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财税服务行业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涉及行业广,工种多,就业潜力巨大。作为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有偿服务。家庭服务业包括家庭清洁、家庭护理、家庭医生、家庭餐饮、家庭教师、家庭搬家、家庭旧货收购、家庭养老服务等,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目前我国从事家庭服务业的企业近50万家,从业人员主要为4050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
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广阔。由于家庭服务市场的人员稀缺,保姆、月嫂工资水涨船高,秦皇岛市月嫂工资从过去的日工资50~70元,上涨到100~200元,而且依然供不应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需求正逐步向个性化需求、差异化需求转变,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家庭服务业发展,这就为家庭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更多地是为家庭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会,要求家庭服务业进行市场细分的呼声不断高涨。
二、制约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从目前市场发展程度看,家庭服务业发展面临“四难”处境,即:
供需对接难。家庭对服务需求的渴望与城乡劳动力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部分家庭服务企业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部分劳动力就业无门。
权益保障难。家庭服务企业无证经营、恶性竞争、服务欺诈、劳务纠纷等现象依然存在,家庭服务消费者、从业人员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管理规范难。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与家政企业关系比较松散,难于管理关于从业人员的合同签订、社会保障问题尚未有明确的规定。
技能提升难。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系统培训,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关于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建议
面对家庭服务行业的诸多问题,要建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家庭服务产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依靠政府推动,建立组织领导、行业标准和工作“三个体系”,搭建起就业、培训、社区、信息服务“四个平台”,实现“六三”模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业网络。
1.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齐抓共管的家庭服务组织领导体系
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必须根据工作职责明确在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中的部门职责。
人社部门负责承担统筹协调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做好培训、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劳务对接等相关工作,研究拟定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发展改革部门制订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涉及的重大产业政策、项目规划。
民政部门负责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协助监督管理家庭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财政部门负责研究提出有关财税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并与相关部门共同落实支持保障措施。
商务部门拟订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按行业管理承担监管责任,负责监督管理家庭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指导协调行业标准、合同文本规范和服务矛盾纠纷处理工作。
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联系群众桥梁纽带的优势,在人员培训、职业推荐、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2.强化“三项作用”,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工作体系
一是强化联席会议协调作用。推进以市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为统领,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家庭服务企业协会为龙头,各行业分会为骨干,家庭服务网络中心、家庭服务业培训基地、家庭服务企业、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为支撑的家庭服务业网络。
二是强化行业协会骨干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分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规范行业行为、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制定行业服务公约、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基于行业自律的会员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是强化家庭服务企业支撑作用。促进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发展。引导和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凡在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备案的劳务派遣企业及个人均可从事家庭服务业。落实财税补贴政策,培育和发展特色家庭服务品牌。发挥好服务业专项资金、就业专项资金、民生工程资金等作用,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
3.建设“三个标准”,建立诚信规范的家庭服务标准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家庭服务行业规范标准。完善家庭服务业行业规范和各类服务标准,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企业制(修)订服务规范,制定规范的家庭服务业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劳务合同示范文本和家庭服务协议示范文本。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应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与服务家庭签订服务协议。中介制家庭服务企业应引导从业人员与服务家庭签订劳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建设诚信服务标准。鼓励企业和个人诚信经营,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家庭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家庭服务企业、从业人员诚信档案,不断健全企业、从业人员信用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公示制度,逐步实施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
三是建设星级管理标准,对家庭服务企业实行五星级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
2012年7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第212次常务会议决定精神印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明确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 截止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
营改增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增值税与营业税是两个独立而不能交叉的税种,即:交增值税时不交营业税,交营业税时不交增值税,二者征收范围和计税依据都不相同。凡是销售不动产,提供劳务(不包括加工修理修配),转让无形资产的交营业税.凡是销售动产,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交纳增值税。增值税是价外税,营业税是价内税,所以在计算增值税时应当先将含税收入换算成不含税收入,即计算增值税的收入应当为不含税的收入;营业税则是直接用收入乘以税率即可。
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增值税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税制显得越发不合理。两者比较一出,营改增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增值税具有“中性”的优点,即在筹集政府收入的同时并不对经济主体施加“区别对待”,客观上有利于引导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但要充分发挥增值税的中性效应,前提之一就是税基尽可能宽广,最好包含所有的商品和服务。而现行税制中,营业税征税范围较狭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行为越来越多,要准确划分商品和服务各自的比例也越来越难。
在新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是必然选择。营业税存在种种不足,营改增会带来什么样的优势呢?
第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我国优化经济结构。在我国的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二者分立并行,即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是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需征收营业税。在目前形势下,这种划分行业分别适用不同税制的做法,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不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化解税收征管中的矛盾。现行的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例如传统商品的服务化,商品和服务的界定逐渐模糊,那么是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就成为一个难题。营改增可以化解这一难题。在税收征管上可以互相制约,避免发生偷税。和增值税实行税款抵扣的计税方法相适应,各国都实行凭发票扣税的征收制度,通过发票把买卖双方连为一体,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扣税链条。即销售方销售货物开具的增值税发票既是销货方计算销项税额的凭证,同时也是购货方据以扣税的凭证。正是通过发票才得以把货物承担的税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往下传,最后传递到最终消费者身上。可见,增值税发票使买卖双方在纳税上形成了一种利益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一方面可以避免纳税人偷税、漏税和错计税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税务机关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三,可以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目前的税制将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为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且无法抵扣,使企业为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模式。不利于服务企业的发展,进而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以下结合实际例子讨论。首先来分析服务业的影响。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是一家提供会计专业化服务的企业,既向上游企业安永咨询购入咨询服务,又向下游企业提供审计服务。今年上半年,安永审计向安永咨询购入咨询服务3365.96万元。“营改增”后,增加了抵扣税额201.96万元,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减税效果。同时,上海电器集团作为安永审计最大的客户,上半年直接来自于安永审计的增值税进项抵扣61万元。总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我国的国情,还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一改革是十分必要。
然而营改增在实际试运行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多少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部分企业承担的增值部分差额税金有所增加,增值税凭据难以搜集等问题也伴随着“营改增”浮出水面。就总体来看,“营改增”改革前景明朗,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企业有效减负,更旨在促进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次税改减少了整个产业链的税负,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或将上升,这也是这次税改的实质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全社、郑健翔,地方财政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贾曼莹,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0年
一、引言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首次提出“营改增”试点方案。2012年1月1日,“营改增”先行在上海地区试点启动。2012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明确提出,自8月1日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展开试点。本次税制改革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涉及增值税转型问题的重大改革。“营改增”政策的相关背景、目标、影响等问题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在我国的税收构成中,流转税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从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就形成了以增值税为主体,营业税、消费税并行的流转税制度。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酝酿新阶段的税收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逐步完善来促进税收改革的推进,继而从根本上减轻我国企业的实际税负。目前,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两大税种加起来占全国总税收的40%以上,可以说“营改增”是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之处,它涉及面广、利益协调复杂、改革难度颇大。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转变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推动十分重要,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政策变化,直接关系到我国财税体制的调整和国库收入与财政分配,对于我国结构性税制完善和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营改增”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减少地方财政收入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财政包干体制,充分践行放权让利的政策,显著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显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可能会被逐步削弱。为了及时遏制这一趋势,同时也为了让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相适应,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分税制改革。从本质来说,营业税属于共享税,但是却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区甚至达到了总体财政收入的1/3以上。在全面推行“营改增”后,如果增值税在中央的分成比例仍旧维持现状,那么地方政府可以分得的增值税收入应该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其提高的幅度却远远不及减少的来自营业税的收入。从这个状况来看,“营改增”不仅会使地方财政收入大量减少,同时也可能带来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大幅度提高,滋生乱收费等不良现象。
(二)加大地方财政风险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目前的所面临的财政风险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的债务风险,以及地方政府拖欠当地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形成的硬欠账和由于提供公共服务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的软欠账。这些类别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减收和增收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为了应对风险,地方政府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首先,通过扩大收入规模的方式,力争提高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平衡财政收支,减小缺口;其次,地方政府建立起数量众多的融资平台,即各类投资公司,通过这类公司直接向银行借款来筹措资金,形成预算外借款;最后,一些地方政府选择通过财政担保的形式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以上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的状况,但是随之而来的巨额外债规模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持续加重,经营风险陡然增加。这类风险逐渐积累和转移,最终也会反映在财政领域。由此可见,财政成为了最后的风险承担者,有着极大的隐患。鉴于此,如果在各项制度保障还未到位的情况下就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将会继续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甚至引发危机。
(三)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没有新增的额外收入制度安排,或者原有的额外收入制度仍旧没有更改或调整,尤其是转移支付政策未继续推进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将是十分显著的,这种减少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首先,“营改增”会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对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同时会带来地方财政支出的削减,地方经济的发展力度和前景将面临风险和诸多不确定性。最后,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必然会对各类产业的投资力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虽然中央政府对一些产业实施了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实现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和鼓励,但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将导致地方政府不积极落实中央的政策,即政策惰性。这样的状况会极大削弱我国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效果,引导作用也较难显现出来,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会形成阻碍。
三、推动“营改增”政策顺利推行的措施
(一)合理筹划纳税工作,降低“营改增”的负面影响
“营改增”的举措给不同行业、企业带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鉴于此,企业要充分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特点和企业自身的条件,对纳税环节进行合理筹划,重视对相关税收政策的学习和理解,最大程度地利用“营改增”带来的税收优惠,削减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举个例子来说,企业如果面对着相同服务质量、相同价格的供应商,从税收筹划的角度来说,可以尽可能地挑选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享受进项税额抵扣的政策。此外,企业为了避免适用高税率的情况发生,可以将在业务活动中所提供混合业务进行归类,按照各自适用的税率区别核算,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实际税负。针对物流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科学设置物流综合服务统一税目的方式,将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按照统一的低税率计算应缴增值税,也可以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
(二)进一步完善、健全地方税收体系
“营改增”在全国得到广泛推行之后,地方政府可能会因此缺乏提供稳定财政收入来源的主体税种。为了弥补“营改增”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减少这一缺口、继续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刻不容缓。首先,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对历年数据的统计分析,测算出一个合理、科学的中央与地方针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同时继续完善转移支付政策。其次,地方政府也要认清形势,重视其他稳定税种的发展,通过一定时期的培育,使其成为地方的主要税收收入来源。以房产税和资源税为例,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这类税种进行必要的税收立法,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使这类税种逐步成为地方的主体税种,从而有效弥补“营改增”后地方税收收入的缺口。再次,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当地的投资环境和配套设置建设,给广大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吸引投资。最后,对于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外地大型企业要给予积极的扶持和税收优惠,提高地方吸引力,逐步培育出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这样不仅能够显著增加地方的税收收入,同时也能够积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实现财政与税收的双向互动,构建完善的税收制度
为了推进“营改增”政策在地方、企业的顺利实施,构建完善的税收制度,实现财政与税收的双向互动,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是当下的重点工作。“营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的弊端,提高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减轻企业的实际税负,但是这种减轻是针对全体企业来说的,具体落实到不同行业和特定企业,其影响效果则完全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生命周期、经营模式、规模大小都不尽相同,即便是针对同样的税率基础,“营改增”后,不同企业的实际税赋增减情况都不会相同。鉴于此,地方政府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实际困难,将地方财政收入、企业实际税赋、地区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不断完善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首先,要保障税收结构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以实现财政与经济的有效互动为原则,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确定出科学合理的税负标准,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其次,还应该通过征收遗产税、物业税等,加快完善资源、环境类的税收体系,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能力,从而带动企业销售能力的提高,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高速增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营改增”这一举措是我国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的具体表现,不仅能够对结构性减税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继而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鉴于此,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营改增”的重要意义,从基本的业务系统和财税工作入手,积极完善、调整企业的信息系统结构,力争实现税收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可以说,“营改增”是我国进行税收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在改革进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但是相信随着我国财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让营业税顺利退出税收领域的历史舞台,从根本上消除重复征税的现象,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彦.从税收中性原则看我国营改增试点[J].财会月刊,2013(06).
