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包装技术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茶的发祥地,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正是因为如此,各种与茶文化相关的因素都被包含在当今茶包装的设计中。包装要具体考虑是实际应用和以人为本的特性,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如文字、图形、色彩、材料材质的选用以及造型等起到提升被包装物本身的商品价值和视野美感的效果。
1茶叶包装的定位
茶叶包装的定位有多个角度可以参考。例如,有的茶叶包装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背景来进行设计,有的茶叶包装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来作为落脚点,有的从茶道、茶具、茶艺等方面上来进行。如何巧妙地定位茶叶包装,主要在于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对市场需求调查。就包装的意义这一方面来说,包装要具体考虑是实际应用和以人为本的特性,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如文字、图形、色彩以及造型等提升被包装物本身的商品价值。准确定位才能设计出最符合市场需求,而又兼具艺术欣赏价值的茶包装。这样的包装不仅能够博人眼球,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2现代花茶包装设计技术的方向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茶的发祥地,制茶饮茶也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这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各种与茶文化相关的因素都被包含在了当今茶包装的设计中。如文字设计方面、图形设计方面、色彩设计方面、造型设计方面等都可以提升花茶的商品价值和文化底蕴。
2.1文字设计方面
茶作为一种休闲时刻的饮品,从古至今都很为人所喜爱。它在神农氏时期就发起,发扬在宋唐时期,直至明清被大为推广,到现如今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和文化继承被大为盛传。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它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而且对世界多样文明的发展也添加了力量。在茶文化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它从简单的物质文化已然上升到了一种精神文明。包装作为茶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载体,既要有包装的原有功能,还要表现出茶文化的历史意味。茶具有悠远的历史,书法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也是亘古流传,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把书法当作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式,同时书法也是一种艺术。具有极其客观的美学欣赏价值。茶文化与书法艺术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从古至今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去研究品味它们。在茶中品味人生,感悟万物。作为茶包装上的一种文化元素,他们两者之间必须要有相互联系,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外观可供欣赏。书法本身就具有一种流线美。因而当我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把书法运用到茶包装上也会提升茶的文化底蕴和档次。当然,在把书法运用到茶包装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完全照搬,书法有其一定的书写套路,而在运用到茶包装上可以进行局部的变化。
2.2图形设计方面
图形设计可以把晦涩繁杂的东西用图画来使观察者一目了然地展示出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进行茶包装时就是要用视觉的感知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而准确的定位在图形设计方面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要结合茶这个依托,结合历史文化,同时又要联系现代主流,倾注作者的感情和艺术素养,使茶包装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历史文化气息同时努力挖掘茶与图形的关系来进行创造。在现在的主流市场上流行的茶包装图形主要包括四种:(1)装饰性包装。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包装方式,产品经过这种包装后会使其的档次提升,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这类包装的面相消费者主要是人们馈赠礼品的首选。当然,这里说的装饰性包装并不是为了装饰而去装饰的,装饰只是为了使产品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而做的一种修饰,即不能喧宾夺主也要与产品相互关联,成为其中的一部分。(2)原料提示的内容型包装图形形式。这种包装的主要意义是向消费者展示商品的原材料。它不仅能够准确的告知商品的本身属性同样还能传达一种美的修饰和品质。(3)解说型包装。这是通过文字和图片来展示商品性能和特色的形式,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光是常见的绿茶、红茶等,在他们下面还分出了许多分支。而在消费者购买时如果能够做到很好了解就好。(4)利用纹理来进行包装的形式。纹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茶包装更加具有现代感。
2.3色彩设计方面
色彩是在包装设计中最能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方式。如果色彩搭配得当,消费者在购买后会有一种美的享受,既树立了品牌的形象也传播了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当然,在使用色彩上面还是要慎重,好的色彩搭配可以使人产生美感,但是错误的搭配会使人在视觉上感觉不舒服。其实在运用色彩上也要注重考虑商品的面向群体,档次追求,场合,特性等,从而运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来适应不同要求。在色彩设计要讲究整体风格的统一协调,层次感分明,使产品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格调。当然,茶包装的色彩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单调的色彩中,既可以添加古典艺术美的色调也可以结合现代亮色的加入添加生机。总的来说,茶叶包装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茶品种、不同的面向群体、不同审美需求等等众多因素来考虑最终的方案。2.4造型设计方面造型是消费者第一眼看到的,因而独特有记忆性的造型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传统的茶文化设计制作的具有意境特色的盒型,同时也要兼顾美观、别致和精巧。为了方便储存和运输,茶包装通常采用金属质地的材质,因为金属具有机械性能好,密封性好,可干燥防水。好的造型设计是既能够充分展示被设计物的内涵,又能够表现造型设计的商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如果能够兼顾内容物的实质和造型外设计的美学,那么设计出来的造型就兼具了这两大功能,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也将是一个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个包装。
3以“花颜坊”看现代花茶包装设计技术关键点
3.1文字、图形选择
结合自创品牌“花颜坊”花茶包装设计实例来看,“花颜坊”花茶作为一种流行的花茶系代表,在设计初期文字选用的是黑体,但是黑体在视觉上给予人的第一感觉是深沉而严肃的感觉,这与“花颜坊”花茶的品牌理念是不相符合的。花茶作为一种植物性调理茶品的性质,因而在文字的设计上应该更多的体现轻松、绿色、自然的感觉,考虑盒型的设计应该考虑设计产品的运输、保存和成本问题,尽量做到低碳环保。同样的“花颜坊”的花也是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出发点之一。
3.2海报设计
产品的海报可以使所有信息在一张纸上都能够得到完美的体现。因而好的海报是最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的,也是最能够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的。“花颜坊”的两张海报是以广告语:“花颜绽放美丽分享、美颜焕肤源于花坊”相呼应的。简短的广告语中既包含了品牌名称也凸显了花茶的功效。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呼应。两张海报都是采用了茶波纹的方法来展现在消费者眼前的,清新自然的风格很容易让人接受从而受到感染。主色调以淡雅为主,主题明确,创意新颖,让人过目不忘。“花颜坊”花茶的整体包装主基调一致,从经典中借鉴,而又推陈出新,每一款的包装设计都给人焕然一新又是一个整体系列的感觉。花瓣盒型和靓丽的色彩是包装上又一突出的一点,设计者在设计时讲究搭配和摆放是一种艺术的行为,而这一艺术行为让消费者得到的是至高的享受。
3.3盒型设计风格及其方案
“花颜坊”花茶的整体包装设计的主基调相当一致,色彩运用合理而又具有视觉冲击力,基本元素的使用组合搭配让消费者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对企业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增强形象的传播力。结语从古至今,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已经成为当今需要我们学习的精神,在茶本身的发展过程中,茶包装的发展也是一个“文化发展”,恰到好处的包装能够准确的传递产品信息,把产品的内在和外在都完美的呈现在消费者面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对于消费的理念也有所改变,包装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浪费,包装作为一种商品本身也正在被大家所接受,甚至它已经可以独立于商品之外而存在。设计师在进行茶包装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结合悠久的中国茶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力求提升产品品质,同时也要追求绿色环保。
作者:聂燕 单位:钦州学院陶艺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北方.自然家竹具———天然素材与传统手工艺的完美结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38-39.
[2]张林燕,陈翔.论传统书法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5(22):50-51.
