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文化特征

商业文化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商业文化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文化特征

篇1

一、东巴象形文字概述

东巴象形文字是东巴文化的载体,是纳西民族文化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在纳西语中,“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原始社会沿袭下来的巫师和祭师,他们通习宗教经书、执行法事,是东巴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人。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被东巴用来书写经书而得以传承,故这种象形文字被称为“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先民造字,最初以其所见所闻而描状其形,谓之“思九鲁九”,意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由于东巴象形文字系统字符的外部形态尚处于写实的象形状态,从而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惟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虽然这种象形文字是用图画的方法写成,以一字像一物或一事,象形或拟意,但其与图画之惟妙惟肖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对事物或意的轮廓来表达,具有朴实稚拙的美感,造型的质朴,适当的夸张,发挥的自如都在一种仿佛童真的创造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东巴象形文字的图形化特征

中国的汉字艺术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化,它经历了许多阶段,作为表意的文字,汉字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象形性。象形性即反映自然的造型,但汉字不仅反映自然的造型,而且是具有深奥的构成原理的文字。对于由图画文字传承下来的象形文字来说,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字的创造也是一种艺术,它是把意念、想法以一种图形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图形符号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和自然现象的一种认识。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正是一种这样的图形符号,具有鲜明的图形化特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是指客观事物和艺术形象在形式上的美感。东巴象形文字遵循了美的各种规律,如对齐、均衡、对称、重复、变化与统一等法则(如右图),这些美的法则是艺术界公认的形成美的图形的基本条件。在象形文字的创造过程中,这些法则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令其图形化特征更加鲜明,使象形文字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形象达意。由于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是纳西先民对于其生存自然环境和自身状况的一种描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最纯粹的、最质朴的和最直接的艺术体验,是对美的规律的最简单直接的运用,它的美自然是一种原始朴实的美,这对我们从事设计的人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现代的符号图案、标志等就是象形文字的再生。这种再生不是表面上的文化倒退,而是人类沟通方法的反仆归真。如果能够将原有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造型及其设计理念、表现方法等融入现代的符号图案、标志设计当中,那必将为我们开辟一个崭新的设计天地。

2.具有形象美的特征。东巴象形文字具有精练的造型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其字体造型精练而又个性鲜明,是很好的装饰图形,在长期的历史洗礼下,它形成了肯定的造型和简洁的艺术形式,许多图形具有很强的力量感,对人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图画文字,后来图画文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变的越来越精练,最终形成了优美的象形文字,它是以最精练的方式表达文字的。这种象形文字非常形象,因为它是在基本的具象图形基础之上提炼和概括出来的,东巴象形文字虽说是图画文字,但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创造过程,其所代表的含义能一目了然,望字生义,别具特色,比现行的要经过大量训练才能掌握的文字要容易识别得多,虽然对于许多生僻的象形文字我们还不能确定其含义,但对于一般的用于装饰的象形文字还是容易理解其准确含义的。更重要的是,图形语言是世界性的交流方式,他不存在地域民族的限制。以象形文字的“人”“鱼”、“牛”“马”(如上图)为例,这些文字都具有高度的世界性,既是文又是图,在设计中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象形文字中的许多文字形象都具有个性特征。中国的象形文字中每种动物都具有其特定种类的形状特征,如鹿就夸张出了它的角,虎就夸张出了它的大口,大象夸张出了鼻子,牛羊则仅使用头部形象,并夸张出了角。这其中还使用了很多图案的造型方法,如使用很多“减法”和“夸张”的手法,使其简练却个性鲜明。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在历史的演变中保持了其独具的特色,使其图形化的文字形式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事实本身说明纳西象形文字有其存在和使用的方便合理性。纳西象形文字如同幼年时代的文字一样,形象优美而个性突出。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纳西象形文字并不是一种象形文字,它具有图画文字的特征,许多文字还几乎直接是描物画形的结果,但是已经具备文字普遍的识别和传达功能。

三、东巴象形文字在现代商业中的应用价值

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东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东巴文化全方位走向市场,东巴文字在现代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东巴文字进行了研究,但基本上都还是局限于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之内,没有跨出纯学术的范围。另外一些装饰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师也在渐渐地关注东巴文字,试图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但他们大多缺乏对东巴文字系统而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东巴文字的图形化特征及其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缺乏必要而深入的研究。因此,造成东巴文字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脱节的局面。

目前纳西东巴形文字的开发应用主要集中在小商品领域,如钱包、手提袋、艺术挂件、手机袋和烟灰缸等的装饰设计,一般为工艺品和实用品相结合,东巴象形文字的应用基本上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应用阶段。笔者认为,东巴象形文字的应用领域及制作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可以把东巴象形文字的图形化艺术应用到现代商业产品开发中,要突破目前只有民族旅游产品的现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装饰的主流商品领域,同时利用纳西象形文字形意传达的特殊情况,进行视觉传达产品开发,使纳西象形文字的传承和应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更好地实现其实际应用价值。

1.规范产品视觉形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味。虽然市面上现在存在一些以东巴象形文字作为装饰图案的工艺品,但这些工艺品相对杂乱,缺乏统一的视觉形象,甚至没有相应的包装,给购买者带来诸多不便,同时降低了产品自身的档次,使卖价大打折扣。如果小生产者和开发商能够充分认识到完美的包装给商品带来的巨大附加值,从而把东巴象形文字应用到工艺品包装设计之中(如右图),笔者相信东巴小商品市场上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机。

2.加大商品开发力度,扩大东巴象形文字应用范围。 在进行纳西象形文字图形化应用的过程中,应注重纳西象形文字旅游产品种类的开发,进行各种创新设计尝试,进行生产改良,使生产工艺规范化和自动化,在旅游产品大量开发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品味。目前纳西象形文字的图形化装饰产品品种非常少,并没有进入主流商品市场,我们可以利用经过图形化艺术的纳西象形文字进行更大范围产品的装饰,比如服装游客可以在旅游的同时,买件装饰有纳西象形文字“爱”的情侣衫。

3.探索东巴象形文字计算机辅助设计,使象形文字应用更为便捷。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计算机己经介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在设计领域,计算机也发挥了重大作用。那么,我们在进行东巴象形文字图形化艺术设计时,同样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设计,使东巴象形文字统一化、规范化、矢量化。甚至可以进行东巴象形文字的数据库建立,当我们输入与东巴象形文字相对应的汉字时,能够使其便捷地转化为东巴象形文字。这样,东巴象形文字应用起来就会更为便捷,也容易与现代化设计接轨,了解东巴象形文字的人也会更多。

四、结语

具有“目前世界惟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之美誉的东巴象形文字,是对自然形体进行抽象、提炼、概括而产生的。这些象形文字形体上采用了对称、均衡、齐整、对比、运动等形式美的规律,具有极强的图形化特征,通过对其图形化特征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并利用其价值,从而设计出更合理和更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字艺术产品,以在现代商场中凸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根据新蒙商的内涵,本研究选择了改革开放之后在内蒙古创业和发展的典型企业30家,其中有28家企业属于六大优势产业,占93.3%。分别是:伊泰集团有限公司、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塞飞亚集团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酒业集团、万正投资集团、蒙牛酒业公司、内蒙古牛妈妈乳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兆君羊绒集团、包头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东达蒙古王集团、内蒙古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套酒业、内蒙古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内蒙古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家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亿利资源集团公司、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乌兰水泥集团、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内蒙古小尾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集团、内蒙古蒙牛集团、鄂尔多斯集团、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内蒙古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公司。

所选择的30家企业的特征是:1.所选企业分布在11个产业。其中:煤炭企业2家、水泥企业2家、酒业企业3家、城市建设企业1家、乳业企业3家、羊绒企业4家、制药企业2家、餐饮业企业2家、车辆制造企业1家、食品加工企业5家、化工企业5家;2.所选企业以大中型规模为主。其中:特大型企业8家、大型企业15家、中型企业6家、小型企业1家;3.所选企业发展时间以20年以下为主。其中:10年(含10年)以下企业有13家,10~20年(含20年)的企业有11家,20~30年(含30年)的企业有4家,30年以上的企业2家;4.分布在9个盟市,并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三个地区为多数。其中:呼和浩特市8家企业、包头市7家企业、鄂尔多斯市6家企业、通辽市3家、乌兰察布市2家、乌海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各1家。

二、新蒙商企业文化特征分析

通过对以上30家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原始素材进行分析,可提炼出新蒙商企业文化的13个构成要素,分别是:1.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包括冒风险、创业意识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2.艰苦奋斗与敬业奉献精神;3.拼搏、进取精神(包括远大的战略目标、博大的市场观念、整合资源发展的理念);4.创新理念;5.绿色的经营理念;6.市场合作共赢的竟合理念;7.团队精神;8.和谐理念;9.诚信理念;10.以人为本的理念;11.社会责任的理念;12.学习精神;13.务实精神。

进一步对新蒙商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在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以人为本理念、诚信理念、拼搏进取精神、创新理念的企业最多,分别达到了25家、23家、22家与21家,反映了新蒙商在管理实践中,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的最重要资源,把诚信、拼搏进取和创新作为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不竭的动力源泉。以人为本、诚信、拼搏进取和创新成为新蒙商企业文化的核心。2.强调团队精神、艰苦奋斗与敬业奉献精神、社会责任的理念、务实精神、市场合作共赢的竞合理念的企业也较多,分别是19家、18家、15家、14家、10家。3.具备企业家精神、学习精神、追求和谐理念的企业均为9家。4.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明确提到了绿色的经营理念的企业有8家。

三、新蒙商企业文化的形成

新蒙商企业文化特征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的,可以归结如下:

(一)艰苦的创业环境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

创业条件艰苦:交通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少,市场小。新蒙商的创业历史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历史,企业文化精神和要素与这种艰苦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伊利公司的前身是当时濒临倒闭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当时的奶食品厂一片凄凉,两间布满蜘蛛网的车间,一个狭小的门面和八十几个无精打采的工人,仅此而已。而伊利要发展,面临的是呼市狭小的市场、落后的技术和僵化的体制。这是伊利改革和发展的起点,也是孕育伊利新文化的基本条件。而蒙牛成立之时,也只有一间租用的53平米的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乌兰水泥成长初期也是人才少、债务负担过重、地处偏僻,面临着“投产之时,便是下马之时”的危机。正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中,企业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获得了发展,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也随之孕育、发展、形成。而“狮子和羚羊的故事”、“水泥精神”很早就被这些企业提倡、传颂和发扬,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

(二)艰苦产业特征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

内蒙古优势产业中的冶金、煤炭、水泥等非再生资源型产业的企业,其工作环境艰苦,常常是噪音、尘土、高温相伴,甚至与大自然做斗争。这样艰苦的产业特征造就了员工抗争拼搏的精神。

新蒙商的企业大部分属于资源型企业,在实施资源外取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地外派管理人员和员工,他们长期两地生活,忍受物质生活和精神压力的痛苦,长期奔波,待遇相对差,家里老小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合家敬业的“奉献”精神也成为这些产业员工的真实写照。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形成了艰苦奋斗、抗争拼搏和敬业奉献精神的企业文化。

(三)发展传统产业对企业文化形成的作用

大部分新蒙商所从事的产业为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电力、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畜牧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一是需要创新精神,突破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以适应时展潮流。无论是“草原兴发”.还

是“小肥羊”都在这方面有突出业绩。“草原兴发”在肉鸡饲养模式、肉牛羊的出栏模式方面,打破了农牧民历史悠久的传统观念,成功解决了农牧民致富与环境资源之间尖锐的矛盾,突破了企业规模发展与资源条件限制的瓶颈,为其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铺平了道路。而“小肥羊”则立足于火锅餐饮业,打破了延续至今的蘸小料吃涮羊肉的餐饮习惯,开创了不蘸小料吃涮羊肉的先河,顺应了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造就了“小肥羊”高速成长的不凡业绩。二是需要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博大的市场观念。由于当地区域市场小,传统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小,所以这些企业具有强烈的生存和发展意识,“走出去”的思想非常强烈。它们以全国甚至世界为目标市场,不屈不挠,不畏强劲的竞争对手;追求卓越,加强技术创新;重视实施名牌战略,积极维护产品信誉,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走出西部地区,在更广阔的市场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所以,新蒙商资源型产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样的企业文化――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面对“大市场”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

(四)脱胎于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生态文化。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不仅把人当作“天”(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把“天”(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惜自然。这一特点直接导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草原文化天然地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行动的准则,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到极致。草原文化是英雄文化。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不难看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新蒙商的经营理念、宗旨受草原文化的熏染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意识、建设资源基地的意识强烈。大部分企业均利用“公司+农户+示范基地”的方式,对资源条件进行改良或提供相关服务,保证绿色产业资源,追求与坚持“纯天然品质”,发展循环经济,塑造绿色产品形象。例如,以养殖加工为主业的塞飞亚集团“天然大草原、健康草原鸭、九十九道安检”的品牌优势;小尾羊“煮沸绿色梦想,涮出营养健康”的追求。

2.勇于进取、胸怀博大、敢于争先。新蒙商在创业时期就立志做行业领导者,甚至敢于逐鹿国际市场。例如,鄂尔多斯敢于“温暖全世界”,伊利争作“全球乳业的领先者”,蒙牛“强乳兴农”要成为“世界牛”。

3.具有敢于并善于用大思维、大手笔、大运动、冒大风险来做大企业的特征。立足于产业做市场,具有竟合意识,共赢的胸怀。例如“两牛”、“两羊”对市场的开拓;营销大手笔,目标市场的运作、广告、服务等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

4.学习进取性更加突出。崇拜英雄、效仿英雄。树立标杆,不断学习。万正集团的“建设学习型企业”、蒙牛的“学习沟通,自我超越”、霍煤集团的“学习观:学习会了学习,就学会了生存”。

新蒙商脱胎于草原文化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形成了――绿色的经营理念,建设区域品牌的理念、共赢的利益分配理念、培养市场合作共赢的竞合理念、争当英雄和学习英雄的标兵精神、企业家精神、与强大对手拼搏的精神和学习进取精神。

(五)融合西部文化

我国的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1.西部文化具有融合性强的特点。多民族是西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6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民族居住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和谐相处。所以西部文化具有融合性强、包容性强的特点。2.珍重自然、崇尚科学的文化观念。例如,西北回族穆斯林在《古兰经》的启示下,正确地认识自然。他们仔细观察自然,总结出一些自然规律,并运用于社会生产。回族人民十分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如要求讲究清洁卫生,不允许污染环境,对动物不可以任意乱捕滥杀。在这种生态道德观的影响下,回族群众积极开发自然,努力生产,创造社会财富。3.集体文化观念。这是同我国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各民族生存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分不开的,也是同社会长期运作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统一的计划经济环境相联系的。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存群体的利益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种社会生存法则,决定着个体在文化认同上必须以群体存在为价值本位。这种选择是西部少数民族生存经历中锤炼出来的民族文化自认。4.西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厚道、朴实、勤劳、厚实、凝重的传统文化。新蒙商的企业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上述西部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构成要素的形成上:

1.追求“和谐”的理念。新蒙商中的各民族员工聚集在一起,彼此包容,团结协作,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例如,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雕塑是一座由三只巨臂托举的巨大结晶体。三只巨臂代表着蒙、汉、回等多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托举起吉兰泰盐湖银色的事业。伊利集团着力推进内部的多元文化发展,并强调多元文化的通力合作。内蒙古家园食品公司努力营造出“进入家园门,就是一家人”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对和谐理念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内的和谐上,也体现在对外的和谐。西部珍重自然的文化观念,也使得新蒙商注重企业与消费者、公众、社会、自然等的和谐。奈伦集团经营理念为:正德、利用、厚生,厚生者,即善待生命与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拼搏进取的精神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国西部各民族主要居住地区多为大川、大山、戈壁、沙漠和草原,自然条件恶劣。他们不畏艰辛,敢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为自己、为本民族创造一片生活空间的责任感。体现在新蒙商的文化建设中即为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被科学家钱学森亲笔赞誉为“你们从事着一项伟大事业”的鄂尔多斯企业家赵勇亮,在羊绒制品、路桥建设、沙产业草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1996年,东达蒙古王集团在鄂尔多斯地区投资24300万元,建设规模300万亩的沙柳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同处鄂尔多斯市的亿利资源集团十年内先后修筑了三条横穿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并在几年间陆续整合了300亩荒漠土地。真正实现了“沙漠绿了,环境好了,农民富了,企业强了”的多赢目标。

3.团队精神。集体文化观念的西部文化有助于形成新蒙商强调团队精神,例如,小尾羊的“鹰一样的个体,雁一样的团队”,鄂尔多斯集团的“众人划桨开大船”,科尔沁牛业公司的“团队精神高于个人利益”。

篇3

引言

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应重视特色商业文化的建设,京商文化是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在现有的文献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开展论述,但鲜见到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过程中文化建设的研究,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有好的商业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供给、优良的产业基础,这为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提供了可能,这些都是硬实力;商业文化建设则关乎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建设,影响国际商贸中心的内涵建设。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比较借鉴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特点,以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京商特色文化为对象开展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视角。

特色商业文化是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的优质基因

(一)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特点

世界城市是在影响整个全球国际商贸的交易中形成的,历史上一定是国际商贸中心。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东京,这三大城市均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中心。它们都有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特色商业文化推动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特色商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纽约、伦敦、东京的经验无不证明了这点。包容性、创新性、个性化是国际商贸中心的共性,是其发展的优质基因。无论是纽约所体现的多元化文化的格局、伦敦多样化的商业文化,还是东京的融合文化,都体现了国际商贸中心的文化特点。

(二)国际商贸中心均具优质基因

从纽约、伦敦、东京的商业文化来看,都具有不同的特色。特色商业文化是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的优质基因。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核心力量,是软实力的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社会功能。商业文化则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符号。商业文化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整个城市增值,同时,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出城市的活力,提高着城市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实现商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增强世界商贸中心城市文化实力、提升文化品位的根本举措。商业文化魅力越强,文化特色越鲜明,就越能吸引国际投资者和旅游者、消费者。

同时,商业文化是一种力量,以商业文化为纽带能够实现众多资源的整合,实现商业文化的纽带功能。比如啤酒之都慕尼黑的啤酒产业兴起于18世纪末。啤酒成为慕尼黑的产业特质之后,著名的世界啤酒品牌、工厂和全欧洲的资源便向其聚集,慕尼黑开始形成其特质文化—啤酒文化,慕尼黑由此成为啤酒城,啤酒文化成为了慕尼黑商业文化的代表。可以看到,特质文化的产生可以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城市对其所处的区域的众多资源吸引力加大,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开始聚集,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聚集最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当这种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城市的功能才可以发挥到最大,而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图1所示。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应延续京商文化特色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应该保持京商文化特色,积极探索一种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发展之道。京商文化是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是京商文化。虽然“京商”的概念在近几年才被提出,但北京商业的发展及北京商业文化的形成则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京商文化是在北京城市商业发展中形成的,而诚实守信、开拓敬业、团结协作、海纳百川都是商业文化的特色和商业发展的灵魂。

