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原理

统计学的原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统计学的原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统计学的原理

篇1

统计原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基础同时应用也十分广泛的科学,而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会计学层面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这主要是由于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实际上是处在同一个范围内的,在核算的主体方面,统计学是宏观的,而会计学是微观的,在核算的过程中他们所面对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是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所以这也使得统计学原理可以在会计学中得以很好的应用。

一、统计指数在会计学中应用具有直接性和系统性

在会计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会计指数,通常我们就将其称作是统计指数,实际上它们在概念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别的,会计学当中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都会采用系统指数法当中的因素分析方式。举例来说,我们比较重视的成本控制中,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计算差异的分析就是将统计学中的因素分析法充分的完全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经济活动分析当中的因素分析法和我们在统计学中应用的因素分析法是十分相似的,甚至方法的名字都没有发生任何的转变。统计指数会在整个会计工作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将其分成是事前和事后两个阶段,在会计工作中对工作效果会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二、统计原理中动态数列在会计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会计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回归分析法,而具体而言,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就是最小平法法。此外在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当中都会较为频繁的应用到这种方法,虽然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其应用的次数并没有其他方法那么的熟轻熟路,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其所有的内容都会出现并加以应用,在这种方法当中还存在着资金成本计算和各种动态分析过程中所应用的动态数列知识,所以如果在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对动态数列女予以充分的重视就很有可能会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统计原理中的综合指标在会计中随处可见

综合指标主要包含三项内容,一个是绝对数,一个是相对数,一个是平均数。在会计存货计价的过程中要使用加权平均的方式,或者是移动平均法,而这就是统计学当中的平均数的内容,对各种比率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是需要用到相对数和绝对数概念的,它也成为了计算平均数和绝对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这种方法在其他层面上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拓宽。

四、统计学原理中经济使用的抽样推断以及相关分析市场前景广阔

日常工作中当我们使用会计考核评价方法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的时候,在确定了流转额和经营费用之间的关系和计件工资的背景下对产量和工资进行分析的时候都是需要使用到相关的内容的,这样一来使用这种方式一方面非常的便捷,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是比较便捷效率也比较高的。

五、统计学和会计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统计学和会计学之间是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可以准确的掌握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学的掌握程度,工作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统计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应用,对提高会计学工作的质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对统计学当中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会计存货当中所提出的加权平均法当中加权的含义,同时还会对成其为权的原因予以充分的了解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不对统计学原理当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类似的问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的,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说,统计学原理可以为会计学提供众多的便利。此外还使得统计学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在应用统计学原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选择性。统计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所以在会计学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以不考虑实际情况随便拿来使用的。比如说统计原理当中的抽样调查法在会计工作当中就是一种不适用的方法,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它不是非常的满足会计准则当中对经济学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反应的要求,如果工作人员在完全按照其规范和标准对其进行应用的时候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往往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其次是灵活性。应用统计原理这个工具进行会计操作队不能生搬硬套,要科学地灵活地运用。例如会计利润的预测分析与统计中动态数列的预测分析不同,因会计上遵循了客观实际的原则,符合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使企业财务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它并没有一概套用统计原理上的模式。

再次是合理性。如果统计方法运用熟练,则对会计的计算大有益处,但要合理运用。比如说,己知各实际产值和各计划完成程度,求平均计划完成程度时须用调和平均数,若已知各实际产值和各产值利润率,求平均利润率,则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这就是统计中已知变量值和给定“子项”资料或’母项”资料求平均数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法,切勿滥用。

七、结语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统计学的内容和内涵都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其内容更加的丰富,所以可以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可能会使得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应用的效果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可以为我国会计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2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国内是1990年以后才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先分组讨论,再集中讨论的方式,此时的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

随着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统计学专业和财经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原理》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提炼,是各部门统计学(如: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等)和综合性统计学(如农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等)的共同基础。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统计学原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预测决策的内容。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听讲之外,应按照要求阅读一定的课外资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又能够培养运用统计的基本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

三、采用案例教学于统计学原理的作用

结合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案例教学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同时促使了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而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锻炼了任课教师的各种能力,有助于教师的培养。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涉及案例搜集、案例讨论以及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其中案例搜集阶段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得案例的选择是精当的。而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有掌握课堂的能力,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讨论方向,还要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最后总结提升阶段更要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维延伸。

四、如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对于统计学原理课程,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有些内容可能采用讲授法效果会更好一些,有些内容可能需要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有些内容仅使用案例法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课程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涵义,了解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理解统计学对象和特点,采用讲授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只是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使用来形象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而对于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与设计简单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特点以及适用场合,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对于第五章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度量就比较适合采用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时候的案例选择仅仅是让学生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相应指标结果中去分析问题,对于问题的处理还处于描述统计的范畴。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类的内容使用案例结合相关软件的方式来处理会特别适合。比如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需要学生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概念、特点,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掌握相关分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回归模型的拟合方法、对回归方程拟合精度的测定和评价的方法。对于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案例,让他们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的,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操作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1.基础知识掌握。课前知识传递部分,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微视频教程、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微视频的制作是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将相关知识录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此环节需要设置提问答疑功能,便于学生能及时的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2.分小组讨论案例。把班上学生分成小组,以此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给学生提供案例,学生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怎么处理案例中的问题。对于数据的处理自由选择自身熟悉的统计软件来分析。

3.课堂案例分析分享。课堂上教师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分享给大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并且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寻找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行点评。

4.总结提升,撰写分析报告。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回去整理自己的分析结果,形成研究报告。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完整处理问题的习惯,并系统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案例分析具体到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类似案例进行:一家保险公司十分关心其总公司营业部加班的程度,决定认真调查一下现状。经过10周时间,收集了每周加班工作时间的数据和签发的新保单数目。那么案例分析就可以从画相关图,计算相关系数做起,经过相关系数检验,分析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是否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如果相关系数显著,然后可以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以及回归系数做显著性检验。检验通过后可以做回归预测。在教师点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中不同意见的分析,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和理解是否明确。进而还可以把问题扩展,如果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不显著,又应该如何处理?

