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知识经济及其时代特点
1.知识经济时代突出“以人为本”。知识经济也称智力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知识与人不可分离,因而人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忽视人力资源开发,任意浪费人力资源的行为不仅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反而会阻碍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核心,实施积极、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增加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已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
2.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知识经济的特点。在知识经济化中,人才直接起着中介融合作用,知识、科技、信息等知识要素与资源、资金、商品等经济要素的结合、融合、统一,都直接体现在人身上,统一在人之中。人既是知识、科技、信息的文化载体和创造者,又直接构成了现代文明最宝贵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最根本的经济动力。因此,人在知识经济化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化举足轻重的加速动力,对于知识经济化起着动力加速的作用。由于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与知识经济化相辅相成,因此,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与知识经济化相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互动关系。世界经济日益依靠人才动力,是知识经济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表明人在世界经济和知识化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正高速发展着,某些方面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和扩张,都与人的智能、创造力的开发与发挥有紧密的关系。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变化
1.知识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中的智力成分正在变成社会经济领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掌握知识与信息的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的主人,他们创造、支撑和发展着企业。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知识的创造、传递、应用和增值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2.人力资源管理由战术型管理转向战略管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分析和工作设计、人员招募及配置、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事务性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战术型管理。它通常关注企业现阶段、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缺少长远的规划和统筹。在科学人才观的战略要求下,企业要变革旧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人本的观念,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价值;改革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3.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全过程动态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人当作一种可以保证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他们提供、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这种管理思想贯穿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等工作过程,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1.树立人本导向。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科学发现与大规模技术应用之间的时间大大缩短。未来学家们认为,工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半衰期缩短到l0年,电子和科技知识的半衰期不超过5年,人类知识总量5~7年翻一番。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如计算机每半年就更新一次。企业要不断地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运用到生产中去,不断生产出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产品,才能在激烈 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免遭被淘汰的厄运。所以,企业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创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确立培养创新的人才的机制是关键。为此,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重心要向科技创新倾斜,适应科研工作的特点,给科研人员更多的自由空间,在工作方式、作息制度、活动范围、行政程序等方面采用不同于一般生产部门的管理方法。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物质的、精神的、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可以通过知识的资本化这一方式,将那些在管理和科研工作中有贡献、有创新,为企业增加效益的人员,用科学的办法把他们的知识转化为资本,从而使他们的贡献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要改变过去那种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的体制,实现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让科研人员走上市场,大力创新,为经济建设和企业的发展服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树立人本管理导向不仅是管理哲学的变革,而且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合理性的考虑。
2.重视学习型管理。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对学习技能的掌握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多地表现出学习型的特征。企业要以知识管理为契机,开发潜在的企业智力资源。所谓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激发员工自愿合作,并共享和开发知识资源去完成更艰难的任务,以达到更高的目标和产生更好的效益。人类的知识可分为“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无形知识是一种潜在的知识,大量的无形知识包含着创新思维的萌芽,也可以说是一笔潜在的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要通过有助于知识公开、流动和共享的机制,使企业成员不仅有机会获得有形知识、显性知识,而且能够获得无形知识.充分分享知识资源。因此,就必须以知识管理为契机,努力开发现有的和潜在的企业智力资源。
3.力求动态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快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有与之相应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管理既体现在对员工一生全过程的纵向管理,使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评、薪酬奖惩和退休保障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体现在横向上跨越企业内部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部人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动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能仅仅只埋头于内部事务,局限于内部的招聘、考勤、绩效和薪酬管理等活动,还要将外部顾客也看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关注顾客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市场的走向,对企业、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全局把握,建立一个关注顾客的需求与市场变化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4.个性化管理企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对人才的关注使企业必须考虑到人才的不同需要。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心理、工作风格等各不相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最好能针对不同员工实行个性化管理,采取不同的激励制度、考核方法或者培训形式等满足不同员一r:的需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在观念、模式、手段、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使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其战略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
提供服务,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
凡设置会计专业的院校均开设有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课程。但从实际来看,其效果距离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笔者从分析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现状及原因出发,以提高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本着实事求是及实用的原则,探究校外实习管理的教学及管理方法。
一、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重要性
1.有助于理解和加深印象
很多抽象的专业知识、会计概念,即使教师讲得很详细,学生也未必能理解。如果学生到企业实地观摩,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观察、对照,可以反思所学,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会计概念。通过参观厂房、设备、仓库、存货,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听取生产成本的统计办法、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等,对学过的知识,可加深印象、提高认识;对未学过的知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激发兴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了感性认识,回到课堂,较易于理解后续课程教师讲授的专业知识和概念。
2.有助于积累经验
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观摩到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会计组织方式和工作过程、会计账簿凭证形式及内容等,也有机会在实习单位会计的监督和指导下直接操作部分会计业务,或跟随办理银行及税务业务,这些经历可直接或间接增加学生操作经验,是重要的工作经历。
3.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
通过在实习中接触各类工作人员并与之沟通,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生以小组编制实习或作为实习单位某工作单元的临时成员协同工作,可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等。此外,现场的工作氛围、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有着积极影响。
二、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现状
1.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课程的形式
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课程主要有四种:一是专业认识实习。开设在第一学年、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以参观、听介绍为主,内容包括了解企业基本信息、组织结构、车间、产品、会计机构及其核算形式、会计岗位及分工、会计流程及会计账簿凭证等,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及会计核算对象建立基本的感性知识。二是专业实习。开设在第二学年、企业会计核算(财务会计)课程结课之后。以观摩、实习操作为主,内容包括熟悉企业会计全部业务处理流程及流程中各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以会计业务核算为实习重点。目的是使学生将之前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在校内实训中掌握的操作技能通过实习过程与实务相印证,加深印象、提高认识、深化理解、提高操作水平。三是顶岗实习。即毕业实习。开设在最后一个学期,持续3个月左右。顶岗实习是综合实习,采取就业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为各个会计岗位工作,目的是掌握岗位操作内容、程序和技巧,积累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四是其他实习。如“社会调查”,此种实习不占用学习时间,形式灵活,内容与会计专业相关,目的不是为提高其专业能力,而是扩大会计专业学生的视野,锻炼其组织、应变能力,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丰富并拓展专业知识。
2.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效果
