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1

在医疗卫生领域,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艺美术,是一种很重要的宣传手段。在健康教育中,工艺美术更多的应用到健康教育的场馆建设中。在特定的健康教育中,如何恰当的展现出工艺美术技艺和思维方式,是当前健康教育美术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工艺美术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近几年来,许多的城市都在建设健康教育园,园内展览的内容深入浅出,有效的达到了宣传的效果,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健康教育园中,无论是图案设计,还是展板、灯光、动画、模型等,都很好地运用了工艺美术,使得健康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的吸引人。工艺美术的应用使得平面的健康教育内容变得立体化,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效的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在展览内容中,利用工艺美术制作而成的生活用品、人体器官等都非常的逼真,让人们观看之后拥有更强的视觉感触。

实际上,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可应用到工艺美术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展览馆布展、设计健康宣传册内页等。另外,工艺美术还可以运用色彩、图案等工艺使装饰、陈设、健康产品的包装设计等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在健康教育工作中,会涉及到宣传板报、宣传画册等宣传手段,利用工艺美术中剪纸、装饰等艺术手法,使传统文化融合到宣传工作中,让健康教育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

二、工艺美术与卫生美术在健康教育中的表现异同点

卫生美术主要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疗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枯燥深奥的,卫生美术通过艺术语言将卫生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使卫生知识变得有趣活泼而且有寓意。卫生美术的特点是构思独特、色彩鲜明、艺术感染力强,通过卫生美术鲜明的艺术特点,使观看者主动接受医疗卫生知识,从而使观看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均得到增强,最终达到帮助人们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目的,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卫生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卫生画刊,卫生画刊中的主要宣传是卫生宣传画和卫生科普画,这是将美术应用到健康教育中的基本形式。

在工艺美术中,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对物体的本质进行加工和制作,从而使物体带有一定的特殊效果,更为符合人们的视觉美感,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和技术。工艺美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工艺与美术设计结合起来,并促使二者相互融合、渗透。在现代,工艺美术的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比如大型展览、广告设计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当中。

将工艺美术应用到健康教育中,除了要将特定的内容表现出来以外,还要采用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形体语言,将健康教育抽象的内容以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在对照自身的过程中,改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逐渐的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工艺美术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要求

1.工艺美术作品要与健康主题一致

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品时,工艺美术会应用到五颜六色的材料和美术技巧,从而使宣传品具有观赏价值,让观赏者在观看时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宣传的目的。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在工艺美术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不断地出现,所以,健康教育在应用工艺美术时要注意要与时俱进。首先,对于健康教育的科普材料,要审定其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代表性;其次,在保证健康教育可行的前提下,将自己放在观赏者的角度来审视科普材料,从而使设计出来的工艺美术作品符合观赏者的思维方式;最后,在设计工艺美术作品时,要与健康主题一致,在确定健康主题的前提下,根据科普材料确定具体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这样一来,设计出来的美术作品就会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健康教育的科普知识。

2.对健康教育美术者的要求

首先,作为一名健康教育美术者,要具备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主要包括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只有对这些健康教育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工作时全面的理解某一专题的科学道理,从而设计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准确、科学的工艺美术作品。

其次,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除了基本的素描、速写等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健康教育美术者还要具备操作电脑、使用图像软件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所以要具备一定的电脑技术。

最后,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健康教育中的工艺美术同样也是创作,所以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设计工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健康教育美术者的想象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工艺美术为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在现代,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这也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工艺美术被应用到健康教育工作中,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宣传预防各种疾病的工作中,可以利用工艺美术制作各种宣传画册,也可以将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运用到宣传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宣传的效果,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疾病的危害,并懂得预防的知识。工艺美术在为健康教育工作服务时,除了运用工艺美术特有的设计理念来宣传健康教育内容之外,还要坚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更好的宣传健康教育。

结论:

工艺美术拥有着特殊的技艺和思维方式,将其应用到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够促进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改正自身不良的卫生习惯,养成正确的、健康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占友.工艺美术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首都公共卫生,2011,5(01):35-36.

[2]杨晶霞.工艺美术在健康教育中的表现形式[J].江苏卫生保健,2009,(03):54.

篇2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病人恢复健康而有活力生命的最佳选择。对10例肾移植术后因缺乏自我保护常识而致不同程度并发症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肾移植术后病人10例,男7例,女3例;35岁~65岁;2例因劳累及饮水量不足,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尿路感染;1例因移植后效果不佳,继续行抗排斥、血液透析治疗;1例因饮食不当,致肾功能逐渐丧失,行移植肾摘除。通过对10例肾移植术后病人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病人术后异常情况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减少,生活质量提高。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后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病情多变,加上医疗费用昂贵,使病人和家属产生急躁情绪而出现焦虑,心理负担较重。根据病人生理、心理等特征的不同,加强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多巡视,帮助病人稳定情绪,向其解释治疗计划,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使病人感到亲情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1]。

