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雕塑的艺术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引言
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不同国家,甚至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其雕塑艺术的风格都大不相同,每一种风格的雕塑艺术都受该地区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同样,在每一个地区雕塑艺术作品身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该地区有特色的一些影子。例如,我国唐朝时期,经济发达,国土面积大,而且唐朝的女子都以胖为美,因此唐朝时期的雕塑的体积比较大,而且雕塑风格也是一些奢靡、豪华、繁荣的风格,唐朝之后的明清时代,经济发展相对于唐朝弱,因此明清时代的雕塑大多没有唐朝雕塑的那种繁荣、奢靡之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雕塑艺术已经与世界接轨,但是这些灿烂的历史雕塑艺术会一直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2]
1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1.1反映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雕塑艺术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为雕塑品,以不同的形象作为雕塑原型,其原型可以来源于古老的传说,也可以来源于口口相传的奇闻异事。雕塑家通过雕塑品将这些原型雕塑出来,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同时,这些雕塑品也可以为后人研究这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提供依据。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唐朝的经济十分发达,从一些出土的唐朝雕塑品中我们更加可以肯定这一点,唐朝最出名的皇帝唐太宗的墓前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浮雕石刻—昭陵六骏,浮雕中的六匹骏马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而且形态姿势各有不同。如此精美的浮雕艺术品和雕刻手法也从侧面印证了唐朝经济的发达。
1.2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许多雕塑艺术品的雕塑来源于中华文化。例如,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儒学家,也是儒学的创始人之一。因此,在许多孔子讲学的地方都有孔子的雕塑品,或是谆谆教导中的孔子,抑或是独自思考的孔子。这些保存下来的雕塑品无一不是在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学文化。雕塑艺术,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代表,不但在表达一种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纪念,更应该是一种鼓舞的力量,鼓舞着我们带着我们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让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特征
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社会象征意义,即象征着某个时期全体社会人民最真切的期盼。例如,古时候的人民最害怕的就是天灾和战乱。尤其是战乱,两国交战,不但要牺牲很多士兵,而且交战两国的人民也会久久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西汉时期的边疆人民饱受匈奴的骚扰,于是西汉派出了霍去病去平定匈奴之乱,历经数年之后,霍去病不负众望,平定了匈奴之乱,但是霍去病却在二十四岁时因病去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在西汉边界修建了很多霍去病的雕像,这些雕像寄托了人们对这位英雄的敬佩与哀思,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这位大英雄可以继续保佑他们的和平生活。[3]在每个不同的社会时期,生活在每个不同社会时期的人民生活愿望不同,有的时候希望国富民强,有的时候希望风调雨顺,有的时候希望平安健康,智慧而淳朴的中国人民用艺术将这些美好的向往都表现在雕塑品中,形成每个时期特有的雕塑特色。
3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作用
3.1雕塑艺术是城市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居住地逐渐从农村迁移到了城市。近些年来,城市人口的增长数量一直高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随着在某一个城市居住的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城市建设也会随之越来越完善。日益完善的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也可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环境建设中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绿化,这是与人民健康相关的问题。在绿化工作完成之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建造了许多雕塑品,继而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需要。
3.2放松人们生活的紧张感,陶冶人们的情操
随着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住房、工作、家庭和孩子等。这些压力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生活的紧张感,在这种高度紧张感的生活状态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久而久之,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一些雕塑品可以起到一定的放松人们生活紧张感的作用。例如,一些造型可爱憨厚的小动物雕塑品可以使人们会然一笑,使人们暂时逃离出巨大的紧张感中。除此之外,一些具有鼓舞意义的雕塑可以鼓励生活或者工作失意的人们继续努力,各式各样的雕塑品可以表达各式各样的含义。
3.3延续与传承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发展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文精神,也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人文精神和历史发展过程如果没有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对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子孙后代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雕塑可以很好地把这些人文精神和历史发展进程保留下来。若干年之后,继续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雕塑感受整个城市一路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也可以在这些雕塑中仔细体会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将这些人文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4结语
一个小小的雕塑品,一门看似不起眼的雕塑艺术,其背后都蕴藏着这么丰富的社会意义,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视,其在社会的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价值作用也十分巨大,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每一份雕塑品带给我们的文化意义,用自己的力量去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雕塑文化和雕塑艺术。以上是笔者个人的粗浅之见,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相关的工作人员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迪.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价值与理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2014(03).
[2]赵彤,孔超.影响雕塑和壁画艺术与公共空间关系的要素[J].现代装饰(理论),2014(01).
[3]梁杰亮.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3(09).
[4]黄光武.雕塑艺术与博物馆陈列设计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3).
