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音乐教育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拥有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仅仅能够提升学前教师的个人魅力,还能够保证学前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但是这几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了学生音乐素养、生源质量、高校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技能并不强。所以,要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状况进行细致分析,将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音乐教育技能的核心培养目标,探索相关的途径,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其与学前教师这一职业的未来发展相适应。要以现阶段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点,将音乐学科的特点及其教育特点相结合进行考虑,然后全面性地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将这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保证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1)引导学前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和演奏,认识音符等简单的音乐技能和知识。(2)培养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知。(3)让幼儿能够使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体会快乐。(4)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培养出艺术活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感受美、表现美,让他们的审美经验变得丰富,能够体验创造和自由表达的快乐。”这是在《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的内容。这种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前以音乐技艺为重的学前音乐教育模式,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育则是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以及身心的全方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学前音乐教育就能够让幼儿通过音乐活动进行表达、交流、创造,进一步挖掘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具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学前教师能够以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为引导,进行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的挖掘,这样才能够让音乐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音乐素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1.非专业性
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因为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明显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套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形成的,将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看得过于重要。学前音乐教育实际与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之间严重脱节,学生们因此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前音乐教育内容的了解。众所周知,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分析、编排作品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作品特点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顺利组织学前音乐教育活动,正因如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是需要重视的,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行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他们往往不需要掌握过多的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演奏技巧、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这样看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
2.综合性
综合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对于音乐的学习中选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通”,但是不要求“精”,保证音乐教育的精益求精。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知识架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因此要在音乐学习的“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适当的综合性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优秀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为主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学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培养目标。其中良好的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技能和知识。主要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表达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创编能力、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这些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是最重要的。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是要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够形成的。二是要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要具有能够良好的掌握演唱、弹唱、演奏、音乐基础理论(其中包括调、调性、节拍、和声、曲式、调式、节奏、旋律、织体)等技能和知识,能够将这些内容转变为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等。这样看来,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则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演唱和弹奏基础技能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学前使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训练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以钢琴或者声乐的某一种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进行综合训练,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正因如此,要注重音乐与不同的表现方式之间的结合。学生们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这样运用音乐教育,就能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音乐要素,为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四、总结
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要从基础开始学习,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管是在钢琴、声乐、舞蹈,还是视唱、乐理等方面都应帮助学生们改变以往的思路和理念,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幼儿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总而言之,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紧张感,要注重包容开放的教学氛围营造,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各个器官在这样的方式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创作音乐,便于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体验。学生们在即兴创作的时候会采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够将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加以开展,利于个性化成果的产出。在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加以肯定,是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的首要事项,奥尔夫教学法提出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综合性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相关课程的全面渗透、面向未来职业是高校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教学理念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得到彻底贯彻,教学指导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们能够即兴创作,对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徐少涵.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几点启示[J].北方音乐,2015,(16).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情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历史悠久、音乐元素丰富,拥有不可割断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音乐文化进入我国以后,流行音乐迅猛发展,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逐渐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存在感日渐降低。由于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尚未完善、教育理念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其传承和发展。当前我国大多学前教育机构采用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西方教学法开展音乐教学,并未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与传播,从而减少了儿童接触民族传统音乐的机会。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审美心理。此外,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音乐教材并不适用于儿童学前音乐教育。教材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网络和电子音像制品逐渐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听视野。然而在新生代歌手中致力于演唱民族传统音乐者凤毛麟角,每年问世的大量音乐作品中,民族传统音乐类型稀少。如果不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传统音乐这项源远流长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会逐步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现状严峻、不容乐观。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是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切实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在风格与内涵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突出的优点。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引入教学,才能使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保证学前音乐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选择音乐教材与教学内容时,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音乐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等,必须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优势,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这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还能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民族意识,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兴趣。儿童学前教育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教学阶段,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积极地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统一学前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这可以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实现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和促进民族传统音乐再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意义重大。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再发展
民族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音乐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再发展的新形式与新机会,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因此,明确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是民族传统音乐取得发展与壮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民族传统音乐才能保持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是民族传统音乐十分重要的发展手段与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结合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但现阶段,在二者的结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学师资与配套设备不完善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广泛开展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现阶段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音乐教学设备,没有配备拥有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使民族传统音乐无法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获得深入的开展和良好传承,这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提高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配备专业教学设备及高素质的师资。
2.教学模式陈旧
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课堂中,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歌唱与舞蹈等形式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没有丰富乐器与乐理等音乐基础性教育形式,导致儿童对乐理等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儿童学前教育中与民族传统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较少,这制约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3.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大多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局限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简单复制与借鉴,过于生搬硬套,缺乏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内容,从而无法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准确传达给儿童。民族传统音乐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思想精髓。儿童受年龄与实际能力的限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没有针对儿童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仅将民族传统音乐的表象传达给他们,容易导致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4.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音乐缺乏重视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与外来流行文化的作用下,民族传统音乐的比重逐渐减少,媒体大多选择流行音乐作为传播的素材。学前教育工作者也会在音乐教学中选择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欧美等地的儿歌作为教学材料。一些媒体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导致儿童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缺乏认知。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对策
针对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学前教育质量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优化师资队伍
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与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离不开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提高其综合素质,优化学前音乐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打下基础。
2.创新教学教材
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原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改编教材,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以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创新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教材,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民族音乐意识,调动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欣赏课程,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各方面,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此同时,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改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歌曲,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以增强儿童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角色,必须发自内心地欣赏民族传统音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音乐,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收集资料,在为儿童介绍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以音乐作品中蕴藏的历史典故与使用的民族特色乐器吸引儿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激发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进而爱上民族传统音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民族传统音乐可以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分析和研究民族传统音乐,将其与学前音乐教育相结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卢红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张莉.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张一竹.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15(7).
