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课程

经济责任审计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责任审计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责任审计课程

篇1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各高校间纵、横向经济联系,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等经济活动愈加频繁。高等院校为进一步增强办学能力,同时提升其经济能力,在行政部门、直属单位和二级学院实行行政事业费包干使用管理,并实施“一级核算、二级管理”,以及“一支笔”审批的管理体制。同时对后勤公司等校办企业实行实行独立核算,赋予高度的自,也充分发挥了校办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在这种新型的管理体制下,要保证学校层面的宏观控制,促使各部门领导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确保高校各项经济活动运行的活力和安全,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系统的内部制约监督和评价机制。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或人事部门委托内部审计机构,对学校二级学院、行政部门或校办企业等主要行政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期满或离任前履行其管理职责范围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规范内部经济管理、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通过丰富了干部监督的渠道来为客观公正评价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有益于维护高校的经济秩序、增强干部的财经法制观念,进而促进高校加强经济管理。

通过近几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笔者认识到,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难点之一,却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及其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的理性评价,更是整个复杂的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笔者试着通过分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试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现状分析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本质内涵

为什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如此之难?这是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本身的本质内涵所致,即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人格化审计,审计客体从静态的有形的会计资料,到动态审计对象的无形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是从客观反映到抽象分析的深化。审计评价是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单位经济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情况发表的综合性评价,其客观、准确与否,直接关乎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也关乎审计风险,更关乎对干部使用的导向。

2、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统一而系统的指标和标准。目前国内有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包括缺乏标准文本和判断重大经济事项及重大经济损失等的标准,使得对审计责任的评判存在偏差。

从实践情况来看,各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不长,审计人员配备不到位,加上大量离任审计没有开展,势必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而高校经费来源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已由过去的单一靠财政拨款转变为如今的多渠道筹措,同时在经费的支出上也愈加繁杂。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审计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再者,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高校加快了领导干部的轮岗,而高校内审人员要在较短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批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愈加困难,大多时候更要跨年度审计。如此仓促之间作出的审计评价,其客观性、准确性自然大大降低。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不够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只说明了什么内容是可以评价的,却没有规定什么内容是不可以评价或不可以过多评价的。在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为使审计报告更易被被审计对象所认同和接受,审计评价内容往往过于全面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被审单位责任人的成绩,对发现的问题只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做责任的分析,这种避重就轻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无关乎经济责任活动的模糊概念纳入评价内容,不仅增加审计评价的难度,还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覆盖面过广,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有些审计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同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等合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过多,在审计评价时为了避免矛盾往往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的归属没有明确的判断,特别是不能区分被审计领导的个人责任和单位集体的责任,使得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

二、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探索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审计评价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完成的质量和利用审计报告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笔者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思考如何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

1、明确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

为了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避重就轻和随意性问题,保持评价与目标的一致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必须得到明确。审计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方面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这里的主管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单位在财务收支不合法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等问题上应负的责任;而直接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侵占国有资产等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在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因此,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容易偏离“经济”这个主题,而更多地去关注评价领导干部的非经济行为。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要改进审计评价工作,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审计机构不是干部管理部门,而是整个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也只是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其管理对象即领导干部在行使经济活动管理权力时遵守财经法纪等相关情况。相对应的,在作出审计评价时,审计机构应紧扣“经济”这个主题,并仅限于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谨慎、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的业绩及其经济责任作出评价。

评价必须突出重点,在不超越审计职权的前提下,对非经济责任、非被审计人的责任不予评价;评价不超越审计目的及其范围和内容,对非审计事项不予评价,审计未涉及的问题和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予评价。遵循重要性原则,紧抓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两大重点进行评价。但对某些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的非经济行为,如某领导干部为提高行政费用的使用效益而压缩各种会议、精简机构人员等,也可作出适当的评价。但被审计对象在非经济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如科研课题的争取情况等,可以在审计基本情况介绍中加以简短陈述,无须放入审计评价。

2、做好审计对象分类,确定重点评价内容及指标

高校组织机构比较复杂,因此审计评价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根据教育部(1997)《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高校有关行政负责人,是指校长、总会计师和主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以及这些学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负责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校不同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其对本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以及其应遵守廉政条例等方面要求是一致的,比如,评价各类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可考虑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真实性及合法性等指标;评价各类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可考虑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及执行情况;评价各类审计对象的廉洁从政情况,可考虑个人和单位的违纪违规资金总额、损失浪费金额等。

但对有经营性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领导,对其进行经济责任评价关注的重点有较大差异,比如,评价被审领导干部为人事管理部门主要行政负责人时,可考虑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有关费用支出结构的合理性、人力资源配置效益水平等;评价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时,可考虑各项教育相关支出比率(教学设备支出、图书资料费支出、实验费、实习费支出比率)以及课程建设净支出、教改教研项目净支出等指标;评价基建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可考虑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有效性和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等;评价校办产业行政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从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年人均利润额、成本费用利润率、财务风险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3、把握评价尺度和方法

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方法是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关键。审计评价应根据其所确定的重点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确定适当的尺度。

1)定量评价法。根据审计过程中所查证的事实,用具体数值对领导干部工作业绩与经济责任进行评定。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评价两种情况:一是领导干部由于管理不善或工作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和在其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值情况;二是领导干部不遵守廉洁自律、违法违纪等情况。

2)定性评价法。利用审计调查过程中取得的事实数据,将要评价的内容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档次,以评定某项经济行为的性质。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财政、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情况及领导干部对此等问题应负的责任。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要将审计数据量化与成评定某项经济行为不同级性质一一对应。

3)对比评价法。将根据某项经济行为在某时段或时点所取得的量化指标,与其他可比业务的量化指标进行对比,用对比的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其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性质的指标完成情况。

