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诗歌散文精选

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诗歌散文精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诗歌散文精选

篇1

《教师节咏叹》

是蜡烛?难道不是吗?那耗尽自己而发出的光告诉我;是人梯?难道不是吗?那擎起学生的臂膀告诉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道不是吗?那知识海洋中的高楼大厦告诉我。“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那需要烛泪来滋养,需要梯木来构建,更需要铸造灵魂的气力来千锤百炼。所以,我们向您致敬。“传道,授业,解惑”,慷慨六字,迸发出教师为渴望知识的学生们奉献自己的精髓。当你看到他们伏案批改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流汗讲解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飞快地赶往办公室的时候… …你是否为之感动?为那一股真挚的奉献之情感动?为那善良之人无私的光彩感动?感动吧!踏着教师节的旋律,让我们献上一份诚挚的贺礼,用真诚的心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篇2

   在工作当中,我们真的常常会不自觉的感到没有了梦想,没有了追求,有的只是需要重复的工作……在听演讲的过程中,脑海里又在询问,在教育的路上,应该坚持怎样的梦想,能坚持多久?真的,有梦想,只是我们的追求的第一阶段,有努力、有行动,才可能与之越来越近,然唯有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会使梦想变成现实……

   我们常常犹豫,但是,回想起来,品味起来,还真的没有找到一直都在坚持的理想!如今,似乎有了,可是又充满了挫折。是的,人生不可能不遇到挫折,更重要的是要接受挫折,领悟当中给予的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既然已经坚守了,就请坚持住,不为什么,只为活得更精彩……

   今日演讲的老师,在寂寞中坚守,在坚守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充满力量!

     高三誓师大会个人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生辉的时刻,我们齐聚于此,隆重举行宜春一中2021 届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为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子们摇旗呐喊,加油助威。出席此次大会的除高三年级全体师生外,还有高一高二年级的全体同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及部分学生家长代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下面,我们进行大会第一项,请全体起立,奏国歌,升国旗,鸣炮。

   请坐下。

   大会第二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学校校长xx同志为高三学子们激情壮行。

   大会第三项,请高三年级教师代表xx老师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第四项,请高三年级学生代表xx同学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第五项,请高三年级学生家长代表xx女士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第六项,请高二年级乐思尧、郑翔友、邓邦辰三位同学代表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为学长、学姐呐喊加油。

   大会第七项,高三年级全体学生宣誓,领誓人,高三年级主任熊辉。

   老师们、同学们:伴随着同学们响亮的誓言,我们的誓师大会就要落下帷幕,但是我们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勇夺胜利的豪情必将写满这剩下的一百个日日夜夜。让我们众志成城,携手并进,让六月的鲜花和美酒庆祝我们的成功,让母校因我们的成功而辉煌!

   下面我宣布:宜春一中2021 届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到此结束,请同学们按要求有序离场。

  高三誓师大会个人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时光像离弦之箭,随风飞远;岁月如东去之水,永不回还。不知不觉间,高考仅有百日。在这个庄严时刻,我们三中师生齐聚在这里,将用我们的豪情和壮志,用我们的勤奋和进取,放飞我们渴盼已久的共同梦想。

   我能够作为高三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深感荣幸。我们的誓师大会,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进一步激励我们高三师生,以火样的激情、必胜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和旺盛的斗志,努力拼搏,收获我们今年高考的辉煌。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很聪明,失败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愚笨。其实,有一样东西比聪明的脑袋更重要,那就是人的心灵和意志,一个人的贫穷很大的程度是心灵的贫穷,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意志的成功!过去我们做的怎么样并不重要,只要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将改变。现在,高考已经近在眼前,最后的决斗开始了,冲锋的号角吹响了。100天的时间,可以收获累累,可以突飞猛进。我们从寒冬走来,更珍惜春天的灿烂,我们向六月奔去,更相信人生的奇迹。我们曾用智慧培养理想,曾用汗水浇灌希望,曾经踏过书山坎坷,也曾渡过学海茫茫,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已经奠定了成功的基石。我们的青春会因努力而精彩,人生会因拼搏而辉煌,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踏上百日的征程!

   下面让我们以理想的名义对自己提出以下五点要求:

   一、紧密配合,加强沟通,不到最后关头切勿轻言成败

   高考冲刺紧要关头,我们全体同学都要关爱自己的班级,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交流谈心,加强自我心理疏导,为我们最后的复习迎考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和环境。过去的高三两次统考,不管我们的成绩如何,它仅仅代表过去,不能说明将来什么,更不能代表高考,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几步才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我们必须要有深刻清醒的认识,谁大意和松懈一下,谁将落后,谁将万劫不复。

   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最稳健的步伐将理想进行到底

   我们全体师生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追击,从新的起点出发,向新的目标和制高点冲刺,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投入专注,心无旁骛,摒弃一切诱惑,简单生活

   我们各个班级、每个同学必须快速制定并切实落实科学、完善、周详的冲刺复习计划,在这过程中决不能打丝毫的折扣,必须100%地完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日日有所进,周周有提高。

