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篇1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我省近些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今后我省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还必须依赖于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此,积极谋求化解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探寻维护我省社会稳定的长远之计,力求以全新的“维稳大格局”理念和完善的“大维稳”工作理论体系,推动河北“大维稳”工作深层次和全方位大发展,不仅是河北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河北社会管理的有效之举,这对于破解影响和制约河北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体制性、机制,实现河北的稳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构建维稳大格局在河北稳定和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构建党政统揽、群众参与、协调统一的“大维稳”工作格局,为加快河北经济和文化强省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成为我省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构建维稳大格局是建设和谐河北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既处于难得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又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违法犯罪高发、社会矛盾复杂的特殊时期,维护稳定工作领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严重影响了我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准确把握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和谐、不统一因素,找准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遏制不断滋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力求在发展过程中达到新的维稳动态平衡,必然成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理论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构建维稳大格局是实现河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需要。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活力。当前,我省正处于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社会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处理好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积极构建“大维稳”工作格局,为“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实现河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我省当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和历史任务。

(三)构建维稳大格局是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省当前推进社会建设,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 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为我省维稳大格局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治保障。以十精神为指导,我省积极构建并不断丰富完善“大维稳”格局,努力实现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动态平衡。就必须跳出“就管理论管理、就维稳论维稳”的思维定势,要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宏观的视野、战略的思维、科学的指导,创新的思路来重新思考和规划维稳工作,构建一个从源头上、根本上、全局上解决问题的“大维稳”格局,不断提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当前我省社会矛盾随社会变迁表现出的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类社会矛盾,而且随着各种社会变迁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一)因土地征迁引发的纠纷明显增多。伴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必然涉及到土地征迁。近些年来,因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一直成为影响我省稳定的重要因素,包括拆迁政策不一、拆迁安置异议、工程施工影响、征地补偿分配等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这此矛盾纠纷因各方利益诉求和其他种种原因,许多没能得到及时解决而搁置下来,加上新的征迁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致使征地拆迁矛盾呈明显增多趋势。

(二)以激化甚至诉诸冲突的方式解决矛盾成为一些人的矛盾选择方式。调查中发现,我省在很多地方社会矛盾的互动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有些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将一些普通的民事纠纷,或是通过其他渠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采取激化、尖锐、甚至恶性冲突的方式,如围堵、冲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拦截公务车辆;将生活不能自理者遗弃在接待场所;堵塞、阻断公路、铁路交通等种种激化的社会矛盾互动方式,非常影响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氛围。

(三)民众空前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虽然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广泛、种类齐全,但是,从社会矛盾形成部位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形成多集中在与基础民生或民众切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部位。以往我省的社会矛盾多为浅层次的问题,多表现为普通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而近年来,则明显地表现为改善环境生态、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准以及劳资纠纷、医患矛盾甚至影响民众日常生活的物业管理纠纷等,呈现出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我省社会矛盾的一些明显特征。

(四)社会的多样化致使矛盾解决复杂化。转型期我省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波及范围大,影响人员多,社会影响广,涉及的主体利益差别甚至超过很多人的心理承受度,形成稳定共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尤其是往往关系到某一群体或多个群体的共同利益,涉及的范围和人员较为广泛。一件偶发的社会矛盾事件,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出现“交叉感染”,引发多起社会矛盾事件。伴随着突发性和未可预期性大为增加,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增加了矛盾解决的难度。

三、我省构建维稳大格局的路径选择及完善对策

(一)培育社会管理新理念,开拓社会维稳新思路。在培育社会管理新理念构建维稳新格局上,应强调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强化“人本、法治、服务”的观念;强调在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实现由传统“一元”治理向现代社会“多元”治理转变;实现由治标管理向源头治理、治本管理、系统管理思想转变;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共同治理方式和方法,以多头并进、群策群力、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全新理念,实现我省社会矛盾的根本治理和有效遏制。

(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维稳合力。通过着力构建党政统揽、群众参与、联防联动、协调统一的“大维稳”工作格局;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维稳运行工作机制;构建综合治理部门、司法行政部门、维稳办、办、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大调解领导协调等多个维稳部门协同配合,多种调处方式多管齐下的维稳新格局,督促各级各单位积极主动地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逐项分解落实,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形成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合力,提升维稳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加强基层维稳工作,夯实基层维稳基础。维护稳定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我省应以“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突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导向,坚持做到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人力配置上充实基层,财力物力上保障基层,政策待遇上优先基层,确保把有经验、有水平的工作人员留在基层,矛盾纠纷尽力化解在基层。从人、地、物、事、组织等基层管理要素入手,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