4)分析性评价法。应用综合性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标准,以此来评价某项经济行为的质量。这一方法适用于评价一些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4、坚持“独立性、谨慎性、客观性”原则

审计评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规、制度为准绳。必须把握三项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要避免一切外来因素的干扰,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到实事求是地评价功过是非。二是谨慎性原则。坚持事实是评价的基础,审计查证的内容是评价的范围,审计工作的量度决定评价的量度,并在评价前要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或证明材料;对审计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具体事项、未经过明确规定的事项均不作评价。三是客观性原则。应科学冷静地分析,用已掌握的事实和数据指导评价,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或成见,做到证据充分,结论科学。

参考文献:

[1]王奇杰.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事业财会,2008(1)

[2]李留浩.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分类分级模块化评价指标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篇2

(一)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财政资金使用不均衡、不匹配等因素转化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密不可分性,要有校舍建筑和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师资配备等人力资源的投入,但却很难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学校办学条件存在县域校际之间的差异,有部分学校的运动场地、功能室等不齐备,造成教学设备、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在上级检查时才临时使用,特别是音乐室、美术室等由于没有专职教师而未正常开放使用。有的学校由于片面追求教学质量或升学率,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微机室也未正常开放,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闲置。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学校的办学条件实际情况不了解,不深入,容易片面使用学校提供的纸质印证材料,从而影响对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

(二)基础教育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责任界定不合理,没有完善的责任制体系,责任执行力度较小。

学校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领导干部越权,而大部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科室兼任或临时从其他学校抽调财务人员,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在责任界定方面,内部财务部门与领导干部徇私舞弊,使得部分违规行为被隐瞒;在责任体系建设方面,很多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并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在责任执行方面,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度小,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被审计学校不提供真实的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就导致审计时就账论账,使一些重大的问题得不到查处,从而将属于管理者的责任和风险推卸或转移给审计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的品行也是诱发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三)外部审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工作人员审计知识薄弱,观念滞后等。

随着学校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并且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常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这对审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且大部分审计人?T对事业单位特别是基础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性质和效益要求的不熟悉,在工作中必然会受到一些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得部分审计工作无法合

理进行。

(四)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

如今,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建设比较晚,在质量控制制度方面不太完善,缺少符合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特点的质量控制制度,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各种问题频发,在审计之前,没有制定好相应的计划,在审计中,对一些事务复核,降低了审计效率,在审计后,出现审计底稿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大部分事务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导致内部审计的随意性较大,审计人员重账务,轻调查,重处罚,轻分析,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深不透,审计质量不高,综合分析不多,无法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不能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

二、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一)促进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能让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边远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建设,保障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宿舍、床位、食堂等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促进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破解择校难题,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打破校际间管理界限,实行区域内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实行联合办学。为教育教学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逐步实施教育公平。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建设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一是强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二是盘活存量资金,对预算结余和部门结余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优先用于各项重点支出。三是探索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2.抓好财政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检查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全程跟踪问效管理机制。二是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实现全口径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等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3.加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领导干部部门不允许干涉审计运行事务,要进行严格的责任界定,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独立并且合理的运行。

4.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领导干部任期的全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完整合理的全过程审计制度。大力推进审用结合,增强成果运用的充分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对审计部门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转化审计观念。

在教育系统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联合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并与外部审计机构建立合作,相互沟通,以保证学校审计工作的正常合理运行。同时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增强其专业知识修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顺利进行审计事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此,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转化审计观念,审计的重心由财务审计转为绩效审计。

(四)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提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

审计部门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审计特点,建设一套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审计人员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办事,要提高质量评级体系的科?W性,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时,把握好“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辩证关系,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尤其要关注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关注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是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效益情况,关注“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对于师生以及群众反应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同时根据审计的不同要求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提高审计针对性。在进行审计的同时,做好计划,避免复核,评价科学合理,真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

篇3

做好特约审计员工作和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按照《市特约审计员工作管理办法》和我局制定的具体工作办法,今年做好第四届特约审计员的总结工作和新一届特约审计员的聘用工作,继续邀请特约审计员参与审计项目方案汇报会,项目的过程汇报会、随访被审计单位,进一步了解我局审计干部廉政勤政情况的有关情况,检查审计干部依法行政行为,促进依法审计水平的提高。根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市内部审计协会有关的规定,我局在今年下半年举办了内审人员后续教育课程培训班,对内部审计规范相关内容进行了重点培训,组织区部门和单位内审负责人定期参加区内审人员例会,交流内审工作经验,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内审人员的业务知识。

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篇4

本人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永远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

以小学生的姿态,面对新部门、新专业及新知识。认真学习审计、纪检监察等知识,参加了省公司举办的审计人员学习班,认真学习了国网公司审计人员基础知识》国网公司纪检监察干部实用手册》等书籍,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知识,为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基础。

深刻领会,认真学习集团公司安排的机关作风建设的学习课程。并将之融汇到具体的工作中;同时本人通过各种方式,不间断的阅读、学习相关的经济刊物和书籍,保持对当前经济及经济活动理解,并在现实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工作情况

本人主持并完成了对物业公司原经理辛社辉、监理公司原经理付红卫、管理公司原经理郭团社、调试公司原经理王万海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审计和调试公司大唐渭河电厂项目、监理公司河北黄骅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审计工作中,1按照2010年审计工作计划。客观、公正评价被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全面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项目)真实经营情况,为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提供借鉴,为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翔实的依据。审计过程严密,审计结论独立客观,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注意事项,廉洁自律,受到被审计单位的一致好评。省公司2010年优秀审计项目评审中,对管理公司原经理郭团社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获得了评审组的一致好评,有望获得优秀审计项目。