综上,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而也可以看出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既有有益的一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得统计学原理课程知识变得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对于整个教学效果来说,案例教学法能够集思广益,通过共同探讨问题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一是案例的获取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二是要顺利的开展案例教学还需要教师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学生具有查找资料、总结分析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前沿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2]闫春,刘伟.浅谈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团[J].科技信息,2010(5).

篇3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统计学原理》该门课程数学性较强,而高职高专文科学生的数学又常常是“弱项”,应就高职高专《统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部分。 《统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也是按这一主线进行设计。

2教学过程方法研究

2.1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实操性强。教师对于教学项目的精心设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总结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清晰明了。

设计项目

在校内以本院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的调查、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大学生校内外实训安排调查、大学生学习风气状况调查。

分组

将学生分成四个个小组( 如班级有40名学生,可分成4组,每组10人),并选出组长

第一组针对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的调查;第二组针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第二组针对大学生校外实训安排调查;第四组针对大学生学习风气状况调查。

各小组对本组的调查表以PPT的形式展示,并且规定展示的过程中需讲明的内容:调查表的设计思路、调查的种类和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以及所展示的调查表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

(3)总结

教师在学生展示调查表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汇报的总结、知识的扩展,利用学生的调查表告知学生一些专有名词。

2.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统计整理主要涉及统计分组、分配数列两大部分的内容,但在每一部分内容中包括的知识点多。

(1)给出案例——学生成绩分布表。见表3

表3 学生成绩分布表

考分 次数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人数

(人) 比率

(%) 人数

(人) 比率

(%) 人数

(人) 比率

(%)

60分以下 2 5.0 2 5.0 40 100.0

60—70 7 17.5 9 22.5 38 95.0

70—80 11 27.5 20 50.0 31 77.5

80—90 12 30.0 32 80.0 20 50.0

90分以上 8 20.0 40 100.0 8 20.0

合计 40 100.0 — — — —

(2)介绍术语:结合案例,介绍专用名词,如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口组、闭口组以及组中值的各种计算等。

(3)介绍用法:次数累计中的11、向上累计中的20、向下累计中的21各自表达的含义。(4)总结计算:把握方向,注意“累计”。

2.3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群体活动中,在合作学习中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从而使其在知识、技能和品质等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配任务

在已有分组的基础上,分配不同的任务,数值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位置平均数(包括中位数和众数)、序时平均数(包括绝对数时间数列中的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2)组内分工

组长接到任务后,根据组内成员的特长进行详细分工,包括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自制例题、选取材料、制作课件、汇报整理、总结报告。

(3)成果汇报

在成果汇报中,要求汇报人态度要严肃认真,仪表要端庄,并且熟悉所讲授内容;课件的制作既要整体美观、又要结构合理、内容详略得当;在内容的总结上,要做到示例得当、概括清晰。

教师点评

点评中首先要对学生有恰如其分的肯定;其次,指出各小组在汇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4课程与实践的结合

《统计学原理》所有内容完成以后,学生对理论的知识有充分的认识。本文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分析高职高专《统计学原理》教学与市场营销专业的结合运用:在为期三周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学生在商场为某制酒公司红酒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并制定出营销策略。根据调查所得资料,引导学生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横向分析(与其他红酒价格)、纵向分析(该公司不同时间的价格)等,制定出红酒的销售价格,再与该公司制定的红酒销售价格对比,结论的相似让学生充满信心,且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

3 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3.1教学方法方面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要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去查阅资料,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主专业的学习中推行项目教学法,而对于非主专业的学习应让路与主专业,在实操性较强的内容中推行项目教学法。

(2)案列教学法:案列教学法要注意引用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3) 参与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老师教授的基础上进行新项目的组合进行参与,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和提高。

3.2教师素养方面

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积累厚重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方法多样,知识点灵活组合,点评恰如其分;除专业知识外,作为教师还要有爱心,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考虑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自信心的增强,真正做到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3.3课程安排方面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更注重实习与实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议《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与学生社会调查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社会调查的时间应稍后,这样教学与实践更趋于一致。

4 结语

从总体上看,《统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分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变的教学形式,时时让学生参与,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4

统计学原理课属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构建学生基本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尤为重要。然而该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了统计工作过程、综合指标体系、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调查推断、统计预测等多项内容。每一项内容均由完整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方法构成。知识点较多且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尤其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卖力地讲,拼命地试图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却始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是“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鉴于此,我们结合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非统计类专业特点,在我校四个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逐步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把教学的主体定位到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潜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把教学课堂变成探究讨论场所,让传统的教学活动重新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思维涟漪,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实施环节

1 问题选取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2 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 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 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 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 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 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 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 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 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 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 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 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 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 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4 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内容。挑选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内容作为选题,并适度调整教材体系中的相关章节。做到教学有重点、探究有实效。把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交给学生自我消化,或由教师使用传统方式串讲带过,把核心知识且具有探究的条件和意义的章节认真组织学生探究学习。避免全面开花、拘于形式,结果造成学生到最后劳神费力、难有所获。

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较多,结构复杂且难懂。但却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先弄清楚探究式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问题的选取、节奏的把控、效果的评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欲使探究式教学能够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而非只是“标新立异”,则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5-197.

