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篇1

一、XX市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自1999年5月被确立为杭州地区开拓农村市场试点以来,XX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立足临安实际,坚持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办好现有市场,以市场园区的模式建设好新办市场,以超前发展的眼光规划好未来市场,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不断健全农村商贸网络,加快了农村商品流通发展。XX市食用农产品消费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共存发展的流通格局,其中农贸市场是XX市老百姓日常食品消费的主要业态。

截止20**年底,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共有农贸市场30个,其中经工商注册登记的15个,城区就占了7个。全市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总营业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服务人口50余万人,多数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处于800米至1500米之间。20**年,农贸市场总成交额达到11.18亿元,其中市场年成交额超1000万元的有7家,上5000万元的有4家,超亿元的有5家,分别是临安天工商厦、浙皖农贸城、临安於潜集贸市场、青云竹笋市场、於潜城北竹笋市场。

二、XX市农贸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XX市农贸市场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XX市农贸市场在农村商品流通环节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贸市场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规划布局建设不尽合理。一方面是部分地方农贸市场缺少,建设简陋,容量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也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在建设农贸市场时不考虑实际,求大求新,重复建设,结果有场无市,市场建设效益低下,导致资源财富的严重浪费。此外,有的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加之对农贸市场建设不够重视,致使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建设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XX市很多初具规模的农贸市场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缺少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往往沿交通干线布局,以街为市线状发展,既影响了镇容街貌,阻碍了交通,也不利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农贸市场建设资金短缺,建市场的优惠措施不到位。这是影响当前农贸市场建设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集贸市场资金需要量较大,这对于财政状况普遍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此,许多乡镇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却力不从心,拿不出钱来建市场,甚至于建设市场的一些优惠措施也不能到位。

3、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化农贸市场不多,辐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XX市农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辐射能力较弱。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着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对农贸市场的管理不够到位,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市场业主对市场经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贸市场设施如何无所谓,只要市场有人来,能产生效益就可以了,没必要掏腰包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时不时会发生短斤缺两、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等不诚信经营行为,对自身的经营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三是保洁不到位。有的市场业主为了节约经营成本,减少开支,减少保洁人员,造成市场垃圾随意堆放,卫生状况极差。四是存在无序性的流动经营人员。这些经营者随意性强,往往今天到这个市场乱设摊,明天又去那个弄堂乱吆喝,今天卖蔬菜,明天卖鱼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逃费又逃税。五是存在抢生意拉客的现象。表现在个别经营户为了一笔生意采取各种手段,让顾客购买其商品,同行之间经常会发生口角,争吵不休甚至打架斗殴,导致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六是管理人员和制度不到位。认为市场内不出大事就没关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乱占道、乱设摊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有的市场摊位成了仓库,货物堆放过多,又不够整齐,车辆任意停放,影响市场的总体经营环境。七是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多数市场的情况不容乐观:自行车、三轮车、机动车随意停放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市场无证摊贩较多,管理难度较大。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XX市农贸市场建设滞后,品位档次不高,功能不够完善,既影响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从而也就有损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已经是一分非常紧迫和现实的任务。

三、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的重要意义

农贸市场是一个地区的窗口形象,它与其它商品市场一样作为生产者与经销商乃至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作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与其他商业设施的功能相比,其社会价值取向更能体现政府形象。搞好城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不但可提高一个城市的品位,而且可增强市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促进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是商贸服务业为农业提供服务,畅通农副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副长品销售渠道,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20**年,XX市保持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增长的势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28.6%;农民人均收入7263元,同比增长10%。农村产业面积达到165.04万亩,总产值达到18.82亿元。“十五”以来,XX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家,其中20**年新培育农业企业38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4家,建成省市农业示范园区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迅速发展,总数已达63个,共有会员4582户,带动农户35761户,年代销农产品25603吨,农村经济人队伍不断壮大,竹笋、山核桃营销大户已达2700余人,年销售产值11.6亿元。据统计,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648公顷,年产蔬菜122624吨;瓜果746公顷,年产瓜果18964吨;年产食用菌194

吨;拥有茶园总面积4016公顷,年产茶叶1964吨,桑园面积2864公顷,产茧3712吨;年产山核桃7010吨;笋干(含鲜笋)17018吨,其中鲜笋外销1900万吨,产值5.6亿元;白果248吨。XX市日趋扩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规模,迫切需要建立以农贸市场为主的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同时,XX市农民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积余购买力、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消费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且人们有到农贸市场消费的传统习惯。因此,农贸市场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它的改造提升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与小城镇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应该依托于小城镇。因为小城镇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人流、商品流、信息流的主要集散地,而且,它能够提供农贸市场发展所必须依托的配套基础设施,有利于减少市场配套设施建设投资,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能够促进人流、商品流、信息流向小城镇的更大集聚,从而带动其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提高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

3、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农村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比较保守,商品经济意识较差。通过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提高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引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并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保障农村食品安全。XX市现有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这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和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隐患。推进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农贸市场的管理,提高经营者素质和服务质量,对方便群众日常生活,保障群众食品安全,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完善政策。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人们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影响下,没有把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从而对农贸市场的建设也不可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当前我们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贸市场地位、作用及其改造提升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摆在重要位置。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扶持政策,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并实行必要的考核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步伐。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贸市场是小城镇地域结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农贸市场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小城镇的快速有序发展。因此,要发展农贸市场,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农贸市场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地形地势等多方面的因素,符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和道路建设的要求。市场建设要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投资许可的基础上,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式样新的要求,完善硬件设施,加快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尽可能地提高市场建设的档次。同时,要认真研究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应具备的条件,加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规划引导,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不能盲目改造。各地应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商业传统、交通通讯条件和周围市场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注重长远利益,注重大中小结合,中心与地方市场配合,批发与零售市场结合,综合性与专业化市场结合,合理规划和布局农贸市场。

3、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的建设,专业化市场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它的建设决不能脱离其区域基础而盲目建设。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广阔的腹地、较高的门槛购买力、较佳的区位和相对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各乡镇(街道)在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在经过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把农贸市场有步骤、谨慎地改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农贸市场。同时,在市场建筑的设计上既要先进又要富有地方特色,满足经商居住多方面的需要,并讲究建筑的风格、造型、色彩,体观时代风貌,把良好的文化环境融入市场当中。

篇2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对农产品进行统购包销,是组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它由总社、包括省、市、县级社在内的联合社和乡镇一级的基层供销社组成,所以是一个上下连接、覆盖城乡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在当时起到了连接城乡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开始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供销社决定农产品流通、连接城乡市场的作用逐渐弱化。自此,农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都成上升趋势。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壮大,使得大量农产品进入以零售为主、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集市或农贸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集市和农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场内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保鲜、保活、卫生检疫等方面不够重视,交易秩序混乱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化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对自身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去超市买菜。所以,农产品进超市,以及对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以上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流通渠道过长,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跨区域交易,扩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

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上依然存在销售品质低劣农产品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农村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使农产品回归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只要电子商务贸易主体或者贸易对象涉农,就可称为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准确对接,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生产者的情况,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同时也对生产者起到监督的作用。从供需角度看,一方面市场上对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又不足,低劣农产品充斥其中。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进行改革,提高竞争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供给侧”的疏忽,造成了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农村电子商务使得生产者准确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按照需求量组织安排生产,能够实现供需平衡,恰恰迎合了“供给侧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也较为成熟。国外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现状研究、商务模式的研究和物流供应链的研究等。

1.发展现状研究

英国学者Warren和Martyn(2004)通过对本国农产品电商的调查,提出本国农产品电商普及缓慢,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太低。希腊学者N.Manouselis、A.Konstantas、N.Palavitsinis、C.Costopoulou和A.B.Sideridis(2009)通过对希腊农产品电商市场的抽样调查,并对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希腊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较好,农产品企业相继出现,但其提供专业技术和知识支持等服务太少,电商的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还不够完善,与国际接轨仍有困难。

2.商务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Ivanic(2001)指出,农产品贸易依托互联网进行,让销售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美国学者W.Wen(2007)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对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创新。澳大利亚学者Molla(2011)对澳大利亚农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进行交易的方式做了研究,并指出了澳大利亚农村电子商务存在信息处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伊朗学者A.Ali(2011)分析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并以此创新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

