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3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to fully respect the law of 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is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concepts has been unable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good quality,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service in place, cost-effective building the product has become the key factor i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product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speeding up the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the key value to the business competition, how very fruitful for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suspends in front of the enterprise task. And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focuses 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 F40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外乎有两个方向电子商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前者侧重于产品介绍,后者侧重于企业内部信息处理和经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主要从后者谈起,通过设立信息机构、信息主管,配备自动化、智能化、高技术的硬件、软件和设施,建立包括网络、数据库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工作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一、信息化建设意义。
从建筑企业自身角度来说,信息化建设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框区域管理的同时加快了信息交流,实现了人力、资金、物料、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协调,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从施工项目角度说适应施工项目管理对于信息量的需求,从而构建合理的预算体系,对成本进行全面控制;从提升建设企业整体能力方面来说,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建筑企业的施工、财务、材料采购、劳资等内容整合、提炼升华,能够将总部、专业分(子)公司、项目部的三级管理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信息化建设步骤。
2、1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分析,明确这两要素与信息技术特点之间的潜在关系,才能确定信息技术应用的驱动因素,使信息化规划与建筑企业发展实现融合,深入分析建筑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明确建筑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需求和建筑企业各个关键部门要做的各种工作。同时还要理解建筑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
2.2信息化需求和信息化关键业务流程分析,在建筑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包括网络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安全、数据库等四项信息需求,同时建筑企业工程承包是其关键业务,要考虑其与信息系统的融合性。
2.3信息化整体框架标准的确定、项目的分解和信息化保障分析,从系统功能、信息架构和系统体系三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规划,确定信息化体系结构的总体架构,拟定信息技术标准。使建筑企业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此外对每一个建筑施工项目的范围、业务预计的时间、成本和资源进行定义,并对项目进行分派和管理,选择每一项目的实施部门或小组,确定对每一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手段。最后根据项目重要性排列优先顺序进行保障性分析,并根据结果做出初步取舍,形成路标规划。然后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根据公司财力决定取舍。
三、建立信息化应用体系。
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以六大体系为为内容,建立集团统一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门户网站、档案系统、生产信息技术系统,实现管理、经营、生产多领域信息化建设,为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为增强总承包能力奠定了基础。
3、1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MIS)。
工程项目综合管理系统以“一个中心,两级管控,三个集中,四控四管”为总体规划,适应集团组织多单元多层次结构,建立企业分层树,提供分单位分阶层操作界面。建立囊括经营管理、合同管理、生产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周转材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竣工管理、风险管理、领导查询等多模块的信息管理系统。
以成本管理为中心,通过计划成本、预算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对项目分部分项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进行精细管理,对成本管理进行事前、事中、事后三项对比分析,实现成本控制。通过工作和技术实现业务流转,实现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项目级和企业级统一平台,系统的领导查询模块集中了集团所有工程领导关心的业务数据,能够立即准确的查询到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技术管理等数据。
实现数据集中、管理集中、决策集中,将所有工程项目集成到一块形成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共享,打破各项目部之间分离,信息孤岛现象,帮助实行集团总承包总集成管理模式。
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对承包合同、专业分包合同、劳务合同、采购合同、租赁合同,以及集团、分公司合同进行统计,具体将采购管理、资金管理融入合同管理,从合同订立到过程结算、竣工结算,核算过程清晰。对合同提供所有合同和单合同两种查询方式,满足纵横多角度查询需求,对集团、分公司合同订立全过程(合同总额、累计结算、累计支付、形象进度、风险等级、风险预警)进行跟踪分析,确保合同信息完整清晰,风险管理处理正常。
设备管理到位,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实现统一跨项目管理,建立统一的机械设备分类,统一编码等标准,针对设备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细化管控,通过设备使用计划制定、设备调拔调控,设备运行姐维保,设备租赁,设备备品等过程的管理控制规范企业的设备管理流程。
3.2办公自动化(OA)系统。
办公系统规范和提高了工作流,规范办公行文、信息资料的上传和下载,通过网上办公部门和领导间的审核、报表、资料和电子邮件、公告栏及内部刊物,同时建立与当地档案管理系统建立连接,在文件管理之后自动流转到档案管理系统。
3.3档案管理系统
建立数据管理数据检索和系统维护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档案管理系统,按照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及底下工程分类管理施工技术资料,包括工程前期研究结果和标书,施工技术总结、工程相关科研成果及重要论文等资料的输入、修改、删除建立数据管理;建立分类检索和条件检索囊括两种以上查询方式的数据检索系统;建立能够管理用户权限,添加和删除用户的数据维护系统,同时定期和不定期备份、检查数据库。
3.4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采用集中管理方式建立包括员工事务管理、薪资与福利、组织机构管理、自助服务、招聘管理、培训和发展、效绩考核等多模块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侧重于员工自助服务和领导查询B/S和业务处理C/S两种结构组成,本公司人员可通过内部局域网访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下属单位通过传输网远程访问总公司本部的系统,由集团总公司集中管理、统一设置系统权限,基层单位在其权限内管理和设置其分系统,满足公司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
3.5企业门户网站
建立包括公司概况、工程业绩、服务区域、质量体系、人才引进等栏目的门户网站,集信息、浏览和交互式交流等多模式于一体,方便投资者和合作者沟通和交流,有效的推广和提高企业国内外知名度。
四、结语。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如上海建工、安徽建工,但是与国外差距还很大,整体表现为缺乏整体意识、需求分析不足、应用偏离全局、相关软件落后、建设成本高企,建筑工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切实建设适合自己财力、物力,能够良好运转力的信息化机制,同时培养一批即精通技术又知晓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保障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白蕾;杨庆丰;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企业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 前言
建筑企业信息化是当代建筑管理中最具有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化建设水平代表着公司集约型管理的水平,标志着公司管理现代化的程度,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企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建筑企业经营及管理中的应用和服务范围,提高行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建筑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几乎还停留在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处理阶段,表现为:不重视信息化标准规范,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还有很大差距,企业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效果不好,项目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困难重重,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普遍存在。为提升行业的管理水平,引导建筑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大力推广信息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2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由于中小建筑企业的分散性、非标准性、工人的流动性,给规范的现代化管理带来了困难。建筑工地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项目部往往脱离公司的管辖,工程建设过程中推广现代化技术比较困难。缺乏信息化的调配,传统项目与劳务公司相结合,使工人经常处于半停工状态。建筑公司总部和个项目部之间没有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所以总部和项目之间信息不对称,使总部不能及时获得分散各地项目的全面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致使建筑企业的决策机制僵化、反馈速度慢。
一部分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工作环境较差,给计算机使用、联网使用造成困难,因此,中小建筑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推行信息化的条件。
通常中小型建筑企业以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管控,管理效果较差,而那些管理相对松散、粗放型、以包代管的建筑施工企业,总部没有实施管控的压力,而项目部却有逃避监管的动力,其实施信息化较为困难。
但由于各种原因,该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一直比较低,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实施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战略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建筑工程结合起来,实现工程信息资源的共享。
