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的经济价值

建筑的经济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建筑的经济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筑的经济价值

篇1

1、历史价值

历史文化环境本身除了包括构成历史建筑群的每个单体建筑,以及构成历史城区格局及样貌的各种组件及周围一定区域内的空间环境外,还包括它感性的一面。这种感情的空间可以称之为“历史软环境”。城市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情感象征价值,它的形成是长久的社会文化底蕴及区域内的习俗习惯决定的,不同于单纯的物质现象。[ ]这种“历史软环境”具有相对的地域性和稳定性。长久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法律法规等表面结构在不断的变化中逐步成形,但作为更深层次的文化、情感、和审美却并不是能够轻易转变的。一定区域内的群众对历史及文化的认同和同一价值观念的与生俱来,让城市文化成为社会比较公认的情感共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具有追求新鲜美感的同时也有相对怀旧美的特性。所以“历史软环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记忆深处的追忆或者情怀。人们在对现代化都市发展感慨中,也无形中加剧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怀缅,对城市中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会随之显现出来。

2、社会价值

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相结合,可以很自然的保留城市及一段时期内社会的发展情况,作为不在“容器”内存放的社会历史博物馆,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可以展示给后人社会的变迁史,及一段时期内社会发展的状态,国家的政策等,这些阶段性的环境变化如果不施加保护,使之定格在时间长河中,很快就会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甚至消失不见,然而社会不断改变,导致的更新开发,会出现一段时间内几年或者十几年间同一个地方发生多次变化,最终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时期的痕迹,永远最适应当下的新建筑和环境,没有历史痕迹的城市,是没有灵魂且不完整的,所以保护历史建筑本身和其周边环境,并使之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再生或得到利用对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艺术价值

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所共同创造的艺术价值,是指历史文化遗产或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可以将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不同阶级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尚等等通过建造技艺,内部装饰,色彩的配比,街巷空间尺度等一系列反映出来,且这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造诣方面,还体现在历史建筑或遗产在设计创造过程中是如何与周边环境巧妙融合,相互映衬、并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艺术价值的形成还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建造技术、审美方向、民俗风情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这种艺术价值不是只通过建筑本身来表达,没有其周边整体氛围和环境的相互映衬是不完整的,建筑单体或历史建筑群也会因此孤立而失去原有水准的价值。今天生活中的人们在置身其中,如果内有历史建筑周边的环境氛围,很难想象到当时的景象,甚至难以体会,欣赏,领悟历史建筑的艺术价值。所以只有把历史建筑本身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还原历史本身的原貌,才能真实的反映建筑或遗产的艺术价值。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其历史意义及价值。

4、文化价值

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文化底蕴通过大小不一的空间或物质呈现出来,譬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写有“大夫第”等的历史名人故居,建造精美,格局考究。但其建造之初,往往不是独立存在于现在的空间里的,通常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这样的现象可以用适群的原理来解释。就如同今天的某企业的职工小区居住者往往是同一企业不同部门的同事,或者某一地产的楼盘居住者也都是阶层或收入大致相似的人群。从古至今其实都类似,士大夫居住的地方附近或周边很多也基本都是同一阶层的人士,这样就出现的各种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群,拥有接近的建筑工艺或类型风格等。这种历史建筑群是属于社会某一阶层中文化品味的体现,也是一种审美类别和情趣所在的体现。而其小到每一家每一户都的设计和格局有往往都融入了自己的家族文化和房屋主人的经历及教育。也反映着不同背景家族的文化。但由于年代久远和产权问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历史建筑群及环境的陨落,最终呈现出一处或零星几处没有原本环境了的建筑单体。虽然被人参观和游览无数,但其原本的文化遗存已经大打折扣,人们也很难凭空想象曾经这里的辉煌历史,所以通过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结合所传达的文化背景也是一重要价值。

5、经济价值

篇2

通常在考察建筑物的价值或进行方案优选时,往往更多的注重建筑物的建造成本和是否能实现其基本使用功能,而没有重视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费用支出和对环境的影响,没有对建筑物的整体价值全面分析。一般认为建筑物的整体价值分析包括它是否能以最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其必须具备的功能,是否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为使建筑物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本文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中找到解决的思路,通过引入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外部环境的理论加以分析。

一、理论分析

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单位功能的额外成本,是与其边际收益相比较的,在建筑物的价值分析中,若增加一单位的边际成本能带来大于一单位的边际收益(功能提升),那么即会带来价值的提升(价值=功能/成本,功能增量/成本增量>1,价值提升)。如何才能更好的分析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关系,分两部分进行权衡。

(一)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

全生命周期成本有资金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等。对于后两种成本的影响在后面的分析中会涉及到。这里以建筑物的显形的资金成本构成进行分析。全生命周期资金成本是指工程项目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直至工程寿命终结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可直接体现为资金耗费的投入的总和。全生命周期资金成本=建造成本+使用成本。下面仅从目前价值分析中容易忽视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考察建造成本的增加能带来使用成本大幅下降来使得建筑物的价值提升

以某一建筑物的墙材选用为例,一是保温墙材,二是普通墙材,使用保温墙材比普通墙材的成本要高10万元,但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取暖能耗每年可节约2万元,以住宅建筑使用期50年计算其使用成本的节约远远超过了建设成本的增加,使得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所以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2.在成本略有提升的前提下,考察功能的大幅度提升带来的建筑物增值。

在满足建筑物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额外一单位成本的支出,能带来大于额外一单位的收益,也会带来建筑物整体价值的提升。比如,在建筑物中采用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进行建造,虽然所起的功能可能相同,但成本要偏高,但建筑物拆除后,可重复利用,并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污染、处理难题。使得建筑物的环境、社会价值有所提升。

(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环境成本是指工程产品系列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对于环境的潜在和显在的不利影响。对于建筑物来说,它在建造和运行阶段是否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若建筑物的活动带来的不利的影响而又未能对此不利影响付出相应的补偿(有效处理)时,可以认为建筑物的活动属于“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也可把此认为是建筑物未被体现出来的额外成本。

比如,对于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运行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都使得其环境成本不断增大,从而导致建筑物的环境、社会价值地下降。

(三)资源的稀缺性

在建筑业中,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的耗用也是非常惊人的。资料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近40%,其中建筑使用能耗占建筑能耗的88%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3倍。在我国现行建筑运行中,北方建筑取暖每年多消耗2000万吨标准煤,直接损失达70多亿,多排放CO2达52万吨。另外,据统计,我国拆除房屋(住宅)的使用年限约在30年左右,而英法等欧洲国家住宅平均拆除年限在80~100年之间。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普通建筑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也即是说,我国的住宅建筑的寿命期仅是其设计使用寿命的60%,那么由此带来的拆、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和大量的建筑垃圾。

二、解决措施

(一)在建筑物的前期决策阶段,从设计角度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和环境成本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设计阶段完成后,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资金成本的85%已确定,所以建筑设计是建筑物价值全面提升的决定阶段。从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稀缺资源的使用等综合进行分析,进行节能、节水、节材的设计。

对于节能设计。一是采用新型技术,比如地源热泵技术,它使用一套设备实现了建筑物的供热与空调的两种要求,取消了锅炉房,消除了大气污染,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供热时比直接电热方式、燃油或燃气锅炉方式的运行费用大幅度降低,增加的初始投资一般可在3~5年内收回。另一方面建立能源效率的观念。把单纯地抑制需求、减少耗能转变为提高能源效率。对于节水设计。使用节水器具,采用再生水利用系统。对于节材设计。结构形式采用大空间,结构体系向预制化、装配化方向发展,尽量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通过结构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实现多样化的批量生产。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新型保温隔热的轻质墙材,推广工业化集成装修方式。

对于这些设计,一般都会带来初始建造成本的增加,但使用成本的下降足以补偿建造成本的增加,并可带来更大的节约收益,而且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可大幅度下降。通过设计理念的更新、设计技术的成熟和绿色设计工具的使用,使得在设计阶段即可决定建筑物整体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取得的效果。