3.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研究

英国学者H.Renting(200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追溯来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美国学者Wooseung Jang等(2009)通过构建农村中小企业物流模型,证明了中小企业发展合作社有助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Ruiz Garcia等(2010)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搜和跟踪,将更有助于了解农产品的物流情况。瑞典学者Techane(2011)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对食品供应链的网络集成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国外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准确把握本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目前更多地是进行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整体来说稍有滞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五个方面。

1.商务模式研究

杨静等(2008)将农村电子商务分为P2C2B、B2B和P2G2B(P 为个体农户,C是农业协会或合作社,B为涉农企业或大型超市,G是政府)三种模式。侯晴霏(2011)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三大要素是商务模式、物流模式和运营平台,并提出区域对区域、区域对商家和商家对区域三种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叶秀敏(2011)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当前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A2A模式(人与人)、A2C模式(人与消费者)和 C2C模式(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三种。韩剑鸣(2013)提出P2G2B(农户―政府―农产品需求部门)和B2B&C(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需求企业+个人需求者)两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郭承龙(2015)提出由核心单元(运营单元、美工单元、客服单元、推广单元和配货单元)、紧密单元(生产单元、仓储单元和采购单元)、辅助单元(电商协会、融资单元、培训单元)等组成的农村电子商务共生系统结构,并根据这种共生结构将农村电商模式划分为寄生模式、非对称模式、偏利模式、对称模式和一体化模式等。

我国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是没有形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分类,二是提出创新模式之后很少进行可行性分析。

2.案例研究

有学者以某一地区为例创新了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吴晓萍(2010)对安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徽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是组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把农民、企业、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绿色产业链模式,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特色网站模式。赵蕾等(2012)以石家庄市为例,介绍了石家庄市实施农超对接的情况,认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农超对接是石家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型模式。

还有人总结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2010年,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与阿里研究中心通过对江苏睢宁沙集镇的调研,首次提出“沙集模式”。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2010)指出,“沙集模式”指的是个体农户自发地使用电商交易平台进行家具的交易,获取收益后吸引其他农户复制该行为,带动家具制造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由此促进了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马凤兴等(2013)总结出在北山狼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带领下,农户网商成为北山狼户外用品的分销商,注重打造“北山狼”自有品牌的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北山模式”。郑春峰(2015)进一步对浙江义乌“青岩刘模式”进行总结,得出“青岩刘模式”是网商形成区域联盟,以提高对上游批发商的议价能力,保证产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加入市场经营。

上面三种典型的农村电商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农民最先自发组织起来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沙集模式”和“青岩刘模式”品牌意识差,商户分散经营,而“北山模式”则相反,因而更具竞争力。

3.现状与对策研究

于小燕(2009)从我国农民上网用户比例很低且尚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农副产品物流滞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提出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等对策。张健(2009)分析了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指出要想加快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陈亚洲等(2011)认为农民电子商务意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且多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效率低,由此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农户、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共同协调配合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徐芳(2012)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所处的信息环境、农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政策、法律等软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市场和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可以看出,为了突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国内文献大多只是分析现状,查找原因,然后提出相应对策,并没有对对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4.平台建设研究

孟晓明(2009)指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分为四种,分别是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协同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李红等(2011)提出基于供销社创新农产品供应主体,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构建农产品、食用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渠道等。张胜军等(2011)分析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在内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弭凤峰(2014)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原理,结合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以“小超市、大连锁”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5.物流配送研究

一些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型进行了研究。文龙光等(2011)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区域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刘维(2013)在探讨了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几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型。吴勇杰(2013)在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以邮政为基础在城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新模型,并指出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另外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进行探索。苏珊珊(2014)对辽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其中优势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劣势是农村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信息水平化低,服务功能单一;机会是物流需求量增大;威胁是政策不够完善。刘利猛等(2015)认为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重点建设县级以下物流配送体系等建议。

综观国内文献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研究,可以发现缺少对物流配送模型和物流配送效率等的实证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农村电子商务的文献可以看出,尚无学者研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也没有从发展历程这一新的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国内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不论是从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还是物流配送方面,很少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尚缺乏农村电子商务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评价、农村信息化测评体系、物流配送效率等的研究。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比如说物流问题,没有关注电子商务在引导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作用。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只是农村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农村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是农村商品,例如“沙集模式”中的家具、“北山模式”中的户外运动用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惠及“三农”的不只是农产品,还有其他农村商品。而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聚焦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忽视了除农产品外其他农村商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静,刘培刚,王志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17-121.

[2] 侯晴霏,侯济恭.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11,(5):5-8.

[3] 叶秀敏.三种模式惠“草根”――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1,(11):7-9.

[4] 韩剑鸣.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发展模式及定价探讨[J].商业时代,2013,(17):43-45.

[5]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15,(5):110-115.

篇3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生产发展较快,已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等已销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及东南亚地区。但是,我市农产品流通绝大部分是以常规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流通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流通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流通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物流人才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产品现代流通发展的瓶颈。

1 全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推进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由农贸市场向批发市场提升,基本上形成了以 “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消费者”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我市城区有农贸市场7个,生鲜超市6个,乡镇农贸市场7个(详见表1)。农产品批发市场表现出如下特点:

表1 漳平市农贸市场及超市具体情况表

城区农贸市场 菁城市场;综合市场;闽西南农贸市场;东坑口市场;铁路综合市场;东环果蔬批发市场;桂林综合市场(后田洋)

城区生鲜超市 新华都超市;米兰春天超市;我当家超市;新银丰超市;精博超市;桂林糧贩超市

乡镇农贸市场 双洋市场;永福农贸市场;新桥金碧市场;麦元综合市场;赤水市场;大深市场;溪南市场

1.1 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保证供给与安全

为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我市逐步形成了一批以供应市区消费为主的批发市场,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服务。并成立市场服务中心,主要负责3个农贸市场,分别为综合市场、菁城市场和闽西南农贸市场。综合市场经营的农副产品40%以外调为主,60%为本地区自产,外调农副产品一般为蔬菜、水海产品、猪牛肉、干海产品、食用油、大米、中药材、禽蛋;本地自产农副产品为蔬菜、猪牛肉、鸡鸭、豆制品、食用菌。2011年综合市场实现各类农产品交易额1亿万元,其中蔬菜交易额3000万元,茶叶交易额300万元,食用菌交易额100万元,水果交易额500万元,畜牧类交易额5000万元,水产类交易额500万元。综合市场具有2名快速检测人员,平均每天检测蔬菜30份,一般是检测三叶青、大白菜、花菜、黄瓜、各类豆子、西红柿、茄子、包菜、油菜、青椒、苋菜、芥菜、空心菜等蔬菜,保证市民吃上安全蔬菜。

1.2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产供销服务不脱节

在农产品加工流通过程中,全市优质茶叶、畜禽、蔬菜、花卉、食用菌和水产品等六大加工企业集群,形成了20多家龙岩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推动了农副产品产地加工业,进一步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副产品生产者的收益。我市按照市场需求,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委托种植收购形式,在深圳、厦门、广州等各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配送销售出口平台,农产品销往东南亚及东欧、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在闽、浙、赣等省份设有基地,农产品采购网点辐射半个中国,福建省漳平市越丰农产品有限公司及福建龙泰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农民统一收购、销售农产品,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有效带动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绿色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

1.3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市政府高度重视集贸市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城区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2012年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经贸局、物价局联合制定《漳平市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具体的平价综合超市门店5个,直供销售点和自产自销点12个,平价农贸市场1个。2011年市财政拨出25万元专项资金,补贴平价销售区。

1.4 居民消费能力与农产品消费不断增强

漳平市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6929元/人,消费性支出为14243元/人,食品支出为6189元/人。从2008年到2010年,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上升,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居民人均消费农副产品水平较高的是猪肉和蔬菜,对鸡肉和鲜瓜的需求量很低。

