表现为各发卡行在相互分离中自成体系建立交易网络,配置用卡设施,一份投资往往被扩大为四份、五份甚至更多。如在杭州中心城区,每15米就有一家金融机构,仅就用卡设备来讲,凡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以及繁华地段,各银行都纷纷配置POS和ATM,整个区域内银行卡系统设施至少有30%以上属于重复投入。

4.服务原则缺失。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来自监管部门的检查项目和完成上级单位的考核任务,经常不能合理处理时点数与时期数的关系,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工作节奏前松后紧,把任务集中在年末突击,违反工作原则和程序的事件层出不穷,并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

(二)合作方面

1.信息资源封闭。市场的竞争度决定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当市场有很多不透明的借款者,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比较弱,而更加透明化的借贷市场则会有更多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竞争比较激烈。因此,区域内商业银行间往往缺少主动的信息交流和情况互通,对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相互封锁,而不是联手打击。这种有意弱化市场竞争的行为容易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使得一些恶意经营企业得以骗取多家银行的信用而不被发现。

2.联合意识薄弱。银团贷款业务可以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防止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一旦寻找到贷款机会,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在资金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其更愿意独自贷款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市场份额,而不是通过银团方式分散和规避风险,获取相互合作的整体收益[2]。

二、区域内商业银行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因素

通常区域内新成立的银行往往很难将与在位银行建立关系的借款人吸引过来,因为信用状况透明且经营良好的客户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将自己的信誉度信号传递给新的银行。为了减少更换银行时发生的转换成本[3],客户宁愿与已建立起贷款关系的银行进行交易,因而在客观上成为新银行在区域内拓展业务的进入壁垒。为了消除这种壁垒,新银行必然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争夺客户,因而产生了一些冒险行为。

(二)定位因素

虽然中小银行应致力于与中小企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但仍有一些中小银行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对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外来压力分析不足,对自身优劣评价不全面,缺乏合理的战略规划,无视资金、技术、网络方面的劣势,采取紧跟型的市场定位策略[4],盲目地与大银行进行恶性竞争,相互之间协调与合作的动力因此丧失。

(三)实力因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凭借资金充裕、网点布局众多,计算机系统先进等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金融市场,拥有大量的优质客户;中小银行起步慢,受资本和网点布局的限制,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仍占中小商业银行收人的绝大比重,而新型的中间业务、个人业务、信用衍生产品还处于开发探索阶段,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市场份额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中小银行之间更容易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割裂是显而易见的[5]。

(四)产品因素

一方面,区域内的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高度雷同,尽管存在不同的品牌或名称,但具体到某项产品或服务并无本质上的不同[6];另一方面,近年来各银行虽然有产品和业务创新,但为了避免其他银行的搭便车行为,也是以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原创性创新较少,因此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一时难以打破。

(五)政策因素

一方面,由于金融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风险难以避免,一旦大的危机来临,中国人民银行往往会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或接管,但在中小银行出现危机时则可能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让其淘汰;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国有银行相比,更能够从地方政府中获得客户资源、优惠政策以及竟争保护。因此,种种政策的倾向性都会使商业银行间不协调发展局面难以打破。

三、构建区域内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树立正确利益观

区域内商业银行开展竞争合作,需要在利益分配上有一种大局意识和长远目光。在合作初期,不能过分计较输赢和利益的大小,侧重点应放在整合资源与建立信任互助的关系上,若有必要可以适当牺牲一部分市场和利益。到了竞争式合作的中期,应侧重探索技术层面的合作,关注成本与未来收益,强调合作的发展潜力。一旦合作成功,双方确定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应更多地关注利益的大小。因为合作决不是放弃,让权也决不是放权,竞争式合作更应强调未来利益。

(二)建设区域内征信系统

从必要性来看,在区域内建立信用系统,涵盖该范围内各商业银行可能贷款对象的基本信息,不涉及单个商业银行的机密内容,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贷款业务,还可以降低贷款违约率及违约损失率;从实用性来看,区域内的信息系统虽然覆盖面积小,但信息相对全国性的征信体系而言更详细、准确、及时,商业银行在总体把握贷款人及其项目之后即可决定贷款与否,激励各商业银行提供、共享信息的效果十分明显。

(三)成立区域危机处理中心

在区域内建立银行业的危机处理中心,是化解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将其传染性降到最低,以维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该中心在某一商业银行由于个别极端事件而面临挤兑风潮时,能够要求其他商业银行快速作出反应,例如现金援助、简化事故行票据处理程序等,协助事故行迅速走出困境,有效地规避系统风险。此外,在正常时期通过金融企业协商会议制度[7],搭建商业银行相互交流、业务协调的平台,明晰相互资金往来的脉络,能够确保资金安全和金融交易顺畅。

(四)建立银团贷款协调组织

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对银行和集团授信客户来讲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参与银团贷款的多家银行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全程监控集团授信客户融资、用资及回款等财务情祝变化,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实践证明,这种贷款方式需要一定的协调机制,建议在区域内金融监管当局的鼓励、指导下,自发、自愿地成立银团贷款合作委员会[8],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公平公正地选拔参与贷款的银行,从而实现共赢的目标。

(五)成立联合开发小组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并获得持久性的盈利增长,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单个商业银行难以承受金融创新的高风险,需要彼此之间成立联合开发机制,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产品的联合开发可以由商业银行根据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自愿组队,结合各自的优势,通过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投资并监控开发进程,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由于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多家银行参与,消费者容易认可,因而能够更快地产生收益。

参考文献:

[1]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1-112.