[2]张云华.理性看待增值税扩围改革[J].现代经济探讨,2011(10).
二、**巿国税税收与经济发展反差的原因剖析
深入剖析**国税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反差现象,既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更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策因素。
(一)历史因素——**年以来**国税收入的超常增长(注:此处税收指国税税收和地税税收)
(1)**-**年,由于因1994分税制改革,1994年争基数,**-1996年保基数,造成经济与税收相背离,经过1997-**年3年才消化基数,也造成了1997-**年的经济和税收的一路走低。
(2)从**-**年间,税收增幅呈现有较规律的“上升-上升-下降-上升-上升-下降”,即以三年为一个小周期,三年有一次波动,呈波浪前进。
**-**年的一波小周期,国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我市的经济慢慢走出低谷,恢复增长,但由于**-2001年的税收增幅又大于经济的增长,造成**年的增幅调整。
**-**年的一波小周期,由于地方政府和民营资本的双重投资扩张,加上出口年均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我市的经济呈现快速增长,起始于**年的本轮经济增长,在**由于受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年的增幅调整。
从**国税波动周期可以得出两个结果:一是随着税收法制的健全、税收管理的规范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前两年的税收超常增长会导致以后年度的收入增速下降;二是缺乏现实经济基础的超常增长形成了收入的高基数,后期要在这种高基数上实现可持续增长将会困难重重。
(3)**-2001年增值税的增幅快于GDP的增幅,主要增收原因:
一是**年起政策性原因增收2.17亿元;
二是国税部门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征管软件数据大集中,同时开始实施“金税工程二期”,征管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4)**-**年增值税的增幅慢于GDP的增幅,主要原因:
一是从**年起实行免抵调库政策,由于受上级的调库指标制约和调库结算期滞后,部份免抵税源未能及时、足额的转化为入库,导致增值税入库的增幅低于经济增长;
二是从**年起,由于宏观调控,企业竞争加剧等原因,造成企业的微观经营环境欠佳,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而原材料、辅料、燃料、动力等成本上升,**年增值税销项同比增长16.89%,进项抵扣税金同比增长18.43%,导致增值税进销项增幅倒挂1.54个百分点,造成抵扣税金对实际税基的侵蚀,形成增值税入库的增幅低于经济增长;
(二)经济因素——经济税源及经济效益的结构性缺陷
1、经济税源结构分析
国税收入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更取决于经济税源结构。近几年来,**在经济总量上发展较快,但经济结构并不合理,导致了**国税收入的增长乏力。
(1)税源结构失衡、有效税源增量不足,制约了**国税的壮大。首先,表现为“两税”的结构失衡。长期以来,**国税的“两税”构成一直由增值税“独撑”天下,缺乏南京、徐州、盐城等有烟草、汽车等消费税增长的拉动,这是**国税税源结构失衡表现出的明显“短腿”。其次,**国税增值税企业的产品增值空间受限。我市增值税税源主要来自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规模企业的税源积聚,许多制造业企业没有形成终端产品,缺乏以龙头终端产品带动的长产业链效应,产品增值空间受到了限制。靠中小规模企业增值税的自然增长,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我市“两税”增长缓慢局面。第三,**市民政福利、综合资源利用的政策退税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软件、国产设备再投资等政策减免相对规模过小。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免结构中,民政福利、资源综合利用的减免税数量约占全部增值税收入的8.5%,且高于全省平均数约4-5个百分点。反映了**市产业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影响了对有效税源的贡献。
(2)从行业结构看,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象己成为影响国税收入增长的直接因素。“十五”以来,**巿总量扩张最大、比重上升最快的行业当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械、纺织等传统行业继续在**工业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这些重点税源行业体现了较强的税源集聚效应和税收支撑作用。
正如图表所示:目前**税源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和高耗能行业强势增长牵引,如纺织服装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中、低端产品和加工组装的比例偏高,大多数产品仅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部分劳动密集型环节,对全市结构优化升级的拉动能力不强,而且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
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引擎。由于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易受影响国计民生的基础生产资料(如棉、油、煤、电、钢铁)和劳动力成本因素的直接制约。这些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导致了国税收入增长乏力。
(3)从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尚未形成合力推进、共同支撑的理想发展格局。
第三产业偏弱成为影响**国税收入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从总量上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滞缓,占GDP比重偏低。**年,**巿第三产业收入GDP占比为34.6%,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900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45%左右。而在国税收入中,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20.24%,第三产业国税收入占整个国税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从内部结构上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服务和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仍占据了较大比重,而知识技术型服务行业发育相对不足,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多,直接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滞后。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仅比重偏小、层次偏低、实力偏弱,而且增长方式粗放,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巿第三产业的偏弱构成了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并制约着国税收入的增长。
(4)其他经济结构缺陷成为影响**国税收入增长的间接因素。
第一,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一支独秀,外资经济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随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全面推进,公有制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的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正日益成为**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年税收收入的经济结构分布看,民营经济一支独秀。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经营规模迅速扩张,为税收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年度全市民营经济纳税户数增长23.16%,销售收入增长29.56%;税收入库40.32亿元,同比增长39.48%,占总税收的比重为61%,成为三大经济结构体中最有活力,最有实实在在的增长动能和潜力的经济结构体,是**税源经济的最主要支撑。但是,外资经济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年与**年相比,外资经济销售收入上升1.22%,税收上升6.38%。占总税收的比重由上年的26.44%下降到24.46%。
第二,从税收规模结构上表现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成为税收贡献的主体和潜力,支柱产业和大企业(集团)尚未真正成为引领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表4《**年税收比例结构情况总表》(略)可以看出,**年税收规模结构呈明显的“两头”特征,97.23%的100万以下的纳税户贡献了国税收入的32.5%,0.59%的500万以上的共274户纳税人贡献了国税收入的43.4%。
现阶段,**经济增长和有效税收贡献主要还是依靠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而支柱产业和大企业(集团)尚未真正成为引领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成为**市国税规模快速扩张的制约瓶颈。从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看,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造和发展,形成了输变电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装备机械、纺织服装等一批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重点行业。但是,经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十五”以来**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的差距逐步拉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支柱产业及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在这些行业中,只有优势企业,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企业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企业集团的数量、规模及支撑作用,都无法与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同日而语。
在公布的“**年江苏纳税百强榜”上,电力、烟草、石化等资源性、垄断性行业企业占纳税百强企业的六成(电力行业有27家企业入围百强、烟草企业有13家入围百强,且百强前4名中烟草占3席,三大卷烟厂年户均缴税34亿元、共计102.3亿元,占全省国税总收入的7%)。**入围有4户。即:**供电公司、烟草公司、武进供电公司、重啤集团天目湖啤酒有限公司。均为两税8000余万元的亿元以下企业,分别位列百强的第77、88、89和96位。无论在重点企业的数量上还是规模方面,**均显落后,甚至不及苏北一些城市。没有超大规模的重点骨干支柱税源的崛起,**市欲在短期内实现国税的快速增量、在全省国税收入的增幅和绝对数排行上“保位争先”,实属不易。
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企业所得税呈现高增长态势。企业所得税完成58984万元,完成计划125.50%,同比增长42.14%,增收17486万元。增收主要是新办企业所得税入库比上年净增收1.02亿元,此外房地产业所得税入库2.11亿元,占企业所得税总量的21.38%。涉外所得税入库39709万元,完成计划99.27%,同比增长11.74%,增收4171万元。但是,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可以看出,所得税的增长后劲不足。
(1)企业成本上升快、企业利润率低。
一方面,由于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加剧,生产成本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成本上升幅度,形成增值税入库的增幅低于经济增长。这一现象使部分企业在销售额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成本也在逐步增大,盈利空间受到挤压,造成税源萎缩。另一方面,工资成本和社会保障成本上升,带来企业的盈利预期和盈利能力下降。
(2)内资所得税增长快于外资所得税。
**涉外企业“大户”主要为钢铁、工程机械、服装纺织类企业,这类企业由于今年受宏观调控,以及受能源、资源等成本影响和市场的因素冲击最大、影响最为明显,使这些外资重点税源企业的实现利润于入库所得税较之同期,均急剧下降,且外资中的重点企业由于数量少,所占比重大,一旦受影响,直接导致外资所得税增长受限,影响了国税收入。
三、对国税税收与经济发展反差现象的理性思考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构建和谐的有**特色的经济税收结构,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在加快发展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尽快形成内源性自主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提高**国税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的根本途径。**的轻纺、机械、机电工业有雄厚基础,要采取更加切实的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寻求突破,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的有机结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培育重点支柱行业和支柱企业,努力提高整个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层次和产出效益。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优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电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国税组织收入占GDP的所占比例。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压缩高能耗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科技、环保型产业,对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要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扶持。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属性,清理整顿钻民政福利、综合资源利用优惠政策空子的不符合条件的关联企业,鼓励和培育软件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和进行国产设备再投资发展的企业加速发展,以更好地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2、集中精力重点攻关,着力打造关键性主导产业,加大对规模重点企业的招商引资和培育力度
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打造工业强市的重要举措,倾全市之力培育数个具有较高知名度、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的支柱产业。要鼓励和扶持能形成终端产品和具有长产业链效应的重点税源群体。一要明确主攻产业和发展方向,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有效益的项目和企业中去;二要为产业群体的迅速壮大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对于具备一定比较优势或者已经出现产业集群趋势、有可能发展成长为支柱产业的行业,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培育扶持政策措施,提高这些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三要加速培育发展一批名牌优势大企业、大集团,从土地资源、资金、人才等资源上,倾力扶持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上规模、创品牌、上档次,逐步形成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力争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切实保证**市56家重点骨干企业和“8880”工程的96家重点培育企业,成为国税增长的主要增量源。
3、激活民间资本,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基于民营经济在我市税源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为确保我市经济继续快速前行,可行的政策选择是与苏锡进行错位竞争,在积极发展外资经济的同时,应继续大力发展我市的民营经济,积极落实非公经济36条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涵养税源,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合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规章体系、消除政策歧视、强化政府服务、加大财税扶持的政策精神,在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真正落实公平、公正、一致的国民待遇,使民营企业放开手脚、解除顾虑,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和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战略把握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引导和扶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利用外资嫁接、参与国有经济置换重组等形式,实现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集中民力,集结民资,集聚民智,最终促进民富。
4、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的税收的产业结构主要依靠工业单轮驱动,而前两年又强调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在**建设特大城市的过程中,显然仅仅以制造业立市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过多依赖制造业,会导致在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而陷入困境。因此,在目前城市“退二进三”中,利用城市中心的规模优势,在进一步提高餐饮、批零贸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增强地方综合竞争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志不久前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在谈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同志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现代社会,服务业在经济社会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对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加入WTO以后,我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促进服务领域开放,在服务业开放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业。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服务业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等。这些都为深入研究服务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发展服务业和发展工业的关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搞好宏观调控的关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供了政策支持。当前,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要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它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这些主要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包括信托投资、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业等行业。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行业规模、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监管水平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不协调。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结构不均衡,银行业居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严重滞后。
