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经济学观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如果深度挖掘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两者的内容会发现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又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两门经济学科,从高一层次的角度看待两者,生态经济学主张整体上控制投入和输出,并且在严格控制投入和输出的基础上扣除生态成本,非常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如果将重心仅仅放在经济发展上忽略了生态环境,最后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传统经济学忽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在概念上两者的差异为:怎样来看待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1.1生态经济学概述
生态经济学是近年来衍生出来的新兴学科,介于生态学和经济学两者之间,它以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生态学和经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现阶段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造成能源损耗严重,开始将发展目标转移到可持续发展方向上,人们往往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忽略了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生态经济学的作用就是呼吁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懂得保护生态系统,常常通过缩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工人们的生产效率来达到经济环境共同发展的目的。
1.2传统经济学概述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发展方向上,资源环境是相对有限的,并且环境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其遭到破坏后可以自我修复。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期间可以先不用考虑资源问题,传统经济学在一些西方国家比较受欢迎,它主张经济发展不受限制,可以一直发展下去,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经济,因此一些贫困国家常用这种方法解决燃眉之急,但人们没有意识到经济赠长迅速伴随的是资源消耗加剧,经济发展了承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又要花费大量资金来治理环境问题,显然这一观点不具有客观性。
2.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之间的具体差别
2.1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愿景差别
2.1.1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定位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和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的关系紧密结合不能离开任何一方,而传统经济学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人类及其周围环境构成了庞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微不足道,因此传统经济学主张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无限制的发展经济,不用考虑资源问题,即使资源枯竭也可以寻找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而生态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承受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可以随意发展经济,简而言之,生态经济学认为只有合理利用资源,经济才能无限增长。2.1.2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在生产框架上的差别生态经济学认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资源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资料是生产框架的一部分,传统经济学将重点放在生产上,废弃资料不会产生较大利益不应划分在生产框架内,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包括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废弃物处理部分,总之传统经济学侧重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会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对于废弃物由于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去处理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生态经济学更加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理上尽可能的转废为宝,循环使用减少生产成本。2.1.3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关于生产配置的矛盾无论是哪一种经济观点,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考虑配置和分配规模之间的矛盾,生态经济学认为资源环境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的索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度发展,并且要限制企业的生产规模,而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与其存在较大的差异。它首先考虑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把分配问题放在最后考虑,其次不但不会限制企业的生产规模,还将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的人数,总之生态经济学考虑的问题比较周全,将配置、分配规模全部纳入考虑的范围内,传统经济学在这一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2.2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差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还是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差异都比较大,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对社会市场的认识,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预想商品销售情况的最好途径,而传统经济学认为社会市场能发挥出巨大作用只是相对于某些产品而论的并不能代表全部,两者之间观点得差别在于前者过度依赖市场,市场经济具有不确定性,会给经济的增长带来较大的波动。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经济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生态学和经济学两者交叉产生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观察问题的视角,从高一层次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关系,本文阐述了生态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具体差异,在系统定位、生产框架、愿景上差异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为更多的学者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呼吁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各级政府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立法采取具体防控措施。例如,目前一些城镇还没有禁止燃放鞭炮和焚烧垃圾,环境令人担忧。
参考文献:
[1]王森.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1.人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也追求精神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最大限度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的,这也是“经济人”最基本的特点,认为是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才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发展,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实际上,人对利益的追求远比传统经济学认为的要复杂的多。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具有复杂性,他们不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也追求精神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双重动机,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的分析更加全面。
2.人的理性并不是无限的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是无限的,绝对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不是无限的,是有限的。这一理论了传统经济学中人的理性无限的理论。针对人的理性是有限还是无限,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也进行过分析,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有限性观点。赫伯特#西蒙明确提出了人理性的有限性观点,他认为人是想要无限理性的,但是这种愿望不能实现,有一定的限制,人只能在有限的理性中追求最满意的经济目标,而不是最大的经济目标,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现象实际中并不存在。西蒙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有限理性是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导致人理性的有限性有多方面原因,比如人认识能力的有限、环境的有限、信息的有限等等。
3.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由于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在信息堵塞或者不对称的情况下,人就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机会主义是指狡诈的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人总是愿意为自己追求最大的利益,在追求最大利益的过程中,人往往会使用一些隐蔽的手段,甚至是狡黠的手段来达到实现自己利益的目的。人之所以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是由于人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因此机会主义倾向是人的本性。由于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市场交易的复杂性提高了,交易的成本不宜估计。机会主义倾向研究是对“经济人”研究的补充。
二、管理学中的人性研究
管理学中人性研究主要应用于人性化管理中,通过对人的正确认识、实际、人性特点等研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人性提出了四种假设。1.“经济人”理论泰勒基于对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研究,提出了管理学中“经济人”的观点。在当时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与管理方法落后的背景下,泰勒“经济人”观点的提出为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泰勒并不赞同传统“经济人”观点,只是把传统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拟定管理方法,“经济人”理论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以悲观的观点来看待人,认为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利益,主张对人的严格管理。
2.“社会人”理论人际关系学说代表梅奥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行为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管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人”假设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社会需要一个更符合人性的管理理论,“社会人”理论应运而生,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加入。“社会人”理论的进步之处在于不仅认识到人具有追求物质的需求,还有追求尊重的社会心理需求。管理者只有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美国管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性支配的,“社会人”理论有利于对人本性的正确认识,促使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逐渐以人为中心。
3.“自我实现人”理论“自我实现人”理论是对人性认识的重要发展,起源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的理论,与麦格雷戈的“Y”理论相对应。“社会人”理论提出了人不仅具有物质需要,也有社会需求。“自我实现人”理论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都想通过自身能力与技术的发展实现独立,能够进行自我控制,该理论认识到人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促使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4.“复杂人”理论埃德加#薛恩在研究“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的理论,他认为人具有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面对不同的事情,处理方法与管理手段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人的管理手段不能局限于一种,而是应该因人而异。“复杂人”理论是对“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理论的总结,认识到了人性实现的多元化,促进了权变管理理论的发展,使管理理论更加丰富。
三、经济学与管理学中人性研究的比较
(一)研究内容存在差异传统经济学一直把“经济人”理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虽然“经济人”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内涵也不断扩大,但它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对“经济人”理论的修正是为了对人的实际行动与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因此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理论具有统一性特点。新制度经济学丰富了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理论,增强了“经济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性,解释力也更强,提高了经济学的解释力,对制度问题的分析、修正对人性的假设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性。管理学本身就是研究对人的管理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决定了它要从人的实际问题出发,重视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研究,并根据人的差异性来确定管理方式,因此管理学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具有多维性。
(二)研究范式存在差异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经济人”理论的提出是为让经济学家对经济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所以“经济人”理论的研究越简单越好,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论概括了所有对人性的研究,这就是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种研究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却脱离了现实。新制度经济学是从人的实际出发来对人进行研究,认识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希望通过对人的研究来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原因,解释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有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发生的频率、资产的专用性,涉及到人的就有两个因素。因此,要想研究交易费用就要研究人,具有一定的被迫性,但也是为了纠正传统经济学的弊端。管理学对人的研究具有主动性。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本来就包括对人的研究,管理的目的本身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学的核心始终是人,管理学理论中的线索之一就是对人性的探索,从基本的人性角度出发,来创新和发展对人性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是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总的说来,现代经济学关注的重点是价格机制,对于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关注的比较少。而我国的传统经济思想可以很好的弥补现代经济学的不足之处,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将自然环境和制度看作影响经济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探讨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启示意义。
一、注重制度和政治因素是传统经管思想的重要优势
1.关注各种生产要素的产权问题
生产要素的产权问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孟子曾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的观点强调的是产权对于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产权可以有效的提高产权所有者的积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实行了土地私有产权和自由买卖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产权制度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当代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构建一种既保护公有制主体,又不损害私有制产权的社会制度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启示。
2.将经济管理行为转化为整个社会的有机整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传统社会一直存着一种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和商业相比更加容易控制。各个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鼓励小农经济的发展。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现代经济管理人员应该站在足够的高度,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独特的国情,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并不一定都合适我国,为了促进我国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我国独特的国情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3.发现不同时期的不同客观条件,抓住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主要矛盾
我国封建社会经常发生战争,这些战争有些是为了维护国家自身的利益,有些则是为了扩张领土。以两宋时期为例,当时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强大,对中央政府构成了威胁,为了消除这种威胁,中央政府力求通过经济手段来建立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联系。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国家关系和政治也是影响国家经济的重要因素,经济管理人员在看待经济问题时应该融入国家关系和政治因素。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中的理财观念和启示
1.“开源”和“节流”
这里的开源指的是国家可以通过发现新的税源来增加国家财富总量,这里的节流指的是国家要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支出。在我国的封建时代,国家的开源行为一般都是和老百姓抢夺利润的。具体来讲就是,两汉时期将盐和铁都归入了政府的管制和经营范围,两宋时期推行了茶引制度,明朝实行的矿监制度等等。
2.缺乏对税收征收成本的控制
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在控制税收成本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依靠税收官员自身的道德水平,对相关税收工作进行监控,改变税率等等,上述方法不够有效,这使得我国古代税收成本从来没有降低过。现代社会的税收工作中也存在类似于古代的问题,那就是在税收工作中关注产量,忽略了生产函数的重要作用,忽略了通过降低消耗来提高收益的手段。
3.始终包含着一种重等级不重事权的内在矛盾
在我国的封建时代,当权者实现国家治理的手段之一就是控制财政资源,可以这样说古代的经济管理方法是为政治服务的,是维持国家稳定的有效方法。早在汉代,当权者就建立的“均输”制度,宋代又建立了转运使制度,这都表明了国家财政是由中央控制的。在现代社会,如何协调事权和财权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国家的发展,我国应该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有效手段对税收成本进行控制,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协调事权和财权的关系,建立一个高效的国家财政体系。
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我国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使民以时”就是这种思想的重要体现。从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尚书》中就明确记载了人们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安排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总的说来,现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不太关注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关注重点是价格理论。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的关键因素,但是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不是即时的,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显现。现代经济管理学者应该充分借鉴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关注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将自然环境加入经济系统之中,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之中关注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我国古代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非常重视政治制度和自然环境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探讨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鲁梅.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2:34.