北京既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和消费中心,北京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北京自古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也是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商商人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商业文化在北京融合交汇,并结合北京的特质而升华成复杂的商业文化。京商包括了数以百计的商业行业,有数以万计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商业字号,涉及来自全国不同地域并带有不同文化特点的商人。各地不同的商业文化在京城汇聚,使京商文化具有典型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这种特征也反映了京商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

作为一座现代化开放的城市,北京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北京的文化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商家、游客,他们对原汁原味的特色商业文化更感兴趣。国际化加速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北京国际化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大栅栏、前门、王府井随处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在同仁堂、全聚德、月盛斋身上,可以感受到老字号与现代市场理念的融合。

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背景下打造京商特色文化

(一)与国际接轨,彰显包容特征

京商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绎和传承中,京商文化接纳了全国各地商业文化,而京商的经营文化特质与国都、皇城的贵族文化相适应,与淳朴、厚重的老北京文化相交融,同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以诚信为本的京商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全球一体化商业的时代,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背景下,京商文化应彰显其包容性,与各区域、各国家的商业文化相交汇,在包容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在共性的基础上京商文化应保持其不同于其它地域商业的个性特征。

(二)与发展俱进,彰显绿色特征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关于碳排放问题之争,是一次重大关于未来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的新价值观之争,一次新的全球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预演。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低碳问题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略问题。北京要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在其发展建设中要注重发展低碳经济,体现绿色北京的特征。

(三)与和谐北京交相呼应,彰显和谐特征

京商文化的内涵应体现和谐特征,与建设和谐社会相统一。建设和谐文化,需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认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促进京商文化的和谐发展,既要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也要不断坚持科学创新;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企业实际。京商文化在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世界先进文化,构建一个具有北京特色的商业文化体系,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京商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与时俱进的步伐推动新时代京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四)与传统文化交融,彰显京味特征

诚信经营理念是京商文化发展的基础。商业文化最主要的核心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这一商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商业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是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健康的基石。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丰富京商文化内涵。北京的商贸企业在国家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无私无畏的精神,体现了一种担当。这是京商文化中“情义”二字的体现。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离不开弘扬高尚的商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发展质量、商业布局、区域规划、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不断改进。应坚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以现代商业理念为魂的发展理念。

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过程中京商特色文化的形成路径

(一)挖掘京商文化底蕴塑造京商特色文化

挖掘文化底蕴,京商特色文化是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塑造京商特色文化的战略意义在于让城市文化明显化、城市商业特色化、城市经济名牌化,以此形成城市精神、文化、经济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形成城市独一无二的形象和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从而充分体现城市价值。

(二)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竞争实力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好的弘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抓住北京历史文化的精髓,从历史文化信息中找到城市文化的特征,并将其神韵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对于优秀文化传统,利用创新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发掘和恢复,赋予它们全新的主题和生命内涵。

(三)创新京商文化产生商业推动力

只有注重商业文化创新,坚持现念、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质量,以文化创新企业,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传统京商充满魅力,不仅要把传统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还要进行文化的融合,开创出一个超越历史的京商,推动北京商业的发展。北京同仁堂就是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理念结合的典范,这一做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赋予京商文化新的内涵

把京商特色与北京国际化特征、北京现代化特征、北京和谐化特征、北京绿色化特征等相结合,发挥现代京商文化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京味儿”与“国际化”的结合,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与国际接轨,彰显包容的特征;与现代化俱进,彰显时代特征;与和谐北京交相呼应,彰显人文特征;传承京商文化,体现京商文化特色,把京商文化发扬光大。京商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进程中,这些优秀的品质更是不可缺少的。基于前面的探讨,本文借鉴传统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赋予京商文化新的内涵“信、德、新、合”—“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人天合一”。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用厚德载物的胸怀,不断开拓创新,以实现人天合一的和谐发展,如图2所示。

(五)致力京商文化的品牌提升

京商文化是北京商业发展的源泉,京商文化的品牌提升不仅有助于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更可供现代京商借鉴,汲取其养分,发扬壮大,促进北京流通现代化的建设。打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符合现代国际商业准则,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北京特色的健康、成熟的商业文化。要重视品牌文化的建设,作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品牌的丰富度和影响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品牌的打造和发展是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北京品牌发展初具规模,国际品牌专卖店开店年均增速在44%以上,截至目前,世界顶级品牌100强中,已有90家进入北京;同时,北京已经拥有41%的世界顶级零售品牌,位居全球第六和内地城市之首。此外,北京本土品牌发展国内领先。世界品牌实验室的201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北京有98个品牌入选,占全国的19.6%,品牌数居全国第一(见图3)。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2012年中国品牌1000强中,北京以269个品牌位居第一(见图4)。在全国430家老字号中,北京也以67家位居全国之首。把品牌树立成某种文化的象征,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可小觑,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可使消费者不断产生购买行为,从而带来销售力的提升,使企业获取长期的超额利润。打造京商文化品牌价值,要“标新立异”,城市的价值和特色在于其与众不同的文化,要体现东方文化与京商文化的特色。目前京商文化影响力还主要在传统领域,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内容,今后在这一方面应加强建设与影响,提升世界影响力。

京商文化应当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片,打造京商文化品牌价值,由此产生的未来商业附加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是京商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是打造“京商文化”品牌的契机,“信、德、新、合”—“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人天合一”京商文化所蕴含的新内涵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会彰显其更深刻的意义。

打造京商特色文化,将提升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让“京商文化”成为北京商业的名片,成为城市的名片,这将有助于北京成为有“京味”特色的国际商贸中心。

参考文献:

1.姜增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和谐商业文化理念[N].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副部长在首届中国商业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讲话,2008.11

2.王成荣.基于世界城市目标的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研究[J].商业时代,2010(13)

3.王成荣.品牌价值论—科学评价与有效管理品牌的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王茹芹.京商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王成荣等.北京商贸中心建设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6.周晓虹.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J].浙江学刊,2004(4)

7.魏中龙,张慧.企业文化建设、教化与功能实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洪增林.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传承[N].西安日报,2010-3-1

9.张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比较分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1)

10.汉纳尔兹.城市.载亚当·库珀,杰西亚·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1.G.Simmel,The Met ropolis and Mental Life,in Simmel,G.,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0

篇4

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依据时代特色与自身特点建立起来的,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亦具备以下特征:

(一)广泛性与系统性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中论述过:“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就是企业对自身形象进行的设计及对外进行的形象推广与宣传,也有人认为就是企业自己创办一些报纸刊物,为员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其实,以上这些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都过于浅薄片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将企业与文化进行嫁接,其内涵非常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包罗了思想文化教育、体制制度构建、形象理念策划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二)时代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内容是依据时代特色建立的,具有时代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必然要以时下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思想状态及生活需求等等一系列时代特征为先导,因为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提高该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及外部市场竞争力等等综合能力,要能够经受住当下市场的实践检验,如若所设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能与时下社会人民所需紧密结合,那么必将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独特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这是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目标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所决定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不然必会丧失其独特性,从而在市场中丧失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兴趣,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应是企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并依据时代特色与企业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加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综合现今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的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因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特征,在加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企业行为准则、企业职业精神、企业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都会被逐渐明确和完善。那么当其拥有了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合理的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后,其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也会随之变得合理和完善。

(二)有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现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抓住时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企业,其要想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就更需要紧密跟随时展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存在的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等差异,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企业总目标与部门分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目标上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效益受损。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内企业文化建设来统一职工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增强整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取高收益。

(三)有助于提升外部形象,提高竞争力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客户是其利润的来源。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不外乎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而只有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和升级,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业务品种,同时在服务上提供更加全面周密,更加灵便高效的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赢得市场。而这一切策略的成功实施,都脱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因此,就业做到:首先,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其次,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独特经营理念及企业形象的策划与宣传,通过塑造和宣传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让客户充分了解其企业特色,借此塑造银行良好的外部形象,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可有效提高本行的客户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

篇5

摘要:近年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塑造步行街的个性特色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商业步行街个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其中根本因素是它所处环境场所各因素的物质特征,本文先分析环境场所的特异性,联系商业步行街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商业步行街的个性设计。

关键词:环境场所;特异性;个性;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45-03

商业步行街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发展下形成的特殊的街道形式。国外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建造上历史悠久,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步行街。美国第五大道的现代与时尚,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情调与金碧辉煌(图1),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的活力与繁华,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历史建筑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的特殊环境魅力,这些商业步行街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特色对城市经济、环境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步行街也成为了各个城市设计与建造的热点。这其中虽然也不乏有特色突出的步行街出现,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步行街景观整体环境特色的塑造与个性的设计上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设计的方法。

1 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任何人为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所中。这个环境场所由多种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性质特征,特异性就是每个物质要素自身所独具的且相互间区别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场所特异性的客观存在,人为事物的设计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本质规律不会改变。研究环境场所的特异性就是通过分析设计物之所以形成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条件来寻找本质规律,只有把握了本质规律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发展要求的人为事物。

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景观的内部因素,包括结构、材料、色彩、功能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景观的外部因素,即景观所处的环境场所中的人、时、地、事等关系因素。依据郝伯特・A・西蒙的理论,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就发生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设计活动是在两者之间寻找相互适应,“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要与限定并组织内部结构,然后接受外部的评价、反馈、最后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人的意识与目的。所以步行街景观个性的设计应在明确外部各因素的特征与人们的需求后再对景观的内因进行个性化的组合与创造。这样才能使商业步行街景观发展更符合社会与人性化的要求。