[2]董笑晗.我国银团贷款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9.

[3]周闽军.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33.

[4]尹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J].现代金融,2008(3):18.

[5]张晓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6.

[6]王庆新.专业化与差异化:中小银行竞争策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7(3):56.

篇8

第一,我国的金融管制限制了资金的市场化流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健全。从根源上讲,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由我国比较严格的金融管控造成的。在现有金融体制下,我国货币市场上的货币利率并没有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而实际起作用的是由政府制定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资金,垄断了有限的金融资源。同时,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却难以有效满足。此外,我国的国有金融机构基本垄断了资本市场,非公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既面临制度困境,也难以在高度垄断的资本市场中求得发展,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不仅渠道狭窄,而且成本很高,甚至超过了规模和实力远较中小企业为强的国有企业。

第二,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既难以实现供需对接,也推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信息分析进行风险评估是一切金融行为的必备步骤。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广泛存在于企业与银行的融资活动之中。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可谓了如指掌,而银行则很难通过外部渠道对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产权结构、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了解。如此,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而银行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银行因而会通过抬高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来降低贷款风险。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状之下,中小企业即便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其成本往往也会较国有企业高。因为,银行在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有效评估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增加资产抵押和提升贷款利率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第三,我国金融结构以及中小企业的自身情况也是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的重要根源。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设置都要服从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金融体系优先扶持和保障的基本对象,因而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对不利。我国的国有银行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非公有制银行及中小银行货币资源有限。近年来,国有金融机构虽基本完成了市场化和公司化改造,但仍未能改变其垄断地位,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始终处于金融资源分配的边缘位置。另外,中小企业寿命较短,旋生旋灭,自身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经营管理落后,财务报表残缺不全,产权归属紊乱,信用等级较低,也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的特点、经营现状与发展潜力等自身因素也是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重要根源。

二、金融创新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的效能

(一)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融资渠道

无论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还是民间融资的合法化,都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并有力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当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存量极大。然而,传统的居民储蓄存款收益很低。因此,将居民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通过合法的路径集中起来,既可以有效拓展我国的金融资源社会基础,也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宽裕的金融资源。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如批准设立小额借贷股份有限公司,为民间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之间架设一条合法的融资纽带,既能为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体系提供一条合法路径,也可为中小企业在传统的银行融资外提供了一条额外选项。

(二)金融业务创新可以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有效压缩贷款时间

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程序复杂,周期过长,无奈之下,只好对银行贷款退避三舍。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传统途径,可以将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纳入金融服务创新之中,通过引进先进的金融设备和专业的金融人才,为中小企业融资成立专门的审批团队,提高贷款融资的审批效率,有效缩短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周期。另外,民间社会资本合法化和金融化后,非公有制的民间金融机构和广大中小银行,其主要业务对象便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些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及时而准确的风险评估,并通过严格的业务流程和高效的审批途径,极大简化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并大大缩短其融资周期。

(三)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贷款形式

传统上,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一般只有抵押贷款和信用借款两种形式。而中小企业既无银行方便管理的固定资产予以抵押,也无法在信用等级和信贷道德上给予银行以充足保证,由此导致银行因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过大而不予放贷。通过金融创新,银行可以以贸易融资、物流库存抵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收账款融资等创新形式,灵活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抵押和信用等级问题,在尽量分散和化解贷款风险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创新性融资路径。对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则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产情况和社会信誉,采取更为灵活的融资路径,通过创新抵押、中介担保等形式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双方都能接受的融资方案。

三、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一)为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在充分整合现有金融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发行理财基金、政府债券等创新性理财产品,尽可能多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可贷资金规模,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门机构。如可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开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性质的分支机构、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的特色支行,可在各商业银行总部或综合部门分设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营销部门,甚至可以考虑到中小企业数量密集而金融服务相对空白的乡镇开设乡镇支行和信贷公司。以银行的机构创新、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和多途径的信贷服务。

(二)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融资合法存在,同时加强监管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积聚了大量闲散资金,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并与中小企业建立起信息关联,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出路。政府可以改变过去严格管控民间金融的做法,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资本成立中小银行以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民间私人银行规模较小,运转灵活,资金来源广泛,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和信用状况等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可以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民间私人银行还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灵活确定贷款利率,形成价格优势,从而有效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以市场化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的既有局面。

(三)通过成立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采用抵押担保和信用借贷两种方式。中小企业既没有银行喜爱的固定资产以提供有效质押,其信用道德也难以在银行的等级评定中取得较高认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因素。因此,无论银行还是民间私人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担保取得质押标的。政府可以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成立融资担保公司或在银行成立相关的附属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以自身的专业服务,分担和化解银行的贷款风险,有效提高贷款效率,同时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担保机构和银行的三方互动与合作共赢。融资担保机构还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拓展服务,以自身的理财优势,对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提出优化建议,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运营管理,通过中小企业业务的改善和经营的提升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篇9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近几年来,银监会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坚持“低门槛,严监管”原则,允许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本文的农村中小银行银行业监管的对象是指在农村地区范围内依法从事资金信贷业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当地企业和农村居民,目前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组织形式。