[2]张会.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36-37,44.
学科体系传统经济新型经济
[分类号]F062.5
1 信息经济学提出的背景
信息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末发端于美国,其启蒙思想最早出自凡勃伦的《资本的性质》(1919年)。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马尔萨克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提出信息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问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这一概念,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而其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丁・斯蒂格勒(c.Stigler)196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的《信息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乔治・丁・斯蒂格勒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价值、信息对价格和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结合加以研究。信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B0年代中期,在经济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关注和介入之下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解及其所属研究领域的认识尚未实现统一。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我国理论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和信息活动;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经济与经济活动;前者侧重于微观,偏重理论研究;而后者侧重于宏观,偏重应用实践。从研究整体情况看,前一理论体系似乎更为人们所接受,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获得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更有多位信息经济学家5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资源战略地位的凸显、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的形成、信息市场作用的加强,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形成和发展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以指导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桂学文、娄策群编写的《信息经济学》(以下称为“桂著”)于2006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该书是桂著作者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并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下文将对其特色进行详细阐述。
2 桂著的亮点与特色
2.1
有机融合了两种理论体系的研究内容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面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经济正经受着各种波动与考验,作为研究信息经济的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科范畴与学科体系,新现象、新问题随时出现,需要相应的理论归纳与理论指导。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必须赋予信息经济学新的含义,不能仅局限在源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进的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研究,也不能把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的分析排除在外,只有把众多信息经济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将互有联系但又有差别的内容加以融合,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才能最终推动信息经学的发展。
桂著在前言中提出:信息经济学是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入到这一研究体系中来。
该著作的内容安排正如上述所言,对信息不对称角度的信息经济学研究与信息科学角度的信息经济学研究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三章,介绍与信息经济分析有密切关联的一些经济学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体系、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理论等。第二部分四到八章,主要讲信息经济活动。按照从小到大的信息经济活动的递进序列,分别阐述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等内容。第三部分第九章讲解信息经济活动的效果反映与评价,内容为国民经济信息化。
2.2对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提出新的见解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较短,学科体系尚未定型,桂著在借鉴他人观点的基础上重新构架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认为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层次结构。就其门类而言,信息经济学由普通信息经济学和专门信息经济学两大门类构成,每一门类又是由不同层次的分支学科组成的知识群体。普通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经济领域中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信息经济和信息经济活动领域中的一般原理与共同规律。专门信息经济学是将普通信息经济学,尤其是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成果应用于专门的信息领域,对某些专门的信息经济活动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分支学科。这种体系分类方式比较新颖,国内尚未有同类提法,体现了桂著作者的创造性与丰厚的理论知识积淀。与其他学者提出的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相比,如按研究性质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划分为理论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按研究层次或范围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划分为广义信息经济学和狭义信息经济学等,更具有直观性。这种体系分类方法对信息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3专门阐述了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影响
桂著从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组织的影响、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便于读者对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辩证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对传统经济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企业的影响,改变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手段(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企业工作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其次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推动第一产业不断升级、第二产业不断升值、第三产业不断增长。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对生产力要素理论、边际效益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厂商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和通货膨胀与事业理论的影响。在信息经济时代,传统经济应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信息经济时代产生的种种问题?桂著对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的阐述为企业家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4辨析信息经济与其他新型经济的辨证关系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概念,如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比特经济(bit ooono一my)、知识经济(knowledge―b8sed economy)、智能经济(intelligenoe―based economy)、后工业经济(post indus-trial eoonomy)、新经济(new eoonomy)等。人们对这些
概念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这些概念的定义并不清晰,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容易引起混淆。有学者认为“数字经济、比特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都是对信息社会经济的不同称谓。”桂著在第一章中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economy 0f net_work、network economy或intemet economy)的关系进行了详尽探讨,便于读者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有更好的认识。
桂著认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从关键资源来看,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都是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②从内容范围来看,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组成部分;③从发展趋势来看,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关键资源、产业结构、核心能力和组织方面:信息经济强调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以信息产业为主导,而知识经济强调知识资源与智力资源,以科技产业为主导;在核心能力方面,信息经济强调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而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在组织管理方面信息化管理是信息经济时代主要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知识经济则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内容。
对于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关系,桂著认为两者同样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在于两者产生的时间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2.5对信息产业经济学进行阐述
桂著中虽没有明确提出信息产业经济学(informa-tion industry eeonomics)研究内容,但根据靳娟娟在《信息产业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及方法论研究》一文中对信息产业经济学定义的描述:信息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信息产业结构为研究核心、以当代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宏观及微观)为经济学基础。系统研究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结构构成、分布与成长、关联与组织、控制与优化的一门独立的信息经济学的应用学科。桂著在第八章用大量文字对信息产业的概念、特点、地位、经营与管理及信息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可以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对信息产业经济学的介绍。
2.6注重基础理论,强调实际,采用案例教学
桂著绕开枯燥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结合国内外信息经济发展的实例,大量运用事实、数字、生活化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零散的材料系统化,给读者以阅读的享受。如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阐述和对信息经济学原理的论述,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另外,在信息产业发展的集团化、规模化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等问题上,一直联系我国社会现状,用实践印证理论,把经济学、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和经济学界、信息学界的思维意识、具体行为相联系,并重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实际经验,这些论述对我国信息产业商品化的开拓发展,尤其是对其生产经营及产业运营具有指导意义。
3 桂著不足
桂著除有以上特色与亮点之外,也存在着不足,主要有两点:①在不对称信息经济的研究中未提及博弈论的理论。博弈论作为当前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与信息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使得信息问题在经济学中变得日益凸显,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对信息的研究,特别是重视信息不对称对个人选择及制度安排的影响,而这种关注与重视则直接导致了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并推动其向前发展,这部分内容没有被桂著所囊括,是其不足之一。②缺少对信息经济学新兴起的研究领域的介绍,如电子商务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学、信息机构经济学、信息资源经济学等。
4 总结
总体来看,该著作观点新颖,见解独特,内容通俗易懂。在实践上,对我国信息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在理论上,桂著中的一些独特见解,将对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助于信息经济学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2]肖勇.对信息经济学的不同解读.图书情报工作,2008,52(4):134―137
[3]肖勇.中国信息经济学二十年研究综述.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66―69
[4]桂学文,娄策群.信息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赖茂生,王芳.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6]骆正山.信息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序
的确,在可计算的世界中,面对几乎不会犯错误的人工智能,人类的胜算又有多少呢?好在,这个世界并不是靠计算来运行的。比如经济界,如果说经济活动的主体还是人的话,那么可预测行为且容易犯错的个体便会同时存在。
最近,有位叫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ler)的专家写了一本书,叫《“错误”的行为》。在这本书中,泰勒就讲述了他将经济学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带回现实的艰难之旅,而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向人们展示和剖析人类的哪些非理性的情感决策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以至于引发系列的变化。
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理性的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研究伊始,泰勒就意识到人类与《星际迷航》中斯波克那样不懂情感的理性人(现在的明星是谷歌的阿尔法狗)完全不同。不管是购买闹钟、出售篮球门票,还是申请抵押贷款,我们都会存在某种偏见,所做出的决定与经济学家假设的标准理性模型相去甚远。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并不理性,甚至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起初,经济学家并不屑于研究人们的错误判断及其对市场的影响,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引人发笑的“杂耍”,无足轻重。不过,如今这些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却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做出了更好的决定,也促使政府能制定出更好一点的政策。
前不久,有位大姐向我咨询,说她孩子在上研究生,学的是建筑设计,她希望孩子能多读一些书,她知道我们常办一些“读书会”,于是问我看哪些领域的书对孩子的未来有更大的帮助,我豪不犹豫地推荐了几本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书,理由很简单,未来社会的主体是人,对社会群体以及个人的深层次的洞察,会对自己和你要影响的人都有益处。
《“错误”的行为》一书的作者也不例外,泰勒教授的研究就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究具有很深的研究造诣。在他看来,当经济学遇到心理学,碰撞出的火花将对个人、管理者和决策者产生深远而充满启发的影响。
的确,在国内我也见过一些经济学家在用经济学原理来解读人的行为,比如汪丁丁、张维迎。但这往往会遭到传统经济学家们的质疑。在某次聚会中,有位经济界的资深人士就对汪丁丁老师非常不屑,指责他将情感决策“简化”为货币决策。我则不敢苟同,并向他提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经济学并不是研究金钱的学问。在我看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读人的行为,其适用范围要比最初设想的更为广泛,人们在犯罪、婚姻 、亲子、教育,甚至吸毒等问题上做出理性的选择。在我看来,解读“人性”的经济学家要比那些更加关注来年GDP会是多少的经济学家更有趣,也更有价值。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一)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联系
传统经济是网络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网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经济的扶持。在网络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起作用,传统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等法则仍适用于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传统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互联网使得各种有效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和获取,降低了传统经济形态中的交易成本,这就使得过去因经营成本过高或达不到规模效益的企业开始盈利,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会延长部分产业的成长周期。
在传统经济中,如果供给与需求脱节则会造成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而网络经济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原因就在于网络经济的虚拟性特质。过度投资会引起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虽然在网络经济中,过度投资不会像在传统经济中一样造成引发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的危机,但是因为存在资本的作用,也会引起产生泡沫,造成不良的经济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经济其实是传统经济的一种衍生形态,网络经济不能脱离传统经济而独立发展。