2 商业步行街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2.1外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开放空间,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是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外环境。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性质差异是影响它个性特征的外部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2.1.1自然条件

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其自然条件。城市面貌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天气气候、自然地貌、山石水土、植物种群等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基调,还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的形成。

2.1.2历史文脉

历史记录城市发展的历程,刻画城市的形象,它展示着城市不同时期的面貌。从中可以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规律,并且发现城市在某个特定时期中突出的形态特征。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历史性建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特色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主题个性形象。

2.1.3社会状况

城市的社会状况也是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状况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商业步行街可以反映城市的社会状况,而社会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步行街的规模和功能形式特点。

2.1.4文化传统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物质生产时间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的物质形式,城市文化共同基因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改造、扩大、深化,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框架”。挖掘与运用城市文化特色是成功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关键。

2.2内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内环境主要指与步行街自身相关的因素,内环境的特异性体现在因人们心理与行为要求的不同而形成的商业步行街内环境要素特征上。

2.2.1形成原因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特殊街区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与其形成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因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相约交换各自生产的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集市”。中国史书有所谓“日中为市”、“前朝后市”,即指集市交易的商业区;这是早期步行商业区的雏形。

现代商业步行街始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城市的发展造成车辆交通、环境与居民活动的矛盾设置了限制车辆通行商业活动集中的步行街区。

2.2.2功能形式

商业步行街与普通街区相比功能特征有其独特性,其最大的特征是多功能性。

①商业功能。商业步行街是以购物消费为主的环境场所。商业性是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主要是由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的。其他功能形式都是由这一特征衍生发展而来。

②休闲功能。为满足人们消费后休息放松的需要。步行街中一般都具备供人们休息观赏的设施及景观以及餐饮服务等功能场所。

③娱乐功能。由步行街本身的商业性和游人的需求决定,所以一般步行街内都会建立一些娱乐的功能设施,如小型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④展示功能。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担当着体现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以展示出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风貌。

3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设计

3.1设计原则

所谓个性设计的关键就是抓住环境场所中最具特色的因素特征。通过合适的设计方法把这些特征强调突出表现即可达到个性设计的目的。因此,应先充分研究外环境特异性后,再进行个性设计,而不是对步行街内部相关因素的简单个性化处理。

3.2设计方法

商业步行街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材料、色彩与功能等方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可以根据内部要素中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的特色为主通过设计景观设施来具体表现。

3.2.1空间形式的个性化

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分为空中步行街、地下步行街、室内步行街等。对空间形式进行个性化处理时应考虑商业步行街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特征和社会状况,设计上可以充分强调这种特征,以达到个性化目的。如加拿大蒙特特利尔市,2月的时候气温会下降到-34℃,一年的积雪量多达2.5m。到七月气温升高到32℃,湿度100%,夏天天气非常闷热。这个长方形的,大约12km2的区域恰恰被卡在两个重要的地理景观中间。北面是皇家山(MONT-ROYAL),南面是圣劳伦斯河。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从地下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因为这个城市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以地下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为特色的蒙特利尔地下商业步行街(图2)。

3.2.2建筑风格的个性化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产生出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商业步行街景观构成因素中最能体现个性的是标志建筑。因此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是每条步行街都必须考虑的。在风格选择上也应遵循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征。从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或者设计――系列突出城市特色的景观小品作为步行街标志进行塑造。如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突出和保持了大量17和18世纪的历史原有建筑,如波旁宫、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凯旋门等。对于街道及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色调、高度等,基本保持了老城原有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欧洲传统的特色。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大部分是传统的商业步行街改造而成。因此很多城市以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风格塑造步行街整体特色,如苏州玄妙观、上海豫园(图3)、南京夫子庙、无锡崇安寺、开封大相国寺的广场等。

3.2.3材料色彩的个性化

材料与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它们是最能直接表现商业步行街的视觉形象个性的要素,对体现步行街的个性有重要的影响。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为本地居民所喜爱的色彩和材料。因此在色彩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中独有的材料和色彩来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个性。如北京红墙黄瓦的宫廷建筑色彩和青瓦灰墙的四合院民居色彩构成北京的城市特色;青岛红瓦屋顶、米黄色的墙面、碧海白浪等色彩构成了海滨城市特色。绍兴(图4)粉墙黛瓦、特色的石板材料和倒影灵动的水色组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把这些城市的特彩和材料融入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不止突出了城市特色而且也达到了塑造步行街个性的目的。

3.2.4功能设施的个性化

篇6

关键词:

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生态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产品链的整个生产销售推广等环节都需要基于统一的营销理念,才能使品牌营销效果最大化。商业空间是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商业空间的设计也要为营销服务,在设计中贯穿营销理念,可以使商业空间设计成为营销的重要节点,推进品牌营销,因此对商业空间的设计必须通过商业空间自身的功能发挥而成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商业空间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提供具有审美意味的商业建筑空间是商业空间设计的目标。审美是商业空间除却使用功能外最重要的功能,因此商业空间设计可以通过审美创造促进商业空间营销目标达成。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街、餐饮空间、民族风情园等民族商业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族商业空间的营销压力越来越大,基于空间审美的营销逐渐成为商业空间营销关注的内容。商业空间审美源于设计,进行审美营销渗透是商业空间设计适应市场需要的必然选择。虽然商业空间设计对审美和营销一直有所兼顾,但是直接以营销为目的的审美设计在现有研究中少有关注,本文对此方面相关问题的深入剖析,不仅有助于民族商业空间营销的全面实施,同时也可为商业空间设计创新提供新的视角。

一、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需求

商业空间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商业是商业空间的基本属性,也是商业空间设计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满足消费者多元知觉需求,吸引消费者兴趣,促进消费者消费是商业空间设计规划的基本原则,另外,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活动,必然不能避开商业竞争。商业空间的审美功能需求主要源于以上两个方面,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需求也不例外。[1]首先,从消费者多元知觉需求来说,虽然民族商业空间定位于民族风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空间的消费者仅仅限定于民族民众,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外部民众进入到民族地区,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商业空间的消费群体。不同消费群体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商业空间需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审美特征。作为消费者群体,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是需求、动机和经济基础、消费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提供消费场所的民族商业空间必然要结合促成消费的各种因素来构建审美,从刺激消费者消费需求、消费动机和消费心理等主观意识需求出发,通过空间的色彩、空间布局、氛围、声音等情境要素的设计,形成满足消费者视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审美,最终达成和消费者一致的审美效果。其次,从商业竞争来说,市场经济下,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打造差异化商业空间,吸引消费者眼球是商业空间的共同追求。随着民族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各种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民族商业空间遍地开花,民族度假旅游村、民族餐饮、民俗村及内部的各种营业空间越来越多,这些基于不同民族文化打造的商业空间一方面需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差异区别开来,另一方面还要在特色化的民族市场竞争中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各种各样的民族商业空间必须通过审美建构来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的两个支点

审美是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功能,但是基于审美的营销策略要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渗透,就需要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必须找准立足点,才能使基于审美的营销策略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得以实现。民族商业空间是指以民族文化积淀为资源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格的商业空间,包括民族特征的卖场空间、娱乐空间、服务空间、旅游区商业等。结合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内涵和功能界定,在民族商业空间设计中进行审美营销渗透需要基于民族和市场两个支点来着手。

(一)民族属性民族特色是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风格,民族商业空间和其他商业空间的区别主要是通过民族风格区别开来,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必须体现出民族审美意味来,才能使商业空间的民族定位和空间的最终效果实至名归。虽然在本文中提出了要基于审美促成营销,但这只是对商业空间审美的功能进行定向,并不影响民族商业空间的民族基本属性。民族性是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属性,也是民族商业空间市场竞争的差异化策略实施的关键支撑点,因此对于民族商业空间审美营销的实施仍然需要基于民族性来阐发,这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实施的前提。

(二)市场心理营销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链中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刺激、吸引消费者,并促成消费者的消费忠诚,市场心理是营销策略的轴心,也是营销策略展开的逻辑起点,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审美营销策略同样也是如此。[2]虽然民族商业空间定位为民族风格,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以商业活动为中心,促成商业交易是民族商业空间不变的主题。市场经济下,众多商业空间共同在市场中竞争,民族商业空间不仅要和类似民族风格定位的商业空间竞争,同样,也要和普通商业空间竞争,激烈竞争下,民族商业空间必须紧紧把握市场心理,引导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因此民族商业空间基于审美的营销策略在设计中的渗透必须以市场心理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心理进行空间的审美设计,才能促成空间的审美营销策略。

三、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的基本构成

简单而言,审美营销策略是以审美为基础、以营销为目标的策略活动,结合以上分析,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审美营销策略需要一方面来保持民族定位,另一方面要贴合市场心理,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促成空间设计基于审美的营销目标达成。