2 全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发展,但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仍有诸多不适之处。综合各方面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健全的农产品收购、 批发市场,全市的部分农产品交易基本上是通过市乡农贸市场和个体户上门收购来实现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制约了全市大宗农产品的流通。

2.2 缺乏精准的市场信息指导

调研中,不少部门反映,政府引导的产业,一引就倒,不引还不会倒,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及有关部门比较重视农产品的生产,而对农产品流通关注不够。工作中对农产品流通缺乏具体指导,扶持政策非常有限。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比较重视,而对产品的销售和价格问题往往是一般号召,缺乏具体保障措施。全市各级部门都认识到了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难度较大,因而在农产品流通中,缺乏对生产的正确指导。

2.3 农民专业协会带动力不强,有待加强引导和规范

全市有组织机构、基本能开展服务活动的各类合作组织、协会虽有43个, 但带动作用不强,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内部不协调,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一是政府信息引导不够,农畜产品资源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部分农畜产品仍不能顺畅卖掉,形成积压和价格损失;二是部分偏远地区的农畜产品习惯于经纪人上门收购,由于经纪人较少或资金不足,使农畜产品错过最佳销货期,加上农畜产品不好储存,造成了损失。三是流通经纪人、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目前经纪人大都是各自经营,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也很小,尚不能承担农畜产品市场与大企业的链接作用,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发展壮大的推动不足。

3 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力度,加快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广角度占领市场,全方位搞活流通,力争使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外销率达到40%以上,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克服农产品“卖难”现象,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要进一步认识抓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出路在市场,关键在流通,没有发达的流通,就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发达的市场农业。因此,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一定要把农产品流通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要真正把农产品流通工作抓在手上,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两个落实”:一是任务落实。建议市委市政府要把农产品流通工作作为各乡镇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之一进行考核,以此来保证农产品流通任务的落实;二是人员落实。市涉农各部门和各乡镇要切实把精明能干、头脑灵活、懂经营、门路广的人员充实到流通机构中,全力搞好农产品流通工作。

3.2 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

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树立大品牌、大市场的经营理念,靠品牌抢市场、增效益、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扩大农产品品牌整合效应和品牌经营影响力,努力实现农产品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作为商品的农产品,同样要靠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因此,要利用一切时机向农民宣传质量、品牌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也要不失时机进行宣传。要积极引导各级组织和流通大户树立品牌意识,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用品牌效应促进我市农产品流通。

3.3 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健康、营养、自然与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明与健康的具体体现。一是农业部门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提高农民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品等生产、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督;三是支持、鼓励农牧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标签管理制度,建设可追溯体制;四是按照目标市场要求,依照国家标准,指导农民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科学管理,推进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3.4 合理布局,规划调整市场结构

按照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市场结构。设立城市物流园,按照蔬菜、水产品、粮油、水果、茶叶、花卉等功能需求设立不同的市场区域,构建覆盖面广、交易规模大的区域性市场框架。在农产品销售网点建设上,建议龙岩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支持漳平市政府建设功能齐全的农产品配送中心,进一步形成县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为农服务社的连锁经营体系,带动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

3.5 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市场建设

篇4

1.1发展现状

1.1.1农业整体利润水平较低。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属于低端的基础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所得利润水平也比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长期重视工业的发展水平,实施工业兴国的发展策略忽视农业,另一方面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属于弱势群体,力量薄弱,机械化水平较低,没有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1.1.2农业流通渠道向现代化转变。农产品的终端销售不再限于传统的农贸市场,更多的进入了商超渠道,甚至是电子商务渠道。通过电商渠道,拓宽市场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农民可以在网络上给自己的产品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产品的优势,扩展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1.2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发展环境不宽松。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够宽松,相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通畅,信息滞后,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很多地区没有依据当地具体情况,形成合力的农业发展模式,沉溺于旧的耕作方式,应该因时因地的发展农业,科学合理分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最大化。

1.2.2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销售渠道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市场设施配套差,没有集中销售农产品的场所,流通服务组织薄弱。农民对市场的观念意识薄弱,只局限于传统的农贸或者集市,农产品的销售很受局限,尤其优势农产品找不到好的销售渠道,造成资源浪费。

1.2.3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国家扶持资金向产业化倾斜力度不够,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因财政困难难以及时足额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受到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急需国家的扶持,但是国家的资金拨款力度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很多偏远的地区,享受不到福利,即使有拨款,由于需要经过层层级别审核,真正落实下来少之又少。

2.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2.1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流通机制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信息流通机制。践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农业信息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商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便捷,拓宽销售市场。

2.2实现农产品品牌化效应

目前,我国农业产品很少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是特殊的优良产品也没有较高的知名度,销售困难,更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竞争力,所以农产品品牌效应的建立势在必行。加强农业生产者品牌效应意识,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的形式,指引农民树立正确品牌观。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通过政府支持,对农产品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农产品生产的贷款利率,激发农民做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形成农民自己的竞争力,推动农民合作社规模化发展。重视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着力发展“企业+商标+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2.3充分利用电商销售平台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Q快速发展农村互联网基础条件建设,采用光纤网络进入农民家中的项目,要建造农村互联网服务站。Q推动信息化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搭建地方政府、农村产业龙头、地区农业专业研究所、农民种植饲养大户等多家参加、竞争性市场运作的“信息化+农业”的局面,使多产业结合发展。Q重视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定期对农村特殊人群、新型农村引进人群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引导新型农村的农民及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人员等掌握信息化的知识,培养互联网市场化、产业化的思维,促进农业发展。

2.4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农业的发展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会有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就是科技兴农,科技史第一生产力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敢创新”的优秀人才。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建设的“瓶颈”和“短板”,人才匮乏的现状直接影响农村建设的步伐。(1农村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现在的乡土人才大部分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积累,而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技术,真正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可谓凤毛麟角。农村人才在各镇、村的分布也极不平衡,尤其是一些偏远乡村,人才罕至,发展滞后。?拔尖人才稀少,缺乏科技致富领军人物。观念滞后,人才作用发挥缺乏普及性。一些农民习惯于延用传统技术,忽视知识、科技的重要性,导致农产品竞争无力,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些已成为影响农村技术人才培养使用的突出问题。

2.5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建立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体质升级改革,提升农产品质量,前提是维护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协调好农业活动中的参与各方,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避免农业走弯路。

2.6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5

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依赖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廉洁的政府可以促进干群关系的良好发展,高效的政府管理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经济当前在政府管理方面还非常不足,农业经济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基础比较薄弱,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但农业管理部门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不作为和无作为现象较为严重,农业设施年久失修、功能缺失,有的农业地区洪涝灾害频发,面对这一系列的发展情况,我国农业经济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政府的政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这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之道。

1.2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发展落后

我国的农业多元化投入中,政府投入比重大,但其只管投资,很少问津回报率,经营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造成许多开发项目只见投入不见收益。农业的发展方式比较传统,还存在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现象,将重点放在农业产值的提高上,忽视了农业产品的生产质量问题及经济效益的健康增长。此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我国农业中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水资源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应用于农业灌溉,但由于人们观念意识及科技技术水平的落后,传统的漫灌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引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当前我国每年大约有5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研发成功,但得到实际推广使用的却只有总数的25%左右,多数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2.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增加政府的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种植者的现代化认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农业经济中的发展,将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农业种植中去,比如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有效改善了传统灌溉方式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提高了农业水源的利用率,节约农业开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通过加强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发展对环保有利的绿色农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建设农产品的市场发展体制

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与交易,农业市场主要有农贸市场、期货市场等几种运行模式,其在运行方式、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农贸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流通,活跃经济状态。另外,还应加强城乡结合处农业市场的建设,对农业市场的发展形式进行科学化、有步骤的规划。为了配合农业市场经济形式的发展,政府也应对个体经营农户提供积极的支持,加快对传统农产品供销模式的改革,建设一个成熟的市场发展机制,不断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化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47-02

蔬菜产业链包括生产、供应和需求链,即蔬菜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等的所有流程。英国著名物流学家Christopher对供应链的定义则更为宽泛:涉及将蔬菜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具体包括蔬菜收购、分等定级、包装、保鲜、储存、渠道规划、网点布局、冷冻流通及产销地市场建设等。超市经营对蔬菜产业链各环节具有系统影响,超市销售形态将促进蔬菜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融合,影响产业链始终,引导实现蔬菜产业的升级。