本人在2010年6月被省公司审计部抽调参加了省公司废旧物资专项检查,2根据省公司审计部的工作安排。具体检查了西安电力机械厂、陕西送变电公司、渭南供电局三家单位;2010年7月,参加了国网公司的湖南省电力公司废旧物资稽核检查,对湖南省电力公司本部、湖南电力设备厂、常德电业局、衡阳电业局的废旧物资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2010年10月,参加了省公司对秦川电站仪表厂的经济责任审计。以上外部审计中,本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省公司审计部领导的赞赏。

开拓了视野,通过以上外部审计工作。学习了兄弟单位好的经验,使自己的业务知识得到检验,更好的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

3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从2010年7月开始,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小金库”专项治理的工作安排。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集团公司内部全面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本人兼任“小金库”专项治理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克服人员缺乏、与正常审计和外出审计交叉干扰等困难,经过自查自纠、督导检查、回头看三个阶段,历时半年时间,检查部门11个,班组8个,子分公司(项目部)63个(含6个子分公司)多经企业1个,党团工会3个,接受省公司检查三次,出具检查报告二十余份,检查过程扎实,资料准备翔实,工作质量较高。

篇5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本人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永远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

面对新部门、新专业及新知识,我以小学生的姿态,认真学习审计、纪检监察等知识,参加了省公司举办的审计人员学习班,认真学习了《国网公司审计人员基础知识》、《国网公司纪检监察干部实用手册》等书籍,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知识,为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基础。

认真学习集团公司安排的机关作风建设的学习课程,深刻领会,并将之融汇到具体的工作中;同时本人通过各种方式,不间断的阅读、学习相关的经济刊物和书籍,保持对当前经济及经济活动理解,并在现实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工作情况

1、按照20__年审计工作计划,本人主持并完成了对物业公司原经理辛社辉、监理公司原经理付红卫、管理公司原经理郭团社、调试公司原经理王万海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审计和调试公司大唐渭河电厂项目、监理公司河北黄骅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客观、公正评价被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全面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项目)的真实经营情况,为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提供借鉴,为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翔实的依据。审计过程严密,审计结论独立客观,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注意事项,廉洁自律,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一致好评。在省公司20__年优秀审计项目评审中,对管理公司原经理郭团社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获得了评审组的一致好评,有望获得优秀审计项目。

2、根据省公司审计部的工作安排,本人在20__年6月被省公司审计部抽调参加了省公司废旧物资专项检查,具体检查了西安电力机械厂、陕西送变电公司、渭南供电局三家单位;20__年7月,参加了国网公司的湖南省电力公司废旧物资稽核检查,对湖南省电力公司本部、湖南电力设备厂、常德电业局、衡阳电业局的废旧物资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20__年10月,参加了省公司对秦川电站仪表厂的经济责任审计。在以上外部审计中,本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省公司审计部领导的赞赏。

通过以上外部审计工作,开拓了视野,学习了兄弟单位好的经验,使自己的业务知识得到了检验,更好的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

3、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小金库”专项治理的工作安排,从20__年7月开始,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在集团公司内部全面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本人兼任“小金库”专项治理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克服人员缺乏、与正常审计和外出审计交叉干扰等困难,经过自查自纠、督导检查、回头看三个阶段,历时半年时间,检查部门11个,班组8个,子分公司(项目部)63个(含6个子分公司),多经企业1个,党团工会3个,接受省公司检查三次,出具检查报告二十余份,检查过程扎实,资料准备翔实,工作质量较高。

篇6

二、外贸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

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以及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一般企业或公司均重在国内的业务往来,需要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核算的单位不多,企业和社会没有需求这也就决定了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考虑的因素,把外贸会计课程列为考查课程,课时设置也比较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本课程不重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忽视对其国际贸易内容的核算及账务处理,这就是由于企业经营理念所导致的外贸会计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问题。

(二)政策导向

外贸会计执业资格考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才几年,而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已经实施了近二十年,当然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会计执业资格的体制决定了外贸会计人才的被忽视,在人们心目中根本没有需要了解外贸会计知识的概念,就更不用说去掌握专业技能了,尽管现在国家组织外贸会计执业资格的考试已有几年,但仍然只有部分人员关注和参加考试,真正发挥的作用和意义不大,这也是外贸会计教学的悲哀。

(三)课程定位

国内各高校外贸会计课程基本上都定为考查课程,因此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学校或者教师去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说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比较好的先进经验,这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边教学边研究,实施教学改革的进度比较缓慢或者说难以进行。

(四)师资缺乏

本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没有外贸会计核算业务实践操作经验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把握国际贸易业务内容核算的尺度,某些程序和环节掌握不是很到位;而从企业一线请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到位了,可在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上又有很大的欠缺;包括一课双师,也存在着例如课时费的分配及时间的安排等相关问题,总之目前的教师很难向学生教授好外贸会计专业技能。

三、外贸会计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采用多元分层的会计教学模式对外贸会计课程实施改革

由于全社会会计岗位的多元化,因此会计专业课程也有企业会计、外贸会计、银行会计、税务会计、法务会计以及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社会审计等专业技能课程。根据目前国家对外贸易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强化对外贸易的会计核算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确定外贸会计课程的教材和辅助资料,将外贸会计课程列入其专业培养方向的主要课程行列,完善培养外贸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会计岗位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全面推进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建立稳定的外贸会计“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会计综合实践教材的建设,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开展实践性教学,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完善会计专业多元分层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三)根据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趋势提升外贸会计的地位层次

