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监管心得体会

市场监管心得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市场监管心得体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土地、水以及农田设施条件等是农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要从农业基础设施着手,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节地、节水、节时、节能的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农业安全。一是要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四高”、“八化”高标准农田结合,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四高”是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八化”是指农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服务系列化,栽培技术现代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产出优质高效化。项目区建设要按照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完善规划,统一设计,进行项目区的开发治理。在工作中既要注重项目区工程及各项治理措施的内在质量,又要注重项目区的外观质量,使项目区真正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路林田电配套,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方田,从而达到“八化”标准。二是把积极争取项目与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结合,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水资源短缺加上利用率低,已成为我场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节水农业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客现要求。必须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出发点,建立完善有效抗御自然灾害的水利体系。遵循立足生态、高效节水、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综合投入、综合措施,加大水利骨干工程的配套建设,建设农田高效灌水系统,规模化示范工程;采取生物节水与工程节水相结合,推广现代新型灌溉制度;推广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形成常规节水与高效节水相配套的水利产业体系。

二、树立新的农业产业观,发展核心农业产业

尊重客观规律,用科学的产业观认识现代农业产业,树立新的农业产业观,发展核心农业产业,使农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强化效益优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依靠制度和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强化区域优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布局,发展大麦、食葵种植,要以建设种子(苗)基地为基础,以良种提纯、扩繁为重点,推进良种化进程,促进育繁推销一体化,提高差异性竞争水平;三是强化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粮食和经济林加工、包装、运输、保鲜等后续产业,使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拓宽农业市场空间,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产业地位。

三、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品内在竞争力

用经济规律来经营农业,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指导农业。着眼于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打造农场大麦品牌,注重打品牌、创品牌和护品牌,树立品牌观念,以品牌吸引消费,以名牌抢占市场。

四、树立现代农业意识,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牢固树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树立现代农业意识,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农业粗放经营模式。进一步调整农业科技发展目标,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引进科技型企业、农业院校等服务于农场农业建设,使农业科技推广变为全社会共同促进的事业、共同参与的行动。注重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农业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障农产品质量。

五、科学规划,树立新的生态观

篇2

认识之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人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目的,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没有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原则,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科学: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也是为了人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意义在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就是全体人民能够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分享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要抓经济求发展,又要处理好员工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为群众所急,需为群众所需,设身处地地维护好群众利益。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享共建,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求发展,更加有力地推动企业发展。

篇3

一、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学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好科学发展观,我认为首先应对我校教育中一些突出的带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明确和担负起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学校发展中的历史使命。

1、名实问题,即口号与行动问题。当前,素质教育耳熟能详,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以人为本”更是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

2、教育评价问题。评价是标准,更是导向,实际工作中,我们是否破解了评价体系单一化问题?是否坚持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奖惩观,用它来科学评价学校的干部、教师、学生?

3、管理机制问题。作为学校的最高抉择者和管理者,校长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我们是否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管理文化,把我们的教育观念全面、彻底地贯彻下去?

4、可持续发展问题。时代在高速发展,社会在急剧变化、教育发展的时机稍纵即逝,作为一名小学校长,能否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及时把握、抢抓机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上述问题,都是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研究。

二、科学发展观下小学校长的历史使命

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小学校长任重而道远。

使命一: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找准学校发展的定位,筹划学校发展的远景。

1、创建科学的办学理念

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是确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的出发点,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我认为,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它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学校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特长的发挥,并为其终生的幸福打好基础。校长要积极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校园氛围,让师生在学校这个地方体验到求知的幸福和实现生命意义的快乐。从我校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师生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我校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找到了立足点。

2、拟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对学校而言,发展意味着生存和竞争,持续发展意味着创造和动力,科学发展则意味着生命和活力。教育的发展规划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把握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近年来,注重学校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新班子组建以来,着眼长远规划,以质量建设为中心,出台十大措施,狠抓课堂教学效益、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狠抓艺体工作,优化办学质量,铸就自身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这一定位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指出基础教育要“确保所有青年人的个性自主,公民意识融入劳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校长的使命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我们利用全校广播会、各种主题班会以及专题讲座等,对学生进行成人成才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真正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命二:坚定实践自己的办学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1、以人为本,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始终,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自由度,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各方面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突出个性发展,充分肯定和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我以为,校长在这一方面的使命,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破除整齐划一、机械死板的管理模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管理理念,构建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的管理模式,从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呼唤教育管理的民主、科学,呼唤学校自我意识的清醒和个性的张扬。这既为学校管理铺平了道路,也体现了新时期创新教育的特色。学校目标、思路的实现,办学效益的提高,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管理。管理就是效益,作为校长,更要注重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成效,让教师建功立业,让学生成人成才,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搭建舞台,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此,我们以德育为首位,注重干部、教师队伍的培训,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表率意识,努力打造适应现代教育的高素质名师队伍,破解师资队伍与学校迅猛发展还不完全相适应的问题;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3、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新课程、新教材,呼唤新管理、新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制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长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而教学质量观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教学的成败。为此,我们在评价中注重量化考核,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综合性评价的特点。

篇4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00-02

心血管急症在急诊急救中较为常见,若患者为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在短时间内瘫痪或死亡[1]。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包括高血液危象、心源性猝死、心房纤颤、心肌梗死、心绞痛等,急诊急救过程中需要依具体情况选择救治措施,进而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证[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92例心血管急症患者,包括61例女、31例男;患者年龄范围27~87岁,平均年龄为(59.3±15.3)岁;包括42例心绞痛、18例高血压危象、14例心房纤颤、10心源性猝死、8例心肌梗死;医务人员接听电话并开展现场急救后送至医院70例,住院时突发心血管急症11例,患者家属护送至医院11例。

