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资产的概念

数字资产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资产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资产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60-02

一、引 言

走进信息时代,走进网络时代,当时代的变革在发生的时候,传媒业的新格局也在逐步形成,具体而形象的说,传媒业已经步入了数字化变革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体验和接受着数字化带来的种种改变,也承受着数字化力量的冲击。作为媒体人要投入的是一场数字之战。怎样的数字之战,它的起点就是媒资管理。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通过对视音频素材进行采、编、播、存的一体化流程建设,包括规范的数字存储格式与载体、编目标引格式与检索、以及操作流程管理与运营,使视音频素材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流的快捷流通和有效服务,实现信息流和工作流的整合,为不同类型的媒体内容提供采集、标引、编目、存储、检索、利用和等的综合性媒体资产管理平台[1]。

这个定义表达出媒资管理的庞大复杂内容和多效综合功能,它是一个对各种媒体以及内容进行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

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的质变就是启动数字化管理,形成数字内容产业,媒资管理就是这个质变过程的孵化器。启动媒资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整合原有资源

整合电台、电视台的原有音视频素材。使用自动系统来存储素材需要考虑的是对有效素材开发,包括相关的技术性和描述性的元数据,至关重要的实质是素材和要素以及它们的分类过程。例如对一台综艺晚会进行节目、片段、场景、镜头的4级编目的话,大约1小时的节目就需要6~7个小时的工作量。这样试想一下,原电台和电视台的音视频素材的整理、编目、存储的工作量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我们不妨在原有基础的分类中,先整合再利用价值高的素材以及具有抢救性质的珍贵素材。其次,回收各个部门和人员手中的素材,尽可能的让这些雪藏的素材发挥自身的价值,丰富全台节目资源储备。

三、在学习沟通中构建全台媒资管理的系统架构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从1999年,在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成功实施,将几十年积累的内容资源加以归档管理,媒体资产=内容+版权,内容=媒体对象+元数据等理念和技术体系开始形成,并向全世界蔓延,很快也被引入中国。国内媒体对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认识、熟悉和尝试经历了一个不算太长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梳理和对实施典型的观察,会有助于我们把媒资管理置于一个动态的、更加宽广的视野中去发现和寻求适合自身的媒资管理的系统架构[2]。

2001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上海电视台在国内最早尝试建设媒资管理系统,对内容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2003年,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媒资管理系统和辽宁电视台数字节目平台媒资管理系统将媒资管理的外延进一步拓展,采、编、播、管、存、发等各板块开始互联互通,媒资管理提高媒体生产效率乃至核心竞争力的功能慢慢被业界了解。而这一年,也可以看作是我国广电行业的媒资管理从概念走向应用、从资料归档走向辅助生产、从局部探索走向普遍建设的开始。随后,沈阳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南京广电等电视媒体的媒资管理系统都先后上马,深圳广电集团、安徽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电视媒体更是尝试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新闻网、媒资网、广告网、制作网、办公网、管理网等整合成互联互通的全台网,媒资管理系统的操作性得以增强,使用率被提升,对广电媒体在未来竞争的战略意义也逐渐地显现出来。

我们现在的起点是:我国广电媒体对媒体资产管理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而深刻,各个媒体组织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力建设与其生产管理需求相符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这个时刻,我们启动媒资管理,可以在各大媒体的实践中有所依托、有所创新,摸索和设计出真正可以激发本台机能的管理方案。

四、以点带面 开始试水

构建媒资管理系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在启动初期,我们不妨选择一片试验田,这片试验田的内容是精根细作出来的,可以代表我们一个台专业水准和特色的,同时具有存储、再利用和市场价值的。

或是一个部门、或是一个频道、或是一个频率、或是一档栏目,我们以它为龙头内容,进行数字化变革。以CNN为例,它的媒资管理系统在实际运转中带来了三大方面的优势:一是通过版权的多次销售获利;二是将资料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将素材更充分地利用,以降低成本、提高节目质量;三是借此加强无形资产的维护和管理,提高查询效率。CNN在媒体资产方面的运营收入已达总收入的20%左右。但是还有一个实际情况是,在我国最好的媒体也不过只有1%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3]。

我们的试水旨在缩小国际与国内媒资管理系统的运营效益差距,在量和质上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的平台。

五、思想总动员

媒体资产管理并非只是一个概念,也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系统,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思维。

广电媒体本身就是以内容为原材料、以内容为加工对象、以内容为产品的组织,这样的特质在数字化大背景下的意义是什么呢?

媒介消费层面的四大转变:第一,媒介消费者由关心“怎样获得”转到注重“能得到什么”;第二,“受众”渐渐向“用户”过渡,广电媒体传统依靠广告的“二次售卖”销售模式向“按需计费”模式转变;第三,数字技术使以往只有单一功能的网络可以承载多种内容服务,网络的“单一车道”向“多元通路”转型,内容的渠道变得多元;第四,当内容可以直接为媒体带来收入时,媒体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生产规模”,而是同时要顾及通过各种渠道让内容产品被大范围、多频次消费的“使用规模”[1]。

数字化潮流催生了一个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数字内容产品的产业,而这个产业领域,就是我们已经身处的现代媒体竞争。

现代媒体、现代媒体人要做的是什么呢?漂漂亮亮的玩数字。转变观念,必要的学习、组织全台内部的沟通,制定和贯彻相关激励机制,让每一位成员从思想和态度上动起来,准确认知媒体数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以上这四个方面是同时并行的,也就是启动媒资管理的数字化准备阶段,在一段探索与尝试的时间里,做好准备,蓄势待发。

参考文献:

篇2

数字网络化大大提高了电视制作的工作效率,在网络化的节目制作全新工作流程中,有了元数据就可以激发数字化所带来的全面好处:

1、可以充分保护媒体资产的价值,因为在存档或媒体资产系统中的大量素材,如果它们包含有丰富的元数据,就能快速找到,并得到高效利用。

2、元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大大提高节目制作效率,比如在节目制作早期策划阶段,我们可以把节目的名称、目标、编号、摄制方式、演员、预算等相关资料建立起早期的元数据,在节目前期制作中,再补充摄象机类型、镜头信息、磁带格式、文件格式、码率、压缩算法、音频格式、音轨数目等元数据.在节目后期制作编辑中就可以利用这些元数据快速,准确的进行素材查找和管理,满足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的要求.在编辑时,将由原素材的元数据文件提供的信息铺在音频、视频、字幕等轨道上.在播放上,系统根据元数据文件提供的信息在硬盘中检索原素材数据文件播出。

篇3

对于媒体资产的定义,众说纷纭,笔者对其中的一种观点颇为认同: “所谓‘媒体资产’,广义上来讲,包括媒体所拥有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储备的资金等属于媒体的一切财产;狭义来讲,就是数字资产,即媒体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有价值的各种数字化的信息和内容”。

对于广电业来说,音像资料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保存形式。从“音像资料”到“媒体资产”,这不仅仅是对一种事物形态归纳、表述的变化,而是对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提升和转变。当今世界是一个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网络覆盖的无极限,新媒体的视听形式不断创新,人们对知识信息在广度、深度上的海量需求和信息交换,催生了音像资料保存手段的革命,同时也让人们对音像资料——媒体资产的资源价值有了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使音像资料所具有的巨大资源价值得到凸显,从而开始了对其内容资源的重视、保护、研发大战:谁掌握了内容资源,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划分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节目内容平台的中心,是一个集音频视频数据数字化、编目、存储管理、检索和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该系统就如同一个媒介的全天候全方位管家,它将各种媒体资料,包括视音频资料,文字,图片等纳入统一的管理之下,使得存储、利用、再利用更加方便可行,实现媒体资料的资产化和价值化,为媒体资产提供了收集、保存、查找、编辑、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不仅使新的业务,如数字电视,网络媒介能够获益,还可以简化和提高以往素材的再利用过程,同时对于传统的业务,例如新闻制作,节目制作也能产生新的提升。

随着电视台和业内厂商对于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逐步了解,渐渐的,对于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进行了划分,进而细分出了功能和侧重点不同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制作生产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即制作型的生产媒资,面向电视台节目编辑、制作的生产模式,通过网络设备与媒资提供的服务,各个制作站点可以共享媒资库中的资源,进行资料的高效浏览与使用,实现上载资源的第一时间共享,提升节目生产的效率。

播出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即播出型的媒资系统,面向电视台播出业务的需要,与制作系统、总编室系统、播出系统及生产管理系统的全面配合,完成对播出素材的存储、检索和管理。系统针对播出业务的特点,提供了自动、高效、安全的管理策略。

新媒体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即面向于网络,手机,IPTV等新型媒体的媒资系统,这种媒资资产管理系统应用于新型媒体的独特运作方式,将电视台中的媒体资料经过统一转换分类,搭建专用的流媒体和管理平台,实现面向富媒体的资料供给。

资料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各生产系统及生产媒资提供海量资料的存储和检索手段,在对资料进行深层次的整理和编目后,给各业务系统今后的资料再利用提供更有效的途径。同时,资料媒资也承担着传统资料和外购资料的数字化和编目,提供统一的版权管理、使用统计和计费,统一对外资料和进行资料交换。

针对不同应用环境搭建不同功能特性的媒资系统是符合电视台实际发展需要的,这样的建设方式,能够有效的保护投资,使得物尽其用,其建设价值能够在较短的周期内显现出来。同时,各种特性的媒资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共性,这使得不同的管理平台之间能够很好的承前启后,完成全台媒体资源的“四化”(数字化、网络化、流程化、效益最大化)管理。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概述

