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原理

统计学的原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统计学的原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统计学的原理

篇1

统计原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基础同时应用也十分广泛的科学,而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会计学层面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这主要是由于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实际上是处在同一个范围内的,在核算的主体方面,统计学是宏观的,而会计学是微观的,在核算的过程中他们所面对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是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所以这也使得统计学原理可以在会计学中得以很好的应用。

一、统计指数在会计学中应用具有直接性和系统性

在会计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会计指数,通常我们就将其称作是统计指数,实际上它们在概念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别的,会计学当中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都会采用系统指数法当中的因素分析方式。举例来说,我们比较重视的成本控制中,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计算差异的分析就是将统计学中的因素分析法充分的完全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经济活动分析当中的因素分析法和我们在统计学中应用的因素分析法是十分相似的,甚至方法的名字都没有发生任何的转变。统计指数会在整个会计工作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将其分成是事前和事后两个阶段,在会计工作中对工作效果会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二、统计原理中动态数列在会计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会计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回归分析法,而具体而言,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就是最小平法法。此外在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当中都会较为频繁的应用到这种方法,虽然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其应用的次数并没有其他方法那么的熟轻熟路,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其所有的内容都会出现并加以应用,在这种方法当中还存在着资金成本计算和各种动态分析过程中所应用的动态数列知识,所以如果在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对动态数列女予以充分的重视就很有可能会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统计原理中的综合指标在会计中随处可见

综合指标主要包含三项内容,一个是绝对数,一个是相对数,一个是平均数。在会计存货计价的过程中要使用加权平均的方式,或者是移动平均法,而这就是统计学当中的平均数的内容,对各种比率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是需要用到相对数和绝对数概念的,它也成为了计算平均数和绝对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这种方法在其他层面上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拓宽。

四、统计学原理中经济使用的抽样推断以及相关分析市场前景广阔

日常工作中当我们使用会计考核评价方法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的时候,在确定了流转额和经营费用之间的关系和计件工资的背景下对产量和工资进行分析的时候都是需要使用到相关的内容的,这样一来使用这种方式一方面非常的便捷,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是比较便捷效率也比较高的。

五、统计学和会计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统计学和会计学之间是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可以准确的掌握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学的掌握程度,工作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统计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应用,对提高会计学工作的质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对统计学当中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会计存货当中所提出的加权平均法当中加权的含义,同时还会对成其为权的原因予以充分的了解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不对统计学原理当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类似的问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的,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说,统计学原理可以为会计学提供众多的便利。此外还使得统计学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在应用统计学原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选择性。统计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所以在会计学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以不考虑实际情况随便拿来使用的。比如说统计原理当中的抽样调查法在会计工作当中就是一种不适用的方法,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它不是非常的满足会计准则当中对经济学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反应的要求,如果工作人员在完全按照其规范和标准对其进行应用的时候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往往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其次是灵活性。应用统计原理这个工具进行会计操作队不能生搬硬套,要科学地灵活地运用。例如会计利润的预测分析与统计中动态数列的预测分析不同,因会计上遵循了客观实际的原则,符合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使企业财务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它并没有一概套用统计原理上的模式。

再次是合理性。如果统计方法运用熟练,则对会计的计算大有益处,但要合理运用。比如说,己知各实际产值和各计划完成程度,求平均计划完成程度时须用调和平均数,若已知各实际产值和各产值利润率,求平均利润率,则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这就是统计中已知变量值和给定“子项”资料或’母项”资料求平均数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法,切勿滥用。

七、结语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统计学的内容和内涵都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其内容更加的丰富,所以可以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可能会使得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应用的效果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可以为我国会计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2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国内是1990年以后才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先分组讨论,再集中讨论的方式,此时的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

随着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统计学专业和财经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原理》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提炼,是各部门统计学(如: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等)和综合性统计学(如农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等)的共同基础。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统计学原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预测决策的内容。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听讲之外,应按照要求阅读一定的课外资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又能够培养运用统计的基本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

三、采用案例教学于统计学原理的作用

结合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案例教学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同时促使了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而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锻炼了任课教师的各种能力,有助于教师的培养。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涉及案例搜集、案例讨论以及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其中案例搜集阶段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得案例的选择是精当的。而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有掌握课堂的能力,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讨论方向,还要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最后总结提升阶段更要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维延伸。

