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电路基础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培养训练学生的高等职业技能,为社会和企业生产建设服务提供合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逐步提高理论水平、学习新技术、新科技。《电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学好电工、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的基础课。
一、把课堂教学搬进实习工厂,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论知识
如,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这一节时,把三相电动机理论教学内容放到实习工厂里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理论边识别部件,并用仪器仪表测量,使学生很容易接受理论知识,巩固了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在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有计划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体可以分两步:
1.首先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向学生演示电动机各部件并提出问题。
电动机由定子和转子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定子与转子之间有空隙。此外还有端盖、轴承、接线盒、铭牌等其他附件。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由哪几部分组成?
老师解释:机座作用是固定铁心和定子绕组,通常用铸铁、铸钢或钢板制成,固定前后两个端盖支承转子轴,有的外表面铸有散热筋,以增加散热面积。
(2)转子是异步电动机的旋转部分,由哪几部分组成?
电动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输出机械转矩的原动机。
通过逐步拆解电动机各部件,讲解各个部件工作原理,通过实物与多媒体演示可以得出结论:当空间彼此相差120°的三个相同的线圈通入对称三相交流电时,就能够产生与电流有相同角速度的旋转磁场;感应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使转子旋转起来。
2.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结论
要使旋转磁场反转,只要改变电源的相序,即只要把接到三相绕组始端上的任意两根电源线对调,就可以实现旋转磁场的反转,也就改变异步电动机的转向。
二、设计合理的实训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在实习工厂的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实训任务(电动机的实际计算与设计、旧电动机的拆装与维修、制作电动机绕组等),学生要自己去查阅资料、完成设计方案、实施步骤,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学习的过程。
1.认识电动机型号及熟练常用计算方法
如,电动机铭牌上“Y132M-4”含义:三相异步电动机、机座中心高132 mm、机座长度代号(S表示短机座,M表示中机座,L表示长机座)、磁极数。输出功率P2=7.5 kW,输入功率P1=3-2U1I1cosφ=3-2×380×15.4×0.85≈8.6 kW;效率η=■×100%≈87%。
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
电动机因故障或维护保养等需要拆卸和安装,如果拆装不当,就会损坏电动机零部件或绕组,因而必须按一定步骤和要求进行。
电动机拆卸步骤及要求:(1)拆卸皮带轮。将皮带轮上的紧固螺钉松脱,用拉具拉出皮带轮。如拉时没有松动感,则需要在紧固螺钉孔内加入油;如仍拉不出,可用煤油灯或酒精灯在皮带轮轴套外圆周围加热后再拉。(2)拆卸轴承盖及转子。拆除前轴承盖、风罩及后端盖螺栓、螺钉,然后用木槌向后端盖方向敲轴伸端,使后端盖与机座离缝,再用手或平衡吊将转子带着后端盖一起抽出。(3)拆除前端盖。绕线式转子在拆卸前,先提起或拆除电刷、电刷架和引接线,然后拆除前端盖。
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试验
经维修而重新装配的电机必须进行一定的检查和试验:检查引接线标志是否正确,接线头联接是否牢固;绝缘电阻测定;绕组应能承受相对相、相对地的耐压试验;空载试验;测量空载电流;匝间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通过完成不同的实训任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在每个任务的设计中都能融入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适合岗位培训和创业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势,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岗位的需求,对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电子软件,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可将MATLAB语言、MultiSIM9.0等电子软件用于电路教学中,一方面可节省大量数学计算的时间,将时间更多地用于掌握基本概念和定理上;另一方面,数据结果的可视化也给予学生最直观的理解和启迪,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视实训教学,把课堂教学搬进实习工厂中进行,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就可以放松了,相反更要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设计不同实训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习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为自主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4-0000-01
Computer Circuits Basis Teaching
Bian Lu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of Yinchuan Technology College,Yinchuan 750105,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 circuit based on both content and form is a very rigorous,and highly theoretical,logical,practical course,which was formerly based on circuit analysis,analog electronic circuits and digital circuits based on the basis of three courses,now the more compressed content,but fewer hours.Therefore,how to conduct a reasonable curriculum,using a wide rang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is the concern of this article.
