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研究

儿童心理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童心理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童心理研究

篇1

儿童舞蹈是儿童艺术教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一件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能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从而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目前,一些不顾实际、忽视儿童心理特征、生搬硬套成年人的舞蹈之现象,致使儿童舞蹈园地这块沃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污染。因此,要使儿童舞蹈这块园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富有特色,所有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儿童舞蹈创编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握儿童的心理要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儿童喜欢看、愿意演且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作品来。

一、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是儿童舞蹈创编的条件

儿童世界,五彩缤纷,斑驳陆离。在这个世界里,儿童舞蹈则以其神奇的想象、美妙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把孩子们带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使他们在趣味高尚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作为儿童舞蹈的创作人员,不仅要有一颗纯净明亮的童心和对儿童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明确儿童的心理要求,善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儿童、认识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极大限度地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工作要切实把握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个体性与整体性相兼顾的原则。当前,一些儿童舞蹈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忽视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些儿童舞蹈教学、创编人员把眼睛只盯在极少数儿童的身上,只注重其中少数“明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个儿童群体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心理要求。因此,儿童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坚持面向整体,充分体现儿童舞蹈教学的整体性;在培养“明星”的同时,要着眼于全体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要求,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

2.持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切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即:“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有外部语言参加的、依靠表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只靠内部语言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的阶段”。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分析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同样对儿童舞蹈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的儿童的学习与表演的内容进行设计编创。从而做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在有序中渐进。与此同时,要重视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突出重点课程,避免重复,反映不同阶段儿童舞蹈的创编特点,帮助儿童在一定的时限内了解掌握更多、更全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技巧。

3.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儿童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时期。儿童从出生时起,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一个幼稚无知的个体,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观点、知识文化的社会成员。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告诉我们对儿童实施健康的、先进向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同样的道理,儿童舞蹈的创编,在作品主题的设置、技巧的安排、动律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该坚持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创作出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儿童舞蹈的教育教学、创作编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儿童被动学习,求知欲受到压抑,积极性受影响,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儿童舞蹈本是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意图是启发儿童自由发挥,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激发儿童对舞蹈乃至整个学业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儿童进行即兴式地创造活动,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激活儿童的创新意识,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但当前,儿童舞蹈的创作,同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一味地强调赛事与活动的参与,使创作存在舞蹈“成人化”、舞蹈结构“繁杂化”、舞蹈语言“怪异化”、舞蹈表演“模式化”等现象,因此,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契合儿童模仿的心理特征,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儿童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的时候,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乃至更大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解放军与英雄是孩子们尤其是男生最喜爱、最崇拜的形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儿童舞蹈《长大我也要当兵》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98年抗洪救灾中一个真实事件:一个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之久的小女孩,被武警官兵顺利营救了。笔者在语汇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军人集合、敬礼、列队等操练动作,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儿童对军人的模仿热情,排练积极性空前高涨,舞台表演生动而成功。

适应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下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他也要去看看。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就不会去接触事物,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所以作为一名创作者,要注重培养儿童爱看、爱问、爱思考的习惯。在创作过程中,在舞蹈构图的设计上要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与好奇感,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适应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就好动,甚至以游戏为生命。儿童舞蹈的创作必须注意儿童好动的心理要求,用良好的教学方式来使儿童得到充分的运动;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教以健康有益的舞蹈动作。“扬鞭策马”这个词对儿童而言比较陌生,但这种动作对儿童而言并不陌生,充满了游戏性。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创作了儿童舞蹈《耍戏》,表现了一群儿童对京剧中的马鞭由最初好奇,到喜形于色的模仿,再到尽兴尽趣的玩耍这一过程。饶有情趣地把儿童好玩的心理在舞蹈作品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适应儿童合群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喜欢群居,常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理就发展得更强烈。儿童舞蹈的创作要积极利用这一特点,选择良好的舞蹈题材,编排适合他们心理状态的集体舞蹈,以安慰孩子的寂寞,促进儿童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舞蹈《拔萝卜》就是笔者根据童谣创作编排的一个舞蹈。庞大的拔萝卜的队伍,符合儿童合群心理特点。孩子们在排练时简直是欣喜若狂。朴实的生活实践与活泼的舞蹈语汇的巧妙转换,不仅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劳动,更培养了他们从小就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实践证明,儿童对这类型的舞蹈特别感兴趣。

