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统计学的问题

关于统计学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统计学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统计学的问题

篇1

1问题提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基本是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因此,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探索不同的社会能力或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例如儿童较多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其同伴关系较差。总之,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是导致他们被同伴拒绝或孤立的主要原因。对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关系的研究通常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联系在一起。Cassidy和Asher发现,在三至六年级儿童中可以稳定地测到孤独感,而且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孤独。我们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论。Margalit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各种社会情境中儿童的孤独感经常是和同伴关系困难联系在一起的。而儿童不被同伴接纳的原因又多与他们的不良社会行为和贫乏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关。由此似乎可以推论,社会能力的缺乏以及较多的问题行为会导致儿童被同伴拒绝,儿童的同伴接受性较差意味着孤独感较多。

在本研究中,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成内部问题行为和外部问题行为,它们对孤独感的影响被假设以同伴关系为中介。

本研究还将探讨这些变量在不同性别和年级被试上的差异。有研究者2对小学男生和女生的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作了比较,结果发现男生的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女生,攻击行为多的儿童其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也更大。Delveaux和Daniels对儿童交往目标和交往策略的研究8也发现在交往目标和解决冲突的策略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通常以保持与同伴的良好关系为交往目标,而男生的交往则更多的是自我中心的,以控制他人为目标;在策略上,女生采用较多的亲社会策略,男生则较多地采用攻击、侵犯等策略,因此,男生的同伴关系比女生差。相应地,男生的孤独感也应多于女生。但是,有关研究却没有发现儿童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差异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与探讨。有关儿童问题行为和孤独感年级差异的研究较少,但结论也不尽一致。有研究发现六年级儿童比四年级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Parkhurst和Asher也发现青少年早期的儿童比小学儿童更孤独。但是,Crick和Ladd的研究却发现三年级儿童的孤独感多于五年级,三年级儿童的内部问题行为也多于五年级儿童。

综上所述,非常有必要验证和澄清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或年级差异的性质,本研究将以小学高年级儿童为被试探讨这些问题,并考察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择方法

本研究中的儿童被试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社区一所普通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最后得到有效被试246名,其中男生142人、女生104人,各年级的人数分别为67、73、106,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1岁。这些儿童的家长参与儿童问题行为量表的填写。其中70.7%的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为中等学历,16.7%的有高等学历,极少数为初中以下学历;77.5%的家庭的月收入在500—2000元之间。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儿童基本来自普通市民家庭。

2.2测量程序与工具

测量分两部分进行。孤独感量表与同伴提名法由被试在班内完成,施测过程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管理。儿童问题行为量表由被试带回家,请家长根据详细的指导语填写。测查过程中同时收集有关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变量的测量工具如下:

(1)采用同伴提名法测量同伴关系。同伴提名包括正向提名和反向提名两部分,题目为:“在你们班中,可能有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同学,请你分别写出3个你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根据Coie和Dodge1983年提出的分类标准u引,以班级为单位将正向提名(ML)、反向提名(LL)的次数标准化,二者之差为社会喜好(SP)分数,二者之和为社会影响(SI)分数。在此基础上将儿童分成五类:受欢迎儿童(SP>1,ML>0,LL

(2)孤独感的测量采用Asher等人u于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16个孤独项目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为了使被试在回答时放松一些),因子分析表明插入项目与负荷于单一因子上的16个孤独项目无关,这16个“孤独”项目的Cronbacha系数为0.838,信度较高。

(3)问题行为的测量。以Achenbach儿童行为核查表为基础,选取其中45个项目测量儿童内部问题行为和外部问题行为两大维度。内部问题行为包括焦虑、抑郁、退缩等,外部问题行为包括攻击、违纪、冲动等。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4,两个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5、0.809,表明量表有较好的稳定性。该量表被广泛应用,效度较高。

这两个量表均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实际情况与项目描述完全符合,4表示完全不符合。上述所有变量上的得分越高均表示所测量的这种属性越强烈,如孤独量表上得分越高表示儿童越孤独。

3结果与分析

3.1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以内部问题行为、外部问题行为、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2(性别)X3(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对多变量模型而言,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3,214)=4.672,=0.004),年级的主效应也显著(F(6,428)=2.524,P=0.021),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6,428)=0.625,:0.711)。具体来说,在外部问题行为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多于女生(1.723>1.570);在孤独感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1.726>1.569);性别对内部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年级对内部问题行为和外部问题的主效应显著,对孤独感的主效应接近显著(结果见表1)。

对年级效应的事后平均数检验表明,四年级的内、外部问题行为均多于五年级;事实上,无论在内、外部问题行为还是孤独感上都是四年级儿童得分高于其他年级(结果见表2)。

同伴关系是以班为单位用标准分数表示的,无法考虑年级差异,在这里只考察性别差异。平均数差异检验表明,女生的社会喜好得分显著高于男生(0.302>一0.022,t=2.657,p=0.008),但是男生的社会影响得分高于女生,二者差异接近显著(0.124>一0.170,t=1.849,p=0.066)。

3.2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

3.2.1主要变量的关系模式

根据有关文献和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我们认为儿童问题行为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孤独感,因此建构了图1中的概念模型,然后采用LISREL软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和数据(x2(1)=1.222,P=0.269;RMSEA=0.032;GFI=0.998;AGFI=0.967; NFl=0.994;NNFI=0.988;CFI=0.999;IFI=0.999;RFI=0.937)。

从图1来看,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影响其在同伴中的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y分别为一0.313和一0.266),并通过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的中介作用导致较多的孤独感(分别为一0.228和一0.124),外部问题行为对孤独感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而其内部问题行为则直接作用于孤独感(y=0.328),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y分别为一0.008和一0.150)。即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对其孤独感的影响是通过不同途径实现的:外部问题行为通过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两个中介变量实现对孤独感的间接影响(其直接作用不显著),内部问题行为则直接影响儿童孤独感。

3.2.2不同社会地位儿童问题行为与孤独感的比较

为了更细致地描述儿童的内、外部问题行与孤独感的关系,我们根据Coie和Dodge的理论,在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得分的基础上将儿童分成五类: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有争议儿童和普通儿童,然后考察这五类儿童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上得分的差异(见表3)。

首先,占被试总数16.3%的被拒绝儿童在内部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被忽视儿童(占被试总数的20.7%)和普通儿童(占被试总数的42.3%),而与其他类型儿童得分的差异不显著。在外部问题行为上,被拒绝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受欢迎儿童(占被试总数的14.6%)、被忽视儿童和普通儿童,而与有争议儿童(占被试总数的6.1%)得分的差异不显著。其次,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孤独感也存在差异。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孤独感较多,显著地多于普通儿童和受欢迎儿童,而与有争议儿童的孤独感没有显著差异。

儿童的内、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只有被忽视儿童和有争议儿童的孤独感与外部问题行为的变化趋势明显相反。这也正体现了两种儿童的特点:被忽视儿童问题行为较少,但同伴也较少,所以很孤独;而有争议儿童外部问题行为较多,但有部分喜欢自己的同伴,所以孤独感较少。

4讨论

4.1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同伴关系和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多于女生,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一致,男生较多的攻击、破坏行为反映在他们的社会交往策略上就可能导致其较差的同伴关系,因此,男生的社会喜好程度显著低于女生,而社会影响高于女生,这一点也得到已有研究的支持。但是,本研究有关男生孤独感多于女生的结果却似乎与许多研究的结论不一致,例如Cassidy和AsherL、MargalitL及Galanaki和Kalantzi一izi等人的研究发现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我们认为探讨、比较同类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不应脱离研究背景仅从研究的表面结论出发,而应该结合不同研究的具体内容从更深层探讨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没有发现孤独感性别差异的研究多数是以若干组不同类型的被试群体(如正常儿童与学习不良儿童)和性别同时作为方差分析的因素,由于被试群体类型对孤独感变异的解释率相对较高,掩盖了性别差异对孤独感变异的贡献,从而得出儿童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的结果。而本研究以正常儿童为被试,仅以儿童年级和性别作为方差分析的因素,能够相对明显地体现出性别对孤独感的贡献。另外,本研究表明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较多,这是导致男生被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而区分女生是否为被拒绝儿童的标准则是学习成绩和焦虑、退缩等行为,这说明男生和女生被同伴拒绝的原因和最终发展结果可能不同,同时也有研究证实糟糕的同伴关系对男生的消极影响远大于对女生的影响,即男生可能比女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以往研究认为儿童问题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儿童对孤独感的理解和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本研究却发现四年级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显著多于五年级儿童;同时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也比五年级儿童稍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甚清楚,有待进一步考察。但问题行为与孤独感相同的年级差异模式却暗示这一结果的稳定性,或许从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方面能够更好地理解年级差异。