中国的食品包装机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机械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内食品加工的大部分包装工作,尤其是较复杂的包装过程基本还是人工操作,从而极可能对被包装产品造成污染,这种状况急需得到改变。目前国家加大力度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包装设备也正在逐步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准入体系中,对食品包装机械行业是个实现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现代食品包装机械汇集了多种学科最先进的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特点,并正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其中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是气动技术。
气动技术,全称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具有高速高效、清洁安全、低成本、易维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轻工机械领域中。在食品包装及生产过程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奶粉充填包装机、酸奶塑杯成型灌装封切机、饮料啤酒灌装机、果冻充填包装机、饼干和面包包装机、薯片充填包装机、灌酱机、肉类包装机等均有大量使用,可以缩短加工辅助时间,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充分发挥设备的高效性能。
但由于食品包装机械必须要符合食品机械安全的相关要求和规定,而且工作现场环境一般又较为复杂苛刻,如果使用了不适当的气动元件,往往会出现不正常现象;而现代的食品包装机械,通常是集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于一体的设备,组成设备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故障均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正常工作,大型食品包装设备内有成千上万只元器件,故障的检查、维修难一向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在食品包装机械中的气动设计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 气动技术在食品包装机械中的应用
在食品生产中,不同的生产区对卫生有不同要求,欧洲的EN 1672-2 标准将食品加工机械的环境定义为三个工作区,分别为食品区、飞溅区和非食品区。根据不同的区域,所需要使用的气动技术及产品也不尽相同。
(1)在食品区和飞溅区,气动技术主要用于分配、装瓶、成形、灌装、配剂、密封等装置中。由于气动元件需要直接或间接与主要生产原料接触,为了防止产生对最终产品产生污染的可能性,其材质应为无毒、无吸收性、耐腐蚀的不锈钢 ;如果使用铝合金,则应具有一定抗腐蚀能力、无毒性、无吸收性 ;元件内部所使用的橡胶制品如密封件等应符合相应的卫生要求,在工作环境中应具有耐热、耐酸碱、耐油的稳定性,可接受正常清洗和消毒,不溶解,无毒性、无吸收性,不得有影响产品的气味;工作空气过滤装置应保证不得使5μm以上的尘埃通过;结构及表面应平滑、耐久、易于清洁并达到良好的洗净效果。尽管飞溅区的设计需要和食品区域相似,但材料要求可酌情降低,同时必须保证该设计对食物产品无负面影响。
在这两种环境中应用典型的气动产品有不锈钢气缸、洁净型气缸、易清洗阀岛、不锈钢气源处理元件等。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洁净型气缸,具有自排水功能,所以液体可以直接流掉,还可进行反复清洗,具有可替换性,甚至连安装件也都采用标准件,安装维修都极为方便。
(2)在非食品区域,气动技术主要用于封袋、包装、贴标、检测、加盖等装置中。尽管这个区域的气动元件不需要接触生产原料,但通常仍然需要具有标准化、易清洗、智能环保、结构紧凑等特点。由于现在的食品包装设备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多的功能,因此对于气动元件的尺寸也要求越来越紧凑、集成、模块化;此外,先进的食品包装设备普遍采用由过滤器、减压阀和不供油的阀、气缸等组成的无给油气动系统。这种系统在元件需要处预先封入脂,无需油雾器,可长时间工作而不需补充脂,可降低油耗、改善环境、成本低、维修方便、性能稳定。
2 气动技术在食品包装机械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食品加工工艺的日益提高,食品包装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食品包装机械的研发正朝着高速、多功能化及控制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微电子、电脑、智能型和图像传感技术等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而应用于食品包装机械气动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化也就将成为必然。
这些智能化、网络化的高新气动技术已经在一些西方国家得到了开发和应用,实现了食品包装机械进一步智能化,通过对这些技术的了解和研究吸收,国内食品包装机械的水平也有望得到提升和发展,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人为或机器差错,确保食品机械的可靠运行,实现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实现食品包装过程的连续化生产,早日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外墙保温;建筑节能;保温材料
所谓外墙保温,是指将导热系数较低的绝热材料固定在建筑物墙体上,通过增加墙体的平均热阻值,从而达到保温或隔热的效果。在我国北方由于冬季比较寒冷,所以外墙保温应用的尤为广泛。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防护措施,外墙保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温度的高低,以及对能源需求的多少。随着国家对节能建筑的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将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历史
外墙保温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洲,当时由于二战时期德国有大量的建筑物遭到破坏,为了修补外墙出现的裂缝,人们在建筑物外墙粘贴一层聚苯乙烯或岩棉板,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做法不但可以遮蔽裂缝,而且还能保温、隔音、墙体的防潮性也大大提高。外墙保温技术真正得到快速发展是在1973年世界能源危机以后,因为能源短缺,同时在欧美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欧美外墙保温技术的市场容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多年的实际应用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考验,证明外墙保温技术是一项值得全球推广应用的节能新技术。如今,外墙保温技术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种建筑墙体节能技术。
我国外墙保温技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外墙保温技术并不是很成熟,应用也非常的有限。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外墙保温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形成了多种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的外墙保温技术体系。
二、外墙保温技术的现状
目前外墙保温的主要形式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心保温、外墙自保温。不同的保温形式所采用的保温材料、施工方式都有所差异,每种保温形式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外墙外保温是将保温材料固定于外墙外侧,以便起到保温的效果。常用的保温材料有岩(矿)棉、玻璃棉毡、聚苯乙烯泡沫板等,其中聚苯乙烯泡沫板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廉价的成本,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外墙保温技术中被广泛应用。该外挂技术是采用粘接砂浆或者是专用的固定件将保温材料贴、挂在外墙上,然后抹抗裂砂浆,压入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最后加做装饰面。由于外保温具有良好的保温节能效果,并可以消除结构性冷热桥,保护了主体结构,且不占用室内使用空间,对于新建的建筑物和改造的建筑物都适用,因此,在建筑工程中此种方法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外墙保温也存在一些缺点:1、保温材料往往是由一些易燃材料制成,防火性能差极易引起火灾。2、对于一些外墙有装饰的建筑物,经过长年的风化,可能会造成面砖等局部墙体的脱落。3、对于一些老旧建筑物,局部改造会破坏建筑物整体的美观性。4、相比外墙内保温,由于需要将保温材料置于墙体外侧,施工人员必须悬于高中进行作业,对施工安全存在隐患,技术工艺和成本也高于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将保温材料固定于外墙内侧,一般主要采用聚合物保温砂浆或石膏保温砂浆。目前做常用的做法是内抹保温砂浆和贴预制保温板。外墙内保温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保温材料位于室内不用考虑自然的侵蚀,不限制对外墙饰面的选择,由于在室内施工,施工不但简便,且更为安全,不受天气制约。但是外墙内保温的缺点在于占用室内的使用空间,由于保温材料内外侧温差较大,容易使墙体饰面出现裂缝,由于墙体冷热桥问题不易解决,会影响墙体乃至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外墙夹心保温是在混凝土框剪体系中将聚苯乙烯、玻璃棉、岩棉等保温材料置于同一外墙的内、外侧墙片之间,使混凝土与保温材料被浇筑成为一个复合墙体。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方式:多孔砖夹心墙体和混凝土砌块夹心墙体。外墙夹心保温的优势是墙体与保温层一次成活,大大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冬季施工的时候,在保温层的作用下可以减少的保温防护措施。外墙夹心保温可以很好的代替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填充结构,解决加气混凝土砌块在施工中存在抹灰易空鼓、起壳和裂缝等质量问题。绝热性能由于内保温技术,造价比较低。缺点:1、由于墙体较厚,减少了室内的使用空间。2、由于结构两端的温度波动较大,易对墙体结构造成破坏。
外墙自保温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具有保温隔热效果的墙体砌块,一般主要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多孔砖等。外墙自保温将墙体的围护和保温作用合二为一,不仅节省了使用空间,而且减少了施工工序,但是由于自身保温性能有限,材料强度比较低,抗裂性不理想,墙体容易开裂,因此外墙自保温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不是很广泛。
三、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趋势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外墙保温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和认可。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把节能减排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外墙保温技术必将驶上科技发展的高速公路。
第一,在保温材料的选择上,保温材料的更新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想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随着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新型的保温材料不仅会提高自身保温隔热效果,而且将会综合考虑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耐久性、安全性以及对建筑物整体的观赏性。建筑节能是在建筑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和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此,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它的经济效益。
