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化认知能力的主要作用,一直是我国初级教育的重点所在。语文学科由于自身文化性、语言性以及应用性等特征,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教师语文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学生长期的积累才能真正反映出来,然而,在学生反馈出语文教学问题的时候,也失去了改善教学的先机。因此,我们必须事先对自身的教学过程以及语文教学体制进行彻底的反思,尽快找出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并根据学校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对策,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锻炼其文化接受能力及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语言应用。然而,由于长期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以及对语文学科的社会偏见,致使小学语文教学难以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效果。从目前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观念问题

我国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并且其教学内容也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束缚十分严重,部分教师虽然仍然遵照新课改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时却仍按照旧有方式执行,教师片面重视中考,以语文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来衡量学生的语文成绩,完全未顾及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且,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主观地要求学生完全服从,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训练方面,学生都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学习或者背诵课文,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个体主观创新能力的发挥。另外,部分小学由于对语文学科存在认识上偏差,而导致其在教学投入中对于语文学科的投入偏少,尤其是在语文多媒体化教学以及优秀师资引进方面整体上落后于其他主要学科,如数学、英语等。

(二)教学体制问题

小学语文本要承担引导孩子学习语言的实际应用技巧的重要任务,其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学科应用性、交际性和基础性的互相协作。不过,反观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学习实践不够充足,而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时间则相对较长,学校较为重视学生“读”的能力,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汉语拼音教学。部分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其生源较少、办学规模也不大,在资金来源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寻找资金支持,往往忽略了对本身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改进,造成全校教学的整体失衡。另外,由于城乡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小学超大班级现象突出,据笔者调查,农村小学班级大多在60人以上,教室略显拥挤,教师难以从细节上照顾全班学生。

部分学校在教学设备的分配上也存在较大的不均衡,对于语文多媒体化教学以及趣味性教学有效投入不足。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平等教育,甚至存在差异化对待的现象。

(三)教学方式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不过,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难以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同时,由于语文基础教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反复诵读课文、练习汉字拼写等为主,课堂教学气氛十分低沉,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较小,课堂参与度较低。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门魅力十足、开放程度十分高的课程,语文知识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满活力和想象力。但是,由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呆板,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每堂课都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重复,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导致学生课堂开小差、走神,学习热情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从观念上改变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看法

小学语文教学难在观念层面上,学校及教师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不重视造成了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率不佳。对此,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去改进,逐步改变轻视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从上到下逐步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领导班子到学科教研组,再到具体基层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要注重对其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转变师生课堂地位,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组织上确保教学工作稳步、健康推进

小学语文教学的量是巨大的,任务也是艰巨的,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那么就必须从课时上得到保障、从组织上得到支持。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不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学管理的问题,学校和教师由于某些原因忽略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最终造成恶性循环。对此,我们必须做到:

1.从组织上、舆论上、生活上多关心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空头口号少喊一点,对教师对关心一点。

2.在课程设置上要确保语文教学课时充足,同时,还要进行差异化课程设置。在语文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满足基础教学的需要,还要将语文学科进行分类,如拼音教学、课文教学、阅读教学、美文欣赏教学以及古诗词教学等等,拓宽学生的眼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监督、教学评比以及培训工作。

(三)从教学方式上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篇2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取得显著性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与时展的需求相适应,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与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1.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1)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其中,新课标中明确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地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性地重视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断地对学生情感进行启发。

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对于小学学科而言,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一样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顾此失彼。

(2)教学案例分析

我曾经在实习期间听过一名一线教师的语文课,他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月光曲》,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功能,对《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情感意境进行呈现。其中,促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后,谈谈自身对月光曲的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没有对课文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进行教授,课文内容的讲解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整个课堂教学中,单一地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的放映,教师通过煽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对音乐欣赏过程中抒发自身的情感。

从上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本节课十分浓情,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需求完全不相符,课后我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简单的检验,发现一部分学生将课文中的“券”“恬”等生字的读音读错,诸多学生未能够真正理解在《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弹奏这首歌曲给兄妹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很一般。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正确的训练所培养的,但该教师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重视对课文情感的熏陶,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性全面地掌握,才能促使其在综合能力等方面良好地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

