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继续教育

人工智能继续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工智能继续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工智能继续教育

篇1

二、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

根据作者对所在单位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情况的调查研究,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知识,而对“大智移云物区”等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目前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职业继续教育。虽然行业协会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有所涉及,但仍主要停留在电子表格使用培训,面对高度信息化环境下的海量数据采集,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的新兴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不熟练,对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度较低。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除了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大批量的毕业生外,还会通过社会招聘从其他相关机构招聘一批专业人员。这些新入职的员工没有使用本所审计系统的经验。新员工学习软件过程除了观看视频培训教程,主要依靠项目实战摸索,这大大降低了员工使用软件的效率。同时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导致审计作业系统用户一直都有一定比例的新用户,降低了审计软件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每年审计作业系统改造需求主要来自于信息化部门运维收集到的用户问题修复、专业标准部分和质量控制部门每年修订质量控制制度的管理需要,以及业务部门的员工访谈。但每次访谈业务部员工使用需求,收到建设性建议较少。审计人员或者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参与热情,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化能力,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这使得软件改进成效存在一定的折扣。

(三)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和职业道德物化困境了解不足、重视不够。其中,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违规违法操作行为或其他不道德行为,导致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责任不能履行以及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以及输出行为危机客户的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职业道德物化困境是指拥有自由意志或自主能力的信息化系统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注册会计师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让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加复杂的道德困境。然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聚焦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时,忽视了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注册会计师普遍表现出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三、提升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9年6-12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调研结果,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将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依次是大数据(41.6%)、人工智能(39.3%)、云计算(18.1%)、物联网(4.9%)、区块链(3.5%)和其他(0.4%)。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大数据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三类。其中,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图形数据库技术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包括标签云分析、散点图分析、条形图分析、折线图分析、直方图分析、气泡图分析、小提琴图分析和热力图分析等。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是通过采集各种可获取的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技术。常用的大数据审计工具有R语言、Python和Tableau。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人工智能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虚拟、自然语言处理和认知计算等(吴勇等,2021)。在率先应用人工智能审计的领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是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可供注册会计师应用的审计产品,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需参与审计产品的开发设计。因此,人工智能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审计中不仅需要具备大数据审计思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审计技术。因此,大数据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审计技术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基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构建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构建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应当在原有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图1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图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应当在原有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比如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大数据审计常用的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信息技术职业道德应当在原有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的基础上增加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职业道德物化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改革创新学历教育

1.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出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目前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技术和道德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并未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二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较为落后,仍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三是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并不涉及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应当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更新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专业知识;其次要开设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课程,比如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应用课程;最后要加强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中新增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2.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几乎全部依赖自有师资力量、自编课堂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与实务脱钩的现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遵循“理论源于实务,理论指导实务,理论高于实务”的科学理念,将理论与实务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实务导师,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联合培养,根据学生的择业选择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用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学历教育。

(三)完善职业继续教育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职业继续教育。会计师事务所是高智力的学习型组织,每年均会对员工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等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为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使用能力,应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如:在内部培训中增加有关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内容;从外部聘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从现有员工中选拔更多优秀的、具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外部各种信息化培训、学历教育和信息化审计项目实务锻炼等。同时,对现有的信息化审计人员也要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目前的信息化审计人员理解和掌握更多财务审计知识,成为精通财务的信息化审计人才。2.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继续教育。行业协会要创新职业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围绕信息化专业能力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相关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线职业继续教育相关应用,切实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持续保持和强化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

篇2

李 奕:是的,当时计划的“教师走网”,已经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在全市范围的教师继续教育领域里成功地“走”了起来。教师通过自主选课并在课堂中听课研修,改变了传统继续教育“讲大课”的方式,实现了教师选择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该项目自2016年4月启动以来,已经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完成了一轮培训活动。

第一轮培训,我们将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1482门课程名录挂到网络平台上,听课教师在线自助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充分尊重了听课教师的自主选择权。只要教师自己喜欢,就可以跨年级,甚至跨学科选择授课老师的课。线上选定听课对象以后,听课教师们就可以根据时间安排,到线下授课点听课,并参与教研和备课。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后,教师们将照片、任务单上传到平台,平台就会给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双向计学分。由于这个平台对接北京市教师MIS系统,所计学分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晋级密切相关。

在开展第二轮培训时,又实现新的突破――我们把上传授课目录的教师扩展到年轻的骨干教师。只要教师具备独特的内容或擅长的方面,就可以上传。由于上传行为本身是没有成本的,只有实际发生听课行为了,才有成本,所以我们继续扩大供给侧的结构和数量,供给越多,教师们选择的范围就越大。此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也首次尝试进来,量虽不大,但是一种类型,或许不输给公办学校的教师。“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是典型的利用互联网思维来运作的一个项目,它的特点是自选、开放、后付费。形式上,它与初一、初二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相似,不同的是,这次是教师“走网”,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的优质资源属性开始在网上流动了。

为了保障培训质量,让学员之间能够有充分的讨论和互动,我们要求每位授课教师每学期最多开放两次课,并且每次课最多接纳10个学员听课。所以,有的授课教师大家抢得厉害,而有些授课老师的课型挂上网以后,没有人选他的课,形成潜在的压力。

记 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真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那不被选的教师岂不是很尴尬?

李 奕:当然有。第一轮1482门课程挂上去后,只有1375门课程选满了,另外100多课程情况很复杂了。有的授课教师已经脱离教学一线,有的是对开放自己的课程压力大等。中央提出,要更多地用市场的机制决定资源的配置。这就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拿事实来说话。包括以后我们评价一位教师的影响力,就要看他的受众到底有多少?通过互联网的行为数据,能查出每年到底有多少个区县、多少个教师选他。选的人多了,他自然就是骨干,因为他已经用实际的影响力证明他就是这个领域的“骨”和“干”了。假如还有另外一位教师,他一年教了200节课,发表了10篇论文,但只是面向自己教的这两个班的学生。那他是一位优秀、敬业的好老师,可是他在骨干引领作用的发挥上,就不充分了。

这些都是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市场机制和优质资源属性配置。这个项目运行后还有个“副产品”:来听课的10位学员之前可能完全不认识,但在听完课离开的时候互相加了微信,建了微信群,形成了一个备课交流圈子。有了这个圈子,教师们以后的讨论会延伸下去。这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起了教育系统内人与人之间“跨界”的连接。

在通州区启动的双师服务工程只是一个试点,将来有可能扩展到全市。一旦全面启动,将会比“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的工程大,因为它属于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智慧学伴”将让学生的交往超越学校和学区边界

记 者:您刚才提到教师参加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后,会结成一个个社交的小圈子。这个圈子超越了地区和班级的界限。这种边界的超越,会发生在孩子们身上吗?