石河子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生产面积和总产量逐年提高。蔬菜产业内部结构的逐渐优化以及良种覆盖率和优质率的不断提高与石河子超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石河子垦区蔬菜超市经营对蔬菜产业链的影响。

一、石河子超市发展概况

石河子目前规模较大的超市有爱家超市、好又多和天扬超市以及2006年新建的好家乡超市,均属于综合型超市。这些大型超市多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与分布在石河子市各大住宅小区的一些中小型超市一起,为石河子市居民消费提供便利。

超市在零售业地位的迅速提升及其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蔬菜产业化和标准化的不断推进,为蔬菜经营奠定良好基础。现在,石河子市的上述大型超市都开辟了蔬菜经营业务,而随着超市的不断发展,蔬菜经营品种也由过去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种。

二、超市发展对蔬菜生产链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石河子大型综合超市纷纷涉足蔬菜经营领域。超市经营作为新型的蔬菜零售业态,对蔬菜生产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蔬菜生产的引导方面:

(一)质量要求对蔬菜生产的引导

1.促进了良种开发和引用。由于超市对蔬菜质量如外观、食用安全、新鲜度等方面都具有更高标准,这就要求农户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必须时刻注重质量。现有超市都有专门检测机构对上架蔬菜进行质检,这势必大大促进蔬菜良种的开发引用和标准规模生产。

2.促进了无公害蔬菜发展。据调查,石河子市各大超市采购蔬菜种类,按大类可分为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以及有机蔬菜四类。四大超市采购的具体蔬菜种类与数量比例。可见,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虽尚未成为主流,但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其数量已大幅增加。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生态的日益重视,无公害蔬菜必将成为超市消费的主流。超市无公害蔬菜所占分额呈现上升趋势,随着超市经营发展,石河子市无公害生产也获得快速发展。现在,各大型综合超市的无公害蔬菜主要来源于绿翔和绿色基地开发两家公司,产品多是进口;但也不乏在石河子周边如近郊的152团(有着120多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产进货的。石河子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

(二)信息收集对蔬菜生产的引导

超市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各大超市都有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和方式。例如:各大超市给顾客办理会员卡,通过会员卡的结算,可收集信息。经过分析整理的信息会及时反映在超市的采购合同上,从而引导蔬菜的生产。

(三)促销手段对蔬菜生产的引导

石河子各大超市经营蔬菜大多也是为了吸引客流量,从而带动其他商品的消费,因而蔬菜促销手段使用频繁,其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特价销售。特价蔬菜的品种多为普通蔬菜,而这普通蔬菜又是在合同期前的三个月,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蔬菜生产。

三、超市发展对蔬菜供应链的影响分析

(一)对蔬菜流通渠道的影响

石河子传统的蔬菜销售方式多为:菜农―产地中间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经历多个销售环节,蔬菜随货主转换场地,物流环节多、路线长、多次装卸搬运和包装,中间损耗大。社会交易费用和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益低。而且,中间商层层瓜分利润,损害了农户利益。超市的全新流通模式对传统的流通渠道形式形成巨大冲击,大大加速了蔬菜流通环节的变化。

蔬菜从农户生产到经过超市零售到达消费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1)农户―产地收购商(或产地批发商)―零售地批发商―超市;(2)农户―产地收购商―产地批发商―零售地批发商―超市;(3)农户―产地收购者(或产地批发商)―石河子批发商―石河子中间商―超市;(4)公司+农户―超市。前三个流通渠道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低效实质物流,属于超市蔬菜销售过程中的过渡阶段;而第四种则是农户生产的蔬菜到达超市的最近也是最有效的渠道,既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又保护了农户利益,必将成为超市销售发展方向。

(二)对加工环节的影响

传统的销售方式使得蔬菜分等定级很难操作。市场上供应的蔬菜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形式,蔬菜质量难以辨别;而超市目前销售的蔬菜都要经过简单的冷藏、清洗、分等定级、捆扎包装,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价格。因而蔬菜超市经营一方面对于完善中国农产品分级制度具有较强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包装和储运业的发展。

(三)对供应链上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当前石河子蔬菜流通渠道上的主要参与者主要有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和生产者,如图1所示:

图1蔬菜流通渠道与主要参与者

1.对蔬菜批发商和中间商的影响。根据超市目前经营的水平,可以将蔬菜物流水平结构表示为下图2:

从下图看出,配送中心是超市物流的中枢,是连接供应物流与销售物流的纽带。目前,经营蔬菜的超市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为数不多,多数是属于联合型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交易次数,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承担了批发市场的职能,会对批发商和中间商的业务产生冲击。

图2超市蔬菜物流的水平结构

2.对蔬菜零售商的影响。传统农贸市场沿街为市,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短斤少两、脏乱差和难于管理等诸多弊端,石河子市也不例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购物环境,注重食品安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商业化水平,促进现代零售业发展,用超市替代农贸市场,建立新型(如产权式)农贸超市,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这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有效降低零售商的经营费用,为零售商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3.对生产者的影响。超市经营蔬菜直接为农户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增加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户蔬菜进入超市可以通过专业的供货渠道,即“公司+农户”。绿翔公司的“公司+农户”模式通过两种进货渠道使得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有了很好的方向,通过信息的反馈,引导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有所依据,避免了盲目耕种、盲目投资,也为农户节约了生产成本。

四、超市发展对蔬菜需求链的影响分析

超市为消费者提供了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和可靠的质量保障。蔬菜一旦进入超市,蔬菜质量就与超市整体品牌和声誉捆绑在一起,超市会因此更加重视蔬菜质量,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比重势必逐渐增加。与传统农贸市场不同,超市上架蔬菜必须经过质量检测和全程控制。

五、结论

石河子市的超市发展对于其蔬菜产业的生产链、供应链和需求链的影响已日益凸现,随着超市向蔬菜领域的延伸,这种影响将进一步增大。为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应该积极推动新型超市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石河子市的超市的蔬菜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水平低,蔬菜质量检测监控还不完善,蔬菜供应链衔接还不连贯,超市的其他销售对于蔬菜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今后应逐步克服障碍因素,不断提高蔬菜供应链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左两军,张丽鹃.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05,(3).

[2]王凯.南京市蔬菜产业连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技术,2005,(1).

[3]吴自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甘肃农业科技,2003,(8).

[4]Martin Christopher.物流与竞争[J].王焰,译.物流技术,2004,(8).

篇7

蔬菜是人们生活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徐州重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州蔬菜种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提升徐州蔬菜产业竞争力。

1徐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徐州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

徐州蔬菜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和总产量都在逐年上升。2016年播种面积为338.57千公顷,总产量达到12583920吨,而到了2019年播种面积增加至343.4千公顷,总产量增加至12880307吨,分别比2016年增长了1.46%和2.36%。短短4年内,单位产量也不断增加,由2016年单位产量37168公斤上升至2019年的单位产量37497公斤。蔬菜产业成为徐州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产业。具体如表1-1所示,

1.2徐州蔬菜成本构成分析

徐州蔬菜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种子费、农膜费和机械作业费,其中,化肥和机械作业费较低,说明徐州蔬菜逐渐设施化、生态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身体保健的重视,绿色蔬菜需求扩大,徐州菜农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少用农药和化肥,多施有机肥和采用生物链捉虫。间接费用的高低取决于蔬菜种植方式和种植主体规模,一般来说露地蔬菜的间接费用比设施蔬菜的间接费用低;目前,徐州蔬菜种植总体来说,初步规模化,产生的间接费用较高,比如贾汪丰硕绿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丰县牛蒡出口生产基地和芦笋出口生产基地。但也有一部分是由散户经营,规模不大,产生的间接费用较低,在人工成本构成中,基本是由农户自己劳作,不需要雇工。间接费用的内容主要是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和销售费。人工成本主要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