[5]李新华.岭南传统建筑装饰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这种饱含着女性阴柔美的佛教雕塑在唐展到了极致,唐代也因此创造出了典型的菩萨造像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凡是能够让人联想到女性温柔和母性慈爱的品性,都万流归宗般全部集中在此时的菩萨造像上,例如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另外,唐代菩萨雕塑依据一种“三道弯”的躯体造型节奏来塑造,这是雕塑表现女性美的通用方式。和印度神像比较,唐代的佛教雕塑没有激烈的动作,更多的是有着人世间的风情。她以含蓄抑制的力量,激发出全身丰沃的、无法言喻的温柔,犹如它充盈着脂肪的躯体。唐代佛的世界正是这样丰腴的世界,佛、菩萨、力士、供养人中,除了力士是体健如牛的男人风格外,其它无不丰肩满胸、手肥腰柔,以丰厚的形体来呈现体态。这是一种世俗的丰硕,体现了唐代人“以胖为美”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唐代物质充足,人们生活富足优越的写照。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唐代这样演绎着女性丰满的美,这种对世俗生活的热情、生活的满足感,以至于深深地影响着彼岸佛国,似乎佛教不再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归属,更像是变成了人们游戏玩耍的消遣品。
2.从唐代民间雕塑看唐代人的审美价值观
唐代民间雕塑体现在两个方面:陵墓雕塑和陶瓷雕塑。这里将陵墓雕塑归到民间雕塑中是有个人理由的。虽然陵墓雕塑是应皇权要求而制作,但是工匠一般由民间匠人组成,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作品蕴含着当时流行于社会上的雕刻审美风尚。这种风尚不但出现在上层阶级的活动范围,而且广泛地渗透到各阶层人们的活动范围,因此带有普遍性。所以雕刻体现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整体审美需求,故而将陵墓雕塑归到民间雕塑的范畴。
在唐代的陶瓷雕塑中,很大一部分也应归到陵墓雕塑中,例如墓室内的陶瓷冥器,但是无论从体量、题材还是材料上都应将其另外来论,这种冥器体现在“三彩陶塑”和陶俑上。古人将唐三彩及陶俑置入墓中,目的是为了在陵墓中营造一种美观、壮丽的氛围,这是一种审美情感。唐代陶瓷雕塑的最高价值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唐代文化最根本的特点,而对精神的追求又在其文化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陶瓷冥器恰好契合了唐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唐代陶瓷雕塑形象逼真生动,非常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是当时社会精神状态的艺术体现。例如唐三彩中体形健硕的马和体态丰腴、神情微笑满足的侍女俑。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么?当然如果没有开放的社会氛围,没有人们关注自我、关注生活的状态,这些优秀的陶塑作品是不可能出现的。
唐代陵园石雕艺术的主旨是在生与死之间、现世与虚幻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达到对生命与死亡的交流,使逝者永生。这体现了王权统治的欲求、生命的欲求,而雕塑这种造型艺术是满足这种欲求的手段,工匠们运用艺术的手段在满足这种欲求的同时,也体现着审美价值观念的欲求。例如乾陵中央大道两旁的雕塑正是这两种欲求的交织品,其中10对翁仲石像庄严肃穆、造型概括简练;61对王宾像造型写实,姿态端庄,体格丰腴,这正是唐代人审美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3.唐代人的审美价值观
公共环境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它文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它既可以歌颂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以装饰环境,美化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美和思想教育;它不仅可以用艺术的感情鼓舞群众,而且能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好的公共环境雕塑往往成为一代文化、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标记。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成为历史的见证,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以表现生活为根本的,也就是时间—空间的序列变化引带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或者是一种气势的序列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公共环境雕塑如同音乐一样,它超出了环境美化的功能,直接表现出有预定指向的目的性和思想主题。
如果我们利用价值论研究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问题、艺术问题,就可以摆脱单纯地从认识论研究审美观所带来的许多缺陷和积弊。这样不仅避免了那些普遍存在的对公共环境雕塑的泛意识、泛认识的印象,同时也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去探索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为公共环境雕塑的发展开创一个光辉的前景。但是,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在公共环境雕塑的价值论中属于较高层次,而且比较难以把握。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是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核心,它要求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仅有好的雕塑技巧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作品。创作构思包括了作者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从定题选点与分析原始资料直接组织造型构思,要求作者不单纯作形式上的处理,重要的是总体结构的安排。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还应体现在它的生动性上,应该赋予雕塑所用的石头或金属以生命,这在构思时应首先考虑。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要处理好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为了讲求真实就被动地无选择地抄录自然,个别现象的外表抄录即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能说它们是艺术。雕塑家的任务应是在许多个别的现象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加以形象地概括,才能产生主题明确的艺术品。在创造中不应把直接形象作为追求的第一位,而应把握产生这一形象的原因,即为什么产生这一姿态、这一情绪、这一愿望。
公共环境雕塑的大影像和外轮廓构成了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对那些矗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或河岸的雕塑来说,以解决雕塑的外轮廓和影像作为创造的重要环节尤为必要。因为这些雕塑,近观机会少,远看机会多,人们不容易接近。如果雕塑安置在城市建筑群里的中心广场,雕塑四周的环境是建筑物,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雕塑的外轮廓影像与四周建筑物外轮廓线的关系问题,应当力求使周围的建筑群形象与雕塑形象形成有机整体。
公共环境雕塑应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欣赏者的美好感受,令欣赏者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由于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欣赏者对整个宇宙、历史及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公共环境雕塑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人文的价值,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因而具有永久魅力。
公共环境雕塑,虽然有各种材料,但却是奇妙的,富有人性的,它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仅此,雕塑比起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其它建筑物,便与人更贴近。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木雕 现代雕塑 艺术 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关键词:传统木雕 现代雕塑 艺术 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二、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计策