(一)促成民族审美民族商业空间一般分布于民族地区,在审美上和当地市场环境融为一体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民族市场的审美在根本上就是民族审美,因此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设计必须和民族审美达成一致。另外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空间竞争激烈,商业空间设计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形成与其他商业空间的审美风格相区别。[3]而对于拥有少数民族文化或习俗资源的民族商业空间来说,民族审美在天然上与其他审美有区别,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是其独有的优势,因此民族商业空间设计需要依托民族文化审美的渗透而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风格和其他商业空间进行区别。对于这一点,当前大部分民族商业空间都做到了这一点,如新疆的二道桥市场和云南、贵州等地的民俗村都富有当地民族的审美特征。[4]对于在商业空间中的民族审美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引用民族文化元素,少数民族大多有民族特色的事物,这些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哈达、鄂伦春人的鱼皮衣服,这些民族文化符号一方面表征了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审美的产物,在民族商业空间中的引用不仅有助于民族商业空间形成民族风格,也有助于商业空间特有的民族审美形成。其次,按照民族色彩喜好装饰商业空间,色彩喜好是民族审美最突出的表现形式,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喜好,蒙古族人喜好蓝色、白色,拉祜人崇尚黑色,而苗族人靛蓝的服饰也说明了当地民族对蜡染蓝色的喜爱,依据不同民族色彩喜好在民族商业空间中对色彩的应用,也是民族商业空间体现民族审美的重要方式。最后是民族审美文化的外延设计,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于民族审美在商业空间的渗透不仅是对现有民族审美特色事物或色彩的应用,同时也表现在依据民族审美习俗在民族空间设计上对相关审美特征进行外展延伸,从而使商业空间在整体上的审美设计和民族审美一致,又有所创新。少数民族丰富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审美,而这种审美不仅使得民族商业空间和普通商业空间区别开来,同时也满足了当前消费者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在对消费者审美满足的基础上,自然也有助民众进入商业空间进行消费,这是民族商业空间审美营销策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坚持自然审美相较于人为加工的审美,自然审美由于自身的独特性、生动性和原始性更容易引发民众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在当前各种装饰美、加工美等人工美包围下,自然美的自然原始对民众有独特的吸引力。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便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实施的基础。消费者对自然审美的追求,自然要求民族商业空间设计时必然要把空间的自然审美效果作为审美设计的一个标准。另外从民族商业空间的民族定位来说,自然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相较于当前大众文化的一个优势特征。自然性是大众对民族事物的共性认知,其对于民族商业空间的青睐自然也包含着自然审美的推崇。消费者对于民族风格的自然内涵认定,以及其对于商品消费的自然审美推动,意味着民族商业空间设计要基于审美营销,就必然要把自然审美纳入设计的标准中。对于民族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自然审美实施,一方面在于空间构造的材质的自然特征,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在整体上所形成的自然风格。对于前者,便是在民族商业空间营造时,使用各种天然材质,利用天然材质的原始纹理、色彩和气味营造商业空间的自然审美特征,如西南部分民族地区盛产竹子,在商业空间中心设计时对于竹子材质在空间中的合理应用很容易使商业空间表现出自然审美特征。对于后者,则是对商业空间整体自然风格的要求,商业空间风格分为多个类型,复古、田园、时尚等都是当前商业空间设计时常用的风格,民族美,并不是在其工业技术先进,而是美在其天然无雕饰,在民族地区的商业运作要和当地的自然美保持一致才能使当地的审美在整体上保持一致,而这种自然审美在商业空间中的运用,所形成的和当地环境的协调一致美,可以使商业空间满足消费者潜在的自然审美需求,吸引消费者的进入。

(三)倡导生态审美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文化形态,逐渐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下,环境的审美也由之前自然美的欣赏上升到生态审美。美的生态性、生态均衡的美、生态意味的美、生态公正、荒野审美是生态审美的主要内涵,和谐、公正、生态、自然是生态审美的主要特征。生态审美的发展使得民众在消费时不自觉地便会用生态审美的标尺来衡量其消费的事物或环境。民族商业中心是在原有传统民族场景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长期重构,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也是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导向标,在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审美的潮流时,民族商业空间自然也要把生态审美作为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和消费者潜在的生态审美吻合,引导消费者进入商业空间,并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发生。[5]鉴于生态审美的内涵,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在实施审美营销渗透时,需要以空间的生态美、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均衡及蕴含生态意味作为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来执行,最终使商业空间形成倡导生态审美的效果。商业活动本身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人类活动和生态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商业空间设计以生态环境的均衡保持、体现人性化特征、展示生态之美时,已经意味着生态和人类活动的有机结合,民族商业空间设计自然便会和消费者的生态审美需求契合。生态问题一直是民族地区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生态问题愈发突出。民族地区的原始和自然美,以及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一直是外部民众对民族文化的推崇之处,在民族地区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当下,民族商业中心对于生态审美的倡导实际上也是对大众对民族地区良好生态期望的正面回馈,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因此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倡导生态审美同样也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民族商业空间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民族商业空间的成功运作得益于市场定位、市场营销、运作管理等环节的共同作用。市场营销贯穿于商业空间运作的整个过程,包括商业空间设计环节,在当下民族地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越早越全面地进行营销策划有助民族商业空间更好地与市场对接。商业空间审美贯穿于民族商业空间运作的整个过程,也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基本要素,在民族商业空间设计中依据市场心理需求渗透审美营销理念,形成审美营销策略,是民族商业中心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新的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晓林.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2,(35).

[2]王浩澂,熊曦.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6).

[3]毕曼.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化表征[J].南通大学学报,2015,(1).

篇7

关键词:

商业空间设计;品牌文化;美学体现

一、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基本原则

(一)变化与统一原则

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层次感是美学表现的基本要素,而变化统一是构建层次感的基础原则,商业空间设计应围绕品牌文化特质对各设计要素进行有效合理的搭配。变化与统一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空间色彩冷暖、明暗以及大小的分布,材料肌理质感的变化性与延续性,空间造型的配合与变化等。这些基本空间要素通过多元化的变化按照一定的同一性原则进行空间塑造,结合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使商业空间围绕品牌文化形成一个重点突出、有机统一的整体,各元素的变化与统一也能够在商业空间营造品牌文化主题与消费范围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对比与和谐原则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不同的空间要素具有其内在特质,空间要素的对比与和谐统一能够更为有效地突出品牌特征,扩展品牌文化的影响。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中对比与和谐原则主要体现在空间造型的对比、空间色彩的色彩对比、空间材质肌理的对比、空间光影和虚实的对比等,而和谐则最多是各对比要素之间的配合适当与匀称,对比要素之间能够形成紧密的美学联系,获得和谐的整体空间表现效果,使消费者能够获得视觉与心理上的满足,对相应品牌形成良好的印象。

(三)均衡与稳定原则

均衡与稳定是人类的心理天性,当人们处于均衡稳定空间之内,则容易表现出轻松愉悦、乐于表达与接受的特点,这对于商业空间中宣传推广品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商业空间设计中均衡与稳定原则主要表现在空间设计中的形态、大小、轻重及远近元素的合理配置,使消费者能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平衡状态。随着空间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变化,为了寻求更具特点的空间表现效果,当前,商业空间设计也引入了不均衡手法,通过改变消费者对于空间均衡与稳定认知带来的心理适应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这种不均衡的空间设计方法往往能够带给消费者时尚新颖的感觉,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动感活力。

(四)节奏与韵律原则

处于商业空间中的人群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动态化的特征,在各种商业行为的推动下人们往往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可适当结合品牌文化的内在特质,赋予空间一定的节奏与韵律,借助同类空间要素的交替变化形成运动感,拓展到整个品牌,商业空间则可获得相应的节奏与韵律意味。节奏与韵律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更加适用于运动、科技等类型的品牌,这种富于韵律变化和节奏感的图案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极为普遍。

(五)特异性原则

特异性原则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主要起突出作用,同时也能通过对部分常规空间设计元素的颠覆形成相应的空间特色,这一原则在当前同行业品牌同质化特征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品牌logo、品牌专属颜色的运用均属于特异性原则的表现。在商业空间设计色彩特异、大小特异、材料肌理特异、形状特异等获得相应的设计效果,通过突变元素应用比例的合理控制,使品牌文化通过空间表达效果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较强的冲击力,以此达到提升品牌文化宣传效果的目的。

二、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空间布局设计美

基于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布局设计首先应考虑商业空间的使用属性,有效利用空间内的展区安排设置各类展具,保证商业空间内消费者行为活动的便捷性。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空间内的各要素进行有机的组织布置,通过要素大小、高低、远近的合理搭配,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形式,将各空间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展场的格局形成序列,或横列成行、或纵列成排、或形成规则的曲线,使展场紧凑有序。空间布局设计中的美学表达应以品牌文化表现为出发点,空间布局中合理预留品牌文化突出展示区域,赋予品牌文化相关要素更大的空间表达影响力,在具体空间布局上可围绕品牌文化元素设置相应的放射或收束集中形式,使空间布局要素均能有效地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印象引导到品牌展示当中来,全面提升商业空间设计的品牌文化传播与空间美学体现效果。

三、品牌文化商业展示色彩设计美

色彩是消费者步入商业空间之后获得第一主观印象的影响要素,而品牌文化,与空间美学的体现更是直接与展示色彩相关。在品牌文化商业展示色彩设计中,应按照相应的美学原则来进行调和与对比。充分利用品牌文化商业空间的美学体现宜采用调和为主的配色方法,同时注意色彩的对比,达到多样而统一的视觉效果。有展柜与展示商品之间的对比、展柜之间的对比、展位与商场整体环境的对比等。处于加深空间品牌印象、提升品牌表现力的目的,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有效导入企业形象颜色是必不可少的,以企业标准色作为空间设计的主体颜色是当前通行的设计方法。流行色是相对于企业标准色之外的又一空间设计色彩要素,流行色更具时效性,通常在特定时间段内能够使消费者形成强烈的感知效果。金基于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商业空间设计应适当引入流行色元素,以满足消费者追求“时髦”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当时人们普遍的色彩审美观。但并不是所有的投其所好就是好的,不假思索的盲目追求潮流只会造成形式的类同与乏味。

