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区块链资产证券化

区块链资产证券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区块链资产证券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区块链资产证券化

篇1

一、加快金融科技建设。我们做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依托核心企业来服务核心企业产业链上的客户,解决产业链上企业的融资需求,共同推动产业链上企业的发展共赢。要做好、做大供应链金融,我们必须要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动态把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与实体企业之间更加稳定紧密的关系。要想搭建这样稳定紧密的关系,我们必须依靠金融科技。然而,技术上的突破需要长时间的布局搭建,非一朝一夕,更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且无法在短时间收获成效。因此,建议公司通过股权合作、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平台的搭建,抢抓业务发展机遇。

二、搭建开放的平台。供应链金融要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建立一种金融生态,这个生态里面有核心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这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生态越繁荣,对我们越有利。因此,我们的平台不应仅限于内部业务操作使用,而应该是对外开放的。当前,公司面临着客户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冲击等危机,公司急需要通过自建平台来融入互联网发展的大潮,公司搭建的平台不仅仅是服务于供应链金融,也服务于公司全局,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搭建开放的平台,一是可以扩大线上获客渠道,提高公司知名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可以充分深挖存量客户资源,增加客户粘性;三是可以和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合作,掌握同行发展状况,提高战略研判能力;四是可以更好发挥公司金融牌照优势,提升客户质量,实现协同发展。

三、平台业务方向探究。根据目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可以探索开展以下三类业务。

(一)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服务。该类业务是市场最广阔,最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公司应当重点推进。该业务是将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运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识等特点,把企业贸易过程中的赊销行为产生的应收账款,转换为一种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的数字债权凭证,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及管理的服务。目前,国内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知名平台有中企云链“云信”、众安科技“众企安链”、联易融科技等。北京金控集团依托旗下“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小微金服平台),联合海淀区政府、微芯研究院等单位,于2020年2月7日正式上线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可以从两个方向拓展该业务:一是围绕公航旅集团上下游客户、公司战略客户开展业务,将原有的业务迁移到平台上,进而达到批量化操作;二是和省政府相关部门、各市州政府对接,推动建立政府确权中心,构建政企合作共赢的关系,进一步稳固公司覆盖全省的金融服务体系基础。

篇2

CZC是一家持有菲律宾CEZA政府颁发的区块链数字货币经营牌照、全球专业的资产证券化金融服务交易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稳定、透明的区块链资产交易服务,助力中小型优质企业上市ASTO,致力于成为区块链界的纳斯达克。

所谓金融交易是指涉及机构单位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的所有交易,包括金融债权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金融交易中,一个机构单位一方面会形成或处置金融资产,抵消以后体现金融资产的净获得;另一方面会发生和清偿债务,抵消以后体现负债净发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然而在科技领域里,技术的更迭可能随时会让一个巨头倒下。曾经手机领域的霸主诺基亚因为没有跟上智能手机系统的潮流,从巅峰时期的2000亿欧元市值到最后落得被微软以72亿欧元收购。颠覆者Apple也不负众望,市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

近些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有望重新构建人类的信任网络,并像互联网一样彻底改变人类社会活动的形态。虽然目前区块链领域的战火还未全面燃起,以BAT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加紧在版权、溯源、金融、硬件、底层技术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以应对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冲击。

01

百度全方位发力

在BAT当中百度势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截止9月18日百度市值仅为762.04亿美元,而其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为4086.54亿美元,腾讯为4319亿美元。实际上百度已经掉出了第一梯队,甚至有被京东、网易赶超的可能。

为此,作为百度的掌舵人李彦宏,大幅进行改革创新。除了all in人工智能,开发PaddlePaddle、DuerOS 和 Apollo 等AI平台以及百度的自动驾驶,还对区块链领域进行了深度探索。

近日百度旗下北京鼎鹿中原科技公司注资5000万元成立了度链网络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网络包括区块链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及技术应用服务、网络游戏研发及运营、电子竞技游戏软件开发、咨询及销售等。

“度链”落地,百度似有大力发展区块链业务之意,以转型为高科技公司来脱离现有搜素引擎——广告的传统营收模式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其实早在2016年,百度就开始低调布局区块链领域的应用。

(图片来源:区块链研习社)

布局区块链金融平台,是百度重要的战略之一。2017年5月,百度金融同佰仟租赁、华能信托联合发行场外区块链技术支持的ABS项目。8月17日,“百度-长安新生-天风2017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得上交所批准通过,成为国内首家公募机构发行的ABS。

ABS全称是资产支持证券化,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金融资产的透明性,成为ABS市场的创新趋势。区块链与ABS的相结,有效保障了底层资产质量真实性,有助于解决交易各方的信任问题。

此外,百度也推出了自己的区块链开放平台 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用户可依据企业实际业务场景,对区块链各项目属性、模板和机制进行定制及灵活配置。成功应用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交易所等业务,实现资产的透明性和可溯源性。

在C端场景方面,百度此前推出了一款名为区块链宠物狗“莱茨狗”。该项目是百度在区块链应用领域的全新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每只莱茨狗的唯一性。莱次狗并不具备现金交易功能,未来用户可通过使用百度内部产品获得微积分。此外,用户必须通过百度钱包进行实名认证,这将增加用户与百度各线产品的粘性。

虽然如今百度全力布局区块链,已经拥有了云计算、智能合约、版权、底层网络、游戏5个方向的区块链产品,但对于想要依靠区块链技术翻身的百度来说还是不够的,需要有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出现,就如同苹果手机一样真正改变世界。

02

阿里巴巴专注区块链+生活

作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非常看好区块链技术。马云表示,区块链不是泡沫,但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不是用来炒作的,而是一个解决方案,解决数据和隐私安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创造价值。

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产业媒体IPRdaily联合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了“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前100名)”。报告显示, 中国在区块链专利的增速远超过美国,领先全球。前100名中,中国入榜的企业占比49%,其次为美国占比33%;阿里巴巴以49件的总量排名第一。

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布局,主要还是聚焦在区块链+生活领域。2016年7月,蚂蚁金服将区块链技术首先应用于支付宝的爱心捐赠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性,有助于解决社会公益领域透明度和信任度的问题,让每一笔款项的具体去向都记录在区块链上。