总体而言,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效果远未达到预设效果。通过向100名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座谈,发现100%的学生未能按照实习计划完成各项实习内容,大部分学生仅实习了计划内容的2~3项。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翻看旧的账簿凭证或在做整理装订凭证、打印等办公杂务,很少有机会在实习单位会计监管下进行具体的实务操作,对实习感到失望的学生很少联系指导教师或主动向实习单位提出实习内容方面的请求,通常是混出勤或找借口请假,实习结束时从网上下载篇实习报告上交,完成实习。以至于有超过10%的学生认为校外实习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校内实训收获大。实习报告是目前多数高校判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虽然知道该依据不可靠,却也无意改变。因此,不少高校的会计实习流于形式。
三、造成高校会计校外实习收效差的原因
1.缺少满足教学需要、条件适当的实习单位
由于每个实习单位一般只能接受5名以内学生实习,因此要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实习,需要多家实习单位。但会计专业难觅实习单位的尴尬状况由来已久,首先是企业会计机构的特殊性及财务信息的保密要求;其次会计核算不局限于会计机构本身,会牵涉多个重要的经营部门,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更重要的是——有实习需求的高职类院校难以成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对企业及其相关人员而言,接受学生实习是额外的负担,大多不愿接收,使得各高校会计专业难以设立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
2.校外实习管理难度大,缺乏现场实习指导人员
由于每个指导教师负责的学生分布在几个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必须在课余时间在几个实习地点间奔波,难以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同时,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会安排1~2名工作人员作为学生实习指导人员,但由于这些临时实习指导对学生的基础并不了解、无指导经验,并且他们还必须完成自己份内的日常工作,因此通常无暇或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
3.实习内容无法满足实习要求
通常高校教学大纲规定有各类实习的大致内容范围,负责实习的校内指导教师应在实习前根据大纲要求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进度和要求。但如此制定的实习内容及实习安排是单方面的,未与实习单位进行事前的充分沟通,实习单位一般按照自身的考虑和方便安排实习。因此,高校的实习计划与企业安排的实习严重脱节,实际实习内容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4.实习时间安排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般,校外会计实习集中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从各校的教学组织来看,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加之理论学习与实习的时间差,使得学生难以及时将课堂所学对照实务进行反思。
5.高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政策及资金支持
虽然高职教育教学重视实践,近些年对校内实训设施的投资力度有目共睹,但对不可替代的校外实习并无有力的政策支持,实习所能得到的资金,如学生交通、住宿、伙食补助、校外指导的聘金还是10年前的标准。这在现今市场化的背景下,已成为制约校外实习正常开展的瓶颈。
6.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实习主动性较差
在校内指导教师顾不上、实习单位指导人员不愿管的情况下,校外实习的学生多处于自治状态。习惯于听从安排、学习的主动性差的学生通常的反应是,每天坚持去,被动地接受实习单位安排的任何实习内容或者逃避实习——经常性地请假、迟到、早退。即使感到不满、感觉浪费时间,学生也不会主动按照实习计划或感兴趣的内容向实习单位提出自己的实习要求。
四、完善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管理的措施
1.重视校外实习,完善教学任务安排
为了保证会计校外实习效果,会计教研室及所在系部应提高对校外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做出适当教学安排。首先,要适度延长校外实习时间。其次,要为实习班指定专职、专业、有实习指导经验的指导教师。第三,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按照现在一般支付标准,制定符合现实要求的交通、住宿及外聘教师标准。
2.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
校外实习开始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实习指导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实习任务书、实习指导书。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就实习内容、日程安排、学生管理、实习安全、学生考评等与企业负责人员及现场指导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确保双方就实习涉及的各主要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并尽可能形成书面文件。
3.提高实习教学组织管理
(1)指导教师应做好学生实习前的辅导。一要在实习课程开始时进行充分的实习前辅导,就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组织管理方式、学生应完成的实习任务向学生进行详细、明确的解释,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二要将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或解决办法提前告知学生。三要明确实习纪律。四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决定权,使其在目标明确、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自主决定完成实习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五要就实习报告撰写进行必要辅导。
(2)完善对实习过程的控制管理。 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协调、及时解决问题,应保持与实习学生和企业实习指导人员的联络,及时了解实习情况。
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争取实现实习效果最大化。对实习过程与原定实习安排出入较大的,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协调或调整。
(3)重视实结。学生因各方面的学识、经验有限,实习经历并非全部都能转变为正确的的认识和经验,有时会形成片面或扭曲的观点,因此指导教师应重视实结,除了认真审阅实习报告外,应安排适当时间就实习过程、学生实习表现、实习态度、实习结果进行总结,与学生就实习进行全方位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考察实习效果,对学生尚存疑问进行答疑、对学生的错误认识纠偏,及时巩固实习效果。指导教师同时还应对实习教学管理进行总结,对实习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以提高校外实习的管理水平。
一、管理机构企业化
班级管理机构不再采取传统的“班长”“团支书”模式,而是模仿企业模式构建了多个职能部门,由班主任担任“老总”,成立“秘书处”,协助班主任“调度”各部门工作。具体构成如下所示:
大一上学期由班主任担任“总经理”,下学期由班长团支书轮换。秘书处的职能是协助班主任、分配学生会下达的任务,记录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除了汇总、整理、每周公示平时加减分之外。各部门与学生会的主要职能部门有一个大致的对应关系,比如说,纪检部对应学生会纪检部,如果学生会纪检部下达的任务在班级中就由班级的纪检部来负责完成。其中星火服务社对应学生会四个职能部门:外联部、科技创新部、就业信息部、社团部。学生会这四个部门下达的任务都是由星火服务社的同学完成。
(一)班级管理机构构成及职责:
1.当班班长、支书(大一第二学期实行班长、团支书轮换制)
负责制定当班计划并合理分配相关任务,全程协调、督促负责同学“无缺陷”完成相关活动,共同完成当班期间公寓检查、综合测评等工作。完成自己负责部门的工作,完成班主任临时安排的任务。
2.秘书处
制定流程式工作单控制各项活动的执行过程。由当班人员根据基本分配原则和任务繁重程度合理分配工作的负责部门,必要时可以跨部门“协同作战”,并下达任务单到负责人。
3.其他职能部门
纪检部做好每天考勤记录,包括上课、自习、选修等,选修可以安排其他班委代管,做好教室门窗、用电等安全方面的监督工作,做好“班级小组”纪律观念的教育工作;卫生部严格执行卫生值日制度,做好值日生值日情况记录,做好“值日小组”值日积极性的教育工作;公寓部严格做好公寓各项工作的组织、督促、检查工作,每晚汇总到勤情况,有夜不归宿情况者及时汇报班主任;文体部全程指导、协调各项文体活动;学习部组织各种活动解决同学中的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构建良好学风,协调管理好各课代表为老师提供良好协助;组织部高质量、多互动组织好周四政治活动;宣传部高质量做好板报宣传,并定期更新,注重时事、主题明确、做好班级好人好事的宣传,配合各部门做好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讯部保质保量完成院系稿件任务,做好“通讯小组”协调工作,保证各种报纸的投稿率和发表率;新呼吸训练营做好“读书角”建设工作,搜集好的图书并共享,组织好“读书心得”活动,建设“书香班级”,做好系学生会心理咨询部的相关工作,组织同学参加新呼吸训练营,锻炼体魄,树立信心,提高演讲能力;星火服务社做好技能培训工作,做好服务社的服务性工作,增强服务能力和交往能力,做好系学生会外联部、科技创新部、就业信息部和社团部的相关工作。各职能部门每周五将加减分汇总给秘书处。
(二)管理模式企业化
1.部门制
每个部门都是一个两人以上的团队,并且分工明确,讲究合作,同时部门内部形成良性竞争,通过“赛马”来“相马”,让班委在较长时间的竞争中提高锻炼强度,并接受学生和老师的检验。
2.例会制
大一第一学期:每周周日开主题班会,并由各部门向全班和班主任汇报一周的工作情况,查找问题,及时调整;大一第二学期:实行班长、团支书轮换制,在合作竞争中逐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每周周日开主题班会,并由各部门向全班汇报一周工作情况,隔周周二晚自习第二节开班委会,由班主任主持;每天上午大课间各部门负责同学与班主任进行班级事务的常规交流。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追求进步、渴望锻炼的要求,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自我发掘、自我思考,调动更多同学关心集体、关注班级。
二、学生活动注重“校企融合”
(一)创建星火服务社
星火服务社以“校企融合,服务同学”为宗旨,面向企业用人、服务等各种需要开展各项工作。
建立“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技能练习与培训,并联络相关企业毕业时推荐技术人才;成立“销售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产品销售和业务推荐,并联络相关企业毕业时推荐销售人员。
通过服务社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社交能力,并通过与企业人员的联络和交流,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社会压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二)创建新呼吸训练营
新呼吸训练营源于学生参加“实战大学生”带来的一些理念,如:增强信心,勇于表现自己,提高学生的执行力,这些对于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很有好处,因此,成立这个训练营通过读书活动,模仿“实战大学生”进行执行力、表现力、自信心和演讲能力的训练。
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有效方法,该手术即能最大地切除肺肿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肺组织。我院于2007年10月成立胸心外科至今,共收治肺癌病人185例,行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者45例,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5岁。行左支气管袖式肺叶切22例,行右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18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所有病人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忧虑、孤独、失望、行为退化、情绪幼稚、依赖等心理状态[1]。因此,护士应多与病人交流,了解其心理活动,给以开导,消除不良心理,保持平静心态接受手术。
2.1.2术前健康指导 。病人入院时要热情接待和关心,指导烟酒,练习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根据病人情况,术前两天行气道雾化、间断吸氧。讲解术中术后的配合,各管的重要性,如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吸氧管、尿管等。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予以持续心电监护,吸氧,血压,血氧监测。全麻清醒后,待肌力恢复后拔除气管插管。抬高床头30-45度。
2.2.2维持胸腔闭式引流效能。胸腔闭式引流瓶置于床旁,引流瓶高度距引流口45-60厘米处,妥善放置,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若引流液在100毫升每小时以上,持续3小时,颜色为鲜红色或手握引流管有热感,病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应用止血药,加快静脉滴速,必要时再次手术止血。若引流液混浊,并有漏气现象,病人有发烧,刺激性干咳,咯出痰液与引流液一样,应考虑吻合口瘘。证实吻合口瘘的方法:经胸腔闭式引流管注入美兰,观察病人咳出痰色为美兰色。本组病人中有两例发生了吻合口瘘,一例经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而治愈。一例因吻合口瘘三周不愈合而放弃治疗而出院。
2.2.3呼吸道管理(1)鼓励病人有效咳嗽咳痰。咳嗽时深吸气后用力咳出,有利于肺复张。(2)协助翻身拍背,术后第一天开始将病人扶坐,拍背,拍背手法为背隆掌空,方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避开伤口,同时指导病人用力有效咳嗽咳痰,对咳嗽反射差者,可刺激咽喉部帮助咳嗽咳痰。(3)雾化吸入。常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针、R-糜蛋白酶,用生理盐水稀释。每日三次,每次半小时,连续三到五天。有保持气道湿润、稀释痰液、抗炎的作用。(4)指导病人正确的吹气球方法,每二到四小时吹气球一次,一要用力吹,二要拉长吹气时间。有利于增加肺活量,促进肺复张。(5)本组有一例病人出现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经过反复协助咳嗽咳痰、拍背、吹气球,症状好转,最后治愈出院。
2.2.4肺漏气的观察及护理。术后因肺组织或支气管残端破裂,缝合不全等原因你,本组有15例出现程度不同的肺漏气,水封瓶内引流管可见气泡逸出,根据其程度按Bu1an式引流系统可分1、2、3度,分别适度处理,获得满意效果,见表1.