1.3部分设施蔬菜种植缺乏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徐州市蔬菜生产设施较落后,跟不上档次。大多数菜地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一般采用塑料拱棚,保温条件欠佳,日光温室较少,大棚、日光温室栽培技术没有量化指标,主要靠菜农经验,科技含量较低,只有降温、保温、防雨、降温的功能,而无法自动调节光照、温度、气、肥和水等,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不强。还有一部分乡镇产生盐害、水渍害和冻害等问题,使菜农损失惨重,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1.4没有和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目前,徐州蔬菜还未形成品牌效应,虽对一些蔬菜进行宣传,也注册了品牌,但蔬菜品牌多、杂、乱,急需优化蔬菜品牌。另外,蔬菜加工、保鲜和贮藏技术不先进,产品的增值增效能力有待提升,没有和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由中国客户网编辑整理的最新企业名录显示截止到2019年初徐州所有在注册运营的蔬菜加工企业共有122家,而这些蔬菜加工企业散布在各县各镇,规模都不太大,无法起到龙头作用。蔬菜的销售主要靠蔬菜流通组织,包括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徐州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主要包括七里沟蔬菜批发市场、徐州金山桥蔬菜批发市场、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和淮海蔬菜批发市场等。这些蔬菜批发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将生产基地的蔬菜集中起来销售到各消费市场。各农贸市场是农民与市场的纽带,方便了人民的生活,满足了中低收入家庭生活需要,但农贸市场经营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现代流通业的末端组织主要是超市,它有着较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和监控体系,与个体商贩相比,销售的蔬菜产品的安全性方面更加可靠,也方便了人们的购买行为,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但目前,部分超市为了节省成本获得更多收益,所售蔬菜质量不高,农药化肥等残毒超标,损害老百姓的健康。

2徐州市蔬菜产业竞争力提升措施

2.1充分发挥徐州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徐州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有充足的光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于春、秋、冬蔬菜设施栽培和露地蔬菜。在地理位置上,徐州位于淮河经济区中心城市,交通发达,便于蔬菜产品外销。徐州属黄泛冲平原,土地松软,地下水位低,适于根茎类蔬菜的生长,例如山药、牛蒡、大蒜和芦笋等。经过多年的探索蔬菜生产技术,徐州科技人员研究出高支架栽培、病虫综防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了绿色生产,使产品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徐州蔬菜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根据土壤的差异种植相适应的蔬菜,并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产品质量,所以在生产蔬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农药、化肥和激素的用量,并使残毒尽可能的降低。目前,徐州蔬菜由散户种植较多,应推动一些由能力的种植大户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种植,另外一些科研机构应派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

2.2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加大蔬菜种植科技含量

经过多年的探索,徐州蔬菜种植技术人员已掌握多种先进技术,比如贾汪丰硕绿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拥有先进技术11项,诸如果菜秸秆原位还田、定点施药防治土传病害、弥粉法施药防治叶部病害、根区土壤生物质能加热、高效保温大跨度塑料大棚、菜田土壤机械化深翻精整、穴盘灌根防控刺吸类小型害虫、水肥一体化等,作为黄淮地区设施蔬菜绿色高效高产生产技术模式的代表,值得向全市和整个黄淮地区推广这些技术。各大蔬菜生产基地应积极运用这些先进生产技术开展蔬菜种植,加大蔬菜种植科技含量。各大蔬菜生产基地应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的合作,采用当前国内外蔬菜生产高新技术成果,继续推广示范蔬菜生产基地的经验,并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相关政府部门应重视本辖区的蔬菜种植技术的提高,为菜农和蔬菜生产基地从外部提供帮助,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援助,联系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本辖区指导工作。

2.3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市场份额

学习“寿光蔬菜”生产销售的经验,结合徐州农业具体情况,在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和销售方式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优化,打造出“徐州蔬菜”品牌,销售到全国各地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外,还要提高蔬菜种植的应急能力既要避免“菜贱伤农”又要避免市场供应不足现象,瞅准时机,加大蔬菜生产扩大蔬菜销售。总之,遵循“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徐州蔬菜产业的优势,以提升设施蔬菜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为重点,科学规划蔬菜生产设施,提高质量增产增效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17

2.王岩岩.设施蔬菜生产成本构成及效益研究——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江苏农村经济,2016(3)

篇8

20世纪90年代,农业发展进入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新阶段,为进一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01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各级农业部门以蔬菜中高毒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以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三个环节管理为关键点,推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以开展例行监测为抓手,推动各地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以推进标准化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现状

1.1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

根据2003~2007年37个城市蔬菜中甲胺磷、乐果等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3.6%。其中,蔬菜生产基地合格率为96.7%,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分别为93.7%、91.7%和92.5%。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逐年提高。

1.2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

根据2003~2007年22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以及磺胺类药物等兽药残留监测结果,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1月、4月2次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9.0%。从监测结果看,屠宰场、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1%、99.5%、100%和96.5%;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磺胺类药物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7%、99.0%和99.2%。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1.3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呈上升态势

根据2005~2007年22个城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处于上升态势。2007年4月对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水产品进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1.4%。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2006年出口量和出口额达到301.5万吨和9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8.7%。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为99.6%,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分别为100%、99.7%和99.3%。

2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2.1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无公害食品开发、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农业部2001年制定、颁布了73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2年制定了126项、修订了11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4年又制定了112项无公害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内容包括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等,标准涉及120多个(类)农产品品种,大多数为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鱼等关系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产品。

无公害食品标准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主要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三个方面,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参考绿色食品标准的框架而制定。

2.2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为提高蔬菜、水果的食用安全性,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制定农产品安全质量GB18406和GB/T18407,以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分为两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安全要求。

本标准对无公害农产品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

3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基础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是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的科学施肥技术,是通过对土壤采样和化验分析,以土壤测试结果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是以最经济的肥料用量和配比,获取最好质量的农产品产出的科学施肥技术。

3.1保证农作物产量,均衡土壤养分

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种必需营养元素。测定土壤养分,可以得到所种植的土壤里有哪些营养元素,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再根据预计产量计算出应该施用哪种肥料,施用多少,以利于均衡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使作物得到充足的养分供作物正常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例如,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上海佘山农场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缺锌严重,仅补施锌肥一项,小麦就增产18.3%、大麦增产22.2%。

3.2提高农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

农作物养分不平衡不仅会导致多种病害的发生,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民施肥不当,特别是过量偏施氮素化肥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水果变酸、皮厚、色淡,稻米、植物油的一些质量指标降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地使用肥料,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基本可以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3.3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肥料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中约占50%,但是施入土壤的化学肥料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在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0%~50%,磷肥为10%~20%,钾肥为50%左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以减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损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且增加农作物的收成,从而减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3.4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的开展,对土壤养分先行了解,可以避免盲目使用肥料而造成的浪费,从而可以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施用的化学氮肥,如果不能被作物吸收,则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被淋洗到土壤深层,发生还原,生成致癌作用很强的亚胺类化合物。磷肥中大都含重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且有资料显示农田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源。通过测土施肥,使施入土壤中的化学肥料尽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那么滞留在土壤中的肥料就会很少,这样就有益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测土配方施肥

为降低污染,充分发挥肥效,应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即根据作物营养生理特点、吸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确定有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做到对症配方,对症施用。具体应包括肥料的品种和用量,基肥、追肥比例,追肥次数和时期以及根据肥料特征采用的施肥方式。配方施肥是无公害生产的基本施肥技术。鉴于现行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优势,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生产流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4.1测土配方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基础是扩大测土范围、提高测土精度,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依托于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过程中建立的耕地检测和评价数据库能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适时检测提供可靠数据;实施配方施肥要求在不影响土地环境的基础上维持土地的高产投比。

4.2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为农产品的生长(不同种类和各个生长时期)提供科学的施肥配方,不仅提高了肥料的使用率、节约成本投入,而且可以降低残留量;也可以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营养诊断,为无公害农产品的残留检测提供适时数据,全程监测和控制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5结论

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增产效应,在施用有机肥料为基础的前提下,采取化学氮、磷、钾肥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可解决盲目施肥和投肥不足的问题,增产、节肥。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一种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根据农作物各个生育期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养分含量,研究得出最佳配方并合理地使用肥料,因而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因此,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大力推广。

6参考文献

[1]邓仕槐,吴晓斌,卢益武.施肥对环境质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3):106-111.