此后的两年时间,阿里数次,先后与普华永道合作,打造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与江苏常州市合作开发基于医疗场景的区块链应用“医疗+区块链”试点项目。通过菜鸟物流与天猫国际,宣布启用区块链技术跟踪、上传、查证进口商品的物流全链路信息。

此外,阿里早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跨国转账业务上。2018年6月25日下午,蚂蚁金服宣布,港版支付宝AlipayHK,联合菲律宾电子钱包运营商GCash,从即日起运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中国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实时汇款服务。

蚂蚁金服在现场请来了一位来自菲律宾马尼拉的香港家政服务人员Grace。她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了第一笔跨境汇款,耗时仅3秒,而在以前则需要10分钟到几天不等。

与 btc 、Ripple这样加密货币区块链跨国转账形式不同,港版支付宝通与渣打银行进行安全合作,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再利用联盟链技术参与区块链记录,确保关键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不需要任何代币,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规。

03

腾讯专注区块链+金融

在今年两会上,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表示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数字化认证实物的唯一性方面。就像现实中的一个文件、一个票据等等,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来保证它们不可被复制、不可被篡改。相比过去的传统 IT 技术,区块链在真正模拟现实社会中的单据、收据的唯一性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目前腾讯的区块链团队归属腾讯金融科技事业线。腾讯在区块链方面的动作也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今年8月份,深圳基于腾讯区块链技术,在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发票。这“宣告着深圳成为全国区块链电子发票的第一个试点城市,也意味着纳税服务正式开启区块链时代”。

通过线上支付完成一笔交易后,该交易的数据信息就成为一张“发票”。再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将个人、商户、公司、税务局统一联系起来。这样每个环节都是可追溯、信息不可篡改、数据不会丢失的。再通过微信自助申请开票、一键报销,发票信息将实时同步至企业和税局,并在线上拿到报销款,报销状态实时可查。

“区块链电子发票”打通了发票申领、开票、报销、报税全流程。给消费者和商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好处,也优化了企业的发票报销流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此外,2016年5月31日,腾讯就参与建立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2016年9月底,微众银行与上海华瑞银行宣布共同开发了国内首个基于联盟型区块链技术的银行间联合贷款清算平台并上线试运行。

2017年春节,开始内测的黄金红包已经开始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资产的并行记账。2017年6月,中国银行与腾讯共同成立了“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腾讯加入加拿大区块链研究所。

篇4

井通中国的执行董事、联合创始人 郑宇

郑宇12年前是传媒广告设计公司的老板,近三年一直在游历采风,同时投身创建公益慈善组织,现在主做几家互联网公司、高科技公司、金融公司、娱乐公司和智能机器人。同时他也是资深品牌策划人,从事传媒公关及策划行业十多年,是中国较早的一批广告人,成功策划了哈药集团广告、联想品牌广告、中国人寿形象广告、中国石化品牌形象、海航集团VI、海南航空推广等,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做出过极具影响力的营销方案,以及影视平面、PR现场活动等等。

“井通中国”通过区块链分布式技术构建了一个分享经济的生态系统,让接入系统的商家分享用户,打破了垂直电商的行业壁垒,可以便捷的实现资产证券化。当然,要实现以资产互联为代表的互联网3.0时代,要把全社会的资产都搬上互联网,实现自由交易,互联互通,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平台的去中心化,资金的安全和资产的定价。井通网络,让实体经济有了电商化的体验,消费者在不同地域都能享有本地会员的购物便利。在井通模式下,可以有强势的资源方,但没有绝对的垄断者。井通还通过与众多B端商户的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个分享经济生态金融圈。“井通中国”是为所有的商户和企业提供一个金融全生态平台,在这个生态链中,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通过各自的入口来参与到智能撮合与资产一体化的超级体验。

荷兰梵德沃克游艇中国区代表&游艇经纪人 董宁

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航海专业的董宁,曾任职国际著名邮轮公司、国内著名船员服务机构的商船二副以及船员经理。此后先后担任数家游艇公司的总经理。2013年董宁访问荷兰Wim van der valk 梵德沃克船厂,并出正式出任英中国区代表。2007年至2011年,任职于邮轮公司期间,随公司的商船业务,访问世界各大著名港口,积累了丰富的海运经验。海运公司的国际化性质,以及常年和各国人士交流,让董宁可以运用丰富经验和流利的英文进行专业的沟通谈判。令人兴奋而又艰辛的海上生活,同时铸就了他果敢、坚韧的处事风格。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风浪何以成就人生。常年的远航经历以及海运操作经验,董宁在世界各地了解到国外成熟的游艇产业,结合自己的专业,他于2012年开始了海南的帆船游艇行业经历,普及拓展游艇的驾驶、维护、保养,以及游艇文化的培养。从基本的技术主攻,拓展到整个游艇产业发展,建立出最早的完整游艇管理系统和团队架构,并引进美国和欧洲的知名游艇品牌。

篇5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大多数城商行的经营模式是将票据作为交易性资产,通过加大直贴、加快票据流转速度赚取利差来盈利。2015年直贴业务量排名前四位的为招商银行15517亿、增加3444亿,民生银行14312亿、增加7272亿,工商银行8773亿、增加2134亿,中信银行7023亿、增加571亿,排位与2014年相同,但业务量均有大幅提高。2015年转贴现买断发生量前五位为民生银行27万亿、招商银行16万亿、平安银行9万亿、浦发银行1万亿、工商银行1万亿,其中民生、招商、平安三大做市商合计发生量占整个市场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当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典型的票据业务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综合经营型――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是票据市场最大的做市商。2000年,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进行票据业务管理经营体制改革,在上海设立了票据营业部,这是票据市场上的第一个总行级专营机构。2010年,工商银行在行内推行利润中心改革试点,票据营业部为首批4个利润中心之一。其积极推行票据业务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与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其票据业务一直保持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其持票量金融系统排名第一、直贴量在四大行排名第一,其盈利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单纯“持票生息”向“持票生息、交易获利、收益”综合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引领着票据市场走向。

(二)交易获利型――民生银行、平安银行

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形成完整的票据业务链,通过买断、回购、非标、错配将票据业务通道周转、交易获利的功能充分发挥。其首先加大自己的直贴量,并与大量有票据买断需求的其他股份制银行、各地城商行及各种票据中介机构合作,广泛集中票源,通过频繁买卖交易赚取利差。通过一系列通道,将买断的票据转为回购资产,卖出回购给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传统资金大行及资管通道,从中赚取交易利差。多采用以长拆短进行期限错配,转化为短期逆回购或非标投资业务,在利率下行通道中进行多次交易套利,充分挖掘利差空间。