[4]赵莹.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黄河之声,2015(11).
[5]冯春霞.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J].音乐时空,2015(19).
我国传统音乐存在上千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由于其自身不可隔断的传承性,导致我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在社会变迁中求发展,在社会进步中求传承的发展情况。近几年来西方流行音乐的闯入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西方流行音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这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培训机构也几乎没有关于传统音乐的培训学习课程和资料。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的传统音乐目前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处境,必须要想办法将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下去。
(二)学前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的传承作用
学前音乐教育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前音乐教育这个课程,能够使得更多儿童提高对传统音乐进行系统性的接触和学习,并逐步在社会上扩散开来。此外学前阶段是人们最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在此期间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培养,有利于他们接受民族音乐语言的熏陶伴随着音乐成长;传统音乐的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本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标准题材,西方音乐的闯入也让人们对于民族音乐进入一个冷淡期。为了能让我国的传统音乐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吸收西方音乐的同时更要注重我国传统音乐的交流与发展,从幼儿时期开始便努力培养其民族审美观、民族精神等,让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成为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民族传统音乐对于学前音乐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前音乐教育要想发挥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就必须要考虑到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认真推选出符合学龄前儿童的民族音乐来进行教学,才能确保民族传统音乐能在这里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对应的融入学前音乐教育
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音乐发展类别中属于音乐的集大成者,对于学前音乐的教学具有指点性的作用。因而在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中,教师要做好对民族传统的特点分析工作,确保两者能在大部分地方相融合,同时保证学前音乐教育能够在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取得成效。针对此现状,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有着充分独到的分析见解很重要,这是保证民族音乐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的保证。
(二)合理选择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
关于学前音乐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要求是既要保证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有所保留,还要保证民族传统音乐能够满足学龄前儿童身心所需,做到合理选择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融入音乐,为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做好准备。
(三)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总结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而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不定期的总结有利于掌握住民族传统音乐发展的进度,从而及时对学前音乐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和改进。这不仅是提高学前音乐教学水平的措施,更是延续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办法,让民族传统音乐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四)优化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
1.学校里要开设民族传统音乐的鉴赏课,这是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民族音乐学习,不仅能培养出幼儿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其民族精神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能帮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把握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为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做好基础工作。
2.学校里要开设民族传统音乐的演唱课程。在进行完最基础的鉴赏课之后,教师要逐步引导幼儿进行相关民族传统音乐的部分演唱。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或者是将部分歌曲进行改变,在教幼儿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感受到歌曲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感情,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1)20世纪初到60年代中期,学前音乐教育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并日益增强了对音乐知识技能的重视程度。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受“”的影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突出政治教育功能。
(3)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焦点集中到了学生的智力、创造性开发方面。
(4)90年代以来,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返回到了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轨道。
2、当前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
2.1投资的盲目性
因材施教是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但有些家长却忽视了这一基本原则,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先天的条件,而是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结果没能得到理想的投资效果。
2.2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一些老师、家长只重视对孩子技术的传授和提高,而忽视了对其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知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学生从小进行全面的音乐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同时也是提高孩子技术的保证。
2.3盲目追求考试级别
考试级别是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而设立的一种制度与标准。但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考级制度,为了追求高级别,甚至打破了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3、教育的改革近年来,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中,不少人在声乐、舞蹈、基础理论等科目中找到差距,并提出了一些远见卓识。遗憾的是我们只认识到差距还是在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不够完善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
3.1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儿童的音乐潜能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必须充分尊重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音乐能力表现不一而足,即使是在同一个人的身上,音乐能力不同方面的发展也可能是不平衡的。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幼儿,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记录和分类,熟悉每一个幼儿在音乐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性,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需求。
3.2以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内容促进幼儿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应该把握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建立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的体系。
3.2.1选择有弹性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材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难度、变换形式,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幼儿的不同需要。