1、确定外贸会计证书的使用价值

为了让全社会真正实施和使用外贸会计证,国家应该适时颁布外贸会计证书存在的意义及其使用价值等相关的政策文件,让全社会都能够知道和了解外贸会计证书的效用,也只有这样外贸会计证书才能与会计执业证书一样在会计领域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外贸会计证书的内在价值。

2、重点扶持贸易业务的中小企业

国家应考虑重点扶持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具有未来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维护和保持其在行业领域的声誉,保持和提高其贸易业务量,扶持和促进其向较大规模发展,使其提升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外贸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具有国际贸易核算才能的外贸会计高级技术人才,外贸会计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激活了外贸会计人才的需求市场,因此也就稳定和提高了外贸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层次和地位,也就奠定了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

3、重视外贸会计教学的师资培养

基于国家贸易业务的发展现状,基于外贸会计的社会需求,更基于高职院校对外贸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目前的重点是要培养和建设外贸会计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国家要率先出台政策重视外贸会计人才,重视高职院校外贸会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培养和扶持在专业领域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民办高职院校建设外贸会计师资队伍。

4、提高外贸会计教材的质量特色

外贸会计课程长久以来一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可以选择而且适用的教材比较少,再加之懂得外贸业务和技能的人不一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更不用说出版专业教材了;其次,就是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这在编辑出版教材时难免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再次,有些知识和阅历都不深的教师,为了急功近利获取个人名誉和经济利益,玩起出版教材的游戏,各出版商也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负责任的完成了出版的任务,类似种种,导致现在的外贸会计专业教材不太适合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

篇7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1)内审主体独立性不强,内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鉴于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行政领导下开展的一项内部审计工作,并且受到企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另外还有一些内审人员是从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经过转化而来的,内审人员和其所审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无法进行独立、公平、客观地去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发表的审计意见也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和贯彻。

(2)内审对象愈加复杂,内审范围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复杂多样,新的业务以及事项不断呈现出来,如企业并购以及股票上市,还有托管经营等等,因此,内审的对象也从先前传统的财务资料逐步拓展到了以内部控制作为主体的,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核心的监督以及评价体系,这些因素都给内审带来了技术、人员以及环境等等不同方面的困难。

(3)内审选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局限性。鉴于内审对象变得更加复杂,内审选取的整个过程以及方法是否适用和科学,这些都和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进行的审计程序以及方法出了一半的详细审计之外,最长用到的是制度基础审计以及抽样审计两种,这两种审计办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其中一种是抽样审计总是以“个别”情况来推断“整理”情况,因此审计结果和实际偏差较大,从而引发审计风险的发生,如误拒风险以及误受风险。

(4)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和业务素质差。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内审人员都没有达到本科学历,有很大一部分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都不是内审专业出身,根本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审计课程学习,很多人对内审业务表现出不熟悉的态度,整体结构比较单一,员工从业职业道德水平偏低,总体都是缺乏风险意识以及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而随着内审对象越来越复杂,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却没有得到提升,这些都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

(1)建立内审风险控制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及考核制度。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实施,并且建立起良好的内审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有效降低内审控制风险。针对内部审计机构,应该严格按照企业的特点以及性质搭建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严格按照审计计划以及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实施,尤其是要切实落实到审计工作底稿的重大事项会审制度以及分级复核制度当中去,尽量减少以及消除出现人为误差,做到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在审计过程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切实保证审计计划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逐步降低审计风险。

(2)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内审风险,从事内审行业的人员都应该牢固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切实提升审计风险防范意识。真正做到防范以及化解审计风险,最为关键的是要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对于内审人员来说,尤其需要提升审计质量,并且还应该不断地对先进的审计理论以及方法进行学习,并且还应该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审计业务当中去。

(3)建立独立于行政领导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这一体制的关键在于能够有效保证内审机构以及人员不管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相对独立的,能够有效树立起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建立这种机构主要有如下模式:第一种模式:企业内审机构主要由企业董事会领导或者是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进行领带,主要负责以及报告的工作,还有内审人员的任免以及薪酬等方面的事项都是由董事会来决定的,这种模式相对来说内审机构以及人员都是比较独立的。第二种模式:企业内审机构以及纪检,还有监察合办公以及监察,还有审计以及纪检等等都是职能统一的,统一由企业党委进行领导工作,并且对其工作事项的负责以及报告工作。其中,内审人员主要由纪检以及监察人员共同组成。第三种模式:企业内审机构主要由企业监事会进行领导,并且对其进行工作负责和报告,内审人员的任免以及薪酬等等都是由监事会进行裁决的,内审机构以及人员都是比较独立的。

(4)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要想提升审计质量最为重要的是要提升审计队伍的人员素质,制定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全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升企业效益,不仅仅需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标准,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每一位内审人员严格按照内部审计标准执行,需要内审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专业技术水平,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

三、总结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改革的加速,内部审计应该顺应目前变革的要求,在审计观念、体制、内容、方法等方面要发生转变,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体系,同时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内部审计之路。

篇8

档案系统政府网站评价及发展对策

基于佃农理论的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分析

逆境中文人画家之心理探微

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讨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管理研究——以烟草商业企业A为例

浅谈企业培训效果的评估

知识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研究

论企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风险导向下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基于CFD的三种轿车模型外流场仿真及气动性能比较

曲线梁桥支座偏心的优化设计——基于Powell算法的视角

筑牢安全防线确保信息保密

从资产负债表看财务管理教学的投融资管理

对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思考——复旦大学研讨课观摩体会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改进建议

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评价的质量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论司法鉴定结论评价制度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探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认定

我国夜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政府作为

基于BSC理论的KPI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上航电器ERP的实施效果分析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影响

会计实务中的"适当等待"