4.2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

篇2

沟通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之一,其代表作是美国学者多伊奇(karl Deutsch,1912―)所著的《政治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模式》。这种理论认为,信息沟通对国际关系就像神经对人体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沟通理论提出后,首先在管理领域运用并获得了很大发展,随后在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但是相对于管理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沟通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要少得多。这与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变革似乎不太吻合。中学教育管理是中学管理者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让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以提高教育质量,从而达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之目的的一种管理。然而,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管理在人际沟通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对中学教育管理中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沟通的障碍以及有效沟通的策略等进行探讨。

一、沟通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与尊重。其桥梁就是沟通。沟通是从心灵上挖掘人的内驱力,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广大教职工充分发挥能动性,使学校发展获得强大的原动力。沟通影响着工作的绩效,如果你想有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就需要确立有效的沟通来确保你能得到好的结果。缺少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工作就很可能会失败。学校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包括制定目标、分派任务、激励员工、反思结果和做出决定。他们需要组织、安排、指挥、合作和反思,如果没有充分沟通,任务就不可能完成,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决定就不可能贯彻执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职员工的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引起的是人们愉快、亲切、随和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心理体验带给员工的是积极、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团结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员工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他们就能相互支持、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地开展工作。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教职员工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教职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工作激情,从而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问题。语言不通是人们相互之间难以沟通的原因之一。当双方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时,尽管也可以通过手势或其他动作来表达信息,但其效果将大大削弱。即使双方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有时也会因一词多义或双方理解力的不同而产生误解。笔者曾经去听过一位外国朋友的试教课。她讲的英语地道而流利,上课也很活泼热情。上课的孩子们以前从未上过英语课。在课程进行到十分钟之后,他们开始分心。如果这时她能说两句汉语,比如说“如果你认真上完这堂课,你就会得到奖励”这句话,我想效果会更好。事实上,会说中文的她并没有这样做,因此接下去的课就似她自己在演独角戏。作为结果,她应聘失败。当然这跟她缺乏教学经验有关,这里我们不多作评论。回到主题,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语言不通确实是沟通的一大障碍。二是信息的过滤问题。这个问题发生在信息从一层向另一层传递的过程中,或者由于信息发出者可能只传递了部分信息。不论是从上至下的沟通还是从下至上的沟通,信息的过滤在沟通的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有可能发生。三是理解问题。由于人们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和经历的不同,同样的沟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如果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具有共同的参照背景,即他们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是相似的,那么沟通的效果就可能会比较好;反之,就可能产生误解。例如,某所学校有一个包括校长在内的老师都很难对付的“天王班”,校长和其他管理者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决定派经验丰富、“杀伤力”强的张老师担任该班班主任。可是当张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有如晴天霹雳,她当“特殊班”的班主任已经多年,好不容易当了“普通班”的班主任,正想趁此机会好好喘息一下。可以想象她当时有多气愤和失望。遗憾的是,尽管后来她服从了安排,但是校领导还是没有及时和她作进一步的沟通,因此她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当人们面对某一信息时,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来选择、组织和理解这一信息的含义的,一旦理解不一致,沟通就会受阻。四是信息含糊或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不是不知所措,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以至于发生与信息发送者(教育管理者)原意可能大相径庭的后果。信息混乱则是指对同一事物有多种不同的信息。如令出多门,多个信息源发生的信息相互矛盾;朝令夕改,一会儿说这样,一会儿又说那样;言行不一,再三强调必须严格执行的制度,实际上却没有执行,或信息发送者自己首先就没有执行。所有这些,都会使信息的接受者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五是环境干扰。环境干扰是导致人际沟通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嘈杂的环境会使信息接受者难以全面、准确地接受信息发送者所发出的信息。环境的干扰往往造成信息在传递途中的损失和遗漏,甚至歪曲变形,从而造成错误的或不完整的信息传递。

三、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沟通的有效性是沟通所追求的最佳效果。为了促进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正确认识权力,树立领导权威。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为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而权威则是“一个人在相信他或她施行影响的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上要求别人服从的可能性”。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的领导者,真正能干的领导者经常进行形象管理,以树立权威。教育管理者应该拥有形象管理这项重要的技能,他们需要投射出真诚、有胜任力、有技能和对人关怀的感觉。教师是一个重感情的群体,校长如果用法定的权力要求他们做事,他们会从内心里生出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是实行双向沟通,给教师以平等的话语权。在学校里,教师用管理者制定的共同信仰和期望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好的沟通能够使教师理解并接受管理者所赋予的期望,不好的沟通可能会使教师收到错误信息,歪曲或误读这种期望。而好与不好的关键就在于沟通的形式和内容是否一致,也即是说教师是否有平等的话语权。要想与教师保持很好的沟通状态,必须除去沟通的各种约束和控制,创造校长和教师之间进行平等讨论的可能,以使教师个人有表达的机会。

篇3

小时候,父母一直是孩子眼中的巨人,父母似乎无所不能。当幼儿园或者小学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冲回家里告诉爸爸妈妈。但是上了初中之后,孩子们渐渐地和父母的沟通变得少了,有的孩子甚至把向父母的心门给关上了。

子女与父母两代人之间由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判断和处理也会不同,当父母没有习惯让子女按照子女自己的观念和方式处理问题,而作为子女的又没有和父母进行有效地沟通时,摩擦就发生了。一个人的独立人格是渐渐成熟的,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在小学与中学的过去阶段,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一切东西都在改变。这个年纪的学生在朦胧的希望自己独立的早期,常会做出一些在长辈看来不尽准确地判断,当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像以前那样毫无意见的听从自己的指挥,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需求和情绪,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对的,他们的表达方式也不一定妥当,但是,天下最爱你最希望你幸福的人还是你的父母。明白了这一点,你再与父母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你就会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了,父母的不少“错误”和“缺点”也就不再是错误和缺点了。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的。海伦凯勒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何时才能学会我们全部彼此相互关心,我们是整体的一员。你有体谅过你的父母吗?你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吗?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缺乏沟通这个问题?如何与父母交流?如何让父母重视你的感受,理解你的想法?

我的调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一下五个阶段:一、确定研究方向;二、根据研究方向设计调查问卷;三、在湛师附中七年级二班进行调查;四、整理调查问卷并统计数据;五、分析调查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得出调查报告。

结果分析:

我在初一(2)班发下了56份调查问卷,收回52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两份问卷作废,所以最后得到的有效问卷有50份。

通过问卷调查了湛师附中初一(2)班50名同学后结果发现,有56%的同学在家里常常喜欢独自一个人,36%的同学喜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8%的同学选择了单独和妈妈在一起,而选择单独与爸爸在一起的则没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平等,相互理解和尊重,只有一位同学选择了“关系紧张,有对立现象”这一选项,而选择“比较亲密,有什么想法都会与家人交流”的同学只有26%,从这里可以窥见学生们与父母并不是十分亲密,有一种敬而疏远的态度。

当被问到学生是否经常沟通时,有60%的同学表示较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44%的同学则选择了“一般”,选择“基本上不进行”和“很频繁”这两个选项的同学都只有极个别几个。在家里“主要是妈妈与学生沟通”和“主要是爸爸妈妈一起与学生沟通”各占44%,选择“主要是爸爸与学生沟通”的只有8%,由此可见,父母亲中与孩子沟通交流占主导地位的是母亲。

家长与学生沟通的内容主要有学习、家里的小事、谈论同学和老师和社会新闻事件,而家长的工作则很少提到;而学生与家长沟通的内容主要有在学校发生的事、成绩和学习方法、家里的事等。学生在犯错、和朋友闹别扭、考试考砸了、遇到开心的事时都会选择主动与家长沟通,其中选择“遇到开心的事”的学生占了78%,另外还有46%的学生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时也会主动与家长沟通。从调查中课得知,学生们与家长沟通的话题还是挺多的。

主要的沟通方式是面对面对话沟通,而学生与家长沟通的地点一般在客厅,时间多数(64%)是选择“不论时间”。学生与家长结束沟通的情形通常是原定要谈的事谈完就结束。总体看来,学生们不反感与家长沟通的,对“是否喜欢和父母沟通”这一问题持“一般”态度和“较喜欢、喜欢”态度的学生各占48%。

当被问到“你是否擅长与父母沟通”时,4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44%的学生选择了“较擅长、擅长”;另外,有16%的学生选择“不擅长”。54%的学生对与父母沟通表示感兴趣,还有48%的学生表示对父母沟通的兴趣程度只是一般。