篇5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统计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是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语言。无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某个课题的研究时,为使观点与结论具有事实依据和说服力,必须根据调查研究或实验取得的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更需要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进行。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从数量方面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规模、质量、结构和开发利用等情况,能更好地为企业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要在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做正确的决策。统计是掌握人力资源信息的重要方法;是职位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前提;为员工培训与开发提供客观依据;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搜集、审查、整理资料,准确地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更好地提升编制职位说明书、评估职位胜任力的有效性,增强培训需求预测、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的合理性,为招聘甄选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二、有效运用统计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评价体系

统计分析的目的是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统计学思想可以引导我们树立科学严谨的管理思想,可以引导我们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数据信息内在数量的规律性,从而便于建立细化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脱离传统的粗放式管理,走向现代集约式科学管理。在具体工作中要主动运用统计学,做好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的工作,得出科学性结论。要善于从大量数据中去发现规律,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中,真实、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信息,有利于构建企业管理评估体系,促进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在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所处的竞争地位形成一套长期计划。这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要涉及多方面的情况分析。运用趋势分析、比率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本企业现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层次结构进行详细而全面的统计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就未来所需类型、数量、层次的人力资源作出预测,从而得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更好地进行需求决策。制定规划时,有必要将一系列因素进行细分,归纳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相关因素的取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素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过程实际是多因素选优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岗位所需的适用类型、层次,还要考虑到岗位之间的配合协作,以及人才群体间的互动关系等。要构建最佳的人才群体结构使组织整体功能最大化,就需要多次试验,测试不同搭配下的效果,根据结果分析,找出最为合理的搭配结构。要善于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出既定人力资源状况的条件下,不同岗位与不同人员搭配产生的交互作用的显著性程度。如果涉及多个岗位和多种类型、层次、素质的人力资源,择优进行尝试以实现最优配置。

三、着力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一)要提高重视程度

由于对统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统计工作的真正内涵与重要意义。导致在现实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以经验管理为主。即使开展统计,也只是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填填报表而已,导致人力资源决策缺乏准确的数据作依据。企业领导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在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加大对人力资源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要增强统计方法

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仍以人工为主,还未实现统计信息化管理,即使运用计算机也只局限于制作简单的人力资源统计报表。由于统计方式滞后、工作方式单一,难以保证人力资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因此,要与时俱进,实现信息化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特征,建立企业内部数据库,搭建企业统计网络平台。

(三)要丰富统计内涵

篇6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社会现象中,许多数量关系可以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加以表述和研究。这些模型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是随机数量关系。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和标志变动度、抽样推断、回归和相关分析、统计预测等,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数学和数理统计学。开放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年龄偏大,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课程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习的效果较差,及格率也比较低。

为了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教与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承担的《统计学原理》课程的2008级会计、工商管理两个专业近160名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经过反复试验与对比分析,概括出了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现把具体操作思路总结如下。

一、对学生个体需求特征进行分析,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基础条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首先应在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学条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现代远程教育规律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学习者特征包括起始能力和一般特征两个方面。“初始能力”是指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对从事该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条件等。

为了分析的方便,对学习者“初始能力”的考察,笔者主要是通过入学水平测试,重点考察学习者的知识准备和学习能力;对“一般特征”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学生档案和学生调查表,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学习者特征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三个因素的组合分类:

1.“正常”区域型

该区域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虽然部分学生的学习条件较差,但由于学习能力和态度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条件上的劣势。该区域的学生群体,只要提供适用的教学资源,进行适度的引导即可进行完全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根据我们试验的情况统计,绿色区域的学生一般能占到学生总数的15%~20%,是最适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群体。

2.“关注”区域型

该区域学生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优势,但在另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劣势,综合能力属于中等。这一区域的学生借助合适的学习资源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但需要通过小组协同学习和教师的针对性的引导才能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经过努力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开放教育学生大多年龄偏大,有工作压力或家庭拖累,学习时间较少,大多属于这一区域。根据我们的试验统计,该区域的学生一般占到学生总数的50~60%,是接受开放远程教育的学生主体。

3.“重点关注”区域型

该区域学生的特点是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学习动机存在着某些偏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条件不尽人意。该区域的学生需要在小组协同学习的帮助和教师强力的引导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完成课程学习,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该类学生一般将占到学生总数的20%左右,是辅导教师重点帮助的对象。

以上分类方法的目的在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媒体组合策略和导学策略。这种分类方法对每个学生具体所在的区域不宜公开,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造成心理压力。

二、构建学习资源超市,掌握各类资源的特点,实施资源组合使用策略

多种媒体的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由于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各不相同,而不同类型的资源有着不同的使用条件,对学生学习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差异,开发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立资源超市,增大学习资源的可选择性,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物质保证。

目前,《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文本及网络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已经具备了资源超市的雏型。资源种类及特点分别是:

1.统计学原理多媒体自学课件

图像、文字、动画、音乐并茂,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统计学原理CAI自学课件。本课件的特点在于信息量超大,教学内容丰富。既可以按章节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也可以按单元掌握重难点,并进行单元或综合测试。所有的习题除有正确答案外,还进行还提示做题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其自测、重难点解释、例题分析和套型试题等内容,对学生把握课程重点、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大帮助。

2.文字材料

中央电大提供的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

3.音像资源

中央电大提供的录像教材、录音教材和VCD光盘。录像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之一。

4.其他教学资源

主要有中央“电大在线”和汕尾“电大在线”教学网页、IP(PPT)等格式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补充资源。

统计学原理课程虽然学习资源比较丰富,但根据我们的统计,学生实际使用教学资源的差异较大,资源推荐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是很明显。资源使用率普遍较低,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在我们对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使用的分析中,使用率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主教材和辅导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已经比较适合学习者自主自学,少数学生不借助教学资源可以完成课程的学习;

2.每周一次的面授辅导基本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3.CAI课件的学习成本较高,部分学生不具备使用条件;

4.网络资源的时效性不强,针对性较差,大多是指导性教学文件,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源较少;

5.录像课效果差,主讲教师地方口音重,听不清楚。

调查表明,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品种,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开发网络课程,开发就某个章节、某个问题讲解的小课件,是今后资源建设的重点。