适应儿童好强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做事喜欢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儿童舞蹈的教学、创编人员应创造条件,充分培养儿童表演的兴趣及自信心。通过良好的创作,带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通过舞蹈的成功演出满足孩子们好强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转贴于

三、把握儿童心理状态,是儿童舞蹈创作的关键

所谓儿童心理状态,是指儿童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儿童舞蹈题材是儿童舞蹈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状态,挖掘和选取能体现审美体验价值与创造性发展价值的儿童舞蹈题材。

选择的题材,要合“童心”。儿童舞蹈的创作编排,要从确定主题入手。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任何一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对他们有一定的启示,这就成为了我们构思一部作品的素材。儿童舞蹈的选材应始终追寻儿童思维的奇特性,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心理状态中,所想所做的形态中选材用材;在追求主题的新颖性及教育性的同时,依据“求童心,唤童趣”的原则来选材用材。在诸多素材中,我们最常见的是直接从儿童本身的形象中或从儿童本身的生活片段中来选择,再经过提炼、加工,让其成为反映儿童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主题作品。或者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来体现人的思想形象。如:儿童舞蹈《可爱的企鹅》,借“企鹅”表现出可爱、笨拙、滑稽,等等。这些题材符合儿童心理状态,儿童易理解,好模仿,也喜欢表演。

选取的音乐,要合“童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儿童舞蹈的音乐选取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要顺口、好懂、押韵且富有感染力。这样,孩子们听后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产生想跳、爱跳的欲望。屠洪刚一曲响彻云霄的《中国功夫》较好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以武强身,顽强不屈的精神。虽然是成人歌曲,但这首歌歌词通俗押韵,琅琅上口,正好符合孩子们好动的心理状态。笔者在《中国娃》的创作中,选取了此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孩子们便即兴舞蹈起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兴趣极浓。

选用的动作,要合“童趣”。儿童舞蹈的动作应从儿童心理、生理、年龄、兴趣等特点出发,不应过于繁琐,过于复杂。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适应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在儿童舞蹈动作的选用上应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动作,可以从民族、民间舞中提取动作,可以借鉴中国古典舞蹈或其他与舞蹈艺术有共同之处的一些艺术门类的动作。这些天然宝藏都是我们创作儿童舞蹈的极好素材。《龙舟乐》在创作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整个舞蹈从舞蹈形态上,首先从稀稀拉拉、散散漫漫的观龙舟开始,再到嘻嘻哈哈、拉拉扯扯的嬉龙舟,进而到整整齐齐、认认真真的赛龙舟为止。这其中的动作大都取之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作。从而让孩子们在由散漫到拧成一股绳的动作表演过程中,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会胜利的重大意义。

四、开发儿童心理宝藏,是儿童舞蹈创作的目的

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不仅对儿童教育、儿童医保、儿童文艺等社会实践领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开发儿童心理宝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在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其规律上下工夫,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舞蹈的文化精髓,不断拓宽儿童舞蹈文化的视野,超越自我舞蹈文化的传统。站在开发儿童心理宝藏的高度,极大限度地开启儿童心灵的窗户,拓展儿童思维的空间,达到提高儿童智商的目的。

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热爱舞蹈。兴趣,是儿童学习舞蹈的基本动力,是儿童与舞蹈保持密切联系、用舞蹈美化人生的前提。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但是,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在儿童舞蹈创作中,要根据儿童好幻想、好奇心强、好提问等心理特征,设计好趣味性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舞蹈的本领,在玩乐中享受舞蹈的美感,在愉快的心境与环境中与舞蹈建立密切联系,并用舞蹈美化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在愉快的舞蹈学习中提高艺术素养,在舞美的阳光沐浴下,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建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调动儿童的情绪,让儿童热衷舞蹈。儿童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年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前期儿童就基本上已能体验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也进一步发展。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工作人员,要着意遴选一些能体现儿童风貌的优秀舞蹈作品,特别是一些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优秀歌曲、地方戏曲、曲艺、民歌、童谣、民间故事、民间乐曲,以及人们熟知的舞蹈故事、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作品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这浓浓舞美的氛围中,调动心理情绪,加深对舞蹈艺术的了解,对人生的热爱,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情绪。