篇2

从长周期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然后为我们解读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效能,构建新格局,以及中国在经济崛起的颠覆性挑战和美国的对比等多层次、多角度为我们系统深度解读。

篇3

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和群众反映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急”。对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二是“偏”。对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对发展生产、农民增收、深化改革等任务重视不够。三是“冒”。脱离当地实际,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攀比发达地区,把标准定得过高。四是“同”。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区分轻重缓急,一种模式,一个步调。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抓好农业生产,切实让农民得实惠。重点抓好生产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多下功夫。为此,应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突破资金投入瓶颈制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四是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向和物资运用都应让农民知情,接受农民监督。五是搞好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注重实效。进一步细分地域类型、工作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基于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稳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

拓宽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开发农业在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方面新的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基础建设好、发展好、巩固好、维护好;立足产业特色和地域条件,发挥产业优势,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推进规模扩张,形成产业群;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集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有效对接;用现代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篇4

以统筹城乡为目标,以镇街规划为龙头,以“转并联”为基本方式,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改革创新村级组织的设置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村级组织构架向新社区结构模式转变,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抓手。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势必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农村投入,项目落地、工程推进等都离不开村级组织。就我县实际来看,一方面,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行政村还有906个,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成为了农村新社区,有的因村民搬迁成了“空壳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显然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应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农村是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最基层。农村稳则社会稳。城镇化改革发展在给农村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在加快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时有发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有利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务实基层打牢基础的需要。我县农村社情复杂,特别是农村政治生态比较落后,“三宗势力”(宗教、宗派、宗族)盘根错节,干扰农村基层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我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村级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特别是每到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竞争异常激烈,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经不分、权力与利益结合所致,包括征地拆迁、项目招标施工、安置房分配、新农村项目分配、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关联度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农村建设。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资源公平分配,逐步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从而达到进一步打牢农村基层基础的目的。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主要举措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农村社区化。要在全县构建起以“镇(街)一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关键要做到“四个”注重。

注重抓好服务工作。强化服务,便民惠民,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把对社区群众的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和作为前提工作来抓。社区服务中心要具有综合服务功能。把相关的服务功能集聚到联村社区平台上来。真正方便群众办事。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以后带来的新变化。在便民服务事项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结合。这项工作由县纪委牵好头、担起责,县审管办全力配合。将全县所有县直部门和功能区、镇(街道)的服务审批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可以“下放”的项目全部实行下放。各功能区、镇和街道要把目前属于村级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须使用村委会印章的事项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区进行办理。

注重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要整合好人员、资金和办公场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资源:一要整合好人员资源。要充分利用镇村干部资源,选好配强联村社区组织带头人。选配坚强有力的联村社区组织班子和工作人员。要继续抓好县直机关农村指导员下派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指导帮助联村社区工作。二要整合好资金资源。本着“统筹兼顾、集约高效”的原则,各级各条战线的资金投入都要按规划来办,对各级财政用于中心村、联村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要进行通盘考虑。在设施建设和项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担、活动共管,避免浪费,预防重复投资。今后对农村集体项目的补助资金,也要进行有机整合,由联村社区进行统筹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彻底改变资金“天女散花”现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资金的“浓缩效应”、“放大效应”。三要整合好公共办公资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乡社区现有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整合撤并乡、中小学校、卫生院所的原有办公场所,以修建、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联村社区组织办公服务场所问题。

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本身是一项全新工作,困难多,经验少,再加上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剐。因此,在具体推进时,各镇(街道)要按照“方向坚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方法讲创新。一要善于学习借鉴。桥下是全市试点镇,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也做了很多探索,试点工作经验是各镇街的学习材料,各镇街也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载体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树一批、明年带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标,每个镇(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创建1个社区示范典型,对每个典型社区都要派专人蹲点指导,精心做好培育。争取培育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县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典型示范创建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互学互比”活动。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县委把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列为《考绩法》的重要内容,把考

绩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工作实绩特别是党(工)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功能区、镇(街道)也要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纳入村级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相关干部的工作责任,积极建立起引导支持各个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和服务竞争机制,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组织保障

