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经济学问题

环境经济学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经济学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环境经济学问题

篇1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学;生态技术

一、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一)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2、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由于共用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共用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以我国的草场为例,由于草场属于共有资源,任何牧民都可以随时到牧场免费使用牧草,牧民们为了从牧场上获取最大收益,竞相增加畜牧数量,结果导致出现过度放牧现象,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经济学分析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

(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如上游化工厂向河流中倒入废酸液,使下游的游乐场所不能用于游泳或钓鱼。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二、环境政策的创新:与市场的整合

(一)国际的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既要用足市场机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政府的干预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以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近10年来,西方国家环境政策手段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向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转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1年提出的《关于在环境政策中使用经济手段的建议》,建议成员国更加广泛、坚定地采用经济手段,以作为其他政策手段的补充或替代。该建议提出了4类经济手段供成员国参考:一是环境税和收费;二是许可证交易;三是押金制度;四是财政补贴。该建议推动了经济手段在欧美国家的应用。

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已有许多国家征收环境税,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已将环境税作为优先使用的环境政策工具。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新税种。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氯氟化碳产品税。发达国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税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

对我国来说,应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大户课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向环境税过渡。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和收费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开动脑筋来控制污染,降低环境成本,最终也能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二)环境政策的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起源于20世纪初关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以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为代表,即为了消除外部效应,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征税或收费,对产生外部正效应的单位给予补贴,这就是“庇古手段”。虽然这种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政府对费额、税率制定的科学性,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会产生动态有效的刺激,促使企业开发新技术,新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因为每一单位的污染削减,都将以节税的形式得到回报。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学者科斯的“产权理论”的兴起,运用“科斯定律”来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发展。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污染问题是相互的,因为制止污染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的交换,那么污染权也能够交换,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使污染问题达到最有效率的解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排污权交易、自愿协商为代表的“科斯手段”。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自发的趋利避害本能和市场交易工具,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保护。即政府向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排污权是可以买卖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排污权。“科斯手段”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刺激企业革新技术,减少污染排放,以多余的排污权在市场交易而获得利润回报。

综上所述,环境经济政策与命令控制型政策相比较,命令控制型政策需要直接决定污染控制,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强制性,以政府行为为主;而环境经济政策是为污染控制提供财政上的激励,不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诱导性,以经济主体参与为主。通过要么在污染者与公众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如环境税收或收费、财政补贴和产品税等;要么创建一个新的市场,如排污许可权交易,使经济主体以他们认为最有利的方式对财政刺激作出自主反应,从而达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目的。

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综合利用资源

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2、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矿产资源”。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为减少水资源消耗,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

3、对资源内涵的认识愈来愈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日本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0%,法国每年从垃圾中回收废纸占造纸工业原料的40%。现在世界各大国正在进一步对回收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荷兰正设计用“雨”(利用雨水下降冲击力)发电。此外,将还有更多的替代资源、人造用品面世。

(二)推行清洁生产。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很多国家为推行清洁生产,正在实施“零废物排放”工业(简称零排放工业或闭环式工业),其实质是从生产过程和产品两方面理解的:一是就生产过程而言,为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生产过程中一端的废弃物排出,转为另一端的原料输入的方法;或者将一个生产部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原料供应;二是对产品而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一些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也称“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其含义是指能够保持社会环境和对人类无害的产品。例如,德国制造世界第一种生态轮胎、生态电视机、生态冰箱,日本制成生态电池、生态塑料渔网,加拿大开始生产实用的燃料公共汽车(无污染物排放),美国研制出生态服装,瑞典推出一种生态画,我国生产出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等等。可以预料,绿色产品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三)树立生态技术观。每当新科技成果向经济建设转化时,总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质变效应。然而,进一步深思,又发现另一种倾向,大多数技术的应用,如果是以单一目的性——经济效益为前提,那么技术越尖端,单一目的性越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这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而非技术本身。

21世纪的技术观应当是生态技术观。生态技术观的含义为:1、科技发明的指导思想,要坚持技术的单一性目的与多元性目的的统一,即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多重目的;2、科技成果的应用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内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环境无害技术,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我国2000年经济发展目标规定:“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将经济发展区分为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这是人类在发展上的一次跃进。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但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

说起环境经济学,大众认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的迅速发展,有关环境经济学的很多著作也大量出现,环境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环境经济学。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明确的定义的环境经济学,而是通过介绍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解释环境经济学。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环境资源问题的经济学发展要素。

1环境资源问题的经济学发展背景

1.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压力的呈现

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盼环保、要生态的社会发展趋势。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相对稀缺。自然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地理条件复杂,开采成本高。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自然资源开发强度大、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自然资源后续储备严重不足等问题。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加快,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日渐严重,不断有新发现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重特大环境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例如,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世界人均值。

当代中国正面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问题等多重社会矛盾交织,主要是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高于环境自净能力(例如雾霾),农业水质土质污染加重(例如农产品有害物残存量超标),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问题日渐显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百姓民生、关乎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1.2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生态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的特点是“三期叠加”。在经济增速换档期,中国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原有的低效粗放式的生产不可持续了,绿色发展成为唯一选择;在转型阵痛期,中国需要克服由于生态破坏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公众不仅要有发展,还渴望蓝天白云;在改革改建期,中国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三期叠加”之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生态上取得突破。

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正逐步形成。我国也有很多志愿者加入到环保事业中去,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环保网络体系网,不断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公众已经开始自救,环境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公众也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源头,过绿色生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落实绿色理念,才能形成生态治理共治的局面;对于企业来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绿色发展既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全新机遇。

2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推进资源环境保护的措施

2.1提升环境治理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治理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升环境治理的意识,明确环境治理的关键所在。要积极地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保证自然资源和环境旅游资源的安全,从而保证我国产业发展的平衡和稳定。经济新常态需要环境的支持,环境的安全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加强环境治理的意识,尤其是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治理意识,让他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时刻牢记环境保护问题,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加强治理和管理,减少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同时提升对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思想,维持新常态下经济的稳定发展。

2.2构建环境保护税制体系

(1)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制,建立完善而且权威的环境保护税制体系。在构建环境保护税制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和先进的环境保护税制度,形成一套能够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税制体系。可以适当地增加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并且要将大气污染,水污染,碳排放,噪音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纳入征税的范围,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原则。(2)优化环境保护相关税制,完善融入型环境保护税制体系。优化环境保护相关税制可以从加大税制转型改革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激励政策以及增加车船税环境保护功能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税收体制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国家要出台政策来提倡企业进行环保事业的开发,鼓励企业购置治污设备,督促企业将之源进行有效利用,适当降低环保企业的税收标准,对于再生能源产业,可以考虑减免税收;而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则要制定相应的高标准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以此来形成一个完善的融入型环境保护税制体系。