1.2方法 依据《心血管急诊诊断治疗学》中诊断标准开展急诊急救,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平卧位或半卧位,进行心电图监测、持续吸氧、心率血压测量、构建静脉通道,患者稳定后对原发病进行检查和治疗。不同心血管急症急诊判断标准和急救措施包括。

1.2.1心绞痛 急诊判断标准:患者存在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胸中部或上部剧痛、恐惧感、压榨性闷胀感等临床症状。急救措施包括:①引导患者就地平卧休息,停止进行其他活动。②为其进行持续、快速吸氧,患者若存在剧痛可应用50~100毫克盐酸哌替啶止痛。③给予0.3~0.6毫克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或5~10毫克硝酸异山梨醇。④含服用10~15粒速效救心丸。⑤口服5毫克地西伴。

1.2.2高血压危像 急诊判断标准:患者具有收缩压/舒张压大于等于200/128mmHg、失语、短暂性偏瘫、出血、视盘水肿等临床症状。急救措施:①引导患者就地半卧休息。②口服硝苯地平,剂量为5~10毫克,5~10分钟一次。③给予患者硝普钠静脉滴注,在50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25~50毫克硝普钠。

1.2.3心房纤颤 急诊判断标准:患者心房激动频率在300~600次/分钟之间,心率较快且不规则,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急救措施:进行维拉帕米静脉注射,在20毫升10%葡萄糖溶液中加入5~10毫克维拉帕米,注射时间为5~10分钟;或进行胺碘酮静脉注射,在20毫升10%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50~250毫克胺碘酮。

1.2.4心源性猝死 急诊判断标准:患者停止呼吸、心搏,丧失知觉,无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无血压。急救措施:①立即为患者就地开展心肺脑复苏术。②使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将口腔分泌物和异物清除。③为患者开通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并在早期进行胸前叩击、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④进行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剂量为1毫克,每隔3~5分钟给药1次,逐渐将剂量增加到5毫克。⑤治疗无效再次开展电击―给药―按压,每两分钟循环1次。

1.2.5心肌梗死 诊断判断标准:患者存在持续性压榨性疼痛,并向上腹、颈部、上肢放射,存在呼吸困难、心律不齐、休克、面色苍白、出冷汗、焦躁不安等。急救措施:①引导患者就地平卧,避免搬动。②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将亚硝酸异戊酯研碎并经鼻吸入,或给予硫酸吗啡静脉注射,剂量为2~5毫克,每隔15分钟重复1次。③给予吸氧。④发生休克给予心肺脑复苏术。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整合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运用χ2检验,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

2结果

92例患者中88例患者好转,比例为95.7%;3例患者无效,比例为3.3%;1例患者死亡,比例为1.1%。具体如表1。42例心绞痛患者中经急诊救治后心肌耗氧量快速降低41例,未有血流动力学恶化现象出现。18例高血压危象患者救治后血压下降(128±18)/(81±21)mmHg。14例心房纤颤患者经救治后心率下降为(118±28)次/分钟。10心源性猝死患者中1例患者因距离医院较远,未能接受有效治疗,最终死亡。

3讨论

心血管急症具有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所以在患者入院后开展有效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3]。临床中心血管急症救治应当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应当指导现场人员有效开展力所能及救护,另一方面应当迅速到现场开展急救[4]。本研究中,92例患者中88例患者好转,比例为95.7%;3例患者无效,比例为3.3%;1例患者死亡,比例为1.1%。死亡患者因距离医院较远,未得到有效救治的死亡。当前临床中应用于心血管急症治疗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断剂,其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国外研究该药物治疗有效率高达100%,但实际中应当依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保证药物治疗的针对性、有效性[5]。

参考文献:

[1]孙艺昭.常见心血管急症的急诊急救措施及治疗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5):95-96,101.

[2]刘培忠,李朝阳,张庆光等.常见心血管急症的急诊急救措施及治疗体会[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z2):45.

篇5

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该尽快更新观念,学会在舆论监督环境中工作,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由认识误区向理性认知转变: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找岔挑刺,就是拆自己的台,是跟自己过不去,是往自己脸上抹黑。有的不反思工作中的缺失,却指责刊登批评报道的新闻媒体“损害”了自己所在地区的“形象”,“毁掉”了自己所在行业的“成绩”。其实,实践已经反复证明,重视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党和政府提高工作透明度、提高执政和行政效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舆论监督成本低,见效快。善于将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改进工作的手段,反映了坚定的党性,更体现了政治智慧,是新形势下检验执政能力的一杆标尺。一个勤政为民的政府及其领导干部是应该欢迎新闻舆论监督的。

二是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适就转变: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视舆论监督为“洪水猛兽”,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抵触记者采访相关问题,千方百计加以阻挠;有的绞尽脑汁“捂盖子”,使批评报道无疾而终;有的不是去下功夫改进工作,而是在批评报道的个别细节上纠缠不休,甚至不惜人力、物力展开针对新闻媒体和相关记者的“反调查”;凡此种种,都是被动应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表现。主动适就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克服消极和抵触情绪,更不要为了顾全所谓“大局”而颠倒黑白,结果置自己于更为被动不利的境地;同时,必须加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减少批评性报道的诱发因素,让媒体“无话可说”;当报道确有严重失实或不全面时,应及时与媒体沟通,掌握主动权,以最快的速度来消除公众的误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