二、农村中小银行监管方式的局限性

农村银行业机构所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还包含着国有商业银行没有的特殊性风险,给当地的银行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较,农村银行业机构具有不同的产权制度、不同的区域性、不同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对这类机构的监管具有其独特性。目前对农村银行业机构采用的是同其它金融机构基本相同的监管模式。到现在为止,尚没有一套单独针对农村银行业机构的监管框架。

首先,我们从非现场监管的方式入手。

1.对新监管理念的重视不足

首先是监管部门的目标出现偏差。实践中,监管部门以前奉行的是合规监管,现阶段逐步过渡到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合规监管侧重于现场检查,在实行新的监管理念时,由于监管方式的选择存在路径依赖,监管部门还是偏重于原有的监管模式。

其次,非现场监管的重要性与其获得的监管资源不匹配。如香港金管局监管部门的现场和非现场人员占比是2:3,而银监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非现场监管的人员,监管人员用于非现场监管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低。

2.数据基础欠真实准确

一是数出多门,银行内部存在会计、统计及信贷等多种数据口径,各口径之间不完全对应,造成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不一致。二是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一般商业银行严格,在日常的经营业务监管方面存在的难度更大。例如,2007年中国银行监管协会的《关于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在非现场监管方向,规定村镇银行在试点期间暂向属地监管机构报送5张非现场监管报表,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纳人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按照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要求报送。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非现场监管的数据就缺少完整的村镇银行的数据报表。

3.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和指标体系欠合理

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注重对即时风险的监管,弱化对潜在风险的监管。如缺少对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资金运用效率较低潜在的收益风险深入分析的工具和能力;二是注重对单个指标的考核,忽视对指标间联系的分析。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指标间,缺乏互动性的分析指标。

4.非现场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方式系统化程度较低

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的风险分析重点仍放在监控指标的合规性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全面分析银行整体风险状况,使其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难以起到早期预警和指导现场检查的作用。

现场检查虽然在中国已经实行较长时间,但是其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1.现场检查后评价有待加强

银监局尽管出台了《现场检查后评价执行办法》,但尚未对现场检查工作进行单独的质量检查,只是通过报告评比的方式鼓励各级检查部门做出高质量的现场检查报告,而对检查工作的质量是否符合现场检查程序,并没有独立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此外,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这两种监管方式之间的信息互补功能有待于完善。

2.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尚未达到信息共享

各级监管部门对非现场监管的功能、作用的认识深浅不一,实际操作中只有原则性的监管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缺乏详细而具体的尽职工作指引。因此,对于如何准确识别风险及时跟进核查措施、采取何种方式等深层次内容,未提出规范性程序和要求也缺乏制度上的问责。

3.监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监管队伍的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新型的银行金融机构对监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和高端人才考虑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不愿进军农村地区,造成目前的农村监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缺限。另一方面我国尚没有实用有效的监管人员培训机制,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专业的监管人员制定全员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建立分等级的监管人员资格考核标准,很多监管人员对金融监管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对一些新的监管手段、技能理解不透彻,掌握和运用不熟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效能。

三、完善农村银行业监管方式的对策及建议

如上所述,我们要针对农村银行业监管方式存在的不足,强化监管功能,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农村银行业机构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克隆”,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才能有长远的发展。无论是监管制度本身还是现行监管措施,都有待完善,农村银行业机构的发展需要一套有别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另类的监管办法。这样既能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有所保证,又能够促进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要提高对农村地区中小银行的监管工作质量和效率,本人建议需从三个角度考虑。

1.加快技术改进,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

在数据的搜集方面的要求:各级监管部门要对非现场监管数据采集的各环节严格把关。监管部门要求农村银行业机构在自身加快信息建设的基础上,内部归口管理对外数据的,提高报送数据质量。实现对每个法人机构非现场监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使非现场监管和其他监管手段相互补充,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水平。

2.准确定位对农村地区中小银行的监管理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强调非现场监管的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由于非现场监管的真实有效地基础数据不能得到,其职能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使得风险监管在农村地区的执行尚未彻底,成为一座“空中楼阁”。为了能保证农村地区银行业的安全,所以监管部门现阶段对农村地区的银行监管还是依靠合规监管为主。

3.大力培养高素质监管队伍,使得监管部门能够正确有效的监管

国际和国内金融的发展脚步不会因我国金融监管人才队伍还没准备好而稍有放慢,所以,应多管齐下,在现有非现场监管人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注意处理好监管形式与实效的关系,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机构,抓住主要风险,集中精力研究和发现问题;同时加快培养适应有效银行监管的高素质监管队伍。一是强化银行监管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供适合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人员需求的、丰富多彩的培训课程,建立完善教育培训评价制度,使教育培训项目在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4.监管部门要转变监管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风险为本的监管

风险监管的特点是事中监管,在保证了银行业的安全性的前提下,争取更大限度的金融创新。根据《有效银行监管原则》,有效银行监管是需要考虑被监管机构的效率,因而三种监管方式中目前只有风险监管这种监管方式,考虑到银行的效率,追求最大程度的金融创新。在这种监管模式下,农村金融才能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四川银监局课题组.强化现场检查有效性的几点建议[R].西南财经,2013.8.

[2]金永祥.从改善监管方式入手,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J].浙江金融,2012,09.

[3]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4.6.

[4]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11,07.