   四、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与强者竞争,向自我挑战

   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他总能找到时间,因为他懂得时间的点滴效应,他知道只要自己每天比别人少浪费一分钟,那么一百天他就比别人多出一百分钟来,他就可以比别人准备得更充分一点。所以抓住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便能累积巨大的成功。

   五、珍惜考试,调整心态,锻炼技能,形成规范

   同学们必须根据自身及学科的特点,对自己的薄弱学科进行持续的自我补差,尤其是对有较大增长空间和潜力的学科给予时间上倾斜和保证,务求实现补有成效、补有提高,补有突破,以求做到灵活运用,增强得分能力

   同学们,希望之门已经开启,胜利在招手,理想在召唤。我们渴望着,在百日之后,我们三中的学子们能用你们那聪明的智慧与美丽的心灵书写下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母校、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父老乡亲最耀眼夺目的风采。

   同学们,高考其实和人生一样,三分凭运气,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敢拼一定赢。让我们以无可挑剔的成绩和不容争辩的实力来创造自己的未来。让我们真正做到“今天我以三中为荣,明天三中以我为荣”。

   同学们,照一照镜子吧!你会发现青春正盛!把一把脉搏吧!你会感觉激情正浓!青春给了我们激情,我们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青春给了我们力量,我们就要执著地拼搏追求;青春给了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收挑战。青春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花就要绽放,是树就要撑出绿荫,是水手就要搏击风浪,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

篇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4—0058—01

一、在创新实践中提高选修课实施水平

1.准确定位,提高认识。促进人的发展是选修课的基点,也是选修课的终点。而选修课程要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选修课的责任就在于丰富学生的阅历,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实现独立的课程价值和教育目标,不能沦为必修课的附庸或高考训练课。

2.合理选课,创新安排。根据“甘肃省选修Ⅰ指导意见”和学校实际,我们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4个模块。

为了充分实现选修课的课程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我们在选修课课程安排顺序上进行了探索尝试。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古代诗歌散文”和“先秦诸子选读”皆为古代诗文,内容丰富,思想广博,背诵量大,为此我们改变一个模块一个学段的常规安排,将这两个模块分别安排一个学期,教学过程中穿插其他两个选修模块,体现了优化组合、追求实效的特点。

为了解决“被选修”、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走班制”的现状,我们在选定的4个模块之外,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选择3个模块作为自修内容,每周安排两节课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要求认真精选做好研修作业。

3.指导学法,因“材”施教。选修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为切实践行课改理念,我们合理运用课改经验,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注意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文本及作者思想情感全方位多层次地碰撞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修课程的不同模块差异较大,学习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这两个模块,都是文言文文本,教师不能大包大揽,应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重视作品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建构文本意义。《外国小说欣赏》侧重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向知识和能力的纵深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学中可借助必修课学习的小说鉴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对外国小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是专门讲授汉语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意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应用性是其鲜明的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变“告诉式”为“参与式”。

二、在科学评价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强调综合,引领学生激情参与。各班建立语文选修课评价小组,由学生担任组长,语文教师负责指导督促。评价中,根据选修模块的特点和要求,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将评价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评价项目包括修习课时、学习表现、作业情况和模块测试4个板块。模块测试试题命制时体现“学什么考什么”,力避简单套用高考题的功利化做法。

2.探索创新,拓宽模块评价方式

(1)读书交流评价法。在“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模块评价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等优秀读物,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2)诗文朗诵评价法。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系列模块评价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篇4

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按捺不住喜悦地表扬了他们,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展现自己这组探究成果的时候,听到别的学生对自己赏析的肯定,一种自豪在他们脸上荡漾开来。在点评了各组的答案之后,我很踌躇,我真不知道怎么给他们点评和评奖。结果他们给我的建议再一次让我吃惊!他们说,老师,你就奖励我们再上一次这样的语文课吧!我看到有种成就感写满了他们稚嫩的脸,这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他们花费了心思得到认可之后的喜悦啊!

篇5

关键词:选修;新诗;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55-01

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改理念,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最见精彩处就是选修课本涉及到古代原典、写作学、古代文化及按照戏剧、散文、诗歌、小说、电影等体裁精选的古代和现当代的优秀作品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丰富厚重而又系统性的给出了一个文化传承的简略线路图。因为教学时间的有限和受高考指挥棒的拘囿,加之教师对此的教学探索还远远不够,选修课的璀璨星空被大大地压缩了,所以,在这里我借助于新诗教学再谈一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新诗的历史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口耳相传,诗的血脉流淌至今。古典诗歌和散文成了文学史上的两座奇俊的高峰。由于历史的悠长,长达两千余年的古典诗歌几乎成了诗歌的代名词,而发轫于1917年《新青年》上的新诗就有点相形见绌了。新诗主要的贡献一是以白话代替了文言,一是以形式的自由代替了格律。新诗从诞生之日起,国家正临多事之秋,新诗的发展在贵族化与平民化的夹缝中,在纯诗话与大众化的罅隙里,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诗潮的纠葛和斗争下艰难前行。历史虽短,而命运多舛,经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诗人和《现代》诗人的拓展,四十年代九叶诗人的伸延和七八十年代《今天》诗人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接续,新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简单地说新诗传统的关键词就是现代、自我、情绪和自由。