首先,以恰当规划与合理安排挽救随意泛滥的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建设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在城市文化里扮演着十分显眼的角色。不同的雕塑在不同的地方,其呈现的艺术魅力是不同的,所以对城市雕塑的空间管理,必须依据作品的艺术特征。这就要求相关的设计者必须做好基本信息的调查,然后结合地区的环境特征,选取恰当数量与风格的城市雕塑作品,尽可能地发挥其美化环境的作用,如此一来,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特色便可轻松流露。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先从根本问题入手,设立专门管理城市雕塑的机构。因为如果没有专门机构,一切措施只能是夸夸其谈,就如那妩媚的玫瑰,如果没有人悉心栽种,也不过是美好的空想罢了。其次,从材质、技术等方面提高城市雕塑的质量,追求精品。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而城市雕塑撑起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豆腐渣”雕塑绝对不能出现。当然,追求高质量,或许不会是一笔小消耗,但精品的追求,需要物质的支撑,拓宽城市雕塑等环境艺术的投资渠道已成为必然的举措。就如上海这座大城市,每年固定有几百万元用于城市雕塑建设,正是由于其投资充分,没有物质压力等后顾之忧,城市雕塑精品才为城市的环境艺术与文化精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次,作品欣赏参与度的提高与作品创作大众化的加强,将给城市雕塑的意义阐释带来质的飞跃。城市雕塑是一门公共的艺术,离开了观赏者,其艺术价值也将永远深埋。诚然,审美能力每个人都有,但审美水平却有高低之分,所以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艺术家的审美水平,而应在教育宣传上,带动大众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吸引大众参与城市雕塑的规划。同时,创作者也应利用自身优质的文化素养与高雅的审美情怀,创造出具有深厚审美价值的城市雕塑作品,而不是躲在自己的情感天地里固执己见。只有在个性的追求中容纳共性的要求,才能更加完美地诠释城市雕塑的文化意义。
引 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消费逐渐成为了主导经济的主流,消费不仅仅是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各种需求,还能够在驱动文化发展方向上扮演出重要的角色。人们日常通过消费来认同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这使得中国逐渐出现了消费文化,而且也深刻的影响着其他领域。
消费文化最为主要的特征是通过各种文化符号来模仿和解构事物,从而去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获取更好的利润。消费文化中雕塑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可以被利用的媒介,所以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也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
1.雕塑艺术逐渐平民化和商品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雕塑艺术作为商品逐渐走向平凡百姓家,消费文化通过反讽、挪用的方式将雕塑艺术逐渐平民化。雕塑艺术已经不再只是少数雕塑艺术大师的“高雅文化”。消费文化的崛起创造出了一些新的消费观念,雕塑艺术也逐渐开始向着迎合大众的审美观点的方向向前发展。消费文化逐步的冲击着雕塑的经典艺术,将雕塑艺术的经典不断的溶解和稀释,从而将精雕的雕塑作品逐渐变为人们生活中平凡的一件消费品或者是装饰品,一部分雕塑艺术开展走进平凡百姓家,从经典艺术转变为适合消费市场的大众化款式。
2.传统雕塑艺术逐渐呈现边缘化发展态势
在中国当代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更适合市场和消费的商业化雕塑不断的兴起壮大,在一定程度上给纯艺术的学院派的雕塑创作带了了冲击。学生在学习雕塑的时候也更加的具有功利性,一些能够在商场上获得利润的雕塑作品逐渐成为了学生学习模仿学习的对象,那些西方古典的雕塑作品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些老师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西方传统雕塑的写实技巧也不够重视,更多的重视雕塑创意的讲授,西方雕塑传统开始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发展态势,已经不再能够占据目前雕塑艺术发展的主导。
一些雕塑家在进行雕塑创作的时候喜欢对传统符号来进行调侃,以此来博取眼球。他们更多的使用借用的方式进行颠覆和调侃,西方传统的学院派的写实手法逐渐被抛弃,这样所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看起来十分怪异,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消费文化需求。同时一些反应生活世俗的雕塑作品数量不断的扩大,这些作品反映着当下消费社会下的各种生活气息,适应了物质化和消费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3.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状态分析
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在文化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些在雕塑艺术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体现。目前中国雕塑领域之所以会呈现一种复杂、杂乱的发展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快过,而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和人们日益扩张的物质需求没有达到均衡的状态,雕塑艺术从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派别。这些年,一年不太具有艺术价值但却能够冲击人们感官的雕塑作品在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怀着很强功利心的雕塑创作者,这和当下中国消费文化的崛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些雕塑家希望能够从市场中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另一些雕塑艺术家则希望能够更快的吸引人们的目光,所以创作的作品也仅仅是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作品甚至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还背上了恶俗的骂名。但总的来说,虽然一些雕塑家为了某种目的而改变了雕塑艺术创造的轨迹,改变了自身的雕塑风格,但每一种艺术能够在存在都有着自身的道理,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有市场的雕塑艺术作品至少得到了一些群众的认可,不管这种认可是不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是不是雕塑符合作品的一般技法。
4.雕塑作品过度消费化的影响
在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中,盲目的追求对雕塑艺术经典的颠覆必然会产生一些低俗的雕塑作品,这对于雕塑艺术本身的发展是消极的,同时也必将会严重的阻碍中国雕塑艺术健康发展。所以在当下消费文化的影响之下,作为真正理解和爱护雕塑艺术的雕塑家应当保持最基本的独立性,从发扬和传承雕塑艺术的角度去思考,挖掘艺术作品的额真谛和本质,放弃单纯功利性的功利心理,也只有这样雕塑艺术的发展才能够改变日趋低俗的创造怪圈。真正的雕塑艺术家往往都是能够很好的保持其创造的独立性,能够从保护传统传承雕塑文化的角度来进行作品创作的,雕塑家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雕塑作品。
5.小结
受到消费文化的冲击,雕塑作品逐渐向着装饰艺术和行为艺术的方向发展,这偏离了雕塑艺术本身所追求的艺术价值。消费文化使得雕塑作品越来越不像雕塑作品,很多雕塑已经不再具有雕塑艺术的美感和欣赏价值,传统的雕塑艺术风格正在受到冲击和改变。新的雕塑艺术风格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滋生,这给传统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冲击。作为雕塑艺术的传承人和保护者应当摈弃功利性,发展和壮大传统的雕塑艺术,通过好的作品影响青年创作者参与追求雕塑艺术的本质,使得雕塑艺术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郑云,李昌菊,周春华.消费社会中艺术与时尚的对接——以村上隆与LV合作为例[J].艺术教育,2011(07).