2.3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以首先要制定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部署进行全局性的工作,并制定绿色循环经济的实现步骤,这样我国的绿色循环经济才能有计划地推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采购能力,在政府采购中可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对于选择采购绿色产品的企业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而不断增长的绿色的产品需求又能促进更多企业研发绿色产品,形成良性循环,减少了社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有关绿色发展的法律政策。我国目前在环保节能方面的法律仍存在空白之处,应在梳理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填补空白,制定新的促进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此外,针对存在冲突与矛盾的法律法规,及时进行删改,提升法律的适用性,使之能够得到真正落实。另外,我国需要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加大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问责力度,督促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环保问题,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建设发展生态产业

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生态发展产业链,积极推进对环境有利的产业,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经济;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积极鼓励并倡导绿色节约、低碳文明的生存模式,在生活细节中处融入绿色理念;培养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态发展观念,建立生态道德,使得社会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

2.5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

想要真正实现节能环保就要不断運通新技术、新方法改变对传统产业的管理方式,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开展大量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建设,实现技术升级,不断把节能与减排要点相互融合,实现工程整治与绿化工作操作模式;不断构建并完成产业链条清晰、多种方式共同参与的完整生态文明发展体制,促进快速形成可以与生态文明发展相求相一致的管理体制和格局,在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2.6制定循环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

不断制定并完善符合大众要求的公共机构评价体系,不断引导和帮助广大群众实现节水、节能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在大型市政公益性建筑内部,应该完全遵按照绿色标准建设体系,不断推广和普遍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另外,还要不断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系统,实现不同交通体系之间达到无缝链接的目的,鼓励广大公民实现绿色出行;不断回收和利用建筑垃圾,使其用在可以加工并重复利用的工程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并引导施工单位投入使用一定比例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对于产业园区和企业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与居民社区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合作,保证垃圾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

3结语

伴随着环境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越来越多的人去专研,使得该学科越来越被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对环境的保护,提升环境对经济的承载能力,通过加强环境的治理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定经济的运行速度,优化经济的发展结构,使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焕发活力。

作者:张林娟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外部性 产权 帕累托最优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是靠传统的制造业,以出口为导向来拉动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被浪费,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尽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口号已经叫响多年,但是由于各地政府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所以,口号还是口号,没能得到贯彻。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清醒的认识。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说过:“以前我曾自豪的宣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现实是,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制度,产品出厂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个满地狼藉的垃圾场。”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也指出:中国根本就不是制造大国,中国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欧洲等处在产业链高端的国家,中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结果却使得大部分的利润都流向了欧美。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环境资源的探讨有诸多的成果。张波(2005)从立法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环境资源法都受到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影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环境资源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武子(2010)则从产权制度的方向出发,认为产权制度在解决资源浪费、使用不合理以及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金雪涛,荣朝和(2009)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特征出发,认为由私人产权和共有产权有机构成的均衡性混合产权结构才是适合资源环境的产权运行机制。

二、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在庆祝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及农业活动中的不合理开发等,致使我国环境问题加剧。这不仅影响到目前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讲究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我们现在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个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比例的。有人说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且不说我们的收入分配不均,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等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环境破坏了,资源浪费了等关系经济发展的问题真的是能靠简单的经济发展就能弥补吗?如2009年的湖南浏阳的镉污染;2010年大连新港发生油管爆炸,上百平方公里海域的海面被污染事件;以及最近出现的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油田漏油事故。这些仅仅是靠经济的发展就能解决的吗?

因此,我们的经济发展思路或者方式必须要作出一定的改进。那么,我们在改进的同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

(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注意运用市场调控的手段,消除负的外部性的影响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很多厂商过分的追求私人边际利益,给社会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相当多的负的外部性。所谓的外部性也叫溢出效应,当生产或消费的某些外在的影响未被包括在市场价格之内时,就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分为两种情况:即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这是根据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或者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的。而且不管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导致对帕累托最优的偏离,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这些负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厂商排放的大量污染,浪费的大量资源,这对其他经济主体和社会的福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环境资源已变得日益稀缺,其相对价格不断提高,机会成本也进一步增加,社会的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的差异还在不断加大。从而又使得环境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也出现了外部性问题。使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是现实生活中经济,环境等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多种手段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这其中包括补贴、收费等多种手段。而目前占主流的应该是庇古的黄金规则以及科斯定理。

庇古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税即税收-津贴办法。这种办法一方面坚持“污染者付钱原则”即对产生负的外部性的厂商征税。另一方面又对带来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补贴。科斯提出运用产权理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后来由斯蒂格勒总结出科斯定理。该定理提出在交易费用为0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明确产权来使外部性内部化。

(二)在中国,要注意中国的国情,且不可盲目的市场化运作

在中国,政府经济建设理念的逐步成熟,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在进一步地放松对这些企业的管制,由原来的“指挥者”转变成为“裁判者”;其次,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流转更加快速,配置更加合理。

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毕竟还不够完善,企业家的素质与责任心还不够强。如近几年出现的“楼脆脆”,沈阳化工在市中心“毒气熏人”等,事件无不体现出我们的企业家普遍缺少责任心,他们信奉的是不管别人的利益,只要自己能赚到钱就是硬道理。企业家素质与责任心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顺利走下去。

所以,仅仅依靠市场明析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更多的依靠政府的监管。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出售产权许可证来帮助确定产权。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和补贴等财政手段来消除外部性。也就是说,要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福利实现最大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而且我们应始终注意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灵活借鉴外国资本主义市场的经验。切不可照搬。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体制决定的,另一方面还有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等问题。

(三)对于共有资源,政府应注意作出相应的决策,需要“全体总动员”

在现实生活中,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以及各种矿产资源都是一种共有资源。

在市场中,私人或者一些生产者往往对这种共有资源进行过度的利用,而市场也往往没有充分的保护共有资源。比如之前很多地区的小煤窑屡禁不止,导致地面沉陷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源没不能到有效的配置,导致对帕累托最优的偏离,从而也引起市场失灵,而这其中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建立产权。一旦产权建立,那些受到影响的个人就可以向那些带来这种污染或破坏的厂商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就可以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也是科斯定理的作用所在。

保护共有资源,除了产权、价格和税收机制外,尤其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司法以及全社会的作用。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他性:想要使用共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共有资源就减少了其他人对它的享用。因此一旦提供了一种共有资源,决策者就需要关注它被使用了多少。在我们生活中,起决策者作用的往往是政府。如洞庭湖的水是共有资源。周边的化工厂,造纸厂向本来清洁的湖水中中排放废水就会带来负的外部性,使湖水受到污染。而政府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方法就可以是收取排污费,这个排污费实际上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庇古税的一种,是针对带来负的外部性的行为的。但实际上这种是不现实的,因为收费带来的成本更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法规,严禁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生产。如最近几年,湖南省委就坚决关闭了在洞庭湖周边排放污水不达标的造纸厂,此举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同时更加规范化的措施可以如下:

首先,建立绿色公共财政。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应作为政府的专项基金,财政预算中要包含环保经费科目,且全部都用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开支,同时对其用途的审计监督也要加强,以防被挤占挪用。目前,编制环保经费预算上,把基层环境保护局的人员从吃杂粮(很多从事公务的职员是事业编制,在经费上是收支两条线),改为拨款。

其次,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和环境评价。污染物的总量控制需要三项制度联动:一是要确定国家和地区各项污染物的最大自净能力,然后政府环保部门就可以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规定各种污染排放的最大容量;二是严格实施排放许可制度,企业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审查许可;三是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对由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估,提出有效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进行跟踪监测,严格实施此制度。

另外,对于排污权交易。有关专家朱家贤建议,形成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具体为初始分配的一级市场和初始排放权分配之后的自由交易二级市场。第一,在区域开始进行试点与推广工作,选择那些自愿强制减排的企业以及超强度减排的企业进行交易;第二,建立并规范排放权交易所,可以采取数个区域性和1个国家性的交易平台;第三,出台排放权交易的国家标准指南;第四,建立国家或公共登记机关,给那些排放权交易的参与者开设账户并记录相关的交易活动;第五,适时探索开展碳期货交易;第六,按照碳交易的多边性、持续性、专业性、及技术性等特点,建立完善的经纪人制度。

三、启示

我国政府于1994年就通过了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保我国经济,环境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但中国在未来的30年中,资源和环境消耗趋势将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即使按照工业化国家中的低资源环境的消耗水平,中国也将消耗全球50%左右的天然气、钢铁、石油等资源,形成全球50%甚至更多的碳排放,由此看来形势依然很严峻。环境与资源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长久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的关键,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政府能否有勇气承担责任,能否站在发展的高度,能否目光长远。在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要靠市场,更要靠政府。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在教育领域内,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师生的亲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内容愈发变得多元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也变得愈加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协助下,能更好的呈现教学设计,更好的创设课堂情境,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通过网络资源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更好的扩充自身知识容量。本设计正是在此背景下,结合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以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例,结合信息化技术的理论、“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实呈现本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习任务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其意义正如教材导语所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语)由此看出,本课内容的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即让学生在品味童年所带来的甜美之余,给予他们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健康的成长,如何为自己创设一片欢乐的童年时光,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通过前半学年对中学语文课本的认知学习,已基本熟悉教材基本要求,即学生在已有语文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并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并且,初中学生中大多数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基本的信息查找,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对大批量网络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另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题内容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类题材较贴近此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指导教学,学生可能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能熟记并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字词短语,能够背诵课文经典段落并学会仿写。

第二,“知人论世”,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作者鲁迅其人及本文写作背景。

第三,逐渐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技巧,比如节奏分明、抑扬顿挫。

(二)能力目标

第一,通过网络搜索,学会合理利用英特网收集、整理、筛选所需信息的能力。

第二,通过Internet网络资源与教师、同学间进行学习交流,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逐渐掌握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的写作方式;体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培养自己的语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一,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自身热爱自然,热爱小事物,热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人生态度。

第二,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意趣,感悟团队精神。

四、学习重、难点

(一)学习重点

第一,利用网络资源,查找重点生词的读音、意义及用法,如“攒”、“拗”、“蝉蜕”、“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宿儒”等。

第二,理解文中“美女蛇的故事”之作用,并上网查找,初步了解插叙的叙事方法。

第三,结合课后习题,揣摩“三味书屋”一部分的思想内容,注意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二)学习难点

第一,有条理、有层次的展现文章的写作思路,并辅以准确生动、简练有序的文字。

第二,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三,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并应用于实践环节中。

五、学习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程度的多少,研究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中,如何恰当并且有效开展语文教学。

第二,研究在英特网教学环境下,如何处理好网络资源带给学生的利与弊问题。

第三,探究如何在网络信息化技术下,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设计在教材设定的范围内,结合初中生特有的身心发展实际,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因材施教,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对话,在此基础上,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并有所拓展提升,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一)课程目标的确立上

设计旨在通过展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介绍与回忆,一方面夯实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即呈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学习内容的调整上

在指导学习本篇文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依据文章题目,将文段分割成两大内容,分别讲述,这种片面切割文本的做法易丧失全文的整体美。因此,在讲述时,应从整体入手,观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然后再延及部分重点。

本文贴近学生实际,因此,适时将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融入本文的讲授中,并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依据“新课改”的理论要求,在教法与学法方面,课堂应呈现师生良性互动,合作探讨,平等对话,具体体现在:

1.教法方面

规范合理的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学生共同利用Internet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2.学法方面

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字词释义等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筛选,在课堂上做展示;课中,在网络教室的优化配置下,在教师规范正确的指引下,学生进入Internet 网络世界,主动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课后,学生在学习论坛内交流本课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需注意,在整个网络资源使用过程中,教师不应影响到学生自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学习流程

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中师生网上互动探讨、质疑探究——课后学生反馈、教师评讲。

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并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

七、学习准备

网络课件、网络教室、作为网络课件运行主要平台的局域网主机服务器、可供访问Internet的互联网接入设备。

八、课时安排:两课时

九、详细学习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音乐背景)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投影标题)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活动)投入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音频配轻音乐);生生合作,互解生词,通释义(进入Internet世界,解决难点)。

(教师要求)朗读声音洪亮、节奏分明;并将小组无法解决的生词用笔划出。

(教师活动)四周巡视,指导学生朗读,并收集生词。

(教师活动)播放配乐朗诵选段,并展示、讲解难词和易错词。(音频)(投影)

3.“知人论世”——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投影)

(学生活动)展示预习资料(来自于课前网络资源)。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并于重点处做提示讲解,加深学生记忆。

4.“着眼整体”——解题

(教师提问)从本文的题目中,我们能捕捉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发言(进入校园论坛)。

(教师明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且“从……到……”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空间顺序记述的,(扩展)这也教会我们,给文章立题,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立题、根据文章重要线索立题等等(投影出示几则具有代表性标题);既然全文大致讲述了两个部分内容,那么能否找出过渡段,并且讲一讲此处过渡段的作用?