下图是新闻生产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逻辑示意图,图中的虚线框中的部分为生产型媒资系统,负责电视台新闻网等系统的媒体资料供应,同时解决子系统间的互联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系统一方面通过SOA架构的数字管理平台(DCMP)提供编目、转码、迁移、等一系列公共服务给接入的子系统,同时融合播出型媒资的功能在其中,达成面向播出系统的节目备播和资源管理。另一方面,与全台主干平台系统相连,进而完成同全台中心媒资系统、全台收录采发系统以及高清生产媒资系统的联通,使得从媒体资源的收录采集,到媒体资源的编辑利用,再到媒体资源的归档再利用通路整个贯通,让精细化的内容管理覆盖到整个全台业务流程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标清生产媒资中的编目规则包含于全台编目细则之中,从外派的记者到制作网编辑人员再到标清生产媒资资料管理人员所记录的编目相关信息均可以最终继承到中心媒资的深度编目中去,既提升了对于媒体资源描述和记录的精准度,又降低了最终深度编目的复杂度,使得台里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该管理系统通过采用符合台里资源使用习惯的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使得处于使用活跃期的资源均保存在生产媒资中,方便快速查询和调用,同时活跃度低的资源则归档到中心媒资,使得生产媒资的存储空间被有效利用起来,而近期进行专题制作需要的相关主题包会提前由系统资料员整理出来,推送到下载位置供前端编辑人员下载使用,变传统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的服务提供,这种改变传统被动式响应方式的主动“跨界”服务,将使媒体资产管理平台的价值产业链更好更快的建立起来。

“承前启后”

是媒体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然

有学者曾今指出,在当今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推动着资料、信息和档案事业走出地域的限制,走向一体化,而媒体资产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广电系统资料、档案一体化管理成为必然。如今,今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的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电视、电信、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已经势在必行,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传播方式的瓶颈即将打破,到时,坐拥丰富自主媒体资源的广电将迎来无穷的机会,而把握这些机会的基础就在于建立功能完善的媒体资产管理平台,使得内容服务可以面向多群体,多终端,满足不同受众对数字化传媒内容的新需求。

篇4

数字化浪潮由技术层面带动传播产业的变革,加速了不同领域的技术汇流,引发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等事业的快速整合。本质上这三种体系都能作为数字信息的传输载体,未来信息的内容与服务将不再依媒体类别区分,影像、音乐、数字游戏、电子商务服务等数字化后将带来的新服务,信息与内容服务市场将更为多元化。

对所有的媒体而言,数字化代表着可靠而稳定的通讯质量,更好的抗噪声能力,封包化的数据传输结构可跨过传输媒体的限制,使得传输影像画面、声音和数据更为容易。数字化模糊了传输媒体的界线,科技发展提供了内容不同的传输接口,使得不同传输通路得以整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影音资料数字化后,可以长久储存、重复修改、大量复制,可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处理,对内容进行加工提升价值,并可在互联网上流通。

数字化媒体的软性价值在于变传统的新闻单向传递为提升、传递价值与服务给受众,信息透过不同传输架构间的搜寻、存取、分类、筛选与传送,使得信息的流通更为便利。跨媒体的传输架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信息能够更容易到达受众,确保消费者能在不同时空条件获取媒体信息。

当有线、无线网络走向宽带,功能更强时,传输网络将会变成各种应用软件与内容递送、平台合作的数字基础架构,不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网络经营者,未来都必须与内容平台紧密结合,弹性地选择所需与可供应的信息类型。对于中国媒体的数字化前景来说,必须要注意全球化的格式与规范,数字化后无论数据内容多丰富,若格式无法兼容于大众格式者,终将被淘汰。

转制中的媒体应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数字化传输体系的特性,并针对其物理特性优化自身的信息编辑、、流通流程。例如收看电视与收听广播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接收信息的方式,而数字信号的固定式接收与移动式接收也有不同的使用环境需求与限制,数字化媒体必须透过营销与受众习惯的调查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在标准化流程中,也必须有相对应的策略与方法。

数字内容制作上模块化的应用

不论是声音、影像和数据,只要是以数字型态存在的就可称为信息,并可在兼容的网络上流通。信息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信息产品的主要成本在头版的制成与初期设备的投资,而且具有制造成本高但再制成本低的特性。这个特性让信息产品通过成本来定价的实质意义消失,消费者必须亲身体验后才会知道信息产品的价值。可透过信息增值的方式,如利用互联网搜集筛选信息、专业编辑信息、整合不同资讯满足受众需求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增值,提升信息的使用效能。

资讯数字化的特质具有累积性、可切割性和可复制性三种特性,资讯可通过不断累积、切割与重组、及不断复制达到规模效益的特性,产生更高的价值。从信息的本质思考增值信息的类型,资讯内容可经过完全利用(复制、重新使用既有信息)、修正采用(因应使用者需要进行调整、重组)、部分利用(结合有意义的部分使用)等类型来进行信息增值。

随着音画资料的标准化与数字化,模块化生产应用在数字内容的制作与增值过程上,就特别凸显其意义。有了模块才能进行交换与重组,当广电制作环境的完全数字化后,从拍摄、剪接、到后制全面改用数字化的器材,同时采用计算机非线性剪辑,引用高分辨率摄影机及数字化辅助等工具,内容可通过想象力与创意对信息进行分类、组和、切割,透过剪接与编辑来提升内容的价值,并建构信息单元数据库,再经过营销与广告的包装后,推出符合不同目标受众喜好的资讯产品。

数字资产管理:数字化媒体的核心资源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95-02

按知识点归纳组成各章节内容,形成了知识的横向结构,前后章节的内容虽然独立有序,但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找出分散在各章节的纵向知识点,加以联系,在立体纵横的知识点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做到对概念中字对字、词对词、段对段的分解,以达到熟练运用。众所周知,概念是事物扩展和延伸的基础,因此,熟知概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下面就部分知识点前延后伸,展开分析。

一、会计的含义

《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会计含义可以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算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并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通过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1.在讲述概念中,应从会计定义关于“管理”二字提示首尾对应关系,重点强调会计的管理作用。

2.定义中“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正是会计的新职能,可联系到会计的职能一节,进一步说明该职能的出现,扩大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有力地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

3.定义中专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章第四节的会计核算方法,再次强调会计方法是用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一种手段。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设置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务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

二、财务会计报告

在第九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二节会计报表的种类及要求中,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额及其结构。利润表是反映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是动态报表。如何更深入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含义,则需将知识延伸到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会计要素的内容:企业的会计要素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构成。其中前三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了企业在一定的时点上(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的资金运动静态表现。这样就不难理解资金报表为什么称之为静态报表了。后三项即收入、费用、利润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的资金运态表现,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利润表为什么称之为动态报表了。

三、记账方法

第三章第二节的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原理、记账符号、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在账簿中记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专门方法。如果单纯将定义念一遍,学生不求甚解,则会很快遗忘。

1.知识点可延伸该节第二大问题中的“资乡=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2.记账符号取向借贷记账法的定义。借贷记账法是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和“贷”两字是一对单纯的记账符号,其含义因账户性质的不同而恰好相反。在资产类账户中“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而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成本、费用账户与资产类账户方向相同,收入、成果账户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方向相同。

3.记账规则取向借贷记账符号基本内容第二点“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经济业务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登记时对每笔经济业务必须按其内容用相等的金额,一方面记入一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记入一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贷方,记入借方账户的数额与记入贷方账户的数额必然相等。这就形成了借贷记账法下“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四、错账更正方法

记账发生错误,必须按规定的方法更正,常用的方法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三者的概念分别为:划线更正法是在记账凭证无误的前提下发生登账错误,应将账簿中错误的文字或数字用一条红线划去,然后在红线上空白处填写正确的文字或数字。红字更正法是在已经入账的记账凭证中发现应记科目、借贷方向和金额错误,用红字冲正错误的更正方法。补充登记法是在记账后发现会计科目、记账方向都正确、但金额小于正确金额的错误更正方法。综上所述,我们可进行归纳:划线更正法的前提是凭证登记无误,只是账簿登记错误。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是凭证登记错误后导致账簿登记错误。红字更正法从其概念中可看出错误在凭证,也就是会计分录的三要素发生错误,即应记科目、记账方向和金额发生错误时采用。而补充登记法是会计科目、记账方面都正确,只是金额小于正确金额的错账更正方法。两者交叉的地方是红字更正法,也可用于会计科目、记账方向都正确,金额多记或少记的情况,即补充登记法也可采用红字更正法。

篇6

云像数字并不是单独做数字营销,或单独做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我们认为未来数字化核心不只是营销或电商销售层面的,它将是企业战略层面的,是对互联网化更加具像的表达。所以基于这些,云像数字核心就是沿着企业价值链分解、整合一些关键产品。在数字化战略之下,衍生出“品效合一、全渠道、数据资产”这三个具体解决方案。具体来说:

第一:品效合一。其核心是,要将品牌传播跟消费者互动、消费者的感知,和营销效果、销售打通,形成一个闭环。

第二:全渠道。强调销售的全渠道、品牌传播的全渠道、消费者体验的全渠道,是完整界面、完整接触点的概念,也是整个企业价值链在交互环节里面的体现。

第三:数据资产。将企业的社交数据、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整个打通,其核心是帮助传统企业提供底层数据资产的服务。涉及大数据时,以往的做法是,各部门各做各的,CRM、电商、移动端都是如此。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将这几方面数据源整合,未来,数据整合管理将是核心。

总结来说,2016年营销要跟数据、技术、渠道、效果结合在一起,“无招胜有招”。如果营销人没有生意思维,只是考虑传播、传统广告,这种营销人在未来将被淘汰。从企业CEO角度考虑问题、去看待整个数字化战略,将会发现营销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CDO(Chief digital officer,首席数字官)将开始大行其道,CMO和CTO向CDO转变,这是更加契合未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思考。未来互联网时代营销也需要被颠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传统营销将要被颠覆。

2016营销关键词

价值链重塑

基于云像数字的互联网服务产品,帮客户获取数据,把线下门店数据、客户投放数据、客户电商数据等几个不同的数据源,按照行为数据、交易数据和社交数据这三类数据维度,基于数据整合做分析,再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形成用户画像。

依托数据对消费者的洞察,再去设计产品,实现整个企业价值链改造。设计产品和服务的交互、设计传播、设计服务环节,从生产研发到运输传播、销售,售后,就是以数据为基础重塑企业价值链。这就是云像数字的整个数据业务。

篇7

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本质上看,高校数字资产就是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资产化。也就是说,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转化的过程。因此,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和利用的信息管理过程是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基础。信息管理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以印刷型文献为管理对象的文献管理时期、以管理信息系统为象征的技术管理时期、以信息资源为对象的信息资源管理时期和以知识创新为出发点的知识管理时期。信息管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综合了信息管理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升华与发展,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1.2管理的客体都聚焦于有价值的智力资产