三、选择有效的导学方式,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服务保证

1.固定式系统性辅导

安排一周一次的集中系统辅导。可以系统地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也可以就各章节的重难点进行系统辅导。这种系统辅导主要是针对红色区域“重点关注”的学生设计的,所以在上课时间上我们主要按该区域的大多数人可接受的时间来安排并固定下来(一般在双休日或晚上);要求“关注”区域的学生群体尽量参加,要求“正常”区域的学生选择参加。将讲课的重心放在满足“重点关注”区域学生群体的需求上,在兼顾讲课内容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注意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2.预约式阶段性重难点辅导

安排两周一次或一月一次的单元辅导或考前辅导。这种辅导由于时间紧,辅导的知识密度大,只能是各种重难点、关键性问题和考试知识的讲解。这种方式对于已经自主学习过课程,但对重难点不太把握的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很有帮助。这种辅导主要是针对“正常”区域和“关注”区域的学生设计,主要是解决自主学习中小组协同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类辅导一般是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事先预约辅导时间、地点、辅导的主题。

3.随机式个别化辅导

学生利用电子邮件、电话、BBS等形式,对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随时进行询问。随机性个

别辅导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学生群体,是一种高效、快速、经济的交流方式。

四、教学模式的总结与效果评价

1.模式的概括

从笔者对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的程序来看,学习者特征分类、学习资源组合、教学辅导方式选择、学习过程控制是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分析中,为了方便,仅选用了几个主要的变量进行了分析。随着对学习者个体特征的深入研究及资源种类的不断丰富和新的教学辅导方式的采用,模式研究引进的分析因素会越来越多,模式的构建也会更加完善。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由“学生分类―学习资源组合―辅导方式选择―教学活动控制”等几个环节组成,又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正常”区域学生――完全自主学习+个别化辅导模式;“关注”区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阶段性辅导模式;“重点关注”区域学生――小组学习+系统性辅导模式。

2.模式的理论依据

本模式中分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的“刺激与反应”模式、认知主义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的“学习者中心地位”理论,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条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本模式的“资源组合”和“教师导学”选择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现代远程教育理论。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资源与技术是关键因素,是远程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准永久性分离,使得教学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包括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必要。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信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远程教育也是如此。

3.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在三个学期的实验中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尽管本课程教学模式包含了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分析,也包含了教学资源的组合策略和教学辅导策略,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其教与学的实际效果。作法是将模糊性语言描述加以数量化,从而可利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我校开放教育专科统计学原理考试中,试验点及格率比同期平均及格率高6个百分点,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效果明显。

当然,以上教学模式效果分析的面比较窄,方法还不尽科学,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5.

篇7

一、医疗统计的概念及特点

医疗统计是指运用科学的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医院各项医疗项目的数据信息的记录和整理,并且通过对数据信息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指标来反映各项医疗活动的具体情况。医疗统计是医院科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它既可以向上级卫生部门反应医院各个医疗活动的整体的工作情况,还能够为领导进行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使医院的各项工作在实施科学管理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有利于各项医疗活动正常有序的运行。

医疗统计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医疗统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医院的各个科室和多项医疗活动。医疗统计工作人员要对各科室的医疗服务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出精确的科学信息,为医疗管理的科学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第二个特点是具有连续性,只有连续性的进行医疗统计,才能够积累各个医疗项目的资料,实现医院统计资料的实效性和完整性,才能对医院的医疗现状和工作水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提高医院的和管理水平;第三个特点是具有专业性,随着医院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要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统计队伍,以提高医疗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新时期医疗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统计工作制度不够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疗统计工作制度是医疗统计工作的行动指南,医院管理者和统计人员是通过医疗统计制度来实现对医院各项医疗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数据资料分析和整理的目标的。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医院各项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促医院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中应用范围和深度的扩大,也给医疗统计带来新的契机,对医疗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医疗统计制度,并确保医疗统计制度的时效性和合理性,为医疗统计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另外,有些医院即使有健全的医疗统计制度,但是依然存在制度没有具体落实的情况,在执行上走形式主义,使医疗统计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二)医疗统计中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好完整性

由于医疗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医疗统计配套设备不够完善、医疗统计制度没有落实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医疗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直接造成了统计指标不能发挥其在医院科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严重影响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三、新时期提高医疗统计在医院科学管理中的作用的具体策略

(一)更新医疗统计的管理理念,提高医疗统计水平

对医疗统计工作理念进一步创新,把医疗统计工作看做一种创造价值的方法:做好医疗统计工作,减少医院的损失,就是增加了价值,反之,医疗统计工作的不到位,就是造成了医院的损失。在新时期要提高医疗统计在医院科学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要提高医疗统计的水平,增加医疗统计的配套设备,例如对计算机的有效利用。合理的利用高新的产品和技术,为医疗统计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此外,在新时期下,医疗统计要随着医院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医院经营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以保证在新时期下医疗统计工作能够具有严谨性和时效性。

(二)强化医疗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医疗统计的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医疗统计意识,通过积极宣传和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以及建立监督评价体系,赢得员工对医疗统计制度及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在新时期下,要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人员是医疗统计的主要载体,所以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的工作人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疗统计制度得以实施和发展。因此在新时期下要加强对医疗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统计人员能够合理的、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和先进的统计学理论和原理来进行统计工作的展开,并且要加强统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以保证在新时期下医院各项医疗活动的资料完整和安全。

(三)健全医疗统计工作的管理机构,成立综合的管理部门

在新时期内,要健全和完善医疗统计工作的管理机构,成立综合的统计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涉及医疗统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全面协调对各项医疗工作的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以消除新时期环境的变化给医疗统计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医疗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好细致的分工,成立综合的医疗统计管理部门,增强医疗统计管理的能力。从而增强高医疗统计在医院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医疗统计工作中统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统计学理论和原理,能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和科学的分析,并且熟悉医疗统计工作流程以及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才能够全面促进医疗统计工作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医疗统计在医院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世方,安志萍,罗书练,郑萍,成芳红,刘爱中,丁莉莉.医疗统计资料的规范化管理[J].中国病案. 2011(05)