(学生回答)第九段,作用重点在于开启下文。

5.答疑解惑

(教师提问)(投影)文中第四段插入“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

可否了解“闰土”其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发言(进入Internet世界,进入学校论坛),结合教师指导,明确。

6.体味情感

(教师提问)再次快速浏览全文,如何看待本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自由发言。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发言(进入学校论坛)。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这堂课的表现都很好,能够初探作者的情感,说明你们读懂了它,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本文,写下自己的想法,同时,巩固字词这一基本技能。

7.作业巩固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仿写本课第二段。

第二课时

1.引言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赏析作者情感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2.领略百草园的乐趣

(教师活动)(投影出示第一板块标题)“领略百草园的乐趣”。

(学生活动)有感情的朗读“百草园”选段。(配乐)

(教师提问)文中说,“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那么,你如何理解,“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乐园”呢?(投影图片)注意联系文中内容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入学校论坛)。

(教师示范)(投影)a.孩童时期的“我”的思想(乐园)不能与成人的眼光等同(只有一些野草);b.春夏秋之美景;c.神秘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d.冬天雪地捕鸟。

(教师提问)(投影)有人说百草园写景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你同意吗?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自由回答(进入Internet世界,进入学校论坛)。

(教师示范)(投影)a.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黄蜂的“金黄”;b.“肥胖”“高大”“臃肿”“用小珊瑚攒成的小球”;c.鸣蝉“长吟”,油蛉、蟋蟀“低唱”“弹琴”;(补充)d.结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整体与局部,动物与静物;e.即抓住事物的特点,有符合儿童心理。

(学生活动)小练笔:冬天“百草园”的几个动词的运用,仿写(网络作业展示)。

3.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师活动)(投影出示第二板块标题)“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配合视频)。

(教师提问)(投影)结合课后习题第一题之第三小题:“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是与前面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探讨,明确(进入Internet世界,进入学校论坛)。

4.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投影)“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是?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发言(进入学校论坛),明确——和谐统一的关系。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问题;实践经验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始创于1957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各类院校依托自身原有相关专业纷纷开设环境艺术相关专业。如,美术学院依托原有的绘画、工艺美术等专业,开设建筑装饰专业;师范类院校依托美术学专业,开设室内设计专业;建筑类院校依托建筑学专业,开设室内设计、建筑装饰专业;有些高校甚至将原有的艺术教育中心整合为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名称也先后更名为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小品设计等方面的设计与施工管理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六十年的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千多所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学生达百万之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培养了大批的设计人才,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教学问题。

一、学科理论体系亟待建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虽发展了近六十年,但应有的理论体系并未完善。任何一门设计学科的理论体系应该由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三部分组成,但到目前为止,除了景观设计依托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传统学科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设计理论,其他设计分支的理论体系还相对薄弱。如,室内设计通史方面的著作不多,目前国内常见的室内设计史著作有美国约翰•派尔的《世界室内设计史》,主要介绍国外室内设计发展的历程,著作脉络清晰,图文并茂。我国编著的室内设计史有霍维国、霍光编著的《中国室内设计史》,但由于篇幅所限,内容还不够充实。除此之外,李砚祖、王春雨的《室内设计史》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中外室内设计发展历程。与美术史、工艺美术史和建筑史等艺术门类相比,室内设计通史专著更少,更不用说更深入的断代史和专史研究方面的著作了。室内设计理论除了早年编著的《室内设计原理》等几本教材外,就再难以看到其他优秀的理论书籍。设计批评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也很少。设计批评的缺位,使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很难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也很难有高水平的设计作品出现。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缺失阻碍现有的教学向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教师的教学无法从学理的层面转向深入剖析设计原理,而只是停留在设计造型、功能等方面的推敲上;学生如果没有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作为根基,毕业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就很容易迷失方向,跟随市场随波逐流,也很难成为设计领域的中坚力量。上述问题需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教师多方共同努力解决。教育主管部门应以几所重点院校为主,组织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有理论实力的教授、专家对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三部分投入精力进行理论系统的完善,形成一系列高水平理论专著,健全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体系,进而在全国高校推广。此外,高校教师也应耐得住寂寞,自觉加强理论修养,将理论用于指导设计实践,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强调理论体系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师实践经验的缺失

现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招聘要求应聘者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但硕士和博士能否胜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值得怀疑的。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是毕业后立即到高校任教的硕士或博士,他们大多没有真正接触工程实践,也没有独立从设计到施工完成项目的机会,所教授的内容也是当年求学时自己老师教的内容,或是照本宣科地按照教材进行授课。当然,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也会设置优秀案例讲解或安排一些设计专题练习,但由于教师往往缺少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的专业,涉及的多种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管理等都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经验都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获得,所以一些教师在教授设计课程过程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对涉及实践的部分只好不讲或少讲。这种缺少实践的教学会和设计市场脱节,导致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在学校所学的内容用处不大,一切还要从头学起。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可以增加与企业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到学校以讲座或授课的形式讲授设计流程、新材料与新工艺,甚至是谈单技巧;或是聘请设计的管理者讲述设计管理技巧;或是聘请手工艺匠人负责实验室工作,手把手教授学生制作技艺;也可以借鉴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聘请设计师直接负责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根据学生无记名评分决定外聘设计师的薪金。这样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最新的市场信息,减少毕业生实习时间。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和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企业进行再次学习或参与设计任务。教师和学生可以主要负责给出创意或进行概念性设计,公司主案设计师完善方案,负责施工图纸绘制,从而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学校可以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开设工作室或公司,带领学生直接参与设计项目,也可以将设计项目作为学生设计课的专题。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受益良多,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无趣,毕业之后凭借自身的实践经验也会迅速进入设计师角色,完成设计任务。

三、教师科研和教学脱节

现在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是教学的基础,科研成果可以用于教学。学生也可以协助教师参与科研。科研和教学之间本应该没有矛盾,但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教师年终考核方面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这就迫使教师要将大量精力投入科研方面,而教学方面只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课时量,教学质量的好坏无从评定。这种考核方法使部分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科研,对于教学工作则疲于应付,这就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生抱怨学不到东西。另外,一些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并没有太大关系,他们为了能顺利拿到科研课题,选择的课题并非和自己的专业方向紧密相关,而是一些所谓的前沿、流行的课题,这类课题有多少可研究价值很难判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固然重要,但还要考虑到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一切都应围绕设计实践展开,包括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所以,现在高校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有待改进。高校应改革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多种评价体系考核专业教师,加大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考核中的比重,从而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此外,高校相关领导应引导教师在课题的申报中以自身专业和教学为重点,围绕教学的需要进行课题的申报,研究一些有价值的课题。

