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完善的教学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引言
1995年4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确立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明确了法律硕士(非法学)学位是具体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职业性学位,是专业学位之一,其专业定位为培养面向立法、司法、律师、公证、审判、检察、监察及金融管理、金融、行政执法与监督等部门、行业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1]。法律硕士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非法学本科专业(或同等学历)背景学生提供新平台、新机遇、新选择,但2009年新增加了法律硕士(法学)方向,其招生对象则是本科专业为法学的学生,其目标是全面培养法律方面的实务型人才。
二北京工商大学法律硕士培养工作发展概况
北京工商大学于2009年取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是第八批新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并本着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复合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和服务人才的目标不断加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建设。从2010年开始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共计招收法律硕士研究生321名,其中已经毕业202人,现在校生119人。几年来,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尤其是在法律硕士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法学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践课程教学及模拟法庭教学方式改革、双导师培养机制的完善等特色教学活动方面。
(一)诊所法律教育概况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历来强调“以法条为准绳,以案例为素材”的实践教学模式,自2006年3月起,学院在本科生教学中就已经开展法律诊所教育项目,注意培养法学本科生准确、熟练运用法条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自2009年获批法硕学位点后,法律诊所课程先后被确定为我校法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和必须课程,有效地延续了我院法科学生培养的传统特色和教学优势。目前,我院已经开设了刑事、民事、法律咨询等三个方向的诊所教育模式。其中刑事、民事方向的诊所教育主要通过校内课程学习与校外受理、咨询案件的方式展开。法律咨询方向则是通过与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合作,建立长期固定的法律诊所教育实践基地来进行,要求每一名法硕学生必须在实践基地连续值班两个星期以上,通过向立案当事人提供诉前咨询、引导、协助调解等方式来锻炼、检验和提高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献身公益的意识。
(二)实践教学体系概况1.实务训练课我院严格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设置实务训练课程的科目,其课程在划分为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实践必修环节和实务实习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分为法律文书、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谈判等具体课程。而在每一门课程中,又分别将内容划分为民事业务、刑事业务、行政业务、国际业务四个组成部分,分别由相关专业老师完成授课,达到了对实务训练课程门数多、分类细的要求。2.模拟法庭训练模拟法庭训练是我院法律硕士实践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内容上既包括学生自行开展的刑事、民事、行政、涉外案件的模拟庭审演练[2],也包括校外实践导师亲自主持的庭审演示和现场实操,其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既提高了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也最大程度地将拉近学生与司法实践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为配合《模拟法庭》的课程教学,学院还购买了“北大法宝”、“北大法益”模拟审判系统,学生可以随时、多次通过网络系统选择不同的法律角色来进行虚拟办案。网络模拟审判系统的引进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人数和授课次数等方面的限制性,可以使学生反复尝试多种不同法律角色在法律案件中所拥有的权利、义务,以及所要遵循的不同办案流程和相关手续,无疑是线下模拟法庭课程的有效补充。3.与区域(行业)部门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我院一直积极与各司法实践部门进行合作,先后建立了平谷区人民法院、丰台区人民法院、房山区人民法院、通州区人民法院、诵盈律师事务所等二十三个正式实践教学基地,并长期保持着良好、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生既有在不同法律业务领域之间的充分选择空间,也能够在任一实践基地获得足够的实习时间和真正的业务指导[3]。此外,我院还从各实践基地聘请了多名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导师,通过开设讲座、合作授课、案例研讨、论文指导、竞赛培训等多种方式向法律硕士传授其宝贵的司法实践工作经验,极大地扩展在校学生的法律视野,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法律实践工作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及较高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
三当前我院在诊所法律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
(一)学生身份限制诊所教育的发展法律诊所的主要教学方式是通过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来锻炼、提高法学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虽然根据我国《法律援助条款》中第八条的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但在校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律诊所教学的实际效果。一方面,负责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的学生本身也仍然处于法律知识的学习阶段,其法律专业水平还未得到正式的官方认可。而法律问题又与人民群众的权利、义务息息相关,一旦由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建议出现错误,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即便部分学生已经取得了司法职业资格,但根据学校的规定还无法从事正式的法律执业活动,因此其所能提供的法律援助方式也因此变得相对有限,无法使其各方面知识得到完整的锻炼。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衔接性不足提升实践能力是法律硕士培养的第一要务。我院法学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与实践所需求的仍有所差距,如实务训练课基本上仍围绕着传统的民事法律实务、刑事法律实务、行政法律实务、国际法律实务四个组成部分展开,模拟法庭课程亦为传统的刑事、民事、行政、涉外案件的模拟庭审演练,而这些似乎已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拓展应用能力的需要。模拟与实践,正如演习与实战一样,必然存在着差距与不确定性,我们传统的模式教育与学生毕业就业后的社会实践衔接还是不够紧密,使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不能找到问题症结、“对症开方”[4]。又如理论学习的各类案例,我们或许在实践中碰到一样的能够轻松应对,但若遇到疑似或者复杂些的就把握不准重点和关键,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势必无从下手。
(三)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我院对于每一名法硕学生实习的硬性要求是必须在合作法院实践基地连续值班两个星期以上,或者到合作律师事务所实践基地实习连续两个月以上,通过实习了解法院或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流程与工作环境。而法律硕士研究生实习的目的是要找到与未来职业相一致单位,在实习单位中学习实务知识、了解行业规则、积累工作经验,以便在毕业找工作时能更快地找到理想、合适工作并能快速地适应工作、融入工作[5]。然而,并不是所有法律硕士学生毕业后都想或者都可以进入法院、律师事务所工作,选择法院、律所实习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培养法律素养、拓宽法律视野,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多毕业生倾向于企业、检察院、公证处等其他单位就业的融入适应问题。可见,基地实习环节对学生日后就业走上工作岗位非常重要,实习要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否则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诊所法律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措施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 聂忆华 刘丽芳 钟新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2,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104-04
0 引言
蔬菜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农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与作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观赏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相似,蔬菜栽培学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甘肃农业大学该门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落不到实处,只能在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或开展一些演示性、考察性实习,无法开展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众所周知,实践教学环节是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创新型特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1,2];同时,大学生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3];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另外,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又是提高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4,5]。面对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如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切实抓好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6]。为此,本文在总结蔬菜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本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提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措施。以期为深化专业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方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参考资料。
1 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及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蔬菜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欠科学。本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在经过多次修订以后,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开出率及效果,但总体来看目前的大纲还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如有些实验技术含量不高,与生产实践相去甚远,只有“验证性”而不具备“实战性”,几个关键实验甚至不能开出。如茄果类蔬菜的植株调整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实验方案中涉及了,但由于没有开出的条件而被搁浅。
2)认识不足、管理落后。由于观念落后,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各级各层人员对实践教学均存在轻视情绪,使实践教学各环节脱节,多项实验的开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3)没有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条件差。实验室硬件设备的不足、陈旧及管理上的弊端使许多实验难以开展,加之没有有效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寸步难行。
4)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现有实践教学资金来源单一,仅仅依靠国家下拨经费,严重制约了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经费奇缺是各专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5)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当前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无法走出校门去实践,视野不广阔,所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教室里、黑板上和实验室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由于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交织,造成了目前实践教学难以实施的现状。因此,该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实践教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2.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试 验的开展
结合蔬菜栽培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对蔬菜栽培学实验实习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修正。减少了参观性、验证性实验和单一实验学时数,增加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习工作量。随着蔬菜栽培学课程总学时数由56学时增加到64学时,实验学时数也由12学时增加到了18学时。如把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实验和常见蔬菜田间观察实验分别由原来的2学时和4学时减少为1学时和2学时;增加了蔬菜种子播前处理、苗床建造、播种育苗、苗期管理等系列实习的实验学时数,增加了茄果类蔬菜植株调整和保花保果技术实验学时数;补充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及“蔬菜轮作制度的设计”。新大纲内容更符合生产实际要求,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蔬菜栽培各个环节的基本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见表1)。