2.2 一般护理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给病人以心理安慰,使病人心情舒畅,消除因住院引起的恐惧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通风2次,通风时注意室温在20 ℃,湿度60%,同时注意病人保暖,避免受凉。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高热38 ℃ 以上者,4 h测体温1次,遵医嘱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术后24 h内每小时测血压、脉搏1次。24 h后若病人血压脉搏稳定可改为4 h测定1次。

2.4 口腔护理 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溃疡、口腔炎,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给予生理盐水、1%呋喃西林或5%碳酸氢钠液含漱,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进食欲,预防口腔感染。

2.5 皮肤护理 及时更换被服,保持床铺干燥、整洁、舒适、柔软,嘱病人勤换内衣,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皮肤颜色等有无异常,减少皮肤感染。

2.6 饮食护理 病人术后禁食,肠道排气后可进半流质饮食,1 d~2 d后可改为普通饮食。饮食应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嘱病人少食多餐,鼓励多饮水,饮水量不少于2 000 ml/d,但忌食各种补品,以免诱发排异反应。

2.7 记录出入量 每日准确记录出入量,术后24 h内每小时记录1次,以后可根据病人情况改为4 h记录1次。观察尿液性质和量。

3 健康教育

3.1 自我护理指导 指导病人自我护理方法,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病情复发、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检查移植肾的大小、软硬度,触摸时有无疼痛以及伸直下肢时有无牵引痛等。预防感冒,肾移植病人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注意增减衣服和自我保健,避免到公共场合或与有感染的人接触,出现咳嗽、发热及其他不适应立即就诊。

3.2 饮食指导 控制饮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缓移植肾功能减退,减少抗排斥药物引起的并发症[2]。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并告知病人少食多餐,根据尿量、出汗多少决定饮水量,不能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肾脏负担。口味清淡,避免油腻,注意平衡营养,以优质蛋白质、高热量和多种维生素、低脂、少盐、易消化饮食为好,多吃水果,尽量避免食用豆制品,多食绿色蔬菜,避免进对胃肠道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等,戒烟、酒,少食用嘌呤类如海鲜类、动物内脏等,限盐,补钙以防止骨质疏松。不吃或少吃罐头制品,严禁服用人参、蜂乳之类补品,以免诱发排斥反应。

3.3 活动指导 身体锻炼对病人恢复重新生活和工作的信心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如散步、打太极拳,增强体质,多呼吸新鲜空气,避免直接暴晒于太阳下,可戴太阳帽、涂防晒霜。锻炼强度由少到多,不要伤及藏在髂窝里的移植肾。

3.4 门诊复查 定期到门诊复查,开始为每周1次,病情稳定后3个月~ 6个月逐渐改为2周1次,6个月~12个月后,每个月或2个月1次。主要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环孢素a(csa)浓度测定,必要时检查胸片,移植肾b型超声,掌握移植肾的功能情况,控制血压、体重,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停药,如出现高热、咳嗽、咽痛、少尿、尿路不适感、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诊,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肾移植术后的护理对病人的恢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健康指导,帮助病人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移植肾寿命的关键。

篇3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改进、观念的更新及药物应用,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生理应激干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许多研究表明,靠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尤其是患者的心理应激。有鉴于此[1-3],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应激干预方法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焦虑是术前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最典型的表现,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恐惧等复杂的情绪综合交织而成的反应,据报道发生率为23.33%~88.64%[4],而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焦虑程度不同,术前1 d的焦虑值最高[5],对于即将进行的手术可能会造成伤害和危险以及意外,而发生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不良反应。因此,对患者术前焦虑实施有效干预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科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对焦虑程度高的患者进行音乐减压放松及足浴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探讨对手术前一天焦虑患者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2月起入住我院妇科的手术患者,在入院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定,筛选出有焦虑的患者(根据焦虑自评量表,得分>50分为焦虑患者),然后抽取3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7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种、手术方式、常规护理技术等均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照方法,对在音乐减压放松下足疗培训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前一天焦虑情绪影响进行观察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术前一天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手术及麻醉方式,术前准备的配合,术前饮食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时做好心理护理,针对性的做好健康教育。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施妇科健康教育新模式,即实施音乐背景下足疗培训。音乐治疗是系统的应用音乐特性对人体的影响,协助个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和情绪的整合,音乐精神减压放松在我科音乐治疗学习背景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从患者对音乐的了解中选择适合患者康复的音乐,以达到音乐治疗的目的。足疗培训: 足部是血液循环的最差部位。通过温水的刺激,能够促进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环,使足部血管扩张,加之按摩的刺激,可改善患者足部经络的传导,使肌肉放松,对消除疲惫和紧张感具有很好的效果。干预组在温馨舒适的房间,备好温开水随时饮用,让患者双脚浸泡在水温40℃左右的水桶中30 min,指导患者按摩的足部反射区(子宫、卵巢、输卵管、、生殖腺、失眠点),顺序为先左后右。足部按摩顺序:排泄反射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排泄反射区。

1.2.2 评价方法

1.2.2.1评价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该量表由Zung编制,用于评估有焦虑症状个体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的依据。量表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总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我国对量表进行了修订,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比较术前1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经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焦虑程度。最后分析总结该研究的价值所在。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表1。

3 讨论

3.1目前没有类似综合护理的相关文献报导,有关文献只是单一的采取某一种方法对术前焦虑进行干预,本实验将妇科健康教育新模式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方面的研究,减少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从而更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3.2通过从患者对音乐的了解,选择适合患者康复的音乐来进行音乐治疗,直接体现出患者的主观选择,让患者可以参与进来,对减轻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足疗培训再加上和与常规术前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让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自身手术及麻醉的方式、术前饮食、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远宾,王小华,马君志.围麻醉期音乐疗法对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9(04):41-42.