第二,在施工工艺的创新上,外墙保温是一个系统工程,施工技术是外墙保温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如何有效地避免墙体出现缝隙,面层出现脱落等,将会是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年来,我国外墙外保温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建成了以百万平方米计的质量良好的新建或改建的外墙外保温工程,为国家的建筑节能事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些工程的实践证明,只要遵循外墙保温的规律性,在施工工序上不断创新并提出合理的技术要求,切实按照有关要求认真进行设计和施工,外墙保温的工程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第三,在相关制度的管理上,外墙保温需要考虑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需要考虑防火性能、需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匹配、需要考虑施工的安全等等,外墙保温技术并不单单是某个行业的事情,它需要建筑管理部门、消防部门、规划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等联合起来制定出一套更加完善、严格的监管制度来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是外墙保温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以新型的保温材料为基础,以先进的施工工序为手段,以严格的监管制度为保证,随着我国建筑节能等级的提高,外墙保温技术在未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它将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节约大量的能源消耗,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一是特病门诊享受待遇人数、住院人次、住院率逐年增加。二是特病门诊、住院统筹基金结算定额标准逐年增加。三是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逐年增高,使得缴费人数占全部参保人数比例逐年下降,征缴统筹基金中划入退休人员帐户的金额逐年增加。四是参保人员人口老龄化,导致参保人员慢性病患病率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较高。五是疾病种类的变化使参保人员患病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导致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及伴发病多,治疗费用高。六是通货膨胀导致货币实际购买水平下降,相同水平的医疗救治过程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平均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七是工资性收入增长使参保人员对医疗救治投入预期逐年增加,对医疗保健的投入费用水平增大。
解决统筹基金出现收不低支的途径
“我对胜任这份工作信心十足。”
这种对话常在面试情景中出现,有些求职者为了能进入某家中意公司的大门,无论对方招聘什么岗位的人员,都先去试试再说。其实,对于很多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如果你技能或长处并不在行的话,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即使你侥幸过了关,日子久了,你自然会露出马脚。从事一份力所不能的工作,整日在强压下上班,也不利于你的事业发展,甚至会让你感到痛苦。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只看眼前几个月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大四下半学期的日子就在找工作中度过,投简历、面试、等通知。在没有回音的日子里,真是既痛苦又迷茫。
其实,坐以待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何不利用这段空闲多考几张证?四级英语可以抓紧升级了;口语不好的,即使不考“高级口译”,那起码也得多去英语角练练嘴吧;知道你是计算机老手,但口说无凭啊,劳烦考张等级证书,好歹可以拿得出手呀。总之,让自己充充电,亡羊补牢绝对不算晚。
中图分类号: TM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力系统运行中,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是当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故障时,根据捕捉到的故障信号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小由于故障对电力系统造成的损害,将损失降到最低。但是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在当前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提高继电保护技术水平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当前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
1、继电保护的装置落后
当前一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老化、陈旧,逐渐失去了安全的意义,还有些本身质量就存在问题,不能真正起到继电保护的作用,更谈不上反措施等新技术的应用,另外一些必要的保护设施不完善,正常的保护作用发挥不出来,空有摆设。
2、缺乏完善的继电保护管理制度。在继电保护工作中,有些继电器回路或者保护装置存在自身固有的一些问题和缺陷。例如,有些回路的功能不正常,缺乏相应的接线;保护装置的跳闸矩阵控制所显示的数据不能同现场的试验结果保持一致等。通常情况下,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工作人员只是通过简单的口头传达告知有关人员,而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以致造成事后查找、咨询的困难。同时,由于继电保护档案不能及时更新二次设备的建档工作,使其管理过程中常常存在错、漏、缺现象,其二次设备的建档工作不细致、不规范、不系统,尤其是工程项目竣工后在移交资料的环节管理上更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在有些县级管理单位中,缺乏专业的电网继电保护管理人员,并且其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阻碍了继电保护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继电保护管理人员缺乏参加系统培训的机会,其不同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计划和力度不足,从而造成继电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偏低。
二、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技术措施
1、更新保护设备,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有关电力单位和部门要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设备进行检修,及时更换落后的、损坏的保护设备,不断完善其供电网络的设备建设,在保证安全、正常生产运行的前提下,使得各个电力回路都有充足的整定时间进行保护,尽力做到保护装置的校验工作应校必校,不简化、不漏项。同时,有关电位还要大力加强对继电保护工作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提高继电保护的硬件条件,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2、建立健全继电保护的管理制度。我国的电网建设管理单位要加强对继电保护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和规范的建立和完善,明确各个单位部门(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管理部门、调度部门等)在继电保护管理工作环节中各个方面的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并对其进行考核,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人员要进行一定的批评和处罚,以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建立健全继电保护管理质量体系,落实管理责任制。制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对继电保护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合同签订、资料准备、项目人员确定、计算方法确定、计算结果的评定和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质量进行跟踪控制和监督。建立继电保护管理质量责任制,市政及其电力主管监督部门要派专员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工作中的各项工作环节的技术和管理质量进行监督,将各个环节的质量责任进行拆分,把质量的管理责任追究到具体的个人。
4、安全生产、超前预防。工作人员要通过对继电保护工作中故障的处理,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故障数据,对隐藏的故障隐患及时发现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对能够立刻解除的,要立刻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而对那些不能立刻解决的,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分析,以便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补救措施。此外,电力工作人员还应及时、严格地做好事故的预想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
5、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管理人员是电力部门和企业实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工作的主体,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专业性不足的现状,电力单位要加强对他们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对当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的管理意识和对新知识、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了解、认识和掌握,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继电保护管理人才队伍。
三、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1、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在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带动了微机保护硬件的发展。从最初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到多CPU结构的微机保护,再到大模块结构,在短短的数年内,微机保护硬件性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对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度和快速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化的电力系统并不仅仅满足于微机保护,在实际应用中,电力系统还要求设备具有存储大容量信息和数据、快速处理数据、强大的通信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计算速度与存储容量均表现不错的工控机成为继电保护的很好选择,这将成为微机保护的一大趋势。
2、网络化。由于缺乏强大的数据通信措施,目前的继电保护仅能切除故障元件,防止事故范围的扩大,而且除了差动保护与纵联保护外,其他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保护范围受到明显限制。很显然,如果只能切除故障元件和防止事故范围扩大,并不能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转。为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将电力系统的主要继电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才能有效控制整个系统的故障,从而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转。