表1 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
阶段 教学项目 学时数 性质
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 2 单一实验
改革前 常见蔬菜田间观察 4 单一实验
(总12学时)蔬菜种子播前处理及发芽实验 4 单一实验
蔬菜栽培技术 2 参观实习
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 1 单一实验
常见蔬菜田间观察 2 单一实验
改革后 蔬菜种子播前处理及发芽实验 2 单一实验
(总18学时)蔬菜育苗床建设、播种育苗技术 4 综合性实验
茄果类蔬菜植株调整和保花保果技术 3 综合性实验
蔬菜轮作制度的设计 2 设计性实验
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 4 综合性实验
2.2 建设多种模式实习基地,拓宽实践教学途径
1)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园地[6]。甘肃农业大学位于兰州市市区,校园面积有限,因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遵循“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地区农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教育原则[6],在学校的支持下,争取各地州市政府的支持,通过合同约束的形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并对实习基地进行挂牌。如通过“实践教学+公司、实践教学+科研院所、实践教学+农户、实践教学+科研”等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蔬菜栽培各个环节的实习。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及设备资源优势为教学服务,从而满足课程现场教学、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与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合作的公司有甘肃黄羊河集团公司、甘肃亚圣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肃庆阳市新土地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有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兰州市农科所及其他各市、州农科所等。如甘肃黄羊河集团公司拥有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实施灌溉施肥一体化),主要种植茄果类蔬菜、洋葱、结球甘蓝、莴苣等,从蔬菜育苗开始学生就可进入该公司实习。
2)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要建立多样化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校外实习基地相比,校内实习基地使用灵活、效率高,能节约经费。甘肃农业大学蔬菜栽培学课程在每年的第一学期(秋冬季)开设,此时正是露地蔬菜生产的末期,因此,不仅要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还要有相应配套设施,以便在秋冬季开展相关实习。在学校总体规划下,结合蔬菜栽培学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在校内建造了一座 1400m2 连栋现代温室,其中1/3面积分配给园艺专业,可用于开展蔬菜播种育苗及反季节蔬菜栽培等系列实验,如培养土的制作、苗床的建造、蔬菜播种育苗、蔬菜嫁接及常见蔬菜幼苗田间识别等实验。另外,2011年学校分配给蔬菜科学系校园实训区90m2,用于建设校内蔬菜标本区,主要种植观赏南瓜、羽衣甘蓝、豆类蔬菜、茄果类蔬菜等观赏价值较高的蔬菜。这个标本区由课程组副教授以下的人员组织学生种植与管理。校内规范化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原来只能通过参观、演示来完成的实习可在温室内随时进行实施操作直至熟练掌握,使部分实验实现了从“眼观、耳听”向“实际动手”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及实际操作能力,优化了校园环境。
2.3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近年来,甘肃省政府倡导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双联”行动,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充分发挥所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充分实现“实践教学+农户”的实习模式。蔬菜产业目前是甘肃省第二大产业(仅次于粮食),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620万亩,而且甘肃省是全国“西菜东调”的基地之一,已经形成了“河西走廊、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泾河流域、陇南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甘肃省蔬菜面积大、种类多,尤其是“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东南沿海地区、港澳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夏秋蔬菜供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本课程实习及提高本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在蔬菜科学系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分片参与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实践中。根据农户蔬菜种植面积的大小,2~3户种植户分配1~2名同学,2~3个自然村分配1位指导教师,对从蔬菜育苗到拉秧的整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通过该项活动,能深入了解蔬菜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行科技扶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本课程所交流、联系的区域主要是靖远县的北湾乡、大坝乡和平堡乡,山丹县的清泉镇、马营乡和老军乡等乡镇的种植户。
2.4 提高认识,加强交流衔接,增强实践教学的 流畅性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不配合势必造成整个实践教学的阻滞。因此,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基础上,要把各个环节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深厚的基础。这就要求各环节、各层次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密切配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搜集材料、协调各方面关系,使课程主讲教师、教学辅助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及设施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各自的职责及责任,加强各个环节的衔接,增强实践教学的流畅性,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蔬菜栽培学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主讲教师2名(教授、副教授各1名)、讲师1名、助教1名、教学辅助人员1名、仪器设备管理员1名,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
2.5 积极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应用能力
依照“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要求和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6]。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把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般1位高级职称教师可以指导10~15名学生,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可指导5~10名学生。一个课题下可以分配2~3名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例如,项目“蔬菜植物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可以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如不同灌水施肥条件下蔬菜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土壤肥水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等,让学生参与选题、制定实验方案、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及最后提交答辩等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开拓了视野,了解了相关科研方向的发展前沿,同时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强化考核制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7]。实践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环节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8]。甘肃农业大学实践教学由教务处实践科统一管理,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监督实施,主讲教师负总责并制定实习方案,教学辅助人员及设备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场地协调、人员安排、车辆安排等,从而形成了一套流畅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要重视理论知识考试,更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适当提高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应加大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蔬菜栽培学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实习成绩和试卷成绩组成。与改革前相比,把试卷成绩所占比例压缩了10%,而把实习成绩所占比例提高了10%。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的实习态度、操作技能现场打分,最后结合所交实习报告给予综合成绩(见表2)。
表2 蔬菜栽培学课程考核办法
成绩组成 考核项目 比例(%) 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 课堂出勤率、 15 出勤率20%、回答
回答问题和作业 问题40%、作业40%
实习成绩 实习态度、操作 实习态度30%、操作技
技能、实习报告 25 能30%、实习报告40%
期末考试 考卷测试 60 闭卷考试100%
3 实践教学创新的应用效果
1)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蔬菜生产、市场等,增强了感性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聘请科研院所、企业精英为学生做现场指导或做专题报告。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与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及相关人士交流问题与学习心得,学习效果良好。
2)大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利于就业。实习过程中,学生较长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农村甚至农户家中,克服了苦、脏、累及食宿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艰苦朴素,认真对待实习的每一环节,不但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而且在企业、科研院所等实习单位树立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大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学到了许多实践技能,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与农户及实习单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联系,为以后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打下了深厚基础。另外,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受到了企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肯定,提高了就业率,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3)进行科技扶贫,增加了农民或企业收入。通过进入企业或农户实习,学生以生力军及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到蔬菜种子处理、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定植、定植后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技术环节,起到了既是劳力又是技术员的作用。对企业及农户来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4) 提高了教师素质及课程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普及-校、企、院合作”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实施中,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深厚的蔬菜栽培学基础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而且充实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水平,把握了蔬菜栽培学科发展前沿,真正做到了“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了蔬菜栽培学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和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甘肃农业大学作为西部地区一所省属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基本素质等各方面与发达地区均有差距。为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懂理论、会操作、能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要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着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因此,建设高效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蔬菜栽培学课程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紧紧围绕着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更好的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钱春,刘君素,尹可林.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谈[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3):250-252.
