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艺术课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35-02
艺术赏析课程已成为多数高校的必修公共课程。这种现象表明,无论学习者的能力大小如何,学历高低不同,普通高校教育中的美育也是不可缺少的。自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及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从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实施,一系列的实施方案都明确了一个指导方针,那便是国家在普及美育教育的道路上已经逐步走上正轨,而不仅限于喊喊口号,从真正意义上搬上了教育日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的美育教育基本内容都以“赏析”为主。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它既是对艺术作品或文物等的鉴定和欣赏,也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如何利用艺术公选课程提高教学目标的预期结果,必须改进现存问题。
一、高校艺术赏析课程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程教材选用问题
各大高校现在普遍存在公选课程没有教材的状态,学生每节课只是凭借耳朵去听、用笔去记,永远达不到提高审美情趣的效果。当然,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采用多媒体一课制的模式在当下更是普遍,一周一节的公选课程变成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实际效果的一周一影片的电影院。没有真正的政策来约束教师本节课要上什么、有什么教学目标、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付,学生更加有恃无恐。教学效果每况愈下成为常态化发展趋势。所以,高校公选课程教材配备是一项重要环节。教材的使用是促使教师有目的地教学、学生认真学习的基础。而教师积极关注国家规划教材和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则有利于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与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
2.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经常听到学生口中议论某某教师教得如何,可见教学不能总是一味地“填鸭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很新颖、接受能力更是高于前辈。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对高等教育失去兴趣,从而导致旷课挂科率直线上升。所以,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过去,而应该在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由知识传授型向多元立体化的转变,实现融技能、鉴赏、现场展示相结合的多元立体教学格局。对较高水平的学生,还可展开研究性教学,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创造条件,让教学内容保留着那份对求知者的新鲜度。
3.提高师资素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现在基本启用大学评师系统,学生可以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师德、管理能力等全方位进行测评。当然,测评不能完全地反应出真实的水平,但结果也引人深思。什么样的教师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必然是新颖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受教育者,课堂外的德行也能够影响大部分学生,这样的传道授业者才真正吸引学生。所以,教师业务德行的精良与优秀,是培养出合格、优秀人才应具备的重要前提和必要的条件,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正常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大学开设艺术赏析公选课程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艺术赏析课,让学生感受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早在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即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时代(两千余年前),距今6700年至7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就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就已经具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当代,这种历史悠久的审美思想与观念,正与所谓的非主流、三俗思想、病态美等针锋相对。笔者并不否认,当代的艺术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但研究表明,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利弊失调严重(弊大于利)。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美、创造美,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多综合性大学也是基于此类原因开设了必选的审美公选课程。
2.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
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初民的美育手段。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在古希腊时代,科学、哲学、艺术是不分家的,艺术与哲学成了开路先锋。高校开设艺术赏析课程,就是把艺术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刺激他们面对新生事物提升相应的热情和敏感度。此外,高校艺术公选课程选课系统中,选课学生多为艺术系之外的所有系科。这种现象表明,人们都愿意主动认识美。原因在于美育使人的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缓解心理压力,放松心情,促进感情丰富,思想积极向上,消除学习中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扩展提供了条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今,艺术赏析课的教学任务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审美意识得到深化改善,从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区分出其中美的涵义,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灵性。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艺术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标准有机地融入普通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对艺术的价值、审美标准做出正确的判定。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产生着强烈的碰撞,如何对当前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审美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修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主,以“审美艺术教育”为切入点。
