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学的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事例一:学生李某,家庭环境优越,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一般社会生活常识了解不多。
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学的入门学科,用生活小常识来启蒙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好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李某进行一些小常识的总结,加强与其的相互沟通。
例如:在讲解阴阳概念的理解时,先从阳光的向背来讨论,再从温度的高低入手,再次从昼夜的交替阐述,最后在这些常识的基础上,使张某对于阴阳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
提炼方法:联系常识,加强沟通。
事例二:学生张某,学习刻苦努力,常废寝忘食,但成绩不佳。
中医基础学的许多内容相似,又都需要记忆。但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在一定的了解内容,适当扩展的前提下,来记忆的。针对张某的特点,教授其在先阅读,再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
在这样的图表法的基础上,张某对于津液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提炼方法:注重讲解,对比记忆。
事例三:学生李某,上课认真听讲,但课后总结归纳能力较差。
中医基础学的脏象学说,条目林立,内容繁多。学生课后总结整理起来困难重重。在了解了李某的问题后,采用分清主次,重点突出的方式。
例如:在讲解脏腑生理功能时,对于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行多课时的重点讲解,与此同时对于六腑的生理功能在主要讲解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出与五脏之间的差别。这样李某就可以了解到学习内容的主次之分了。
提炼方法:脏腑功能分清主次。
事例四:学生王某,聪明伶俐,迷恋网络,但上进心极强。
中医基础学中的个别章节,因为其内容简单枯燥,教师即使费尽心思也收效甚微。知道王某的情况下,与其沟通后,在结合其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不单单使王某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其他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经络的讲解采用电化教学,用网络上特有的动态人体经络图进行教授。在学生的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
2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2.1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办学特点,以及“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岗位为前提、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适应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医疗技术专门人才。
2.2培养要求
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
2.3主要课程
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
3 各科课程的内容与学习要求
3.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108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在于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通常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3.2 生物化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
3.3 生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调节。
3.4 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免疫学发展简史、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病理和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3.5 病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8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6 药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药理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应);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其总任务是通过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
4 基础医学课程在中医专业中的设置目的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78-02
合作性学习是以分组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教学,在合作性学习中,其核心理念是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充分展现个人的个性。合作性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更新和完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也兴起了合作学习的热潮,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因为课程讲授的大多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所以进行合作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中医康复专业中的100名学生,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段是16~19岁,平均(16.9±0.5)岁;观察组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段是15.5~18岁,平均(16.4±0.6)岁,对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学习模式,观察组则实施合作性学习模式。教师先对中医学基础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学生根据分组进行练习,对照组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练习,在遇到问题时询问教师,而观察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观察组中的50名学生,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共10组,教师详细向学生介绍合作性学习模式的特点,并与其他学习模式进行区别,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学生的学习方案与学习计划,并以教师的指导为方向进行学习与创新。
第一,答题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心主血脉与脾统血、肝藏血有什么不同;肺主气与肾主纳气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心主神志;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分别有哪些症状等。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选择一道与其他组员不同的题目,组内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题目和解题思路讲解给另一个组员听,另一个组员听后将其出现的问题和修正后的答案交给讲述的学生,以这种方法在组内进行循环。组内的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尽量缩小范围,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
第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小组内,可以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负责1~2个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由教师来分配任务。在肺的宣发与肃降这个问题上,可以让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宣发失常症状,另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肃降失常症状。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先选择,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后选择,然后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阅读,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组内其他的同学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若是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争议,可请教教师。
3.学习结果评价标准
第一,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应变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每项分数在1~5分之间。该问卷分数越高则说明学生的自身能力越好。本次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第二,教师组织考试对两组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满分为100分。
4.统计学分析
使用SAS8.2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使用( ±s)形式表示,检验使用t,计数资料检验使用x2,P
二 结果
1.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在分组前,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分组观察后发现,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中医学基础成绩(分) 84.10±3.28 92.40±4.37
2.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学习主动性 3.07±0.57 3.61±0.75
学习积极性 3.39±0.52 3.89±0.81
应变能力 3.31±0.51 3.83±0.81
合作能力 3.06±0.60 3.38±0.61
沟通能力 3.25±0.53 3.93±0.69
知识应用能力 3.08±0.57 3.32±0.89
三 讨论
在刚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因为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感到生涩难懂,阴阳、五行、脏象等概念,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经典知识点理解得不够深透,问题得不到解决,久之就会对所学的专业产生疲劳感。所以,在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就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性学习,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一般是由正式性的小组、非正式性的小组和基层的小组构成,正式性的合作小组一般指的是固定小组,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小组内的成员是不能变动的,这样的小组一般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挥作用。正式性小组内的成员一般要完成两个任务:(1)在组内的讨论中学到知识;(2)让组内的其他成员在自己的论述中学到知识。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可以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分成一组,合作小组内成员既是学习上的帮手,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进行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非正式的小组可以是相近的学生组成的临时性小组,基层小组指的是以寝室为单位构成的学习小组。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学习好中医学这个专业的基础和工具,让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医学,进行中医学思想的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学科在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术语,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学生。对中医学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实现。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上实现合作性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合作学习的成效加以评价,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的不同感官都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然后组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中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让学生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来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整理出学习的框架。
综上所述,合作性学习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合作课堂教学,因此,对合作性学习模式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学生经常为这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摸不着头脑,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从而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明贤、李烦繁、崔艳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7)
二、身边生活中五行的烙印———五行印象的巩固与加深
五行的烙印随处可见,如树木年轮即是五行的烙印。春季气在展放,所以春季树的细胞就开始变大;夏季气在上升,树的细胞就变得最大;秋季气内收,树的细胞就变得小了,冬季气潜降,细胞就变得更小甚至不长,细胞大的时候树木的颜色就浅,细胞小的时候颜色就深,这样就留下了一圈年轮。马牛羊的牙齿上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有年轮,乌龟的贝壳上也有年轮。让学生认识到五行理论是天地自然之大道,无处不在.