高校数字资产是数字信息和其知识产权的组合。高校数字资产以教学和研究内容为主体,其中蕴含的文字、图像和符号等内容是高校成员智慧和知识的具体体现。这些数字信息资源之所以被称为资产,不仅因为它们的所有权归属于高校和其成员,或能够被其控制,而且高校数字资产能够给相关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即具有价值。尽管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决定了高校的资产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且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的数字资产并不一定像会计学中资产定义的那样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它同其他的有形资产一样能够产生价值。这种间接性的经济利益并不影响高校信息资源作为资产的本质属性。高校数字资产的价值实现主要通过用户使用数字资产所得到收益。例如可用它来支持高校的管理控制和科学决策;高校师生通过使用数字资产得到知识的增加等。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力资产,这并不新鲜。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知识具有价值。但是由于创造知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它们所产生的服务的价值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知识的价值限度并不明确。但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知识资产本身已经被当作经济产品,例如能够带来收益的智力资产或业务活动产品如版权、知识产权或专利。

1.3管理的实施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数字资产是以二进制格式存储、人们有权使用的任何文本或媒体条目[4],是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并能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事物的概括性描述和表达[5]。因此,只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地对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才能为高校信息资源的向数字资产的转化创造条件。高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过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数字资产的传播与共享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知识管理不是一项技术活动,或者不只是能通过信息技术解决,但是知识管理的实施通常是以机构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前提。知识循环的各个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和共享以及知识使用和创新中涉及的数据挖掘、智能、知识库、知识地图等技术使得个人和团体的知识能够被提取和结构化,进而被高校中其他成员甚至是外部人员应用。

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差异性

2.1管理的目的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信息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分散的校园数字资源亟待有序的管理。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机构,所产生的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一旦转化为数字资产,其作用和价值将会更加突出。通过数字资产管理这一管理活动,一方面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能够为高校科研成果等智力资产的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具有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优势,进而实现数字资产的增值。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目的是为了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6],即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创新。这里说的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及其成员想把一种好的想法变成其教学或科研成果产出,新的知识就产生了,通过对这些知识进一步研究开发从而产出更多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就是要加强知识的流动和共享,为高校的知识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2.2管理的范围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按照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信息、知识、数据、文件、档案等类型,其中知识资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按照文献类型划分,可将高校数字资产分为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件、工作文档、演示文稿、设计图纸、预印本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数字资产是由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的是对显性知识的记录。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也就是说,知识管理还包括对存在于人脑中的,未能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组织来说,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管理,还包括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使用者和创新者。知识存在于人脑中,知识通过人的工作得以体现。

2.3解决方案的不同

由于高校数字资产通常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体现,因此,数字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以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形式呈现。按照开源程度可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分为两大阵营:商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开源软件。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有:AssetBank、CorporateGraphics、TheDigitalAssetLab、FilmFlip、WebDAMSolutions等。开源软件有:①基于网络的开源软件,例如Activae、EnterMedia;②企业内容管理系统中具有数字资产管理模块的软件,例如Alfresco、Cynapse、Nux-eoDAM;③面向保存的数字资产管理软件,例如Concerto、DSpace、FedoraCommons。目前,大部分国外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使用的系统是开源软件,是对机构知识库及其服务的扩展,也有少数的高校采用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管理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管理隐性知识的实践社区。知识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软件的框架,其中蕴含着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包含存储显性知识的知识库,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的知识地图等。实践社区最早是由布朗和杜规德对施乐公司的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专指企业成员间的非正式工作群体,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去激发人们共享知识的热情、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最终促进知识管理价值的体系。除了施乐公司之外,许多跨国组织机构,如世界银行、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均采取实践社区的组织形式,成功地实现了组织战略、提高员工专业技能、解决难题、迅速传播最佳实践、开创组织新业务,并在帮助公司招聘和留住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7]。实践社区在于为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一个环境,降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难度。同知识地图、知识库等信息技术相比,实践社区能够更有效的把人、知识以及过程三个要素结合起来,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问答、碰撞,人们更容易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创新、从而能够整理自己的想法,产生出有价值的内容。因此,由实践社区产生的内容也是知识库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可以建立机构的专业地图和人物黄页等知识库的基础功能。

3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3.1高校数字资产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

3.1.1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传播和交流知识资产是高校数字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高校数字资产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数字资产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只有通过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才能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只有实现数字资产的共享才能为数字资产的再利用创造条件。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为高校的知识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了避免数字资产提交和录入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重复问题,高校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通常需要实现与高校其他部门和管理活动系统的信息交互,如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位论文系统、档案系统等。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和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同时,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使高校机构和成员间的知识探讨和交流成为可能。数字资产的共享不仅有利于高校成员共享教学科研中产生的知识成果,同时数字资产在高校之间以及互联网的共享还有助于展示高校科研水平,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的优势。3.1.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信息资源和知识共享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信息传播政策和机制的不完善引起的版权纠纷屡见不鲜。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数字资产的内容和其所有权的归属组合表现为一种资产。因此数字资产表现为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内容及其知识产权的组合,其资产性质由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来体现。因此,知识产权管理是数字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数字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和技术。通过电子签名技术、电子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以控制数字资产的访问及其使用。同时,一些较为成熟的期刊版权管理措施,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美国HathiTrus项目[8]采取了严格的版权管理措施,建立了专门的期刊版权数据库。同样,SHERPA/RoMEO项目[9]是英国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ISC)为了解决机构知识库自存储的版权问题所成立的项目,该项目供期刊论文的作者查询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出版商的版权转让协议的相关信息。我国台湾地区国立清华大学也在其机构典藏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术期刊出版社著作权查询系统[10]。

3.2高校知识管理对数字资产管理的作用

3.2.1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为数字资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知识管理相比,数字资产管理产生较晚,高校数字资产管理这一术语的产生,是当机构知识库的存储内容由学术预印本扩展到能够容纳高校产生的一系列的格式和资源时,于是有学者采用“数字资产管理”这个概念来包含高校范围内产生的任何格式数字内容的管理活动,是对机构知识库内容和服务的扩展。且其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方面,理论研究尚未完善,尤其是在高校环境下的实施可参考借鉴的理论更是少之又少。相比而言,知识管理的理论则已经比较成熟。因此,知识管理理论能够为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提供指导。其中,知识共享的理念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知识组织、知识地图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也应用于高校数字资产管理。3.2.2高校知识管理可以扩展数字资产管理的领域知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创造者———人,纳入到管理的内容之中。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是对已产生的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忽略了对存在于高校成员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然而这些隐性知识往往在促进科研进步、推动知识创新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知识管理理念中,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恰恰弥补了数字资产管理目前的这种不足,能够大大丰富高校的知识交流体系。本文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中应当充分融入知识管理的进步和精华,借助网络虚拟知识实践社区已有的技术和平台,促进高校数字资产中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目前的网络虚拟社区并非局限于简单的论坛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多个功能:论坛(BBS):信息交流工具,特点是围绕问题展开;博客(blog):简单的信息和知识出版工具,特点是围绕人展开;维基(wiki):轻量级的机构知识库,特点是围绕知识展开;社会性书签(SocialBookmarks):共享对信息和知识的评价,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掘客(digg):信息和知识的挖掘功能,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RSS:简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和知识获取工具;SNS:社会化网络系统,集成的人际交流环境,涉及信息流、知识流等,促进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3.2.3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促进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机构,高校开展其职能活动既需要大量的知识资产提供支撑,同时从各项活动中也产出知识资产。知识资产作为生产力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是市场价值增值的根本动因和知识经济形态下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11]。由此可见,高校数字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资产,对高校数字知识资产的管理尤为重要。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是将高校拥有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提炼、析出和重组,使其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称为“资产化”过程。资产化的过程是对数字资源“内容”的重新“组合”,以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由于这种“组合”体现了对数字资源的“创意”,因此具有其特殊意义,可以视为“资产”,需要加以保护和控制。而这一资产化过程可以通过信息化、知识化、数据化和档案化来实现[12]。其中知识化过程就是通过对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从而体现信息资源的资产价值。

篇8

一、引言

ISO/IEC 27000:2012中对资产的定义是:对组织机构有价值的任何事物。包括信息、软件、硬件、服务、人员及其技能知识和无形的名声等。[1]科研档案是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是反映科学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重要的科研信息资源储备形式。它是组织机构的重要经济资源,具有明显的资产属性。在信息化背景下,采用资产管理视角研究数字科研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便于发现数字档案价值的动态变化规律,适应性地保存有价值的科研档案,防止资产的流失,为数字科研档案的流向和归属提供理论依据。从实践上看,资产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化管理优势,将有价值的数字科研档案捕获登记,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数字科研档案资产进行全程化管理和审计跟踪。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机构的科研档案管理效率,还可以实现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升值、保值和增值,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在国外,数字科研档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在当前数字化环境中,其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数据。国外采用大文件概念,科研文件的概念包括科研档案,科研档案仅是其中需要永久保存部分[2]。目前国内也有学者开始重视对科研文件的管理。有的从科研文件管理法规角度分析,得出我国在科研档案管理方面出台的标准规范比较少,科研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方面的规范为空白的结论,揭示出我国科研档案管理不佳的现状[3]。面对国家层面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缺失的现状,也有学者借鉴国外科研档案管理模式,构建了我国科研档案管理模型,并提出综合集成管理的解决方案[4],但研究中仍缺少专门针对数字科研档案有效管理的具体实践方案。本文旨在分析国外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最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数字科研档案有效管理的建议。

二、英国数据资产管理框架案例分析

选择英国数据资产框架(data asset framework, DAF)作为典型案例研究的理由是,它不仅提出了数据资产管理的整套方法论体系,还开发了具体的管理工具,应用广泛,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数字档案资产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数据资产框架的核心是数据审计框架,数据审计框架是DAFD(Data Audit Framework Development)项目的研究成果。DAFD项目(2008.4.1-2008.9.30)是JISC(Joint Information Sys? tems Committee)仓储项目(Repositories Pro? gramme)的子项目,由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HATII(The Humanities Advanced Technol? ogy and Information Institute)主持,在DCC(Digital Cu? ration Center)协助下开展[5]。数据审计对数据资产进行审查,审计结果保存在管理工具的一个组件寄存器中,寄存器中存储数据资产清单,登陆寄存器就可以利用数据资产。

(一)数据资产框架研究方法及工具

英国数据资产框架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部门的领导及研究者,其客体是高等教育机构产生的科研档案。它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主要工具是资产审计软件[6]。问卷调查是通过机构相关人员了解数据资产基本情况的有效方式,而访谈可以获得更为详细的信息。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信息,二是科研及科研数据具体信息,如数据类型、数据大小、数据所有权、数据重要程度、数据保管期限、是否经常更新、备份、是否有数据专门保管人以及是否制定正式数据资产管理计划等。访谈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研究中会产生哪些数字化资料?这些资料如何产生并保管?在管理过程中曾遇到哪些问题?所在单位的电子文件管理现状与需求如何?数字化资源管理及服务有哪些要求?