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探讨

外汇储备的增长对印度金融安全的影响

双因素理论在企业员工激励管理中的应用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网络招聘的成效评估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

架空电力线路的常见故障与预防

基于GEOWAYGeneMap模块的地图缩编方法研究

找准专业定位搞好专业建设

事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工程管理专业施工组织学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实施和谐教育感受教育幸福

高校形体训练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赛艇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探析

关于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关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问题

刍论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基于会计视角增值税转型研究

建筑劳务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基于互动整合的视角

河南体育产业研究

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的驱动力

DM杂志营销策略研究

篇9

一、会计制度及其特点

会计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结,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

会计制度具有目的性、合法性、系统性、实践性、强制性的特点。会计制度不能违背会计法和会计准则,会计事务处理必须符合财经法规的要求。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会计行为准则和规范。

二、现有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理想的会计制度应当与会计秩序相重合,但是,一些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自身思想的转换使得会计制度对会计秩序的偏离也是客观存在的。

(一)缺乏适应性和科学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营体系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递进,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顺应经济体制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滞后反应。

(二)缺乏规范性

在会计制度的日常运行下,往往存在着“服从上级指示”的现象。即表现为一些会计人员盲目服从上级指示,忽视了制度的要求规定。

(三)内容不完善,存在漏洞

从现有情况分析,运营者往往比较重视财务的审批核对,即财务的输出和流入,却往往忽略了对会计的控制以及监督方面的管理,没有建立相对合理的财务处理程序。

三、会计制度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会计制度效率顾名思义就是指会计制度对于会计行为规范和指导的有效性程度。但是制度的有效实施往往要比它的制定难很多,而会计制度效率往往会受到人员素质、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的监督力度的影响。

(一)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制度的直接履行者,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个人修养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制度的质量水平及效率。

1.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

会计的职业素质是会计人员行为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其职业素质的优化提升需要比较完善的培训课程。因此,会计人员除了每年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外,还需注重新的会计制度等专业技能培训。

2.加强诚信教育,普及法律规范,提升个人修养

会计行业直接涉及到金钱领域,不少会计人员法律意识薄弱,个人诚信度缺乏,容易走上违法犯法的不归路。因此,要定期进行法制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力度,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薄弱是导致会计制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

1.建立并完善相对适应的相互制约机构

合理妥善地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的机构,要求每个经济业务,分为彼此监督牵制的上下两级,上级监督下级完成任务,下级又同样地牵制着上级的任务安排。这样有利于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地达到控制的目的。

2.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法

依照会计制度,制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明确凭证、财簿和报告的处理程序以及档案保存和工作交接的方法。规定合理的票据传递程序以及办理的相关手续。实行财务分管原则和严格纪律控制,实行“钱章分管”制度。

3.进行内部审计及其监督

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也是保证企业所有者权益和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企业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对单位领导经济监督的法制制度;开展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事前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从而对领导形成激励与约束作用;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推广会计委派制,并为会计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委派会计人员切实履行规定的职责,使他们摆脱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做到排除干扰,依法办事。

(三)外部监督

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是必要的,对于制度中不规范行为,应给予强制措施。

1.加强培训单位的监督管理

培训单位需要安排好与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所以及师资队伍,认真制定培训纲领和培训管理体制,定期考核。

2.加大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惩处力度

部分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在诚信上的道德缺失以及日常的行为规范下降,法律意识薄弱,为满足自身利益擅自做假账,违法犯罪的隐患处处可见。因此,运营者需加大惩处力度,保证财务的安全运转。

3.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模式

合理协调国家各有关职能部门(财政、审计、税务、金融等)的监督职能,避免重复监督而又监督不力。注重发挥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4.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尤其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作用

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社会信息,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它也是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监督。

5.完善有关的会计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依据《会计法》、《证券法》、《审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加快对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健全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机制,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确保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制定和颁布《会计监督条例》等法规,为会计监督的实施提供完整可靠的法律依据,并保证会计监督人员的合法权益。

总结:不难看出,会计行为具有经济后果性,需要会计制度予以指导和规范。会计制度效率高低则是由会计制度的实施效果来决定。而人员素质、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监督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想要提高会计制度的效率必须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最终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韩传兵.会计制度效率问题解析.北方经贸.2011(04).

篇10

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环境因素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和完善的阶段,经济领域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就拿农村集体经济来说,一些村干部钻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空子,利用各种手段违反财经法纪,侵占集体资产,造成村级集体资产损失。在执行制度方面主要表现:对财务制度、审批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严,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现金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应收应付款项未及时清理,票证管理不严,工程项目不进行公开招投标,不进行定期财务公开或公开不实、财务公开监督小组不建立或形同虚设等。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往往不实行民主议事或个人拍板作出决定、随意支配公款如在2005年对某村查处违规资金500万元,班子成员大肆浪费集体资产。2008年对某村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村主任与出纳相勾结,挪用集体资金84万元(利用收入不入账的方法)。利用审批、租赁集体土地之机收受贿赂,对送礼者则手续批得更快,地价更便宜,位置更优越。挪用或侵吞土地补偿款进行犯罪。村干部利用职权乱收费、乱开支,巧立名目搞福利,启动工程搞暗箱操作,从中牟取私利,挪用提留款,扶贫款,私设“小金库”等屡见不鲜。有的村干部公然违反财务制度,造假发票报销,少支多报,移花接木变相开支。再者,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除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之外的第4种审计方式,其审计的力度远不及国家和社会审计,因此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外部调查取证等有一定困难。往往被审计单位表面上欢迎,说什么还干部清白,给群众明白,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的稳定。而一旦查到实质性问题时,却暗地里设置各种障碍阻挠和破坏。如审计中有个村不配合交银行流水账,提供假对账单来搪塞,不配合审计人员做外调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全面、彻底地揭示存在的问题,形成公正的审计意见,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产生审计风险也不可避免。这种审计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是客观层面的。