3.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通向成功的前提。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的价值有着独特的见地,可以积极对待周围的事物,正确地调节自身的行为及活动方向,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结合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让学生通过学习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依此深入思考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追求。通过高校艺术公选课程中美的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美的作用及美存在的价值,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地慢慢给受教育者灌输美的更深层面――人心美德的无形美。要利用教师的情感输出,真正感召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这种德育渗入式的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2009年某高校的艺术赏析课程中讲到影视作品分析一节,教师让学生例举优秀影片,他们却提到当下的一些恶俗电影,认为是优秀作品。在此情景下,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的欣赏思路、提高受教育者的赏析水平至关重要。教师不能一概否认学生的举例,否则他们会难以接受。因为,别人眼中的恶俗、低俗作品,在学生心目中已成为优秀的成功作品,说明他们的内心世界及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存在问题。对此,这节艺术课就不能简单传输美的鉴赏理论知识了,应该有针对性地深入挖掘美的更深层次,真正改变学生对美的感悟,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
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有明确规定,但很多高校表示,若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装不下。同时,课程内容是否科学,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难题。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各高等学校可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戏剧鉴赏”、“戏曲鉴赏”、“民间艺术赏析”等。“从一般要求讲,限选课和任选课开得越多越好,以便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要开齐8门限选课,院校会花费很大精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受重视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受学生欢迎,但不受领导重视,成为“鸡肋”。“当今高校里发生的负面的、消极的、恶性的事件,可以说很多都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相联系。由于认识问题,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一些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工作中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存在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而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各高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艺术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例如:一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程的湖南某高校教师举例说,自2005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以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已经超过4800多人。从反馈情况看,只要能给学生们提供走近交响乐的机会,人人都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一份针对全国6所高校大学生喜好音乐情况的调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问卷看,喜欢简谱的占89.8%,喜欢五线谱的占10.2%,喜欢中国音乐的占80.2%,喜欢外国音乐的占19.8%,喜欢声乐的占68.4%,喜欢器乐的占31.6%。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这些学生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仅占0.5%,但普遍喜爱音乐。另一项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然而,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哪一样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就抓紧哪一样。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效果,所以许多学校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施舍缺乏
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少,教学设施严重缺乏。一方面各个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或者写写画画,不需要好的条件或设备。另一方面,就是对艺术教育给以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艺术类器材、材料确实也很昂贵,使得学校在艺术教育投资上舍不得,从而教学设施跟不上,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师资匮乏。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非专业化。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以下两类人才组成: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有的学校还聘请校外的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自己校内的老师为主。由于缺乏艺术实践搞人文科学的老师从事艺术教育一般往往是开设公开选修课,讲理论的比较多,并且所有的理论性欣赏课基本上都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学生预想的那样生动、丰富,使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逐渐消失。
三、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精神等。而决不是单纯的传授和训练艺术技能,重点也不是增长知识、增强人的道德水准,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感知、欣赏、实践来培植和丰富人们心灵的一个过程。另外,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艺术活动本身也就是知觉思维活动。由于艺术往往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因此,艺术教育能有助于年轻人去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什么要一再的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是因为没有那个教育课程可以像艺术教育一样,既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又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学习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学习,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全方位的使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
我院在历经升本、更名及办学定位调整之后,学校更应该坚持崇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还固守那种滞后的大学艺术教育思想观念,必然会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残缺’和‘审美情趣淡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质’,使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公共’和‘艺术’的两个属性,包括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专业学习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2、传统文化是书刻形体艺术的思想渊源