四、教学硬件的不足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使部分学校硬件条件难以跟上。从主观上看,一些学校不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使艺术设计专业缺少相关教学硬件。如,一些高校没有专业的设计教室,学生在综合教室里上课,导致教师讲完课后,学生只能回到宿舍完成作业,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一些学校没有基本的金工、木工、模型、材料构造实验室,学生缺乏应有的动手机会,学生的设计作品只停留在图纸阶段;一些学校机房电脑严重老化,许多电脑无法开机,更不用说安装3dsMax、Vray等对电脑硬件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软件。学校硬件条件不足,导致教师授课方法单一。教师在综合教室里利用多媒体PPT授课,授课完毕布置设计专题作业,然后学生回宿舍完成作业,在下次上课时教师再统一讲评作业。这种授课方式缺少师生间应有的沟通,教师很难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进行把控和指导,教学被简化为一切以最后的电脑效果图为最终目的的过程,最有价值的师生交流过程被简化。环境艺术设计的作业形式多为电脑效果图,而学生因为没有制作场地和工具,常常无法完成一些需要手工制作的作业。环境艺术设计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社会文明程度。所以,政府和学校应该从根本上重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造完备的实验教学设施,使学生在学校里能够亲自动手制作自己设计的作品,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缩短学生与市场的磨合时间,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应有的设计师责任感。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专业教师也应该改变单一的PPT讲授方法,穿插一些师生间的专题讨论,或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设计方案,从而增强师生间的学术交流与感情交流,使环境艺术设计课不再那么单调。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并非教师单方面努力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需要市场、政府、高校提供相应的条件,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最终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屠曙光.当前我国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3).

篇6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修炼学生的爱与宽容之心。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真理,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理想与激情,学会正确恰当地处理好知识与情感、知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更好地激发潜能,不断提高和超越自己。同时,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瓶颈”约束,中学生大量阅读,自由交流,整体感知,细细品味,阅读活动并没有很好地开展和落实,可以这么说,在阅读方面呈现出“沙漠化”的趋向,这对于中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很不利的。世界有名的帕夫雷什中学就特别注重阅读,其中阅读占课时量的12%。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就曾指出,学生应在低年级就开展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他提出: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2000个小时在默读上。低年级学生尚且需要阅读,现代高中生生活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快速传递和变化的年代,重视阅读,学会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的管理者,构建生态和谐的阅读环境,是切实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日常的观察、分析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班级的阅读环境。

一、宣传阅读的重要性

要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班主任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进行宣传。我班有一位学生总是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且同样的问题会连续出现,我指出后效果还是不是很明显。如果给他介绍一本合适的书籍阅读,那么也许比苦口婆心的教育更有效果。我给他推荐了一本书,书名是《做最好的自己》,该同学阅读完了后,跟我交流心得,进步很大。因此在班会上我特别请他做了读书心得交流,他从自己的一些小问题,如上课偷偷地低下头吃零食等聊起,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做了剖析,分析得很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些教育可以通过身边的任何事,通过合适书籍的阅读让学生进行体悟和提高,会比班主任讲更有成效。

二、设置班级图书角

1.由学生每人捐献一本自己喜欢的文明健康的书籍

阅读环境的构建是需要有载体的,因此我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购买了一个简易的书架,放在教室的后面。书架是有了,可是书籍来源还是问题,为了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我在班干部的聘任中增加了一个岗位:图书馆馆长。由班上的图书馆馆长倡议书,倡议每位同学从拥有的图书中挑一本自己喜爱或合适的,内容健康和文明的书籍交给图书管理人员,由他们做好登记等有关事项上架。这样既解决了书源问题,又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并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和处事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班费购买一些励志类价廉质高的书籍

学生提供的书籍是五花八门的,因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对教育的把握,通过合理的途径购买一些例如励志类的书籍。因为我一直认为教育首先要从思想教育着手,只有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和到位了,教育和学习等自然才会水到渠成,因为思想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就像那位阅读了励志类书籍《做最好的自己》的同学,在他的体会中有这么一段话(原话):我们要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过去的事情总是过去了,无论是辉煌还是失败,明天的事毕竟没有到来,我们想做的,要做的,就是坦然坦然再坦然,只要努力,则人生没有翻不过的岭,越不过的山。确实,在那以后,该同学进步了许多。所以,我认为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是教育的一条很好和很重要的途径。

三、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1.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在班级内开展阅读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紧,在校内一天的规定学习时间是较为固定的,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校的安排,同时利用自己是班主任的优势,我建议学生在午休的时间进行规定书籍的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在书架上的书目,进行有效的阅读。刚开始做有些困难,但坚持了一个星期后,会发觉原来的有些建议性的阅读,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学生还会交流读书的心得,互相推荐认为适合和有意义阅读的书籍。这样一种习惯和风气的形成在某种层面和角度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进步,自我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自修课的时间在图书馆进行阅读

图书馆是一个藏书的地方,也是一个供学生阅读的好去处,很多伟人的成长也是和图书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设置和功能,并且喜欢和爱上图书馆,充分而积极主动地去图书馆借阅自己喜爱的、需要的各种书籍,并且利用学校规定的阅读时间和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是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非常好的一条途径。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一直认为只有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觉醒,自我学习的进步和形成,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舍得和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学习和成长,这样他们的学习和生存能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篇7

2利用直观的演示方式

在对美术具象的讲解中,总会涉及到物体的局限,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无法穷尽和全面地展示结构,学生的理解就出现了真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进行展示,诸如在素描课程中对形体的理解——立方体,实物展示学生看见的“面”是有限的,缺乏立体的感觉,而如果多媒体的演示,不但可以将立方体的十二个转折体现出来,还可以通过透视线的变化这种直观的演示方式,使学就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形象地理解素描教学中物体在空间透视变化这个抽象问题。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是比较常见的,其不但绘制快捷方便,而且还有生动的意境,以这样的电教媒体手段来组织教学,中职美术教学的效率大幅提升,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并非万能的,手工制作、写生绘画等都不能假手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要善用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方式,但是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是不能放松的,只有如此才能使多媒体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左右教学,影响到美术教学基础性的东西。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美术教学注重的是教授,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美术教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引入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并且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能生动形象地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4选择灵活的作业形式

以往的美术课的作业形式比较刻板,除了用到铅笔、水彩笔、颜料等,就是做一些剪纸、泥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都难以满足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其终身、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多媒体网络技术成熟之后,美术作业的形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日记本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如果让学生用多媒体制作日记,学生会怎么样呢?学生不但可以搜集图片,文字,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插入到日记中,让日记不但有图像,还有声音,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力将会得到大大提升,不但使其认识到美术学习的玄妙,也能够加深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了解。还比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往往就只有一张书本上的小图,只靠老师口述,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具体全面。而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不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美术欣赏课PPT课件,通过这种做,使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这样不但推动了教师应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这种灵活的美术作业形式也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学生得到了最根本的美术教育,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篇8

中图分类号:Q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58-001

环境微生物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知识涉及面广,且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环境微生物教学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抽象、课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推进环境微生物教学建设中,要切实做好改革与创新两件事情,在教学方法及内容上进行创新,在实验教学上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实现环境微生物的有效教学,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教学问题,推动环境微生物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能力。