[2]韩小囡.消费社会的“去经典化”与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J].雕塑,2010(02).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33-01
雕塑的出现是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形象的创造。当时人们由于对自然界认识的有限和雕刻技术的不足,雕塑不是直接地描述自然,而是用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概念和想法。现代雕塑起始年代众说不一,最普通的说法也许是1897年,那年罗丹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纪念像》问世,1881年德加的《14岁的小》在展览会上所引起震动,或者更旱的年代,杜米埃在1830年创作的《头像》,其表面夸张变形的手法令人震撼,从真正意义上讲没有一个雕塑能够标志着全新阶段的开始。
一、雕塑艺术对人类所产生的古今意义
古时雕塑艺术以古希腊最为闻名,他们的主要特点是:1、肉体与理性的协调;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人与自然的一致;4、黄金分割的准确运用。不同于政治领域的和谐,在雕塑艺术领域,和谐被赋予了更为简单而质朴的内涵。在神话系统无处不在,民主制度高度兴盛的古希腊社会中,人们用雕塑这种艺术形式,通过比例协调、形体对称、形象丰满、精神高贵和神人同一的造型表达了自己对宗教世界的不懈探索和认识。宣传了社会和谐之美。
现代雕塑艺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人类审美的提高,艺术家的表现常将物或事件等理念通过象征性、抽象性来表达。既能起到调节人类生活节奏作用,又起到了宣传文明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她能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让人充满希望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二、雕塑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特有价值
(一)对现实生活的价值
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艺术,它创造的艺术形象最贴近我们的感知方式,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雕塑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再现中包含着表现的艺术。对人们生活有着真实的写照,为人们生活带来美好。对城市雕塑作为人的创造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在诠释着社会生活和表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以此来表达城市的文明特征或精神状况。
(二)极高的收藏价值
在西方国家,纯艺术品的收藏主要是绘画和雕塑,但雕塑艺术的需求,不仅不亚于绘画艺术,而且在西方艺术品市场中,雕塑艺术还是最名贵的。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由于文化不断互相渗透,人们观念逐步发生变化,审美也日益趋同。加上现代建设和当代家居环境的变化,雕塑艺术环境应用和家居摆设装饰中已越来越受到欢迎,特别是年轻一代收藏家的兴起,他们时尚的观念与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得以往少人收藏而又富有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逐步纳入其收藏规划之中。同样,随着各种艺术思潮与现代观念的泛涌与碰撞,众多雕塑艺术家在传承发展传统艺术的同时,也不断吸收着各种艺术营养,运用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及创作手法赋予雕塑作品更为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从城市雕塑为主再转向架上雕塑的发展,艺术家个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架上雕塑的体积和经济投入的适应性广也使其更为普及。随着收藏市场的打开,雕塑的艺术价值正在不断的提升中。
三、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雕塑创造的形象往往都是活生生的“美”的形象,不用更多的分析、理解,便已经具备了直观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与音乐、舞蹈等艺术相反,雕塑长于再现,拙于表现。雕塑艺术相对于表现性艺术而言,较多地具有摹仿性、客观性、真实性。它往往以具体的生活现象、自然物体、现实人物作为造型的参照或原型。再现生活中客观事物的美。当然无论雕塑多么生动,多么扣人心弦,它只能选取生活的一刹那加以表现。但是凝固并不是状态的静止、时间的僵滞,而是一种时间的浓缩,是运动过程的聚合。雕塑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是在凝固中求得运动感的艺术。雕塑艺术的旨在追求静态中的动态,瞬间中的永恒。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是对生活的再现。由于诸多原因,雕塑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四、结论
雕塑是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的直接作用就是艺术的享受给人以启迪,让人们在从事劳动的时候目标更清晰 态度更坚定,情感更丰富,提高了工作效率。给社会带来福音,具有养生之功效。雕塑的功能与文化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是物质与精神互相碰撞的产物,都有特殊的价值和社会功能。
二、陶瓷雕塑中的艺术形式及其魅力的体现
陶瓷雕塑属于雕塑艺术中的一种,其主要史采用可塑性很强的粘土为材料,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模印、镶嵌以及镂、捏、堆塑、雕刻等多道复杂的工艺操作,再经高温烧制而成。根据陶瓷作品的不同用途,可以按照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各种不同类型且又具有其特色的陶瓷作品。艺术家常常借陶瓷雕塑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借以反应当今社会生活的现状,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1、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雕塑品就是艺术家们把自然对象运用不同的雕塑工艺将其美化改造后转化为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作品,有可能转换后不一定完全保留其本来的面貌,但却一定会着重突出其某一方面的典型面貌特征。陶瓷雕塑也亦如此,它也不完全是对自然对象的单纯摹拟,而是将自然对象其本身具有的自然美或者所隐藏的内涵美以较为理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陶瓷雕塑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大概可以概括为写实和意象这两种形式。对于写实的作品来说,它更加要求作者忠于自然对象,但并不意味着是完全对自然对象的照搬,而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基于对自然对象的形体结构及特征等理解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归纳概括,再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法准确、丰富、生动且如实地将其艺术形象塑造出来,从而传达出作者内心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在我国传统的陶瓷雕塑中,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很受青睐,其对自然对象的细节刻划极为深入,更能给人一种逼真、细腻而朴素的自然美的享受。与写实雕塑相比,另一种意象形式的雕塑作品在艺术处理手法上更加突出作者对自然对象的理解与提炼这一方面。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对自然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后进而对其进行大胆的提炼,甚至对自然对象进行夸大概括,作者有意识地不受其自然形象的约束,把握其本质性的特征使其保留下来,刻划其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意象作品的塑造既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对塑造出来的作品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