目前,全国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约占总数的15.79%,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及资金投入与国外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信息化特点主要为:1、总体投入和应用水平不高; 2、缺乏信息化人才;3、对信息化风险认识不足;4、没有掌握信息化发展规律;5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不当;6信息化建设方法急需改进; 7、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信息化效益; 8、信息化建设是短期行为; 9、缺乏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10、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3 信息化实施管理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建筑企业信息化由于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统一的办公平台。
建筑施工企业开始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进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中“管理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太多”,对于施工企业运营而言,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而许多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却相对工程进度来说落后很多,项目运行过程中,涉及到人员调配、项目进度、物料采购这些事关成本的关键环节很难实时体现成本管理的价值,在需要进行“价格决策”的环节,无法依靠掌控成本管理进程做出合理的决策,往往靠经验来定,从而无法科学的部署企业资源来提高企业利润。
因此,在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围绕施工企业的主营业务项目管理,对合同、生产、物资、机械、劳务、专业分包、技术质量、安全、成本、竣工、风险和项目验收和考核实现信息化管理,达到企业流程的标准化、规划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对策
1)局域网建设。针对某个企业、某个具体工程设立,包括企业管理体系、工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等,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管理、生产的高效运转。围绕企业目标和组织的管理,采用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考核、知识实施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加强企业间协作,建立电子商务、协同办公、视频监控等信息系统,支持企业间的高效协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在专业业务管理上,建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等信息系统,支持各业务系统的专业管理,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2)坚持分步实施原则。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能搞运动式推广,管理是没有止境的,是持续改进的,信息化的过程同样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完成阶段性信息化的建设必定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坚持分步实施,保证前进一步达标一步,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是我们走的更长远、更深入。
3)重点突出,狠抓核心业务应用。核心业务指与成本管理相关各项工作内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成本管理,这一部分的成功应用是系统成功应用的最重要标志,应当扎实做好包括施工预算、成本计划编制与输入、各类成本业务数据的按成本挂接科目划分、按规定数据标准、按规定期限的生成与录入,最终呈现成本分析的结果,实现与财务系统管理的有效对接。系统成本管理不应用或应用不到位,我们可以判定应用失败。
4)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录入。住总集团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所以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务必保证经营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录入,真实数据才会真正让我们掌握经营管理过程中隐含的、暴露出的经营风险,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系统应用价值。
5)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激励机制。信息化的推进与企业业务管理一样,同样需要制度保证,所以我们在企业层面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制度,建立应用手册,规范权限管理,落实具体岗位工作责任,建立起项目应用水平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在完善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端正认识,认识到信息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既要认识到信息化发展的迫切性,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相当长的建设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5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施工企业的运营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互联与共享,优化产业结构,促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通过先进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来提高办公效率,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将信息化系统融入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流程,优化企业组织,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3)通过网络办公、远程政务、信息公开等,有利于一个廉洁、高效、透明的政府监管体系的形成,可提高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为公众、为企业的服务水平,并且信息化技术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项目班子个人能力的依赖,使得企业的统一标准能够在每一个项目都得到实现。
(4)建筑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建筑企业信息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6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我国建筑企业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管理业务职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较快的企业还在互联网上搭建了信息平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执行标准有待完善。
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对有关信息的分类进行统一,对信息的流程进行规范,产生控制报表应做到格式化和标准化。
“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建筑企业内部有众多的信息系统,造成了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业务合作等方面的困难。
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建筑企业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建筑市场的放开与竞争的加剧,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这以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筑企业信息化能降低工程项目实施的成本
成本的节约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换,实现办公信息流的网络化,完成信息资源库数据的采集和利用,推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后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有效性,提高了决策效率带来的间接成本降低。网络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对价格造成向下的压力。通过网络,承包商可方便地进行询价,及时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发现更多新的契机,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范围内选择供应商,据统计,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系统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大约可以占到项目总成本的5%-10%。
缩短了工程项目建设的时间。
信息化手段出现之前主要是靠手工的方式来获取这些信息,网络可以使整个建筑业进行高度快速的资讯交流,让从业人员能够更高效快捷地得到各网上企业的营运资料,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
降低了项目实施的风险。
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利用计算机能够准确、及时地完成工程项目管理所需要信息的处理,提高了决策人员对工程实施的预见性,可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
提高业主的满意度
传统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业主很难顺利解决建设工程中的设计、招标、投标、控制工程质量、工期和造价等问题,导致业主满意度下降。可能造成业主利用自盲目的立项工程,扩大标准、不合理压价、拖欠工程款。应用互联网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项目中,业主可以及时地获得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参与项目决策过程,提高了对项目目标的控制能力。
提高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选择合适的模式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第一种模式是自己开发信息系统,第二种模式是与IT公司合作开发,但这两种模式不是费用太高、进度难以保证,就是要花费大量时间沟通,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较之这两种模式最好的是第三种:选择专业的建筑软件公司,其技术分析人员了解建筑企业的运作流程及信息系统要求,在辅以专业的IT人员,开发的系统一般适用于建筑企业,其业务分析人员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流程和管理方面的咨询意见,对于建筑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信息的标准化问题
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由建设方、勘察设计方、建设行政管理方、建设材料供应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各自的信息系统组成。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工作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专业,因而建设工程信息的标准化问题也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同软件和系统间,可能需要横跨多个市场,在短时间内切换于不同的工程领域,这就要求建设工程项目各个参与方间的数据信息能够共享,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的数据能够进行交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在项目管理中加强信息的标准化管理。
领导素质要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相适应