一、环境微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与其他课程相比,环境微生物学具有特殊性,尤其是无法形成直观的印象,致使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活生生的拿个微生物进行课堂演示,而是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以直观印象的形式进行学习,尤其是对于一些相似菌种的形态结构辨析,学生的学习比较吃力,多半以识记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2.课程内容繁琐,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比较繁琐,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微生物实验、微生物生态等内容。当前,各大高校积极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出现基础课被压缩的情形。环境微生物的课程内容较多,而在课时安排上显得不相匹配,尤其是在实验教学的课时上,明显出现课时不均衡的问题。对于一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紧张的问题,只能一带而过,出现教学质量差,学生难以对该门课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缺乏足够的实践课程培养。

3.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实践能力缺乏

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缘故,相关微生物的知识接触较少,所储备的一些知识多半为高考服务。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且在实践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无法有效地贯彻实施。

4.教学条件有限,实验条件不足

从实际来看,高职环境微生物教学普遍存在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实验面积少、器材陈旧且缺乏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正常教学的开展,造成有些教学内容缺失或一带而过。所以,在课程不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是优化环境微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环境微生物教学的若干措施

1.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针对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优化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直观的教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内容以图片或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例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flas展示噬菌体吸附、入侵及复制释放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更能全面而直观的了解知识,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2.合理安排课时,强化学生的全面学习

环境微生物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就是说,环境微生物的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满足课程内容的需求。所以,在课时安排上,要满足课程教学的大纲要求,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课时。

3.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环境微生物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强调教学的创新性发展,以迎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当前的教学需求,无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以学生为主构建启发式教学,更适合环境微生物的教学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进而培养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感情”,这点是培养专业素养的关键。

4.改革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教学是环境微生物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专业素养与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验证式的实验教学为主导,探究性、合作性的实验教学却比较缺乏,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在实验学习中表现出“冷淡”的态度。所以,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性、合作性的实验教学,更能体现环境微生物的教学需求,也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形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营造积极的实验教学氛围。

与其他学科相比,环境微生物教学更强调灵活性,尤其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合理的课时安排等,都是环境微生物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建设中,环境微生物教学仍需落实改革与创新两件事情,切实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环境微生物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时代教育,2012(03)

篇9

二、教师应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以及网络资源

从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教案开始,没有各种多媒体教学的辅助设备,如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声音转换器MP3等,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效益。当然,除了基本的教学辅助设备,充分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也可以很好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如: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一节内容时,我从教育网站上下载了许多视频:日本海啸地震、美国龙卷风、菲律宾台风、我国南方罕见的冰冻雨雪、甘肃舟曲泥石流等,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学中不仅接受了知识,还受到了教育,思想上震撼,心灵上共鸣。这比传统的口头说教效果好的多。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到所需的教案、讲义、笔记、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画或者音影文件,提供下载即可使用,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更要重视备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发现有些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就行了,因而忽视了备课。这种思想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不动脑筋,粗心大意,没有检查拼写,导致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许多错别字,笑话百出,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的教师到课堂上突然找不到课件文件,或者计算机出现故障,致使整个教学不能进行;有的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形式以后,没有对新的教学方案进行研究,导致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速度,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衔接,造成学生理解思路障碍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在客观上与新的教学方式的采用有关,然而这也提醒我们教师更要重视课堂前的备课。备课时要先利用各种教学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内容的输入,根据学生接收知识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应该设想和模拟课堂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在课前做好对策,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课堂上注意学生接收知识的程度,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效果,调整讲课的速度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知识的容量和传递速度,将大量采用板书进行的知识展现所花的时间节省下来,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视觉、听觉甚至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接受知识。学生在与以前相同的时间内,需要接受比以前多的多的知识量,学生能不能接受,就需要教师特别了解课堂学情,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控制课堂进程,在学生暂时不能接受新知识时,要放慢教学速度,甚至重复讲授,也可以采用提问、思考、回答等模式,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五、教师应加强网络学习的能力

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意识,才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展;只有广大教师加强自身的网络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胜任网络多媒体教学。

篇10

一、环境生态学的相关概述

环境生态学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学科,该科学的综合性很强,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对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研究,以此来寻求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的具体方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环境生态学主要是根据人文社会和环境生态学而开展的课程,这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以及环境保护等思想是一致的。该门课程主要讲授的是当前人类正在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必须要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具体阐述了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当前的研究热点以及国际上重大的生态研究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就。通过阐述以上内容来启发学生对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更好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出现严重匮乏,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呼声越来越高。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只有重视发展环境生态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作为高校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只有提高其环境生态意识,认识到生存环境的时代紧迫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更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在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关于环境生态学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是大体上该教材的内容主要由生态学原理和应用这两大部分构成。在生态学原理这一部分内容中,内容都是根据生命系统的层次进行讲解的,在高校授课的过程中一般很少进行调整,但是对于应用这一部分却有很多出入,不同版本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当前该门课程在进行改革的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怎样取舍或者融汇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

2.2教学过程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使用教材,而将课程内容放映到多媒体屏幕,而教师则按照屏幕上的内容进行授课,实际上老师的角色变成了复读机。环境生态学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很多图片和影像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进行,但是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则不需要,那些需要理解或者死记硬背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起不到应用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融汇,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3学生成绩考核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多年以来,在环境生态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只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评定,之后经过不断完善,开始根据平时的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通过一定比重进行综合来评定,但是这样的考核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考勤中很多学生替其他学生答到,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打小抄等,这些都是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所以今后应当不断完善学生的成绩考核方式,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2.4实践内容的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

环境生态学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涉及环境工程、植物、土壤、地理学和水土保持等学科,还涉及生物、化学以及经济学知识,知识点比较繁琐复杂,而且研究对象空间和时间的跨度比较大,很多知识需要在野外的实习的过程中慢慢理解,而在课堂上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受到课时的限制,进行实验的条件也有限,因此今后在设置实践内容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改进。

三、解决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调整好教学内容

今后在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对环境保护人才发展的需求,应当根据岗位需求和专业的方向来调整教学内容,其中调整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突出环境生态学等相关内容,并且重视生态监测和生态恢复等,这与未来培养人才需求和建设国家生态环境项目的目标是一致的,更好实现人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抓好重点,除了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应当穿插他各类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消化和吸收各种知识。

3.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但是不能盲目应用,而是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学生自学、PPT课件以及影像视频等。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学校应当通过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来为开通教学网站,也可以通过该网站布置作业或者相互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找老师咨询,教室也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据此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将学生不懂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方法

为了不断完善当前的考试考核方法,今后可以实现期末考试试题的多样化,不仅考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中期考核中,教师可以不采用留作业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PPT或者进行知识总结、案例分析等,然后在课上进行分享。对于平时的考勤,教师应当严格把握,对于课堂表现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做出提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科学合理设置实践内容

为了更好实现环境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应当将理论和实践课程进修结合,尤其要科学合理设置实践的内容,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条件和特色选择各自的教学内容,同时学校应当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岗位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学生今后的更好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当前教学实践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适应今后的工作以获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晓音,郑家文,刘家第.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4:44-45.