启发儿童的思维,让儿童热心舞蹈。就思维来说,儿童的思维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三岁以前,思维是通过实物,伴随着动作来实现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动作思维。三岁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了,借助物体形象或表象来思考。到了学龄前末期和学龄初期,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和发展。这个时期,儿童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对事物做出直观、具体的概括,能对生活中经历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注意掌握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要从绚丽多彩、生灵飞动、淳厚幽远、积淀丰厚的文化中寻找启发儿童思维的突破口,使他们能尽情地展开思维的翅膀,飞向蓝天,塑造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皮亚杰,傅统先.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一、 儿童心理理论概念

(一) 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心理学学科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最初,是由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对黑猩猩是否具有心理理论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通过该研究,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其后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能力应该是一种推测系统,可以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行为进行预测。具体来说,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是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同时通过这种构建的理论解释来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二) 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模型

儿童心理理论的模型有多种,如理论论、模仿论、模块论、匹配论、社会文化结构理论等多种理论模型。但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前三个理论模型的研究上:

第一,理论论。理论论认为人们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或理解是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并能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理论论强调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一贯性。其代表人物主要有Wellman和Gopnik Meltzoff等。

第二,模仿论。模仿论强调心理模仿过程在获得社会认知知识和技能中的重要性。模仿论十分强调儿童自我反思的经验,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然后通过激活过程把这些有关心理状态的知识概括到别人身上。儿童可以利用他们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通过模仿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

第三,模块论。Leslie等人提出模块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个体的神经系统中,并于个体成熟时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儿童个体的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技能逐步展开的过程。模块论的代表人物是Leslie和BaronCCohen。Leslie提出了3个模块机制:一个是身体理论机制模块,另两个模块都是心理理论机制模块。

以上三种理论各有侧重点,理论论强调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模仿论关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方式,模块论则强调儿童心理理论的生理机制。虽然它们都得到了一些相应实验的验证,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自身无法解释的问题。一些研究者们认为这几种理论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他们认为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之间是互补的。

二、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进展

在早期,心理学家大都将对错误信念的理解看作是儿童心理理论获得的主要标志。Gopnik&Astington等研究者们发现3岁儿童尚未认识到人们关于世界的表征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并且人们是基于这些表征采取行动,而不是基于世界的实际情形而采取行动。

(二)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差异是早期各种社会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能力密切相关,如社交、语言、记忆、思维等。而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速度差异的外部因素则很多。因素一,家庭因素。因素二,同伴关系。

三、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展望

(一) 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趋势

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儿童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人的生命全程。Kuhn明确主张把心理理论研究和认识发生理解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点,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目前国内仅有极少量研究尝试探索6岁后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所以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尚需大量实证研究去探讨学龄期或成人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发生发展机制。

(二) 发展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机制。这发面的研究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心理理论的脑机制研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脑功损伤者的研究,二是涉及正常人与心理理论相关的脑区位置研究。研究者通过确定心理理论的脑区位置以及执行功能的区位置来考察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问题。

(三) 研究方法和材料方面的心理理论研究

早期的一些实验任务往往信息量过大、过于杂,导致儿童理解困难。所以在今后实验任务的设计应多些儿童容易理解的简单实验任务。此外,过去的研究一般是使用言语性任务,而研究表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和言语技能有关,所以这有可能在测试言语理解有困难的儿童和聋童心理论能力的时低估了他们能力,若能使用言语性任务也许可使研究有所突破。