如果只是强调某一个方面,就造成了“失和”。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事物的真善美,进而上升为对人精神的升华,增加作品的文化附加值。书刻形体艺术,正是结合各种材质、形式和功能,艺术的再现“和”之魅力,将自然、科技、物质、精神等集合在多维的立体形体艺术中。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一个国家或民族伴随历史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人伦、艺术、制度和观念等都是体现在文化之中的。设计也是文化的一个门类,因为根据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设计艺术的发展。很多艺术大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无不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着文化精髓,寻找着灵感,以此激发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文化与艺术精神强调“人本主义”,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以及感化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老庄思想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也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唯美、求是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传统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向发展的结果,它们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达情感的工具,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对现代设计艺术产生影响。儒家的审美标准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和”体现着艺术的包容性、多样性,把“和”的观念体现在形体工艺之上,也体现出了形式与功能的和谐之上。
3、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笔者认为那就是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的思维模式。黑格尔的朴素的辩证的对立统一规律,说明了对待一个事物要看到它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它的消极方面,辩证的进行传承、吸收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形”、“神”、“意”,表达的是含蓄和内敛,体现出一种意蕴,传统是意;现代设计主张个性、时尚和潮流,表达的是张扬和个性,突显的是视觉冲击,现代是形。因此,对待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要重在继承与弘扬民族精髓的内在精神,进行创新、深化和挖掘发展,使其传统元素变为现代设计的创意点和启示点。那么,如何实现书刻形体艺术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呢?要使中国的书刻形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和发展,就必须要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形、展其意和传其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对矛盾体,通过书刻形体艺术对立统一成一体,实现完美的传承与创新,演绎辩证的对立统一规律。
一、从“人本”主义出发,让学生自发地体验音乐
在我学习奥尔夫教学法的三年时间里,也一边接受着传统的音乐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课我发现,音乐教育者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不仅要有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也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表达。音乐是一门感性多于理性的学科,所以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定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有所区别。例如一堂小学音乐课,音乐教师若是像其他教师一样,站在讲台前开始讲课,学生会觉得音乐课和其他学科没有差别。但如果我们用一首歌曲,或者一段节奏,让学生发现“这是音乐课!”,那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会感觉自己发现了了不起的事情,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整堂课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1.提问法
小学三年级教材中,有一首歌的题目叫做《顽皮的杜鹃》,新版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教材很多是以动物为题材的,这让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个优势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保持一点神秘感,在不告诉学生教材题目也不翻开课本的情况下,直接播放教材音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接下来老师要放一段音乐,大家仔细听听,歌词里提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既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又达到了让学生熟悉旋律的目的。教师在提问的方法上应该注意,除了类似上面这类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之外,其他问题的设计尽量采用“设问法”,用一个你期待得到的答案去问学生,例如,你想让同学们回答“森林中有许多小鸟”时,不能问“森林中有什么呀?”而应该说成“森林中是不是有许多小鸟?”,基本上学生会顺着老师的思维去回答,这样的问法,既不明显强加灌输,使学生容易接受,又能很好地掌控教学流程。
2.鼓励法
当然,不管学生回答了一个多么简单幼稚的问题,只要他的答案是正确的(正确的意思是,只要合理的、不违反人性道德的回答,不管跟老师想的多不一样),都应该得到赞扬和鼓励。我们会发现,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不是那些每天板着脸训斥学生的老师,而是尊重学生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思维与想象,理解该年龄段学生与别人的不同,并用符合他们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同样来理解老师。我们会发现,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比在训斥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别人、鼓励别人,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承受的东西转移给周围的人,鼓励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音乐培养方式的一部分,更是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洁指令法
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感性与理性的比例,更特殊的是,音乐课之所以能让人放松和快乐,是因为歌唱比语言更能吸引听者。我的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能用唱的,就坚决不用说的”。语言是很好的粘合剂,而音乐本身却更吸引人。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除了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设备之外,教师本身才是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点。我们如果要让学生跟着老师逐句跟唱,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说明,只需要一句话“现在,我做什么,你们跟着做什么。”简洁明了的指令,让学生很容易就抓住重点,模仿是人的天赋,说完这句话之后,不管是动作的模仿,还是歌唱的模仿,学生一定都会仔细看清,并且跟着做。学生会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声音去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赞美,从而获得成就感。语言是很重要的表达,但过多的语言和解释,会适得其反。
4.用表扬去批评
