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小技巧

阅读小技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阅读小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阅读小技巧

篇1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了,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中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前应围绕课文的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练习题,让他们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子,再加上教师创设的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重点内容和知识让学生做进一步的理解,以利于他们获得一些有用信息,为接下来的英语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投影片、录音机等,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还能够有效地调节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地选取一些阅读材料,并且鼓励他们课后再进行英语阅读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轮流讲解阅读内容,引导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其次,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拓宽渠道,加大学生的阅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坚持阅读练习。学生的阅读量越大,永久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就会越丰富,更容易使他们形成良性循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自己的阅读渠道。例如,每天坚持阅读初中阶段的英语报纸、杂志等,而且适合初中生的读物也是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阅读材料丰富了,他们的视野就会得到拓展,长期坚持下去,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捕捉并核对相关的信息,还要能体会出言外之意。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还要能够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充分地调动他们阅读英语的积极性。渐渐地,学生的分析、归纳及推理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在提升阅读水平的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强化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地利用教材,并且要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报纸、广播或网络等多种渠道、资源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英语信息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文章的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充实知识,进而把握时代的脉搏。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上,教师可采用“Choice”与回答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当学生做出选择后,教师要多问一句:“Please give us the reasons.”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帮助他们形成篇章概念,而不只是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词汇和单句上,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的准确率。通过这种阅读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我们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又要不断地强化阅读教学的研究,还要改变局限于教材文本语言知识的“精耕细作”,以及阅读理解“选择性”题型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发一些优秀资源,结合课内外的阅读训练与实践来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不仅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还要求教师时时秉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以及教师主导教学的原则,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菁华.教材指导下的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6).

[2]程苏纹.关于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篇2

2、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再读一遍阅读文章。

篇3

二、阅读时,切忌逐字逐句翻译。翻译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如果英语的意象须译成汉语意象才能理解的话,脑子便总得转个弯,从而影响阅读的速度。因此,阅读时,要使英语句子表达的意象在大脑里直接生成表象。

三、阅读时,要会猜测词意。阅读时,遇到生词,切忌马上查字典或不知所措,应联系上下文或图片猜测词意。例:I see a giraffe at the zoo.Its neck is very long.It very tall.It likes to eat leaves.学生完全可以联系上下文知道neck 的意思是“脖子” 。

篇4

引言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种常规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通过掌握阅读的创新方式和技巧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语文知识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习和理解其它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通过掌握语文阅读的技巧,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相关问题以及古诗文涵义。从而不断的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1.1重答案、轻技巧

对于现在很多学校在教授小学生的过程中总是过于注重问题的答案,却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学和读的过程的培养。诚然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极度缺需知识的时刻,并且需要逐步的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而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上虽然有阅读这个环节,但是很多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已经养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注意力根本不在自己阅读的内容上也就不会进行独立的思考,然而都是期待着老师给的答案。而老师所注重的也只是学生能否掌握这些答案,能否做出满意的答卷。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对于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的培养,从而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积极能动的收集相关的资料的过程。

1.2重标准、轻个性

阅读教学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这样才能不断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但是在目前很多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单一的依靠参考资料来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答出相对准确的答案,老师们都力求一致,所以重点都是按照标准答案的形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和讲解,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引导去独立的阅读和进行思考。语文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独特的见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含义和感受,这种教学的标准性忽视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的发展。

1,3重结果、轻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学习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坚持到最后,甚至是领悟到阅读的真谛都和过程有关。但是在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会对学生做出的最终答案进行点评和重视,却忽视了在阅读课程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引导。一些好的评价能够完全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些老师仅仅使用一些单一的词汇,例如“不错啊”,“可以”等等来评价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从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2.1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让书本中死的知识点呈现出鲜活的状态。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体验,让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书本中的知识更加鲜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极大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画面,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文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活化文本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体验课文,让语文阅读教学在语言和精神中展现出恬美的情趣,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课本中的情境。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联系文章的情境来回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联想,学生能够更快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阅读教学的效率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

2.2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同时也是我国的母语教育课。语文教学资源与实践机会无时不有,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积累更多的语文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出这些理念,新《课标》提出了关于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拓展性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得到拓展。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手段,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学生在仔细阅读之后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打破了过去阅读教学的束缚,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巧妙地实现了学习能力的迁移。