表1肺漏气的观察。分度。处理
分度 平静呼吸 深呼吸 咳嗽 分析 处理
1度 无 无 有 肺泡无漏气为胸腔残留气体 鼓励咳嗽排痰可以用电动吸引
2度 无 有 有 肺泡有较小的破损,肺漏气 咳嗽,不主张电动吸引
3度 有 有 有 肺泡或支气管残端明显破损漏气 忌电动吸引,必要时手术修复
2.2.5抗感染治疗。术后静脉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2.6饮食指导。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蛋白质以每日每公斤体重2-3克为宜。避免进食过多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的食物以及胀气的食物。
2.2.7功能锻炼。为了使病人体力恢复,肺及机体功能早日康复,术后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同时指导病人进行肩关节活动,如术侧手臂上举、爬墙及肩关节向前活动,以使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至术前水平,并预防肩下垂[2]。
参考文献
新时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实现知识创新。而企业正常运行主要由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现阶段,面对知识创新的时代背景,应积极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招聘入手并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体系,促进企业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
一、加强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革新的意义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人类文明进入了知识时代,面对这一环境,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积极革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至关重要。知识创新企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企业中的不足,并将知识的学习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入到生产和销售等整个环节当中,因此在经营中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创新,其功能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加强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革新,将灵活性应用于企业现代化管理当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知识创新角度出发实施人力资源招聘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本,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从本质上来看,企业同时可以将大量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行引入,因此人才的个人能力应同企业知识创新的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企业知识创新的相关目标和战略应当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对内部职工的知识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将不符合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人力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清理,并积极招聘符合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出发对内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充分的把握。
其次,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新时期,在积极提倡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注重对其鲜明的特点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其在日常工作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也才能更加容易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当然,这种做法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对职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完全掌握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实施招聘的过程中,应了解人力资源部分专业技能等可以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培训,而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敬业精神等是无法通过培训来在短时间内进行改变的[1]。因此招聘过程中,应注重人力资源团队精神,才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同集体进行良好的配合,促使知识创新的可能性提升。
三、从知识创新角度出发构建人力资源体系
(一)丰富企业知识存量
知识创新现阶段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企业运行过程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人力资源,然而人力资源个体是无法将知识创新的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的,这种情况下,必须从人力资源个体、集体以及企业三个角度出发,逐渐丰富三者的知识存量,并促使其进行有效的融合,将知识创新的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经营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渐丰富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为财富的积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人力资源学习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知识存量进行应用,而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必须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工作中逐渐积累并更新知识库,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经营当中。针对企业来讲,人力资源获得知识可以包括两个途径,分别为内部和外部,而主要知识积累途径是内部[2]。因此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对知识进行积累、修正和有效应用的能力,促使人力资源在工作中能够对大量的知识进行掌握,并从中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企业运行的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
(三)知识转移
企业由多个部门和团队构成,在知识创新背景下,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可以对不同团队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知识进行转移,而转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过程中,针对人力资源个体来讲,其在对知识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从感性认知上将其进行升华,针对群体来讲,相关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将得到更加深刻的整合和诠释,对于实现知识创新,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压意义[3]。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针对创新知识的应用,需要将其同生产经营等多个环节进行紧密的联系,将知识创新的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知识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既能够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企业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重点内容之一,新时期企业在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顺应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知识创新背景下,有针对性的开展招聘工作,并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企业计量是企业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计量保证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企业计量管理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企业的各项活动,有效而切实地采用计量检测手段,并将计量检测手段形成体系。企业计量是控制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确保加工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客观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的最终手段。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科技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而保证质量管理最有效的基础和手段就是计量管理。
1、计量管理在监控产品质量中的地位
计量管理在监控产品质量中,是企业生产经营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计量工作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技术基础。一方面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计量检测工作就要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就生产卷烟产品而言,从烟叶辅料进厂称量,烟叶的增温增湿,烟叶烟丝加香加料,叶丝掺配,烘丝,贮叶贮丝,到最后生产出烟支成品的各项工艺指标,每个阶段都要对产品或其贮存环境进行各种计量检测工作。另一方面检测手段大都是由各种性能的仪器仪表设备所组成,它们的准确性如何,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的检验结果。所以,产品质量的好坏,不只取决于生产工人的操作技术,更取决于生产过程的检测工作和检测设备的完好状况。
2、计量管理在监控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2.1技术保证作用
产计量技术的保证作用,首先是要保证计量单位制的统一,量值传递的准确可靠。计量管理就是通过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量值校准、传递、调整,来确保量值的准确。其次,是要为生产活动提供科学的数据和信息,参与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流程过程,并提供动态的数据信息。计量的最终产品是数据信息。如我公司烟草生产过程中的叶(梗)丝的加香加料系统,就是由核子秤提供准确的重量信号反馈给加香质量流量系统,从而自动调节加香流量,有效减少了人为误差,保证了加香精度。由此可见,如果计量不能提供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各种正确的数据信息,那么企业产品的质量就会失去重要的技术支持。
2.2法制监督作用
计量部门最大的权力是监督权。对企业来说,就是要依据《计量法》的规定,接受上级计量标准直至国家的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计量管理制度,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监督、调控,并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对企业内的检测设备,依法进行检定、测试和校准;以保证提供的数据真实、准确。为企业生产传递反馈各种正确的数据和信息,起着重要的监督调控作用。
3、计量管理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达到质量标准,只有通过计量检测后才能最后判定,因此,计量管理的好坏将对产品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计量管理围绕着企业的产品,首先,是要对产品的技术指标进行依法溯源。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量制、量值和技术规范来制定企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并分解出产品的技术指标和生产中允许的误差范围。其次,是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计量标准仪器,如我公司计量室购置的衡器标准器、电学标准器、力学标准器对外接受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量值传递、校准、比对等;对内在开展对测量器具的检定同时,要不间断地对企业产品进行抽查。再就是,要完善企业的测试手段、测试流程、检测设备,使产品在生产中受到全过程、全工序、全工艺的检测,以保证产品质量。
4、企业如何加强计量管理
4.1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的需要,建立必要的计量规章制度,并不断地完善。只有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计量检测工作的有效实现,使企业计量工作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要建立合理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点:①计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③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和流转制度。④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⑤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⑥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⑦计量检测管理制度。⑧计量工作的定期审核与评审制度。
4.2 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
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能确保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风险。首先企业应根据材料检测、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计量、产品检测等方面的需要确定计量检测点,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计量器具。其次编制本单位计量器具管理台账,制定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方法和周期检定计划。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县(市)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对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可自行开展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合理确定检定(校准)周期。周期的确定应有文件作出规定,并经领导批准。对不能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将其送有资格开展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企业还应对计量器具实施标志管理,标识要注明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和检定(校准)单位或部门,对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应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并作出明显标识。
4.3 对计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准确有效的计量检测数据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检测,生产工艺监测和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考核装置或设备的工作能效也能判断计量点是否准确。还能为企业的技术革新提供有效的技术来源。生产操作人员最熟悉装置流程的关联性、设备的负荷、计量器具的稳定性以及物料的损失情况,让他们确认生产控制计量数据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相应的计量职能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监督执行。
从技术上讲,计量管理应从对计量器具的管理转向对测试数据的管理,为保证企业产品质量提供准确的数据,切实发挥好企业计量的作用。
4.4提高计量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
计量管理是系统的管理,不仅包括计量器具的管理,还有计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内部检测或校准规范的编写、实施。企业可能有成百上千的计量器具,对各类计量器具的用途、测试对象以及其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则应该有所了解;对于关系到企业质量的重要计量器具更应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影响测试误差的因素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计量管理有的放矢。这就对计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公司的计量器具的维护、检定校准都有专职人员来负责,各车间设置了兼职计量员,按照计量法建立健全了从烟叶材料进厂、烟叶烟丝的加工到合格烟支成品出厂检测的计量管理考核制度。从而做到计量工作层层有人负责,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计量管理体系,根据不同的计量器具制定相应的定检周期标准。对新购进厂或新出库的计量器具一定要先通过检定并张帖有效标识后方可使用。较复杂型的计量器具按周期联系省计量院检定,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公司计量技术员每年参加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员培训,以提高检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掌握更新更准的计量检定技术。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key of competitions between enterprises has changed from the hardware, raw materials, equipment, capitals, etc. to the software, knowledge capital or talents. The loss of talents, which failure in talents competition leads to, takes away invisible knowledge capitals and intelligence wealth. This will become the barrier of enterprise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 essay puts forward promoting working abilities, loyalty degree and sense of ownership to the organization by career management based on knowledge foundation. Integration of personal knowledge and enterprise knowledge will combine the career management with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cally, to retain staff. When the job development of staff and enterprise strategy keeps identical, the joint strength of personal enthusiasm, creativity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will reach maximization. Such career management based on knowledge foundation, which makes knowledge management more orderly and effective, forms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t is the source of the continuous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Continuous advantage; Career Management;Job Anchor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面对我国己成为WTO成员国的新形势,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新挑战,面对组织创新与发展的巨大压力,留住员工,尤其是留住高素质的优秀员工对组织的意义不言而喻。大多数企业在制定留人政策的时候,对于工作设计、薪酬设计以及领导配备的意义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在制定的具体实施操作办法时也常从提升职务、增加薪水、配备好的合作领导等入手,但对于第四种——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却少有涉及。70年代,欧美等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员工需要获得职业满足感,他们希望建立一套机制,使得员工可以在组织内部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职业生涯管理便应运而生。现在,职业生涯管理已成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我国,职业生涯管理还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兴课题,许多人对此还很陌生。尤其在知识成为新时代各企业的竞争利器,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使企业充分运用知识,发挥知识的巨大作用;同时,人作为知识的载体,肩负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重任,他更具灵活性与创造力。因此,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把个人的知识与组织的知识有效融合,达到知识管理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新的切入点。而理论界对这一课题还很少涉及。本文提出实施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在这方面做出一个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职业生涯管理及相关理论