李 奕: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计划带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实践活动班内30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聚在一起搞科学实践活动,从互相不认识,到在一起做事,再到分手时合个影、留个联系方式,后续还会有联络。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靠自身力量,再怎么走班教学,也提供不了的教育服务。等这拨孩子2018年中考时,每个人的通讯录里都有五个以上非本区、本校的同学,而且他们在一起合作学习:做过飞机、拆过鼠标或捣鼓过中医药、护手霜,到现在还有联系。这就是在孩子们身上真实发生的实践活动。这个项目给教育系统留下来的是他们选课的记录,告诉我们为什么学生喜欢选这个,不选那个。所以,这个项目最大的价值就是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且班级的组合是开放的,是有意做到“无组织、有纪律”,不再需要“带队老师”,不再是和“本班的同学”一起做了。

北京市教委2017年从教育信息化角度重点推进的一个项目就是“智慧学伴”。互联网给人带来的是相互交往能力的跃升。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仅是可以穿越边界,还能实现跨越角色的交往。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学伴。就拿“双师工程”来说,其实它背后更可能吸引孩子的,不是双师,而是学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可能在这儿找到几个跨区的、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建立起定向的联系,分享自己的成果和成长的经历。这是我们所乐见其成的,因为这实际是从底层,用互联网思维来支持和帮助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学伴工程”。

我们现在给学生配双师,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实际获得,但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特别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知识比例会进一步降低,而且还会更精准,更符合每个孩子的个好和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掌握大量的关联知识。就像我们现在在工作过程中利用搜索引擎了解讯息、学习新知那样,随时随地会有个资源库、智能系统支持我们的工作与成长。

人工智能时代将会深刻影响学习行为,但不会颠覆学校

记 者:人工智能是2016年的热词。尤其是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让人们见识到了人工智能的“过人”之处。相信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您也有很多思考。我们想听听您对此的见解。

李 奕: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人工智能,并不像理论界、科研领域那样高深到非得有个机器学习或者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人工智能是一种理念,在教育中的另一种拓展应用就是助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对我们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重大的影响。如果善于驾驭人工智能,现在我们所倚重的教室、专业器材、教材等,都将不再是最核心的资源。

我们关注同学和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学习资源,即智慧学伴工程。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就是在打造这样一个新平台,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活动丰富起来,对行为数据记录和问题收集进行有效处理,形成对每个孩子的个性支持。

我们认为,一个人从中小学到走上社会,他都需要智慧学习和学伴。想想看,我们的微信群里有没有圈子?其实,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智慧学伴,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生活中为什么两个人总是联系,就是因为你发的东西我爱看,我发的东西你爱看,我的生活你关注,你的生活我关注,所以人之间的连接越来越丰富。处在这种丰富连接中的人,知识与信息的获得是持续增长的。当然,这其中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下的数字校园

记 者: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基于微信、QQ等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圈子,就相当于给人重新划分了学习的社群。

李 奕:在这种情形下,就涉及新的学习材料的提取和萃取,我们将不再仅仅依靠专家编选资源,让学生去学,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尝试由市场机制决定谁是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也期待学生和教师,在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下,开始进入一种新的学习状态。现在,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用手持设备和移动互联网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的活动,就是一个例子。

如北京市教委数字校园实验校中,有的从上个学期9月份开始,就将校园网由PC版升级为移动端APP。升级后,学生每天都要回家完成四项作业:英语的口语、语文的朗读、数学的速算、每天的日记。孩子每天花5分钟做完作业以后,可以给同学点赞,看谁获得的“点赞”多,学生们写的日记可以互相评论和留言。

用手机的方式做四项作业,是一个进步――教师以前检查不了英语的口语、听力,现在通过这种方式能检查了。但这是一个浅层次的提升,更为核心、深层次的提升是:学生学会欣赏了、学会倾听了,与此同时,他的阅读量随着交流的增多也越来越大。这就实现了在一个班、一所学校这样一个小环境里信息的流动和互动。

现在学校在三年级又开展了作业阅读,鼓励学生们自己上传作业内容。小孩子都爱往上传,因为对他来说很容易,就像聊天一样。比如上传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班级作业。只要他上传了作业,教师就会组织全班50个孩子都念一遍,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大量数据,上传作业的学生还有权利给其他学生做点评。

这样一来,新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在这样的作业过程中,学习是跨学科的,对象和学伴是互换的,学习的内容是不断增长更新的。

数字校园真正升级在孩子的交往能力上

记 者:据我们了解,北京也有一些学校正在做这样的尝试,比如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利用“一起作业网”的平台,进行作业的提交、点赞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李 奕:数字校园真正的升级换代,体现在对孩子们的交往能力的提升上。当然,这只是一所学校范围的尝试。如果一个学区有这个意识,像东城和海淀这类有条件的学区,要拓展到学区里去做,效果会更好。比如东城的某些学校在使用“作业盒子”以后,你会发现孩子们交往的朋友圈和视野,比传统名校的孩子更棒。

这种棒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资源和环境,这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什么是数字原住民?数字原住民不是只玩玩游戏,而是他对信息很敏锐,能提取、筛选信息,而且善于交流,有包容心,会给别人点赞,而不是很嫉妒、焦虑或者压抑。从社会大背景来看,利用信息技术能不能实现这种升级和超越?我认为能。

所以,看待一件事,一定要发掘这件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给孩子带来的变化。

记 者:我们也发现,教学中技术的使用门槛虽然降低了,但对教师的驾驭能力要求更高了。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是既要想办法将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手里学习的工具,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活动。

篇3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7-0131-02

1 前言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例如,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于1998年,新加坡建筑师协会(SIA)于2001年开始每年对注册的会员进行强制性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对开拓注册建筑师的视野,优化注册建筑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注册建筑师的执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目前在我国得到积极的推行,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对注册建筑师实行2年一次不低于80学时的强制性教育,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从其实效来看却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探讨我国建筑师继续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

2.1 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陈旧,效果不佳

目前继续教育的模式大多是传统的大班制教学,对各层次不同水平的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培训没有分档次进行。参加继续教育的注册建筑师的阅历、工作经验和个体素质差异很大,有的工作了几十年,而有的才工作几年,近似“复式教学”的模式。甚至有时因请来教师的资历可能还不如台下的“学生”,不但使台上的老师讲课时有压力,台下的学生也有厌学情绪。这种传统的大班教学方式,对老师来说,因台下学生水平不一,层次不一,众口难调:而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注册建筑师来说,功底好的,觉得乏味,功底差的,又觉得太难,其培训效果很难得到根本保证。

2.2 学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学习被动

因为现行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带有强制性,大部分注册建筑师本人并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之本职工作繁重或家庭拖累等现实原因,使得注册建筑师抱着应付、被动的心理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因而旷课、迟到甚至代学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受教育者本人对继续教育重视不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达不到继续教育规定的学时,从而使继续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2.3 教学力量难以满足需要,师资匮乏

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来源于高校,由于参加培训的注册建筑师人数多,培训的时间长,有时连续累计长达两个月,大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本职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不愿耗费太多的时间在继续教育的“副业”上。随着每年注册建筑师人员数量的增多,这种师资匮乏的现象日益突出。加上主办单位培训经费不足,给予教师授课费用偏低,高校教师对继续教育授课兴趣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主办单位选择聘请教师的范围受到很大影响,师资质量随之亦会打折扣,必定影响继续教育授课的质量,并在很大程度制约着继续教育的发展后劲。

3 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可行性组织管理模式探讨

3.1 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新的承办主体

目前国内承担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任务主体主要是各省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主体单一。因管委会本身不具备相应教学设备和相应的师资力量,难以确保培训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种现状进行改革。

其实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拥有一大批掌握世界科技发展最新信息和科研成果、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完全可以大力举办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高等学校应该成为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

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是哈佛大学正规本科生和研究生总和的三倍。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丰桥科技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的法兰西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都承担着为国家或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的任务。这些国家已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一起列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

作为继续教育主力军的高等学校,面对终身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应首先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有效地利用普通高校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积极有效的开展继续教育,使高校为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远程继续教育网络

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多媒体传输、虚拟场景、远程教育等诸多方式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引入课堂,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大量使用和充实专业信息库,丰富专业理论和历史资,实现与全球建筑建设及学科发展信息的实时链接。这将使注册建筑师在继续教育时不出国门而融入世界,不进校门就能享受到高等学校同样的教育情景和环境,大大提高继续教育受益面,给受教育的注册建筑师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上世纪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来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把教育延伸到校外。据统计,在美国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就占60%。目前,美国有50%的高等学校向全社会提供各种远程教育,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学生约占全日制在校学生的36%。用高科技信息手段的远程教育,首先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的教育形式,将学习扩展到异地的教学点或移植到办公桌或家庭中,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和影响。其次解决了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一工学矛盾问题及成年人无法回避的学习与家庭矛盾问题。再次不仅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将大大提高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辐射面,节约了社会资源。