由于建设工程信息化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因而需要领导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还要十分熟悉所在建设工程项目的业务流程、施工模式和竣工目标,并且能够对工程的施工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有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信息是通过数据(即数字、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符号)表现的情报、资料、消息、新闻和知识。信息的直接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信息化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动控制、知识积累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二是通过对生产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三是通过信息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产信息化。
建筑业信息化必须基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源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从建筑施工企业的外部环境上分析,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并作为宏大的系统工程来实行。1995年4月,国家建设部颁发了《全国建设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决定在全国建设系统实施“全建”工程。2006年12月30日经建设部第1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时必须同时提交相应的电子文档。2007年10月18日国家建设部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其附件二《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考评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明确了定量的考评标准,考评内容涉及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五大类共二十项的工作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又增加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二大类共三项的考评内容。这些信息化建设考评内容基本涵盖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首次颁布的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量考核标准。
这些考核标准的公布和实施,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申报特级资质前必须要自觉进行信息化建设,这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
其次,从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要求来看,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是强身健体的有效途径。
建筑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也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逐步从劳务性企业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发展,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借鉴了现代管理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但是,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所具有现场生产的特殊性,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因项目点多面广而影响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资料的综合运用,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难以有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企业做强做大。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和岗位的管理资信汇集到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展数据积累、数据分析工作,提高管理资信的利用率。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及时掌握生产一线的施工情况,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节约管理费用的支出,加快资金流转速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信息化意识有待加强。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建筑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一,也是企业管理转型、升级的关键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新鲜事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的人员对此项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动力欠缺的现象。
第二,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包括了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企业在首期建设中,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量,通过机房改造、硬件升级、软件开发和采购等,才能形成企业信息系统和发挥效用。但建筑施工企业是微利行业,产值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均远远低于其他产业,难以筹措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维护。
第三,软件开发能力差。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专业应用软件已开发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其中的财务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档案管理软件、预算软件、工程设计软件、绘图软件等较为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但项目综合管理软件、信息系统集成软件、数据智能分析软件等综合性应用软件的开发在建筑业行业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成熟的产品面世,已开发的软件在易用性、兼容性、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第四,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从事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的专业属小众业务,人员配备少,开发能力弱。特别是暨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建筑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第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缺失。
至今为止,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只提要求,不提政策扶持,所有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升级、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等)均全部由企业自筹,严重打击了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软件开发及标准制定方面尚未有行动,仅靠企业自身难以开发易用性好、兼容度高、运行稳定的信息化软件。
三、对开展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尽快制订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帮扶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建筑业现状出发,全面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从财政、税收、技改等领域尽快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从资金上对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从宏观上统筹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工作。
行业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软件开发机构和骨干的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的调研,把计算机技术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需求结合起来,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制定并实施中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标准和规范,作为指导软件开发机构和建筑施工企业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准则。二是开展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认证工作,提高这些软件的易用性、兼容性、稳定性,指导建筑施工企业能够采购到适用的应用软件,提高资金投入的使用效果。三是编制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并作为市场准入的指导性标准,从政策制度上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第三,加强人才培训,采用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
信息技术是我国“863”计划中7个高技术领域之一,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行业特点,令众多建筑施工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建筑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为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要采用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一是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应在管理专业开设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课程,或设立建筑业管理信息化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应对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市场需要。二是各种社会培训机构要开展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吸引在职的建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主动参加信息化技术培训,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在职工继续教育中增加信息化技术课程,作为企业各类人员继续教育和上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全面培训企业的在岗职员。
第四,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结合自身的特点,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责成专人负责,落实开发、管理等专业人员,加强对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产业及其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全球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现代化程度、竞争能力以及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提高该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面对信息产业化浪潮的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沿袭传统的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竞争形势和自身的发展要求,相反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1.建筑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建筑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其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以及大规模应用,最后对建筑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重建的过程。信息化技术对建筑企业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化,不仅包括文档传递、信息采集等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工作流程,另外还包括经营、计划、预算、财务、市场材料采购信息、人力资源、项目信息、设备租赁信息等;二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信息化,主要包括网络计划编制、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图、工料分析、项目成本控制、安全管理和合同管理等等。
