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中考考点

初中历史中考考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历史中考考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中考考点

篇1

历史故事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缘由

2.1 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历史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因为其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和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历史故事可以调动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历史故事在中学历史课堂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知识,不仅学生厌学,久而久之教师教学的枯燥和空洞就会展现,历史教学就有可能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因此我们可以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以达到增强学生兴趣的目的。逐渐做到让历史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最好的老师。

2.3 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接受和把握程度。历史故事的引入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或者手段,而最终目的是达成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这种方法或者手段灵活地运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课堂学习成效的好坏我们也可以用课后的学习测评来进行衡量,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学生对历史知识接受和把握程度的一把尺子。

3.历史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3.1 重故事情节轻教材知识,舍本逐末。历史故事在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固然能收到良好的成效,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只是为了讲故事,把故事降得绘声绘色,情节跌宕起伏。如果在此过程中轻视了教材知识的讲解,那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未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在我们历史集体备课的时候经常就有老师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故事引入课堂,讲着讲着就刹不住车,一个故事就是一节课。"这就是没有处理好历史故事和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造成的。教学中讲故事时间过多挤占正常地讲授教材知识时间。

3.2 迎合学生的胃口,忽视历史故事地客观真实性。当今宫廷剧、穿越剧、历史演义等非常流行也很受学生喜爱,这些大多是小说家,剧本家们天马行空虚构出来莫须有的事,适当引用无可厚非。如果不加甄别而盲目地引入课堂,这样就会让历史知识失去客观真实性,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严谨。另外,在讲述过程中,历史事件介绍不完整,并且没有注重故事的来源与真实性,严重脱离史实,容易误导学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到错误的历史信息,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3.3 教师唱独角戏,忽略学生的参与。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少,让课堂氛围沉寂。在引入历史故事进课堂的时候我们教师应力争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多多的收集相关的故事,并积极的参与在课堂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大更好的发挥历史故事引入课堂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

篇2

演示实验往往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引入课题。例如:《电阻》一课的“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实验。这种实验往往侧重在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这类实验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二是在形成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实验。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这类实验的要求是能突出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例如,为了使学生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可采用如下实验。取一个雪碧瓶,剪去瓶底,倒放,然后装入乒乓球,再倒入水,倒水前先问学生倒入水后球会怎样?学生大部分想到的都是球会上浮。然后教师倒入水,却发现球没有上浮,教师用手堵上底部(即瓶口),球立即上浮。三是运用演示实验来深化、巩固和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这类实验应注意突出实验的思考性及理论联系的要求。此类实验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出现很少,可用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内容。

二、要明显和直观

演示实验本来就是教师一个人演示,学生众人观察。所以必须现象明显。能否使每个学生都看到演示现象,是教师心目中有无学生的表现。为使现象明显,教师对仪器的选择要求要高一些。仪器要大,刻度线要清晰,背景的色泽对比要明显。必要时应借助机械放大、光放大、电放大等手段。如:“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这一知识点。

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方面。本人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也做过一次临时性的改进。在演示水沸腾实验时(此实验有的教师也安排学生分组实验,但是效果不好,下文中会有较详细的描述),为了使学生都能看到实验现象,我用视频展示台的摄像头对准烧杯及温度计。这样,每位学生都在投影上看到了清晰的实验现象。效果很好。为了使学生能在感知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实验现象应尽可能直观,少拐弯抹角。

三、力求简单和可靠,做好充分准备

力求简单的目的在于突出物理原理,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要提倡用简单的方法(随手取材,“拼拼凑凑”)自制教具演示。所以要求操作简单可靠,尽力做到一次成功。为此教师就要做到课前充分准备,亲自操作,熟悉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了解实验的准确程度,估计实验的时间、视察演示的环境等等。

篇3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3、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三、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3、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四、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篇4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揭示蕴含的规律,同时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初步形成探究活动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教师更应突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善于分析实验中蕴含的规律,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重理论轻实验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普遍存在追求高分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升。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实践不要紧,只要能够考的高分即可。由此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缪做法。

2.实验教学的仪器、材料等严重缺乏,造成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面对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学校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造成仪器配备大量不足;另外原有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实验教学;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实验人员,一般都是任课教师监管,他们的工作量较大,对实验仪器得不到及时维护。