3.3 坚持联合办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教学模式以外,管委会还可以采取与其它主体联合办学方式推行我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辅助模式。联合办学是优化配置继续教育资源、实现继续教育优势互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手段。笔者以为,目前管委会可以采取以下三种联合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管理。

篇4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围棋领域的“人机大战”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的浪潮,以“阿尔法狗”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战胜了韩国的围棋高手李世石,由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引人深思。很多人会觉得人工智能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始终抱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人工智能。其实不然,人工智能从上世纪40年展至今,且不说现在家家都在使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少是随处可见的,比如,计算机行业、银行业、会计业等都在使用的智能处理系统,而且范围越来越广,技术越来越具有深度。在传统的会计行业中,会计核算工作从凭证到报表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但是现如今财务会计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财务软件来完成,大大的解放了会计中的人力。也是在去年的3月份,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对外宣布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行业,这一宣布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人工智能让会计实务变得更加便捷、精准,但是传统会计行业中那些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手工记账人员将何去何从?笔者从一个会计人的角度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会计行业进行探讨,目的是明晰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以及传统的会计人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二、我国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一)我国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现状会计行业主要涉及的是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三大类是有会计核算系统的主要主体。就我国来说,很多涉及会计工作主体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仅限于会计系统,而且在会计系统中一些类似于审核、判断等主观行为还是要财务人员手工进行操作。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各种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组织结构会计主体业务需求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但是就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审计业务在人工智能方面应用的稍微较少,因为对于上市公司审计业务而言,需要填制大量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这些数据的录入目前还是依赖于手工。

(二)对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应用的展望任何一位会计人都清楚地知道,会计行业是一种具有严瑾性、及时性的行业,并且会计工作程序多,处理起来比较繁杂。所以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加班是家常便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计人员也希望有一天能有人工智能来替代这繁琐而枯燥的工作。目前已经应用的人工智能解决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比如凭证和报表的生成等等,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会计主体多样性的需求。比如人力资源会计,就需要一个适合企业特点的模型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和报告,此模型可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大数据的分析,从而可以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这也是有效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这样的需求在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等众多会计的分支中都是需要的,因为现在会计的职能越来越倾向于决策,决策过程中就需要会计提供相应的资料,这些资料通过会计的手工计算和分析往往难以获取,如果人工职能可以进一步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难题就再好不过了。

三、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精准性不管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构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在运用会计软件之后,一方面对于当日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能及时的进行处理。因为会计人员的只需要登录系统进行相关事务的选择或者审核就可以了,期末系统会根据已经有的数据自动生成相关报表,相比较传统会计的手工填制凭证和编制报表要及时得多。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时,会计员手误记错账是常有的事,虽说现在的财务系统也需要手工录入一些数据,但是当录入出错时系统给予提示,所以这种情况下,大大降低了数据出错的概率,即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财务信息造假在提高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还可以相对防止财务信息造假。在特定的会计核算系统下,每一位登录系统的人员都会有唯一的账号和密码,以及自己的权限,可以说分工明确,相比较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岗位相容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在中小企业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于职能清晰划分有助于遏制信息的人为造假。但也不是说人工智能可以杜绝财务造假,因为尽管大部分工作在系统中完成,每个人只能进行自己职能范围内的操作,但是系统终归还是由人来控制的,还无法应对管理层凌驾于会计人员之上的内部操纵现象。

(三)会计行业中传统岗位需求减少随着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传统会计岗位就不需要那么的职员了,这是显而易见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我国有所发展和普及,发展至今,已经商品化,为各种会计主体所使用,使得原本那些简单的会计记录和核算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相应的,这些岗位上的会计人员也就不再需要。

(四)会计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胁目前应用广泛的各种电算化核算系统,都是以电子形式对会计主体的各种财务数据进行保存,电子存储的数据保存形式有很多优点,比如保存方便,数据容量大,便于查找和使用等。另一方面,现在的系统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很容易被黑客攻击,同时目前网络的安全性也大大降低,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被拦截,所以企业的财务信息就会被泄露出去,严重的话,还会造成重大商业秘密的外泄,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会计人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入侵”

(一)学习会计电算化处理,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如果在智能时代还停留在传统会计处理方法上,那只能被时代所淘汰,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优胜劣汰,新的技术方法已经产生,你没掌握那你就是被打败的那个,至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国家目前对于会计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会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学习当前的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也可以自主的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应用。

(二)由简单的财务会计向综合型会计人才转变虽然人工智能时代减少传统会计岗位的需求,但是随着国家近几年来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的鼓励,各会计主体尤其是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需求增加,而目前管理会计的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因为这其中涉及大量的职业判断以及包括审计业务里也是含有很多的会计估计。所以会计人员应该在人工智能时代努力学习会计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管理会计和审计业务的内容等,掌握多方面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以积极的视角来看待人工智能现实中有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狭隘的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他们,甚至完成他们完成不了的工作,于是乎就开始说会计行业没有前景,进行转行,而不去想着提升自己的执业能力。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消极的观点是不对的,不仅不利于会计人员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五、结论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日益蓬勃的发展固然是好事,应该把此作为提升自我的动力,而不是避而远之。就会计行业而言,由于其中涉及的大量会计判断和会计估计,以及管理会计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所以不需要抱以一种人工智能摧残了工作岗位的态度来考量,大可不必担心会计人员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转变自己传统的职业发展观,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祝姗.人工智能与会计人员[J].财税研究,2016(15).

篇5

作者简介:徐菁鸿(1979-),女,山东莱州人,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雪梅(1965-),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化平台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978)、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ABET认证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研究”(项目编号:2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5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在数字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运用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进行监控,能够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也能够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得以完善,及时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教学质量危机。[1]

陈艳艳等人利用和ADONET设计技术构建基于Web数据库的动态交互式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作用,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杨振兴等人运用多Agent技术设计了软件质量评价系统,明显提高了团键质量评价的异地同步性和效率,为多Agent技术在其他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参考。[2,3]目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的研究比较有限。同时,在招生生源开始下降的今天,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然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运用新的技术与理论,建立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有必要的。

针对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目的,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即多智能体技术,设计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自治性、反应性等特点。

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目的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需体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因此具有动态性、互动性、复杂性、传播性、特殊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目的。

第一,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质量指标进行即时采集,质量数据综合后能够体现连续的教育教学过程事件,保证对教育教学过程基本运行情况的观察及动态分析。

第二,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复杂的质量指标进行筛选与分层,具有教学事故诊断能力,为制定改善教育教学过程的具体措施提供可信的依据。

第三,各级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部门共同参与过程质量评价活动,并对评价过程中的评价目标、权重等因子进行信息交互与协商。[4]

第四,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及监测设备对整体数据进行综合并评价,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引入多智能体技术,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5]

二、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结构

智能体(Agent)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具有感知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和外界通信能力的一种实体。1995年,Agent理论专家Wooldridge和Jennings对Agent进行了权威定义:Agent是一个基于软件或硬件的计算机系统,[6]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自治性。自治性是Agent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可以在没有直接的外部调用或干预的情况下运行,任何其他程序单元无法访问其操作,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因而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二是反应性。Agen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Agent或环境进行响应,通过触发规则或执行定义的计划来更新Agent的知识库,同时发送消息给其他的Agent。

三是协同性。在Multi-agent系统中,不同的Agent具有不同的能力,协同工作可以通过Agent之间交换知识及计划的机制来实现,交互可以在多个Agent或Agent与人之间完成,用户与Agent之间可以实现双向交谈,即用户对其期望的操作进行定义,Agent对能力进行说明并给出结果,交互双方处于对等地位。