3.2.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学形式。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3鼓励幼儿通过肢体表现,培养对音乐语言的理解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被称为“二度创作”。教师必须对音乐的美有充分的感受、认识和欣赏能力,把握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允许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他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和其它学科教育具有共同的特点,然而,也会有其特殊性存在,但是,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指的是儿童音乐;第二,指的是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由此看来,我们不可以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与技能的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音乐自身的特殊性和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必须要将上述两方面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充分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在教育中,学科是帮助儿童达到既定目标的媒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必须要严格按照学前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学前儿童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更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
1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1.1学前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学堂乐歌”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的起源时期,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以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为借鉴,强调学前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和审美功能以及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普及。学前音乐教育一方面继续强调思想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国正处于时期,受此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被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被纳入政治运动的范畴。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时期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创造教育与智力教育,并逐渐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来开发学生潜能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这种认识也深深影响到这个时代及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交流的频繁与深入,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被介绍到我国,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
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使每个公民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时期,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始活跃起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认识到早期音乐教育在人一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意义,这方面的学术理论专著、论文和有关的音像教材也越来越多。
1.2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现状
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是针对幼儿音乐能力开发与欣赏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新时期,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机,学前幼儿音乐教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各级教育与行政发展部门,都建立了幼儿音乐教学发展管理平台,建立了咨询服务于幼儿教研部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职能,提高了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幼儿音乐教学的状况,但是新推出的教学方式与制度,根本无法可依,造成了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混乱。第二、社会中涌现出厂一大批幼儿优秀音乐教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幼儿音乐教学队伍中存在很多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结合的教师,这些教师无法成为真正的幼儿导师。第三、幼儿音乐教学实践在向前发展,有效推动r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新编写的教材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相应提高,满足了幼儿的教育需求,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舌理者从本质上支持了国家的教育整改工作,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幼儿音乐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在部分地区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实现学前优质音乐教学的条件
第一、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与标准,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发展思索能力,要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思考,要挖掘教材中的精髓与内容,了解教学中的重要信心,教师要具备将音乐信息转化为教学手段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与激情的表演能力,要综合运用各类学科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第二、要规范幼儿教学,保证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默契度等。
第三、对师生关系的配合:师生之间平等、信任、尊重、和谐。
第四、对教学设备的投入:需要有更多地能展现音乐、渲染音乐气氛的教具、学具。
3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价值的分析
教育指的是有计划的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影响,同时,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不管从社会方面,还是从儿童方面来分析,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1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当代脑学专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分工也大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大脑的左半球用于对语言、概念、分析性思维活动等;而对于右半脑来说,则是掌控音乐、空间视觉、距离分析等较为综合性的思维互动。尽管人脑两个半球功能有区别,然而,它们却并不能分割,大脑必须在两半球机能在协同的状况下才可以发挥功用。然而,传统教育过于重视语言学习、抽象思维能力等的训练,从而忽略了对音乐感知、思维能力发展等的活动,这样一来,学前儿童右半脑潜能将不能得到开发,并且还会影响到人的大脑的工作能力。由此看来,重视大脑功能开发的音乐教育,才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3.2 增进身体健康
学前儿童对于音乐的学习不能脱离身体运动而实现。特别是在进行乐器表演时,能够更好地锻炼儿童各个部位的肌肉、骨骼等,从而大大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以及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各个器官的耐受能力。即使是唱歌活动,也能够对学前儿童的发音、呼吸等器官发育起到促进的作用,增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
3.3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通过大量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首好歌曲就如同一首好的诗歌。当学前儿童在学习优秀歌曲时,既可以积累大量音乐词汇,又扩大了词汇容量,进而大大提高了对文学语言的运用的能力。
3.4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指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独特、整体的特点。其中,个性化成为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个体在心理或者生理上获得独立的一个发展过程,重点是强调个体的特点、个人发展、独特性等。在学前阶段,其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儿童对周围事务持有的态度以及兴趣,音乐教育活动在此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5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育;思维;学前教育;拓展
音乐能塑造人灵魂,安慰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的启蒙。在学前教育方面,音乐往往能对幼儿的兴趣、形象、声音的象征,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前教育要以音乐教育为载体,以保证其有效性。音乐教育分为教师教育与非专业两类,对于专业的音乐教育来说需要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经过专业的音乐学习,在舞台表演和专业技巧方面都有一定的修为;另外的一种是相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通过音乐的形象性、感官性为道具,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各个方面的综合素养,而这一任务的实施者就需要有较好的音乐素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音乐教育工作。
一、学前教育的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选择最优越的学习环境,具体表现为对其热衷于学校的选择,热衷于双语教学,热衷于钢琴、舞蹈、艺术等艺术技能的培养和心理塑造,儿童的认知、情感的发展和新颖性。
二、音乐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拓展