[2]马英,何德礼,景璐石,等.音乐干预信息支持系统对术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06):1024-1025.

篇4

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其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同时,在维护和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方面,艺术教育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可以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长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把生计的压力转化为学习压力,无情地砸给中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能转化为动力,有些学生稍遇挫折就承受不了,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尤其在大考之前,紧张、焦虑,以至于难以正常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本身还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如果能够再进一步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给大家来分享和讨论,那就可以达到一种升华,不仅使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同时也使参与欣赏和讨论的同学得到提升。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音乐、歌、舞来抒感,发泄情绪。

艺术体验本身是轻松的,是发自内心的,可以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这种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舒缓紧张情绪,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就能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心理。

(二)艺术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由于先天的一点缺陷、后天的一个遭遇、家庭教育的疏忽、校园生活中的一个事件等等。一个患有皮肤病的学生因为自己的疾病而受到冷落和歧视,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想象教师、父母、同学甚至所有的人都讨厌和蔑视自己,于是他确立了一套保护自己、对抗外界的行为准则,他不相信帮助,不跟别人合作,不遵守纪律,不尊重他人,进而不去认真地对待任何事情,包括学习。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如果从学习入手,帮他找回自信,比较难,因为他落下的功课太多,基础太差,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寻找契机,比如艺术。艺术的种类是多样的,学生不爱美术,可以试试音乐或者舞蹈和戏剧。如果这个学生喜欢歌唱,而且声音很好,但是他拒绝表演唱歌,可由音乐老师事先录下他的声音,在学校电台播放。学生在这方面的才能被认可的同时,找到了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方法,找到认真对待一些事情的信心,找到了克服自卑感的突破点。同时,音乐的美好的旋律、歌曲的热情奔放和真挚美好的情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成一种的精神力量,稳定而牢固地沉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他逐渐走出扭曲的心理状态。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调解人际关系

现今独生子女众多,他们在家享受父母全部的爱,从不需要与谁分享,平时少与同龄人合作和交际,所以极易出现集体意识差,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介入艺术教育,是必要的。很多艺术形式不能单独完成,需要大家的合作,比如合唱、器乐合奏、多人舞蹈、戏剧表演、举办画展等,这些艺术形式只有在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就迫使同学们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互相关心、亲密合作。这样的活动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调节人际关系。

(四)艺术教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对抗行为,削弱敌对情绪

中学生正处在逆反期,心理状态极为敏感。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没有原则性,心情好时就多放纵,心情不好时又多指责,这使得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下降,对孩子的说教软弱没有说服力,最后,父母只能依靠强硬手段去保持自己对孩子的支配权。这样就造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家长、对教师产生对抗行为。

艺术活动是轻松的,互动的,有利于家长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平静、理智地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的,没有压力,很少争执,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消除学生对教师、家长的抵触情绪,从而缓解对抗行为。

二、艺术教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坐姿,保护视力

视力问题是家长、孩子都头疼的问题,其根本原因除了用眼过度外,还有不正确的坐姿和不良的用眼习惯。

绘画时,绘者为了全面地观察画面,必须挺直身体,把头部尽量向后拉,以便使眼睛与画面保持最大的距离。同时,很多乐器在弹奏时,也要求学生挺直身体,这种姿势如果经常重复,养成习惯,便有利于改变学生的错误坐姿,从而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站立、行走姿势,促进形体完善

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书面的成绩,再加上学校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些都致使很多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站立、行走习惯。艺术教育可以弥补这一欠缺。

人的形体健美和运动技巧的形成,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健美体魄之美。学生可结合舞蹈课,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形体,完善运动技巧,使自己的身体向着和谐、均衡、健美的方向发展。

(三)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

很多艺术活动,要求学生到室外或者大自然中进行,这种投入自然的过程本身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开阔眼界,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