陶瓷雕塑这一门社会艺术,之所以它不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经久不衰,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也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价值。每一个陶瓷雕塑作品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内涵及其魅力价值,人们可以从中体会与感受到美的存在,甚至透过作品寄托自己的情感。形体美是陶瓷雕塑作品的一大艺术魅力所在。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雕塑讲究地是通过均匀的比例以及严谨的结构塑造使作品更具有空间立体感,带来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而材质美是陶瓷雕塑的又一大艺术魅力。优秀的陶瓷雕塑作品,不仅仅追求的是其形体造型上的视觉冲击,选用精美的材质也尤为重要。在陶瓷雕塑过程中,选用材料本身的质感、色泽及图案样式会直接关系到雕塑时所采取的格调以及塑造加工方式,对塑造出来作品的审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漫长的陶瓷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陶器材质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体现出处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气息。
因此,在陶瓷雕塑创造过程中,只有在追求形体与材质的完美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塑造出更加生动、更加完美的陶瓷雕塑作品,作者所赋予作品的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出来。
1.1人文特征
陶瓷雕塑艺术相对纯粹地表达作者追求的精神价值和审美观念。当代陶瓷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陶瓷雕塑是由水和泥等天然物质构成,它是人类用情感缔造出来的,与人类有着亲密关系的艺术品。陶瓷雕塑艺术家可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灵感,让陶土、釉料等天然原材料按照技艺和思想灵活组合,加上恰到好处的火候,酝酿出伟大的艺术结晶。陶瓷雕塑艺术既要有技术层面上的把握,也要有功能层面上的制约,同时创作主体在审美方面要有造型、构图、色彩的自由性,以及继承与创新的能力。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情感性已超越了传统陶艺,这充分体现了现代陶艺流露出的艺术气息。陶瓷雕塑艺术家包容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其追求是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注入到创作的作品中来,这种深远与超脱的境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1.2个性特征
陶瓷的材质具有特殊性和装饰工艺性,其雕塑作品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征,陶瓷质地拥有丰富的视觉元素,自然呈现出浮华、艳丽的美感。实际上,陶瓷雕塑工艺的流程很复杂,丰富多彩的装饰,其造价成本高昂。从工艺层面上讲,一件上档次的陶瓷雕塑作品涉及到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也是陶瓷雕塑与一般材质雕塑在工艺上的不同之处。有时候烧窑技师的心情和心态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成败。因此,一件成功的陶瓷雕塑所用的材质和装饰是其他雕塑材质不具有的,有不可替代性。而且,陶瓷雕塑成败完全取决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风格与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是否吻合。一般来讲,陶瓷雕塑的难度主要在于设计思路要与烧制技术、条件互相匹配,这与模具制作、印坯程序以及釉色与胎质结合等因素息息相关。不然,在高温烧制和烤花二次烧成时就会常出现胎裂现象,这为后面釉上装饰造成不必要麻烦,直接造成成本提高、成品率低的后果。严格把握完美的制瓷工艺和严谨的制瓷程序,是成功制作陶瓷雕塑作品的关键所在,正是这种具有独特性的工艺,更能显示陶瓷雕塑作品的珍贵价值。
陶瓷雕塑艺术家创作作品所付出的代价要比其它媒介艺术家要多很多。这不仅体现在资金和时间上,还要有强大的耐心与陶瓷烧制者的默契配合,因为陶瓷是火掌控的艺术,成功作品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接受烧成的挑战;我们既要掌握了解陶瓷文化艺术及传统民俗符号,更要深入了解窑区制作陶瓷的复杂工艺,必须清楚了解泥料、釉色以及各种装饰手法的烧制技巧,中国不但拥有传统窑系独有的颜色釉,而且还有釉下青花,铁锈花,刻填花,五彩青,刻划花等装饰手法,其中釉上装饰包括有斗彩、素三彩和新彩等,还有多种印花、贴花。这些传统陶瓷艺术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此,对能合理利用传统陶瓷工艺独特性,而不是对对传统装饰符号的肤浅揉和,要让作品具有完整的工艺性,充分表达创作者的主题思想,这成了当今陶瓷艺术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1.3多元化特性
陶瓷雕塑艺术作拥有商品的属性。但艺术作品与一般商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商业属性,主要表现为,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个欣赏和精神产品对象,它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和风尚的影响,因此,美术作品的价值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在真正实现它的艺术价值。美术作品的商品属性需要在艺术市场的交换中,由市场经济特定的社会制度体现出来。美术作品真正的内在价值不是表面的商业价值和价格,而是主要体现在它的艺术性。当前瓷雕艺术领域存在很严重的商业目的,有很多唯利是图者在模仿、粗制滥造,达到商家的盈利要求。而这种把瓷雕创作作为一般商品的制作的图利行为,不但抹杀了瓷雕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审美对象,而且还扼杀了艺术创作者的灵魂,误导了购买者的目的性。这种倾向不能说明瓷雕艺术是没有品位的,而是某些具有商业利益者的人为因素。我们追溯整个中国陶瓷雕塑的历史,它有着灿烂的艺术魅力,具有写实主义风格,以具体形象造型表达艺术情感,让艺术家的主题思想易于普通观众所接受,让人一看就懂;这种现实主义的造型生动体现了社会现象,让艺术家和观众在视觉和精神上有完美融合,观众与艺术品得到有效的交流沟通,达到情感的共鸣;陶瓷雕塑造型出现的错位、夸张等形式能体现出作品的幽默性,能使观众获得一些审美,这不仅能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使艺术家获得广泛认可。
2 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建议
陶瓷雕塑艺术的生活化、艺术化,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现代新工艺把陶瓷、塑料、金属的融合体进行艺术加工,这将成为陶瓷艺术发展的方向。现代的陶瓷雕塑艺术不是缺乏陶瓷技术,而是缺乏思维创新,因此,陶瓷雕塑艺术的长远发展需要为陶瓷和陶瓷艺术品注入更多的创新思维。
2.1继承传统雕塑艺术
现代的陶瓷雕塑艺术要从传统陶瓷雕塑艺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宏伟蓝图。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制陶技艺精湛,这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这不仅有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还有先民对陶瓷特性和人文品格把握的精神财富。这为人们接受现代陶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历代陶瓷雕塑创作者打造的的陶瓷珍品已成为人类的宝贵遗产。中国拥有秦、汉、唐、宋、元、明、清等精湛艺术的积淀,但这些优秀的传统不能直接表述现在的生活。我们要打破固定模式和规范思维,需要在新时代和新环境中寻求审美的支撑。总之,陶瓷雕塑艺术家要立足自身传统,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趣味和手法,注重陶瓷雕塑艺术在精神与语言上的融合。
2.2理性追求精品
要以理性思维把握创造艺术精品每个环节。长期以来,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家对陶艺缺乏理性的思考,其思维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上,特别突出工艺技术。由于缺乏对陶瓷工艺的正确理性把握,将有着工艺缺陷的现代陶艺作品登上大雅之堂,误导观众对现代陶艺的正确认识。在陶瓷雕塑艺术创作中,要充分考虑好各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表达作者的意图。我们既要认识到感性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更要以理性思维把握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不断追求精品。
2.3提升陶瓷雕塑品位
一、“白一模型”的理论精髓