(一)从儿童的音乐需求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了解儿童音乐的需求,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可以帮助幼儿教育机构和教师更好地发展,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模式。幼儿教育是广泛应用于小班化教学模式,并为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依据,面对较少的孩子,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并尝试统一的教学进度,使幼儿在唱歌和舞蹈中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音乐的儿童需求出发,也要个性化。在进行相关课程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表现,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深入学习。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效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大屏幕,播放一些古典音乐给孩子,让他们在课堂上能感受到歌剧、交响乐、音乐艺术的美感和愉悦,并发展他们的分析和审美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丰富了教学形式,使孩子从单一的歌舞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扩展。
三、音乐教育思维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
(一)学前音乐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幼儿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幼儿音乐教育也能通过孩子熟悉音乐、理解音乐对生活的感悟、接受新事物,也能让他们在音乐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力、注意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想像力。
(二)学前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团结意识。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音乐教育现状的研究,发现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和听音乐,可以变得更加安静,注意力更加集中,他们变得更加自律,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特性来进行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这些活动能增强孩子的情感,集体歌唱比赛也能帮助他们形成集体荣誉感。
(三)学前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规则意识。幼儿音乐教育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教育前通常把孩子叫做注意力,倾听,跟着唱,学唱,节奏和速度的控制,还可以再小朋友练唱组的形式,比哪组唱得最好,鼓励孩子遵守规则,要学习音乐,赢得赞美。特别是,合唱比赛和幼儿园在其他形式的歌唱比赛举行,儿童规则培养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各种各样的美味一致匹配的音乐形式,只要做得不好,会影响整个音乐的效果,所以对规则的意识特别强调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灏.武汉市洪山区社会音乐教育培训现状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郭海洋.昆明市校外音乐培训选点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3]黄河.周代音乐教育对我国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4]李莹.早期音乐教育的情感语境何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5]陈文懿.浅析情感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113-03
音乐教育不但能够使人们丰富灵感、激发斗志,也能够在某些层面上开发人们的创造美的意识。在我国,音乐课程是实施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在听觉上,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给灵魂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通过音乐来交流,以此达到情感的共鸣、内涵的冶炼,以此获得思想的共鸣。在探究音乐教育的功能时,我们更应该以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背景进行衡量。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创造能力缺失;而且对音乐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并对这种美育课程缺乏兴趣爱好,而不是从欣赏、体验的角度去学习音乐课程。在音乐教学中,为了避免对学生造成狭隘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高校教师不但要对音乐教育的各个功能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在综合的的层面上将音乐艺术的局部功能进行系统的联结,以全面的视角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现状
在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它涵盖了声乐、钢琴、舞蹈等音乐技能课程,也囊括了乐理、学前音乐教育等音乐理论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开设是未来幼儿教师们学习的摇篮,所以它不像专业艺术院校和本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那样,需要的一心一意的去研究其中一门音乐技能,相反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而不求精”的全面掌握音乐技能和相关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中,适当的将课程与幼儿对音乐的感知等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的教育思想。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突出各类音乐艺术特点的同时,应兼顾到学前音乐教育的非专业化倾向。
在众多学前教育课程中,音乐课是必修的,而不是众多课程的点缀。学生掌握课本上的音乐技能理论是必要的,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为了给社会上输送合格的幼师而准备,但并非专业的音乐特长生。所以,通过音乐教育满足学生们的审美认知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和创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并在此基础上了解音乐基础知识和达到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能够为学生对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无形中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地提高。并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创新型的音乐教育思想,发掘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我认为,以上这些观点,对于从事整个幼儿音乐教育事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学前教育的音乐美学教育理念
在高等职业技术的专科音乐教育中,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二是为学生升本科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前者会相应的涉及很多个音乐领域,例如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关联系等;而后者,是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升学而打下扎实的功底。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的音乐课程中,不求“专”,而是“求全”。即幼师的音乐学习不会以专项的技能学习为主,而是全面的去发展他们的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讲究相应的方法和思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前教育观点,使他们在今后也用正确的方法来传授给他们未来的幼儿学生。故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思想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一)从音乐美育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美育教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且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功能。它能够在无形抽象的音符之中,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和令人身心愉悦的艺术形式来净化受教育的精神世界,进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自信心。
从总的教育理念上来说,高职音乐教育培养的是艺术技能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这也体现了我国总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站在更深层的角度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幼儿教师应有的内涵,如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文化知识、全面的技能、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能力。
(二)在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课程具有建立在幼儿音乐教学基础之上的高等职业化性质。未来的幼师们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应在教育总方针的指引下,制定好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以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方式去学习音乐,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才能,以此成为幼儿音乐教育的专业人才。在幼师培养过程中,把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与差异化的个性发展适当的结合起来。如果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收到鼓励,就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和广阔的空间。