篇10

一 前言

在美国,没有我们所谓的中小企业的说法,只有小企业(small business)的说法,但其性质、规模大小基本上与我国的中小企业相对应。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以破解的信贷融资困境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从全球经济环境来看,虽然可以说美国是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沃土,但美国的小企业也是具有其脆弱性的。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 & Weiss)在他们建立的S-W模型中指出:在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使银行贷款的平均风险上升,从而银行供贷时出现信贷配给现象。首先,有机会投资于正净现值(NPV)项目的中小企业可能会在融资时受阻,因为潜在的外部资金供给者无法证实企业是投资于一个高质量的项目,或者无法确信资金将不会被转移用于其它的风险项目。其次,由于小企业几乎完全依赖金融机构的外部融资而无法进入公开的资本市场,因此银行系统的震荡(shocks)将会对小企业的信用供给造成巨大冲击,并且小企业所受到的均衡融资问题在资金市场发生不均衡的时期将会更加突出。

美国小企业克服其脆弱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联系以沟通信息。也就是说小企业在信贷融资中采用关系型借贷。所谓的关系型借贷,是指商业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银行在借款企业需要的时候向其提供信用支持的一种银行借贷方式。美国学者阿伦・博格和乔治里・乌代尔(Allen Berger and Gregory Udell, 2002)指出:在关系借贷中,银行能够通过其与借款人保持长期关系获得的信息来进行贷款决策。这些信息部分是来自贷款合约、银行存款和其他金融产品,还有些是来自于当地社区的其他相关人员,例如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等。贷款人由此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环境、组织制度、员工素质等非财务报表、抵押品或信用评级所能提供的重要信息,从而帮助贷款人更好地解决企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二 美国小企业关系借贷实践

美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新技术迅猛发展、管理变革、现代企业组织形成、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促成了银行业的兴旺发达。由于早期商业银行众多,并且规模较小,因此其多采用“内部人管理”模式(Lamoreaux,1994)。这一模式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渐渐式微。在这期间,美国的商业银行与其客户之间普遍维系着一种密切的银企关系。在银企之间的信贷交易活动中,关系借贷的方式已经得到广泛采用。这些商业银行主要发放的是短期贷款,使用两种金融工具:本票和汇票。本票实质上是一种欠款(IOU )凭单,其上注明借款人名、借款金额、借款日期、到期日和偿付行。虽然本票不实行抵押,但法律亦规定借款人需以其个人地产来担保,如担保不足,则需由一人或多人作为第三方保证人(third-party guarantors)背书担保。因此一旦出现借款人清偿不足,银行可据以向所有相关人求偿。与本票相比较,汇票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异地使用,另一是法定汇票使用时需附提单(bill of lading),因此在汇票使用中实际隐含了抵押方式,银行由此可以掌握货物的处置权并确保在发生贷款风险时及时对货物变现抵偿。

二战之后美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受到抑制,银企关系逐渐由紧密的、一体化的关系走向彼此独立、市场化的联系。银企之间不存在彼此的产权参与,其地位也是平等的,通行自由的市场交易原则。由于国内经济环境和公司融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商业信贷市场开始出现萎缩现象,市场竞争加剧。因此那些资金实力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广大中小银行能否寻找到稳定的贷款客户资源,对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尽管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当发达,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它们一般信息不透明、企业生命期较短,基本上无法利用股票或债券融资,所以只能借助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因此,在美国中小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借贷的融资方式被广泛采用。

关系借贷的主要贷款种类有承诺贷款、信用额度贷款等。承诺贷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承诺贷款,即银行以合同形式许诺,按规定的利率向客户提供最高限额下的贷款。只有当借款人财务状况发生异变时或借款人未能按承诺合同履行某些条款时,银行才能收回其承诺。另一种承诺贷款只是确认信贷额度,在此情况下贷款定价并未事先确定,借款人也尚未表明贷款的意图。这种承诺能帮助借款人预先得到贷款批准,使其可以随时迅速地取得贷款。信用额度贷款允许客户在事先商定的限额以内使用贷款,通常在一年之内必须调整一次。除了在初次贷款时银行需对借款人资信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之外,其他时候借款人贷款均可即时办理。

现在美国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呈现明显的关系型融资的特点:一是社区银行成为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主渠道。社区银行对区内小企业情况及其企业家的特点都已有相当的了解,特别是对企业家的人品、信用和个人能力等无法数码化的信息比较熟悉,以至于可能在社区内的小企业无法提供过硬的财务报表而又有资金需求时能给他们提供贷款;二是提供融资的银行通常是小企业的开户行。通过长期的往来,银行已清楚了解企业的财务历史及经营状况,因而开户银行和企业就形成了长期的关系型融资关系。在初始融资阶段,企业会有对未来相机融资的预期,然后是银行作为出资者在再融资时对未来租金的预期。

美国经济学家阿伦・博格和乔治里・乌代尔(Berger and Gregory Udel1,1995)利用从美国国家小企业金融调查库(NSSBF)中获取的数据对中小企业关系借贷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采用银行信用额度(L/C)贷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C贷款合约特征、公司融资特征、公司治理特征、行业特征和信息关系特征等五类特征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与商业银行保持长期关系的中小企业较之其他企业在贷款时所要求的借款利率和抵押条件更为优惠,由此表明关系借贷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成效显著。