第二,金融服务各行业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外资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创新上具有绝对优势。目前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开发技术比较落后,金融产品与服务品种单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创新中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在业务开展方面,国内银行大都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发达国家跨国银行已经把业务重点放在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创新来获取利润和规避风险。
第三,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我国金融立法比较滞后,专业性法律层次较低,法规操作性较差,在实践过程中还经常存在不能严格执行的问题。监管体制方面,我国金融监管主要依靠“三会”“一行”,社会监管层次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而且监管内容大都以合规性监管为主,对预防性监管的关注不充分。
因此,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金融业作用的认识,培养金融业的服务理念和意识,使其真正成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重要产业。我国金融服务理念的培育还远远不够,金融服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工具,而忽视了其服务的本质和产业的特性。把金融服务业看作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服务领域,看作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产业,有助于加快促进金融服务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关联产业的加速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服务行业应加快自身改革,使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结构等各项指标合乎国际标准,按市场机制要求参与竞争,提高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趋势,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创业板的推出以及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要。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金融服务行业充分竞争的开展以及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都必须在既定法律框架下进行。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为此,必须改进金融监管的方式和方法,强化金融监管的内外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第四,注重金融服务内部各行业和地区的协调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较好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加快证券、保险和信托等其他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与实体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服务业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同时,要注重金融服务业在中、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大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建设力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五,大力培养金融人才,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金融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和信息化向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现代金融服务业正逐渐变成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现代金融业中基本决定着金融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因此,有必要继续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
深圳是我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它更是我国建立经济特区,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城市发展战略带动了深圳的经济繁荣。这次论坛的成功召开,我谨代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向深圳市人民政府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在这次论坛中大家广泛深入的进行研讨、交流,推动我国城市科学发展,带动城市全面进步。
(一)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市是全省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市之一。近年来全市老龄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到2005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40.6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83%,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省前列。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的特点,广大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现。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保障老年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使我市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养老服务事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存在资金不足、服务设施缺乏、受益面小、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民办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快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市老年人口特点,强化政策导向和扶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基本形成以市社会福利中心等政府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覆盖全体老年人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以每年12%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实现每万名老人拥有床位200张左右。加强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在满足集中供养需要的前提下向社会老年人开放,使其成为区域内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等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设施服务为基础,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以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手段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基本原则和扶持重点
(一)基本原则。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发展。一是多元投资。在坚持政府投资建设社会福利设施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增加全社会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二是服务大众。以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服务为发展宗旨,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三是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逐步解决老年人特别是有困难的空巢、残疾和高龄三类老人的居家养老难问题。四是政策引导。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各级政府对社会力量投资创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予以政策扶持。
(二)扶持重点。一是以扶持发展福利院、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康复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为重点,兼顾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服务等养老项目。二是对创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区分不同情况,给以相应的政策扶持。其中属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孤寡老人且没有生活来源的养老服务,应由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属生活困难高龄老人的,可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实行民办公助,由政府购买部分服务,并给予相应政策优惠;属较高收入群体的,应实行市场化经营,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三是对利用现有闲置设施改造成养老服务机构的,也给予一定政策扶持。
四、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
(一)建立民办公助财政补贴机制和实行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对新建并运营一年以上且核定床位在100张及以上、入住率在80%及以上的养老院、老年公寓和康复护理院,以及新建的临终关怀医院和对新开办运营一年以上且核定床位在100张以下、入住率在80%及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改扩建的,视财力情况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对经济困难需要政府提供帮助的空巢、残疾和高龄老人的居家养老,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其他老年人区别情况,实行不同程度的有偿服务。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二)规范和降低收费标准。各部门和单位要严格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除法律法规和中央、省两级财政与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不得另行收费。凡收费标准设置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费。
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交电话、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安装接入费,污水入网费;用水、用电、管道液化气(天然气)等价格与居民用户同价;减半收取通信费、宽带包年费、视听维护费、征地管理费、白蚁防治费;适当减免管道燃气建设费。
(三)实行税收政策优惠。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规定,对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室)和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以及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减免养老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养老机构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可报经税务部门批准,予以减免照顾。
(四)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城乡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中,按当地人口规模、老年人口数和养老需求提高的要求,将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建设纳入规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方式创办养老机构。按照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建设标准,以及交通便利、环境良好、适宜人居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服务机构。市民政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与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研究制订规划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五)土地使用政策。优先安排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实行划拨供地;应当采用出让方式供应土地的,可以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限价以协议方式出让,但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国家另有规定的,服从其规定。
(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积极关注和支持民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对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建设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
(七)放宽市场准入。放宽工商登记注册资本限制,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且不得低于3万元,其余部分应在注册之日起两年内缴足。鼓励社会民间资本以合资、控股、购买和租赁等形式参与国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经营。支持专业化连锁经营,培育、鼓励大型民营集团提供养老服务。
(八)改革和完善养老机构收费制度。除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报价格管理部门确定外,其它养老机构的服务收费,由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设施条件、服务项目和标准,自行确定收费标准。
(九)其他扶持政策。对各类养老服务单位内部所办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在申请定点时应予优先审批。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兴办的第三产业,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湖委〔2006〕4号)的政策给予支持。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按规定予以扣除。
五、切实加强管理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一)严格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行业认定工作。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申请认定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该按照建设部、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建标〔1999〕131号)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对建筑设计、消防安全、床位设置、服务设施等方面以及服务从业人员配备进行严格审核验收,并向社会进行公示,符合规定条件方可认定为社会福利机构。
(二)建立健全年检年审制度。依照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进行定期和年度检查。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执行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或享受扶持政策后改变功能设置的,停止享受社会福利机构的各种扶持政策,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对盗用社会福利机构和养老服务行业名义骗取各种扶持政策的,应中止并追回相应的减免资金和资助经费,违反法律法规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加大国办养老机构改革力度。探索国有民营、公办民营、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新的运作方式,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同时搞好内部改革,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民主管理参与制,实行按劳分配和股份分红等多种分配形式,赋予养老机构经营、用工、分配等方面的自,进一步激发活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各级政府要结合职能转变,逐步培育养老服务行业中介服务组织,赋予其参与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行业规划和资质审查、从业人员培训、评估协调、自律监督等职能,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
(五)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民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试行)》,开展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老年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发达国家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法律保障、组织扶持、经济扶持和提供技术、信息等援助。在这些国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做法比较具有代表性。
1.美国的主要做法。
一是法律上的保障,美国有专门的《小企业管理法》,并设置小企业管理局,通过直接贷款、协调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帮助,其下设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通过股票、债券等形式为新创办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国会参众两院分别设立小企业委员会,商务部设立小企业署;制定《反托拉斯法》,保护小企业免受大企业的不公正侵害;制定《灵活管制法》,使小企业免受联邦政府对企业的许多管制措施的束缚。