(二)政府的宏观调控

1.政府的政策规制

推行绿色建筑、环保建筑,推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建筑,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建设部并于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该标准将住宅性能划分为适用、环境、经济、安全和耐久等五个性能。根据打分来全面评价住宅建筑的价值实现程度。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经济激励措施等,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 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经济的政策体系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征税和补贴

征税和补贴是应用经济学中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原理,税收是大棒,而补贴则是胡萝卜,两者的目的都是调整私人成本使之趋向社会成本。这种方法比规制方法更能促进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征税使污染成本成为企业为维持经营所不得不抵补的成本。因此企业有激励尽可能减轻污染,并设法找到新的、低成本的减轻污染的方法。而对治污设备的税收抵免这种补贴时另外一种提供减轻污染的激励手段。

通过设计手段解决建筑物价值提升的技术支持和实现方法,而政府的宏观干预则为建筑物的价值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实现环境。

三、结论

利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相关原理,分析影响建筑物价值的因素,根据(价值=功能/成本)的公式,分析既定功能下的成本最小化和成本增加能带来功能更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对建筑物价值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一直以来在建筑物评价过程中忽视的环境成本的影响。从设计的角度和政府的角度,综合考虑成本和功能的关系;找出建筑物价值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已经发展的比较普遍,在很多地区的厂房、住宅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各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有着很大的差别,在钢结构建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建造地域对于建筑安全和经济性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钢结构建筑的经济性和造价控制方面进行探讨,研究钢结构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对促进钢结构建筑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些的借鉴。

1、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建筑的优越性分析

钢结构建筑之所以能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除了大家所熟悉的经济实用之外,还有很多传统建筑无法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钢材的抗压与抗拉强度比较高,且钢材构建的自重比较轻

钢结构建筑所使用的钢材自重都比较轻,同时因为钢材自身的抗压和抗拉强度比较高,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钢结构构建的自重轻,能够更好的降低基础费用,运输和吊装的费用也能够相应的减少。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或地质条件比较差的地区,这种优势就显得更加的明显,钢结构自重轻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减少基础的负载,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如在上海、天津这些地区钢结构的使用就比较常见,钢结构优势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发挥,钢结构建筑比较普遍。

1.2、在地震高烈度地区,应用更为广泛

在高烈度的地震地区,有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如果自身的自重可以减轻一半,则相当于降低了抗震设防烈度1度。比如北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如果中等高度的建筑所使用的是钢结构建筑,那么整个结构的自重则会减少1/3,地震作用能够减少30%~40%。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减少了可能产生的很多危害。

1.3、钢结构的结构占有面比较小,施工的速度比较快

钢结构自身的占有面积比较小,这实际上是增加了建筑的实际使用面积。据统计,高层建筑中的钢结构建筑的占有面积仅仅只是同类混凝土结构面积的28%,使用钢结构能够在增强建筑本身的使用面积,也可以说是增加了建筑的使用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经济效率。另外钢结构自身的特点也决定其施工的速度要快于同类建筑的混凝土施工速度,这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施工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也就是减少了施工的成本,有效地提升了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1.4、钢结构自身的质量容易保证,易做成大跨度和大空间

钢结构建筑所使用的构建一般都是在工厂里进行标准化的制造和加工,精度比较高,质量比较稳定。在运送到工地之后工人们只需要依据图纸进行安装就可以,这使得钢结构自身的质量比较容易保证。另外,钢结构的使用也可以有效减少大量的沙、石、水泥堆放施工可能造成的扬尘污染,因此在闹市区或居民区施工,钢结构的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不影响周围居民的工作和休息。我们所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综合大楼、上海中心大厦都采取的是钢结构的建筑模式,这些钢结构建筑获得了多方的好评。

2、钢结构的造价控制分析

2.1、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分析

钢结构前期的设计和投资决策是工程造价控制最为重要的关键所在。设计费对于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如果可以很好的抓好这个设计阶段,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在设计阶段就要选好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其次要通过价值工程对于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价值工程是运用各种相关领域的有效协作,对研究对象的费用和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不断的进行优化创新,使得可以通过最低的成本,更好的实现产品自身的各种功能,以便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产品价值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在实践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在进行钢结构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用价值工程,对于造价进行控制,可以将造价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更好的提升他们之间的比值,确定成本和功能之间的最佳配置,从而做到质优价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钢结构建筑的性价比优势。

2.2、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探讨

施工阶段也是进行造价控制的重要因素。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各项工作,提升工程造价的控制水平。在工作中首先要强化对于设计变更的有效管理,一般情况下设计变更发生的越早则损失会越小,如果发生的越晚,则损失也就会越大,所以如果一定会发生设计的变更,则应当尽力的提前,以免对工程的造价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对于影响工程造价比较大的一些变更,一定要先进行计算,明确可能产生的最大损失,然后再寻找解决方案进行变更。另外要注意强化对于材料和设备的采购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费用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所以所选择的材料是否经济合理,对于最终的建筑造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工作中选择符合要求材料的前提下,应该最大限度的争取最低价,工作人员要了解和掌握建材的变动规律,制定好科学的采购计划,重点监控那些对于资金的占用比较大的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变动情况,使得材料的费用可以降到最低。工作中要规划好采购的计划,明确市场的材料行情,以便可以用最为合适的价格买入材料,提升造价控制的水平。

在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也要加强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浪费的现象,对于各种工种都要科学的进行调配。对于施工机械也要科学调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的合理开展。

3、比较常见的钢结构的种类和计价方法

3.1、门式钢结构和框架结构

目前这类钢结构的计价主要是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照工程量的清单,另外一种则是套定额。目前大多都没有专门的钢结构计价定额,所套用的定额基本上都是土建定额中的一些零星的子目,这些子目大多和工程实际的情况相差甚远,需要进行计算转化,相对来讲比较麻烦。最为常用的就是工程量的清单报价方法,依据企业定额依据市场定价开展综合报价。

3.2、网架钢结构

对于网架钢结构,它的定价可以参考土建定价的相关的子目,或者是按照吨进行市场的定价。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规格比较标准的矩形的网架,通常也可以依据平米以市场单价进行计价。

4、结语

对于钢结构的工程造价控制主要表现在建材选型、设计方案以及主体资金控制和施工建造等几个阶段的控制,只有做好了这些环节的控制才可以有效的控制钢结构工程的造价。钢结构具有比较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由于钢结构自身的优点多决定的。伴随着钢结构的进一步发展,钢结构体系值得在更多的民用建筑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提高了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也拓展了建筑经济管理的职能,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在实际的建筑经济过程当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用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影响了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因此,建筑行业应该加深对全过程造价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价值认识,通过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建筑经济管理体系,可以提升建筑经济管理的管理成效,保证建筑行业可以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1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在进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时,由于工程造价是建筑经济管理的全部花费,而全过程工程造价作为建筑工程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全过程造价能够根据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包括预算、成本和利润等进行计算,对建筑经济管理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1]。通过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利用全过程工程造价,可以让建筑经济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同时,不仅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而且还能够使建筑工程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和运行体系,为建筑工程构建出完善的协调机制,帮助建筑工程能够更好地落实全过程造价控制的管理措施和制度[2]。而且由于全过程工程造价具有全程性、全面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建筑工程通过利用全过程造价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不仅能够减少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而且还能够让建筑工程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建筑工程要合理地安排和设计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的管理方法,帮助建筑经济管理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促进相关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使建筑经济管理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全过程造价真正的应用价值,提高建筑经济的有效管理的有效性,节约工程施工的成本,从而提升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促进建筑工程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3]。

2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2.1工程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筑经济管理中,所有的人员投资决策阶段都非常关注全过程工程造价,因为全过程工程造价关系到建筑工程中项目的可行性,尤其是通过全过程工程造价,能够对建筑工程中项目投资效益、施工条件和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能够顺利开展[4]。因此,建筑行业想要能够更好地提高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投资决策阶段的科学合理性,建筑工程的有关部门应该总结以往的建筑投资阶段的案例经验,并且根据相关建筑项目投资决策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统筹管理,从而制定出可行度较高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方案[5]。而且建筑工程在制定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方案时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深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的研究,并且通过在不同地区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对不同区域建筑工程的管理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建筑工程的实际管理水平,最后利用全过程工程造价对建筑经济管理中建筑投资技术的可实施性和经济盈利的综合评价[6]。其次,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在投资决策阶段就全方位地分析出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对建筑经济管理的投资标准进行评估,从而降低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误差,提高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投资决策阶段的建筑工程估算之间的契合程度。