篇11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教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074-01

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生进行环境、资源、国情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素质,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走出一条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新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解决。

一、地理环境教育中存在问题

1、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地理学科开展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环境保护的专家,而是要培养具有一种意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态度,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并且绝大多数地理教师均未受过专门的环境科学知识培训,缺乏进行地理环境教育的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合作能力,制约着地理环境教育。

2、地理环境教育面临着学科知识更新和教学内容结构与功能的调整问题。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大,缺乏制订切实可行的地理学科深入实施环境教育的保障体系。

3、地理环境教育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但地理环境教育过程中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发挥不够。

4、教育目标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评价指向,我国现行的评价机制习惯于用一张试卷考查学生学习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地理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评价只是检测了学生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环境意识、环境行为能力掌握程度缺乏有效的检测尺度和方法。构建一个合理且能有效衡量环境意识、环境行为能力的中学地理环境教育评价体系,是当今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在中学深化地理环境的建议

中学地理环境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中学地理教育提出几个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中学地理教师都应该受到环境的相关培训,要加强地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此来提高他们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如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实践能力。特别要注重在实践中的培训,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地理教师把所学环境知识恰当地运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之中。

2、协调地理环境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本身是综合的整体,环境问题有复杂性,环境教育的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相关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特别需要地理教师知识的广博性和综合性。教师没有各科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教得好。这样才能弥补单学科教师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技能、态度具有个人倾向的缺陷。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要求比对另一本科目的教师要求更高中学地理教师没有各科目的基础知识就不能叫出好的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和其他各学科教师之间要相互协调与合作,以便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3、实施教学实效性的评价

在现行的中学教学计划中,由于没有地理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要进行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对一门学科有正确、合理的评价有助于改善教育的效果。但,如果不进行评价。容易使地理环境教育变成一种摆设。怎样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要求?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处理正常的地理教学内容与环境学科知识两者的关系?都应进行合理的评价。

(1)闭卷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

闭卷考试答题是和一般的科目考试一样。主要考查学生对玮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题时要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开卷考试答题时,可查阅参考书、笔记及有关书刊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题时着重于理解、思考和应用。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答案、更好答案、新意答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开卷占80%,闭卷占40%,鼓励学生多思考。

(2)采用口试的评价方法。

口试方法是由教师准备好多个环境题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准备。

考试时让学生抓签,根据自己掌握的环境知识回答试题,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补充提问,然后评定成绩。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中、及格等。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通过补充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整理答案。思维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学会概括能力。但教师要掌握好答题的结果,因为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不能发挥真实水平。

(2)利用编辑环境手抄报的评价方法。

手抄报的设计内容作如下要求:

①对自己感兴趣的环境问题的看法;

②及时展示当前最新环境科技成果的新闻快递;

③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生动有趣的环保故事、人物、漫画。成绩的评定时只要做出来了就是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评价课堂参与。

主要评定学生课堂发言、表演、讨论等参与程度。一般采用好、中、差三级形式,评定等级为“好”的那些学生,是在课堂上自愿发言,参与程度较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中”的,是自愿发言但不经常或者参与程度不太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差”的,是不主动发言的,常常要教师提问才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种评价以一学期的累积作为总评价。随机性、偶然性较大,一般作为参照性评价。

(4)思想情感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兴趣、个性、创新性等,评价结论采用教师撰写定性评语的形式。这主要通过教师日常教学的观察、记录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来进行,是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火花。

地理环境教育可以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保能力,以及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个人、集体、社会对待环境的正确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地理教育本身价值的实现,为中学地理教学赋予活力,加快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的进程。

篇12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41-02

谈到厌学现象在中职技工学校中最为突出,表现为一种全学科、无差别的厌学,具体表现:没有兴趣学习,消极地对待学习及学习相关的一切事物等,它对学生、学校、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十分严重。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传统的技工人才培养模式已然严重落伍,跟不上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借助网络平台优势转变技工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技工学生厌学问题,是笔者正在研究的问题。

一、中职技工学生厌学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学生方面

第一,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技能素质较低,从生源的角度看,技工学校因为“扩招”和家长们的观念而成了高中之下的劣等选择,通常都是从中考中淘汰下来的学生,生源素质水平可见一斑。第二,技工学校的学生通常具有习惯性厌学心理和缺乏自信心的特点,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低,学习成绩低导致自信心的缺乏,缺乏自信心又加剧了厌学心理,这成为技工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之间的恶性循环。第三,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和技工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很多技工学生沉迷于网络,青少年的敏感好奇在技工学生身上有充分的体现。因此,他们对网络世界和微平台充满了好奇和兴趣,逆反心理使他们厌恶刻板的规则,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抵触心理,反抗传统抗拒权威和规则是青少年时期的普遍心理倾向。如何针对技工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文化素质水平,利用网络微平台,构建技工学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技工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学校因素

第一,传统培养模式存在固有弊端,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无法统一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符,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另外,教材中只讲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内容,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效结合,理论学习过程枯燥单调,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这种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第二,管理方面,因为技工学生的学习成绩偏低,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学校习惯将其定义为“差生”,在管理和教学上都以对待“差生”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他们的厌学心理增加了助推力。

(三)社会因素

第一,现在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很容易影响到自制力较差、学习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冲击着中职技工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中职学生因其年龄特点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受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困惑放纵心理,从而导致厌学。第二,就业制度不健全,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他们在与大学和高职毕业生的岗位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想找到一份合心的工作很不容易,这让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认为学不学习都一样,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

二、微校园环境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历年的《中国因特网发展状统计报告》中的年龄及职业分布结果显示出,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随着移动手机终端功能的增加以及在校园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向移动手机终端转移。微校园是为移动数据终端设计和开发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即由一个或若干微信公众平台为主体,组成的一个学校信息化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因其操作的便捷性,人际交流的高时效性、内容推送的丰富性等特点成为年轻人的主要交流工具之一。

(一)硬件设备条件成熟

随着国家提速降费规定的实施,各大运营商争夺市场使智能手机的应用非常普遍。微校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只要有智能手机安装好微信客户端就可以运行了,可以说是当前门槛最低、操作使用最方便的移动网络工作终端。目前在中职技工类学校广大师生及家长微信的应用都已经非常普及,打造微校园的硬件环境已经非常成熟,无须校方再进行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