二是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小企业管理局通过贷款担保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小企业管理局为小企业普通商业用途贷款向放款机构(地方银行)担保,1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可担保85%;15万美元以上的贷款可担保75%;最高可对200万美元的贷款提供50%的担保。贷款的期限根据其用途而定,最长可达25年。贷款利率通常比给大企业的优惠利率高2.25―2.75%。同时,小企业管理局还为有特别需求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包括为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作为周转资金,贷款额最高可达200万美元,担保额达100万美元;出口流动资本贷款担保,最高可达贷款额的90%或100万美元;为从事及准备从事国际贸易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用于流动资金或设备购置,担保金额最高可达125万美元;还有能源保护贷款担保和控制污染贷款担保等。
三是提供中介服务。小企业管理局组织以退休人员为主的科技咨询人员面向小企业开展咨询与培训,同时还通过商会、贸易协会、大专院校和成人教育小组等机构向小企业提供技术、营销及决策等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此外,还在全国各地组建了近1000个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性的帮助。
四是政府采购。《小企业法》规定政府采购的23%要给小企业,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内专门设立一个小企业采购代表处,负责协调联邦调查局向小企业采购商品和服务。
2.日本的主要做法。
一是金融支持。日本全国有三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即: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和商工组中央金融公库,它们专门向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侧重为中型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成立50年来已发展成为集融资、贷款的证券化、信用保险、调查研究、咨询及经营指导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国民生活金融公库由政府全额出资,主要针对小规模企业(大多为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安全保障。商工组中央金库相当于“中小企业银行”,由政府、中小企业团体联合出资,资本金5172亿日元(政府占78.4%)。
二是融资担保。日本主要依靠信用保证协会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担保,该协会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信用保证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确保其有效运作和收支平衡,政府出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进行保险。当保证业务实际代偿后保险公库向信用保证协会支付代偿额的70%,信用保证协会承担30%的损失,信用保证协会的实际损失由政府预算拨款。
三是创新支持。设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企业挑战支援工程”,从技术开发到开拓销路给予一条龙支持;“JAPAN品牌培育支援工程”,支持提升具有地区特征的品牌形象,开拓海外市场;向掌握技术诀窍但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奋斗基金”;利用大企业退休人员对中小企业实施人才培训计划。
四是税收优惠。主要有降低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率,对中小企业法人债务准备金和固定资产税进行特别处理,制定促进创业和技术高度化的税收政策。此外,还在消费税、取得不动产、继承事业、促进研究开发、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废物利用等很多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以税收优惠。
3.德国的主要做法。
一是设立专门政府机构,德国联邦政府经济部、财政部、科技部都下设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机构;各州政府、德国工业协会、工商会也都设有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促进部门;一些指定银行(如复兴银行和清算银行)也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召集研讨会、信息交流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国内外市场信息咨询并提供补贴。
二是健全中介组织,德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十分完善,除了法律事务、评估、会计、审计、公证、招标、人才市场等传统中介机构外,还有一些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如运作政府创新基金的投资银行、技术创新促进中心、贸易促进会等,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协会和同行组织(手工业同业公会)也在中小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是完善法律制度,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以及由相关公法和民商法构成的法治系统相当完备。尽管在联邦层次上德国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法律,但在相关法律中,涉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比较健全,而且绝大部分州都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这些法令主要调节企业在社会福利、劳资合同、税收、竞争等领域的活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财政金融支持。财政方面主要是资助中小企业参加各种展览活动,资助有关咨询和信息活动,培训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资助中小企业中标的政府采购项目,为中小企业的创立阶段和再投资的贷款提供担保,等等。执行金融扶持措施的机构主要由联邦复兴信贷银行、清算银行、德国工商总会、德国手工业总会,以及往来银行、担保银行等完成。主要特点是在贷款和担保之间形成相互配合、协调促进的保障机制。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国有中小企业1043万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占GDP的55.6% ,提供的出口额占全国的62.3%以上;缴税收入占46.2% ,并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在政策、措施、环境等多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和促进力度。
1.加大中小企业改革调整的力度。
首先,要继续推进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置换股权、租赁承包、拍卖变现等多种方式,促使一批国有、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转让国有股权,降低国有资本比重。对已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企业,鼓励企业经营者持大股、业务骨干多持股,促进股权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引导中小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组织形式,建立规范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引导粗放型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型。
其次,要推进中小企业集约化经营。把中小企业改革与行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盘活存量资产为突破口,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资产重组,推动中小企业的国有资本向其他优势行业、企业参资入股。对一些优势骨干企业,鼓励其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整合等形式,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对扭亏无望、没有市场前景的劣势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破等方式,促其尽快退出市场。
第三,要推进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一方面,通过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革,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经营份额。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大学毕业生、国有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开办非公有制小企业。
2.通过扩大开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吸引国外投资共同发展,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支持弱、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强中小企业与外资龙头企业的合资合作,提高产业聚集度、延长产业链条,也是整体提高地区或行业利用外资质量和规模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国际资本转移的特点看,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已逐渐成为投资者区域选择的首要因素。要充分利用加工配套的契机吸引外资,搞技术转让、人才培训、兼并收购,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对中小企业进行嫁接改造调整。各级政府应在财税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研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外资龙头企业的配套系统;搭建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沟通上下游的企业,在网上公布中小企业的信息,便于跨国公司检索;引进风险投资,提供信贷支持,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本地孵化创造条件;通过组织展览会、推介会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沟通和交流。
3.完善促进体系,改善政策环境。
一是要理顺管理体制。要建立起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二是提供财政支持。各级政府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行业的情况,根据经济发展的全局需要,制定不同时期的具体政策。比如:划拨专用款项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直接出资兴建职业教育院校,或对此类院校进行补贴,以满足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等等。财政补贴措施的施行必须加强对相关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管和考核,否则不仅会造成资金浪费,而且会打击其他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扩大授信额度,开发新的信贷服务项目。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行业管理,制定出台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则,积极发展专业特点突出的贷款担保机构,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四是要健全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引导其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市场营销、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法律咨询等服务。
4.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不仅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当务之急。政府应通过技改贴息等政策,推进中小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清洁燃烧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应推进中小企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专门的技术服务机构,整合不同行业、领域的各种科技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有偿流动。组织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搭建产学研平台,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
5.大力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95-02
1 引 言
这次的增值税改革是20世纪初税制改革的延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1992年进行了税收制度的全面优化,大幅提高增值税的地位,形成营增共存的局面。以增值税为主,营业税辅之,让市场的运行机制在有效可控的政策下平稳运行。此次的改革以上海为先导,主要是由于原有的税收制度存在重复征税、分配不均等问题,使企业的税负加大,政府的职能不能得到经济的保障。
2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改革取得的成效
2.1 实现优化税制目标
增值税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可以转嫁给他人,但营业税却没有这种优势,对于企业来说,流转税可以增加其盈利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营改增”不仅简化了我国原有的税收制度,而且使流转税的抵扣环环相接,减少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费用,给企业更大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在营增并行的情况下,经常会造成二次征税这种不公允的现象,抑制了行业的创新动力,阻碍企业自身的结构调整,整个市场经济难以自由流畅的运行和发展。
2.2 体现结构性减税效果
从目前上海地区试行的数据统计来看,2012年上半年共有12.5万家企业进行了“营改增”,缴纳增值税105亿元,比上一纳税年度降低了近10%。一般纳税人的税款占到92%,纳税额比去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其他的纳税者缴纳税款近8%,减负达到40个百分点。上述数据,可以证明这次的改革确实达到了为企业减负的目的,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效应更为显著。
2.3 推动试点行业发展
2012年以来,上海新增1.5万户“营改增”的纳税企业,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企业上缴的税负下降了40多亿元,实现了税收制度的成功转型。这些试点企业将税制改革后的结余创收投资于技术的改造、产品研发、服务创新等方面,开辟服务业发展的新里程。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也更具有竞争优势,为它们提供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缩短资金流转成本。
2.4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我国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产业的升级换代,“营改增”的举措能否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增值税环环相接的特性也使产业链从生产—销售—消费紧密相连,分工合理,减少产能。从2012年试行的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小规模纳税人在此项改革中获利较多,说明“营改增”为小企业生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社会公平的市场氛围。
3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存在的问题
3.1 税率档次设计较多
增值税的计税方式一般大体分为两类,小规模纳税人征收3%,一般纳税人征收17%。在一般纳税人中除了国家大力扶植的高新技术以及一些部分公共服务业的税率在17%以下,其他的都按17%缴纳增值税,另外对于国税局规定的部分产业实行零税收政策,其目的也是保护这些产业的发展。这种按照具体情况锁定的税负固然能够维系市场的公平,但是如果增值税的倾向形成太过严重产业保护,会起到破坏市场平衡的局面,使税收链断裂。
3.2 不利于消除重复征税
这次的改革试点选在上海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上海的经济实力雄厚,每一项改革的初期总要付出额外的成本,保证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当然财政的负担必不可减。但这并不能适用于全国,毕竟我国东部的发展水平和其他地区存在着差异。我国的税收政策中试图用降低一些必需品的税率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一切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税制的弊端。
3.3 未考虑现代服务业特点
增值税刚开始适用于第二产业,因此要将其生搬硬套到第三产业,不考虑两种产业的区别和联系,这样的试行难见成效。所以在“营改增”的阶段要根据服务业自身发展的模式来调整现行的税收制度,使其在市场上释放活力。此次试点只在东南沿海的几个城市进行,改革方案也是根据这几个省份的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但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大,增值税改革的前景会受到各种阻碍。
4 推进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政策建议
4.1 优化税率结构,保持较低税率
不久前对上海的试行运输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前平均税负为1.9%,而改革后税负不减反增,上涨3.3%。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增值税的抵扣较难,比如承运人在异地行驶时加油,一般这些加油站都无法提供专用发票。企业的税负无法通过流转税的方式就行转嫁,成本就会上升。而且增值税存在着许多特殊的情况,影响企业的税率,企业需要聘用专业的核算人才计算应交税费,要购入专门的机械设备打印专用发票,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性能。
4.2 降低一般纳税人的标准
从增值税的税率来看,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起到了保护作用。如何认定一般纳税人对增值税改革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将标准定的偏离应有的水平会造成全国收入水平分配不均的现象。试点中将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定在营业收入为五百万元以上,这比原来的标准线提高了近10倍。所以应尽量降低这一限额,以符合改革循序渐进的过程。
4.3 扩大试点范围与试点行业
现行的增值税改革只局限于部分地区,因此改革不能局限于试点地区的进项税抵扣,对于非试点地区的企业也要实行增值税准抵的政策,促进地区平衡发展。这也是我国目前改革的战略由点到线到面,从试行点的企业开始,其后将与实行点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也纳入税改的对象,最后将推行到更大的范围。为改革的进程一步一步地做铺垫,使其平稳经历过渡阶段。
4.4 对特殊现代服务行业免税
增值税实行多层次的税率制,不过这样的税率制定应以行业的盈利能力为基础,为企业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对于公益性的行业,公共服务所提供的应税服务,应实行零税率政策。需要注意的是零税率政策只是在提供服务时不用纳税,而购入商品服务时还是需要按照现行的税率进行纳税申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购入时缴纳的税额成为该企业的成本,企业同样可以通过销售转移出去。这样不仅保持流转税率的畅通性,而且可以保护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其他脆弱行业的生存空间。
5 结 论
“营改增”的改革不仅与国际接轨,而且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扶植我国服务业快速走向国际化。但是改革的脚步不能过于急躁,尤其这次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在下大力度调整的基础上也要兼顾平衡发展的需求,防止地区差异的扩大,改革中也要给企业足够的时间调整资金运营、发展战略等,避免突击性的政策导向带来的弊端。参考文献:
[1]陆丽萍.“营改增”政策试点的市场初步评估[J].科学发展,2012(5):28-32.