篇8

(1) 可靠性

教学资源的高可用性对远程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上教学资源的庞大数量,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大型商业数据库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大批量数据的吞吐时间,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而且随着数据库的增大和操作扩展到一天 24 小时、一周 7 天,能够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在灾难性故障发生后能够还原数据库,能在最短时间内还原它,使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

(2) 灵活性

素材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较大的伸缩性,它可以集中管理远程教育工程中的所有素材,也可以将素材按类型或学科划分开来,单独进行管理。系统还应提供接口,可以把多种渠道收集的教学资源纳入系统的管理之中

(3) 开放性

远程教学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大,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完全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各种形态的网上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限于支持某些专用工具开发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支持某些文件格式。系统要支持开放的文件存储格式,能管理所有能够在网上运行(包括需要插件的文件)的课程内容与文件格式,不对教学资源作限定要求。

(4) 安全性

由于远程教育的应用系统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是远程的,开放的,所以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远程访问会话中传输的信息、分支网络连接中传输的信息,还是内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保护用户信息不被泄漏和限制不同权限用户对各种层次的信息的访问等;提供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都是必须的。安全性包括保密、完整性保护、身份验证、授权和预防重播。可以使用网络加密保护,用来帮助尽可能地减少在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上传输敏感信息所带有的风险和权限限制等。

2 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功能设计

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要实现以下功能:

(1) 教学资源的搜索

远程教育在互联网上的资源的数量是惊人的,系统必须提供高效的搜索策略和协议,让教师和学生能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方便快捷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资源。系统要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课件目录树的生成与动态修改机制、网络课件软件库、教学资源元件库的查询,并且能自动搜寻相关的教育研究站点,扩充搜索数据库;能支持全文检索和多种文档类型的检索。

(2) 教学资源的编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要发挥这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学生或教师必须能对互联网上下载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编著和组织,把任何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源收为己用。系统必须能把任何教学资源方便地录入、修改;提供对包括各种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教学元件和题库,及网络课程库等的编辑、剪辑、制作、预览等功能。还可以从系统已整理的教学资源中检索出有用的素材,根据需求进行完善提高后,再追加为更新的教学资源。

(3) 教学资源的管理

由于互联网克服了时空障碍,因此远程教育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人们就会很快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在接收到大量信息的时候,必须要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因此,系统必须提供能有效管理大量教学资源的管理工具。各种远程的或本地的媒体素材、题库和网络教程等必须按科学的、专业的方法分门别类,统一管理。

(4) 教学资源的组织运用

有效运用收集到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关键。教师将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将教学资源运用到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备课时在教学资源应用系统中选择出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灵活组织和编排,形成具有教学个性的课件,可以让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选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辅助学习,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3 小结

篇9

论文摘要:以提高独立学院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课程及学生的特点,从内容、形式及方法等方面探讨了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以期找到在独立学院环境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方法。 

 

 

通信原理是通信、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所包含内容不仅需要在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等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论,而且和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为重要的是,此课程使用的问题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对后续其他课程的深入学习及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具有承接作用的核心课程。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具有内容多、数学公式多、理论性强等特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公认的“老虎”课程。独立学院学生中虽然也有个别高考发挥失常的优秀学生,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学习习惯不好,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和学习能力较弱等特点。因此,如何针对基础差的学生保证其基本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能为优秀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学生的多元化教育,是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1面向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组织 

 

1.1 有针对性地精炼教学内容,实施多元化递进式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多且数学味道浓郁,是一门让多数本科生都感觉学习吃力的专业课程。依据独立学院已有的教学经验,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势必会使学生难以掌握。对此,我院按照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准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将课程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和重要级别进行了层次划分,制定了递进式的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匹配。此策略突出强调对于基本概念、定理及方法的掌握,同时兼顾对深层次内容的介绍,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递进式教学策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核心层、进阶层和扩展层。核心层为教学重点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和结论。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进阶层为需要一般掌握的知识,在实际讲授中简化数学推导,重点加深学生对结论理解并强化对结论的应用。扩展层包含需要了解的知识,讲课时点到为止。如此,可以使大部分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本原理,满足教学质量的要求。同时,针对准备进一步进修的优秀学生,在进行三个层次的学习外,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加大培养力度。比如,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关考研题的思路讲解,并在课后布置适量与考研相关的扩展作业等。 

1.2 系统化地引用理论知识,推动学生形成完整认知体系 

通信原理中的理论方法是对前期的电路、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运用,只有对前期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实现对通信原理课程内容的真正理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个宗旨,将通信过程中的各种理论方法按照其应用场景转化为对已学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案例,使得学生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学会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思路,去除以往普遍存在的“课程无用”这一错误印象。此种内容组织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征服”难题的,从而使学生加强了对专业的认识。 

 

2多种教学形式综合应用 

 

课堂讲授是理论学习的主要渠道,应循序渐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其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与习惯。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授课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及学习。 

2.1 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融合。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集中精力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消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改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放弃板书教学,此教学经验对于独立学院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 

相对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公式推导及定理证明等理论内容的学习较为吃力,难以快速接受新知识。独立学院学生的惰性也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其效果与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在课堂上仅有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而没有动笔的行为环节,很多学生容易出现思维溜号的现象而无法跟上课堂的教学速度;在获得教学课件后,又往往将其束之高阁。如此,其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因此,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板书教学过程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记笔记的行为环节加深对理论的记忆,也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思考;对于某些既是重点内容又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在理论讲授的同时使用多媒体进行动画展示或者仿真分析,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形象生动而又透彻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2 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 

单纯的理论学习是很难掌握通信原理课程精髓,必须辅以适当的实验,对习惯于感性认识学习方式的学生更是如此。同时,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众多独立学院也突出强调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针对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更应强调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的作用,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感性认识推进理性认识。 

