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师劳动教育的特点

教师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教师劳动教育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师劳动教育的特点

篇1

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特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篇2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篇3

 如何更广泛深入劳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兴趣呢?那就得关注学生所熟悉的、喜欢的话题。所以教师在选择劳动教育话题时,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他们的创造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如教学《快乐的春节》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播放学生周围亲戚、朋友春节里热闹的场面,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过年前打扫卫生的场面;有的说包饺子的场面,有的布置房间的场面;还有的编了顺口溜:过新年,包饺子,吃团子,过年了,团圆了,唱歌跳舞真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劳动教育训练。

 2.在课堂教学中使劳动教育得以巩固

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应为学劳动技能的发展提供用武之地。如对于劳动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特点,查找有关资料,自编解说词,借助挂图或课件向其它同学介绍课文中的劳动技能,并回答其它同学对劳动知识有关内容的询问……在有趣的“介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力,更迸发出了创新实践的火花。

 3.用课前三分钟使劳动教育得到延续

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地劳动教育训练。由于时间的限制,所选择的题材应该是短小精悍的。而不同年段的孩子,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所关注的事物不同,兴趣的关注点自然也不同,所以使得题材的选择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尤为重要。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认识、需要的不同,因此题材的选择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如:植树节要到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谈话自然会提到植树。抓住这一话题,让学生说说如何植树,让学生说说植树的方法。学生通过漫谈,交流资料,了解了一些植树知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劳动观念得到训练。

篇4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labor education of early elder children developed are the babies' education-through-labor cont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the condition provided by the kindergarten is insufficient for the labor education,and the way of developing the labor education is unitary.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we should perfect the security system of kindergartens labor education, guide parents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规定是“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通过劳动教育,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能得到提高,并且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长沙市四所示范性幼儿园大班幼儿劳动教育为例进行探讨,示范性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起到示范、领导和辐射作用,其综合水平较高,是其它园所学习的对象,但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 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不全面。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偏重于幼儿的自我服务劳动、就餐准备和收拾、主动收拾玩具以及分发点心,而对于饲养小动物、养殖花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则很少组织,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局限在幼儿的活动室,而没有把场外的条件利用起来进行劳动教育。

(2)幼儿园提供的劳动教育条件不充足。由于场地的限制,很多幼儿园没有提供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种植园和花园等硬件条件设施。没有这些场所,幼儿不能进行有些简单的劳动,如: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给花草浇水等等。由于时间的限制,幼儿园更多的是安排五大领域中的其他方面的活动,没有给劳动教育留足够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而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另外幼儿园缺乏幼儿劳动教育方面的制度也是阻碍幼儿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因素,幼儿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保证,确保各方面达到要求,但劳动教育却缺乏这方面的保障。

(3)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单一。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劳动教育所利用的途径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优势,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引导幼儿了解劳动者、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三个方面,老师们采用得都最多的是讲故事、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其实幼儿身边就有很多劳动者,比如自己的父母是医生、是警察,让幼儿了解这些劳动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请一些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小朋友交流或者是组织幼儿进行实地参观,如参观消防队,不仅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消防队员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与消防员叔叔的交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有关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幼儿对消防员的热爱之情。但是在调查中,让幼儿了解劳动者并产生情感的途径中,实地参观和请有关劳动者来园与幼儿进行交流的途径利用的比例比较小,更多的班级选择的是其他简便易行的方式。

2 改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策略

2.1 完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制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估, 幼儿劳动素质考证制度等等,创建一种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2)场地、设施保障。各幼儿园的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各园要从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尽量配备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设施,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依托。(3)时间保障。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形成与参与劳动的时间有关,因此组织幼儿集体劳动的时间要列入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并且要保证用于劳动教育的时间不得挪作他用。(4)师资保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落实。同时,对幼儿以个体为主的劳动行为要规定必要的时间,针对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即时的指导。

2.2 创造多样化的幼儿劳动教育途径

幼儿劳动教育除了组织教学活动、讲故事和在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形式,我们要更多地利用实地参观、请幼儿身边的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交流。在调查中许多老师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所提的意见中就提到要加强这两种途径的利用。这样能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幼儿能够亲身体验,更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情感。

另外当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作品和影视中的人物形象、言行、品格,深深地影响幼儿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幼儿开展劳动育。但是这些作品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幼儿缺乏对作品好坏的区分能力,所以老师和家长必须帮助幼儿进行选择,让幼儿多看那些宣传正确劳动观念的作品,从而得到教益。

2.3 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

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家长要端正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在家要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通过自我服务劳动的锻炼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也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应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会自我服务,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依靠自己的劳动生存,为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当然,由于幼儿能力的局限性,父母要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要加以引导。

要培养幼儿做家务的兴趣,引导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城市里的幼儿大都远离农村,许多常识都不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做家务来向幼儿传授简单知识,幼儿对做家务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给幼儿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不仅使能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教益,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关系融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对待他们的问题要进行耐心、具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闫玲.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36).

[2] 王青青.幼儿劳动教育不容忽视[J].安徽教育,2002(23).

篇5

一、加强劳动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劳动需要心理,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

陶行知先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他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强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同时,他力主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1931年,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先生的这些有关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阐述,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对当时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现在的高中生对待劳动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着茫然感和不知觉性,存在着怕苦、怕累、轻视厌恶劳动的思想情感。虽说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劳动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个方面加大教育的力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就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进行讨论,把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专题,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来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的需要心理,以达到自觉接受教育的效果。

二、寓教育于具体的劳动之中,以劳促教

毋庸讳言,当今高中生劳动教育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做”,这与陶先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完全相悖的。“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做中教”,而关键是“做”。陶行知先生认为“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他所办的学校,学生入学后,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如晓庄师范学生上午大部分时间是学习、阅读,下午主要是从事具体的劳动。包括建校劳动、美化学校环境、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等。这给我们现在的劳动教育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劳动教育必须在劳动中进行。任何脱离具体劳动的劳动教育都是纸上谈兵,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时代不同了,在劳动的内容上应有所区别。我们现在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学校公益劳动。比方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一般性的劳动技能的训练、交流和竞赛,如叠衣服、钉纽扣、整理内宿、植树、公共卫生的打扫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