[2]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07,(1):75-78.
[3]周苏玫,景延秋,贺德先.突出能力培养改革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15-117.
[4]邵兴国,王宏顺,王滨.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0-22.
[5]陈忻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0):50-53.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任何一所独立学院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走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之路川。独立学院作为新兴办学力量,其教学质量从一开始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独立学院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近些年来独立学院不断探索至今尚未找到有效途径。因此,充分尊重高校教学规律和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尽快开发构建高效率、适用性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是独立学院整体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独立学院建立教学质t监控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独立学院的中心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永恒的主题。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障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高等学校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督导制度,既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以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独立学院大多处在规模发展的初期阶段,其领导管理体制、教师来源及结构、学生生源质量、教学管理队伍及水平都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特殊性。独立学院要生存、发展,规范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因此,如何加强内部规范管理,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共同亚待解决的问题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才能有效地、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前独立学院教学质f监控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窄
对教师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价,各高校都仅以学生和教学督导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主。而教学质量监控应包括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不仅是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环节,还包括办学条件、教学投人、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氛围等。
2.教学质量监控作用发挥不充分
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关于学生评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没有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高校应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监督、控制与评估,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质量信息采集时效性较差
独立学院比较重视各种终端信息的采集,对于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及发展性的信息关注不够,仅用几个监控点的质量代替整个教学过程质量,不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管理。
三、独立学院教学质,监控体系的构建确立教学质量目标
即要有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独立学院必须真正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把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独立学院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综合培养;创新并实践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2.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督导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制度
独立学院应建立专兼结合的督导制度,即专职的校级督导与兼职的院(系)级督导相结合,整个督导工作由督导办公室统一领导督导须参与实施全校教学质量检查及各项教学评估工作,经常性深人课堂听课,向学校领导和院(系)及有关部门提供反馈意见。学生信息员从学生中选拔,从学习的角度反馈教学工作状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
3.制订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组成教学全过程的环节非常多,针对独立学院而言,应重点从下面四个环节出发确定质量标准系统。
(1)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充分体现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办学客观上受教学资源条件限制,导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执行过程中变更较多,不利于稳定教学秩序,也使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明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计划和大纲执行的监控力度,确保计划的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应从备课、教案编写、教材选用,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明确。独立学院有不少教师聘自公办大学,甚至有不少还来自于重点院校,他们能否按照独立学院的教学对象及要求来进行因材施教和教书育人,而不是照搬本校的教学模式,是尤其需要关注的。
(3)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应从“硬”和“软”两个方面制订,即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包括实践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的配备、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多数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费,渠道单一,资金紧缺,因此要统筹好学校的整体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的投人。
(4)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既是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总结,又可以全面检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包括论文(设计)撰写的规范要求、选题要求、教师指导规范、教师评阅规范、学生学习态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力水平评价、评阅与答辩情况等方面。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较少,尤其是高级职称偏少,往往需要聘请校外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能否按学校的规范要求,能否抽出时间全身心指导学生,从而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独立学院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中关注的重点。
4.开展“评教、评学、评管”活动
“评教、评学、评管”即“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管理工作”的简称,涉及学校教学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员、全面、全方位的特点。全校师生依据一定质量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互评互测,既使全校教学质量状况得到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又为进一步制订措施提升质量提供依据。
5.常规和专项相结合的教学检查
常规教学检查一般包括每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检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对某一项或某几项教学活动及内容进行专门的评价和检查,如教案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学生作业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与展示、观摩相结合,既可以发现问题,又可以挖掘先进,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6.教学建设和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86-02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职业教育“工学交替”、“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构建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针对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不足,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完善: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所在,没有一支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将无法得以实现。当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高等院校,是学科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有较高理论素质的人才,但实践方面的经验欠缺,实践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1.鼓励教师去企业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一是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二是可以不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完善理论;三是可以培养和发展教师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各种品质;四是促使教师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的体验注入到理论教学中,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认识,并可通过实例分析,撰写一些精彩的案例,通过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一方面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师、管理人员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并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兼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的身份互换制度,让其结成师徒关系,传授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3.支持教师参与企业、行业的课题研究。美国哈佛大学MBA学院以研究案例著称,即以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但为企业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不但能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对专业教学也有着重大意义。
4.让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以不断吸收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一方面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提升学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最新的技术,不断为学校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闭门造车”只能永远落后于技术的进步,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模式,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可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1.信息化。一方面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一体化教学中。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使学校教学模式产生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时空观念和学习方式也将发生转变,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培养目标以及接受教育的途径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产生新的飞跃。另一方面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课件、建立试题库、进行网上测验、开设学术讨论区、实景课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发挥网络优势,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加便捷的课下交流平台。
2.产学结合。由于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单纯依靠学校来开发设计及实施课程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必须有生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各环节,将实践技能融入到课程,才能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例如我国的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都强调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3.职业群集化。职业群集课程模式是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包含有广泛选择性的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群集的知识内涵以及基本技能、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等内容。它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工业教育系主任梅烈博士所创始的。职业群集课程中包含两部分内容:该职业群共同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职业的入门技术。
4.模块化和综合化。在专业课程方面采用针对岗位的“模块化”课程和“综合化”课程。通过不同模块的灵活组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通过加强课程“综合化”,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重复,并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两个变革:
1.转变师生角色。正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一个“受教”的个体,而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一个“施教”的个体,而更多的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师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一体化教学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而不是教师“灌”、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也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另一方面,课堂也不再只是单纯的教室,可能是实验室,也可能是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教师也不再只是学校专业教师,可能是车间技术人员、技能大师、车间管理团队。