Keywords:Computer circuit basis;Teaching
一、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电路基础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电路的基础概念、原理以及典型电路的实用分析,了解计算机电路相关知识及其应用设计技巧等等。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是后续学习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以及数字通信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的基础。但是纵观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足
开头笔者就提出,计算机电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了解计算机电路的基础知识,为后续使用和维护相关的电子仪器与电子设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特别强调课程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是现在的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存在着应用性技能介绍少、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足等问题,这对学生毕业后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
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快,而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受这些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和计算机电路基础相关的集成电路的类型就在不断的进化着,但是书本上的内容可能还停留在几年前的产品介绍,有些教材甚至连集成电路的符号也不同,实用例子相对较少,更谈不上处于学科前沿的新技术。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电路基础教材存在着内容跟不上时展的问题。
(三)教学手法单一枯燥
很多老师在进行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教学活动组织时,其教学手法还相对比较传统。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发展,计算机电路基础也要积极探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中来。
二、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
在上述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中,除了教材内容凭个人能力无法做出根本性改变外,其它两点均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
(一)科学的安排课时
在进行课时安排时,老师要有意识的把数字电路确定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围绕时序逻辑及组合逻辑两个大类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进行课时的安排,理论课程尽量精练,比如中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就无需讲解太详细,而其外部特性和使用方法就有必要利用框图进行重点介绍。老师要可以准确区分教材中哪些章节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只需一般性了解即可,甚至有些内容可以直接删掉,让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学习。
(二)采用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
1.启发教学。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开始,老师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可以广泛应用于新课程的引入。
2.互动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这种方法突出师生间的互相作用以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进入高等教育以后,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与中学完全不同,特别是计算机电路基础这种专业课程,其有着明显的授课时间长、间隔时间长等特点。如果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利,那么学生会由于课程时间长而出现怠学心理,从而遗漏掉重要的知识点,久而久之就会由于学不会而厌学。因此老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白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3.任务驱动法。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有着突出的实践性,因此任务驱动法非常适用于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教学。这种教学法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一个大任务,而各个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小任务,学生就会明白自己的带着任务学习的,通过完成任务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老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个任务都要包括新旧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习热情。
4.类比教学法。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有些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或者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很难进行深入的理解。因此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基础概念的理解,类比教学法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对比、比较发现概念的内在规律,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PN结形成一课时,出现了“动态平衡”这一名词,其概念是当进行扩散运动的多数载流子与进行漂移运动的少数载流子达到了动态平衡,就形成了空间电荷区。对于学生来说动态平衡的概念就比较抽象,那么此时可以列举拔河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绳子两端的队伍如果力气一样大,那么绳子就会不会向任何一方偏移,同样的,在动态平衡概念中,绳子的两端就是扩散运动及漂移运动的载流子,其力量均等,所以达到了动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99-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广泛,使各高校开始逐渐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双语教学在各高校已如火如荼地展开[1,2]。《计算机电路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课程以电路分析为基础,需学习掌握基本数值运算、基本逻辑门、布尔代数及化简、组合逻辑、组合逻辑单元、可编程逻辑器件、时序电路、计数器等计算机电路相关知识。这是发展很快的学科,很多专业术语都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用英文原版教材可以掌握专业的英语词汇,专业的学习和英语的学习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及时跟踪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在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们开始尝试双语教学,并于2010年申请了枣庄学院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资助。进行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逻辑电路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科技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实现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为深入计算机专业后续硬件课程的学习及从事计算机硬件相关实际工作打下初步基础。项目组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就是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
一、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近年来,我国引进了许多电子技术类的原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材资源[3]。最初我们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Digital Fundamentals》(Thomas L.Floyd著)作为教材,这是一本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叙述详尽,习题丰富,重点强调了实际装置的使用,并且向学生们讲述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但是篇幅过长,由于学时的限制很难全部讲完,所以只能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厚厚的一本教材只能讲授一部分,会让学生感觉课程没进行完整,所以项目组的老师们考虑换一本教材。近两年我们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The Essence of Digital Design(双语教学版)》(Barry Wilkinson著),这本教材在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加上了部分重要专业词汇的中文注释,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改变以往学生看到厚厚的英文教材而产生的畏难心理。经过两年的使用,我们认为加了注释的教材对于教和学都有好处,不但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可以轻松地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双语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在了解电路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水平。