传统观念认为,子女与父母有了好的家庭关系,沟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调查结果显示并非如此。那些自认为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同学在与父母的沟通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70%的同学觉得与父母聊天“一般、有一点效果”,只有有24%的同学觉得与父母沟通之后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家长一般会采取训斥、通过合适的方式惩罚、打骂、进行规劝并要求下次不能再犯、了解前因后果与之沟通以改正错误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几个选项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所反映的比重相当,可以看出,家长为了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什么招数都用上了,可是管用还是不管用,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64%的学生认为其与父母沟通时有时会发生分歧,在和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或者争吵时,学生多数选择“比较平静的解释”和“沉默”,其次是“顶嘴”和“直接不理,冷战”。这个结果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我一开始以为选B选项的人会少一些,但是没想到这个选项的票数是最多的,希望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和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或争吵时,真的可以平静且理性的对父母作出解释。

绝大部分学生在与父母吵完架后在较短时间内(一般是一两个小时候之后)可以和好,和好的方式大多是“自动和好”,其次是自己或者父母主动。学生和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会谈到父母,但是这种情况不多。

56%的学生选择父母和学生双方多数不会告诉对方关于自己的小秘密,64%的学生有时会帮父母的忙,28%的学生经常会,还有20%的学生选择了很少会。56%的学生认为自己父母的关系“很好,相处融洽”,另外44%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一般般”。

分析整理调查得来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对事物之间的看法不同是子女与父母间正常沟通的最大障碍,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占到了48%,其中“时代的变化,父母落后了”,“行为举止、习惯的不同”以及“父母的要求太高了”这些方面也是是造成七年级学生与父母之间沟通障碍的原因。

调查还表明,亲子之间交谈的内容多半是关于子女的学习,有近65%。而很少有父母会谈及自身,仅16%左右的家长会偶尔提及,但也只是轻微带过。这样子女就很难了解父母心里的一些想法,无助于沟通。且如果问题涉及到了个人隐私,几乎93%的父母都会下意识采取回避。而且在调查中约有30%的学生会主动去和父母谈心,并且大部分学生在与父母的谈话中会与父母发生分歧。但值得高兴的是在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同学愿意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持有积极态度,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仍持有顺其自然的态度。60%的学生认为处理矛盾比较好的做法是互相理解、换位思考。

70%的学生表示“有时”会做家务,而“经常”做家务的只占20%,学生在家里做家务一般都是被动的,父母叫了才做家务和叫了也不做家务的占到了64%。由此可见,学生在家里多数有做过家务,但是频率不高,而且极少是自己积极主动去做。

孩子们的心声:

“要互相理解,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请不要强迫我按照你们的模式生活”

“不要每天在我耳边说来说去”

“不要太多要求,也不要太强迫我学习,给我多一点时间休息”

“爸爸妈妈,希望您能在生活中理解和支持我”

“请不要拿我和别人作比较,也不要使用家庭暴力”

“不要每天叮嘱同一件事,不要插手我和朋友之间的事,也不要在我面前说我朋友的坏话。”

“他们总是强词夺理”

“希望爸爸妈妈不要管我那么严,给我一点点私人的空间。”

1、 主动交流:主动的不仅仅是指孩子,还有父母。双方可以聊聊自己见到的新鲜事。

2、 认真倾听:父母批评你,甚至责骂你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反驳,试着听听父母的说法;而做父母的,当自己小孩犯错时,不能一味地责怪或者打骂,应该给机会给孩子解释。

3、 学会道歉: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还不肯道歉、改正。

4、 控制情绪:父母发脾气,自己躲着点;自己情绪不好,找点高兴的事做……学会控制情绪,避免顶嘴、发脾气的最好方法是:多做几个深呼吸、离开一会儿、甚至用冷水洗洗脸……要知道在发怒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无法圆满解决。

5、 善于体谅:老爸老妈一定有错怪你的时候,就像你有时也会误解他们一样。可能错不在你,你特别委屈,可争辩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也许父母劳累过度,也许父母有他们无法承受的压力,或许他们遇到了很麻烦……多多体谅为上。换个时间、选择好的方法,再与父母沟通,别忘了要给他们一些安慰。

6、 学会负责:要想让父母知道自己长大了,最好的方法是学会负责任。大事可能还做不好,小事总可以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着洗碗、擦窗、打扫卫生。要是和父母一起做这些事,沟通就在共同劳动之中实现了。还有,学习不用父母担心,尽量体谅父母的难处……

7、 学会感恩:学会感恩,是做人的基本,父母为你付出的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作为孩子的要懂得父母的辛苦。

总结: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有不良问题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孩子心灵遭受创伤,严重的会使孩子精神偏异,危害终生。因此,父母必须重视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并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老人要体谅小辈,小辈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见的家庭矛盾,需要双方多多努力,相互谅解,夫妻俩更要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吵吵闹闹,甚至打架。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气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决定,应该由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一起协商后作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若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气氛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若家庭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不愉快,不应该将它带回家里来,更不应该将它朝孩子发泄。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学回来,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动活动,看看电视,这样看起来好像耽误了时间,实际上调剂了生活,活跃了气氛,终究是得大于失的。

最后,父母们应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注意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一个人文化修养好,有较丰富的内涵,才会有文明的举止,高雅的爱好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

篇4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新设置的科目之一。在现阶段这门科目的资源建设、设备配置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师有效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技术学习、技术设计过程融为一体。技术试验的教学对技术课程来说必不可少,在现阶段教师要创造条件建设技术试验室。在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悟技术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阶段通用技术课程的师资、设备设施、评价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困难的条件下,有效的教学实施就显得尤为迫切。

1. 精心设计,将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设计过程融为一体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计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模块的始终。围绕这一主线,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设计的流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条件限制、设计的优化及改进等融会贯通在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普通的技术设计活动要经历产生需求──发现问题──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优化评价等几个环节。在技术学习活动中,学生要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从两个过程的阶段和时序来看,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和技术的设计过程天然就是统一的。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技术探究和设计的欲望,从而实现教师教学、学生技术学习和技术设计过程的有机整合。

1.1 进行整体设计教学,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组成,这是和传统的以各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课程结构的一个最大区别。同样,和传统的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编排思路的学科课程不同的是,通用技术课程以技术内容或专题编排,涵盖了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2) 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九个模块的专题,这九个模块几乎涉及了高中所有的学习领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呈线性逻辑结构的系列的知识点,而是覆盖了人类广泛的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个个技术的设计或制作。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各模块教学目标、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一单元、每一节的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背景,设置学习任务,综合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和资源这四个要素,合理配置教学时间,恰当选择教学形式。比如“流程与设计”单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条件确定学时数,每一学时的大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演示的试验有哪些,学生应做的试验和设计有哪些,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给他们哪些方面的引导,建议学生阅读的资料和建议利用的制作资源有哪些,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有哪些等等。又比如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将整个模块分成技术的产生与设计、设计的形成、设计的交流与评价等三个大的单元,每个单元下又包含若干小主题,可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来进行。

为了完成模块内容中的某一教学任务,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和学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而异。倡导教师根据模块中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特点,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法,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讲解、展现、演示等方法,对于程序性知识,可采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讨论和自主型教学方法等多种形式。

1.2 设置问题情境,密切技术和生活的联系。

技术的性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起源于在满足需求和愿望的过程中人类所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技术来加以解决。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的立足点,也是学生进行技术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知识背景,创设生动有趣、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在讲述“系统与设计”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调查本校供水、供电、供气的不合理环节,并应用系统优化的思想加以改进;又有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校要举办运动会,请同学们为运动会设计竞赛日程表。再如在学生学习了开环控制后,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习题是这样表述的:

为学校新建的教学楼设计并制作一个走廊灯自动开关装置。已知的材料有:传感器,一套开关电路。设计要求:当人脚踏上门口的垫子时,灯会打开;在短暂的延时之后,灯自动熄灭。

教师设计这道练习,不是让学生通过书面陈述的方式设计一个开关电路,而是给定真实的材料和物品,通过学生设计和制作自动开关的廊灯,考查学生对开环控制系统的理解和运用,并限定设计要求,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活动进行调控和比较、优化。

总之,在实施教学时,通过引领学生经历不断的发现问题──应用技术──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理解技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的技术本质。

1.3 精心选择案例,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技术实践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技术活动都能够在生产、生活实践的真实场景里呈现。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技术实践、技术设计的案例或设计匠心独运的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设计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能力,如整体性、反馈、系统、控制的思想和方法等。

在“技术与设计2”模块的“结构与设计”专题教学中,可事先让学生调查,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结构,来了解结构的主要类型。

又例如“系统与设计”的专题教学,因为系统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系统的概念、特征、要素等内容,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和体会。在讲到系统的特性时,教师教学时便先列举出一些格言或俗语,引导学生理解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性特方法时,教师不是先讲什么是系统,然后讲什么是系统方法,再讲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两个案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系统方法的一些主要特征:系统强调整体最优,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管理、配合和协调。它处理问题的思路首先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反复考虑。

