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学习道德经的感悟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

篇1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著《道德经》也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经典。虽然250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老子的思想仍在延续。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道德经》的思想要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自然、无为、道,通俗地讲就是无为顺应自然。作为一名教师,闲暇时读《道德经》主要有以下感悟:

一、教育要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2章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对圣人之教的经典表达。可惜道家这一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只是被当做"言传不如身教"的另类脚本,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它表征的是"无为"之教、"自然"之教,倡导的是自觉、自悟、自化的教学方法。尽管人们的教育活动千差万别,教学手段五花八门,但"不言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所谓"不言之教"并不是真的不言,而是言应合乎自然原则,要言的少、言的精。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43章)。一个最好的教育者一定是个"善言"、"善行"的人。他的言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有形教育活动,并升华到了一种"知者不言"的境界,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它是依循人性之本而教,依循人性之本而育,即"无为而教"。就是施教者不擅自妄为,采取不妄自干涉之道,能够使学生依循其朴素自然、真率无伪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展现自我,自然而然地成就自我。

教师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要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常与善人"赏识教育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第49章)。这不是无原则的纵容恶人,而是因为善于不善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一味的指责不善,则无助于把不善转化为善,只有以包容万物的胸怀去善待不善,甚至以德报怨,才有可能是不善者向善。

想到一则小故事: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学生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第27章)。无论学生素质高低成绩好坏出身贵贱,老师都应平等对待,在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老师眼里,没有任何学生是一无是处的,没有任何学生是无可救药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使他们各适其性、各尽其才。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区区五千余字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它博大精深,包藏宇宙,几千年来流传于世,给人以无穷的启发和教诲。我们老师不仅需要多读,更需要多思考,把《道德经》中蕴含的做人做事及管理经验用于工作中去,净化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修养,开启我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篇2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4-01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体验、感受、讨论、领悟,小部分时间给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这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促进了思想品德知识的有效转化。道德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内心的矛盾、冲突,学生在不断体验内心的情感中构建道德经验。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对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等道德情感产生切身体会,然后通过讨论、感悟、反思形成道德信念,并在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中,在道德信念的支撑下将已有的道德经验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实现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此进行探讨。

一、在师生双边体验过程中创建生态课堂

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道德经验,从学生的积累与教学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解开教材的束缚,创设道德体验的开放性情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体验”、“生活”、“情境”并不是抛弃科学的理性思维,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自身体验是分不开的。人的体验过程蕴含着众多的思维冲突、修正和重建,也就是说,主体必然要经过反复的思索,不断的琢磨才能获得真切的感悟,甚至是一种“顿悟”。强调感悟反思是学习的基本规律,所以,课堂上教师不能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不能按备课时设定的目标和方式在不曾了解学生道德经验的基础上去实施教学,要给予学生自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讨论与思索中探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在体验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实行动态指导,适时点拨,可用“请说得更具体些好吗?”,“还能从别的角度来谈谈吗?”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继续探索和体验,可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这种追问让学生展示自身思维过程,给予自己更透彻的剖析,同时也给他人更多“豁然开朗”的启示。在此,教师体味学生的感受,这是一种双边体验过程。

二、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与此相适应。体验式教学评价更重视过程的价值,更重视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学生依据教学评价来对自我进行调整,不断完善体验方式,引向新的学习,其核心是承认差异,促进发展。

整个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包括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两方面。静态评价主要以书面测试的方式进行。当然,考试制度有其所固有的缺陷和弊病,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书面测试更是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是,书面测试作为对学生认知领域的一种终结性评价,它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有着其他评价方式所不具备的客观性、公正性,因此,书面测试方式还应采用。但是,书面测试不应停留在简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意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视了认知目标的评价,而忽视了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重视了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却没有任何要求,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其实,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交流是相互交织的,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它不仅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还包括体验性目标。因此,书面测试的命题应注重开放性,用显现社会热点的题材密切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分析,通过情境题、材料题的设置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的考试中拟题:我校张某某同学暑期放假时外出,骑自行车于机动车道并逆向行驶,与迎面开来的汽车相撞,不治身亡。我校特发“天堂里的舞者”纪念版报,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张某某早逝的感受。张某某的案例发生于学生身边,此类材料题易于学生引发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卷面上,问题的提出多采用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增加对话性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所创设的情境中,与试卷融为一体。总之,命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当然,由于书面测试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认知领域进行的一种终结性评价,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对学生的体验过程、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等却难以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书面评价的鉴别、甄选功能比较强,而激励、发展等功能比较弱,这种不足的弥补就要借助于动态评价系统。动态评价系统以表现性测试的形式进行。表现性测试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教育界提出并构建的,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给出问题答案和展示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现性测试评价有两类,一是体验探究活动评价;二是课堂表现评价。体验探究活动评价一学期可以搞2次左右,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收集整理能反映自己体验成绩的材料,由学生自己、同学、教师、家长、社区等多元主体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实践与情感体验,评价的标准是质性的、模糊的,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实践的态度和过程,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感受、体验、反思、践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悟,对道德的构建,对行为的策划。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其坦诚观点,促使其个性化发展,这对形成学生良好的思品课学习态度、构建民主和谐的思品课堂和提高思品课堂实效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篇3

就是这么一位“已不年轻的青年”的书道,却一再给我以观之惊喜、思之慰如的美感。以我之知,山之于书道,可谓转益多师。他先后凡受茹欲立、茹士安、陈止中、志、陈鼎龙、吴三大、杜中信、周伯强、张红耀诸先生的耳提面命。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他看花开花谢,观潮起潮落,品人生百味,定心中乾坤,如今已颇得其中三昧了。

一般来说,性格于书风之取向,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然稳定下来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却需要相当长的砺练时间。挥洒毛颖,自赏珠玑,不吝光阴,以足于己,或有以得之。而启风一代,立言一家,尤者为万世立法,跻身大道,难之又难矣。个中价值取向、学习方法等诸多问题,于倾心书道者而言,实为极具诱惑之一事也。

山说,他在事业、生活、工作中遇到坎坷挫折以至重大变故时,时常用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教诲来安慰自己,并把精力更多地转化到练习写字和以小正书写《道德经》上。在长期的砺练和写经过程中,他逐渐形成鲜明的人格特征和思想特征,就这样惚惚恍恍,转眼已将老子的《道德经》抒写了一百七十余通。每写一通,或被好道者竞相收藏,或捐于慈善事业。山之抒写《道德经》,也可看作是他作为一个老子思想的传播者、抒写者、践行者对传统经典文化恭敬虔诚心态的一种外化。

篇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居处,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因为水是自然界最具高尚品德的事物。水具有无私奉献、与世无争、甘于吃苦、诚实守信、谦虚低调的优秀品质,她就像一位品德高尚的老师,在大自然中展现冰清玉洁、阴柔婉约的身韵,她心甘情愿地选择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篇5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