三、启示

在我国,一方面,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变迁之中,股票、债券市场还不发达,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是目前资金配置的主要形式,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融资。美国小企业关系借贷的实践表明,这一融资模式不仅有利于加强银企合作,还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大力发展关系型借贷是缓解中小型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降低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利用银行业整合的外部效应,在大银行裁减分支机构的同时,准许建立新的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鼓励其与当地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填补大银行撤出留下的金融空白,发挥中小银行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融资主导作用。与大银行相比,具有较少管理层的小银行在银行管理者和贷款职员之间因为有着不太严格的合约,因此信息传递的链条短,软信息的获得者甚至可以直接做出贷款决策,这就缓解了与多层制度相关的组织不经济和问题(Berger,Klapper,Udell,2001)。而且,小银行通常没有公开交易股票和银行债券,也就不存在银行管理层和外部索取者之间的、基于软信息的资产运用而无法披露信息所造成的合约问题。

第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报表信息不“硬”才融资受限,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担保也是建立在意会信息基础上的“关系型担保”。应该依托当地民间资本建立更多的民营担保公司。利用它们对当地中小企业“软”信息的信息优势,给当地有发展前景又急需短期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担保。由国有大型担保公司或者政府提供再担保,从而形成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第三,放宽贷款利率管制。扩大确定的利率浮动范围,给予商业银行根据不同贷款风险进行定价的权力,使贷款利率高低充分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商业原则,增加他们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25-27.

[2]许联初.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4-155.

篇11

一前言

在美国,没有我们所谓的中小企业的说法,只有小企业(smallbusiness)的说法,但其性质、规模大小基本上与我国的中小企业相对应。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以破解的信贷融资困境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从全球经济环境来看,虽然可以说美国是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沃土,但美国的小企业也是具有其脆弱性的。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Weiss)在他们建立的S-W模型中指出:在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使银行贷款的平均风险上升,从而银行供贷时出现信贷配给现象。首先,有机会投资于正净现值(NPV)项目的中小企业可能会在融资时受阻,因为潜在的外部资金供给者无法证实企业是投资于一个高质量的项目,或者无法确信资金将不会被转移用于其它的风险项目。其次,由于小企业几乎完全依赖金融机构的外部融资而无法进入公开的资本市场,因此银行系统的震荡(shocks)将会对小企业的信用供给造成巨大冲击,并且小企业所受到的均衡融资问题在资金市场发生不均衡的时期将会更加突出。

美国小企业克服其脆弱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联系以沟通信息。也就是说小企业在信贷融资中采用关系型借贷。所谓的关系型借贷,是指商业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银行在借款企业需要的时候向其提供信用支持的一种银行借贷方式。美国学者阿伦·博格和乔治里·乌代尔(AllenBergerandGregoryUdell,2002)指出:在关系借贷中,银行能够通过其与借款人保持长期关系获得的信息来进行贷款决策。这些信息部分是来自贷款合约、银行存款和其他金融产品,还有些是来自于当地社区的其他相关人员,例如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等。贷款人由此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环境、组织制度、员工素质等非财务报表、抵押品或信用评级所能提供的重要信息,从而帮助贷款人更好地解决企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二美国小企业关系借贷实践

美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新技术迅猛发展、管理变革、现代企业组织形成、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促成了银行业的兴旺发达。由于早期商业银行众多,并且规模较小,因此其多采用“内部人管理”模式(Lamoreaux,1994)。这一模式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渐渐式微。在这期间,美国的商业银行与其客户之间普遍维系着一种密切的银企关系。在银企之间的信贷交易活动中,关系借贷的方式已经得到广泛采用。这些商业银行主要发放的是短期贷款,使用两种金融工具:本票和汇票。本票实质上是一种欠款(IOU)凭单,其上注明借款人名、借款金额、借款日期、到期日和偿付行。虽然本票不实行抵押,但法律亦规定借款人需以其个人地产来担保,如担保不足,则需由一人或多人作为第三方保证人(third-partyguarantors)背书担保。因此一旦出现借款人清偿不足,银行可据以向所有相关人求偿。与本票相比较,汇票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异地使用,另一是法定汇票使用时需附提单(billoflading),因此在汇票使用中实际隐含了抵押方式,银行由此可以掌握货物的处置权并确保在发生贷款风险时及时对货物变现抵偿。

二战之后美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受到抑制,银企关系逐渐由紧密的、一体化的关系走向彼此独立、市场化的联系。银企之间不存在彼此的产权参与,其地位也是平等的,通行自由的市场交易原则。由于国内经济环境和公司融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商业信贷市场开始出现萎缩现象,市场竞争加剧。因此那些资金实力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广大中小银行能否寻找到稳定的贷款客户资源,对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尽管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当发达,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它们一般信息不透明、企业生命期较短,基本上无法利用股票或债券融资,所以只能借助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因此,在美国中小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借贷的融资方式被广泛采用。

关系借贷的主要贷款种类有承诺贷款、信用额度贷款等。承诺贷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承诺贷款,即银行以合同形式许诺,按规定的利率向客户提供最高限额下的贷款。只有当借款人财务状况发生异变时或借款人未能按承诺合同履行某些条款时,银行才能收回其承诺。另一种承诺贷款只是确认信贷额度,在此情况下贷款定价并未事先确定,借款人也尚未表明贷款的意图。这种承诺能帮助借款人预先得到贷款批准,使其可以随时迅速地取得贷款。信用额度贷款允许客户在事先商定的限额以内使用贷款,通常在一年之内必须调整一次。除了在初次贷款时银行需对借款人资信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之外,其他时候借款人贷款均可即时办理。