但到了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原因有很多:在物质化的社会中,人们倍感压力,自是远离了文学,小说由于其特有的故事性受到一定的钟爱,相对而言,新诗就疏离的多了。还有,除了专门的研究者和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能说清楚新诗的历史和独有艺术特征的读者数目寥寥。更何况新诗使用的诸如悖谬、并置、反讽、转喻等写作技巧让很多读者不明所以,并由此带来了对新诗的误读和误解。此外,诗歌的自身问题如身体修辞等也遭致了大众新诗低俗化的讥评。回顾历史正是为了面对现在。在高中阶段,能借助于一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给新诗一个历史性的回顾,并通过其中精选的诗篇给学生以诗美的感悟和启示,善莫大焉。这本选修课本中,编者以社会、亲情、爱情、土地和苦难为主题将新诗分为五个单元,这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考量的,也因为这些是中学生所经常接触的题材类别,不至于造成隔膜,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所选诗歌皆为精品,易于朗诵和记忆。每个单元后面附有一些基础的诗歌知识,如新诗的表达、新诗的意象、新诗的语言特征等,使中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知。

应该说,这本教材的编排和架构有深意存焉。它不以新诗历史的简括为目的,而借对新诗的阅读和鉴赏感受新诗独特的美学特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二、新诗的意义

说起新诗的美学意义,需从诗歌说起,方能正本清源。诗是什么?里尔克说诗是一种经验,郭沫若在《论诗三札》里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还有人说诗是一种发现,诗是一种情绪。古今中外,对诗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是众说纷纭。其实,诗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读诗。

1、诗是情感的隐秘表达 从《诗经》开始,诗歌就有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潜在要求,忌讳情绪的直接宣泄和无节制表达,古诗多讲究情绪的含蓄蕴藉、婉转曲致并以此为其美学特征之一。新诗坛虽有郭沫若等人《女神》式的狂飙突进和殷夫等人为无产阶级诗歌所作的大声疾呼,但从新诗的艺术性上来看,诗歌的主潮是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诗歌重视的是暗示和象征,这需要读者能破解这种语言的遮蔽,达到与诗人情感的高度相契。

现代主义诗歌由于暗示与象征的运用,读者对诗歌的阅读就需要一定诗歌知识的积累,否者就云山雾罩,无从着手。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诗、赏诗的过程。这也正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读诗就变成了一个美的寻找旅程。

2、诗是一种对时代生活的敏锐发言 诗歌被认为是时代的灵魂。在西方,诗人被认为是通灵者,是上帝的代言人。诗歌的地位较散文、小说、戏剧为高,自有它的道理。因为诗歌承担着对这个时代的敏锐感受和表达,而诗歌的篇幅又不很长,在有限的容量里做一深刻的思考,殊为不易。诗歌为这个时言,这个发言并不一定是直接的。诗人的感受是敏锐的,他们往往受着内心情感与理智的交战,但伟大的诗人都是内心情感的忠实记录者。他记录着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反映和真实思考,拒绝伪饰,不与历史合谋。

篇6

7年,凝结着追求与失落的7年,浸满了欢乐与痛苦的7年,连结着过去与未来的7年。

在我的身后,是发行量已超过200万册的诗集,在我的身前,仍是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风飘雨洒的路。

7年,我用我的诗同千千万万读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7年的风雨,在我的脸上刻下了人生的沧桑,在我的心上刻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

最怀念未成名前那平静的日子,我可以在夜阑人静时,在灯下尽情挥洒我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当我那绵绵思绪变成铅字走向人群的时候,我便可以与那些素不相识的读者在心灵的深处相识、相知。

最经受锻炼的是成名后的这段时光。我必须学会从前不会或不擅长的东西,诸如演讲、应酬、接受记者采访等等,还要学会冷静地对待舆论界或褒或贬、或客观或不客观、或善意或不那么友善的品头论足。

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这样一件事:我应邀到过北京和外地几十所高校,不止在一所高校遇到过这样一张条子:“汪老师,您有没有想过为中国夺得第一块诺贝尔文学奖章?”

我该怎么回答?“没想过”?这不是实话;“无可奉告”?一句外交辞令;说“这不是我目前考虑的问题”吗?大学生最不喜欢的是躲闪。

面对那些希望听到我心里话的学生们,我说:“我想过,并愿意为此努力。”

后来,两位《人民日报》记者很客观地写进了专访。

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句在特定环境下说的、不算什么过分的话,竟在以后掀起轩然大波,闹得满城风雨。我至今不知道这样的回答究竟有什么不妥,何况几十场演讲,面对数百个问题,我怎敢担保我的每一个回答都准确,都精彩,都不出错呢?

难道说一句真话,向高远的目标努力错了吗?难道在有着5000年悠久的文明、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国,连这样一句简简单单谈不上有多出格的话都不能接受和容纳吗?

