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发展前景

建筑发展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建筑发展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筑发展前景

篇1

所谓的绿色环保建材,就是低毒或者无毒型材料,并且具备防火、阻燃的安全巴掌。能够调节人体机能,对于环境能够适应,可自动调温、隔热消磁等功能。与传统建材相比,新型建材具备很多出色的特点,比如,新型建材的原材料大多数是天然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具备耐用性和耐久性两个特点,兼具现代艺术审美特点与力学特点;新型建材制作工艺十分先进,采用的都是最新的技术,能够实现低耗能、无污染的制作建材;新型建材的产品设计具备现代艺术审美,所以符合现代人对于建材美观性的要求。而且新型建材的设计功能多样、利于身体健康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艺术设计多以温馨、健康、简单实用等特点。对于建筑材料应该加大研发力度,保证绿色环保型材料满足人们需求。对于工业废料也可以使其变废为宝。不仅能够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还能够节省原材料,保证对于环境的破坏降至最小,还可以节省成本,降低制作工艺的浪费。

1.2先进性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在世界建筑材料中异军突起、后发制人,对于许多的建材的生产制作均保持世界第一的骄人成绩。比如水泥、陶瓷、平板玻璃等。但是我国总体的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产品良品率低、产品档次低、科技运用程度不够等问题。

2新型材料的发展前景

2.1绿色建材的发展前景

绿色环保型建材应该大力推进节能型方向发展,比如推行节能型房屋、墙体、节能型门窗等建筑;还要保证建材的绿色安全。必须要做到建筑材料不含有放射性污染物、不含甲醛、芳香烃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于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对人身体健康有威胁的建材一定要加强监管,决不允许流入市场,从而提高人们对于绿色环保建材的信心。绿色建材还要保证材料的健康安全。能够促进新型装饰材料配合高新科技的发展,提高建材的科技含量,对于建材应该具备抑菌杀毒、调节空气等产品。

2.2新型建材发展到必要性

之所以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主要是我国对于可持续战略发展的要求。我国是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能源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能源资源的严峻。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平衡发展等挑战十分巨大。发展节能环保型新型建材不仅能够满足对于材料需求降低的要求,还能保证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保证建材工业不断发展。新型资源的大力推广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要求,对于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也能起到推进作用。新型建材对于科技的融合更加突出,从而使得新型减灾在含金量方面有着大幅度增强。对于新型材料的推广必然能够保证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节能环保的收益要比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的意义更加重要,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3新型建材发展期望

对于新型建材的发展主要通过不断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快理论转为实践的进程。对于建筑材料要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自主研发适应我国市场需求的新型建筑材料。对于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要加大支持力度,尽量保证建筑材料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加快建筑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转型,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篇2

2发展私营经济的制约因素

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就目前来看,多数私营建筑企业是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因此造成管理水平低下,许多企业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很难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另外大部分私营建筑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的经营模式,只重视项目和收益,资金的运作和融资能力都亟待加强;技术水平和信用方面和国有建筑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要缩短差距,必须在科学管理,注重工程质量上多投入,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靠偷工减料来创造利润,这样才能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长期发展。外部环境也制约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规范化的市场秩序,才能给私营建筑经济一个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3未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

3.1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对工程的承发包、工程款结算、工程的风险保障、建筑环境的质量、以及法律责任等各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规;针对建筑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为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政府需要创造公平、高效、健康良好的市场秩序,为建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建设主管部门也应该根据中国私营建筑经济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及相关的市场规则,加快工程建设领域各项诚信体系的建设,消除束缚其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其稳定增长。

3.2加大对私营建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私营建筑企业的中小型、密集及私有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但银行向私营建筑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却远未达到其需求,为了满足这一供需的平衡,政府的干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应尽力完善为私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各商业银行的改革;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私营建筑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必要的支持,多管齐下,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3.3不断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篇3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智能建筑定义

智能建筑定义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智能建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1)从建筑管理角度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具备一套管理、控制、维护和通信设施,从而在花费比较少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可以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2)从建筑使用者角度来说,智能建筑应当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并可以提供一个和谐舒适优雅的生活环境。

2、智能建筑各部分组成

2.1 楼宇自动化系统(BA)

采用传感器技术、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对建筑的电力、空调、电梯、冷水机组、热力站、给排水、消防系统、保安监控、出入门控制等设备实行全自动的综合监控管理。包括楼宇自动化管理、出入管理、磁卡识别系统、保安监控系统、防火系统以及各种设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等。

2.2 通信自动化系统(CA)

通信自动化系统供建筑内外的一切语言和数据通信,主要包括:(1)以程序交换机为核心的电话、传真等为主的通讯网络。(2)建筑内的局域网,把建筑内的各种终端、微机、工作站、主计算机与数据库等联网,实现数据通信。(3)与国内外建立远程数据通信网络。先进的通信自动化系统即可传输语言、数据,还可以传输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不同功能用途的建筑,对通信要求有所不同,应根据应用需求,提供相应的应用系统。

2.3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由高性能的传真机、各种终端、微机、文字处理机、主计算机、声像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与相应的软件组成。主要用于文字处理、办公服务、公文文档等综合管理,以及电子票务、电子邮件、电视会议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等。

3、智能建筑发展的目标

3.1 实现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

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它们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可以分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热水、生产污水、消防用水、生活及生产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而这些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

3.2 建筑物的节能运作。

智能建筑的另一个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经济效率。

3.3 通信自动化。

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

3.4 安全保卫自动化。

通过各种摄像、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过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

4、智能建筑的现状及发展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得一幢幢高楼就变成了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 Pl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成或改造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厦(Hi-Tech.Bui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据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智能大厦。

我国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中国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相继建成了一批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智能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快速发展,许多公共设施、高层建筑,甚至住宅小区都要求智能化,智能建筑热潮已经来临。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上述比例是否正确没有去分析过,但根据工作中接触的情况看,至今见到的运行正常,真正达到智能建筑标准的确实为数不多,造成投资浪费现象惊人。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最严重的是系统处于停运状态,这种项目大都建于90年代初期,通过商订货、调试、验收及培训,作不完善,后期服务无法保证,出现问题找不到原订货商,即使找到了费用也很高;另一种情况是系统仍在运行,但只达到自动控制全部投入运行,而实现经济运行的效果不佳。造成大量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对智能建筑定义认识不正确,有些是设计上的原因,有些是供货商的原因,有些是施工单位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需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5、智能建筑的前景及发展趋势