四、如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对于统计学原理课程,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有些内容可能采用讲授法效果会更好一些,有些内容可能需要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有些内容仅使用案例法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课程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涵义,了解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理解统计学对象和特点,采用讲授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只是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使用来形象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而对于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与设计简单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特点以及适用场合,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对于第五章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度量就比较适合采用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时候的案例选择仅仅是让学生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相应指标结果中去分析问题,对于问题的处理还处于描述统计的范畴。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类的内容使用案例结合相关软件的方式来处理会特别适合。比如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需要学生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概念、特点,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掌握相关分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回归模型的拟合方法、对回归方程拟合精度的测定和评价的方法。对于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案例,让他们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的,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操作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1.基础知识掌握。课前知识传递部分,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微视频教程、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微视频的制作是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将相关知识录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此环节需要设置提问答疑功能,便于学生能及时的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2.分小组讨论案例。把班上学生分成小组,以此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给学生提供案例,学生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怎么处理案例中的问题。对于数据的处理自由选择自身熟悉的统计软件来分析。

3.课堂案例分析分享。课堂上教师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分享给大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并且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寻找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行点评。

4.总结提升,撰写分析报告。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回去整理自己的分析结果,形成研究报告。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完整处理问题的习惯,并系统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案例分析具体到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类似案例进行:一家保险公司十分关心其总公司营业部加班的程度,决定认真调查一下现状。经过10周时间,收集了每周加班工作时间的数据和签发的新保单数目。那么案例分析就可以从画相关图,计算相关系数做起,经过相关系数检验,分析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是否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如果相关系数显著,然后可以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以及回归系数做显著性检验。检验通过后可以做回归预测。在教师点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中不同意见的分析,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和理解是否明确。进而还可以把问题扩展,如果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不显著,又应该如何处理?

综上,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而也可以看出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既有有益的一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得统计学原理课程知识变得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对于整个教学效果来说,案例教学法能够集思广益,通过共同探讨问题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一是案例的获取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二是要顺利的开展案例教学还需要教师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学生具有查找资料、总结分析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前沿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2]闫春,刘伟.浅谈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团[J].科技信息,2010(5).

篇3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统计学原理》该门课程数学性较强,而高职高专文科学生的数学又常常是“弱项”,应就高职高专《统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部分。 《统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也是按这一主线进行设计。

2教学过程方法研究

2.1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实操性强。教师对于教学项目的精心设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总结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清晰明了。

设计项目

在校内以本院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的调查、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大学生校内外实训安排调查、大学生学习风气状况调查。

分组

将学生分成四个个小组( 如班级有40名学生,可分成4组,每组10人),并选出组长

第一组针对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的调查;第二组针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第二组针对大学生校外实训安排调查;第四组针对大学生学习风气状况调查。

各小组对本组的调查表以PPT的形式展示,并且规定展示的过程中需讲明的内容:调查表的设计思路、调查的种类和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以及所展示的调查表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

(3)总结

教师在学生展示调查表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汇报的总结、知识的扩展,利用学生的调查表告知学生一些专有名词。

2.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统计整理主要涉及统计分组、分配数列两大部分的内容,但在每一部分内容中包括的知识点多。

(1)给出案例——学生成绩分布表。见表3

表3 学生成绩分布表

考分 次数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人数

(人) 比率

(%) 人数

(人) 比率

(%) 人数

(人) 比率

(%)

60分以下 2 5.0 2 5.0 40 100.0

60—70 7 17.5 9 22.5 38 95.0

70—80 11 27.5 20 50.0 31 77.5

80—90 12 30.0 32 80.0 20 50.0

90分以上 8 20.0 40 100.0 8 20.0

合计 40 100.0 — — — —

(2)介绍术语:结合案例,介绍专用名词,如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口组、闭口组以及组中值的各种计算等。

(3)介绍用法:次数累计中的11、向上累计中的20、向下累计中的21各自表达的含义。(4)总结计算:把握方向,注意“累计”。

2.3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群体活动中,在合作学习中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从而使其在知识、技能和品质等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配任务

在已有分组的基础上,分配不同的任务,数值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位置平均数(包括中位数和众数)、序时平均数(包括绝对数时间数列中的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2)组内分工

组长接到任务后,根据组内成员的特长进行详细分工,包括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自制例题、选取材料、制作课件、汇报整理、总结报告。

(3)成果汇报

在成果汇报中,要求汇报人态度要严肃认真,仪表要端庄,并且熟悉所讲授内容;课件的制作既要整体美观、又要结构合理、内容详略得当;在内容的总结上,要做到示例得当、概括清晰。

教师点评

点评中首先要对学生有恰如其分的肯定;其次,指出各小组在汇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4课程与实践的结合