(四) 心理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心理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结论和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很有帮助,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学校,儿童的社会成熟是在学校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与他们通过指示和合作进行学习的能力之间可能有关联。成人怎样帮助儿童获得和提高心理理论能力,教育理论家和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形成元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获得认识技能,提高思维、学习和推理能力等,将是心理理论研究未来的主要取向之一。

篇3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195-03

儿童心理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继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和元认知研究之后,又一个研究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发展的新视角和新范式,这项研究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些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一、心理理论的缘起

Happe等人认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1]。心理理论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心理理论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理论发展良好的个体可以根据他人的思想和需要解释他人的行为,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能力[2]。

(一)普利麦克和伍德罗夫的研究及影响

在《行为与脑科学》(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1978年卷中,普利麦克和伍德罗夫报告了一个检验黑猩猩是否拥有他们所谓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普利麦克和伍德罗夫将“心理理论”界定为:某个个体具有心理理论时,意指该个体将心理状态归因于自己和他人(或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物种)。在研究中他们宣称黑猩猩能够将心理状态归因于他人,因为他们的被试Sarah能够在某种实验情境中表现出对心理状态的认识。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基于心理状态归因的行为认识,“不是复杂的或高级的行为,而是一种原始的行为”,并提出了幼儿是否也具有这样一个心理理论的问题[3]。

之后他们的研究受到了一些批评,评论中三位哲学家(Bennett,1978; Denne tt,1978;Hurman,1978)独立提出,只有采用类似下述程序,才可能发现某一动物是否拥有信念的概念:动物被试看到某一个体将某个物品置于A处,然后离开;然后在这一个体不在现场的时候,被试看到另一个体将物品从位置A转移到位置B;如果这个时候动物被试表现得好像预测第一个个体将在位置A,而不是在位置B寻找物品,才可以认为被试拥有了某种信念认识。这一程序构想就是现在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之一“意外转移任务”的设计蓝本。

(二)儿童错误信念的缘起

80年代早期,奥地利心理学家韦墨和伯纳(Wimmer&Perner,1983)以上述测验程序的构思为蓝本,设计了着名的“错误信念经典任务”,即“意外转移任务”。他们采用这种任务探究了儿童基于他人关于某一客置的错误信念而预测其行为的能力。研究发现:小于5岁的儿童常常作出错误判断;以后的研究表明:能否认识到故事人物拥有错误信念的年龄分界线为4岁。

另一测验(糖果盒故事)验证了上述的结果(Perner,Leekam,&Wimmer,1987),实验者向被试出示了一个盒子(如糖果盒),从盒子外观不能知道盒子内的内容,并问被试盒子里是什么。在被试回答为“糖果”后,实验者打开盒子,让被试知道里面是铅笔,然后将铅笔放回盒子,并问被试:其他孩子在打开盒子之前,会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研究发现,小于4岁的儿童常常作出错误判断――“铅笔”。这种任务也一样可能出现这种错误,在看到盒子里的真实内容后,断定自己一开始就认为盒子里装的是铅笔。

二、“心理理论”的理论模型

心理理论的发展理论面临一个更为特异的问题,即儿童是如何习得意图状态的认识的。以下将呈现相关的五种理论观点:

(一)理论论

理论论是对儿童发展着的心理理论的一种理论解释,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儿童对心理的认识或者理解在本质上是像理论的,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基本特征。理论论强调经验在塑造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经验能为儿童提供其不能理解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最终致使儿童理解这种心理状态并修正和改进他们已有的心理理论[4]。

(二)模拟论

模拟论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来了解他人心理的,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然后通过激活过程把这些有关心理状态的知识概化到他人身上。激活过程是指儿童能够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来体验他人的心理活动状态。模拟论强调心理模仿过程在获取社会认知知识与技能上的重要性。此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假装游戏或角色采择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越来越高级的心理理论[5]。