我国智能建筑广阔市场潜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但也随着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市场的开放,中国智能建筑行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智能建筑要有正确认识,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发展智能建筑。建筑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他们能否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建筑的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和安全功能,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为服务对象不同其智能化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档次、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需求的不同其智能化也应该有不同配置,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和优化,并为此制定出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建筑智能化发展道路。建立新型的运行管理方式,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建筑智能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能建筑中很大服务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过去那种以一栋建筑和一个小区为单位运行和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发挥智能化系统应有的功能,应该把智能化系统构筑在社会统一信息平台上,并以此平台为建筑和建筑中的人员提供服务,这就需要对智能建筑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这种服务模式也有利于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和降低智能化设施维护管理成本。总之技术在进步、制度在变革,中国智能建筑充满着希望,也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共同探讨智能建筑的发展道路。智能建筑这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和远大,我们期待这一新型建筑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斌,田峻.智能建筑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建筑历史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新建筑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复合塑料;建筑模板;比较

Key words: composite plastic;construct framework;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051-02

0 引言

建筑模板是保证混凝土按结构设计要求浇筑成形的一种临时性模型结构,它要承受结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是混凝土结构工程建设中重要的施工工具。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模板工程的成本一般占造价的5%左右,搭设时间占工期的50%左右。所以模板的选用直接关系建筑成本、施工速度和工程质量。

1 建筑模板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建筑施工基本使用传统木模板。国际上常用的组合钢模板和木质胶合板模板在1978年才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宝钢的建设过程中,此后在国家“以钢代木”政策支持下,组合钢模板得到迅速推广,占据了模板市场的半壁江山,传统木模板则逐渐被木胶合板取代。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木材和钢材每年的消耗量都十分惊人,于是1993年国家科委又将竹胶模板和钢竹模板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应用项目。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发展和工程实践需要,又有多种新型模板问世,但占据市场的依旧是木、钢、竹三种材料构成的模板。2009年全国一年建筑模板使用量为5.85亿平方米,其中木胶合板模板市场规模为3亿平方米,钢模板市场规模为1.53亿平方米,竹胶合板模板的市场规模为1.22亿平方米。

2 传统建筑模板弊病

木质胶合板模板一直以来都凭借价格低廉的优势占据了建筑模板的大半市场。在建筑施工中普通的素面木胶板模板可以周转1-3次,双面覆膜木胶板模板周转10-25次。按1立方米木胶合板需消耗2.53立方米的原木计算,我国每年至少需砍伐1600万棵直径为30厘米的大树,方能满足目前建筑业木模板市场的需求。然而我国是世界上木材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5,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又因为木模板周转次数少,损耗快,树木生长速度慢,自1998年国家颁布禁止砍伐天然林的政策后,仅靠人工林提供的木材资源生产模板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木模板对木材资源的高需求既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与绿色施工的思想背道而驰。

组合钢模板周转次数高,可回收利用,相对木模板更为环保。我国组合钢模板标准设计中模板体系的规格有125种,但是考虑成本和销售问题,大多数钢模板厂生产的规格只有40种左右。配件的规格有28种,一般厂家只生产3-4种,这就导致施工企业在钢模板施工中会面临没有标准构件的问题,于是只能使用其它构件作为替代品,结果模板体系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作用,使用效果不佳,施工工效低,施工质量更难以保证。而且常用组合钢模板板面尺寸小、拼缝多,较难适用于大面积清水混凝土施工。加上钢模板单块质量大,施工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多,板面易锈蚀,清理工作量大,维修困难,施工中使用的配件种类多,辅助工时多,使用过程中易损耗,导致摊销费用增加。

竹胶板模板由于具有幅面大、强度高、耐磨、表面光滑、易脱模、拆模快、混凝土表面平整、反复使用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在模板市场中也拥有了一席之地。但是竹胶合板对生产工艺和施工要求都比较高,一旦生产时胶合强度不够,使用时就容易分层开胶、损坏,降低反复使用率。胶合强度取决于所采用的胶粘剂质量及热压工艺。由于各竹胶板厂都是自己制备胶粘剂,而胶粘剂的质量又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反应条件的控制有密切关系,不同工厂不同时期生产的胶粘剂质量并不完全一样,很难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施工时如果表面处理不细致,就容易拆模后在混凝土表面留下竹席纹路。覆膜所用胶种不适当则会损坏混凝土表面。

3 复合塑料模板特点

建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应用能耗都远低于其他材料,如PVC 的生产能耗仅为钢材的1/5,铝材的1/8,塑料门窗可节约采暖和空调能耗30%-50%。所以在模板市场推广应用塑料模板,是“以塑代木”、“以塑代钢”、节约资源、节约能耗的重要措施。塑料模板在国外得到了深入研究,德国MEVA模板公司在2002年就已经研制出周转次数超过500次的钢框塑料模板,清洗和修补方便,模板质量轻,但是初期投入较高,主要用于租赁,不易推广。所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的复合塑料模板成为塑料模板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复合塑料模板全部采用废旧塑料为主要原料,将这些废料按聚乙烯和聚丙烯分类,然后进行配比检测,测试其物理性能与相容性后合理掺混,粉碎成颗粒,再按要求添加阻燃、耐高温、抗严寒、抗冲击、抗弯曲的材料,在熔融状态下通过注塑工艺一次成型。

斯洛文尼亚EPIC集团公司研制开发了EPIC塑料模板体系。这种模板就是选用聚丙烯为基材,特殊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采用注塑模压成型,全套模板体系由7种规格模板和25种连接件组成。模板和连接件均采用复合材料制作,模板体系较完整,承载能力可达到40kN/m2,适用于基础、墙、柱、楼板等结构的模板工程。装拆速度快、施工简便。模板与连接件一起的质量仅为18-22kg/m2,最大的模板质量仅为17.6kg,100m2的模板及连接件的总质量只有22kN,搬运方面,节省人力,劳动强度低,并可以周转使用300次以上,报废后能够全部回收,再由厂家制作成新模板。

我国目前研制的复合塑料模板整体性好,吸水膨胀率小于0.06%,在水中长期浸泡也不会分层,可以保持稳定的板材尺寸。表面硬度高,韧性好,温度在-60℃-130℃都能正常使用,加工性能好,可以采用任意连接组合,能承受各种施工荷载,施工过程中不易爆模。同时复合塑料模板耐水耐酸耐摩擦,易清洁,使用寿命长,用6年的衰老度仅为15%,一般可以正常使用8年以上,周转次数超过100次。而且复合塑料模板重量轻,施工方便,拆装快捷,节省人力和工时,利于组织施工,有效提高施工速度,对比国外同行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复合塑料模板与传统模板的比较