1.课堂教学。针对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深入研究和实施启发式、互动式以及案例式等教学方法[4]。课程首先要建立“与”、“或”、“非”的概念,即“与”就是要满足所有的条件;“或”就是只要满足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非”就是反相。其次建立实际问题和数字电路的逻辑关系,由实际问题到电路就是设计,由电路到实际功能就是分析,用到的工具就是布尔代数,学好布尔代数就能应对数字电路的千变万化。对于这些基本理论和概念,与实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让同学们建立起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理解课程所处的地位和学习的方向。
2.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相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含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教学,硬件实验主要是动手搭建简单的电路,深刻了解计算机电路原理。软件教学配有虚拟实验室教学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利用虚拟软件完成复杂电路的搭建。学期末安排课程设计,学生根据学过的电路知识,设计红绿灯、计数器等电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教学实践,形成了实践―原理―实践的授课模式。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加重了实践在授课中的作用。通过课外动手实践小组、THD-1型数字电路实验箱硬件模拟、EWB软件仿真等,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知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效果明显。
3.考试方法。考试方法规范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统一规范命题、考教分离等原则进行考试,根据《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进度计划精心设计两套符合课程要求的外文试卷。平时成绩评定中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依据各个环节采用不同的形式。如课堂中英文问答、课程设计、中英文课外作业、实验报告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考中的积极性、灵活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口头表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完成实验指导教材的编写。实验教材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应用性强,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同时配合新选用的教材、充实和加强现有的辅助资料,收集和编写反映计算机电路特点的设计案例,不断充实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和随堂调查。同学们反映:刚开始上课时,看到大量的英文词汇感到很不适应,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由入门到逐渐领会,感觉英文教材比中文教材内容更容易阅读和理解。所以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的英语词汇,专业的学习和英语的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可以及时跟踪学科的前沿动态。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通读教材的正文和阅读材料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深入的自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资源包括:每一讲的课件、数十种中英文参考书目、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专业术语的英文解释或定义、习题答案等。采用双语教学,可以促使同学们充分利用电路基础的相关优秀教材、网上精品课程、电子书籍等,深入理解学习计算机电路知识,同时拓宽知识面。由于课程采用英文讲解计算机电路的基础知识,所以良好的英文基础是学习本课程的关键。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可以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多查词典,多问,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英语成绩。学生既学好了专业又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文,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实践―原理―实践的授课模式。但是双语教学研究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卢艳青,李成威,张军红.大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9):107-109.
[2]师黎,常永英.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教育,2006,(6):62-6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64-02
电路基础课程是高职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电学的基本理论,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这门课在高职电类专业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所有专业课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对其他专业课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知识抽象,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入学成绩普遍不高,高中的学习基础薄弱,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严重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上好这门专业基础课,对高职的教学工作十分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就如何提高高职电路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讲好第一节课
电路基础课在高职的教学计划中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这门课的第一节课通常也是学生入学以后的第一节和专业相关的课,如果能够成功上好第一节课,就能帮助学生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增进学习兴趣。第一节课的首要任务并不是立即开始课本内容的讲解,而是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本专业,完成从高中向高职的过渡。
通常第一节课的内容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介绍本门课的学习方法。高中时候的学习模式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学习,而进入高职后学生可以自由安排的学习时间有很多,如何自主安排好这些时间很重要。第一节课需要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给学生介绍适合本门课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很好地从高中的学习模式进入到高职的学习模式中。(2)介绍本门课的学习内容和作用。许多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习的东西到底是“做什么”的,对此,第一节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作为切入点,提前渗透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介绍本专业在实际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介绍电路基础课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3)考核方法。让学生了解最后成绩取得的方式,这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 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电路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较多,课堂枯燥的理论讲述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枯燥的电学理论和电学元件形象化,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电感元件”内容时,抽象的电学理论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讲课时,可结合身边的例子,把电感元件比作生活中的一个人——他很懒惰,喜欢保持原状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变化,所以对方向不变的直流电很愿意让它通过,而对方向不断变化的交流电就很不情愿“放行”而产生阻碍作用。这样就非常生动鲜明地让学生理解了电感元件的“惰性”,并牢牢记住了电感元件“通直隔交”的这一电学特性,而且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
三 制定有效的课堂激励制度
高职学生最后的成绩通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卷成绩两部分组成,一般平时成绩的考核都采用“扣分制”,即通过课堂点名的方式进行考勤,对缺课或者未交作业的学生适当扣分。这样的制度下,有些学生为了不扣分,虽然人坐在教室,但是心却没有在课堂上,作业也是相互抄袭应付了事,这样的评定方式并不能够保证真正实现良好的课堂效果。
平时成绩的评定可以采用“扣分制”与“奖励制”并行的方法。规定学生的初始成绩为零分,课堂上每答对一个问题或者到黑板上来演板做对一题可以加一次平时成绩(5分或者10分),旷课或者旷交一次作业则扣一次平时成绩,最后成绩的总和就是该名学生最终的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适当降低课堂提问和演板题目的难度,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采用这样的激励制度可以使学生真正用心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 针对文理兼收的专业采用分层教学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有些专业在招生时是文理兼收,对基础差别甚大的学生同堂授课,若采用同一教学目标进行同步教学,很难促进处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协调发展。对这些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1.以分层开始,最终目标统一