[2]成寿萍.刍议交运企业“营改增”后的财务管理[J].新会计,2012(6):66-67,62.
微型企业(以下简称微企)是指雇员人数在20人以下、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依法登记注册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法人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作为最贴近寻常百姓的市场“细胞”,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7月4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首次在市场主体中新增了微型企业。这标志着微型企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此番“新标准”出台,微小型企业界定清晰之后,小型和微型企业将成为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
2 政府对微企创业者帮扶政策多。
①国务院:九大政策支持微小企业发展――
2011年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金融方面六项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一、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三、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四、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五、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六、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财税方面确定三项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一、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二、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全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保险收入按减3%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三、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更多运用间接方式扶持小型微型企业。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
②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鼓励微企创业帮扶政策――
重庆:重庆市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对包括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等九类人创办微型企业进行扶持,市财政每年安排微型企业发展资金3亿元,5年累计15亿元。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持开展“微型创业新秀”评选活动。活动不仅引入了风险投资公司、开业指导专家全程跟踪,还增加了官方网站、微博和视频专区等平台实时活动信息,并在评选活动结束后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创业新秀解决融资难、指导难、招人难等创业难题。
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每年新增10%以上的信贷规模用于扶持微型企业。5年内,将安排400亿元支持微企上规模培育。另外,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向包括微企在内的小企业发放贷款。鼓励全民自主创业,在“给钱”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和创业辅导等服务。
成都:成都市出台《关于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将全市67万个体工商户列入微型企业予以扶持,并明确从2011年起,市财政将每年新增5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微型企业发展。
北京: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与中国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签下合作协议。此次工商联与民生银行战略协议中,特别将微型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方案列为重点之
;商会或协会作为虚拟商圈,为旗下的会员或企业进行批量贷款。
大连:大连市团市委与市农信社合作,联合推出大连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市农信社将授信团市委3亿元用于开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青年创业企业小额贷款利率在大连市农村信用联合社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基础上适当下浮。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农村地区青年创业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
广西:凡具有本自治区户籍(含集体户口),并在拟创办的微型企业所在地居住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
“农转非”人员、库区移民、被征地拆迁户、残疾人、城乡退役军人八类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下发后注册登记、并符合规定要求的新办企业,将获得政府的直接资金补助,并可以享受多项优惠政策,即资金补助、税收奖励、培训补助、融资担保扶持、贷款贴息、减免行政规费等。
贵阳:为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茁壮成长,由贵阳国家高新区出资70%,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出资30%,共同组建了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贵阳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并发起设立贵阳高新创业投资基金,搭建中小企业成长“温床”。
贵阳国家高新区还将于近期打造以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为基础的金融超市综合服务平台,为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债权加股权融资方案,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 微型企业创业获得扶持政策手续简便。
投资者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政策需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创业申请。申请人首先应向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交微企创业申请书等相关材料,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对是否具有本市户籍和是否属于“九类人群”进行审查。通过审查后,再由工商所对申请人是否具有创业能力和有无在办企业进行审查。
创业培训。工商所审查通过后,将相关资料报送微企办,由微企办组织对申诘人进行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申请人应通过创业培训并制作创业投资计划书。
创业审核。由微企办审核人员对申请人的创业投资计划书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意见提交相关上级部门组成的审核小组进行集中会审。审核小组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还将审定财政资金补助比例。
注册登记。申请人通过创业审核,且投资资金到位后,由微企办向财政部门申请资金补助。资金补助到位后,企业就可以完成注册登记,享受税收和融资担保等相关扶持政策。
方向篇:适合微型企业创业者的行业
电子商务
行业状况:过去的一年,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超过1万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逾5万亿元。行业整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前景诱人。
推荐理由:
①市场需求大。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我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将会步入全新阶段,每年交易额有望首度突破10000亿元,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
②风险投资关注度高。高速发展、高成交额吸引不少风险投资机构关注电子商务,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已经将电子商务视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后第三大WEB2.0“金矿”。
零售服务业
市场前景:2011年1~9月,全国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前9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逾13万亿元,同比增长17‰
随着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
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在不断完善,未来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将逐步得到释放,这将为零售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司。
推荐的理由:
①增长空、司大。商务部公布《“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网络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以上。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近3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为3500亿元左右,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35.4万亿元,如网络零售额占到其中9%以上,将意味着3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②投资渠道多。创业者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投资项目,如夫妻百货店、社区便利店或服装店等。
③前景好。行业处于成长期。从行业周期来看,我国零售行业还处于成长期,并且我国零售行业产业集中度目前仍旧偏低,因此其外延、内生增长的空间仍旧很大。
餐饮业
行业状况:餐饮业仍是被看好的大众化创业行业。据权威部门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餐饮业的零售总额达到9579亿元,同比增长16.2‰上半年餐饮业的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16‰
推荐理由:
①餐饮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永续产业。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餐饮总是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②餐饮由于行业特性,在正确选址的前提下,如果能巧妙吸引顾客,同时做出特色,培养出忠诚的顾客,就能持续实现盈利。
③专家分析,现阶段最具赚钱潜力的餐饮项目,当属早餐店、休闲饮品店和中式特色小吃店。
孕婴产品市场
行业状况:据有关调查数据,目前中国每年的新生婴儿人数约为1600万,其中城市新生儿人数约350万;全国0~6岁婴幼儿人数约为1.1亿,其中城市幼儿约为2100万。按城市每个婴幼儿平均每年消费5000元计算,仅城市婴幼儿产品的市场容量就达到1050亿元。如果再加上城市婴幼儿母亲和农村母婴的消费,母婴市场的容量将无法估量。
推荐理由:
①市场前景好。据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母婴产品消费大国,预计2011~2028年,母婴产品总销售额会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幅,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
②投资渠道多。孕婴产品生产、加工,孕婴专卖店、孕婴商品网店等。
汽车后续市场
行业状况:汽车售后服务是指汽车销售形成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汽车后续市场是汽车从售出到报废的过程中,围绕汽车售后使用环节中各种后继需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500万辆,其中私家车突破1800万辆,最近4年内的新车占60‰一般情况下,汽车售后服务在车辆使用4~9年的市场是最大的。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相对的前市场比较,比例大约是7:3,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一倍以上。现在,这个市场规模每年超过3000亿元。
推荐理由:
①汽车“三分修,七分养”,在国内,全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已占汽车总量的1/3以上。汽车养护业作为我国
种新兴行业发展势头日渐迅猛,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②专家预测,在未来20年汽车产业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将
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虽然整车销售利润将呈现下滑趋势,但与汽车相关的售后服务市场将呈现上升势头。
教育培训
行业状况:据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教育已经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据估计,全国居民教育消费额每年约2500亿元。英语培训、婴幼儿教育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培训产业的三大支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大学毕业生失业情况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上班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加入到在职教育中,周末培训班、夜校“充电班”等成人教育行业正日益壮大。
推荐理由:教育培训业市场巨大,投资门槛平均10万元,较适合开在办公商务区等商圈。师资是教育培训制胜的关键,只要打出了口碑,生意就会源源不绝。
美容健身业
行业状况:美容业正成为中国继房地产、汽车、旅游和电子通讯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据行业协会统计,中国目前美容行业市场每年约3000亿元,美容经济平均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递长率远远超过GDP的增长率。
推荐理由:高额的利润、庞大的市场,每年都有难以计数的美容新产品、高科技护理仪器和高科技瘦身设备等问世,为美容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一般来说,目前
家较规范的瘦身美容院投资成本30~50万元,正常运营后一年半内可收回投资。
老年用品和服务行业
行业状况: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亿,占总人口的11%。
我国老年用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为每年6000亿元,但目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老龄产业商机无限。
推荐理由: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45%的人还在就业;而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老年消费市场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巨大市场。
目前我国的老年用品和服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涉及养老机构、医疗保健产品、旅游和房地产等领域,在各方面的专项产品及服务都还亟待开发。
服装业
市场前景:服装与纺织是每年为中国提供9%以上GDP和25%以上外汇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1/5。据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上半年,在内需市场拉动下,纺织工业内销实现稳定快速增长,1~5月规模以上企业内销产值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个百分点。
推荐理由:
①从个人投资创业的角度而言,在服饰行业创业途径多。一是可以办服饰加工厂或工作室,进行服装加工。二是可以做服装的市场销售,批发或零售皆可。
②对于资金少的创业者而言,开家服装零售店以完成原始资金的积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有一定资金量的创业者,可以开销售小公司做服装生产商的销售,或进入服装批发市场。
家装行业
行业状况:中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市场巨大,据测算,全国人均收入每增长1元,将拉动1.48亿元建筑装饰需求;房屋竣工价值每增加1亿元,将拉动0.92亿元建筑装饰需求。未来的15年间中国需要新建住宅204.71亿平方米。预计2012年,家居装饰业将实现年总产值21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1%。与之相对应的家居相关产品产值更为庞大,预计将接近32000亿元。
推荐理由:
①投资范围广。
②入行门槛低。
③前期投资可大可小。
模式篇:胜算较大的几种创业模式
内部承包法
创业难度:
可借鉴度:
模式解读:内部创业可以获得母公司许多方面(如产品、资金和人力)的支援,风险较低。
案例:张勇是大国企的机械师,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是他最大的梦想,但基于手中没钱,一直没能如愿。去年他所在的公司改革,计划将公司的机械维修业务外包。张勇当即写了一份承包计划书交给公司,经过竞争,以每年200万元的标价拿下了这项业务。他成立了自己的机械公司,第一年就赚了30万元。
提醒:内部创业大多是合伙创业的模式,因此,在创业之前,必须慎选合伙人,同时要事先言明各项合伙的条件,如股权、分红、事务分配等各方面都要清楚确定。如果母公司参与子公司的部分经营,也要将这方面的条件与权益清楚地制定在合伙协议书中。
兼职创业
创业难度:
可借鉴度:
模式解读:兼职创业既不影响本职收入,又找了一个赚外快的机会,是许多上班族创业选择的创业方式。
案例:王小平是一家职业学院的培训师,业余时间在网上开了一家教辅书店。由于自己对培训行业比较了解,经营的图书都比较实用,生意很快走上正轨。2011年初,王小平辞职当起了全职老板,书店从网店延伸到两家实体书店。
提醒:兼职者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衡量孰重孰轻,摆正兼职和正职两者的位置。
成功的兼职者要取得主业老板和同事的认可与帮助,要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工作计划及时间规划,并要让他们明白,你有能力在更短的时间内,比别人完成更多的工作。
兼职意味着比平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平时承受更大的压力。因此,建议最好在兼职之前,好好斟酌一下,为自己做个职业规划,根据这个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兼职。
争取经销权
创业难度:
可借鉴度:
模式解读: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可分为内销和外销,而这种经销权或权可以靠争取得来。例如创业者熟悉全国市场现状,可以争取国内某品牌时装的经销权,将该高级时装销售至全国市场。