(二)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最大区别就是:传统经济的价值体现在于资源的稀缺,“物以稀为贵”是最好的总结和描述,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上的某类商品生产量太多时价格就会下跌而影响销售。而网络经济确实与此相反,在网络中,参与的人数越多,那么体现出来的网络价值也就越高,某个网站的点击率越高那么所带来的其他效应就越强大。两者的区别具体见表1所示。
网络经济发展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尽管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在网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对传统经济理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因为理论总是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现象中得以发展。
(一)对工业社会生产价值观的挑战
前文已经提到,传统经济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主导下产生的后果就是资源耗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双恶化。网络经济的虚拟性使其注重高科技、高教育、高生活、高国民保障和低交易成本,因此,网络经济无论是从成本构成还是从价值实现形式,都对传统经济的资源稀缺现状带来挑战。
工业社会使人们形成了大量消耗物质资源为代价获取更多物质财富的价值观,然而这种循环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稀缺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为了让人类的后代能够继续在这片曾经肥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那么就必须尽快的改变向自然强取豪夺的做法,采用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来实现生存的原始目的。
(二)对边际效益收益递减理论的挑战
通过分析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可以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由于受资源和交易成本的制约,单位生产成本的上升是以产量的增加来实现的,并且单个消费者占有的实物财富越多,那么增加单位财富对其使用价值则会下降,这就是收益递减效应。
而网络企业较少受资源和交易成本的制约,占有更多的信息是其获得更多收益的途径,因此,它的单位服务成本因服务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也就形成了收益递增效应。工业社会里,收益递增效应会使得一些小企业迅速并且无所限制的扩张,形成垄断。而在网络经济中,大型分布、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集团才能获得成功。
(三)对经济个人主义的挑战
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在承认人性自私的前提下,依靠市场规律的平衡性,使具有利己主义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然而这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经营者相比,消费者对商品的信息是不了解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势必存在欺诈行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形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假如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话,那么自由竞争结果何其低效。前美国总统顾问斯蒂格利兹最近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本身会带来有效而公平的结果,华盛顿将这些观点奉为神明。其实,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看不见,原因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的确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取消一切管制,市场同样无法运行”。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发达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便捷,这也就使得传统经济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解决,信息透明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诚信交易成为可能,这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经济个人主义带来的不良后果,营造了一个充满平等、协作的刚性气氛。
(四)对经济博弈论的挑战
在传统经济博弈论看来,经济世界是一个大的博弈场,不存在对错之分,博弈的双方包括个人,组织,也包括政府,这样就使得社会缺乏一种约束机制,法律约束只能用来解决典型的矛盾和纠纷,道德约束成为众望所归。网络经济就是在创造一个新平台,这个平台不是以法律的刚性状态出现,而是用公布于网上的形式。无论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还是损公肥私,缺斤少两,网络都会使其无所遁形。网络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虚拟距离越来越近,这就形成了一种非法律手段的约束机制。
(五)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挑战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究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而“多要素说”成为现今理论界备受关注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生产力要素还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等等。
网络经济中,生产力中的活跃因素——劳动工具已经网络化、智能化,并且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生产力发展产生革命性变化,信息科技成为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同时,教育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远程教育、终身教育发展日趋完善。这些都是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挑战。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发展
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被接受和被认可的过程,新技术也不例外,网络经济尽管是传统经济的衍生品,但是仍然是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出现的,因此,它也需要一个被接受和广泛使用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必要阶段。但是双方融合成为一体经济还需要较长时间,期间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加快网络技术推广。网络技术作为一门新技术,需要人们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创造条件让那些从事传统行业的人们及时掌握先进技术,然后,根据本行业的要求,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创新融合。换个方面来说,对于从事网络技术研发的人们来说,也应该了解传统行业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研发出更具有实操性的网络软件,加快技术的融合。
加快观念的更新。网络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生产方式上也是要有大的变化,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一旦人们接受了网络技术,那么势必要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加快观念的更新,从观念上改变原有的一种生产生活态度,逐渐接受新的技术理念。
融合的主要模式。具体而言,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购并方式,即网络经济并购传统经济,披上传统经济的外衣,这种方式运用起来较难;二是传统经济逐渐向网络经济转型,主要是IT类传统经济、制造类传统经济、服务类传统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型。事实上,传统经济和网络经济并不是对立关系,网络经济能够合理调整传统经济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网络企业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企业的固有模式。
一般认为,传统经济是指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经济形态,产生于农业社会,主要是依据社会风俗和惯例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给谁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它包括农林畜牧业、采矿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建筑建材业等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形态。
网络经济是衍生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为核心,是指以网络尤其是互联网为平台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它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一种新经济现象。网络经济时代,作为经济主体的人和各种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在经济活动中更加依赖网络,他们不但要从网络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来对今后的经济形势或决策提供依据,而且在网络平台上直接进行交易。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一)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联系
传统经济是网络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网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经济的扶持。在网络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起作用,传统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等法则仍适用于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传统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互联网使得各种有效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和获取,降低了传统经济形态中的交易成本,这就使得过去因经营成本过高或达不到规模效益的企业开始盈利,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会延长部分产业的成长周期。
在传统经济中,如果供给与需求脱节则会造成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而网络经济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原因就在于网络经济的虚拟性特质。过度投资会引起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虽然在网络经济中,过度投资不会像在传统经济中一样造成引发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的危机,但是因为存在资本的作用,也会引起产生泡沫,造成不良的经济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经济其实是传统经济的一种衍生形态,网络经济不能脱离传统经济而独立发展。
(二)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最大区别就是:传统经济的价值体现在于资源的稀缺,“物以稀为贵”是最好的总结和描述,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上的某类商品生产量太多时价格就会下跌而影响销售。而网络经济确实与此相反,在网络中,参与的人数越多,那么体现出来的网络价值也就越高,某个网站的点击率越高那么所带来的其他效应就越强大。两者的区别具体见表1所示。
网络经济发展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尽管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在网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对传统经济理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因为理论总是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现象中得以发展。
(一)对工业社会生产价值观的挑战
前文已经提到,传统经济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主导下产生的后果就是资源耗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双恶化。网络经济的虚拟性使其注重高科技、高教育、高生活、高国民保障和低交易成本,因此,网络经济无论是从成本构成还是从价值实现形式,都对传统经济的资源稀缺现状带来挑战。
谈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扬弃与发展
工业社会使人们形成了大量消耗物质资源为代价获取更多物质财富的价值观,然而这种循环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稀缺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为了让人类的后代能够继续在这片曾经肥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那么就必须尽快的改变向自然强取豪夺的做法,采用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来实现生存的原始目的。
(二)对边际效益收益递减理论的挑战
通过分析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可以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由于受资源和交易成本的制约,单位生产成本的上升是以产量的增加来实现的,并且单个消费者占有的实物财富越多,那么增加单位财富对其使用价值则会下降,这就是收益递减效应。
而网络企业较少受资源和交易成本的制约,占有更多的信息是其获得更多收益的途径,因此,它的单位服务成本因服务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也就形成了收益递增效应。工业社会里,收益递增效应会使得一些小企业迅速并且无所限制的扩张,形成垄断。而在网络经济中,大型分布、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集团才能获得成功。
(三)对经济个人主义的挑战
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在承认人性自私的前提下,依靠市场规律的平衡性,使具有利己主义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然而这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经营者相比,消费者对商品的信息是不了解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势必存在欺诈行为。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形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假如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话,那么自由竞争结果何其低效。前美国总统顾问斯蒂格利兹最近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本身会带来有效而公平的结果,华盛顿将这些观
点奉为神明。其实,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看不见,原因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的确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取消一切管制,市场同样无法运行”。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发达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便捷,这也就使得传统经济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解决,信息透明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诚信交易成为可能,这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经济个人主义带来的不良后果,营造了一个充满平等、协作的刚性气氛。
(四)对经济博弈论的挑战
在传统经济博弈论看来,经济世界是一个大的博弈场,不存在对错之分,博弈的双方包括个人,组织,也包括政府,这样就使得社会缺乏一种约束机制,法律约束只能用来解决典型的矛盾和纠纷,道德约束成为众望所归。网络经济就是在创造一个新平台,这个平台不是以法律的刚性状态出现,而是用公布于网上的形式。无论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还是损公肥私,缺斤少两,网络都会使其无所遁形。网络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虚拟距离越来越近,这就形成了一种非法律手段的约束机制。
(五)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挑战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究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而“多要素说”成为现今理论界备受关注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生产力要素还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等等。
网络经济中,生产力中的活跃因素——劳动工具已经网络化、智能化,并且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生产力发展产生革命性变化,信息科技成为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同时,教育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远程教育、终身教育发展日趋完善。这些都是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挑战。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发展
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被接受和被认可的过程,新技术也不例外,网络经济尽管是传统经济的衍生品,但是仍然是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出现的,因此,它也需要一个被接受和广泛使用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必要阶段。但是双方融合成为一体经济还需要较长时间,期间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加快网络技术推广。网络技术作为一门新技术,需要人们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创造条件让那些从事传统行业的人们及时掌握先进技术,然后,根据本行业的要求,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创新融合。换个方面来说,对于从事网络技术研发的人们来说,也应该了解传统行业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研发出更具有实操性的网络软件,加快技术的融合。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凯恩斯任职于英国财政部,并担任英格兰银行的董事,是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1944年,他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接着又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对战后经济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凯恩斯的著作较多,较重要的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1913年)、《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和《劝说集》(1932年)等,但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则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