在鼓励法中我们提到,任何学生做的正确的回答,都应该得到表扬。但若是不正确或者对学生的人格与音乐培养无利的行为,应该怎么办?前段时间我做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调研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在我们拼命追求音乐课上流程衔接的完美和如何理解学生的过程中,忽略了实际课堂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符合他们年龄段爱打闹、爱出风头、话多又难管教的天性。发现了其实一堂课并不能完成我们想要学生学会的全部内容。当学生不再听话、我们用语言和歌唱无法让他们安静下来的时候,很多教师选择了放弃方法、忘记理解、成为训斥者的角色。然而在听过几堂小学音乐课后我发现,学生是永远都期望着被表扬的,学生的打闹和多话大部分原因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就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首先,表扬那些认真的、安静的学生,用直接点名的方式,不需要加任何原因,“我表扬林XX,她做得最好。”这时班里会有学生渐渐安静下来,去观察被表扬的同学,并做得像她一样;其次,对于部分意识不到自己太吵的学生,教师应该从他周围的学生入手,不需要语言,只是用眼神告诉他们,你在等;最后,针对个别“不知悔改”的学生,忽略他。忽略是一名教师对学生最大的惩罚,当学生发现自己不论多吵多闹都无法引起共鸣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很无聊,当教师发现学生已经安静下来的时候,再用鼓励法去表扬他。
要批评自己的学生并不容易,但只要抓住学生的想法,用对方式,就不会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学生被忽略过一次之后,就会牢牢记住,就像训练小猫上厕所一样,做错了受到惩罚,做对了得到表扬,他们就会一直去做对的事情。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87-01
课堂导入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做好课堂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还是吸引学生注意上,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以及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使得学生的学生情况好转。
一、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占用的时间不是很多,作为课堂开始的一个引子,并不涉及到对课堂知识的传授。大量研究发现老师采取的导入方法都相对单一,没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不做改变,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干脆忽略了课堂导入的部分,直接对知识进行传授。但是老师应该注意到,课间休息时学生大脑放松,刚上课时,注意力没有得到集中,如果直接跳入到对知识的灌输,学生很难适应过来,对知识点的掌握就达不到预计的要求,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课程的教学安排以及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课堂导入就可以做好一个缓冲。课堂导入做得好,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快汇集到课堂中来,学生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激发,有效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却还没有回过神来的尴尬情况的出现。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很难攻克的学科,一个方面的因素是数学中涉及到的抽象性的东西太多,很难掌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学生没有发现数学学习的技巧。学生学习数学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多做题,对每一个的题型做到充分掌握,毫无疑问这是提高分数非常有效的办法,但是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其他的课堂就很难得到兼顾,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不再畏惧数学的考试,是数学老师需要严肃对待的一件事情。课堂导入的引用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可以举一些生动活泼的例子,以及从学习数学的实际作用出发,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强烈要求。所以好的课堂导入变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好坏。
三、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与学生冲突,遇到问题最好私底下解决,不能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学生在课堂上不听从老师的安排,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契合。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就很难实现,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甚至在课堂上会有情绪的体现,矛盾也就随即产生。这种矛盾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以及缓解,教师课堂授课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不会太好。
所以,契合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媒介,教学的效率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教师在上课期间精神饱满,学生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堂教学的氛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自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高。课堂导入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状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及时作出调节,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课堂上来。
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如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充当课堂的传递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兴趣会极大地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对课堂导入加以变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拓展学习视野。例如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这一堂课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相应的材料将长方形以及正方形制作出来,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上使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来,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牢靠。
五、检测学生预习、复习情况
学生都懂预习与复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坚持做这件事,那么老师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督促工作,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顾,并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加强学生对复习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提问,检测学生是否提前做好了预习。
六、总结
课堂导入的存在对整堂课堂的教学非常重要,导入工作做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会明显增加,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教师应加强对课堂导入的重视,提高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23-01