1、职业生涯管理的定义
职业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谓生涯,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T. Hall)的观念,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组织生涯发展是组织生涯管理和个人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所产生的结果。把个人的生涯计划和组织的生涯管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以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
职业生涯,也称为事业生涯,是指人一生所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连续经历。职业生涯管理是指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信息和升迁机会等方式,建立或改善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的管理活动。职业生涯管理可使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意义重大,感到现实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理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价值感。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每位员工自主开发精神资源的有效管理方式,它能有效抑制企业与员工个体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并避免由此所造成的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的丧失。
职业生涯管理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具体指组织帮助员工具体设计及实现个人合理的职业生涯计划,这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二是员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称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本文所探讨的属于第一种范畴,即组织采取的针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2、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现状
在学术上,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日益关注,专家学者们都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这一全新概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有价值的观点与解决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值得企业界参考。
帕森斯教授在1909年的《选择一个职业》中明确了职业选择的三个要素:⑴应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局限和其他特征;⑵应明确的认识职业选择赖以成功的条件,了解不同职业的优势和劣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⑶应明智的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综合与平衡,使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较好的结合起来。帕森斯理论的内涵,是在清楚的认识、了解个人条件和职业状况的基础上,实现职业与人的合理匹配,使人能够选择一种适当的职业。
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是研究劳动者如何在同类型职业中进行选择的问题。他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其动机驱使,人在选择职业时也不例外。不过,此处主要受职业动机的影响”。
王琪延在他所著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提出重点阐述了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⑴美国萨帕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咨询师约翰?霍兰德在“人业互择”理论中提出的职业性向理论。⑶自我职业技能的认定。⑷美国E.H.施恩教授提出来的职业锚理论。职业锚是个人职业选择的依据,并为个人的全部职业生涯设定了发展方向,是影响个人才能发挥的决定力量。
哈罗德?R?华莱士和L?安?马斯特斯在他们所著的《人生与职业开发》一书中简要论述了制定职业生涯计划的必要性。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应当具体、现实和诚实,并且应当设定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并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职业目标,促进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杂志社编的《员工教育训练实务及案例》一书中,介绍了一家美商公司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做法。书中还具体论述了员工在追求事业生涯发展的过程:选择目标、确定方向、正式投入、体会工作中的历练、评估自我的得失、做成事业生涯规划的最后决定。
三、知识管理及相关理论
pp1955年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提出了一个后来被反复引述的观点:“知识已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特殊的资源呼唤特殊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由此应运而生,知识管理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理论界热门的研究领域。知识经济催生了知识管理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并极大的促进着这些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使知识管理的水平达到一个新阶段。
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就是将组织内的知识从不同的来源中萃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储存及分享,并提供组织成员使用及创造增值,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研究发展
世界知识管理发展史上的三为杰出代表人物:
得鲁克博士,他是最早感知和预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人物之一。基于20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这一事实,他提出21世纪最大的管理挑战是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的著作对广大管理人员理解、认识知识经济,接受知识管理,以及现代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野中郁次郎博士,他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1991-1995),这个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基础理论,他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
斯威比博士,他是世界上最早在著作中使用了“知识管理”一词的人(1986),并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首先发现和定义了知识型组织这一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并开创性的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1986-1987,2002)。他提出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框架(1997,2001),并将关于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理论形成完整的知识型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3、资源基础论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可简称为“资源基础论”,它是在对主流的战略理论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其基本目标就是解构被经济学家视作生产函数的企业这个“黑箱”,将其拆解为更为基本的成分,以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资源基础论首创于1984年,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lt)的经典性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1984)的发表为标志,后来一些学者,如蒂斯(D.J.Teece)、皮萨诺(G.Pisano)、舍恩(A.Shuen,1990)、潘迪安(J.R.Pandian)、彼德拉夫(M.A.Peteraf)等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强调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该理论指出,如果市场中所有厂商的资源和能力都无差异的话,那么市场中所有厂商都没有能够独自创造额外价值的战略。任何能够创造优势的战略都会立刻被别的厂商模仿。因此要持续获利,厂商的竞争优势必须以稀有或难以流动的资源作为基础,这意味着没有或不可能存在资源和能力的运转良好的市场。而且,即使是在功能完善的市场上,资源和能力也是具有稀缺性和不易流动的特征。由于竞争优势受到隔绝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的保护,如研究开发所形成的专利、企业家身上的冒险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可以防止竞争对手模仿或削弱对手厂商的竞争优势的源泉,使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可以持续下去。知识管理即是建立在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稀缺资源的基础上。由此,企业以知识管理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建立持续竞争优势。
四、本文的思路及架构
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职业生涯管理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职业生涯管理产生的背景、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实施步骤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有利、详细的论述与论证,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是,这些文献资料所研究的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都过于片面,它只考虑了人作为组织中重要资源的因素,研究的是个人怎样在企业中发展,如何得到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而现阶段理论界研究的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也仅仅只从知识单向考虑,只考虑企业如何创造、获取、运用、共享、更新知识。现代企业组织中,人与知识作为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资源,它们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使人与知识相融,把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都有重大意义。
本文从知识基础观点出发,联系资源基础观点再到企业竞争优势。人是知识的载体,留住了人才,让其有归属感、忠诚,能够随着企业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则可以使个人的知识与企业组织的知识相融合,这样可以将职业生涯管理与企业的知识管理联系起来,
首先,提出主要观点:基于知识基础观点的职业生涯管理是获得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阐述其理论意义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其次系统论述职业生涯管理与知识管理如何紧密结合,以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怎么样与知识管理及职业生涯管理相联结。
最后,在实践中如何实施这种基于知识基础观点的职业生涯管理。做出结论及展望以后的后续研究。
pp我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开展有竞争力的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实行长远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因此,知识经济时代,重视知识资本,在企业战略平台上实施职业生涯管理,打造现代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便是本篇论文选题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F?德鲁克著.杨开峰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美]鲁迪?拉各斯,丹?霍尔特休斯著.吕巍,吴韵华,蒋安奕译.知识优势:新经济时代市场制胜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英]安妮?布鲁金著.赵晓江译.企业记忆:知识管理战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润彤,朱晓敏.知识管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5] 余光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0):2-7.
[6] 李殿军.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J].经济师,2003(5):135.
[7] 谢晋宁.后企业时代的职业生涯开发研究和实践:挑战和变革[J].南开管理评论,2003(2):13-17.
[8] 刘志彪,姜付秀.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03(2):71-77.
[9] 王兰云,张金成.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J].当代财经,2003(4):91-94.
[10] 赵p勇,郭红玲,武振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J].经济体制改革,2003(1):60-63.
[11] 苏方国,赵曙明.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与企业竞争优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2):7-11.
[12] 马士斌.生涯管理:企业承诺决策模型[]J.中国人才.2003(2):37-39.
【正文】
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重新思考自己的持续竞争优势。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生产力的影响日益凸显,人及他所拥有的知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竞争已成了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如何在企业战略平台上吸收、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留住人才,为企业储备最宝贵的知识资本并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头戏。人力资源管理因而成了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未来企业很难在财务、营销等方面保持长久的优势,只有针对本企业特点而采取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能轻易的被对手所借鉴,形成持久性竞争优势。
一、拥有知识的人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㈠ 企业知识理论
pp企业知识理论是在企业资源观和企业能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上,测度企业竞争的基本尺度包括四个方面,即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在这几个方面,企业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发挥了关键作用。企业不断创新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知识这种特质资源的效用大小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企业各种资源在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别、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能力差别的背后实际是知识存量的差别,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在表现,没有知识的支撑,能力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会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使企业产生独特性和作为企业独特资源的是它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pp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同时,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必须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积累过程才能获得,并发挥作用,成企业决定未来知识积累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得竞争优势得以持续下去。而由企业知识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竞争优势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那样,企业作为一个知识集合体,是一个知识分布系统。企业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积累过程获得知识,并使知识发挥作用。新的知识逐渐融入企业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中,成为企业决定未来知识积累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知识存量和认知结构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力量上体现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㈡ 人与知识的统一
知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有代表性,最具独特性的资源,它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企业中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生产活动、组织管理、战略规划等都无不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因而,知识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人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知识的拥有者、创造者、使用者,如果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没有与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则组织的知识管理永远只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旦组织中的关键知识的载体——核心员工流失,则整个企业原来所拥有的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知识也随之消失。由此,企业原来的竞争优势就不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它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失去竞争力。