开发的数据资产审计软件主要包含两个元素:一个是关于数据资产政策及管理实践的问卷调查;另一个是数据资产登记簿,每条数据资产记录都包括内容、技术及获取三方面信息[7]。

(二)数据审计框架具体实施流程

数据审计框架是一种适用于各种类型机构及其数据的自审计方法。ISO/IEC 27034-1:2011中对审计的定义是:获取证据并客观地评估以确定其测量指标达到要求的符合程度的系统的、证明性过程[8]。本文中数据审计正是对数据资产的一种客观评估的过程,也是数据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它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流程如表1所示。

(三)数据审计框架审计指标及指标间关系

数据审计框架的审计指标主要体现在表1中提到的三张表:Form1,Form2,Form3。这里的指标名称主要基于ISO15836都柏林核心元素集以及机构的具体实际[9]。

Form1是在机构同意审计后,对其审计部门进行前期调研后形成的简要信息表,其内容主要由审计人填写。Form1主要涉及三个类别信息: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数据管理基本情况和审计活动基本情况,其中“数据管理基本情况”主要是了解审计单位宏观层面的数据管理,包括法律依据、管理责任人及管理预算,从而获得机构数据管理的规范程度,问责制度及投入成本信息。

Form2主要是针对数据资产而制定,在初步了解审计单位所有文档后开始填写,并根据访谈和问卷答案完成,其主要目的是罗列审计单位数据资产并将其分类,主要记录资产的基本内容,管理人员及资产地址,从而便于迅速定位,了解档案资产内容。此外资产分类依据主要有三点:利用率越高,更新频率越高,对外提供服务能力越高的数据资产价值越大。利用率高表示其对机构现有研究很有作用,更新频率高表示数据资产在不断完善,对外提供服务能力高表示数据资产影响力很大。在Form2中十分重要的数据资产,还需通过访谈其相关责任人进一步了解其管理状况,并根据访谈答案完成Form3。

Form3中的指标主要涉及六大类问题:what, why, who, where, when, how,即数据资产是什么,为什么要管,由谁管,在哪儿管,管到什么时候和怎么管。回答数据资产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获取数据资产的基本信息,如名称、数据类型、摘要、拥有者等;回答数据资产为什么要管的问题:主要是获取数据资产的原始背景信息,如来源,利用频率和产生原因等;回答数据资产由谁管的问题:主要获取数据资产所有权信息,如创建者,管理者,用户权限信息等。获得这些信息有重要作用:数据资产形成者、主题、生成日期及使用权限,这些是重复利用数据资产的关键信息;数据资产原始目的、来源及使用频率是背景内容信息,有助于帮助机构确认资产价值,比如数据使用和更新频率越高,价值越大;数据来源在某些领域可能十分关键,如考古学和表演艺术这类无法再生的事物,收集这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回答数据资产在哪儿管的问题:主要获取数据资产的存储地址;回答数据资产管到什么时候的问题:主要获取数据资产的保管期限和备份归档等保管信息,这两类信息有助于明确机构数据管理的规范程度。回答数据资产怎么管的问题:主要获取数据资产技术信息,如文件类型,数据资产管理软硬件平台要求及其管理成本,数据类型和格式将揭示保管的复杂性,管理成本有助于揭示其管理现状。它们是数据资产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元素,互相配合以完整地审计单位的数据资产管理情况,并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改进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具体解决方案。

在数据审计框架完成后,JISC又资助了四个试点项目对上述审计框架进行测试和宣传,各机构在审计完成后分别以测试报告的方式提交了反馈信息[10]。项目组随后根据测试结果开发了数据审计软件。数据审计框架于2008年10月1日在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投入使用。这在数据管理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主要是考虑如何把这个工具嵌入到机构现有科研工作流程以及对科研工作者的培训中。该数据审计框架的应用对象为办公室人员、档案人员、图书管理员、计算机人员和科研人员,应用最多的领域为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档案管理。

三、英国数据资产框架对我国的主要借鉴

(一)主要借鉴

1.数据资产框架构建了一整套数字资产审计制度,可以防止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流失。审计框架规定了审计的必须条款,这些条款明确了审计的内容,并使其制度化。它有助于鉴定机构科研档案的重要程度,定位机构所有数据资产,统计机构所拥有的数据资产总量,同时数据资产的创建人及管理人员信息都进入审计软件,便于明确档案资产的所有权关系,从而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防止档案资产的流失。

2.数据资产框架建立了数字科研档案风险管理的机制。机构内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主要风险在于管理和利用。该项目组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方法调查机构人员,从而获得机构数据管理信息,这两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有效找出机构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机构人员的利用不善会导致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泄露,侵犯相关责任人的知识产权,而数据资产框架的全程审计制度,能够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掌握信息。数据审计框架能够提供数据资产信息,可能影响数据资产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并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这些风险之间的联系。由此,机构可以制定有效政策来预防并控制这些风险。

3.数据资产框架提供了数字科研档案高效管理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并应用审计软件可以促进数据的获取和利用。数据审计软件工具是一个存储数据资产并提供共享的平台。数据审计可以了解数据的价值并鉴定其利用状态,从而起到使数据升值的功能,促进其利用。这样,研究者们对他人的成果有所了解,有助于合作研究。与此同时审计软件(寄存器)还对数据具有长期保存的功能,有利于数据的长期获取,并有助于研究者们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数据的有效获取及长期利用,有利于提升研究单位的研究地位。

(二)关于加强我国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建议

借鉴英国数据资产框架实践,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核心在于对数字科研档案建立审计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并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高效管理。笔者据此提出我国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建议方案如图1所示:

首先,成立一个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联盟组织,成员至少包括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档案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这个资产管理联盟可以是组织内部常设机构或临时新组织,也可以是由外部专业人员组成的临时性组织。

其次,选取特定的研究机构,比如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来了解其机构数字科研档案的管理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构建一个类似于数据审计框架的数字科研档案审计模型,主要包括两项预期成果,一个是数字科研档案资产清单,另一个是数字科研档案管理报告。

再次,选取三到四个科研机构,对审计模型进行试点实验。根据被审计单位试验的结果,审计组织内技术人员开发并改进科研档案审计软件,审计软件主要包括两个组件,一个是审计问卷,另一个是寄存器,寄存器主要用来存储数字科研档案资产审计信息,以提供数字科研档案共享和利用的功能。

最后,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联盟组织将功能成熟的审计软件投入推广应用,并根据科研机构应用反馈,不断改进,从而实现科研机构数字科研档案的有效管理。

篇9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5-0105-05

财务会计的基本属性之一是立足企业、面向市场,提供以历史信息和财务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产生的基本程序是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含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早期的会计(指已经成为一门科学记载的复式簿记)只有记录,稍后才在记录基础上形成以实账户(Real Aecount)的余额为主的资产负债表(平衡表balance sheet)和以虚账号(Nominal Account)的发生额加工形成的损益表(pwrit and loss statement)。

一、确认概念的发展

在财务会计的发展中,对比其他三个会计程序,确认(recognition)这个会计程序和概念出现最迟。美国AICPA所属APB于1970年lO月发表的第4号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中才提出确认及其包括的内容。这份报告说:“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资产、负债、业益、费用及收益――与第三章讨论的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剩余权益及它们的变动有关。在财务会计中(请注意,这里不限于财务报表),并非所有经济资源与义务及其变动都被确认与计量(to be recognized and measured in financialaccounting)”。该报告还首次提出财务会计的目标(The obiective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是确认的广泛标准(froaa crileria),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The basicfeatures)则是补充因素(additional factors)。APBstatement No.4还认为,权责发生制会计(accrualaccounting)是现代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础。普遍性的确认与计量原则应包括初始记录(针对资产与负债)、实现(针对收入)、三种费用确认(针对与收入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费用、与收入有关但需间接摊配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的本期期间损失)等原则。在APB提出若干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初始记录原则。该报告特别指出:“资产与负债的初始记录原则在财务会计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决定(1)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2)作出会计分录的时点;(3)通常要予以记录的资产、负债、收入及费用的数额。在报告的这段描述中,除(3)是指计量外,(1)(2)都是对确认来说的。报告在第7章176段更详细地通过操作来阐述所谓确认的程序。这操作,本文把它归纳为,确认这一程序是为了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当一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应作为会计决策的三个问题:

第一,通过选择和分析与判断,决定该项交易或事项应否由财务会计来记录和报告?

第二,如已判断应由财务会计处理,应随后决定何时记录?