2.2工程设计阶段

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对建筑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建筑经济管理中有70%的工程成本都是通过全过程工程造价设计阶段所决定的。所以在建筑经济管理对工程阶段进行设计时,相关人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技术和工艺等的综合设计,并且根据工程的具体状况对建筑工程的技术和图纸等相关环节的设计,以确保建筑工程通过全过程工程造价的设计能够更加具有合理性,让建筑经济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7]。由于建筑经济管理设计阶段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具体成本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应该提高设计的重视,在建筑工程设计的招标环节就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合理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扩展工程的实际宣传范围,并且对建筑工程的实施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预算和施工成本的节约使用。此外,建筑行业想要为建筑经济管理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首先需要注重与建筑施工相关人员的共同协作关系,为建筑施工项目制定出合理的施工规划,利用合理的施工规范使建筑施工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施工的需求,提高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的规范性[8]。其次建筑行业还需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收集和整理建筑施工项目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提高建筑施工经济管理的可行性,为建筑经济管理的全过程造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工程施工管理阶段

施工阶段是控制全过程工程造价最重要的阶段,施工阶段通过对建筑工程的合同和设计变更的审核进行合理的管控,以保证建筑经济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9]。在建筑经济管理的施工合同当中,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能够明确规定出建筑工程施工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双方的经济权益。在建筑经济管理施工合同的管理当中,施工人员需要重视对建筑工程合同中各项工作的审核,并且对建筑施工合同中的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分析和审核,避免因为建筑施工合同的问题,使建筑施工双方产生纠纷。而且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除了需要加强对建筑施工合同的审核工作,通过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变更进行仔细的审核,确保建筑工程能够得到合理的设计,避免建筑工程设计变更对工程的造价成本以及工程的施工工期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建筑施工工程设计的变更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通过加强对建筑施工阶段建筑工程设计的相关管理力度,提升建筑工程对施工设计变更管理的有效性,尽可能地避免因为施工设计的变更使建筑工程产生经济损失。

2.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在建筑经济管理的管理过程中,建筑工程完工之后也不等于建筑工程已经完全结束,而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作为建筑工程的收尾工作对建筑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应该做好工程竣工的检查工作,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有效完成建筑工程的检查目标[10]。而且在建筑经济管理的竣工结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的相关人员还需要重点注意两方面的流程,一方面,需要对建筑工程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并且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归档,然后利用全过程造价对整理好的建筑工程项目资料进行测算,从而测算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项数据,保证建筑经济管理能够对全过程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建筑经济管理相关人员应该对建筑工程的相应施工部位是否与建筑工程额定的编号一致,并且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的审核,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设计变更进行全面的审查,从而确保建筑经济管理的合理性,提升建筑经济管理的全过程造价的水平。

3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减少建筑工程中的浪费现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了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的资金投入和工程规模,由于目前建筑工程在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进行发展,这种情况增加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周期,让建筑工程会采用分段化建筑经济管理的模式对建筑工程的造价进行管理,以确保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效果[11]。而且在建筑经济管理中,会出现很多工程的施工浪费问题,这种浪费的现象不仅会使施工的进度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建筑经济管理的后续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使建筑经济管理的资金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筑经济管理在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时,可以对建筑工程中现有的资源进行把控,统一解决建筑经济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源进行完美的分配,从而有效减少建筑工程中的浪费现象。

3.2提高建筑经济管理的准确性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加深了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建设效率和质量上面的要求。因此建筑行业想要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就需要严格控制工程不同阶段的质量,通过应用高水平的机械设施和施工技术,让建筑工程实现更好的经济管理效益。但是在现阶段,由于不同的建筑有着不一样的建筑特点,而且不同建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建筑工程在应用全过程造价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时,应该加强对不同建筑物实际特点的分析,通过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并且根据不同的地区对建筑物的方案进行调整,保证全过程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性[12]。此外,在建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对建筑经济管理的方法进行检查,从而降低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各项风险出现几率,保障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

3.3降低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风险

在建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利用全过程工程造价能够保证建筑程施工成本判断的准确性,提升建筑工程对施工成本的管理水平,确保建筑工程对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避免建筑经济管理中风险问题的发生。建筑经济管理通过利用全过程工程造价对建筑工程的整体项目进行分析,并且合理的评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前期预算控制,可以减少建筑工程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建筑经济管理预算评估的准确性,使建筑工程能够对预算资金进行充分合理的应用,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13]。此外,在建筑经济管理在使用全过程造价时,还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利用的效率,使建筑经济管理施工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最后在建筑工程竣工之后,资金管理人员还需要对整个施工的资金进行核算和检查,减少资金缺失问题的发生,提高建筑工程的资金管理水平,避免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风险发生的可能。

3.4加强建筑经济管理成本管控的力度

在建筑经济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经济管理的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施工项目进行科学性和经济性的评估,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可行性,以实现对管理成本的合理控制。而且建筑经济的相关人员还需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建筑项目制定出市场调研、市场评估和建筑项目设计计划等相应的报告,以确保管理部门可以选择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有效管控,保证建筑工程项目顺利的实施[14]。此外,在建筑经济管理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建筑现场会存在着一些动态的变化,会使建筑经济管理的实际管理会和成本预算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建筑工程需要对建筑施工材料、技术、人工等相关成本进行控制,通过使用相应的建筑经济管理手段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并且运用合理的监控和管理的模式,让建筑工程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建筑经济管理的整个施工过程更加的透明化,提升建筑经济管理成本管控的力度,以实现经济管理对建筑施工中的可变性的控制,保证建筑工程能够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篇5

工程造价可谓是建筑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最终目的是为了对项目建设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分析和整理,并找出对成本问题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进而从根本上确保后续资金链的连续性。相比传统管理理念,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理念在项目要素和流程方面要更全面,灵活性也更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管理效果更加突出。

1全过程工程造价在现代建筑经济管理中的价值

1.1降低现代建筑经济管理的风险

有效实施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建筑施工各环节的顺利实施,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使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以提升。在实际进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与具体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进而确保预算管理工作准确性的提升。科学使用预算资金,在实际施工中要想有效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发生,就必须对企业自身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等进行合理分配,对企业资源配置进行科学配置。在有效确保整体施工效率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严格管控,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在实际进行工程管理的时候,为降低企业风险性,要将经济效益提升上来,需要与业主相互配合来进行施工验收工作。另外,在实际进行结算的时候还要与工程资金内容相结合,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将全过程工程造价应用到现代建筑经济管理中不但可以全面发挥建筑工程资金的作用,而且能够使管理风险大大降低。

1.2提高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准确性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类型不断扩大,在施工质量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建筑施工速度的逐渐提升,因此为从根本上确保建筑项目的质量,对设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有效应用,可以对建筑施工中每个环节所需支出进行科学的预算和控制,有效降低超支的概率,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1.3有效确保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价值。特别是在进行工程预算评估的过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科学实施使预算评估的参考性和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在实际进行造价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客观分析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影响因素,然后再进行预算方案的编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使预算的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基于科学预算方案,对后续工程造价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落实各岗位、各环节的造价管理职责。在该种管理模式的指导下,预算人员、设计人员等必须高度重视工程内外因素对造价所构成的影响,进而使工程造价预算的合理性得到有效提升,从根本上确保预算方案的弹性度,进而约束资金,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2建筑经济管理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措施

将全过程工程造价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中,主要是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进而科学管理各个阶段工程的计价,从而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因此,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需要针对项目决策、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等多个阶段来进行,对造价成果文件进行严格编制,真实有效地反映的实际造价,进而对其进行合理控制。