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只从个人单方面考虑,虽然这可能是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得到满足,但他个人的知识,及长久以来能使他的技能和工作能力的潜在知识则不能得到系统的归总和更新;员工的知识积累很有可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这将成为他将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或者个人的知识得到提升,而公司的知识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个人与企业战略远景不符,则企业的整体创新力、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将成为一句空话。而传统的知识管理也只是从抽象的知识出发,只考虑如何管理组织中的资源,而没有把知识的载体——人作为知识管理的中心。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它是获得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当然,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管理手段或途径,这有一个前提,它必须与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状况及公司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并随时以环境的动态变化为依据。这样,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在企业的战略规划远景下进行,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健的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
㈢、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的转化
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又是知识的载体。人与知识是相互依存的,知识通过人的学习、传播与创造,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人则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认识社会,适应各种学习、工作。员工进入一个公司从事某项工作,都要掌握与此工作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而这种知识不是生来就有,它有一个从无到有、从陌生到掌握、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因此,员工往往都通过在工作中增长自己的知识技能来获的进一步的发展,而工作中的历练能带给他更多的实践经验,或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典范。当员工在工作中积累了新的知识,并有所发挥,创造出新的价值时,他的能力便得到体现。此时,个人的职业成长就和公司的目标统一起来。
当组织为员工提供互动、交流、透明、整合的条件下,使员工个体间进行交流,思想与经验得到比较。个体相互交流时,企业内的知识透明化,把个体技能和知识组件整合成一个功能整体,在个体和小组或整个企业见进行双向反馈,个人的知识才能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其职业成长,而企业为实现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更多的会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对员工进行工作轮换,或组建工作团队,鼓励知识创新等,这都是组织知识共享,实现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融合的有效途径。当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时,个人的职业生涯得到发展,组织的创新力与竞争力就建立在组织知识基础上,这最终还是与个人紧密相关的。
㈣、理论意义
1、职业生涯管理对组织的意义
pp⑴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不断开发并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因为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能不断更新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创造力,从而使无生命的“物”的资源充分尽其所用,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社会的主体.而掌握和创造这些知识的就是“人”,因此企业更应注重人的智慧、技艺、能力的提高与全面发展。因此,加强职业生涯管理,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如果离开人的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一句空话。
pp⑵ 职业生涯管理能充分调动人的内在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职业生涯管理不仅符合人生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立足人的高级需要,即立足于友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了解员工在个人发展上想要什么,协调其制定规划。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这样就必然会激起员工强烈的企业服务的精神力量,进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
⑶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组织保证。任何成功的企业,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拥有高质量的企业家和高质量的员工。人的才能和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不会虚耗、浪费,企业的生存成长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发达国家的主要资本不是有形的工厂、设备,而是他们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训练有意的人力资源。通过职业生涯等管理努力提供员工施展才能舞台,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是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组织保证。
⑷ 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保证个人的职业成长与组织知识管理相融合。员工在企业中必然会期望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他希望能达到自己所预期的职业发展目标,而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员工知识的不断存储、积累、运用、更新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同时,组织要得到长远发展必然要有一个更广阔更有价值的知识管理平台,这都依赖于知识的载体——人所拥有的知识。因而,基于知识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个人知识与组织的知识相融。
2、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pp对员工个人而言,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pp⑴ 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因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职业生涯管理既能使员工了解自身长处和短处,养成对环境和工作目标进行分析的习惯,又可以使员工合理计划、分配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技能。这都有利于强化环境把握和控制困难的能力。
pp⑵ 有利于员工更好的掌握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提升自身的知识、技术或经验方面的能力。无论是知识存量的提高,还是知识结构的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是知识的更新,知识所产生的创造力都大大提高,个人素质、工作技能综合素养都得到极大提高。
pp⑶ 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生活其他部分的关系。良好的职业计划和职业管理可以帮助个人从更高的角度看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选择,将各分离的事件结合联系,服务于职业目标,使职业生活更加充实和富有成效。它更能考虑职业生活同个人追求、家庭目标等其它生活目标的平衡,避免顾此失彼,两面为难的困境。
⑷ 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工作的最初目的可能仅仅是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进而追求的可能是财富、地位和名望。职业计划和职业管理对职业目标的多次提炼可以使工作目的超越财富和地位之上,追求更高层次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功。
㈤、可行性
1、 知识管理深入人心
知识经济催生的知识管理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一致认同。知识是第一资源,它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知识管理则将知识分类、整理、存储、使用、共享并不断更新,由此不断产生出创新力与竞争力。
2、 职业生涯管理大势所趋
pp人力资源在企业中产生重大作用,个人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企业拥有人和知识资源的保障,而职业生涯管理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能提高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可度,减少了人才资源与知识资源流失的风险。
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法、制度的不断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法与制度的完善有助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开展,不论是个人的自我认识、专业培训、技能提升、人文环境的优化都起着重大作用。同时,企业的知识管理也能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或方法得以顺利的实行,当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管理两者统一起来时,它们应有的效用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⑴ 工作设计更加科学并与员工个体相适应,更能反映工作特性,使员工与工作岗位更加匹配,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员工间的知识共享也更趋容易,更易形成知识在组织中的无障碍流动与沟通 ,也能进一步得到深度认识与更新。
⑵ 绩效奖惩制度使员工更乐于对组织中活动的持续不断的承诺与风险,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贡献知识与分享知识的工作,并增进员工对知识管理流程的长期参与的意愿。另外,奖惩制度也能激励员工为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知识水平、综合素质,为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不断参与知识管理,并把自己的知识用于企业的创新,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⑶ 教育培训制度多样化、合理化,这包括持续性的学习,运用交互式的训练,善用学习科技、组织沟通系统等。这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能满足不同员工对教育形式的需求,能因人而异,产生特殊的效果,使员工在知识获取及积累、更新方面能有更多的选择。这都是与个人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
二、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
㈠ 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再生产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将成为未来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首要来源。经过对知识创造价值巨大的潜力的认识和反思,许多企业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明确的把知识作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通过知识管理机构或部门协调统一企业各部门的知识管理活动,从组织整体的角度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化个别优势为企业整体优势。作为知识资源的拥有者,人力资源是知识资源的创造者、载体和管理者,知识资源是个人能力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发展源泉。
知识管理承担企业知识资源的获取、保存、共享,运用知识不断创造价值及创造学习性文化环境的塑造及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则协助配置知识管理工作所需的组织模式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类似,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及管理体系中所起到的是全局性和基础性的辅助作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相互配合,建设学习型、协同型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模式,通过知识管理建设起有组织的机构知识资源,提供了知识学习、交流和管理的手段,辅助员工持续的学习知识资源。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机构知识传播、学习、交流渠道——专题培训和在职培训。在提升各个员工、整个组织能力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直接提升企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素质,并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㈡ 职业生涯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
要建立新型的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企业必须关心员工的成长。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型员工。满足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要求将成为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员工不仅要得到合理的报酬,也要得到发展自我的机会和条件,因此,企业必须提供职业生涯管理的服务。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规划员工实现自我超越的职业生涯,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为了避免员工羽翼丰满就跳槽离职现象的发生,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规划企业的宏伟前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坚定同企业共同发展的信心,为有远大志向的优秀人才提供其施展才华、实现自我超越的广阔空间。
㈢ 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职业生涯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的职能和全新的实践活动,它是以人力资源资本论为前提,在探讨职业生涯管理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问题时,可先论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
已有理论研究在潘罗斯区分资源与资源提供的“服务”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实践,提出了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的观点。能够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并且是不可替代和难以模仿的(Barney,1991)。人力资源实践在提升企业能力方面具有独特性、因果模糊和协同效果,但单一的人力资源实践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所以,人力资源实践不能作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这种由一整套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的实践构成的,具有高技巧和高激励工作动力的人力资本集合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独特的人力资源实践是企业竞争的基础,但并不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人力资源提供的人力资源实践才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造就竞争优势。但,并不只有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才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或者在提供同等效益时采取相对的低价格,或者其不同寻常的效益用于补偿溢价而有余”(波特,1997)。所以,并非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都能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在“采取相对的低价格,或者其不同寻常的效益用于补偿溢价而有余”的人力资源活动,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类人力资源活动就是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即指在遵循企业竞争战略逻辑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源战略和人力资源政策指导下,有机结合的系统化人力资源活动。
而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通过组织目标的设定,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企业文化使员工通过对组织目标、企业环境和价值观的认同,自觉地使个人的职业计划和事业目标融人企业组织,并与企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的过程。它根据员工所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职业性向、人性状况及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治理结构及外部环境等因素,来对员工制定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在企业组织中得到晋升、岗位轮换、培训或家庭职业生涯的平衡等。进而达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员工在自我实现的同时,自身知识得到积累,工作技能、工作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副提高,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两者是企业创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引擎。职业生涯管理则符合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的概念内涵的要求:
1、职业生涯管理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活动,提供的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对不同员工以不同方式、不同手段或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组合,使他们得到不同的职业升迁、轮换等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活动或人力资源活动系列。因而为企业提供不同的人力资源服务或人力资源服务系列,这些服务是决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2、职业生涯管理是系统的人力资源实践。职业生涯管理这一人力资源实践是组织整体的任务,旨在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极大提高组织绩效。同时,个人也得到成长与完善,个人职业发展与组织目标统一,进而创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3、职业生涯管理是遵循企业竞争战略逻辑的,对准的是同一企业竞争战略目标。企业在推行职业生涯管理时,是组织成员自觉的把个人的职业生涯与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增进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在组织与成员的共同成长过程中实现人才战略,又达到企业的战略远景。