3、智能化。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使许多难以解决的非线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理论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为继电保护解决了许多常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随着当前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电源结构和分布发生改变,电力系统将因电源原动机特性和电源分布的不同而影响其性能,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相应的系统控制策略,开发新的继电保护与控制装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产品也需向数字化、多功能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方向迅速发展,从而改善系统运行特性,避免电力系统事故的发生,同时这也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要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外墙保温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我国外墙保温技术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受当时条件限制,主要在外墙内保温方面做了一些应用,一开始主要应用于我国北方较寒冷地区,经过实践,外墙内保温技术在北方寒冷并采用供热采暖地区的缺陷日益显露,由于室内外温差过大易形成冷凝水,内墙发霉等问题。近十年来我国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外墙外保温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目前基本与世界保持同步。1995 年颁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要求从1996 年 7 月 1 日起实现节能 50% 的目标; 1998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2 年以来建设部相继颁布实施了《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 一) 》02J121-1( 2002-9-1) ; 2003 年10 月 1 日国家实施《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04 年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2005 年3 月1 日JGJ-14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2005 年青海、江苏、福建、武汉、长沙等省市政府的建筑节能标准政策也陆续出台,全国很多地方都 在 建 设“节 能 建 筑 项 目 试 点 工 程”。2005 年 7 月1 日《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正式实施; 2006 年 1 月 1 日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实施,新建民用建筑应当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 2006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8% 的增长目标和4% 的节能目标,这在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另外各省建设厅相继出台了一大批外墙外保温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外墙外保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外墙保温在我国南方区域逐步开始推广应用基本上在 2003 年以后。国家“十二五”规划把节能减排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节能必将推动外墙保温行业的更加蓬勃发展。
2 我国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现状
经过近 20 年的研究及近 10 年的外墙大规模应用,已经形成了全系列各种类型保温技术的应用技术规范、规程,每种类型的保温系统在中国均有大量的保温工程案例,应用技术日趋成熟,国外一大批知名的保温企业均在中国设立研发生产基地或分公司( 如圣戈班、申得欧、欧文斯科宁等) ,国内也涌现了一大批勇于创新、致力于推广外墙外保温技术的规模较大的公司( 如江苏尼高、北京振利等) 。目前在建筑墙体中应用的保温形式主要有四种;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芯保温、墙体自保温。
2.1外墙外保温系统
1) EPS 膨胀聚苯板外墙保温节能体系。系统特点: a. 综合投资最低的系统之一; b. 防寒隔热,热工性能高,保温效果好; c. 隔音效果好; d. 对建筑主体长期的保护,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e.避免墙体产生冷桥、防止发霉等作用。系统主要缺点: a. tif 板燃点低,是热熔型材料,防火性能较差,即便是阻燃型板材,阻燃的性能稳定性也较差,大多数情况下需设置防火隔离带; b. 系统为空腔体系,对于系统的施工工艺要求较高,一旦墙面发生渗漏水,难以修复。
2) XPS 膨胀聚苯板外墙保温节能体系。系统特点: a. 综合投资最低的系统之一; b. 防寒隔热,热工性能略好于 EPS,保温效果好; c. 隔音效果好; d. 对建筑主体长期的保护,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e. 避免墙体产生冷桥、防止发霉等作用。系统主要缺点: a.XPS 板与 EPS 板一样燃点低,是热熔型材料,防火性能较差,即便是阻燃型板材,阻燃的性能稳定性也较差,大多数情况下需设置防火隔离带; b. 系统为空腔体系,对于系统的施工工艺要求较高,一旦墙面发生渗漏水,难以修复; c. XPS 板的透气性极差。
3) 喷涂聚氨酯外墙保温节能体系。系统特点: a. 防水保温一体化,连续喷涂无接缝,是目前能够彻底解决墙体防水保温问题性价比最高的系统; b. 常用保温材料里热工性能最好的材料,保温效果好; c. 隔音效果好; d. 对建筑主体长期的保护,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e. 连续喷涂,施工速度快; f. 避免墙体产生冷桥、防止发霉等作用。系统主要缺点: a. 保温材料本身为有机材料,防火性能较差,大多数情况下根据相关规定及规范需设置防火隔离带,但聚氨酯是热固型材料,系统形成后系统的防火性能要远远优于 EPS( XPS) 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系统构造措施合理时系统的防火等级可达到 A 级; b. 现场喷涂,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尤其在低温时系统的造价有显著的增加; c. 系统造价略高。
4) 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体系。系统特点: a. 综合投资最低的系统之一; b. 对建筑主体长期的保护,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c. 隔音效果好; d. 保温材料本身的防火等级为 B1 级,100 m高度内住宅建筑无需设置防火隔离带; e. 适用于建筑各种形状的基面。系统主要缺点: a. 保温砂浆的热工性能低于有机类板材;b. 现场施工厚度不容易控制。
5) 无机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体系。系统特点: a. 综合造价较高; b. 对建筑主体长期的保护,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c. 隔音效果好; d. 保温材料本身的防火等级为 A 级,无需设置防火隔离带;e. 适用于建筑各种形状的基面; f. 本系统可应用于墙体内保温。系统主要缺点: a. 保温砂浆的热工性能低于有机类板材; b. 现场施工厚度不容易控制; c. 要控制好保温材料的吸水率,材料成本有显著增加。
6) 酚醛板外墙外保温体系。系统特点: a. 防寒隔热,热工性能高,保温效果好; b. 对建筑主体长期的保护,提高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c. 隔音效果好; d. 保温材料本身的防火等级为 B1 级,100 m高度内住宅建筑无需设置防火隔离带。系统主要缺点: a. 酚醛板应用技术目前国内还不够成熟,且无相关规范; b. 综合造价较高。
7) 保温饰面一体化板外墙外保温体系。系统特点: a. 防寒隔热,热工性能高,保温效果好; b. 干作业,施工工期缩短; c. 隔音效果好。系统主要缺点: a. 空腔系统,目前一体化板所用的保温板防火等级均不高,防火性能较差; b. 综合造价较高,是目前常用保温系统的 2 倍 ~8 倍。
2.2外墙内保温系统
1) 石膏基无机保温外墙内保温节能体系。系统特点: a. 综合投资最低的系统之一; b. 施工工艺比较简单,内保温无需占用外施工脚手架,对基层墙体平整度要求不高,易于在各种形状的基层墙体上施工; c. 隔音效果好; d. 防火性能好,保温材料阻燃性A 级; e. 石膏基系统—呼吸式墙面系统; f. 抗裂效果好,可有效防止墙面出现裂纹; g. 特别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外墙内保温、内隔墙的保温或作为外墙外保温的补充。系统主要缺点: a. 热工性能低于有机板系统; b. 同样的热工性能有一定的厚度,影响一定的室内使用面积。
2) 酚醛板外墙内保温体系。系统特点: a. 防寒隔热,热工性能高,保温效果好; b. 隔音效果好; c. 石膏基酚醛板系统防火等级为 A 级,防火性能好。系统主要缺点: a. 酚醛板应用技术目前国内还不够成熟,且无相关规范; b. 综合造价较高; c. 有热桥,须做热桥处理。
2.3 墙体自保温系统
一、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在6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性能和运行技术,建成了一只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在60年代中期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年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已开始研究,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尤其是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KV晶体管方向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KV线路上,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外国进口的历史。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学院以及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等都开始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技术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年、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年和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二、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一)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地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开始,不到五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开始,发展到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1988年,天津大学已开始研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因为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具有存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要求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动联网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在计算机保护发展的早期,曾试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为继电保护装置,但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和存储容量都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用成套工控机作为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发展方向之一。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需进一步具体深入的研究。
(二)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为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每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越多,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越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由上述可知,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四)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距离保护很难正确判断故障位置,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而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建国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经历了4个时代。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这又对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He Jiali,Luo Shanshan, Wang Gang.Implementation of a Digital Distributed Bus Protec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1997,12(4).