篇9

辖区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化运营的不断提升,给农村经济经纪人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农村经纪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副产品对外推介销售和外地农副产品的购入、外地先进技术的引进及市场信息的交流,其经纪活动已基本覆盖了辖区农副产品交易领域。

至____年_月,辖区有各类执照(证)农村经纪人__人,其中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证__人、持农业部技能鉴定中心颁证_人、持全国供销技能培训中心颁证_人;可归类为五大行业:养殖业__人、种植业__人、信息中介_人、淀粉加工_人、其他__人。各类年经纪额近亿元。另外,还有近___人的农民个人分布于辖区_乡镇的_个农贸市场业,利用余时间在各农贸市场的逢集日从事经纪性质的活动,主要为物流加速服务。

辖区农村经纪人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各类农产品交易场所,这些交易行所主要分布在各个集贸市场或交易集中区域,是农村经纪人组织存在的主要形式;二是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提供中介服务劳动介绍所;三是提供销售和货运信息、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和货物集散转运的信息中介服务部或农产品经营部等;四是推广农业技术的农业科技经纪人。

二、辖区农村经纪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_、规模不大。农村经纪人的业务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各类集贸市场及交易较集中的区域,业务量小,辐射有限。

_、素质不高。一是文化水平不高,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低,从而导致经营素质不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村经纪人因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地缘关系的影响,思想保守,缺乏敢想敢干的创新意识,市场观念不强,缺乏开拓市场的胆识和能力,只会在当地市场上找出路。二是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在实际开展经纪业务中,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或相互约定开展业务,甚至还存在着违法违规的现象。

_、行为不规范。除少数长期性大宗经纪业务外,大部分小宗经纪业务的随机性很大,没有形成合理、有序、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经纪规则。

_、自律意识不强。由于素质不高和行为不规范,着眼于局部和眼前利益的多,往往忽视了整体和长远效益,从而重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主动性不强。

_、市场准入较为混乱。由于农村经纪人大多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其经纪行为随机性很大,也难以掌握,造成分局对经纪人的监管比较困难,导致无照经营较多,执业人员备案甚少。

_、农村经纪人品牌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村经纪人没有意识到品牌给农产品带来的丰厚附加值,经纪人营销组织较散,缺少必要的营销手段。没有充分利用起社会的合作和分工机制,而分散经营使他们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销售的农产品基本均属初级产品,档次不高,再加之产品销售是混装、散装,包装粗糙,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不高。

_、发展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经纪人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经纪业务小打小闹,缺乏做大做强的冲劲,面对激烈的市竞争显得很弱,抗风险能力很差。

_、组织化程度低。辖区农村经纪人至今没有专门的经纪人协会,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单干。他们大多数进行季节性经纪活动,服务范围狭窄,跨市、跨省区从事经纪活动的较少。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运作,从而无法形成获得经纪信息的有效渠道,获取有价值的经纪信息量也少。

三、辖区农村经纪人发展建议

_、把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

_、把发展农村经纪人与发展农村产业化结合起来。根据辖区优势农、畜、禽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育,主要注重蔬菜、马铃薯、向日葵、秋杂粮、绿化苗木、牛(肉牛和奶牛)、鸡等方面经纪人的发展,努力形成经纪人与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对接。

_、把发展农村经纪人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运作的逐步扩大,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必须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经纪人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规模效益。

四、辖区农村经纪人发展措施

为了充分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加快辖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和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出色完成新时期工商部门使命,应制定相关的发展措施。

_、制定规划,落实发展任务,严格工作责任,确立目标,任务分解,把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纳入分局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_、加强与当地农村、科技、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形成发展合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_、建立和完善培训与服务体系,使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篇10

1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蔬菜生产快速发展、品种日趋丰富、市场流通活跃,已经成为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特别是在奖补政策牵引下,赣州市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呈现出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态势,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有效供给、功能多样、优质高效的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1.1N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实现稳定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1.46万hm2、总产量285.30万t、产量水平达24.89 t/hm2,分别比2010年增加3.16%、4.31%、1.09%: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1/3以上,蔬菜产业与粮食、脐橙、畜牧、渔业一起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占全省1/5左右,均位居全省第一。

1.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建成集约化蔬菜育苗中心5个,培育育苗大户500多户,每年选育和引进推广新品种150多个,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转化率达到90%以上。蔬菜种植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地方名优特色菜基地和品牌逐步形成,信丰县小辣椒年生产面积0.13万hm2,年产鲜椒4万余t,是江南主要的辣椒产业种植基地之一;全南县发展高山蔬菜专业村30多个:以安远县为代表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品远销欧美。

1.3优势种植区域逐步形成

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0.67万hm2以上的有南康、信丰、龙南、全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8个县(市、区),种植面积7.56万hm2,总产量199万t,分别占全市县(市、区)总个数、播种面积和蔬菜总产量的42%、65.93%和69.76%。同时,蔬菜产业逐步向适宜地区和优势区域集聚。大棚蔬菜主要集中在105、206、319国道沿线及保障中心城区蔬菜供给的11个重点县(市、区)。

1.4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全市3.33 hm2规模以上蔬菜基地推广使用大棚、喷滴灌等设施面积0.2万多hm2,占规模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的57%,是2010年的4倍多:有产品预冷藏库48座。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立体栽培、小型耕作机械、水肥一体化和物联网应用等技术广泛推广应用,预冷设施、分级包装等设施得到配套建设,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1.5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提升

坚持严把生产源头关,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监管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全市建立市级检测中心1个,县级质检站18个,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室283个。积极推进蔬菜基地自检室建设,初步构建市、县乡和生产基地四级检测体系,并将6.67 hm2以上蔬菜基地全部纳入监管监测范围,提高检测覆盖面,蔬菜质量安全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全市抽样检测蔬菜合格率达99%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排在全省前列。

1.6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增强

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为粮食作物的21%左右,而蔬菜产值(66亿元)却占粮食作物产值的64%左右。据赣县五云镇、章贡区水东镇和部分蔬菜基地的典型调查,每667 m2露地蔬菜年纯收益一般在3 000~5 000元,比水稻多3~5倍:每667 m2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 000~10 000元,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是水稻的10~20倍。2015年全市蔬菜纯收入约50亿元,对全市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额约654元,逐渐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之一。

2赣州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产业加工水平弱

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蔬菜产业的效益,生产环节占25%,流通环节占42%,加工环节占33%。赣州市蔬菜以鲜销为主,加工水平较低。目前全市蔬菜加工企业仅17家,年蔬菜加工量不及总产量的3%。现有加工产品以腌制为主,使用传统工艺,缺乏生产标准,难以进入外地市场。包装营销、净菜加工、冷链运输仍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涉及的市场、信息、科研等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2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全市建立蔬菜合作社370多个,仅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8%左右,吸纳合作社成员不足1万人。从生产环节看,相当一部分蔬菜生产区域种植品种单一、结构趋同,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流通环节看,目前基本依靠菜贩子上门收购或直接运至市场销售,因而普遍存在压级压价、拒收停销等现象。而流通环节越多,转手次数越多,直接导致菜农所得的收益减少,蔬菜的价格差也越来越大。

2.3土地保有量低、流转难度大

目前全市人均耕地保有量420.21 m2,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6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质量较差,丘陵梯田、高排田、冷水田等低产田占1/3多。此外,农村土地承包实行好差搭配,户内土地田块分散、细碎,随着当前农民对土地保障预期的持续升温,调整和流转的难度越来越大。

2.4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大多农民不愿意对流转出的土地进行平整,基地业主也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大部分蔬菜基地水、电、路等相应配套设施不完善,抗灾减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了蔬菜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2.5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赣州市只有五龙一家蔬菜批发市场,规模小、设施差,日均蔬菜批发量不过1 500 t,难于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与产品的作用,蔬菜“卖难”问题突出存在。农贸市场、便民菜店等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分级、包装、结算等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比例低,经营交易方式落后。产地批发市场少,部分蔬菜生产大县缺乏基本的市场设施,多是地头、马路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弱,流通效率不高。