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早年曾受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熏陶,赞同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并一直致力于货币理论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遭遇了长期的经济失调和严重的失业,凯恩斯认为这是经济紧缩导致的。因而他极力攻击恢复俄前的金本位制,认为此举会导致通货紧缩及国内外相对价格的失衡,从而使英国的出口品价格太高,不利于竞争,而这正是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因此,他主张政府采取通货管理政策,通过价格控制(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来调整经济,这时,凯恩斯已开始有点脱离传统经济学的路线。20年代的失业使他觉得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自由放任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面对长期的失业现象,他主张增加公共工程开支,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对策。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于1936年发表了《通论》,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在《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说,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他自称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
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还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他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0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然而,自《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一方面,在凯恩斯学派内部,以英国罗宾逊为首的凯恩斯派和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凯恩斯派一直在进行论战;另一方面,新奥地利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停地从外部抨击凯恩斯主义,特别是,包括货币经济周期学派(曾被称为理往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内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全面的攻击,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不能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在实践上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发的现象,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因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凯恩斯主义,80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凯恩斯主义提供微观基础,并重新表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峙的格局。
《通论》是一部把货币理论过渡到“宏观经济学”的革命性著作。它了传统的自由市场理念,提出健康的经济与充分就业取决于消费者、投资家和政府的总支出。对于《通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意义的评价,再也没有比帕廷金的下面这段话更合适的了。
“在《通论》中,我们又重新找到了真正的凯恩斯。这里正如凯恩斯许多的著作和文章一样是这样一个先知的鼓舞人心的声音,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真理,并且确信只有这个真理能挽救一个深深陷入各种危机与痛苦之中的世界。这是直接为了劝说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依旧的教规和向错误的先知们作斗争而发出的一种清晰而又雄辩的声音,因为后者们刚愎自用地坚持早已被凯恩斯否定了的古典神话中的种种错误的教诲。这就是凯恩斯的著作和文章不但因其重大的科学成就,而且也因为其成为每个经济学家所继承的一部分文献遗产而闻名于世的情况。还有谁不知道‘在长期,我们都死了’(《货币改革论》第56页)这句话?”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63-03
经济学由于其经世济民、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学科与社会性质,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人们期待着经济学能为解决当今各种重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供答案。但由于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固有缺陷,它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使命,相反,有时甚至成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当今绿色经济的时代,需要采用新的更广阔的视角,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扩展,生态经济学这一跨学科的思维范式就是人们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之一。
1 环境问题与经济学的变革
在过去的30多年里,环境与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新的环境威胁层出不穷。由于未考虑生态限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扩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和环境破坏的程度令人震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重大而艰难的环境与发展任务。
2006年9月7日,《中国环境经济核算2004》绿皮书正式公布。这是我国首次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报告,仅计算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体废弃物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10项污染损失,就占到了2004年GDP的3.05%, 为5 118亿元。其它环境污染如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10多项损失以及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生态破坏的成本还未进行计算。
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的GDP增长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实现的。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是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抉择。在这方面,提高稀缺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分配为己任的经济学责无旁贷。
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对人与人的关系(消费者、厂商和政府)进行分析,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公平传统经济学认为,增长不仅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认为能够同时取得可持续性与增长两个目标,而不必通过向环境上和谐的模式调整人类的行为来限制消费本身。由于经济生活是由真实的人们而不是非人格的因素如家庭和厂商进行的,我们应当对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假设进行重新思考。简单化的理性假设与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不相符合,关于经济生活的更加开阔的思想也不可能是价值中性的。由于自然界与人类行动间的明显的相互作用,环境不应看作外部问题,而是经济运行的中心问题。
经济学的绿化就是从经济学要解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的推理、结构、方法和范式进行审视,扩大其领域,把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性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经济学应当通过对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健康,所以,经济学在本质上应当是全面考察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的跨学科的学问,经济学有理由进行变革,应当着重把公平与可持续性看作自己研究与解决的中心问题。
丁言强等:传统经济学的绿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4期2 生态经济系统观与传统经济学的缺陷
生态经济学认为,自然环境包含了人类经济系统,而人类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子系统,人类经济系统从自然生态环境中取得有用资源,并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人类通过占有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而环境则在一定程度内吸收人类经济系统排放的废弃物,并提供人类经济系统不能供给的满足自身需要的其他服务(如水资源更新等生态服务)。 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自然环境的支持下进行的,所有经济生产也都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费。自然资源的存量(传统经济学称之为“土地”),生态经济学称之为自然资本。
传统经济学将环境(一般以土地为代表)仅仅作为生产的一种要素,认为环境从属于并且在人类经济系统以内。尽管并不存在与社会、文化和生态系统分离的经济系统,人们现在所认为的经济学主要是对“孤立的”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对社会和生态问题基本上是视而不见。正是这种颠倒的经济系统观为人类经济活动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从而危及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埋下了祸根。
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资源相对丰富的时代。在过去的2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在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动员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本。在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时,这种权衡是可以接受的。现在,由于生命支持资源快速枯竭,这种交换就不再可取了。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然资本的观点――自然资本只是一种不太重要的经济生产要素――是一种严重的理论缺陷,并产生严重的政策后果。把自然资本从资产负债表中排除在外,是一个极大的疏漏和失误。市场价格没有提供正确的信号,在会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系统中,自然资本没有包括在资产平衡表中,混淆了资本与收入,提供了不适当的信息,使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看不到经济规则调整的必要性,造成自然资本的过度利用。经济思想的历史发展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为了追求理论的纯洁性,主流经济观点仍然固守一些值得怀疑的假设。
(1)环境(或称自然资源、“土地”、自然资本)被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是人类经济系统的一部分,环境提供物质资料和服务,吸纳废弃物,使人类经济成为可能的作用被忽视。
(2)即使环境提供的物质资料和服务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也不被看作是不可缺少的。认为,人造资本几乎可以完全替代自然资源。
(3)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假设之一就是人造资本替代自然资本。自然地,无限替代性这一教条认为,增长没有极限,即使是热力学的限制。以人造资本替代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人类技术永远能克服资源稀缺性,不间断的增长不仅可能,而且是最好的,可能是贫困与环境退化的唯一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观点。
(4)把人们看作是“人类原子”――理性经济人,在通过市场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然促进社会利益,即所谓看不见的手原理,认为,没有必要从生态观点认识事物,否认相互作用、相互依赖、集体主义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非经济联系。
(5)如果一种事物是好的,则越多越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指出,“有一个原则是生态扰乱者,――如果一种东西是好的,则越多越好。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种关系可以长久地保持线性。”
虽然这些假设曾经相当有效,它们赖以产生的条件已经消失。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地球上人烟稀少,人工物品和废弃物不多,新古典经济思想就产生于这一长时期的末期。现在,世界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已经非常大,地球上人口众多,资源消耗量与废弃物产生量已经超出了生态系统的容量,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是否仍然正确,令人怀疑。
3 自然资本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认为,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一系列不可缺少的资源和服务,是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是人类经济活动和生存所必需的,不能为人类劳动、人造财富和技术的任意组合所替代。自然资本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基础,正确处理人类与生态圈的关系是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地球上的自然资本禀赋正遭受迅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巨大压力,许多形式的自然资本正日益退化和稀缺。如果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剩余的自然资本将不足以支持人类的继续生存,更无法扩大全球经济,因此,保持和投资于自然资本是我们最紧迫的优先考虑。不考虑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流量,任何有组织的经济系统都无法存在,这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与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概念相结合,自然资本就成为满足人类需要和保存甚至恢复自然生命系统的纽带。
一般认为,自然资本由三种主要类别组成:自然资源存量、土地和生态系统,由于它们对人类经济以及经济之外的其他生命提供各种服务,所有这些自然资本对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都是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本的服务可以分为四类:资源服务包括经开采进入经济以便于转变为对人类有益的物品和服务的自然资源,如矿藏、原始森林的原木和深海鱼类;沉淀服务吸收生产和消费的没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被排放到空气、水体(包括海水)中或埋进填埋场,这三种去向通常称为“沉淀”;生命支持服务提供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栖息环境,如果生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了,物种多样性就受到了威胁,包括人种在内;娱悦服务是指自然环境能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如提供用于休闲活动的怡人风光。
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取决于自然资本的维护(除了其他形式的资本以外)。如果自然资本存量下降到不再能够充分地提供上面列出的服务的程度,任何依赖于这些功能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可持续性要求自然资本存量与其它形式的资本分开,单独保持完整。在实践中,这要求在作出自然资本使用决策时,必须采取谨慎态度。可持续性是一个与眼前问题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的长远问题。可持续性所呼唤的慎重常常表述为如下的“预防性原则”: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不应超过其自然再生能力;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必须谨慎而有效,要留意同样的功能后代人也能拥有,比方说,通过技术开发或转向使用可更新资源;沉淀服务的利用不能超过其同化能力;应当避免或者至少最小化导致生命支持服务恶化的活动。
在今后的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是提高自然资本的生产力,把生命系统的动力学原则与现实经济活动及政策相结合。生态经济学认为,正确估价自然资本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对经济生产做出的不可缺少的贡献,较正价格,提高真正的经济效率,是走向可持续性的首要的和最重要的一步。 最近,定义为可以在无限时期内保持不变的总效用水平的可持续性概念受到特别注意。理论上已证明,扣除了因非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造成的资产耗减的国民产出可表示经济的可持续生产潜力。实行绿色GDP核算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 结 论
由于目前和不断升级的环境问题,关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可以描述为发生在对立的增长悲观派与增长乐观派之间。前者认为,指数增长与有限资源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后者相信替代、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作用。虽然要求经济学进行根本的范式转变实际上是过于极端,问题是经济学家如何找到一条走出理论、经验和政策死胡同的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今世界上存在的问题无法在造成这些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上得到解决。”所以,对经济学这一学科来说,应当对已确立的理论进行深刻的重新思考,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进行重新定向,修正过时的或不符合实际的假设,将经济增长置于自然的限度以内,在遵循生态经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分配,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丁言强等.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2003[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Ding Yanqiang et 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 [M].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5.]