现在美国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呈现明显的关系型融资的特点:一是社区银行成为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主渠道。社区银行对区内小企业情况及其企业家的特点都已有相当的了解,特别是对企业家的人品、信用和个人能力等无法数码化的信息比较熟悉,以至于可能在社区内的小企业无法提供过硬的财务报表而又有资金需求时能给他们提供贷款;二是提供融资的银行通常是小企业的开户行。通过长期的往来,银行已清楚了解企业的财务历史及经营状况,因而开户银行和企业就形成了长期的关系型融资关系。在初始融资阶段,企业会有对未来相机融资的预期,然后是银行作为出资者在再融资时对未来租金的预期。

美国经济学家阿伦·博格和乔治里·乌代尔(BergerandGregoryUdel1,1995)利用从美国国家小企业金融调查库(NSSBF)中获取的数据对中小企业关系借贷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采用银行信用额度(L/C)贷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C贷款合约特征、公司融资特征、公司治理特征、行业特征和信息关系特征等五类特征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与商业银行保持长期关系的中小企业较之其他企业在贷款时所要求的借款利率和抵押条件更为优惠,由此表明关系借贷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成效显著。

三、启示

在我国,一方面,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变迁之中,股票、债券市场还不发达,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是目前资金配置的主要形式,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融资。美国小企业关系借贷的实践表明,这一融资模式不仅有利于加强银企合作,还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大力发展关系型借贷是缓解中小型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降低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利用银行业整合的外部效应,在大银行裁减分支机构的同时,准许建立新的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鼓励其与当地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填补大银行撤出留下的金融空白,发挥中小银行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融资主导作用。与大银行相比,具有较少管理层的小银行在银行管理者和贷款职员之间因为有着不太严格的合约,因此信息传递的链条短,软信息的获得者甚至可以直接做出贷款决策,这就缓解了与多层制度相关的组织不经济和问题(Berger,Klapper,Udell,2001)。而且,小银行通常没有公开交易股票和银行债券,也就不存在银行管理层和外部索取者之间的、基于软信息的资产运用而无法披露信息所造成的合约问题。

第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报表信息不“硬”才融资受限,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担保也是建立在意会信息基础上的“关系型担保”。应该依托当地民间资本建立更多的民营担保公司。利用它们对当地中小企业“软”信息的信息优势,给当地有发展前景又急需短期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担保。由国有大型担保公司或者政府提供再担保,从而形成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第三,放宽贷款利率管制。扩大确定的利率浮动范围,给予商业银行根据不同贷款风险进行定价的权力,使贷款利率高低充分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商业原则,增加他们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25-27.

[2]许联初.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4-155.

篇12

个人征信是独立于银行的征信业,是银行贷款业务分化出来的行业,是贷款人的信息联盟。旨在收集、整理借款人信用信息及依据这些资料加工成信息产品,提供给贷款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协助贷款人发放和管理贷款。

征信业对于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影响甚大。从全球视角观察,个人征信市场繁荣程度与个人贷款市场的活跃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征信业支持着消费信贷增长,多年来那些国家为数甚多的银行的收入已主要来自对私贷款收入。发达的征信业,受益的不单是银行,依托征信业,还可以成长出许多信用卡公司,专营消费贷款。而我国的征信市场刚刚发育,发达程度远远不能与欧美相比。

当前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金融脱媒”使银行的压力加大。长期以来我国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贷款,现在企业贷款净利息收入迅速摊薄,形势逼迫银行贷款向个人转移。再之,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中小银行,改善银行机构结构不合理状况。中小银行营销重点多是自然人的消费和经营贷款。目前的金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活跃的征信市场支持。第一,大小金融机构都需要尽可能详尽、准确的客户数据,以准确评估客户信用度,减少信用风险。第二,对客户信用评分需要建立模型。大型金融机构数据量大,外购数据需求不迫切。但是,小型金融机构必须靠采购足量数据计算出参数,满足建立模型的需求。第三,信用评分公司数据需求量大。我国地域广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相差悬殊,消费习惯、信用观念千差万别,且个人贷款业务有多种类型,因而需要建立繁多的各种类型、参数各异的评分模型。这些模型很大一部分需要评分公司担当,其评分所需数据是大量的,这要靠征信市场提供。无论银行转型,还是发展中小型银行机构,都必须有活跃的信用市场支持。

建设相对宽容的征信法律体系

征信法规对于征信市场的繁荣程度影响巨大,我们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市场发展的、相对宽容的法律和规定。以美国为例:美国征信立法则强调银行效率和信誉的重要性,要求征信机构以公平方式满足银行对借款人信用信息等的商业需求。“明确同意”的形式是书面签字。美国法案规定,信息增加使用范围,持有信息的金融机构须(以登报、发信各种形式)告知信息所有者,既定时期内没有表示不同意,视为同意。由此可见,法律宽容程度不同,对欧美征信市场繁荣程度的影响很大。