四、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的照明设计美

商业空间照明设计起到空间氛围营造与商品特点突出作用,同时也是宣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照明手段的合理利用能够使消费者在步入商业空间后感受到相应品牌文化传播出的感召力,对相应品牌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与一定的信赖和认可,最终形成相应的消费行为。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的照明设计同样应依据艺术美学的原则来实施。各类型的人造光源能够为照明设计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化的选择,帮助设计师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光色所产生的效果是有根据可循的,这一点追溯到根本就是发光源,而发光源有所改变光色也会有所改变,那么就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通常来说行业内都用“色温”来作为标尺。而色温则是跟着光色的变化而变化,光色由冷到热,那么色温就会由高变低。那么光色冷的时候,色温就会给人一种沉稳、暖心的意象,反之则会显现出净爽的感觉。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实际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色温的变化。同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可采用的材料也异常繁复,那么设计师们在工作的工程中,就要考虑整体的效果,包括整体空间以及各方位光源具体的效果展示,在两者综合的条件下进行设计,让最终展示出来的效果相吻合,并且符合企业特色。

五、品牌文化商业展示材料设计美

商业展示空间的装饰材料设计美要符合品牌文化的设计风格,不同材质的质感所表达的空间视觉效果不同,要考虑最终呈现效果的一致性。那么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利用当今无数种类别的材料,相互进行对比,不过呈现效果上一定要将质感与色彩展现出个性化的效果,这样才能展现企业自身的品牌独特之处。而个性化则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变形、搭配材料来解决。比如说,不同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石料给人以沉稳的气质,而多彩的涂装会让人们感觉到活泼,还有光滑的镜面则能够给人一种空间内的折叠感。那么,在为企业品牌做设计的时候,通过材料进行搭配、设计,可以完美地展示出其内涵特质。但要注意,此种方法需要注意材料的展示效果,并根据其特性贴合企业品牌的来进行组合,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商业展示空间,从视觉效果上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六、品牌文化商业展示数字化设计美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得以应用,在交互模式与传播途径等方面改变了商业空间的表现特征与影响效果,在品牌文化商业空间美学体现中融入数字化设计,能够使整个商业空间更具科技性与时代性。多媒体技术包括了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能够在商业空间中营造出实时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传统的商业空间多媒体技术主要提供影音播放产品宣传等功能,而新的更具人机交互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则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查询、自主浏览等功能,同时结合自动化、智能化的感应设备,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符合其兴趣爱好特征的内容,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引入这种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整个商业空间便捷性与科技感。虚拟现实(VR)技术是当今前社会的技术热点,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消费者借助相应的设备完全沉浸于商业品牌构建的世界当中,突破传统商业空间对品牌文化宣传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消费者能够更为真切、直观的接触品牌历史,感受到品牌魅力,带给消费者以全新的感官体验与视觉冲击。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商业空间在多元化设计理念与设计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空间美学表现则始终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空间设计美学体现当中有效提升品牌文化表现力,是商业空间设计建设的现实需求,设计师应准确把握各项设计要素,结合品牌文化特征进行合理的搭配布置,从而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

作者:蔡毅 赵俊学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商业空间作为一座城市进行商业活动和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它可以被作为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传达基质,有效地展现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貌。商业空间中景观的设计已经成为完善城市职能、传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在历史的不断行进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并经过积累、延续和发扬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上的成果。地域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一定的文化发展脉络,并主要依托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得以体现,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文化基础上的稳固、文化形态上的延续以及文化认同上的一致。商业环境在布局、空间形态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层次地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社会经济背景,将地域文化有效地渗入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展现城市所特有的形象特征,树立鲜明的景观形象。

对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渗入

人们在进行商业消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文化是精神层面最丰富的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的引入,能够使人们在进行购物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其独特的更个韵味,具有文化魅力的商业空间也是一样。商业空间的设计想要通过当地的地域文化来获得创作灵感,就要对当地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当地的人们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完全地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而文化内容的渗入也使得商业空间不再是简单的盈利场所,更成为的一个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涵养。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地域文化渗入商业空间中的典型例子,它主要是通过对福州当地传统文化的重现与挖掘,在建筑的设计中突出唐宋建筑特色,整体布局凸显江南小镇的古典韵味,并利用青砖灰瓦等古典建筑建筑材料进行现代化的建筑筑造,将古代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现代的商业空间之中,对当地的古典文化进行的新的诠释。这种文化内涵的融入,为商业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对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回应

伴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有关于非物质设计的提出,挪威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里重点强调了现状的地形地貌以及现状土地上的存在物。《园冶》也曾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所指的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基地的现状特征,因地制宜,才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环境。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诸多要素。对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回应,不仅能够使原有场地的自然特质得到保持和加强,还能够所处空间上的人们得到更强的归属感。在进行商业空间的项目设计时可以从保持原有基地环境特色为切入点,将商业空间的功能布局与原始环境形成有机的结合,强化地理环境特征,充分将基地内的现有的植被、水流、坡地等自然环境元素融入到新的商业空间中去,在公共活动空间中形成富有基地特色的景观小品或景观空间。在对于商业建筑及周边景观小品进行设计时,无论在外观、体量、质感还是颜色上都应保持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坚持自然至上的原则,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整体空间设计保持与周边景观植被的协调尊重,使空间与环境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原有地貌的冲击。

对材料的地域性选择

商业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在实现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同时,还应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适应。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材料对于当地空间环境的设计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建筑形式上,很容易看出地方材料、自然资源对建筑造成的重大影响。材料尤其是自然材料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很容易地将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交融在一起,体现出地域特征来。例如,在重要的商业廊道空间内选择富有当地特色的植物作为行道树种,或是用特色花卉植物点缀景观小品,都能够够在美化空间环境的同时使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样,在上海新天地商业街区的改造设计中,传统上海石库门的传统建筑材料——清水砖墙被再次利用,在融入现代商业业态的同时也保留了其原有的历史感和老上海底蕴。

对活动空间的地域性展开

商业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当地人的行为习惯而展开的,通过多元化及具有地域性的功能区块的设计,丰富人们的活动体验。在主要步行空间,通过研究当地传统街市的模式及人的行为习惯设计既具有当地特色,且长度适中,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同时在街道的景观营造中融入当地传统园林元素,如在进行江南传统园林城市的商业空间设计时可在商业街道中加入景观水渠的设计,再现江南水乡特色,并在街道上加入若干个景观节点的设计,将当地的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元素融入景观小品的设计中,使其在成为商业步行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展现当地传统文化的一个场所。在商业空间的总体布置上也应结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展开功能组团,努力在整体空间布置上做到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在符合当地人行为模式的同时又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为人们创造一片集商业、休闲、活动、聚会于一体的商业活动空间。将“以人为本”的地域性设计理念贯穿入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去,最终实现人与商业空间环境的和谐共生。

小结

城市的可识别性以及城市环境所带来的归属感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而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凸显城市特色。结合地域特征所进行下的建筑环境布局、空间设计、将会更为深入地反应城市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商业空间塑造城市形象,成为人们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物。通过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商业空间环境,可以更加有效的实现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播,使商业空间在设计上既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充满当地人文精神的场地吸引力,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心灵感觉,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联想和回忆。

参考文献

[1]乔峰,孙艳.商业景观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对周庄“钱龙盛世"景观环境的设计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

[2]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王诚吉,樊俊喜,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

[3]刘廷杰. 后现代的商业空间——体验一种非"短暂"的时尚[J]. 时代建筑. 2005(2)

[4]. 浅析复合型商业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J].山西建筑,2010(25) .

[5]屠苏莉.地域文化、场所精神和景观的再现——苏州太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景观环境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

篇9

从另一角度看,微区位研究涉及共性和个性研究两方面。前者主要涉及城市空间、环境结构、区域场势等背景基础研究,后者则结合区位主体的自身性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商业微区位关联效应研究探讨不同主体的区位选择特征。本文以商业区位研究硕士论文为切入点,探讨区位关联问题;其中既包括区位关联本质、形成机理等共性的探讨,也对商业区位中的关联类型及其特征、不同关联类型间的相互联系等个性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从逻辑实证主义角度入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利用MapInfo制图功能,对商业研究样本进行空间定位,直观反映出不同商业行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Excel、SPSS10.0等通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从中观层面对各商业行业研究样本进行系统、高效的研究分析。

其次,以结构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从城市空间结构、商业网络结构的背景入手,通过对微区位共性研究的背景影响因素探讨,研究分析在城市空间,这一差异场势平台下,商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引入经济学中的外部经济理论,对区位关联的本质及形成机理进行理论分析。

再次,在共性研究的基础上,同样注重个性研究。不同区位主体,其区位选择特征也不同,不存在超脱于主体的共同区位理论。尽管本文仅以商业为研究对象,但不同商业行业间,在经营门槛限制、店铺规模、行业自身空间结构等内容上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注重案例收集,在对微区位关联类型进行划分时,通过对同类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不同关联类型的特征表现,探讨各关联类型间的发展联系。避免与实践脱节、实用性差等研究缺陷,进一步加强本研究的实际指导意义。

最后,关注现代居民消费行为特征,从人本主义角度,研究不同亚文化人群消费行为差异所引起的商业微区位关联现象。一方面,对亚文化人群密集区域周边的不同商业区位关联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街),因主体消费群的社会文化类型不同,所引起商业中心(街)购物消费文化差异,而最终导致新入驻商家文化定位的关联效应也进行了探讨。

商业区位研究,相对于其他区位主体研究,较为成熟。但以往商业区位相关研究多为对传统区位理论的验证与补充,或利用商业经营理论,对商铺区位选址过程进行探讨。其中较注重硕士论文商业集聚效应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对于城市微观环境下各商业经营单位由于经营内容、行业性质、销售特征等引起的相互联系及其空间区位效应尚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以人本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从消费者购物行为偏好入手,借鉴近年来城市地理学及区位论研究中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结合不同商业行业区位选择特征,试图较为深入、全面地探讨商业区位关联效应这一论题。