第三,在作出上述判断的同时,应考虑如何计量、如何记录和如何报告(信息传递)。

上述三个问题(“应否”、“何时”和“如何”)及其解决的全过程是广义的确认概念(或程序)。由于我们已承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仅指通过财务报告传递会计信息)是相对独立的三个程序,则狭义的确认概念应仅指应否记录与报告(即第一个问题)和何时记录与报告(即第二个问题)而排除第三个问题。

1984年12月,美国FASB颁布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第一次对确认给出定义“确认是一个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或其他要素在一个主体中正式记录(formally recording)或计入主体的财务报表的过程(process)。确认包括一个项目同时用文字和数字的描述,并将其总数包括于财务报表的总计之中。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来说,确认不仅包括各该项目取得或发展时的记录,而且还要记录以后的变化,包括从财务报表中由于变化的结果取消它。

FASB在说明确认的定义时明确确认是指交易或事项对财务报表要素发生的影响,先正式进行记录,再或把记录的结果,汇总计入财务报表。记录和列报是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不论记录或列报都要同时用文字和数字(即货币金额)予以描述。其所以要用数字(金额)来描述,是由于交易和事项对一个企业资源及其的变动最终要综合反映在财务报表各项要素的总计之中。

FASB在说明“财务状况变动”时,在Con,5的注释别提到APB Statement No.4第1O段:“通过财务会计程序,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错综复杂的影响,便被累积、分析、量化、分类、记录、汇总并作为两类基本类型的信息予以报告:(1)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2)某一期间财务状况的变化。”这一段说明了:日常会计处理(运用复式记账机制和账户体系)与财务报表的编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记录阶段是列报的基础,并且是列报资料的主要(甚至可以说唯一)来源。

FASB对于确认的观点,在APB的认识基础上。不仅有上述发展,而且还指出就资产或负债项目(要素)而言,作为一个过程的确认,除初始确认(initialrecognition)初始记录(initial recording)外,可能还有后续确认(subsequent recognition,例如其价值的增减变动)与终止确认(de recognition,例如一个企业已失去了对某项资产的控制)。

二、对确认概念的全面认识

从1970年APB statement No.4关于确认的描述到1984年FASB在其CON No,5中给出确认的定义,把应予确认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分为初始确认(初始记录)、后续确认(后续计量)和终止(报销)确认并提出可

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四项确认的基本标准。

通过14个年度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我们对确认概念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化的理解。根据不同的视角,即按照不同的分类,确认应当从三个方面去观察。

首先,如果确认仅指财务报表的确认程序,即仅指在财务报表内表述某一时点汇总多项交易与事项引起的要素的变动结果的信息(主要指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分布结构的信息),或某一期间内财务状况变动的汇总信息(主要指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信息),那么,把确认仅理解为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即我们在后面提到的第二步确认)是正确的,而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要素称为财务报表的要素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是FASB CON,5的观点)

其次,如果确认仅指资产、负债等项目的变动,则可分为初始确认(初始记录)、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任何一个项目,归属于某个要素而进入会计系统,都必须经过初始确认。要解决的问题是:上述关于应否确认、何时确认和如何确认(就狭义的确认而言,主要是前两个问题)。但是在初始确认之后,是否还有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则取决于下列条件。

后续确认的条件是:

(1)增加或减少对初始确认的资产的数量的控制,或增加或部分偿还已确认的负债;

(2)在对资产采用现行成本(current cost)、现行价格(current price or exiting price)或公允价值(fair value)进行初始计量(初始确认)的资产在嗣后的报告期必须进行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s)(以历史成本计量除外)。

终止确认的条件是:

(1)出售或通过融资租赁,对于已确认的一项资产,企业已完全放弃对该资产所有权,及其所有权上的所有报酬与风险;完全清偿了已确认的一项负债。

(2)已确认的某项资产由于自然灾害而全部损毁;某项负债经过债务重组,债权人已放弃对该项负债的本息偿还权的要求。

最后,也是特别重要的,如果确认是指财务会计的确认程序(这是APB statement No.4的观点),那么,这一程序应包括正式记录和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两互既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的步骤;应予记录和报告的要素应称为财务会计的要素(简称会计要素)。

在仅把确认理解为财务报表的确认时,会计要素就只能理解为财务报表的要素,主要是分别构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收益表)的内容的大类(第一层次的分类)。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是报表中按不同要素归类的项目。当确认被理解为财务会计的确认时,会计要素就必须广义地理解为财务会计的要素,它既属于日常的会计记录所依据的记录的内容(账户体系)的大类,它又属于财务报表内容的大类。记录的要素和列报的要素只是运用于财务会计处理过程的不同步骤,其经济实质和要素名称是完全一致的。再说会计记录,财务会计在日常记录中即借助于会计分录并在账户中分类汇总记录的内容,是通过复式簿记机制和一整套账户体系来处理的。千万项相同、相似和不同的交易与事项,在账户体系中被分类记录,并初步汇总记录其结果,完全是为在财务报表中表述企业的资源、及其变化的综合结果与影响的信息(分别表现为该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某一期间内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所作的资料准备。全部会计确认是由第一步确认(recognition of first step)和第二步确认(recognition of second step)共同组成的。第一步确认所使用的工具是作为财务会计初始记录和嗣后补充记录的账户(更正确地说是账户体系)。所使用的方法是会计分录(即按复式簿记原理作成的记录),而分录的对象是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资源、资源的和它们的变动――即一项会计要素之间的变动或两个不同要素的相互变动。会计要素究竟是什么?它不过是财务会计处理和反映的全部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对象中若干既互相联系又有其特征的类别。会计处理是从确认每项具体交易或事项开始的。不论一项交易或事项多么复杂,它只会引起会计对象中某些要素的变动而不致影响对象的全部。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会计的处理对象按要素进行第一次分类,既是对交易进行初始记录并把数据逐步转化为信息的必要,也是为了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加以分类表述并向使用者传递信息的需要。由此可见,会计要素在第一步确认中是账户体系的第一层次的分类(账户内容的大类);而在第二步确认中则又成为财务报表内容的第一层次分类(报表内容的大类)。并且很容易看到,第二步确认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财务报表。所使用的方法是先将账户资料进行核实和必要的调整,然后分别列示于报表要素所属的各个项目之中,这些项目要通过排列、再分类,浓缩或细化,有序地加以汇总,获得小计、合计和总计。如果说在账户体系中的日常会计处理更关注数据和加工中信息的可靠性,那么,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传递应更关注对使用者的可理解性,特别是相关性。

以上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明确只研究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时,如IASB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Financial Statements),则确认只限于研究第二步确认(财务报表的确认,确认所应用的要素是财务报表的要素。这份文件在82段完全不提记录,不涉及第一步确认)是正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明确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如美国的七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研究的题目是财务会计的概念,那就是说确认是财务会计的确认并非财务报表的确认。可是看一看它的内容(FASB CON.5),则只研究财务报表的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包括计量),第一步确认仅在确认的定义中提一下并在注释中作了一点补充。这说明,FASB对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采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名义,而不论确认和列表的基本概念又都仅限于财务报表,似有名不副实之嫌!由于FASB不谈第一步确认,在其概念公告(cONs)中,复式簿记机制和帐户体系的概念,就完全消失了。财务会计确认应有两部确认:作为正式记录的工具和手段,账户体系和复式簿记不但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十分重要(APB statement No.4就强调过这一点)!对此,FASB从来未作过解释。如果不考虑复式簿记设置和选用账户的概念,而FASB CON No.1又称为“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我认为美国的现行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似应改名为“财务报告的概念公告”,否则因名实不一致的矛盾而很难自圆其说的!不过,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表外(报表附注和其他报告)的“披露”这一基本概

念不能不涉及而成为空白!

三、关于披露概念

披露(disclosure)是财务会计发展到通过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而非财务报表(financiMstatements),在表外(包括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述会计信息的一种形式。与确认不同,披露不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步骤)。

披露的信息可以是财务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但必须同财务有关,即企业会计财务部门能够提供此类信息并应对它的可靠性承担责任),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预测的。披露的事项或数字并非主要来自会计的凭证和账簿,它可能来自公司的各种合约、协议、计划、年度报告、招股计划书、呈送证券监管机构的报告、企业关联企业的重大事件、企业董事会涉及财务的重要决议、股东代表会议上的董事长报告与总经理关于公司业务的讨论与分析、新闻媒体有关企业和企业环境的报导以及法院涉及公司的诉讼案的消息等等。由于披露消息的来源可能既是定性说明,又可能加定量描述。例如,报表附注中有关财务报表项目的细化分析,是定性兼定量披露,而会计政策的披露就只是定性披露。于是披露就有两类信息,一是定性兼定量的信息,一是定性信息。披露通常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财务报表的附注;二是其他财务报告或披露的其他手段。财务报表附注具有两重性,从审计的观点看,它是审计的对象,因而构成财务报表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当然附注只能分析说明报表中已有的内容,如对某些报表项目进行细化表述而不能更正表内数字,更不能确认添加表内所无或与报表无关的内容);从会计的观点看,财务报表表内内容是经过两步确认形成的,表内任何一个项目都既应用文字(会计要素及其进一步分类的项目与细目)列示,又应用数字(货币金额)描述。所有项目的金额最后都加入报表的总计。至于表内附注,由于它的资料来源不是完全基于财务会计的科学而谨慎的两步确认的资料,部分来自财务报表以外的渠道,其科学性与严谨性不言而喻地稍逊于表内确认。否则,FASB在其Con.No.1和No.5中为何把财务报表称为“财务报告中心部分(a centralfeature of financial reporting)”是财务报告的一个主体向它的外界传递财务信息的主要手段(a principalmeans)?但是确认的信息略胜于披露的信息也只是在可靠性的质量上。从相关性来看,可能在表外披露对使用者的决策更有用。

(一)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概念

财务报表附注是密切依存于财务报表表内而对信息进行补充表述的一种披露方式。这种形式的披露少数可以在表内对某一项目通过“旁注”予以注释;大多数是在表外给予定性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说明。前者称为“旁注”,后者称为“底注”。不论旁注或底注,一般都是由会计准则来规范的。有的国家(如美国)则鼓励企业增加自愿披露。我国也鼓励“凡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财务信息,公司均应予以充分披露” (中国证监会2007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第3条)。但我认为,对于自愿披露的项目与内容,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主要是防止欺诈,发出错误的信息,误导投资人从而损害他们的利益。

下列事项原则上应通过财务报表的附注进行披露。

(1)会计政策。即在会计准则允许企业运用的计量方法和程序中,企业所选择的方法与程序。

(2)表内重要项目(金额巨大,含有信用风险)的明细披露,如应收帐款等。

(3)预期本企业拥有的债权企业将进行债务重组(产生信用风险),应预计债务重组有可能受到损失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