除此以外,艺术活动是一种平静、舒畅、共同协作的活动,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冷静、全面地考虑问题。很多的不协调的关系,比如师生之间的冲突,情感的裂痕,可以在这种氛围中得到改善。同时,艺术带给人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它能够深刻地沉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给学生的情感领域予巨大的影响。面对目前中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施行艺术教育这一办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塑造全面、健康的新一代接班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祥.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季浏.体育与健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藤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1.首先从电脑的微波对身体的危害来说。电脑的低能量的X射线和低频电磁辐射,容易引起人们中枢神经失调。英国一项电磁波研究证实,电脑屏幕发出的低频辐射与磁场,会导致7至19种病症,包括流鼻水、眼睛痒、颈背痛、短暂失忆、暴躁及抑郁等。虽然现在还没有人知道电脑放出的辐射对人体健康到底有多大影响,但其存在电磁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电脑机箱中的各种配件以及外部设备,诸如UPS、打印机、扫描仪等在工作时,都在向外界发射无线电波。当人们身处这些电磁污染之中时,有可能导致白血病发生率的升高。

2.操作者不合理的使用姿式或操作时间过长也容易造成身体各方面的不适。如果做姿不对更容易造成,腰、颈、肩、肘、腕部等的疾病的发生;长时间的操作键盘及鼠标也容易引起手指及上肢麻木等症,若感觉到疼痛时,说明手指和上肢受伤了,医学上称这种症状为“腕管综合征” 。另外,如果背部时常感觉麻木,也是背部关节遭受损伤的前兆。易得椎尖盘突出等证,长时间的坐姿,也容易诱发痔疮以及胃下垂等症。

3.注意力对电脑过于集中也会造成不良响。在操作电脑的过程当,大部分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这是正常的,若注意力的时间过长的时候,会引起脑部充血,造成头痛,头晕、目眩的后果,甚至时间太过长的话会引起暴盲,脑部缺血、缺氧而发生死亡现象的发生。据报道,日本一个中学生因为玩游戏时间过长(两天一夜)而发生暴盲现象。还有报道说,有一青少年,因为在网吧玩游戏因缺气导致死亡。以上两个死亡案例,均是因为操作时间过长,注意力过于集中而引起的。

4.操作电脑时间过长对人体的危害。我们时间的在电脑屏幕前工作,眼睛盯在屏幕上时间不离,更容易诱发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眼红等症。

5.电脑及扫描仪等辅助设备产生的噪音也容易引起人的记忆混乱,及心烦等症。

6.过于迷恋网络,易导致网络综合症。长时间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容易造成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严重者发展成为网络综合症。该病症的典型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无愉、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减少、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7.另外电脑中还存在很多有害的金属及化学物质。如:镉:电脑半导体/电池/电路板,镉会积聚在肾肌、骨骼和血液之中,影响肾肌机能、妨碍生长、破坏骨骼和減低生殖能力。它也属致癌物质,会引致肝癌、肺癌和前列腺癌;铅,存在电路板和在电脑屏幕的显像管CRT,根据1996年世界卫生资料,铅对孕妇、胚胎、婴儿和6岁以下的小孩的健康影响最深。它会破坏中央及周边神经系统,影响內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和。此外,它可能致癌;水银用於电路上的继电器和接线器,水银主要会影响人体脑部控制视力、协调和平衡的功能。而孕妇也会將甲基汞透过胎盘传给胚胎,导致婴儿脑部受损,甚至弱智;溴化防火剂 PBDE,电脑的电路板、连接器、塑胶外壳和电线,PBDE化合物会影响肝脏、甲状腺激素累积在血液和母乳之中。其中octaBDE和decaBDE更会影响生殖能力和在肝脏产生肿瘤。

以上七点是电脑对人体的危害,难道它对人体有这么多的危害,我们就不去用它了吗。不,电脑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学生、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避其不利,尽量减少计算机对我们的危害,让其更有效的为我们服务。具体的防治方法有如下几点:

1.适当的运动。这个运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操作计算机一个小时左右,我们可以做一下操,也可以跳几个绳等,都有利于,我们对氧气的吸收,对于大脑的有氧呼吸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以来也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保证肢体各部位的血液供应。绶解身体的紧张状态。这个活动时间可掌握在十分钟左右。

2.注意电脑工作室里的环境。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在荧光屏上而产生反光,工作室内要保持通风干爽,使那些有害气体尽快排出,尽量用非击打式打印机工作减少噪音等等。

3.注意正确的操作姿势。操作时坐姿应正确舒适。应将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安装在与操作者胸部同一水平线上,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应有足够的空间伸放双脚,不要交叉双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4.注意保护视力。要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放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5.注意补充营养。电脑操作者应多吃些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以补充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多饮些茶,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质会有利于吸收与抵抗放射性物质。

6.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电脑荧光屏表面存在着大量静电,其聚集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和手的皮肤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等。

篇6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易位妊娠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8 例易位妊娠手术患者随机抽样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另一组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将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对医疗护理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易位妊娠手术患者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使患者获得了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关键词 临床路径;易位妊娠;健康教育

临床路径是医疗和健康机构的一组成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检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指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程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目前健康教育越开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临床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科通过对易位妊娠手术患者应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2 年5 月到2013 年6 月在清苑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易位妊娠患者118 例,年龄18—42 岁,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58 例另一组为对照组60 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试验组)的患者通过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充分收集有关资料,评估健康教育的内容、教育时间、实施方式等情况下,结合本科实际情况,征求科主任和主管医师及护士长的意见后,制定健康教育的路径,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观察每一位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实验组明显先进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在易位妊娠手术中的重要性易位妊娠手术往往给患者带来特殊的心理问题,随着原发病的解除患者又出现了新的焦虑紧张情绪,以致于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2]。通过实验观察,易位妊娠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患者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更是医患上方相互沟通的桥梁。