对于创业者来说,通过争取经销权将品牌的力量为我所用并非不可设想。商业嗅觉敏锐而又厌倦筚路蓝缕的赚钱之道者,不妨迅速筹资出手。
提醒:经销商和制造商相互制衡,经销商最好的出路,就是将经营方向从“渠道运营”向“服务运营”转变。
“二道贩子”转型后的核心产品再也不只是换了空间的有形产品,更多的是建立在有形产品之上的“改良服务”。优秀经销商将利用自身与用户、终端及当地社会资源“亲密接触”的优势,以“服务提供商”的身份连接着厂家和用户,通过对服务型产品的研发、推广,获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块最具有增值可能的业务群。
特许经营
创业难度:
可借鉴度:
模式解读:特许经营是特许人将自己的商标、商号、产品、专利、技术秘密、配方和经营管理模式等无形资产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人(受许人)使用,按照特许人统一的经营模式从事经营活动,并向被特许人收取费用的经营形式。
近年来,特许经营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受欢迎程度一直上升。对小本加盟者而言,这是风险低而又容易管理的生意。有调查资料显示,在相同的经营领域,个人创业成功率低于20%,而加盟创业的成功率则高达80~90%。特许经营之所以受到创业者的欢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模仿和复制一个成功的程序。
提醒:
①加盟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许经营品牌来做;
②凡事要亲力亲为,全心投入,要谨记“力不到,不为财”;
③选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小心挑选,千万不能因急于开业而妄下决定;
④要有一套有效的、可复制的工作程序和经营模式;
⑤在不同地区、不同店铺经理的管理下,这一程序是否能够被严格执行;
⑥产品或经营方式是否能得到消费市场的认可与支持;
⑦加盟商本身是否拥有特许经营所必需的专业人员;
⑧签订特许经营权合同切勿草率。
在家创业
创业难度:
可借鉴度:
模式解读:在家创业,准确地说是独立工作,即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人,不向任何雇主做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人。比较准确的定义:独立工作是脑力劳动者(作家、编辑、会计等)或服务提供者,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自己找工作做,经常但不是一律在家里工作。有史以来,以家庭为基础的企业,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大型的企业都是从“在家创业”开始起步的。今天有非常多的人,包括各种年龄层次,也都希望凭借在家创业先积累下资金和经验。
提醒: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家创业。在家创业之所以普及全国因其好处多,譬如时间能自由安排,既能赚钱又能顾家庭。但作为SOHO一族也有很多规则需要遵守,才能成功。
贴士:
①租一个邮政信箱或一个公司地址,为公司建立一个商业形象,因为家居地址会令客户感到不专业。
②与客户会面应尽量安排在对方的办公室或租借一个正式的会议室保持你的专业形象。
③多参加商会或一些专业协会扩展人际关系网络。
④小心保存一切单据及往来文件,包括出门公干、交际应酬的支出单据。
⑤对自己要求严格,要有自制能力及有自发性并要像上班一般自律。
兴趣创业
创业难度:
可借鉴度: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36-01
三产即第三产业,就是从第一次、第二次产业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提供劳务的)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第三(次)产业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如储运业、通信业、餐饮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从2005年进入三产行业检查管理,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本辖区内餐钦、娱乐、洗浴、宾馆、美容美发、洗车等10多个三产服务行业,在区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其数量由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它们在解决就业,丰富群众生活和繁荣区域经济方面是最大的“功臣”,但由于许多服务业选址不当,设施简陋,缺乏配套的环保净化设施,经营过程中产出的废水,垃圾,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环境以及周围居住的人们,同时更加影响人们的健康,渐渐地,我也开始关注和思考这方面问题,如何才能让如日中天的三产行业和人类终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呢?该文将进行分析和思考。
1 三产行业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
一是“三产”行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为方便三产业主经营,出于经济利益和市场前景考虑,往往没有环保方面的投资,或者因为环保投资成本比较高,业主经常会摒弃这方面的投资。他们喜欢把经营地点选在居民住宅和繁荣闹市,在开张营业前大多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和审批。由于选址欠妥,造成居民居住质量下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活。
二是三产行业建筑缺乏整体规划。环保法律明令禁止在居民区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恶臭、油烟、烟尘、异味等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经营项目。但我辖区很多建筑采用的是楼下店面,楼上住宅,小区商业用房功能不分,因此不能做到三产行业与居民适当分离,在建设时开发商也没有考虑给店面预留专用排烟管道,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是污染治理技术和市场供求良莠不齐。现有的污染净化装置一次性投入较高,日常维护工作量大,市场治理技术还不够成熟。例如,一个餐饮行业油烟净化器,加上配套的管道,风机等,一个小规模的饭店治理污染要投入万元左右,大的要投入十几万,日常运营花费也是很大负担。况且,对于已经投资使用污染净化装置的业主来说,装置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些都是限制油烟净化器的推广应用的根本原因。
四是彻底整治三产存在社会难点。部分三产业主,特别是无证照经营户属社会弱势群体,如果简单的予以强制治理,可能导致三产业主关闭店面,必定会导致很大的矛盾,产生很大的问题,从而难以治理。
2 目前能够采用的最有效管理
针对我区目前三产服务业污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处罚,禁止和限制并不是上策,单靠某一部门是很难处理的,必须以民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结合点下手。
(1)政府规划布局,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如:在实施旧城改造和开发时,政府要全盘考虑,把商铺与住宅适度分离,配置合理的生活网点,尽量避免三产服务集中经营区,高标准进行环保治理,实现污染达标排放,这既能解决污染扰民问题,又可促进就业和满足百姓需要。
(2)改进审批程序,保障环保工作顺利进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联合审批,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决策、规划、审批等各个领域,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关。凡不符合个开业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推行三产服务业公示制度,避免经营者盲目租房投资。实行三产服务业审批公告制度,在充分听取公告周围群众的意见后再审批。
(3)加强联合监管,提高环保工作管理水平。逐步从环保监管,城管执法或工商执法等单方面的管理模式向职能部门配合的多单位监管过渡,建立社会综合治理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三产行业进行定期联合执法,要加强打击力度,提高城市三产行业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
(4)增强公众对话,确保群众热心参与监督。在区政府、区环保局办公室、各个片区管理中队,在业主与公众之间达成统一,通过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研讨等方式形成共识。也可以有志愿者和环保监督的小队伍,通过向居民和三产业主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环保意识,从自已做起,做到爱护、保护环境。还可向群众公布环保监督热线电话,让群众有问题可以有倾诉的对象,有监督的权利,有主人翁意识。
3 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与时俱进和谐发展
第三产业更是我区主导产业,深入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经常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为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找准方向与时俱进,为我区的环境工作的和谐发展呢?我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政府调控,引导发展
政府向人们大力宣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引导人们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促使环境保护工作走出过去政府与企业互为矛盾的对立模式,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融合,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把环保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政策中,制定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引领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和水平迈进,创出我区三产行业的品牌。
3.2 发挥主导,实施管理
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进行消费,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要求经营者将环境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在管理上树立环保的价值观,严格控制能源使用和产品生产这两个重点环节,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二是在经营服务中要引导环保消费。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消费,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让环保服务展现出高层次的服务气氛和标准。
总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给环保局下的一项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如何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让我们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和谐运城而共同努力奋斗!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8/09―0089―05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江苏经济转型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论与国内外先进省、市相比,还是与自身发展要求相比,都还存在明显差距。根据江苏的特点和实际,顺应社会大生产分工专业化的要求,应从增强“环境力”、“竞争力”、“吸纳力”、“辐射力”入手,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一、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增强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力”
环境就是生产力。和谐、顺畅的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同样要有一个符合这一发展需求的良好环境。为此,要努力通过优化环境,增强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力”,保障和促进江苏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针对江苏部分服务业行业重复纳税、部分生产要素价格高于工业、财政投入仍显不足等现实问题,着重从财税、信贷、价格和土地等方面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1,加大财税政策扶持
要进一步依法减轻服务业企业的税费负担,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和列入国家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的服务业行业实行财税优惠,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继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继续增加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支持服务业载体建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完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全市服务业发展实际,进一步调整和明确资金投放重点。督促各区县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不断扩大资金规模。
2,拓宽投融资渠道
近几年,江苏一直较重视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要积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充分发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要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
3,完善价格政策
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解决服务业企业在使用水、电、气和土地等方面的不合理价格问题,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地基本同价。同时要对现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进行疏理,进一步做好政策的衔接、界定和落实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及时纠正各类问题,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4,加大用地支持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生产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
5,进一步改善软环境
要强化政府的高效管理,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系统,尽快形成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健全的法治环境、良好的诚信环境、透明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着力解决现代服务业高级人才缺乏的问题,培养一批一流的管理人才和高端的技术人才,推进江苏现代服务业向高层次发展。要加强服务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倡导从业人员敬业乐业精神。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组织领导,积极组织协调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各方面问题。
二、突出生产业的战略地位,
增强江苏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生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对于我们更好地抓住未来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生产业成为市场资源强大的“调配器”,能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并提高整体经济绩效。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业的支撑。制造业对服务业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
因此,江苏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业。首先,要看到生产业的高利润特点。20世纪80年达国家生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是10%,而消费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4%。其次,生产可以培养出真正的服务意识,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也培养出好的服务素质和服务体系,这能为江苏建设服务型省份和做好“四个服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江苏具有发展生产业的资源禀赋。江苏在金融、教育、文化、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许多领域,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才优势是生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江苏是我国高等学府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还有许多高水准的研究机构,每年培育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江苏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对生产业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1,江苏发展生产业面临着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对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有明确的支持政策。二是江苏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升级的基本趋势就是:第三产业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同时第三产业中生产业的比例不断增加。江苏产业发展高端化趋势明显,在奥
运经济、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功能区带动下,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快速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内在动力明显增强。三是江苏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生产业的发展。生产业是一个辐射性很强的产业,它可以辐射全国,只要有制造业的地方就需要生产业。江苏作为全国较发达省份,在此方面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
2,江苏发展生产业的重点措施