2.教学过程中缺乏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体验式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新课程改革对过去传统模式下的被动式小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改进,全面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将教师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全面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充分的理解,促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性地掌握与应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总之,在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反思。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情感熏陶过于重视,严重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2)将过多的注意力放置于学生互动环节,欠缺学生对进行理性引导与客观的评价。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反思与解决,这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有效推动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儿童在人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永远指向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当代教育致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

综上所述,当前语文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西方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的解决,靠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相关部门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转变,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进一步转变;编写进一步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切合社会需要,能够学之致用,不用束之高阁的学习内容;教师教学进一步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各自情况进行,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生活等。只有弄清语文教育中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才能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自我的目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黄都镇万元完小)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情感教学/陈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情感,对于任何一种学习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或热爱或厌恶等。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获取数学教学的和谐、高效,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思维对话。因此,在高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一、重视数学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情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数学能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因素。一位数学教师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去上课,从不关心、爱护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唤起学生对师长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其所教学科的好感,最终借助好感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必将唤起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尊敬教师同样起着双向推动作用。对学生来说,有了尊师的感情才会更加主动地接受教育,产生“向师性”。向师性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对教师来讲,学生的尊敬与信赖是对教师热爱学生情感的最佳回报,是对教师忘我工作的激励。这种情感必将推动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把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载体,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情感,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呢?

1 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为学生创建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的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情感情绪的产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在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因此,教师的情感如何对整个课堂气氛影响很大,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创设条件

新型的师生关系核心是师生心理相融,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 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篇4

一、在联系课文内容中理解词语含义

1、联系课文的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还要联系一段话中语句间的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一句中要理解“美丽”,先要弄清“居里夫人的美丽”与“她那执着的科学精神”的关系,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还可以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课文语句所描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

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浏览”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理解起来交难。就让学生读句子,回忆自己平时读书书怎样的,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独立几遍,不喜欢的文章又是怎么读的,就体会了浏览的意思。、

二、通过比较理解文中词语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1、同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三、在情境表演中理解词语

1、学生情境表演。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2、教师情境表演。

教师表演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写海鸥扑向老人遗像时,“海鸥飞成了白色的漩涡”一句中的“漩涡”,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

3、多媒体演示。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五、在思考词语的音、形、结构中理解词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运用游戏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20-01

在地球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每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新课改要求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改变口语交际教学”软“的状况。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任务就越发重要与迫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其实是一项实践性教学。其难点是营造好师生互动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效果。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明确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根据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并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一定的规律。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点方法:

一、创设情境,情感带入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依据小学教学形象性、欣赏性、感悟性等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感人的影像,绘声绘色的表演等交际实践活动,把口语交际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所以,我们备课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参等资源,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的眼睛“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走进学习氛围。

另外,我们要注意在创设交际情境时(尤其低学段),尽可能地要回归生活,更多地谈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心理恐惧,积极地投入到交流中来。

二、精心抛问,鼓励质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提问要讲究一个“巧”字,既要掌握提问的时机,又要讲究问题的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出于积极思考状态,又要寓教于乐。不仅如此,还应努力让学生做到,敢于提出质疑,对于发表独特见解与观点的同学给予大力表扬。这样做,学生内在的潜能更好地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张扬,学习空间也得以开拓。

三、创设“障碍”情境

孩子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的小脑袋中存在着无数的问题,对一切事物充满着新鲜与好奇。创设“障碍”情境,适当的“拔高”问题,他们的思路会更活跃,兴趣会更浓厚,联想会更丰富,表达会更自如、畅快。“障碍”的设置,其实是为小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与组织技巧之路提供了“无障”的保证。

四、学会倾听,乐于互动

在情感态度方面,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认真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等要求,其中,重点是要学会倾听,主动学。第二学段进一步提出“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口语表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的语言活动,就像新课标要求的那样,训练学生尊重说话人,根据说话人的见解,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是口语表达达到互动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这项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我们国家独生子女的增多,更多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的趋势下,有了训练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与引导。