1 微机保护数字信息化
尽管现在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的中心是微机保护,不过大量问题仍然出现在当前在工程中操作的微机设备中,特别是应该根据我国数带你线路具体的情况,选择研制出适应国情的继电保护设备用芯片,而不是在继承电路中选用那写普通的抑或是使用在工程自动化的芯片。综合考虑到输电线路在工作状态时的条件不一样,其对设备的要求也就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对设备的要求很高,如在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很多技术层面对继电保护设备的要求标准非常严苛,因而,根据应用环境和条件研制出一种专门适用于继电保护方面的专用芯片,势在必行。除此之外,继电保护微机数字信息化必将成为电力系统无法阻挡的发展方向,所以,怎样进一步达到电力系统的技术标准,怎样合乎情理又科学的实施改进,更好的增强继电保护设备工作状态时的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怎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以及社会收益,所有这些都需要理论与实践在具体的工作中的结合,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2 继电保护系统集成网络化
输电线路普通继电保护设备以及纵联差动防护仅仅分别将安装设备的一侧的电气量和对侧的数据传送过去,完全依靠触点把邻近线路的信息进行传递,并且还借用大量的控制信号电缆进行数据收集,不能达到数据的实时传送和分享这一目标,不仅提高投入资金,而且不便于安装调试以及后期的修护。现在,能够达到信息实时传送共享,综合来说成本低,性能好的就是已经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普遍运用的双光纤以太网技术。借助成果运用,输电线路网络化需要大面积接受十兆、一百兆双光纤技术,其能够将获取的数据信息及时地发给测控部分,通过进行站控层的转化,将传输来的信号变为相应的调试命令,增强继电设备工作状态时的即时性和可靠稳定性。选择光纤以太网络的分散集控式防护,使得可靠性以及调试命令的准确性都要好于普通的集中式保护。除此之外,集成网络化保护体系还能够大大减少信号电缆的需要量,也不影响信息的传输效果,完全的达到测控、保护、录波、网络的集合,这些优点都在证明着集成化必是继电保护在将来一定时期内的研究中心。
3 测控、保护、录波、网络、通信一体化
在信息化和集成化在继电保护设备已经完成的前提下,那么控中心的保护设备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个拥有综合性能的应用电脑,同样可以视为是具备计算分析、工作策略的一个终端。依靠光纤把装配在被保护对象旁边的设备的数据送到控制中心,不仅减少成本,而且增加效益。以及可以完全忽略电磁对信息传送时的影响,这是因为光纤传输不收电磁的任何干扰。现今,在理论上已经成熟的(OTA)和(OTV),并且正处于工程应用试验阶段,这些已经成熟的理论势必为建立在IEC61850基础之上的电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依据。
4 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
增强输电线路安全可靠性的主要策略之一有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依靠科学的逻辑判断以及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解决线路中负荷变动、瞬间故障等种种问题,更好的提高继电防护的能力,降低一些漏点和缺陷。应用自适应保护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继电保护设备的性能提高,借助科学的策略实时做出调整,适应实时情况。现在而言,已经在输电线路保护领域中实施应用到自动感应技术的领域有很多,如下包括重合闸防护以及所谓的馈线跳闸防护、对串补线路的调度防护、以及行波防护等很多个方面,其他的方面不再赘述。凭借科学的改进或完善防护设备性能标准,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表现了继电防护设备的智能化和网路化性能。站在资源共享和硬件系统互操作等视角来说,输电线路不仅在测控、保护方面而且在其他一些方面比方录波、网络、通信一体化等的自动化防护目标和体系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应用范围非常普遍,而且还将会在推广自适应继电保护原理和技术在输电线路继电防护层面普遍运用提供很大助力。
5 建立在IEC61850基准之上的继电通信技术
电力系统所谓的常用通信体系选用IEC61850国际标准作为其应用的基本标准,为的是使得各个生产厂商生产的所有的IED智能电子装置之间能够依照同一传送协议对数据资源以及互操作进行实时传输。同样是说,利用光纤作为数据内容传送介质,目的是建造一个数字的、网络的、自动化的线路防护体系,所有的特点能够合并于一身,并将全部的继电保护系统统统链接在一起,这一定将成为继电保护在不久的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在IEC61850基准上建立起来的模型,其防护性能完全可以被看成是具有特定逻辑功能的部分或者是所谓的节点,比方说:差动逻辑功能节点PDIF,除了本身所具备一些基本的特点如状态、定值、测量值等特点以外,也还具有其他的功能。
6 失步解列系统研究
线路安全措施的最后一招只剩下了失步解列这一系统,依靠科学的改进把失稳的系统区分为几个单独的运行体系进行各自运行,并按照继电保护设备的自动化感应进行实施调整,保持每一个单独体系功率平衡,使得能够降低大范围的切机、切负荷等疑难问题。现今,装备失步解列设备最多的期房就是在安装在主要的联络线上,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需要安装这种设备,其可以充分的利用联络线自身的数据参数,在其相邻的两边的系统发生不稳定时能够即刻跳开这一相邻的一对联络线实施保护行为。不过,失步解列继电器有时候也不能很好的实现在保护实时性、可靠性、准确性等保护目的,因为它只是在简单的线路中实用,在复杂的线路就显得无力,比如在有很多条联络线互联、失步运行工况复杂的电网系统中,线路说对他的技术要求就会很高。因而,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在将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研制一种能根据实时信息进行判断系统失稳模式的失步解列设备,他们的目的就是能够组成合适的失步解列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丹.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06(19).
[2]白金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6).
[3]孙跃权.继电保护技术现状与发展[J].民营科技,2007(11).