4.1 复合塑料模板制作工艺简单,制作工序和生产设备都较单一,板材用热压机即可快速模压成形。而且采用废塑料为主要原料,我国每年的废塑料的年回收量为600万-800万吨,成本低廉,模板本身施工使用报废后能够全部回收,经处理后可以再生塑料模板或其他产品。对生产厂家而言,降低了生产成本,无需向施工企业支付处理报废竹、木模板的费用,还可以获得塑料模板10%的残余价值。钢模板生产需要大量机械设备和众多操作人员协作,生产率只有塑料模板的1/5,而且成本受国际铁矿石进口价格影响,一直居高不下。木模板与竹胶模板则受环保政策与植物自然生产速度的限制,难以突破产量的瓶颈,跟不上目前建筑业高速发展的需求。

4.2 复合塑料模板属于高分子材料,板面平整光滑,机械加工的板面平整度误差可以控制到0.3mm以内,厚薄均匀度好,厚度公差可以控制到±0.3mm之内,符合浇筑清水混凝土模板的要求,浇筑后构件表面光滑美观,可以减去墙壁二次抹灰工艺,直接进行贴面装饰,有效缩减工期。同比之下的竹胶合板厚度允许公差达到9-12mm,且其测量方法一般为板四周测8个点,这8个点所测数据如果达到相应要求,则这块板的厚度即按相应的等级认定。

但由于竹胶合板生产所用的竹帘、竹席由不同地域不同农户手工加工,每片篾厚度都存在一定公差,多张竹帘、竹席叠加热压后,其厚度公差更为明显。即使所测8个点的厚度公差符合标准,8个点之外的部位还是可能超出公差范围,成为施工中的隐患。

4.3 塑料的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相差很大,而且高分子材料与组成混凝土的材料具有不相容性,浇筑完毕后,随着温度变化及混凝土的凝固,塑料模板会与所浇筑的混凝土自动脱离,无须敲打或使用脱模剂即可轻轻取下。而钢材和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相近,钢模板与新浇筑的混凝土往往会牢固地粘结在一起,脱模过程容易损坏混凝土。木模板拆卸时自身容易劈裂、损耗率较高。

4.4 塑料可塑性强,工厂能根据设计要求,通过不同模具形式,调整模板内衬的形状,生产出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规格的复合塑料模板。模板表面可以形成装饰图案,把精美的木纹、浮雕、大理石、花岗石等外饰面真实地表现到混凝土上,创造出更具建筑美感的混凝土表面。这种模板工程与装饰工程相结合的模式,这是其他材料模板均难以实现的功能。施工中塑料模板应用简便,塑料这一材料具有与木、竹一样的加工性能,可以采取钻孔,钉、锯、刨等手段进行现场拼接与修改,使用方便。

4.5 复合塑料模板拥有良好的耐水、耐酸、耐碱、耐腐蚀性能,并通过添加阻燃材料实现阻燃性。木模板和竹胶模板不耐腐蚀,不阻燃,且容易吸水产生变形,报废后不可再回收作为模板利用。钢模板可以回收利用,有一定阻燃性,但是容易遇水锈蚀,减少使用寿命。

5 结语

我国今年的建筑模板生产量预计在2.2亿平方米左右,而且市场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还会继续扩大,复合塑料模板作为一种生产过程简便,无三废排放,模板到达使用寿命后可以回收再加工反复使用的新型模板,必然可以依托其强度高、脱模简单、可塑性好、施工速度快、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强调绿色施工的现代建筑市场中得到更多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代表了模板行业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1.1低碳技术水平低

“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是指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手段,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为目的,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目前,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就是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在关键的核心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巨大。

以风能技术为例,20世纪末,风电机组主流规格在欧洲是750kW,在美国是500kW。进入21世纪,世界的主流机型已经达到了1.5MW以上,最近德国在北海建设的近海风场,总功率在100万kW,单击功率为5MW,而我国的主流机组依旧停留在1.5MW水平上,也就是说我国的风力机整体产品功率等级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10年左右的差距。

1.2促进技术扩散与应用的机制不足

低碳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在于核心的技术是否可以攻关,更重要的是低碳技术是否得到很好的扩散与应用。西方发达国家均已采取了多种措施发展低碳建筑,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注重低碳技术的扩散与应用,争相占领低碳科技的制高点,以便形成竞争优势,以抢占产业先机。以欧盟为例,欧盟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据估计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内,欧盟将投入总量达到530亿欧元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并明确指出要鼓励“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的推广,促进欧盟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低碳建筑资金问题短缺

与传统的建筑业不同,低碳建筑业属于高新科技产业,因此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是其回报周期比较长,市场风险巨大,这使得低碳建筑企业的融资十分困难。首先在我国的低碳建筑项目的经费筹集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少量的国际援助,使得低碳技术的研发经费捉襟见肘;其次,由于发展低碳建筑技术,企业需要面对巨大的风险,但是我国的低碳建筑市场缺乏融资能力,由于银行没有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动力,使得企业的贷款越发艰难;最后,虽然围绕低碳经济的碳交易与碳金融机制有利于为低碳建筑资金提供支持,但我国碳交易与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围绕着低碳建筑发展的金融体系远没有完善。

1.4国家激励政策体系不完善与低碳建筑制度的缺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低碳建筑发展政策体系,缺乏实质性的政策激励,促使建筑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不高。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均采取了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先后出台了《公共事业管制政策法》、《大气清洁法修正案》、《能源政策法》等一系列强制性法案,同时采取减税、生产和投资补贴、电价优惠和绿色电价等激励措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价格,以激励低碳建筑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围绕低碳建筑发展的制度设计依然缺失。尽管中国是最早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相关的各项法律还没有实现以低碳社会建设为中心的有效整合,围绕低碳建筑的监督、处罚机制还没有完善,这是制约我国建筑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监督机制为例,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建筑过程中的能耗及碳排放的监测系统;而在处罚机制中,我国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完备的处罚办法,缺少法律的支持,促使了企业一定程度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1.5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虽然现阶段我国人民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低碳建筑来讲,其概念尚未得到普及,社会各界对低碳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低碳建筑的意识淡薄。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对低碳环保的意识及参与程度还比较低,参与的主动性差,仍然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2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低碳建筑的现状与阻碍因素分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总结我国的低碳建筑发展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促使建筑业结构调整

低碳建筑的发展必须以低碳科技创新为起点,而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这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融资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应当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并加大政府扶助力度,力求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动力。在发达国家,高新科技的研发费用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通常很高,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费用的投入平均高达近3%,而2000—2005年,我国的研发费用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0%、0.95%、1.07%、1.13%、1.23%、1.34%,因此政府必须扭转对低碳技术的轻视态度,以低碳技术带动建筑业结构的升级。建筑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低碳技术的研发,促进建筑业向“绿色环保型建筑”和“节能省地型建筑”转型,从而提升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2.2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制定低碳建筑标准