2.1项目决策

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必须对工程各阶段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风险(包括自然、人为以及经济灾害等)进行合理分析,将应对方案做好,从根本上确保参与建设项目各方的利益,尽可能避免出现扯皮现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竞争机制,实施方案竞赛的方式。设计人员不仅要在建筑功能和造型方面多动脑筋,还要对工程造价、设计费计费方法等进行合理的控制,结合实际情况对设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使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得到有效提升,聘请专家进一步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处理,尽可能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开支。

2.2项目设计

为了有效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对工程设计的重视,除了要有详细、科学的图示和实施方案,还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工程资金估算书。在初期阶段,要想对工程造价限额进行合理控制,就必须确保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的科学、完善性。在进行技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施工图纸和相关技术说明进行有效融合,确定工程造价的具体定额情况。除此之外,为了从根本上避免一些误差情况的产生,在实际设计施工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工程造价的初步标准明确施工方案预算。

2.3项目实施和竣工中的应用

篇6

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保持全面性

1.高校师德建设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

高校思政理论专职教育是高校政治思想的传递者,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其对于党的路线、方针、理论等有充分的了解,为了有效保证思政教育教师的思想意识,要将其工作的主体地位进行细化[1]。高校要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从招聘的源头做起,结合高校实际需求,选取政治原则以及立场坚定的高效思政课专职教师,只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多层次和多渠道进行责任培养。

2.高校师德建设之高校管理人员

高校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教育决策的直观执行者,不仅具有示范带头作用,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高校实际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只有从本质上认同师德的重要性,并且充分践行相关要求,才能在无形中实现教育结构和教育氛围的优化。另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师德践行方式的认同感决定了师德建设的实效性,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效力。

3.高校师德建?O之任课教师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多,也是学生感受师德师风的主要媒介性人物,其师德深度和具体状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另外,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性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思想意识积极向上,且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更加具有威信的教师形象,且对学生的影响也最深。但是,高校尽管已经将专业课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行了规定,却没有结合师德实践进行日常化管理,这需要学校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2]。

4.高校师德建设之学生工作专职教师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专职教师是学生思想方向和学习成长的引导者,其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专职教师充分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且建立高度认同的感受,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按照标准规划自身行为和教学路径,才能提高学教学素质教学水平。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保持创新性

1.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保持导向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能借助启发式教学和动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机制和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思想教育出发,真正落实教育导向功能。另外,在师德教育开展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目标导向,通过规定师德建设目标,确保教师能向着预定的目标努力。其次,要建立政策性导向基准,教师能借助一系列政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模型之间的互动,从而保证工作的常态化进行以及稳定开展。除此之外,要将自主导向作为重点,教师通过自我内化教育和自我提升,践行服务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3]。

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运用激励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要积极落实师德建设中的激励策略和综合管控要求。首先,要确立民主激励策略,学校要积极建构完整的发展环境,鼓励教师成为决策和管理的核心,建立监督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落实师德教育和师德规范。其次,要结合实际积极落实榜样激励要求,建立学校内的师德标杆,鼓励并引导教师形成良性的建设目标[4]。最后,要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平等、尊重以及信任的问题处理模式,提高教师办实事的能力。

3.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依靠制度

要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建构更加完整的师德教育结构和发展模型,就要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制度管理。教师的师德培养是一个养成以及固化的的过程,需要结合各种因素。其中,制度管控体系较为重要,要想保证建设进程长效性,就要结合实际需求和师德要求,提高保证机制的管理效果,落实保障机制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中,不仅传递着整个学校管理的基本价值导向,也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载体和方向性保障。因此,要想师德教育更加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形成制度化的建设机制,确保师德建设任务得到有效落实[5]。

4.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实现转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要想提高师德建设实效性,就要针对教育结构的转变一定程度的关注,结合实际需求和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校师德教育,是教师思想结构逐步转化后形成的。首先,是认知的转化,对于德育,是在教育基础上,从理性思想和意识层面的转变,从而对事物产生一种新的看法和观点。其次,是态度的转化,教师在对德育进行深度分析并贯彻落实时,要秉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观念。最后,是行为的转化,从思想意识到行为,需要一个过程,从解冻期、消融期再到冰冻期,经过长期的管控和维护,才能在高校师德教育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5.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结合信息化

篇7

一、规范审核操作程序,建立一套健全、合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是提高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根本保证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是集技术经济于一体的业务工作,它要求广大从业人员既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懂得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行使依法执业,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程造价业务范围广,情况千差万别,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制定规章制度时,需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的审核环节和事项,考虑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依据工程项目结构,规模因素,并跟成本与效益挂钩,制定符合各自专业特点的审核质量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权利,做到奖罚分明。专业人员在实施过程中需相互配合、相互协商,这就要求规章制度在具有操作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不仅是提高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根本保证,而且还对咨询机构的健康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必须加强审计队伍能力建设

要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力培养独立公正、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组织、引导审计干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争做审计标兵,争当审计能手,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

三、严把三关,即定额、签证、材料价格

任何一个施工单位的目的都是获取最高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经常出现错套定额、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的情况。审查人员在接到送审的预算书时,首先应查看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协议确定该用何种定额,其次查看施工图纸逐个核对预算子目,看是否与定额内容相一致,特别注意对定额进行换算或补充定额的子目,要核对其消耗量和预算基价的取定,对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多套定额的坚决予以纠正。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施工单位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经常在签证单、竣工图中大做文章。具体表现在:

1.待多方签证以后再增加签证内容,或将工程量减少部分的联系单抽调,甚至不出联系单。

2.利用监理及建设单位对预结算知识和有关规定掌握不够,对不该签证的项目进行签证。

3.竣工图不按实际施工和联系单修改,故意将工程量减少的内容不修改到竣工图中。

就以上问题,审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格报送程序,送审材料由建设单位报送,对于施工单位送来的工程变更或签证单拒收;第二,所有的签证单要求建设单位逐张核对其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三,对签证单上表述签证原因不清的,应核实签证原因,属施工单位工作失误造成的或多计费用的,坚决减掉;第四,对于施工单位提供的竣工图,不仅要认真核对每一张联系单内容是否修改到竣工图中,而且要到工程现场核对竣工图与工程实物是否相符合。

工程项目中材料及设备所占的比重较大,把好材料及设备的认质认价关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完全是市场化,大部分材料和设备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建设单位签字认可。审查人员要严格审核发票,针对工程材料和设备中用量大、价格明显比当地定额办的材料信息价偏高的材料和设备,尤其是新型的装饰材料,到各大建材市场逐一询价,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教育处材料、设备价格,再综合考虑施工期间与询价时时间差造成价格差异的因素后,确定材料、设备的结算价。市场询价、综合分析,是把好材料价格关的关键。

四、总结

审计机关要把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强审计质量建设的突破口,注意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与审计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审计质量的技术保障水平。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解决当前审计机关“人少事多”、审计样本检查不够,审计效率不高,审计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加快被审计对象基本资料数据库、财经审计法规数据库、审计专家经验数据库等基础性数据库建设,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渠道,不断充实、完善、整理、丰富审计信息资料,提高审计效率。

工程造价审计质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也很多,只有把质量意识贯彻始终,加强审计法规和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使每一个工程造价审计项目都成为精品,同时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8

(一)认识不够。民主监督过程的漫长和步履艰难。强调的严密科学的整体性和组织性。对民主监督的认识不高表示为民主监督组织化的意识不强。少数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缺乏对民主监督的充分认识和应有正确理解,行为上漠视民主监督、应付民主监督、抵制民主监督。错误认为民主监督是无事多事,无事挑刺,多此一举。局部基层政协领导认为民主监督缺少法律权威,随意性大,不好操作,加之对一些决策无法监督,对热点问题不敢监督,对难点问题无力监督,普遍缺乏监督热情和监督责任。政协委员双重身份,怕越位、怕添乱、怕惹麻烦,加之民主监督自身的非强制性,监督时间随意性和监督结果的不确定性,畏难情绪大。