一、渝东南民俗摆手舞简介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抵触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这四个省在这里接壤,是渝东南的重要门户。摆手舞作为一种流传并盛行于土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凝聚了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生活的一种集中体现。
摆手舞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分成大摆手和小摆手,对于大摆手来讲,它是每三年至五年在几个县的交界处举行一次,参加人数达到上万人,举行历时七至八天,舞蹈中包含了复杂的军事狩猎的内容,并且摆出了套路阵法。对于小摆手来讲,它是在本村或者是本寨举行的,每年都会举行,是把农耕作为主要内容的,在跳舞的时候,人们都是围成很多层圆圈,并由一个人领舞。其他人则是跟着跳,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二、高校开展渝东南民俗摆手舞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活动和教育形式,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它的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影响,使得摆手舞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而使得对摆手舞熟悉或者是有一定了解的人越来越少,使得摆手舞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对于学生来讲,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把民俗摆手舞融入到高校教学中,正好符合了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以及所强调的文化多元化,不仅能够使民俗摆手舞散发出新的光芒,而且能够使当代文化的融合加快。就目前而言,很多的民族院校以及音乐学院等等院校都把设置了民俗舞蹈这一课程,而渝东南的民俗摆手舞也是其中之一,民俗摆手舞在高校的开展,使得一部分人能够对这一舞蹈比较精通,从而成为这一舞蹈的传承者。当然,不单单只是专业院校,对于普通的院校来讲,民俗舞蹈也同样具有了很高的存在价值。
(二)有利于学生受到家文化的人性意识的熏陶
首先它具有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土家族的民俗摆手舞中有一些战争的场面,体现出的是土家族先民英勇奋战和不拍牺牲的精神。其次它具有了文化艺术的价值,土家族的民俗摆手舞的大摆手、小摆手以及土家族原始戏剧、土家族的民间吹打乐以及服饰等等的传统文化现象,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起到而来综合的载体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完全习俗化的音乐和舞蹈中来对本民族的特有的音乐和舞蹈进行学习,毫无疑问是能够受到教育的。土家族摆手舞通过这一特有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形象,不仅能够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那么,学生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土家社会的生活方式,把土家社会所期望就像勤劳、乐观、勇敢以及豁达等等的价值观以及劳动、生活和生产等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进行内化,而且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想以及个体行为也能够逐渐融入于民族文化之中,从而他的职业意识以及角色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三)有利于学生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
对学生的教育来讲,除了在进行知识的传授中让学生获得精神品质之外,还是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谋生技能和本领。古代的生产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所以,劳动者所需要的复杂技能不多,它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师徒式的模仿,通过口耳相传以及通过言传圣教这些形式来获得的。而摆手舞流传了数千年,其中的狩猎舞主要是对渔猎动作以及各种野兽的动作进行模仿,就好比赶野猪、干猴子、空拳斗老虎、犀牛望月以及蛤蟆跳等等这些动作。学生通过对这些舞蹈动作的学习,实现了劳动技能以及生产经验的传递,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和个体谋生的需要相满足。
三、结语
色彩表现课程是工艺美术设计中的核心课程,学生学习工艺美术时,最基本的就是要获得通过色彩传达审美倾向和信息的能力。它主要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色彩组合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色彩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好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一、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设计能够很好地表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设计中,色彩对于塑造人物、描绘场景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色彩运用得好,可以让作品的艺术表达力更强,给人以更强烈深刻的印象,也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生活。
(一)色彩的搭配在设计中的表现
很多时候,色彩的搭配能够在一个作品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搭配会让人感动、心旷神怡,而不合理的搭配,会让人产生厌恶的情绪。比如,现在很多城市地铁中都喜欢展现工人的艺术形象,主要传达的意思大多是关于工人的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等高尚品格和坚毅精神。在处理这样的肖像时,如果色彩表现得很脏、很灰暗,就会破坏了本来已经描绘好了的神形。在一个表现哥特风格的工艺品上,如果我们采用明快、新鲜的色彩,就会丧失哥特艺术本身的神秘性和悬疑性,整个工艺品的艺术氛围就被破坏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很重视素描,仿佛将线条描绘好就可以完成整个设计作品的创作,可是,色彩上的一点错误,就会造成整个作品明显的不协调,这是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很常见的现象。
(二)色彩与作品中其他部分的搭配
作为绘画的一部分,色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它也不是唯一的,在设计中,如果其他部分未能处理好,那么最终呈现的作品也依然是失败的。我们要重视色彩,更要重视色彩与作品中其他因素的搭配。以素描来说,素描主要负责勾勒作品中形象和场景的线条、造型,搭建作品的整体框架。作为设计者来说,很多时候素描传达感情的作用是高于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意识到色彩在设计中的正确地位,色彩要依附于形,通过已经塑造的形,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而所有的表达最终都服务于作品的主题,只有合理地掌握色彩运用,才能在作品中做到形神兼备。
二、正确认识色彩
未进行专业学习的学生常常会认为,色彩的鲜艳和亮丽是色彩搭配的最重要意义,可是,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发现,色彩的选择需要视作品的具体状况而定,一味追求某一种色彩的使用,是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的。
(一)感受色彩的规律
色彩的运用是有规律的。在设计专业中,常常会有老师告诫学生:“色彩凭感觉”。这并不是说色彩可以随意地搭配,而是说在长年累月的学习和设计中,我们是可以用自己的视觉感受学习到色彩搭配的规律的。自然界的色彩主要凭我们的眼睛直接去感受,可是设计不能单凭感觉。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而理解才能解决本质问题。除了生理上的色盲以外,任何人都能够感受色彩,问题是如何把握它的变化规律。最基本的色彩具有冷暖变化的规律和强弱变化的规律。还以上面的作品举例:我们在设计一个哥特风格的工艺品时,整体的色调是阴暗的,色彩亮度是很弱的,这样的色彩才能让人感受到阴森、神秘不可知的气氛。而当我们在处理食物的相关设计时,就需要多运用暖色调来表现,因为我们知道,当人看到冷色调的物品时,是不会产生食欲的。