“自一模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以及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城市江河、山林等自然条件,和城市结构、建筑、道路及公共场所等人工条件等,从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公共艺术的高度、广度、深度全方位考虑。凸显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色,综合考虑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将现代城市文明与历史文脉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并利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雕塑规划建设管理机制。达到提高城市雕塑整体艺术水平以及城市文化品味和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之目的。
“白一模型”总共可分割为五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阐述城市雕塑规划的基本规则与意义。模型在总则中涵盖了规划目的、规划目标、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依据、地位和作用、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等基本内容。第二部分针对城市雕塑题材元素的遴选。雕塑取材要从城市历史文脉、文化精神、公共艺术价值取向、规划集群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等与城市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角度考虑。第三部分指出城市雕塑规划布局时要根据总体规划特点进行具体考察,分别从结构、空间、竖向、性质、景观效果、风格多样性及生态环保发展等多角度进行立体式分析。第四部分为确保城市雕塑建设顺利完成,重点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分期建设与实施对策进行规划。确立规划期限、原则与目标,并对近期、中期、远期以及愿景规划作出了明确的建议。第五部分讲塔、楼、桥、阁和其他古建等“广义雕塑”的控制、开发和延续。
二、“自―横型”理论原创性亮点解释
1.城市雕塑题材元素
关于雕塑题材元素的遴选是个十分繁琐而重要的内容,直接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精神、公共艺术价值取向、规划集群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有密切的关联。
城市文化精神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风土人情、社会发展状况有着密切联系。城市文化精神主题是城市历史文脉、地域风情、都市生活等城市特点的综合归纳,代表城市性格。也是城市雕塑有效题材选择的精髓所在。
公共艺术价值取向是以人(社会公众)为价值核心,以公共空间环境和公众活动为对象,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结构形态。坚持遵循城市雕塑建设的公共价值、指导价值和创新价值的建设方向理念,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形象品牌与对外宣传名片,无论从人文价值还是艺术审美价值上,都突显公共艺术的强大功用。不仅显示它作为文化载体的巨大辐射与推广作用,而且也显示了其作为城市各项事业推动剂与敲门砖的作用。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其自身有着多重且复合的价值。价值取向关联城市现代精神、社会主旋律、积极向上等多方面复杂因素。
规划集群彰显是指城市雕塑规划须注重城市结构、城市文化等主次关系,采用强化重点、淡化一般的手段,形成有规律、有主次、有韵律、有强弱的城市雕塑交响曲。强化城市公共艺术的渲染力,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达到寓教于乐、美化城市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通过雕塑造型而使之长久留住和再现。
2.城市雕塑规划布局
关于城市雕塑规划布局方面,模型分别从结构、空间、竖向、性质、景观效果、风格多样性及生态环保发展等多角度进行了立体式分析。在这种严谨而科学的分析下,才可以得到最有效的规划布局。其中结构、竖向、性质和生态环保发展是规划布局殊的规划要素。
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结构,在进行城市雕塑规划布局时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特点进行认真考察所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并据此空间结构形成重点突出、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点、线、面城市雕塑网络。
在规划效果上,要注意几点。一、竖向高度的比较和控制,取得以点成形、事半功倍的空间视觉效益最大化。同时必须注重周边道路、广场、建筑等“城市人工建筑竖向”空间关系的研究比较,进行科学的竖向空间控制和“建筑尺度”的比较,更好地发挥雕塑艺术感染力和空间关系谐调。二、紧密结合城市精神,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紧扣时代文化主旋律,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雕塑的性质规划内容。性质规划主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性质和职能定位的规划来制定。三、正确规划协调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雕塑规划以生态环保城市规划为重点,以生态建设、功能恢复、重点保护、系统管理和单元调控为手段,围绕生态市、生态区、生态街道、环境优美区块建设开展系统的规划。要鼓励和支持新兴的以植物为主的造型艺术雕塑。通过大小乔木等的组合结构,形成生机盎然的生态雕塑群落。
3.建设规划分期与实施
为确保城市雕塑建设顺利完成,要进行分期建设规划。设定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期限,并在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布局的框架下,结合城市近、中、远期重大工程建设,拟定雕塑重点建设区域与重点项目。规划原则上要遵循统筹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滚动发展。
近期建设目标一般设定为3―5年,结合近期城市景观节点建设情况,基本按五年建设完成,中期建设目标为8―9年,以中期城市景观节点建设项目为重点,完成近期城市雕塑建设,在十年内基本建设完成,远期建设目标则为10―12年,重点建设围绕远期城市景观节点,完成中期建设项目,计划在20年内完成,为远景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城市雕塑规划在分期建设体系中,为提高城市整体艺术水平,规划提出建立完善的城雕储备库和城市主题雕塑公园,加强城市各项精神文化特色及遗址的保护、发掘与修复,努力打造自然、生态的艺术之都的愿景规划。以便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开创公共艺术建设新局面,达到科学有效的持续发展。愿景规划的提出给城市雕塑建设带来了美好的未来。
4.广义雕塑的控制、开发和延续
城市雕塑在《美术形态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等著作中的定义是用雕刻、塑焊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在清华大学的许正龙教授所著的《雕塑学》中给城市雕塑的定义是:用天然或人工材料,运用各种改造手段,形成一种占据三维空间的形象来表达相关理念。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城市雕塑起着美化、优化、构筑环境的作用,起着反映一个城市的人文风韵,显现一个城市的性格,体现一个城市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人文特点,凝聚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的重要作用。城市雕塑不但渲染了城市的宜人氛围,深化了城市空间的艺术内涵,还诗化了城市环境的主题内容,因此,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雕塑的分类
城市雕塑是以实体性的塑造和空间表现形式确立艺术形象,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城市雕塑从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可分为抽象雕塑、写实雕塑、圆雕、浮雕、独立雕塑、依附雕塑等;按使用功能可分为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互动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标志性雕塑等。
1.主题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主要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潮流,用喻示和象征的手法、形象的语言反映某个特定的城市环境主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大的数量,要求在所处空间占据显要、主导的位置,从而发挥聚焦和统率的作用。
2.纪念性雕塑