村级组织设置的“转、并、联”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各地、各部门有没有重视,有没有倾全力去抓,有没有全县上下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和县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各自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狠抓落实,确保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的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长牵头负责。各功能区和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工)委书记要任组长。对这项工作,各功能区、中心镇党委和街道党(工)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尤其是党(工)委书记更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做到亲自研究部署工作、亲自调配各种资源、亲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形成合力。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需要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联合纪委、农办、民政、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力量,定期召开协调会,进行协商。统筹决策,确保这项工作整体有序推进。特别是在场所建设、功能确定、规划设置等方面,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协调沟通,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推进,不能各自为政,各搞一套。镇(街道)层面需要哪个部门指导和帮助的,相关部门不能推诿,要拿出具体举措,帮助镇(街道)解决难题。

深化宣传。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举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宣传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目的意义、内容要求和措施步骤,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重要性,消除镇村干部的畏难情绪和基层群众的各种顾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营造良好的改革工作氛围。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盛秋平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根据温州市委“一年搭框架、二年抓深化、三年全面达标”的总体部署,紧扣“三分三改”,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今年5月开始永嘉县在桥下镇开展先期试点,同时鼓励其他各镇街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庄先行开展社区建设。至7月底止。全县已有906个村完成了社区规划布局,117个村进入新社区运行阶段,实现了农村社区全覆盖的新格局。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以统筹城乡为目标,以镇街规划为龙头,以“转并联”为基本方式,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改革创新村级组织的设置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村级组织构架向新社区结构模式转变,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抓手。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势必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农村投入,项目落地、工程推进等都离不开村级组织。就我县实际来看,一方面,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行政村还有906个,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成为了农村新社区,有的因村民搬迁成了“空壳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显然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应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农村是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最基层。农村稳则社会稳。城镇化改革发展在给农村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在加快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时有发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有利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务实基层打牢基础的需要。我县农村社情复杂,特别是农村政治生态比较落后,“三宗势力”(宗教、宗派、宗族)盘根错节,干扰农村基层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我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村级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特别是每到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竞争异常激烈,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经不分、权力与利益结合所致,包括征地拆迁、项目招标施工、安置房分配、新农村项目分配、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关联度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农村建设。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资源公平分配,逐步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从而达到进一步打牢农村基层基础的目的。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主要举措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农村社区化。要在全县构建起以“镇(街)一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关键要做到“四个”注重。

注重抓好服务工作。强化服务,便民惠民,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把对社区群众的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和作为前提工作来抓。社区服务中心要具有综合服务功能。把相关的服务功能集聚到联村社区平台上来。真正方便群众办事。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以后带来的新变化。在便民服务事项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结合。这项工作由县纪委牵好头、担起

责,县审管办全力配合。将全县所有县直部门和功能区、镇(街道)的服务审批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可以“下放”的项目全部实行下放。各功能区、镇和街道要把目前属于村级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须使用村委会印章的事项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区进行办理。

注重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要整合好人员、资金和办公场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资源:一要整合好人员资源。要充分利用镇村干部资源,选好配强联村社区组织带头人。选配坚强有力的联村社区组织班子和工作人员。要继续抓好县直机关农村指导员下派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指导帮助联村社区工作。二要整合好资金资源。本着“统筹兼顾、集约高效”的原则,各级各条战线的资金投入都要按规划来办,对各级财政用于中心村、联村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要进行通盘考虑。在设施建设和项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担、活动共管,避免浪费,预防重复投资。今后对农村集体项目的补助资金,也要进行有机整合,由联村社区进行统筹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彻底改变资金“天女散花”现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资金的“浓缩效应”、“放大效应”。三要整合好公共办公资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乡社区现有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整合撤并乡、中小学校、卫生院所的原有办公场所,以修建、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联村社区组织办公服务场所问题。

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本身是一项全新工作,困难多,经验少,再加上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剐。因此,在具体推进时,各镇(街道)要按照“方向坚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方法讲创新。一要善于学习借鉴。桥下是全市试点镇,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也做了很多探索,试点工作经验是各镇街的学习材料,各镇街也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载体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树一批、明年带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标,每个镇(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创建1个社区示范典型,对每个典型社区都要派专人蹲点指导,精心做好培育。争取培育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县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典型示范创建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互学互比”活动。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县委把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列为《考绩法》的重要内容,把考绩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工作实绩特别是党(工)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功能区、镇(街道)也要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纳入村级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相关干部的工作责任,积极建立起引导支持各个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和服务竞争机制,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组织保障