(三)专注直贴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及大部分中小银行票据经营模式以直贴卖断赚取差价为主,并通过资管通道持有大量票据资产,其业务经营特点是对市场反应敏锐,开票、承兑、直贴、转贴联动发展,注重票据的系统内循环,最大限度获取收益。

(四)通道获利型――稠州商业银行等

以稠州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中小银行依靠自身政策灵活、信息充分等优势,为各行票据业务提供各种通道服务,从中赚取差价。

二、票据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票据业务发展方式有待规范

一是部分机构盲目追逐短期效益,在对市场研判不充分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于利用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以短期资金对接长期票据资产。二是部分机构忽视条件限制而快速做大业务量,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剧烈变化,将面临收益的减少甚至亏损,而且由于规模较大且集中,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剧烈冲击。三是部分机构利用监管套利规避规模管制的情况仍然存在。四是在票据回购业务过程中,存在交易双方以授信或者承诺替代规范操作、以票据代保管替代票据交接与审验、先清单交易后交接票据、多重回购交易等现象,为追求业务效率而忽视业务流程。

(二)票据业务盈利模式单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票据业务的盈利模式基本保持固定。收益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的规模、资金情况以及内部的周转等,票据市场上的各类腾挪也基本上在围绕规模和资金做文章,而且在规避限制的过程中实际对收益也产生了损耗。整体而言,票据业务收益途径较为局限,拓展票据业务盈利水平的手段也较为简单。

(三)票据业务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一是票据业务依然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票据市场发生的信用违约事件较往年明显增加,房地产、钢铁等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企业成为信用风险的高发地带。与此同时,在票据业务量显著增加以及操作方式和经营策略较为激进的情况下,票据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有增无减。

二是票据业务所面临的监管风险及操作风险日渐增加。一方面,监管机构对同业业务和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票据业务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部分票据业务交易信息不透明,票据市场各色中介过度参与;部分银行风险意识与风险防控水平偏低。

三是互联网金融及跨市场创新使票据业务面临的风险状况更加复杂。互联网金融和大资管市场的深度发展使得票据市场的参与门槛降低、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参与方式更加多样、运作模式更加复杂。金融市场的加速融合也使得风险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风险事件的影响传导也更加迅猛。

三、票据业务发展的趋势

(一)票据市场的法律制度等基础设施有望得到完善发展

《票据法》有望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得以修订完善:一是修改票据法中关于票据基础关系的规定,充分发挥票据的流通功能。遵循票据无因性原则,修改对于真实贸易背景的有关规定。二是对票据法中有关票据行为的书面形式做出修改,把电子票据签发、承兑、背书转让等票据行为的电子流程纳入票据基础法律规范。

(二)票据市场将加速多元化发展

首先,票据市场机构体系有望多样化发展。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也将逐步加强与银行在票据资产管理方面的合作,并成为票据市场投资主体。票据市场准入限制的放松、金融市场监管强化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民间票据中介机构和互联网票据平台的稳健和规范发展。其次,多元化和差异化业务创新更加丰富。随着大资管平时代的到来,票据托管、票据理财、票据咨询顾问以及票据交易等多类型跨市场票据金融服务将得以加快创新发展。

(三)票据业务发展将更趋规范

银行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规范监管的强化为银行跨市场业务创新增加了合规经营的难度。各银行内部出于防控风险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强业务规范性建设,票据业务将更趋向健康发展。

(四)数字票据加速发展

数字票据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结合现有的票据属性、法规和市场特性,衍生出的全新的票据表现形式。它既具备电子票据的功能和优点,又融合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将成为一种相对更安全、智能和便捷的票据形态。其优点在于:(1)去中心化。无须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进行数据交换。(2)流程简化,企业不需要到第三方或者开户行办理承兑、保证或登记质押的手续,银行也不需要进行承兑行查询和票据鉴定等。(3)去信任化。通过加密和时间戳,保障了数字票据流转环节的真实有效,通过连续可追溯的记录解决了所有环节参与者对持票企业的信任问题。(4)去中介化。通过公开连续的区块录写,实现了点对点交易(张强,201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利用“互联网+票据”实现数字票据并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是大势所趋。

四、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思考

(一)贴近市场,优化组织架构

自上而下建立相对集中的票据管理经营体系,建立“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为依托的上下联动的票据业务事业部化集中经营模式。以农业银行为例,可将现在资产负债部票据融资管理职能、机构业务部票据买入返售业务管理职能集中整合至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全行票据业务。同时将总行票据营业部作为票据中心的总行经营部门继续进行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市场操作,同时加强市场化创新,并及时传导至各一级分行。一级分行票据中心主要行使票据直贴业务管理功能,同时承担转贴现和总行买入返售等市场业务的经营职能。在二级分行推广成立票据中心,作为票据直贴业务的专业经营机构,并配合支持一级分行的业务经营。支行主要开展票据直贴业务的营销。全行上下强化协同合作,发挥整体合力。

(二)明确定位,以效益为目标

票据业务作为货币市场业务,其收益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货币市场业务品种。在资产配置及经营管理方向和策略正确的情况下,票据业务的收益也能够高于贷款等业务品种。同时,票据业务通过承兑保证金及其利差、承兑手续费、回购及再贴现业务等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诸多除利息收入和买卖利差收入之外的显性和隐性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可将票据定位为交易性资产,鼓励贴现转贴现业务实现体内循环,即本行承兑的票据争取在本行进行贴现,并转贴现至一级分行票据中心进行市场操作,将票据业务的利润稳固在本行内部,从而降低票据业务的经济资本占用。

(三)加快创新,确立领先优势

1. 票据资管。票据业务是银行与券商合作的重要载体之一,票据资管业务就是银行委托券商资产管理部门管理银行资金,成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并要求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购买本行票据资产。目前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均已大量开展票据资管业务。