(二)颜料的基本组合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色彩,在我们的颜料中是无法直接制作的,同一种颜色有不同的色号和品阶,这就需要我们懂得颜料的基本组合,颜料的组合就是具体解决我们在设计时的基本调色问题。我们知道,颜料中的基本颜色有红黄蓝三种,又叫第一色,一般在设计中,它们的准确叫法是“曙红”“柠黄”和“湖蓝”。通过原色之间的一定比例的混合,可以调配出不同的色彩,为了提高我们的设计效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手中现有的颜料,节省调色时间。在调色中,如果两个原色在混合时的分量不同,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颜色。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调色来配比不同的明暗、深浅、强弱等的变化。熟练地掌握色彩的调配,也可以让学生在设计中更好地进行表达。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色彩在平时设计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色彩基础,对于色彩要有明暗的分辨能力,在设计中,根据不同的轻快和表达意图的不同,来进行不同颜色与线条、主题的搭配。通过正确的色彩选择和色彩搭配,我们才能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在现在的小学体育课,经常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学生队体育课的教学毫无兴趣,希望体育教师安排自由活动(俗称放羊),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方面的问题,二是教师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教师把自己当作遥控器,是一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对这种毫无艺术而言的反复教学,早已厌倦,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多教几遍才能使学生勉强接受。
在课堂中,学习效率随着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学习动机,要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煽动、诱导和组织。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提高、加强,使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导学习和“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的时候的学习都是高效率。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由之可见。
一、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是在遵循一定规则下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创造性综合运用多种学科、语言表达方式的产物。它的表达效果的提高必须通过优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这种课堂语言的艺术创造,必须重视创造性地综合、灵活运用和优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教育的需要,表达策略的需要,语境的需要和课堂环境的需要。做到因人、因事、因境、因时而异。它的表达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朴实明快法:
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风格,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法。其具体表现在:话语质朴、丰富自然、通俗坦率、真实可信、简洁明确,语不惊人,但立意深远。
2、超常变序法:
即指在用语和确定词序及语句结构上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选择和变化措施,使语义超常出新或发生质变,语言所强调的重心发生转变,造成一种出任 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有新角度,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阐述不同一般的见解,有效地点化和启迪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心理准备状态来安排和设计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鞭辟入里地叙事说明,使学生欣悦。
3、反复冗余法:
根据口语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有意采取词语、句式结构上的反复、重叠,增加语言的“冗余度”,以突出重点,强调要害,加深印象的一种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途中的技巧时,教师反复几次提醒:同学们看到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后,再比较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大腿的动作是否标准,小腿的动作是否标准,脚的动作是否标准,摆臂的动作是否标准,身体的倾斜度是否标准。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自觉性和模糊性而说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和学习只要能行这样半桶水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反复多次地使用“是否正确”一词语,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高度民主重视。
二、体育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
体育课堂语言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教学必不可免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班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
1、声势变化技巧
在这种有身语言中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强调音)比其它班级好,我真为你们班高兴(降调)”。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降仰语势,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没有做作之感,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即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有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2、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准确生动的表达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
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用气均匀合理,语言流畅自如,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3、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就回觉得教师很做作,很假,说话没有水平,就回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1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纷纷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此,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性来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最终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成绩。