(三)模块论

模块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该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的时候,心理理论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内。儿童需要通过先天存在的模块化机制在神经生理上达到成熟,从而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经验对心理理论的出现只起到触发作用。模块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心理理论发展与其他认知发展领域之间的分离,但它们难以解释关于社会经验的影响方面的发现,比如关于接受口头教育的聋童的发展延迟问题。因此,模块论本身的发展也有两个阶段:1、心理理论先天模块观;2、修正的模块观。模块论获得的最强有力的支持之一是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有关自闭症的相关研究表明,自闭症者普遍缺乏心理理论,同时他们还存在相应的神经生理缺陷,这支持了心理理论特化模块先天就存在的的观点[6]。

(四)匹配理论

匹配理论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儿童需要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都处于一定的主体地位,并且是等价的,即儿童在心理活动情境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不断观察和再认,儿童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从而逐渐获得关于心理生活的知识[4]。

(五)主导性社会交流理论

相关研究发现社会交流,尤其是成年人或者同龄人中的年长者和儿童的交流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把这种成年人或年长者占主导地位的交流称为“主导性社会交流”。主导性社会交流与匹配理论不同,其并不是一种地位完全平等的交流,一般来说成年人或年长者对儿童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处于主导者的地位。主导性社会交流对儿童的心理理论起着引导及矫正的作用。

以上五种理论各有千秋,其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解释,孰优孰劣各家说法不一。当前理论论、模拟论与模块论是最具竞争优势的三大理论。李小晶等人认为把上述五个理论结合起来将成为一种比较全面的观点。理论论被称之为一种理论,强调心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及相关性;模块论的兴起主要建立在对自闭症儿童的观察与实验之上,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验事实根据;模拟论强调心理理论的生理基础的,强调模仿的重要性。匹配理论强调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等价的主体地位之上,主导性社会交流理论对心理理论发展中的社会交流问题进行了限定,匹配理论和主导性社会交流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理论论的一种补充[4]。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

心理理论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5岁的儿童,并只对错误信念、表面―现实和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进行研究,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发展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都有拓宽。

陈英和在研究中曾提到:一般认为,儿童在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早期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以及不同任务带来的结果差异等方面问题的探讨上[7]。近期研究的焦点转移到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发展机制、在特殊群体上发展差异及心理理论的干预性研究等方面。

陈健芷,李巍巍的研究结果表明:5岁儿童在说服他人时较少使用心理理论能力;儿童从7岁开始使用心理理论的能力急剧提高,可见7岁是儿童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关键期;9岁以上儿童已经基本具备使用心理理论的能力;并且儿童在面对不同地位的说服对象时,并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差异,但面对地位高的说服对象(如父母)时表现得则略差一些[8]。

张婷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区分自己心理状态和他人心理状态能力与执行功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混合成分执行功能与这一能力的密切联系上。在错误信念发展的早期,执行功能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混合成分的执行功能与对自己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工作记忆的执行功能与对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这两对联系上[9]。

莫书亮,苏彦捷在研究中曾指出衡量心理理论能力的任务大多是言语任务,即使有一些是非言语任务,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很难完全排除语言的影响。很难把语言和心理理论完全剥离开来,以便了解在二者的关系中谁是更加基础性的因素。而且在研究中怎么衡量是否存在内部言语,以及内部语言起什么样的作用,相对于外部言语而言,它的作用机制也许更能体现出心理理论操作过程的特点。所以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对特殊人群(如失语症病人)的研究,进一步考虑个体对意图、情绪等心理状态的知觉和推理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以便从更广泛的心理层面来探讨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在个体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系[10]。

任真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结论指出:和同等言语智力水平的正常组儿童相比,自闭症组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明显落后于正常组的儿童,说明自闭症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理论缺损;自闭症组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要远远低于正常组儿童,但是两者的发展序列基本一致,这与Sparrevohn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和年龄、言语智力的相关都显着,但在控制年龄因素后和言语智力的偏相关不显着;言语智力可能是理解心理理论任务所必需的,但不是通过心理理论任务的充分条件[11]。