[2]Mark Baimbridge. Towards a New Economics [A]. In: John Blewitt and Cedric Cullingford. The Sustainability Curriculum The Challenge for Higher Education[C]. Earthscan, 2004, pp.166~178.
传统经济的指导思想起源于西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主要由三个观点,又称为三最大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从18世纪以来,人们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不断的向自然索取,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也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然而,发展的背后,也埋藏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工业生产依赖的石油、煤炭、天然气、钢铁等资源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现今,人类生活和生产已经饱受传统经济发展带来环境和资源的问题的伤害,三个最大原则已经难以为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未来发展令人堪忧,为了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困境,创造出新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已经迫在眉睫。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包括科学、教育、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代表,之后该委员会起草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设想一文字形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解决了传统经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破坏生态求经济发展的难题,为人类未来经济发展,如何与生态、自然相处指明了道路,这是科学的发展观或可持续发展观。
(三)循环经济的形成
鉴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他的“宇宙飞船经济”的基本观点是: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耗尽而毁灭。地球经济系统,有如一艘宇宙飞船如不借助太空帮助,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终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到那时,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所以,人类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将传统经济逐步过渡为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形式基本“3R”原则:第一、减量化原则(Reduce):减量化原则是把握生产环节的入口,主张利用原料和能源的低投入,尤其是环境友好型的原料和能源,达到预期的生产和销售的目标。追求较高的资源生产率(其中有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的生产率),不能将地球既当作取料场,又当作垃圾场,把人的理性需求和减量化原则相结合,创造出人的理性需求和自然生态承受力以内的良性循环。第二、再使用原则(Reuse):再使用原则是把握生产运行的过程,尽可能的使用能再次使用的原材料来生产既定的产品,延长产品的服务期限或使用寿命。追求较高的资源重复使用率,必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将其它企业生产残留的废弃物,作为最初产品的生产原料,真正的做到无废物,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再资源化原则(Reresource):再循环利用观念主要是企业生产的废物利用,要在在企业内部建立循环;再资源化原则是把握生产过程的结尾,要求没有不合格的产品,即使不合格的产品能作为原材料再次投入生产资料领域,追求较高的废物利用率,可以减轻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将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不同的产业体系形成互补的统一体,转变传统经济粗放开链的发展模式,形成集约闭环的新经济发展体系。
(四)循环经济的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并且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中国人也完全有能力创立自己的新经济学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和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思考,清华大学大学出版社印发的吴季松老师写的《新循环经济学》,得到了国内外经济学专家的肯定。吴季松老师的新循环经济学理论在早先的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创新的提出新循环经济的的“5R”理念,创新性的提出了再思考(Rethink)与再修复(Repair)两个新的理念,将传统的清洁生产“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总结出了现今新循环经济理论。
1.再思考(Rethink):新循环经济学理论创造性的在关注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的基础之上,还要关注自然资源循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社会新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第二财富:修复与维系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生态系统。不能以自然财富的减少为代价来片面地增加社会财富,实现两种财富之间的循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例如:一座豪华大厦建在将荒漠化的地区,其价值将可能为零;所有的五环、六环公路如果没有水的支持也会变成一片荒漠。
2.再修复(Repair):为了更好的创造出所需要的社会财富,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工程,修复社会财富生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伤害,维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提高以后再增加社会财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与自然和谐。例如:大力发展生态工程。
(五)新循环经济理论创新方面
相比传统经济学,新循环经济学中吴季松老师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种转变。
1.由一变二(提出第二财富:自然财富)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思想中,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拥有的唯一财富,他主要是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同时提供人类其他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以及一些基本的设施。然而,新循环经济提出一种新的财富:自然财富。认为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修复也是在创造财富,换句话说创造社会财富和修复自然财富是进行社会生产的目标。
2.由一变三(包含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将自然生态系统看作外在部分,不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变化,同时把科学技术作为假设条件,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经济;新循环经济学是将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也成为其组成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它们整体的发展变化,描绘出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
3.由二变三(增加资源循环)劳动、资本、资源这三者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被视为生产的三要素,其中针对资本循环和劳动循环都有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成果,例如:“退休制”、“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等,但是对于面临较多困境的自然资源循环使用的研究却为数不多,而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下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转变到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方向上。现在急需解决的是资源的匮乏、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危机的问题。
4.由三变四(大力倡导科学技术)虽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可能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应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已经超越传统生产三要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所以新循环经济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函数的要素之一,它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要保证。
5.由旧“3R”到新“3R”(理性的要求,循环经济与能再生的资源)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循环经济学,通过实践对其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传统的清洁生产三原则的内容也有新的拓展。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经济活动的源头,做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教导人们更加理性的认识自己的需求,不能是为了欲望,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即可,将经济哲学的“理性人”的观念扩展为“知识人”的观念。再使用原则:再使用原则针对生产的中间过程,将传统的关注产品使用周期和使用寿命,做到一物多用,转变为多个行业共享生产资料和产品信息资源,建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产品或者废物的循环使用,建立“再制造”产业,最大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代替稀缺的生产资源。再循环原则:传统的经济形式是开链的,从原料的投入到产品的制造成功和废物的排放,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的原料循环体系,包括原材料投入,产品制造,废物排出,其他产业的生产原料。总结:由上述论述不难发现,新循环经济学识一种新的经济学,他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学,也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差异,他与这两者在“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比较重要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上都存在差异和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遵循的准则
对于循环经济来说,其主体很明显的是企业,也只有企业才能展现出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时要遵守的准则如下:
(一)整体系统分析准则
应用一系列的新理论、新学科,如应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生态学以及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等等,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大系统上具体研究其中满足经济原则的客观规律,企业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效益上要做到量力而行,完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标志着企业和工程的现代化,也是它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循环经济生产的准则
在传统的经济理念中,大自然既是采集地,又是垃圾场,这种属于线性经济模式,列如很多企业和工程把河流既当成“饮水源”,又当成“排水渠”。然而循环经济属于闭环经济中的生态环保型模式,根据生态学中食物链的链接方式,使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模式。
(三)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准则
成本也理所当然的要包括生态成本,因为在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后进行修复是需要代价,所以成本理应包括生态成本。据报道,我国因为防治污染的环境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有很大比重,这还不包括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如果再修复投入必将更大。
(四)生产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准则
利用一些再生能源(如水能、太阳能、核能等),全方面的运用现有的生态环保技术,例如无土栽培技术、基因从组技术以及废弃矿山复垦技术等等。企业离不开水、土地、能源这些必备物资,这些物资作为企业的命脉,应该受到企业家们认真的对待,把该科技运用到企业发展的技术中去,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给企业带来划时代的进展。
(五)尽量将高科技应用于生产和工程过程中准则
所谓在生产和工程过程中运用高科技,实际就是表明要加大知识投入的比例,在一些传统的企业中推行高科技,创造高新技术,例如在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中应用新的生物知识,创造出高质量的污水处理技术。
(六)生态工业链的建构准则
生态产业链的建构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将不同的产业联合起来,形成功能强大的产业链,在原材料和最终排出物之间建立循环利用的关系,从而促使不同的生态产业之间发生联动效应。
(七)以生态建设作为各项建设的基础的准则
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中,生态建设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础,若要提高整个生态环境在经济前进中的容纳能力,就必须加强生态建设。目前国家比较提倡的建设生态系统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四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蓄还流、退田还湖。
(八)消费体制的绿色化准则