3.实验课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率低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实验教学,很多教师也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实验教学,但从实验教学的效果看,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探究原因是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探究性实验有走过场的情形。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实验探究活动中,课前进行合理分组,学生的分工协作、实验过程很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但深入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进行了实验验证,甚至学生还没有做完实验,但将实验的结果已经填好,这样的实验教学形同虚设,毫无价值。

二、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面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改变传统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模式,势在必行!但改革也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该符合以下一些要求:

(1)突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改变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错误认识。

(2)开展实验教学时,应将验证性的物理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实验。

(3)实验探究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思维规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目标。

三、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1.转变传统对物理实验教学错误的观念

受到考试制度的约束,很多教师不够重视实验教学,其重要的原因是过分重视学生考分,忽视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改革实验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首当其冲。教师要意识到教育不能只看暂时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从学生长远角度出发,以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科教学的目标。抛弃传统的“做实验不如背实验”的错误观念,除了课堂上做好教师的演示实验,同时按照课标要求,做好分组实验教学,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制一些家庭探究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失去其价值,没有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改革的方向要体现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通过实验主题的确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避免学生做验证性实验,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走过场的现象。

(2)将学生动手和动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了解应当怎样做,还要了解为什么这么做。使学生动手促进动脑,以动脑指导动手,从而在手脑并用中锻炼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不拘泥于教材,善于进行课程整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进行课程整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有机整体,注重系统性教学。比如,在一次县级教研活动上,两位教师执教关于浮力的应用知识点教学时,一位教师较好地利用了受力分析图来处理浮沉问题,如上浮,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以后,那么上浮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漂浮时浮力与物重相等的结论,此时进一步追问,怎样用实验来进行验证呢?通过这样系统性实验教学,教师将前后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不仅学习本节知识,同时很好地应用了以前所学知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等,两者相辅相成,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效率。而另一位教师通过让学生体验怎样让鸡蛋浮起来这个实验,从认识浮沉的条件及其应用,突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两位教师不拘泥教材,而注重实验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整合,让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整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5

对于老师来说,面对智商存在差异的学生很难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都很高,因为优秀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强,当讲授一定知识的时候,他们就会有大量时间闲着,造成学习效率降低,而对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来说知识太多。所以采用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

分层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响应国家号召。我国目前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提倡教学样式的多样性而不是采用“填补式”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的最优化。分层教学不是把学生 “有色”地区分开,而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保障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均衡、优质的学习环境。

2.初中物理实验开展分层教育的方法

2.1深层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明确层次的划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所以物理老师要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或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动态。将不同的学生根据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组,再按照平时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详细划分。但是在划分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初中生的内心是比较敏感的,所以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层次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测试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改变。

2.2进行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在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各项能力之后,对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合理制定,明确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全面把握物理实验的目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利于学生的三维思考方式的形成,然后将目标细分成几个层次渗透至每节课,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掌握各自需实现的目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2.3明确物理实验教学的主体。

物理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起到指导与引领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领方式,比如对于优等生采用自己思考和探究的方式,中等生采用适当的指点对思考的方向进行指导,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采用明确告知和明确具体要求的方式。这样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创新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的课堂变成探究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习惯。通过这样动态的教学过程,帮助物理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最终使分层教学更加成功。

2.4课堂时间分层。

根据权威性的调查可知,在课堂教学45分钟时间内学生真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仅有10分钟,所以在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时间也应该有所把握,然而如何准确把握时间是教学的又一难点,而分层教学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初中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分散的,所以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小型实验或者有趣的话题,让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注意力逐渐集中的时候,可以强调理论知识的重点,大概在20分钟之后,学生的思路应该达到最活跃的状态,这时候把难点着重强调,接着完成实验并巩固理论知识。这样课堂的45分钟就是充分利用,且教学的形式整合、不死板、分层而不盲目。

2.5完善评价体系。

实施分层教学的时候,对同学的评价体系也要做出适当调整,要对传统的评价体系加以创新,使分层的评价体系用一样的标准要求不同层次学生,使学生之间得到公平的比较。

在物理实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采用相互竞争的方式,中等生可以采用鼓励性的方式,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采用表扬的方式引导其树立学习信心。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明确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适当调整,提高学习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