3.2 实施临床路径明显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改善了医患护患的关系

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将健康教育贯穿整体护理的始终,及时评估教育效果,成功的经验发扬巩固,提高了业务水平,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尽早康复,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全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3 异位妊娠临床分析

易位妊娠是指:妊娠时受精卵着床与子宫腔以外,包括输卵管妊娠,腹腔妊娠,卵巢妊娠,宫颈妊娠和阔韧带妊娠等。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可危及生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及西方性解放思想逐渐被我国青少年所接受、仿效,婚期性行为随之而来的异位妊娠的发生率逐渐增多。及时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了解异位妊娠的危害性,可以减少易位妊娠的发生率。

3.4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易位妊娠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大大的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健康教育路径,使患者了解了更多的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提高了自我保健和护理能力,并增加了出现不足时的应对能力,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可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降低保健费用。本观察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显著高于教育前。此外,实施临床健康教育路径使护士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在整体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教育、指导、评价的作用,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和工作责任心,使护理质量大大提高。在教育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篇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研讨会对新一代人的呼吁是:“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正如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所说的:“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1]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最能穿透某些人的感情麻木的铠甲,使受教育者在内心留下深深的印痕。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一)让艺术文化“润物无声”

校园艺术文化是指校园中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潜在的艺术教育资源,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积淀下来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育人优势,对学生的心灵涵养、美好灵魂的塑造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校园艺术文化包括物化的艺术文化与非物化的艺术文化。物化的艺术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文化,如校舍建筑、场馆设施、花草树木、园林景观、雕塑饰物等各种散发艺术气息的东西。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外化与体现。绿树成荫的校园大道,芬芳四溢的花苑草园,错落有致的雕塑景点,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廊,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学校的精神文化在校园非物化艺术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虽不具备校园物化艺术文化直观可视的特点,但它是学校艺术气息、生命活力的体现,对学校师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认同,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二)用人格塑造人格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与教师朝夕相处中,不仅观察、模仿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方式、艺术表演技巧和风格,而且还模仿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精神风貌、气质等,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就刻上了教师的人格特征的印记。艺术学科教师一般都毕业于艺术类专业,在人格特征上,与毕业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相比,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好奇心较强,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擅长形象思维,有较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自我意识突出,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等等。艺术教师如能充分发挥其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以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去影响并陶冶他们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艺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所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为此,艺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以人格去影响、感染、塑造人格。艺术教师应该牢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三)挖掘艺术学科及优秀艺术作品的教育力量

舞蹈艺术通过优美的动作、婀娜的身姿、独特的造型及其所塑造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古今中外许多的事例表明,舞蹈艺术造就了人坚定不移的事业心和满腔的热情;诚实、认真、正直和顽强的意志。音乐艺术通过多样的节奏、丰富的音色、悦耳的音响、优美的旋律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有研究者专门研究了合唱艺术对学生人格美的塑造作用,指出:合唱的艺术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合唱的节奏规范能磨炼学生的自控力,合唱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合唱的高度统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绘画、书法等通过直观的形象、优美的线条、巧妙的布局、多样的造型等等,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艺术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各艺术门类的人格教育因素,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情感、善良的人性,易引起学生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正如滕守尧先生所认为的:“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4]为此,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选艺术作品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们认真地欣赏、细心地品味、真切地感受,从中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

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注释: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4).

篇8

我国提倡美育的先驱首推先生,他早在1917年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历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时,大力倡导美育,其影响之大,可说是美育史上的盛事。

原国家教委何东昌同志在1986年也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任务不应看作是培养几名艺术家,或者创作几件艺术作品,而是要造就新的1代有敏锐的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综合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和建造美好世界。

在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设计师、画家或者音乐家,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培养“和谐健康的人”(艺术工作者)这1重要任务。美术课程是对美育具有实施意义与实践效果的重要艺术课程之1,所以在普通高校的课程中,开设美术课(公共艺术选修课),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是符合教改精神的,也符合年轻人的情感特点。

1、通过艺术的带领与宣泄作用,促进健康和谐人格的形成

我们只要随手翻开报纸,就能看到1则则关于学生情绪失控、行为变态的报道:清华大学1学生危害动物,广州1些高校1年中有多名大学生、研究生自杀……这些类似的报道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在高校中,孤独、抑郁、狂暴、易怒、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正困扰着“天之骄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精神世界的贫乏、单调造成了心理的变态扭曲,各方面的压力与脆弱心灵的矛盾而导致内向——孤僻——冷漠——封闭,使有的学生缺乏热情与激情,从而不能产生对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的动力。