四是智能性。处于智能状态的Agent要由知识术语来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符号语言实现与其他Agent的交互。一般来说,一个Agent很少同时具有上述所有特性,往往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发包含所需特性的Agent及Agent系统。

近年来,多智能体(Multi-agent)技术成为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被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是由多个Agent组成的群体,每个Agent有组织的、有序的在特定环境中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也可以通过相关Aagent的通信来共同协调完成特定的任务。

本文根据Agent的特点,结合Multi-agent system的发展趋势,针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的目的及要求,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该模型采用FDDI模式来保证高效可靠的通信。在该模型中,在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配置一个质量Agent,如教学过程Agent、教学进程Agent等,各质量Agent能够完成独立的质量检测任务。同时,各Agent之间能够进行即时通信,使整个过程的控制效果达到最优。过程分析Agent通过与其他Agent通信,将发送或接收的数据或命令装入数据库,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等,得出教学质量的演变态势,然后将以上结果存入数据库并提供给质量评价Agent使用。质量评价Agent从过程分析Agent中得到分析结果,或从数据库中获取相关数据,然后在自身知识库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并作出决策。

三、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过程分析及质量评价过程

Agent一般分为认知Agent和反应式Agent。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认知Agent具有推理能力,可以根据本体的动作和其他Agent的动作进行推理。在本系统结构中,过程分析Agent和质量评价Agent均采用认知Agent,其他Agent采用反应式Agent。过程分析及质量评价如图2所示。

首先,过程分析Agent的接口从基础数据库获得所需数据,通过控制器进入推理机,推理机按照知识库中的规则,选择模型和算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输入数据库。

其次,分析结果通过接口从数据库读入质量评价Agent,输入推理机后,对数据是否处于控制范围进行判断。例如:对教学设施进行维修;按照实习厂的实际情况微调教学进程;监督授课计划运行过快或过慢的教师;对课后辅导、答疑及作业批改进行检查与考核;对学生的日常及期末考核成绩进行分析与评价,使教与学的过程实现更好地配合等等。

再次,也可以对数据整体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在判断数据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的同时,判断现行的质量考核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假如某学年或某学期内异常数据明显偏高,则考虑调整质量考核标准,或者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过程培训,这些可以通过给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Agent下指令来实现。

最后,质量评价Agent具有查询功能,例如每月的教师调课情况,每月的教室使用情况,教师授课进度的跟进情况,通过比较使教育教学质量监管部门对一段时期的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四、基于多智能体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功能

第一,每个重要环节Agent都能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控制器在双环上的各个节点,所以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例如教学设施突然故障,教学设施Agent可以进行快速响应,并与相关节点进行通信,以降低整个系统的损失成本。

第二,该系统可以通过Agent之间的通信,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例如教务处在完成过程分析任务后,可以将结果发送至数据库共享,其他部门可以结合现有的信息资源调整自身的过程分析方案,避免冗余,达到节约系统资源的目的。

第三,随着教育教学进程的不断改进,如果某类问题不能依靠现有单元得到解决,可以考虑多个单位协同工作解决,如果依然得不到解决,则可以考虑增加Agent节点,而不会影响到现有系统的结构。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利用效率有所下降,则可以考虑增加课堂教学Agent节点。

参考文献:

[1]郭亮,蓝维鼎.构建高等院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1,(6):30-31.

[2]陈艳艳,施.基于.NET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教育,2010,(8):156-159.

[3]杨振兴,宗宇伟,朱三元.面向多Agent技术的软件质量评价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4,(30):72-74.

篇6

青海2021高考成绩查询时间根据青海省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进程安排,从6月10日起将进入评卷工作阶段,预计6月25日公布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考生成绩,7月初至8月下旬开展招生录取工作。

未来十大热门行业有哪些大数据、人工智能

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教育

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推进高中阶级教育普及,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

国际贸易

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改革完善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扶持政策。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向中西部转移,发挥好综合保税区作用。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进口。

家政服务

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金融行业

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越来越意识到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多,市场对金融行业这类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健康、医疗、保健行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而我国健康医疗、保健领域的专业人才仍比较短缺,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职业岗位人员将会是非常抢手的。

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环保

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快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选,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加快解决风、光、水电消纳问题。加大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广绿色建筑。改革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培育一批专业化环保骨干企业,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旅游文化

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能力。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医学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培养。加强妇幼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高考填报志愿的技巧第一“分数优先”,即分数名次号高的考生在同一批次(一般有重点本科、一般本科、高职专科等三个批次)同一科类(一般分文理科、艺术类、体育类)内填报的所有志愿先于成绩低的考生进行检索;第二“遵循志愿”,即对具体某一个考生进行投档时,排序在前的志愿先于在后的志愿;第三“一次投档”,即当某一个考生所填的所有志愿院校中一旦出现符合条件的志愿院校时,即向该志愿院校投档,剩余志愿将不再被检索。

第二,传统志愿按照“志愿优先,根据分数”的原则。即:在投档前先对上线考生按志愿进行分类,再根据总分从高到低投档。平行志愿与传统志愿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平行志愿是“为考生选院校”,而传统志愿则是“为院校选学生”。

篇7

1 实验室建设

1.1 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1)实验内容追求综合性、新颖性、示范性及学生的参与性;

(2)实验对象追求真实、有直接的应用背景;

(3)实验室建设目标是面向不同层次的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

(4)实验项目的开设密切结合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突出本校、本学科特色。

各实验室按照新的实验体系设置,力求做到科学与规范,打破了按课程设立实验室的传统做法。

1.2 实验内容

针对实验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实验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实验,或称基本共性实验。由各门实验课程规定所必须完成的基础技能训练内容,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它是整个实验室所开设实验的主体,占所开设实验全部内容的60%以上,如全校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中的“常规媒体使用”以及“课件制作”就属于基本实验。

(2)提高型实验。这是供学生进行选做的实验,主要包括那些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旨在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从中发现人才。这类实验除一些课程内的实验外,还有大量由学生自主申请的实验项目,如学生毕业论文、课程设计以及为参加各类竞赛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

(3)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为优秀学生开设的高层次的加深部分实验,由导师推荐或学生科研社团提出申请,由实验室给予安排进行实验、科研或开发。这类实验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以及学生申请的学校社团课题。每学期由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申请设立的十几项实验室技术开发项目属于此类实验。

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还承担了社会和学校的其它工作。例如,对全校中青年教师进行的多媒体课件轮训,对全校师生的微软授权培训与考试(与微软中国公司合作)(2000-2002)共培训600余人次,通过考试获得微软证书337人次,为学校电视台每周的校园新闻等栏目的拍摄与制作提供设备共享,浙江省首届和第二届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全省中小学校园网络管理讲习班,全省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全省电教系统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课程班,全省小教自考实践性环节培训、考试,教育类课程教学网站开发,自考多媒体课件开发,与金华市电视台合作制作的周末版栏目,《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等。同时还依托校园宽带网,开发建设了“浙江教师远程教育”网站、“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站和“教育类公共课教学”网站,为全省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全校学生提供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目前上网课程已有十门,同时提供各类资源库、课程视频点播等教育信息。

1.3 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中国的教育技术学大都脱胎于物理学。在最早的教育技术学(那时称之为电化教育)实验中,以电子线路、电视机、录音机为主,然后逐渐开展了摄录像实验、摄影实验和幻灯投影实验。1989年,第一次东南八省(市)(现在已经扩大为十一省(市))师范院校电化教育系主任会议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在讨论了电化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同时,提出了如何建立电化教育实验室问题。当时的专业实验室包括幻灯、投影(后来改名为光学媒体)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包括暗室)、广播录音教学(后来改名为电声媒体)实验室、摄录编(又称教育电视)实验室和语言(音)实验室。教育技术学科课程设置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对教育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强,作为一门以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为核心内容的学科,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立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目前浙江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情况如下各表所示:

类型

实验室名称

作用或实验课程名称

常规媒体实验室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光学投影媒体实验、视听媒体实验,专业课光学投影媒体教学实验、现代教学媒体的原理与维修

电声实验室

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教育电声系统实验

非线性音频编辑实验室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配音实验、其他专题片、记录片、教学片配音

数字实验室

数字摄影实验、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实验(数字)、特技动画实验

布光实验室

室内摄影、摄像实验

电视编辑实验室

摄像机实验、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实验(模拟)

电视演播室

承担全校闭路电视系统的室内节目、新闻节目、访谈节目的拍摄与制作;承担远程教学节目、学术讲座以及教学活动的拍摄与制作;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参观、学习、实习

电视播控室

接收卫星电视节目并向全校发送有线电视节目,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提供互动教学与节目点播

转贴于 类型

实验室名称

作用或实验课程名称

平面设计实验室

特技动画、平面设计、电脑美术、平面广告设计、电脑动画设计、字体设计与创意、电视广告

网络实验室

网络教育概论、网络技术、网络基础、组网、WEB/FTP服务、计算机网络通讯等

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1)

数字摄影图片处理、教育统计SPSS软件应用、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

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2)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通识课) Internet及网络教育应用(通识课)INTERNET网络资源学习

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3)

计算机音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育软件制作

类型

实验室名称

作用或实验课程名称

微格教学实验室

师范生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前微格教学训练、新教师教学试讲

远程教育实验室

多媒体教学及实时交互教学

数字化信息资料室

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数字化资源和计算机软件

实验教学研究室

师生进行创新型实验研究

虚拟现实实验室

虚拟现实创作工具的使用、网络虚拟课堂的构建、虚拟实验系统的构建

智能技术实验室

先进人工智能和智能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应用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包括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人机(计算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专用集成电路自动化设计、分布式智能系统技术等

由上表所示表明,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学实验室正随着学科的发展逐步完善了多媒体、虚拟现实、智能技术等实验室的建设。

2 实验室管理

在实验室管理上我们的原则是:为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学习服务,努力创造条件24小时对学生开放。只有在学生过多、实验室(机器、仪器)供不应求情况下才设订时间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规定的学生开放。一个实验室的使用率是衡量其作用和效率的重要指标。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就要坚持对学生开放。因此,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内、外实验使用实验室的时间段,尽量挤出较多的时间开放实验室。对于学生课题、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需用实验设备或实验室,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实验室尽一切努力提供实验条件,简化实验室审批手续,根据学生需求、某课程实验教学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2.1 主讲教师管理模式

教育技术学课程的多样性使得其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实验室有时变成了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边讲边练。还有一些课程要进行教学实践、教学设计,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这样的实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实验教师管理模式

目前,除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课,全校教育技术学公共课以及部分培训性课程全部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承担。从仪器设备的准备到管理维修,从实验教学内容到实验方法,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既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实验,又严格管理,强调爱护仪器设备。特别是贵重物品,如摄像机、照相机等,一定要有严格的检查制度。

2.3 研究生管理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不能为每一位研究生提供一台计算机。但是,如果将实验室作为研究生学习室可以一举两得:研究生在实验室里研究生可以有固定的计算机。除了本科生上课实验以外,大多数时间研究生使用管理实验室,同时承担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一般性维修。这样一来,既不用配备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又给研究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特别优秀的研究生还可以承担一部分实验教学任务,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2.4 本科生管理模式

这一管理模式由实验技术人员指导、组织学生管理员加学生助理员组成。由实验技术人员负责技术及总体管理,由学生管理员负责具体设备维护及管理,助理员协助管理,且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这种管理模式不但解决了工作量超时问题,培养了一批学生管理和技术能手,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一个勤工俭学的场所。因此,每学期招聘管理员时,报名学生都很踊跃,经过几年锻炼。各方面能力出色的学生管理员,毕业后近一半留在学校,其余的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很快成为业务熟练的骨干力量。

2.5 计算机智能管理模式

在三个多媒体实验室,我们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实时管理手段、电视监控系统对整个实验室进行无人值守开放式实验管理,学生可以在校内任何地方,通过校园网络对示范中心所有的实验项目进行预约、登录或查询。实验室中所有计算机设备均可根据管理系统中的实验计划自动开机或关机,并对用户上机情况进行自动登记。计费系统我们使用的是北京泰利德科技有限公司的射频卡机房自动管理系统,其不依赖于任何硬件,采用底层登陆技术,与操作系统无关,安全性好,维护量小。

浙江师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边建设边使用,目前已经在实验教学、项目研究与开发、校内外师资培训、多媒体设计竞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2003年召开的东南十一省(市))师范院校教育技术系主任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专家学者参观了我们的实验室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雍潜.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J] .中国电化教育,2001,(1):5—9.

[2] 顾清红,祝智庭.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J] .电化教育研究,2001,(7):3—7.

篇8

15G时代教师培训发展机遇

1.15G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拍照,预示着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加速。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目前,我国“智能+”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仍在快速发展,智能化初步应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长期并存。5G通讯技术具有低延时性、高可靠性、高带宽、大连接等特性,它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正如华为提出的基于5G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畅想所言,5G通讯技术将实现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形成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未来。

1.25G时代教师培训新机遇

5G通信技术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5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将对教师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移动通讯发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分析认为5G标准发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网络成熟需要3-5年,而达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变革则需5年以上。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获取新知识、提升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间、地域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G时代,教师培训在授课方式、互动教学、协作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性将极大程度上消解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延迟效应,实现真实情境再现,为情景化学习等远程参与式学习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网络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1高数据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讯技术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2018年2月,华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5G商用终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频)、mmWave(高频)等主流5G频段,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2.2低延迟

5G通信技术是当前领先而可靠的网络技术,其空中接口时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应用。2019年1月,我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约48公里以外的机械臂开展手术,成功切除了一只实验动物的肝脏,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手术中,视频成像、手术操作实施等几乎同步实时完成,延时只有0.1秒。基于5G网络低延迟特点,能够实现远程教育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确同步。

2.3广覆盖

5G网络能够实现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满足物联网通信,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未来5G将通过超密集异构网络实现高数据流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功率和频谱效率高,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未来的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5G通讯技术的广覆盖特点将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慧教室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3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训相关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其中培训相关主体主要为培训管理者、授课专家和参训者。从培训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的变革主要为学习环境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资源的更加多元,内部的变革主要为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和培训管理方式的转变,授课专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参训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外的不断变革促使着教师培训向信息化、情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推进。

3.1教师培训外部的变革

(1)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5G信息技术为当前教师培训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打破当前网络技术壁垒,解决相关网络性能问题,满足VR、AR、远程直播等教学环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实现高分辨率、多设备连接,实现情景同步再现、互动实时,达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推动远程直播互动课堂、虚拟现实教学、触觉互联网等教学发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贴近真实、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得到卓越的学习体验。当前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往往是通过音视频录播结合及时性的互动答疑来完成,在5G时代,高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等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远程培训跟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传输速度几乎一致,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师生实时有效互动,随时答疑,获得和真实面对面教学一样的学习体验,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这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网络,结合VR/AR/XR技术,将创造以往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高成本场景教育培训,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教学场景,以及相关实践类技能类培训的模拟演练。实现触觉互联网,即通过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实际或者虚拟的目标,实现远程技能交流,这将会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中,例如美术、音乐等学科技能培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触式学习体验。(2)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都为教师培训的开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流,都是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交换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AI+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将使得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图片、音视频中的单一知识,学习资源更多时候将是一种将知识蕴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参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体性,实现“做中学”。

3.2教师培训内部环境的变革

篇9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陈副会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根据《赫尔辛基新闻》的报道,据波士顿咨询集团近期估算,在今后5年内,机器人将在芬兰普及,这就意味着大概6~10万份工作将由机器人代替,这对于人口只有500多万的芬兰已经是不小的比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一趋势在中国也有所显现。您认为这种趋势会对中国有怎样的影响呢?