(4)带有市场风险的项目如各种外币存款的金额和到期前预计汇率的变化。

(5)具有高风险的业务操作。如买卖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发行证券化资产、购买其他企业以资产为抵押的证券。对于这些业务应详细披露其业务特点,本企业承担的报酬与风险,尤其要披露可能的潜在损失,包括预期的现金流入、流出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

(6)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包括:控制本企业的母公司(应披露母公司占有本企股股权比例)和本企业与母公司进行的往来业务。在同一母公司控制下。本企业与兄弟企业的往来业务。在报告期内其他关联方交易的内容、数量和金额。

(7)或有损失。例如该企业最近10年每年都要遭受1~3次台风袭击,平均每年损失500,000元,这就是对或有损失的预计披露。

(8)由于可能转化为现实债务的票据再贴现和为其他企业的担保。

(9)未决的诉讼(涉及权利和义务的纠纷)。

(10)其他应在附注中披露的事项。

报表附注应在保证如实反映的前提下,力求提高相关性和透明度。

(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的概念

其他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的辅助报表、传递财务与会计信息的其他手段共同组成。以公司年度报告为例,“董事长报告”和“总经理关于当前经营(包括投资、理财)活动和经营前景(包括短期计划与长期规划)的讨论与分析” (MIYA)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份其他财务报告。

董事长报告。主要说明企业股权的变化、大股东占有份额的比例、具有控制力或有重大影响股东、董事会成员的变动和他们的薪酬、对高层管理人员业绩的评价和有关奖惩的建议等。

总经理的业务讨论与分析。对本公司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及其业绩进行详细说明,并对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对未来发展的前景(包括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经营、投资、理财方面的计划和预期未来的报酬与风险)提出奋斗的目标与为达到目标将采取的主要措施。

其他财务报告比财务报表辅助更加灵活。其他财务报告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必须保证必要的信息质量。只要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在确保诚信的前提下,主观上应力争如实反映。

以上讲的都属于法定披露(即“法规”、“条例”、“准则”、“规定”、“指引”所要求企业在表外进行的披露),至于自愿披露,我认为,在鼓励的同时,又要加以必要的限制条件。因为,防止欺诈,不允许企业通过自愿披露去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自愿披露乍看起来是好事,它能增加信息含量,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但是,自愿披露一旦变成企业的欺诈手段,向市场发出错误的信息,好事就会变成坏事。所以允许自愿披露的企业,最好增加必要的条件,并对其自愿披露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

允许自愿披露信息的企业,最好限于下列上市公司:

(1)在过去5年甚至lO年中都是盈利的,或其产品(劳务)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2)在信用评级中长期属于A级;

(3)在同行业中有较好的声誉(例如属于老字号,在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属于500强之列);

(4)在会计上从来没有作假,财务上从未有欺诈的前科。

自愿披露的信息应符合下列质量标准:

(1)相关性;

篇10

目前,从跨国媒体巨头到国内的电视台,都在纷纷建立或更新自身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关于媒体资产管理,BBC的定义是:一个通过许多过程来运行的商业功能,这些过程包括创建和媒体产品,比如,一系列涉及到认证、描述、存储、获取、重用等的活动。国内对媒体资产管理的认识,是对媒体资产内容进行数字化加工储存和网络化传输应用,主要指媒体利用所拥有的软硬件系统以数字化方式对媒体资产内容加工、处理、应用保存在相关介质。

二.充分认识媒体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媒体资产本身就是针对节目和素材等相关内容资产而言的。

电视媒体作为全社会拥有信息量最大的行业,自身积累的节目存储资料磁带少则几万盘,多则数十万甚至近百万盘,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珍贵资料。但由于传统的存储介质对保存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也有一定的保存期限,超过期限就会出现磁粉脱落、磁化、退磁、机械性损伤等问题,不易于资料的长期保存。同时,一些珍贵的素材资料长期散落在编导手中,很多影像资料已不可再生,致使这些资料无法重复利用,更无从谈及保护了。媒体资产数字化最终的落脚点即是抢救保护节目资料与达到节目资料的再利用的最大化。对新闻、专题、影视剧、综艺、体育、纪录片、素材等不同类别的媒体资产,要加快数据化上载及编目工作,建立在线并具有检索和下载功能的数字化节目资料库,真正实现保护资料、资料共享、媒体资源储备的发展战略。

三.实施媒体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制度建设是实施媒体资产管理的根本保证。要完善符合现代组织管理要求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健全磁带库房管理制度、音像资料数据保密及数据备份制度、节目资料收集管理制度、电视资料编目标准化等,更好地用制度进行管理,用制度保证运行。同时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努力使媒体资产工作者与媒体资产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共同发展。

(二)建立数字化存储平台是实施媒体资产管理的技术保障。媒体资产管理范围内的数字化加工存储,不仅是指从技术角度将原来媒体所拥有的各种介质、各种制式、各种状态下保存的视音频节目资料,按统一的标准转化为数据文件,同时还包括运用同样的数字技术标准,对节目素材及相关资料进行编目、著录、标引等内容加工处理,形成内容数据与元数据相关联的数据库,从而实现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以多种方式对这些节目资料及相关数据的检索、查询、阅览、传输、复制和运用。

(三)规范化的数据编目是实施媒体资产管理的核心内容。音像资料编目就是利用档案学中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知识,借鉴图书、档案资料编目的实践方法,由编目规范、编目细则、节目资料分类法、规范词表等共同构建数据编目生产的标准体系。 通过编目能帮助媒体资产管理实现符合信息分析整理特点的应用功能,并有效地构建起实现内容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整理的平台。为此,编目的细致与否、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媒体资产能否被有效利用。

(四)提高媒体资源人员素质是实施媒体资产管理的智力支撑。随着媒体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媒体资产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媒体资产工作者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同时更要具备对媒体资产内容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要不断强化媒体资产工作者的资料意识,积极培养资料编研型人才。进一步更新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效益,积极地为节目生产制作提供资料的应用,更好地使节目生产人员树立起保护资料和使用资料的意识。

四.增强媒体资产管理的创新能力

篇11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Peter. farquhar(1989)认为,品牌资产是指“对企业、经销商或消费者而言,品牌赋予产品的附加价值”。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D. Aaker(1991)认为,品牌资产指“与品牌、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等相关的一系列资产或负债,它们可以增加或减少通过产品或服务给企业或顾客的价值”。

随着对品牌资产研究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品牌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也就是说对品牌资产的界定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加以阐述,因为市场是由消费者构成,品牌资产实质上是一种来源或基于消费者的资产,而品牌资产增值又是由消费者品牌心理驱动的。

K.Keller(1993)是首位从消费者角度完整阐述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概念的学者,他认为品牌之所以对企业和经销商等有重要价值,根本原因是由于品牌对消费者有价值。

2009年美国互联网营销专家 Chuck Brymer的新书《互联网营销的本质——点亮社群》出版。该书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品牌营销观念的变化。他认为互联网营销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特别是思维与经营方式。互联时代下让消费者的社群(群体性)变强,移动互联的发展将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紧密。这一思想也改变了互联网下品牌资产增值的观念与途径。

Chuck Bryme 认为互联网营销不能是单向传播或简单双向而应是互动传播,因为对于数字社群来说,传统的单向宣传方式已经不那么强势,更多是互动的、自发的,快速的传播才能影响网上社群。互联时代传播核心就是需要找到合适的影响点,在合适的时机影响那些在社群中有影响力的人,已达到杠杆效应即品牌资产增值。换言之,品牌资产增值的根本原因与经典的品牌资产增值的原因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一切由消费者定义。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下新媒体不断涌现,SNS、微博、微信等不断刷新人们的观念,也不断的刷新企业的品牌资产增值的观念。从有了互联网就没有离开用户。如用户注册数、活跃率等都伴随着各个互联网产品,到了SNS、微博、微信产品出现时,用户已成为衡量一个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品牌资产增值也就离不开用户的态度与行为变化。在互联网下影响用户态度与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品牌资产增值的关键是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信服力,各相关利益人之间的协作力和品牌观念与价值表征的创新力。

信服力表明在互联网上沟通最重要的是“信”即信任与依赖。它是代表了你的品牌强势程度。建立信服力需要将品牌形象和社群需要联系起来,通过你的品牌传播一种人们所期望的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当你的品牌足够强势(代表了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才能够吸引消费者,并且让他们忠于你的品牌,品牌资产才会增值。

协作力(沟通力)它反映是在这个网络时代需要和消费者(相关利益人)相互协作,共同分享能力。为此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品牌资产增值要做到两点:一是顺应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和一个交流的平台,二是学会倾听并采用消费者的集体智慧(观点)进行品牌营销。

创新力它反映了品牌吸引数字社群的注意力以及你的品牌创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足够的吸引力,因为品牌代表了消费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品牌形象要让消费者有亲密感2.品牌元素要有新鲜感3.通过必要的免费的东西增进与消费者联系4.品牌消费后要有愉悦感5.商家与消费者都要有展示的机会。

总之精准把握用户心理,深入挖掘用户内在需求与喜好,将与用户互动、整合发挥到极致,才能最大程度的引导其参与其中,使品牌资产不断地增值。记住: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只有将三力协同作用并发挥到极致才能创造其下的品牌资产增值。这与经典的品牌资产增值途径是不一样的,经营者你知道吗!