四、心理理论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心理理论发展的阶段观让人存在一定的质疑。Mitchell认为,不同的操作要求可能会影响到儿童认识错误信念的年龄阈限[12]。现有测评心理理论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自然实验法,测量任务主要采用故事法。具体是通过一些木偶道具、玩具模拟故事场景,或者是通过图画卡片说明故事情节过程,然后向被试提一些问题以确保其对故事信息的准确理解和记忆,然后提问测验问题。“错误信念”任务测量的是儿童的社会理解水平,主要是让儿童听一些短故事,回答关于理解心理状态、情感或错误信念的一些问题。

在实证研究中,如果主试需要向被试讲解故事,这对实验的整体操控和主试的能力将会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是3―6岁的儿童,他们的各项心理机能正在发展但尚未成熟,那么在研究中做到完全的实验室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在实验中一般采用多个主试参与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就很难控制不同的主试对被试产生的影响。例如:主试对指导语的表述(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不同,这时对被试是否会造成暗示将不可估计。那么是否能够克服这一问题呢?或许我们可以将实验程序中的故事情节设置为动画形式,然后由主试将被试的注意力引向屏幕,再播放动画画面,放映结束后主试向被试提问题,为了避免儿童受到短时记忆差异的干扰,可以在提问过程中辅助相关的图片。这个设想是否成立还没有验证,因为儿童心理理论实验任务的重测效度很低,我们对同一名儿童进行两次相同的实验任务似乎不太合理。

五、对心理理论研究的展望

儿童心理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使得“心理理论”的研究走上了成熟的道路。如今,“心理理论”的概念、理论模型、研究范式及发展机制等方面都趋于成形,心理理论成为众多研究者都熟知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多产的研究领域。关于心理理论的研究领域可以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展,它的研究也将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首先,心理理论是儿童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的推理或认知,研究心理状态的每个方面与信念认识的关系是心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心理状态的每一个领域。例如在注意、想象、意志行为、需要、气质、能力等多个方面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上。并且一些认知研究领域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如何,也是需要多加关注的,例如元认知、内隐认知等与信念认识的关系很有必要研究。

其次,一些早期的实验任务信息量往往过大,且过于复杂,这样难免导致儿童理解困难。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任务设计上可以设计一些儿童容易理解的简单实验任务。另外,过去的研究一般使用言语性任务,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和言语技能有一定关系,所以这很有可能低估言语理解有困难的儿童和聋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如果使用非言语性任务进行研究或许能获得新的突破。

最后,尽管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所涉及的年龄范围也越来越宽,它的研究从儿童期、青春期一直扩展至成年期,但毋庸置疑,心理理论研究的核心年龄阶段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儿童早期,迄今最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来自对该年龄段儿童的探究。当然,有关心理理论的研究不只打开了年龄的界限,而且对特殊儿童(如自闭症儿童、聋童等)的研究也逐步走热,关于特殊儿童的研究虽然会遇到很多难题,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会让人非常欣慰,当能够给予特殊儿童及他们的家庭些许建议时,我们的研究就是有意义的。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对正常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与对特殊儿童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以便于能够更好地理解心理理论的发生机制及发展规律,从而促进特殊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虽然现在关于心理理论特殊群体的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其中确切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机制还没有定论,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这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多的,研究的成果或大或小,但滴水穿石的逐步研究总会慢慢地揭开“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面纱。

综上所述,心理理论的观点自提出至今,在理论建构、实验范式、应用研究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期待着有关“心理理论”的研究能够迈向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科院

参考文献:

[1]Happe.,Winner E., Brownell H.The getting wisdom 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2):358-362.

[2]丁艳云,赵俊峰,李培.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10):86-90.

[3]邓赐平.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5-19.

[4]李小晶,李红等.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57-159.

[5]陈友庆.心理理论的研究概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31-38.

[6]Frith,U.,Happe,F.(1995).Autism:Beyond“Theory of Mind”. In: Mehler, J. ,&Frank, S. eds. Cognition and Cognition,The M IT Press, 1995,13-30.

[7]陈英和,姚端维,郭向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56-59.

[8]陈健芷,李巍巍.5―9岁儿童在税负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状况的研究.心理科学.2009,32(2):375-377.

[9]张婷,吴睿明等.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与早期心理理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1):56-62.