教师教学时还可精心设计调查、探究、分析与讨论、设计与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技术,体验技术设计与实践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技术进行深入探究的内在冲动,并通过设计与制作来解决生活中的技术问题。

2. 创造条件,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试验室

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基本途径。科学实验目的在于甄别真伪,技术试验目的则在于选择和优化。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技术试验是师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材料、工具和设备等物质手段,在给定的条件下,主动控制或干涉研究对象,进行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但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它的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的建设和配备还不完善,各地基本上没有配备通用技术试验室。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的教师要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创造条件,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试验室。教师还可以利用活动课指导学生学习仪器小设计、小制作和进行技术小试验活动,在学期末,让学生自选优秀的作品拿到学校参加展评,并要求学生就每件作品写出论文报告或设计说明。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素养,将学生的学习、技术的试验、模型(产品)的制作与评价融为了一体。

学校在规划和购置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设备工具与教学材料时,应注意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和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或废弃物等,制作可替代的简易仪器、教学设备、教具、学具等。即使在经济发达或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应充分利用低成本、高效益并有利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物质资源,注意所用材料要对环境无污染,对学生身体无毒无害并安全可靠。

3. 寓文于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文化,不是外在于技术之外的内容、形式和特征,而是渗透、融合在技术及其产品之中。在通用技术课程九个模块所涉及的技术中,都能挖掘出有关技术文化的内容,都蕴涵着让学生能看到或感受到的不同特征、不同形态的技术文化。例如九个模块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具所用的“技术产品”,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制作出的“技术作品”,在材料、结构、造型、制作、外观等方面,也肯定会呈现不同的式样和特征,体现不同的个性和风格。这些不同式样和特征的“技术产品”或“技术作品”,就一定携带着不同的技术文化。通用技术的教学,一方面要能使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会用规范的技术语言、图样表达设计思想,但另一方面更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秀技术文化的鉴赏者和创生者。

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懂得技术设计与技术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学习“设计的交流”时,应当让学生知道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技术框图等,都是携带着一定技术特征和信息,传递与交流技术文化的象征符号。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与优化、设计产品模型与原型的制作、制作成功后“产品”外观的润色与修饰、设计方案的权衡及制作“产品”的评价等部分,都应渗透能使学生体验并感悟的技术文化的教育内容。

篇5

收稿日期:2011-11-01

作者简介:杨 飞(1991―),男,陕西汉中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186-03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人口激增、土地锐减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农村居民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外出打工已成为大部分农村居民谋生的重要手段,这种情况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经过长达10d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彪角镇的调研,笔者团队通过调查问卷,与学生和家长分别交流,走访当地政府以及爱心救助站等多种方式由点及面地对留守儿童及其生存环境做了详细的考察,透过一些现象、情景画面和谈话内容分析其内心世界,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作横向对比分析等方式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将其归纳整理,在认真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些颇具实际意义的可供参考意见。

2针对留守儿童本身的分析

通过抽取100名留守儿童,通过对其分发问卷以及访谈等方式发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远离父母的情况及其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自己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超过94%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得到的情感关注极少,大部分家长也赞同或默认这一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发现,76%以上的留守儿童最大的愿望与家庭团聚有关,他们很期待增加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一年只能与父母见面一到两次,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图1)。

如图1所示,100个留守儿童中,19人认为离开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对自己学习影响很大(这里指负面影响),74人认为对自己学习有一定影响,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影响。通过沟通发现,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如很多留守儿童长期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对自己以及自己学习状况的关心,再加之自己一两次的考试失误,就会产生主观方面放弃读书的想法,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很大。

图1与父母相聚时间过少对儿童的学习影响

2.2急需关注的内心世界

据调研数据显示,过8成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性格内向,并且67%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在父母离开前后性格发生了变化,有些孩子甚至产生了极端性的想法。这样的数据和实例让笔者有理由相信留守儿童极有可能会因父母的离家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对他们学习的负面影响可以预见,也许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此类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1]。

通过与孩子们的多次近距离接触,发现孩子们并不愿意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发放问卷时,在班级询问到谁是留守儿童并请他们举手示意时,很少有同学举手,最后了解到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但不愿意向别人袒露,认为这样可能比别的孩子低一截矮半段,甚至可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和鄙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心的自卑和压力,这样的心理状况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发展,因而也必将对其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孩子们或多或少会回避谈论这个问题以及相关的讯息,特别是男孩子对于这个问题所表现出的敏感程度更为强烈。

由图2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时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没有父母陪伴,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必然是也只能是自己,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们内心的孤独,也反映着他们的骨子里强烈到近乎偏激的自尊心[2]。但是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困难是他们难以担当和承受的,而长期的积累既会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力不从心,亦会让他们陷入有问题就堆积、置之不理的惰性怪圈之中,不仅加重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也使得他们信心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图2留守儿童解决困难的方式图

当问及怕不怕与非父母监护人发生矛盾影响学习时,65%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即便有困难也自己一定能克服绝不会影响学习等等。这些小细节都体现了留守儿童非同一般的自立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异常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对孩子们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发现,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我感知多为一般,包括一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也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带有明显的自卑感。认为会是什么原因时,回答说是因为自己本来就不行的孩子占到了84%之多[3]。这些客观数据极具代表性,显示出除去那几个极少数的乐天派之外,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心理压力和负担,并带有明显的自卑倾向,这会对他们的学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分析

3.1物质与精神的极大反差

对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可以发现,留守儿童在经济方面并不匮乏,甚至物质方面比非留守儿童还要殷实。但物质上的满足并没有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或者长辈所预期的那种幸福,反而滋生出诸如花钱大手大脚、浪费、过度奢侈、攀比等不正确的消费观,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并无益处反倒弊端百现。与此同时,物质的相对丰足与情感的缺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相当孤单的,由于精神情感得到的关注极少,很多情况下使得孩子内心的想法无处倾诉[4]。由此极易带来的后果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抵触或者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淡漠,在课堂上专门搞恶作剧以惹怒老师,甚至极少数以更加恶劣的行为触犯校规来获得所谓的关注。

3.2两类孩子的外部压力差异

对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可以还发现留守儿童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巨大压力。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表示,一个农村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和评判标准就是通过高考来完成一个鲤鱼跳龙门式的命运转变。与此同时,他们认为孩子在努力之后必须要对家庭的付出有所回报,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其学习。再加之他们遇到任何学习问题都倾向于自己解决,缺少和家人的情感交流,从而会在影响学习的同时产生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3.3两类孩子的社会责任差异

通过访谈和观察及综合调研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较非留守儿童弱,超过90%的留守儿童的愿望没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但75%以上的非留守儿童对社会公共利益很关心,访谈时也发现同样的问题。通过和孩子以及家长老师沟通得出如下分析结论:长期脱离父母的关爱和较少关注使他们逐渐失去关心和关注别人的想法和能力,认为我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更有甚者认为社会欠他们很多东西,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思考别人为什么要为自己做很多,当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感恩情怀。而且,他们与社会相关事宜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晰。缺乏交流和有效的排泄机制让他们显得更加任性和暴躁,有时也会倾向于拉帮结派,借助于群体归属感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并且社会责任感不强会带来很多后续问题使得他们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孩子学习。

4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调访

(1)经过抽样对14家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了走访,大部分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亲戚担当监护人的,他们之中,超过8成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好管”,很多监护人认为孩子不是自己的骨肉,平时管教过严会使得孩子反感,甚至引起其他方面的严重后果,对孩子的父母不好交代。还有爷爷奶奶一般对孩子很溺爱,使得部分孩子长期在溺爱中成长很难管理等等。这一系列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很成问题。超过2/3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在学校学习成绩排名等一些情况了解很少。

(2)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其德育教育存在极大的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孩子成绩过的去,没有闯祸,在他们监护期间能够平平安安自己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交差了,这样的想法普遍存在于监护人之中。这样就会导致留守儿童本来应该从家庭教育得到的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极度匮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前文所说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德育教育的缺乏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成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肯定也会对其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觉得自己只管孩子吃好就行了,很少关心到孩子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讲心里话,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出现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文所诉的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关注问题。这样的结果可以预想到对他们学习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5总结及解决措施

(1)据了解,某地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机制已经开始实施,而“以儿童为本”“和家长”制是这种模式的一个亮点。该模式坚持以留守儿童为工作主体,尊重留守儿童成长规律,避免把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化、弱势化,培育和引导留守儿童成为自强儿童。而该模式的核心是家长,所谓家长是集中社会各界人士,一对一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担当家长,弥补留守儿童在情感交流、生活抚育、教育管护方面的缺位。这就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专业的帮助,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得到及时了解与帮助。