五、多种评价,实现目标

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上,要为学生口头表达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时间空间余地。这样,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局限在教师评价,还可以是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互评中,学生理清了思路,总结了规律,发现了不足,掌握了技能。教师也要大胆的把自己的交际内容,放到评价的平台。这样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才是“含金量”十足的实践课。

六、说写结合,提高能力

在学生口头表达成熟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所说写成一段话,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拔高要求。说写有机结合,有效地深化了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双向能力。有时,这也会成为老师的意外收获。

总之,口语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基本的语言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活中最基本的交际形式,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语言交际的愉悦和快乐,又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篇6

在课程改革之初,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正如教育家杜威先生所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教师责任重大,不容有任何闪失。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建立危机意识,只有具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教师才会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其次,教师重视什么,学生就能发展什么。 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精打细算,务实高效,杜绝花架子、只图表面光鲜的表演。

具体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要从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开始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比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可以先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然后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这时孩子们会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教学过程 “变苦为乐”了。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二人方能计长,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旧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个性张扬才有创新的冲动,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想像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比如《乌鸦喝水》,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答案会让你意想不到: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此外,适当的激发学生用词组写话,续写课文结局,改写课文的动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就应该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比如教《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就能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总之,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说”多“读”,充分把感情表达出来,使知识和能力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以实践的方式固化下来。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适当的让学生复述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等方式都是很好的方法。

3、用别人的文章作路标,校正自己人生的坐标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用别人的文章作路标,校正自己人生的坐标。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对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如“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对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 “没救”等。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轻则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社会;重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说话讲课总是嗦重复,唠唠叨叨;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我们应该多用这样的语言:

当学生认真听讲时,你说:

1 、你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当学生认真发言时,你说:

1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 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当学生认真读书时,你说:

1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当学生向你提问时,你说:

1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当你批阅作业后,你说:

篇7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养,因而教师必须做到: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等。

一、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行为

小学蒙语文初看新教材的内容好像很简单,但要教师抛开旧观念、旧思想、旧传统、旧教学模式就会有一定的惰性。因此首先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蒙语文教学,教师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应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安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探索发现。

就新课程而言,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体现更多地在于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整个教学环节都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有一位老师在蒙语文课上让学生用“虽然――但是――”造句,一位平时在课堂上常“爱捣乱”的男同学造句:虽然我们学习很努力,但是老师还是不喜欢我。”句子造得很通顺并且很实际,道出了学生的心声,也说出了孩子的期待,但老师没有表扬却狠狠地训斥了这位学生。试问: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下的蒙语文课,如何能创设学生良好的学习情境?如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如何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怎能成功地培养出学生诚实善良的思想?

二、做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蒙语文是一门语言科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句、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蒙语文课的教学,更应致力于学生蒙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蒙语文素养”可以从感觉能力、情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蒙语文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

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不等于“感觉了”。许多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如教“风”字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样的是“微风”,怎么样的是“暖风”怎么样的是“一阵阵风”,怎么样的是“大风”,怎么样的是“狂风”。然后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的到大自然界去感受、去观察、去体会。

最后描述给老师、同学听。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做一名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感觉了,不等于能爱憎分明,还要能正确地决定取舍。许多学生对感觉到的事物和现象麻木不仁,所以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

曾经有个6岁的女孩问妈妈:“花会说话吗?”她妈妈说:“孩子,花儿如果不会说话,春天该多寂寞,谁还对春天左顾右盼?”女孩长到10岁,问爸爸:“天上的星星会说话吗?”爸爸说:孩子,星星若能说话,天上就会一片嘈杂,谁还向往天堂静穆的乐园?”这样的教育何尝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三、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课文能背下来了,背下来了不等于“理解”,还要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在阅读中提升理解。对古诗等知识的品味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终身体验,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一步学到位,先背下来,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另外,词语的教学,不一定要把注解写下来并要求学生背下,有些教师可能会问,不写注解怎么教词语?注释是别人对词语认识的“结果”,不能代替学生自己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背下注解并不意味着真正懂,当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词语时就已经证明懂了。还要及时督促课后复习,深化学生的理解。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可以看出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蒙语文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的及时复习,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四、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未来不断地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而教学就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 教师要做好预习提示,做到循序渐进,“牵引扶帮”,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行之有效的进行。阅读要抓主要抓重点,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实现由多而杂向少而精的转化。阅读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蒙语文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8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篇9