(二)机制缺失。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保证机制和反馈机制。监督乏力法规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履职尽责的自我约束机制不严;民主监督外部机制制度化、规范化、顺序化进展缓慢,监督无章可循,弹性很大,往往事后表态支持的多,事前参与主动影响的少;机制建设停留口头多,落实行动少;委员主动接受履行监督责任多,主动要求行使监督权利少。监督什么?怎么监督?虽有原则性规定和要求,但普遍缺乏顺序性、约束性、操作性的规定,特别是具体到某一区域、某一部门(单位)更是如此。

(三)水平不高。履职实践中。对监督内容调研不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角度不高,深度不够,内容不广,对推进工作改进作风指导性不强,民主监督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三是监督队伍建设上,重推荐,轻规范,缺少应有跟踪,委员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没有发挥。

二、提高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要实现四个转变

增强监督效果关键在于不时提高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当前基层政协民主监督难题。虚功实做,努力推进民主监督实现四个转变。

(一)提高认识。推进民主监督由政协热党政冷向党政政协共同热转变。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坚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政协组织要积极主动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必要保证。要依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根据党委的要求开展民主监督。重要的民主监督要主动向党委请示汇报,明确要求。要加强与政府的密切沟通和联系,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确保对政府工作所提意见和建议有的放矢,有利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二)建立组织。推进民主监督由委员个体主动接受向委员集体主动监督转变。

把零星的批评建议上升为党派界别的监督意见,要把过来分散的监督活动上升为集中的监督活动。不时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和有效性。要变单位聘请民主监督员为政协集中选派民主监督员(特约监察员)和行风评议员,由1-3名委员组建1个监督小组,通过组别活动,健全组织机制,对监督对象实行常态监督。要建立运行机制,不时在知情、沟通、反馈环节上下功夫,对民主监督的各个环节做出明确规定。知情环节上,党委、政府要向政协通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使之知情明政。沟通环节上要使党委、政府与政协的沟通联系经常化。

(三)突出载体。推进民主监督由有形式无内容向有形式更有内容转变。

提高组织化水平需要通过适当的组织和活动形式来实现。要大力开展公开民主评议活动。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每年选择1-2个专题,通过专题调研、专题视察、专项协商议政等系列活动开展专项监督。要民主评议政府专项工作,组织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广大群众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召开政协民主评议会,邀请党政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参与,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扩大宣传。推进民主监督重过程轻结果向过程结果偏重转变。

而轻内容结果的弊端。监督活动轰轰烈烈,要克服过来政协民主监督重形式过程。宣传推介声势浩大,实际效果忽略不计,跟踪督查销声匿迹。要提高组织化水平就要扩大宣传,大力宣传活动自身,特别是民主监督后要跟踪报道,促成监督效果转化,增强民主监督实效。要把跟踪宣传作为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的重要措施,推进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效结合,重点报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政协委员和党派团体对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的实际效果,把委员视角与群众视角结合起来,扩大民主监督的社会影响。

篇9

一、建筑经济中招标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经济中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为设计提供合理、准确的项目工程预算,以便确定投资规模,合理安排资金,并确保预算不超概算。它是建筑项目预期的“合理价格”出现之前的关键阶段。如何对建筑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进行控制,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的缩短,工程质量的提高,建设资金的节约及投资效益的提高。因此建筑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建筑经济中招标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内容

建筑经济中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的工作内容:(1) 主动拟订发包方案、编写招标文件、招标公告,制定资格预审条件和文件、组织接收投标申请人报名、审查潜在的投标人资格,确定潜在投标人;(2) 编制尽量准确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标底、组织现场勘察和答疑;组织开标、评标;对施工单位商务投标进行清标;(3) 草拟工程合同;编制招标情况书面报告;咨询机构在编制工程量清单和编制工程标底时,将对所有价格上有浮动区间材料附明细表,确定哪些材料应由今后甲乙双方共同采购或甲方控制单价,避免今后引起造价争议。

三、加强建筑经济中招标阶段造价控制的措施

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加强建筑经济中招标阶段造价控制。

1、科学编制招标文件及审核。(1)招标文件的编制中,各项条款的要求和含义要明确,不能留下含糊的可产生歧义的解释,确保能全面反映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的要求.招标单位还应对所招标的工程项目概况、功能特征和招标范围进行准确描述.若表达的内容不清楚,可能会在工程结算时由于误解而产生误会,使得工程造价增加。(2)主要的合同条款内容要明确。主要的合同条款有工程质量、质量验收标准、工期要求以及费用结算办法等。对于质量要求,是合格还是优良,是否要求该工程项目获得什么奖项,都应该明确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投标人会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所产生的费用也就不同.对于工期要求,一般的工程项目都是按照定额工期来执行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工程项目要求提前工期的,应该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来,以免日后成为中标单位进行索赔的依据。(3)材料设备的特征要描述清楚。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每种材料、设备种类很多,而且生产这些材料、设备的厂家规模大小不一,所以它们的价格也会相差很大.因此,尤其对于那些市场价格差异较大的设备、材料的型号、功能、等级、外观色彩和质量要求应标注清楚,可以约定一个上限价格,并且要求承包人必须在施工前提供样品,得到业主的认可后方能施工。以确保施工方不会以次充好,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

2、合理编制招标控制价。首先,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现场地质、施工现场环境和施工场地的水文勘探资料进行编制;其次,工程量的计算要正确,它是招标控制价编制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数据,工程量的分项名称应与工程量清单相一致,并且工程量应该依照图纸按规定的计算规则计入单价中,避免少算漏算错算,若在编制中出现了漏项或者错项都会直接地影响招标控制价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再次,招标控制价的确定应注意考虑人工价格、材料价格、机械设备价格,并应详细地进行大量的市场行情调查,充分地预估各种主要材料的价格趋势,掌握工程材料的信息价也即指导价与市场价格的差异,争取都能与市场价相吻合。

3、提高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1)工程量清单要根据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并应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清单的计算与编制。保证工程量清单项目不错项、不漏项,确保工程量计算的正确性。由于有些清单项目综合性较强,有时一个清单项目包含了好几个子目的内容,如瓦屋面综合了擦条安装、基层铺设、防水层铺设、挂瓦条安装、瓦的铺设、脊瓦的铺设等内容,因此,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应根据要求仔细分项,争取做到不错项、不漏项、不多算、不少算和不留缺口,防止日后施工阶段追加工程造价。(2)工程量清单的项目特征与工作内容描述要准确和完整。应详细的描述项目特征和工作内容。对于有关结构要求的内容必须要描述清楚,如砼的强度等级;对于涉及到计量的内容必须要描述,如门窗洞口的尺寸;对于有质量要求的内容必须要描述,如涂料品种;对于关于安装和铺贴方式的内容必须要描述,如砖块的铺贴方式等。

4、加强对投标人诚信控制.首先明确哪些行为属于非诚信行为,并以文件形式在市场中.其次,制定投标人的诚信评价体系,它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业主的招标工作,又是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市场监控的有效工具。投标人的诚信评价体系可以从投标人的企业状况如资金能力、经营能力、技术素质、人员素质等、投标人的履约信誉如投标人按最低价中标后的履约情况、支付民工工资情况等两个方面来入手。再次,建立诚信惩戒机制,将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和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失信行为一一记录备案,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还要把有严重失信问题的投标企业列入到黑名单,并在社会上进行公布.当投标企业的失信次数达到一定次数或者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时,行政监督部门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取消投标企业从事投标活动的资格,直至吊销其相关资质。这一措施把投标企业的诚信状况与其以后的投标工作进行挂钩,能够把没有诚信的投标企业直接拒之于竞争者的行列之外,将工程项目交给真正有诚信的投标企业,这即提升了诚信好的投标企业的社会信誉,又制裁了不守诚信的投标企业,真正规范了建筑市场的招标行为.