村级组织设置的“转、并、联”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各地、各部门有没有重视,有没有倾全力去抓,有没有全县上下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和县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各自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狠抓落实,确保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篇5

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平安酒店 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工作新局面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全面提升社会单位‘四个能力 齐心筑牢防火墙,携手打造平安家 酒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 警惕火灾,珍惜生命 大意一把火,损失无法补 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加强社会单位管理

全力构筑“防火墙”工程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提高新世纪“四个能力”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创新社会单位消防管理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 增强新世纪消防安全能力 创新酒店消防安全管理 建设 关口前移 固本强基

构建新世纪消防安全管理新格局 扎实推进“四个能力”建设 全力提高社会火灾防控水

篇6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近年来,星火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四治一体”乡村治理模式,形成村域“事务自治、秩序法治、文明德治、管理共治”的治理新格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出具有“星火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以自治为根本,为乡村振兴添活力。星火村积极探索乡村自治的新路径,以党建为引领,建立“村党总支—分支部—党小组—村民小组”组织架构,健全完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把广大党员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全村划分4个子网格,20个微网格,设有“星火先锋”“星火驿站”党建服务站点,为村民搭建自治议事平台。每个驿站建有驿站管理小组,由村民小组长担任驿站组长,村民推荐产生驿站成员,围绕村重点工作开展组内各项事务,至2017年至2018年5月,1年半的时间内共拆除农户违章50475.64平方,企业违章7359.88平方,成功创建上海市无违建村;2019年3月就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并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竞赛“先进居(村)委”荣誉称号;在幸福家园创建中,840户通过区级验收,创建成功率达98%,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治理活力,引导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

以法治为保障,为乡村振兴强推力。星火村紧针对乡村治理面临的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埭头公约》,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积极整合律师、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司法资源,对症下药,为村民提供优质、便捷、精准的法律服务。注重聘请乡贤社贤,组建一支知法懂法的老娘舅队伍,帮助调解邻里纠纷。充分运用身边人“现身说法”“以案说法”形式,做好法律宣传解释工作,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村民宅基上打造“平安驿站”、“法治长廊”,集中宣传宪法法律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村域范围内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2018年获评“零上访村”,2019年获评“金山区民主法治示范村”。

以德治为遵循,为乡村振兴增引力。星火村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净化风气、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建成以“育星火精神,铸红色村魂”为主题的村史陈列室,室内分为“农耕生产、纺织、家庭生活用品、红色记忆”四个板块,陈列着村民自发捐赠的200多件老物件,呈现了星火历史风貌,串起了红色经典文化村史,有利于激发村民文化认同。夯实乡村文化宣传阵地。汇编《不灭的火种》、《星火简报》等刊物,传承“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星火精神。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发动村民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并通过歌曲、小品等形式予以呈现;开展“晒家风、亮家训”活动,在埭上亮出家风家训,以好家风涵养好民风,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以共治为平台,为乡村振兴添动力。星火村坚持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为路径遵循,实现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的目标。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的惠民实事项目,村党总支按照“三重一大”制度,召开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座谈会,听取村民意见诉求,并将表决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公示。组建由青年村民、外来媳妇组成的“星煋”乡村振兴青年服务队、“星惠”巾帼志愿服务队等特色队伍,并搭建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通过“支部定岗、自我认岗、公示明岗”,开展“幸福家园创建月评季考”等工作,使村域内的河、路、绿化等责任到人,形成村域事务“齐参与、共管理”良好局面。

篇7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商贸流通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五虎闹长沙”局面的出现,使长沙商贸流通业内资商业竞争格局形成;1998年日本平和堂进驻长沙,拉开了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的序幕;随之,一批国内外商业巨头纷纷登陆长沙,激发了长沙商业的活力,提升了品位,掀起了长沙商业对外开放的,沃尔玛在长沙的开业标志着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的最终形成。在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形成过程

原有竞争格局:“五虎闹长沙”

作为千年不衰的江南著名商埠,长沙商战一直如火如荼,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长沙商贸业取得了超越城市本身地位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阿波罗、友谊、中山、晓园、东塘百货被称为“五虎闹长沙”,打响了长沙零售业的第一轮大战,长沙商业因此名扬全国。