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一旦消失将永远不再出现,因此应该利用行政或是技术上的方法来减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另外对于一些华丽的包装的生产也要运用税收等的方法加以限制。目前国家就提出在塑料袋的消费中增加税收,这一发展趋势应对企业有所启示。上文所论述的准则虽然是新循环经济所必须拥有的主要准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求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这原则。
关键词:神经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决策潜意识;经济行为;神经层面
理性主义历来是传统经济学家坚守的阵地,然而由于传统经济学说在一些理论推理过程中所作的假设难以衡量,又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决策行为多有违背,因而备受质疑。特别是美国Baylor医学院的科学家所做的“百事可乐”品尝实验证实了“可口可乐”市场份额高的原因并不是出自“可口可乐”的口味偏好,而是受其品牌影响,这表明与味觉相关的低级认知功能被高级认知功能所取代[1],从而进一步说明,应用传统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存在缺陷的,经济学领域尚有未知的“新大陆”有待人们去挖掘和探索。伴随着脑成像为代表的神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神经心理学研究手段的日益成熟,这片经济领域的“新大陆”很快成为学界和商界关注的热点,逐步被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深入探索神经经济学,挖掘大脑的经济决策机制,一方面可以促使经济学家重新认识经济学的核心经济理论,弥补经济学领域的空白,进一步拓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将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商业推销、法庭博弈等实践活动,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一、走出传统经济学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神经经济学正是以其独特的视角、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手段实现了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更好解释与预测。神经经济学试图为大脑复杂的决策过程探寻一种更加准确与完善的决策模型。它不仅为行为经济学的很多理论建立了神经学基础,而且发现了那些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却被忽视的生理学变量。
二、神经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脑电图技术
脑电图是最早引入神经经济学研究的一种技术,它将脑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电位作为纵轴,时间作为横轴,这样把头皮上的两点之间或头皮之间的电位差通过电子放大仪器放大并记录下来。脑电图作为一种常规检测手段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实时性,可以直接监视大脑神经的活动;其次,它具有可得性,便于携带,方便实地检测;再次,它的造价成本相对低廉,可以支持较大范围和规模的实验。然而,由于它只记录头皮两点的电位差,因而它只能探测到大脑表面的部分活动[2]。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依靠追踪血液携氧变化而产生的磁性变化感应成像,图像能客观反映外界及心理因素刺激引起的大脑相应区域活动的变化,且具有无辐射无损伤的独特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美国著名的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将其作为市场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是神经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技术方法。[2]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研究手段也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其造影造价昂贵,仪器十分复杂,对被试者的影响较大;其次,检测过程中血液流动与神经区域被激活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然而,其最大的优势是空间延展性强,能够记录整个大脑和各个细分层面的神经区域活动情况。
(三)统计分析法
脑成像技术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也带来了挑战。由于图像数据的特殊性,它需要经过预处理以消除噪音等瑕疵。
1. p值法。P值检验法在脑成像的早期应用较为广泛,其核心思想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假设检验,运用P值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反复检验和修正。随着统计学的发展,目前也出现了对图像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比如Peltier使用自组织图来刻画神经网络。Mitchell也提出了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FMRI数据集来对认知状态加以分类[3]。这些基于P值分析的新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图像对比的频繁度,提高分析的有效性。
2. 时空序列法。在脑成像研究领域里,时空序列法是一项常用的技术。在FMRI中,先将每一个体素视为独立的单元应用到通用线性模型中,然后借助指数平滑法来统一数据形式,使之便于处理[3]。此外,也可以将通用线性模型扩展为聚合模型和混合模型等更为复杂的模型。有些技术试图根据通用线性模型的参数对数据间的关系进行建模。
三、神经经济学主要的研究课题
(一)效度计算在决策中的新发现
效度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概念。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会对可能的选择赋予效度,通过比较效度来做出最终抉择。然而,由于作出的选择所涉及的奖赏激励范围很广,因而对于如何计算效度仍是个未知数。尽管如此,借助FMRI,研究人员仍然得出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结论:第一,不同类型的奖赏激励通常会增强公用神经结构的活性;第二,通过FMRI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预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即效度是在通过对比绝对值与参照点的基础上加以计算的;第三,进一步解释了在经济决策中效度计算的跨期折现问题。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至少有两套折现结构,一种是对即刻奖赏敏感的结构,另一种是对远期奖赏敏感的结构。[3]
(二)情感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决策。然而,由于对情绪进行定量计算并不容易,因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通常忽视其对决策的影响。有别于传统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开始关注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这其中研究的较为成熟的是后悔理论。研究人员发现,在内侧前额区、前扣带皮层和海马区,后悔程度的增加会强化这些区域的活性[4]。研究还表明,额叶皮层在协调后悔经历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所以,预期情绪的能力对作出合理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三)不确定性决策
根据各选项结果的概率是否可知,可以将不确定性决策分为风险决策和含糊决策。借助FMRI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个体在面临收益时厌恶风险,在面临损失时追求风险;而在含糊情境下,个体无论是面对收益还是面对损失都采取含糊规避。[4]Huettel等人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被试的主观经济偏好与相应的大脑神经活动相连。该实验要求被试者在每组博弈中作出选择,实验发现被试者的含糊偏好能够预测外侧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并且该区域的活动与个体行为冲动的临床测试负相关,这说明大脑此区域主要负责情境分析并且抑制冲动反应。有关风险与含糊情境下决策的神经机制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神经经济学发展遇到的阻碍
(一)技术水平方面阻碍
(二)伦理道德方面阻碍
在神经经济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及其应用价值日益显现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这一研究的伦理性提出了质疑。很多人认为这种“读脑活动”会控制人们的决策行为,很大程度上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权,这使得神经营销学逐渐在消费伦理和企业道德的边缘徘徊。美国的消费者组织——商业警报则抗议使用神经科学的手段来解决营销问题,认为这是把商业引向病态:跨国公司企图控制人的购买决策行为[5]。此外,一些不法分子也可能会研发某种神经药物来操控人们的行为。随着神经经济学研究的愈加深入,技术愈加成熟,这些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
(三)神经活动交互不确定性方面阻碍
人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层级决策机构,从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其中大脑又包括额叶、顶叶、枕叶和颜叶四部分,每一部分又可以继续分为更为具体的功能模块。然而,当面对某一外来刺激时,并非是某一或某几个功能模块起作用,而是各功能模块协同运作的结果。虽然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检测脑区所收刺激的强度来作出判断,但这种客观性也是难以保证的。比如测试人员可能恰巧受到某些积极或消极情绪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极大地妨碍实验的客观性和检测的准确性。
五、神经经济学的未来应用前景
神经经济学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应用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脑神经系统的智能活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和模拟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以两个基本观点为基础:第一,脑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多层次性,而且大脑结构的多层次性导致了其功能的多层次性;第二,脑的结构是脑功能的基础,但结构与功能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5]。随着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可以对人类的心理感受和思维活动加以测量,从而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理解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一)神经经济学在商业推销领域的应用
推销策略是否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以广告设计公司为例,传统营销学主要借助小范围的宣传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探寻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检验广告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然而,由于存在消费者的主观偏差以及调查问卷中存在误差等因素,传统的营销学手段难以在深层面挖掘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真实意愿。而神经营销学通过探索大脑不同区域对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调整广告刺激的设计方式。许多营销公司都在试图找到一种最好的广告陈述方式,从而使广告的产品或服务更加吸引人。英国营销机构dash;—囚徒困境所得到的决策结果已给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人们开始转换思维方式探索博弈论的内在机理,这其中神经经济学在法庭博弈中的应用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更好地理解人类思考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我们研究法律问题。第一,可以更好地预测法律制度对行为的影响,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构建法律制度;第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成员福利的含义,为制度决策提供依据[8]。神经经济学实验通过改变“法律”,使行为主体在几种不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作出选择,从而为更好地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六、总结
神经经济学作为正在被探索和发现的“新大陆”日渐改变着人们对经济学的看法。以往传统的经济学是通过调查问卷、谈话采访等方式研究和预测人们的决策行为,主观性较强。而神经经济学则通过深入大脑来捕捉人们的潜意识,挖掘大脑决策的非理性因素。神经经济学是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有益补充,它将有助于解释许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神经经济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揭开了依靠实验研究经济学的新篇章。它在融汇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实验经济学、实验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为指导,借助先进的神经学检测设备展开研究,从而将经济学导入实验研究的轨道上来。不过就目前来说,它的研究还是过多地侧重于大脑功能的研究,多学科融合的深度明显不足,其自身的理论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在当前情况下,神经经济学只是对人们行为背后的神经学原理进行研究,但对利用这些原理来预测和指导人们行为则缺乏足够了解,这也受到了不少神经经济学反对者的批评。此外,神经经济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来自学界和伦理界的阻碍和质疑。然而其极强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商业前景也预示着这块蕴藏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新大陆”必将为人们所探知。
参考文献:[2]朱琪,陈乐优.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前沿[J].经济学家,2007,(4).
[3]马庆国,王小毅.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J].管理世界,2006,(10).
[4]汪蕾,林志萍,马庆国.神经经济学:经济决策研究的新视角[J].经济学家,2009,(3).
[5]余荣军,周晓林.神经经济学:打开经济行为背后的“黑箱”[J].科学通报,2007,(9).