(2)很多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心理老师,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很大。学校是与孩子联系或者说是接触最多的事业单位,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

(3)调研发现,农村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沟通实际上是一种说教,而一些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沟通和教育方式他们很缺乏,有些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何谈实用。“家长其实应该多学习,不是总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讲话,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的真正需求。这样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逐渐建立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对于这样的观点应该通过大众传媒方式传达给家长们,以期对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问题有所裨益。

(4)关于在广大留守儿童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纠正现象远不如溯清源头来的彻底,结合儿童的成长特点、身心状况、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从早期便牢固地站领营地,并使之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信仰的优秀青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我们期待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较好的影响,也期待会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篇6

上述两种研究,一种是定性的,一种是定量的,在图书馆学研究中都很常见。华薇娜曾抽样统计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部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进行比较,发现美国学者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超过定性方法,而国内学者则以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居多。

本文则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定量统计,又有定性分析。

1.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6—2010年间CNKI中优秀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新颖,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4〕,样本量不大不小,适合作为统计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网络图谱分析。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2.数据采集

2.1数据库选择和样本采集

选择2006—2010年CNKI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CNKI的信息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编辑、整合,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其次,据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显示,全国设置图书馆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和研究机构一共有64家,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最后,文献信息都具有半衰期,图书约为5年,期刊约为3年,因图书馆学发展的速度较其他信息科学缓慢了一些,邱均平教授认为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半衰期定为5年较合适,故本文选择2006—2010的五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2样本采集

对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类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得到64所院校、研究机构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2903篇(截止到2011年3月),其中前15名见表1。

从表1可见,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5所院校的优秀硕士论文数都超过60篇,总计为2130篇,占到全部论文的73.37%,基本上与文献信息分散的“二八定律”吻合,说明数据在概率分布上是有效的。经过年限二次检索,得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计1993篇,占到收录论文总数的68.65%。这其中还要进行交叉领域的进一步选择。图中:丄属图情交叉主题的论文;U属图档交叉主题的论文;W属情挡交叉主题的论文;IV属图情档交叉主题的论文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的优秀硕士论文中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单独学科主题的论文,也有两两交叉甚至三者交叉的论文。我们把纯情报学、纯档案学和属于I的范围的论文予以剔除。共得到图书馆学主题的硕士论文820篇,占2006—2010年图情档优秀硕士论文总数的41.14%,见表2所示。

据表2可以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的增长率,并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占图情档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比例。

3样本初步统计分析

3.1样本统计

论文集选定后,从820篇学位论文中提取出每篇的题目及关键词,然后利用WPS表格软件进行统计,得到未经过处理的原始关键词共1887个,出现总次数为3462次,即平均每篇论文约有4至5个关键词。其中出现次数超过10次(包含10次)的关键词共有38个(占总个数的2.01%),总计出现783次(占总次数的22.62%)。所有关键词中频次超过10次的初步统计如下:

                                          

因关键词是非受控语言,在选取的时候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在统计时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关键词用不同语言进行标记,如“博客”与“Blog,,、“图书馆2.0”与“Library2.0”等;二是关键词的语义相同而字面却不一致,如“高校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语义网”与“语义网络”、“公共图书馆”与“省图书馆”等;三是有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没有实际意义,需要剔除,如“图书馆”、“服务”及“模式”等。

第一类问题比较简单,直接将英文的关键词替换为汉语的关键词,再进行统计即可;第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则是根据关键词及文章的标题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或重新拟定关键词,而后将所有的关键词用统一的关键词代替进行统计;第三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直接将关键词剔除。经过分析、替换和剔除后出现次数超过15次(包含15次)的关键词共有22个(见表4),总计出现903次(占总次数的26.08%)。

                                         

3. 2初步分析

处理后这22个关键词共出现了903次,占全部关键词出现总次数的26.08%,符合集中分散的“二八定律”,表明这22个关键词属于高频关键词,能够说明2006—2010这5年间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观察表5,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开放存取、语义网、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均占到关键词总频次的1%以上,尤其是“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出现频次达到总频次的3%左右,表明有关“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属于我国图书馆学硕士选题的热点。在列的有些关键词排名不是特别靠前,如Web2.0、图书馆2.0等,但这些词也表明了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的某种新动向。而一些关键词,如用户、网络环境等,仅从字面上观察无从判断其研究的确切方向,但在后面通过共词分析和组配后可发掘其中隐藏的信息。

4.多元统计和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通过初步统计分析得到一些简单、明显的结论,这还不够,因为每个关键词都是孤立的、分散的,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运用共词分析法可以将关键词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获得论文的主题方向。这里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抽取代表图书馆学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高频关键词,也就是表6中所列关键词;二是统计关键词在论文中两两出现的累计次数,组成共词矩阵;三是绘制代表关键词间关系的点线图,揭示高频关键词间的联系;四是对绘制的点线图作进一步分析。

4. 1建立共词矩阵

通过先前的建立“标题一关键词组数据库”,对820篇学位论文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词间的两两统计,得到一个共词矩阵(部分数据如表5所示)。共词矩阵为一对称矩阵,两关键词相交的数字代表其一同出现的论文的篇数,如“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相交的12,表明有12篇论文同时使用了“高校图书馆”和“用户”这两个关键词。

4.2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

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是共词分析的关键所在,对图谱中“点”、“线”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研究的热点及各研究主题之间的微观关联。

4.2.1绘制高频关键词间的“点线图”

高频词间的点线图原型来源于陈超美博士的“QteSpace信息可视化,,〔,根据共词分析得到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矩阵,用大小不同的点来代表出现次数不同的高频关键词,用粗细不同的线来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这样就形成一个高频关键词之间关系的网络图谱(见图3)。

图中:1信息资源;2高校图书馆;3用户;4知识管理;5数字图书馆;6评价方法;7本体;8信息服务;9公共图书馆;10个性化服务;11开放存取;12语义网;13信息检索;14知识服务;15知识产权;16Web2.0;17网络环境;18数字36422点线图分析可以看出图中较大的点为信息资源、高校图书参考咨询;19知识组织;20危机管理;21图书馆2.0;22图书馆员。馆、数字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关联紧密的有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与高校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用户、信息服务;与数字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知识产权;与公共图书馆关联紧密的为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与图书馆20关联紧密的有Web2.0和信息服务。从个别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的点最大,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高校图书馆,二者之间具有最强的联系,表明有关信息资源的研究最主要是关于高校图书馆方面的;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虽然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是二者所联系的其他关键词并不是最多的,说明有关二者的研究在主题的散布上并不是最广泛的。也有个别关键词比如危机管理,与其他关键词发生极少关联,表明所代表的选题比较专门,研究领域狭小。

5.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分析

通过对CNKI中图书馆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关键词的词频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图谱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取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

一是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成为研究热潮,图书馆学研究顺应了这个潮流。硕士研究生们也在思考如下问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挖掘,参考咨询及知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服务创新,以及馆员知识共享,等等。

二是高校图书馆研究。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量一直是稳中有升,它承担着整个图书馆界新管理理念的引入、新技术应用、新服务方式试验等的重任,因此,有关高校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这也在图书馆学硕士论文中体现出来。

三是和谐诉求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时下,和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诉求,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也不例外。和谐社会讲究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对外服务则提倡读者第一、读者至上,对内管理则应以馆员为本。只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让公众满意,只有其内部管理让大多数馆员满意,图书馆建设才能谈得上和谐。而如何让公众满意,如何让馆员满意,如何让图书馆成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中心这些重要议题,仍然将吸引众多学子的研究目光。

四是法治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数字化浪潮中,几乎所有图书馆都无法回避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包括:特色资源的优先数字化,所需关键数字资源的外部采购;数字图书馆如何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免费使用的关系问题;如何组织数字信息资源,以便于检索利用,等等。

篇7

中图分类号:U67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15年8月12日23时30分许,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严重事故。可见化学品发生火灾爆炸,对人命财产安全及环境污染影响巨大。这则事故教训深刻,更启发我们从事海洋工程相关技术人员对海上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应特别重视船舶的消防安全。甲板泡沫灭火系统作为海上化学品液货船消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部门在检验时应充分认识化工船所运输的化学品的危险性,并对该类船舶的甲板泡沫系统设计、建造检验以及营运检验过程中多加关注。本文主要从化学品的危险性、甲板泡沫灭火系统的相关规定以及检验要点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与介绍,以便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借鉴与参考。

二、化学品液货船的危险性

化学品船运输的货物多是可燃危险品,运送这类货物的船舶都存在着有火灾爆炸的危险性。水上运输化学品其他方面的危险性有毒性、腐蚀性、反应性、污染性、低温、高温和高压等。