而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发展中,关于提高教学成绩,老师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从实际效果来讲,最终的效果都是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所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3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成绩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手段来讲,已经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非常重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成绩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多数老师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受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限制,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解决,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制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课堂教学结构不合理,没有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在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没有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课堂教学中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直接导致了对课堂时间利用不足。对于高中数学教育来讲,课堂教学非常关键,如果不对课堂时间加以利用,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成绩。
2 在数学课堂中没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在数学课堂中除了传授数学知识以外,还肩负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然而在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做的不够,还需要继续加强。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数学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程度不够。从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一些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解决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对于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式教学方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利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我们必须要加以有效利用。我们要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准确分析并加以优化,使高中数学课堂结构趋于合理。此外,我们还要对数学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利用,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2 在数学课堂中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鉴于目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问题,我们要利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有利契机,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不断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 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效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时效性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成效,有效开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四、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非常重要,高中数学教学应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对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使高中数学更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教学的实际效果不断提高,促进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发展,对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丰富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内涵。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内涵是一个有力的丰富和拓展,使高中数学教学能够更加注重实效,并朝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3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对创新教学手段有着重要意义。要想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所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对创新教学手段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
俗话说得妙:“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课堂语言也不例外,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亲切、巧妙的导语首先得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成功的学习作好铺垫,愉快的学习环境,则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教师就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构成的知识系统,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音乐教师运用简要、精练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巧妙的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并能够积极地去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亲切自然的声音把学生带入音乐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感受其美。
二、提问语——启发创新
妙语生花,打开沟通的桥梁。教师的提问艺术真的很重要。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交谈时的随想而问,而是事先精心安排设计好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针对性,还要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求。有专家就指出,听课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艺术。好的提问,学生马上能够回答到点上来,而不恰当的他提问,学生往往绕来绕去也说不到点子上来,这不能怪学生,而应该反思教师自己的提问是否恰当。可见,提问语在课堂教学中是相当的重要。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细心研究,不断积累课堂提问的艺术。又如:一堂音乐课如倾盆大雨般的把音乐知识倒给学生,那是绝对不行的,一名良好的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道德修养,更应该追求恰如其分的教学用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得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的提问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好的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上课,效果往往就会不一样,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知识的渊博程度和课堂语言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知识渊博但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人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是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三、评价语——自信鼓励