(二)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审计的依据。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制约着依法审计的进行,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了风险机会。我国虽在1994年出台了《审计法》,并相继地出台了一些审计方面的法规,如浙江省在2002年出台了《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从我国对于审计的发展速度和广度来看,远不及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不仅加强立法、依法审计刻不容缓,而且还要继续完善,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审计成果,又要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审计方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现行的财经类法律法规不可能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新情况、新问题全部规范到位。部分法律法规也存在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的缺陷,审计人员以这样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审计,依赖其进行职业判断,这种审计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是基础层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审计揭示的问题或观点难以作出正确处理,或不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

(三)审计方法因素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尽管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家提出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国家审计署也提出“两个延伸”,即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向内部控制评价延伸,但国外已经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程序,或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等,均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这种审计风险对审计的影响,可作为介于人的主观因素与审计对象客观因素的层面。

(四)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审计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职业判断有很高的要求,而客观世界知识的无限性和能力与经验的累积性与审计人员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形成矛盾,使审计人员难以达到审计任务所需要的理想境地。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不足,造成对同类审计业务的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操作不规范、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等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形成审计风险。另外,审计实施过程的审计抽样、取证和报告环节,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审计。建立健全审计规范是审计机关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措施。要尽快完善和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规体系,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在审计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依照法律程序实施审计,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保审计质量,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要将审计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审计执法监督权,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执法水平,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健康发展。

篇11

【关键词】

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引言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办48号)中提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新形势、新任务下,政府审计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充,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越来越多的是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审计任务的日益重大与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早期的一些文献将专业胜任能力写成胜任力或者胜任能力。国外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较早,一些文献给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定概念。DavidMcClelland(1973)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指出,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2000)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这三个定义都没有针对政府审计人员给出相应的定义,而是一种通用胜任能力的定义。随着胜任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国内的一些文献给出了针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定义,宋夏云(2006)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在既定的标准下,国家审计人员担任某一角色,并顺利完成某项法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缺乏对既定标准的解释,过于空泛。宋夏云(2007)完善了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给出了可行的既定标准,比如责任、目标、任务、角色,并指出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高低关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程度。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特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从事政府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在职责、目标、角色或者任务的专业标准下,合格胜任工作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三、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自DavidMcClelland提出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胜任能力模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上述的几种模型不仅列示了包含的要素,也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冰山模型是按照要素的显隐性划分的,行为表现是显性的能力,能力和职业素质就是隐形的能力;洋葱模型是按照培养的难易程度一层层划分的,处在的知识、技能最容易培养,中间层的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次之,内层的个性动机是最难改变的;再比如陈佳俊的飞机模型,就指出职业道德是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作为飞机两翼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发挥作用。各学者的模型虽然在构成上不尽相同,代表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各要素大抵可以包含在知识、技能、品质这三类。随着通用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各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探究,其中不乏学者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宋夏云(2006)通过能力要素法构建了一个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个一级要素的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又对每个一级要素包含的各二级要素进行罗列与分析,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各一级、二级要素的重要性,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一级要素中专业品质最重要,各二级要素中,会计与审计知识和政策与法规知识属于核心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是核心技能,独立、客观和公正属于核心品质。上海市审计局的黄莺(2009)对审计人才评价和能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利用SPSS软件对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差异分析,探讨了首席主审、高级主审、主审和助审的测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对不同层级审计人才需要具有的能力素质作了分析,建立了审计人才能力素质模型,自下向上分别是审计人才特质、审计基础能力、审计工作能力、审计领导能力。对于不同层级的审计人才来说,级别越高,较上层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越重要。宋艳(2011)认为政府审计人员基准胜任力是多维的,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在关键事件访谈、审计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水平受现实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

同时,分别分析了职称、职级和学历的不同在个体胜任力水平上出现的明显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在遴选审计人员进入审计项目的时候,应考虑不同层级的小组成员间能力上的搭配与互补,使得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配合默契。黄子明(2015)从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内容、审计的评价及责任界定、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审计实施的组织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得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从而突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理论上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等。职业能力包括审计查账能力,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则包括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等。最后结合审计人员能力现状,提出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结合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构建不外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这三个要素,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专业知识,核心是专业技能,专业品质也必不可少,是完成审计工作的保障,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至于详细的二级要素,各位学者的研究虽略有不同,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也是大同小异。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中比较重要的要素;第二类是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用软件分析框架中的要素指标,研究要素指标的对不同层级的人的差异性。目前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建立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也多用于分析要素的重要性、差异性,缺乏系统地建立量化的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

四、发展方向

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深入研究可以在五方面推进审计职业化,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保障更好的审计质量。第一,有助于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很多审计专业的学生入职后,需要经培训才能胜任审计工作,可见审计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过分偏重理论,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建议。第二,有助于审计人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界定了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为审计人员的自我完善、平衡发展指明方向,更易找到自己从业的薄弱点并加以学习完善。第三,有助于优化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可以为审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指明方向,使得审计教育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使得教育更贴近实际工作,更加关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将来的政府审计部门提供更优秀的审计人才。第四,有助于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审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缺乏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相关认证,或者说是准入标准,会阻碍推进审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可以为准入标准的制定、资格考试的内容提供指南,优化审计人员的选拔。第五,有助于遴选适合的审计人员。因为审计人员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各审计项目差异也很大,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对政府审计项目的人员选择也有益处,可以帮助遴选出最适合该项目的审计人员。所以,对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要,后续的研究应该联系理论与实践,拓宽关于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不再仅仅致力于分析重点要素,建立一个有指标、有测度的系统化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给政府审计人员的学校教育提供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为政府审计人员的自我提高指明提升的方向、使得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培训更加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政府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以及辅助政府审计项目人员遴选。

参考文献

[2]黄莺.审计人才评价与分级的能力模型———一项探索性研究[J].审计研究,2009(1):27-31.