(三)音乐创造力的发展根植于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后,要着力发展他们的鉴赏力、表现力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发展、创造和表现的音乐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的视角来体会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通过音乐来开发出学生的潜质、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是高职音乐教育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面。因学前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其音乐授课过程就是相应的艺术实践过程。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注重培养他们有创造性地设定音乐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的能力。
(四)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探究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钢琴、舞蹈以及其他技能课程,如学前美术教育等,都在幼师技能的培养范围之中。高职音乐教育应当与这些姊妹艺术学科综合起来,注重各类科目的整体性融合,使学生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能够从整体的布局中来分析、理解、掌握音乐艺术的特点。除此之外,音乐教育学也是幼师培养的一门基本课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具备音乐教育工作的潜质。高职的音乐教育应当充分建立健全、发挥音乐教育的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的民主评价来促进课堂的动态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要具备创造性的设定音乐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能力。“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课程的性质、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的教育课程,到审美教育课程,以至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
三、 以游戏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
在大多数音乐课堂上,老师的往往站在中心的位置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培训学生的音乐技能,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机会往往备受忽视,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思想被束缚、个性被这种传统守旧的音乐教学模式所压抑的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音乐的爱好和愿望,应该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触过音乐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游戏的环节让学生练习节奏、力度和音高等一些刻板的乐理概念,通过层层进入的方式将音乐知识潜移默化的移植到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去,在这样一个融洽的氛围中,毫无压力的感知音乐,能够使学生乐于钻研音乐,并融于其中。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的确,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深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会主动的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因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在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将生动有趣的游戏与抽象的音乐概念和枯燥的技能知识联合起来、让学生运用身体的运动,来表现音乐的形象,以此创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为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顺应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中,要本着幼儿有着活泼好动心理因素的特点。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老师应该搜寻一些灵活多变的素材,有意识的将音乐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如果要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就要突破原有的刻板教学模式,让班里的学生们把自己假想成低龄的幼儿,与此同时,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是老师的话,应如何去传授给小孩子相关的技能。音乐活动的内容往往控制着其形式的展开,根据学生需要的内容而进行相关的音乐作品学习。这也体现了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传授孩子们感受音乐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例如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尝试节奏的练习,所以就没有必要进行太多的声乐发音练习;游戏活动可以灵活运用,伴随着音乐的结束而结束。在音乐活动的拓展方面,要增加倾听和表现的力度,用听音的活动去加强音乐表现的能力,如配合着音乐去做蹦、跳等动作。表演最能发挥每个学生差异化的个性特点和表现力,让他们不加束缚的去演示自己所理解的音乐情节,在此基础上强化每个人的综合音乐能力。
人们对音乐的创造,需要一个激发其潜能的环境和气氛,学生如果接受了合适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就能够具备相关的能力和意识。高等学校音乐教育需要内部和外部同时的积极改善,社会和学校应对高职音乐教育的改革进行多方面的关注。在音乐教育中应以欣赏为主、以音乐活动为中心,教学评价体系应在重新构建的基础上注重衡量学生的的创新水平,以及是否能够相辅相成的理解各种音乐艺术特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到共同的培养目标。
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创造冲动,音乐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擅于勘探和开发。音乐教育要创设一种易引起反应的环境,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讲,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以构建学习为中心,创造以学生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动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四、创新型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考
二、开设 “ 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的必要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是当今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而从中所体现出的综合性、 基础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和儿童的喜爱。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性”一词在德文中有“原始、基础的” “初级的” “ 元素性的” “自然的” “富有生命力的”等多种涵义。这种核心观念统领、贯穿于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乐器等各个方面。原本性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们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对音乐技能的完全掌握,也不仅仅是提高人的音乐素养,而应该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结构感、平衡感、独立个性、空间感、创造力、想象力、合作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殊功能。
三、奥尔夫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 让孩子在每个伟大的艺术中活跃起来”、 “ 人的心灵中有的地方只有用音乐才可以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应该接受匈牙利最伟大的音乐作品的浩荡。” “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唱出自己的声音,每个孩子的歌声都应当得到他的尊重。”这是匈牙利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匈牙利是历史上唯一把音乐家与作曲家的号召付诸教育实践的国家。匈牙利的早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 “ 音乐教育法”。至今,匈牙利的音乐启蒙教育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
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被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将舞蹈、语言、动作和体态律动、即兴表演等艺术形式都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在玩乐中学习,特别适合在启蒙阶段的幼儿。该体系主要提出了如何让幼儿主动的加入到音乐活动中来,自觉的培养起对音乐的爱好,在音乐学习中培养起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教学理念。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从朗诵入手,感受节奏。刚开始可以从儿童的儿歌四分之二拍的节奏为单位,作为教学的起点,也可以此进行多种形式的演奏和即兴演奏。让儿童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演奏训练,既简单又有趣。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反应训练,体操训练,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遵循一切从儿童出发的首要原则,使儿童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来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学前教育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建议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都没有正规学习音乐的经历,但是他们喜欢艺术,渴望表达,但对音乐的神秘感和技巧的缺乏使他们羞于表达。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与需求,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及能力;研究学前儿童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他们的起点,重视他们的心理要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给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音乐环境,使他们能以自然开放的心态进入音乐体验学习