篇1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3-0024-06

一、引言

数字技术尤其是社会性技术的日益发展并被各个阶层的人群所使用,极大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交流、获取信息及娱乐方式。根据全球市场信息集团TNS对16个国家的2.7万名18至55岁网络用户进行的调查发现:全球25岁以下的受调查者平均每天花36%的休息时间上网。美国和英国低于平均水平,分别是30%和28%。而在中国,年轻人却把50%的空余时间都泡在网上,只将其作为娱乐的主要手段,应用于学习、创新乃至创造生产力方面非常少,年轻人对数字化的使用步入了误区。数字技术使用并不能自动引导数字能力的发展或者提高,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国民的数字能力发展视为未来全球新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把数字能力发展置于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战略高度,冀望通过教育教学系统变革,鼓励发展国民数字能力,以确保未来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欧盟无疑是先行者,2011年,欧盟委员会了《映射数字能力:迈向一种概念性理解》技术报告,系统回顾和阐释了与数字技能相关的概念和理解,并首次为21世纪的数字技能的理解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方法和建议。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在综述数字素养和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概念框架,并通过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度将数字能力概念框架映射至教育领域,重构其能力要素,建立数字能力的整合模型,为数字时代个体素质能力发展提供基础。

二、数字能力:21世纪学习目标新指向

站在当下来遥望15年前尼葛洛庞帝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不仅感慨信息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塑造力,“信息DNA”已经嵌入普通人的生活环境,数字化生存方式已经悄然融入普通人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数字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模拟,更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创新。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能,也非常熟悉数码游戏和社交网站,似乎已具备“数字天赋”。但这并不等于“数字能力”。数字能力意味着基于ICT的知识应用于数字世界。个体的数字潜力和创新能力亟待开发。

数字能力成为数字时代世界各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目标指向。近几年。国际上多个研究组织就21世纪的教育和学习目标做了全新规划和设计,这些学习目标框架无一例外都指向数字时代的关键素养和技能——数字能力。如表1所示。21世纪技能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Hs)针对新经济环境中学生成功学习开发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框架,该框架定义了新时期工作者解决问题必备的几种基本能力:团队合作、判断信息、运用科技及国际观等,尤其突出强调“信息、媒体及技术能力”:由思科、微软和英特尔资助,墨尔本大学主持的21世纪技能教育与评估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250多名研究员和专家对教育现状进行评估,提出了四种能力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工具以及生活技能等;美国北中地区教育实验室(NCREL)也针对21世纪的学习者,提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包括数字时代的素养等四个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针对新时期学习者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对第一版(1998)进行了及时的修订,提出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S-2007),共包括6类24项指标。事实上,相对1998版,NETS-S-2007对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更高了。主要表现在对数字时代能力素养以及创新变革的要求。ISTE认证与标准委员会的DavidBarr曾指出:NET-S第一版旨在使学生学会使用技术,而第二版则强调利用技术学习。可见,技术工具的使用不再是NETS-S-2007强调的重点。对于利用技术提高自身能力、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当前NETS-S第二版的时代使命。各个学习目标框架的维度表明,公众应该认识到当今的学习者必须掌握21世纪能力:学校必须依据对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以及如何结合学科发展21世纪能力等新认识来重新设计学习活动:政策制定者必须结合学业成绩与21世纪能力对学校进行督促考核。总之,数字能力的发展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三、素养连续统:数字素养的概念流变

显然,数字素养或者数字能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关乎所有人的基本生活技能的、复合的、横跨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能够促使个体获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比如,语言、数学、学会学习、文化意识等),甚至标记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Eshet-Alkalai)”或者“信息社会的重要资产(van Deursen)”。表1也显示,作为一个横跨多学科的概念。数字能力与其他相关概念常常在不同层面上混用。数字能力的面貌是如此多样化,以致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概念或者广泛认同的定义存在,因为不同概念的研究和文献强调了人们需要的数字技能的不同方面。而这一事实也正说明了数字能力对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主要提取了媒介素养、ICT素养、互联网素养、媒体素养、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等概念,实际上,这些概念体系构成了一个素养连续统,这些概念在不同层面多种方式相互交叉。因此。试图关注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是没有用的。不如聚焦面向当前和未来数字环境的、需要学习的必须技能。

数字素养正是在上述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信息素养在数字时代的升华与拓展。其实,“素养”概念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动态性的、开放式的概念,当一种生活行为或方式日益大众化并影响加深时,传统的素养内容的作用或价值日益边缘化。其教育效果逐步递减。客观上需要提出并倡导一种新的素养要求来与之相适应,可以说“数字素养”也是在其他各类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了更好的构建“数字能力”的概念模型,现将五种主要的素养概念做一梳理。

(1)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一词早在1974年就已被提出,当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0年以来,“信息素养”一词在文献中大量出现,并且逐渐取代计算机素养。

(2)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以广播和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以极大冲击,有专家学者便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3)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ICT Literacy):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就提出“计算机素养”概念,美国北肯塔基大学把计算机素养定义为“对于已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及教师在其学科领域内必须具有熟练地和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计算机素养一词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计算机素养是指知道且能够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方面的能力。

(4)网络素养(Internet Literacy、Network Literacy):信息及相关过程的网络属性有时指的是“互联网素养”或者“网络素养”。有时。在意义广泛的“数字素养”文献中也使用网络/互联网素养。网络素养是指人们了解、分析、评估网络和利用网络获取、创造信息的能力。也有人认为网络素养是对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网络素养与信息素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承接交融的关系,即:信息素养是网络素养的前身,网络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发展。总之,网络素养是个体在网络社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交流和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一个由信息技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

(5)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E-Literacy):“数字素养”早在1994年就由以色列学者阿尔卡来(Yoram Eshet-Mkalai)提出,他根据多年研究和工作经验以及分析了相关文献并开展试点研究之后,提出了数字素养的概念框架,认为数字素养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这个理论框架被认为是数字素养最全面的模式之一。也被《远程教育百科全书》列入数字学习的主要模式。

上述素养概念体系可以都是建立在媒体路径上的连续统一体(continuum),表现出素养这一基本文化概念在不同媒体时代的基本诉求。事实上,除了上述普遍性较强的素养概念体系。当前还出现了一些面向专业领域的素养概念体系,如游戏素养旧、数字化阅读素养等等。因此,对数字素养概念的构建,并不是对之前相关概念进行删选进而提出一个统一性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各个概念的重要元素进行分析和整合。本文认为,数字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动态的、开放的概念,是经过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的流变所形成的。通过对数字素养和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抽取出一些共同的成分,这将作为后续建构数字能力概念模型的基本要素。

教科文组织曾建议。任何时候一种新环境都需要一种新的信息素养(Catts&Lau)。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素养是最狭窄的数字概念,其主要集中于技术知识以及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的方面,是数字素养的核心部分。网络素养增加了与工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在网络媒介环境中成功发挥作用的思考以及能力。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概念内涵与数字素养大部分重叠。但是两者有不同的关注焦点,即:信息素养更多地是发现、组织以及处理信息,而媒介素养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强调参与和解释,以及使用并创造媒介的技能。但是态度对两者而言都很重要。总之,数字素养是最广泛的概念,正如Yoram Eshet-Alkalai的定义,数字素养包括其他相关概念的主要方面。即:计算机素养和网络素养是作为数字素养的基础、核心成分存在的,而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则是在数字化情境下的技能被包含在内,这也成为建构数字能力概念模型的基础。

四、要素聚合:数字能力的概念框架

从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到数字能力(digital compe,tency),还必须跨域素养与能力之间的概念差异。一般而言,“素养”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涉及听、说、读、写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素养也是个不断变迁、与时俱进的概念;素养常常包含能力要素。“能力”意味着有足够的技巧和能力、有效地完成一些事情,“到了科技先进的社会……为了有效的参与社会,需要拥有一种积极的素养。它允许人们使用语言以提高思考、创造和质疑的能力”(Campbell)p12;单就“能力”和“素养”来讲,很长一段时间“能力”一直作为“素养”一词的组成部分,而且经常在文献中出现的是“素养”一词。随着素养概念的不断演进,基本能力只是第一步,像在工作、学习中一些创造性的表达新观念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和文化方面问题的态度等高级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这也就限定了本文中的“能力”一词是高于“素养”的。如果说“素养”指的是一般的能力。那“能力”则是指高级的能力。

数字能力是一种为了工作、休闲和交流,自信和批判地运用信息社会技术的能力。数字能力的提出。正是应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诉求,在社会层面,年轻人将被要求拥有的这些技能和能力,其目的是为了在21世纪这样的知识社会中让年轻人成为更有效率的工人和公民,因此,数字能力被欧盟界定为个体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在技术层面,随着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的普及与风靡,数字化工具和媒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数字化社会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参与和分享,这些要求需要具备新的能力,如游戏素养、执行力、多任务处理、分布式认知能力、团体智力、信息识别、网络协商能力等等。因此,从能力要素上来看,数字能力强调除了基础技能外,还应该强化技术素养、技术设计、技术思维等高级技能,这些新的能力通常被打上“21世纪技能”的标签。通过表1所示各个学习目标框架要素分析,可以提取所谓“21世纪能力”中的某些因素,聚合为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这将成为数字能力概念框架建构的基础。部分示例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参考Kirsti Ala-Mutka(2011)的数字能力模型,构建了图2所示概念框架。数字能力概念框架的建构非常必要,实际上,当今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改变,被称作“数字土著”的一代。他们的教育者则是“数字移民”。因此。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正在吃力地教着说着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因此。对数字能力的渴求成为跨越数字大断点(discontinuity)的前提和基础。数字能力包含工作、娱乐以及交流中自信且批判地使用信息社会技术,强调基于ICT的基本技能:利用计算检索,获取,存储,制作,呈现并交换信息。利用计算机交流并参与合作网络闭。此外。通过对比各个学习目标框架发现:多文化素养与全球意识、应对复杂情境、自主学习、创造性、承担风险、个人责任感、社会与公民责任感、时间管理等能力对数字时代的人们也是非常重要的,故可以纳入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范畴。

五、教育映射:数字能力的整合模型

数字能力的概念框架为教育领域的学习目标重构提供了依据,但如何成为指导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指南,还需要建立起数字能力构成要素到教育目标体系的映射。从而建立起其操作模型。这一操作模型必须详细分析数字能力的层次、层级以及类别;从一般上看,学习和教学目标主要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层次构成,其他层次要求都是对其改进的结果。