篇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研讨会对新一代人的呼吁是:“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正如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所说的:“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1]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最能穿透某些人的感情麻木的铠甲,使受教育者在内心留下深深的印痕。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一)让艺术文化“润物无声”  

校园艺术文化是指校园中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潜在的艺术教育资源,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积淀下来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育人优势,对学生的心灵涵养、美好灵魂的塑造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校园艺术文化包括物化的艺术文化与非物化的艺术文化。物化的艺术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文化,如校舍建筑、场馆设施、花草树木、园林景观、雕塑饰物等各种散发艺术气息的东西。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外化与体现。绿树成荫的校园大道,芬芳四溢的花苑草园,错落有致的雕塑景点,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廊,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学校的精神文化在校园非物化艺术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虽不具备校园物化艺术文化直观可视的特点,但它是学校艺术气息、生命活力的体现,对学校师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认同,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二)用人格塑造人格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与教师朝夕相处中,不仅观察、模仿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方式、艺术表演技巧和风格,而且还模仿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精神风貌、气质等,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就刻上了教师的人格特征的印记。艺术学科教师一般都毕业于艺术类专业,在人格特征上,与毕业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相比,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好奇心较强,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擅长形象思维,有较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自我意识突出,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等等。艺术教师如能充分发挥其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以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去影响并陶冶他们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艺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所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为此,艺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以人格去影响、感染、塑造人格。艺术教师应该牢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三)挖掘艺术学科及优秀艺术作品的教育力量  

舞蹈艺术通过优美的动作、婀娜的身姿、独特的造型及其所塑造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古今中外许多的事例表明,舞蹈艺术造就了人坚定不移的事业心和满腔的热情;诚实、认真、正直和顽强的意志。音乐艺术通过多样的节奏、丰富的音色、悦耳的音响、优美的旋律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有研究者专门研究了合唱艺术对学生人格美的塑造作用,指出:合唱的艺术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合唱的节奏规范能磨炼学生的自控力,合唱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合唱的高度统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绘画、书法等通过直观的形象、优美的线条、巧妙的布局、多样的造型等等,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艺术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各艺术门类的人格教育因素,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情感、善良的人性,易引起学生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正如滕守尧先生所认为的:“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4]为此,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选艺术作品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们认真地欣赏、细心地品味、真切地感受,从中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  

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注释: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4).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06-02

艺术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至于整个青年学生成长过程又是重中之重,并始终扮演着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的角色,是一种能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发展与加剧,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最直接的就是外在压力如学业与就业,当这些转化为内心的压力时,各种心理问题就会不断暴露,如较突出的焦虑、郁闷、忧郁等情绪反应,消极、逆反、失眠等表现症状,如果在此之前或此时能充分发挥出艺术学习与教育的心理治疗作用,那么这种不良表现或许将远离学生。艺术可以陶冶性情、缓解压力、提升修养,当大学生参加艺术教育的活动时,其自身的紧张心态将得到调整,日常生活中压力与困惑,也可得到释放,从而逐渐平复心态,充实心灵,以一种更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面对诸多的社会、生活的挑战。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大致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陶冶情操

情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美好的情感,不仅能带给人们积极的生活心态,更可以使人们有稳定、协调的生活情绪。而艺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别的根本在于其能够培养人的善良、爱和亲情等情感元素。在当今物质条件相对丰盈,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求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而适时适当的艺术素质教育在此种情况下就起到极大的弥补和丰富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如当你聆听或演奏不同情感色彩的音乐时,内心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相应的情感反应;当你进行绘画创作时,作品本身就折射着你自身的某种内心争斗,而表现于绘画中,流露出一种潜意识的情感。如此种种,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宣泄感情,更可以使一定时期或状态下的心情得以寄托或完全放松,于人于己不无裨益。这是任何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

2.完美性格

人的个性和人格不是先天附带的,而是后天环境塑造的。在贫困、责备、苛刻、压抑、愚昧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抑郁、自卑、急躁、固执等性格,此种现象表现在个人欲望强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等。研究资料表明,性格偏执、情感偏激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健康的个性、良好的人格不论是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还是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都能很容易为环境和大众所接受,试问有谁不愿与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乐观向上的独立性、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现实的生活态度的人打交道呢?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们的防御心理较少,极易将人生过往的各个时期的压迫情感,或忧郁记忆,或不良情愫等内容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构建,以展现对生活、对未来的期望与憧憬。所以说艺术素质教育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素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完美个性。因此在校开设艺术课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感化、培养大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更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美的享受,促进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

3.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使他们感悟生存压力,具备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明白做人,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作为美育核心的艺术教育,理所当然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必不可少的组成,而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合作与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都较弱,他们在面对异常现象时所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强迫等症状较为严重。这一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引进艺术素质教育治疗方法。

许多在家庭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学生,在素质艺术教育活动中,他们反而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艺术追求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并进行分工,在他们成功时会相拥以泣,失败时彼此勉励,通过平时的一些工作和观察,发现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类教育活动的同学性格更加开朗,更善于与人交流,几乎在这类人群中未发现有心理疾病。艺术素质教育对情绪情感、心理困惑与失落等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调节性,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多数不健康的心理均可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改善。同时艺术教育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医疗的实践也证明,艺术活动对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精神分裂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美感及创造力,而且会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艺术教育辅助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其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的途径