4、职业生涯管理是有机结合的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在长期运营中随外界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动态活动。它以员工个人积极参与为基础。经理人员应扮演教练、顾问的角色,帮助员工分析职业需求,了解现实状况,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为员工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途径提供建议。人事部门还要积极推动职业生涯管理,为员工提供信息与咨询,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培训与开发机会,并保证与企业人事政策的一致性,保证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效的实施。这要求企业所有员工、相关经理人、部门的长期协作,相互配合,并形成独特的信息交流方式,这也是系统化人力资源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它能促成企业更有效率的完成任务,实现企业目标,赢得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管理可使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意义重大,感到现实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理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价值感,职业生涯管理这一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有正式的职业发展计划和相关的职业发展指导,为员工职业生涯提供发展的路径、阶梯和方向。职业生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新职能,它以个人的知识积累增长、能力素质的提升,与组织整体知识管理工作的需求一致为前提,组织的长远发展必然建立在组织独特的整体知识资源所产生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这种竞争优势最终表现为创新能力,企业便可得到持续发展。只有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相融时,个人的职业发展才有长远的保证与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性。它使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战略相统一,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这成为企业创新、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知识资本成为企业含金量最大的资本的前提下,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技术、设备、产品日益同质化,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不再明显,企业单靠产品、技术、营销等常规竞争手段很难在白热化竞争的市场上赢得明显的、长期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不再把重点放在无形的知识资本及其利用与开发上,企业将不能得到持续竞争优势。因此,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三、实施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pp
㈠ 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职业生涯管理应重点针对企业的核心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上有一个原则叫“二八原则”,是指占组织20%的员工完成80%的工作任务,创造了80%的价值。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保持稳定的人力资源结构,保证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就必须了解并掌握本企业20%的核心员工的特点和优势,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重点培养和激励这20%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另外80%的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要留住这类员工除了提高留人成本外,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个人较好的发展空间,为其提供职业生涯管理服务。这就意味着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主要还是针对组织中的优秀人才或重要人才进行的。
2、职业生涯管理须要企业全员协调合作,共同参与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需求相互匹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员工应该明确其工作意愿、能力倾向,事实上,员工的直接一线领导比人力资源部门更清晰地认识员工的特点与需求,如果完全由人力资源部门来操作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可能会在未正确、全面认识员工的情况下加入人力资源部门自己的价值观。
然而,职业生涯管理不是员工个人的事情,员工不可能在任一组织内部任意根据自己的意愿转换岗位。组织也应该了解员工的业绩水平、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双方不断沟通,制定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组织要为员工实施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提供机会。因此,只有将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直接上司或一线管理人员和员工本人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
3、职业生涯管理必须兼顾员工个人职业发展与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提出的必然要求,它是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它应该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职业生涯管理必须满足个人职业发展需要与组织需要,或者说是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只有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后,才可能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答案,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机会。同样,只有满足了员工的职业需要,才可能满足组织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求。职业生涯管理强调在尊重组织成员个人需要的基础上,组织中的领导层承担着引导、指导和协助组织成员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实现的使命。组织在要求其成员做出贡献时,应当积极为组织成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机会和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组织成员自觉的把个人的职业生涯与组织的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进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在组织与成员的共同成长过程中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㈡、职业生涯管理实施步骤
1、员工自我评估
职业规划从自我认识开始,然后才能建立可实现的目标。这种认识自己的过程称为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做出最佳抉择。知识增长对于个人价值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培训与学习也因此成为企业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留住人才的举措。个人知识管理的运用也就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知识增长,包括选举学习机会,调整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文档处理过程,需要更全面的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才能达到知识增值的目标。
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则重在员工对自己知识水平、结构的认识,个人知识结构与人的性格、气质相配合才能最有效的发挥潜能。只有员工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知识积累、成长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在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上作一个长远、整体的规划,这在员工成长的同时提高他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达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融合。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估,可以帮助员工挖掘更多的潜在机会,避免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错误。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
另外,组织还应帮助员工进行个人与环境的评估。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个人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和不利因素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使组织中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组织的战略远景,又与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一致,这样,员工在与组织统一认定的目标下,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与自身潜能,为组织效力,达到组织绩效的最大化。
2、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确定目标,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和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在科学、系统、规划地实施了职务分析和对员工进行了全面的心理测验、干部测评的基础上,既要尊重个人的意愿。也要从公司发展的全局出发,帮助员工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选择和短期、中期、长期职业生涯目标的制定。在制定规划时,个人会对自己职业生涯中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楚的计划,组织则根据个人的预期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帮助员工知识的不断丰富,并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同时潜移默化中把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
3、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pp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单位发展情况,将各职位的需求状况做出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上述规划的内容、结合职务分析中任职资格的分析、员工心理测验与干部测评的结果、绩效考核的结果、培训中的表现以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对各个职位升迁的人选做出较明确的排序。通过对员工的个性、能力、气质等方面的测评,明确原所属的职业锚类型,对员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安排适合他所作的工作。较全面地分析员工的长处与不足、在使用中扬长避短;针对他的不足、拟定相应的培训方案。根据员工的上述特点、结合职务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组织在指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组织发展战略所需的知识种类(显形知识或隐性知识),对员工设计不同的职业通路。显形知识可与个体分离,它可通过语言、书本、数据库等进行传播,因此显形知识的获取、共享、增值等可以通过各种职业通路达到。而隐性知识不能与个体分离,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不易表达也不易传播。因此,知识管理就隐性知识的获取、存储、运用、增值对职业生涯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组织在职业通路设计上可选择横向、网状或核心型职业通路,这有利于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员工的充分够,实现知识在组织中的无障碍流动与充分共享。在这一过程中,员工通过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交流来分享个人的经验与思想,促成灵感的激发与知识的创新,逐渐实现隐性知识显形化。
组织在推行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应对员工提供阶段性的工作轮换和职业通路。新雇员进行自我测试以及自己的职业锚更加具体化的一个最好办法是去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进行工作轮换,雇员们获得了一个评价自己的资质和偏好的良好机会,同时也得到了一位对于企业事务具有更宽的多种功能视野的管理者。
职业生涯通路的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
⑴ 纵向职业通路。这是传统的职业发展模式,员工在某一业务领域不断发展,职位得到晋升。员工在管理等级、技术等级、技能等级、薪酬等级上上下下变动次序。纵向职业通路的最大优点是它一直向前,员工清楚的知道自己必须向前发展的特定工作序列。
⑵ 横向职业通路。企业还可通过采取横向调动来使员工焕发新的活力、迎接新的挑战。员工可以增加自己对组织的价值,也使他们得到新的发展与机会,使工作具有多样性,丰富了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这可以使员工获得新的职业发展机会,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员工愿意为公司奉献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⑶ 网状职业通路。它包括纵向的工作序列和一系列横向的机会。它承认在某些层次的经验的可替换性,及晋升到较高层次之前需要拓宽本层次的经历。这比纵向职业通路更现实的代表了员工在组织中的发展机会。这种纵向和横向选择,减少了堵塞的可能性。使组织的职业生涯通路更加顺畅,员工的发展更加自由,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⑷ 核心型职业通路。核心型职业通路实际上是通过工作扩展让员工在原工作岗位上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职责,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这种职业发展模式虽然在职位或薪酬上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员工获得了组织对他们价值的认可。
在实际实行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变化。各种职业通路之间应相互协调,因此,应该要做好职业通路之间的平衡与合成工作,力争使组织中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3、 职业工作与培训
企业应针对不同员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职业生涯目标所必须的各项技能与知识,并采取不同的职业生涯策略。在确定具体的职业选择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即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措施。例如,在职业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在职业工作中,员工便通过运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开展自己的工作,并重新获得新的知识,这就是运用知识,对知识进行创新的过程。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建立在员工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与提高,因此员工在职业工作中更加注重的是组织能否提供给他们足够的,高水准的职业培训和教育,这就要在企业的知识管理框架下,对员工进行不同的培训与教育工作。 4、实施评估
企业应对职业生涯管理进行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以检验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的执行情况,并为后续工作作好准备。导入职业生涯管理后,企业在第一年中,职业生涯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每季度进行一次总结,以后每年进行一到两次总结。2至5年进行全面回顾性总结,推广好的经验,改善存在的不足,包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在全体员工中推行职业生涯管理一段时间后,可进行全面的总结,从而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把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化、模式化,也就是对一些重复性的职业生涯管理活动根据好的经验,将活动的程序、内容“标准化”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以后的定式,减少混乱、提高效率。这一过程可与组织知识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共用一个网络平台,使员工及知识管理的各种信息充分共享。
6、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
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并做出相应调整。既要使得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对其有着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又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职业领域,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可以预测的,有些则很难。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的规划进行评估和修订并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以此来不断的使员工得到发展与进步,员工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换代,知识资本转化为的竞争力也更具有优势,企业因此得到持续发展,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由以物为中心转向以拥有巨大知识财富与智慧的知识性员工为中心的管理。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使稀缺的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发挥最大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尤其在常规的竞争手段很难在白热化竞争的市场上赢得明显的竞争优势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创建成为关键。传统的知识管理着重于抽象的知识的获取、存储、运用与增值,而忽略了人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而职业生涯管理则偏向于个人职业的发展与成长,忽视了个人对知识的期望,这必然为企业长远发展埋下隐患。本文把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管理结合起来,提出了如何在企业中实施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当个人的知识与组织的知识相融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了保障,这种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当然,在实施基于知识基础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践规范及它的普遍适用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F?德鲁克著.杨开峰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美]鲁迪?拉各斯,丹?霍尔特休斯著.吕巍,吴韵华,蒋安奕译.知识优势:新经济时代市场制胜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英]安妮?布鲁金著.赵晓江译.企业记忆:知识管理战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4] [美]哈罗得?R?华莱士,L?安?马斯特斯著.邵剑兵译.人生与职业开发[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
[5] [美]Felix Janszen著.雷华,马乐为译.管理创新:公司发展的全面解决方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6] [美]杰夫里?普费弗著.胡汉辉,李娅莉译.求势于人:释放员工能量,实现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 张润彤,朱晓敏.知识管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8]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物价出版,2002.
[9] 人力资源管理杂志社.员工教育训练实务及案例[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10] 韩p平.论知识员工的开发与管理[J].人才开发.2002(3):10-11.
[11] 苏方国,赵曙明.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与企业竞争优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2):7-11.
[12] 马士斌.生涯管理:企业承诺决策模型[]J.中国人才.2003(2):37-39.
[13] 何德勇.KM VS HRM: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研究,2003(3):32-35.
[14] 张光明,张松林.如何帮助员工指定职业发展战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8),:45-46.
[15] 马p凌,卢继勇.个人职业发展与组织人才战略[J].中国人才.2002(11):38-39.
[16] 张建红.企业管理的新课题:实施职业生涯开发系统[J].天津经济.2003(1):53-54.
[17] 李殿军.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J].经济师,2003(5):135.
[18] 谭p蓓.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经济师,2003(5):112-113.
[19] 谢晋宁.后企业时代的职业生涯开发研究和实践:挑战和变革[J].南开管理评论,2003(2):13-17.