首先,在三层次构成上,鲍登(Bawden)曾经提出数字能力四要素模型,其模型主要从基础、背景知识、态度与观点、核心能力等四个方面,该模型强调了一个与必备的要素相似的结构、几个相互支持的重要技能和技能有效应用的关键态度;其次,在层级方面,马丁等(Martin&Grudziecki)在数字欧洲素养(DigEULit:Digital European Literacy)项目中改进了数字能力的一个概念模型,提出了一个结构方法及相关工具,构建了数字素养等级模型,这一等级模型把数字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数字能力基础(技能、概念、方法和态度等)、数字能力应用(专业及学科应用)、数字能力创新(改革与创新)。这三种水平描述了所有人的一般数字能力的需要。再往上,他们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的或是其他具体目标的个人数字化用途。在个人和社会水平等级上。这也导致在过程和活动中通过数字化改变来改革和发展创新性。再次,在数字能力类别上,冯德生(c.Van Deursen)曾提出并证实了一个由两大类(内容相关、媒体相关)四种互联网技能组成的模型,由复杂程度排列如下:操作技能(比如使用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的操作技能等)、常规能力(如网络导航和正确使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如定位、选择和评估信息的互联网技能):信息策略(如在成功的目标导向活动的策略信息技能等):信息能力和信息策略也包括在运用时批判的和目标导向的态度。不过,该模型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技能上,缺少了像媒介创新、交流与合作这样要素分,这是后续整合模型需要补充的要素,但该模型在数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了详尽的分类,同时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观点。

在图2的概念框架基础上,充分整合上述文献中与数字能力相关的结构模型。大的方面由工具性知识与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应用态度三个方面构成;上述各个模型中的基础技能提出来被归为同一个类中,组成工具性知识与技能:应用和策略层面组成高级知识与技能:态度方面(引导技能应用的思维方式)按自身的论题来分离和归类为技能和知识应用的态度。技能根据意识到的认识复杂程度来排列。知识和技能不能因具体内容而分开,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知识和技能是相关的(技能是关于知识的应用)。在详细分析了数字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之后,将这些要素有逻辑的组织和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三大领域(工具性知识与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应用态度)、六种知识与技能(操作性、媒体相关类、合作交流、信息管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意义参与)和五种应用态度(跨文化、批判性、创新性、自主性、责任感)。图3为经过教育映射后的数字能力整合模型的具体框架。

如图3所示,数字能力是在数字素养等一系列“21世纪新技能”诉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视为数字时代个人综合能力的新指向。这就决定了数字能力的概念内涵是比数字素养宽泛的,在经过充分整合数字素养相关概念体系流变以及数字能力和21世纪技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欧盟数字能力概念模型,下面具体阐述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工具性知识和技能

主要包括两大类知识与技能,即操作性知识和技能和网络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其中,操作性知识层面涉及到在具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使用数字工具的意识以及对这些工具及其功能和用法的理解:操作性技能反映了数字工具的技术操作层面,例如鼠标操作、具体软件的操作或文件存储操作等。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其他任何工具使用的先决条件。

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则涉及到对相关媒体的理解以及如何安全使用。这些技能不仅仅是操作性的,同时也要求具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媒体的认识与技能、媒体风险和限制的意识。数字能力在这个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网络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导航、书签、简单信息聚合、RSS订阅)、多媒体技能(数码照片操作、创新在线结构框架)和数字环境的安全性(个人隐私、技术安全风险)。

(二)高级知识和技能

——交流与协作。有效地表达和交流、理解每种类型媒体格式的优缺点。这对数字化环境的合作非常重要。要达到全球范围内富有成效的合作,需要个体能够适应和赞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观点。通过深度交流与合作,最终人们应该能够建立和保持与有关人士和相关网络联系起来的个人通信网络系统。这种数字环境扩展了人们所处物理环境之外的社会和专业社会网络,能够使个体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

——信息管理。在数字化环境中可用信息数量是巨大的。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这就凸显出了与信息相关的技能和能力在这种环境中的重要性。每个人都需要精准定位、批判性的选择并组织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进而分析和评估信息内容、进行多媒体演示和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这些都需要融入个人的数字能力,并能够体现在所有的网络活动中。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发展自己的个人信息系统,并通过有效过滤信息来维持个人和共享资源的鲜活度。

——学习和问题解决。所有个体都应该能够通过在学习、工作和问题解决中使用的数字工具和媒体中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应该能够在专业和个人的领域中有效地发现和评估符合自己目前需求的学习机会。从联通主义的角度来讲,能从合适的人和资源网络中找到方向并从中受益。此外。还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和开展学习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在众多可能的数字路径上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预期效果,以期解决问题。

——有意义参与。无论是独自或与他人合作,不论是为个人还是为与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参与到数字活动中。这就需要他们能够理解并创建一种适合每个活动和环境的数字身份。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中捕捉到融入数字化社会的机会,从而使数字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影响方式,同时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应用态度

——跨文化。如前所述,从数字通信中获得最大的利益需要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交流的成功取决于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开放的态度来相互理解和洽谈。这涉及到一种普遍的社会态度以及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想法、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奉献的意愿。

——批判性。与传统出版媒体相比,大多数情况下。在网络环境中没有正式审查谁能参与或者哪些资源可以出版。用户在将自己融入到数字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反思,考虑信息的质量,并要不断的思考信息的产生、媒体和资源的可靠性以及不同数字工具和媒体与他们任务的适应性。

——创新性。数字化工具和环境提供大量的、几乎满足任何需要的信息资源,其中最大好处在于:这可以使你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和生产者,而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消费者。创新性态度体现为:思想开放并乐于表达个人看法、与朋友合办项目或发起社区活动、为个人和在更大规模上产生社会和经济利益提供机会。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化工具和媒体,可以为个体提供开展任务或呈现结果的创新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激发自己去学习或发明,准备改变现有的方式来适应新时代。

——自主性。很多学者认为,互联网不是一个明确的规则和行为模式的良构资源(well-structured)。人们必须意识到自身的目标,并为了能够从互联网中最大获益而积极地、主动地努力。这意味着,在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要得到利益,就要努力找到对任务最合适的数字工具和媒体,明确自身目标,必要时适应和反映新环境。

——责任感。网络数字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也带了很多风险。除了对资源和其他人要有批判性外,自身活动可能造成的结果及其可见性意识也非常重要。用户必须理解数字安全问题,并将之融入到数字环境中的活动和交互之中。当使用来自他人的资料、被关注或会影响他人的创新资料(照片、邮件)时,必须要考虑到道德方面的问题。

六、实用取向:数字能力发展建议

上述整合模型具体构建了面向数字时代个体能力的一种新指向,但绝不是一种客观化的、标准化的模型,数字能力全貌应该是多层次的。因此,在理解本模型的时候,需要秉持一种实用观,避免在纷繁复杂的概念体系中囿于“冒进”或者“懈怠”窘境,有如下四点需要特别提示并且达成共识:

(1)需要认识到数字能力对于数字时代的所有人都是必须的。对于儿童、年轻人、工人以及老年人以及处于社会排斥风险中的阶层以及一般所有市民来说,缺乏了将导致各种各样的危险。数字能力并不会随着大多数人所使用的网络和计算机而自动获得。

(2)21世纪的数字能力必须包括面向工具和媒体使用的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技能和知识,为了交流、协作、信息管理、学习和问题解决以及有意义的参与。这些必须得到跨文化的、关键性的、创造性的、可靠的以及自治的态度。

(3)工具性知识和技能是发展或者使用更高级技能的前提。这些必须在所有合适的层次上得以确保。然而,认识到这些工具性技能还不足够是重要的,数字能力可以被看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概念,而不是简单的使用数字工具和媒体。安全的和高效的态度形成将被整合到学习技能的所有层级之中。

(4)形成一种高级层次的数字能力的教育映射模式。仅仅是第一步,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并且认真整合到操作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和评估问题之中是必须的,这对于国家层面的支持个体数字能力发展是紧迫的、有用的和可用的。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领域亟待转型升级,信息化教育及其深度融合也正在推进,本模型将为上述变革提供一种参考模型,具体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需要注意:

第一,工具性技能是发展和应用更高级技能的先决条件。但不是所有人都用得到。可以按照自身的目标来学习一些技能。在学习者开始任何独立的数字活动之前,都要求掌握关于机会、法律和道德内容、操作性技能方面的基本知识。然而,学习者也应该能根据与自身的相关性来选择更多的高级工具技能(如,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创新社交网络框架)。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我国)许多信息技术课程会将数字能力理解成工具导向的。所以,这些课程都关注教学和评估中的工具性技能,但是应该将这种工具导向转为能力导向。即让学习者是为了掌握一种能力进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会一种软件如何进行操作。

第二,在具体领域的背景下。内容相关的互联网技能是需要学习的。因此,具有批判性质的高级技能和知识的发展应该被融入基于主题的学习中,比如,学校的历史课、为其他弱势群体开设的就业培训课等。这些技能和知识按顺序排列如下:首先是用于具体功能性任务的技能,然后是策略水平的技能,最后是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技能,这个顺序也是个体发展的顺序。在高级技能和知识这个领域中。知识和技能有很多选择。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他们。特别是如果他们的数字工具和媒体的用途有限时。因此,数字能力的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根据目标群体的需要来选择相关的技能领域。

篇13

前面的概念是不是很唬人?是不是让人看完了又觉得什么都没说?这个自然,因为这个品牌资产的概念有点向股票市场里面的衍生工具,它本身其实没有任何价值,只有结合了原本存在的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如品牌形象、知名度啊,认知度啊放在一起,才表现出这个概念的聪明之处。

我的理解,资产就是品牌价值。但是品牌本身没有可以量化的价值,用一个相对并不要求精确的“资产”来表示能够逃过很多数学问题。进一步阐述我的理解,品牌资产就是存在于品牌所有对象从理性以及感性消费过程中的关于某品牌的全部体验之和。这个理解是不能被衡量的,就像我绝对不知道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想着MM。但是可以通过间接的手段或者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样本调查取得。这也就是某英国公司偶尔的品牌资产统计的所谓科学依据。

这种科学依据并不科学,因为心理学绝对没能达到清晰的行为预言,甚至对于某心理现象的精确解释都无法做到。所以品牌资产严格来说,如果存在货币价值,只有两种情况:对于拥有品牌公司感兴趣的投资者,他们的出价包含了对于品牌的估值,但是这个品牌资产本身的价值很难与固定资产以及研发能力之类的其他价值分隔,,但是拥有强力品牌的公司毫无疑问在股票市场上会有更多的融资机会以及上升空间;另外一种,则是购买某品牌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的出价包含了此品牌高于市场一般价格的溢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