中图分类号 S7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60-01
1 重庆市万州区古树名木特征
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丰富。2002年开展了全区古树名木普查,据普查资料统计,共有1 009个单株,15个古树群(605株),经分类,有36科、48属、50种。有符合古树条件的林木202个单株,1个古树群37株;符合古树条件的林木有807个单株,14个古树群共计568株。该区古树名木具有以下特征。
1.1 树龄
分析全区登记的古树名木树龄数据,按照古树名木普查分级原则,发现万州区古树名木的树龄主要集中在3个区段,即100~299年区段、300~499年区段和500年以上区段,但是500年以上区段的古树名木较少。全区单株古树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有13株(其中镇乡辖区范围5株),树龄在300~499年的国家二级古树有79株(其中镇乡辖区范围52株),树龄在100~299年的国家三级古树有917株(其中镇乡辖区范围750株);古树群均为国家三级古树。树龄最大的是1 200年的古银杏树,树高18 m、地围9.7 m。
1.2 区域分布
根据对全区古树名木登记所在地的数据分析,发现古树分布是北少南多,长江以北主要为栽培植被,长江以南主要为原生植被。树龄较大(300年以上)的有银杏、黄葛树、马尾松、香樟、灰楸、枫香、铁坚油杉、红豆树、黄连木等树种,黄葛树则主要分布在海拔600 m以下的广大地区。其余树种主要分布在南岸的方斗山、七曜山一带。古树群则保存于古寺庙、祠堂所在地。
1.3 权属
分析全区古树权属数据,发现该区的古树名木绝大部分权属为集体所有,占52%;其次为国有,占43%;个人所占比例较小,只占5%。
1.4 树高
分析全区古树的树高数据,发现该区的树高分布在10~20 m区段的最多,占古树名木总量的67.0%;树高低于10 m的区段的占14.8%;树高分布在21~30 m的占16.0%;30 m以上的区段的占2.2%。
1.5 胸围
分析全区古树的胸围数据,发现该区古树名木的胸围分布在300~499 cm区段的占古树名木总数的47.2%;100~299 cm区段的占37.6%;500 cm以上区段的占13.3%;100 cm以下区段的占1.9%。
1.6 冠幅
分析全区古树的冠幅数据,发现该区古树名木的平均冠幅分布在10~20 m区段的最多,占全区古树名木总数的54.0%;冠幅在10 m以下区段的古树名木数量其次,占37.5%;冠幅在21~40 m区段的占8.3%;冠幅高于40 m的最少,仅占0.2%。
2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现状
2.1 高度重视保护古树名木工作
2002年,万州区林业局对该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1次大规模的普查建档工作。2011年对全区各镇乡区域的古树定制了1株古树1个编号一一对应的古树名木保护牌。各镇、乡对登记遗漏的古树积极申请区绿委办派出专家组实地调查鉴定,不让古树名木资源遭到破坏。
2.2 有关部门和镇乡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制度
根据古树名木保护的相关规定,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开始对一些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如明确管护责任、确定管护责任人、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制[1-2]。该区林业局挤出资金逾10万元为全区已登记古树制作了1株古树1个编号的铝板凸字永久性的古树名木保护牌。
2.3 群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宣传,群众的保护意识有所增强。有人出巨资欲购买甘宁镇烟坡村的4株黄葛树、茨竹乡盛家村的2株桂花树、恒河乡枫木村3组1株柏树,但是当地村民自愿保护不愿意出售。经鉴定,这些古木树龄大约在150年,属国家三级古树名木。且区森林公安局打击盗窃、滥发古树名木、大树犯罪案件的很多线索均来自热心市民举报后查证落实的。
3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古树名木的保护宣传工作还不够,使得部分群众尚未形成爱惜古树名木的意识,对古树乱刻乱划、剥皮取材、乱搭建筑等现象比较普遍。二是近年来城市城镇绿化步伐加快,大树、古树被移植频率逐渐提高,但是未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养护,造成其移植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最终死亡[3-4]。
3.2 法制保护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未出台专门的保护古树名木的法律法规。虽然重庆市直辖后颁布的《重庆市绿化条例》、1996年全绿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工作的通知》中有对古树
名木保护的有关规定,但这些规定没有明确古树名木的保护职责、处罚条例等,没有起到真正的保护古树名木的作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由于不是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的专业性法律,操作性不强。因此,肆意滥挖、盗卖、非法移植大树案件时有发生。
3.3 管理责任不明确
由于大部分古树隶属集体所有,造成目前许多古树名木保护未签定合同,管理单位、责任人、责任制不明确,大多数古树仍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3.4 保护资金缺乏
目前,政府还未将古树名木的保护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经调查,万州区古树名木保护均无正常资金渠道和来源,基本没有专项保护经费。由于保护资金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古树名木受灾严重。
4 参考文献
[1]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对策[J].国土绿化,2005(10):8-10.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lide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LI Min-weiLU Rong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Shijiazhuang , Hebei,050031)
【Abstract】The article also introduces the landslide, and put forward the landslide governance principles, analyses the measures of landslide treatment commonly used,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landslide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technology, to engage in landslide governance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The landslide;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D824.7 文献标识码:A
1滑坡的特征
滑坡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外,滑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滑动前后变化不大。
其次,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滑动,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古地形面、岩层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贯通的节理裂隙面等。
第三,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规模较大的“整体”滑动一般为缓慢、长期或间歇的滑动。滑坡的这些特征使其有别于崩塌、错落等其他斜坡变形破坏现象。
2滑坡的危害
滑坡灾害是世界范围内较严重的灾害之一,也是我国地质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
世界最大的水库滑坡灾难是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1960年修建,库容为1.5×108m3,1963年大暴雨诱发了10月9日晚的大滑坡 ,石灰岩山体以20M/S以上的速度滑入水库,滑体体积超过2.6×108m3 ,一部分水库被岩石碎屑填充。滑体形成的巨大气流掀翻了房屋。水柱高出水面250m,高出坝顶150m高的波浪冲出水库,并以70多米高的水墙沿瓦依昂河谷向下游的Longarone城冲去。死亡约3000人 。水库也因滑坡填入而报废。。
1985年6月12日发生了新滩滑坡,方量:3000万方,运动速度:10m/s。运动距离:80m灾害影响:摧毁新滩古镇,毁坏房屋569间,农田780亩,涌浪高54米,浪沉机动船13艘,木船64。这次滑坡成功预报,无直接人员伤亡。
2011年3月甘肃省东乡县城发生滑坡,滑坡系坡体长期累进性破坏加之近期冻融引起坡体变形下滑所致。滑坡体坡度较高,部分接近50度,斜坡临空面积较大,物质组成以湿陷性黄土为主,坡体为二元结构,属易滑坡体。
3滑坡的预警、预报
预测预报的基本内容:时间、位置、规模、类型、运动方式、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可能造成的危害。按照预测范围的大小可分为:1区域性滑坡预测: 以一个大的区域为依据对象,确定滑 坡可能发生的区段范围。2地段性滑坡预测: 以一个地段滑坡调查资料为依据,确定将来可能发生滑坡的大致位置、可能的类型等。3场地性滑坡预测: 针对某一特定场址,预测滑坡可能发生的确切位置、范围大小、运动速度及类型。
3.1滑坡空间预测预报