3发展对策

3.1明确定位与目标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遵循自然、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3万hm2、保障中心城区供给蔬菜生产基地4 000 hm2;全市年度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33万hm2,蔬菜总产量达到360万t,总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蔬菜年增收800元以上,占当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以上。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把赣州建成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蔬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

3.2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凸显区域特色

综合赣州市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结合赣州城市总体发展等规划,着力打造“一带三区”的蔬菜产业布局,其中“一带”即赣定高速沿线蔬菜产业带,是按照农业部建设大广高速蔬菜产业带的规划布局,沿赣定高速沿线县(区)和乡镇,发展规模蔬菜基地和加工业,通过串点成线,打造集生产、观光为一体的现代蔬菜产业带:“三区”分别是中心城区蔬菜保障区、东南沿海地区蔬菜外销区、自保平衡蔬菜供应区。

3.3优化品种结构,确保蔬菜均衡产出

一是发挥蔬菜协会、合作社的作用,强化蔬菜基地生产信息收集与分析,引导蔬菜种植主体瞄准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品种。二是重点抓好大棚早春蔬菜、秋季露地蔬菜、冬闲地轮作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品种结构和生产季节均衡分布。三是保障蔬菜均衡供给。按照错类发展、错季发展的要求,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均衡和拉长上市时间,确保常年蔬菜上市总量的基本稳定。

3.4加快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经营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发展蔬菜家庭农场和2.00~3.33 hm2适度规模的蔬菜种植和生产。大力推进基地建设,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建设一批带动型蔬菜基地。坚持“一村一品”规划、集中连片种植,发展一批蔬菜专业村(组)。适应蔬菜基地规模化、设施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加快建设区域性蔬菜种苗繁育中心,推广蔬菜大棚设施栽培,提高育苗质量和统一供苗能力,有效解决蔬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波动大、风险大的难题。积极改善基地生产条件,统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改善蔬菜种植区域灌溉水渠、生产用电、道路通达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水平。

3.5培育壮大龙头,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支持蔬菜种植面积在200 hm2以上的乡镇和66.67 hm2以上的村建立蔬菜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营行为,保障菜农合法权益。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专业村组)+农户”等蔬菜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稳定产销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冷贮设施建设,提高蔬菜贮藏保鲜能力。扶持加工企业改造和更新设备,完善蔬菜产、贮、销冷藏链,延长蔬菜供应时间,实现蔬菜供给“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培育和壮大一批联结生产基地,鼓励蔬菜加工企业开展冷冻脱水、净菜包装、干制腌制等: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强化“三品一标”蔬菜基地认证及标志管理,推进蔬菜产品品牌培育和整合,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全力提升蔬菜产业的竞争能力。

3.6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建设蔬菜科技园区。抓住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县百园”建设契机,引导各县(市、区)建设一批蔬菜产业园,引进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和种菜大户进园生产:分别建成一个集中连片蔬菜标准园,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和科技示范的基地。二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充实和配强技术力量,强化田间地头服务指导。原则上蔬菜重点乡镇应配备一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常年种菜66.67 hm2以上的专业村(组),由县一级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统一聘用配备蔬菜技术人员。支持龙头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与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联系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通过聘请技术顾问和开展技能培训等形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重视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使其标准化生产,并集成良种育苗,高产栽培、质量安全保障、远程监控等现代蔬菜产业技术。

3.7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产品消费安全

篇11

从目前焦作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来看,从事特色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是广大农户、个体私营农产品商贩及一小部分充当农民中介组织的农民经纪人、流通企业、农民协会等运销主体。虽然特色农产品的分销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充当特色农产品分销主要力量的仍是广大分散的农户。

1.2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分销终端仍以农贸市场为主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选择去连锁专卖店和超市购买特色农产品的城市消费者日益增多,但其销量仍占较小的比重。而农贸市场以其特有的价格优势、购买便利性及新鲜度高等因素,成为人们购买特色农产品的主要场所。对于农村消费者来说,也已出现乡村店等初具超市特色的经营形态,但集市、农贸市场等仍是特色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1.3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交易方式仍以传统交易为主

目前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交易仍以传统交易方式为主,主要表现为现货交易、人货同行等特点,采用网上交易、拍卖交易、信用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的情况很少。总体来说,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仍处于以现货交易为主的原始集散阶段,没有较好的利用现代流通手段。

2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分销渠道存在问题分析

2.1销售渠道环节长而庞杂大大增加了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目前焦作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从农户生产者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一般要经过5~6个流通环节,且参与流通的中间商类型多样,这种长而庞杂的流通渠道给特色农产品的流通造成了诸多问题。第一,参与流通的所有中间商都要获得利润,增加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最终形成农民卖价贱,消费者买价贵的局面,挫伤了农民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二,由于流通渠道的延长,造成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在运输途中变质腐烂的现象严重,无公害蔬菜、生姜、食用菌、林果、肉等产品尤为明显。而运输途中的损耗造成的成本增加必然会加在最终消费者身上,造成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增加。第三,参与流通的中间环节庞杂,延缓特色农产品流通速度,增加物流成本,阻碍了特色农产品向外扩散,也造成了产地与销地之间的价格差距。

2.2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影响了流通的效率

特色农产品流通的参与者主要有生产农户、批发商、物流企业、零售商,这些参与者普遍存在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首先,广大农户一般以个人或家庭分散生产经营,以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进行决策,没有科学的、规范的、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当前,广大农户对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意识也不强,依然停留在生产的初级阶段。这些都造成广大农户利润不高,也影响了农户的议价能力,使农户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其次,特色农产品的中间商主要有产地批发商、物流企业、销地批发商。这些中间商组织分散,规模较小,对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缺乏深刻认识,不注重了解、沟通和反馈市场信息,没能充分发挥中间商的作用。中间商管理不规范,导致特色农产品被“以假乱真”。目前普遍存在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存在功能单一、设备落后、管理不到位、质量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最后,从零售商来看,主要有农贸市场、超市、连锁专卖店等,农贸市场在销售中占较大比重。这些终端在销售焦作特色农产品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管理不规范、规模较小、服务不精等。

2.3流通半径短,焦作特色农产品区域性供求不平衡

焦作地区大部分特色农产品主要销售市场还局限在产地附近销售,目前除怀山药销售状况较好外,其他特色农产品外销的比重都较小。如博爱生姜虽被称为怀姜,是同类姜中的佼佼者,但在焦作区域之外销售状况并不理想。这些问题与销售渠道的建设密切相关,一个高效、现代、科学的营销渠道,可以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效流通,也可避免特色农产品出现当地供过于求而贱卖、外地供不应求而贵买的局面。解决这些问题,也能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实现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

3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建议

3.1建设扁平化的营销渠道

实现渠道终端的多样化特色农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如焦作铁棍山药对土地不能连续种植的要求,严重制约其产量。为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就需要缩短特色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中间环节。如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方式,实现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或城市社区。农超对接,可以利用超市大批量采购、运输条件便捷、销售网点广阔的特点,低成本的将特色农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农超对接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不仅降低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也缩短了储存时间,降低损耗,有利于降低最终售价。同时便于农超之间更好的沟通,农户可以了解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农户调整生产,保护农户利益。农社对接不仅可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提升服务质量,保持农产品新鲜度,从而提高农户收入,最终实现农户和消费者双赢。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的新型终端,改变传统的以农贸市场为渠道主力的局面。通过建设规模化、连锁化的超市、连锁专卖店、焦作特产店、特色农产品品牌直营店等形式实现焦作特色农产品的终端多样化。

3.2促进特色农产品经营方式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提高组织化程度焦作地区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合作经济组织。政府要积极引导,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各类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农业科技人员等,参与特色农产品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引导参与者明确产权、完善制度,参与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区域界限,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积极建设焦作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对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减少和避免市场上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等现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政策建议、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