当代高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但活动目的单一,就心理谈心理,为活动而搞活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害怕参与这类活动,并使他们感到厌烦。而艺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其自愿和引导,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接受教育,所以通过艺术活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内部艺术团体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各类高校组建的合唱队、舞蹈队、礼仪队、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在吸纳诸多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而组建成立后,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极大地调节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活状况。近年来,高校艺术社团发展呈现出综合型与生态型相结合的新视野与新趋势,不仅包含了多种艺术种类如舞蹈、合唱、乐器等部分,还在多种艺术种类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关系,形成一个动态整体,参与其中的学生不再局限于接触一种艺术形式,更可以扩大感知与体验,培养更加开放的思维与通达的心胸,这样的群体不仅可以给予参与者更多的心理归宿感和安全感,其中同伴教育也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深入思考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深入挖掘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学生潜能,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4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实验组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55.2±6.3)岁;文化教育方面,小学教育及以下102例,中等教育87例,高等教育51例。对照组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55.1±6.6)岁;文化教育方面,小学教育及以下101例,中等教育82例,高等教育5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医院健康教育进行护理。术前做好教育工作,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后,检查化验结果,与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交谈,对手术方案进行一定了解。对家属进行一些必要的健康教育,促使家属全力配合。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例如预防感染、清洁卫生等常见知识[3]。缓解患者心中的不良情绪,加强心理疏导,避免患者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开解患者,针对患者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相关情况,使患者进手术室时可以减轻一些陌生感。术中要注意营造舒适的氛围,护士对患者进行安抚,取得患者的信任。保持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状况,准备好常用物品。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前后不良情绪产生情况,术后调查患者对手术及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采集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探讨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焦虑等不良情况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后,对两组患者手术及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1%。

篇12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也伴随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发生,如青少年犯罪率明显升高,特别是初中生打架、斗殴甚至杀人事件时有发生。据调查,很多初中生的心里状态都未处于最佳,心里扭曲或者病态心里大有人在,严重威胁着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和心里健康的发展和社会家庭的和谐。对于加强初中生心里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未来前程。音乐艺术代表着一种美,其内涵深邃,悠远,涵养人格,滋润心田,古之贤人无不精通乐理,因其能弥补人格的缺失,心里的缺陷,使人性得以体现。中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初中生欣赏音乐、鉴别音乐、感受音乐之美等方面的能力,努力塑造其健康心里,纯净心灵的依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其综合素质。健康之心从音乐和心里健康的内涵开始。

一、 音乐之内涵和功能

音乐音乐,从字面我们便知,音乐是能够使人快乐的声音,和谐的声音,美妙的声音。音乐是一种有固定旋律的声音,它或是使人平心静气或者激情澎湃,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是人类情感的承载物,倾听者。音乐那高低起伏、强弱明暗的旋律仿似人体的脉搏,心跳,又像情感的伸张,它这种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与人类心理情况不可分割的勾连作用。

科学实验证明,缓和、轻柔、悠扬的音乐能够有效的增强初中生的记忆力和集中力,使其学习效率显著提高。适当的音乐倾听还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分析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升,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能为老师减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1]

二、 心理健康之内涵和功能

心里健康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里健康是一种能够持续的满足心里;狭义的心里健康是指个体的基本心里活动的内容能够适应会社,并及时的租出调整,跟随社会的步伐。人的心里健康标准不比人的生理健康标准那样具体,需要初中心里健康老师用专业的知识去感知,去挖掘。如能过很好的掌握心里健康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对于教书育人意义重大。

通过290种不同类型的名曲的测试实验,表明音乐能够激起人类情绪的改变,或是高兴,或是伤感,或是兴奋,或是感叹。主要是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引起相应中枢的兴奋,使人的相应情绪发生变化。而感情变化的程度依赖于个体对音乐的欣赏力。

三、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有关人士以及通过实验证明了音乐对心里健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时敏等的试验中【1】,他们让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实验,如声乐练习、音乐欣赏、乐器学习和审美教育等,结果发现心里不良率下降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不良心里状态得到明显的削弱。实验还证明舒缓的音乐能显著的减轻人的焦虑情绪,这对不善言语表达的青少年表现的尤为明显。国际著名心里学家Delucia和Gellman的研究也同样证明了音乐在缓解离异家庭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症方面的疗效。[2]

四、音乐影响心里健康的机制

音乐能够很好的促进心里健康的形成,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影响机制的形成,总结常见的音乐对心里健康培养的影响机制如下:

1、音乐能够让人将绷紧的神经解绑,从而放松心态,解放压力。事实证明当音律与心率一致时,身体很同意处于轻松的状态【2】。当今,无论是初中的学生还是工薪阶层的成年人,大多数时间处于精神紧绷的居多,在忙碌之余,寻找合适的音乐进行放松无疑会减少不健康心里的发生概率。选择放松的音乐需遵循以下原则:节奏与心率相近但要比其略小;旋律变化舒缓;最好是弦乐、长笛、吉他等合奏的协奏曲。