2.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导致建筑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个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然而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材料的造价一般占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的70%左右,信息化技术使得材料的价格透明化,让建筑企业能够及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价位信息,增加了选择供应商的机会。
(2)决策更加科学化。过去建筑企业的综合性数据的统计往往在月底、季末、年底计算后才能获得。企业信息化后,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系统获得公司任何时间、任何阶段的经营信息,能够准确并及时地完成工程管理所需要信息处理,从而使决策者做出的决策更具科学性。
(3)提高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信资源,通过网络随时进行交易,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从而使得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企业受其生产经营特点的影响,例如工序多、资料档案繁多、动态性强以及人员的流动性大等,从而导致信息管理难度加大,另外其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力量不足,难以推广信息化建设
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信息管理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不高的现象,很多建筑企业在信息管理工作方面只配备少数的专职人员,如果要对企业的实际业务定制相应的信息系统,在技术和服务方面都很难得到可靠的保障,另外企业内部的职工对信息化的理解以及掌握的专业知识都有差异,导致信息化建设难以展开。
(2)资金不足,难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庞大资金作支撑,而且资金投入后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都不能有及时明显的提升,另外建筑企业的利润相对比较低,从而造成许多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投入方面慎之又慎。
(3)企业内部资源不足,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
建筑企业是传统企业,如果企业仅依靠其内部力量很难从企业的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利益来进行信息化的综合分析,另外受思维定势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往往忽略了内部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对其进行清晰的定义和描述,加上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思路还不够清晰,从而使得信息化管理很难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4.加快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实现企业信息化是建筑企业增强竞争力,从而求得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建筑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企业信息化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合适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根据企业发展前途和企业自身的内外部条件,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内容,正确确定企业实施信息化后要实现的目标。从企业整体出发,统一规划,统一思想,统一治理,避免造成各部门或各项目部成为“信息孤岛”,导致信息资源不能互通和共享,另外还要防止软件(或硬件)上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使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在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案后,必须制定严格的实施计划。
(2)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建筑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根据需求提供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且能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发挥其综合效应,另外还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以工程项目的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提升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建立项目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遵守系统设计、总体规划、以及分步实施的原则。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可分为几个阶段和模块来实施,项目前期是企业业务流程的起步阶段,主要负责项目工程信息的搜集、筛选、整理,从而对项目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投标阶段是建筑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和争取市场份额的阶段,它能够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其每一步的运作需要企业各层面的配合和协调;施工阶段是建筑企业对产品进行加工的阶段,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采用电子商务技术,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后期的管理需要对项目工程进行清理结算同时还要负责保养期的维护,从而形成施工单位的效益和业绩。
(4)培养专业人士,增强技术力量,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雄厚的技术保障是无法实现的。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个十分专业的环节,只有具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更新、运行和完善,因此需要建立企业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管理,从而防范信息化需求风险。
5.结束语
总之,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管理的意义,从而通过信息化来提高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信息化并不是目的,而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家静.略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建筑,2003(5).
[2]武朝晖.建筑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J].建筑经济与管理,2007(6).
【摘 要】近年来,某建筑企业顺应职能转型升级,将信息技术与审计标准化业务流程、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通过探索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深化应用,不断提高审计业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并进一步展望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展望
0 引言
近年来,某建筑企业变革创新审计手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将信息技术与审计标准化业务流程和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完成了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并在全集团范围内不断深化应用,逐渐实现审计工作由手工向信息化的转变,有力促进审计生产力的跨越式提升。
1 某建筑企业信息环境介绍
鉴于信息化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意义,某建筑企业将建立和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审计技术创新,作为实现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借鉴国内外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公司业务经营特点和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于2012年初启动了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审计信息系统日臻成熟和完善,逐渐成为支持审计工作的核心力量与精兵利器。
结合经营管理和内审工作实际,稳步有序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1)充分调研,明确总体思路。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后,由企业审计局牵头,与信息化管理部门共同组成了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组。项目组成立后,对国内外市场主流审计软件产品进行了周密考察,并学习借鉴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是基于企业目前审计业务需求,兼顾未来发展,进行涵盖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及监控预警三大平台的整体规划;二是建立统一标准,系统建设之前体系先行;三是按照分步实施策略推进,考虑到管理渐进性及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平台先行,后期应用监控预警子系统,确保系统建设每个阶段扎实实施;四是建立接口规范,逐步与财务、项目管理等各业务系统集成,完成信息集中和预警。
(2)认真研究,明确业务需求,扎实开展系统研发建设。首先,项目组在不断总结现有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审计管理手册》的全面修订,充分征求各级审计机构的意见,并邀请多家审计软件企业的专家研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范的涵盖审计管理流程、业务操作流程、技术规范、绩效评价标准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制订了详细的《审计信息系统需求规格书》,以实现审计系统在审计业务实施和风险监测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
确定系统需求后,充分考虑到系统灵活性、适应性、可扩展性、安全性、易用性、并发性及处理效率等相关要求,慎重选择了国内知名软件公司作为合作单位,定制开发审计信息系统。系统开发周期历时6个月,其后多次进行功能测试,并开展一系列培训工作,确保企业近500名审计人员全部接受培训,为审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终于2012年底实现了全面上线试运行。
(3)积极推广应用,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和性能。系统进入试运行后,迅速组织各级审计机构积极运用系统进行试审。为保障审计人员尽快熟练应用,一方面组织专职人员、软件公司实施人员提供及时答疑服务,通过现场跟组服务、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服务热线、移动通讯等多种手段给予第一时间反馈,树立审计人员应用系统的信心;另一方面对试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审计人员提出的有益建议迅速进行调整、优化,使系统功能不断贴近实际需要。通过半年的试运行,企业各级审计机构已全面在系统内开展2013年审计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某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框架介绍
审计信息系统功能架构包含审计信息门户、系统管理平台、审计数据管理平台和四个核心业务模块,即审计管理模块、内控测试模块、在线审计模块、监控预警模块。