长沙商贸流通业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资商业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当时的长沙“五虎”都属于国有商业企业,他们以长沙零售商巨头的地位相互呼应,彼此增援。然而,随着零售行业的不景气,竞争的加剧,“五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先是友谊收购湖南商业大厦,改成新友谊;随后是东塘百货的实力扩张,再然后是阿波罗集团划归友谊集团;与此同时,中山商厦经营陷入低谷,晓园逐渐衰退。“五虎”的原有喻意逐渐失却。在随之而来的商业竞争中,产生了新格局。在国有几大商业企业中,友谊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通过扩张兼并,甩开了其他竞争对手。通程集团经过扩张,实力不断扩大,最后形成了友阿集团、通程集团二强对峙的新格局。

竞争序幕:平和堂进驻长沙

1998年11月,日本平和堂进入长沙五一商圈,开启了外资商业进入长沙的先河。开业当天,营业额达到300多万元。平和堂商场无论是商品整体价格还是营销人员服务质量,都为长沙引入了一种新的竞争机制。与一流设施相匹配的是先进的商业管理技术和优质的经营服务。

平和堂有别于我国传统售货方式,首先陈列方式为日本开架式,全面开放经营,消费者自由取货,自由选择商品;其次是建有一流的物流中心,电脑配置商品,营销干部实行专业化管理,柜长既管进货又管柜台销售,避免进销分离造成回扣,从而减少环节,降低经营成本;以微笑鞠躬为代表的服务更是平和堂软件建设的强大优势。

随着平和堂的开业经营,长沙本土的零售商业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也纷纷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参与竞争。例如友谊推出了“顾客节”发放意见卡,广泛征求顾客意见,以改善服务;同时,在管理上加强了对中层领导者的监控力度,杜绝了利用国企管理缺陷谋私利的漏洞。长沙的其他商家都把平和堂当作参照点,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与缺陷,不断地找寻消费经济开发点。平和堂的进入拉开了外资零售企业和内资零售企业竞争的序幕。

国际化竞争格局形成:沃尔玛进驻长沙

沃尔玛的进入预示着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的最终形成,由于沃尔玛没有争议地代表着现代零售业的最高峰和零售商圈中最发达的主干,在技术管理、企业规模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长沙市近年来不断加大零售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一些主要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纷纷登陆长沙,如家乐福、麦德龙、百盛、好又多、新一佳等,本土零售企业在经过多年努力后形成了友阿、通程两大商业零售集团。落户长沙的跨国公司多是世界一流的零售企业,代表着世界性的商业先进文化,即长沙零售业国际化竞争的所有标志性要素随着沃尔玛的开业已最终具备和完成。本土的、国内的、国际的零售巨头就数量和质量来说,基本完成了“进入”阶段。长沙商业国际化竞争格局的最终形成,也引起长沙零售业竞争态势的巨大变化。一种由本土商业为主的、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已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竞争,竞争已由单位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

政府在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形成中发挥的作用

长沙商贸的飞跃,不仅因为长沙地理位置,“连南通北、承东启西”的优越,更重要的是长沙的决策者们把长沙商贸流通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提出了流通活市的发展战略,在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

能将国际零售业巨头引进长沙,充分印证了长沙在投资环境上“软硬”兼备的效应。首先是长、株、潭一体化的迅速推动,全面启动的“三化”进程,庞大市场使得长沙市场的投资环境过得硬,成为现代化零售巨头纷纷登陆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对零售业的招商引资给予了高度关注,使得一个个跨国公司纷纷落户长沙。

自从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平和堂开业以后,促使长沙本地企业进行创新变革,虽然有部分本地企业被吞并,但是更多的企业抵抗住了外资企业的冲击,在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强大。

1999年至2004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沙得到快速发展,刺激着内资企业高速增长。据限额以上企业统计,1999年外资零售企业零售额4.66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为9.5%;2004年外资零售企业零售额14.77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为9.7%,零售额年均增长26.0%。与此同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也同样快速增长。1999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49.0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2%,2004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152.3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9.0%,提高了10.8个百分点,零售额年均增长25.4%。外资零售企业确实刺激了长沙消费品市场,促使内资企业健康成长。