2.强化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的任务就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没有企业的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但企业的参与不应停留在“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形式上,而要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人才共育,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融入企业的元素,如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经营运作模式等,可以将一个教学班作为一个小企业,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实现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过渡的过程。
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支粉笔是不可能实现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可参照以下方式建设:
(一)校内实训基地
1.企业真实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通过学校自身有计划的不断投入建设资金,充实实训实验室的各类仪器设备,特别是仿真模型;另一方面,积极探求校企合作的机会,采取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开设校内模拟生产线、技术开发部、生产管理部、销售部等等,营造校内实训场地的职业氛围,并以此组织和开展校内专业实训。
2.虚拟专业实验室及实景课堂。以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加强与企业、软件开发商的合作,积极探索开发网上虚拟车间、工艺实验室等,同时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实景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室的电脑终端,把企业生产一线的实时图像传输到一体化教室,生产岗位上的操作人员可进行现场的示范实训教学。
(二)校外实训基地
1.构建“专业型”校外实训基地。一是在企业生产车间建立车间教室,由车间技术骨干、管理团队任兼职教师,一方面传授技术理论知识和生产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现场操作,并可以完成部分生产任务。二是校企共建“双主体”二级学院,即在企业建立以企业冠名的学院,以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学校负责理论及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技能培训教学。
2.构建“顶岗型”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就是根据企业需求,将学生安排到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中,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顶替在岗工人的工作。顶岗实习使学生和实际工作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学生有机会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并掌握相关的技术;同时学校可实行“旺入淡出”弹性学制,解决企业生产旺季“用工荒”的难题,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重要方式,也是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实现服务社会经济职能的必由之路,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带来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春天,造就中国的“双元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3-02
一、当前酒店韩国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手段改进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既懂韩语又懂酒店管理的韩语人才却相当匮乏,且开设酒店韩国语类课程的院校不多,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都存在着实践类课程偏少、校企结合不紧密、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考核体系不完善等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教材单一、针对性和适应性存在偏差,教材内容脱离当前快速发展的酒店业,教学模式上以单纯书本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
上述问题致使当前酒店韩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滞后,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亟待改革。
二、酒店韩国语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酒店韩国语是一门集语音、词汇、语法、韩语文化、饭店文化以及饭店专业术语、饭店专业技能等多方面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过掌握饭店韩国语视听说的能力,了解韩国饮食文化和饭店的文化、专业术语以及饭店的基本服务技能,具备初步的跨文化饭店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课程设计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将韩国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最主要目标和任务。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学习情境,以实践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在内的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立足校企合作,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本课程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真实任务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语言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饭店的真实工作划分为模块,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听、说、读、练”的过程中,掌握饭店韩国的听说技能、韩国文化知识、饭店专业术语、饭店的基本服务技能。
(三)建立以情景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的虚实教学体系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所需,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然后让学生在实际或模拟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采用示范演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建立目标明确、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中,加大校内的实训成绩和职业素养的考核比例,实训的理论考试中实际的听说能力以及饭店的基本服务技能占综合成绩的50%,其中实训成绩由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模拟工作过程中的表现的打分。
实训成绩=理论考试成绩(40%)+实际饭店韩语听说能力和饭店服务技能(50%)+学生平时表现(10%)
理论考试成绩(40%):包括饭店韩语的基本语音、词汇、饭店专业术语、饭店文化、韩国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构成。
实际饭店韩语听说能力和饭店服务技能(50%):包括工作过程或模拟工作过程中的饭店韩语的使用情况和饭店基本技能的实际掌握。
学生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工作过程的表现、礼节等方面来评价学生。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方法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
1、教材建设及选用
加大教师团队对酒店韩国语类教材的开发力度,深入到酒店现场挂职锻炼,充分分析、理解当前酒店业现状,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内容主要依据酒店的部门设置制定,与课程设计相符合,情境丰富,可令学生了解酒店服务的各个流程,同时又能使学生掌握酒店服务行业的韩国语表达方式,进而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服务技能的双重目的。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2
、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料
建立课堂教学资源库、酒店情境会话案例库、针对每一工作模块和典型工作情境设计习题库,使学生课堂学习后能够及时演练,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答疑解惑。
3、构建酒店韩国语视频资料库
收录相关的韩国动影像资料,使学生在知识的把握上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并增加学习的兴趣,获得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4、加强学生韩国文化的学习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文化的背景,服务业的优质服务是依托与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更好的掌握一门语言,更高质量的服务于顾客前提是要掌握好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酒店韩国语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韩国人的风俗礼仪、饮食习惯、各种禁忌的讲解。
(二)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改变单纯的书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教学模式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的合作教学模式的启发,可采用带入情境-引发问题-寻求方案-实战演练-灵活运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即
1、带入情境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其下的多种工作情境,将学习环境由单纯的课堂变为课堂和工作场所的结合体,努力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以图实现学校和行业的无缝链接,培育成熟的职业化人才。
2、引发问题
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学生会遇到书本上没有接触到的案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与实践中问题的不可预料性是相吻合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对于学生也是一个激发主动思考的过程,也将促成学生接下来去寻求解决方案的行动。
3、寻求方案
发现问题,小组将开始分析讨论,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学生在这个阶段将回顾已经学习过的案例和解决方法,从中寻求答案,旧知识得到巩固加强;讨论的过程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听取别人的意见后,加以辨别和筛选,重新整合思路,问题的解决方案基本形成。这个过程将加强学生的思考推断能力,并逐渐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加快社会品格形成。
4、实战演练
经过讨论,小组成员将按照解决方案进入到工作情境中进行实战演练,演练过程中会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发现问题和缺陷,小组成员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修正和完善解决方案,并在演练中进行验证,这与项目教学法的研讨-实践-反思的过程相符合。
5、灵活运用
经过实战演练,针对特定工作情境的问题处理方案已为小组成员所掌握,接下来需要进行总结评价,以便面临类似工作情境时,可以做到及时采取的恰当的处理方式,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此结束。
(三)教学手段
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组织学生亲临酒店参观考察,在现场对即时情景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在变化后的学习环境中遭遇问题更多,主动思考行为增加,认知更迅速。为此,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视频资料讲解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情景模拟法
对于典型的工作任务,在讲授结束后,设计数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演练。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反复加深印象,增进了学习效果。
2、任务驱动法
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和解决过程贯穿于开课学期始终,不仅最后有期末的考核任务,每个工作模块后有模块内工作任务,每个典型情境之后也会有分组任务需要学生去思考解决,并且每个任务都会和学生的成绩关联。
3、分组讨论
将学生编成数个小组,课程周期内都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和演习操练,在接到每个任务时,都需要集中小组智慧和力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团队性和合作性方面的素质培养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4、视频资料讲解
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习兴趣,穿插一些动影像资料,在课堂即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和学习。
四、当前教改面临的问题
(一)资料
酒店韩国语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相关书籍、视频、教材等资源都不足,这给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另外,怎样将酒店专业知识与韩国语基础
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对专业教学的更高要求。
(二)实践类教学的资金
酒店韩国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去体验工作场景,更好的去理解记忆工作环节和流程以及灵活应对在工作场景中遇到的各类突发事件,模拟工作场景和去酒店直接实习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才能完美的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
目前酒店韩语类人才在市场上相当匮乏,从事韩国语教学的教师大都不懂得酒店相关知识。精通酒店知识的教师也不懂得韩国语,这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
五、优化酒店韩国语课程设置,建立完善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凸显特色,力塑综合,实施“语言习得+酒管素养+文化认知”课程教学
酒店韩国语必然包含应用韩国语和酒店管理两个层面的内容,而对韩国文化的深层认知,又是提升课程学习效用的要素。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把文化认知作为潜在的主线进行培育,使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文化内涵的体验同步,进而促成了三者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功效。
(二)教习同步,知行合一,推动酒店场景授课
拥有完善的酒店管理实训设施,这是推动场景授课的有利条件。对酒店韩国语课程内容作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可以在特定场景中真实体现。从实际效果而言,作为一种酒店实物的直观切入和现实场景的有效模拟,酒店场景授课充分地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练习的统一。
(三)增强互动,丰富活动,促成课堂教学与课余研习的有机结合
提倡互动性教学,挖掘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浓郁的教学相长氛围。形成课堂与课余有机互补,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全国花.酒店韩国语[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2).