当前,我院的通信原理课程实验分为计算机仿真和硬件实际操作两部分。计算机仿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真实的再现出来,而不用担心损坏器件、仪器设备等问题,从而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际操做部分以验证性硬件实验为主,使学生能通过真实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信心。在课程教学中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性实验,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突出,强调思维方法培养 

 

理论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可用性。对应的,人才的能力不是取决于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体现在是否能够使用恰当的方法正确运用理论知识。通信原理课程的初学者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锻炼,基本都会出现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这对于基础本已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更加突显,容易造成学生因为过多的难题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强调采取讲练结合,强化典型题分析的方式。对于重点的内容讲清、讲透,同时对相关部分的经典例题讲方法,讲思路。最后再将所涉及部分的内容结合实验或实际工程进行进一步分析说明。让学生在掌握了系统理论分析后,更了解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充当的角色。 

教学实践表明,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让教学变得更加深入。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通信原理课程及学生的特点,从内容、形式及方法等方面对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建设进行了探索,探讨了符合独立学院客观实际特点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尽管如此,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曹丽娜编著.通信原理(第六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篇10

目前,社会对技工院校学生的需求量比较大,很多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岗位人才。但是另一个方面,学生在社会上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如何能够让毕业生能够充分得到就业机会,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各职业院校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软件对学生进行管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市场的就业情况,找到合适自己岗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技工院校开始普及互联网知识,我们可以借助于学校中信息管理平台,对就业信息的共享和管理。技工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解决目前制造业飞速发展而人才难以供应的局面。如果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技工院校核心的问题。学生管理系统的出现,是对就业管理的一个突破。它不仅实现了企业招聘信息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互通,还规范了就业流程,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就业知识,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可以高效、便捷的方式满足毕业生和企业的需求。

1 学生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学生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符合学校实际工作的需求,从学校网络运用情况和教育部门的无纸化办公的情况来看,系统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学校毕业生信息的查询和就业信息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管理,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普通用户没有权利删除的信息。用户注册系统之后,可以使用咨询功能,将看法和咨询的问题填写在系统当中,能够得到系统管理员的有效回复。只有登录以后才能对咨询问题和信息,学生的信息可以被招聘单位看到,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所有的信息必须要经过管理的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将就业信息显示到系统当中。管理员对学生的日常信息进行审核和管理,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该系统根据权限进行划分,主要角色分为系统管理员、班主任、招聘单位和学生。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权限和功能。系统管理员拥有最大的权限,主要操作管理系统的后台。在系统后台可以看到所有角色录入的信息,审核信息和管理信息。班主任主要是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和管理,校对学生信息的准确性,对学生就业情况的查询和管理。招聘单位的主要功能是招聘信息和检索学生信息,可以在线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平台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平台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给招聘单位,同招聘单位在线咨询。

2 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系统的设计需求以院校的就业信息管理流程为基础,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以毕业生的就业为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毕业生信息的全面考察,让企业能够选择合适的人才为其所用,也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用人单位和就业服务中心直接通过系统,检索毕业生的信息,实现了毕业生数据信息的公开化,让系统成为了毕业生信息共享和展示的渠道。但是信息管理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逐步的完善和解决。对毕业生就业管理上,由于院校对系统的管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毕业生的信息资料不全,准确性不够,这样企业不能够检索到学生的正确信息,毕业生的信息情况也得不到合理的分析。所以,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院校对系统管理进行高度的重视,保障学生信息的真实性。

3 数据库的设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库对于任何一个系统都十分的重要,学生管理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数据库的搭建。数据库存放大量的系统数据和用户数据,数据之间的关联和数据的提取都需要通过数据库来实现。在数据库的设计上,系统选择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 R2 作为后台数据库工具,其比Access的功能强大很多,并且这个版本的数据库比较稳定,适合于各种硬件平台。

4 后台管理功能

后台信息管理是对整个系统功能的操作,包括企业招聘,毕业生信息,在线咨询等功能。后台管理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和班主任进行操作,程序的设计也是根据其相应的功能所设计的。根据不同的权限管理相应的项目内容。后台信息管理的功能主要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来完成的,系统管理可以设置多个管理员和班主任来共同处理日常事务,通过管理员的操作可以保障信息的稳定。

结论

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技工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工作。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情况和就业情况的管理和分析,是对学生情况的重要了解,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的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技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系统的合理设计可以让技工院校对就业信息的管理更加流程化,让毕业生的信息展示更加清晰。方便企业对人才的招聘,最终实现数据的公开化。同时,学生管理系统促进了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的实现和发展,随着技工人才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为技工院校的教育和发展解决检索信息难,管理信息混乱等问题。为技工院校实现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结构化的数据管理作出贡献。信息的高效共享、和管理让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通信变得方便,让信息的共享更加的快捷。随着对系统的不断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指导技工教育的方向,了解企业需求的重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都体现了对学生管理系统的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迪.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5):22-24

[2] 蹇红梅. 基于B/S体系结构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J]. 内江科技. 2012(07):149+130

篇11

独立学院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母体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师资队伍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而统计工作是高等独立院校科学管理与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管理现代化学院所必需的基本信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改革与现阶段统计工作不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对促进独立学院协调稳定和谐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统计不仅是管理独立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立学院自身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具有说明、判断、控制和预测的特点,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浙江省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独立学院发展规模也突飞猛进,目前已达到20所,它以其“民、独、优”的新模式、新机制,在我省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占有了特殊的地位。

从总体上看,我省独立学院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趋予以关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我省独立学院统计指标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统计指标体系难以适应独立学院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每一次指标的更新都将使程序和方法发生改变,指标的更新滞后于教育管理的发展变化。随着教育改革速度加快,独立学院发展进入快车道,由于各高校在教育经费来源、资金、人才资源配置以及教学、科研、固定资产、校舍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指标已明显滞后,阻碍了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我省独立学院对统计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严肃性不强。