篇4

1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

1.1流动给儿童心理带来什么影响

国内很多研究证明,流动给儿童心理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流动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适应不良,即使适应也仅仅是在流动人口这个相对封闭圈子里的适应。虽然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大于乡土归属感,但他们远离城市主流文化,对城市户籍群体有明显的疏离与隔阂,人际交往圈狭溢单一,受歧视和排斥的情况比较普遍,社会支持力量少,对学校满意度偏低[ltn。流动儿童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心理压力过大,抑郁、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问题突出,问题行为突出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和自尊水平都偏低,人格健康水平也偏低o

但也有研究证明,流动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并未出现不良适应,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自豪感高于自卑感,多数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其积极心理品质处于理论的中等及以上水平。有研究还发现,由于流动带来了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体智力方面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流动儿童在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在思维独特性上的发展。

1.2影响流动儿童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流动儿童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类因素,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探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在适应方面,研究者探讨多个或单个因素对流动儿童的总体适应或某一方面适应的影响。胡韬的研究发现,影响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志气、学校因素、社会歧压和家庭因素4个方面,这些因素的影响路径各不相同;周海霞探究了班级环境、师生互动风格和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影响作用和影响机制;何资桥探讨了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父母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影响作用和影响机制。有些研究则探究单个因素对流动儿童适应的影响,如研究学校环境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或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学习环境适应性的影响。还有研究者对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进行心理干预,加强他们的学业求助技能,以促进学习适应。

在心理健康方面,研究者探讨多个或单个因素对流动儿童总体心理健康或某一方面心理健康的影响。邹泓等人发现,教育资源享有状况、师生关系、学业行为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刘正荣把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为两类: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生活空间场所的变动、就读学校的类型、父母职业及收人的状况等,主观因素包括对就读学校的满意度、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以及自我身份认同情况等。在对流动儿童某一方面心理健康研究中,很多研究集中在自我方面。李小青发现,学业行为和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显著相关;申继亮考察了家庭环境特点(包括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自尊水平的影响;方娟发现,流动儿童的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教养方式、负性生活事件与自尊显著相关,并对其进行自尊团体训练;谢丹探讨了影响流动儿童自尊发展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郭金花的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影响流动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的发展。有研究者还探讨了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其它方面,如应对方式在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w,以及针对流动儿童的不良情绪所进行 的心理干预;人格和家庭功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师生关系和其学业行为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家庭环境的特点影响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社会关系、留守时间和转学次数能有效预测流动儿童的幸福感,而个体的大五人格、乐观和掌控感影响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2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国内研究考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经历了从表面的现象分析,到状况k查研究,再到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探讨,最后到干预措施的实施,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至今已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四方面不足。

2.1忽略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

研究者普遍对流动儿童存在认识偏差,常给流动儿童贴上“心理弱势群体”或“问题群体”的标签,认为流动儿童必定会出现各种适应和心理问题,甚至这些把问题归结为是流动儿童自身心理素质的欠缺。所以,很多研究集中在探讨流动儿童的适应困难和心理问题。但实际上,有的流动儿童可能会适应良好甚至是很出色,生活的挑战没有难倒他们反而锻炼和塑造了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独立、乐观、包容、感恩、抗逆性等。即使有些流动儿童的确表现出各种适应困难和心理问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自身素质所导致,但更多的是由于家庭、学校、文化、社会和政策等多种外在不利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引起。所以,研究者要摒弃偏见,除了要关注流动儿童的适合和心理问题,更要注重挖掘、宣传和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并从家庭、社区、学校和政策等多个层面上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