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很深的教学功底。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其实我们教师本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赏识,多一些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当学生因胆子小,没有把握等原因而不敢发言的时候,我们要微笑着说:“我相信你是能答上的,大胆地试一试,好吗?”或者说:“你总是想准备得非常完美了才举手,其实不必,先把你的想法简单地告诉我!来,说说看! ”这样用语言鼓励他勇敢地说,并在说中协助他说清楚,使他们逐渐克服胆怯心理。
当发现不爱举手的人举手时,我们要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即使他们讲得断断续续,没有抓住重点,也不要有任何责怪的神态、动作。同时也要制止其他抢着举手或者抢着回答的同学。这个时候,教师继续保持最本真的微笑,告诉他:“你完全可以回答!”或者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会儿再叫你!”并要寻找机会让他们亮相。这样,日积月累,这些同学也会渐渐地自信起来,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养成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
当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甚至是根本不会时,我们不要说:“他说得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也不要说:“不对,请坐。你在重复别人的发言,你没有认真听讲。”这样的否定,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这样说:“你答对了一部分,继续努力!”“你能勇敢回答问题,很好。但你再仔细动脑筋想想,好吗?”“你这个想法别人已经说过了,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这样用肯定、商量的、提醒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就能鼓励他继续认真听课、动脑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表扬总比批评有力量,使每个学生露出笑脸是评价的成功,也是教育的成功。教师不应渴求学生观点的完美性,而应尽量去纠正、鼓励学生,注意学生的情绪导向:答对了,可正面表扬:答偏了,可肯定其求异思维:答错了,称其积极参与亦可贵:没有回答,则可解释为学生为求深思熟虑。
别小看一句评价语,俗话说得好,一句话使人笑,一句话惹人跳。只有我们用真情、用爱心,多鼓励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潜能。
书法艺术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它与中华民族精神融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高速发展,书法受到了网络的强烈冲击,人们的书写技能和书写艺术素质逐渐下降,汉字书写逐步被电脑替代的趋势愈加明显,人们对书法的了解越来越陌生。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似乎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虽然他们在中、小学写下的字成千上万,但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在高校开展书法选修课显得尤其重要。
一、传承书法艺术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责任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大约有10%的同学坚持练习书法一年以上,有20%的同学练过但因效果不大就没再坚持,有70%的同学从来没练过书法。有些学校从小学到中学的各个阶段都没有开展书法课;或者是学校有开书法写字课,但因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写字课就变成了自习课。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应试教育而造成的。根据教育部网站2011年9月26日公布的通知,我国将在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开展书法教育,因而在高校开展书法选修课也是必不可挡的趋势。
在高校开展书法选修课,有助于大学生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激起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作为一名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去传承书法艺术文化,使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二、书法艺术提升大学生内在的素质修养
书法以它独有的一种高雅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懂得书法艺术能够在无形中提升内在的素质修养。一方面,学习书法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能让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产生深切的感情,并且能够主动的去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书法教育能陶冶学生的德育情操。首先,我国自古就有“字如其人”之说,即看一个人的写的字, 便可大致反映出作者的个性、情趣、学识和情感等,因为要达到一定的书法艺术境界,只凭借技巧上的苦练是不能够成就的,它还要看个人道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因此,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个性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学习书法需要一笔一画的练习,长期的坚持练习书法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锻炼人的耐力和毅力,同时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开展书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书法是一门表现美的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高校在开展书法选修课时,应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古典音乐与书法艺术之间的辅导,并且通过书法书写示范的审美形象来演绎、描述、展示古今优秀书法作品中所蕴涵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使之欣赏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的美,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所以,大学生在练习书法时,要学会用眼睛感受美和用心领悟美,那就能体验到书法带来的赏心悦目和得到美的享受。
四、学习书法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面容的美丑是父母先天遗传的,但字写得美我们完全可以靠后天的努力去获得的。字是人的另外一个仪表,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字体,有利于我们给别人留下好的整体形象。目前,随着就业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也慢慢意识到写一手好字能给他们未来的就业带来很大的帮助;在现今独生子女较多的时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规范行为,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告别那些庸俗的业余生活,摆脱精神空虚,培养良好的艺术情趣, 充实业余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 高校开展书法选修课,不仅可以让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创造能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及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