最让我气愤的则是我的诗集大量被盗印。从1991年春季开始,仅仅半年多时间,我所见所闻自己的诗集的盗印本竟高达12种之多,而且行销全国各地。

1991年5月起,我先后应邀到过上海、沈阳、大连、宁波、杭州、武汉、广州、南京、西安、郑州等地,所到之处,没有一个地方不被盗印本的阴影所笼罩。什么《梦中的期待—汪国真抒情诗精选》《年轻的梦恋一汪国真诗文精选》《默默的情怀—汪国真诗歌散文精选》,还有什么《女孩的伞》等等。这些盗印本有的假冒我的签名,有的伪造我的“致读者”,还有的连诗都不是我的。这些盗印书,给我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找出书的出版社,出版社说根本没出过,找印刷厂,印刷厂说根本没印过。原来,除了大部分作品还是真的以外,其余都是假冒的。我知道,我不是第一个有过这种遭遇的作者,但我希望我是最后一个。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我的作品被众说纷纭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一些中青年翻译工作者,正在着手默默而执著地用不同的手、不同的语言翻译我的作品,从我陆续于近期收到的来信中得知,最多的已译完3本。如果说我出版的第一本、第二本诗集是由素不相识的读者推出来的话,那么有一天,我的诗真的跨出了国界,依然是这些陌生的朋友帮我走进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只是,我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不辜负他们辛勤努力吗?能吗?

1991年3月开始,全国许多报刊陆续刊出了对我诗作的批评与反批评文章,并在此后的几个月中形成。那一段时间,本来已很多的读者来信骤然增多,许多读者来信鼓励我坚持自己的风格,因为他们喜欢。还有的在信中关切地询问我怎样对待这些争论。

我一向觉得,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只要正确对待,争论是件好事。争论是宣传,争论是思索,争论是成熟。

如果我的作品没有艺术魅力,时间和人心自然会很快将其淘汰,即使有再多的褒扬文章也没用。如果我的作品是有艺术价值的,时间和人心自然会将其挽留,有再多的贬低文章也无济于事。

我不相信,有什么文章能够比时间和人心更有力量。

我希望成功,但没有想到我的作品能引起“轰动”;我期待评论,但没有料到我的诗能引发如此大规模的“争论”。

“轰动”也罢,“争论”也罢,我都不会把它当作人生旅途上的包袱。我知道前面的路更坎坷,更漫长,我必须把心系于远方。

本来人生的路可以更平坦,只要我们不去攀登峰巅;本来人生的路可以更悠闲,只要我们不想争光。可是,谁又甘于平淡,甘于让生命失落在无声的岁月中间。只要有生命在,何惧山高路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992年,我面对的是比从前更繁重的创作以及紧张的个人进修。瞻望未来,我不敢有丝毫满足与松懈,我想向自己和朋友们说的是:

不必回头

无需叮咛海浪

要把我们的脚印

尽量保留

不必回头

无需嘱咐礁石

记下我们的欢乐

我们的忧愁

向着太阳走

让自已去告诉后人吧

无论在什么地方

无论在什么时候

篇7

举办周期如此之长的主题采风,主办方对此次活动关注程度自不用说。北京文学月刊社新任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介绍说,2008年奥运会是展示北京国际形象的一个机会,各方面有关奥运的文化活动都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北京文学》作为首都重要的纯文学刊物,多年来都在以文学的形式为展示北京的文化成就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千载难逢的时期,《北京文学》理应作出更大的努力来支持北京奥运。

2007年初,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文联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北京文学月刊社和北京作协共同组织了采风活动的作品选题策划会。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李青和北京文学月刊社原社长章德宁、执行主编杨晓升在会上介绍了活动的要求和进展情况,北京奥组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张承钢介绍了奥运会的筹办理念、要求和期望。与会作家们就如何对奥运会进行文学化的表现、奥运如何与文化对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选题和建议。

作家们说,奥运会不仅是北京人民的大事,它也是全人类的一个体育盛会,体现人类的普遍价值。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实力与文化的一个时机。一些重大的时刻、场景、事件值得铭记。有作家提出写作记叙开幕式整个事件的纪实文学;有作家希望写几个为奥运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有作家希望将奥运村和奥运场馆作为写作题材,用一个文学工作者的眼睛来看这些标志性的重要场地,用更人性、更深刻的方式看待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还有作家提出写一个普通市民或普通运动员在奥运过程中的经历,以小见大,突显奥运会的全民性,展现奥运的整体形象。大家纷纷表示,将尽自己所能,将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和描述下来。如果作品能够使后人受益,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作品创作硕果累累