2. 票据理财。票据理财业务是将票据业务与理财业务发展相结合,将理财票据业务纳入定向理财融资业务,发行票据理财产品。票据理财产品是票据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替代形式。银行对中小企业已贴现票据进行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提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今后,政策支持将有利于银行加快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也将会吸引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预计票据资产证券化将是未来票据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3. 互联网票据理财。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是指线上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现票据融资者和大众投资者投资需求的直接对接。票据融资者将票据质押于票据融资平台,互联网平台据此设计理财产品,投资者在网上购买理财产品,投入理财资金即为融资者融得资金。互联网票据理财实质上是以一种质押融资,是一种借款型理财产品。银行在其中负责票据的审验、保管和托收。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的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如金银猫、票据宝;二是银行的定向融资理财产品,如民生银行的e票通、招商银行的E+稳赢融资;三是电商平台,如阿里旗下招财宝的票据贷、新浪旗下微财富的票据理财等等。就专业化、风险防控及品牌影响力而言,银行系的票据定向融资理财产品更具竞争力。

4. 票据综合服务。商业银行可充分发挥自身集中、专业、风控能力强的优势,为更多希望进入票据市场但又缺乏相关人力和资源的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票据综合服务,包括审验、保管、托收、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咨询顾问、交易撮合、票据经纪等交易中介类服务。既可以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带来更大收益,又可以扩大市场影响力。

篇6

1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问题。小微企业在运行中,一部分企业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企业发展,经营期间也会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小微企业在我国信贷市场中,一般情况下都是向其他中小微企业进行借款来获取资金支持。小微企业一般存在着企业和个人资产不明确、财务账目混乱的问题,为保障供应链能够稳定发展,必然需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问题,进而保证供应链金融发展效果。

2供应链简述

站在商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角度上来说,供应链就是某个商品从材料采购,再到半成品、成品,最后借助网络平台销售出去,经过物流的运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也就是说,供应链是将商品材料供应企业、商品制作企业、商品分销企业、商品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集中起来形成一个链。在整个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比较强,一般规模比较大,也正是因为核心企业地位的强大,它们一般都会在商品交货方面或者是价格等条件上占据一定优势,通常情况下会对上下游企业提出较高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最终会为其他企业的盈利带来一定的压力。而承受这些压力的正是上下游企业,多数是小型微利企业,这一类企业在银行融资方面优势并不高,在得不到金融资金支持下,很容易导致企业资金运转紧张的局面,进而导致供应链平衡问题,这些是供应链金融体系产生的一个内在因素,许多金融机构针对这个需求点,结合各种资源为这一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形成了一个供应链内提供金融资源,供应链外提供服务的局面。一般在小型微利企业经营中应用供应链金融体系比较多,在供应链中,小微企业可以与核心企业直接合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节省贷款成本。在供应链中,金融机构是以一个合作受益者身份存在的,因此,金融机构若是想获取更多利益就需要保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尽可能地将供应链中单个企业面临的问题,转化成整个供应链能够控制的问题,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贷款风险几率。

3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就小微企业而言,银保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在整个供应链中,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充分融入核心企业当中,整合供应链各个企业合作过程的相关信息,对物流和资金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现金管理、结算、融资等集中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小型微利企业融入供应链金融中,促使供应链金融发展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为供应链金融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管理问题。例如,企业以虚假交易活动信息、不真实的债务协议等,骗取融资资格,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增加。

4供应链金融体系内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类型

4.1操作带来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操作风险有2方面,分别是商品监管不力产生的风险和内部操作、管理产生的风险。所谓的商品监管风险就是银行掌握的商品信息与商品在仓库的实际信息不相符,这种情况一般是信息滞后产生的,这种过错无论出现在哪一方,都会对另外一方产生影响,由此导致质押商品监管问题。内部操作风险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风险存在,而管理风险通常是因为管理不到位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发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层对企业内控意识不高导致的,久而久之,供应链金融体系在企业正常运作时,就会存在诸多风险。

4.2市场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金融市场波动比较大,导致金融汇率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质押物价格在某个时间内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因此,金融机构在确定企业质押商品的同时应当对商品价格波动进行分析,对于价格上下浮动较大的商品,以及一些处理起来比较难的商品并不适合作为质押物,金融机构应当明确这一点。如果金融机构强行处理这些商品就会出现风险问题。例如,不合适做质押物的商品在进行质押期间,由于市场波动导致质押物价格下降,这样就导致了质押物与贷款额不相符的情况,若是企业不肯再提供质押物,那么就会出现金融风险。

4.3企业信用带来的风险

小微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其自身经营和管理能力与其还贷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存在着一定风险。例如,企业商品不是由正规渠道得来的,就很容易被没收,进而导致企业产生损失,由此引发金融风险。再如,企业并不具备商品的使用或者质押权利,那么商品自身就有非法性质,这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也可以说是企业的交易信用不良,日常经营中就会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风险增加。

4.4法律带来的风险

现阶段,供应链金融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比较滞后,跟不上当前的发展趋势,为此,供应链金融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法律上的风险。就以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而言,实施目标主要是动产质押,在《担保法》中形成了明确的规范,但是在实际执行上,存在着部分条款和规范概念模糊、过于原则化,并且执行效果不理想、强制性不高等问题。另外,合同条款不明确也会导致风险发生,还有商品的所有权问题也会产生风险,由于法律不健全,对风险的法律保障就不存在了,长期以往,只能促使风险不断增加。

5小微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体系内风险管理的对策

5.1对市场准入标准加以明确

为有效减少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信贷机构需要对自身在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找到产生的因素,结合自身经营状况,建设有效的信贷市场准入体系。首先,对小微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根据审查结果评定其企业信贷等级,建设科学的准入资格,促使小微企业能够符合贷款机构的放贷要求。其次,应当保证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相互联系,将核心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引导其他企业,进而实现提升管理效果的目的。最后,信贷主体企业需要保证自身市场竞争力,以此保证具备还款能力,保持自身良好的信贷信用。整个供应链核心内容就是核心企业,同时也是制定和执行制度的一方,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具有担保的作用。为此,有关机构应当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关注力度,在交易的基础上,加强对质押物风险防范的措施。另外,作为商业银行来说,在选择抵质押物方面,应当选择一些市场量比较大的资产,且该资产的价额变动不大。此外,在验收资产时,应当严格审查资产的来源是否合法、真实,进而降低信贷风险发生率。