在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同时,也要注重低碳技术的建筑领域扩散。集中力量发展建筑发展相关核心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系统等。从我国目前的减排效果来看,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也就是说,科技的扩散作用还没有真正体现。因此,先进低碳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将使得我国建筑业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现状,是发展低碳建筑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制定低碳建筑的排放标准,碳建筑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及低碳建筑的评价标准的出台,可为低碳建筑的认证和建筑碳排放的评价奠定基础,将有利于控制建筑开发过程中的高排放,实现低碳减排。

2.3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拓宽低碳建筑的融资方式

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的做法是国际环保机制的主流。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排污权交易一方面可为碳减排其带来可观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可帮助其建立减排基础,以便在今后长期的发展中更好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碳金融的发展,将决定着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成败。发展碳金融不仅会降低减排的成本,减缓碳风险,也是我国向低碳经济建筑转型的重要工具。碳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还需要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投资者的不懈努力,唯其如此,才能使碳金融市场真正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支持。

2.4健全政府激励政策体系,提供低碳建筑制度

保障低碳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健全的激励政策体系可以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激励低碳建筑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鼓励性和限制性并存的策略,促使建筑企业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同时,与发达国家完备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制度建设体系依然很不完善,不仅制度的安排还不够全面细致,其执行力与执行效果也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无法从制度层面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因此,如何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3总结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低碳建筑才刚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然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阻碍,但不可否认,我国低碳建筑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阶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低碳建筑具有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经济全速发展的中国,建筑业一直是我国的一个支柱产业,并且带动了经济及其它一些产业的发展。随着绿色环保口号的提出以及科技的发展,原始的混凝土式建筑已开始褪色,钢结构建筑因其独特的优势迅猛发展。钢结构与其它结构形式相比,具有强度高、塑性、韧性好、自重轻、结构安全性高、制作简便、工业化程度高、密闭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得以广泛应用。伴随着钢结构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钢结构产业在我国蕴藏巨大商机,并且提升了建筑业的科技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建筑业的能耗和污染难题,此外,钢结构建筑为房地产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一、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

钢结构建筑在欧美市场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和应用滞后于国外。由于钢结构建筑的成本比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稍高,我国钢结构的使用还主要是高层建筑、公共建筑等大型建筑,钢结构住宅目前还比较少。钢结构住宅在发达国家占到住宅总量的65%-70%,而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足5%。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质量、品质成为人们消费的亮点。对于钢结构建筑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提升。据相关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钢结构建筑优点突出,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建筑结构中使用钢结构的比例仍有6倍提升空间,预计未来5年钢结构产量复合增速在15%以上。

从短期来看,钢结构建筑的行业需求主要为新建厂房、大型市场、歌剧院等公共建筑。这些公共建筑不受地产调控影响,且地产调控使钢价稳中有降。这就使得钢结构公司可能在成本端受益,更促进了钢结构建筑的发展。2010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国内外人士的眼球,在这个占地5.28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场馆使用钢结构的建筑比例高达80%,无疑是钢结构建筑发展的锦上添花之作,也印证了钢结构的历史舞台已经铺开。

二、钢结构建筑的优点

1、施工工期短,基本不受季节影响。由于钢结构建筑的特殊运作流程-钢结构建筑的构件在工厂进行制作,就不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大大缩短了建筑工期。施工工期较短。开发商既可降低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而引发的投资风险,又可提前偿还银行贷款。加快建设资金的周转,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钢结构建筑又被称为“绿色建筑”,主要基于其作业特点和回收优势,即钢结构工程大部分在工厂作业,因此减少了施工中的噪音干扰。同时,钢结构工程采用干作业,可大大减少自来水、水泥用量,避免水污染。在建材回收利用方面,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材在房屋拆迁时,不仅搬移方便,而且经过简单处理后可全部回收。节能环保,这也是符合现代人们追求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除此之外,与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还有一系列优势,包括:质量轻,强调高,结构跨度大;抗震性能强;梁柱截面较小,可增加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施工工期短,可降低投资成本。

3、抗震性能优越。钢结构是一种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现有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砖混结构、底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对于砖混结构,其主要承重材料为砖砌体,砖砌体又是脆性材料,抗震性能较差;底框架结构较之稍好,但底框架结构的实质是底层为框架结构,主要用作临街商业网点,开间大,2层以上是砖混结构,因为两种材质刚性不同,头重脚轻,发生地震后底层容易坍塌:框架剪力墙是相对较结实的框架结构,在10层以上楼房多见;钢结构最结实,具有最高的抗震性,目前多用在商场、客运站等公共建筑,柔性好,能吸附地震力量。在我国,人民生命财产是最重要的资产,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钢结构的弱势及面临的问题

虽然钢结构建筑优势有很多,但其弱点也不可小视,主要为防火性差、易锈蚀等。业内专家说,当温度达到400摄氏度时,普通钢材的强度会极大地降低;当温度达到600摄氏度时,普通钢材会失去承载力。除此之外,部分已建和正在建的钢结构建筑质量不稳定,也在相当程度上考验着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能力。导致钢结构建筑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有两点很突出:一是我国钢结构产业至今未形成独立的产业链,缺乏专门的施工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同时与之配套的相关材料研发力度也不够;二是与工程相关方质量意识不强,监管不到、施工和使用建筑材料及工程有关。目前,在大型钢结构建筑设计上,我国力量还相对薄弱。长期以来消费者更习惯居住混凝土建筑住宅,对钢结构住宅还缺少认识。另外,单体钢结构住宅施工成本高,也影响了其发展。但专家认为,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可以获得更大的性价比,正因为此,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摩天大楼都是钢结构建筑。

四、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前景

自从2008年以来, 我国地质类灾害不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以及近来的雅安地震,还有今年夏天的强降雨造成的洪流冲击,更是打碎了无数国人的心,成为永久的梦魔。因此,在中国在钢结构建筑这一领域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钢结构住宅及配套设施。由于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上越来越多的应用,也不断的发展了钢产量的提升,随着国内钢结构技术、钢企业的发展,我国的“钢构产量/粗钢产量”将向国际平均水平靠拢,与之对应的钢结构产量也将大幅上升,低碳环保产业的需求,为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完善,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正面临着新的契机。

结束语:在现在的当今社会,如果想持续发展,必须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目前中国的钢产量和需求不断增加,都说明目前是中国钢结构建筑发展的最佳时期。实践证明,钢结构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合理发展钢结构工程,对环保、产业带动、建设周期等都将有积极的影响。钢结构建筑凸显的绿色低碳特征,将作为中国工业产业和循环经济的代表之一,引领“创造绿色城市生活”的建筑方向,力求推动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 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 结合考虑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 生活方式、 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 舒适、 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 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 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减少污染。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 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 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 减少废物、 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 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 恢复自然环境、 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所谓的绿色建筑是不仅要提供舒适而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和谐的建筑外表环境。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 即发展绿色建筑, 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