5、提升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1)提高专业素质。对工程量清单及所在省份的定额计价规则进行全面和细致的了解、熟悉并掌握.还应认真学习工程造价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要重视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以此来调整知识结构,并结合大量实际工程项目,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使自己成为既具有广泛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2)制定准入和清出制度。应该制定出造价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确保每个从事工程造价业务的人员都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加强对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的动态管理,对在工作中出现不良行为的造价人员进行记录并公示,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造价人员进行处理并公示,对情节严重的造价人员依法清除出造价行业,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共同来约束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行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实行招标工作,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工程建设,因此必须对建筑经济中招标阶段的造价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黄世娟.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之控制.价值工程,2011

篇10

作者简介:郑健壮(1965-),男(汉),浙江宁波人,博士,教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产业集群及其政策研究。潘虹(1983-),女(汉),浙江杭州人,助教,硕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提升浙江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08CGYD031YB)资助

一、引言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世界性经济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浙江省是国内中小企业密集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借助民间力量,省内的产业集群经历了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阶段,并逐步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同时也影响到了浙江省内大部分的产业集群,面对人力成本的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企业资金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集群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抵御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已成为政府、企业家及各界专家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提高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省内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比较薄弱?,部分产业集群已出现发展缓慢,甚至衰败的现象。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下,政府和企业不但要重视集群内部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条件,更需要为集群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这是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那么究竟什么是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包含哪些方面内容?自主创新的环境将如何影响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二、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

国外自主创新环境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创新环境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创新气氛说”[19],他认为“在一个企业集聚区域,存在着浓郁的创新气氛,新工艺、新思想能很快地被接受、传播”,这里所描述的“创新气氛”实际上就是一种协同创新的环境。2、企业创新环境研究阶段。在1989年巴塞罗那会议上,欧洲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最早提出了“创新环境”的定义。他们认为“创新环境”就是在有限的区域内,主要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和集体学习过程,而建立的非正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随后,他们又提出了“创新网络”和“集群学习”等概念,并逐渐形成了创新环境学派。Porter在其著名的“钻石理论”里也充分肯定了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20]。之后的学者(如Maillat,1995[5];Bramanti & Maggioni,1997[2]等)从创新个体――即企业的行为特征出发研究了创新环境,虽然他们中大部分学者提出企业需要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同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行会等中介组织及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合作,建立有效的“创新网络”,但尚未从产业集群的角度专门探讨创新环境这一概念。3、集群创新环境研究阶段。1998 年,Padmore等人[7]建立了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模型(GEM模型),并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的三类构成要素:环境(Groundings,包括要素资源和基础结构设施)、产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和相关企业)和市场(Markets,包括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这标志着创新环境的研究真正进入到产业集群研究的范畴。这一时期的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处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比外部孤立的企业更具创新性(Baptista & Swann,1998[1];Poter,1998[8]),并且强调集群学习环境对集群创新的重要作用(Capello,1999[3];Keeble,1999[4]等),同时也认为创造良好的合作创新环境是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Meyer-Stamer,2002[6])。

相比西方国家的研究,我国学者对集群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早期的学者(如王缉慈,1999[23];王大洲,2001[22];盖文启,2002[13];胡太山,2002[15];黄中伟,2004[16]等)主要运用“创新网络”的概念对影响集群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了研究。李勇刚(2005)[17]首次将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的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是指集群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特有的环境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劳动力环境、制度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六个方面。陈赤平(2006)[10]则将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划分为四个层次:产业或部门层次的外部环境、区域层次的外部环境、国家层次的外部环境以及国际层次的外部环境,并对每个层次的内涵作了详细的阐述。

上述的文献回顾表明,理论界对创新环境的研究尚不成熟,尤其是国内的学者,鲜见有学者专门从集群角度全面地对自主创新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从不同维度专门研究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下面笔者首先对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进行阐述。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他认为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集群代表着一种在效率、效益、柔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创新优势的组织形式(Porter,1998)[8]。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发现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性、产业关联性和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理论界对“自主创新”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出现,但直到目前尚未形成通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寄中教授[28]给出的定义,他认为自主创新(Self-oriented innovation)就是指通过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因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活动。姚凌(2004)[25]总结了盖文启和王缉慈(1999)[12] 等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定义,提出区域创新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内,在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基础上所形成的,有利于创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及学习环境。韩立民和赵新华(2006)[14]则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外延就是指企业外部的各种创新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创新投入的外部资金来源和制度基础四个方面。张微(2007)[27]提出了“城市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他认为城市自主创新环境是指“城市创新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自主创新环境的营造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根据上面的综述,特别是借鉴“区域创新环境”和“城市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本文认为:集群自主创新环境就是指一定区域内,与集群发展相关联的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间通过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系统。这一系统包含六方面的构成要素:制度法规(System)、社会文化(Culture)、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和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六类环境,我们将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系统模型称之为“SCHISM模型”(如图1所示)。

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具有如下特征:1、多元性。这一综合系统内部的构成元素是多元的,不但包括有利于集群自主创新的硬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还包括鼓励集群内部自主创新的软环境(体制法规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2、区域性。由于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受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自然会带有显著的区域特色。3、层次性。集群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会影响到集群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通讯网络发达的今天,产业集群的发展同地区政策法规、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是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因此,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地区层次、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三类(陈赤平,2006)[10],每种环境所处的层次视环境对集群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而定,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地区层次的环境。4、协调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集群的自主创新不能单纯依靠单一主体的行为,而是不同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之间有机结合、高效协作的过程,因此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任何一个主体协作中断或供需错位都会导致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被破坏。5、动态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集群内创新活动的发生,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随时进行自我更新和改善,因此,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稳定是相对的,系统内部各元素的动态发展则是伴随集群发展过程始终的。

三、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来自地区、国家,甚至是国际层面各类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的文献分析和上文对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要素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 基础设施环境

熊彼得在对创新含义的解释中提到:取得或控制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也是创新的内容之一。集群的基础设施环境(包括硬件资源)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它是集群内部创新产生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除了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以外,主要是指为区域创新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包括公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以及其它一些为知识的交流学习提供公共空间的有形设施(蔡秀玲,2004)[9]。集群中的企业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可以跨越许多无形的障碍,方便快捷地接触到技术创新思想的来源及知识、信息,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李勇刚,2005)[17]。结合相关文献,笔者使用以下几个指标来测量集群的基础设施环境:集群所在区域大学及各类研究机构的相对数量、公共图书馆的相对数量、公共数据库的完善程度、专利授权的数目、计算机及无线网络的覆盖率等。

2、 市场经济环境

集群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且生产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创新不容易发生;而在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由于相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需要不断对产品、技术和服务等进行改良,创新活动发生往往比较频繁(崔浩敏,2007)[11]。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那些处于行政垄断或过度竞争中的企业难以通过平等有效的竞争尤其是技术竞争获得发展,这使得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廖少纲,2008)[18]。因此笔者认为集群所处的市场结构的合理性、集群的产业配套条件和专业化协作水平等都是影响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反过来,自主创新也能促进集群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 人力资源环境

人才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决定着集群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企业的各项创新活动的开展都依赖于人的行动和参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主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集群人力资源环境包括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措施、集群内部人才信息网及人才储备制度的建立、人才交流平台的搭建等。人才的高流动性对于集群内部某个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流失,但是对整个区域来讲却是有利的,人才在不同的部门、企业之间流动有利于知识的交换和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因此,集群内应当对人才“跳槽”保持宽容的态度(叶帆,2006)[26],重视人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集群获得创新动力的源泉。

4、 社会文化环境

集群的文化环境是自主创新软环境的重要部分之一,包括集群内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它将直接影响到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是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李勇刚,2005)[17]。Michael Porter从竞争优势的角度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最难模仿的、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要加强国家的竞争力,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改变经济文化[21]。同时,创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烙印,培养良好的创新文化是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泉。结合相关文献,本文将促进集群自主创新氛围形成的文化环境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以科学精神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氛围,包括科学态度、科学信念、科学道德、科学方法、科学法规等。2、激励和宽容并存的自主创新氛围。集群的主体应当拥有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敢为天下先、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宽容失败。3、竞争与合作并驾齐驱的自主创新氛围。由于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发挥整个区域乃至社会的创新资源,官、产、学、研、金各方资源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同时,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企业应当通过竞争不断提升自我,激发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5、 制度法规环境