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

为了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长沙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优化法治环境,构建完善的商业法规体系 在行业规范、市场准入、商业分级设置、商品质量安全标准、相关行业标准上制定和完善了一些符合长沙市实际的流通行业法规体系和相关行业标准体系,使长沙市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优化信用环境,构建良好的商业诚信体系 着力改善商业企业和银行、商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在商业企业、商贸行业大力倡导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守法意识,进一步理顺商贸企业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依法经营与依法行政之间的畅通渠道;改善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坚决杜绝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价格欺诈等误导消费的行为,树立文明经商、诚信经营的行业新形象;规范商贸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避免低层次的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行为,形成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商业竞争环境。

优化人文环境,构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商业文化体系 重视商业品牌的建设,利用品牌的无形价值扩充对市场的渗透,同时带动有形产品的生产。特别注重加强对老字号的保护和开发,既挖掘传统优势,又赋予现代内涵,做到有机结合、有效开发、有力提升,传承商业文明,焕发现代气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在内部管理、运营机制、品牌运作、市场营销上赋予文化内涵,形成独创性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逐步提升影响力。大力提升长沙商业的形象与品味,精心建设和完善具有现代文明气息和湖湘文化底蕴的长沙商贸发展的标志性基础设施,倾心打造现代商业文明,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核心商业区、商业圈、商业特色区街和商贸流通企业,着力形成注入强烈人文因素和文化理念的长沙现代商业的崭新形象。

优化培养环境,构建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商贸人才体系 商贸流通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了全市商贸流通业人才培养计划。商贸流通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对商贸流通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机关中知识型、专业型年轻业务骨干的选拔和培养,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现代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加盟长沙市商贸流通行业。

实行政府调控网点布局

在长沙市商贸流通业竞争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商业网点随意上马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商业项目的建设缺少科学的论证;或者是不经过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就立项上马。

由于在商业网点建设中缺乏统一规划,商业网点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部分市场、商场经营项目雷同,特色不突出,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而在新开发区、城郊结合部,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则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为此,长沙市政府十分重视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提出在规划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对现有市场及网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规范有序的市场网点格局。

因此,从2003年起,长沙市政府对大型商业网点的设立实行了听证制度。凡在市内新建或改建的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4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仓储商店、百货店、购物中心、餐饮等商业营业场所,将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社会有关方面进行听证。听证制的建立,使长沙市大型商业网点的设置按照城市整体规划和商贸设施发展规划进行。

提高本土商贸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长沙市政府本着“强者更强,优势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扶持友阿、通程、蔬菜、饮食等四大商业集团的发展,积极推进其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发展方向转变、向规模经营方向跨越、向多产业融合方向扩张、向创造资本效益方向投入、向提升整体素质方向努力,打造了长沙本土商业的“航空母舰”,友谊阿波罗集团进入全国工商企业500强,年缴税金过亿元;通程集团多元化发展,蔬菜集团产业化经营,饮食集团连锁化扩张。

篇8

3、全民动员“清剿火患”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4、齐心协力“清剿火患”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6、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7、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8、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构筑新局面

10、关注消防 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11、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12、推进深化“五大活动”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13、人人把好防火关 有备无患保平安

14、人人参与消防家家平安幸福

15、远离火患幸福平安

16、吸取血的教训开展隐患大整治

17、防火勿轻心安全值千金

18、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19、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20、消防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

21、消防安全齐参加,预防火灾靠大家

22、关注消防 关爱生命共建平安新家园

23、护航发展 竭诚奉献构建消防新秩序

24、打造铁军 捍卫安全共促温州新发展

篇9

资源全域整合。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把旅游发展融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新理念,做好整合文章,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拓展旅游生活空间,集聚打造旅游目的地。

产业全域融合。把握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特质,以“旅游+”促进旅游业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融共生共兴,在更大的空间里,创造更多的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大旅游产业新高地。

要素全域配套。树立“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需求变化,丰富全域旅游生活的要素,既满足大众旅游的普遍需求,又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引领和拉动大众旅游生活的综合消费。

结构全域优化。结构优化是全域旅游的本质要求和关键所在。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而重在结构优化。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引擎,激活存量、创新增量、提高质量,把资源配置调优,把供需关系调优,把产业结构调优,推进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升级。

社会全域参与。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鲜明特征。全域旅游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更需要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因此,需要在更大的空间里引导、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产业主体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来,培育更多的产业主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共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同时,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初衷和标志。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既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旅游生活的享受者,又是旅游产业的创业者、旅游生活的服务者。