(1)审计信息门户是审计信息系统登录后的主界面,为用户提供三项基本功能,即功能入口、信息浏览和信息。设有审计新闻、部门公告、部门简介、学习园地等栏目,使审计人员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及时了解审计信息。审计信息系统信息门户与企业统一门户系统集成,实现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2)系统管理平台是进行系统初始化的应用平台,可以对审计信息系统各项系统参数进行设置。系统管理员或经其授权的人员在权限范围内,对组织机构、系统用户、权限体系、基础设置、审批流程等业务信息进行配置。
(3)审计数据管理平台是在线审计的关键,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两项功能,实现对企业财务系统、报表系统、各类业务系统数据的采集和对审计信息系统数据的管理。数据管理平台提供直连数据库、服务等多种数据采集机制,在全面确保数据安全和对业务系统最小负载影响的前提下,完成对各类数据的采集、清洗、转换、校验和使用,实现对审计对象的财务、业务数据全面集中管理,为审计作业和监控预警提供数据来源和基础。
(4)审计管理模块是管理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管理的平台,也是审计项目组实施人员进行信息沟通的平台。包含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过程管理、审计整改跟踪、档案管理等4个业务管理模块,以及办公管理、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绩效考核等4个支持服务功能模块。
其中,业务管理模块从审计日常工作出发,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规范管理,引导审计人员按要求实施审计,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支持服务模块中,办公管理提供与审计业务流程有关的事项处理功能;资源管理整合了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为审计工作提供完整、有效的信息资源支持;决策支持记录审计工作的全貌,通过对审计成果、审计资源的决策分析,按照管理要求快速生成各类统计报表,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绩效考核主要针对审计人员、审计部门、审计项目进行评价,以进一步提升整体审计工作水准。
(5)内控测试模块是审计人员开展内控测试工作的平台,具体按照《企业内控测试手册》的要求,嵌入了公司有关内控评价规范与标准,自动实现公司内控量化评价、展现公司的风险分布,促进全面风险导向审计定位的实现。
该模块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内控测试流程维护,由企业审计局内控岗位人员将各测试流程录入系统,并定期维护;二是内控测试执行,包括准备阶段以及测试实施阶段;三是内控结果统计分析,可针对测试情况自动进行不同纬度的分析;四是生成内控测试评价报告,内控测试实施阶段工作完成后,内控专岗人员可根据测试结果编制内控测试报告,为企业年度内控自评估报告提供依据,并对项目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6)在线作业模块是审计人员通过小组作业方式,实现远程网络审计的工作平台。审计人员在项目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根据工作分工,进入在线作业模块使用查询分析工具对审计对象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以快速找到审计线索,并登记审计疑点,获取审计证据,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问题,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审计作业平台与管理平台无缝整合,满足了审计一体化方案的实现。
在线作业模块的主要分析工具包括数据检测、账簿查询、科目分析、报表分析、指标分析、固定资产审查、工程项目审查以及自定义查询分析。
(7)监控预警模块是从审计数据管理平台提取常用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实现即时监控预警功能。针对经营风险关键点,利用构建分析模型和关键指标等方法对财务、业务数据进行预警,风险预警结果能够以多种方式实时通知,便于及时发现重大风险,预警结果可为审计计划编制和审计项目实施提供支持。
除上述功能模块外,系统还提供离线工作支持。为每位审计人员配备了离线作业客户端工具,当审计人员预计作业现场不具备网络条件时,为保证此类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人员在进入现场工作前,可预先从系统中下载审计项目信息、审计方案和审计数据,进入现场后使用离线作业客户端工具进行离线审计作业,待连接网络后将审计成果上传到审计信息系统服务器,实现审计信息系统各项数据和成果文件的集中统一管理。
3 展望
未来企业将在应用审计信息系统的同时,结合审计发现和风险监控需要,持续完善审计信息系统,丰富监控预警和绩效评价体系,适时扩大系统覆盖的业务数据范围,积累审计方法和经验,并协调信息技术部门推进系统性能优化建设,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科学化水平。
3.1 逐步扩展系统覆盖的业务数据范围
系统覆盖的数据范围是系统发挥提升审计效率效果作用的基础。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逐步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财务系统相对完善,但部分业务系统仍存在数据不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而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依赖公司各类财务、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组将持续跟踪了解企业各类业务系统的建立及升级完善情况,在具备条件时及时建立系统接口,扩展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范围。
3.2 丰富监控预警及绩效评价模型体系
预警、查证和各类分析方法是系统发挥风险管控功能的核心。项目组将结合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和公司业务发展变化情况,对系统现有监控预警模型进行梳理完善,进行业务属性分类和风险分级管理,结合系统覆盖数据范围的扩展和功能的完善,加强分析研究,提炼建立新的监控模型,丰富现有的监控预警体系,并持续进行更新完善。
3.3 持续优化系统功能和性能
根据系统应用情况,项目组将紧密关注业务变化,进一步梳理审计关注的风险点,加强风险评估,优化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对系统功能需求的梳理和研究,为后续系统升级奠定基础,不断推动系统建设完善工作。
3.4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能力建设
审计信息系统提升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但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智慧积累是推进系统建设的动力之源。内审人员将进一步强化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断精进业务,并及时梳理研究典型案例和重要风险线索,不断积累经验,凝练为审计案例和监控方法,固化到审计信息系统中,实现审计工作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精确制导、有效审计,充分发挥现代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效能[Z].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交流材料,2012.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监察审计部.持续推进非现场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防范风险、强化管理、增值服务的作用[Z].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交流材料,2012.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理解成一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于企业实践的一个动态过程,即借助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手段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通过将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流程在线实现,使企业管理层可以在线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企业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CAD、BIM、intranet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二是管理,指用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安全、成本、人力资源、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此过程是最基本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三是经营,即建立辅助的管理、决策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质量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通过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及时分析处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企业与时俱进和健康稳步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
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部分系统在逐步建立信息化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系统。这些部门即便建立了部分信息管理,但基本上也只是孤立和片面的,只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还不能称之为信息化系统管理,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独立运行的,从整个企业层面还未建立起整合的共享平台。部分系统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平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差距还十分巨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亟待提升,整合、共享、利用和信息升值。
(二)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国内建筑企业多数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长久的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对其管理者造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企业只要做好生产、经营等核心业务即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或对信息化知识缺少培训,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制图、沟通交流等简单的数据处理层面。缺乏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基本停留在各个信息系统独立、只能实现基本的信息录入和存储的层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对于管理者需要梳理传统的管理方式,融入新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加强新的管理方式的执行力度,但是信息化是一个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的工作,使企业管理者很难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四)软硬件投入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硬件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及辅助设备)、软件系统(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辅助软件)及人员的基本培训,动辄上百万的投入使得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在企业信息化上,从而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应按照“一个企业、一个内网、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的框架,构建一个安全的覆盖全企业各部门至各基层单位的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综合性信息化办公处理基础网络平台。