自主创新的制度法规环境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和法律规条来有效保护自主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自主创新的总体进程。政策制度可以激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保护创新企业和个体的利益。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新技术一旦被发明也就意味着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可以使用并模仿制造,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人的创造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制约,需要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障为技术创新提供持久的动力。金融、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的效果可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效果、人才激励效果和相关法律保障可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王影,2006)[24]。结合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宽松的财政税收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完善的技术交易制度,区域投融资制度以及有效的企业评价和认定指标体系建立都为集群的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6、 社会服务环境

所谓“社会服务”是指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狭义的社会服务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的生活福利而提供的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而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生产和社会。社会服务为集群的自主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技术决策及资源配置的平台,促使政府和各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对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高创新效率都有重要的作用。王影(2006)[24]曾用政府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主要通过信息咨询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新技术交易服务、金融服务、创新培训服务、企业孵化服务、国际化服务等职能服务于企业创新活动。本文认为良好的自主创新社会服务环境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社会治安秩序良好;行政管理的效率高;交通物流业发达;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大等,具体到指标如表1所示。

四、小结

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集群自主创新环境定义与内容的阐述,提出了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SCHISM模型”,并建立了一套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评价指标。这套指标中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市场经济和人力资源环境,软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制度法规和社会服务环境,在这六个维度下本文又设置了30个具体的指标。受到数据获得的限制,本文仅从理论上对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内容进行了阐述,下一步,笔者将采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批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对国内部分地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Baptista, R.& Swann, G.M.P.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 [J]. Research Policy,1998(27): 525-540

[2] Bramanti, A. & Maggioni, M.A. The Dynamics of Milieux:The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M]. Ashgate Publishing Ltd. 1997

[3] Capello, R.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Tech Milieux: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gresses [J]. Regional Studies,1999(33): 352-365.

[4] Keeble, D., Lawson, C., Moore, B.& Wilkinson, F.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in the Cambridge region [J]. Regional Studies,1999,33(4): 319

[5] Maillat, D. Territorial dynamic, innovative milieu and regional policy[J], 1995(7): 157-165

[6] Meyer-Stamer, J. Clustering and the Creation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Environment for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 ware of Overly Optimistic Expectations[J]. Revised Version of Paper prepared for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Seminar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02.2:1-23

[7] Padmore, et al. Modeling system of innovation: an enterprise-centered view[J]. Research Policy, 1998 (26): 605-624

[8] Porter, 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1998: 77-90

[9] 蔡秀玲.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4

[10] 陈赤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优势与环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90-91

[11] 崔浩敏.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7

[12]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9):102-106

[13] 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 韩立民,赵新华.论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建设――以青岛市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25-29

[15] 胡太山.创新聚群与地区发展――产业发展体系建构之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3):20-27

[16] 黄中伟.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绩效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94-97

[17] 李勇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5

[18] 廖少刚.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19]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5

[20]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1):63

[21]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背景:新华出版社,2002

[22] 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5):96-103

[23] 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1):11-15

[24] 王影.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及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25] 姚凌.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4)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35-01

价值观与经济之间是互动的,经济的发展会要求价值观的变化,成功的价值观念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价值观的影响力受到它所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其建立一个"软保障"。

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相同的基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目的。无论是发自主观使然还是客观决定,为社会服务是两者统一与融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但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统一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中。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动力价值,反过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相互蕴含着彼此的价值,而且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这共同的价值诉求恰恰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会场经济统一的价值基础。

1.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西方的启蒙运动为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是同时,启蒙运动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当前许多发展中的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就是缺少了这一课,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人民对实现现代化的思想落后,反过来有制约了现代化进程。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虽然是党的十才提出来了的,其关于国家和集体精神,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所形成的的新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设厂经济的的建设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很快对我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思想上的启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和不断深入人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有力的冲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观念,为中国建立统一的大市场,统一各地人民的思想,国家与集体意识的极大增强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公平与大众意识的强调与重视,这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制约了权贵与资本的恶性膨胀,有力的保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确立了更民主更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发展,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思想基础。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

2.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成功的价值观对全体人民及国家政策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能使社会成员对未来产生美好的想象,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承认彼此有共同利益。这样人们就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在市场经济中,经营者的目的是为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市场经济往往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容易诱发市场机制的失控。因此一定要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而这就需要法律和道德等意识形态进行规范。首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市场效率需要法律的支持。但是法律必须为民众所相信,体现民众的理想。所以,法律观念是制定完善法治的理论基础,也是执法守法的思想基础,而希望运用法律来约束市场经济中的失范行为、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法律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公正。其次,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提高市场经济效率需要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持,即我们所倡导的敬业、诚信、友善。这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对不道德行为甚至是经济犯罪行为的谴责以及经济犯罪者内心价值观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对符合社会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经济行为的激励。

2.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创新发展。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育方法不创新,无法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脚步,经济无活力。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现代科学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演变为一种文化形态,冲击着人类积淀的传统。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是信息可以跨越民族、国家和种族的界限。针对着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对我们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凝聚力,就必须在的指导下,保持科学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别要注意研究因特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充分学习先进技术,改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我们要抓紧网络阵地的建设,培养一支能征惯战、无往不利的网络宣传队伍,能够有力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抗西方的"分化"和"演变",使马克是主义理论和价值观念抢占网络阵地。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篇12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经营谋略,对企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制定适合中小型建筑企业的经营战略,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前提;企业有了准确的经营方向、市场定位、优势的产品,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确立集中一点战略

中小型建筑企业要采取集中一点战略,做强主业,突出主业的特色,提升竞争优势。

由于中小型建筑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各种资源相对贫乏,因此不一定适宜搞多元化经营,经营多元化只能分散经营的精力和分散有限的资源,其结果可能是主业没做强,其它的业务也没做好,业绩平平,毫无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施工企业决不可与比自己强大的施工企业集团展开全面竞争,而应扬长避短,避实就虚,从本企业没有优势,也很难做强的领域中主动退出,作到有所不为。采取集中一点战略,集中有限的资源,把主业做精,做强。使自己在工程质量上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进度上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成本上比竞争对手更低,善后服务上比部分对手更优。突出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领导中这种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特长和特色,就是企业竞争中的优势,不断强化这种优势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确立特色经营战略

树立正确定位、特色经营的理念,就是要依靠特色参与竞争以求自下而上和发展。我国建筑业市场需要解决过度竞争问题:一是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二是形成差距化生产。从企业的角度看,前者是定位问题,后者是特色问题。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发展专业化生产能力是比较现实的,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产业内组织结构的调整

中小型建筑企业要想健康的发展,必须在整个产业内部找准自身的位置。这也有赖于整个建筑业规模结构的调整。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筑业的企业规模结构应该是刚性的,即各类企业所占的比例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其中,大型企业为少数,集中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规模效应,可以跨地区承包;而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建筑企业,按地区分布,从总承包人手中分包业务。这种刚性的企业结构不仅能实现建筑业生产力的优化组合,而且能够保证正常的建筑市场运行秩序。适应这一规模结构的调整,中小型建筑企业应该通过资产重组,调整自身在产业及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在大公司的带动下开展业务。

(二)差距化生产

对于中小型建筑企业而言,发展专业化生产能力比较现实,只有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方向发展,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建筑工程服务的特点,建筑业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朝着项目总承包的方向发展,以管理、技术、资金、知识为经营基础,为项目业主提供整体综合的工程服务,满足现代项目业主对建筑业提出的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并在工程项目总承包层次,在总承包市场上进行规模竞争或集团竞争。而中小型建筑企业则是向专业化、特色化、精益精简方向发展,市场经营方式主要是围绕大型建筑企业或企业集团,在专业分包层次,在分包市场上展开竞争。以项目总承包为主的核心层大型企业,将项目总承包工程中的相关专业工程向与之合作的专业分承包企业扩散,逐层分包,从而形成分层竞争的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