随着中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生物学内容课程在中医学教育体系的地位日益加强。但是,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历史相对较短,与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尚待进一步的融合。本文对于现代生物学教学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教学内容完善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思考。
1 明析中医之体,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地位的必要条件。生物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学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与西医学相同,其对象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人类。中医学在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范畴之历史认识基础上,巧妙地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工具,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
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这决定了现代生物学在中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科学成就运用的结果。中医学在产生和历史沿革的过程中着眼于古典生物学,同时又借鉴了古代哲学对生物体人的认识,有着当时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并在当今临床医疗的某些方面较西医仍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衔接却有些差强人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医密切跟踪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因之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因此,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完善对中医学理论的诠释,进而为中医学理论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可以更好地说明中医学“源”和“流”的问题,为中医学的继往开来铺平道路。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有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而在中医学教学中加强现代生物学教学是必要的实现途径。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而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在医学科学的应用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经途径。从而,人类对医学进步的需求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生命力。医学科学扎根于生物科学,并从中获取营养;二者又休戚相关地伴随时代进步。在现代生物学的带动下,西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饱含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借力于现代生物学而承前启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遵循经典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当地对中医学理论增添现代生物学范畴的诠释,“古为今用”与“今为古用”并举,是中医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加强遵循了中医学发展的必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今生物学的进步为中医学和西医学均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学必将在现代生物学平台上发扬光大--不要局限于历史渊源的角度,习惯性地将生物学只划归西医学的范畴,无意中将生物学与中医学剥离开来。割裂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就使得中医学丧失了其科学性的基础。
明确了生物学为中医之体,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完善现代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和迫切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学知识后将获得更大的中医学研究潜能,并会自觉地从生物学知识理论源泉中为中医学发展汲取营养。为了顺应中医学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既需要加强现代生物学课程建设,也有必要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创新现代生物学教学方法。
2 服务中医之本,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学课程的开设是对中医学教育的有益补充,但要考虑不能过分加重学生负担。在中医药院校现行五年学制的时间内,中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中医学课程和西医学课程,任务之重已不言而喻。学制改革为七年制是一条有研究价值的途径,但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我们当然也不能照搬其它一些国家的做法,即以完成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作为进入医学院的前提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其作为借鉴,探索有选择地将精华版的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列入教学内容。结合中医学专业的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有目的地筛选内容,在不过分增加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部分重要的有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其它课程或者学生们已有必要的了解,或者与中医学的发展关系不是很密切,在目前情况下可暂不考虑。
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系统性地为学生引入现代生物学概念,介绍理论,使之服务于中医药学的发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现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必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化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是生物学的语言。学生在高中阶段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但仍需要有系统地提高,以便为更好地学习现代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可以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在兼顾基础内容的全面性的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精选重点教学内容。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内容与生物学中细胞膜脂双层的形成、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疏水作用的原理有密切联系,则应当作为课程的一级内容。
其二,实验动物学是近代生物学乃至医学的重要支柱,是中医学证候模型研究的基础。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动物的背景材料,充分考量实验动物与人体在行为学等方面的差异,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是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并正确评价结果的要求。同时,学习实验动物学的知识也勿庸置疑地可以开拓中医学证候模型设计的思路。
其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平台,作为中医药研究的新兴手段。这两门学科已经与现代生物学的许多领域联系密切,知识体系形成交叉,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领悟从微观角度阐释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现代生物学中的信号传递体系中,生理、病理或药理等信号沿相应的通路传递,经过细胞内复杂的网络系统的精密调制,而最终发挥效应,即代谢改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等,反映在中医学临床的观察,则为人整体的气血阴阳的变化。
3. 遵循中医之道,创新教学思路
中医药学根据古代生物学对人体的认识以及临床观察的积累,成功总结并应用了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等理论。经典中医理论经受了历史考验,在当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正在被更深入地研究和发掘。中医学久经临床检验的思想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中医理论拥抱现代生物学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必经途径。在现代生物学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中医学与生物学的血肉至亲关系,结合自己对中医现状的了解和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适当提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中医学的线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有关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授
课内容,以更好地为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服务。
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药类专业课程自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学生养成了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为了使现代生物学的教学适应这种思维模式,教学思路需要创新。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的逻辑思路包含内在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据此在教学中将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与古典的中医学内容进行类比,从而既有助于学生接受现代生物学知识,又便于学生将来学以致用,利用生物学的知识中去思考和解决中医学的“源”和“流”的有关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思路在下面的两个例子中有所体现。
在考察某个信号对生物体系的影响时,需要整体地研究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系统,分析系统的平衡状况的变化;而整体观念和平衡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原则。有鉴于此,在教学中
则可先行回顾宏观中医学的有关理论,再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微观领域学习信号传递网络中的多种信号传导分子如何精密调制信号,实现整体平衡的。
一、学院教学质量现状
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各院校的办学规模均大幅度上升,但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新形势下,学院要确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来提高其整体办学水平,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它主要由课程的内容质量、教师的教授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构成。课程内容质量主要是由教材的内容决定的;教师的教授质量主要由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决定的;学生的学习质量主要由学生本人决定的;教学管理质量是由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方法、教学评价指标等因素决定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高等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使其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协调运转并发挥各自的最大效益。因此,教学质量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越合理,配合越协调,教学质量的整体优化效果就越好,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完善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途径探究
(一)加强教材和课程内容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依据之一。教材建设是各学院教学基础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各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教学内容、反映教学成果的表现。所以各学院应根据自身需求,不断进行教材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建设,以满足学院人才培养需求。
课程建设的生力军是教师,学院应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来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鼓励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的建设和研发,并将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学院的管理制度,实行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形成良好工作习惯,提高组织执行力的重要手段。规范化管理的要点是坚持对各个过程遵循:该做的写下来(制定流程和制度),写下来的要做到(认真实施),做到的要有记录(评价和改进)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规范化的学院管理应该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文件体系入手,从而确保学院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完善并实施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科学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保证。在规章制度中我们既要确定可行的质量目标,又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涉及教学质量管理各个要素的质量管理流程,并能明确各要素之间的职责和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杜绝“人治”现象的发生,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2.实行全面管理,实现质量要素最优化。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领导、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此,在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努力使各因素之间形成最优化的组合。
3.实行学术民主管理,保证学术权力。