选题确定以后,大家便展开了行动。去年以来,作家们到北京奥组委采访几年来北京奥运会筹备的总体情况,并由北京奥组委提供采访的重点线索,组织作家分头深入采访采写。北京文学月刊社还组织作家参观鸟巢、水立方等一系列与奥运相关的现代化场馆建设,亲身感受北京自申奥成功以来的巨大变化。作家们的创作成果也陆续在刊物上出现。从2007年9月开始,《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每期增加一个印张而且不加价,开辟了“作家奥运采风活动文学作品展”栏目,先后刊发了泽津的《千万里,母亲的呼唤石破天惊》和孙晶岩的《中国奥运梦,悲壮刘长春》两篇报告文学与一批散文诗歌。2008年以来,刊物推出了张海飞的《奥运前夜的空港脉动》和王希泉的《北京特警风采录》两篇报告文学,以及刘孝存写人文奥运的《古都记忆,北京魅力》、马淑琴写绿色奥运的《为了如约的绽放》、孙晶岩描述海外华人奥运热情的《爱心凝聚的水晶宫》、邢渤涛写北京出租车司机奥运情结的《奥运风筝飞祥云》,此外还陆续刊发了上百篇奥运题材的诗歌和散文。与此同时,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另一本杂志《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也破例在2008年第6期加页刊登达度、洛沙《体操群星升起的地方》和张海飞的《为了祥云圣火九万八千公里的远航》两篇报告文学,还有商泽军和其他作家的《奥运中国》等诗歌散文。这些作品,展示了作家以文学的形式热情参与奥运的姿态,为迎接北京奥运营造了喜庆热烈的舆论氛围,受到读者的欢迎。迄今为止,一些作品被《作家文摘》《南方日报》《青岛日报》《潇湘都市报》等报刊连载或选摘。主办方还计划在北京奥运结束之后,精选作家奥运采风中的文学精品结集出书,进一步扩大读者群和影响力。

作家马淑琴在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协助下,用半年多时间采访了29个部门的70多人,地跨6个区县,上至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下至绿化队工人。在采访的基础上,她完成了7万字共9章的报告文学《为了如约的绽放》。她说,“绿色奥运”是北京2008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而首都城乡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建设、奥运场馆及周边道路的绿化、首都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奥运花卉的培植等无疑又是“绿色奥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她在采访中交了许多绿化战线的朋友,也被植绿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4-01

为了深入研究运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的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从结果看,网络教学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在内容系统性、形式灵活性和指导科学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在整合内容、改进形式、拓展深化上进一步进行研究,把网络教学工作进行的更加富有成效。

一、紧贴需求系统规范,把网络教学内容整合好

网络信息海量、内容庞杂,在为教学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使学员选择难度加大,特别是必备急需的理论知识还不够系统全面。因此,必须搞好内容的规范整合,使学员上网就受教育、点击就有收获。一要把知识点向基本理论解读链接。分门别类收理论原文原著、理论读本、教育教材以及相关辅导资料,让学员在系统学习中把握精髓要义。务必保证学员不懂就能查、一看就明白。二要把关注点向热点难点透析聚焦。将教材和相关辅导录像上到传局域网,为学员提供思想困惑的权威解答。及时收集教学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安排教员“在线答疑”。三要把兴奋点向先进文化熏陶引导。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收集文学名著、中外名曲、红等经典作品,精选喜闻乐见的电子杂志,供学员品读欣赏。鼓励学员将原创的书法绘画、撰写的诗歌散文、摄制的影视短片、创作的动漫作品等上网,组织展评展播,在相互交流欣赏中提升精神品味、陶冶思想情操。让学员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断熏陶和升华。

二、突出主体科学设计,让网络教学形式活起来

篇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即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等智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写作方法、技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想也受到感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保足“读”的时间,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尤为重要。

一、教给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读书能力

朗读和默读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朗读,即是文字信息进入人的视神经,再由视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中枢指令产生声音的过程。它可以用语调的抑扬顿挫,音调的高低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体会文字的音韵美,同时,朗读可以规范普通话,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师高弟子强”,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定的朗读水平,给学生作好示范。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给学生正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轻重、缓急等,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深层的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而默读却比朗读减少了“由大脑中枢指令发出声音这一环节”,比较而言,它比朗读的速度更快,在“读”的方面要求低,它可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记忆和对问题的思考上。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如默读时不发出声音,眼睛要看得快,逐步扩大视觉范围,即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同时,由眼入脑想得快,脑子要跟着眼睛的“看”进行思考,弄清眼睛看的文字说的是什么,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中,我除利用课本外,还常利用“自读课本”,《学语文报》等课外读物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训练时,常先提出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快速默读后,快速作答,让学生的读书能力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得到锻炼提高。

二、提高读书效率,精选读书形式

要提高读书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等,精心选择恰当的读书形式。

如低年级的课文或诗歌散文,教师可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我范读课文后,问学生有何感觉。学生纷纷发言说“桂林山水太美了”,“这篇课文写得太棒了”。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以朗读为主,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从读中去领略景色美,语言美,音韵美。

篇幅较长的课文,除重点部分需朗读外,为节约时间,一般宜用默读。如在《狱中联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很快就了解了内容大意,再让学生朗读文中的春联,歌词及部分对话,让学生从读中理解体会其含义。这样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又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

如对话多,情趣较浓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读或表演读。如在剧本《奴隶英雄》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默读,了解课文内容后,再通过分角色表演读,让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将心比心去想,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另外,领读、问读、创设情境读、分组赛读等方式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灵活选择各种“读”的方式,就会感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