[20] 甘永成.实施知识管理的系统框架及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3(1):21-25.ppppp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不断深入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企业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需要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一、《企业管理基础》课程概述
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经济管理专业技能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很多,比如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从管理对象来看,分别是对企业经营、生产、销售等三个方面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从企业的类型来看,分别是对电子商务企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基础是一门系统研究企业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紧密联系的,事物的普遍性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具有指导意义,掌握了事物的普遍性,就掌握了理解事物特殊性的一般方法。因此,对于各个经济管理专业来讲,都应该开设《企业管理》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企业管理基础》是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让我院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树立企业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高自身对企业管理实际运用能力。
二、《企业管理基础》教学现状
《企业管理基础》教学存在知识理论化,思维固定化的现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管理技能的掌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产生枯燥的感受。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对概念的记忆和思想流派的理解,大多数老师停留在管理原理的讲解和管理理论的灌输。很多院校的师生对这门课程停留在较浅显的意识阶段:文科类的课程,背背书为考试,看案例当作业。案例教学就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代名词,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唯一的方法,学生不敢走出课堂,老师不会引入课堂,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案例教学中。以致使学生掌握技术性的知识技能较好,而对于企业管理的技能和方法几乎没有。
三、《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依据和主线,要求真正体现高职教学"以能为本"的特色。因此,实践教学是以职业能力为框架来组织教学的。
传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文科类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使用案例教学,除此之外还有教学演示和课堂讨论。学生习惯为了案例为案例,教师习惯一个案例使用多年。殊不知,在现代竞争激烈的时代,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多变和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不断的创新。要想保持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必须通过管理,整合企业的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掌握最新的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一出校门就能服务于企业。
为此对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案例教学
尽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被运用的很多,但是效果却是一般。要想通过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讨论式、自学式、互动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所用的数据、案例尽可能采用我国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把教学内容寓于对中国企业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分析中,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洋为中用。再次,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专业领域的成功企业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成功领导者的经验的学习,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力量。
(二)、情景模拟教学
在学期开始就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随着学习的深入,将班级慢慢的企业化。学生有的变成员工,有的是部门主管,有的是总经理。随着新的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组织,按照学生的意愿结合所学专业处在行业的大企业或者成功的企业进行模拟。置情于景,将学生放在模拟化的"企业"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形成有助于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和实施管理技能的有利环境。
(三)、到各类组织参观学习
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的各层次的工作人员,了解不同层次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和职责,以及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及如何处理。了解普通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面对面的与企业人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第一手的有关管理的信息资料,加强信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让学与企业管理者交流,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者,会产生极大的激励力和自信心。这样会使学生更专注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四)、理论联系实际
企业管理基础是经济贸易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除有形的实践教学之外,还要强调无形的、灵活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借助于身边可能的各种形式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例如,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习,平时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这都让学生在自主的加入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关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对企业管理的知识运用的习惯。
1.对组织机构的影响
传统企业中,根据企业成立阶段的需要创设了很多组织机构管理的层次,管理力度也不够大,导致机构内部庞大不好管理,决策的执行慢,实施的效率很难提高。现如今,在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下,网络经济发展为企业带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中小企业在信息资源中不断开拓创新,进而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形势。面对变化着的市场环境,如何使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层次简化、明晰,使企业的决策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得到运用,加快企业的管理效率。
发展网络时代下的创新技术是一种主要的方式。所以说,它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组织结构上,起到了优化结构的作用,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提高企业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信息的渗透。
2.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创新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一定的革新作用。高度流通的信息流在各个企业中发挥着作用,企业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了解企业间的行情和市场需求,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尖端的设备,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激烈的竞争让企业对创新更加重视,不论是在生产的环节,还有设计、包装和服务等等,在众多的环节上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适应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位置。
3.对经营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中小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以实体为主,但是现在是网络化的时代,电子商务在企业的经营方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进化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打破市场的局限性,通过网络经济的技术,将经营方式运用到网络,结合其他支付企业形成一种适应经济时代的经营方式。它连接着保险、金融、等机构,使网上的交易市场信用度提高,为企业带来了利益,为人们带来了便捷。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
1.经营目标观念创新
社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二者应该相互统一目标,在竞争激烈,网络技术发达的社会中,首先发展社会效益,然后进而达到企业管理的最高水平。加快企业的发展。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与企业的进步落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是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发展,对社会大经济市场产生影响。企业应该对员工的身心和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从大局出发高瞻远瞩。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
2.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
为了适应发展和社会需求,企业组织的结构应该具有明确的责权,统一的命令,具有弹性的组织,中小企业内部门之间应该有良好的沟通和密切的联系,高效率的工作和机敏的反应。所以对此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图为圆饼结构。
所谓圆饼结构内部的结构是固体确定的,圆饼结构的外侧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圆饼结构通过组织结构来确立的内核,包括企业的员工和业务单元,圆饼结构的内部是固体的和确定的,而则是空的和不确定的。连接的是多个因素,包括市场环境,买方和卖方。它的决策环节是懂事会和干部管理部门,这些个部门决定了圆饼结构的四周。这个结构具有一定的反馈信息能力,具有灵活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等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做出策略和决策。
3.营销管理创新
为了是客户更好的融入到整个营销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的互动性,通过这个网络营销特性可以提升客户的地位,加强客户在营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还可以加强客户与卖家的联络,随时随地不受地域因素的影响。通过沟通的加深刻的了解客户的心理,进而达到更好的服务。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和客户加强联络,促进关系的发展,运用网络营销是一种好管理方式,实现客户企业一对一,通过不同的客户发现不同的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实现网络营销的整合。
4.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经济时期,企业在信息的获取上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没有充分的信息获取和传递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企业和企业之间也存在这交流,没有信息的提供,使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变得很困难,企业没有办法了解到同行的发展状态,也没有办法快速的获取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于是就形成了商品的单一化,单一的产品在社会中,自然不容易被认可。所以,在网络经济时代,就需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网络的进入,使信息的传递更加便利化,大量的准确的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它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纽带,所以必须进行变革,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产业,较之传统的农业、制造业等几大产业,发展起步晚、经济规模小、经济贡献率低。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数以百万计、方兴未艾的文化型企业,在文化立国这一大时代下,新兴的文化型企业完全有可能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自身的经营管理之中,这是由文化型企业自身特点和信息管理技术发展阶段决定的。
1 文化型企业具有的行业特点
1.1 知识密集型
文化型企业从加工对象、产品形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核心价值来看,都呈知识富集性、智慧密集型特点。从业务流程上来看,文化产业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产业。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高知识性特点将愈加明显。
1.2 组织扁平化
文化型企业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降低人员冗员等措施,使企业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信息流更加快速流动,从而使得管理效率更好、人员成本更小。
1.3 管理敏捷性
由于文化型企业多具有非实体性,而对市场和客户依存度相对较高,为提高企业效率必须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敏捷性管理,因此较为注重管理层次的简化、充分的授权、人员的能动性,以达到敏捷管理的目的。
1.4 更注重学习
文化型企业较之传统产业,其企业文化更具有开放、创新、应变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在企业内部更加注重行业知识和资讯的更新和整理,以及经验交流和企业内训的实施。
2 案例呈现:早点影视的知识管理
2.1 企业介绍
早点影视是宁波市骏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影视流通服务商品牌,主要从事影视产品的运营与发行,是宁波市16个重点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之一,工信部授权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企业。公司的上游客户是影视出品方,下游主要是土豆、优酷、暴风影音等视频网以及电信和移动等运营商,也就是,通过采购和加工上游的影视产品,用自身的影视管理信息系统将其发行或分销给下游内容需求商。
2.2 公司对知识管理的诉求
早点影视是典型的学习型、知识密集型企业,同时具备组织扁平化、管理敏捷性的特点。一方面,要及时获取影视出品方信息以便于第一时间发出采购或参股拍制信息,同时还要及时掌握同视频需求相关的信息以利于影视的数字发行;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是海量的、离散的,必须经过企业内部精加工并输入信息管理系统才有利于运作团队快速消化和及时学习。
2.3 知识管理的系统架构
早点影视的知识管理系统分为三层(如图1所示)原数据层、数据加工层和数据输出层。
经三层处理,从大量的文档和系统中整理出内部学习知识、外部交易表单以及领导决策信息。
图1 三层知识管理系统
2.4 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实施
为了保证知识管理系统顺利而持续的运行,早点影视采取以下措施:①成立了信息管理部(如图2所示),负责知识管理平台的维护、信息质量的审查以及知识获取权限的设置等;②在业务部门和行政部设立信息专员,负责信息的及时输入;③将知识管理执行的好坏,作为部门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KPI);④行政部每周根据知识系统更新状况组织专题研讨会,由业务部门轮流主讲。
图2 部门设置
3 案例分析
知识管理平台的信息化实施,为早点影视提供了全面的知识管理框架和系统的管理工具,并对经营流程进行更加规范化管理,这样就可以逐步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与协同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层次的经营水平。在软件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3.1 协同性设计理念
基于协同矩阵模型的设计理念,将知识管理同版权合同、客户管理系统、OA等其它多个相关模块强关联起来。当我们在系统中需要一种数据后,与这个数据相关的所有文档都被调动企业,从而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设定好的形式结构化、有组织性的呈现出来。同时,在深刻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在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合作伙伴、市场潜力、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要素与信息技术特点之间的关系,发现能够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驱动力以及关键流程,使知识管理能够不断地凝结企知识价值,从而使得平台的整体架构与信息流、价值流相适应。
3.2 要适当借助外力
企业在明确自身需求和设计理念后,宜借助外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早点影视虽然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但当试图自行研发知识管理平台后,还是感觉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对知识管理理解上的欠缺,因此还是借助外力才顺利实现。一般说来,文化型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相对薄弱,对知识管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如果自主研发知识管理平台,会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知识管理的软件供应商和咨询顾问能够提供科学指导和完整的方案,使企业能借助“外脑”或外力来顺利实施和实现知识管理。