一是充分认识生产业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深入研究生产业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制造业对于生产业需求的状况,制定系统、详细的生产业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二是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增强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争取建成以货币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全面开放、监管有力、交易便利、竞争有序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创造条件,完善环境,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江苏,大力发展江苏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发挥金融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鼓励支持江苏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扩大区域金融交流与合作。
三是完善生产业的业态,大力发展各种新型的生产业。要大力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推动广告业发展。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
四是面向长三角的制造业来发展生产业。生产业是不能孤立进行的,它应当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面向长三角的制造业,江苏的生产业就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江苏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对接长三角其他区域制造业的生产需求,并把它作为一个崭新的重要课题,进行认真研究。
五是培育形成一批生产服务业示范项目。重点项目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江苏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为生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培育形成一批生产服务业示范项目要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体现战略性、导向性和效益性。要突出重点企业品牌扩张,以苏宁、苏果、苏农等大企业集团发展品牌连锁,实施品牌扩张为示范,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一批品牌扩张项目,以项目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
增强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吸纳力”
现代服务业的经营活动正日益国际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正加快步伐,已经扩展到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后勤保障、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江苏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引进跨国服务机构及其伴随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
有专家指出,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像制造业那样给中国大城市留出空间,这也成为江苏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而明显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如果从区位理论出发,会看到江苏融入现代服务业国际化进程还是有机会的。这是因为:经典的区位理论认为产业分布分别具有市场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前者是对更大的市场空间的追求,使产业布局呈现接近市场地区的趋向;后者是对质量保障前提下廉价劳动力的追求,使产业呈现接近劳动力供给地区的趋向。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普遍形式中,除了“境外消费”以外,“跨境服务”、“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都具有追求外部市场的共同特征,江苏作为中国这个最大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三种形式(离岸业务、直接投资和外包)除了同样具有追求外部市场的特征之外,还显现出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亲近。如果把低成本劳动力与较高的劳动力素质相联系,我们可以认为,江苏的“人力资源”是又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因素。
1,江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江苏在市场区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国际服务业向中国的转移必然是一个地理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地理障碍的时间过程。由于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生产力大都来自海上的传播,沿海地区总是率先获得外部推动。就像“对外开放”强化了三大地带格局一样,东部沿海地区必然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过程中占尽天时和地利。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对服务业需求最旺盛的地区,江苏拥有这个地区内具有相当经济辐射能力的多个大城市,外部服务业进入长江三角洲肯定要在很大程度上选择江苏。二是在人力资源的区位格局上江苏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江苏最大的优势是科技实力和科技潜能。江苏是国内重要的教育基地,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如果说,在经济匮乏时期,经济增长以数量扩张为主还显现不出江苏的优势;那么,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内众多传统产业国内市场已近饱和,出口产品又多为科技含量低的初级产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所以经过经济增长以数量扩张为主之后,江苏发挥科技优势的时候已经来临。
2,江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对策
一是把握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向。当前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向是:(1)现代服务业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2)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增长的主力;(3)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融合促进制造业逐步服务化;(4)跨国公司通过系统整合实现规模扩张和提高竞争力;(5)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鉴于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向,江苏应该在动态把握全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的基础之上,做好项目储备,研究应对策略,抢占竞争先机,主动应对挑战,主动为国内外高端服务业企业进入江苏创造发展条件,以更加和谐开放的环境,吸引包括企业总部、地区中心、外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大企业、商贸中心、研发中心,对成长性好的软件及创意企业,要创造优良条件,吸引其进入江苏的各个城市。
二是拓展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发展空间。江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发展空间包括传统优势行业和新兴行业两大领域:传统优势行业领域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的行业领域主要包括专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等。
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增强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力”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
形态,是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应重点考虑:
1,加强集聚区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相衔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规划部门要以集聚区的规划、细化为新的契机,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把详细规划、区域规划、专业规划进一步深化。
(1)树立服务业集聚区品牌和特色,形成错位发展之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有特色,要体现各个地方的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从全省发展生产服务业的大局出发,依托制造业产业基础,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主业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一批集聚区品牌,成为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2)完善服务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正确处理服务业集聚区和工业开发区、周边制造业企业的融合,积极发展金融、会计、审计、会展、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人区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资源集中、服务共享、规模经济的服务业发展载体。
2,创新服务业集聚区体制机制
借鉴工业开发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结合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推动集聚区创新体制机制。按照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原则,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充分运用财税等政策杠杆,鼓励支持各类创业投资风险基金投资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中介机构和服务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招商引资新机制。
3,大力培育企业总部经济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突破城市发展制造业的资源约束,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升级,有利于增强国际化水平和品牌竞争力,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心城市转型的必然趋势,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发展总部经济意义重大且尤其紧迫。江苏的省会城市南京的总部经济能力居全国城市第五位,总部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推动区域结构升级的动力引擎。南京市鼓楼区近几年不断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不断优化城区环境,各类企业总部加快在鼓楼的聚集。目前,鼓楼区汇集了以西门子、朗讯、松下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及知名企业分支机构40余家,企业总部实现税收14.76亿元,占区域税收的42.8%。南京市建邺区依托河西新城建设,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规格打造“总部经济”品牌的战略。目前河西新城商务区初具规模,已有中金投资、中钢江苏分公司等150多家企业总部入驻,嘉业国际城、中泰大厦等多座标志性建筑将为各类企业总部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今后,江苏其它城市也要像南京一样,进一步通过大力培育企业总部经济来强化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要打造江苏总部经济品牌,当前要重点做好规划、引进和服务工作:
世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服务外包产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据分析,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不过,总体看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当前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应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大力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增长迅猛
2009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全年收入接近2000亿。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整体市场规模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40亿美元。随着政策推进力度加大,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在岸市场将进一步释放,差异化发展得到重视,产业并购整合加快,行业标准将日趋统一;同时随着行业细分和价值提升,发包范围也将不断拓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研究,我国正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产业现状,同时有条件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
(二)在岸服务外包需求潜力巨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较高阶段,各级政府和国内企业对服务外包的潜在需求逐步释放,必将为我国服务外包的长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各级政府将成为重要的服务发包主体。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加快推进和电子政务加速普及,政府将成为服务外包支出的重要推动力。国内企业的服务外包需求趋于旺盛。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国内发展阶段提升和《劳动法》等政策出台,我国制造类企业面临经营成本提高、环境压力加大等新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多采取服务外包可有效降低综合成本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明显。
一是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我国拥有世界级的电信基础设施,可实现99.98%的网络连接率。二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400万,我国劳动力成本仅为印度的 70%,美国的 1/8。三是是有大量已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是印度的10倍;有200多家各行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四是具有制造业基础与研发优势:我国是无可争议的“全球制造中心”,在许多行业均居世界第一位。
(四)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
目前,国家商务部等已在宏观环境、行业发展,区域促进等方面提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有关地方政府也已或即将出台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如鼓励跨国公司把具有一定规模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国等,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在日益完善。国务院批准北京等21个城市为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21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把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体制机制上仍有不足,中高端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一是生产业普遍较为落后,缺乏专业化的中高端服务供应商,承接服务转移能力非常薄弱。进入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的外资企业仍然面临种种限制。如:提供数据中心管理服务需要申请基础电信服务许可证、所有权不得超过50%等等。我国外包税收、财政促进政策实施刚刚起步,系统的服务外包政策体系有待制定和完善。优惠幅度上也不如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政策那样有吸引力。中高端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不足:目前国内大学在学科设置上过于程序化,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企业要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BPO(业务流程外包)领域,它的业务层次更复杂,越到高端的BPO,对人的要求越高。与国外成熟的外包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交付能力尚不足以得到海外客户的广泛认可。
(二)相关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对不力。
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管理体制与统计口径尚未理顺;在数据隐私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一些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优化。例如,投标法中对于长期IT服务缺乏清晰的指导原则;海外BPO合同不能被认定为技术服务出口合同,无法享受相应税收优惠。还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在资料隐私保护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仍相对不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设计研发服务的进一步离岸与外包。在与我国企业进行合作时,很多外方企业最担心信息被泄露。很多我国企业因此而丢了单子。我国企业既要加强对国外相关的法律和一些观念的了解,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步建立保护客户及知识产权的可信度。
(三)离岸服务外包品牌海外市场接受度较低,缺乏代表企业的行业组织。