2、综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前儿童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过程、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从而淡化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要求。作为将来的幼儿音乐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综合才艺,以及能把各种音乐技能整合、传递、融汇的技能,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高超技能。因此,把奥尔夫“综合性”的观念引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领域,将课程结构完美重组,真正使艺术各学科之间达到最佳组合。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学前儿童3― 6 岁这一年龄段,是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创造性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应该由创造力的学前音乐教师来进行。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提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提供了一整套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幼儿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引导幼儿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4、拓宽音乐视野,注重实践过程。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突破了我们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被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所在的教育体系所尊重与弘扬。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更多要向幼儿传递优秀的音乐艺术与多元音乐文化形态,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也应该拓宽艺术视野。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学习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还要大量补充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在音乐欣赏、儿童民间音乐等方面拓宽音乐理论视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创新的学习方法对幼儿的启发,增加时效性。
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教育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教育对象是儿童(3~6岁),幼儿教师在儿童受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启蒙作用。根据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学前期儿童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这一阶段音乐是幼儿教师走进儿童心灵的一把钥匙。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全面发展。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一、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从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实践技能,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要求。
根据社会幼儿教育人才市场的办学需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与时俱进,主动与社会接轨,同时为自身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服务,强化专业特点,拓展知识面,适应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工作人员的多方面需求。
二、优化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乐理课程中难点知识讲解不重视,会导致之后的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儿童歌曲伴奏等课程学习基础没有保障,使得学生的后续学习更加困难,继而又导致兴趣减退,学习效果差。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音乐课程要以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职业需求为主线,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遵循“适中、够用”的原则,不盲目追求学生艺术技能的提高。音乐课程改革要加强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音乐理论服务于音乐技能训练。
在教学内容上要重点学习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选入大量的幼儿题材作品,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配弹与弹唱等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
三、更新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要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和优化,删掉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加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生几乎没有经过艺术训练,艺术素养较低,因此,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强化乐理基本知识,加强教学实践应用。音乐乐理课的教学本身理论化和抽象化非常强,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门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乐理课程的学习应伴随大量的实践应用,学生理解音乐理论中抽象的知识才会相对简单。所以实践与练习十分重要,它不但是强化乐理基本知识的必要途径,更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2) 钢琴课程教学内容适度够用。钢琴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音乐基础课程,该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技能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主要围绕两大内容展开:一是加强手指技巧练习。二是强化钢琴练习曲的练习。可让学生强化练习车尔尼等作曲家的经典钢琴练习曲,以提高他们的手指技巧等。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择钢琴乐曲时要考虑专业特点,以篇幅小、难度浅、旋律美为原则。
2.要重视音乐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最终是要通过演唱和弹奏呈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在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要及时将教师所讲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实践,这样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才会逐步提升。为此,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音乐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点评。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也有利于学生自身表现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要适应社会发展,就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存在一个问题,音乐教育受到专业音乐艺术的影响,过多的去追求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感受和兴趣审美的培养。这一点同样出现在学前音乐教育上。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必须要从根源着手,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教材的选择之上,视唱教材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整个学前教育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体系是否成功。
一、选用现有教材应注意的原则
(一)注重选材内容的社会适用性
在这里,笔者整理了部分学校近些年来所选取的视唱教材,并对其作了简要的分析。
1.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蔡岳建的《乐理视唱练耳》,共四册,分别是学前音乐教育、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这本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内容体系和方法上在体现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符合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
2.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许敬行、孙虹主编的《视唱练耳》,这本书2005年在许敬行主编下再版为《视唱练耳――修订版》。这部教材现在被大多数的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所使用,较之前面的《乐理视唱练耳》,它在形式上更加贴近正规音乐学校的教材,同时,本书借鉴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听觉训练的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培养。
这两部教材在内容上和编制规律上都是由浅入深,但是都不是针对学前音乐教育的专门教材,学前音乐教育一直处于教材空缺状态。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选择教材上要格外的谨慎,满足社会就业的要求,重视选材内容的社会适用性。
(二)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学生的需要性
之前提到,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教材,也就是说,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大综合式的理论知识的堆砌,缺乏实际教学训练,然而学前音乐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和知识的脱轨,从而导致教材的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就业需求。所以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的需要性。