2.3阅读教学要抓住重点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出关键的阅读内容,再结合阅读的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对于重点阅读内容要和一般内容区别对待。如果我们不能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分,那么学生自己不能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习中的难点和必须掌握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学习时间,同时学生也不能掌握有用的知识点,阅读教学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必须对语文阅读教材进行反复分析,要分清哪些属于重点内容,哪些属于普通知识点,对知识内容进行划分后再确定精读或者泛读的范围,如此才能够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对阅读重点的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的学习价值作充分讲解,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学生才能更容易地掌握其他内容。如有时候重点知识为掌握课文的篇章结构以及文章的表现手法,有时候重点要放在说、读训练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

3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的整体性出发,抓住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感悟,通过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主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篇5

一、扫读法

指通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的扫描,大容量地获取信息,跟浏览相似。它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一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比如读《登上地球之巅》就可采用此法。先扫描题目,可知本文所写事件是“登上地球之巅”:“登上”表明获得了成功,“世界之巅”则表明困难之大。因此,在扫读课文时我们的眼睛自然会关注人物言行以及事态的发展,会注意文中的环境,体会作者着意描写“寒冷、黑夜和缺氧”三大困难的目的,明确这是对队员们的严峻考验,以体现他们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二、跳读法

指阅读时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次要内容则大段甚至整页略过。跳读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可抓标题、小标题、黑体字等关键处跳读,因为这些往往是文中主要内容、中心题旨所在;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跳读,因为有关键词语的地方大都同阅读者所关心的内容或问题联系密切;可以在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读,这些常常是议论性文体的主要观点或论据要点所在;可以沿着情节发展线索跳读,如在记叙文中情节之外的纯景物、人物的大段静态描写都可以直接略过;也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的提示来跳读,通过结构词语的帮助来把握作品思路,如“由此看来”、“总之”等词语就提示读者很快找到关键性总结句。

如读《荒岛余生》就可采用跳读的方式,我们可从文中寻找那些能够表明鲁滨孙生存下去的理由的关键语句,这些句子不仅连贯了作者经历的三个阶段,也折射出鲁滨孙荒岛创业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思维的理性之光。

三、猜读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潜力和个性。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只有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学习语文与动机,才能实施高品质的阅读教学。

一、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

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应当是学生,而非我们。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思考以下两点:①让学生去自行探索,课堂提问的重心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然而,问题是教师提,还是学生自己主动提出,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提的效果往往要好于教师提,因此,我们要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学生主动去动手、动眼、动脑,教师则设疑激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向积极的状态;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学精讲、教学训练中采取有效的技巧与方法,用示范性、简洁、明了的方法去引导课堂的展开。

二、做好教学情境的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在这方面有很大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是在语言的引导下,利用本学科的定理、概念、推论来归纳和总结,而语文阅读训练却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是教学内容,学生要想理解语言传递的信息,必须通过感知、想象等思维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理解。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文章中的理性因素,忽视了蕴含在字词句中的情感因素,原本情感强烈、情节丰富的在解剖之后仅剩下几条干巴巴的主线,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获取知识,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应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一步步把学生引导向柳暗花明处。如课文《草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与草原有关的图片、视频或歌曲,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草原的形态,认识到草原的宽广,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突出情感因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本身就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而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章,尤其是各类诗、词、歌、赋,其蕴含的对人、对物、对事的态度和感情更是强烈,而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显著区别于数理化类学科的明显特点。要想使语文阅读教学变的活泼,教出趣味,以情动人,就必须突出情感因素,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中蕴含的褒贬之意,憎爱之情,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含义和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蝌蚪妈妈对孩子的牵挂心情,通过切实的感受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同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新事物存在很强的求知欲,但自身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很可能会降低对阅读课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们使用工具书、勤于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课堂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阅读课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丰富的阅读素材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因此,语文技能和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现实交际需求有密切的联系,而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也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阅读课不是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而是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有所用”,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五、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情境性与思维性强调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必须鲜明、形象、准确、富有渲染力,能够如实呈现作品中描绘的画面,成功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论是描述还是讲解,所使用的语言都必须新颖、活泼,富有魅力,善于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享受,让学生不自觉地去模仿和学习。

语文阅读课的艺术性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条理清晰,能够严密、准确地阐释某事物,或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描述,或冷静客观、简明扼要的分析。总而言之,要想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化,语文教师必须着力于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典范。

六、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也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阅读,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从多个角度去开展阅读。

参考文献

[1]苏丽娜.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2).