陈宇:当前的世界和中国已经明显处于一个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的重大转型期。回顾历史,农业文明主要靠对生物能量的征服和开发;工业文明主要靠对石化能量的征服和开发;正在到来的未来文明,已经表现出将主要靠对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的能量的征服和开发的趋势。

比如,日本在对比了中日两国制造业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有7000万名工人,平均月薪3600元人民币;日本制造业生产一线仅有700万名工人,而平均月薪达1.4万元人民币,约是中国的4倍。所以,日本的制造业在薪资方面相对中国没有任何优势。为此,日本计划研发、生产和投入使用3000万台可以24小时工作(3倍于人的工作时间)的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增加了9000万名制造业工人,而机器人的“平均月薪”仅合900元人民币,这无疑将一举扭转日本制造业的劣势。事实上,未来5~15年,智能机器人、智慧制造和人工智能将席卷全球,改变传统产业。据我所知,现在中国的大型企业,无论国营、民营还是外资,也都在全力研制机器人,如富士康科技集团已经准备用100万名机器人取代100万名工人。因此,从就业的角度看,首当其冲受到最大威胁的是中国生产和服务一线的1.2亿从事体能劳动的操作执行型工人(即所谓的“蓝领”队伍),而欧美国家的这种类型的工人早在过去近40年中几乎被中国工人全部取代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欧美国家主要受到威胁的不是一线产业工人,而是从事初级知识技能型劳动的所谓“白领”队伍。美国的一项研究估计,最近5年全球将有500万工人被机器人取代。我觉得,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保守了,仅在中国就应当不止这个数量。显然,近期如何为面临重大产业转型的中国劳动者大军开发和寻找新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是存在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应性转产转业转岗培训(这种教育培训特别困难),是我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领域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急需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的紧密协调与合作。

二、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未来从事智能劳动,教育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教育信息》: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7月27日报道,澳大利亚工程师马克・皮瓦茨(Mark Pivac)开发出世界首台全自动砌砖机器人“哈德良”(Hadrian)。它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小时能砌1000块砖,两天内就能砌完一栋房子。由此可见,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够在某些方面代替人类。您刚才也提到了中国劳动者要“转型”。那么,“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

陈宇:转型的突破口无疑是教育,下面我想谈谈面向2030年的教育。我国教育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但是,近40年来形成的中国新产业工人(即农民工群体) 及其子女,一直在大中城市及其边缘聚集,他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村庄,只能生活在城市郊区或者新形成的小城镇。他们所需要的是职业教育,他们也是职业学校的主要生源。随着我国城镇化运动的发展,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二胎化),在2030年前后会形成新的教育需求高峰。届时,中国将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不同层次的人群都会强烈地追求更加体面的劳动和就业,也就必然追求更高质量的城市教育、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这将对2030年的中国教育提出巨大而严峻的挑战。毫无疑问,考虑2030年的教育也离不开上述“人工智能、智慧生产、智能机器人,以及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将成为未来生产力的主体”这个大背景。我们只能在这个大背景下想清楚,我们到底要让全国的孩子“学什么、怎么学、 为什么而学”,下面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据悉,在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激励下,世界各国机器人研发机构都提出了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3个国家的机构:一是华盛顿大学图灵中心开发的美国考试机器人,其目标是在美国高中生物考试中取得满分(100分),据说目前考试机器人已经能够达到60分;二是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开发的日本高考机器人,其目标是考入东京大学,据说目前也能够达到录取标准的一半以上水平;三是中国科委有关部门立项,科大讯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参与研制的类人答题机器,近期目标是通过高考进入一本学校,而远期目标则是超越95%以上的考生,考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显然,如果从阿尔法围棋战胜李世石的经验看,考试机器人要实现这些目标一点都不难,因为各国高考试题和变化范围根本不可能和围棋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今后,“应试教育”的意义会越来越被质疑。我们要彻底改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方法,摈弃只能适应前工业时代的那一套以文论为中心、以复述为主要方法的教育理念;对工商时代的先进教育理念,要积极、有选择地吸收。比如,美国盛行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gineering-Arts-Maths,STEAM)的理念就有许多以目标为导向、实际有效的内容。不过,美国的这套标准现在也暴露出难以完全适应时代迅速发展的弱点。因此,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面向未来,深刻观察并高度概括时代特点和文明发展方向,抓住未来文明的基本特征,找到创建新型教育和推动其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我最近与多位产业和职业专家讨论,深感面对存在大量未知因素的未来时代和未来文明时需要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人构建起符合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纵观中国历史,农耕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文论思维方式,所以最重要的是读经史子集、做八股文章;工业时代需要的是一种产业思维方式,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未来时代是数字技术时代,人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数码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就让孩子熟悉“ 0、1”概念、接触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编码,对数码空间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想象能力。非如此,我们难以培养出最能适应新时代的人力资源。

无数事实证明,不论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数码思维方式(亦称“数码基因”)的人最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趋势。比如,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最具引领方向的顶级创新企业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 马斯克、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都有深厚的计算机技术背景,也就是“数码基因”。而且,他们的事业都起步于计算机编程。至今相对落后的大国印度,由于从小学就抓了普及计算机知识、计算机使用和计算机编程等,他们培养的新生劳动力有很强的“数码基因”,大量人员从事全球计算机软件外包工作,还有大批人才直接进入美国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微软等。硅谷科技公司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中,印度人已经占到1/3。印度总理莫迪去年造访硅谷时居然有5万印度人报名参加欢迎会,由于场地等原因,最后来了1.8万人。难怪他敢在硅谷夸下海口说:“21世纪属于印度!”

由于人工智能和智慧制造的发展,大量新产生的职业、岗位和工作都和计算机使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编程密切相关。人类新一轮的生产力释放,已经从材料、能源领域, 进入信息和生命领域。过去看似与计算机不相干的生物科学,最终都可以阐述为“生命基因作为一种软件密码的破译和排序”的数码问题。显然,处于平行发展的数码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紧密融合,正在成为人类新科技力量发展不可阻挡的前锋。据此,我的具体建议就是,一定要在城乡教育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们接触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习惯计算机技术,进而掌握计算机编程。当然,这种计算机教育一定不能再是封闭的、生硬的、死记硬背的;相反,应当是活泼的、开放的、自由创造的、高度激发孩子热情和兴趣的,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计算机编程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想像力和无限创造性,培养他们对数码世界的直觉和理性。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我国城乡就业和职业更替变化的趋势有哪些呢?

陈宇:人类的劳动活动可以简单地从两个维度来区分:第一,以体能为主,还是以智能为主?第二,是规则性的,还是非规则性的?如果以第一个条件为X轴,以第二个条件为Y轴,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矩阵,以表示今天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四个工作区域(见图1)。

其中,第一区域为规则性体能劳动(图中左下角)――从事这一区域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蓝领”,是目前我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但是,这种劳动最容易被智能制造和各种各样的产业机器人或服务机器人所完全取代。这一趋势无可阻挡,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历史潮流并作出相应对策。

第二区域为规则性智能劳动(图中右下角)――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中低层员工”或“普通白领”,他们是目前我国员工队伍中人数仅次于第一区域的大群体。一方面,这一类工作现在也面临被人工智能、专业软件、智能机器人大量取代的趋势,其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管理工作。因此,现在欧美已经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你能接受一位机器人老板吗?”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智能机器和人造生命的发展,大量属于人机接口、人机界面、人机协调,以及相应的人与人关系的新职业、新岗位、新工作被创造出来。同时,对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的使用、管理、监控、维护、修理等工作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区域中产生的新工作的主体。因此,这一区域将成为接收和容纳从上一区域中排挤出来的大量劳动者的主要领域。当然,进入这一区域的劳动者都需要相应的教育和训练。而一个人有无“数码基因”,对他能否迅速接受这一领域的教育培训或者再教育再培训非常重要。