空间预测:主要是通过滑坡条件分析,确定出对滑坡作用有利的因素组合,根据这些有利因素组合来预测区域上某斜坡段将来产生滑坡的可能性,圈定出可能产生滑坡变形的范围。
空间预测的理论基础――工程地质类比法:类似的工程地质环境可能发生类似的滑坡。迄今见于报道的预测方法可归纳为:统计学方法、信息量法以及各种确定性模型计算。
各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充分考虑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的叠加作用来评价产生滑坡的可能性。在研究区圈出相对不安全的“危险区段”。预测结果一般都采用预测分区图的形式来表达。不同之处:预测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叠加方式不同而已。
3.2滑坡时间预报
滑坡时间预报目前常见的有六种方法:1滑坡变形前兆的现象预报法:2位移-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3斋滕法和改进的斋滕法;4统计数学模型(回归模型、灰色理论模型、生物生长模、灾变理论模型);5黄金分割法;‘6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报法
4滑坡防治
滑坡的防治目标是减灾、防灾、保护环境。防治原则以防为主,治理为辅。应该把防灾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工程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各阶段均应注重防灾减灾。
4.1滑坡预防
滑坡灾害没有产生前,了解其存在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使滑坡损失降至最小程度。预防是以勘察分析、预测预报、动态监测为基础,同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设计施工工作。防预措施包括:1绕避(改线、架桥跨越、隧道穿越);2拦截(拦石墙、拦栅网)3排水(排水沟、坡面防渗、盲沟、排水洞、排水孔);4监测预警。
4.2滑坡治理
对潜在不稳定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确保其稳定,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治理是一项工程,它包括对灾害体的勘察、评价,提出经济合理的工程措施,并付之实施。治理措施包括:1排水措施(排水沟、坡面防渗、盲沟、排水洞、排水孔);2 削方;3支挡工程(挡土墙、锚固、抗滑桩、桩锚结合等);4 坡面防护;5固结灌浆、阻滑键(栓)。
5发展趋势
5.1基于岩土体蠕变流变理论的滑坡变形演变过程及动态趋势预测预报研究
无论学科如何发展, 依据于粘弹塑性力学的岩土体蠕变流变理论是滑坡滑动时间预报的基础。根据岩土体蠕变理论, 滑坡的变形破坏是其内部应力和岩土体强度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结果, 位移、应变及其它是这种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反映, 所以, 岩土体蠕变理论揭示了滑坡变形破坏的本质, 描述了滑坡应力、强度、应变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内在规律。因而, 以岩土体蠕变理论为基础, 研究滑坡变形过程中应力、强度、应变、位移、应变位移速率等随时间变化的物理规律, 进而预测滑坡滑动时间, 应是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5.2多因子综合预测预报研究
滑坡形成过程中, 滑体在宏观和微观上有多种物理、化学表现应力、应变、位移、应变速率、岩土体强度、弹性波波速、电阻率、声发射参数、地温、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场等。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作为滑坡预报的因子, 但如何选取能够反映滑坡动态过程的最佳因子, 描述滑坡变形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是滑坡预报的关键。
5.3基于一定数理统计理论的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模型研究
尽管已有多种数学模型用于滑坡滑动时间预报, 但尚无一成熟模型, 均需要在实践中改
进、完善。
5.4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
非线性动力学思想的提出, 为建立滑坡变形过程的物理方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这无疑会在今后的研究中掀起热潮。
5.5水在滑坡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定量评价研究
水地表水、地下水在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作用极大, 然而其在滑坡变形破坏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定量表现, 一直是滑坡预报研究中的难点, 在今后研究中, 其仍将是重点课题之一。
5.6人类活动在滑坡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定量评价研究
随着人类活动的广泛和加强, 因不合理人类活动诱发的滑坡愈来愈多, 所以人类活动在滑坡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定量表现, 亦将是滑坡滑动时间预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5.7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岩土体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随着滑坡变形的发展, 滑坡岩土体强度不断变化, 但各类岩土体强度的变化规律如何尚不完全清楚, 故仍需进一步研究。
对滑坡从单纯的地质现象研究到从地质灾害角度是近几十年来从观念上的一个飞跃,目前多是在运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找出滑坡可能的危害范围,根据滑坡可能的危害范围,作出评估。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更多的运用一些检测手段、先进设备,更广泛的运用于滑坡的预警预报,做出更准确的、定量的滑坡危害预测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恭先. 滑坡防治工程措施的国内外现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1):1-9.
[2]王恭先. 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徐邦栋. 滑坡的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张倬元.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1 引言
环境保护和动植物安全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们的重视,各国不同程度地限制农药的使用量,促使农药技术向低量、精确的方向发展,即在限定的用量范围内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要求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以满足其使用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量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常有农药残留超标事情发生。主要是缺乏先进的植保机械设计制造产品和施药技术,不能对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进行很好地保护。所使用的植保机械作业性能差而且效率低,农药使用技术落后,仍采用大容量、大雾滴喷雾技术。我国的农药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有效利用率仅仅有10% -30%,比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距离很远。因此,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欧美国家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现状
目前,欧洲与美国是国际上最主要的植保机械制造生产的国家与地区,其技术与设备都具有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产品覆盖了全球的主要市场。欧美国家的植保机械种类主要包括风送式喷雾机、喷杆式喷雾机和小型植保机械。
风送喷雾机设计工艺十分先进,可以任意旋转风机和喷射部件,以适应远程喷雾或射高喷雾,很大程度地提高风能的利用率以及雾滴的穿透率和附着率;它的喷射部件和风筒形状各异,机具的风筒可任意弯曲、组装,通过调节喷洒方向有针对性地喷洒;其风管的任意弯曲、组装特性,可以满足不同农作物的喷洒要求。
喷杆喷雾机在液压、电气传动和控制方面有突破性的改变,如计算机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四轮液压驱动的大型自走式机的喷幅可达10-40 m。
小型植保机械以工程塑料为主,耐腐美观,包括背负式喷雾机与手动喷雾器,其数量和品种虽少,但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主要应用于卫生防疫和庭院花卉施洒方面。
2.2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现状
我国常用的植保机械主要是小型背负式喷雾器,而大中型植保机械制造市场几乎被发达国家垄断。我国的国产大中型植保机械,核心部件(液泵、喷头和变速箱)主要依靠国外进口,以仿造为主,较难形成自主产权。自“九五”开始,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得到国家大力扶植,经过自主创新,目前已经研制出24 m 风幕式喷杆喷雾机和一系列的低量喷头。在“十五”期间,我国又研制出了通过利用红外线电子眼来探测靶标的自动对靶喷雾机。我国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在市场整个份额中占据80%左右,在国内占有绝对地位。