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策略,就是目标定位上的策略。即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不能为企业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企业高层应当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I信息化应当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需要高层人员的支持,包括各系统部门主管,他们是工作的设计者、变革的支持者和团队学习的教育者。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冲击现行管理体制中不符合科学管理规律的作风和习惯,容易导致冲突。因此,如果没有高层行政上的强有力支持,没有高层人员的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大投入并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古话说:“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软硬件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要在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调研基础上,购置适用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包括引进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员。否则,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及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根据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需要认识上的提高,即由单纯的选型、买设备,提高到建立性能价格比合算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最根本条件。建设企业信息网络,在原有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外联网和公司内部网络,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三)要有层次的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首先是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局域网系统建设,并以此为依托逐步构建企业的广域网系统,实现企业用户间的互联互通。同时逐步开发应用各类信息系统,保证各类业务信息传递、审批、查询、汇总等的处理与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为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其次是建立并转换企业各部门业务系统,清理与改造现有单机使用的业务系统,采取开发数据接口程序及修改应用软件系统等方法消除“信息孤岛”,以“系统资源大整合、数据大集中、信息高共享”为原则,整合各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以实现协同化办公。协同化办公的重点是解决人员间的协同,明确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和活动准则,缩短沟通的时间,避免重复的工作及浪费,?槠笠倒菇ㄒ桓鼋?“信息”与“管理”紧密集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管理平台。
再次是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是本业务信息化的责任主体。要使企业各项管理业务尽快实现信息化,各部门必须认真整理需求、做好应用规划。同时要加强各系统管理上下级、业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保证信息系统功能完整、切合实际。
(四)制订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好信息组织工作
企业有关部门应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做到制度管人,有理可依。说到信息,就不能不提到数据,数据涉及企业的内外资源及企业进行管理监督工作的各项标准,它不仅包括企业最基础的业务信息,还包括进行管理监督所必需的能源、工时、材料等耗用的费用开支及预算数据,应该对数据高度重视,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全面分析企业各类信息资源并优化组合,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好信息,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基本工作。
(五)建立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要重视使用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与地方、业主、供应商等之间的联系,跟踪客户和供应商信息,实现企业与政府、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链管理的信息化,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开展信息化教育,提高全体员工意识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各级人员都是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成败和使用效率的高低。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全员信息化认识水平和开发使用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对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的义务和管理水平,增加对企业的认识程度和责任感,提高其对自身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承认。
(七)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相关上下游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先导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建筑行业竞争压力日大,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中标难、开工难、项目分散管理难、业主强势创利难、垫资施工经营难、变更计量批复难、竣工撤场难”等问题集中涌现,因此造成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市场机会减少,盈利空间极剧压缩,同时债权债务双高,财务风险加大,难以实现预期的企业效益。如此种种原因,建筑施工企业越来越难以靠以往的粗放经营、规模效益实现盈利,加之建筑施工企业特殊的物流供给链,这些决定了该行业将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持,更需向靠管理要效益转变。
所以,通过推进建筑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既是行业现状也是信息化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可以促进企业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不断提高;(2)可以提升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3)有利于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建筑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行业扩张,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在我国大量涌现。伴随而来的是,企业发展越快、规模越大,过时的财务管理模式所导致的信息缺失、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等问题也日益表现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预算控制体系徒有其名且不健全。
仅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各集团公司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体制,设置了预算管理机构,编制了年度预算,但预算分解下发难、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编制后随意更改、执行过程中偏离实际预算等现象,造成全面预算体系难以达到实际执行效果,或执行效果难以检验,更多的做法是把全面预算作为生产经营结果的一种参照物,预算的控制作用没能够达到有效的目的。
(二)项目资金控制力不从心。
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是“点多面广,到处开户”,因此集团资金分散在各分子公司,各分子公司资金分散在各个项目上,各项目资金分散在多个银行帐户里,造成企业集团无法实时掌握了解整体资金情况,无法掌握动态的资金流动信息,同时也带来了资金存量成本和融资成本较高,且存在资金安全的问题。
(三)财务工作信息化停留在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财务核算“电算化”,但这种初级的信息化手段仅仅是将将财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财务核算中解脱出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一个项目,即为一个独立的核算主体”,且点多面广、流动性强的行业特点,这种初级的核算型软件无法实现建筑施工企业核算政策统一、核算科目统一、核算方法口径统一的“三统一”集团级规范化核算要求,而且达不到数据集中存放,分级授权查询处理,更甭论在此基础上对集团财务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以提供财务管理资料的能力。
(四)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投入不足。
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参与人员尤其是项目一线操作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系统实施环节初始准备工作不充分、系统基构搭建思路不成熟,导致企业信息化实施周期长、实施效果不理想。而且由于各地互联网络环境发展不平衡,网络安全防护手段落后,导致在Internet环境下的软件信息泄密和窃取事件等时有发生,如此种种,给一部分先行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降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再投入的兴趣和动力。
(五)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在对各项目进行结算的时候会以施工进度统计为依据,由于一些相关的基础资料特别是业主方认可资料的缺乏,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结算数据的不确定性大副提高,同时这种不确定性也为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致使企业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究其原因,是因为基层项目会计核算基础薄弱,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标准相差甚远造成了财产不实,家底不清,数据不准。
三、建筑施工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信息化建设要以提高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为目标。
多年以来,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仅仅停留于于会计核算层面,在财务管理方面一直未有大的进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将如何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新的管理会计思想,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等管理功能作为信息化的主要目标。由于施工企业高度分散的特点,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才能实现对集团内部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确保决策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二)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建筑施工应借助信息技术,经由信息化系统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以实现预算、经济业务、会计控制与信息化系统的有机融合,达到信息的充分共享。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重点落实财务政策的施行。推行预算化财务管理,首先要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企业财务部门应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加大财务监督力度;其次要强化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分析,增强财务的预警能力,建立灵敏准确的财务反应机制,保证财务预算的实施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三)财务信息化建设应以掌控企业的资金活动为核心
资金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应以企业资金活动管理为核心,企业的资金管理成果不仅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加强资金集中管控,实现收支分离,配合预算管理等主要目标。
(四)企业要以强化相关人员培训为基础。