市场全域管理。全域旅游呼唤管理创新,必须走向全域管理,即从原本的行业管理走向社会管理,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标本兼治”,覆盖旅游生活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过程、旅游市场各个环节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和机制,进而在全域范围内构建起优良的市场秩序。

营销全域统筹。全域旅游下的旅游营销,就是要统筹营销、整合营销,从景点营销、产品营销走向城市营销、目的地营销。同时,要创新营销,即营销“全资源、全时空”,针对旅游旺季与淡季、长假与非长假、周末与非周末、白天和夜晚等四个方面的旅游消费“落差”,激活冷资源、闲资源,促进均衡消费,实现四季旅游、全年旅游,应该是全域旅游的题中之意。

服务全域提升。全域旅游,产品为王,服务是道。实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化,是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注重把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实现旅游要素和服务的区域全覆盖。同时,把优质服务从旅游行业拓展到全社会,提高全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各个“窗口”的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和游客在旅游生活的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为服务“买单”,通过服务让旅游产业增值,共建共享美好的旅游生活,这是以人为本在全域旅游中的生动体现。

环境全域协调。优美的环境是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生活空间。推进区域环境全面治理和全域协调,创造和谐、优美的整体旅游环境,实现全域环境的景观化、生活化,全域旅游的实践将把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10

2020年城市基层党建总的思路是持续聚焦精致城市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治理、高素质人才和高品质服务“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环翠经验”。

一是聚焦实体化,构建高效能的基层管理体制。在全市率先建立实体化的镇街综合执法平台和区级响应平台,进一步整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机构和资源,全面畅通部门与街道联动渠道,形成“街呼区应、上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凸显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二是聚焦专业化,打造高水平的社区治理模式。深化与北大、山大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建立全市首个区级党群社工服务中心和城市基层党建高校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市甚至全省叫得响的公益品牌项目,以专业化带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是聚焦职业化,培育高素质的社工人才队伍。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以开展社区工作者“优才计划”为抓手,建立选聘、培育、晋升和保障为一体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开展“和谐使者”评选,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

四是聚焦品牌化,建立高品质的区域服务网络。聚焦“两新”党建的提档升级,高标准推进“两新”全域覆盖、重点企业三年培育、园区商圈深化提升“三项攻坚行动”,探索实施新兴领域“社区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商圈党建与社区党建互融共进,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流的品牌服务,确保我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篇11

一、建实网格,完善治理体系。一是科学整合,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前期我们重新规划调整3大类20个社区网格,社区布局更加合理,组建以社区牵头总览,包保单位、驻区单位企业共荣共建、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打破以往分割管理的壁垒,社区为核,共同治理。依托党群综合服务大厅及各便民服务店,缩小服务半径,20个社区基本建立“15分钟服务圈”,精准快速解决各类疑难杂症,用'小网格'撑起社会治理的'大平安'。二是健实网络,强化单元长职能发挥。每个社区网格下完善了“社区—片区—楼院—楼栋—单元”五级网络,明确负责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特别是今年以来把单元长选配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广泛听取各项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切实把单元长选实选准,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把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楼栋单元。三是抓好带头人,建立专业化基层队伍。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年青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四支队伍建设,特别是着重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利用近期社区“两委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把基层“好班长”选出来,用起来。11个“以村为核”社区平移过渡社区“两委”成员,街道选派9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担任书记,实行书记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机制,激发社区书记干事创业动力。同时按照“工作在居住地社区”的原则,调整了52名社区工作人员,增强配齐了470余楼院长,签订正规劳务合同,把队伍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中间力量切实把作用发挥到位。

篇12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一次机遇,“一带一路”的建设,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2013年秋,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有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该构想宏观统筹国内与国际大局变化,立足当下全球形势所面临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倡导构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经济政治新格局。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带一路”的构建,将成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重要支撑,并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外交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关键步骤。如何在战略深化过程中,认识问题、创新战略、应对挑战,已经愈发重要。