一、要善于自我提问,在质疑中解决难题

我们经常和学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步,大疑则有大进步。”作为老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自己钻研教材、寻求到适合本人特点的教学方法。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多问一问:“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我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你的备课思路回答,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消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的孩子学到了什么?”“我从中学会了什么?”……

二、要善于总结分析,在反思中完善教学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都有这种感受:一个人同时执教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个班,无论课前怎样认真地备课,讲课时总感觉到每天第二堂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每上完一节课后,不管有意无意,大家都会总结课堂中的一些得失,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些总结和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明白这一点之后,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对课堂上的精彩之处,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某个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的做法,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我都坚持较详细地记录下来,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同时加以完善,等待下次教学时拿来使用。而对于课堂上的疏漏、失误,我不但认真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而且还找其他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经常性地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让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许多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多想想“我错在哪儿”、“我的教学毛病在哪”,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要善于深入研究,在探究中寻求方法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主要指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语文难教、知识太零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往往都是从学生身上找毛病,教学反思的提出正是对这个问题的纠正,让教师从自身找一下原因,积累一下好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一、要善于自我提问,在质疑中解决难题

我们经常和学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步,大疑则有大进步”。作为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你钻研教材、寻求到适合你本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多问一问:“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我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你的备课思路回答,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二、要善于总结分析,在反思中完善教学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种感受,一个人同时执教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个班,无任课前怎样认真地备课,讲课时总感觉到每天第二堂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每上完一节课后,不管有意无意大家都会总结课堂中的一些得失,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些总结和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明白这一点之后,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对课堂上的精彩之处,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某个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的做法,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我都坚持较详细地记录下来,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同时加以完善,等待下次教学时拿来使用。而对于课堂上的疏漏、失误,我不但认真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而且还找其他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经常性的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让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许多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多想想我错在哪?我的教学毛病在哪?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要善于深入研究,在探究中寻求方法

篇11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受用终身的事情,同时学生的习惯也影响着课堂效率,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有利于课堂教学。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传授一些必要的方法、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课堂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课前学生会自觉地充分地预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节约很多时间,效率也就提高了。学习高效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生成、不断追求的过程,而且会因老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异。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变通能力。相信只要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自己的课堂会越来越高效。

二、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反思

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引导的,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在探究性学习上教学反思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何为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四、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反思

篇12

目前,在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因此,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可是,热潮之下,必有缺陷。下面就以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略作探究与反思,希望借此来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的提升。

1.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有偏差

一般来说,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乡村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重理轻文的偏科现象是比较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有多方面的。从社会对理科类人才的需求和越来越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到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大搞理科题海战术,再到个别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急切……这些综合作用到学生身上,就让现在的学生轻视甚至忽视文科类学习,尤其是母语学科――语文的学习。学生们觉得语文学习投入再多,收效却甚少,不如做几道数学题收效快,或又觉得即使自己平时不学语文,考试也能够勉强应付。所以,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误区。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可惜的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这种观念的直接来源就是教师。因为一些老师觉得,对于这些学科,学生的底子薄,短时间内提高幅度教大,而语文,再下多大的工夫提高的也就几分而已。于是语文成绩仍然是“靠天收”,这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最大的障碍。

2.对教育改革的认识盲目

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新的课程标准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那么难道传统的语文教学就一无是处吗?笔者认为,这次的“改革”应该也要发扬“拿来主意”精神,而不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全盘彻底的否定。有教师在教学中有矫枉过正的现象,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造成了低效、无效教学的现象,这又是一个误区。比如:说有的语文课堂过分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能力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又比如:说有些课堂教学为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而教师的作用却大大削弱,因为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也格外活跃,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这与有效教学的要求恰恰背道而驰。