篇10

1 概念

商业是城市中最活跃的经济元素,亦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商业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现在的商业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与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融为一体。与之相适应,商业建筑也表现出专门化、多样性、高效便捷、综合集聚的特点,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消费成为一种文化,商业建筑变为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它是人们认知、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

商业模式的语境建构,使得商业设计具有时尚审美特征,以及工艺流程体系,它是工业化的创意语境所在,因此,商业设计中的语境类型表现得更为具体、直观。这其中,商业文化语境作为设计过程的一个大语境,对设计符号的选用及设计符号系统的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商业设计中的商业文化语境显然是构成设计的物理、审美、心理和社会环境,或者说是一种世俗的再现。要实现商业设计的世俗再现,必须将其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沿袭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伦理习俗、文化教育、价值取向的结合体,决定着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心理,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意义解读。只有在我们所属的文化里,世俗的设计语境透过商业文化的积淀,我们才能认识这世界的世俗的美,同时获得一种商业得满足。因此,现代商业设计要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提高效果,就要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尊重受众的文化口味,符合他们的文化习俗,与他们达到有效的文化沟通。

2 商业设计的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通过与世俗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人情之美、和合之美、温馨之美等审美特征,但因为商业模式是为了满足商业传达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所以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的融合的比重可能会存在某种倾斜,比如公益海报,美学价值可能浓重突出,非美学价值可能淡化减弱,而商业礼品包装、日用工艺品的平面设计,非美学价值就浓重突出,美学价值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艺术作品中能够有效的运用美学与商业特性,紧紧抓住人们的视觉心理,这是艺术与设计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设计通过商业符号来负载特定信息,在世俗文化语境这一大语境的作用下反映着具体的时代和文化。因此,可以说商业设计是商业与大众世俗文化交融的艺术,因此,商业设计又可说是商业模式下的世俗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中的创新离不开工艺创新,但不能仅仅依靠工艺,还要依靠世俗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文化是有一种历史特性的,具有传承的独特性,并且很难简单引进和仿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就商业模式而言,它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对设计文化的强烈呼唤。我们的传统设计适合商业机制,一方面固然需要设计主体具有文化“活力”,可以体现来自大众化时代的强烈的现代社会、产业发展力,以及商业模式下的一种工作模式。也就是说,设计文化在我国当代商业模式、产业体系中关系到人的新文化语境建构,它以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语境为依托,作为文化活动的特征已越来越明显,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生活在设计之中。因此,我们对设计的批评不能局限于物质和形式的层面,应该在人类文化系统这个当代批评语境中去理解设计“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专业性、市场化,都更加接近商业模式。

设计作为“商业的手段”和“文化传承”、“语境共识”,它不仅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学习趣味,建构着人类的文化。

3 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建构

3.1 文化主体

设计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设计能力养成包括来自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技能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而应用体现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体系中。专业知识或者行为或实践知识主要形成于实践活动,也即来产业、行业经验,随之积累起职业知识。设计的能力以理论知识与职业知识为基础,直接产生于社会实践过程,当然也与其他因素相关联。具体而言,这种行为能力指恰如其分地、有目标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从未经历的情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成功养成与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自我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3.2 设计主体

设计语境属于个性特征因素的有个人的职业伦理、对职业的自信与自我批评,以及职业上的理性竞争。商业模式下个人设计与他人,以及社会形成的批评语境的互动,设计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种产品形式,作为一种活动,也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形象系统无所不在地出现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正因为如此,设计的内涵被无限扩展了,呈现出一个具有开放性并不断在扩大的范畴。

3.3 职业主体

设计语境突出的特点是与市场驱动的机构有类似之处,设计能够在市场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设计批评需要建立“真实的批评”,因此,必须建立行业规范下的品牌意识。应该很好地反映产品诉求,体现鲜明的产品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信、求美、求趣、求异的消费心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已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中,以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相结合、消费体验与情感、成人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丰富的内涵。这种面向生活的物质性实践行为正日益突出和体现出设计职业技术语境的行为维度。

4 人本体验式商业环境

目前的商业开发模式很少做到人性化,很多商业中心虽然面积大、业态种类丰富,但是让人逛着觉得很累。所以要在一个商业建筑设计中寻找它的创新点,寻找商业建筑空间与人的体验最切合的方式,使建筑对人呈现出关怀的姿态。

功能整合与空间营造要设计出人性化的商业建筑,首先要根据使用者的心理和使用习惯,进行合理的业态规划和商业空间布局,适应不断更新的使用要求。

现今商业营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销售、仓储及管理功能,餐饮、娱乐乃至展示、表演等看似与商业无关的内容,越来越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部分。所以应考虑室内外空间的构建,以及商业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的整合,在空间结合以及建筑与环境景观的结合等方面达到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综合协调,促进人与建筑及空间环境的互动。

对于使用功能的整合没有采用同一平面内机械的拼接,而是在立体空间中使其互动融合,营造具有包容性与流动性的空间氛围。此外,体验性及休闲性空间的设计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可以采用一些艺术及技术手段,营造空间效果,烘托商业气氛。

5 结语

商业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载体,也是满足商业地产项目运营的主体。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既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也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艺术的浓缩、时代风貌的彰显,更是人性化的体验式商业语境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主编: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第41页.

篇11

一、胜任力模型的内涵

胜任力应用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合格外交官的选拔和任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是指在特定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某个工作岗位上绩效优秀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特征结构包括行为特征、工作的情景条件、程序导向、绩效关联等四个特征。

胜任力模型是指要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胜任力模型为特定的组织水平、工作或者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因而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观念问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停留在落后的人事管理思维。人事管理属于一种粗放型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人事档案管理、工资发放上,管理过程强调事而忽视人,忽略个人的需要和个性,甚至将员工等同于资金和设备管理,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后的人事管理目标游离于组织目标之外,没有将银行组织内的人才招聘、个人职业发展谋划、绩效评价和组织文化建设与提高员工综合能力素质、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发展格局有机统一起来。

2.用人机制问题。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瓶颈现象,仍以官本位、论资排辈为主要特点,忽视员工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由于未实行公平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员工进退不畅,责任心、危机感、紧迫感不强;用人方面的激励机制不灵活,不注重员工发展,员工发展机会不多,晋升渠道狭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从业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冗员过多,人力成本巨大。

3.考核机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对经营单位、对员工业绩执行是目标考核方式。这种考核观念不科学,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仅作为员工工资发放和晋升依据,忽视了考核作为提高员工个人绩效水平手段的更为重要的功能,在晋升上也容易出现“彼得现象”,即不能达到晋升后的岗位能力要求;考核标准制定不明确、变动频繁,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调整不灵活,缺乏科学的考核依据与实施办法,考核结果与奖惩兑现联系脱节。

三、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思考

1.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培育基于能力开发的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是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精髓。它要求以人为中心,关注员工需要,注重人的潜能开发和创造力的发挥,视员工为价值的重要源泉,满足员工自我发展需要,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银行组织目标的协同,变命令为沟通、变控制为合作,保障组织长远利益的实现。

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地融入组织文化建设中,创造基于能力开发的现代商业银行组织文化。领导者要善于利用远景规划培养员工个人能力,用通过不断努力可以实现的远景规划激励员工,向员工展示最终目标,激发他们实现这个目标的自我期望,充分发挥所有潜能,鼓励他们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完善自我,取得事业的成功。这种组织文化要求,培育具有激励性的成长环境,创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优秀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条件与机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提供平等的人才竞争机会,做到人尽其才。基于能力的持续学习的现代商业银行组织文化会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培训需求与动力。

2.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聪明才智。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基于胜任力的招聘选拔、在岗测评选拔,主要用行为导向的结构化面试来考察候选人,银行的主考官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该工作岗位的优异表现/绩效标准,分析被挑选的人员是否具备取得此优异绩效的胜任特征和行为。人――职匹配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匹配上,更应重视内隐特征匹配。处于胜任力模型特征结构表层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而处于核心层的人格特质、动机等,则难于改进,依据核心特质而挑选出的合适人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最具有选拔价值。

国有商业银行在具体用人工作中,可以大力推行竞聘上岗的用人办法,再配以科学的绩效考核、薪酬与晋升机制,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保证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通过双向选择,人事匹配,个人潜能得到全面开发与充分展示;银行则通过保持人才激励性有序流动来调整人才结构,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3.采用目标管理法,建立有充分激励效果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以胜任力模型为参照,研发一套较为科学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能有效激励优秀人才绩效评价考核管理体系。

目标管理法正是一种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绩效考核方法。目标管理法的绩效评估,要求从目标的完成、绩效的改进和能力的提高三方面来进行。这种绩效考核设计对员工的贡献和胜任力潜能、目前的价值和对组织长远发展需要的重要性、短期绩效和长期目标做出综合平衡。国有商业银行运用这种考核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励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绩效。

篇12

1 引言

西北中小城镇发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西北地区中小城镇历史名城较多,这些城镇中的传统商业街,浓缩体现了本地区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展示着一定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特征:成为城市独特的构成机理;具有很大的文化、历史、精神价值和意义。因此,西北中小城镇传统商业街因为有清晰的空间纹理与空间特质,使旅游者和本地居民对街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得以感知城市空间的地域特色。