一国信用法规的宽容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欧洲诸国受到严格的隐私保护理念制约,想制定宽松的法律也难以做到。在我国隐私理念要比欧美国家宽松得多,比如欧美普遍将、政治倾向等视为个人隐私,在我国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我国制定一套较宽容的征信法规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征信目的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信用度评估,银行等贷款人处于被动地位,信息不对称是对银行等贷款人的不“公平”。过分强调保护个人隐私是支持不“公平”。在征信问题上过度保护个人隐私,似乎为广大消费者争得了利益,放宽眼界看,过分保护隐私,影响贷款良性增长,也影响了经济良性发展,进而影响的是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另外需指出,我国征信业处于发展阶段,是幼稚产业,需要保护。法律规定要处理好保护民族征信业与引进外资的关系。鉴于征信业与银行业联系密切,可规定凡从事信息收集、加工和信用评分公司的外资股份,不得超过目前商业银行的这一比例,其施行时间长短视情而定。另外,不妨学习一些国家,规定信用信息数据不得出口。

我国需要出台个人征信法律。随着市场发展,银行和社会征信机构出现兼并重组,对机构变动中的信用数据如何处理,要制定相应法规依据。我们应研究征信先行国家法规,灵活借鉴其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征信法律规定体系,在法律框架下处理好贷款人、借款人、征信机构三者关系,促进征信市场健康发展。

抓住机构建设环节

篇13

一、直销银行的认识及发展

1.直销银行的概念和特点

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科技(FINTECH)环境下的一种新型金融产物。这一经营模式下,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

降低运营成本,回馈客户是直销银行的核心价值。直销银行不再依赖于实体网店和增加人员的结构形式,以高端的互联网技术和快捷电子商务模式,所有业务只需较少的员工来维持,从而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这样一来,银行的业务成本得到大大的降低,也让客户享受到了更高性价比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直销银行因其组织架构独立,从而使其本身有了更加独特的经营策略,财务核算也从中独立出来,产品体系也随之更为独立,并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定价策略,这在商业模式中,增添了挑战性与竞争性。

提升服务品质,便捷客户是直销银行的运营基础。直销银行为了更方便快捷地给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巧妙地运用互联网,创新了多种形式,无论是移动通讯网络还是呼叫中心,都是以客户为核心,全方位为客户着想。与此同时,从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出发,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直销银行建立了如同个人密码认证、交易码TAN认证、电子口令等多重安全技术屏障,为客户提供更放心的安全服务。

为了更长期有效地应对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虽然直销银行打破了传统运营模式,但不能没有资本规模的支撑,直销银行仍然保持着经营货币的本质,都由金融集团控股,这也是直销银行的主要特征之一。

2.直销银行的发展背景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由互联网与金融的紧密融合而产生的,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用低成本的方式,凭借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的优势,将目标客户瞄准在中小企业以及草根消费者,通过最大限度改变我国金融生态模式,使足不出户的客户能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相关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很大程度地揭示了商业银行的服务“软肋”,反应出在服务方面,无论是结构、方式还是效率都需要大幅度改进的地方,商业银行面临挑战,不但要快速创新商业模式,更要改变产品形态。从国外成功的直销银行运营例子中,我国商业银行也要汲取经验,为了能够更大幅度地降低运营成本,要充分利用虚拟网络和线下实体网络的优势,通过现代通信及信息技术发展的长处,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给个人客户和中小型企业。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地域不受限制,不受实体网点的束缚,能够快速布局和有效吸纳接收客户及广泛拓展业务范围;直销银行与实体银行相辅相成,开辟了新型经营模式,为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效率,使服务结构更深层次的优化,业务拓展更迅速快捷,成为我国在主要股份制银行、众多区域性银行和民营银行的重要战略选择。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推动了直销银行实现迅速增长并且跨越了历史性,互联网也一定程度催化直销银行的发展,这是国外直销银行的发展与经营的特点。而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直销银行的未来发展市场与前景也呈现出广阔的局面,庞大的网民群体成为了直销银行的客户来源。

各大商业银行也顺应市场潮流,通过提高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开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银行服务项目,通过这些电子银行,从而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以及经营的快速转型。随着我国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多年发展下来,客户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给予了高度的认可。由此说明,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最大程度地成为了商业银行的战略业务,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创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开展互联网业务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技术,加强了业务操作的熟练性,且汲取了大量经验,诸如技术准备、业务经验和高质量的客户等,充分具备了“直销银行”的开设及发展能力。

3.直销银行的发展及意义

(1)有利于发展金融互联网化的能力

为了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互联网金融在创新方面有着更积极的改变,颠覆了传统营业模式,打造了更为独立的营业新模式,积极调整业务结构,使结构更具灵活性,随之改变了客户基础,从而更认真地打造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将之引入并加以完善,这些都更大幅度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也为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传统金融业务转化到互联网上操作,国际经验表明,直销银行是金融互联网的一种高级业态,可培养商业银行发展金融互联网所必须的能力,尤其是在网络营销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与跨界合作能力等方面。

(2)有利于应对利率市场化

银行的盈利模式在以利差为主的情况下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市?龌?步伐加快,以及存贷利率高度自由化且透明化;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为差异化,要想在差异化定位中求变,就要颠覆传统的同质化经营模式。而直销银行因其自身能够提供比实体银行更加实惠的利率价格,使其在利率定价中具备了更为明显强大的竞争优势。

(3)有利于参与银行业网上圈地

积极探索和尝试普惠金融是直销银行服务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虚拟方式因其简单快捷的特点,以及时展下新兴的通讯应用技术大程度提升,成为公众正逐步习惯和偏好的主要消费形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仍有许多空白处,发展直销银行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客户消费新需求。因此银行应早设立、早参与、早占先。