一、地缘政治的挑战

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就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各国急于寻找新的经济着力点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现实选择。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沿路沿线合作伙伴多为处于本国经济社会转型期以及深陷社会动荡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地处中东、中亚以及南亚等与中国处于“战略不稳定”状态的国家居多,这些国家对于自身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未知。此外,“一带一路”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也带来一些风险。因此,如何应对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不得不作为研究的重点。“一带一路”战略沿线政治风险复杂。“一带一路”途径65个国家,沿途国家经济大多处欠发达状态,自然丰富的同时,社会冲突异常激烈,这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政治投资埋下重要隐患,一经处理不慎,风险往往会外溢为我国国内治安问题及波及整个地区稳定问题。

二、债务风险的挑战

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引起了普遍担忧,201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到10.7万亿元,而到2013年6月底债务规模达到近17.9万亿元。在这样宏观背景下,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项目附带的基础建设前期需要在国内进行投资建设,致使各级政府从政府角度和企业角度大刀阔斧增加债务水平,这势必会把中国社会总体负债水平推升到空前高度,大大增加中国社会债务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风险。

建立健全政府监督机制。通过设置相关管理部门、健全审计监督三个方面尽可能的控制地方债务爆发,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从乐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目前的优先事项是稳定经济增长,由于很多国内借贷是由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作出的,因此政府可以有效的控制违约速度,规避国内社会总体负债水平过高而引发的危机。

三、大国博弈的挑战

“ 一带一路”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多个国家集合于"带”与“路”这样的区域概念中。“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友好关系,中国外交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鉴为依托,合作共赢的指导思想为主旨,对西方国家“以有偿经济援助干涉他国内政自由”造成了一定冲击。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应对大国战略介入与博弈激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需要更宏观的思考我国短期战略和中长期战略规划。

针对短期战略规划,应从外交领域出发点。首先,对于沿线政局相对复杂的中小国家选择性合作态度,秉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类国家自身问题严重,立场鲜明的站队只会导致其政权加速的灭亡,在外交领域,避免其倒向任一大国即可。其次,对于沿线与我国存在问题争端的国家,立足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发展与建设为出发点,谨慎制定外交政策,处理相关领土争端。最后,对于与我国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存在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国家,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外交政策同时,寻求机遇,避免现阶段的对抗,把外交重点放在巩固对沿线中小国家影响力方面。从中长期战略规划来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大国间未来针对沿线中小国家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四、结论

“一带一路”是一个将要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甚至可能具有终极意义的伟大战略。是今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也势必成为我国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钥匙。“一带一路”的继续推进,必将会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一带一路”战略承受着来自各方不间断压力的同时,通过自身融入国际治理和开展国企的跨国产权合作,有效的避免了以往“西方经验”的局限性、防止治理本身被视为“短视”的市场消解,此外,在对内坚持“基本四项原则”,对外贯彻外交“八项原则”的同时,将我国经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不间断引入来自治理体系之外的监督主体,创造更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监督,以此为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治理效率问题。“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乃至对世界来说,是一种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智慧造就未来,当前我们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是这样一种努力。

参考文献

[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第11期,2014年,第5页.

[2]蒋.“一带一路”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与管理[J].《国际贸易》第8期,2015年,21页.

[3]黄益平.中国经济外交新战略下的“一带一路”[J].《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2015年,第53页

篇13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认为,基于国内PM2.5的污染现状、发展趋势和治理经验,未来我国的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应探讨构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为此需要大幅修改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提供制度支撑,同时制定区域污染综合控制规划和应急计划,采取区域联防联控和精细化管理,通过综合措施和行动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论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导向和模式选择,认为必须科学把握城镇化的规模、速度、节奏,走渐进式城镇化之路,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多元化城镇化之路,高效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走集约型城镇化之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城镇特色和优势,形成合理分工的城镇化新格局。

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王忠敏论述了城市规划、民生工程、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中标准和标准化问题。他认为城市规划中的标准需要注重城市共性的标准化与城市个性的保留;民生工程的标准化必须建立在对环境、住宅、交通和医疗等优先规划基础之上;城市产业的标准化需要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推行标准化战略,同时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管理标准化需要法制的支撑。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丁辉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视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产业,认为服务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是服务创新的两个根本方向,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服务标准化需要实现基本服务质量目标、服务环境和设施、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信息化对整体和细节的把握带动了标准化的持续改进,为产业化的模式创新、精细管理等理念的真正实现找到了载体。信息技术创新丰富了标准化的创新范畴,标准化继而提升了产业化的品质和水平,信息化正是借助标准化之手引导了工业化品质水平的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已超越耦合,凸显一体化的特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