篇1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始研究管理会计到现在,其发展一直处于缓慢阶段,理论或实践都远远没有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国家一直在鼓励管理会计的发展,比如2014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管理会计新发展的催化剂。此时管理会计已成为传统会计转型的方向,由此掀起了一股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浪潮。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济业务的特殊性。虽然行政事业单位有多种融资渠道可以选择,但是就目前我国国情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使用资金主要还是通过财政拨款获得。然而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其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对政府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负担,继续使用传统会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业务需要。此时将管理会计引入行政事业单位显得尤为重要,简单来说,利用管理会计的计量模型,一方面有利于减轻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压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并促进我国公共基础建设的完善,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中运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有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备受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对此进行规范,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争议不断。如果行政事业单位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可以较准确建立一套预算标准,而有效的预算利于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会计所提供的预算信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过程中能够规范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控制过程中又可以通过预算实施情况将信息传递给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以及上级部门。因此,管理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越精准、越科学,对内部控制监督作用越大,越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同样的,其内部控制越有效,越能产生准确的管理会计信息,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管理会计提供的各种财务信息,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在物力、人力、资金、资源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地分配,从而实现统筹规划,减少资源浪费。

2.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高效运转

在经济业务日益繁杂的今天,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于各个方面,如果不对这些使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的分配、科学的预决算,始终以传统资金流转方式进行资金运作,势必会浪费很大一部分资金,不仅使用效率低,最终也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会计中,可以通过有效的预决算大大降低资金的浪费以及使用效率低的问题。一方面,根据上一年度资金使用状况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另一方面,根据编制的预算来执行资金的收支,在循环中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部门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制也要发挥作用,严格监督预决算的过程,对于违反规定的相关人员进行严惩,做到每一笔资金收支有理有据,从而有效的使用和管理资金。

3.有利于缓解我国财政压力

据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介绍,目前依靠我国财政资金支撑的机构和人员过多,而且很多财政资金的使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再加之政府本身要承担的直接经济业务和投资也较多,使得我国财政压力日益加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不能一味地依赖政府拨款,况且政府能提供的资金也有限。如果运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内部控制对资金进行合理管理,在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可能的准确预算和使用时的严格把关,杜绝浪费、私吞以及私自占用公共资金的行为,做到每一笔资金支出用之有度、用之有据。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依赖,从而可以缓解我国当前财政压力,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4.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16年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此次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底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财务信息更好地用于决策和预测。管理会计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对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再加工,利用现金流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对经济业务进行规划和控制,即总结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在这样高效、有序利用资金的基础上,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不管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会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总体目标。

三、进一步引导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展的建议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前提,对于任何企业都是这样,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如果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无效甚至缺乏内部控制,即使管理会计的工作做得再规范,也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从以下措施着手:首先,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奖惩机制,对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的人员进行严惩,对于检举揭发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于主动承认违法违规者酌情处理;其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办事公正、公开,不;对于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一定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对于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财务人员也要自觉遵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同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以及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适应经济发展,与时俱进。

2.培养或引进管理会计人才

根据调查,我国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缺口很大,在管理会计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运用和发展管理会计存在瓶颈。如何培养或引进高素质管理会计人员是关键。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从单位外部引进优秀的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但是要在短期内招聘、引进充足的管理会计人员是一个难题,主要还是要依靠目前已有的单位内部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转型,使其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这也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3.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

在我国管理会计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发展管理会计不能一味地自己进行研究,应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尽管国内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有所欠缺,但是在实际中存在很多成功案例,如四川长虹、宝钢集团、上海新华医院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学习的对象。据中国会计报,我国的管理会计案例库正在建设中。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比我国领先,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借鉴国际上的理论方法来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管理会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公共事业服务。

4.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提高管理会计工作效率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谓炙手可热的话题,国家也很重视相关发展,那么可以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中吗?答案是肯定的。2016年3月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外宣布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行业,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对于会计行业的作用。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随着人工智能近年的快速发展,未来肯定有很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操作过程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大数据就更不说了,比如管理会计中编制一个投资项目预算,其中涉及多种影响因素和多项数据,此时就需要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所以,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行政事业单位都应该对此进行研究,引入管理会计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当下正是管理会计快速发展时期,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运用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关键时期,微观上不仅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预算管理,宏观上还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内部财务会计转型的同时引进外界优秀管理会计人才,主动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积极学习交流国内外典型案例,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莉.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认识.经济研究导刊,2013(30).

篇11

当前,新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化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形式,对于推动各方面工作模式转变和思路创新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推进中,智能化技术和思维理念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成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施职业教育的智能化转变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的智能化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发展。

一、智能化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相对于全日制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差异,职业教育更加强调教育的职业性以及教育性,职业教育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通过教育来实现产业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优化人才匹配性。现阶段的智能化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有了一定的应用,改变了职业模式和工作形式及内容,相关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对于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对策,探究智能化技术在企业中发挥有效价值的对策,致力于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而在企业的智能化发展推进中,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智能化教育也显得很有必要,这对于为企业及时输送高质量的智能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企业的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技术推进中,对于现代职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要保持和现代化生产的人才对接,就需要加强智能化人才培养,在教育中融入智能化教育思维,才能保持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就职业教育本身来看,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智能化思维和方法的应用也很重要。相对于专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生源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职业教育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就必须要借助智能化技术应用,来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和外部环境的有效互动,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促进职业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转变及创新,不断加强合作和利用,促进整体职业教育结构的完善,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竞争力。借助相关的智能化技术,职业教育能够不断开展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工作,还能加强优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构建职业教育产品的智能化、在线化、数字化发展,还能借助智能技术构建虚拟教学场景,进行仿真模拟教学,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质量和水平的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

二、智能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过程体系化不足,缺乏合作教学

现阶段,职业教育在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相对来说,这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和阶梯结构,但是,就目前职业教育的整体衔接来说,职业教育的中等和高等之间是相互断裂的,在相互的对接上,缺乏有效的关联性,但是这种关联只是学制上的,没有相关的课程联系,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职业教育相互孤立,实际上,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课程教学的阶梯性不足,影响了整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有效的资源较少,要推动智能化的教育发展,还需要借力相关的外部资源,而职业院校在开展合作办学中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影响了职业教育成效的有效提升。

(二)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开展的,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整体教学成效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课程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在教学中单纯的依赖书本教材和教师,导致课程教学无法实现有效目标。整体教学成效提升缓慢,这对于课程教学创新发展是不利的。

(三)教师整体教学素养偏低,课程教学实效不强

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整体教学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职业教育的整体师资队伍水平还有待提升,在课程教学中,他们对于现今的课程教学理念应用,现今的课程教学方法应用以及课程开发和实践应用等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是目前职业教育走向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而职业教育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关注度并不够,在开展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

三、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课程衔接,开展合作办学

当前,职业教育要推动教育的智能化发展,培养更多的智能化人才,首先需要对于自身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完善,注重中职到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总体规划和衔接,避免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防止出现课程重复现象,还要从整体上优化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实现阶梯式发展,获得技能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提升。为有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职业院校还应该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的创新合作,积极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路径,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帮助培养更具智能化应用能力的人才。例如,职业院校的智能制造学院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关系,优化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实验,通过合作,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要全面整合公司的行业资源创建厂中校,为智能化方向的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机会,合作双方也可以以培养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遵循“需求产生合作,合作带来共赢”的合作机制,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师资团队建设、专业建设等领域,以及大数据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专业实验室、人才鉴定中心等教学、科研、人才鉴定平台建设方面形成合力,深化产教融合。