3.对教学技巧选择上的困惑与惶恐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呢?传统的靠讲授、写板书、啃文本似乎都已经过时了,因为,教学方法不够“新”。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的运用就成为了新宠。如今,教学课堂都普遍用到了信息技术,各学校有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还有素质全面的各科优秀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对学校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但是笔者发现,在周围的老师基本每节课都要用课件上课,把基本要在黑板上书写的地方都在课件上反映出来,而且要花好长的时间在精心的制造,精心构思的安排,可谓煞费苦心了。可是这真的都很有必要吗?是不是一种舍简求繁的活动,过分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提供了无关的信息?过分的依赖课件,教师反而让机器控制,而且课前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收效反而甚微。笔者曾经听过不少的语文示范课。这些示范课无一例外地都使用了电化教学手段,而投影仪上显示的,完全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来。说的不客气一点,这纯粹是作秀。我认为,只有恰当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尤其是语文学科,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传达信息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时,从语言符号中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而这种再创造的方式就是想象。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欣赏。如果运用多媒体直接投影出画面或视频,就会造成想象环节的缺失,从而大大影响学生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文字的呈现方式来说,教师板书也优越于多媒体投影。板书是老师的自己字,有个性魅力的特点,有“亲和力”,更是一种书法上美的熏陶,更何况现在许多学生写字都还存在倒笔画。过分的是使用计算机教学,试想也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以后字不一定要写的,反正以后都有电脑代劳的。

篇13

一、 课改应以赞许的目光、语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赞许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经常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不断闪耀着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强烈而炽热。

新型的课堂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走进课堂.课堂不应以教师的“教”为主,也不应以好学生的“说”为重,而是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画龙点睛的教学相长

1.“严肃”并不是老师的代名词。教师课前送学生一个微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主阵地。走进学生中,穿梭于课桌间,才是课堂最美的布局。首先,教师要摆脱教参的“枷锁”束缚,不再做教参的奴隶,“把书上的话和作者的话向学生宣读”,也要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容而获得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同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一起争鸣,使语文课堂不再有

权威,不再有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真正地走进课堂。如此一来,定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小组应选好中心发言人(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中心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课间和学生做游戏、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经行游戏比赛,增进组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协调性,为课堂发言做好铺垫。

二、课改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有力地应对上级考试,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讲读课的研究中。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语文课改的目标所在。

阅读课尤其是课前预习,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显得十分渺茫,无从下手。所以,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课文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汉字组成的。在阅读中,学生通常为了顾及对主要内容的了解,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文章内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要真正做到掷地有声、顿挫抑扬。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读通句子。

读通句子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环节,但其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许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级的《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艰涩”表示时间过得很慢,母亲(作者)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亲(作者)心里十分慌乱,害怕儿子发生意外。词语解释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赞扬的“母爱”主题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般,理解文中词语的方法有:(1)查字典;(2)换词理解;(3)联系上下文,就语境反复品读、琢磨。

第三步:读出感悟。

在上述两遍读文中,学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基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朗读,最后将体会到

的感受真实地写在句子的旁边。这样,便使学生做到了由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的情感角色转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就大语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学生自己学文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文章中心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中,学生就“母亲大声说:‘我很高兴他爱看闲书’”提出质疑:“题目中说是‘慈母’,但她为什么要大声说话,是不是生气了?”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因为“大声”一词既反映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了她因儿子爱读书而内心无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其语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升华。

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养成一种习惯,也就为学习找到了钥匙,插上了翅膀。

三、课改应以巧妙、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关键

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到心中有“术”,并能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思路的设计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只有巧妙的构思,因材施教的策略,才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自然之道》一课篇幅冗长,内容深刻,如果串讲起来既费时又不透彻,于是,我从课文的中心入手,先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到令自己揪心而又痛心的片段和情景,他们很自然的勾出“一只鸟遇难和数十只鸟遇难”的语句,然后再请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前因后果,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中,我采用了分散。铺垫。两种策略。因为是阅读课,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知识点,然后再相机引导汇报交流,这样就提高了兴趣也分散了难点。课文的重点在于怎样二字也就是变化的原因,所以,我在恶劣的现状方面下功夫,探索原因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总结二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某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经常被正教扣分,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孟宪男同学在他家住,就安排他俩一座,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邓子千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