[6]马庆国,舒良超,王小毅.创新营销思维——神经营销发现“购买按钮”[J].企业管理,2007,(4).
[7]Terrence Chorvat,Kevin McCabe,Vernon“Laics”[J].Supreme Court Economic Reviean.The Value of Brain Imaging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10.
责任编辑:武玲玲
责任校对:学 诗
Neuroeconomics——Neics
Liu Zheng, Chen MEimEI
Abstract "MOOC" to updat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and mode, guided by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make students "learning oriented", gradually replace the previous emphasis 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u class and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s, and expounds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u course. On the basis of this, it puts forward the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Keywords MOOC; economics; innovation; teaching reform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英文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写,中国学者焦建利首先把他音译为“慕课”。慕课是一种新颖的在线教学模式,它依托互联网,将传统教学的全过程,如听课、分享、讨论、作业、考试、评价等所有环节融入其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近年来,慕课发展迅猛。慕课丰富的课程资源、成熟的教学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习者,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慕课。
1 慕课与传统经济学教学的异同
传统经济学教学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忽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学习过程枯燥单调,导致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缺失,盲目地崇拜书本和教师。除此之外,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过于模式化的教学形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经济学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师第一,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全盘灌输;学生缺乏自主自学能力,机械地接受继承知识。
其次,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传统的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受学科性质的影响,比较理论化,不易开展实验实践活动,局限于知识的讲授,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导致学生思维局限,缺乏想象力,实际应用能力欠缺。
最后,过于滞后的教师观念。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牢记、消化吸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成了教师的灌输对象。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学习的目标、过程、内容等缺乏系统的针对性的指导。
在“慕课”教学模式下,只需要按要求注册即可使用网络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的成倍扩散和班级建制的取消都最大化的缩小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几十万人可同时注册学习一门课程。“慕课”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学习自,“慕课”与传统经济学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学者的主体地位。“慕课”之所以被众多学者所认可,主要因为“慕课”突破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重视学者的自主学习意愿与独立思考空间。“慕课”背景下,学习过程灵活,学习方式、对象多元化,学生从被动单向获取知识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交流,双向主动获取知识。①“慕课”教学中,教学活动围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来运行设计。学习与考核内容由学生主动选择,课程精炼、体量小,学习和复习可通过知识点分类寻找,方便实用。“慕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在课下通过看授课视频自学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或相关知识自主思考,再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与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缩小学习方式的时空局限。“慕课”通过互联网将传统教学中相对固定的校园、教室、课堂、教室与学生转换到可供自由选择的学习场域中,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实体校园,学习时间与地点不受限制,教学过程和方式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2 慕课背景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新机遇
慕课对注册学者不设门槛、不限要求,面向任何网络覆盖下的学员。学员可根据自身意愿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和在线时间,按规定完成作业并通过最终考核即可获得结业证,这给传统经济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2.1 培养学员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教学课堂很难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原因在于很难考量不同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仅凭教师的经验很难“对症下药”。“慕课”背景下,学生在平台学习时,对课程内容、讨论互动和在线时间等选择行为,会在系统中留存下对应的数字碎片,这些数据经过平台整理和分析后,再进而跟踪每一位学习者的数据,为其复习、考核做出提醒,并向学员推荐适合其个性化学习的安排。
2.2 提升教师职能
“慕课”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经济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具有绝对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管理者和终身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掌握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课程的目标。“慕课”模式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指导学习者进行平台学习活动,还要组织好学习者在平台定时开放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课前在Mooc上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在课后通过平台把收集到的教学活动中的双方情况反馈回来,继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提高,比如,在课堂前为学习者设置的一些调查问卷、课中了解到的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课后的成绩测验对比等。优化反馈情况可逐步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经济学教师的终身学习是对学习者负责的表现,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改善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即线上的知识学习、线下展开讨论,可以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形式为学者提供碎片化的学习。学习者可使用手机、电脑来完成,方便简洁。在网络时代,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也是海量的、易于查找,比如视频、音频、动画、PPT、图书、电子书籍等,更能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习者,有利于学习者接受,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效果。
2.4丰富教学评价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主要来自学校领导听取公开课、学生的考试成绩及考试通过率,学生的评价手段来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而今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形式获取更多的评价渠道,新的教学评价已从传统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依靠“慕课”平台可以实时记录教师的教学设置,回答学生提问的次数等,同时可以记录学习者的线上学习时间、参与讨论的次数、课外阅读的数量和成绩测试对比情况等。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平台随机查出,并且这些数据是教学实际的情景记录,因此是真实可靠的。根据这些反馈回来的真实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
2.5 转变教学思想
Mooc平台的信息资源是丰富的、多元化的,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从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出发。同时,教师要保持思维的敏锐开放,多角度地考量事物,不断地接受发展的新信息。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处理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统计数据,这样就可以节省更多的精力来进行其它创造性的活动。总的来说,教育思想的转变就是真正地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
3 慕课对传统经济学教学的挑战
慕课对经济学教学产生了激烈的冲击,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拓展了传统的教学对象、转换了教学角色、丰富且多样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3.1 挑战传统教学模式
慕课教学模式以“学”为本,突破现行的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自主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基于网络的知识传递,符合现代社会高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也符合新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慕课情景下,学生来源广泛、背景各异,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也有差别,面对更加多样的学生群体,教师们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钻研与反思。慕课是对教师的一种滋养、教育和鞭策,使他们迎接新事物,从自我封闭到自我超越。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完善学科知识构建,在慕课教学环境中适应更多学生的需求。
3.2 挑战传统教学风格
“慕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能力发展,且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它通过开放、优质的网络资源、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使学习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有效打破了学习者空间、时间和身份等局限,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因材施教的新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对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3 挑战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在传统经济学教学质量评估中,学生很少或几乎不参与,一般由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和同行教师进行品评。慕课时代的到来,让“有教无类”成为可能,同时也为教学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慕课平台由众多学校、众多教师共同搭建,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学生可以自主评价教师的教育水平,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话语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激励和监督的作用。
3.4 挑战传统师生关系
随着慕课的兴起和翻转课堂的引入,学生学习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接收,课堂成为了师生、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研讨合作的场所,师生关系不再如传统教学模式中尊崇的师道尊严,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双方角色都发生了转变,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对学生应适当“放手”,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②
4 基于慕课的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根据经济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在总结以往的经济学教学活动的经验以及新兴的“慕课”实践下,提出几点思考与启示,希望为经济学慕课的推广及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4.1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要抛弃传统经济学教学以“教”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适应慕课教学的新特点,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
第一,新兴的“慕课”热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魍车目翁媒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为了适应“慕课”教学的新特点,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传统的经济学课堂成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而不是满堂灌的课堂。
第二,传统的经济学课堂基本是教师占据大部分时间讲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每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受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如果教师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翻转课堂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热烈讨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激发学习者的思想,使其思维活跃,产生不同观点的碰撞;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与教师将单一的教、学活动变成双方互动的交流,增加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③这样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的课堂氛围比较于死板的“填鸭式”教学无疑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融入教学中。依靠课堂这一平台,教给学生团结互助精神与团队意识,经济学课程需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要与时俱进,贴近现实生活,有了翻转课堂,经济学课程不再成为灌输知识和理论的地方,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平台,这样比空洞的照本宣科的说教更有现实意义。翻转课堂的运用是学习者与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交流互动,答疑解惑,为学习者展示学习成果创造了平台。
4.2 扩充完善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如何安排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首先要知道二者的关系,慕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前期理论准备,课堂教学则是慕课教学的实际运用,即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范畴及基本观点可以分解成一些知识点,制成微课程,通过慕课教学进行;关于经济学基本范畴、基本观点的分析和阐述,以及如何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应当通过课堂教学进行。④
慕课的教学内容一经制作完成将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因此,安排制作慕课的教学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回应学生需求和社会实际,进而提高经济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优化经济学课堂教学,课前教师要把授课内容通过慕课网站让学生进行前期学习,然后回到课堂教学,为学生遇到的问题做出解答。
4.3 优化慕课教学设计
慕课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资源、测验、问卷、聊天等模块。使用慕课教学模式,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安排制定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要按章节的顺序展开,把每一节的课程内容分成几个知识点,设立8-10分钟的视频讲座。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慕课教学是将微课登载在网络平台,通过视频让学习者反复观看、学习,同时设置一些章节的测验问题和辅助的阅读材料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形式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使学生得到优质的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在充分利用慕课教学优越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微课堂的制作应当满足教学活动的目的,不能单纯地追求学习的趣味性、表演性,而忽视了教学的主要目的。
4.4 加强“慕课”教学技能培训
教育要实现信息化、现代化,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在新兴“慕课”热的推动下,做好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准确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学科的慕课平台,提高教师运用网络平台、制作微课(5-10分钟的以视频为载体的知识点的讲解)和视频的能力,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发展充分融合。要使“慕课”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需要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参与、共同探究,使其成橐恢挚翁媒萄в敫鲂曰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经济学教师要学习和研究“慕课”改革,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手段,以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和时展需要。
4.5 完善“慕课”的教学管理体制
为了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建立柔性的教学管理体制,需要研究设置慕课的分段考核与评价形式,多增加微证书的数量和种类,研究微证书的发放办法。慕课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引领信息技术深入到高等教育。
L[基金项目] 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慕课视域中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2015A14)
注释
① 肖薇薇.对“慕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4(8):19-21.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1980)^很早就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誉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但是大数据成为高频词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数据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5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andCompany)了《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2报告,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了《大数据、大影响》3的报告,从金融服务、健康、教育、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阐述了大数据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会。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4,投资2.5亿美元,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计划在科学研究、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寻求突破。据Gartner公司2012年8月的技术发展生命周期5趋势图(图1),大数据不到两年时间内成为新技术发展的热点。一时间大数据蜂拥袭来,那么什么是
大数据?大数据对传统经济学会带来哪些冲击?传统经济学应该如何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对于什么是大数据,目前业界并没有公认的说法。Dumbill(2012)6采用IBM公司的观点,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点,即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实时性(Velocity)。以IDC为代表的业界认为大数据具备“4V”特点,即在3V的基础上增加价值性(Value)。NetApp公司7认为大数据应包括A、B、C三大要素,即分析(Analytic)、带宽(Bandwidth)和内容(Content)。所谓大分析(BigAnalytics),指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后带来新的业务模式,帮助用户获得洞见,从而更好地进行客户服务;高带宽(BigBandwidth)指快速有效地消化和处理大数据;大内容(BigContent)—方面指大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与非机构化数据,另一方面则是指对数据的存储扩展要求极高,能轻松实现数据的恢复、备份、复制与安全管理。Gartner认为,大数据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满足海量、高增长和多样化信息资产的需要。
大数据是工业传感器、互联网、移动数码等固定和移动设备产生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总和,大数据重在实时的处理与应用,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实现商业价值以及为公共管理服务。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应用工具在大数据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大数据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大数据给经济学带来的影响
Victor(2012)8在其最新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要发生3个变革:第_,要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数据样本;要总体,不要样本。第二,要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第三,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应该更加注重相关关系。杨华磊(2013)9分析了高频数据对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冲击,出现了‘‘非主流经济学就是致力研究异常现象的经济学”,当然高频数据与大数据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存在交集。那么,大数据给经济学带来了哪些影响昵?