[3]黄友,周海彬.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效用均衡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5):62-68.

[4]黄子明.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J].商,2015(22):136、138.

[6]刘成立.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3):48-55.

[8]宋夏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江西政府审计机关的调研证据[J].财会学习,2010(11):44-46.

[9]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4-66.

[10]宋夏云.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国家审计人员的调查证据[J].财会通讯,2007(11):17-20.

篇12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价值

(一)帮助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责任观

作为一个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其思想理念直接决定了本地区的发展方向。为了帮助领导干部不断更新决策理念,需要在审计范围纳入执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方面的情况,有利于领导干部积极改正工作中的问题。

(二)最大程度发挥审计的免疫作用

审计的主要功能是对人民利益和国家财产安全积极保护,为了贯彻执行这一点,应当强化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在社会各个阶层中促使人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有效解决。

(三)推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革新

传统审计在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必将会实施资源环境审计。在经济绩效成本中已经包括了消耗与利用自然资源,因此,为了最大程度节省经济绩效成本,需要积极保护与开发自然资源资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经济绩效。同时,绩效审计需要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一种主要表现,具体是持续拓展审计领域和逐步深化的审计内涵。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划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责任模糊

首先,通过分析自然资源属性可知,我国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大部分自然资源都是跨区域分布,比如长江与黄河等河流形成了广泛的流域面积,遍布很多省份,这样就导致审计过程中判断领导干部利用河流水资源以及治理污染方面的权责十分困难。例如,河流形成了十分广泛的流域面积,结合地形等因素可以划分为上中下游流域,由于水资源表现出的流动特点,上游河流资源的污染也会对中下游河段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环境法已经明确规定了河流治理措施,但是由于出现跨区域问题,在认定领导干部责任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其次,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破坏以及生态污染的滞后性可知,其会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资产,但是不会影响怕破坏当时的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前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越加凸显。

(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我们拥有大量会计和财务背景的审计工作人员,不能全面深刻的了解自然资源领域,在对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分析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能力。二是自然资源资产拥有繁多的种类、庞大的数量,与其密切联系的各类信息也在不同机构中分散。我们对审计证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要不改变传统制度,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人力不足问题。

(三)无法充分认识到离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贯彻落实制度需要拥有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要想顺利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必须帮助领导干部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无法彻底了解自然资产资产离任审计对自身的意义,或者还是保留着传统的离任审计理念,无法真正理解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项惠民的措施。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措施

(一)规范审计内容,强调审计重点

1.在对主要资源全面审计的前提下,结合各个地区自然资源占有类型,数量的不同,以及每个区域内生态问题的不同重视程度,应当有所侧重区域内的审计工作。

2.在审计领导干部的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自然资源政策执行效果和实践对审计重点有效明确。比如,对于森林资源来讲,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利用了自然资源,为了有效恢复生态环境,采取了种树还林等手段,在审计过程中除了注意利用森林资源出现的效益以及消耗的成本之外,还必须考虑后期恢复森林资源的问题。这一效果一般能在领导任期之内观察到,所以这一次审计领导干部应重点审查任期之内的事务。相反,对治理大气污染的领导干部开展审计工作时,某一地区的领导干部积极治理大气污染时,在短期内无法看到空气质量改良的效果,对于这样的状况,只是审计任职期间的领导干部缺乏合理性,而是需要对领导干部离职之后进行审计,这也更加公正体现了领导干部绩效。

(二)积极培养审计人员

与一般审计不同,在培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人员的过程中不但增加有关会计、审计和财务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重点培养审计人员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的有关知识,比如划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定价值量等。因此,可以安排一些针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学习课程或者是国家建立的一部分培训基地,实施岗前培训,帮助这部分审计人员开阔视野,从社会、资源宏观角度全面分析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应当关注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离任审计结果

紧密联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干部终身追责,帮助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任期间政绩好坏会对职业终身造成极大的影响,进一步促使自己充分履行职责。在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过程中,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在采取审计结果开展责任追究的过程中,可以设计“环境问责追究卡”,将领导干部在任职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规划、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准确记录。

结语

总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十分艰巨,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及发展经济生态方面体现出极大的意义。在审计工作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原则,才可以产生科学的责任追究机制,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承担生态发展责任。

参考文献:

篇1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05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10- 0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转移,这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产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单纯追逐自身利润最大化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问题。近几年,政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给予高度关注。我国2005年10月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表明了其地位的提高;200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2008年12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部向各上市公司发出《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纳入到“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做强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试点;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做出了相应的行动,要求所有纳入“深圳100指数”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可见,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了未来会计学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尚存在一些问题。

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1.1 多数企业只是披露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现在我国企业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能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大部分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基本都是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慈善成为信息披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却基本未提。尽管他们没有披露明显的正面评价和所获荣誉,对社区活动和公益捐赠披露的措辞也还算客观,但在几乎没有披露不利信息的情况下,其整体的均衡性大打折扣。例如中石油,无论是集团公司还是股份公司的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都未提及2005年底发生的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的爆炸事故以及后续事项,却对在2005年开始的北京奥运合作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2 以非会计基础型披露为主