我省独立学院统计工作还没有得到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统计工作人员自身对统计工作认识也不到位,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了解甚少,认识不清,并没有将统计工作摆上独立学院工作应有的位置,有的甚至完全是为了应付工作,客观上还造成了统计工作就是整理数据,数字游戏,填报随心所欲,缺乏真实性严肃性有待加强。

3、各独立学院统计组织管理分散,统计人员流动性强,素质与工作要求不相符合。

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协调与监督机制,各级业务部门多头布置统计报表,造成重复调查、交叉统计,同一统计指标出现不同数据,使统计提供的信息可信度降低。目前浙江省独立学院负责统计工作基本上是校(院)长办公室来承担,负责人员组成多为兼职且非统计专业人员,且由于工作经常调动,人员流动性强,导致统计队伍不稳定,不能对数据的连续性予以把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做好我省独立学院统计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转变工作思路:

1.提高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谁经手,谁负责”的责任制;

各独立学院及分管领导应充分认识统计工作对高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实施分管领导负责制。另外利用年度统计分析这个平台,加强统计申报管理,实施“谁经手,谁负责”,提高统计水平与质量。校(院)长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功能,争取各系(部)的支持与配合,实施二级联动,共同做好独立学院统计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所有向外报送的报表须经校(院)长办公室审核,报主管领导审批,加盖学院公章后方可报出,同时报送一份给校(院)长办公室备查,报送单位将其纳入年终档案归档内容。通过实施归口管理,确保统计信息的完整性、全面性和权威性。

2.建立适合独立学院的科学规范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

为了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需要,统计指标体系应该从反映独立学院内部信息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设置,既要反映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师资、学生、固定资产、基建、财务、党建等指标,也要反映专业构成、教学计划修订、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及生源供应情况等,同时也可增加一些适应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新指标。

3.稳定统计队伍,提高人员专业素质,科学合理地配置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

统计队伍是否稳定直接关系着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因此,建立一只稳定的统计队伍是必要条件,各独立学院应形成以校(院)长办公室负责,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统计工作网络,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各类数据填报,通过相应制度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尽量避免频繁的人员调动。搞好统计工作,一靠制度,二靠科技,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才。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培训统计人员,还要创造条件定期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而统计人员自身也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学习和掌握统计工作技能。

4.完善我省统计网络,构建我省独立学院自身的统计体系;

独立学院统计工作不仅要能够直接连接学院内部各职能部门,而且要直接连接学院决策机构、管理机构、教学机构,同时更要广泛联接与本校有关相关的社会机构,因而独立学院统计机构必须是分管领导直接管辖并直接为独立学院发展决策服务的专门综合管理机构。我省现行统计网络模式为在省教育厅计财处的领导下,各独立学院自行填报汇总上报的纵向模式。而各独立学院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在汇总教育厅前实行独立学院之间的交叉检查的横向模式,进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统计网络。

5.注重统计结果分析,发挥信息参谋功能,促进我省独立学院科学有序发展。

统计信息的分析评价报告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最终产物,统计结果最终要以分析报告的形式上报学院领导和送达有关职能部门。统计工作更应注重统计信息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要从大量的统计数据中挖掘出对制定学院发展规划、评估学校发展成果具有参考价值的有用信息,同时针对难点、热点,进行数据汇总分析评价,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TP311.52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技能型人才在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自主创新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技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如今的技工是当下人才市场较为抢手的,企业需要转型升级,那么对于熟练工种的技工的渴求就远远超过拥有较高文凭的大学生。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技校生供不应求,是由于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多,如此大需求量与每年近数万名技校毕业生的自产量发生了“倒挂”。学籍管理系统的建设也成为了技工院校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

1 技工类院校招生的特点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技工学校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和改革,现在的技工学校通常分为以下五个层次:普通技工学校:职业教育的一种,其中普通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年或三年,学生毕业时可获原劳动部颁发的相关中级职业证书;重点技工学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的招生特点是招收取得中级职业资格的学制2-3年的在职职工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生毕业时可获原劳动部颁发的相关高级职业证书;技师学院:学生毕业时可获原劳动部颁发的相关二级技师职业证书,通常是在高级工基础上再学年。

2 学籍管理系统流程的建设

基于上述技工类院校的招生特点,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对于学校和政府教育单位来说都至关重要。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使用计算机对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可以改善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带来的效率地、保密性差、更新和维护不及时的缺点,是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效率,从而达到节省经费的目的。检索迅速、方便查找、可靠性高以及储存量大和保密性好等优点,使得计算机软件对学生学籍信息管理有着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望而莫及的有点。这些优点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籍管理的效率,也是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3 BS结构

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是在C/S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的一种结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的一种必然产物。大部分的用户是以WWW浏览器作为工作界面的,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

可以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并且随地进行操作是B/S结构最大的优点,客户端不需要维护,只需要一台电脑并且可以上网就能使用。系统有着很好的扩展性,操作只需要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账号和密码就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在线申请,不需要人的参与。系统只要通过公司内部的安全认证(如CA证书),就可以自动分配给用户一个进入系统的账号。

C/S和B/S各有优势,C/S在图形的表现能力上以及运行的速度上肯定是强于B/S模式的,不过缺点就是他需要运行专门的客户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能跨平台,用c++在windows下写的程序肯定是不能在linux下跑的。而B/S模式就不同了,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它只要浏览器而不需要专门的客户端,浏览器也是随操作系统就有的。而且,B/S是基于网页语言的、与操作系统无关,所以跨平台也是它的优势,而且以后随着网页语言以及浏览器的进步,B/S在表现能力上的处理以及运行的速度上会越来越快,它的缺点将会越来越少。