《统计学原理》所有内容完成以后,学生对理论的知识有充分的认识。本文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分析高职高专《统计学原理》教学与市场营销专业的结合运用:在为期三周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学生在商场为某制酒公司红酒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并制定出营销策略。根据调查所得资料,引导学生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横向分析(与其他红酒价格)、纵向分析(该公司不同时间的价格)等,制定出红酒的销售价格,再与该公司制定的红酒销售价格对比,结论的相似让学生充满信心,且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

3 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3.1教学方法方面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要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去查阅资料,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主专业的学习中推行项目教学法,而对于非主专业的学习应让路与主专业,在实操性较强的内容中推行项目教学法。

(2)案列教学法:案列教学法要注意引用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3) 参与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老师教授的基础上进行新项目的组合进行参与,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和提高。

3.2教师素养方面

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积累厚重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方法多样,知识点灵活组合,点评恰如其分;除专业知识外,作为教师还要有爱心,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考虑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自信心的增强,真正做到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3.3课程安排方面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更注重实习与实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议《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与学生社会调查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社会调查的时间应稍后,这样教学与实践更趋于一致。

4 结语

从总体上看,《统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分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变的教学形式,时时让学生参与,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4

统计学原理课属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构建学生基本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尤为重要。然而该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了统计工作过程、综合指标体系、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调查推断、统计预测等多项内容。每一项内容均由完整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方法构成。知识点较多且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尤其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卖力地讲,拼命地试图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却始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是“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鉴于此,我们结合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非统计类专业特点,在我校四个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逐步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把教学的主体定位到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潜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把教学课堂变成探究讨论场所,让传统的教学活动重新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思维涟漪,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实施环节

1 问题选取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2 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 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 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 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 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 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 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 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 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 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 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 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 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 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4 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内容。挑选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内容作为选题,并适度调整教材体系中的相关章节。做到教学有重点、探究有实效。把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交给学生自我消化,或由教师使用传统方式串讲带过,把核心知识且具有探究的条件和意义的章节认真组织学生探究学习。避免全面开花、拘于形式,结果造成学生到最后劳神费力、难有所获。

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较多,结构复杂且难懂。但却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先弄清楚探究式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问题的选取、节奏的把控、效果的评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欲使探究式教学能够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而非只是“标新立异”,则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5-197.

篇5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统计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是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语言。无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某个课题的研究时,为使观点与结论具有事实依据和说服力,必须根据调查研究或实验取得的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更需要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进行。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从数量方面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规模、质量、结构和开发利用等情况,能更好地为企业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要在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做正确的决策。统计是掌握人力资源信息的重要方法;是职位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前提;为员工培训与开发提供客观依据;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搜集、审查、整理资料,准确地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更好地提升编制职位说明书、评估职位胜任力的有效性,增强培训需求预测、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的合理性,为招聘甄选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二、有效运用统计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评价体系

统计分析的目的是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统计学思想可以引导我们树立科学严谨的管理思想,可以引导我们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数据信息内在数量的规律性,从而便于建立细化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脱离传统的粗放式管理,走向现代集约式科学管理。在具体工作中要主动运用统计学,做好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的工作,得出科学性结论。要善于从大量数据中去发现规律,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中,真实、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信息,有利于构建企业管理评估体系,促进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在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所处的竞争地位形成一套长期计划。这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要涉及多方面的情况分析。运用趋势分析、比率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本企业现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层次结构进行详细而全面的统计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就未来所需类型、数量、层次的人力资源作出预测,从而得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更好地进行需求决策。制定规划时,有必要将一系列因素进行细分,归纳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相关因素的取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素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过程实际是多因素选优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岗位所需的适用类型、层次,还要考虑到岗位之间的配合协作,以及人才群体间的互动关系等。要构建最佳的人才群体结构使组织整体功能最大化,就需要多次试验,测试不同搭配下的效果,根据结果分析,找出最为合理的搭配结构。要善于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出既定人力资源状况的条件下,不同岗位与不同人员搭配产生的交互作用的显著性程度。如果涉及多个岗位和多种类型、层次、素质的人力资源,择优进行尝试以实现最优配置。

三、着力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一)要提高重视程度

由于对统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统计工作的真正内涵与重要意义。导致在现实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以经验管理为主。即使开展统计,也只是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填填报表而已,导致人力资源决策缺乏准确的数据作依据。企业领导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在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加大对人力资源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要增强统计方法

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仍以人工为主,还未实现统计信息化管理,即使运用计算机也只局限于制作简单的人力资源统计报表。由于统计方式滞后、工作方式单一,难以保证人力资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因此,要与时俱进,实现信息化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特征,建立企业内部数据库,搭建企业统计网络平台。

(三)要丰富统计内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