纪念性雕塑一般用以纪念历史、纪念著名人物或对某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展现,是历史的体现和化身。纪念性雕塑一般较为宏大,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铭记那些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如,位于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里的高约18米的四位美国前总统头像,分别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亚伯拉罕•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这四位总统都为美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认为代表了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
3.互动性雕塑
互动性雕塑将人的参与行为作为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实用性和娱乐,它强化了人的主体参与性,只有人去参与,才能完全体现雕塑的艺术价值,让雕塑更加具有完整性。如,位于合肥市北环城公园里的雕塑《嬉戏》的形状类似珊瑚,孩子喜欢在里面钻爬嬉戏,形成了很好的互动。互动性建筑正是由于人这一主体的介入,才变得更加完整、丰富,犹如一片宁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一块小石子,让整个水面荡漾了起来,整个画面瞬间丰富、生动起来,最终表现出了雕塑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感染力。
4.装饰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是指将对称、渐变、重复、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应用在雕塑的形式外延方面的一类雕塑,注重概括性、寓意性、象征性等表现手段,是城市雕塑中最常见的一个种类。装饰性雕塑的造型特点虽然趋于写实,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一般陈列在城市街道、公园、绿化带等地,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手法将雕塑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表达出来,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美感和创造意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装饰性雕塑凭借独特的造型美,引导和突出空间环境,是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从而实现了与环境在艺术上的统一和协调。
5.标志性雕塑
标志性雕塑树立了形象的标志,发挥了说明性的功能。这些雕塑有的形象优美,有的雅俗共赏,有的寓意深远,有的简明易懂,有的含蓄生动,它们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城市标志——小于廉大约有53厘米高,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雕塑,距今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雕塑虽小却拥有非常大的名气。传说古代西班牙侵略者撤离布鲁塞尔的时候打算炸毁这座城市,幸亏小于廉夜出撒尿浇灭了导火线,从而拯救了全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立起了这座雕像,如今已经成为游客必定观赏的景点。
三、城市雕塑和空间环境的联系
城市雕塑存在于城市空间环境中,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因此,在创作城市雕塑的时候一定要和空间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紧密结合,使两者形成统一的整体。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既有表层联系,又有内在联系;既要在形体、尺寸、色彩等表层要素上产生联系,又要在内容、主题等内在要素上产生联系,从而使城市雕塑内外合一,然后与城市环境空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协调,最终密切联系在一起。1.表层要素城市雕塑是一门空间的艺术,它和城市的空间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与这个城市空间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雕塑给人们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表层要素,因此要使城市空间环境的各种造型元素与之相吻合,从而使两者合一,并最终形成一种意境。城市雕塑的形体、材质、尺寸、色彩等表层要素都受到城市空间环境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在创作城市雕塑的时候可以采用大小对比、高低对比、色调对比、虚实对比等手段,使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空间之间产生有层次性的对比,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再运用对比、均衡、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提炼出鲜明简洁的造型语言,创造出特有的空间意境。2.内在要素各个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城市雕塑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精神的缩影。在创作城市雕塑时,一定要将思想情感、文化意识、人文内涵等融入城市环境空间,才能使城市雕塑拥有生命力、感染力,从而使城市雕塑和城市环境空间两者达到和谐的整体之美。城市雕塑的内在要素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主要有沟通和同构两种。沟通是指人们能通过对城市雕塑的直观视觉体验而获得一种文化意识的信息沟通,从而在感受城市雕塑带来的美的熏陶的同时,促进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同构是指人们在经历了沟通之后,对城市空间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产生一种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强烈情感。城市雕塑既然要存在于城市空间环境之中,就必须在内在要素上和城市空间环境形成融洽的关系,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应该通过雕塑艺术语言的运用,从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表达出其所在城市特有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内涵。
四、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的融合
1.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融合
城市雕塑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是一种既超越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形态,又和物质生产紧密联系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纵览古今中外优秀的城市雕塑,都不是单纯的艺术品、欣赏品,而是和所在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民风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形态,如神殿、庙堂、宫殿、园林和墓室里的雕塑等。自然中多样化的物种隐喻了不同城市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不同的城市由于历史文化不同,所以有着不同风格的城市雕塑。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营造和谐民主、维系城市情感、彰显公共意志、融汇多元文化的精神空间,城市雕塑应当与城市的整个历史文化环境对话。当前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雕塑风格,这种追赶潮流的行为不但是一种文化上的生态破坏,更丧失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因此,城市雕塑创作者一定要全面解构城市的区域历史文脉,使城市环境空间的历史文化意义的积淀通过城市雕塑的艺术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城市雕塑以静止的形象被赋予历史性的主题,从而让城市环境空间隐含着历史文化意义,城市环境空间具有文化沟通、信息传达和精神同构等功能。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的艺术价值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植根于人们活动的城市环境的城市雕塑,需要以人为媒介,从而让雕塑与环境两者之间实现对话,并最终化为一种文化语境,体现出城市空间的象征意境和场所精神。对于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人们应该升华其艺术价值,使之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城市的个性,并和城市环境融合。