我国国产的小型喷雾器产品目前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它的喷射部件品种单一、喷嘴型号不齐全,而且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较低,导致整体加工的质量不高;由于雾化不良,施药量大,作业功效低等缺陷,出现农药严重浪费的现象,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
我国的大中型喷雾器,其喷杆一般长12 m 左右,主要以悬挂机型为主,机械结构方面较简单,而且自动化程度较低,主要依靠人力来调节或操作喷杆高度、喷量以及喷杆的折叠和打开。有些植保机械公司模仿国外机型生产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但由于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种类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导致喷雾的质量难以保证。
3 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在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上广泛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化,例如,RS技术应用在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的方面,通过接收农作物反射光谱的变化,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规模和品种做出及时而准确的预报;GPS技术应用在大型喷雾机的大面积作业的定位、导航和导向,所以发达国家的大型植保机械大多配有GPS接口及GPS接收器。此外,喷药技术的智能化,即自动对靶施药技术,让植保机械具有识别能力,准确辨别对象是草或庄稼,使控制系统自动决定是否喷药,同时采用环保型喷射部件,防止雾滴外逸,发展安全保护绿色化。
根据国际植保机械的发展方向及我国国情,我国应注重大力发展大中型植保机械并兼顾小型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开展超低量的喷雾及变量的施药技术和防雾滴漂移技术的研究工作。提高我国植保机械的基础作业部件的配套性能,重点加强喷头、液泵以及车架、驱动系统的研制。
4 结束语
根据我国农业的生产实际,大力发展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加强机械、农艺与农业的结合,加速植保机械的专业化道路,加快并完善我国植保机械设计制造产品的标准化、专业化与现代化,尽快地与世界接轨。
1.软土的特征与桩基的选择
浙江湖州市的西南分区和凤凰开发区的软土层厚度大多在地下20-30米左右,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等特点。由于软土在竖向、水平方向的挤压均容易产生变形,而软土受到挤压易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消散,而土体受到扰动后难以迅速恢复。因此,如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由于属于挤土型桩,容易造成施工区域内的挤土效应。管桩虽然自身抗压强度较高,但抗弯强度较低,而不同土层间的水平力作用容易引起桩身断裂。因此一般有经验的设计单位会避免在软土中采用管桩,会尽量设计钻孔灌注桩等非挤土桩型,以避免质量事故。
但由于管桩的成本较低,施工速度比较快,往往建设单位会要求采用管桩基础,以降低造价,加快进度,设计单位一般对高层的主楼采用钻孔灌注桩,而纯地下室部位大多管桩。湖州地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虽然施工单位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深厚的软土层,管桩质量事故还是频繁发生,虽然事后进行桩基纠偏、加固,但时间、经费都会大大增加,并与基坑的安全相互影响。因此,在软土地区我们还是建议尽量少用管桩作为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基础。
2.深基坑土方开挖的原则
土方开挖对桩基础的质量着重大的影响。挖土的部署以及采取的技术措施,都应围绕“避免土体应力过快释放,避免土体施工荷载过大,合理控制土移与应力释放”原则进行。
由于深基坑围护型式的不同,土方开挖的施工工艺流程亦有所区别。考虑软土地区土方施工相关工艺流程一般如下:
场地平整、加固桩基施工基坑围护应力消散停歇期土方分层开挖砼垫层浇筑
土方开挖前应了解周边环境情况,根据桩基础施工流程和进度,合理布置挖土、运土道路,并据此编制挖土施工方案,明确挖土部署和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土方开挖宜分段进行,一般隔段施工,段距30米左右,隔段施工高差控制在一个分层厚度左右,并留下一定的坡度一般在1:3以上。分层开挖土方,每层厚度应控制在1-1.5m左右,如采用土钉墙围护结构的基坑,则根据土钉布置分层控制。
(2) 出土口坡道和场内道路设置应避开塘泥等软弱区块,坡道两侧土体放坡系数在1:1.5以内应考虑喷射砼护坡,土质特别差的应在其下面打设水泥搅拌桩加固,出土口位置浇筑混凝土面层与坑外道路相连,必要时加设钢筋。道路、挖土施工机械应尽量避免工程桩位上方,土质特别差的话,应考虑改用钢结构栈桥作为土方运输道路。
(3) 土方开挖施工至少在工程桩基全部完成后,间隔时间应在15天以上,建议30天以上。
(4) 承台、地梁位置土质较差时,宜采用人工挖土或沉井施工。
(5) 开挖前,应对露出表面的桩先行截除;开挖过程中,对超灌长度的钻孔灌注桩或打入没有到位的管桩都要根据挖土标高分段截除,一般不能高出挖土面1.5米。
(6) 坑内挖机、运土车辆选择应尽量避免采用大型设备,并铺设路基箱进行垫板作业
(7) 挖土部署中应注意路线优化,避免挖土机械来回重复行走。临时堆放土方不得设于边坡附近。
(8) 除围护设计要求的第三方监测外,挖土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进行观测,设置必要的沉降、开裂、变形等监测措施,指导土方开挖信息化。
3.深基坑挖土施工的主要技术措施
(1) 对不同的基坑围护结构体系,有针对地对不同地质条件的土方进行开挖。对土钉支护的可以采用岛式逐层均匀开挖,再中间挖土退出场地。对采用桩基围檩梁支撑的基坑,建议先进行中间开挖,再进行周边挖土,并及时做好混凝土基础底板和传力带的施工,符合设计的工况。
(2) 严禁挖机碰撞桩身。机械开挖时,桩两侧土体应对称开挖,土体高差不得大于1m。及时分段截桩,避免桩身自由高度过大。
(3) 挖机、土方车辆行走道路路线上,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喷锚、铺路路基箱、换土填塘渣或水泥搅拌桩等加固土体的措施。
(4) 可选用设置真空管井或自流井的方法,消除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减少挤土效应。
4.出现质量问题后的加固方法
土方开挖后,应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如出现桩基偏位、倾斜问题,可根据动测情况判定桩身质量,分别加以处理。
(1)预应力管桩的桩身有裂缝但桩身无断裂,可采用纠偏处理。纠偏时,垫层以下桩身前面的土体应尽量清空,纠偏后应进行钢筋混凝土灌芯,并进行承载力测试。如承载力测试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应进行补桩处理,可考虑底板相应位置留孔,待底板完成后,打设钻孔桩。如果桩身裂缝较深,且桩倾斜较大,沉井接桩也无法实施。
(2)对钻孔灌注桩,一般直径小于600mm的会出现桩身偏位、倾斜现象,同样可以进行纠偏处理,一般大于800mm以上的钻孔灌注桩,只要施工中按方案要求进行挖土,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较少。
5.基坑挖土施工的安全措施
(1) 基坑挖土前,施工单位,应做好现场的观察工作。挖土期间基坑边严禁大量堆载,地面堆载数量绝对不允许超过设计支护结构时采用的地面超载值。应按规定由第三方进行监测。
(2) 严禁人机同区作业,挖掘机械之间应保持安全距离。
(3) 土方开挖后,按现场安全防护要求在基坑的周围搭设安全保护栏杆,避免人员跌落。
(4) 注意观测土壁稳定和支护梁的沉降、裂缝发展情况,发现有裂缝能时,应及时报告处理。
(5) 夜间施工必须配备足够的照明灯光,以保安全。电器线路专人负责,持证上岗。经常检查漏电保护器是否完好。现场电线不得乱拉、乱接、乱拖。
(6) 深基坑上下应先挖好阶梯或支撑靠梯,或开斜坡道,并采取防滑措施,基坑四周应设安全栏杆。
(7) 做好应急措施,施工现场应备有应急措施的砂袋、注浆机、发电机等工具。出现超过设计的报警值时,应及时组织项目部和有关专家查明原因,进行必要的加固,以确保安全施工。
6.加强质量控制主要方法
在软弱土层中,由于挖土不当引起桩身倾斜,甚至桩身断裂经常发生,主要原因是土质太差,土体的含水量高,抗剪强度C、太低,加上挖土方法不当等所致。因此要求挖土机械不利在桩基顶上作业,运土车辆尽量远离基坑边行走,挖出的土严禁堆放在基坑附近;软弱淤泥本身的流动性以及土体中未消散的超孔隙水压力向开挖方向释放,产生水平推力,而管桩相对钻孔灌注桩来讲,对水平力的抵抗能力更小,桩身随着土移而发生倾斜;挖土机械碰撞桩身也会造成桩顶偏位。
解决此类事故关键在于,防患未然,针对软弱土质,不光要重视桩基桩施工时的质量,更要加强基坑土方开挖阶段对桩基的保护,因此要分析当地的地质条件,合理选择开挖土方采用的机械,施工道路、降水、土体加固等一系列措施,应编制基坑围护和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并按相关规定组织专家论证。
土方开挖前应检查地下排水降水情况,合理安排土方运输车的行走路线。土方开挖时,注意保持基坑围护结构或边坡土体的稳定,在基坑内部保持相对的土体稳定、平衡,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与基坑支护结构的传力带也要及时浇筑,建议先与混凝土垫层同时浇筑。降低地下水位系统也要检查是否正常运行,防止淤塞。随时观测周围的环境变化以及边坡的稳定,防止基坑围护失效引起桩基的质量。
7.建议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