    1.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亿至2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2.发展绿色建筑比较效益高。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比工业投入少。此外,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3.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欧盟学者针对80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调查结果表明,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技术是几乎所有国家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节能量而言,改进寒冷气候区的隔热和分区供暖系统,实行分户供热计量,在温暖气候区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注重遮阳、自然通风、隔热措施,以及改进发展中国家炊事炉灶等,均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设备、太阳能热水装置、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能源管理体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利于推行绿色建筑。我国从南到北,有一大批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建筑,如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巧妙利用通风、浅层地热能实现冬暖夏凉的特征。南方的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中国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建筑物的延伸,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是共生的:西面的墙上爬满了藤蔓,遮挡了烈日;正厅外开辟了花园、草坪,南侧种了落叶型的树木,冬天落叶后阳光可照射进来,夏天树叶长出来又能遮阳。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赏心悦目,又调节气候。所以,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1.转变企业经营理念,积极开展绿色设计

    建筑企业随着企业的使命向绿色建筑转变, 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也同样发生了变化。 此时, 新的理念和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价值观决定建筑企业对自身和社会、自然的评价标准。开放并富有进取心的企业文化, 会激励企业和员工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学习和创新使企业拥有越来越多新的技术, 同时也使国内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案例在企业内部被消化和吸收。而绿色设计是绿色建筑的源头, 源头绿色才能保证水流的绿色。 根据我国的国情, 绿色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节约能源尽量从总体上减少能量的使用, 并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可持续能源; 二是尽量利用可循环的材料和能源,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三是从用户或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 体现“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 使建筑空间尽可能健康舒适; 四是在设计时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物耗和能耗, 使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2.积极推广绿色施工, 强化施工现场的监督

    施工阶段是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实物的阶段, 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直接的阶段。 绿色施工和绿色设计一样, 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包括减少物质化生产、可循环再生资源利用、 能源消耗最小化、 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因此, 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 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一是建筑场地应减少施工场地的占地面积, 减少施工对场地的扰动和破坏; 二是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 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 新工艺、 新产品, 以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三是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 尽量考虑水的循环使用,加强节水管理, 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 四是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对绿色建材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来选择建筑材料, 以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 力求建筑施工尽量少消耗自然资源, 以免破坏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和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

    3.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技术,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虽然我国的建筑业总体上科技含量不高、 信息化水平低, 施工企业大都是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 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管理水平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 我国建筑企业要在未来的国内外绿色建筑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为此, 建筑企业要注重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 适时更新陈旧设备, 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开展建筑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 针对未来建筑的特点, 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 研究开发新机具、 新工艺、 新材料。 注意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 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 力争在太阳能、 电能、 太阳光照以及高层住宅和建筑的发电系统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掌握和使用好再生原材料施工工艺的部件技术, 尽快地实现传统的工艺向快餐施工工艺、 清洁施工工艺、 超大型装备工艺过渡。加大对各单项技术进行整合和集成的力度, 在绿色建筑智能气侯调节与再生能源利用的改善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等单向生态技术的成果基础上, 形成地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和太阳能、沼气以及风能建筑一体化, 使建筑区域内的绿色能源得到综合使用。

    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必然 。积极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应对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必然要求 。克服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顺应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还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绿色建筑的深刻内涵,致力于创造真正舒适、 健康的理想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绿色建筑的发展更需要推动立法和政策的变革,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估认证体系,建立绿色建筑开发与推的有效激励措施,将经济和技术上的优惠措施或经济扶持落实到位,调动投资者 、开发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从而较大地拓展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临风. 科技增色绿色建筑[J]. 中国建设信息, 2006,(07).

篇8

2.钢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法的现状。《纲结构设计规范》的不断完善,为我国的钢结构行业设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计算机技术适应于不同形式的钢结构设计软件和技术已被开发出来。近年来,我国钢结构的施工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如大跨度的吊装滑移技术、智能微机液压整体提升技术、在钢结构施工安装方面运用了软件仿真模拟技术等。在已有的钢结构建筑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双胎架滑移、哈尔滨体育会展中心屋盖滑移等。通过三维实时动态仿真,完成各种构件装配、吊装试验和优化施工过程,还能提前发现施工方案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减少了工地试拼装工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我国钢结构建筑的业绩。“鸟巢”以跨度最大、结构奇特震撼人心,它与“水立方”对应,代表了我国建筑钢结构先进技术走向了世界,特别是通过奥运会亮相,已被世人认同,以集新、奇、大于一体,集漂亮、精致、宏伟于一身,向世界证明我国建筑钢结构的辉煌成就。

二、钢结构建筑发展的趋势

篇9

1.引言

竹材是地球上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全世界竹林面积约2,200万hm2。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我国的竹材资源比较丰富,竹林面积居世界第二,竹林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竹材相比于木材,强度更高、硬度更大、韧性更好,是工程结构的理想材料。经过了20几年的研究和生产,我国的竹加工和应用技术已经在全世界领先。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入,竹材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建筑及建筑装饰领域。

2.竹材的用途

2.1古文化下的竹材应用

竹子光滑坚韧、纹理细致,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于制作乐器、屏风、家具以及体育文化用品等。竹竿光滑笔直,可代替建造房屋、凉亭,清新雅致、别具一格;竹子剖开成竹篾,可编制竹篮、竹席等器具,柔韧精致、物美价廉;在园林艺术中,竹子也倍受青睐。更有许多珍贵的品种竹被移栽为盆景,如凤尾竹、湘妃竹等,都是盆景中的极品。

凤尾竹湘妃竹

2.2竹材在建筑上的应用

2.2.1竹楼与竹桥

云南省是我国境内竹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将竹林资源利用的最为充分的地区。有许多利用竹子建造的建筑,古朴文雅、经久耐用,美不胜收。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族特色的竹制民居建筑。[1]竹索桥是云南省的第二大建筑特色。

2.2.2竹制建筑构件

竹材具有良好的构造和力学性能。竹材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主要有:竹材建筑脚手架、竹建筑用水泥模板和直接用作房屋建筑材料。[2]随着各种先进的竹材加工技术的发展,竹材在建筑行业的利用向复合化、高强度、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各种以竹材为原料的新型建筑材料正在进入我们的建筑、装饰行业。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竹材结构构件和竹材人造板。[3]

竹材人造板

3.竹材的各项性能优势

3.1力学性能优势

竹材相比于木材,除资源丰富、生长周期短、之外,还有这优良的力学性能。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竹子不易加工的难题已初步得到了解决,竹材以很可能成为木材最好的替代品。据了解,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竹制建材主要为竹材人造板,其力学性能和木材、混凝土相比,毫不逊色:

表1竹材人造板力学性能比较

名称

力学性能竹胶合板

50×250(mm2)常用木材C25混凝土

静弯曲强度(Mpa)8113~1711.9

弹性模量(Mpa)219001000028000

密度(Kg/m3)7.51.2~2.030

3.2生长、施工优势

众所周知,竹材的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一般两个月可以生长20米左右,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3~5年便可成才使用。相比于需要几十年才能成才的木材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比于竹材生长迅速的优点,竹材加工品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中也存在很大的优势。竹结构及配套技术相应部件的绝大部分易于定型化、标准化,现场湿作业少,缩短施工周期,可以大大提高投资效益,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4]

3.3作为绿色材料的性能优势

竹木建材具有可回收、再生、生产能耗少、低碳环保等与生俱来的特点,作为新一代的绿色建材,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性能优势。

(1)防腐健康性:现在国内使用的防腐木材一般含有毒性物质或重金属成分,对环境及人类身体有巨大隐患,而竹材不会对环境及人产生影响,而且还可以用作防火材料。

(2)保温隔热性能:竹材人造板导热系数约为0.14~0.18W/(m·k),低于粘土砖、混凝土,是冬暖夏凉的理想材料,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3)稳定、抗震性能:竹制材料建筑结构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建筑物上的地震作用与结构质量有关,竹结构质量轻,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当然也小。此外,由地震致使房屋倒塌时对人产生的伤害也要比其他建筑材料小。[5]

(4)绿色环保性能: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比较,竹材不仅在生长过程中能有效改善周围自然环境,而且加工过程中能耗低,废弃后可自然降解,堪称绿色建材。

4 建筑行业,初露端倪

(1)德中同行馆:竹制建筑中,最值得一提就是“德中同行之家展馆”,该座展馆作为世博园区中唯一一座主体支撑结构完全采用竹材料的二层建筑,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主题融合于艺术性的处理手法,不仅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倡导了前瞻性的环保理念。

(2)阳光旅馆:该座旅馆是一座由太阳提供能源的竹屋,设计者之所以选择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因为竹子不仅仅是一种可再生材料,而且还能够将碳吸入土壤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理念。(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的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造成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也即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但是自然环境越来越差,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就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原动力,因此导致了损失能源以及其他资源的缺乏和枯竭。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来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巨大隐患。因此,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保障一切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众多的污染物质导致的全球变暖,其中建筑行业的所产生的污染物质就占据一半,在建筑施工中所消耗的能源占据能源消耗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五,除此之外,建筑施工还要排放出大量的废物。更严重的是,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发展,就意味着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污染物就更多。建筑施工的能源消耗主要是水、燃料、土地以及建筑所需的原材料。所以,在建筑行业中提出绿建筑的概念是正当其时的,绿色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在建筑行业正常发展的同时,也能和自然环境和协调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绿色建筑也是作为建筑的一种规则和对建筑环境的性能衡量的标准。在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以及健康的居住条件下,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房屋建筑而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对相关的资源实施高效的利用,绿色建筑也被人们称作为生态建筑。这种建筑模式能够实现和自然环境的友好相处,真正的实现了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共同发展。

生态建筑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由于各种客观的历史原因,我国很多的建筑经济都是公营建筑经济,它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建造成本低,而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主要是由我国的公用机构进行具体安排。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造过程能够较容易的得到实行,传统的建筑业,具有投资性强,使用寿命短,是一种粗放型的产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不仅能顾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间,而且又不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进行损害。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和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对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率,使用的原材料以及循环可再生的资源,对建筑本生来说,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较传统的建筑更健康舒适,同时具有碳排放低的优点。就目前的消费市场上,也可以较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环保消费的要求。总的来说,绿色建筑具有完整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这三方面的特点:

首先,生命周期的完整性。绿色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较传统的建筑环保,能源消耗低,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待绿色建筑,它的特点有表现在其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里面, 对于建筑行业环保的理解,并非是仅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而是在对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设计、建造和使用是作为考擦绿色建筑生命周期的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次,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绿色建筑的建造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类从中受益,人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建造的时候,仍然是要求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以及生活习惯,强调以人为本,在满足人们舒适安全的基础上建造出来的绿色建筑,只有这样,绿色建筑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同时,绿色建筑对周围的环境特点也很重要,不仅要考虑到是否和当地的建筑性格相符合,还要充分尊重当地的习俗,在建造绿色建筑的时候,要按照当地的建筑环境,是绿色建筑有机的融入到里面,充分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绿色建筑。

最后,统筹建筑,综合发展。绿色建筑是一套完整的工程,有其系统化的建筑设计,因此,绿色建筑具有十分强烈的综合性。绿色建筑的建造们能够对周边的许多产业造成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其它类学科都会因此改变,比如:建筑生产设备、建筑教育、建筑设计、能源服务、房屋设计及维修以及市政基础建设等等,从这一点出发,就能看到,发展绿色建筑都相关产业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虽然能够完全符合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的需求,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和原则,循序渐进的进行,才能使绿色建筑经济得到长远的发展。建筑业长期以来都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要想要以后依旧保持绿色建筑经济的长期发展,就必须一开始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采取一定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现状,是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里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首要任务,并且坚持上述原则,促使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更上一层楼做出积极贡献。

三、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对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之前,必须要对我国目前发展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和认识,这样才能根本的把握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进程,也能较快的找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更好的促成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还没有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达成共识,也就是说,绿色建筑还没有上升到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再加上由于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的形成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成型法律对绿色建筑方面的规定,就导致了人们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也无法可依。要想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一套完整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明文规定的国家法律面前,绿色建筑降级的发展才有迹可循。其次,由于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成本过高,导致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停滞不前,同时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可行的技术交流平台,比如对于房屋采光的合理设计,国内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反倒是一些建筑企业打着高效环保的旗号进行获利,出绿色建筑经济出现泡沫,加深了人们对环保建筑经济的误解。

(二)绿色建筑经济的解决措施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的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巨大困难,但是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社会的共同理想,也是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必须要提出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着重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成本的降低。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同等的建筑建筑材料成本条件下,必须要降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成不,才能够从根本上促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平稳发展。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时候,要始终坚持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尽可能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做好污染物的处理工作,使建筑质量和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相统一。除此之外,各国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增强自身的绿色建筑经济意识,更好的指导和引导绿色建筑经济工作的开展。在经济上,减少投资商的税务,让建筑者觉得绿色建筑经济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进而加速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

其次,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成本的降低。外部成不指绿色建筑金的外部条件,比如土地,要想降低外部成不,就必须要提高土地入手的质量。绿色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时刻保持顺畅的空气流通,这样高质量的土地上建造的绿色建筑才能更有效,从而大大降低绿色建筑投资的风险。由此看来,一块高质量的土地有利于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成本的降低。除此之外还要降低建设的成本,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前期,对要对绿色建筑进行进行的设计和合理的施工,要求提高施工的精准性,避免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大量返工,进而造成建造成本损失。在哦招标的时候,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公开透明的招标政策并严格实施,,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从而减少建设成本。