二、不同题材儿童音乐作品的选用
(一)要充分考虑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
学前音乐教育最终教育的对象是学前儿童,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决定着教材应该选取怎样的儿童音乐作品。因此视唱教材中音乐作品的选取应以学前儿童也就是幼儿园孩子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审美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到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
(二)选材内容要灵活、广泛、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结构朝着多元化演变,这促使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不能再一味地以我国传统的童谣、古诗词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要综合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下的儿童音乐作品,使孩子们获得更好地艺术感染和文化熏陶。所以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教材中儿童音乐作品的选取,要博纳百家,选材的内容灵活、广泛。
(三)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对音乐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选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笼统地将同样的音乐作品灌输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而应该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选取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音乐作品。概括的说,就是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接下来,笔者以儿童的年龄为划分标准,搜集整理了一些儿童音乐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1.两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两岁的儿童,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倾听音乐的能力,但是理解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可以选择一些有具体形象的、旋律简单、朗朗上口的音乐。譬如说《小燕子》、《丑小鸭》、《粉刷匠》、《小兔乖乖》、《两只老虎》、《拔萝卜》、《捉泥鳅》、《三只小熊》等,这些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内容要么是游戏、要么是关于小动物的描述,都是直观简单,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
2.3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感受到情绪的变化,情感上也丰富起来,那么在音乐的选材上就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作品,譬如《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等。同时3岁的儿童开始模仿成人的日常行为,进入人格培养期,所以可以选择一些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作品,如《健康歌》、《礼貌问候语》、《小手拍拍》、《上学歌》、《一分钱》、《我爱洗澡》等。
3.四五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四五岁的儿童开始进入知识学习阶段,可以掌握内容复杂一点的音乐,比如说《数鸭子》、《数字歌》、《ABC》以及《咏鹅》、《静夜思》等古诗词歌曲,来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四五岁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节奏感的感受比较敏感,在选材时,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选取一些节奏鲜明、需要动作配合的歌曲,例如《爱我你就抱抱我》、《幸福拍手歌》、《兔子舞》等等。
4.6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6岁的儿童对音乐的情绪表达和思想内容有了正确的辨认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随着心智的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在这一时期,我们在音乐作品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思想积极的通俗歌曲,而不再是单纯的儿歌教学,譬如《茉莉花》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选材内容,既要能够培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与实际接轨,具有社会适用性和实用性。同时以儿童的年龄段特征为依据,选取一些适合儿童纯真本性、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发人们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能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只有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未来的幼儿教师们掌握更新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逐渐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解决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这一普遍现象,是我们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人的音乐能力,尤其是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普遍存在。儿童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现能力都明显超过成人。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从过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如今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作了重大的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学模式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专业是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而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成本上却无法做到。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是我们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教学的新尝试,采用的方法是有分有合,用小组“合”的方法解决共性问题,用个别“分”的方法解决个性问题、因人施教,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教学效果显著。只有幼儿教师的音乐能力加强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
二、音乐教育要注重“音乐欣赏”教育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音乐欣赏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对音乐音响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能力。我们在一些幼儿教师开设的公开课中发现,幼儿教师往往只重视技能训练,在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时,也往往是单一的技能目标,只要孩子会唱会跳了,就认为目的达到了。如果没学会,就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直到学会为止,结果却忽视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这种状况尽管有所改变,但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以唱唱跳跳为主。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说道:“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以上理论说明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幼儿教师牢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领孩子步人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当然,音乐技能课与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都是为了完成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学前儿童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得到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唱歌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舞蹈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情境创设与戏剧表演、情感体验、想象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动作创编等相结合;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现、锻炼、培养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要研究教育对象