信息化系统实施和运用的成败,离不开财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即既懂得财务管理也具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员,现在企业中对此普遍缺乏。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兼顾财务和业务两方面,财务管理人员既要丰富和夯实原有的财务专业知识,也要在此基础上摈弃旧有的观念形成运用信息化处理财务工作的习惯,甚至能在管理中改进创新,通过培训和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磨合。
(五)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上来看,企业必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后勤”支持,从而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实施以及运行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放眼长远,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行业相关标准为依据,通过引导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的投入为途径,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此外,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能带动建筑施工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流程的变革,同时其管理功能应使企业能从传统的“事后算帐”前延到企业经营业务的起点,以实现企业财务活动的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持续优化。
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切实推进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流程、高效率管理,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和掌握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组织运用规律,才能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能和应用效益。
参考文献
如今,中小企业信息化关注的焦点逐步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IT深入应用与渗透阶段。相应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绩效管理重心也逐渐由以“投入为主”转变为“以绩效为主”。2002年10月9日,我国第一个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出台,标志着企业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向实际应用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丰富和完善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而言,它有助于帮助中小企业明确信息化的战略和目的。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在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中,我们通常需要回答三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需要评价哪些因素?怎样进行评价?” 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我们采用以下四个指导思想去评估企业信息化的绩效。
1.明确评价目的
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目的是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使得企业决策人员能够根据评价报告提升信息化绩效;回答企业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使命,如何为客户提供价值;区分信息化建设对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检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功能及各项具体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定位信息化战略
由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赢得最大利润,因此企业信息化绩效主要应该反映信息化对企业战略目标的价值贡献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应从业务流程开始,结合财务和技术指标,以业务目标驱动进行评价。
3.分析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组织文化,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的范围,信息化活动的分散与集中性,对现有资源的支持程度,企业决策层对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评价。
4.监控评价过程
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确定性导致在信息化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变更的动态性,将用户与操作管理员也包含在内,这使得评价更具有参与性。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框架
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从《中国企业信息化基础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中选取和整合出15个适合于描述企业信息化绩效控制的因素,并参照COBIT模型建立起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框架(见表)。
根据本框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于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实时的控制,信息化项目的战略规划必须与企业自身的战略相照应,企业决策层应该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起主导性的作用。
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分为内外两方面:对外,企业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创造附加价值;对内,信息化建设能够改进企业运营的效率,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同时,信息化绩效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企业创新能力等因素也有密切的联系。
在信息化建设的各阶段中,企业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按照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周期,企业在信息化战略规划阶段受到的最大的阻挠就是来自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的态度,只有那些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才会支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在信息化建设阶段,企业必须要组建一支既了解企业自身需求,同时具备成熟技术管理能力的项目实施团队;在运行和应用阶段,企业应该努力将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识别出来,并尽量采取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企业在信息化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应对由于信息化导致企业变革产生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数据爆炸式增长。不断更新的庞杂信息对于信息设备的处理和储存能力是一个巨大考验。宏碁VERITON T系列采用前置和后置设计,使用更轻松。采用最新USB3.0前置接口后,信息传输速度相比传统的USB2.0提升10倍,缩短数据拷贝时间。此外,宏碁VERITON T系列采用独特串并口设计,无需占用扩展插槽或增加外设,接口增加串口和并口。商务应用要求接口丰富,可过多的接口又会挤占宝贵的空间。宏碁VERITON T系列的这一串并口设计兼顾了这两种需求。宏碁VERITON T系列可选配固态硬盘,不仅大幅提高储存容量适应用户储存需求,存储速度也更快。抗震动抗冲击设计,受温度和气压影响小,适应特殊应用环境。
安全高效,维护方便
信息化的初衷是提高工作效率,免除使用者不必要的时间耗费。所以安全高效、维护方便是评价设备好坏的重要标准。信息化虽然极大提高了工作、交流的效率,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对用户本身的设备使用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绝大多数用户都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没有精力和能力来进行复杂的设备维护。因而在选择设备时,需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建筑企业对于工程造价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静态定额一直是在我国在建筑工程造价中所采用的,但是由于一部分建筑企业仅仅把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建设当成一种结果,而忽视了信息化的过程.即企业单方面的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各种工程造价的相关软件,来提升整个信息管理的效率,从而忽视了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内部技术人员不能深刻认识到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没有把信息化建设当成完成工程造价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其的重视也有很大缺失。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与决策者仅仅把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当成一种“面子工程”来建设,大力的建设只是因为一些规范要求或舆论压力,从而使得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在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认识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同时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也是各个建筑企业应该首先处理的问题。
2.建筑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
目前建筑企业还没有较为统一和全面的信息管理体系,从而使得各类建筑工程的工程造价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储存与管理。虽然说大部分建筑企业内部都有了较为丰富的造价信息数据,但是因为各个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与沟通,这些信息数据只能封闭的进行储存与使用,失去了其必要的时效性与精准性。此外,目前工程项目的造价信息数据基本上都单单掌握在少数群体的手中,并且随着项目工程的变化其变动也较快。信息缺乏沟通与共享将直接带来多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建筑企业工程材料的价格变动一般都较快,没有良好的信息共享就会使得企业难以掌握最新的工程造价信息,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成本计算出现失误;第二是建筑企业之间信息堵塞将会直接影响到各个企业的利益,使得工程各个部分的价格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影响了建筑企业的有序发展。
3.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人员的素质低下
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大工程,所以也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信息人才进行综合的管理工作。但我国目前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人才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即企业内部资格较老人才的技能与理论一般都与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大部分的新人才由于其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将信息管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技巧,从而使得建筑企业的信息管理人才出现一定程度的缺乏。此外,建筑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大部分企业都单单依靠定期的各种会议对信息管理人才进行教育,这对于建筑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二、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意识