(二)软件技术成熟

微信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交流工具,几乎是人人都会用,是目前人们最为熟识的一款网络通讯工作软件,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儿童,绝大多数都能熟练使用,没有使用门槛。微校园就是基于微信软件技术应用的产物,可以说没有技术门槛,只要学校将微校园公众平台开通,广大师生就能自主地对其进行操作,无须任何的技术培训,极易上手,这样会大大缩短微校园的运营准备周期,快速实现微校园平台开发和推广使用,具有高效、快捷、低成本的特点。

(三)功能优势突出

微校园基于微信公共号作为基本元素,广大师生和家长都已习惯使用微信,对于微校园极易接受不存在习惯性排斥。家长和教师都会自主地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而微信的朋友圈里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范围又极快极广,这对学校的宣传作用非常明显。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关注自己学校的公众号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黏性效应,学校的粉丝数量会成几何倍数增长,无形中让学校争取到了极大的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微校园不仅功能强大优势突出,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完全免费,无论学校、教师、家长还学生都可以无偿地免费使用。

三、微校园环境下解决厌学的措施

过度沉迷网络是中职技工类学生厌学的突出表现之一,所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贴近技工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环境,是解决其厌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微校园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点对点、点对面的网络信息环境,具有信息传播快,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特点。

第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以微校园平台为入口,可以实现家长实时参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及教育活动,学校有义务让家长深刻了解家庭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关键性作用,让家长能主动热情地参与微校园平台的信息互动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微校园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家长和学校紧密配合,一起努力抓好每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步性、即时性及一致性。

第二,加强交流让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要尽快解决中职技工学生厌学问题,就必须要让学生摆脱以往不受关注的感觉。很多学生有排斥面对面的交流的心理问题,因此通过网络交流才能实现其被重视的愿望和感觉。微校园平台可以良好地解决好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不仅高效便捷而且收效显著。

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逐步摆脱厌学习惯。中职技工学生的家长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下,大部分都能熟练使用微信。教师和家长可以一道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式教育。教师可以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在网络上给不同学生留不同的作业和做辅导,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器重;家长可以和学生保持实时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觉到家人对他的至爱。营造出学生想当好学生、家长想当好家长、教师想当好教师的网络环境,让学生可以感觉到教师与家长对他的关爱、期望及培养,使学生能尽快摆脱“差生”的感觉,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家长、教师和社会。

第四,微课堂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中职技工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多不强,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环节上,他们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即使他们没有听明白教师授课的一些内容,很多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去提出问题。我们在微校园上开设微课堂就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校教学效果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堂的课件和视频来复习和预习功课,使学生在自习课的时候有所目标和依重。学生通过反复地观看微课堂的内容,逐步对一些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对学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绝对有着无可替代的好处。微校园中的微课堂要比传统的PC端的视频教程更易点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第五,从逃避现实到勇于面对。学校的就业部门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将社会需求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水平,通过专任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和家长,进行点对点的推荐。对于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中一些重点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点培养与专项学习,让学生和家长对毕业后的去向更明确,以便使学生尽早做好踏入社会从业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让学生对毕业后的岗位目标及职业规划都相对具体认知,让学生自主地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学生不会对现实社会再迷茫和逃避,自然而然地就会勇敢地迎接现实的机遇和挑战了。

第六,其他功能扩展,以微图书馆为例。很多最新的专业技术类的培训书籍在学校是不可能作为教材进行发放的。为了使学校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学习感觉到有前瞻性所学的东西是先进的不过时的,在微校园中开设微图书馆是绝对必要的。可以通过将一些最新的专业技术类的书籍数字化后,形成一本一本电子书,再将电子书分门别类安置在微校园对应的微图书馆的微站内,无论是学生、家长、教师或是其他圈内好友,只要他对微校园进行了关注,就可以实现无差别的资料共享,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教学水平和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微校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校教育手段,非常适合中职技工这一学生群体,尤其对他们摆脱厌学习惯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功效。微校园不仅将要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也会改变教师、改变家长从而改变学生,只有微校园才能使教学中的各个关键元素不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让诸多的教育教学元素以及学校与社会高效整合,发挥出比传统教学更好的作用。

篇13

一、我国会计教育面临的新环境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国际化

会计领域不仅是作为单独的科目存在,它是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金融领域、公司的经营以及政府部门的工作中。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也加入WTO,所以,会计行业已经不仅是区域性的职业,更具备国际化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如何能够在这个环节里,在教育的领域中,完善我国的会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国际商贸活动日趋频繁,国际学术交流也日益加深,这些元素都是我国会计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环境的影响

知识的学习以及更新已经从观念上改变了。而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教育和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时代是计划经济,而且当时的时展远逊于现代,尤其是现在网络化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以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那么就不能够称之为知识。所以现在对于会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会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者需要实时地加强自己的业务素质,进而提升会计行业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会计教学的现状

(一)培养方向不明确

作为高等教育中最低层次的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而是主要服务于小型企业的中低端应用型人才。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要科学发展,同样需要懂得系统会计知识以及税务、银行等相关知识的会计专门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正好填补了这一部分社会需求。然而,我国大部分的高职会计专业均将其培养目标更多地定位在中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与具有更多择业优势的本科学生进行竞争,忽略了高职会计毕业生应大量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在培养方向上不够明确。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着差异化,后者更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前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则相应的教育要求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而现在我国相应的会计行业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计的不可理,一方面会出现相应的学习上的负担,同时可能不同的课程之中存在着相应的重合,也会一定程度上浪费教师资源。其次,课程的分配也不是非常合理,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之间存在着相应障碍,例如有用的课程分配到选修课中。最后体现在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合理,主要是根据其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内容进行安排,如果课时设定得有区别,将会产生很多潜在的阻碍,也会相应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

1.我国的高职教育现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包括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方式的滞后,软硬件设备投入相对而言较差。教育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现在我国的高职教育理论发展差强人意,远程教育的应用乏力,教学枯燥单一,这些都是相应问题的集中体现。

2.会计的发展不仅是传统教育的发展,也是需要信息化技术发展为其重要依托的。教育理念不是通过教育方式传达的,但是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教育理念的发展。所以鉴于现在发展的趋势,很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实验室,但是由于存在着现实经费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教育发展的限制,目前还是不能够有效地发挥网络的作用。

三、对做好高职会计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更新会计教育观念

教学目的的明确会更好地指导教学的过程,高职教育的目的性相比较于其他的教育方式,其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目的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毕业后直接可以参加相应的对口工作。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它在学生们以及准备报考的学生们的心中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而高职教育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的工作。这就需要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对口的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专业的人才。会计的基础知识是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其中的对口型培训。

(二)加强实践教学

1.加强会计实训室和实践基地及其相关设施建设。教学基地和设施建设属于学科的硬件建设,为此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一,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和教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其二,建立和健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及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兼职指导教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