5.2优化管理现金流的方式

贷款机构内部都应当设立现金流管理控制制度,与贷款企业签订明确的贷款协议,贷款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规整制度流程进行信贷业务,还需要跟进企业经营动态,在提升现金流管理的基础上,确定资金流动方向。为了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发生,金融机构可在企业同意后,对企业内部资金动态进行监督,对资金实际使用和流向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督效果,保证企业还款信用。此外,金融机构还需要深入分析企业财务信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检视财务报表,进而保证企业还贷能力在可控制范围内,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贷资质,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为贷款机构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5.3建设线上金融业务

为促使供应链上的各方企业能够有效连接,金融机构应当适当采用对策,将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相连接起来。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来保证供货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能够顺利运行。金融机构在取得信息资源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最终进行分类管理。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还需要简化工作流程,保证供应链能够融入企业经营中,进而减少融资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外,供应链金融要想在企业中得以实现,就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建设互联网平台,在供应链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基础上融入网络平台,对买卖双方进行有效的协调,提高信息作用。在保证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做好风险识别和警示工作,保证供应链运行效果。

5.4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就目前而言,很多金融机构的业务已经逐渐朝小微企业方向发展,导致供应链金融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有效避免金融银行信贷风险,可以对产品进行多品种设计,可以设立以下几种业务:第一,资产证券化,所谓的资产证券化指的是金融机构为转移风险,可以将企业中的应收账款作为信贷抵押担保财产,需要注意的是,证券的发行销售应当公开化。第二,设置衍生产品,这种业务是防范商品风险的一种方式,通过购买产品的期权,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在购买时需要注意看跌期权,以此防止由于价格上下浮动而产生的信用风险问题。第三,保险商品,是为了防止商品发生意外而出现风险的方式,也是转移风险的一种手段,金融机构可以要求企业为信贷抵押物品提供相关保险,并且获取商品转让后的损坏赔偿权。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商品在运输或者库存期间发生意外,都有保险公司承担损失,而这个损失则由金融银行收取,进而保证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第四,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外包非核心业务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金融银行可以与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通过物流公司对商品的运输和保管能力提高商品安全性。另外,金融银行也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业务办理功能,利用网络技术的科学严谨性,对信贷风险进行科学防范。

5.5信贷合作后的风险防范

在信贷中,企业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就信贷问题建立起风险管理意识,达成协议后,信贷机构需要对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监督。信贷业务完成以后,贷后风险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发展开展跟踪和监督工作,其中包括商品物流、资金使用流向、质押商品有效性等,现实中,企业与信贷机构之间会形成合理的合同关系,合同中将会明确显示各方权利义务,为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提供保障,同时信贷机构还应当积极去监督、分析资金使用情况。此外,信贷机构还需要对企业质押物提高重视,密切关注其价格和安全性,建设一套健全的市场价格信息方案,若是质押商品的价格过低,信贷机构可以要求企业增加质押商品,这一点应当自签订合同时加以明确。另外,信贷机构还应当对物流公司实施监督工作,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发生率。

5.6加强法律层面的管理

企业风险管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建立在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中,供应链金融管控属于特殊风险管理,因此不仅仅是要融入企业管理中,还需要制定特殊的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基础在于供应链金融体系运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现阶段,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多的银行、企业参与,一旦发生纠纷问题,就为调查取证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各项业务的开展都合法,同时强化内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就政府而言,应当对供应链金融整个交易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审查交易是否真实、合理,并对此进行分析。另外,银行保险机构也应当积极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此外,应当重点把握供应链数据分析,保证网络良好,为小微企业信贷提供便利,可以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融入物联网技术,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区块链技术。

6结论

综上所述,对中小微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机会,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采用供应链金融体系进行信贷业务,不仅能够降低金融机构在贷款中存在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收益,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体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为此,需要提高防范风险意识,采取动态监管方式找到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风险隐患,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及时处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度,促进供应链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丽艳.后疫情时期汕头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1(05):29-32.

【2】解义鹏.苏宁易购供应链金融发展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20.

【3】郭浩,陈晴.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发展障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20(17):121-123.

【4】郭莹,郑志来.区块链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的模式与路径创新[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09):79-85.

篇7

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是指银行业开展传统银行业以外的金融业务,如保险、证券、基金、消费金融等,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这是狭义的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也称为银行业的外部综合化经营。狭义的银行综合化经营通常表现为银行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一般通过新设或控股独立的子公司来开展非银行金融业务,主要表现形式是多个独立法人、跨行业开展业务。

从广义来讲,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不仅包括银行外部综合化经营,还包括银行内部综合化经营,即商业银行内部通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交叉销售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以传统银行业务为基础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国外,商业银行内部综合化经营通常会涉及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综合化经营仅指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下开展业务,比如银行内部成立投资银行部,开展重组并购顾问、债券承销、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业务。

二、 综合化经营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然趋势

1. 综合化经营是商业银行应对不利环境的有效手段。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经济增速下滑、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崛起等多重挑战。经济增速下滑一方面减少了银行信贷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增加了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颠覆了银行传统的依靠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也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一方面使得储户追求更高的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脱媒现象愈发严重,另一方面促使优质信贷客户转向资本市场寻求更便宜的资金;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较低的门槛和较高的服务效率吸引了众多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为了应对各种挑战,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服务来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以弥补利润缺口。

2. 综合化经营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最初都开展非银行业务,但由于银行经营者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薄弱,导致存款客户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大萧条后纷纷实施了金融分业经营模式。直到20世纪80年代,商业银行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冲击日益严峻,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又重新恢复金融的混业经营模式,银行、证券、保险自此又相互融合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开展综合化经营也是我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国以来,我国金融业一直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随着我国金融业不断与国际接轨,商业银行将会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利用自身品牌优势,拓展非银行金融业务,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可以有力的应对外部负面环境的冲击,还可以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

3. 综合化经营能够有效的分散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银行集团通过发展非银行金融领域,可以改变收入结构,从而降低银行集团信贷风险的集中度。单一银行业务会导致银行集团的经营风险过度集中,不利于持续稳健经营。多元化经营可以使得银行集团的资产配置选择更为广泛,通过广泛的业务组合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例如,在次贷危机中陷入挤兑风波的英国北岩银行就是因为业务过度集中于住房贷款而最终破产。而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这些实施综合化经营策略的金融机构,通过其他领域的盈利弥补了在次贷危机的损失。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形下,不良贷款率较低,商业银行承担较低的信用风险,在经济形势低迷阶段则恰恰相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的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