为克服学院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泛化的弊端,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决策中的作用,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制衡,协调统一,改革学院的现有决策模式,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将权力重心下移,加大四系、一部的自主管理权限,充分发挥系、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系、部是学院学术活动的基础,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主要由各系、部的教师所承担,系、部应当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
(三)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传统质量管理模式机械性突出,注重建立等级鲜明的管理机构和刚性化的规章制度,忽视组织雀鎏遄饔玫姆⒒印H面质量管理(TQM)属于“人本模式”,它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管理与激励,促使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学院的教学质量是学院各单位、各教学环节质量的整体反映,它涉及学院的各层领导、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学生。教学质量管理的每一环节,每一个要素,具体到每一个人,都是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因此,强调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体系有效运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院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主体,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元素。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院教育质量的关键。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各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学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教书育人是为人师者的本分,但现实中,高校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忽略了育人的本质。他们往往是踏着铃声进出教室,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为他们除了上课外,还有与自身利益关系更大的科研任务。所以,学院应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担当起教书与育人的重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每位老师都必须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养成有无法估量的影响。所以教师有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时时处处能够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楷模。
3.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学院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关系到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全体教师都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
(五)完善教师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他们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为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等院校必须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将量化考核结果作为对每位教师进行年度工作考核的主要评价依据,并适时、客观地做好信息沟通,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和加强自身的教学工作,以达到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目的。
1.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从评价方法来看应属于质量监测性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个别差异性,加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复杂的人,以及目前评价者们由于年龄原因所掌握的人的评价理论薄弱的问题,都导致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但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项不可回避的工作,否则大家就无法监督、检查和改进教学工作。
2.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学院应当淡化教师考核测评的鉴定性和评比,强化其过程性和反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一切的实现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保证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有效途径。
学院在构建其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要始终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全员参与意识的培养,重视技术、管理、人员诸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全面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由监督检查向指导服务的转变;实现由“他监控”变为“自监控”的转变;实现由“制度约束”到“文化融合”的转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才能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真正发挥其作用,实现学院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丁杨,赵敏.专家谈高校学科建设与教材教辅出版使用[N].光明日报,2005-12-18.
[2]陈玉琨,代蕊华等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熊志翔等著.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康宏.我国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大学英语是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一、二年级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所有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如何,使用教材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都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评估手段来收集信息。教学评估体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指出,“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2]用单一维度的、针对语言知识的考试型评估方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全面、客观地提供所需要信息,对教学起不到积极的反拨作用,反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应在了解掌握现代评估理论的基础上,将评估贯穿教学始终,灵活运用多种评估手段,全方位收集与教、学相关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高校主管大学英语教学的部门领导也应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评估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研究,建立起真正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及英语水平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一、正确理解评估的含义
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评估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无法将评估与评价、测量、考试等区分开,导致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出现很多误用,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将评估简单等同于考试。实际上,评估与评价、测量、考试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评估(assessment)与评价(evaluation)这两个术语经常会交替使用,但从严格意义来说,二者仍然是有区别的。“教学评价在广义上指的是分析评估数据,进而判断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过程。……依据评估数据,可以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就开始评价评估数据”。[3]《语言测试词典》[4]里也对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区分,指出评估是大多数语言教师都可以参与的活动,而评价则更多的是由应用语言学家从事的一项研发工作。因此,评估是评价的基础,为评价提供数据,而评价则是评估的最终目的。
测量(measurement)是“根据明确的程序和规则量化研究对象特征的过程”。[5]评估既可以采用测量手段,也可以借助定性分析来收集信息,二者有相互重叠也有相互独立的部分。
考试(test)是“用来获取某些行为的方法,目的是从这些行为中推断出个人具有的某些特征”。[6]考试属于测量的范畴,是一种测量工具。可以应用考试来收集评估数据,但评估的覆盖面更广,可运用的手段及方法很多,绝不仅限于考试这一种。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的众多目的,如促进学习、报告进步、提供综合性信息、改进教学方案、反馈等,也不是依赖考试一种评估手段就可以实现的。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评估的含义就是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定量及定性分析手段,全面系统收集评估数据,为正确决策即评价服务。
二、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手段及特点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学习现代评估与评价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具体教学方法,综合选择运用考试型与非考试型评估手段。
(一)考试型评估手段
不可否认,考试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评估手段。从考试目的来分类,大学英语考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分班考试(placement test)
也称编班考试,通常是在新生入学后,为了检查学生的语言水平,或者是要按照语言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班或分组而进行的考试。通过考试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等。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学生刚入校时,通过分班考试这一起始性评估方式,就可以了解学生整体英语知识及能力水平高低,从而制订或者调整教学计划。
2.课堂考试(classroom quiz)
课堂考试是指每教完一个单元后进行的小测验,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诊断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课堂考试直接为教学服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还有助于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因受学习内容及考试时间限制,与其它考试相比较,课堂考试的内容往往比较少,每次的考试形式也都会有所变化。在设计课堂考试时,必须考虑到题目的难易度。太难,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太简单,无法诊断出教学薄弱环节,达不到考试目的。
课堂考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属于形成性评估方式,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应在学期开始时就已经确定好本学期学习的重难点,每个单元的课堂考试目的应明确,各单元课堂考试内容之间要有关联,使课堂考试成为一个连续性系统。
3.期末考试(end-of-term test)
期末考试是各高校评估学生英语学习进展情况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复习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获取与教、学效果相关的评估数据,并据此来调整今后的教学计划。
期末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估,考试内容应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但不可仅局限于所学语言材料,而应以评估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为主,尽可能检测出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言能力。
(二)非考试型评估手段
评估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在于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作的精神,发展与人合作的技巧”。[3]显然,单一的考试型评估方式是不可能达到上述评估目标的,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对评估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非考试型评估手段往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接受评估及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因此,近年来关于非考试型评估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
1.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
课堂观察是大学英语课堂评估的最基本、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形式。教师在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记录学生在某个或某些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据此来收集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关的数据。观察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策略。记录内容可以是学生的教材使用、学生间的互动、课堂活动的组织情况、各个教学环节分配时间是否合适,等等。教师应根据观察目的事先制订好观察记录表,以保证观察记录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学生学习档案(portfolio)
学习档案是“以特定标准在学生学习档案中筛选的学生作业、教师观察和自我鉴定,以便展示学生的阶段性进步”。[3]通过这种带有目的性地收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条件下的各种样本资料,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绩。因此,与考试相比,学习档案所提供的学生学习情况更为全面,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能力。
3.座谈(conference)
这是一种依据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谈话来收集评估数据的方式,参与座谈的可以是单个学生,可以是几名学生,甚至可以是全班学生。教师和学生就学业进行交谈或讨论,以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方法。