会计基础型,是指用会计特有的术语、方法、程序等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对于定量的财务信息一般采用会计基础型。而非会计基础型则以文字描述为主,较多采用非货币化信息。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模式。例如柯达讯飞在2008年度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中写道:“逐步完善了薪酬体系,根据公司的人才战略,制定了有竞争力的公司薪酬水平,并提高福利及保障水平”,至于怎样完善,何谓“有竞争力”,提高到怎样的水平,没有具体的说明,也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持;华能国际在2005 年披露的“回馈社会”信息的全部内容是:“2005 年,本公司及公司员工分别进行了献爱心捐款捐物、扶贫帮困捐款捐物、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公司还组织员工进行义务植树、扶贫帮困及希望工程的结对帮活动,尽自身的力量与义务帮助中国贫困落后地区的人民”。这种只是进行单纯的描述,而没有任何佐证数据的披露形式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尤其是在进行定量分析时更是如此。

1.3 未单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项目

当前很多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履行了相关的社会责任,但在具体披露时却未进行单独列示,而是将其纳入常规的会计事项中进行反映。例如,企业因没有履行相关企业社会责任而受到有关部门的罚款、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等一般均列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予以披露;企业向环保部门缴纳的排污费等列入“管理费用”予以披露;将相关污水处理设备列入“固定资产”中披露;环境保护方面的在建工程直接列入“在建工程”项目等。这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使用。

1.4 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未经独立第三方的审核或者验证

和财务报告一样,社会责任报告的诚信程度要受到社会的监督。财务报告目前发展比较成熟,通过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以其客观性和专业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意见,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公信力。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在审验和认证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大型跨国公司,其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普遍缺少独立的第三方的验证意见,有的即便包含第三方意见,但对于第三方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具有公信力还存在异议。因为,什么样的第三方具备审核验证企业所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资格也无统一的标准。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至今,我国对于企业社会会计的研究时间尚短,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还很薄弱, 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文献专著也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①社会责任会计从产生到现在还不到40 年, 而我国研究起步就更晚;②社会责任会计中出现了许多用传统会计方法不能解决的新问题, 如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计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导致编制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相当困难;③社会责任会计与其他许多学科的发展联系密切, 而我国在这些交叉或边缘学科理论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

2.2 缺乏规定,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备、可供企业方便操作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制度,仅有个别部门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规定。尽管我国个别部门出台了一些关于社会责任披露的指导意见,但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仍然缺少一定的规则,很多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往往被主观地度量和报告,不同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缺少可比性。企业是否要披露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如果披露,何时披露、披露哪些内容等,这些问题还没有相关的规定可以遵循。制度缺陷造成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披露较少,而且又很不规范。虽然有一些公司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反映,但数量较少,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对与自己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披露。因此,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规范的研究以指导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迫在眉睫。与此相对照,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特别重视,例如,1975 年法国就建议各公司每年要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1977 年法国政府就此问题正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要求员工超过250人的企业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包括职工福利等相关内容。英国近年来也规定,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必须披露有关员工状况、社会捐赠等方面的信息。

2.3 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

由中国欧盟小项目便捷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组对中国3 000多家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只有7%的企业设有企业社会责任部,8%设有可持续发展部,14%设有环境管理部,39%设有公共关系部。中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也就是说,还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作为企业的一项专门工作来对待。

2.4 我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认识不足

缺乏政府方面的压力,企业管理者重点关注对利润的追求,忽视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使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流于形式,企业专拣有利的信息披露,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对环境的破坏披露得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且不注重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实践和改进,而且现阶段一些中国企业只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原则性的立场,而未能将其整合到实践中去。然而,报告的真正价值在于推进实践,不是陈述原则。只有原则没有实践的报告会让人觉得空洞无物。

3 改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

3.1 转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转变:

(1)会计基础型与非会计基础型并举,并尽可能地使用会计方法进行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会计数据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已经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已实现效益和潜在效益,对这样的数据加以综合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很多富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综合性信息不能单独体现的。所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中可以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计量的项目,我们应优先考虑会计基础型的计量方法。但是,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社会责任项目是无法进行可靠计量的,而这些信息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于实在无法以数据计量的内容,我们仍需采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披露。

(2)社会责任科目尽量单列。只有当科目被单列出来,才能将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相区别;同时,信息使用者要求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清晰、明了,将社会责任科目单列,符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比如,在“固定资产”科目下相应地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环境固定资产”、“职工责任固定资产”、“消费者责任固定资产”等科目,并从披露的角度进行相关的数据归整,既可以满足传统的会计实务操作,又能提供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3.2 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

由于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同一般性会计工作一样, 社会责任会计也应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 这是对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 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财政界、会计界、企业界以及环保、劳动、工会、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单位人士应当携起手来,借鉴西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体系及其信息披露机制。考虑到这样的事项在我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而在理论和方法上也还不成熟,因此,我们热切希望广大实务界、理论界的同仁们能够充分认识这一涉及子孙后代的大事,积极献计献策,将这件事情做好。

3.3 增加第三方审验,确保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

在我国,审计制度主要侧重于财务报告的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这不利于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同时,由于对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已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先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和公信力进行验证。

3.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社会责任管理部门

如果没有相关治理的强大有效支持,社会责任只是一句口号,没有真正的社会实践,就谈不上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将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相结合,使之成为企业持之以恒、贯穿始终的重要工作,使履行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该部门主要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为下年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做好计划,还要通过与企业各部门的沟通,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定时,同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3.5 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增强企业人员以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让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使企业从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要求,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公司战略管理的高度,将社会责任融于企业使命。其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以及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工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营造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最后,在我国各大高校企业管理人才教育中,应开设包含社会责任及其报告内容的课程。因为,这些人毕业后大部分会陆续成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对于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形成将发挥重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殷格非,李伟阳. 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2]臧慧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J].经济论坛,2009(1).

[3]卡哈日曼・艾买提.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