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还不成熟,但是绿色建筑经济是我国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毕竟之路,同时也符合国际建筑潮流,因此具有叫广阔的前景。首先,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应该坚持走低能耗的发展道路,以科技为主导的精细化设计,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迅速的建立起一套完善可行的理论体系。其次,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药不断推广绿色建筑节能理念,对于建设所用的原材料以及房屋所用的能源收集材料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设计出人们在绿色建筑中所需的能源设备,展现出绿色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在目前全球的碳排放量激增和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环境下,绿色建筑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而受到全球的瞩目,充分的相信,绿色建筑经济下的绿色建筑在未来必然会发展成为人们居住的主流建筑,同时也因人门对环保的重视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亲睐。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绿色建筑也是人们未来所追求的建筑模样。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结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对目前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加以解决,让建筑行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仅大幅度降低,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为环保做贡献。从而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回归自然,城市化的建设也趋于绿色化。当热,绿色建筑毕竟是一个新的起点,这需要人们不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逐步建立起一个低碳的节能的建筑,最终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因此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璇.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4:250

[2]李牧.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分析[J].中外建筑,2010,09:71-72

[3]刘玲玲.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2012,09:60

[4]李泽坤.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2,12:286

[5]魏后.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4:72

篇11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围绕建筑产品的改革,推广机械化、部分简易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努力提高工效,缩短工期,提高质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

一、施工技术的发展目标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施工技术也发展迅速,而且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筑施工技术的引导理念就是科技、环保。在20世纪末,我国的施工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频现各种问题,大大阻碍了施工技术在国内快速发展。装饰行业的竞争意识在不断加强,我国对工业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企业开始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用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比如组合式单体幕墙技术、微晶玻璃与陶瓷复合技术、背栓系列、木制品部品集成技术、点式幕墙技术等等。这加强了装饰行业的科技化,很多工业产品都开始使用在装饰施工当中,一些玻璃制品和木制品等等的使用,改变了装饰施工,这些产品的质量好,精度高,而且很环保,所以在建筑当中受到很大的欢迎。这些装饰材料在工业建筑当中达到了工业生产的高要求。连接和固定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各种黏结剂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紧固方式,不仅保证了强度,还避免了刚性粘结的弊端。环保油漆的使用改变了油漆带来的污染,免漆饰面的使用取消了油漆工的作业,提高了施工水平。环保漆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健康,还避免有害气体耽误工程的竣工,材料的耐火性也有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二、主要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

地基基础沿海地区一般都是软土地基,承载能力都比较小。宝钢曾采用沙桩加固地基或用深达60至70 米的钢管桩作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造价十分昂贵。要参考国内外经验,研究和采用强夯法、振冲法,旋喷法、深层搅拌法以及大口径混凝土灌注桩等地基处理技术,以获得经济可靠的软土地基的加固方法。

地下空间的利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深基础施工 已成为当前突出的技术课题。高层建筑的基础往往要求深达20一30米,工业设备、水工设施的基础的深度更大些,传统的、施工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应该进一步推广应用地下连续墙、锚杆挡墙等施工技术、把防渗、挡土和地下结构三者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桩基础也要加强研究,进一步提高。

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是建筑工程的基本材料之一。混凝土技术如何,是衡量一国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近期要把混凝土平均标号由200号提高到30号,预应力混凝土达到400号,还要定出远期的口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采用商品混凝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 -2. 5倍,减少混凝土损耗20 %,节约水泥10-15 %,降低成本5 %,还可以节约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机械设备和土建投资30- 50 %,应加速推广。混凝土养护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必须尽快研究和采用振动加压、常压蒸汽加压,真空处理、太阳能养护等新技术来更新传统的蒸汽养护。房屋建筑施工在大跨、高层建筑工程中,要研究应用轻钢结构、建筑结构用型钢、冷弯薄壁钢、压型钢板,以及现浇混凝土的快速施工方法,如多层地下室的逆作法,使用钢骨吊模和折形钢板做楼板的底模,减少临时支撑和倒模作业。

流动混凝土和泵送技术,以及简化垂直运输方式等。对城市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要逐步扩大工业化建筑体系的应用范围,发展工具式模板、机械化浇筑和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对传统砖混建筑要进行工业化技术改造,克服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在装修,防水、测试和控制等方面,总结出成套经验。

工业设备安装研究发展各种工业管道安装技术如管件预制工厂化、长距离或厂 区密集的管道施工机械化,管线水下穿越、海上敷设,管道耐热耐磨衬里处理以及防腐保温等。提高焊接技术水平,发展自动化焊接技术,防止焊件变形龟 裂的预温、退热技术和无损探伤技术等。进一步解决大型设备的整体吊装。组织管理充实和完善现有技术标准,及时更新换代,把建筑标准化逐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逐步建立起地区性的专业检测中心或检测站,加强对各项建筑工程、建筑制品、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的监督检查。制定机械装备政策,对大型机械或利用率低的专用机械采用租用方式或分包给专业施工单位。应用网络技术编制和优化建筑安装企业的生产计划及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把全面质量管理在现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在企业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探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和加快推广应用的措施。

新技术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渗透,是技术运动的现代特征,是建筑技术高技术化发展的基本形式。这种渗透推动着建筑技术体系内涵与外延的迅速拓展,出现了结构精密化、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驱动电力化、操作机械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技术化发展趋势。建材技术向高技术指标、构件化、多功能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也随之向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利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整个施工过程合理化、高效化是工业建筑施工的核心理念。

生态化促使建材技术向着开发高质量、低消耗、长寿命、高性能、生产与废弃后的降解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材料方向发展;要求建筑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未来运行,都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尽量选用低污染、耗能少的建筑材料与技术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力求使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一致。

篇12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能耗的绝对值都将继续增长,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建筑节能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的一件大事。因此,加快建筑节能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加大建筑节能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城市市民的节能意识,使我国的建筑节能定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节能水平。

我国建筑能源的现状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据统计,1994 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1.54×108 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12.27×109t标准煤的12.6%。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1.3×108 t 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 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 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化石类燃料燃烧时排放到大气的污染物中,99%的氮氧化物,99%的CO,91%的SO2,78%的CO2,60%的粉尘和43%的碳化氢是化石类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其中煤燃烧产生的占大多数。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中SO2占87%,氮氧化物占67%,CO2占71%,烟尘占60%。由于我国是主要以煤而不是以油、气等优质能源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国家,每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向地球大气排放的CO2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 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CO2排放第一大国。因此,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2、我国建筑节能现状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 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倍~5倍,屋顶为2.5倍~5.5倍,外窗为1.5倍~ 2.2倍;门窗透气性为3倍~6倍;总耗能是3倍~ 4倍。如果听任高耗能建筑大行其道,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这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另外,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几千万栋建筑要消耗掉几十亿吨林木、砖石和矿物材料,造成森林的过度砍伐,材料资源的大量开采,带来土地的破坏,植被的退化,物种的减少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二、建筑节能的具体举措