三、货物区域固定式甲板泡沫灭火系统相关规定分析

1 泡沫液种类

泡沫液品种很多,有普通泡沫液、抗溶性泡沫液等。由于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所装液货中许多是醇、醚、酮、醛、酯类等水溶性物质,对这些水溶性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果用普通蛋白泡沫是难以扑灭的。而抗溶性泡沫不但具有普通蛋白泡沫的效能,可扑灭油类及非水溶性有机物质火灾,而且可以有效地扑灭醇、醚、酮、醛、酯类等水溶性物质的火灾。因此,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货物区域固定甲板泡沫系统,应使用抗溶(乙醇)性泡沫液。

2 固定式甲板泡沫灭火系统的要求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输送泡沫的装置应能把泡沫输送到整个液货舱甲板区域,并且能把泡沫送到假定甲板已经破裂的任何液货舱。甲板泡沫系统应能简便、迅速地操作,系统的主控制站应设在货物区域外的适当位置,并应邻近起居处所,以便受保护区域万一发生火灾时能易于到达和操作。

2.1 泡沫溶液的供给速率应不小于下列规定的最大值

(1)按液货舱甲板区域的面积,每平方米为2L/min。液货舱甲板区域面积是指船舶的最大宽度乘以液货舱处所范围整个纵向长度;

(2)按具有最大水平截面积的单个液货舱的水平截面积,每平方米20L/min;

(3)按最大的泡沫炮所保护并完全位于该泡沫炮前方的区域面积,每平方米为10L/min,但应不小于1250L/min,对于4000载重吨以下的船舶,其泡沫炮的最小能量应经主管机关同意。对于4000载重吨以下的船舶,泡沫炮的最小排量应为1000L/min,供给速率至少为每平方10L/min。

2.2 泡沫溶液的需求应满足下列要求

应提供足够的泡沫原液,以保证在使用按上述规定的最大的泡沫溶液供给速率,确保产生泡沫溶液至少能持续30min。由固定泡沫系统提供泡沫炮和泡沫枪喷射的泡沫溶液。每具泡沫炮的排量至少应为上述所要求的泡沫溶液供给速率的50%。对于任何泡沫炮的排量,按该泡沫炮所保护的甲板面积计算,此甲板系完全位于该泡沫炮的前方,每平方米至少为10L/min,这个排量应不小于1250L/min。对于4000载重吨以下的船舶,泡沫炮的最小排量应为1000L/min,供给速率至少为每平方10L/min。

2.3 泡沫炮、泡沫枪射程与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从泡沫炮到其前方的保护区域最远端的距离应不大于该泡沫炮在静空气中射程的75%。在尾楼前端的左右两舷或起居处所面向液货舱区域的左右两舷,应装设一具泡沫炮和泡沫枪软管连接接头。泡沫枪应能在消防作业中操作灵活,同时,该泡沫枪应能覆盖泡沫炮保护的屏蔽区域。任何泡沫枪的排量应不小于400L/min,且在静空气中的射程应不小于15m。每艘船舶所配备的泡沫枪数量应不小于4具。

2.4 泡沫总管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泡沫总管出口数量和布置应能使至少从两具泡沫枪喷出的泡沫直接射至液货舱甲板区域的任何部位。任何泡沫炮前方的泡沫总管上应设截止阀,以隔断总管的破损管段。当消防总管成为甲板泡沫系统的组成部分时,在消防总管上也应按此规定设置截止阀。按所需输出量操作甲板泡沫系统,应能使得按所需压力从消防总管同时使用最低所需数量的水枪。设有船首或船尾装卸装置的船舶应额外设置1具符合要求的泡沫炮和1具符合要求的泡沫枪。额外的泡沫炮应设在便于保护首、尾装卸装置的部位。货物区域前或后的货物管路区域应由上述泡沫枪予以保护。

四、甲板泡沫系统检验常见问题探讨

1 甲板泡沫系统设置问题

在日常检验过程中,发现个别500总吨以上4000载重吨以下的化工船虽然装设有甲板泡沫系统,但该灭火系统上仅设有泡沫枪而未装泡沫炮。而对于部分小于500总吨国内航行散装化学品液货船甚至没有安装固定甲板泡沫系统。这是船舶设计人员在设计建造时仅参照《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中对液货船的消防要求,而未注意到《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根据《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相关规定,只要是国内海上航行的散装化学品液货船都应安装规定固定泡沫灭火系统及泡沫炮、泡沫枪。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检验人员应要求船方重新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图纸,补装满足要求的固定泡沫灭火系统及泡沫炮、泡沫枪。

2 泡沫液种类问题

化学品液货船的泡沫液一般选取抗溶性泡沫液(抗乙醇泡沫液),检验中经常发现部分化学品液货船加装的泡沫液的种类及容量与图纸不一致,甚至有时发现泡沫液过期未及时更换。这就要求船舶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要仔细核查船舶甲板泡沫灭火系统泡沫液种类,必要时核查船舶设计图纸。同时还应注意泡沫液的有效期,我国生产的抗溶(乙醇)性泡沫液有效期一般为2年。

3 甲板泡沫系统泡沫柜及管路安装问题

检验时发现个别部分化学品液货船液货区域的泡沫总管与消防总管未分开设置。泡沫炮前方的泡沫总管上未设置隔离阀,在管系破损时不能有效隔离。泡沫柜上未安装透气管、液位指示器及注入管,透气管上未安装截止阀,比例混合器规格与计算书中不一致甚至锈死。在尾楼前端的左右两舷或起居处所面向液货舱区域的左右两舷未装设泡沫炮和泡沫枪软管连接接头。配备的泡沫枪的数量少于4具等问题。

4 泡沫原液容量及泡沫泵计算问题

检验过程中发现部分化学品液货船在设计时泡沫原液容量仅按照《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的要求进行计算而未参照《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中的要求进行计算,这样就造成泡沫原液容量不能有效扑灭火灾。还有些船舶用消防泵兼用泡沫泵,在设计中仅计算消防泵的规格,由于目前规范体系中对是否能兼用未作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部分化工船没按照《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中的规定对泡沫泵的排量及压头进行单独计算。因为《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中对泡沫泵规格的计算与《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中对消防泵规格计算完全不同,这样就造成使用泡沫时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检验人员在检验时应重点关注此类问题,必要时重新要求对泡沫液容量及泡沫泵进行计算,并增加泡沫柜容量、更换主消防泵或加装泡沫泵的方法予以解决。

5 船上人员操作及培训问题

在固定甲板泡沫系统检验时有时发现部分船舶无固定船员对该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保养,船员不会操作或操作不熟练,无甲板泡沫系统操作说明书。检验人员应协助船方加强对船员消防知识的培训及宣传,制定详细的操作说明书及应急预案。

以上问题有的是船舶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忽视,有的是检验人员对相关法规、规范理解的不到位,造成船舶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求我们检验人员在检验化学品液货船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充分理解我国相关法规、规范及公约的要求,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结语

本文主要对国内航行散装化学品液货船固定甲板泡沫系统从危险性、灭火系统的相关规定以及检验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并在文中针对目前法规体系与实践中比较薄弱或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介绍,以便为船舶设计单位、船舶修造厂、航运公司以及船舶检验机构等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篇8

        一、把握专业职业能力的“四个特征”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篇9

1 文献回顾

近年来,关于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西药成份的事件时有报道。王丽等[1]在1997~2001三年间通过TDM陆续检测出患儿服用的“纯中药抗癫痫药”中含抗癫痫西药成份达45例,有的已达到中毒血药浓度;阚周密等[2]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40例仅服抗癫痫中药患者血中丙戊酸(VPA)、卡马西平(CBZ)、苯巴比妥(PB)、苯妥英钠(PHT)存在的种类及浓度时,发现所有患者的血中均测出1~4种化学药品;邹明等[3]对30例患者服用23种抗癫痫中成药后进行抗癫痫西药的血药浓度测定,共检出含西药成分的有20种(占86.9%)。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足以看出问题存

作者简介:汪 洋(1982.11~),男,药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Email:cattop3211@qq.com。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通常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包括苯巴比妥(PB)、苯妥英钠(PHT)、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VPA)。其中,又由于苯巴比妥价廉易得、广谱高效等特点,被利用掺假的情况最为常见。这些抗癫痫西药的治疗窗都比较窄,一旦药物过量就容易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通常需要在TDM下使用。虽然目前关于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所引起的药害事件的报道还相对较少,但是其危害性非常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高度的警觉。

2 成因分析

2.1 商业利益的驱使

某些不法商贩或个体诊所,为了使自己的中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获取巨额的经济利益,不惜以身试法,通过非法添加西药来取得暂时的显著疗效。