4.日常记录(journal)、问卷调查表(questionnaire)和访谈(interview)
这三种评估手段都为学生提供了公开表达自己对教学、教师、同学的看法的途径,如他们能否跟上教学进度?他们喜欢独自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意见?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也可以在更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5.自评(self-assessment)和互评(peer-assessment)
在自评与互评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评估,而是参与评估成为评估者,由自己或者是同班同学来评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这两种评估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评估的热情。
三、建立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虽然可用于教学评估的手段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意味着都可以拿来就用。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因素,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条件,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评估手段。
尽管不同评估手段的具体评估目的和评估内容都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了改进教学,所以各评估手段在内容上应该具有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系统、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应适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实际语言能力。不同高校的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存在着差异,同一高校内不同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问卷调查表与面试等评估方式往往更适用于语言水平较好的学习者。
2.评估内容应全面。既要评估学习内容,也要评估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形成性评价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正在引起广泛重视,它的正确使用有利于以人为本、重视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外语教学思想的贯彻。学习档案与互动讨论等形成性评价形式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形成性评价工具。
3.评估手段多元化。既要采用常规的考试型评估手段,也要采用非考试型评估手段来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定性信息。
4.评估过程制度化。教学评估过程应形成制度,并且保证评估过程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5.评估工具现代化。如建立大学英语测试题库、运用计算机辅助进行试卷分析等。
四、结语
教学与评估的关系密不可分。正确运用评估手段,不仅可以准确提供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为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方法的调整、如何进行教学补救等提供有益参考。大学英语教学历时两年,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估体系,从入学起就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做到心里有数,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学业进展情况,结合非考试型评估手段随时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与考试相比,非考试型评估方法更能体现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崔艳嫣,李业霞.试谈建立多维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3]龚亚夫,罗少茜.英语教学评估――行为表现评估和学生学习档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1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2 442所,在校生达到2 391.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为全面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与程序体系。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预定的本科教育目标,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评价与诊断、反馈与调控、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校内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系统。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体系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高等学校制定学校质量目标,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规范等;(2)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等。
(二)教学质量保障决策与指挥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的决策与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等人员和有关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管理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决策,制定学校政策措施,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并总结经验和不足。这个系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三)教学质量保障决策执行系统
教学质量决策执行系统由校和院系二级运作模式组成,主要由校和各院系负责教学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另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各级党委、社团组织、后勤等,执行学校指示决定,真正实践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和全员管理的思想。
(四)教学质量保障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的目标是收集、分析研究、反馈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意见,落实改进措施,检查、验收质量改进效果等。该系统通过相关制度和规定,建立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等多主体的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反馈、改进机制,为教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形成有效的、持续的教学改进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应建立以教务处、督导室为主,就业指导中心、各院(系)、学生信息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同时还应有专业信息管理的人员参与。
(五)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主要是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评价与诊断以及日常评价与检查制度的完善。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评价与诊断要多种途径并用,多个主体参与,对课程、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和诊断。日常评价与检查制度的完善要与专业评估结合,定期诊断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坚持日常教学检查和“三期”教学检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价系统,使评价标准更科学,实现多层次、即时动态评价。
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应该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由高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成员,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以及从事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的专家共同组成。
(六)教学质量保障检查与监督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检查与监督系统的目标是通过监督教学质量保障项目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生成的各个要素,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检查与监督系统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正常高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校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和党办、校办主任组成。
三、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质量评估不够完善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1]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监控信息的样本量,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专家或领导评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失去公允;第五,专家或领导评估,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课,就得出评价结果,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部分,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以教务处为主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指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协调,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学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中心,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领导,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的原则,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
第二层次是学院。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管理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完善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
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措施,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查等。[3]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客观的教学信息,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有专家的信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还有学生的听课信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分的,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以及教师课前的备课情况,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院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深入课堂、实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认定和处理教学事故,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2][3]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即“物质加精神,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一小部分导向作用,难以涵盖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机制,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忽略了教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师如果进步较大,即使原来水平较低,也应该受到奖励,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
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在具体的措施上,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标,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4][5]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机构,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在大学无政府状态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何时讲授,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需要以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通过目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高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景。
其次,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高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硬件,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3][6]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使学校教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各高校要建立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把各体系环节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程序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天虹,赵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2]马东太,王晓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38.
[3]高耀明,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67.
[4]张丽芳,张蔚伟.浅析我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9:38.
[5]张作岭,孙阳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功能与实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4:109.