3.3创新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营销主体,推进产业化发展

第一,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焦作地区应围绕四大怀药、博爱生姜、饲养业、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丰富特色农产品组合,改变特色农产品当前初加工的现状,为特色农产品能够实现更长途的运输、更好的保鲜,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做好准备。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企业大发展,农民得实惠,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第二,要不断提高广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农户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户的合作意识、市场观念、科学种养的观念和技能,不断提高焦作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第三,以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主体,不断开拓其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如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健康养生知识讲座、旅游基地特色农产品展销、特色农产品进社区等为载体,不断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第四,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鼓励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多元化和管理现代化。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储存、保鲜设施的建设,建立批发市场质量检测中心,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功能,实现产销间的高效沟通。

篇12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36-01

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根据县域经济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目标,立足区位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培育和开发拳头产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把蔬菜基地建设与优化区域布局结合起来,突出一镇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宜君县蔬菜发展现状

201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83万亩,总产3.6万吨,其中设施大棚5774座,面积5774亩,露地蔬菜12526亩。宜君县彭镇西村、五里镇榆舍两个蔬菜专业村近年来的种植实践证明,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至少是种粮有3倍以上。在有限的土地不增加投入,提高产出,解决当地农民增收难、增产难的问题。大力发展蔬菜特色产业,是一项解决全县农民增收难的产业,值得推广。

二、存在问题

1.蔬菜种植规模小。全县蔬菜面积仅有18300亩,种植比较分散,没有突出特色产业的优势。

2.经济发展滞后,设施蔬菜面积少。全县2012年设施面积5774亩,仅占全县蔬菜面积的0.79%,设施与露地种植比例失调。

3.蔬菜品种单一,据调查,全县2012年蔬菜品种比较单一,设施与露地西红柿仅有2~3个,露地以甘蓝、大白菜为主,优良品种没有得到示范推广,效益不明显。

4.蔬菜种植技术比较落后。由于缺乏专业人才,集成新技术没有得到推广,蔬菜种植仍处在摸索阶段。无公害蔬菜新技术没有发挥更大的增产增收作用。

5.蔬菜经营手段落后,目前我县蔬菜营销主要以家庭分散式市场零售为主,没有特色品牌,若扩大种植规模和设施栽培面积,就必须解决市场销售问题。

三、发展对策

宜君县在农业发展中,把特色主导产业确立为蔬菜产业。宜君县蔬菜产业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不断加强对问题的解决。促使宜君县蔬菜产业不断向前发展。面对现在已经存在的问题,具体解决的措施如下。

1.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抓住陕西省加大蔬菜产业投入的机遇,要对蔬菜产业快速向前发展充满信心,不断加强教育促使全县人民认识到,在农业产值中蔬菜产值占有重要地位。和在农民增产增收的实际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都与我县的实际相符。

2.调整产业结构,突出蔬菜产业区域。要进宜君县具有充足的光照、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便捷的交通,同时又没有任何污染,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一块净土和宝地。只要有各级强有力的引导与扶持,其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效益。

3.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位。充分认识到蔬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四、创新工作方法,明确发展方向

1.制定蔬菜特色产业发展。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对本县蔬菜发展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宜君绿色蔬菜品牌,发现代集成技术推进优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2.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2.1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名、优、特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费以及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培训等开支。

2.2加快建立检测机构、购置检测设备,主要负责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蔬菜品质的检测。

2.3加大对新发展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在工作中,把农综、农业等项目进行捆绑,按照“一线串珠、集中连片”的思路,重点解决好蔬菜示范基地体系的配套工作。

2.4健全市场体系。现有的农贸市场,结合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服务功能,使其尽快形成网络。

3.强化政策引导,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

3.1在二、三产业化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村组,引导农户将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以解决部分农户想种地而无地可种,部分农户不想种地而有土地的问题。

3.2组织菜农建立各类蔬菜协会。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引进新有优良品种和无公害种植技术,采取抓典型、办样板的形式,辐射带动全县蔬菜稳步发展,建立一支素质高的技术队伍和营销组织,增加蔬菜附加值。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农户签订定单,推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基地发展。协调方方面面创造疏松环境,支持蔬菜产业发展。

3.3以项目为支撑,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对蔬菜种植户在发展日光温室时予以更大在支持。

3.4健全组织,成立蔬菜营销队伍。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形成点、线、面结合、纵横交错的营销组织网络。

3.5调整蔬菜产品结构,加大名、优、新品种的种植力度。县园艺站积极进行试验示范,逐步实现良种化栽培。

3.6积极发展有机蔬菜,推行生物防治。在蔬菜示范村推广遮阳网、防虫网及设施大、中、棚、小拱棚地膜栽培模式,搞好蔬菜提前、延后反季节相结合,逐步实现每处均衡上市。

参考文献

[1]张尊沛,张浩. 沛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21:114-116.

篇13

一、积极配合街道政府关于本辖区的泔水猪的清理和整治工作

几年以来外来养殖户纷纷涌入本街道,街道毗邻市区。今年年初我街道就有养殖户222户,猪存栏达到39769头,外来养殖户全部以饭店、企业的泔水为原料,而泔水中易繁殖各种病原菌且来源复杂,直接用未经加工处置的泔水饲养生猪,不只给生猪业带来了一定的疾病风险,且给肉食品的平安上市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而外来养殖户的泔水往往在养殖场周围随意摆放,造成苍蝇满天飞,进一步引起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而这些生猪的粪便、尿基本属于无处理无利用状态,这些因素造成街道的环境脏、乱、差。

主要以宣传和引导、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站积极配合街道政府关于泔水猪的清理和整治工作。首先本站检疫员分片分区对全街道的养殖户进行排查摸底调查登记,对于以泔水为主的生猪养殖户进行重点地宣传,让他知道泔水养殖的危害性。并积极配合街道政府进行联合执法活动,对非法养殖进行坚决地打击和取缔,通过这些卓有效果地行动,取得了满意地成效,截至目前为止,泔水养殖户基本全部离开了本辖区,目前只剩下养殖户30户,存栏5920头,饲养生猪都是以饲料为主。

确保畜牧业的健康稳定

二、狠抓动物防疫工作。

1.上半年畜牧业发展现状

不只可以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对缩短城乡差别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各级政府一直很重视畜牧业的生产发展。

出栏41749头,上半年我街道生猪养殖47669头。规模养殖户30户,肉鸡规模养殖户6户,共养殖19450羽,出栏15150羽,肉鹅规模养殖户6户,共养殖13150羽,出栏9150羽,蛋鸭规模养殖户4户,存栏4420羽,肉鸭规模养殖户1户,存栏600羽,上半年出栏2000羽。规模奶牛场1户,存栏奶牛148头。

2.着力做好动物免疫工作

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做好各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降低养殖业的疫病风险。因此做好免疫工作,对于促进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站根据上级要求,重点开展了以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新城疫、禽流感这五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通过我站工作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的共同努力,这五种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猪链球菌达到80%以上,

3.加强动物免疫抗体的监测工作

站高标准严要求完成采血送检工作,依照区农业局的监测计划和要求。根据区局的免疫抗体的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告知养殖户,对于免疫抗体不理想的畜禽,及时通知养殖户进行补免。通过以检促防的方式,提高我街道畜禽的免疫密度,减少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病率。

确保肉食品的平安上市

三、加强检疫检测监管工作。.

1.加强产地检疫工作

关系到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产地检疫关系到肉食品的平安上市。因此把好产地检疫关,检疫员的职责。站检疫员分片分区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接到养殖户的报检电话,不管刮风下雨,第一时间到达养殖场,依照检疫章程进行检疫,先检查免疫档案,分别进行群体和个体临床检查,同时按比例开展瘦肉精检测,全部符合要求,才出具产地检疫合证明,上半年共报检460次。

2.加强屠宰检疫工作

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猪肉质量平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我一直把屠宰检疫工作当作重中之重,半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生猪屠宰条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上半年,按生猪瘦肉精检测抽检比例10%莱克多巴胺抽检比例5%重要节假日期间,瘦肉精和莱克多巴胺抽检比例分别上升至15%和10%共完成瘦肉精检测份,莱克多巴胺份,无“阳性”生猪呈现,共屠宰检疫25091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