电路基础课用到的理科基础知识还是比较多的,文科的学生和理科的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的储备还有思维模式上差别较大,文科生对这种理科基础课程要建立新的思维和学习模式与方法。所以在学习最开始的阶段必须采取分层教学,让文科的学生迅速查漏补缺,缩小和理科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差距,在学习的中期使文科和理科的学生达到相同的水平。在学习的中后期,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所掌握内容均已经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这时教学中的分层要逐步取消。最终能达到一致的教学效果才是分层的真正目的,也才能真正完成本课程教学的任务。
2.分层教学的课堂组织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既要考虑到文科生基础知识的缺乏,需补充相关的物理知识,让文科的学生能够听得明白,同时也要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加深,使理科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课堂提问的时候,对文科的学生内容要适当简单,注重基础,尽量是书上直接有的内容,而对理科生的要求可以更高,涉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可以帮助文科的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理科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3.分层教学的实践环节安排
电路基础课的实践性很强,教学安排中一定会有实验的环节,在实验中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动手能力相差很大。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每组中既有文科的学生也有理科的学生,实验课进行分组学习和分组考核。这样,每组中理科的学生可以指导文科的学生迅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以缩短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的差距。
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发挥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电路基础》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如手。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电路基础》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电路基础》。因此,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上好第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一样。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的知识。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电路基础》的兴趣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为此,在绪论课上,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这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的重要性:哪些知识会在哪一门后续课程中应用到,比如“电子线路的习惯性画法会大量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中”、“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是后续课程的基础”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会实际应用到哪些知识,比如“收音机的调谐回路是对串联谐振的应用”、“为什么电力系统一般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而不采用三相三线制”等,让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然后,做几个有趣的实验,比如:在一阶电路中电阻、电感和电容分别串联一个灯泡,观察灯泡的亮暗过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教学
由于《电路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的介绍,采用比喻、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轻松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及定律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用水流比喻电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学习结点电位法和网孔电流法时,把结点电位与网孔电流、自电导与自电阻、互电导与互电阻相比较,可以很轻松的掌握它们的一般方程形式。淡化复杂的理论分析,降低理论难度,从而减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熟悉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教材,教学要求明确,教会学生轻松学习
在教学过程除了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外,还要明确告诉学生每章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各重要章节的知识点。因为《电路基础》的主要内容是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等,并不仅仅是概念,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学会分析各种电路和现象。所以应该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掌握电路的两个定律及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电路的两个定律是指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三个元件是指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两个定律和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是分析计算各种电路的基本依据,所以要熟练掌握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以及电阻、电容、电感这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定律。
(二)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各种方法
支路电流法、结点电位法、网孔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所以,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各种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三)根据电路类型,选用简便的解题方法
比如对于只有一个独立节点的电路采用弥尔曼定理,只要一个方程即可求解出来;对于只有两个网孔且含有一个电流源的可采用网孔电流法,也只要一个方程即可解出.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还要靠长期的积累,不断总结,总会找到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三、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潜能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有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听不懂,教师上课感到很吃力,都认为是学生整体水平滑坡。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他不是按实践应用型的人才标准,而是按理论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标准在要求学生,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兴趣特点和能力结构,导致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广州和深圳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现在招不到高级技工,甚至连招一般的技工都很困难,有意思的是,他们竟然招收了一批职业学校淘汰出来的所谓“差生”,并且只用短短半年时间就把他们培养成了优秀的工人。这些学校对他们的鉴定是——他们都是优秀生。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发很大,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高职学生虽然基础不是很扎实,但他们思维比较敏捷。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该注重每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活动能力等非智力能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天性,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发扬光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发挥学生潜能。
四、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既然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的劳动者,那么就要求具有相关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理论、实践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果培养的学生丢三落四,拖拖拉拉,试问这样的学生能在哪个单位受到好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进行万用表的组装实训中,首先要求学生弄懂万用表的工作原理,并分解画出每一个电路图(测量电阻的原理电路、测量电压的原理电路等),然后,用好的万用表测量出每个
元件的参数并标记出来放在固定的位置,最后对照装配图按顺序依次装好焊接,最后挨个电路进行检查。这样不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耐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保管好自己东西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在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劳动者,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以上做法,仅仅是本人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 王慧玲主编,电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