4 小结
在宁波地区,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的多为大企业,如奥克斯空调、方太厨具等著名制造型企业。作为一家文化科技公司,早点影视在外力的帮助下成功地开发并实施知识管理平台,这意味着,高度富集人才和知识的文化型企业,完全有可能在信息化管理上率先取得突破,从而为行业和区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新时期中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由于受职业教育历史原因的影响,有些中职学校管理模式僵化,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管理上,管理理念陈旧落后,这种管理模式与越来越追求个性的学生很难适应。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管理,在压抑的环境下,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更多问题。这种管理模式也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没有与就业很好地衔接,学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缺少相应的职业素养,导致许多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个人发展规划,缺少职业道德意识,个人职业发展前途暗淡。如果学校能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触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相关制度,逐渐具备一定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团队精神,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尤其在班集体中引入企业化管理方式,使学生直接按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参与班集体的管理,变被动为主动,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理念,那么必将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更快地融入企业、融入社会。
2.新时代对中职学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已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这必然要求中职学校要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市场发展的不断变化,创新管理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管理方式与进入企业后的管理方式基本一致,减少学生适应企业的时间。
二、以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借鉴,创新班集体建设的管理体系
1.以企业组织机构为参照,构建班集体建设的组织体系
中职学校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班级的组织结构。在班干部的选定和任用过程中,采取企业的竞争机制,让班干部通过竞聘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竞聘意愿和工作决心,通过演讲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采取全体学生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班干部。每个新学期都要对上个学期的班干部进行考核,全体学生对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打分和投票,并且当场唱票,公布评选结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适当改选,采取末位淘汰制。这样,使得每一个在岗的班干部都有一种危机意识,接受全体学生和教师的监督。不努力工作的班干部将被积极进取的学生取代,让每一个既有想法又积极向上的学生都有成为班干部的机会。而且,每个班干部都要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班干部要予以适当的奖励,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同时,对班级有贡献的普通学生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并鼓励其继续努力进取,争做班干部,为班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班干部的职务称谓也可以借鉴企业相对应的称谓,以便营造企业氛围。班主任是董事长,班长和副班长分别是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对董事长负责,由董事长任命。总经理下设技术部、财务部、纪检部、宣传部、体育部、安全部、卫生部,分别对应由班级中的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纪律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安全委员、卫生委员直接管理。通过职务称呼上的改变,让学生逐渐适应企业环境,创设企业氛围。
2.借鉴企业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班集体规章制度
通过借鉴企业员工的考核制度,在班级管理中推行制度化建设,通过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管理学生。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班学生中广泛征求意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制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使其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目的。
学校学生跟企业员工有一个明显区别:学生不发工资。在学校里,可以用操行评定分数来替代工资。在班级班规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办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予以加分或扣分。每个月、每个学期分别进行汇总,根据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名,并根据学生的分数进行评优,予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对班集体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账号。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可以及时、快速地传递班级信息,打破对信息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的限制。例如,班级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寝室内务卫生情况,课堂纪律情况,早操出勤情况,晚自习纪律情况,作业上交情况,晚就寝纪律情况等,可以在微信群里迅速、及时、准确地,并根据班级班规进行适当的扣分和加分。在月末或期末,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科学分析和总结,以便量化考核,形成班级科学管理的有效机制。同时,建立家长微信群,将其作为班级有效管理的辅助手段,在家长微信群中公布班级的一些重要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近年来有关乳制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被媒体屡屡暴光,国内乳业公司普遍陷入了市场保卫战的泥淖之中。面对这样的危机,则需要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职能部门一同于与应对。
那么如何理解企业的危机处理呢。笔者认为,危机处理强调应对市场风险的策略实施,而这就关乎财务管理在整体策略实施中的功能定位。根据完达山乳业的经验,危机处理在于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企业市场形象。由此,这就为财务管理的支持工作提供了切入点。
1 公司危机处理的着眼点分析
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不信任,集中反映在产品质量上。因此,包括完达山在内知名企业品牌仍需要在全面质量管理和品牌塑造上下工夫。
1.1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着两个要件,即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对于前者而言,首先需要对原料奶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然后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都须强化质量管理。而全员参与则基本成为乳业公司生产经营的常态,但在危机处理中还需在企业文化中给予强调。
1.2 产品品牌重塑
解读产品品牌的重塑活动,其实则在于重新树立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惟有使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得以恢复,才可能在产品营销领域有所作为。为此,包括完达山在内的乳业公司一般采取广告宣传,以及一系列的厂家直销手段来完成品牌重塑工作。实践表明,上述两个方面的措施都将消耗企业的大量资金,从而成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危机处理着眼点的分析,就使财务管理的模式构建寻找到了有效的路径指向。
2 分析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定位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财务管理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2.1 资金统筹方面
乳业公司所面对的危机存在着发生概率小、影响范围大的特点,这就对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统筹带来了难点。难点主要涉及到,应对危机的基金数量的确定问题。不可知晓,一定数量的基金存留必将销减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而若危机产生,应对危机的基金数量又将因事态的严重性而发生变动。因此,在资金统筹方面的模式定位,应聚焦于公司资金的动员效率上。
2.2 资金预算方面
根据前面对危机应对的分析可知,乳业公司需要分别在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产品品牌这两个战线作战。这也就意味着,在资金投放上需要合理确立两个领域的需求数量。然而对于重塑产品品牌领域,则较难做出合理的资金需求判断,毕竟乳业公司自身还受到其它同类公司市场状况的影响。可见,这里的模式定位就在于建立起可控的资金预算机制。
2.3 资金配置方面
资金配置体现为基金的实际投放,而这也是防止专项资金漏损的重要环节。实践表明,资金在这里可能出现漏损的原因在于,人为的资金使用问题。对此,便需要将严格的财务监管机制引入到该模式之中。
3 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财务管理的支持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3.1 针对常规方面的模式
常规方面也就是乳业公司在业务开展中的程序性方面,具体体现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领域。针对这一方面的内控,应适应公司经营战略的内在要求。从目前现状来看,与完达山乳制品趋同的其它厂家的产品,已对本公司市场产生了直接挑战,因其产品的可替代性使得市场维护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常规方面的定位应聚焦于生产研发领域。
3.2 针对重点方面的模式
针对乳制品质量的负面报道不时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这使得完达山乳业公司需要先期建立起原材料质量管控机制。配合这一机制的建立,则需要财务部门在资金预算和配置上给予保证。此时就使财务内控面临着,如何统筹公司资金使用的问题。因此,该方面的定位应聚焦于支撑上游奶源质量管控上。
3.3 针对难点方面的模式
这里的难点并不是因资金风险所导致的财务危机,而是我国乳业品牌效应整体下滑后的市场危机。如何建立起差异化的市场品牌效应,关于这一点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外,还需要在公共关系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可见,针对危机方面的定位也就体现为,资金在预算、配置上的具体流向了。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4 小结
本文根据完达山乳业的经验,危机处理在于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企业市场形象。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使用的都是粗放型模式,主要依赖的是资源的高消耗和高投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在石油生产中,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一直是石油炼制成本控制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的石油在生产技术和机器上本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在管理模式上要力争前列,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很多不足,和现代的企业管理发展相冲突,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应改变旧的模式,尝试新的科学方法,提高业务能力,有利于石油企业的发展。
一、业务基础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阐述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业务基础成本管理是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从时空观和战略角度出发,研究成本的形成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成为了企业事业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的重要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的,并经过不断改善,为越来越的企业所利用,目前,在中国,这一概念已被人们接受,它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业务基础成本管理系统是一套简单实用的管理方法,核心是结果质询制度。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已处在开采后期,实施有效的业务基础成本管理系统显得尤为必要,成本的持续降低可以为企业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成本控制是企业战略发展中永恒的主体。
二、影响油田企业成本控制的动因及选择性因素
(1)影响油田企业成本的动因
成本动因是指业务量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决定财务成本的要素,并最终会体现在财务成本中。以固井作业为例包括工程设计、油井水泥混拌、井材工具维护保养、水泥试验及固井工程施工作业等部分。动因主要有设计方案类型,水泥外加剂投入量,井口数量,水泥化验次数,井深、井型、固井工艺以及施工距离等。在具体操作中,合理选择成本动因,真实反映单项作业成本,是有效控制成本的基础。
(2)影响油田企业成本的选择性因素
影响油田企业成本的选择性因素有很多,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费,运输费,各种燃料费,根据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固井作业成本主要为各种原材料费用和车辆运行费用构成,材料费用主要有水泥、添加剂、工具附件等,车辆运行费用有燃料费,车辆配件费用,修理费等。降低成本就不得不从重要方面入手,首先要制定预算,明确目标,调整资产结构,保证预算在计划之中。在运费管理上,可以根据以前运费单价的控制基础引入运距战略控制手段,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提升油田企业成本控制的指导性应用意见
(1)建立行之有效的生产控制联动的运行机制和加强使用预算的控制成本
首先要通过对油田的各项作业业务进行计量和识别,成本对象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要明确计量,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作业的效率,从根本上增加产出质量,严格要求各个环节,建立财务控制和生产控制的联系。为了减少成本运算,可从两方面实施,第一,明确财务预算的指标体系。一般在下达预算指标时,由上级指标分配到下级,再由下级对应到最小的单位,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第二,对生产运行方面的控制。成本动因消耗的标准是根据历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的,应考虑现有管理水平、现有工艺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
(2)建立激励制约机制,调动全体员工的管理积极性,实行奖罚分明制度
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使用之前进行预算,对超出预算进度的项目款不予与批准,成本信息要及时反馈,做好使用记录。对于员工建立考核机制,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用于做出贡献的人或单位,对各个单位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同时成立评价小组,明确责任和义务,定期将结果公布,进行排名,激励大家进步。
(3)加强战略分析,提高科学创新能力
战略成本管理要从各个组成部分控制,首先是目标的确定,成本预测,决策开展,实施战略控制,业绩评估,要把他们看做一个整体,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过程,不能为了一时降低成本,而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关注成本的未来变化,谋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在我国,石油企业经过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大型的国有企业承担着资源保障的使命,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开采石油会越来越难,成本也会增加,所以只有科技进步,提高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结束语
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盲目依旧,要不断根据国际最新标准调整自身差距,分析战略目标利用发展环境,结合产业发展优势,调整结构合理化,不断提高业务的发展水平能力,降低成本的使用情况,业务基础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并不是单纯的降低成本,而是形成竞争优势,从石油的开发到采油运输,炼油化工的过程,直到下游石化企业,形成一条可行的供应运输石油产业链,大大的加快了生产速度,而且会减少浪费,在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各个关键点,提升企业战略措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发展企业水平是我们当代企业人刻不容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宋春晖,孟程,贺维,黄建国,李桂兰.业务管理系统概述.职教研究,2011年9月第3卷第3期
[2]张春玉.谈TCM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我国钻井公司的应用.经济师论坛,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