(二)注重课程教学创新,融入智能化教学模式

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借助先进的技术应用来推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的长效发展。在开展课程教学创新中,通过应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创设各种课程教学场景,带领学生进入更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课程教学创新,对于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成效,促进智能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智能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教学成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智能化人才。

(三)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当前,职业教育智能化人才培养中还需要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培训,提升教师入职和岗位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过程。倡导老师们在新时代的办学思维下,学习并合理使用微课、慕课、SPOC等新型教学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习体验,同时,尊重教学规律,坚持教育本质,拥抱互联时代,专注服务学生,以最佳姿态和充分准备迎接教育新时代的到来。要就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平台)、职教云(职业院校在线教学云平台)、云课堂(智能化课堂教学互动工具)、在线开放课程、AR医学形态基础系列教材等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帮助教师了解资源库建设和职教云平台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促进整体师资队伍的智能化教学水平提升。

篇12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在目前全面启动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培

养自己的八种能力:即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及信息免疫的能力。

良好的机遇,众多的挑战,时代的发展赋于了我们神圣的使命。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网络时代,我们面临着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教育现代化四大趋势的挑战。科教兴国,教育先行,广大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勇敢地挑起历史的重担,以超前的意识,全新的观念,过硬的本领,精湛的素质,去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使我们的下

一代真正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人。

第一点,要热爱我们这个职业。

从事教育事业,没有一片爱心是不可能成功的。当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坦白的讲,对于即将从事的这份工作没有任何的好感,因为此前我的耳朵里早已灌满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的种种“不是”:不能当班主任、非高考科目、学校学生不重视、工作繁杂等等。我告诫自己: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职业也是如此。我逐渐的习惯了这份职业,并且在习惯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与日俱增。感之愈深,爱之愈切。

第二点,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改革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课改目标一共有5个方面的改革要求,其灵魂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实践、创新、自主、合作等能力。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传授式、追求知识技能的一维目标的学习过程,改变过于突出学科本位、条块割裂的课程结构,改变繁难偏杂及过于注重书本的课程内容,改变过于接受式、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突出选拔与甄别功能的评价形式。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多维目标,强调提供具有适应性的多种选择,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强调通过自主、实践、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使得能力全面发展,强调全方位发挥评价的功能作用。在理解课程目标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原来存在的“过于”问题,努力寻求实现所“强调”目标的有效办法。但另一方面,不要走过头,不要把现在的“强调”变成新的“过于”。

第三点,不断学习,更新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自身的教学理论,提高业务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是从无到有,从计算机课到信息技术课,从只有课程纲要,到现在正式列入高中新课程,并像其他课程一样拥有自己的课程标准,不断向前发展。不同发展时期,对于信息技术课老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其中蕴涵了部分信息学、传播学、系统论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还渗透了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不但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需要一壶水”,这一条在新课程中仍然是教师们提高自身水平应该追求的方向。但是,在新课程中,不再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水杯,而是有自主意识的发动机,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储存到更丰富的能源,产生更大的能量。因而教师还必须要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新一轮课程改革涤荡着传统教育长期积淀的沉渣淤泥,给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赢得机遇、迎接挑战?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做“学习型”的教师应该是首选。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关注基础差异、促进共同发展,教会学生学习。

第四点:探索、研究、反思、交流、创新,把握时代脉搏。

面对新课程,我遇到了太多的困惑,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纪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研究、去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任何一个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帮助和共同体的影响,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只能是失去和外界交流与对话的权利和机会,而逐渐变的思维僵硬、孤陋寡闻。我尽可能的拓宽交流渠道,力求在交流中凝聚合力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篇13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现代化的远程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采用教师教、学生听的知识灌输方式,学生不能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难以提高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为知识应用型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明显不足。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还促进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另外,还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1 分析系统的功能需要

虽然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该教学系统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教学对象与环境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对平台中的设计方案与具体要求进行修改。建构主义指出,学生处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对知识进行探索然后掌握,教师处于引导者位置,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对应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文提到的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实现与这种教学需求完全适应,该体系基本分为:教学资源服务、课程、交流、管理四个平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实际需要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智能安排,并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监控,保障学习进程。

2 系统设计技术概述

2.1 B/S网络结构模式

B/S网络结构模式为系统交互模式,客户端使用浏览器对Web服务器以及与其相连的后台数据库进行访问,B/S网络结构模式使用统一的浏览器界面,不仅操作简便,并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将用户请求反馈到服务器端,性价比高并且提高系统维护的层次化,另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但是在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时速率较低。

2.2 ASP技术

即为活动服务器网页,实质上为服务器端脚本环境,能够利用服务器端的脚本与组件进行动态内容的创建,并且实现与数据库、其它程序之间的交互,在动态网内容中应用比较普遍,还可以通过建立HTML网页作为界面应用程序使用。由于B/S网络结构模式的使用,使得服务器端能够对大部分任务进行处理,客户端浏览器对服务器的依赖性并不强,由此可见ASP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安装方便、无序编译等特点。

3 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实现

通过以上对需求的分析,能够将教学系统分为教学资源服务、课程、交流、管理四个平台。这些平台又包含教学内容、实验课程、设计课程与在线释疑、考试测评。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这些模块之间的关联,保证功能模块的适用性。系统功能结构包括:第一大类:网络教学平台;第二大类:教学资源、课程、交流、管理平台;第三大类:教学资源服务与评价、课程管理、作业、考试、网上释疑、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用户管理、数据库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督促机制管理、评价。

3.1 设计数据库

将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作为依据进行系y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其中的管理员、学生、教师、课程与用户应用逻辑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些主体之间使用讲授与选修的关系相关联。

3.2 管理教学内容

对系统中子系统进行教学内容的管理需要考虑不同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教师能够在线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使用视频、虚拟教室等进行学习,突破知识传授与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限制。管理员能够对资源中心的所用资料进行远程控制与管理,例如定义存储方式、构件资源分类、管理用户、上传资料等。为了保证素材能够得到更好管理,还应该实现资源能够进行打包上传、图像资源能够压缩成缩略图等功能,减轻管理员工作任务。维护、调用教学资料与资源格式具有关,针对多媒体资源,需要使用不同的插件对其进行实现。所以,根据资源格式的差异,将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分为多媒体与普通教学资源两种。

3.3 管理系统模块

该模块能够对整个网络教学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能够对系统进行实时与在线管理,具体权限包括:管理人员、注册用户、科目大类、试题类别、系统新闻。

3.4 评测系统

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网上评测系统功能十分重要,在进行注册表单设计时设置了不同身份的用户,即为评测方教师与被评测方学生。判断评测系统好坏的依据在于评测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全面性。评测系统的设计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用户评价进行排行,还要充分考虑到系统中的用户来实现在线交互的智能化。评测中需要包括考试成绩等具体指标,本文中提出的评测系统还包括:学生在线的时间、活跃程度、上传教学资料的量、上传教学资料的质量;提出问题的数量、解答问题的数量、学习效果、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这些指标都能够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评测对象所占权重很难通过计算得出。所以,需要在进行评测之前要将每个检测项目的权重系数进行具体设置。能够使用调查方式对权重系数进行确定,结果包括:对学习时间进行检测时,量化指标为学习者在线时间,权重系数为0.05,对活跃程度进行检测时,量化指标为上传教学资源的数量与品质,权重系数为0.1,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时,量化指标为回答问题的数目、作业成绩、考试成绩,权重系数分别为0.2、0.15、0.5。

4 结语

通过具体的安装与测试,能够得知在该种理念下设计出来的系统具有相对完善的功能。在其中引入ASP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开放程度,将新型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其中,完善功能与性能。虽然在当前阶段,国内关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促进网络教学平台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李伟.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设计工,2016,24(10):71-73.

[2]陈瑶瑶,邓青清,韩波.基于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5(08):86-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