2.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城市环境有着各种功能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医院、学校、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在不同的环境中设置城市雕塑,应当找到雕刻和城市环境内在的联系,从而使之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如,历史博物馆周边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能够触发人的思绪,引导观者的思想回归到悠远的历史中。在科技博物馆周边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引发观者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商业步行街中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有让人轻松愉快的主题,让人观之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情绪,而不会感到沉重压抑。在北京王府井、武汉汉口商业区、郑州德化街、成都春熙路等城市的商业街中设置的城市雕塑,大都采用具象的形式反映当地的民俗民风,非常适合游人参与和观赏。在政府行政机构前安置的城市雕像,一般是以激发公务员勤勉创新、服务民众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如,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拓荒牛》就象征着深圳市开拓、拼搏、进取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富有现代风格、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的都市街区,一般选择材料和形式手法都具有现代风格的雕塑。如,位于美国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由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金尔德创作的纯红色巨型雕塑《火烈鸟》,整个作品用钢板铆接而成,高达15.9米,形似一架弯下了吊臂的起重机,其整个形体以斜线和弧线展现,虽然空灵而庞大的形体与周围的竖形现代建筑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可是由于作品的线性造型又同竖形现代建筑的直线感之间构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因此又显得协调,营造了一种富有冲击力、感染力、生命力的环境氛围,人们远观可以感受到其性格的热情开朗,近赏则被其适中的尺度和丰富的块面折服,其细部处理和精致的钢框架完成了完美的协调。一看到它,人们就会自然而然体验到人类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现代工业发展展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在宁静和谐的自然景区设置的城市雕塑应当给游人一种放松、舒适的情绪。杭州曾经的城市雕塑《美人凤》位于西湖边上,但是雕塑在设置完成后就引发了人们的争议。《美人凤》虽然取自神话题材,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其与西湖缺乏足够的内在联系,造型尺寸较大,和西湖宁静、优美的环境难以相融。反观武汉东湖景区周边的雕塑,不管是被楚人视为真、善、美化身的楚天台凤凰铜雕,行吟阁的屈原像,还是和楚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名君、名相、名哲、名人,都能通过雕塑将楚国文化和当地的环境空间自然地联系起来,显得非常和谐、融洽。
3.城市雕塑和城市人文环境的融合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一种公共艺术,一种社会行为,其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不断满足人们情感、文化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城市雕塑的审美主体,既是精神主体,又是物质主体。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长期处于远离自然的人工城市环境,慢慢给现代都市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精神、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生态失衡。同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越发简化,人的健康心态遭到侵扰,从而在精神家园中迷失了,难以处于精神生态平衡状态,不能全面发展。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的和谐状态作为生态观的参照,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生命共感的价值观和生命关系。生态观以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和主体的参与性作为前提,将环境客体和主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融入生态系统观念,认为环境客体和主体的生命存在是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雕塑的创作思维、设计原则和审美观潜在地被都市生态文明的生态观所影响。因此,城市雕塑作品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内容,反映人这个主体的深层精神活动。城市环境空间被人的精神所影响,从而被赋予了人文因素。人文因素是社会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理、时代特征、环境意义、环境性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并最终形成了人文环境。城市雕塑作为被放置于人文环境中与环境密切交流的艺术品,应当具有与人产生积极而亲密的对话特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情感与文化需求,平衡精神生态。
两年前华东某城市搞创新,在街头矗起一组拟人化的铜雕,一时好评如潮,可不出数月,类似的铜雕被大量复制,成群结队出现在国内的一些城市的街道、广场上。此种不分城市的性质定位,不分城市历史和文化背景,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克隆”城市雕塑,给人一种抄袭、剽窃和雷同之感。可以说,缺乏创造力和个性化,与城市环境不协调,已经成为城市雕塑的通病。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如果让这些缺乏个性化的城市雕塑垃圾无限制地复制克隆下去,迟早会给方兴未艾的城市雕塑文化带来灭顶之灾。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应该宁缺毋滥。首先是选址,必须考虑什么作品摆在这个环境中才适合。成功的公共艺术应该与景观和谐共存,融为一体,使民众流连忘返,满足委托方、民众和艺术家的共同愿望。成功的公共艺术将有助于城市的发展,令相邻的建筑受益并共同成为当地的象征与荣耀。它为城市增值,为城市的民众、环境以及财政金融带来利益。
公共艺术的创作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需要艺术家、赞助方或投资方的合作,需要许多有利的外部与内部的条件和机遇,作品必须跟环境对话,而不是我们强加给环境的。其次,作品要跟公众对话,与公众进行交流。怎样在艺术语言上去接近观众,又避免媚俗的迎合,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一件一流的城市雕塑作品对人的灵魂是一种震撼,不但要反映出过去与现在,还要透过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向人们揭示未来。它要求城雕艺术的创作者们既要深入社会历史和地理历史的研究,还要与相关艺术作品的研究结合起来。大型艺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应明确其要表达的雕塑语言,达到理想化的美学理论要求,而不仅仅是设计一个特别的场地;要透过其微小的文化意义所起到的细微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座城市本身的思想、特征、发展方向或潜藏着的永恒存在。那些凝固在城市一角的雕塑作品,正以无声的方式默默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品位。
在展望未来的时候,回首过去或许是有意思的。看一看国外的雕塑大师,曾经以怎样高妙的手法来妆扮他们的城市,那些屹立在意大利、瑞典、加拿大以及其它国家的雕塑,是如何实现与环境的默契交流,克里斯托和珍尼・克劳德、马克・迪・索弗姆、让・彼埃・雷诺……这些大师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作品,或许会唤起你对某座城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