三、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最初探索综合化经营之路,很大程度受到监管政策的推动。自2005年开始,我国监管机构分别批准商业银行参股或设立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随着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综合化经营的步伐也逐步加快。

1. 银行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并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拓展非银行金融领域,基本形成银行集团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我国大型银行基本形成银行集团模式,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纷纷通过申请或并购等途径获得金融租赁、基金、保险、资管等金融牌照。如交通银行将“国际化、综合化,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两化一行)”作为全行长期战略,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包括交银租赁、交银国信、交银施罗德、交银康联、交银国际、交银保险等在内的综合银行集团架构。一些股份制银行也积极打造综合化经营平台,如兴业银行布局期货、基金、租赁、信托、消费金融、?Y产管理以及研究咨询领域,通过统筹利用集团多牌照优势,实现了旗下所属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与优势互补,有力的促进了银行业务转型;民生银行布局金融租赁、基金等领域,努力向银行集团模式发展。

一些基础较好的公司或集团也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逐步形成金融控股集团。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和招商集团,形成了集银行、保险、基金、期货、投资公司、金融租赁、信托、证券和资产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领域,金融业综合实力较强。另外,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都向着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方向发展,如华融、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已经上市并获得了金融全牌照,长城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也在扩展自己的金融全牌照版图。

总体来说,银行控股集团与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各有优劣。在银行控股集团模式下,商业银行处于核心地位,非银行子公司依赖银行业务及营销网点进行业务拓展,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实现战略协同和资源共享,但由于银行母公司无形中会为子公司提供信用背书,在风险隔离方面存在隐患。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集团母公司并不承担具体业务的运营,只是在战略规划、资源配置方面进行统一规划,能够灵活的剥离、转让、重组资产,子公司之间能够很好的进行风险隔离,但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效果较差。

2. 综合化经营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在外部综合化经营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但将版图扩展到证券、基金、金融租赁等传统非银行业务,还涉足信托、养老金、消费金融等业务,如交行、建行和兴业控股信托公司;建行成立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中行、兴业、华夏成立消费金融公司。

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还积极探索内部综合化经营。建设银行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承销永续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债等产品,2015年实现财务顾问业务收入达43.52亿元。广发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纷纷成立交易银行部,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资产托管等传统银行业务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银行服务,不但可以提高客户粘性,还为银行带来了廉价沉淀资金。

3. 综合化经营协同效应快速提高。随着商业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的改善,集团子公司之间不断加强协同联动,对集团利润增长产生协同效应。以工商?y行为例,工商银行通过新设或收购方式,先后组建工银瑞信、工银租赁、工银国际和工银安盛四家公司。工银租赁通过“租赁+贷款”、“租赁+保理”、“租赁+理财”、“租赁+基金”、“保函+租赁+保理”等新型结构化产品,为工行境内外分行带来租金清算、汇划和结售汇业务,并拉动存款、客户理财和银行卡等业务。2015年,工银租赁实现净利润33.04亿元;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和工银安盛保险公司分别实现12.9亿元和4.5亿元,分别较2014年增长155.3%和17.4%;工银国际实现净利润0.99亿美元,增长136.7%。

建设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止到2015年末,建行的非银行金融领域业务已全面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行、期货、养老金管理以及专业化银行等多个行业。2015年,建行综合化经营子公司资产总额2 665.96亿元,较上年增长40.65%,实现净利润39亿元,增幅59.01%,其中,建设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10 968.39亿元,跃居全行业第一,实现净利润11.96亿元;建信人寿实现净利润4.13亿元;建信租赁实现净利润9.55亿元;建银国际实现净利润6.81亿元;建信基金实现净利润4.78亿元。

兴业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综合化经营步伐较快,协同效应的效果显著,其旗下子公司兴业国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依托兴业银行和兴业信托所拥有的数十万的企业金融客户和小企业客户,每年发行千亿计各类理财产品。民生银行布局金融租赁、基金等领域,并获得了较好的业绩。2015年,民生金融租赁实现净利润10.56亿元人民币,民生加银基金实现净利润4.99亿人民币。浦发银行进军金融租赁、信托领域,逐步完善综合化经营平台。

4. 商业银行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整体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都加快了综合化经营步伐。建设银行在2016年上半年筹建建信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并获准,建银国际还成功收购Medist75%股权,建信人寿旗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式开业。浦发银行进一步完善综合化经营平台的搭建,2016年3月完成对上海信托97.33%股权过户事宜。华夏银行2016年11月宣布拟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兴业银行进一步积极争取证券和保险牌照,完善综合化经营平台。从总体上看,具有全牌照的银行将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和防火墙制度,其他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在加快金融牌照申请的同时,对银行内部基础业务进行创新,发展专业的、特色的银行业务。

四、 股份制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建议

走综合化经营之路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型商业银行在资金、渠道、股东背景等方面都具有天然优势,在开展基金、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股份制银行实力相对较弱,需要结合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以特定领域为突破口,对外拓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对内重组银行基础业务,逐步实现综合化经营的战略部署。

1. 完善相关业务牌照,走差异化经营之路。股份制银行应紧跟国有大行步伐,完善相关业务牌照,建立综合化经营平台。建立综合化经营平台不应盲目拓展,需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资源禀赋等条件稳步推进。股份制银行需做好行业研究和市场细分,对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业务的投资前景、政策限制、投资规模以及经营难度等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有所偏好,然后进行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通过新设或收购等方式获得金融牌照,制定差异化、集中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的综合化经营发展战略。