在拓展服务外包市场方面,我国缺少统一对外的行业品牌,没有设置有力的国家级营销机构专事国际营销产业现状,在与印度等国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目前,国外发包方往往对我国的国际接包能力不够了解,对我国众多基地城市的外包业务特色和专长更不了解。缺乏代表企业的行业组织:我国各个软件园与所在地政府都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推广活动,对促进国内外包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外包服务行业缺乏在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服务离岸外包行业缺乏一个类似印度NASSCOM那样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国家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使我国外包行业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我国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活动。
(四)基地城市间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各地发展缺乏特色。
一是发展战略和定位差异不大。各基地城市外包战略定位大都比较笼统,指向性不清晰;重点行业的选择较少结合本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细化分析与深入论证,导致各地产业导向缺乏特色。二是优惠政策领域基本一致。在当前市场总量不大、高端人才短缺、资源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过多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来吸引新企业落户,容易导致一些负面效应。三是招商引资目标对象趋同。大多数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过于重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相对忽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型企业,对本地成长性小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相对偏弱。一些大企业为了享受各地优惠政策而频繁在我国四处布点,并没有在基地城市形成能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规模。
(五)服务外包企业资质、规模、能力不足,开拓欧美市场难度较大。
我国外包企业自主接单能力低,核心竞争力提高有限,高端市场有待扩展。在流程质量管理方面,和印度的差距比较大。由于我国企业不熟悉西方国家的业务流程,缺乏项目管理和垂直市场的专门经验。我国达到CMM5级认证的企业数量非常少,远远少于印度的数量。对日本ITO业务一般都是从日本大企业手中接受分包,本地企业缺乏直接接单能力;对美欧BPO业务主要是跨国公司以商业存在方式进入内地,发包、接包都由其直接控制,内地服务供应商接单直接承接外包的能力尚不具备。开拓欧美市场难度较大: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全球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欧美,美国的软件外包业务接近全球40%。我国目前还无法承接来自欧美的软件外包大单。
三、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提升对策与路径
(一)加强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竞争力
一是要实施服务外包大企业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通过重组、并购、参股等资本手段,尽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品牌形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它们带动整个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二是要加强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鼓励企业专注于构建和培养自己的行业和专业知识,培育擅长领域,建立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带动外包发展。三是要提高服务外包企业资质认证水平。要大力提高服务外包行业的国际认证水平,通过财政补贴等各种方式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服务标准国际认证,促进外包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化。四是要建立健全行业组织。设立一个在行业内具有领导力和影响力的、能在全国层面统一协调的、由业内企业主导和企业家自行管理的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进行统一的对外公关与对内协调。
(二)加大服务外包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一是要着力引进海内外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应着力引进具有专业技术、语言技能、市场开拓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熟悉国际化外包企业的运作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产业现状,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知特定客户要求和价值,具有国际经验以及文化相似性等综合素质的全方位高端人才。二是要积极鼓励国内人才“走出去”。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将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派到国外工作和学习,培养具有国际水平、通晓国际规则、具有熟练业务技能、能够带领大型团队承接复杂外包项目的高端人才。三是要加强本土高端人才培养力度。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政府的合作,共建高端服务外包人才教育机构,形成以企业为核心, 政府、高校和科研单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和大型企业与定点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并实施高端服务外包培训项目。
(三)开拓服务外包国际高端市场
一是要积极拓展欧美服务外包市场。设置欧美在岸中心,发展现场交付能力,提高海外直接接包高端项目的能力;要鼓励和扶植企业在欧美建立分支机构或通过收购的形式直接进入当地市场,直接接触终端客户以获得国外一手订单。可以先关注欧美的中小型客户市场,以此为基础,逐步开拓高端市场。二是要重视国內尤其是本市外包市场。,应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针对本地先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包括工业设计、信息、物流、人事和商务流程等,使服务外包与先进制造业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三是要拓宽服务外包业务领域。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金融、保险、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流采购、客户关系、公共信息、医疗卫生等业务流程外包(BPO);要大力拓展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与测试、产品技术研发、集成电路与工业设计、高端咨询等知识流程外包(KPO)。
(四)加大服务外包政府扶持力度
一是要制订和完善促进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财税补贴、专项发展资金、投融资、企业认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把现有的优惠政策扩展至整个服务外包行业以及相关的配套业务;政策应向服务内需市场的外包企业倾斜,促使服务内需市场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二是要建设好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高标准配套国际数据通讯端口、网络系统、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外包促进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硬件水平。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结合服务外包行业特点,按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商业信息安全保护、数据交易标准规范等要求,加快服务外包产业立法步伐;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延杰.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1(5).
[2]国家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10[Z]
[3]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8.
[4]袁欣.服务外包:概念、本质、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2010,(9).
[5]聂平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战略取向[J].国际经济合作,2007(7).
JEL分类号:G18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2-0113-02
一、经济转型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据全国工商联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的最新调研发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其生存状况甚至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还要艰难。据温州市金融办对35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2011年一季度末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三者比例为56:28:16,银行贷款比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而同期民间借贷占比分别提高6个百分点。201 1年一季度深圳市约13%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很大,57%的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难题。
(二)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分析
首先,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由于目前企业原材料、劳动力、物流、财务等多项成本上涨,综合作用于制造类企业,导致企业利润摊薄,不少企业不接单亏损,接单也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低端制造业企业和作坊式的小企业,难以承受经营压力,首先面临倒闭风险。
其次,银行收缩银根。进人2011年来,央行已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上升至历史高点21.5%,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此外,加上日均存贷比监管新规等各种考核压力,银行也正遭遇一场流动性危机。这直接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减少。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有三个途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民间融资。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使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来筹集资金基本上不可能,在银行利率上升、贷款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通过民间融资。但民间融资利率极高,稍有不慎就极易造成企业资金断裂的情况。
再次,人民币升值以及世界经济低迷。目前美国失业率仍高居不下。欧洲又面临着债务危机。因此出口市场一直低迷。另外,人民币升值对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截至2011年9月30日,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已升值26.97%,仅2011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就升值了3.32%,这直接导致出口企业产品价格上升,降低了其竞争力。
最后,经济转型困境。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布局雷同现象突出;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行业总产值占工业比重高。另外,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任务重,压力大。还有,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消化成本能力弱,中小企业走“拼资源、拼价格、拼环境”的老路已难以为继。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措施
(一)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
2010年以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强信贷政策指导。2010年6月央行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督促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全方位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2011年6月银监会出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督促所有商业银行全面做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服务工作;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首次对中小企进行了划分:中型、小型、微型,其中小型和微型为今后政策帮助的对象。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再次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措施建议
1、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较大,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具有重要作用。这个信息体系不但包含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报表信息、经营方面的有关信息,还包括欠税、还款、法院判决执行情况等其他信用信息。为解决这个问题,央行在2006年起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采集了215万户中小企业信息,全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尽管如此,全国有4200万中小企业。如何解决如此大量的企业信用体系采集和建设工作量巨大。
完善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是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尽快丰富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和征信数据,以实现小企业信息集中管理查询。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小企业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建立真实而可靠的信用评级制度,让市场参与各方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风险、前景和信誉等重要内容,降低银行展业成本。
2、设立中小金融机构。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机构来缓解企业融资困境。林毅夫(2001)分析指出,不同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先天优势,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出路。这是因为大银行由于运营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加之给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所以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中小金融机构,甚至微型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有效集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充分发挥“草根金融”服务“草根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解决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应进一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由于融资门槛高企和资金使用限制,以及中小企业多是流动性需求。直接融资资金到位时间长往往无法解决短期需求,未来应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一系列债券融资工具。同时,还应当加快民间借贷立法,规范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融资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监管到位的制度环境。
4、政府加强税收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其融资行为也就不但是市场行为,还具有部分政府行为的性质。因此,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现象同时出现的是2011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税收和国企利润都呈现大幅增长情况。财政收入高达5.7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0028.43亿元,同比增长29.6%;国企利润总额11256.8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央企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654.6亿元,同比增长18.8%。
因此,国家、国企一定要让利。财税政策上,要给中小企业减免一些税负;产业政策上,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为创造就业机会多的企业提供一些补贴以及优惠政策。
5、企业加快转型。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弱点,目前中小企业所遇到的融资困难部分是自身竞争力不强所导致的。因此,中小企业应加快优化产业分布结构,更多进入服务行业、科技行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同时优化企业规模结构,尽量做强做大,提高自身竞争力;还要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尹丹莉,当前我国财政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8)
[3]曹凤岐,如何解决中小企融资难[J],IT时代周刊,2011,(8)