对于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来说,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是整个造价管理工作稳定进行的前提。在实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相应的管理人员应该有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是充分认识工程造价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信息化建设不但要管理好管理中各个软件之间的兼容性等问题,并且其身为建筑企业的重要部分对管理任务的完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是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需要信息、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相应理论知识,还要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联动部门相关职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的最优信息管理:第三是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劣与管理实际情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与整合,明确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2.完善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
就我国目前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库。但是因为这些资源库的质量不一,并且数量上也不够,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所以说,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人员应该把其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些信息的整合和联系上,从而进一步的完善信息资源库,从而给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提供资源基础。除此之外,建筑企业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系统对信息的抽取和管理效率,从而满足各个层次的工程造价在信息方面的需求。
3.构建工程造价信息标准体系
由于我国各项经济正处速发展时期,而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因为其独特的效率性和全面性,己经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建筑工程项目中。但是因为目前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缺乏必要的信息表针,从而其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共享也存在着阻碍。所以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应该先针对电子软件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并把各个部分有效的联动起来,最后根据工程实际的要求,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体系。
4.增强企业之间信息的相互联系
目前建筑行业中出现的大部分混乱基本上都是因为各个建筑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共享,从而使得工程造价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基于此种情况,建筑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建立一种企业间相互联系的信息共享交流体系。在这之中,主要应以建筑企业的建造方与供应方为主要基准,把各个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体系联系在一起。在这之中,因为建筑企业的供应方拥有各种建筑材料的造价信息,而建造方承担着整个工程的建造过程,所以供应方和建造方的深度融合能够大大增强工程造价信息的透明程度。此外,在这个信息共享交流体系中,对于供应方和建造方的监督等各类工作,应该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独立的监督工作。这样以后就能够大大的降低优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内部的资源分配,从而增强各个建筑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性。
5.加强建筑工程造价信息人员的培养
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是一个交叉性较强并且过程繁琐的一项工作,所以其直接的信息管理人员必须拥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应对信息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因此培养高复合型和素质性的人才,就成了目前建筑企业各项活动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建筑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企业内部信息人员的数据库,并把各类人员按照其自身的素质进行必要的排名;其次是建筑企业应有针对性的引导内部人员组成一个网络体系,并分析各类造价信息人员的流动情况及原因,从而对本地的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必要的预测,进而基于此对企业内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最后建筑企业还应该积极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和网上授课等等,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造价信息人员在日程生活中都能得到技能和经验提升,进而增强建筑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建筑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建筑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以后必将有更宽广的研究前景。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在当下更应该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掌握,积极借鉴国内外在此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从而最大程度的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紫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研究现代商业,2013年21期
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丝网行业的信息化过程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行业制度、促进管理现代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安全生产的完善过程;同时也是丝网行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技术保障。
丝网业是河北省安平县的传统行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安平县地处燕赵腹地,隶属河北省衡水市,位于京、津、石三角中心,辖3镇5乡,30万人,总面积490平方公里。安平丝网之门类全、规模大、产量高,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丝网生产出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丝网产品集散地。丝网生产已遍及全县8个乡镇、230个村庄,全县不同经济成份的丝网企业达7000多家,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设有销售网点6000多个,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2004年9月安平县被命名为“中国丝网产销基地”。
一、丝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57.7%的中小企业实施了信息化。随着政府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我国企业已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当前,信鼠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安平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06年初,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满一定的成果,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已在各个领域形成一定规模。安平的丝网企业大部分仍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一些企业正在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信息化产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初步得到应用,但是各丝网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同,在资金支持和认识程度上也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大部分丝网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还不够成熟,但对于信息化的需求还是非常迫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增长,将会拉动整个丝网行业市场的迅猛发展,如虚拟主机,企业邮箱,智能建站,托管租用等。我们相信,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丝网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丝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丝网市场主要集中在安平县,拓展市场是极为重要解决的问题。据统计,因为劳动力、丝网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管理人才匮乏,成本控制难等多方面问题,丝网行业迫切需要多手段进行市场面的拓宽。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简单粗放的经营已经越来越成为丝网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而信息技术的作用却渐渐凸显。各个部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运营,不但能提高速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生产成本。依托科学的精确管理信息化手段,无论企业管理者在哪里,只要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看到当日企业经营情况、人均消费额等,又可通过图形进行各种分析,如财务状况分析、营销决策分析等,不用再担心丝网产品的经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丝网企业开始运用信息化营销方式,行之有效地将促销优惠信息传递给有效客户群,实现了精准营销。
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个丝网行业由于网站的迅速发展而超常规发展起来,客户主要集中在商业网站上。进入2009年,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丝网企业希望借助自己的网站来达成商业交易。而未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认为前期投入和后期的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其实不然,信鼠化的投入并非外界所传的一样,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人员。以网站建设为例,一个好的网站既能突然公司形象又能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一举两得。
三、实现丝网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丝网行业能够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用信息化搭起沟通交流的桥梁,铺设日常管理的高速公路,用信息化这把钥匙打开了提升管理效率这把锁,取得显著效果。
一是全面掌握集团公司统一开发的各类管理系统。近年来,有些集团公司开发制作了各方面工作的网络管理系统。每个系统运行后,公司都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一些日常工作信息可以在网上上传、下载,提高了工作信息的沟通速度,加强了对下属项目部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同时,将日常各种以往通过纸质印发的文件,在公司网页上,使项目部能迅速接收集团公司的文件、部署和指令,大大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