篇7

阅读的根本在于读。实践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的最好的方法。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其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产生敏锐直觉的一种表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有韵味、有意境、有情调地朗读。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告诉学生这里的语音要低沉,读出悲伤的感情,让学生感悟到人民对总理的哀悼和痛惜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长”和“多”两个词的读音要重,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深刻的感受到文中人们的心情,充满对总理的崇敬与爱戴,深深地怀念人民的好总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真情朗读,让学生在丰富词汇的同时也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利用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让彼此的思想发生冲撞,以激发他们对文字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如,在教学《骄傲的孔雀》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进行课文阅读,读懂之后自己寻找同学合作,按照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自编自导课文剧。安排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把孔雀的骄傲及嫉妒的表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技巧之一。

三、重视阅读中的“留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能力

能够入选为课文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些优美的文章,有其独到之处。一些课文由于作者的行文运笔及文章构思的需要,在进行文章写作的过程中会省略一些内容,形成文字语言上的留白之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在文章的留白之处科学地引导学生在情节上进行补充,就能增进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学《黄山奇石》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依据课文中描写黄山各类岩石而体现出来的“奇”,具体对“金鸡叫天都”“猴子观海”“仙桃石”“仙人指路”进行描述,突出其有趣之处。对于其他的奇石,如“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等,作者则是寥寥几句带过,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在此处引导学生根据奇岩怪石的形状,理解岩石的名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将作者没有详写的内容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做具体描述,使之成为阅读教学中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

篇8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三、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篇9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超常发挥,他接受外面的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在《五彩池》一课的导入中,我问学生:为什么说池水是五彩的?到底有哪五彩?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以寻求答案,为本课的教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又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小女孩最后没有死,结果会怎么样?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主动阅读并思考文本,做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评判。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

二、提问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语文课堂提问应当有合理的程序。提问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新的高度。教师如果未经铺设就把重点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一时不知从何下手来分析解决问题。如《钓鱼》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个问题学生容易答出来:因为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然后再问:当得知父亲坚决要把鲈鱼放回湖里时,“我”是怎么做的?这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回答:大声争辩、哭出了声、乞求父亲不要把大鲈鱼放回湖里等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父亲的态度为什么如此坚决?学生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设,回答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最后,教师顺势导利提出了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这样一组环环相扣,由浅到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重点难点的解决就更容易解决了。

三、提问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并紧密联系其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阅读教学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他们往往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来理解文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提问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实际,就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不知从何下手,最后会对此次阅读失去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提问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直观材料进行提示,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如《蒲公英的梦》中先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后再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学生受了图片的启发,平时在生活中见到的环境污染的行为就像潮水一样汹涌而至。接着我们可以再让学生讨论后反馈:见到这样的行为,你会怎么做?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理解。

篇10

一、设问导学,找对方向“准”阅读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且知识、语言水平有限,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存在较大的障碍。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层次结构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能,排除阅读障碍。

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线索及课文重点设置疑问,以具体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抓准阅读方向,理顺文章思路。这样,通过设问导学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逾越在阅读理解上的障碍。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是这样为学生排除阅读障碍的:

通过反复阅读1~4节,提醒学生注意对“饱经风霜”等重点词汇所在句子的理解。同时在黑板做如下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在笔者的如此引导下,学生很快也能将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使他们对文章结构有了初步的掌握,能够思路清晰地紧跟笔者的节奏,深入探索,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二、提问激趣,调动情绪“乐”阅读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热情,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快乐学习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利用精巧的问题调动学生情绪,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深入阅读的欲望与兴趣。

学生对问题有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被唤起,就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阅读、享受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与作者产生和谐共鸣。

三、疑问促思,巧用矛盾“智”阅读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源自惊奇和疑问。”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通过问题的提问,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以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文章重难点,选准问点,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层层深入文章,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同时,一个好的问题就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认识得以及时充分地交流,学生之间也积极探讨思考。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伦・凯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笔者带领学生从第一段开始分析,并提问:“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并与同桌相互探讨。待学生讨论完毕,笔者提问邀请学生回答。

生:“这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展现了海伦・凯勒的痛苦。”

师:“从哪些句子看出?”