三、明确训练目的,把握训练尺度

《小语大纲》中指出:小学生要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难易和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明确训练目的,把握训练尺度,才能将“读”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之前,教师往往要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在学生读书之前不易提出过多或过高的要求。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初读,一般只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而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理解课文后的复读才要求度得流利,有感情。至于边读边思考的问题则应把握好尺度,则准时机提出。因朗读本身就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有的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读后再提出,以减轻学生读的压力。同时,对阅读中提出的问题,要给足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将“读”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择准训练“点”,训练要到“位”

我们反对以“讲”代“读”的教学方式,同样反对泛泛而读,平均使力的毫无生趣的读书方式。我们得深钻教材,明确重难点,找出动情点、择准训练点。这样由扶到放的教学,即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提高了他们读书的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魅力所在。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加强“读”的指导,因为“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学生在读中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升华。

篇10

一、从观察入手,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

观察,是获取信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一切真知来源于感知,来源于直接经验,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真正认识。由于学生开始还不善于观察,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从班级到学校,从家庭到社会,从街头到大自然景观,我都认真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细心分析,从中发现写作信息。毫无疑问,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是青少年的天性。农村中一年四季的自然风景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如春日的朝阳、盛夏的田野、秋天的收割、隆冬的雪花、风中的树、雾中的景、壮观的日出、静谧的月夜等等,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常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拓宽视野,获得第一手材料。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感体验

这一点在新教材里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十分强调“积累”这一个词,要积累,就要接触,接触大量的活生生的语文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要积累,就要实践,在语文课堂、校园活动、家庭社会中去探究、发现和收获,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我喜欢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诗文和感人的事件,如《背起父亲去上学》、《哑巴疯娘》、《中小学生诗歌精选》等,目的就在于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情感的体验,既进行语言、语感的熏陶感染,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化。

在教学中,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不刻意把教学前准备的教案兜售给学生,不先入为主地限制学生的思路。如在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在疏通了课文字词和初步感知了主题后,让学生谈谈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现,虽然还有些欠缺或偏颇,但确实在价值观、情感教育上起到了较好的熏陶作用。

三、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打通语文与生活的绿色通道

我在实施教学行为时,尽可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唤醒,不让学生“主人”感缺失,努力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也可以展示才艺、显现特长。例如,我在指导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徐迟的游记《游黄山记》时,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旅游、想不想去黄山看一看,同学们欢喜雀跃。于是,师生一道,从课文的导读开始,边游览边读,抓住景点,品味景点,逐一欣赏景物,一同陶醉在黄山美丽的山、石、云、雾风景之中,细品“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受。同学们顿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后,我便让同学们在课外自由组合:喜欢唱歌的,可以为美丽的黄山献歌一曲或赋诗一首;喜欢说的,就自己做黄山景点的导游;喜欢写的,就为黄山设计广告词或解说词……最后,教学生以“我是小导游”为题,让学生的阅读与生活相结合,让读与写相结合,课堂教学在师生情境化、生活化的相互活动中进行。运用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对作品有独特的理解,有鉴赏的运用,突现于创新。

篇11

(一)《考试说明》分析

这部分内容与2009年《考试说明》相同,没有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工明显,考查点表述界限分明。其考查主要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内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对文段做浅层次阅读和理解,以读懂内容为出发点,注重基本阅读能力的检验,一般不涉及深层意蕴。从《考试说明》中的示例看,“论述类文本阅读”应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第二轮复习备考应把这类文章的阅读作为训练重点。

(二)备考建议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轮复习要指导学生养成“三读”“四注意”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三读”:初读,整体感知明思路;再读,题文对照找区域;三读,认真分析排干扰。“四注意”:注意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注意结合文本中观点性的内容勾画重要信息;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信息整合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与2009年相比只有一点微小的变化,就是关于“探究”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将原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掘与探究更加具体明确。探究能力的考查,彰显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培养。

其他要求与2009年相同,具体表现为:

1.从试卷结构看,“文学类文本阅读”继续安排在第一卷;2.从分值看,保持在25分左右;3.从选文体裁看,侧重考查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4.从考查目标定位看,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备考建议:

1.带领学生回归课本,掌握小说与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结合《考试说明》和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思三个层面整体把握文本。

3.要特别重视培养感受和体悟文学作品语言美、形象美、情思美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和运用由语言而想象而情思的循序渐进的鉴赏习惯和方法。

4.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利用文中词句组织答案。

5.注意分点作答,表述要力求准确、通畅、有条理。

三、古诗文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2010年的《考试说明》继续将“名句名篇默写”归入古诗文阅读这一版块。文言诗文阅读的考试内容还是2009年高考的三个方面,即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名句名篇默写。

1.文言文阅读要求的表述出现了变化。今年《考试说明》文言文阅读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将原来“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题目、注释、出处等)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一句中的括号部分删除了,这一“提示”其实在古诗鉴赏时也同样要特别留意,此次删除应该不是淡化。这点值得备考师生注意。