但随着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许多城市街道由于热络的商业行为及丰富多彩的城市活动,塑造出街道空间强烈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却过于强调经济价值和个人利益,再加上全球外来文化大量移入的冲突,使许多街道失去原有的地方特色。同时普遍存在着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热潮,导致了街道空间在人工建设与自然有机发展之间的失衡,城镇宅间急剧膨胀,填河开路,无节制开发,建设性破坏原有城镇街道的景观和空间特色。而且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盲目改造,最终带来与整个城镇格调极为不符的后果[1]。

2 古镇商业街的非物质文化特性

非物质层面中文化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历史街区商业街的社会结构、土地利用以及街道生活的中潜移默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特性、审美情趣及各类民俗活动等等,它们最能体现出历史街区商业街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承袭性和变迁性的这些基本特点。西北古镇商业街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特征为西商文化。

西商文化即是山陕商人(即西商)在从事商业(品)交换活动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商品财富(利润)和经营经验(精神财富),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2]。是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与开放市场的矛盾的产物。西商文化将游走于全国的互不相干、相互陌生的西商,凝聚在一起来,形成一个微小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多元化集团,或者说是文化圈。他们有共同的习惯、语言甚至是有血缘关系,彼此有着相同的文化基础、习惯、信仰、风格,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因此这些陌生人成为彼此扶持,相互承担的“同胞”。他们在这个商业团体中得到身份的认同,形成社会共识,充分发挥着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明清经济社会的总体创造力也得到了生机蓬勃、创意充沛的发展。

西商文化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继承、融合了历史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和自强创业精神,在我国商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力。使得“西商文化”成为一种历史产物,得以连续和继承使其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传统商业街是西商文化的一部分。而西商文化便是西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西北中小城镇传统商业街作为一种物质实体,是西北中小城镇商业文化(西商文化)的载体;是西商财富的积累结果;是西北地域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

3 古镇商业街的物质文化特性

古镇商业街的物质文化特性主要表现在商业街的布局和历史建筑物上。西北地区古镇商业街的布局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受传统文化因素支配的这类城镇的布局,在西北非常的多。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平面形态基本方整,路网也较规则,“天圆地方”、“四方之极”、“中正无邪”等理念极强。其次是有强烈的轴线对称感。城市的轴线由宽阔、笔直的城市主干道形成,轴线和交汇点上往往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如城门、牌坊、钟楼、鼓楼等。城市空间结构强调和谐统一、平稳均称,路两侧的建筑体量、高度到形式基本一致。所示平遥古城特色:以南大街为轴线,按左城隍(城隍庙)、右仓署(县衙)、左文(文庙)、右武(武庙)、东观(清虚观)、西寺(集福寺),市楼居中的对称式布局。再次是追求正南正北的方格网,讲究风水,受五行阴阳、象数之学的影响较大。城市的格局就是“九宫格”、“四方八位”的构图和格局,方位感强,中心突出,用地主从层次分明。另一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城镇如甘肃的兰州,陕西的宝鸡、等。这类城市布局的共同特点,首先从整体看,都充分因地制宜成片区地沿河道和山体延伸,形成片区串连式的带状布局。其次从每个片区的局部看,虽不如第一类城市那样方整规矩,但在因山势而成的不规则形中,但仍出受深厚传统文化影响的布局特征[3]。

西北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成于市的空间的。“市”空间的交易性、流通性需要便捷的交通,因此“市”空间一般都形成于交通流量大到地方。如:主要的公共建筑周围,主要的过境道路的两边等。因此西北传统商业空间的形成方式主要是由某一点开始的生长型:比如从城隍庙、宗祠等等延伸开去。在通往个地的交接处,处于交通和贸易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街市。

传统商业街空间格局的开放性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外部其他空间的开发,如对通省的商道,河流等自然空间的开发;对周边巷道空间的开发。城市街区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它们在城市中的分布是有机的,他们的功能是相互协调促进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呈现网络状态。任何一个街区的发展变化最终都要返回系统,在网络中求得新的平衡。同时城镇的经济结构复杂,试图依靠任何单一功能单元的力量去实现街区持续的经济繁荣,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有着持久生命力的,持续繁荣的,至今仍发挥商业作用的传统商业街都与其它资源空间相连通,呈现开放空间

4 商业街的保护

在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问里,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规模更新一直是西北中小城市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即使在整个社会都强调发展的今天,城市中也仍然存在着大量私房营建的活动。古城发展过程的小规模动态性特征与街区小尺度、多样性的格局,客观上要求人们在古城特别是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采用相应的小规模动态性的更新与保护方法。相对来说,大规模的营建方式更适于建设新区、扩大城市总体规模中提高效率,却不适于古城的更新与保护。西北古镇的保护应基于小规模的动态保护方法[4]。

小规模动态保护方法主要体现为小规模多样性原则、整体性控制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1. 小规模多样性原则:传统商业街主要由小尺度的建筑空间与实体单元构成,其中包括有不同类型、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它们的艺术水平、文化价值和建筑质量也各不相同,所代表的经济、社会利益状况也很复杂,为了尽可能地保存街区环境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保护街区的历史人文环境,在整体性控制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地段、每个建筑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灵活的措施,比如旧建筑的再开发利用。

2. 整体控制性原则:为了保持传统商业街区在更新过程中总体上的协调统一,对街区的传统商业街巷体系、院巷体系、院落空间模式、街区建筑高度关系、城市街道景观、街道断面形式和开敝空间系统等等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协调大的城市空间关系。

3. 渐进性过程原则:在传统商业街相对稳定的整体空间结构中,建筑单元本身具有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注意控制单元类型及单元至今良好的衔接关系,以保持街区持续有机的生长,具有动态性而非静态性的特点。因此,传统商业街区更保护的工作不会有终结,没有最终结果,只有不同实际的阶段性成果,其中过程是问题的关键;是设计的主要内容。

5 商业街的改造

在资金的筹措、建筑施工、还是拆迁安置方面,小规模保护与改造明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强,往往能够因势利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较细致妥善地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因而小规模的改造将是古镇商业街改造最适合的方法:具体来说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 经济实用、针对性强;由于保护与更新的主体是使用者本身,因此,小规模改造总体以每户居民的特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比较好地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改造者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决定更新的强度与资金投入[5]。

2. 有利于改造资金的筹措;改造资金的不足使政府往往使政府对保护与更新工作带来一定的限制和容易造成与居民间的矛盾。寻求多途径的资金筹措方式对古城商业街的保护更新工作非常重要,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街道环境整治与文物建筑保护,自筹资金则用于沿街建筑的改造。

篇13

针对荆楚文化中商业空间装饰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荆楚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结合了地理、人文、科技,能有效地将荆楚文化所独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之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通过营造简洁美观而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文化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并在其中展示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不仅是城市精神的物化体现,同时也是城市魅力与历史的一种展现,其次关于构建具有武汉地域特色的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不仅仅是城市品牌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设计是一种在商业空间环境里自身独特的构成原则的图案,主要有:抽象图案、

肌理、几何图形、现代文字,它强调引导的信息功能性,强调形态的规范性和通用型。图案设计一般呈高度概括荆楚文化特色的简约设计风格在实际生活中起到美化空间环境的作用。

荆楚文化的装饰主要有凤乌纹、龙纹、云纹、几何纹、滑板纹、变形龙凤纹、兽面纹,以及以此为基础抽象而来的各种纹样。

荆楚文化中的图形纹样设计和组合为现代商业空间设计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在消费者日趋人性化、个性化的时代,荆楚文化中的图形组织方法可以在设计中进行再创造,细腻的荆楚文化图案的描述对主体事物的烘托,为现代商业装饰设计提供了典范。

装饰色彩

在荆楚文化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浪漫奔放、兼容并蓄和趋

时拓新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中色彩设计对受众的视觉感受具有更强的刺激性,能促使装饰内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合理科学的颜色搭配可以起到增强对比的作用。地域文化色彩这重要的要素除了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不同的感受,还能在心理上给人不同的感觉,强化地域文化的特征。在武汉城市轨道交通装饰设计研究中,运用不同的色彩来体现城市不同的情感。色彩由于其非语言性的特点,色彩成为地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能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品昧,同时也可以带给乘客不同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色彩的象征性和识别性都可以人性化运用地铁设之中。

材质构成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利用结构和材质来进行装饰风格的处理,形成特有的装饰特征,来体现一定的装饰含义,这既有效地完成了功能需要又体现了出装饰所表达的精神功能。运用材质将武汉本土地域文化的内涵较好融人其中丰富了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如武汉楚河汉街装饰设计运用代表荆楚文化特色的图形符号和装饰色彩进行导视系统设计处理,将多元化的荆楚文化特色进行氛围营造。

空间展示

在现代商业空间中利用展示作为基本手段来装点空间,这在后现代时期的商业空间环境中较为常见,它即可作为装饰来美化空间,同时又具有信息传达功能。其精神功能与实用功能发挥的可谓“淋漓尽致”,最大化的发挥了装饰的“效能”。对于这种充分的利用,如实的表达,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空间装饰的魅力,给人以“融洽”之感,大大丰富了商业空间的装饰手段。

特色打造

以荆楚文化为底蕴,打造汉味地域装饰艺术。武汉城市轨道交通装饰空间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和发挥湖北楚文化大背景下的独特优势,从楚文学、歌舞、音乐、神话、绘画、雕刻中吸取营养,特别是具有荆楚艺术代表特点的编钟、漆画中的器物造型、装饰纹样、色形构成,从中提取设计创作元素,运用现代材料和艺术语言表现武汉商业空间装饰艺术主题。在武汉地铁2号线的地铁洪山广场车站壁画《楚风古韵》,就是以楚装饰图型为元素,借鉴楚漆器色彩表现艺术,展示了楚文化特色的艺术魅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