生:“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篇11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篇12

阅读是文字的眼睛,是语文的精髓。随着知识的积累,阅读难度和强度会不断增加。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小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技巧要从小学抓起。下面笔者谈谈阅读教学技巧的两点做法。

一、课前导入的技巧

1.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上课伊始,教师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例如,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教师可以先播放黄河各时期、各流域的画面,接着提问:“看了黄河的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最后教师引出画外音的导语:“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近2000年,她却变成一l多灾多难的祸河。”这种以黄河前后截然不同影像的鲜明对比,可强烈震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故事导入,以情激情

小学生爱听故事,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启发。在课堂上前几分钟,教师可抓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用与文本情感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比如,学习《自然之道》时,教师可以用缓慢低沉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违背自然规律导致不好后果的真实故事,如将受伤的鸟儿带回家精心治疗后,为了避免它再次受伤害,就把它关在笼子里细心喂养,鸟儿却因此失去了自由不肯进食,最终死亡,从而引出了“道”,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感知主题,让学生展开心与思的交融。

3.设置悬念,诱惑求知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关注。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可以设置悬念,引发质疑、解疑,刺激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例如,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同学们,空中飞着一只大雁,用哪些办法能把它们打下来?”(假设性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回答:用枪打、用箭射、用弓弹……至此,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答案的正确,但话锋一转,追问学生:“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仔细阅读,从中找出答案。”通过悬念诱惑导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认真读书、思考。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激励性提问,蕴含魅力

激励,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评判方式,教学活动区间采用激励性的提问,讲究语言艺术蕴含的魅力,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与欲望,让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实效。例如,教学《跳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使孩子得救吗?”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寻求答案。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引导点拨,比较答案,选择最佳办法。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结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灵活性提问,训练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巧妙地设置提问,捕捉“节骨眼处”的问题来体现学习的重难点,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文中的“神机妙算”一词集中地表现出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如果只停留在解释上就难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问学生:“诸葛亮借箭若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呢?”然后从诸葛亮通天文、善用人、懂心理、晓兵法、精打算五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假设,一一否定,学生理解了“神机妙算”的含义。这样的提问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其发挥了想象力。

3.创造性提问,发展智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创造性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展智力、开发思维、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寓言时,“那个人能不能到达楚国?”如果直接问学生,学生肯定回答 “不能”。设计这样的问题就毫无意义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若有足够的费用,照这样一直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了。讨论结果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阅读课堂有效、高效。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技巧”,展示出独特魅力,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篇13

一 阅读前

以九年级英语Module6 Unit 2中的reading material――How to Be Green.为例,在阅读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Do you try to walk or ride a bike to school?(2)Do you buy new clothes just because they are the latest fashions?(3)Do you open a window instead of turning on air conditioning?

学前提问,旨在引导和刺激。学生对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很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讨论。通过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了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 阅读中

导入课文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1.表层基础性问题的设计

根据阅读课文,老师可设计几个浅显易懂的新的语言知识问题,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摘到桃子。以Module 6为例,引入课文后,我设计了几个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问题:(1)What do we produce every day?(2)What does reuse mean?(3)When we buy things,should we choose local products or things from abroad?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或听力训练,了解了材料内容,很容易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有成功感,从而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2.整体理解性问题的设计

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后,老师再精心设计一些对文章整体性理解的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

课文应是一个整体,开始时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也就是说英语课文教学应遵循“从整体入手,逐层深入”的规律。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课文整体教学”尝试,坚持信息的整体输入,坚持以课文为中心,开展听、说、读、写的交际活动。在学中提问,意在理解。

下面是我在九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12 Learn English in Los Angeles中设计的几个问题:(1)How long do the courses last?(2)What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t of the course for many of the students?(3)What do you learn about in an English summer course?

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否把握了文章的中心、重点。另外,带着问题去阅读有一种挑战自我的感觉,而且他们乐于独立思考和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会对学生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的效果。

3.趣味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在处理了基础知识点、对文章整体认识后,老师应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补充或调整,设计出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既有整体性又有延伸性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能力,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判断能力。学后提问,在于归纳和总结。例如在九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3 Liu Xiang was trained for gold一课中,最后可进一步设计问题如下:(1)What kind of man is Liu Xiang?(2)Do you think Liu Xiang is a successful man?(3)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

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也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最有效的学习。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材料加工、整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们培养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 阅读后

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梯度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以刘翔为例,课文结束后,我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We know that Liu Xiang has something wrong with his foot. Can Liu Xiang overcome the difficulty?(2)What will he be encouraged to do in the future?(3)If you were him,what will you do?(4)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Liu?(5)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his recent life?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提出一些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讨论和探究欲望,还能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从而进行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进一步提高了能力,升华了阅读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