2、音乐促使个体释放压抑的情绪以使心里回复健康【3】。很多人将音乐称作情绪的语言,源于其使人释放情绪、抒发压抑的巨大作用。心里学家认为,音乐对大脑中枢的刺激使个体某种情绪得到满足,而这种满足能够使个体本来紧张压抑的神经得到放松,从而是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3、音乐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大家知道,人类学认为人性是通过群居和写作来体现的,现代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基石。音乐的另外一种特殊的功效便是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记得每次聚会必须去唱歌,必须唱类似于?朋友?、?祝福这样的歌曲?,一位这类歌曲能够使朋友间产生共鸣,沟通情感,是友谊得到升华。

五、 通过实践来践行音乐教育对初中生心里健康的促进作用

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他们丧失了很多应有的技能,如协作能力、礼貌甚至是对美的甄别,通过在教学生活中引入音乐教育来增加此类学生的涵养效果显著。

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对于初中生而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两种人际关系。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真诚、友善、无私,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无限宽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受尊重和重视,由此,教学质量将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2、音乐审美,净化心灵。对于美的学习和认知,能够使人更加的睿智,纯净,很易形成健康的心灵和人格。音乐的欣赏使学生领略音乐的纯净和美丽,通过唱歌游戏启发学生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懂得协作的重要性,当他们再次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

六、音乐教育的措施

1、课堂主导。教材的选编要合适,要让学生感觉到这是课堂,而是一次聚会,是一碗心灵的鸡汤。此外,可引入时尚流行元素激起学生的兴趣。

2、课外音乐活动辅导。除了必要的课堂音乐教学活动外,要利用课余时间,令学生自己组织一些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有针对的设置课程和活动。这主要是指在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适当音乐活动可有效的缓解困难。如对于父母离异、失去家人的同学,老师可举办微型班级聚会,为其家人祈福。[3]

七、总结

教学者要坚信音乐对于初中生心里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重,将音乐融入每个初中生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篇13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老年人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抑郁不仅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心理反应,二者之间还可以相互影响[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并且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2]。如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干预,是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崇明县城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老年脑卒中伴有抑郁症状者,共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百忧解联合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治疗组和百忧解对照组2组。治疗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60~87岁,平均(75.6±19.7)岁;对照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74.9±20.8)岁。2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诊断标准: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颅脑CT/MRI影像学诊断证实;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量表评分≥20分。排除标准:(1)药物过敏者;(2)有精神障碍史;(3)严重心、肺、肝、肾病变者;(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危重、有意识障碍或者智能障碍。

1.3方法

1.3.1治疗: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和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治疗。①健康教育。提供医学相关信息支持,讲解疾病、用药、注意事项、治疗效果等相关知识,满足患者对自身相关疾病诊疗信息的需要。②心理疏导。和患者交谈,采取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调节和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1.3.2疗效判定: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12周及6、12个月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按照HAMD抑郁量表24项版本评分对患者抑郁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判。②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运动评分(FMA)。③生活能力的评定: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进行评定(MBI)。所有评定量表在临床研究前集中由研究人员进行量表的一致性测验(Kappa= 0.79)。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x2检验。

2 结 果

治疗前,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HAMD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在2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1HAMD评分比较

两组各时间段HAMD评分比较见表1。第2周后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 0.05)。

表1两组HAMD评分结果(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1周 2周 4周 8周 12周 6个月 12个月

治疗组 39 30.2±5.9 26.1±6.2 21.3±6.0* 17.5±4.2* 15.1±6.1* 12.8±5.3* 11.4±4.2* 10.9±5.1*

对照组 39 29.8±5.1 29.2±5.2 27.2±4.9 23.7±4.7 20.8±4.0 19.4±5.1 17.9±6.0 18.6±4.8

*表示治疗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0.05

2.2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其运动障碍情况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已有明显改善(P< 0.05);而对照组运动障碍改善延迟,至6个月后才有改善(P< 0.05),但与治疗组比较仍有较大差距(P< 0.05)。

2.3生活能力(ADL)的MBI评分比较

治疗后ADL能力在治疗组12周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提高(P< 0.05) 。

3 讨 论

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卒中后3个月时PSD发生率为37.0%,大部分为轻至中度抑郁,脑卒中后第1年PSD发生率为20%~50%[3],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认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包括(1)神经生物学因素,卒中早期大脑的病损尚未完全恢复,愉快中枢活性下降的状态仍存在;(2)躯体神经功能缺损所致的心理压力;(3)社会因素,如社会支持和家庭关系等。临床研究已证明:卒中后抑郁如不加以治疗,可持续更长时间,不但导致躯体症状加重,而且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同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甚至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以及使病死率上升[5]。随着生理-心理-社会整体化医学模式的转变,PSD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PSD患者早期在应用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措施,不但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