随着家长对子女审美教育、性格培养重视程度的加深,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开始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注。尽管参加学前教育的幼儿年龄较小,看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需掌握过多的音乐知识,但实际上学前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让幼儿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而是让幼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因此,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使音乐较大地达到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音乐审美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健康的身体、高度的理性、丰富的情感、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在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是接受主体,他们能够认识到音乐审美对人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所以会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对高雅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不同形式音乐的欣赏,来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未来的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性格,提高音乐审美能力。2.音乐审美为学生音乐教育水平提升创造条件。学前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欣赏可与戏剧表演、绘画等活动结合。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水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的陪伴和教师的引导中,让学前幼儿逐渐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他们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审美心理体验。3.音乐审美为学生完成学前音乐教学目标保驾护航。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多以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为指导,注重音乐教育与学前幼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仅仅掌握了音乐活动技巧、专业术语等,就会使其面临知识面窄、音乐教育目标意识差等情况,最终无法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活动,甚至抑制学前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发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通过音乐教育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学前音乐教学目标,培养学前幼儿的音乐兴趣及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体验情感获得审美情趣。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与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要求脱轨。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依然过于重视音乐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表现出明显地与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要求脱轨的现象,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知识结构单一,这就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无法发挥其才能,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不利于音乐教学目标在学前幼儿培养中的实现。2.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深度。音乐不同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更侧重于将音乐定位为一门充满着智慧和灵性的艺术学科。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甚至不重视音乐教学,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深度,完全忽略了音乐审美对于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投入的精力也相对较少,十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3.教材的运用和把握与学生学习实际不相符。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还未编制出完整的、专门的音乐教材。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教材选择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着混淆现象,在教材难易程度的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出现明显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情况。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影响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结合上述关于音乐审美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分析,以及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1.创设基于音乐审美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障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于此,教师应通过优秀的示范演奏或演唱为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听觉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学生音乐兴趣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上,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动机。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被欣赏”的机会,让学生在唱、奏等表演中被别人欣赏,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强烈的音乐审美渴望,并将这种激情带到他们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去。2.突出课程的整合性。学前幼儿的内心里住着一个混沌的、未分化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讲,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非常重要。音乐教育应从幼儿感知和表达特点着手,顺应其自然成长的过程。针对于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本文认为应从课程横向与纵向整合性两方面完善课程设计。一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的纵向整合。通过掌握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深意,如作曲家、作品背景、文化思想、艺术特征、风格流派等内容,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去认识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二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的横向整合。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将音乐与美术、舞蹈、语言等课程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3.教材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应符合实用性、适用性、趣味性特征,难易适中。针对于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教材不完善的情况,可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及学前幼儿教育需求,经过骨干教师的仔细钻研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教材,并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教材的编制与选择还应注意适应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例如,钢琴教材可打破原有的钢琴演奏基础和即兴伴奏相互脱离的情况,通过一条以伴奏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思路,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先从简单易学的儿歌伴奏弹起,逐步增加难度,最终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综合的音乐审美能力。4.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还应建立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区分音乐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考核标准。必修课需依据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考核内容,应包括规范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等内容;选修课需根据课程目标等更加客观地考核学生音乐技能,属于能力水平提升性质的考核。同时,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在考核过程中都应注意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并作为重要参考点写入考评内容。第二,通过音乐会、歌唱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阶段性考核。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检验,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他们主动学习音乐,并融于音乐,真正体会音乐审美的机会。第三,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艺术实践活动,提高音乐表演实践能力,并将其作为阶段性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入到学生的总成绩中。如参与校内外音乐类比赛,根据比赛取得的成绩,记入阶段性考核的总成绩中。这样,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通过他们自身的影响,让学前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重点在于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领悟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启发学前幼儿审美,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因此,未来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应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创设基于音乐审美的课堂氛围,选择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教材,突出音乐课程的整合性,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音乐教学水平,保障其真正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目标。
作者:吴玫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晖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