2.调整了“名句名篇默写”的考试范围。2009年的《考试说明》将“名句名篇默写”的考试范围明确规定为“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的篇目,以及我省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与2009年比较,2010年《考试说明》“附录二”的“古代诗文篇目”中对“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作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推荐背诵的篇目。这样,使教师指导复习更有针对性。

(二)备考建议

1.文言文阅读。

⑴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语境进行推断的能力。

⑵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现象,提高学生根据上下文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精选语段让学生动手做完整的翻译训练。

⑶注意文中人、事、理的关系,分析文章内容。

⑷通过形象特点把握文旨,通过选材的详略把握文旨,通过章法结构技巧把握文旨。

2.古诗鉴赏。

⑴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中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咏诗韵以声求气》三篇指导学生自主欣赏古诗词的文章,对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很有帮助。建议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诗歌题目、诗句内容、诗人生平、时代背景、诗后注释里的有效信息。

⑶帮助学生提高通过抽换和比较的方法品味诗歌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能力。

⑷同一题材的诗词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情感因素,复习中应注意归类。

⑸“名句名篇默写”。名句名篇不能满足于会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尤其要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

四、语言文字运用

(一)《考试说明》分析

与2009年相比,“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中,将原来的“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较好地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较好地”这一限制词删去了。另外,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要求更简明。原来是“从应用的角度看,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如写作中就包含着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查。高考语文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标点符号”,现在简述为“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一般不单独命题”。这一变化更好地呼应了作文中对标点的要求――“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考生应在自己的写作中对这一“基础等级”严加关注。

其余考点要求与2009年相同,没有变化。

(二)备考建议

1.指导学生对以往试卷中“语言运用”方面的试题进行整理并归类,建立“错题集”,强化记忆。

2.要让每位学生掌握《考试说明》中列举的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做到能分析,能运用。

3.“仿写”或“根据要求写语段”,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弄清命题意图,立好意、选好材,组织好句子”的做题习惯。

五、写作

(一)《考试说明》分析

这部分,出现了两处变化:一是对错别字的要求更加明确严格。去年要求“(评卷时,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今年将括号去掉,明确要求“书写错误的,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中的致命隐患。二是在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创新”方面,原来要求“‘见解新颖’指文章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见解”,2010年将其中的“深刻的”删去了。

其余部分都与2009年《考试说明》要求相同。

1.概述部分。2010年“写作”要求继续表述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2.基础等级。延续了2009年对“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的表述。

3.发展等级。继续从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提出十六个点,明确指出阅卷时采用一点评分法。

(二)备考建议

1.文体意识要强化。

近几年的高考阅卷对“文体”提出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高考作文命题由以前的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到今天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鼎足而立,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各种文体的特征,避免考场上写出四不像的作文。

2.选材、立意要出新。

二轮复习时可在选材立意和积累素材上下功夫。选材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立意高远,都可在短期内得到强化。作文选材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要注意新鲜素材的积累,特别是新近发生的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国内外新闻事件,为“表达”做充分的素材储备。

3.关键主题要重视。

比如“科学与创新”“和谐与发展”“危机与机遇”“责任”“开放”“信心”等。建议围绕上述几个主题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并在平时的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会“架桥”,从而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灵活地使用。

篇12

笔者在学生高中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就从宏观上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并对此进行了分点细化,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具体落实以下十大能力与素质要求:1.工整的卷面书写;2.良好的思维品质;3.清晰的逻辑思路;4.准确的概括能力;5.流畅的表达能力;6.灵活的迁移能力;7.规范的答题能力;8.开阔的阅读视界;9.丰厚的文化积淀;10.辩证的理性思考。先宏观要求,再在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微观方面具体落实。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学习,笔者分“本“设计,学生分”本”落实,从高一到高三一以贯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点滴积累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模块,笔者的分“本”设计按高考考纲要求的“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五个模块进行。学生从高一起就准备几个笔记本: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言名句、妙词美句等用一个本子,名为“采英撷粹本”;为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堂上定期举行“表达交流”活动,有相关的跟进训练题,名为“文才比拼本”;古诗文阅读采取“分散学习积累法”,安排每节课前由学生将课外阅读的古文语段或古诗词抄在黑板上,由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文言提升本”;设计“一周一阅读”活动,由老师精选美文印发给学生,一方面作为早读课的诵读材料之一,另一方面学生进行“旁批点评”,小到字词句的妙用,大到思想内容的概括、篇章结构的安排、表达技巧的赏析等,都由学生首先进行阅读鉴赏,然后交上来让老师批阅,评讲则安排在周六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半个学期进行一次装订,这是“点评装订本”;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不可偏废的两个车轮,写作也占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评判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高低的关键,“作文随笔本”不可或缺。语文学习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点滴积累功”,大家可以想见三年下来是很丰富丰厚的。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这五“本”解决方案来真刀真枪地从事着高中语文教学,想方设法切切实实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