2.2 患者用药观念的影响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中药治本,西药治标”、“中药没有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同时,癫痫又是一种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症状的慢性疾病。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自然希望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尤其是对于儿童癫痫患者,其家长往往担心长期使用西药会对患儿的身体、智力发育产生影响,相对而言,更倾向于选择所谓的“偏方秘方”、“纯中药制剂”。有调查分析显示,患者选择抗癫痫中成药的原因依次为:觉得中成药不良反应少、西药控制不佳、听信媒体广告宣传、听人介绍[3]。某些不法商贩正是利用人们的这一观念,大肆宣传其产品的无毒无害、功效显著,实质是在中药制剂中暗自添加西药成分,蒙骗患者。

2.3 监管难度较大

该类非法添加西药的中药制剂多为个体诊所的自制产品,生产数量较小,市场流通较少,不易被药监部门发现。甚至有的将西药成分添加到胶囊壳或是随赠食品中,以此来逃避药检部门的检验[4]。同时,我国现行的药品检验标准(《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卫生部药品标准等),并没有关于判定中药中是否添加化学成分的内容要求,药检人员只能凭经验判断,难免疏漏[5]。在检验过程中,也往往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相互干扰较大,不能很好地判定是否存在添加西药的情况。

3 危害性

3.1 违背了癫痫的药物治疗基本原则[6],对患者抗癫痫治疗不利

违反按照癫痫的发作类型来选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 AEDs)的原则。各种抗癫痫西药所适用的癫痫类型不完全一样,如苯妥英钠对强直阵挛性发作疗效好,为首选药,但是对失神发作无效;苯巴比妥也作为强直阵挛性发作首选药之一,对复杂部分性发作也有效;卡马西平主要作为复杂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丙戊酸对失神性发作疗效最好[7]。抗癫痫中药制剂中添加化学药品只是以暂时地控制患者发作为目的,根本谈不上按照患者的发作类型来科学选药。患者使用这样的药物治疗,即使能短期内控制发作,但对于长期治疗和预后也会不利。

不能实现长期规则地用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是保证抗癫痫疗效的基本条件[8]。该类非法添加西药的中药制剂,给药方法简单粗糙,给药剂量极不准确,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根本没按照公斤体重、体表面积等科学计算给药量。同时,该类药物多为自制产品,其装量差异以及西药成分的含量均匀度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如果一种中药制剂中添加了多种西药成分,西药成分之间可发生相互干扰,影响机体代谢。因此,患者在使用这类非法中药制剂过后,往往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对癫痫控制不利,也容易出现药物中毒现象。

违背了单药治疗、合理多药治疗的原则。单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则,只要选药合理、用量得当、规律用药,单药可使60%~75%的癫痫获得满意控制[8]。只有在单药治疗证明无效时才可以考虑多药治疗,以不超过2~3种为宜。该类非法中药制剂中往往添加有多种西药成分。阚周密等[2]发现40例仅服用抗癫痫中药的患者中,90%的患者血中测出2~4种化学药品。这种盲目地、毫无指征性地联合使用多种抗癫痫西药,容易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影响血药浓度,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利,更可能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例如苯妥英钠与丙戊酸钠合用时,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的竞争作用,需要经常监测血药浓度;苯妥英钠与卡马西平合用,可通过诱导肝药酶而降低卡马西平的血浓度;丙戊酸钠与苯巴比妥合用可使后者的代谢减慢,血浓度升高;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合用,由于后者对肝药酶的诱导而使二者的血浓度都降低[6]等。对于三种或四种抗癫痫化学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更加错综复杂,血药浓度的变化更不易判断。另外,化学药物与中药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目前了解得还不多,也可能产生新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西药的做法,既违背了癫痫药物治疗的原则,也为人们的用药安全埋下了隐患。

不能合理掌握AEDs的停用时间。治疗原则要求AEDs的停用过程要缓慢,一般需要0.5~1年。患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服用该类含抗癫痫西药的中药制剂可产生耐药性,并且容易形成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可出现撤药综合征,甚至促发癫痫持续状态。

3.2 对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

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服用该类含抗癫痫西药的中药制剂后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患者对苯巴比妥过敏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以及哮喘等,甚至可发生剥脱性皮炎[6];卡马西平的过敏反应虽不常见,但可发生严重的反应,如周身性红色斑疹等;苯妥英钠过敏综合征表现为从皮疹伴发热到暴发性致死性剥脱性皮炎、血管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9]。患者服用这类非法中药后,一旦出现上述过敏反应的症状,又由于对过敏源药物未知,对医生的及时诊断和抢救都极为不利。

使用该类“中药”的患者在转院治疗后,接诊医生往往由于不知情,可能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而产生急性中毒事件。苯妥英钠血药浓度超过20 μg/mL时可出现眼球震颤,超过30 μg/mL时出现共济失调,超过40 μg/mL便会出现嗜睡、昏迷等严重的不良反应;苯巴比妥血药浓度超过40 μg/mL即可出现毒性反应,急性过量时可表现为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的抑制[6];卡马西平过量可诱发震颤、激动及反射改变,随后意识障碍、高血压及昏迷[9];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超过120 μg/mL也可致明显的不良反应[10]。陈赛贞等[11]就报道了3例患者服用抗癫痫西药合并“中成药”中毒的案例。

可干扰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服用该类非法中药的癫痫患者,如果再接受其他疾病的临床检验,可能由于血中的抗癫痫西药的干扰作用而使检验结果呈假阳性或假阴性,如苯妥英钠可使血中游离的甲状腺素浓度减低,使甲状腺功能试验不准确;卡马西平可使血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测试值升高等[6]。又由于对西药成分的未知,这种干扰是很有隐蔽性的,医生往往不能判断,容易导致误诊的发生。另外,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作为强的药酶诱导剂[12]也可影响其他治疗药物的代谢,对其他疾病的治疗不利。

成本效果比值较高,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市场上该类非法添加西药的中药制剂的平均费用远较国产一线抗癫痫药物贵,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其治疗的不科学性,其总体控制率远低于癫痫期望的70%控制率[3]。患者使用该类非法中药后,往往是疾病既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又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抗癫痫治疗信心。

损害了中药的声誉。中药治疗癫痫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明确的科学依据,其免疫调节、清除自由基、调节脑啡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及神经递质等多种作用对癫痫都有一定疗效[13]。但是,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药的声誉,对于那些我国长期传承下来的原本对癫痫有效的中药方剂的发展也产生了更多的无形障碍。

4 对策

药监及司法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4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4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1条关于制售假劣药品的有关规定及处罚措施,应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和对该类不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对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鉴别检验。目前文献报道的相关鉴别检测方法较多,通常是多种鉴别方法的联合使用,多种证据来联合判定抗癫痫中药中是否添加有化学药物。例如:潘霞云等[14]利用HPLC(二级管阵列检测器)对“抗癫痫纯中药制剂”中的苯巴比妥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薛恒跃等[15]利用专属性化学鉴别实验、薄层色谱和HPLCMS联合鉴别中药制剂中添加的苯巴比妥;另外有通过TDM监测来侧面证明中药中添加化学药品的报道[1-3]。这些检验方法通常耗时较长,成本较高,对于缺乏高端仪器设备的基层而言,不易接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为简洁实用的检测方法来为基层服务。对有条件的检验机构,鼓励使用更加先进的检测手段,主动增加检验项目,对高度怀疑非法添加有化学药物的抗癫痫中药采取重点检测,加大对这种不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对癫痫患儿及其家属的用药教育,使他们逐渐改变用药观念,认识到中药也是有毒副作用的,不要盲目从医。无论是选择中药还是西药抗癫痫,都应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科学的治疗。在面对不法商家的夸大宣传的时候,能提高警惕,增加防范意识,加强对这类不法行为的辩别能力。同时,在癫痫治疗期间,医生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对怀疑使用了该类非法中药的患者要进行TDM监测,避免重复用药的发生。

鼓励抗癫痫中药制剂的研究,提高中药疗效,使我们的国宝中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总之,抗癫痫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用药安全,需要医生、药检、患者家属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不法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 丽, 徐中西. 口服“纯中药”患儿的抗痫西药血浓度监测[J]. 儿科药学杂志, 2005, 11(3): 12.

[2] 阚周密, 曹云鹏, 董亚珞.中药中抗癫痫化学药品的血药浓度检测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9): 855856.

[3] 邹 明, 胡蓓蕾. 抗癫痫中药制剂内西药成分的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24): 34063407.

[4] 肖 敏, 万国勇, 方翰林.对中成药内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几点思考[J]. 中国药师, 2006, 9(8): 771.

[5] 高华敏, 李秀明. 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有关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J]. 淮海医药, 2007, 25(2): 165166.

[6]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S]. 2005: 330.

[7] 李 端. 药理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16119.

[8]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8601861.