(一)大数据研究对象变成了总体
传统经济学研究中,由于搜集数据的条件所限,人们往往对数据进行抽样,用少量样本来进行研究,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并且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做法,但是抽样的质量对研究结果影响很大,比如公众对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和基尼系数引发的怀疑。在大数据时代,很多场合下已经无需进行针对样本的研究,直接将总体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数据来源方式,对数据的处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大数据不需要基于假设检验的研究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往往根据研究内容提出数个假设,然后再采用数学模型基于统计检验来验证假设。但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有足够的变量、足够的数据,可以采用人工智能来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得到的结论是成百上千的,和传统经济学研究需要验证假设的数量永远不是一个数量级。在大数据时代,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假设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永远是不充分的、不完备的、无法满足需要的。大数据时代重在对数据处理的多样化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是基于经济学的,也可以是基于应用的,从而辅助人们决策。
此外,由于变量的完备性要求使得传统的基于假设验证的研究有时变得十分尴尬。比如,研究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研发投入,还要考虑企业资本结构、竞争水平、人员素质、行业特点、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是研发投入的弹性系数,但却得到了其它所有数十个变量的弹性系数,从而使研究重心不容易掌握。
(三)大数据使得因果关系变得不太重要
传统经济学是一门解释科学,重在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了解他们的因果关系,但在大数据时代,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大数据甚至可以发现事物发展潜在的规律,以供经济学家解释,具有_定的“智能性”,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经济学研究的因果关系。
大数据并没有改变因果关系,但是使传统经济学的因果关系变得不太重要。比如经济学家在预测房价时,无非是根据住房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分析,比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土地价格、宏观房产政策、地点等因素。但谷歌预测房价时,根据住房搜索查询量变化进行预测,结果比不动产经济学家的预测更为准确及时。IBM日本公司,通过检索关键词“新订单”“雇员“生产”等来预测采购经理人指数,仅用6小时就得出结果,并且和专业的采购人指数分析师们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大数据并没有改变因果关系,但使因果关系变得意义不大,很多时候因果关系成为‘‘正确的废话”。
(四)传统的因果关系有时无法验证
弄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但有时因果关系是没有办法验证的。比如新产品上市,人们往往倾向于购买新产品,这样对旧产品的需求会下降,那么旧产品价格应该立即回落,这是其一。从另外—个角度,如果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贪便宜购买旧产品,短期内会造成旧产品供不应求,反而导致旧产品涨价。究竟是涨是跌,要看这两种因素谁弱谁强,采用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是难以验证这两种效应的,只能验证两种效应作用的综合结果。
实际情况是,在大数据时代,西雅图Decide.comg公司分析了近400万商品的超过250亿条价格信息,发现新产品上市时,短期内旧产品价格是上涨的,过一段时间才逐步回落。采用大数据,既可以知道多少人购买旧产品,也能知道多少人购买新产品,以及旧产品价格变化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所有的因果关系,却难以检验,并且没有意义,知道结果更重要。
(五)传统经济学研究具有滞后性
传统经济学对于新生事物是不敏感的,必须等事情发生并且成长到_定规模以后才能搜集到足够数据进行相关研究。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对经济行为进行分析,一旦有新情况、新动态立即予以关注,从而实现对新生事物的早期干预和分析,因此具有前瞻性。大数据本身就具有智能,可以辅助经济学发现知识。
(六)大数据对基于统计检验的计量经济学冲击很大
建立在回归和统计检验基础上的计量经济学以其严谨的逻辑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近半数是计量经济学家,但大数据动摇了这_根基,比如采用普通回归研究自变量X于因变量Y的关系,对于X回归系数采用t检验,_般认为相伴概率小于0.05(特殊情况可以放大到0.1)就说明两变量相关。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犯两变量不相关错误的可能性是5%,以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为例,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5.64亿人,假设我们研究网民平均受教育年限(X)与上网时长(Y)的关系,5%就是2820万人,此时我们还能漠视这5%的错误吗?同样,如果t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95,那么很明显说明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上网时长不相关,但同样会犯错误,即有5%的可能性平均受教育年限(X)与上网时长(Y)是相关的,会涉及2820万网民,这同样是不能忽视的。
(七)大数据对经济学建模提出挑战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往往采用1个或少数几个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但任何模型都各有长处,也各有其局限,没有包治百病万能的数学模型。比如动态面板容易使投入变量的弹性系数估计变小,空间面板容易出现空间矩阵设置方法不当导致结果偏误,面板变系数模型难以和空间面板结合使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方程形式的要求极高,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难以和空间面板融合等等。在研究同一问题时,可用模型其实较多,有没有最佳模型昵?这恐怕是个无解的问题。实际情况是,迄今为止传统经济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至多只能说明采用甲模型的结论,并不具有普适性,换个乙模型结论可能立即就变了,其实研究结论是脆弱的。
此外,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即使采用同一模型,由于模型的变量选择、估计的方法、参数设置、滞后期选择等不同,也会导致估计结果相差很大。
在大数据时代,借助云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往往可以采用成百上千的模型来进行研究。Google公司在预测2009年美国甲型H1N1流感爆发时间时,把5000万条美国人常用的检索词条和美国疾控中心2003-2008年期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数据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搜索记录判断这些人是否得了流感,先后共采用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学模型,预测结果和官方数据的一致率高达97%,但比官方节省了两周时间,从而为政府采取相关措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传统经济学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错综复杂,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因素众多,变量的完备性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往往只能选取少数变量来进行研究,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取越来越多的变量,从而使遗失变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样在研究中由原来的数个变量可能会变成数十个甚至成百上千的变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原有的建模技术就带来了巨大挑战,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八)大数据给经济学研究工具和手段发生变化
传统经济学研究,_个团队、数台电脑、几个软件就能进行像样的研究,很少有运算需要动用大中型服务器的,但在大数据时代,经济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员组成上,不光要有经济学家和领域专家,还要有大数据维护专家、大数据建模专家;在计算工具上,需要广泛借助云计算,几台电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从合作关系上,需要广泛与政府、大数据拥有者、云计算服务商等合作,不然难以进行研究。大数据时代,经济学研究必须依靠跨学科团队,传统的少数几个学者就能进行研究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九)大数据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
大数据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比如对于经济指数、物价指数的计算,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模式,彻底摒弃传统方式。对于统计学中的异常点,以往的处理方式往往是丢弃,或者是平滑,但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样本众多,异常点成为宝贵的资源和研究对象广受重视。传统的统计数据是经过加工后的结构化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更加重视原始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因为如果统计数据已经经过加工,那就变成了二手数据,如果_手数据加工过程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后续处理出现误差。此外,大数据还使间隔时间较短的高频数据研究成为可能。
三、大数据经济学
(一)大数据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
考虑到大数据给传统经济学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迫切需要对此进行研究,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沃尔玛全球电子商务的高级副总裁的共同创立者发明了—个新词,指将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特别指应用于大数据的经济分析的意义相近,翻译成中文后更容易混淆,加上其和(生态)相近,因此并不是一个好的名词。本文提出大数据经济学,给出如下定义:
大数据经济学是在经济学研究和应用中采用大数据并且采用大数据思想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深化的新兴交叉学科。大数据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如何建模、管理和应用大数据,而且要深入研究传统经济学如何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并进行改良,大数据经济学需要经济学家、领域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等密切合作,对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对整个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将带来革命性变革。大数据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