二、里应外合,传承文化经典,增加古代诗文阅读篇目

王旭明社长在向“伪语文”宣战时呼吁“语文教材应加大古诗文比例”。据最新的语文高考改革方案可知,2016年的高考语文将增加分值,增加的部分可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举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如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又一次提上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日程。虽然笔者在前面的“文言提升本”的设计上已经谈到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分散学习积累法”。在这里笔者想谈一谈另一层面上的“里应外合”,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的方法。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为例,教材上“阅读鉴赏”模块有四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是古诗――《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是古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很明显教材审定委员会是十分重视古诗文阅读的。必修部分每册安排了2-3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选修部分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选读》更是突出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地位。笔者这里提出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内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拓展迁移延伸阅读。如学习完贾谊的《过秦论》(上),可以将《过秦论》(中、下)作为补充篇目;学习完《兰亭集序》,引导学生迁移阅读《世说新语:王羲之逸事》以及《兰亭诗》(其一);在教学《孟子》选读时,适当增加教材外的篇幅。笔者不仅要求学生真正读懂读通读熟,还要求学生将这些补充语段抄录到“文言提升本”上。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突出主体,打造有效课堂,多给学生活动交流机会

篇13

1.落实好阅读的量

语言的积累总是与一定的读书量相统一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据资料统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整个小学阶段可读的文章,总量不足 50万字,这样的阅读量何以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因此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多读书”,不断拓宽学生读书的渠道,循序渐进、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学生课外阅读的量。让学生真正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强语言积累,便于对学生的读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2.把握准阅读的质

语言的积累离不开文质兼备的书籍。好的书是一种精神食粮,可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如何引导孩子们读好书,尤为关键。那些艺术品位高、故事性强的书籍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①适合儿童读的中外文学名著以及诗歌散文等等,借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②鼓励学生多接触优秀的作文选以及与语文课本相配套的《阅读文选》、《自读课本》,从阅读中培养兴趣。③指导学生勤翻阅科普类的工具书,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指导阅读的方法

语言文字的积累得益于科学的读书方法,好的读书方法学生会受益终生。

(1)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中积极引导将课内学到的积累语言的方法及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如阅读课中对语言的感悟理解、品评体味;对词语的比较推敲、玩味斟酌;对情感的体验解悟。

(2)精读与浏览相结合。精读的作品多数是与语文教材有关的文章。如《名家作品精选》、《小学生阅读文选》、《自读课本》中所选的文章,也包括篇幅不长的素有定评的作品。浏览是对一般读物较快地阅读,以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此,这些读物内容应该广泛些,不管是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历史、科普,还是报纸、杂志,也不管是国内、国外的都可以让学生阅读浏览。

(3)强化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手段。纵观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哪一位不在儿时就积累大量的诗文,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语言根基。多年来,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解得透彻,教师不厌其烦地讲,殊不知越讲教学效率越低,其主要症结在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可以采取以下 3个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工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工夫。一本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教师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

3)每学期补充

8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4)建“源”为“库”,学会搜集整理资料。①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如主要内容的概括,人物个性的总结。或提炼深刻的道理,或摘录警言格句、精彩片断。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心得体会,为写作做好储蓄。②学做文摘卡片。课外阅读时,根据内容,择需摘录,并分门别类整理成卡片:如语文知识、人物小传、成语出处、科普常识等等。作为资料储备起来,以便写作时选用。③学会剪贴。学生平时浏览报刊杂志,能汲取大量的语文知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教会学生按目标剪辑,归类整理,剪贴成册,形成系列。这样既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又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资料。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语言的积累。

小学生作文常常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其原因是缺少生活的体验,缺乏生活语言的积累。生活处处皆学问,实践活动中老师应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因地制宜地开展多样化的课余生活,也包括充实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学生看得多,听得多,就会想得多,记得多。这样就会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材料。

1.访中厚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讲出了多读书、多体验生活的道理。其中“行”就是要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学习语言。实践活动中,老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游览,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

2.仿中学积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语言总是在积累中模仿,在模仿中借鉴创新。生活中孩子处处在模仿,如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人物,模仿老师,模仿父母。因此,多开展一些模仿性的表演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

(1)仿秀表演。让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笑星其幽默的对话、诙谐的语言。学生在仿中练习了表达,在仿中积累了语言。

(2)仿家庭生活表演。家庭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最好场所。因此,经常组织学生演家庭生活剧:如何招待客人、怎样做客访友、怎样处理邻里关系等等。在“对话”中练习说话得体,在“对话”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另外,活动课中积极组织学生举行辩论会、智力竞赛、即兴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辩中学机智,赛中长知识,讲中练口才,为积累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观察善积

观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式,不会观察,就不会积累,也就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呢?

(1)学会定向观察。语文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对熟悉的人、物进行多方位、较全面、有系统地观察,如观察学校的花草树木,四季变化;观察家庭中小动物生活习性、植物生长规律。并及时把观察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口述出来或记录下来,为写作积聚丰厚的素材。

(2)坚持随机观察。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空间,要求学生凡遇到新奇的、有趣的、感触深的事物及时记录下来,并且长期不断地坚持,这样学生发现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头脑中积累的语言也会更加丰富。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文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地积累语言。要使大脑的语文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勤练笔,使其像教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动机。着眼点有三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月光曲》,为了让学生理解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如教《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题目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