(4)有利于弥补自身网点不足

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与区域扩张到一定程度时,便进入了瓶颈期。尤其是中小银行,物理网点较少,只有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即充分利用新技术,借助网络与实体网点的结合,摆脱空间、时间的限制,吸引客户开办业务。所以近几年来中小银行的直销银行发展的更快一些,2015年直销银行排名前10的基本都是中小银行。

二、直?N银行的定位及发展建议

1.直销银行的市场定位以及如何精准定位

中端客户阶层,是直销银行的市场定位。直销银行根据其销售渠道的特殊性,将能够熟练操纵各类电子产品、互联网技术、追求高效、对资本配置收益敏感的中等收入人群定为目标客户。

去实体化营销模式。客户从开户到转账、理财等业务均可通过网上直接办理,完全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去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帮助客户从繁杂的传统银行业务中摆脱出来,以种类较为单一的产品,特别是以实惠与热销的产品作为卖点。例如INGDIRECT就将直销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定为:(1)中等收入人群,对价格与收入变动十分敏感;(2)对传统金融服务时间长效率低的服务模式十分不满;(3)有网络消费习惯;(4)介入30-50岁之间。

2.直销银行的发展建议

直销银行是跨界于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一种业态,本质上是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因此在独立运作的前提下,组织架构、用人机制、激励策略、商业模式、运营体系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应该有别于传统银行,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获得市场的认可。

(1)定位好组织架构

在国外,直销银行是一种相对于母公司的独立实体,在组织方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且在品牌与文化上有相对的独立性,直销银行与母银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一定的情况下,与母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客户开发模式不同。

在我国,直销银行还存在一定的不完整与漏洞,与母银行相比没有形成单独的银行牌照,对母银行在品牌方面仍具有依赖性,不能形成组织上的完全独立,并受到母银行在文化上的影响,更会与母银行的客户资源、服务渠道、产品形式与种类的重复。直销银行最好作为独立法人或准独立法人进行独立发展,在与母银行的差异发展中,将理清目标客户的群体范围、制定好营销策略与模式、充分发展产品所具备的优势、调整与管理组织的灵活结构等,并将这些发展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母体银行形成竞合关系;建设独立子品牌,开展互联网化的营销活动;遵循专属、特色、标准化、简便、创新原则的产品体系,与母银行产品形成差异化;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则可与母银行进行资源共享。

(2)定位好目标群

直销银行所选择的目标群应尽量避免重复传统网点客户,同时筛选一些明显特性的客户群,提高该渠道客户的同质性,如果客户定位不清,则仅仅成为传统网点的补充则失去设立的意义。

(3)定位好产品体系

不能将直销银行办成传统业务渠道的补充,而是创建独立而特色的产品体系,把产品的优势放大突出,遵循网络营销模式,将定价与体验做好做深。同时积极开拓与证券、保险、基金,尤其是大型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批量引入客户。

(4)重视大数据支撑作用

在国外有许多直销银行的成功案例,他们将集中化战略作为竞争战略,同时实施成本集中化和差异集中化的策略。成本集中化为实现成本优势来节省大批员工的薪水开支,并且节约物理上的网点投入,依靠线上渠道的产品销售;差异集中化则是在创新科技的基础上,突出产品的特色和服务的独特。我国要结合自身的环境特征与情况,对银行的集中化竞争战略进行灵活的调整,适当借鉴国外的实施策略,更好地完善自身。为了发掘出快速、高效又简单便捷的金融产品,我国的直销银行宜合理利用灵活经营的特点,以大数据为支撑立足点。

(5)重视风控和监管

直销银行在经营业务上有较大的融合性,在技术的发展上具有虚拟性,在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直销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强的风险性,风险的扩散速度也极快,因此控制风险的难度也大大加深。不同的国家,直销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也不同,但都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风险监管体系。为了实现我国直销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建立并完善监管体系才是最好的保障,以安全与高效并行,慎重与宽松适度的原则,进行监管体系设计;为了控制和化解直销银行在监管结构上的风险,需要制度的良好设计、政府的有效监督以及自身的稳定运营。在宏观层面上,完善及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使直销银行的风险得以防范和控制。通过建设各种制度的监督体系,在设计制度上,不管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防范,还是从直销银行的风险层面上控制,都应该为直销银行提供一个更长久健康发展的平台环境。

三、直销银行的具体经营模式

1.单一的自主线上综合平台模式

这种模式在国外的运用比较多,仅仅以网络为基础,不采取分支结构,在网络平台中,通过多种线上渠道加以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服务。INGDIRECT从加拿大首个直销银行运行开始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通过持续改善、升级,提升后台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在丛球机构所在地配备当地人员构成的callcenter与客户达成障碍沟通。

2.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线下客户自主门店模式

民生银行牵手阿里巴巴,以公司客户需求特点定位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与草根消费者量身定做产品与服务,依托淘宝网站以网络流量与数据分析为优势,实现电子账户系统与支付宝账户系统的互通,打开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银行的共赢模式。

3.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线下精简版分行模式

2013年9月,北京银行宣布与荷兰ING集团合作推出直销银行服务模式,就采取了线上线下整合的渠道服务。线上由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电子化服务构成;线下采用全新理念建设直销门店,其中布放VTM、ATM、CRS及自助缴费终端等各种自助设备。目前已在北京、西安、济南等地建立了多家直销门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