4 学籍管理系统与现有软、硬件系统实现对接出现的问题

由于整个社会都在慢慢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目前使用计算机对学生学籍的管理已经成为一部分学校的主要操作体系。但是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信息管理化还是有各种方面原因的,经过学校管理员提供的信息和对自身的调查,现在对现有的学籍管理系统进行以下多角度分析。经调查,现在很多院校的文件都是以文档的形式进行保存的,比如学生的资料等大部分的资料,都需要及时再去整理;每个学期的成绩,教师都是通过计算器等辅助工具进行核算,然后再手抄,再通过管理员录入到计算机,这样基于纸介质的手工处理方法回大大降低整个院校的工作效率,也容易因为数据繁多而造成的数据丢失,而且这样一来,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很多。而且这样以文档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大部分学生学籍方面的档案,也存在着翻阅、查找时浪费时间的弊端,造成了学校资源的浪费和工作人员劳动量的增大,所以,就这些方面的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学籍系统只是被认知为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到院校的管理系统实际操作中去,可以说现在大部分的院校是处于半手工半信息管理阶段的。还有一方面,就是学校虽然组织成局域网,但是并没有完整的系统,计算机的网络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遇到网络问题的时候,通常也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很多学校缺少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系统维护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不多,经常整个系统都会出现问题,这样大大影响了学校的管理效率,也增加了学校的网络成本。以下是对这一系列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的总结:(1)信息管理化没有完全实现,基本上是处于半人工半计算机的阶段;(2)学校层次对整个学校的学生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馈造成学校层次的不能及时指导;(3)教学方向会影响教学质量;(4)学校需要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改善系统维护功能太差的现状;(5)系统的功能太少,可以考虑添加更多的板块进去,比如成绩管理模块,这样可以减少成绩档案的管理,方便教务科的工作;(6)系统数据容易丢失,比如遇到管理员正在操作过程中突然停电或者其他异常情况下,数据不能及时保存;(7)数据备份和数据删除功能有待增强。

5 结论

了解本校以及本类院校的招生特点是学籍管理系统建设的最初阶段。根据实际的招生特点,明白所研究内容的数量数据间表面的规律,分成较相关和不相关的组,然后把数据转换成系统所能、易于表现的信息。第二个阶段是考虑如何实现系统的数据维护,比如针对技工类院校学生流动性较大,如何在系统上实现实时维护。第三阶段,要考虑如何跟现有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效率和节省人力。

参考文献:

[1]罗成.技工学校学籍管理系统[J].价值工程,2011(8):171-171.

篇13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通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此课程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软件硬件结合,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学生往往感到这门课程枯燥抽象,难学,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实际应用周期大大缩短,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清基本知识,并将新知识有机的融合进本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利用其基本原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这也是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在。[1]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微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分为两大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其中理论课占54课时,包括微机系统的概述、微处理器、IBM 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8086的总线结构和时序、存储器、I/O接口等;实验课占18课时,一共有6个实验,其中编程实验4个,硬件实验2个。结合近5年来此课程的教学,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浓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16位的8086微机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

(3)课本内容多而且零散,涉及的知识面广。要在54课时内讲完所有的内容,并让学生理解透彻,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4)专业术语和汇编指令多。并且课本中对某些指令只是列张表说明主要用途,并没有举例或者图示去体现真正含义。所以学生感到抽象枯燥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5)验证性实验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针对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从理论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方法以及制定合理考核机制方面进行了探讨。

2.理论教学方法的探讨

(1)制定合理教学大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全部内容去上课,还可以对内容的次序做合理的调整,例如可以把8086的引脚结构放在微处理器前面去讲,让学生有一个从面到点的认识,理解起来较容易。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材更新却相对较慢,可以把教材里比较旧的知识慢慢去掉,然后加入一些与时俱进的知识,来充实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微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更快的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程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课程内容多且比较抽象,单纯靠老师去讲去写,学生会觉得枯燥觉得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全方位对学生实施情景教学,增强直观性,有效加大课程信息量,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会一定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手段优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

(3)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好这门课是一件不易的事情。首先重点难点突出,对于这部分内容就要详细的讲解。例如操作数的寻址方式,一共有8种寻址方式,特别是前7种,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就要精讲要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每一种寻址方式的定义,功能等。对于课本有些内容学生只需了解,那就可以只给个整体的思路不去精讲,让学生去自学,这样不仅节省了课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内容,可见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对于实验教学要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提前做好实验进度表,让学生明白他自己要做的事情。每个实验要求学生都要提前预习,要熟悉各种调试指令以及实验步骤,要有备而来。学生自己要写好流程图,并按照操作步骤:编辑源程序;汇编源程序;连接目标程序;调试可执行程序;运行程序输出结果,一步步去做。某些指令不会的学生可以请教同学请教老师,互相探讨。

对于硬件实验部分,以前基本就是进行简单的硬件连线后,直接调用软件程序,很容易就可以完成实验,实验效果较差。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设计类综合类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题目,然后去查阅资料制定解决方案。我们仅仅只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思路,和他们一起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给学生了一个很大的发挥和展现自己潜力的机会,学生做起实验来才会有激情,才会有动力!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总之,要让每位同学动起手来动起脑来,而不是单纯的验证。

4.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

学生掌握知识的好坏,须有一套合理的考核机制。不能单一通过一次闭卷结课考试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画出句号,我们可以结合上课考勤、回答老师提问情况、实验操作、平时作业及实验报告的书写和考试等多方面按照一定的比例给学生一个完美的成绩。这样学生也没有备战闭卷考试的压力,学起课程来比较轻松。

5.结束语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水平,才能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今后,还将进一步探索更好地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喜爱本课程,使学生能利用其基本原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真正体会知识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荆忠亮,黄永来.《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学之友,2009(08).

[2]耿其东,李春燕.机械专业《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改探讨[J].科技信息,2009(21):151.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编号:11JK0846);陕西省教育厅项目(编号:12JK0495);延安大学自然科学专项基金项目(编号:YD2011-11)共同支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