中小型建筑企业通过这种专业化发展,本身就可以汇集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工程质量,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能从工程项目中获取利润。而且,这种分层竞争的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界定了建筑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可以避免产业内各类企业间全面的过度竞争,获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规模经济效益。中小型建筑企业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并最终在某一领域内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确立协同竞争战略

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许多建筑企业或者习惯于寻找保护、竞争意识淡薄,或者靠自相残杀、“窝里斗”、压级压价等恶性竞争手段争夺工程项目。面对全球化的竞争,要转变“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的思维定式,与供应商、用户乃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努力开拓市场,分享利益。因此,在竞争策略上,需要关注企业间竞争――合作的基本原则及策略、企业战略联盟的组成及运行、竞争――合作中的利益协调及风险防范等问题。例如,加强与外地承包商合作,以尽快适应外埠承包商的经营模式,从承包方式、融资渠道、管理程序等方面对接,学习和研究他们的先进经验,熟悉竞争规则,提高竞争力。

四、几种合作关系的建立

(一)基于业务外包的劳务合作

中小型企业应对外部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定位。行业环境决定企业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企业只有在正确的定位下,才能在和其他企业竞争中胜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造就、拓展核心竞争力。中小型企业即使在无法和大型企业竞争的环境下,仍然可以选择补缺市场、或者选择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与大型企业合作。在企业的发展中,选择自己具有相对较强的技术或市场空间,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专注于相互关联的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走专业化经营外包业务的道路,这无疑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明智之举。

作为建筑企业,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实施归核化战略,把经营的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就要强调外包。对中小企业而言,这里的外包不是指导的把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供应商,而是重视外包其他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中小型建筑企业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取得外包业务,并把此类业务作为本企业的核心业务。作为资源有限中小型建筑企业更应该将资源集中于某一领域内以强化在该领域内的竞争能力,创造竞争优势。

(二)基于战略联盟的合作

从各个方面来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中小型企业之间积极地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较快地提高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大型企业的差距,从而拥有与大型企业竞争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可以获得获得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加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比如联合投标,就是中小型建筑企业组成战略同盟的一种主要方式。有些工程招标要求较高,许多中小型企业被拒之门外,通过这种方式,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就能符合投标的基本条件。

(三)基于知识联盟的合作

中小型建筑企业通常都面临技术和经验的不足,要想顺利完成较大规模的工程施工,仅靠企业现有的技术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加强企业的技术力量成为迫切之急。

篇13

一、该小区单体施工图设计

由甲、乙、丙三个设计单位完成。甲设计院设计B区1-12号楼其中多层带裙楼和多层各6栋,建筑面积33925㎡.乙设计院设计A区7、8、11、18-24号楼多层带裙楼3栋,多层5栋,小高层2栋,建筑面积55028㎡.丙设计院设计A区1-6、9、10、12-17号楼,其中多层带裙楼6栋,多层5栋,小高层3栋,建筑面积63366㎡.根据预算部门施工图工程造价计算结果总体看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合理,多层571.96元/㎡,多层带裙楼588.51元/㎡,小高层607.20元/㎡.单方钢筋用量:多层42.07kg/㎡,多层带裙楼42.43kg/㎡,小高层46.69kg/㎡.砼单方用量:多层0.324m3/㎡,多层带裙楼0.329m3/㎡,小高层0.32m3/㎡.砌体单方用量,多层0.204m3/㎡,多层带裙楼0.193m3/㎡,小高层0.168m3/㎡.大部分指标低于目前市造价站颁布的指数,但钢材指标多层部分偏高,现就三设计单位多层部分的各项指标作以下具体分析。

二、各设计单位主要指标分析

1、从土建单方造价分析(元/㎡)

多层:乙设计院571.85元,丙设计院571.98元,甲设计院572.08元,单方造价比较接近差异仅为0.23元。

多层带裙楼:丙设计院575.66元,甲设计院590.68元,乙设计院607.51元,差异较大丙设计院分别低甲设计院15.02元,低乙设计院31.85元。

2、砼单方含量分析(m3/㎡)

多层:乙设计院0.322m3,甲设计院0.322m3,丙设计院0.328m3,三设计单位差异仅0.006m3.多层带裙楼:甲设计院0.316m3,丙设计院0.333m3,乙设计院0.346m3,三设计单位差异较大,甲设计院分别低丙设计院0.017m3,乙设计院0.03m3.

3、钢筋单方含量分析(kg/㎡)

多层:甲设计院39.94kg,丙设计院41.51kg,乙设计院44.24kg,三设计单位差异较大,最大差异为4.30kg.多层带裙楼:丙设计院40.83kg,甲设计院41.93kg,乙设计院46.20kg,三设计单位差异较大,最大差异5.73kg.

4、砌体单方含量(m3/㎡)

多层:丙设计院0.191m3,乙设计院0.19m3,甲设计院0.237m3,最大差异0.047m3,差异较大。

多层带裙楼:丙设计院0.185m3,乙设计院0.19m3,甲设计院0.203m3,最大差异0.018m3.

三、三家设计单位综合分析后的结果

1、多层三设计单位的单方造价基本持平,砼的单方含量接近,砌体单方含量甲院略高,乙设计院钢筋含量高4kg/㎡.乙设计院的五栋楼钢筋含量均在42kg/㎡,以上其中A21号楼为49.61kg/㎡相比较偏高。

2、多层带裙楼部分引起造价差异的主要因素仍是乙设计院钢筋含量较高,每平方含量差异达5.73kg.综合分析比较后,乙设计院所设计的三种类型“砼及钢筋”分部明显高于其它二家。

四、设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

多层房屋钢筋含量差异较大,选择A2#、A5#、A21#、A23#4栋具有相同或相近户型,而单方砼、钢筋用量差距较大的多层住宅进行对比,其中A2#楼与A21#楼以F1房型、A5#楼与A23#楼以E2a房型进行对比。对比所选择梁、柱等在柱距、跨度、荷载方面相同或相近,因而具有可比性。由于设计人员、设计思路、结构选型等方面的不同,使设计出现了一定差异,下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1、柱配筋从底层至顶层随受力变化,未作相应调整。如:乙设计院A23#楼除KZ3随楼层增加变截面调整配筋外,其余柱内配筋未变;

丙设计院近半数柱型随楼层增加钢筋型号减小,用量降低,如:A2#楼KZ7的①号主筋,自承台起为4φ25,在2.97m处变为4φ22,至11.9m处变为4φ16,钢筋截面减少60%.

2、结构方案中确定的柱网尺寸较大,造成柱截面、梁截面偏大、钢筋用量偏大,如:丙设计院A5#楼(13)~(19)/(A)轴,总跨度9.6m,布置框架柱4根,底层该跨度内3米层高的柱主筋钢筋用量192.3公斤;

乙设计院A23#楼(11)~(16)/(A)轴,总跨度9.6m,布置框架柱3根,构造柱1根,底层该跨度内3米层高柱主筋钢筋用量262.8公斤。

3、相同或偏小柱网尺寸下,柱型选择偏大,配筋量偏大,如:丙设计院A5#楼底层(14)/(H)轴KZ3,截面300×400,配筋4φ16,2φ16,2φ16,3米层高该柱钢筋用量37.8公斤;

乙设计院A23#楼底层(12)/(C)轴KZ16,截面450×450,配筋4φ18,4φ16,4φ16,3米层高该柱钢筋用量61.9公斤。

4、相同跨度下,梁截面尺寸一致配筋选择偏大,如:丙设计院A2#楼底层(12)/(C)~(F)轴KL12,跨度5.4m,截面尺寸250×500,配筋2φ16,2φ18;

乙设计院A21#楼底层(12)/(C)~(F)轴KL8,跨度5.4 m,截面尺寸250×500,配筋2φ18,3φ16.

5、相同跨度及梁截面尺寸下,箍筋未进行优化,如:上例中,丙设计院A2#楼5.4跨KL12,截面尺寸250×500,箍筋φ6@100/150 ;乙设计院A21#楼5.4跨KL8,截面尺寸250×500,箍筋φ8@100/200.同时乙设计院设计中均采用φ8箍筋,未采用φ6箍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