[9] 孙定人, 齐 平, 靳颖华. 药物不良反应[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85395.

[10] 江明性. 新编实用药物学[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31.

[11] 陈赛贞, 林 中. 通过TDM分析3例抗癫痫药合并“中成药”中毒[J]. 海峡药学, 2003, 15(4): 6667.

[12] 陈新谦, 金有豫, 汤 光. 新编药物学[M]. 1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6.

篇10

1 文化认同对于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人对集体文化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自愿融入。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是对一种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认可。文化与价值之间联系密切,价值通常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才能有效地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一个社会形成价值观,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个体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价值认同对文化认同的至关重要,在实现前者的基础上后者才可以真正被实现;反过来,自愿的接纳和支持某种文化,才会有文化自信,然后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是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也会帮助个体强化价值观。真正有意义、有效果的价值教育必须必须以认同为基础,帮助个体融入群体,形成对文化的自我认知、和选择。如果缺乏文化认同,价值观教育很难进行。

2 新媒体促进主流文化传播

利用新媒体促进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从而在诸多文化冲击和思想交锋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和统摄力。

首先,在国际层面上,新媒体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可以增进海外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在互动过程中,逐步修改及塑造其身份和利益,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帮助其抵御海外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自信心。此外,通过新媒体,也可以将中国现代化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展示给全世界,增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认同,从而有利于掌握时代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其次,通过新媒体与主流文化在国内的互动,使国内民众更容易深化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有助于增进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3 新媒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被解构,从而也令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改变。新媒体以其传播多渠道、接收多形式的特点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建构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空间,开启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的文化交流模式。其承载的丰富文化资源以及共享平台给主流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并以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愈发深刻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在互联网社会中传播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也对文化进行了再创造,成为信息处理和发散的中心。在今天文化交流高度密切的环境下,使用新媒体来创建和拓宽一个思想共通的空间,给了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增加认同感一个平台。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新媒体,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在随时随地进行,人们接受巨大的信息量,文化对其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以提供一种虚拟空间和增强现实的文化影响为翼,以本土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为思想来源,以图像、文字和音频为话语形式,提供全景和更灵活的互动环境,从而逐渐塑造一种新的话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进行文化活动的条件和场所,激起大学生表达情感和诉求的欲望,促使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化参与行为,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调整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构,形成和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而且凭借其动态化、多重化、个人化和自我反省的性质,双向互动、自由点播和去仪式化的特点,进一步推动文化认同从物质内涵向形式内涵、从外显认同向内因认同转变,进而推动大学生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塑和增强。

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更好的连接了本土文化空间和全球文化空间,不仅传播了本土文化,也使大学生更易接触到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使得大学生的文化身份更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也使大学生更易接受这种方式下宣传的本土文化,引起文化共鸣和增强文化认同。

4 利用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得到加强,包括简历特定的网站,运用多种教育渠道,社会舆论,以及完善的社会机制等途径以弥合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动平台动态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启用网络互动平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力。

篇11

一、妥善解决食堂从业人员待遇和食品配送费用等地方责任问题

各地要按与就餐学生人数之比不低于1∶100的比例足额配齐食堂从业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工资、社保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不得挤占学校公用经费和营养膳食补助资金。各地要将因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而新增的食品配送等经费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确保每生每天3元钱的中央膳食补助资金全部“吃”进学生嘴里。

各地要严把食堂从业人员入口关,严格执行定期体检和持证上岗制度,体检合格方能上岗。每学期至少要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一次业务技能和食品安全培训,每人每年接受培训累计不得少于20小时。学校每年要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2次以上(含2次)考核评议和1次健康检查。体检不合格、有精神异常现象、有不良行为、服务态度评议连续两次为较差的,应予以辞退。

二、优先解决好699个国家试点县学校食堂建设问题,尽快实现学校食堂供餐

学校食堂供餐是目前最受学生欢迎、较为安全有效的供餐模式。各地要从学生利益出发,加快学校食堂建设,尽快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其他供餐模式。国家试点地区学校食堂建设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对中央资金的安排要严格落实“两个90%”的要求(中央补助资金用于国家试点地区的比例不低于90%,用于学生食堂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90%)。要加强领导协调,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尽快开工建设。要实行“倒排工期”、进度月报和问责等制度,保证按时竣工交付使用。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试点地区学校原则上应由学校食堂供应正餐。

三、严格落实食品采购“四统一”等工作制度,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

一是大力推行大宗原材料“四统一”政府采购。各县要在政府统筹下,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对粮油等大宗原材料实行“四统一”政府采购,即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运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采购质量,从源头和过程上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努力实现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食品的目标。

二是严格执行供餐“黑名单”制。各地要完善供餐、食品原材料供应企业(单位)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准入门槛,落实供货商评议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评议,评议不合格、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单位),要列入“黑名单”,坚决予以清退,禁止其再以任何形式参与学校供餐等相关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膳食委员会作用。各地要督促试点学校建立健全膳食委员会,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有效运转。确定供餐模式、供餐单位和配餐食谱,要征求膳食委员会意见;学校食堂日常管理、原材料采购、饭菜质量评议和食品卫生安全等工作,要请膳食委员会参与,使之成为沟通学生、家长与学校管理层的桥梁。

四、严格落实实名制和公开公示制,有效防范资金安全问题

一是严格落实实名制信息管理。目前,实名制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上线投入使用。各地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和信息管理要求,对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坚决防止虚报、冒领营养改善补助资金行为。

篇12

一、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转制的科研机构,从1999年7月1日起,单位和个人按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分别以1999年7月的工资总额和个人缴费工资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1999年7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

二、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

(一)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对有事业费的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所在城市1999年7月企业人均养老金标准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与原待遇标准的差额部分由原单位用事业费或自有资金支付;没有事业费的单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标准支付养老金。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二)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为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在5年过渡期内,按照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其差额部分(以下称待遇差),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其中,1999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90%;2000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70%;2001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50%;2002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30%;2003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10%;2004年7月1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该项补贴。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核定补贴标准时,企业平均基本养老金按所在城市1999年7月的标准计算;事业单位离退休金以1999年7月本人缴费工资为基数计算,一次核定后不再变动。

(三)转制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按照规定执行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三、组织实施及管理

(一)科研机构转制后的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经贸委、科委、财政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密切配合,加强协调,使转制科研机构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工作平稳过渡,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篇13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科学。在政府部门、学术领域、日常生活、公司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都会用到统计[1],它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数学、经济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有机结合,需要数学作为统计分析理论的基础,经济学作为背景,统计方法作为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应用实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基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学生普遍感觉复杂难懂。复杂难懂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理论较为难懂,听不明白;二是听得明白,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三是听得懂,题也会做,但实际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成为一种趋势[2]。本文将谈谈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统计学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想法。

一、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让学生听得懂

统计学课程的理论部分会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复杂的运算,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课程要求,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扎实,他们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于概念性的文字,图形,例子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充分利用色彩、图形,声音等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而对于公式的推导及运算则用投影幕布旁边的黑板加板书进行说明。板书可以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维推导数学公式及步骤计算,在板书的同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3]。这样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的优点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后,关于教学内容的复习,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补充分享知识,解答疑难,针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成5至15分钟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线浏览、下载。这样“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查找学习,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实时远程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答疑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学生也可以将有疑惑的问题及时拍下图片,发送给老师及时解答,提高复习效率。

二、案例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有用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是统计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习的理论部分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4],让学生学以致用。案例部分教学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用PPT呈现案例,以及具体演示统计软件如何实现分析数据的过程。教师所选的案例要紧密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做到经典例题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知识点和相关问题相结合,使得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经典例题可以让学生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实际的案例应用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用处,让学生对统计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从而学习起来更主动。针对一些特别的或者热点的案例,还可以制作出5至15分钟的“专题实例讲解”视频,通过移动客户端与学生分享交流,感受到统计学的“无所不在”。如一段关于“统计学在汽车销售中的应用”,讲解销售人员如何根据以往销售得到的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的客户人群不同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汽车的销售量和对不同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实践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怎么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统计学应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后,若不着手实践活动,当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不知如何解决。只有多开展一些统计学的科研活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5]。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做市场调查,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师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得出结论,然后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渠道获取有效数据是应用的难点之一。现如今的手机客户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如果将信息推送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如“基于网红营销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购买力影响分析———以桂林高校为例”这一类型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则可以以大学生所在地区为例,展开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进行抽样后,网络问卷可以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上进行推送。相比较于单纯地发放纸质问卷,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要更节省人力、物力,得到的数据同样具有合理性。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地将移动互联网融入课程教学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在未来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更多地改革和创新。本文提出了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想法,以后要更进一步地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刘艳萍 戢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2]郑玮.“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2):130-1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