[6]叶聚丰.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7]柴维斯,陈舒怀.大规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8]高海生,胡桃元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65
《教育大辞典》把“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是教育的根本性的质量要求,而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受教育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定”。高校应树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质量观,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水平衡量标准,并且以可持续改进,长效的质量保证机制作为制度保障,使人才培养水平持续不断的提升。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适合学校发展的监控体系才是最优的。
20世纪80年代,将质量管理学中的“质量保证”引入为高等教育领域,并且迅速得到世界各国教育人员的认可和推广。站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的高度来评价教学质量。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因此,一个较为完善的校内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是在高等教育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过程和结果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需求能力的特性、总体所处的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形成科学的、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成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学质量监控含义
传统教学质量是指学校教学结果达到的程度,注重点在出口处,教学活动结束之时,也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时,此时再进行质量管理已没有意义。教学活动不同于生产活动,只有通过教学活动的严格控制,最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质量才能保障。
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不管是老学校还是新建的院校,基本都建有校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基本的运作形式为:领导听课、督导(校、二级)听课、学生评教,掌握课堂教学情况;日常教学的检查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对新进的教师和开新课的教师进行试讲,保证走上讲台的教师基本合格;质量评价中心代学校对各个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等等,这些措施加强了教学管理,但以整个教学监控体系来讲,还存在着不足:
2.1 侧重教师忽视学生
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能力所能完全达到的,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学生学不会是老师的问题,但学生不学,则是环境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管理中,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管理是相分离的,考评的侧重点不同,经常出现矛盾,一些学生分不清自己的主业是什么。学生的学习风气要正,没有目标的学习,不可能实现有目标的教育。
2.2 侧重理论忽视实践
理论教学容易监督与评价,实践教学种类多,形式多,评价不好掌握。尤其是我们强调应用型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有,但效果不佳,一是实践设备的充足率不够,二是学生在实验中没有新鲜感,更谈不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成就感,实验对一些学生而言就是应付了事。这里有实验指导教师的责任,更有管理制度上的原因。
2.3 侧重教学计划忽视教学大纲
平时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更多的是形式,而对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反映的很少,甚至没有。课堂上的内容、举例等是否与教学大纲内容一致,相匹配是十分重要的。这点学生无法掌握,反映也不明显,但作为督导应该反映,目前情况是督导检查也只是对课堂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涉及的内容不深。
2.4 侧重信息的搜集忽略信息的应用
督导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对教师没有太多的约束力。只看过程,没有真正将一票否决制度执行起来。监控系统的信息没有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有些环节就反映出的问题也无法落到实处,督导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2.5 侧重面上忽视内涵
作为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规范都能掌握,只是如何用心应用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很丰富,但支撑课堂教学目的的力度有多大,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如何,没有考量;制度可以有,但贯彻落实的情况怎样,缺少具体的考评尺度,所有的监控只有落实到实处,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3 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领导重视质量
学校各级领导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中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领导口径一致,齐抓共管,真正把教学放在首位,真抓实干,效果会非常显著。质量监控的环节把握不好,学生出口的质量就无法保证,所以领导重视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前提。
3.2 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具体落实,从课程体系建设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学生的课堂学习到学习风气形成,要从全方位的角度抓好学风的养成。要把学生的管理与教学管理形成紧密的联系,为提高质量的目标共同努力。
3.3 加大督导力量
校、系督导的力量必须加强,有了监督,才能促使日常教学工作规范,规范成为常态,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效果。在大家遵守规范没有成为自觉行动的情况下,监督作用必不可少。
3.4 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
教师的质量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教师的质量意识强,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对学生的管理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好的学风形成。如课堂上不该出现的现象都会在教师抓质量的前提下杜绝,整个学习状态会得到很好的提高。教师的劳动在得到尊重的情况下,自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希望出现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局面就会得到更大的推广,那么良性的教学循环会让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5 质量监控部门要敢担当
质量监控部门是一个容易得罪人的部门,如果不克服畏难情绪,有再好的监控体系也发挥不了作用。对于目前的学风不正,学好学坏都一样,教好教坏都一样的状态不改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因此,应该表扬好的,批评不好的,要敢于说不,确实维护好制度的正常运转。
作者简介:孙淑华(1963-),女,辽宁宽甸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高职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逐步提高,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以进一步培养高素质型人才[1]。为了有效监控和评估教学质量,形成动态监控与评价反馈并举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基于昆明卫生学院(以下简称"昆卫学院")自身的特点分析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形成集分析、评价、反馈制度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全面跟踪监控教学活动,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现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着教学条件及质量滞后、师资队伍建设中"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生源整体质量低、缺少高技能型人才等客观层面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①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不完善、监控范围狭窄及不全面(表现在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尤其是缺乏专职的系部质量监控机构,使得系部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工作目标不明确;②现行的教学过程监控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跟踪反馈和落实等等。另外,学生评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测评的客观性和导向性。
因此,本文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监控评估体系的探索及构建。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组成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通过一定的管理和监控机制,积极检查、评价教学质量,反馈和调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达到教学质量目标。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 3],包括四部分:组织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
针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以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为主,内外部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昆卫学院经过摸索和完善,已逐步形成以教学督导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1组织体系 由学院党政领导、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务处、各系部(教研室)及学生处共同完成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同时成立了由教学及管理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组成的教学督导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
2.2监控体系 构建由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系部(教研室)、学生处组成的四级监控网。具体分工为:①教学督导委员的全面监控,负责各教学环节质量的常规督导,通过随机抽查听课,检查评价学院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对各系部教研室和教务处的综合督导;②教学职能部门进行的常规监控,由教学主管领导和教务处负责组织检查课程、教学计划;③系部及教研室的自我监控,由系部领导组织并对各教师的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检查,及时把握教师教学动态;四是学生处组织学生评教。通过逐级监控,全面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2.3评价体系 建立一级、二级督导委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领导干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配套制度以及相应的评价量表,逐步形成系统化、常规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内容涵盖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此外,还建立了教师评学及自评、学生评教及评学调查问卷,评价针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教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评教(包括督导委员听评课、领导干部听评课、同行教师互评)、教师评学(包括课堂纪律、教学效果)和学生评教(直接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衡量教学水平)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打分,最终汇总督导委员听评课、领导干部听评课、同行教师互评和学生评教的评分并存档,作为学期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确保教学环节的有效进展。
2.4反馈体系
2.4.1信息简报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信息简报反馈教学信息。每月初,由教学督导处收集听课评价表,归纳总结上月全院教与学的情况,整理编制教学质量评估信息反馈简报。
2.4.2及时反馈 督导委员、院/系部领导、同行教师在听评课中需要当即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同时,由系部或教务处召开学期学生座谈会,反馈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同时,综合督导委员、领导干部和同行教师的听评课意见,提出综合性建议再反馈。
2.4.3问题整改 归纳整理出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将问题和改进思路反馈到系部,由系部组织教研室和教师个人进行整改。
2.4.4责任落实 "教"中存在的问题由教务处及系部(教研室)负责督促整改,提出改进措施;"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处为主负责督促整改;教学督导处负责督办、检查与协调教务处、学生处的整改落实工作。
3结论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估体系(包括组织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及反馈体系),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包括督导委员会管理条例、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同行教师听评课制度、学生评教及评学制度、教师评学及自评制度)。逐步探索及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估体系,完成配套评价量表的制定。同时,认真落实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教学质量在严密的监控下,我院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学习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4建议及展望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实施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侧重理论教学,而对教学研究、实训实践等监控力度不够,因此应不断完善监控体系的构建。②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监督评价工作,才能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4.1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将质量监控体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主动管理、持续改进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各项教学质量的标准和质量管理流程;坚持规范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建立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
4.2建立科学有序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制,实施以过程控制为中心的多环节教学质量控制,以教学督导处为主,加强系级教学管理,使系部能够进行教学质量自我监控,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更全面的监控和更准确的评价。
4.3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中加大监控和评价力度,在日常教学中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在实习实训中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定期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向系部提交反馈信息。此外,重视校园文化学风校风建设,切实改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现状。
4.4采用教师激励机制,将监督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如绩效工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
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体系,有利于抓好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应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有必要探索与构建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有利于职业高校培养出面向社会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我校教学和管理工作,要加大"督"与"导"的力度,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利用现代医学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指导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路、手段和方法,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推进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