篇8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的共享和协调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金融创新的相对滞后,资金流的梗阻逐渐成为供应链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推动供应链创新和应用、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手段。自Timme(2000)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Timme(2000)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协作过程,其参与者包括供应链内的参与企业以及供应链外的金融提供者(如银行);在协作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相应资产,并将其嵌入在供应链参与主体的经营中,以实现供应链的目标。Hofmann(2005)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更具代表性和一般性。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包括供应链参与企业及外部服务提供者(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内的两个以上组织共同创造供应链价值的一种途径,并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金融资源在参与主体之间的流动来加以实现。Lamoureux(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基于核心企业主导的生态圈,通过嵌入成本分析、资本管理和各种融资手段,对供应链内的物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归集和利用,从而增加资金的可得性、降低成本,对供应链进行系统优化。根据2016年3月国际商会(ICC)的《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供应链中营运资本和流动性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降低供应链的资金成本和整体风险,提升供应链的效率”。杨绍辉(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有效整合资金流,既为供应链中各个节点的企业提供商贸金融服务,也能够给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王婵(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提供的一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种产品和服务将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看成一个整体,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并根据交易的性质和特点设计融资方案。胡跃飞(2008)在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引入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的概念,并指出供应链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其主要基于供应链内部交易结构的研究,并围绕核心企业应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称为“1+N”模式),进行闭环运作,为供应链参与企业提供系统性的金融服务,包括信贷融资及支付、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依托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原理和动产质押、物流监管等手段,对供应链参与企业提供综合性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宋华,2015)。随着产融结合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各行业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金融机构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支持优势企业强化竞争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如何帮助我国优势企业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优化全球供应链效率,对支持我国企业打造全球化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增强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这也是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目前我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义及面临的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提供参考。

二、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对商业银行的意义:有助于开展差异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232万亿元。但是从具体业务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优质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解决大部分融资需求,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有助于逐步解决资质较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贷款的占比趋于下降。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新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必须逐步摆脱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展差异化竞争。商业银行可从客户和产品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维度是扩大商业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过去商业银行往往聚焦于少数大客户,使得各家银行陷入同质化竞争,拼利率、拼人脉。而活力较强、吸收大量劳动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企业往往缺乏合适的抵押品,银行一般不愿意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即使提供金融服务,银行也通常要求较高的风险溢价和风险补偿,进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创新金融模式和服务方式,将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纳入服务范围,是商业银行未来实现业务扩张的重要方向之一。另一个维度是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要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更多地从以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转向与产品销售、贸易有关的金融服务(姜洋,2016)。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推动上述两个维度的创新和拓展:第一,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开发原来不能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并且通过基于贸易背景、引入核心企业信用等方式进行风险防控。核心企业在构建生态链、选择上下游合作企业时,会选择竞争力强、信誉好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因此核心企业本身就以交易和产品作为载体对上下游客户进行筛选,形成了一道准入门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挥了“看门人”的作用。在银企合作中,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以及封闭运作等手段,可大大降低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准入门槛,使商业银行得以挖掘原来不能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第二,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与核心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具有强势的谈判地位和较强的影响力,但作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往往比较低。如果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相关产品将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的企业一起锁定,建立起完整的金融生态圈,那么核心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和粘性将大为提升。例如平安银行通过与国内某知名家电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有效锁定了该家电公司的相关业务,再围绕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实现生态圈级的开发,为平安银行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中小企业的意义:有助于缓解资金紧张,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对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出更短的交货周期、更好的商品质量、更低的商品价格和更有利的收付款周期①等要求,从而给本身就存在资金约束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务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工业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已接近8万亿元,部分企业的货款相互拖欠,无法在实际经营中发挥作用,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核心企业的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控制成本、实现更大的利润,但长期来看,如果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将损害包括核心企业在内的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信用结构为例,商业银行授信按信用结构划分,一般分为三类:免担保授信、保证担保授信和抵质押担保授信。由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风险较大,商业银行一般不会提供免担保授信。一般的解决方案是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通常较少,缺乏银行可接受的抵押资产,因此抵质押担保授信也很难实现。现实中的常见解决方案是中小企业寻找第三方提供担保,一般是由第三方担保公司进行担保。然而,由于担保公司的杠杆率通常较高、风险较大,银行对很多担保公司并不认可,且高额的担保费将进一步抬升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保证担保授信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总的来看,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评审方法对中小企业并不适用,以致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融资贵。根据风险溢价理论,高风险必然要对应着较高的风险溢价。如果将中小企业看成独立的、孤立的个体,由于中小企业相对而言管理不规范、可从中小企业获取的信息也相对较少,因此商业银行一般认为中小企业的风险较大,必然要求较高的利率以弥补风险。此外,由单笔授信额度小、信息获取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的高信贷成本,最终也会转嫁到中小企业身上,造成融资贵难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显得尤其突出。不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产品较好,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下游需求,但由于下游账款回款较慢、无法及时回笼资金以保证研发的持续投入和人员的稳定性,进而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很多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失败都源于资金链断裂,而非技术问题和市场拓展失败。发展供应链金融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实际商业环境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身份和定位是某一条甚至某几条供应链上的细胞,其对资金的需求具有真实的商品或服务交易背景。供应链金融基于这一框架,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这是因为供应链金融立足于整个供应链和真实的交易背景,不再局限于对某家中小企业这一孤立个体的经营状况、资信情况等进行评审,更多地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基于整个产业链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整体的资信评估。

(三)对核心企业的意义:有助于打造产业生态圈,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随着产业协同的逐步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个体企业之间转到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小至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均是如此。核心企业打造产业生态圈,有助于强化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核心企业要想打造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就要对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方面进行优化管理,实现协同效应,以降低“能耗”、提升性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流和信息流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融资方式、工具创新的滞后,在供应链的部分关键节点,资金流的分布不均、流动速度不均、成本不均等低效率因素严重影响了供应链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亟待解决。最基本的供应链金融由核心企业提供,例如对下游企业采用赊销方式,对上游供应商采用预付账款方式。但核心企业自身的流动性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从商业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引入更多的流动性,才能优化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资金流状况。核心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成本就降低了,核心企业的采购成本也就随之降低,核心企业的利润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随之提升,这就是核心企业与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合作的基本动力。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资金流的整体规划中充当全局策划者和顶层设计者,基于大数据分析,获得上下游企业间资金流分布情况、流动速度、积淀情况等信息,从而做出最优决策,将“源头活水”引到最“干旱”的地方。而核心企业本身既可以通过自有资金直接成为“源头活水”的提供者,也可以依托自身信用成为资金的间接提供者。核心企业由于信用评级较高,能够比较便利地从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融资,并转而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带来两方面的效益:一是核心企业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拓展了业务空间,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二是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上下游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打造稳健、牢固的产业生态圈。