2.2研究取样存在偏差

流动儿童的研究取样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首先,研究者选取的被试多是就读于中小学6-14岁之间的流动儿童,忽略了对年龄更小或更大的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小龄流动儿童在迁人地土生土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他们的城市适应和心理状况跟那些带着乡土文化迁人的流动儿童是不同的;而大龄流动儿童有的已经进人迁人地的劳动市场,他们现所面临的就业、婚恋等相关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其次,研究者选取的流动儿童几乎都是在校的流动儿童,那些非在校的适龄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心理状况很少有研究者关注。第三,大多研究只选取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的流动儿童作为被试,而忽略对小城市或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农村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最后,多数研究只关注农民工子女,很少关注非农民工子女这些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而城市流动人口是一个异质的群体,他们分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子女与处于较高社会阶层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和融合状况是不一样的。总之,国内研究的取样多集中于大中城市在校的中小学农民工子女,忽略对其他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

2.3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篇5

0~3岁婴幼儿时期是脱离母体后第一个阶段,身体成长从不能独立行走到能够运用双手接触事物,从不会说话到能够进行简单的发音,心理状况也由懵懂状态慢慢与外界建立信任。因此,重视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积极探索父母和保育人员的有效教养方式,对于0~3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0~3岁儿童心理发育的评价

0~3岁儿童心理客观来说就是人脑的发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些映像,换一种说法就是儿童心理的发育与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一些心理反映就是大脑功能的反映。我们可以依据0~3岁儿童的大动作(如坐、立、走等)、精细动作(如抓握、手眼协调等)、语言、记忆、意志、个性等形式的活动来检查他们的心理发育情况。由于0~3岁的儿童主要以行为活动为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这些动作行为所体现出的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他们的心理发育。当然大部分3岁以后的儿童智力活动相较于行为活动会比较突出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进行评价。

二、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理念

(一)关爱身心,满足需求

对于婴幼儿的情感关怀应该放在第一位,要积极的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的原则,对儿童进行关爱,用丰富的亲情满足儿童的心理成长需求,从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宽松舒适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健康愉悦的发展,让婴幼儿开心、开口、开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以养为主,融教于养

对于婴幼儿来说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成长的基础,在注重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的同时,首先要把儿童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坚持教育与保育同时进行,让儿童在自然成长中做到教养合一,促进婴幼儿心理和生理共同的发展。

(三)关注发展,顺应天性

对于婴幼儿心理健康教养,需要全面关心、关注和关怀他们的成长历程。每个孩子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心理教养过程中对于每个孩子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应该要正确对待,要充分给婴幼儿创造经验获取的机会和搭建发展潜能的平台,让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尊重婴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努力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健康心理。

(四)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养研究,除了重视浅层次的身体发育和情感需求以外,对于不同婴幼儿的感知、运动、语言、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差异要进行仔细的观察,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机会,激发婴幼儿的潜能,为心理健康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策略

(一)创设舒适环境,提倡亲近自然

0~3岁婴幼儿对于环境有着极其敏感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的过程中,需要打造舒适环境,让儿童在亲近自然的氛围中形成健康心理。主要措施如下:创设温度、适度、光线适宜的睡眠环境,从而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孩子提供安全、舒适、卫生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在充满亲情的环境下进行活动,用丰富的亲情满足儿童的心理成长需求,让儿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户外活动空间,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并通过户外活动增强孩子的体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保障。

(二)创造沟通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当0~3岁儿童随着身体慢慢的长大,能够具备一定的交流意识的时候,成人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在亲子沟通中,婴幼儿能够感受到成人对他的关爱、尊重,使婴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父母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婴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促进婴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创造有效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养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教养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要相信他们的实力,充分创造和利用有效资源培养他们的独立和自信。如: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杯子喝水,主动抓拿玩具,多给他们提供独立运动和自由运动的机会,让孩子推着儿童车或者扶着桌子慢慢行走,培养孩子自己洗手、洗脸、脱袜子等,还可以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图画书,进行亲子阅读,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从而满足儿童成长的各种需要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当然,满足儿童的需求并不是一味的溺爱,对于儿童不合理的需求要进行正确的制止和拒绝,并进行有效规范,保证儿童良好心理性格的形成。

四、结束语

总之,家庭教育在0~3岁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注意自己所采取的方式是否恰当,不要出现漠视溺爱等不良现象。为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家长可以收集一些正确的赏罚办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应更好的学习,多与专业人员沟通,并且以身作则为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养形成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