政府方面

制定完备的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使建筑节能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建筑节能要求的具体规范和标准要严格落实。对于建筑过程中的设计、建材、施工、监理到最后的竣工验收,要严格要求其节能标准,确保建筑节能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切实得到贯彻。政府的建筑节能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以其权威性、亲民性等特点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同时,政府鼓励建筑技术创新是提高建筑节能水平的重要途径。

房地产开发商方面

重视建筑设计的节能效果,建设节能型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相关的指引、标准和法规也将相继出台,建筑节能设计已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利益,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开发商应严格执行政府出台的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规范标准等,努力建好节能型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树立行业节能理念。

建材和技术方面

大力发展利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等。新能源的利用是节约建筑使用能耗非常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太阳能利用方面,要将太阳能制冷、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发电、太阳房等大量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建设中。创新建筑节能技术,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中央空调系统采用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等。这些技术都能在建筑工程中起到有效的节能作用。

建筑从业人员方面

在建筑行业中,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使从业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中,时刻将建筑节能方面考虑在内。同时还要在整个建筑行业中推行建筑节能的理念,使节能成为建筑工程最基本的要求。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业人员要积极进行节能技术的创新。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对原有的节能技术进行系统的整理,在原有技术基础之上争取创新,把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思想贯穿于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全过程。

建筑节能的发展前景

社会发展至今,人们目睹了一些国家在其发展成长过程中,因为无节制地使用能源,到最后遭受到能源危机的严重打击,最终掀起了节能的。再加上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体现在建筑行业中,就是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因此,建筑节能的发展是社会方方面面的要求,是目前的紧迫任务。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节能。能源短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国家经济要发展,节能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节能一方面能够为经济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还能够节约社会资源,造福后代。

环境问题要求建筑节能。在人们肆意发展的社会中,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干旱、洪涝、酸雨等等,这些都与建筑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中国排放的CO2 已占世界第二位,建筑用能的CO2排放量占到全国用能排放最的1/4。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建筑行业必须“节能”。

人们生活品质要求建筑节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加强,“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也成为人们期望的目标。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不单单是遮风避雨,更多的是环保、健康、低碳。这是新时期人们思想的新转变。

总而言之,建筑节能是各个方面催生的结果,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中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结束语

能源问题已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而中国又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建筑用能巨大,大气污染严重,加上中国的建筑节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政策、管理等各方面还不健全,因此,就如何既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成为工作重心。在政府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口号中,我们应把建筑节能作为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这也是一项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张评衔.建筑节能及太阳能建筑[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07):90-92.

[2]杜寒松.浅谈建筑外墙保温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5)

篇13

一、建筑形式的发展方向

( 一)建筑设计将向智能建筑发展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能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 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引进智能建筑。但由于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不足、电气施工图设计不完善等原因,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智能设备大部分不能正常运行。目前,我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助手,协助设计师开展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和行业法规。

现在国内智能建筑选用的设备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由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与变送器等没有形成配套开发与生产,给国产楼自动化系统( B A S )的推广及应用造成较大影响。但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

( 二)建筑设计将向生态建筑发展

生态建筑的设计是指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使建筑物不仅有效地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大致归纳起来,生态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基本目标有:第一,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第二,把环境直接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第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四, 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第五,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第六,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单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等,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来讲,首先规划选址要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的基本技术策略。

二、建筑设计过程的变化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建筑属于城市,建筑设计自然也要服从于城市规划。但目前建筑师所设计的仅仅是一个个建筑单体(群体、组团可视为更大单体),很难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经过现代建筑运动后,建筑设计从“国际化”走向“多元化”,一些人重新倡导“环境设计”,并以“行为――心理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可实际操作起来,能准许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就只有红线以内的道路、绿化、铺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建筑师从“城市整体”人手设计建筑、环境是很难的。于是,有些学者提出“块域设计”,用来补充建筑师职能的不足。

“块域设计”可以定义为,由建筑师设计向扩展,对于同建筑单体或组群及其环境相关的体块与地域所进行的综合设计。这个定义包容多方面的内涵。

1.“块域设计”的“块域”不等同于城市规划或设计中的“区域”和“地段”:(1)“块域”是由建筑设计任务引起,以所设计的建筑为核心,兼顾城市整体或局部的要求;而“区域”仅从城市整体出发,无核心或只能自设核心(核心可以是“建筑”,但非建筑设计意义上的建筑)。(2)“块域”的范围是没有规定的,取决于所依附建筑设计对象的重要程度或规模;而“区域”范围较为明确,尺度由其自身的性质来划定等级。

2.“块域设计”的“设计”也有别于另外两种(城市、建筑)设计。定义中所谓“综合设计”意指:(1)内容丰富,即设计同时涵盖功能、空间、交通、环境、文脉、心理、行为等等;另外,就是面、体、线、点大范围结合。(2)形式独特,时间操作可以“红线”划界,界内是建筑设计;界外是“块域设计”,究其实质多数只能是做“概念设计”。“概念”并是非虚无空洞的,其现实的价值在于,培养建筑师能够借以真正地树立从城市角度设计建筑的意识,并表现为实际操作及方案成果,有了这个手头而非口头的成果,才能真正做到“替规划部门帮帮忙,出这个主意”,且为由概念的“块域设计”转入实施的城市设计提供前期工作基础。我们相信“块域设计”理论的建立必将打通从城市群到建筑室内的系列作业渠道,实现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以及室内设计师之间的大联合。

(二)建筑设计将会考虑使用者的意见

城市是属于居民的,包括城市中的建筑、道路以及广场、绿化、公园等。这些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应该顺应居民的意愿,而不应该由建筑师、规划师、园艺师等所遵从的风格和流派决定,当然更不是由某个政府部门的意志决定的。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实现将某些建设项目的信息(包括项目内容、有可能的投标过程以及方案的评选等方面的资料等)共享,这种作法的目的是使一些得不到有效设计,或者仅仅是按照原有建设习惯而根本不予重新设想的项目能够得到志愿者(使用者)的合理建议。

设计的过程也是设计者与使用者进行交流(甚至是面对面)的过程,实施方案的评选工作也应该有使用者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讲,使用者参与建筑设计也是一种现代的具有人文意义的生活方式。

三、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