三、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金融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和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规则。一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带来了行业无序发展的乱象。以“供应商回购”的模式(杨斌等,2016)为例,“供应商回购”在财务上应该如何处理,有关规章和财务制度并未有明确的规定。从业务实践来看,既有按照“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应收账款保理”进行处理的,也有以“客户以按揭贷款、融资租赁方式购买设备,如未按期还款,公司将以公允价格回购设备以提供代偿”的方式进行处理的,还有按照“负有向金融机构回购剩余按揭贷款的义务”和“有回购合作协议下的相关租赁物的义务”的方式进行处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相关规则有待细化,不利于明晰供应链金融市场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利于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长期有序发展。二是缺乏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机制。供应链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对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欧美不少国家都成立了专业的自律协会,如美国的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等。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律机制不健全、运作标准化缺失等问题,亟需成立统一、专业的行业自律协会,推动整个行业加强规范建设。但是,目前我国在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方面尚未实现统一管理。例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下设供应链金融专业委员会,其业务活动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国家民政部的监督管理;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也设有供应链金融委员会,其业务活动受商务部的指导和国家民政部的监督管理。不同的行业组织,其职能、标准、管理机制等均不统一,这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

(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且成本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重心仍然是传统的信贷类金融产品,对供应链金融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重视,设立专门部门提供专业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商业银行不多。同时,由于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很少从信息不对称、公司金融、博弈论等视角来开发、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因而目前产品线仅有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质押等一些常规产品,创新性明显不足。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应该能够通过引入上下游的信用和交叉验证,从而降低风险溢价和企业的融资成本。但目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依然高居不下,未能充分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协同,也就无法达到降低风险和定价基准的目的。

(三)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未能形成密切的业务协同关系。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协同。Ozer等(2014)建立了一个两级供应链模型,对供应链企业的业务协同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表明,上游供应商希望得到下游零售商的需求预测,以便更好地规划生产,而下游零售商为了确保供货充足,经常隐藏其真实的需求预测信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信用状况以及供应商自身对最优供应链的预测能力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企业利润。实证结果则表明,对于非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链(例如“一锤子买卖”),中国企业相比于美国企业,信任度和信用情况都显著更低;中国的个人客户更愿意信赖美国的合作方而不是中国的合作方,他们认为美国的合作方更值得信赖且信誉度更高,因为美国的合作方更愿意分享其真实的需求预测结果。Ozer等(2014)的研究充分揭示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任和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但在国内业务实践中,大多数核心企业未能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封闭管理的全供应链业务协同关系,这就给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四、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的对策建议。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供应链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议立法机关和相关监管部门修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指引。例如,目前在信用证和担保方面已有完善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金融机构内部一般也有明确的操作规程。但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法律权益关系更为复杂(张龙飞和李光曼,2017),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某些关键环节中的问题如何处理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因而需要由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对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加以进一步明确。2.成立全国统一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协会。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成立全国统一的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行业监管、行业协调和行业保护作用,制定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标准性文件,明确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行业自律准则,形成行业统一惯例。成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有助于配合监管部门整顿供应链金融市场乱象,强化商业银行和企业自律,规范从业机构市场行为,推动从业机构更好地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篇9

一、引言

绿色信贷一词起源于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则属于绿色文明的一部分,绿色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相生的文明。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正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环境的危害,使得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例如:资源枯竭、生态污染等。绿色信贷被称为可持续金融或环境金融,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活动,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的一种信贷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利用经济杠杆达到事前治理的目的,与以往的事后治理不同,还有利于摆脱银行业长期存在的“呆账”、“坏账”的现象。

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绿色信贷处在萌芽阶段,为促进银行业发展,2012年2月24日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绿色信贷指引》,从指引以来我国绿色信贷迅速发展,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对2018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在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贷款增长中,比例为14.2%,各家商业银行也紧跟国家经济政策改革,通过对绿色信贷的支持,调整信贷结构,减少不良贷款率。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从2013年年末至2020年年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从5.2万亿元增加至11万亿元。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虽然比重逐年增高,但是各大商业银行的标准不一、监管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体系的完善之路还任重道远。

三、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绿色信贷对银行绿色信贷的调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两高一剩”产业的信贷贷款逐渐减少,环保企业的信贷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削减前景欠佳的企业信用贷款,有利于改善信贷结构,把信用贷款用到绿色环保的企业中去,推进绿色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机构正积极的完善绿色信贷体系,许多银行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编制各自符合本银行的绿色指引,还有些银行推出“绿色四分法”,对于绿色、蓝色企业加大扶持,对于黄色红色企业有计划的退出,这些创新方法的实施不断的完善了银行的信贷结构,推动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因此,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存进作用,同时也加速了传统企业的优化升级。

(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成本的角度看,成本费用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成本大多来源于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人员成本的增加、审核企业资质费用的增加、对收集放贷企业信息资讯费用的增加等。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过程中成本也随之增加,使银行的经营效益减少。从生产周期角度看,绿色项目建设周期长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些绿色企业生产周期较长,收益率偏低,一些高耗能的企业收益率很高,银行减少对这些企业的放贷,对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将产生直接影响,使商业银行处于两难抉择的尴尬境地。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角度看,绿色信贷比重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正面的影响。虽然短时间来看,由于前期人员成本的投入、审批项目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可能会减少,但是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创新开展中间业务,改变传统的借贷利差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使商业银行转型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例如:2008年兴业银行自愿加入“赤道原则”以来,到目前形成多种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新的的方式,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绿色信贷的长期发展可以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对商业银行社会声誉的影响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社会声誉具有正面的影响。我国要求商业银行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不仅体现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还体现对环保事业的支持。绿色信贷余额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履行社会责任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市场不仅是技术、质量、价格的竞争,还包括社会声誉的竞争,声誉好的企业越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立一席之地。因此,绿色信贷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声誉,使银行业对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模范带头做用,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许多绿色工程建设周期长,收益低。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这类绿色项目的支持程度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制度上的引导,还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来提高绿色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引导市场和企业对于绿色信贷认可,使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力得到提高。

(二)商业银行要加快开发绿色信贷产品虽然我国绿色信贷发展速度很快,但绿色信贷余额只占国内全部信用贷款余额的10%左右,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开发新金融产品。首先,如今网络技术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针对个人和企业精准的进行信贷业务,形成新的金融产品;其次,商业银行通过向周长,收益小的绿色产业提供资产证券化、债券等方式的融资,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得到提升;最后,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创新金融产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自家银行的竞争力,形成良性竞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