三、成语的入门性引导———“五行”特性的体现
成语是学生学习汉语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知识类型之一,借此讲解五行理论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包含“五行”二字的成语中,很多也隐含了五行理论的基本涵义,可以此为契机向学生讲解,让他们品味其中五行的蕴义。如在与火相关的成语中可见火的特性,如“火光烛天、火冒三丈、火伞高张、火烧火燎、皎阳似火、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均体现了火性炎上、火性炎热的特性。与金相关的成语也反映了金的特性:“击鼓鸣金”反映了金的收敛,“金风送爽”反映了金的清凉,“金刚怒目和金戈铁马”体现了金的肃杀的特性。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可见水性润下的特点,从与水相关的成语“冰寒于水、滴水成冰、水落归槽、水落石出和悬河泻水”可以体察出水的寒凉、趋下的特性。
四、诗词曲中“五行”神韵的引导与点拨
诗词曲是学生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在成语教学之后,笔者选用包含“五行”的诗词来渲染五行的文学艺术意蕴,借此讲解五行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增进其对五行理论本身含义的认识,进而理解其医学涵义。如元人贾云石的《双调·清江引·立春》,作者在题下注云: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于每句之首,每句各用春字,曲云:“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梢生春叶。水塘村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这首小令细腻地描绘立春的春景及其特色:春燕斜飞,木梢春叶初吐,春水始波,人们在立春日鞭打土牛以迎春。而诗人将金木水火土,巧妙地嵌入曲中,又每句用上了“春”字,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文字技巧。《西游记》第22回有一首《五行诗》:“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己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歼尘。”此诗叙述唐僧的几位徒弟在取经途中去邪归正,调和水火泯没俗尘。金木水火土五字出现在后四句之内。唐代李华《杂诗六首》“甘酸不私人,元和运五行。”唐代孟云卿《田园观雨兼晴后作》“五行孰堪废,万物当及时。”宋代张伯端《西江月》“但要五行成准。本是水银一味,周流遍历诸辰。阴阳数足自通神。出入岂离玄牝。”“不辨五行四象,那分朱汞铅银。”宋代薛式《西江月》“内有五行相制,包含一粒红铅。相生相杀自天然。言语须防避忌。要籍五行生旺,须明阳盛阴衰。”宋代张抡《西江月》“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五行造化太幽微,颠倒难穷妙理。”如此讲授不仅可使学生逐渐理解掌握五行理论的内涵,还可感受到高雅的文学艺术的熏陶。
五、古典文学名着的启发
古典文学故事具有启发性、通俗性和形象性等特征,大多家喻户晓,更为学生所熟知。讲课中引用一些古典文学名着中与五行相关的内容,可把深奥的五行理论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易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学习到古典文学名着,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品格及人文精神。《西游记》中的故事多为学生从小便耳熟能详的。在五行学说一节授课之初,可以《西游记》典故作为引子:孙悟空自恃神通广大、无人能敌,可他一个筋斗即使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如来佛的五个巨大的手指便代表了五行理论。如果此时学生尚觉牵强的话,可以先做启发性提问:“同学们说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到了哪一座大山下面?”学生们略作思索便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五行山”。接下来便借此讲解,即使孙悟空也要受到五行规律的控制。这样学生对五行理论便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可以激发起他们学习五行学说的兴趣,对之后的正式讲解极有裨益。又如“火性炎上”的讲解,也可以《西游记》故事为素材。有一次唐僧师徒不小心被妖魔给抓住了,捆在了妖魔洞的那个柱子上,有一个小妖就给老妖说,“师傅咱们把他们都蒸了,猪八戒皮糙肉厚不容易熟,放在笼屉的最下层让他离火近一点,唐僧皮肉比较嫩,容易煮烂,把他放到笼屉的最上层让他离火远点,这样他们一锅全熟了。”孙悟空一听就跟猪八戒说了:“师弟,妖精是外行,他不懂得火性炎上的道理,在密闭的笼屉里头上面温度最高,师傅可受不了。”另外,《红楼梦》第83回王太医对林黛玉脉案的分析,既含有五行相乘的解释,又有五行相侮的阐述。非常恰当地反映了五行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是典型的运用五行学说阐述病机的教学案例。王太医诊脉后写道: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必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此处提到各脉所对应的脏腑,可以先向学生阐明左右寸关尺对应的脏腑,然后详细讲解:“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此句是讲肝乘脾,即木乘土的病变,即五行中相乘的关系。而接下来“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必受其殃。”正是五行中相侮(此处为肝侮肺、木侮金)的关系表现。这样结合大家熟悉的文学典故中的五行奥妙讲解,学生自然更易于理解,且会豁然开朗,领会深刻。以至于终生难忘。
六、典型医案的临床例证
学习中医学理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通过运用典型医案论证五行理论,可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五行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具体实用价值,消除其对五行理论抽象无用的误解,激发起他们学习中医学的信心和主动性。如古代名医钱乙黄土治肾病,便是五行理论的临床运用。钱乙是宋代着名的儿科医生,被称为“儿科之圣”。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诊病后,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